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的科学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06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1

【关键词】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作用;发展策略

科技馆,顾名思义,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用来对科学知识进行普及、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的地方,是我国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技馆的参观人员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驱使他们到科技馆进行参观学习。由于现今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科技馆的科技知识对青少年来讲十分重要,是对全日制教学内容的补充。因此,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

1、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传统的科技教育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青少年所获取的知识一般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导致科技知识教育十分枯燥,不能有效的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喜爱和探究的热情。单一的知识获取渠道也会导致知识的获取不全面。而科技馆的设立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作品的展览,科技知识、科学原理的讲解,能够让青少年更加直观的看到、摸到书本中所讲述的内容。实物操作配合理论的讲解使得科技知识的学习不再枯燥,同时还能让青少年通过自己进行操作,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书本中讲述的知识、讲述的原理,对青少年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加深和补充,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2、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对于青少年来讲,科技馆还能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是新时展的主题之一,想要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要加强人们的创新思维,科技馆的能够满足激发青少年创新思维的要素。虽然科技馆中的展品科技含量有限,但是储存的科技资料十分丰富,能够满足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馆更能够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还能让青少年在科技馆进行活动时,对科技事物进行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升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燃起青少年的科技热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并促进青少年发展为创新型人才。

3、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

作为对科技知识进行普及的场所,科技馆的馆藏十分丰富,有着很多的文献资料和科技书籍,涉猎范围十分的广泛,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知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与教科书相比,展馆中的书籍科技知识更加深奥,展品也蕴含超过课本上所叙述的科技含量,运用了更多的科技原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知识,补充了书本上所没有的内容,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与教科书的简单介绍相比,科技馆对于一些科学原理的介绍更为详细,能够通过模型和模拟技术,将科技原理完整的表现出来,会更加有效地让青少年进行理解。除了与教科书上相关的科技内容之外,科技馆还展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让青少年对祖国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拓展了青少年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还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作品的展览,比如纳米扩展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强大力量,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科学展览能够加深青少年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的了解,给现代科技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定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

4、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

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除了对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动手能力,动脑的同时动手,培养更加全面的科技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青少年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科学原理是正确的,是有效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科技馆恰恰能满足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践需求。在对科学原理和试验进行实践时,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够更加了解实验的步骤,清楚试验的结果,能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科技馆提供给青少年的实践机会十分宝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习教育的缺陷,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馆作用的策略

1、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

想要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各种促进作用,就要从源头出发,增加青少年与科技馆的交集。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可行性高的方法。学校应加强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的次数,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参观科技馆,观察科技馆的科技产品,阅览科技馆中馆藏的科学知识作品。同时,要有纪律、有组织的进行活动,保护科技馆中的展品不被损坏。还要加强教师在参观中的引导作用。将科技馆中与教学相关的科技知识原理指出,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对教材知识进行加深和补充,还要对青少年不懂的技术和原理进行解答,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的指导方式,来让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扩展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

2、进行现场教学

在科技馆进行现场科技教学是一种加强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技发展的作用的有效途径,在开放式的场所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的让青少年了解知识内容,更加细致地学习科学原理,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相比,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现场教学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对一些展品进行操作。避免发生操作失误,损害科技展品。同时,在对展品进行操作时,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青少年解释现象中的原理,结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对科技手段进行解释。

3、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科技馆要不断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新鲜的实物总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进而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先进的展品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情。能够自然而然的促进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并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学习,来了解一些科学巨人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锲而不舍的检查,对科学的探究,对前人的怀疑。这些先哲,这些科学巨人的思想和精神能够影响到青少年的人生观,让他们懂得追求科学并非轻而易举的,是有着艰辛和漫长的探索的,能够让青少年更尊重科学,更尊重科学家。

【参考文献】

[1]李志坤.浅谈科技馆教育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J].科技风,2013.19.17-18.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2

【关键词】:科技馆;展品选择;设计分析;

【分类号】J525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丰富人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了解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我国有效增加了对科技馆的投入和建设工作。目前,科技馆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接受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原理的场所。本文将对我国科技馆展品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科技馆展品选择的注意事项,研究科技馆展品展示形式的设计方法,希望为我国科技馆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科技馆展品的特点

科技馆是我国人民重要的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原理的平台,因此做好科技馆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在实际工作中,科技馆的展品选择应该具有下面的特点。①展品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技馆展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科技馆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科技知识的平台,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通过新奇的科技展品来达到目的。因此,科技馆的展品一定要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要确保科学知识普及这一目标的实现。②展品的趣味性。趣味性是科技馆展品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科学知识由于比较深奥难懂,如果在科技馆中,只是直接的对科技知识进行讲授和普及,或者只是选择最新的科技成果进行展示,那么民众将很难对科技馆展品产生兴趣,从而导致科技馆作用的丧失。而科技馆展品的趣味性能够有效的吸引民众的兴趣,调动民众对科学知识的热情,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展品的易管理性。科技馆在进行展品的展示工作时,易管理型也是非常重要的特点。首先易管理性能够保证展品安全性的实现。由于新型的科技产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很可能发生安全风险。此时需要科技馆对展品进行认真选择,要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科技馆产品在长时间的展览过程中容易出现磨损,破坏等情况,而易管理性则降低了展品的损耗速度,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效率。

二、科技馆展品选择的注意事项

良好的科技馆展品展示对于提高民众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馆工作人员要对科技馆展品的展示工作引起重视,做好科技馆展品选择工作。具体来说,在进行科技馆展品的选择时,要做好以下注意事项。

1、加强原理性展品和应用性展品的结合

原理性展品和应用性展品是科技馆展品重要的两个分类。其中,原理性展品能够比较清晰的阐述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很好的被接受。而应用性展品的综合性较强,通常是新型技术和新型科技成果的演示,因此在理解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科技馆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保持应用性展品和原理性展品之间具有合适的比例,从而达到普及科技知识的目的。

2、展品的操作不易繁琐

目前,科技馆的许多展品都具有非常好的互动性。良好的互动性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科技馆展品的兴趣,达到非常好的展览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互动性展品的操作性一定要简单,在展品上不要安装较多的开关、手柄等。如果展品具有非常多的零件和开关,那么会造成民众天然的抗拒心理。另外,参观展览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儿童,儿童具有非常大的求知欲,很可能会对比较复杂的展品进行胡乱操作,从而增大了产品损坏率。

3、展品的设计和安装要保证牢固性

牢固性也是展品设计和选择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展品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展品在经过较多次的操作后很可能造成产品的损坏,而牢固的展品则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2]。另外,科技馆展品是对最新科技成果的演示,有些展品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造成一定的危险。因此牢固性也是保证科技馆展品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4、展品要易于维护

科技馆展品无论设计的多么精良,都可能发生损坏的情况,因此科技馆工作人员在选择展品时,也要充分考虑展品易于维护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高精密的科技馆展品,易于维护和修理的特点更要放在考量的重要地位。因为展品要经常进行展示,因此很容易增加科技馆展品损坏的风险,如果展品不易于后期的维护和修理工作,那么很可能造成科技馆展品长时间处于不能展出的状态,最终造成成本投入的浪费。

三、科技馆展品展示形式的设计研究

科技馆展品的展示形式对于提高展品的展示效果,成功普及科普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科技馆的展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技馆展品的静态展示形式

静态展示形式是科技馆展品的主要展示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科技馆主要的展示形式。静态展示形式由于公众只能进行观看静态的展品,因此在吸引力上具有明显的不足。为了提高静态展示的效果,科技馆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静态展示效果。①提高展示板的展示效果,通过颜色、文字的合理搭配形成达到具有层次性的展示目的。②合理利用展馆内的灯光效果。良好的灯管运用能有效提高科技馆展品的展出效果,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③加强局部放大、剖面、夸张等展示手法的运用。④根据展览时间和展馆空间的变化对科技馆展品进行设计,通过场景烘托、动态模型等方法增加观众对展品的兴趣。

2、科技馆展品的动态展示形式

科技馆展品在进行动态展示时,主要有动态演示法和互动法两种方法。其中,互动法由于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因此受到了比较热烈的欢迎。具体来说,动态展示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媒介来对展品进行展示。

通过多媒体想公众演示复杂的产品原理和应用成果,主要依靠产品自身来调动公众的参观热情。而互动法是一种新兴的展览方法,通过这种展览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展品的趣味性。互动法强调的是让公众能够参与到科技馆展品的展示之中,例如,通过和机器人进行握力的比较来提高人们对于机器人的认识等。

3、科技馆展品的情景展示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随着科技馆展品制作的越来越精良,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参观科技馆当成了提高生活品质重要的方式。而展品的情景展示形式能够很好的满足公众对于科技的猎奇心理。情景展示法主要通过舞台、布局、道具等事物来布置出科技情景,采用先进的灯光、音箱等营造出逼真的视听体验,从而给公众一种身临其中的感觉。科技馆在采用该方法进行展品的展示时,要注意对展品的可靠性和公众的舒适性进行考量,最终确保达到展品展示的目的。

4、科技馆展品的剧场展示形式

科技馆的剧场展示是一种近年新兴的展示形式,主要以影院或舞台作为演示平台,通过营造强烈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效果来保证公众获得强烈的感官效果。通常情况,剧场展示形式要编制特定的展示剧本,采用多种道具,甚至要进行真人表演。剧场展示形式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展示方法,但由于投入过多,因此在采用该种展示形式的时候需要科技馆进行综合考量[3]。

结束语:科技馆中,良好的展品展示工作对于人们了解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原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展品的选择和设计工作引起重视,进行选择时,要从展品的科学性、趣味性、易管理性等方面入手,选择符合科技馆实际情况的科技展品,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示、情景展示和剧场展示等方法,切实提高科技馆展品的展出质量,从而为科技馆的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士斌.关于科技馆原始创新展品主要来源路径探讨[J].科普研究,2013,01:43-47+53.

[2]杜颢,汤景.浅析科技馆展品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135-136.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3

关键词:现代科技馆;政策环境;思考

在十年前,我国科技场馆的发展种类、数量与规模,以及场馆的设计理念、展教水平与内容跟现今相比都是今非昔比。全国各地科技场所的发展也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最好时机。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科技馆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需要慎重思考。

1我国科技馆的发展趋势

1.1社会基础、政策环境基础良好

在当前的形势中,我国科技馆的发展不仅成了政府扶持的重点公益性建设设施,也是全社会关注的事业。一系列相关规定的出台,更明确了要加强基础科普设施的建设,全国科技场馆的建设也已经纳入政府的各个工作规划之中。

1.2整体联动效应,重视度高

省级科技馆是最早出现整体联动效应的,其次出现的是地市一级的科普场馆,这种趋势也在逐渐向市县单位扩展。近阶段,全国已有近30个省会出现了科技馆,只是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一般停留在10年前的科技层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展览馆也已经不满意原来的层次与规模,其正在加紧修缮改进的步伐。

1.3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与规律

在历史上,我国的科技场所是一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想要缩小这一差距也并不是十分简单的事情。现今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当然也是科技展览馆发展的机遇时期,它依托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也在逐年进步,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科技公益性的加强、建设相对文化领域设施也逐步被各级政府提上日程。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出台的配套措施制度,也证实了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养与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社会的需求。

2立足科普,服务大众

数据统计表明,我国201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在3.27%,尽管与2007年相比有所提升,但是与日本在1991年时的数据仍有相当差距。更不用说加拿大、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了。公民对科学方法、科技知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理解构成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对参加公共事务与实际问题的处理是国民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总书记在1988年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但依据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要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来激励科学创新与社会进步发展仍旧任重道远。

想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就一定要大力加强科普工作的推进力度,科技展览馆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己任的。它是科技培训与开展科普展览等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普机构,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设施。同样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机构,其公益性特征非常鲜明。

3互动性展品的陈列

科技馆的主要载体就是展品,如何使参观者与展品互动起来,让展品更具有科学性的生命力,使观众通过参与游戏的方式,既体验到趣味性与互动性又能更好地掌握科技。动手参与不可少,动脑思维也不可或缺,二者有效结合增强展品的展效性,让观众在乐趣中增长智慧。

但是现阶段展品的互动性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陈列过于老套,单纯地强调视觉与触觉的效果又从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科技探求的原本意义。增强科技展品的开拓互动性、参与性,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展示科学实验的原理与成果上,应该让观众经历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体验。思考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动手操作与探究学习的过程。学习知识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注重公众的切身体会和感受,让人们在科技展览馆收获的不只是展品展示的现象与原理,让其从观察法与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受到启迪。科技场最需要的就是强化观众的互动感受与体验。

4制度创新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管理都不能少了制度,但是僵硬的制度又缺乏生机与活力。科技展览馆需要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一定要创新制度。科技与人才是决定社会发展竞争的必然优势。而人才与科技的优势又需要靠创新的制度来保证。过去的科技场所是规范人的行为,不对落后进行鞭策,不对将来进行积极鼓励,从而压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扼杀了新事物的萌动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必要的,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制度能够为现代化科技展览馆的创新提供坚实的保证。

5结语

我国科技建设的发展水平在持续走高,这也是不错的发展机遇,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善于学习思考,勇于创新探索。加大现代化科技馆的建设,使之成为促进科技发展、推进科学创新以及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苏建华.现代科技馆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5(2).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4

一、科技馆的发展过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和发展,科技馆也应运而生,它的存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然史博物馆阶段、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科学与技术中心阶段。

自然史博物馆阶段:主要指17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一大批科学家意识到普及大众科学思想的重要性,在“知识为万民之物”、“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支配下,形成了科技馆的最初形态――自然史博物馆。它的主要功能是收藏和研究,这只是科技馆的雏形,其科学普及和教育的功能并不突出。

科学与工业博物馆阶段:主要指19世纪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应公众渴求了解科学知识的愿望,一些工业国家建立展示和收藏工业设备、科学仪器和反应工业成就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开始向教育转变,已基本体现“展示科学技术的作用、启发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样的展教理念。

科学技术中心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许多新型的科技馆把普及科学技术、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放在首位,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旧金山的“探索馆”和加拿大的安大略科技中心,将科技馆展教理念提升为“在体验中发现与探索”。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以此为基本理念,不断进行科技馆发展的研究和探索。

二、我国科技馆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科技馆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90年代末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至今已经建成300多所,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也拥有一支一定规模的工作人员队伍,少数科技馆的建设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总体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国科技馆都不足以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形成鲜明的对照,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建设内容看,内容单一、缺少特色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展示手段看,大多数形式呆板、缺乏新意;从人员构成上看,还缺乏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

三、我国科技馆未来职能发展初探

科技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过去从理念到实践上,重在推进公众理解科学,包括理解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等,而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目标,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公众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注重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国科技馆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充分建立科技与人的密切关系

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因此,科技馆的建设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建立起科学技术与人的密切关系,应该思考群众需要什么,对什么有兴趣,通过怎样的展教手段来解读和表达科技知识与方法,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望,如何营造与观众心理和学习习惯相适应的展教环境,充分调动人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展览教育作用。

科技馆的展品无论多么宏观、多么微观、多么复杂、多么简单,都应当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科学技术就失去本来的意义。现代家庭中五花八门的家居用品和家用电器都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成果,人们虽然天天用到它们,却未必知道其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也许它们一个小小的故障就会使我们束手无策。以前我们的展览忽视了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对科技与生活的结合不是很重视,让观众感到科学技术高高在上,和老百姓关系不是很大,也给观众造成科学技术理解起来晦涩、抽象的印象。在科技馆以后的展览工作中,我们要通过展览,让观众明白大多数科技发明都是推动人们生活的助力器,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因此,科技馆事业未来的发展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展教理念,通过公众对科技馆丰富多彩的内容参观,科普教育拉近人与科技的关系,更加关注科技为人服务,让科技进一步贴近生活。

(二)紧贴时代主题,突出自身特点

科技馆的主要职能是科学普及,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时代的主题和社会前沿问题,做到知识传播的及时性,满足观众对高新科技的好奇、对科技馆每次参观的新奇,最大程度发挥科技馆的科普职能,让科技馆有效地保持生机和活力,因此,科技馆无论哪个时期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时代主题的关注和对前沿科学的重视。科技馆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展示,使其教育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

在科技馆的建设理念上,必须克服“克隆、复制”的简单做法,必须克服千馆一面、内容单一的做法,必须克服手段简单、缺少新意的做法。每一座科技馆应该有其普及科学知识最基本的内容,同时更应该具备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人文、历史、地理、生物、动物、前沿科技等科技展示,与各馆之间形成有机互补,互相促进的机制。

(三)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在非正规教育领域张扬个性

科技馆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观众通过观察、实验、体会等,了解科学原理、认清科学本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科技馆的主旨。科技馆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应准确地进行功能定位,重点是就如何发挥好正规教育的辅助手段进行研究,就如何凸显社会教育的职能进行思考,就如何发挥在非正规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进行实践,使科技馆的社会角色能够大放异彩。

就我国而言,科技馆的舞台在非正规教育领域,如何发挥好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职能是每个科技馆人应当经常思考的问题:一是要努力加强主阵地建设,充当非正规教育的桥头堡角色;二是要加强纵横联合,凸显在社会中的重要职能。尤其是按照中国科协提出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加强纵向联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分联合开展活动;三是加强科普理念与科普手段的创新,吸引广大群众关注科技馆、参观科技馆、从科技馆受益。把科技馆作为学校课堂正规教育的延伸与补充,使科技馆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更科学的利用,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才更有生机、更有活力。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加强科技馆体系建设

我们经常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馆也不例外。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是科技馆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目前,由于还没有科技馆人才培养的正常途径,科技馆内部人才培养的机制、认证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使得科技馆的专业人才还十分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馆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着眼未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建立起科技馆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认证的有效机制,使人才有来源、有培养、有发展;二是加强科技馆行业的体系建设,强化上下级业务指导关系,密切纵横间业务联系,出台相关行业规范和考评机制等,使内部的体系建设更加有利于科技馆的开拓和发展;三是加强科技馆文化建设,重视科技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大张旗鼓地培育科技馆的文化氛围,提高科技馆的社会影响力,引起政府和民众的普遍重视,为充分发挥科技馆职能打牢基础。

(五)以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己任

加强推进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科技馆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奥本海默创建美国探索馆的初衷,就在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为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首先应着眼于培育公众和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科技馆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工程,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科技馆未来的发展应该全面审视公众科学素养这一综合目标,以科学知识为基础,重视青少年科学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做好公众和青少年具备科学意识、掌握、了解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工作,使青少年从科技馆展教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受到科学技术的感染和科学价值观的熏陶,产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思维能力,激发科技创新精神,进一步冲上科学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5

关键词:科技馆学校教育青少年科普

科技馆是以实施科普展览教育为核心内容,是为社会公众,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场所。近年来,国家对科技馆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表示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很好的利用场馆资源及科普优势,面向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馆作为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场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设施,在整个科普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更好的发挥科技馆的科普展览优势,充分利用科普场馆资源,创新科普展览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技馆的宗旨及发展现状

(一)科技馆的宗旨

科技馆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自然科学、技术及工程、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

(二)科技馆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科技馆的建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兴建,包括有科学宫、科技馆、科普会堂、科技中心等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建设了科技馆300余座。《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把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列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四大基础工程之一,这也为科普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科技馆也经历了从原来的以单纯的展示科普展品为主的展示手段发展到以人为本、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为目的的展示理念,并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院办公厅也将科技馆作为青少年“肩负”的课外科普教育活动场所之一。

二、馆校合作的意义

科技馆和学校都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都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为辅助学校教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首先,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科技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能将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有趣的科技展品和神奇的科学现象展示出来,学生们可以在科技馆亲自动手操作展品,通过展示出来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本中比较难懂的科学原理,使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与在学校里“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体验科学的无穷乐趣,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次,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因此学校只是将科学知识强制地灌输到学生们的脑子中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而在科技馆,学生们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这种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馆校合作的策略及方法

充分利用科技馆科普资源和手段的优势,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原则,共同研究和探索开展科技素质教育、科普交流活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出积极努力。

(一)开展“科学实验进校园”系列活动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要经常在馆内举行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各异的科普表演,并开展科学实验进校园活动,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堂生活。与课堂教学不同,科普剧是以互动的方式吸引孩子们动手操作实验,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体验到了科学知识的神奇魅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科普实验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实验道具,使用多媒体幻灯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配合辅导员的表演,把生活中的实例完美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便于学生理解,通过“科学实验进校园”活动能使同学们认识科技馆、了解科技馆,提高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也为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积累经验。

(二)开展“天文课走进科技馆”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

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到穹幕影厅上天文课,发挥穹幕影厅设备资源的优势,加强同中小学课堂的交流。科技馆的穹幕影厅内都安装有天象仪设备,可以模拟人造星空,天球赤道、子午线等天文现象。让同学们抛开枯燥晦涩的书本,直观的感受宇宙的奥秘,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了场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天文教育的发展和天文知识的普及。

(三)科普讲座树立了中小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

科普讲座是向公众宣传科学知识的有利途径,科技馆可以特邀科学家、专家、教授等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权威人士来到科技馆,为公众免费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各种热点事件,包括环保、天文、地震、家庭教育、生理健康等。如河北省科学技术馆在2011年在“天宫一号”即将发射之际,举办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普知识讲座,邀请《太空探索》航天科普专家田如森教授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取得了广泛好评。

总之,科技馆今后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中小学校科普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样才能更大的发挥科技馆的教育作用。今后科技馆要走在科技前沿,不断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形式,更新陈旧的科普展品,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努力使科技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增强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培养创新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娟,尚修芹.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J].科普研究,2009,(03).

[2]胡晓蓓.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27).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6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结合高职教育应用实践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实际,对优化馆藏结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2-0093-03

作者简介:蒋西明(1963-),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库和信息库,是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知识信息支撑的后勤基地,在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中具有强劲的助推作用,其服务质量的好坏与馆藏资源结构建设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十分重视馆藏结构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文献资源体系的结构,建立一个各类文献资源体系相对平衡合理的馆藏结构。为了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要了解一下目前的馆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的现状和问题

1.1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形成了集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型文献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的具有本校专业和学科特色的复合型馆藏,资源收藏由原来单一的纸质型收藏发展到印刷型、电子型、网络信息资源等并存的复合型文献资源收藏,为学校的教育、科研和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1.2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建设起步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是通过改制职工业余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以及中专学校升格或与其他学校合并而来。而随之改制、升格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任务、服务职能有所增加,原有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无法满足新的学科、专业及教学形式的要求。另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电子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给图书馆馆藏结构的改变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馆藏结构中原有的不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层次和结构问题随之浮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馆藏建设理念滞后。改制前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中专或者是成人类大学的师生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和馆藏建设的要求不是很高,每年学校购书经费的投入有限,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没有多大的动力。改制后从层次低的图书馆转变为层次较高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建设理念上的转变较慢和较难,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放在组织机构的扩大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上,忽视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学习和推广。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建设理念滞后,没有制定明确的藏书发展规划、年度购书计划、采访原则和标准,只是根据学校图书经费的投入情况,凭经验和直觉购买各类图书,藏书建设的质量没有保证。虽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但是为了达到图书馆评估指标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是采取突击购买大量的纸质图书以达到标准,没有很好地考虑与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建设是否相适应,只是指标任务式的购书,馆藏建设理念没有新的转变,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

1.2.2馆藏时间结构不合理。馆藏时间结构就是馆藏文献资源中不同时期的文献的关系和构成状态。改制后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我校是2004年由原广西供销学校与原广西区直干部业余大学改制合并而成)把原有馆藏全部承接过来,其中一定数量的藏书是中专时期和成人大学的图书,在时效上已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中专图书馆藏书是针对中等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上与高职有相当大的差别,且文献在时间构成上也有较大的跨度,但是中专或成人大学年进书量有限,时间比较长远的图书也在馆藏中充数(以本馆为例:其中80年代以前的图书占馆藏的6.9%、1981年~2000年的图书占馆藏的35.6%、2001年~2004年的图书占馆藏的15.3%,由此可以看出改制前的图书占现有馆藏的一半多)。而高职教育是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当下最先进、最前沿的职业操作技能。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使用最新的知识和最新的教材,改制前的大部分图书已没有了利用价值,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计划经济的专业文献利用率几乎为零。但为了评估,这些书还得列入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以求达到评估指标。另外,高职院校改制后到评估以前这段时期,学院的重心放在体制构成和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进展缓慢,新的文献资源的补充有限,馆藏文献资源的时间结构改进不大,旧书占多数,新书占少数,这些因素导致了馆藏时间结构的不合理。

1.2.3馆藏学科结构不合理。馆藏学科结构即馆藏文献资源中各学科文献藏书的状态和数量上的关系。各学科文献馆藏的完备性与专业重视程度和读者的阅读取向密切相关。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最欢迎实用性强的文献,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上面所述的原因,普遍存在学科旧书多、理论学术性的文献多、实用操作性的文献少、新学科文献基础薄弱的现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中图书馆突击购买的大量图书,由于实用性的专业图书有限,不得不购买大量的非实用性图书,因而导致了馆藏学科结构的不合理。

1.2.4馆藏的文献类型结构不合理。馆藏文献类型结构即馆藏文献中不同的出版形式和知识载体的比例和构成状况。在信息时代,由于电子资源阅读的方便和简捷,高职院校图书馆购买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造成部分电子资源的过剩,读者点击率低;而纸质资源购买经费相对紧缩,造成馆藏文献类型结构的不合理。但是,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先发表在纸质文献期刊上,成为读者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信息源,而且纸质资源不受条件的限制,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

2优化馆藏结构的思考和对策

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服务需求也随之变化。现代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它要求与此相适应的具有鲜明应用性特色的文献,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及时地补充和保障相关的文献资源,不断地调整和优化馆藏结构,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

蒋西明: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蒋西明: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调整与优化2.1创新馆藏建设理念

思想观念是一种工作动力,能增强主观能动性;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工作效率。为了做好馆藏建设工作,优化文献资源体系,高职院校图书馆首先要转变馆藏建设的理念,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①深入开展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讨,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特征,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特色,切实认识和领会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原则就是以高职教育的本质性特征和核心特色为自己的建设准则、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技能知识需求为导向,以充分满足师生文献资源需要为核心,有效地推进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②走出去,学习其他职业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先进理念,把他们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本馆馆藏、流通的实际形成自己的建设思想和方针。③在新的馆藏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藏书发展规划、年度进书计划、采访原则和标准,使馆藏建设有序进行。

2.2加大文献质量建设的力度,使文献资源体系趋于合理

为了确保文献资源建设质量,使各学科文献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布局,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创新文献采访思路。笔者以为,具体应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本馆馆藏实际,采访人员分别将学校的专业对比现有的馆藏进行分析统计,统计各专业学科资源现有馆藏的具体数量和学科资源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馆藏发展规划、馆藏文献资源的补充和剔除计划、馆藏资源组织管理和采访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采访原则和标准,注重馆藏薄弱而且使用率高的学科资源的建设。②调查分析文献出版、学生阅读意向、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馆建立的教学科研档案、电子图书目录、特色文献目录、补订图书目录,制定详细的文献采购计划,提高文献采访的科学性。③统筹兼顾文献资源可持续管理建设。重点采购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献并兼顾基础文献和其他学科文献,重点采购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文献,并兼顾文学欣赏方面的文献,兼顾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兼顾好品种和复本的关系,兼顾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2.3加强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估和剔旧工作

图书剔旧工作是图书馆新陈代谢,保持馆藏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持久活力的重要手段,是维护馆藏结构平衡合理必不可少的措施。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快调整和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应加强对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估和剔旧。①学校加大购书经费的投入,为图书馆馆藏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建设,避免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而突击购买图书给图书馆馆藏结构带来的重大冲击。②结合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色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趋势做好现有馆藏资源的评估和预测。首先,使用数理统计学K.pearson卡方假设检验模型检测馆藏结构和学科建设是否相适应,如果不适应,馆藏就需要剔旧和补充调整;其次,利用文献半衰期率来测定文献的时间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文献超过了半衰期,那它就没有多大的时间价值和使用价值,要剔除下架;再次,利用布拉德福(Bradford)定律来检测期刊、情报与学科建设的关联度,对与学科关联度不大的期刊文献要及时进行调整;最后,凭借经验直观地评估,将长期压架没有利用性的图书调整下架。在以上检测、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图书剔旧计划。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剔旧的质量。在对馆藏资源评估预测的基础上,数字化、智能化地标识各类文献资源的时间结构、内容的新旧程度、殘缺不全及破损程度,以及文献的利用情况,并按轻重缓急的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与剔旧数据库,提高图书剔旧的实效性和针对性。④为了确保资源的多样性和馆藏的完整性,要保全品种,只剔除问题册数。

2.4加大高职院校图书馆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文献的建设力度,彰显图书馆的资源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了配合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着力开发和建设体现鲜明的高职教育应用性特色的文献。具体应考虑和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各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确定特色文献建设思路,明确特色文献的建设方向。以我校为例:我校有经贸系、财政金融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旅游系、文化与传媒系五个系,共设专业36个。在特色文献建设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针对各专业特色和职业的应用性开展特色文献的建设。例如:经贸系的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收藏商品流通、运输管理与仓储管理职业实训指导和岗位要求、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技巧等方面的特色文献;财务金融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需要收藏专业特色期刊、优秀会计论文集、财务报表实例等方面的特色文献;计算机系的电子商务专业需要收藏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培训、电子商务实践与指导、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实验、实训规范等方面的特色文献;旅游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收藏相关的历史、地理、地方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特色文献;文化与传媒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需要收藏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社交礼仪经验与技巧、演讲与口才典型案例等方面的特色文献。总之,特色文献建设要紧密围绕学院各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以服务教学需要、切合专业建设为目标。②把案例丰富、操作性强、图文并茂的文献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藏书的核心层次。案例文献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形成要靠平时实践经验的积累,案例文献可以弥补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从案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以达到强化和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操作性强的文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操作性强的文献结合基本原理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实例,对照操作引导,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技巧以提高技能;图文并茂的文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图片加文字说明形成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视觉效果,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够提高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

2.5加强以纸质型和电子型文献资源相结合的复合馆藏建设

信息数字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看书学习,简化、节约了文献资源查找的时间和程序,提高了学习效率。数字资源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信息技术也给馆藏建设带来了具巨大的作用,数字资源是对实体纸质资源的重要补充,完善了文献类型结构,二者相互作用组合成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的现代图书馆复合馆藏。为了充分满足读者对文献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和协调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平衡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考虑和实施以下几项工作:①统筹兼顾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建设,使二者共同发展、互相补充、比例合适,让馆藏处于最佳配置状态。做好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流通的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馆藏比例和购置经费的分配计划。②根据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实施馆藏建设。电子资源更适合文献的保存收藏,其不易破损,且完整性好,因此某些资源需要长久保存收藏,可考虑数字保存方式。③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组织图书馆采访人员对与教学、科研相关的网络信息加以收集、收藏或者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形成二次、三次文献,扩大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规模。

3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永无止境,馆藏结构调整和优化永不停留,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它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馆藏建设理念,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变化和读者的需求及时地调整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结构,侧重符合学校专业结构特色的资源建设,优化馆藏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袁雄.对优化普通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7):10.

[2]宁浩.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建设的探讨[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6):28.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7

关键词:科技馆;素质教育;功能。

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意义。

科技馆以其鲜明的教育特色区别于传统的、正规的学校教育。

它形式开放,主动性强,倡导启发式、探索式的教育学习方法,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场所。同时,科普展览内容的广泛性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今天的科普展览已从20世纪80年代以教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为线索,扩展到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生命、能源、太空、材料和信息等等技术领域,学生们经常参观展览,能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积累知识,并使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科技馆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功能。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功能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新时期赋予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功能,也是全面发展青少年人才在展览教育理念上的新飞跃。

三、科技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科技馆提高青少年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及课外科技小实验等多种形式而实现的。现代科普展览大多采用声光电等高新手段制作,展品集科学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让观众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观察、思考、探索,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设法通过操作展品找到答案。这一过程是极好的自学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科学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科技馆展览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形式上一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的传统教育思想,把教育者(观众)置于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性;在思维方式上,也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现象本身做启示,让观众从特殊的现象中自己探索总结出一般规律来。这样,科技馆就成为学校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与学校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一起构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科技馆里把书本上深奥枯燥的原理变为可以直接操作的展品,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操作,来消化课堂里难以理解的东西。如勾股定理、万有引力、纵波、横波、大气压强、力的传递、声聚焦等,如山东省科技馆里的“马德堡半球”展品,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七八个人也拉不开一个直径只有10厘米,抽空了空气的半球的实验,让观众亲身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钉床展品由8300多颗钉子组成,人躺在上面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就很形象地解释了压力、压强与受力面积,穿透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一踏上行星秤展品,触摸屏上就会自动显示观众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上的重量,有利于观众形象地理解万有引力和质量与重量的关系;三球仪更是直观地显示了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形象地演示昼夜交替、四季的形成和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月相变化以及日月食的形成原因等。[论文格式]

思想政治素质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塑造、品行形成的关键时期,全社会都应抓住这一最佳时期,对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广泛的政治思想教育。科技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经常举办一些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展览。通过翔实的历史事实、实物陈列及细致精彩的讲解,向学生们阐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道理,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爱祖国爱人民,意志坚强,艰苦奋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伟大祖国的强大而无私奉献。

四、科技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容。

普及青少年科学思想也是重要内容。科学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和客观的看法。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科技馆是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科普阵地。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观众通过观察、实验、体会等,了解科学原理,认清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科技馆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改革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科技馆展教思想的核心是探索和创新。

在科技馆里,观众绝对是主体。学生一旦成为主体,就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学习和探索每一项科学原理。而且,科技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作品。这些作品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只要认真观察,就有可能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意见。

2.科技馆全开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2.1教育内容。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前沿的和高科技的内容。展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展览布置是全开放的,像一个知识的“超级市场”,观众可以自由挑选。

2.2展教形式。强调可动手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8

关键词:科学技术馆;展厅;科技负辅导员;人才培养

引言

科技辅导员是推动科普场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科普展教、科学辅导、科技培训、开展公益活动等多种职能。科技辅导员是联系科技馆与群众的桥梁,在群众科学素养、传播科学知识、倡导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让科普更好服务西部,要加强辅导员建设,提高其科普教育服务水平。

1科学技术馆展厅科技辅导员的重要性

展厅是科技馆展览陈列的物理空间,这个空间内展览展品、观众、馆方工作人员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展厅管理是在尊重科技馆参观规律和展览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观众和工作人员的科学合理组织,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或其他教育资源,实现和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主阵地,在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消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神秘感,缩短现代科学技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公众付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加深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了解提供了特殊的条件和场合科技馆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展品形式展现出来,有效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的不足,解决学校和课堂教育不易解决的问题,对于拓宽青少年学生的视野,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生活,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馆的特殊性,要求科技馆科技辅导员的讲解不同于一般的展览馆或博物馆,不能简单地概括地向公众做介绍,而是一种集介绍全貌,讲解原理、演示功能、启发诱导于一体的综合,因此广大观众对科技辅导员的讲解服务有养特殊的需要。

2科学技术馆展厅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2.1聘用员工流动性大,缺乏队伍稳定性

由于编制的原因,目前许多科技馆展厅工作人员主要以聘用人员为主。以某科技馆为例:经营范围包括举办学术交流、科技展览、技术培训等。某科技馆开放免费年接待观众量从原来的5万人增加到60多万人。但该馆的职工编制却不能大幅度增长。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只好以聘用员工做展厅的科普辅导员,其聘用员工的人数占该部门总人数的80%以上。聘用员工一般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多有临时观念,有些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就会离开科技馆。这种情况不仅给科技馆造成管理成本增加,而且也造成科普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影响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比例低,缺乏复合型科普人才

目前,在科技馆的科普人员还是以单一的展品讲解、操作为主,相对欠缺教育活动策划能力、科普活动的开发能力以及展览设计等等方面的能力。科普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知识面不广,就容易造成对观众的科普不够全面,没有全面激发观众的科学兴趣。故此,科技馆的科普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能力较好的人才,除了要了解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很好的适应科技馆的工作,更好的做好科普工作。可以这么说,复合型科普人才正是现代科技馆所缺乏和急需的。

2.3管理制度不健全,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

在科技馆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约束下,口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各项规范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以及职称考评制度等。这些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真正的科普人才难以得到发展空间,造成人才流失。比如,现在全国科技馆都没有社会公认的职称考评体系,很多员工都非常重视职称评定,把职称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如果科技馆有完善的职称评定体系,就会增强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就会吸引优秀员工把科技馆作为终身职业甚至是事业,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健全统一的科技馆职称考评制度,完善科技馆的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3加强科学技术馆展厅科技辅导员培养的策略

3.1加强科普辅导员的培训和等级评定

科普辅导员是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联系观众与展品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辅导员等级考核方法,对提升科普辅导员综合素质起到较好的作用。等级考试分为3个不同的级别,即分为一级考试、二级考试和三级考试。通过相应的级别考试后,分别聘为相应级别的辅导员。科普辅导员的级别不同,需要考核的内容相应的有所不同,级别越高,考试难度越高,考核的内容也就越全面。科普辅导员在获得相应的等级资格后,实行聘任制,工资薪酬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实行科普辅导员等级评定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会有显著提高。

3.2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端科普人才

科普人才的培养一直被寄望于高等院校,但目前我国仅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科普相关专业,而且课程体系比较混乱,缺乏成熟的培养方案和系统的高质量教材,师资匮乏。此外,针对科普展览展项的设计和制作,在上述高校的课程和实践中亦是一片空白。因此科技馆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科普场馆设施资源,并参与设计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提供场馆进行科普实践培训,指导研究生参与展项的展不工作以及科普活动的策划、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等科普实践活动。重点培养一批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科普专业研究生,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高层次,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技馆科普人才队伍。

3.3提升科技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科技辅导员政治思想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政治觉悟。科技辅导员是科技馆展厅第一线的工作者,他们的行为直接体现养科技馆的形象,而科技辅导员的思想支配养他们的行动。因此,要针对科技辅导员的思想变化,结合科技辅导员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科技馆是公益科普窗口单位,辅导员被喻为“流动旗帜”,体现场馆形象。学好文明礼仪,既是对个人素质的熏陶,也有助于提升科普教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结合科普工作实际,辅导员要经过文明用语、站姿手势、仪表仪态、表情动作等专业培训,展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

3.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机制保障。科技馆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长期系统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员工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帮助员工开发自身的特长,挖掘潜能,尽可能让每个人的兴趣特长与工作相结合,达到职业与事业相融合的目的,促进科技馆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3.5积极组织国际化的专业培训

近年某省科技馆重视对展教人员进行国际化的专业培训,诸如:科技馆非常重视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科普人才。为了能够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科技馆每月定期开展员工业务培训,同时也邀请国外知名科技馆专家来馆授课。另外,科技馆还分批派出优秀的科普人员参加意大利热那亚科技节、英国曼彻斯特科技节以及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论坛。这些培训和交流研讨既增长了科普人员的科技知识,又营造了馆内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增强科普人才在科技馆的归属感。

结论

展览教育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展厅运行与管理是科技馆的基础工作。在科技馆免费开放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馆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进而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在全国科普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科技馆作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场所,为大家创造了一流的环境,陈列了一流的展品,这就需要科技辅导员有一流的讲解,一流的服务与之配合。我们应努力研究科技辅导工作,加强科技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搞好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科技辅导质量,把展览教育工作搞活、搞生动,走出一条科技馆特色的科技辅导之路。

参考文献

[1]何钱雯.科技馆科普辅导员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6,08:297.

[2]黄荣根.浅析科技馆科普辅导员队伍素质再造的途径和方法――以某省科技馆科普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为例[J].科技视界,2015,05:379-380.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9

关键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功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41-01

一、引言

所谓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指一种由图书馆的普遍性认知及其相关的各种其他学科的同种问题所构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体系是图书馆的普遍现象。而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是对图书馆理论实践和图书馆学术领域的复制或者叙述,而是对于图书馆理论的实践与图书馆学的普遍问题总体的研究、总结、归纳及分析,从而在图书馆理论在发展中起到对其他相关学科的辅助作用,并也有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繁荣发展的局面。特别是由于现代信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知识为本质的网络迅速形成,人类的科学技术体系正从物质文明型体系过渡到信息技术型体系,在这种时代历史变迁中,与信息技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直接联系、休戚相关的图书馆事业也必将经历其历史的巨变。图书馆学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和创新对于促进它的传承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地位

某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决定了其学科的发展走向的同时也决定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构建。所以,我们不能够否定或者忽视对其理论的研究。

学科的成熟稳定不只由它是否含有新潮的语言和词汇,也不是由它应用的科学技术是否先进所决定,而是要看其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和完善程度。其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系统程度和完整程度及其对整个学科体系支撑作用的发挥程度是学科体系结构的系统与完善程度的首要指标。其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指导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也是为了正确解释图书馆这样的社会现象,总结图书馆学科的发展内在规律。

三、21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功能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和处理图书馆工作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升其学科的专业理论水平,使其更好发展和开发利用来满足广大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21世纪的我国图书馆学科建设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几乎是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在其学科的功能方面尤为重要。

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工作发展与变革的基础和先导

如今的时代是高科技和信息的时代,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的历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证实了人类用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应用推动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图书馆学曾经经历过:新图书馆运动、什么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大讨论和有关“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的三次历史高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三次研究和讨论让图书馆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更指导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为其发展和变革奠下坚实的基础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2.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能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作出指导。所以它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系统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若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够受重视,那么图书馆学的科学、快速、健康发展便不能够得以实现。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可培养图书馆学人才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可以为本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而培养出的人才又可以为图书馆学理论作出一定的贡献,使图书馆学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系统性。他们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图书馆理论发展的同时又为本学科注入新鲜血液。这样一来,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人才的培养的双重收获。

4.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可“证明和推论”图书馆工作存在价值

图书馆学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因此便要求其基础理论根据图书馆现象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和特点等及时地给予“证明和推论”,以便为图书馆界和社会提供更为充分的理论支撑。

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

D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确实存在变革的可能性,而且变革正在发生。这种变革正是由其自身的创新发展为支撑点的一种体系完善。

1.基本理念的创新

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手段和办法将图书馆资源合理处置,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协调配合、组织计划和方案从而让图书管理更能短时高效的实行,最终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叫做图书馆管理。而为了满足人们对大量信息、资讯、知识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管理的工作性能和作用,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办法相结合完成各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过程叫做图书馆知识管理。这样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理论则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

2.管理内容的创新

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组成。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创新管理包括了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等。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即依照种类不同或者指定要求来整理知识并用外部储藏库的方法得到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内化即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中介即应用网络技术和软件设备、一些文件系统等途径来发送和配对,对特定的某个的人物和事物相关联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学习即包含学习原理、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习具体内容的采集、分析、整理和存储等内容来使处理个人及图书馆的难题,从而来鼓励工作人员坚持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以便于让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得到一种新的提升和改进。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掘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增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这些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同级和不同工作任务来合理应用。

五、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知识管理一直是图书馆学的热点话题。知识、知识管理和图书馆工作有着长久并且密切得关系。新世纪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筑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发挥图书馆对于信息时代的促进作用和优势,提高去学科的学术和社会地位,以期待其更好的发展。

六、总结

对于学科来说,基础理论部分是相当重要的,它是整个学科研究和发展的根基,若是少了根基就不会有后面的其应用与创新的环节,更无法推动学科正常的发展至今。所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奠定图书馆学的基础,发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功能使之发挥它的创新性,让它能够在21世纪这样的高科技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好更快的发展,让它的潜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使图书管理学学科得到科学系统的完善。所以我们要看重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功能和创新,从而为其有更好的发展趋势而奠定好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紫翔.浅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6-9

[2]郑全太.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1,(6):14-17

科技馆的科学原理篇10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6-03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为核心内容。2012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为河南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转变,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短缺,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010年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特别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而高等农业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将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到科研人员和基层粮食生产者手中,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即是农业科研工作的起点和阶梯,又是农业科研工作交流和传递的渠道[1],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和促进国家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河南振兴,推动中部崛起,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原地区人民的共同期盼。《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寓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河南将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意味着河南这一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教育大省致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构想和宏伟蓝图已变为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河南人民的历史重任。这必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使之尽快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随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实施,强调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科技创新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机制、保障粮食品质与环境安全的环境保护机制。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调研中,就中原经济区建设,多次提到: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应该肩负起责任和使命,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2]。中原经济区建设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实现到2020年在保护全省0.07亿hm2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0万hm2,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尽可能保持现有的可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粮食单产,就要依靠农业科技,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稳产、增产中的作用。而这个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作保证,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可见,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承担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迎来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机遇,特别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战略的决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关系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21世纪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农业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将直接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

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成效

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在兴办百年农业高等农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持传承大学精神,切实履行农业大学使命,充分发挥农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以玉米育种专家奠基人胡廷积,小麦育种专家陈伟程等为代表的20万名高级创新人才;建设了河南省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团队;以及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个国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是近年来边连续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重大科研奖励。目前,学校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施。

1.建立小麦、玉米专题数据库,使农业科研人员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十分适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报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类合理、查找方便的专题特色数据库。而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发展工业现代化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特别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资源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左右,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因此,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设小麦、玉米特色专题数据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涵盖农作物、畜牧家禽、农村能源等方面较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的馆藏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科技人才等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任务、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麦、玉米等专题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步入新台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分别以建在学校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单位、部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上资源为重要补充,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图书、期刊、会议论文等文献中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建立了书目、期刊题录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品种、优异种数据库,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知名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数据库。

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可为用户提供特定学科范围或某一主题的网上信息资源集合,便于农业科技人员快捷、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随时点击咨询,与咨询员进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留言咨询。数据库的信息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产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等过程,实现了与信息用户的价值交换,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需要;通过主动服务,能够挖掘农业科技人员潜在的信息需求,不仅使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为特色数据库的信息补充提供了条件。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小麦、玉米的科研、生产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改变了小麦和玉米研究、生产中各种文献信息利用难的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立项、成果查新,以及贸易人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为从事小麦和玉米等农业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主渠道。同时,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产现状,为农业科技人员正确把握其研究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小麦文献信息数据库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获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奖。小麦、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为学校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4],为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夺得丰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搭建农业情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人员的跨库检索。尽管农业科技信息琳琅满目,但使用起来常常不尽人意。既有商业数据库的壁垒,更有各建设单位“防火墙”的阻隔。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互动、互联、互助、符合农业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成果转化平台、试验仪器共建共享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5]。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多家信息情报单位联合建设的“河南省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该平台提供了21000万条小麦、玉米科技情报信息,10.6万余条烟草科技情报,960多条科研成果、知名专家等科技信息[6]。不仅为河南省相关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提供了及时、必要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快速服务。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远程化服务模式改写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多媒体网络可对各种科技情报资源进行设计、处理、检索和传递,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创造了条件,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信息传递和咨询。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积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与学校、地方合作处等职能部门结合,建设了集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电视网和报刊网于一体的“五网合一”的立体化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平台“惠农科教信息港”。“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了“965558”惠农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开设了“中原惠农网”、“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农业专家面对面”等栏目。“惠农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选择100个农业大县、50个农业科教园区、5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接。农民通过“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可以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惠农科教信息港”创新了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服务手段,架起了农业科技情报直通农业、农村、农民的桥梁,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信息载体,为农民提供直接服务。高校农业院校的科技人员、教师、学生是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最佳载体。他们掌握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农户需求。每逢抗击自然灾害、医治农业病虫害等农民最需要指导的关键时期,农业情报部门就要及时地把相关农业科技情报送到农业科技人员手中,通过他们给广大农民朋友以指导,使农业科技情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共同构建了大学生“五个一”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即“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信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挂”(选派优秀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到郊县乡镇挂职)、“一台”(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点播台)、“一线”(农业科技情报信息“110”热线)、“一网”(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建立与地方合作机制,联手开展“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带着农业科技情报信息到乡镇工作,选派素质高、业务强、懂管理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的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初步建立了教育、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体系。与学校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利用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全省各地建立“河南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培训基地”等科技信息网站。

5.搜集与分析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事业成败、经济兴衰的关键。加强农业科技情报的搜集与分析是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级决策者只有以足够可靠、高质量情报为基础,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情报工作者从搜集到的海量科技情报信息中找到领导决策最需要的东西,就要求情报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地方经济建设的重点,以敏锐的视觉捕捉情报、挖掘深层信息,持续跟踪,长期积累,提供多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服务和领导战略决策咨询[7]。2010-2012年,和回良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就河南的粮食生产进行调研。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不仅每次陪同,而且回答了小麦生产特点、各时期麦田管理措施、预计收成、小麦市场形势等方面的提问。在谈到获得“科技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时,郭天财教授对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其及时提供的农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相关专家网络为依托,以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平台为支撑,建立了一种长期积累、反应敏捷、分析深入、保障可靠的情报研究服务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编辑《高教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及时必要的服务。2008年,学校提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图书馆及时搜集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情报信息并编辑“一流大学”专辑,不仅使师生知晓一流大学的内涵,还为学校制定“一流农业大学五年专项行动计划”提供了参考。

三、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展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而中原经济区是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中心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需要强大的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提供确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技术,指导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有效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必须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强化“以发展提升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以创建高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情报信息报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1.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与利用方面,收集、维护和方便地提供各种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资源,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最大可能限度的农业科技信息。

2.建立、加强和维护现代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向图书馆的用户提供便利。

3.在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方面,使农业科技人员成为工作的核心,使高质量的服务成为图书馆使命的核心。

4.保持与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步,及时科学地把最新的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深度。

5.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理论研究,要在传统图书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

参考文献:

[1]杨淑晶.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5):20-22.

[2]李英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方式探索[J].前沿,2012,(12):104-105.

[3]杨志永.中原经济区内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共建共享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2(16):49-50.

[4]吴海峰.农业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1,(5):30-32.

[5]马万杰.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河南省农业科研系统科学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