首页范文大全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十篇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十篇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8:41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1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立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当前技工教育存在学生基础文化质量下降,在校学习时间短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必要加大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电工电子技术是机械机电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知识、电机电气控制、低频电子线路以及数字电路等。本门课程实践性强。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型单一化,创新性不足本门课程教学中,许多技工院校采用本科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但是本门课程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比较差。2.实践课应用性不强本门课程大概安排了8~10个实验课。这些实验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验证理论,即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印象与理解。缺乏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的项目应用实践课,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与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目标。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技工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提高技能与实践能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有限课时安排中,要求根据课程不同环节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1)电路部分。本门课程中电路部分理论性强,知识抽象难懂。为了让学生了解电路的核心概念、工作原理等,笔者在课堂中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通过仿真软件的运行,对有关电路基本理论进行验证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电压与电流分析方法。(2)电机与电气控制部分。这一部分对技能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此,这一部分教学可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基于工作任务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这一部分教学应该尽量压缩理论课所占比重,安排更多实验实训课,通过精讲多练的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3)低频线路与数字电路部分。这两部分的知识点较多,内容散乱,笔者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安排低频线路与数字电路两大项目任务,在此基础上层层分解,通过任务驱动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低频线路部分,设计低频功率放大器项目时,不仅是着重于讲解理论部分,而是要关注其实用性。在数字钟设计中,将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以及时序逻辑电路设计问题集中到本项目设计中。2.设计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改革(1)分层次设计校内实践内容。分层次设计校内实践内容指的是将校内实训课安排为基础知识验证实验、综合实训两个层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有关基础知识,教师需要在实训课中安排基础知识验证实验课。通过验证实验课,使学生能够学会看电路图,学会设计安排电路图等,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完成基本技术与技能训练之后,可以将这些单元实训内容整合起来,安排综合实训课,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在低频线路和数字电路部分,可以安排麦克风声音放大系统和数字电压表等实际电路组装与调试。在本门课程全部结束前一周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综合实训课,比如水厂冷却泵控制设计等,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2)实践教学与考证、技能大赛、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根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将有关电子电工技术知识融合实践教学中,即将中高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本门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践应用。教师应该选拔创新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织创新设计大赛、电路维修维护大赛以及数控机床操作大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不仅能为学校和学生个体争得荣誉,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在校园网内建设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资源,辅以网络教学,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小结

实现技工院校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是关键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立体化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从反馈的教学结果来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深受学生好评。

参考文献:

[1]赵兵.刍议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构建[J].职业,2013(6).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2

摘要:

基于分解协调原理建立分布式电源双层规划模型,研究分布式电源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合理规划问题。上层规划以节点网损灵敏度为原则,从系统网络损耗的角度确定分布式电源的安装位置与容量;下层规划根据分布式电源的投资效益、电压偏差指标建立多目标优化规划数学模型用于确定分布式电源的最佳出力。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求解,通过对ieee-33节点配电系统进行仿真计算验证所建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主动配电网;双层规划模型;网损灵敏度;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作为未来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generation,DG)以低碳环保、安装方式灵活多变等优点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大规模DG接入,改变了传统无源配电网单一潮流流动方式,转变为以多电源为特征的主动配电网(activedistributionnetwork,aDn),增加了配电系统运行与规划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2-3]。传统方法在处理DG的规划问题时遵循“安装即忘记”的原则,而当前主动管理模式下,DG根据运行要求而主动参与系统调控,提高了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有利于改善当前的环境压力。因此,基于主动管理模式下研究分布式电源在主动配电网中的优化规划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分布式电源的规划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文献[4]建立了以系统有功网损最优的单目标数学模型,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了问题求解。文献[5]建立了综合考虑发电商和用户侧经济效益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一种多目标遗传算法用于研究DG在配电网中的规划问题。文献[6]从经济、技术、环保的角度建立多目标优化规划模型,利用快速非支配遗传算法研究了多类型DG在配电网中的规划问题。以上文献在传统配电网背景下按照“安装即忘记”的原则讨论DG的规划问题,很少考虑DG参与优化运行的主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主动管理模式下的DG规划问题是一个多目标非线性的复杂优化问题。传统方法主要通过单一指标[7]的处理方法,或者通过线性权重或模糊理论[8]的方法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来处理。文献[9]建立了考虑DG调峰、调频和环保效益的双层规划模型研究DG的优化规划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混合智能算法进行问题求解。文献[10]建立了综合考虑投资费用、电压偏差及污染气体排放指标的多目标数学模型,提出一种自适应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研究DG的规划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结合文献[9]中的双层规划和文献[10]中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优势,建立了综合考虑DG投资效益、系统网损、电压偏差指标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aDn中的DG规划问题求解。

1分布式电源多目标双层规划模型

1.1上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模型从系统网损灵敏度的角度确定DG安装位置与容量,在潮流计算过程中将DG作为恒定出力的pQ节点来处理,不同负荷节点对根节点的有功网损灵敏度为。

1.2下层规划模型下层规划模型以最佳DG出力为控制变量,以年投资运行效益、电压偏差指标为多目标函数建立aDn中的DG优化规划模型。

1.2.1DG投资效益模型DG投资效益指其投资所获得的年收益与年投资成本费用比值[12]:。

1.2.2电压偏差指标基于网络潮流计算建立考虑电压偏差的电压指标(indexofvoltage,iV)为[7]:从上式可知,该电压偏差指标仅与电压幅值相关,当支路末端节点的电压下降至首端节点的一半时,系统出现电压失稳现象。因此,为合理规范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电压质量问题,本文所建立的电压偏差指标越大越合理。

1.2.3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综合考虑DG投资运行效益、电压偏差指标最大化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为:

1.3DG双层规划模型DG双层规划中,上层规划模型用于确定DG安装位置与容量,下层规划模型从投资效益、电压偏差指标的角度确定最佳的DG出力,上下层之间通过DG的出力实现上下层的相互作用,其对应的数学模型为:

2基于impSo算法的双层规划模型求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So)是一种源于对鸟群捕食行为的智能优化算法,主要通过不断更新其速度和位置来寻求最优解[13]。另一方面,快速非支配遗传算法是一种有效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常用于处理典型的非线性多目标优化问题,其核心策略主要包括:快速非支配排序策略、精英保留策略及拥挤度距离计算策略[14-15]。(1)快速非支配排序策略:首先从初始化种群m中找到支配个体p的个体数,将其保存在集合Ft中;其次对集合Ft中的每个个体i,统计其所支配个体集合Si,对Si中的每个个体l,执行nl=nl-1,若nl=0,将个体l保存在集合H中,则Fl中得到的个体为第一个非支配层集合;最后对当前集合H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整个种群被分层。(2)精英保留策略:即保留父代中的优良个体直接进入子代进行交叉、变异操作,常用方法是:将父代和子代集合全部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种群,进行快速非支配排序和拥挤度距离计算,根据等级高低选取新的父代种群。(3)拥挤度距离计算策略:拥挤度主要是反映指定个体周围密度的指标,其有利于保留种群的多样性,其常用方法是:采用拥挤度算子计算每个个体的拥挤度距离,进行种群个体选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pSo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improvedmulti-ob-jective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impSo算法):(1)将快速非支配排序策略、精英保留策略及拥挤度距离计算策略引入至粒子群算法中,形成多目标粒子群算法。(2)采用线性递减的动态惯性权重法加强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其随算法迭代次数的变化为:基于impSo算法的分布式电源双层规划步骤为:(1)输入网络原始数据,根据上层规划模型中式(1)和式(2)确定DG初始安装位置和容量。(2)将上层规划所获得的最优解作为下层规划模型的初始化值,利用impSo算法获取下层最佳DG安装容量,并将下层获取最优解返回至上层规划过程,重新确定最佳网损灵敏度,并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校验。(3)判断是否达到最大迭代次数,若至最大迭代次数则输出计算结果并结束计算,否则,转至步骤(1)进行下一次迭代。

3算例分析

基于matlab7.0软件平台,对ieee-33节点配电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研究DG的优化规划问题。图1为ieee-33节点配电系统网络框架图,其电压等级为12.66kV,总有功负荷为3715kw,总无功负荷为2300kvar,系统线路等参数参见文献[16]。impSo粒子群算法参数设置如下:初始粒子数为80;粒子维度为2;最大迭代次数设置为200;惯性权重最大值为0.9,最小值为0.4;学习因子最大值为2.1,最小值为0.8。表1为DG投资运行的相关参数。表1中wt、pV、FC、mt分别代表风力发电机组、光伏机组、燃料电池、微型燃汽轮机。选取待安装分布式电源点为4个,规定分布式电源接入总容量不超过系统总有功负荷的30%,其对应出力功率因数为1;采用本文方法获得的最佳接入位置和容量如表2所示(规定14、18、25、32号节点处分别对应mt、FC、pV、wt)。由表2可知,采用本文双层规划模型的方法进行DG规划,14、18、25、32号节点的最优出力分别为140kw、200kw、220kw、280kw。与文献[11]的方法相比,在相同的规划条件下,本文方法DG接纳能力提高了9.7%,说明从主动管理模式下考虑DG规划问题时能更好的消纳分布式电源接入;另一方面,相比于单独考虑系统网损灵敏度来说,本文方法从投资效益、网损、电压指标的多重角度出发,所获得DG规划方案更加符合实际工程要求。表3为优化规划前后系统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采用本文方法进行优化规划后,系统网络损耗为127.65kw,最低点电压为0.9353p.u,电压偏差指标为0.9632p.u。与文献[11]的方法相比,系统整体运行电压水平升高,网损进一步下降,且最低点电压幅值得以升高。说明采用本文的DG规划方案能有效降低配电网网络损耗,提高系统运行电压水平。表4为几种典型的优化规划结果,方案a中投资效益最佳,但其DG接纳能力、网损、电压指标相对较差;方案B中投资效益最差,但其电压偏差指标最优;方案C中DG接纳能力最佳,且降损效果最佳,但其电压指标及投资效益并非最优。综上所述,相比于传统方法,本文方法能为决策者提供多样性解,可以从不同侧重点的角度选择合理规划方案。图2为不同方案下的系统具体电压分布情况,与未优化前相比,系统节点运行电压水平明显提高。

4结束语

文章建立了考虑投资效益、网损、电压指标的多目标双层规划数学模型,研究分布式电源在主动配电网中的优化规划问题,结论如下。(1)建立分布式电源双层规划数学模型,上层规划根据节点网损灵敏度原则确定分布式电源最佳安装位置和容量;下层规划从分布式电源的投资效益、电压偏差的角度建立多目标优化规划数学模型,确定分布式电源的最佳出力,提高分布式电源在主动配电网中的接纳能力。(2)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解决本文所建立的双层规划模型,为相关决策人员提供多样性解,有利于实际运行人员从不同视野下确定分布式电源的最佳接入方案,有助于实际工程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文辉,林章岁,李喜兰,等.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的影响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4,51(14):41-46.Suwenhui,LinZhangsui,LiXilan,etal.Researchonimpactofdistributedgenerationonstaticvoltagestabilityofdistributionnet-works[J].electricalmeasurement&instrumentation,2014,51(14):41-46.

[2]曾博,刘念,张玉莹,等.促进间歇性分布式电源高效利用的主动配电网双层场景规划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3,28(9):155-163.ZengBo,Liunian,ZhangYuying,etal.Bi-levelscenarioprogram-mingofactivedistributionnetworkforpromotingintermittentdistribu-tedgenerationutilization[J].transactionsofchinaelectrotechnicalsociety,2013,28(9):155-163.

[3]方陈,张翔,程浩忠,等.主动管理模式下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网架规划[J].电网技术,2014,38(4):823-829.FangChen,ZhangXiang,ChengHaozhong,etal.Frameworkplan-ningofdistributionnetworkcontainingdistributedgenerationconsider-ingactivemanagement[J].powerSystemtechnology,2014,38(4):823-829.

[4]朱勇,杨京燕,张冬清.基于有功网损最优的分布式电源规划[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21):12-16.ZhuYong,YangJingyan,ZhangDongqing.planningofdistributedgenerationbasedonoptimalrealpowerlosses[J].powerSystempro-tectionandControl,2011,39(21):12-16.

[5]mostafaF.Shaaban,Yasserm.atwa,ehabF.el-Saadany.DGallo-cationforbenefitmaximizationindistributionnetworks[J].ieeetransactionsonpowersystems,2013,28(2):639-649.

[6]aliZ.,ShahramJ.,ashkanR.K.afuzzyenvironmentaltechnicaleconomicmodelfordistributedgenerationplanning[J].energy,2011,36(3):3437-3445.

[7]parthaKayal,C.K.Chanda.placementofwindandsolarbasedDGsindistributionsystemforpowerlossminimizationandvoltagestabilityimprovement[J].electricalpowerandenergySystems,2013,9(53):795-809.

[8]DuongQH,nadarajahm,KwangY.L.DeterminingpVpenetrationfordistributionsystemswithtime-varyingloadmodels[J].ieeetransactiononpowerSystems,2014,29(6):3048-3057.

[9]张节潭,苗淼,范宏,等.含风电场的双层电源规划[J].电网技术,2011,35(11):43-49.ZhangJietan,miaomiao,FanHong,etal.Bi-levelgenerationex-pansionplanningwithlarge-scalewindfarms[J].powerSystemtechnology,2011,35(11):43-49.

[10]栗然,申雪,钟超,等.考虑环境效益的分布式电源多目标规划[J].电网技术,2014,38(6):1471-1478.LiRan,ShenXue,ZhongChao,etal.multi-objectiveplanningofdistributedgenerationconsideringenvironmentalbenefit[J].powerSystemtechnology,2014,38(6):1471-1478.

[11]庄园,王磊.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络中优化选址与定容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20):73-78.ZhuangYuan,wangLei.Researchofdistributedgenerationoptimallayoutandcapacityconfirmationindistributionnetwork[J].powerSystemprotectionandControl,2012,40(20):73-78.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3

顾名思义,所谓“节能”就是在能源的利用上做到节约、不浪费,“减排”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进而减少污染,而“优化调度”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对资源做到合理安排、分配。短期火电系统的节能减排优化调度是指在一定的调度周期内,即24小时内,在满足系统负荷和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各机组负荷实现最优分配。而所应用的优化发电调度方式,是按照机组发电效率确定次序的调度规则,是实现电力工业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可以提高电力系统整体的效率,对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压力有重大意义。火电系统的节能减排优化调度问题是一个高维、非凸、非线性的有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常见的方法有遗传算法、差分进化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本文即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来分析解决火电系统的节能减排优化调度问题。

2优化算法在节能减排调度中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应用到火电系统的算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遗传算法、差分进化法、粒子群算法等,接下来对各算法一一进行分析。

2.1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遗传算法是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遗传算法是解决搜索问题的通用算法,其步骤一般为复制、交叉、变异。

2.2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evolution)

差分进化算法是由Storn等人于1995年提出的,它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的随机模型,通过反复迭代,使得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存了下来。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基于实数编码的具有保优思想的贪婪遗传算法,同遗传算法一样,差分进化算法包含变异和交叉操作,但同时相较于遗传算法的选择操作,差分进化算法采用一对一的淘汰机制来更新种群。对于优化问题。

2.3粒子群算法(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

粒子群算法是在1995年由eberhart博士和Kenned博士提出,源于对鸟群捕食的行为研究。该算法最初是受到飞鸟集群活动的规律性启发,进而利用群体智能建立的一个简化模型。粒子群算法在对动物集群活动行为观察基础上,利用群体中的个体对信息的共享使整个群体的运动在问题求解空间中产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从而获得最优解。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类似,也是一种基于迭代的优化算法,但是它没有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和变异,而是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同遗传算法比较,pSo的优势在于简单容易实现并且没有许多参数需要调整。基于此,决定用粒子群算法来解决短期火电系统的节能减排优化调度问题。

3结论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建设安全;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协议的适配、能量的损耗、可靠性分析及数据处理时速的提高等问题上。而网络建设中maC协议又是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的热点。一般网络建设中maC协议常采用CSma/Ca的信道访问方式,该方式的特点是每个节点具有相同的信道访问机会。

1计算机网络建设中网络优化

1.1网络建设中传输树中层最小竞争窗口优化

信道分配概率与节点所在层次密不可分,层最小竞争窗口为节点所在层次提供了一个最小竞争窗口基准。它与上层节点的最小竞争窗口值以及平均子节点数目相关,并且满足节点所在层的最小竞争窗口值必须大于或等于上层最小竞争窗口值。网络建设中maC信道优化通过设置传输层中每层的最小竞争窗口值来改变每个节点的信道抢占率,将每个节点的均等信道访问方式变为信道的非均等访问方式,给出了层最小竞争窗口值以及节点最小竞争窗口值计算模型,同时给出了最小竞争窗口上限值,使信道访问方式达到与树状拓扑传感器网络的匹配,从信息丢包率及吞吐量等方面分析说明该优化提高了信道资源利用率。

1.2网络节点的能耗特性优化

网络节点由于经常工作在无人值守的环境,或者没有供电条件的环境,因此必须采用电池供电,电池能量决定了节点传输信号的性能。能量越大,信号强度越强,传输距离越远,信号传输速率越快;电池能量越小,信号强度越低,传输距离越近,信号传输速率越慢。电池能量耗尽时会造成网络节点的寿命终结,从而使该覆盖区域通信失效。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节点的寿命进行预测,以提高网络系统的可靠性。

1.3网络节点能耗优化

网络节点系统一般由基站、簇头、网络节点构成。基站通常利用市电进行持续供电,它的主要作用是负责接收节点的信息,并带有网关功能。基站能够与互联网相连接。簇头和普通的网络节点结构相同,它的作用是承担簇的管理工作。网络节点通过多跳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根据网络系统的工作方式,网络节点通常在特定区域内被随机布置,节点之间能够利用通信的方式进行信息传输,利用自组织的方式协同工作。要想延长网络节点的寿命,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需要考虑节点工作时进行数据处理时的能耗,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尽量利用性能好的电池。

网络节点进行数据发送时,一部分能量用于信号发送,由节点发送数据功率有关;另一部分能量用于节点内部元器件消耗,这部分能耗是固定的。节点进行数据发送时,设发送数据功率是模型中参数的函数,函数中的参数包括:数据能量与噪声比、节点间距离、带宽效率、路径损耗系数。发送信号的功率由节点内的信号放大器决定。

1.4网络安全风险动态评估

网络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方法,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当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没有考虑不同入侵特征造成的网络指标变化,以入侵前后相同静态固定指标变化评估为主,缺少不同时段内动态可持续评估的方法。对网络中的操作特征进行加权优化处理,提取网络操作异常特征,计算异常特征提取误差,针对异常特征提取误差进行补偿。根据网络异常特征获取特征分类函数,并计算特征分类的约束条件,建立特征属性映射模型,获取特征映射关联性,实现网络异常特征的分类,完成网络安全风险动态评估。

2网络建设中传感网络失稳控制

随着传感网络应用范围的越来越广泛,对传感网络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通常工作在非均匀热的传感网络中,节点分布存在失衡问题,导致节点能力消耗不集中,破坏传感网络覆盖拓扑结构,非均匀热传递环境的传感网络中,传感节点受到受热不均衡的影响,导致节点能量消耗不集中,破坏传感网络覆盖拓扑结构的稳定性,网络出现失稳问题。传统的通信算法在非均匀热传递环境下,无法对拓扑结构的温差不稳定做出预测,通信效果欠佳,非均匀热传递环境的传感网络中,传感节点受到受热不均衡的影响,导致节点能量消耗不集中,破坏传感网络覆盖拓扑结构的稳定性,网络出现失稳问题。传统的通信算法在非均匀热传递环境下,无法对拓扑结构的温差不稳定做出预测,通信效果欠佳,网络失稳控制需要获取非均匀热传递传感网络节点能量特征,依据节点的能量特征,自适应完成非均匀热传感网络簇首的选择,进一步优化传感网络能耗均衡性。

3网络建设中web防火墙的优化

防火墙抵御DDoS攻击时的抗毁性能和预测性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web防火墙在抵御DDoS攻击时如果生存能力非常弱,预测性能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因此需要有效简历一个web防火墙解析模型帮助网络系统抵御DDoS等各类攻击,通过研究防火墙的建模和性能分析,有助于理解防火墙的行为和特性[3],设计web防火墙数学解析模型,对相关的性能关键参数进行分析,为各种设计和操作问题提供快速的答案,引入攻击信息排队论分析机制,构建数据信息链优先链路选择准则,对防火墙的关键性能指标,比如吞吐量、延时、CpU使用率、数据包丢失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这些指标基于灰度布朗运动信息链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模型的状态概率,最后以指标定量分析来验证解析模型的优越性能,得出在变化的DoS攻击流量的影响下,防火墙的吞吐量和CpU的利用率关系变化。

在web防火墙解析模型设计框架构建中,采用一个有限的排队模型来表示基于准则的网络防火墙的行为和性能。当数据输入包输入防火墙模型中,排队等待处理,第一层处理包含数据连接和网络层的一些功能,接下来是包含一定准则的防火墙进行输入数据包的处理。如果采用在Linux和FreeBSD进行系统设计,在RxniC检测数据包后,然后经过Dma复制到RxDmaRing,得到防火墙准则数据库序列,进行排队处理,在RxDmaRing中进行接收数据包的排队,输出准确的准则匹配结果,会产生一个中断以通知设备驱动程序接收到了新的数据包。设备驱动程序开始执行数据连接层功能,然后触发ip核处理任务。

4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建设管理已经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1]。如何对网络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直接关系着网络性能,文章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建设中网络优化、网络建设中传感网络失稳控制、网络建设中web防火墙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肖道举,等.网络建设评估模型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4):37-39.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5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践教学会计专业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史新浩(1970-),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等职业教育;周志红(1975-),女,山东安丘人,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山东潍坊261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482,课题主持人:史新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24-02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1.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大一新生在专业认知、企业认知和职业认知等方面存在认知模糊、过分依赖、择业偏执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入口教育教学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有的学校对专业认知教育主要是以集中组织一次专题讲座或者一次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完成。有的学校的企业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要么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要么开设时间滞后。专业入口教育教学薄弱致使学生头脑里缺乏对企业和会计工作的整体认知,无从感知专业学习与日后工作的紧密联系。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不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

2.校内实践能力训练效果不理想。笔者对国家示范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课时比例不到30%,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实践课时比例达到50%,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课时为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环节的课时。校内实践课时安排不足,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校内实践训练多采取先理论课程学习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内在联系。其明显弊端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对业务处理掌握不扎实,面对实训业务单据时茫然无措;负责任的教师会分析讲解经济业务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账务处理,不负责任的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答案,由学生根据答案完成账务处理。

3.专业顶岗实习难以实现。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和会计岗位的敏感性,使得企业对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普遍持谨慎或拒绝态度,学生成批量顶岗实习更不现实。当然,也有少数学生利用亲朋好友的关系找到实习单位并得以在会计岗位实习。有的企业利用学校举办招聘会的时机选聘学生实习,以便将来留用,但企业数量和岗位数量极其有限。笔者所在学校2012届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会计人员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18.36%,招聘学生数量占比就更低了。如何落实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成为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

4.毕业论文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多数高职院校采取了与本科院校相同的论文形式,即让学生撰写纯理论性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单一,内容类同,抄袭严重。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极不适应的。高职院校应敢于打破常规,从不同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训练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构建了由六个模块构成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本模块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起点,更是有效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入口教育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一学期完成,可以安排30个学时。项目1主要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要求、三年学习进程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增强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项目2主要向学生介绍企业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等内容以及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人员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等流动规程,使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各类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层级、生产经营过程、财务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将来面临的生存环境,了解企业作为经济体是自己将来工作的依靠。项目3向学生介绍会计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职称职务系列等级、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环境,充分认识当前专业学习与将来进入这一职业的相关性,为将来就业未雨绸缪。

2.“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是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体化”课程是指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还有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使专业知识及时应用于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有效协同。为此,需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

“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会计基础(含原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初级会计实务(含原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分岗位实训)、成本核算与分析(含原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实训)、税务核算与申报(含原税法、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实训)、会计电算化(含原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应用)等。以初级会计实务“一体化”课程为例,在讲完“存货”项目后,随即安排“存货岗位”的实训教学,实现“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做一体”,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带来的弊端。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完成,为本模块的综合训练奠定了基础。本模块培养学生的资料检索阅读能力、会计分析能力和会计判断能力,是对企业会计岗位各项业务技能的一种全面训练。本模块主要训练内容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经济业务分析、凭证填制、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手工会计综合训练需要4个教学周,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第四学期完成。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除了培养学生手工会计综合处理能力,还应当培养学生熟悉电算化操作流程与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本模块主要根据手工会计综合训练的资料,训练学生利用财务软件完成电算化账务处理,以电算化处理结果验证手工会计实训结果,实现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有效结合。本模块需要1个教学周,可安排在第四学期。

5.顶岗实习模块。前面模块的训练采用的是虚拟公司的虚拟业务数据,如何获得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本实践阶段的关键。因此,顶岗实习可考虑通过“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来实现。“校中厂”的建立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出资,以企方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利用校内场所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记账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二是引进社会中介机构在校内落脚办公。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是校企双方具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校外基地。“校中厂”和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该模块可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在此期间可以轮流、分批次接触到真实会计工作环境和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会计业务。

6.毕业论文模块。该模块不再要求论文拘泥于一种形式,拘泥于字数和格式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考虑采用社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实践环节主要考核和观察论文是否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相关性,是否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该模块安排在第六学期完成。

三、“任务驱动”模式嵌入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将各模块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出若干个项目和任务,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嵌入到每一个模块中,通过实施和评价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1.专业入口教育模块的任务嵌入。如图1所示,该模块内容分解为3个项目。项目1由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学习任务,即要求学生写出专业认知体会。

项目2由专任教师具体实施,组织形式是讲解企业有关知识,观看知名企业宣传片,观看典型生产营运流程视频,介绍企业成长发展史,进行企业经营eRp沙盘演练,探讨财务问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等。每个教学班安排18学时,本项目下安排1项任务,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认知体会。

项目3由兼职教师或兼职教授具体实施,每个教学班安排6学时。本项目组织形式是介绍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及其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称职务系列及晋升要求,讲解会计职业准入要求、会计人员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及其报考条件,分析我国会计职业环境以及会计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本项目安排2项学习任务,任务1要求学生写出职业认知体会,任务2要求学生写出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

2.“一体化”课程模块的任务嵌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每门“一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中嵌入不同的学习性任务与实训性任务,两类任务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穿行,通过任务的驱动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以“一体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的嵌入(如下表),先按照岗位和工作要求将该课程内容整合为12个学习项目,然后依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达到的工作能力,将每个学习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

3.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以一个虚拟企业为会计主体,以包含各种业务类型和经济内容的虚拟会计单据为资料,以手工处理方式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账务处理流程,训练学生个体运用“一体化”课程所学知识对各项经济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本模块嵌入9项任务,包括设账建账;原始单据填制、审核与分析;分析经济业务内容,完成相关计算,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等。

4.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的任务嵌入。本模块根据第3模块的综合性资料和结果,利用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完成从账套建立到报表生成的电算化全过程账务处理,实现手工账与电算账处理结果的相互验证和处理手段的有机结合。本模块嵌入6项任务,包括账套初始化,使用供应链、总账等子系统等。

5.顶岗实习模块的任务嵌入。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必经途径。无论在“校中厂”顶岗实习,还是在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均需完成两项任务,任务1是根据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业务,完成真实性的会计作品,任务2是撰写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

6.毕业论文模块的任务嵌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其会计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毕业论文模块强调论文的实质效果,而不必注重其形式。

本模块可提供如下几项任务供学生选择,但不局限于这几种任务形式:任务1是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可以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分析报告;任务2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即调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任务3是撰写企业运营问题诊断报告,即以实习企业运营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运营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办法;任务4是撰写企业财务问题解决方案,即以实习企业财务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即可。

四、实践教学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是指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中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对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与等级评价,并记入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档案。

1.建立实践能力评价档案。为每名学生建立会计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档案,档案中详细记载三年期间每一实践模块中每项任务的考核成绩和评价等级。

2.确定考核成绩和评价等级。根据学生出勤、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实训作品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来确定考核成绩,其中,专业入口教育模块:出勤成绩(10%)+专业认知体会(20%)+企业认知体会(30%)+职业认知体会(20%)+三年学习打算和未来工作规划(20%);“一体化”课程学习模块:出勤成绩(10%)+实训性任务评定成绩(40%)+学习性任务考试成绩(50%);手工会计综合训练模块和电算化上机训练模块:出勤成绩(10%)+学生相互自评(30%)+指导教师评定(60%);顶岗实习模块:出勤成绩(10%)+真实性会计作品(60%)+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或实习报告(30%);毕业论文模块:专业相关性(20%)+有的放矢、言之有物(40%)+所思所想、所感所悟(40%)。依据考核成绩确定评价等级,考核成绩(90—100)为优秀,(70—90)为良好,(60—70)为合格,(0—60)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0引言

数字逻辑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数字技术专业学生来说,它是必修的硬件基础课,学懂该课程的内容才能打开数字技术的大门,为后续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打好基础,并将受用终身。

1数字逻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数字逻辑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实验内容没有创新。

国内大多数高校设计的实验内容基本相同,长期没有更新,如电子钟、出租车计价器和交通灯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主动学习,经常拷贝其他同学的答案,或在网上找答案。

2)实验环境重复建设,实验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大多数高校各专业针对数字逻辑实验课程单独设置环境,相互间缺少有效沟通,各实验室常常在一个学期里仅使用二、三十个小时,重复建设相同的实验环境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3)实验平台没有创新,没有考虑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课程系统性不足。

计算机学科的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使学生对其前导课程完成的基础能力做要求,也很难兼顾其后续课程的学习。由于课程衔接不够充分,学生在实验后很难扎实掌握学过的知识。

4)实验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博采众长。

教学模式的研究层出不穷,虽然众多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付出了诸多努力,但近年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善。当前国内主要的实验模式有:传统的封闭实验室教学模式、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虚拟实验室教学模式等,但这些模式都有不足之处。

使用封闭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花费很多时间进行设计,实际动手时间很少,占用实验资源时间较长,学生不能充分、灵活利用时间。使用开放实验室,存在仪器损坏率高、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实验经费不足等问题,也存在学生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利用虚拟实验室,学习缺少监管,学生主动性不够,遇到问题也不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点。这3类硬件实验教学模式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2创新数字逻辑实验教学的研究思路

(1)研究有趣味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必须不断更新。比如,教师与学生交流、探讨有意思的实验内容,共同确定实验题目。

(2)研究、使用新的实验平台。实际上,通过eDa工具软件设计各种规模的数字电子系统是目前工程师的设计潮流。通过eDa和CpLD/FpGa仿真器就能完成数字技术硬件课程的各类实验,硬件课程实验平台完全能够在考虑系统性的基础上做到统一[1]。

(3)研究新的管理模式、运行模式及相关制度。适当增加室外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激发其求知欲;创新能力来自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因此,如何通过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4)研究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如何配备高水平的数字逻辑实验高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开放实验室的前提,严格规范的管理是开放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实验室硬件是开放的基础。教师队伍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数字技术,而且要具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知识,掌握数字技术的发展方向。

(5)研究创新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在mooC教学实验平台上,通过在线回答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综合设计实验需要单独进行面对面考核,或以答辩方式考核。

3mooC数字逻辑实验教学模式

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已为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但要真正??施这些方式,还需要深入研究具体内容,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尚无固定模式可循,各高校都在探索。因此,基于当今相关研究及现代教学mooC平台,建立一种数字逻辑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创立的在线学习平台。mooC平台的课程针对高等教育提供免费课程,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我国积极响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也创立了自己的mooC平台。mooC在国内各高校掀起了创新教学模式的热潮,让教育者重新构想高等教育[2-3]。如何进行大规模在线数字逻辑实验是教育者面对的难题。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基于硬件实验模式的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笔者给出一个思路:基于mooC教学平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探讨和建立自己的创新实验平台和管理模式。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数字逻辑电路教学团队,基于学校2014年与2015年度的教改项目,首先在学校的课程中心建立了数字逻辑电路mooC课程,得到了本校学生的积极响应,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点击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学校所有课程的前十名。基于该平台,在2015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对在校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发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该课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2013年的87.74分、2014年的88.15分提升到93.49分。为了真正了解mooC教学的成效,在2016年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又降到了87.33分。在2015年底,该课程被中国高校计算机mooC联盟列为首批建设课程,2016年度,本课程组在智慧树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在智慧树mooC平台重新建立了数字逻辑电路mooC教学课程,并把数字逻辑实验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开启了创新数字逻辑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这种数字逻辑实验教学模式是基于mooC的虚拟实验室、口袋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等的多方位实验教学模式,见图1。

虚拟实验室通过mooC平台连接虚拟机,在虚拟机中运行实验配套软件,并按照实验要求设计、模拟、仿真实现实验内容。传统实验项目移植至mooC平台后,可能会存在兼容性问题,需要适当调整实验内容以适应虚拟实验环境和mooC平台。在该平台,学生主要完成以下实验任务:

(1)通过在线方式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2)预习实验过程,熟悉实验操作规范和常见故障检查方法。

(3)掌握数字集成电路的特点和使用须知。

(4)学习实验中使用的硬件描述语言VHDL等。

(5)熟悉实验工具,如ViVaDo、QUantUS软件。

(6)模拟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在线方式完成理论内容的学习,也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在本地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模拟实验的结果是模拟出来的,可以使用软件直接检验实验结果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在线自动评测的目的,这也为大规模在线课程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

口袋实验室为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提供了多样化的实验实体环境。为了帮助学生在硬件课程实验中找到相应的实验设备,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为本院每位学生购买了Xilinx公司提供的支持在线实验的硬件设备――口袋大小的Zynq系列实验板。在校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实验,也可以与非在校学生一样利用口袋实验室在本地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学生自己搭建实验环境,配置相关实验硬件设备参数,实验完成后根据在线实验指导自行检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改进。该软件既可以安装在mooC平台的虚拟机中,也可以安装在本地机器上,还可在互联网上免费下载和使用。

开放实验室是在实体实验室的基础上灵活安排实验教师、实验时间的一种实验方式。该方式将实验室定时开放,学生通过mooC平台申请实验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实验时间及时间长度。通过mooC平台上的互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使用,使教师和学生实验时间更灵活,达到节约实验资源的目的。开放实验室是虚拟实验室、口袋实验室的补充,还可用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现场考核。

总之,基于mooC平台的多方位实验教学是基于一种远程虚拟实验平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点接入实验平台的环境,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实验虽然允许相互讨论,但必须严格完成合格、规范的实验报告。学生所需的实验设备并不多,且由于实验结果由软件采集,实验检查也可以在线完成,并在线上传实验结果。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等方式,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实验进度,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完成实验内容,很好地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mooC平台适合大规模在线实验,并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课程的各种实验方案[4]。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管理,考核必须更加严格。实验的平时考核在线进行,作为平时成绩;在mooC教学实验平台上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要求做的验证性实验,教师通过在线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考核;综合设计实验需要单独面对面考核,或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学生可以随机选择考核题目,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可在实验室或以在线监控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团队制定了一套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考试过程中不允许讨论;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在实验室完成要求的内容和实验报告;实行答辩机制;还可以通过学生讲解、演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线下考核。

通过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mooC平台中开放相关实验课程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的相关知识,并随时在mooC平台上查询知识;学生通过口袋实验室随时实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学生在虚拟实验室进行虚拟仿真,并将最终结果提交给教师。教师在mooC平台为学生提供问答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见问题可随时与教师交互。最后由教师自行组织在线测验或线下答辩,并通过mooC平台统一通知安排,方便快捷。

基于mooC平台的“虚拟实验室+口袋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模式解决了在线课程无法进行实验的困难,达到与真实硬件实验一样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三类硬件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5]。

4结语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7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电气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概述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技术的出现将引发工程建设领域的又一次数字革命。Bim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全面的并与实际结合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建筑、零部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信息,还需要包含如空间、时间等非构件对象的信息。

Bim技术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人员设计效率,而且可以支持设计数据的重复利用,设计阶段数据可在施工阶段直接利用,设计阶段数据和施工单位数据共同移交运维阶段等。Bim技术的运用,让设计、施工、监理、勘察、供应商、物资、业主的全产业链信息化成为了可能。随着Bim在国内逐渐被认可与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内工程建造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Bim已经在国内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积极应用,涌现出很多成功案例。

建筑电气工程的电气设备种类繁多,布置紧凑,Bim的应用能为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技术实力的提高带来巨大的助力。应用Bim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设计来说,使用软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能够进一步提升效率,才是我们最为希望的,即用最少的时间和人员投入,来完成繁重的工作,而Bim大幅提升建设项目整体交付成果的品质已成为业内共识。Bim技术在建筑电气的运用主要为解决三方面问题:为建筑电气设计方“设计内容是如何建造”的问题,为建筑电气施工方怎么解决“施工是否组织合理”的问题;为管理方怎么解决“如何去管理和控制”的问题。

1.Bim技术在建筑电气的运用特点

Bim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解决工程数据的移交和流转,如下图2所示。可以使得大量数据的重复利用,大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花费和避免数据再次输入和处理中的错误和失误等。Bim技术结合建筑电气各阶段不同的关注点,其运用也各有特点。

图2

运用Bim技术展开建筑电气设计与传统作业相比,Bim使得设计人员能够从繁重机械的绘图和出图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作思考更高层次的设计问题;施工单位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领会设计意图,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现场实际情况的提前预控和对重要部位、关键产品的严格把关等工作上。

建筑电气施工项目,面临着大件运输吊装风险大、高落差注绝缘油难度大、地下管线敷设复杂、交叉作业频繁、施工环境恶劣、工期紧、质量要求高等难题。然而,应用Bim辅助建设项目多维集成管理的解决方案后,实现了高效地项目合作与沟通;完成了科学地计划与建造;更好地预测了风险与过程控制。

设计变更通常是影响施工项目工期成本和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Bim4D模型可以进行推演评估设计变更的影响。由于支持版本追踪,使得工程模型和数字图纸上每一项修改变更内容都能追溯可控。其实,大型项目建筑电气建设中,施工空间冲突在所难免,成为制约施工安排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施工空间是不断变化的,致使施工空间冲突也是动态的,因此透过Bim4D模型+流程图中紧前紧后工作的逻辑关系,从而合理安排施工队伍工作的优先级,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节点任务最紧、对进度总控影响最大的关键路径上。

借助Bim模型中工程构件是参数化数据的特点,工料清单中能快速直观地辨识构件在3D空间的安装部位,进场的施工材料、工器具能合理地布置到位,减少二次搬运、降低成本并满足安全文明的要求。

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看,使用Bim作为一个数据平台来协调合作,更好地提升了整个项目的效率和质量。所有这些的基础,是各个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数据成果之间的共享和传递。目前国内Bim应用呈现一种重建模轻维护的现象。Bim模型便采取在设计阶段制作Bim基础种子模型,由专业厂家深化补充模型,设备供应商通过交换数据提供部分装配轻量化样机,通过施工单位二次设计和局部模型重塑,来综合运行单位意见调整的技术路线。由此可见,Bim并不是由某个团队单独完成,更不是实现于某个阶段,而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不断地更新维护。一二次电缆敷设优化和高压电缆敷设施工是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节点。一二次电缆、风管、水管、GiL通管通常都布置都比较集中,并且涵盖多个电压等级,在建筑电气中仅电力电气电缆桥架就可能长达几十公里,可利用净高一般都比较小,并要考虑预留检修通道,这样空间就变得非常有限,而接线工艺要求又非常高。高压电缆截面大、硬度高,敷设时转弯半径受电缆规格、材料特性和现场条件等种种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弯道处的电缆和电缆金具固定一直是敷设时的难点。因此,在现场就可能遇见由错、漏、碰、缺所导致的工程变更及其影响:影响设计单位的设计品质和工作量;施工单位窝工、返工,存在安全风险;建设单位延误送电、造价超支、质量降低,造成资源浪费、产生更多的碳排放等。如何处理才能避免问题的发生?在对高压电缆敷设弯道处的处理,应用Bim技术参数控制电缆容许弯曲半径,支架沿敷设路径进行可视化参数布置,这样可以使支架布置间距均匀,支架方向与电缆敷设路径一致。Bim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前发现重要问题,并得到了有效解决,大大减少了现场的设计变更和不合理变更,为决策者提供了高附加值的参考信息。在建筑电气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微观4D四维施工的模拟其应用的价值更加突出,它是3D技术基础上多维应用的新手段,是行业内由纯个人经验管理方法提升为科学化管理方法的基石。

施工现场需要承担一部分设施竣工投运前的维护管理,而这个过程的工作又极其繁琐:进场待安装的设备数量和种类繁多,每套设备由不同的供应商进行配送和现场技术服务,而且,设备之间的技术协议管理缺乏横向联系,每套设备之间相互的关联关系复杂,进场设备进库存储管理工作量大,设备及配件领用借用频繁。Bim为此而提供的设备关系、合同模块和维护模块,为存储检索与此设备相关的信息,存储和检索与此设备相关的技术协议、使用手册等合同文件,记录和提醒此设备的周期性维护计划,以及设备的变动维修记录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综述

总体来说,Bim的应用为复杂的建筑电气项目提供了诸多的传统作业无法比拟的便利。将来建筑电气中建筑师的创意很重要,建筑电气项目信息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必须重视建筑的性能化,而且要将其放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去看待。而Bim作为一个技术载体,可以更好地承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元素,进而提升项目横跨策划、设计、总承包、管理咨询、物业运营等等的全过程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犁.基于Bim技术建筑协同平台的初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机电安装,电气装置,管道

中图分类号:tm71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质量、安全及财产,因此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把控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机电安装施工工程主要包括排水系统、通风系统、采暖系统、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施工安装工作。本文对Bim技术的运用、机电综合深化技术等进行了分析,结合具体的实际工作,以求解决建筑机电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

1高层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超电流问题:比如泵内有异物、电机的功率偏小、工艺操作中密度大等等都会引起超电流;2)振动的问题:比如泵的运行不平稳和电机转子不平衡、轴承间隙大都会产生此问题;3)电气设备问题:比如隔离开关安装时操作不当、断路器弧触指与触头的装配不正确、装配有载调压装置时装配错误等等引发不同程度的事故;4)一些企业和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忽略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施工人员没有接受培训,导致在施工中出现装配次序不正确、隔离开关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机电安装设备的质量和使用。

2加强高层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措施

1)施工单位在进行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为了使施工更加方便,且保障施工的质量,建筑商应该采购较先进的机电设备。2)认真审核设计图纸,并制定施工计划,从而保障设备安装位置的准确性,避免出现线路缠绕等问题。如施工人员为了避免冷凝水溢出,在进行施工时,可以将冷凝水管道倾斜。另外机电设备安装还要保证建筑的协调性和美观性。3)施工单位要注重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施工技术、施工流程等培训,促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时能够严格按照相应的机电安装流程进行施工,从而避免因为机电安装次序和不科学等问题,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3高层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技术实例分析

本文就太原市华润幸福里中的7,8,9三栋楼的机电安装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其中7号楼有3层地下车库,40层地上建筑;8号楼有3层地下车库,39层地上建筑;9号楼有3层地下车库,39层地上建筑。该建筑为超高层建筑,因此工程量较大,同时该建筑需要同时具备地下停车作用、低层商业作用和高层居住作用,因此不同的楼层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1)电气装置施工技术。电气装置施工主要包括线路的安装施工、用电设备的安装施工和电源变配电所的施工。在进行电气装置安装中,施工单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保障每个施工小组都有明确的施工任务,同时施工单位还要注重不同小组之间的联系,促进小组与小组施工工程能够有效的衔接。监督部门要注重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和检测。为了保证电气装置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施工单位在使用之前必须对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检验,保障电气设备的质量。另外在电气装置安装之前,工作人员做好对电气装置外观的检查,保证电气装置的完整性,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工作人员还需要对电线、电缆等材料和敷设进行检查,确保线路的安全性。为了控制电气预埋线盒贴模率,要尽量避免管路的交叉敷设,在进行楼板敷设时,采购时考虑7mm深盒子,采用管线穿过线盒,用胶带封死线盒的方式以提高线盒的密封率。同时在施工时复核土建的墙线做到凸出线盒2mm。土建在合模时线盒就会紧贴模板,楼板上的灯位盒用铁钉固定在模板上。待土建拆模时线盒将全部外露。在进行桥架安装时,首先要明确工艺流程,做好技术交底。即将预留孔洞凿开,掉线、支吊架安装、桥架敷设安装、桥架内保护地线敷设。对于支架与吊架的安装,要保证使用钢材的平直性,确保焊接牢固,不能出现裂缝、凹陷等问题。在进行桥架线槽的安装时,要保证桥架的平整性,同时做好接地工作。2)管道施工技术。在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管道系统安装中,施工方应按照图纸及规范选用合格产品。首先检查管道的性能,确保其安全性。按照图纸要求进行预留孔洞作业,传统的施工工艺主要是钢套管预留孔洞,这样存在影响混凝土半成品的美观,拔套管破坏混凝土、降低预应力等问题。随着施工工艺的更新,可以采用成品pVC预留套管的方式进行预留,管道安装时上下连接,方便施工,省时省力。预留效果如图1所示。各种管道安装前,先按部位、系统进行技术交底,交代工人严格按照技术交底进行施工。对于土建的缩墙、梁柱的变化,先进行放线、掉线,将各种不利因素考虑到位。在管道安装前将问题处理完。3)机电综合管线深化技术。机电管线综合深化的优势有以下几点:a.使施工详图设计和施工节点设计更加完善;能和设计院的深化成果进行对接。更好的了解设计院的设计意图。b.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利用综合图纸解决机电系统内部管线标高和位置问题,避免交叉时产生冲突,同时还要配合并满足结构及装修的各个位置的需要。c.在排布专业管线的同时考虑运行管理维修和二次施工要求。d.通过三维深化图更系统地展示平面图纸与实际施工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清楚地知道哪里有交叉、哪里有碰撞。e.施工单位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比如可以采用综合支吊架,可以减少施工安装后的拆改工作量等。想要进行机电综合管线深化首先进行Bim工作。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建筑信息模型涵盖了几何学、空间关系、地理信息系统、各种建筑组件的性质及数量(例如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建筑信息模型可以用来展示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包括了兴建过程及营运过程。提取建筑内材料的信息十分方便。建筑内各个部分、各个系统都可以呈现出来。Bim技术是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全新技术,其能够利用三维技术构建出建筑模型。相关单位可以利用建筑模型,对机电安装施工进行模拟和分析,从而有效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成本。Bim技术对我而言是一项新技术,正在学习使用当中。在使用时首先组织总包技术人员和各分包单位的技术人员利用各种专业数据和图纸创建建筑模型,为了保证建筑模型与真实建筑的规格相同,技术人员必须保证模型构件参数的合理性。三维建筑模型比传统的设计图纸更加形象和详细,其能够详细反映建筑工程中存在的管线碰撞等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减少返工现象。三维建筑模型还能够与施工进度进行融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三维模型直观的效果对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进行调整。Bim做完各专业的模型后,将其导入ReVit及naViS-woRKS软件进行综合布置,再次对机电专业的各种管线进行统一建模和动画模型,根据模型对管线交叉打架的地方、与土建的梁柱墙重合的地方进行细部修改,修改完毕后下发各施工方进行统一施工。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综合管线深化技术包括空调、通风、电气、给排水等管线的安装。利用软件进行叠合,效果图见图4。在导入ReVit及naViSwoRKS软件时,各专业根据深化设计图纸,明确各管线的布置方案,进行细部修改,随后进行空间定位。空间定位包括尺寸、厚度、间距以及操作维修空间等。进行标高布置要注意先从大管和直管开始,主干管线标高构架见表1。在进行管线布置时,管线要避免出现交叉。对于管线交叉翻弯,要注重不同管道翻弯的选择,如小管让大管、电上水下等,翻弯标准见表2。在实际综合布置时,需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和图面管线情况,做好编排工作。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细部修改,但前提是建设方必须协调好各专业分包单位服从此机电综合布置方案。如有一家分包单位不按照此方案施工,所做的机电综合布置方案将不能实现。所以建议所有建设方进行机电综合深化设计。

4结语

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繁琐的工程,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机电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配合协调、有部分施工考虑成本问题拒绝综合布置、垄断行业存在随意施工问题。还存在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如管道的沉降力问题、设备定位减震、降噪问题等,预埋管件极容易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工作中出现偏移和损坏情况,施工人员还需在施工时多多注意,多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机电施工当中,还有很多施工问题和难点,需要广大施工人员在现场逐一解决。并在施工当中引入Bim,ReVit及naViSwoRKS等新科技、新技术在施工当中逐步的应用,降低成本,扩大利润。实现建设方、施工方的双赢。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机电安装工程也相应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加强施工工艺的改进、注重机电设备的质量和安装合理性以及规范安装施工流程等能够有效完善高层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唐建华.浅谈高层建筑机电安装施工新技术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8-20.

[2]韦华.探讨机电安装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3):165-166.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9

1998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新专业目录,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电器、电力电子等强电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合并后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二级学科方向。目前福建省内高校较多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但多开设的方向为“电力自动化”,开设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的高校很少。由于宁德市电机电器产业发展迅速,与之相适应的电机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在宁德师范学院本科阶段开设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及要求

宁德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掌握电气与自动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毕业后从事电机与电器的产品工程设计、加工制造、运行分析和检测控制、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电气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是: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学习“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机电子技术”、“现代电机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磁场”等专业课程知识。能应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水平评估、服务社会、毕业学生的评价去完善培养模式等,其中图1为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人才培养的结构框图。

三、专业课程体系

在设置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专业方向课程时,充分体现实践性、应用性,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考虑了电气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限选课、选修课模块的特点,并注意课程之间的融会与贯通。基础课程安排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人文通识课安排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专业基础课安排有:“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平台课安排有:“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程序设计”、“电气控制与pLC”、“电力工程基础”等。专业方向限选课安排有:“机械设计基础”、“电器理论”、“特种电机及控制”、“现代电机测试技术”、“电机电器制造工艺”、“电机设计”、“电机控制”等。专业选修课安排有:“DSp技术”、“电磁场”、“高低压电器”、“单相电机”、“电气绝缘材料”、“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等。工具课安排有:“matLaB基础”、“aUtoCaD软件上机”、“altiumDesigner软件上机”、“anSYS软件上机”等。其中表1为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限定选修课的课时和学时安排。

四、特色的教学体系

1.专业方向定位明确针对福建省宁德市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人才需求,就电气专业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向形成鲜明的服务地方电机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形成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电机电器的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2.建立导师制培养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为每位学生确定导师。导师优先安排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由骨干青年教师担任。导师应负责不定期的与学生沟通,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不定期举办沟通交流、学术报告,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及工程师等进行工作体会交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管理、策划组织和自主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及深度交流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教授来校做学术专题报告,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前瞻性;聘请产业界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使学生跟踪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沿,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

4.课外创新实践通过全校任意课、社会调察和参加志愿者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各种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倡每位学生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数学建模电力安排问题篇10

按照工作安排,组建以教育局分管领导为组长,以进校、电教、教研等部门为成员的县级管理团队,推荐县级指导教师4-5人,网络技术管理人员3-4人,接着就组织开展报名工作。全县统一组织县级指导教师和网络管理技术人员集中培训;参训教师在县级管理教师的指导下登录××教育博客“教师远程培训”注册账号,浏览“教师培训操作手册”,学习培训平台的使用;参训教师进行学习前各项准备。

登陆学习:从2009年4月21日,××县教师进修学校统计全县已有八百余名小学语文、数学教师报名参加培训,4月23日大部分学校教师根据××教育电视视频播放安排定时收看培训专题讲座,并登陆××教育信息港(*)在线收看。4月30日,××教育电视台专程到××县了解相关培训事宜,到中和乡小学实地拍摄有关培训情况和采访培训教师,并在××教育电视台播报,给予了××县极大的鼓励。

培训阶段:4月23日至6月22日,利用八周的时间分五个模块进行电视视频教育和远程网络培训。××教育博客同步上载所有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参训教师可点击观看和学习相关资料。2009年6月19至6月22日县教育局根据各学校集中组织学习和教师在线学习、在线交流研讨和作业完成等情况,按照考核表(附件5)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考核评定。

一、检查

为确保我县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顺利、有效地实施,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收到预期效果。按照县教育局对远程培训管理的要求,安排两个小组于5月25、26日分别对全县所有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进行为期二天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共检查了14所学校的远程培训工作。

(一)、基本情况

参加培训学校的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一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千方百计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有序组织49岁以下教师积极投入到远程培训学习当中。全县共有823位教师报名学习,到5月24日止,教师已登陆学习并上传作业,绝大多数教师已完成两个以上模块的作业,40%的教师已完成4个模块的作业,个别教师已完成所有模块的作业,并且每个模块的作业不止一份,作业质量也非常高。

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管理团队,网上严格监控到位,重视过程管理。由县教育局统一协调安排人员,适时(一至二周)对各乡镇学校组织教师参训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做好过程管理、培训考核、学分登记等工作。适时作出提示、要求、通知、安排和写简报等,做到每天登陆检查批阅,每周在线指导统计。截止到6月22日,全县教师共发表日志16382篇;培训交流8096篇;培训作业6904篇;教育科研87篇;教育随笔869篇;教育反思294篇;教育技术114篇。

(二)、存在问题

所有学校在学习过程中皆遇到了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致使培训学习进行得不是那么顺利。这些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尤其是参加培训学校领导的重视,才能保证此次远程培训学习如期顺利圆满完成。

1、计算机难以满足教师上网学习。

除二街小学外,多数学校已联网的计算机太少,此次参加学习的教师数量多,绝大多数教师家里没有计算机,计算机远远满足不了教师上网学习及作业上传,有的学校即便连中学的计算机也用上,仍然感到不够,有些教师甚至到网吧去提交作业。导致学习进度太慢,少量教师到检查日为止,除培训感言外,一个模块的作业都未完成。

2、上传作业难成功。

因为这次全市参加远程培训学习的教师有一万二千多人,这么多教师都挤在工作时间上传作业,网络太忙、负担太重,致使许多教师三番五次提交作业,都交不进去,网络经常出现堵塞情况。

3、信息技术知识太少,操作能力弱。

此次培训时间短,任务重,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有的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平时很少应用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力不从心。尤其是一些年龄稍长的教师,面对电脑,不知所措。在检查中各校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参加培训教师中40——49岁这部分教师对电脑的使用存在问题比较多,导致学习、作业上传总是处于滞后。

4、少数教师积极性不高。

由于教师平时工作量多,工作时间长,非常辛苦,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少数教师主观原因,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主动,作业能拖则拖,不愿想方设法完成作业,致使少数教师到检查日止连一个模块的作业都未提交。

5、部分学校组织学习的过程和要求不够严格,对参训教师听之任之。表现为作业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有的作业质量档次偏低。

6、部分学校还没有严格按照教育局要求对所有参训教师建档。

(三)、意见和建议

1、县检查组就本次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例如:作业的上传、抄袭、质量及数量等问题,建议相关学校加强管理,督促教师按时、按质、按量上传作业,加大考勤等监管力度,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的实效性。

2、针对年龄偏大但必须参加学习的教师,建议学校结合本次远程培训开展有效的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有收获、有提高。

3、对存在的电脑少等实际问题,建议学校做好统筹安排,从星期一至星期五都能进行学习,与中学联系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至于网络堵塞的问题,建议错开学习高峰期,充分利用其它时间进行学习和作业上传。

4、各校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工作,加强纸质建档工作,要求一人一档,按统一规格装订。进一步完善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检查组对本次培训的档案都提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对还没有建档的学校尽快进行整理,做好建档工作,以便于以后的管理。

5、希望上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为各学校多配备电脑。方便教师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二、考核

根据《××市2009年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通知》(昆教师〔2009〕5号)和《××县2009年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及相关通知,全县各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已进入到尾声。前期培训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效果较好。在培训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了所有培训作业,确保了此项培训工作顺利、有效地实施,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上阶段督查的基础上,根据《××市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参训教师考核表》和《××县2009年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考核细则》,县教育局对全县各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

(一)、考核内容及要求

1、学校教师登陆学习情况。在线学习、交流研讨、发表评论、撰写论文、反思或随笔,按照五个模块顺序完成作业等。

2、培训档案材料的建立情况。包括计划、方案、听课笔记、考勤、总结等;教师个人学习档案材料每人建一档,包括考核表中的模块作业纸质内容、各种学习笔记等相关材料,按目录顺序整理装档。

3、各学校校长为培训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在县教育局组织考核前,先做好本校的考核工作。

4.县教育局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团队、指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对各学校培训的过程管理进行严格考核,对参训教师考核后进行学分认定。

5、对未参加注册学习的教师不给予学分认定;参加培训但没有按要求完成的不及格,也不认定学分。

(二)、考核基本情况

本次被考核的教师已经全部注册××教育博客并且参与学习、交流、提交作业。考核成绩主要依据管理团队指导教师网上批阅作业,所给出的成绩而定。全县共823人全部接受考核。各学校均成立领导小组,职责明确,都有计划、总结、方案及考核成绩。材料齐全、格式统一、一目了然、便于考核。其中有的学校把所有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作业全部装订成册,档案管理规范有序,是工作中的一个亮点。通过考核,823人都已通过,其中,优秀129人,优秀率为15.7%;良好560人,良好率为68%;其余的基本合格,总合格率为100%.

(三)、存在问题

本次培训,各学校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使得培训工作不尽人意,这些问题都要各级领导共同关注,才能使以后的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才能真正使教师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1、部分学校虽然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但没有落到实处,致使培训和学习过程不够严格,对参训教师听之任之。表现为作业质量档次不高。

2、在检查中各校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现象:参加培训教师中40——49岁这部分教师对电脑的使用存在问题比较多,操作能力弱,力不从心。加之本次参训人数多、网络忙、堵塞情况严重,这些都是远程培训的障碍。导致作业不能正常上传,因此考核组考核时还要查阅纸质作业后才能综合给出成绩。

3、几乎接受检查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问题:电脑少难以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希望各级部门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具体。

(四)、要求、建议

1、要求各校加强培训后续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档案材料;准备不齐全或略显凌乱的,考核小组已要求学校尽快规范管理,把不足的材料及时补齐。

2、随着教育工作的需要,落实计算机操作困难人员的培训,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加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3、对各校电脑不足的实际问题,建议各级部门做好统筹安排,争取安排有限的经费逐年解决;

4、希望学校把这次培训与教师自身的教学有机结合,不是为了培训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