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治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09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1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2

关键词:洪涝旱灾;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9-0165-02

洪涝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作用也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如何降低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尤为重要。近年来,驻马店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虽已建立了大批水利工程,在历年抗洪涝旱灾中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我市汛期的暴雨洪水具有突发性强、雨量大范围广等特点和历史遗留问题,旱情灾害仍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我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笔者根据我市洪涝旱灾特点及工程现状对减灾对策谈一些看法。

1洪涝旱灾害防治措施现状

解放前,山区洪水未得到控制,河道堤防残缺。据记载,1906年~1946年40年间,洪河河道堤防决口21次。水旱灾害肆虐我市人民生命财产。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干部群众,按照上控下排中改善的治理方针,先后修建了薄山、宿鸭湖、板桥、宋家场四座大型水库,9座中型水库,152座小型水库,总蓄水能力达34亿m3,相继修建了老王坡、蛟停湖滞洪区,解决了河道超标准洪水问题。78.8洪水灾害使我市水利建设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加固了宿鸭湖、宋家场水库,复建了板桥水库、竹沟及小洪河上游石漫滩水库、杨庄滞洪区,大型水库均达到了千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有效地控制了山区洪水;1958年开辟了洪汝河下游分洪道,洪汝河汇合口班台站泄洪能力有每秒600m3提高到每秒800m3。

下游排水出路初步得到解决;又整修加固了洪汝河堤防1023km,建涵闸330余座,整修骨干河道14条,治理300~1000km2的支沟72条。面上除涝配套已达到297万亩,初步形成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排水沟网格,“中改善”的除涝措施得到了落实。同时非防洪工程措施也得到了加强。

在兴利方面,已建成大中小自流灌区135处,打井9.4万眼,建机电灌站368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2万亩,建成旱涝保丰收田面积385.6万亩的水利工程体系,并已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仍不能完全抗御突发性洪水和连续干旱的威胁。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洪水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在不断加大。群众从中得到结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2洪涝灾害分析

①我市地处特殊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地带分布严重不均,是造成洪涝干旱灾害的主要因素。年降水量不均,1975年降雨量是1966年的3倍多,驻马店市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期间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并且降雨量地带也严重不平衡。暴雨中心多位于洪汝河中上游,雨量较大,易产生洪涝灾害。我市农业种植结构是以旱作物为主体的模式,一遇连年丰水以及特殊的自然气候就不相适应了。

②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洪汝河上游自然植被破坏极其严重,大范围的山林被毁,暴雨汇流后易产生较大洪峰,抢占下游平原河道,使沿河洼地积水失去抢排时间而加重洪涝灾害,同时也减少了地表水的下渗,地下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加上连年持续干旱及超量开采,是我市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带来了原来可利用的机井、机泵报废,需要重新打井、配泵,部分地区因资金限制不能及时更新,消弱了现有兴利设施的抗旱能力。

③随着驻马店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原有的蓄水区遭到严重破坏,变成了滞洪区。

④另外在现有工程设施及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一是工程防洪标准较低;二是河道隐患多,各种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超期服役;三是工程不配套,防洪标准低;四是防洪设施与城市发展不同步,甚至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排水系统,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用地大面积积水或被淹。

⑤现在农业种植粗放,土地不平整,不打畦,即使有水源的地方不能灌溉或者耗水量过大。

3洪涝旱减灾对策

由于驻马店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土壤黏重,既怕旱又怕涝,而降水年际年内时空分布不均,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治水减灾对策的指导思想是:“上控下排、中改善”,洪、涝、旱统筹抓,土壤改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1关于洪涝治理对策

①针对我市的气候特点和近年来实际观测情况,仍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意识。要把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放在第一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让人民群众对我市的水利安全防范设施和措施放心、安心。

②洪涝治理的重点是“水利”,水利的重点是“工程”。只有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做到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更好的为我市的经济腾飞服务,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③工程是死的,人是活的,自然灾害的治理光有工程是不行的,如何让水利工程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对人的管理。所以要对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制,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让各部门管理人员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④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根源。破坏植被、垦荒种地是造成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直接原因,所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是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要鼓励人民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生物防护措施。

3.2抗旱对策

①排蓄结合,旱涝并举。在排除涝水的同时,要把握蓄水,做到排蓄结合。在工程规划时,利用有利地形,建设一部分坑塘,与排水相连。在较大排水沟内,建闸分级节制,调节地面径流,补充地下水源,发展灌溉。

②建设灌溉工程。完善工程配套体系,对自流灌区进行技术改造配套和更新;在灌溉排水沟系内节节控制,提高水利用率;在宜井区内打井提水灌溉。在提水灌溉的同时,增大了地下水库的蓄水能力,对防涝渍,改良土壤都是有利的。在水源没有污染的河道,建设机电灌溉站。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扩大单井灌溉面积,可达到节水、节能、提高灌溉之效果。

③在田间种植林网,改善小气候。推广“一沟一树”,沟旁路旁植树。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耐旱能力。

④改良土壤,精耕细作。推广精耕细作,打畦种植的耕作方式,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增强作物抗旱耐涝能力。同时,增加有机肥,以肥调水,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作物以根找水能力。

4结语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在充分认识、掌握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把洪涝灾害降至最低。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流域防洪对策

abstract:thearticleanalysestheriverfloodalkalifusionriverfloodcontrolprojectforthepres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fthemanagement

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riverbasinfloodcontrol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

洪碱河是豫、皖两省边境河道,北临故黄河,右侧为王引河,左临大沙河,两条主要支流洪河、碱河在萧县崔口汇流而成洪碱河。

洪河发源于安徽省砀山县中南部的杨庄,经王屯进入豫皖边界,于河南省张庄南进入安徽省萧县境内,在崔口南与碱河汇流入洪碱河。洪河全长58.83km,集水面积113.7km2。碱河源于安徽省砀山县东南部王弯,在龙集南流入河南省永城市境内,经毛桥北进入安徽省萧县境内,在萧县崔口南与洪河汇流入洪碱河。碱河全长17.26km,集水面积111.3km2。洪河、碱河汇流后称洪碱河,向东南经萧濉平原洼地于淮北市濉溪县入萧濉新河,全长19.15km,集水面积465km2。

洪碱河流域为历史上的洪泛区,在治淮初期到1980年代,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过治理,由于治理标准低,且经过几十年运行,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低,即使遇到中小洪水,河道水位也长时间居高不下,当地内水无法及时排出,极易造成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常发生集中暴雨,形成较大洪水,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洪碱河流域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干燥,春早多风,四季分明,主要呈现大陆性气候特点。根据流域内水文、气象站点1951~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计算,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749mm,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66.1%,其它月份只占全年33.9%。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其中年最大降雨量1136.1mm(1963年),年最小降雨量418.9mm(1966年),相差近3倍。降雨量年内、年际分布上的不均,是本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防洪工程现状

流域防洪设施有洪碱河砀山段本干及两侧堤防,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防洪工程严重老化失修,管理及其它非工程措施建设相对滞后,防洪体系不完善,河道淤积严重,堤防残缺,堤身单薄,大部分沟口未封闭,泄洪能力较低。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洪涝威胁大:建国以来,洪碱河流域遭遇的洪涝灾害较重的年份有1954年、1963年、1991年、1996年、2000年和2003年。据统计2000年6月26日,一日降雨239.4mm,三日降雨303mm,七日降雨达337.0mm,洪碱河砀山段因河床淤积严重,泄水能力差,堤身矮小单薄,以致造成多处溃堤倒灌。洪灾面积达11万亩,水毁房屋912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2003年8月5日至9月4日30日降雨466mm,到11月底,累计降雨量达1278mm,给该流域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该流域受灾面积1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5万亩,平均减收6成以上,绝收面积5万亩,其中蔬菜1万亩,花生3万亩,受灾人口9.39万人,其中成灾人口6.74万人;损坏房屋2050间,倒塌果窖851个;各类水果因灾减产1.38亿斤;造成水毁水利工程353处,其中河道堤防4处1.2km,桥涵135座,直接经济损失2.74亿元,洪碱河流域典型年灾情见表4-1:

综上可知,由于洪碱河砀山段现有防洪、除涝标准偏低,洪水经常漫滩,极易产生洪涝灾害。加上砀山县是我国主要的水果产区之一,水果面积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每逢较大的洪涝灾害,已经处于盛果期的果树被淹死,其损失远高于一般农业产区。

2、防洪、除涝能力低:现状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除涝能力约合5年一遇的27~47%。

3、阻水桥梁路坝多:洪碱河砀山段自杨庄至砀永界共有桥梁路坝44座。其中板梁桥18座,拱桥12座,涵管、土坝14座。

4、沟口无节制,防洪体系不完善:洪碱河砀山段两岸共有30余条小沟直入洪碱河,由于沟口无节制,堤防不能封闭,汛期洪水经常倒灌,整体防洪能力降低。

5、管理及非工程措施相对滞后:由于堤线较长,范围较广,管理设施落后,未建立流域防洪指挥系统,通讯手段单一,且无专职人员管理。

三、治理措施

为贯彻“蓄泄兼筹”和“上下游统筹兼顾、团结治水”的方针,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通过对河道的疏浚和沿线配套建筑物,使其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

(一)干流疏浚,沿线配套建筑物,提高河道排涝标准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4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防汛紧急视频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对全市的防汛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刚才,启先同志通报了当前的雨情、汛情和灾情,从通报的情况看,7月15日以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97毫米,降雨呈现出历时长、强度大、灾害重的特点。暴雨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造成光山县晏河乡程山村刘小湾1人死亡,新县苏河镇红柳村塘湾组2人死亡,浉河区南湾水库上游2人死亡。这是近几年不多见的,令人十分痛心。汛情、灾情发生后,广大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中,经过大家的辛苦工作和连续奋战,一些大的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切实做好迎接下一次洪水的准备。从刚才市气象局宋局长通报未来天气变化的预测情况看,这次降雨还将持续,虽然降雨带已经西移到了南阳,但桐柏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这必将增加淮干的压力。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迅速投入到防汛抢险工作中,确保今年安全度汛。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全力开展抗洪抢险

一要突出抓好城镇防洪排涝工作。城镇人员密集、财产集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而我市目前的城镇设防标准还比较低,距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中心城区,每遇强降雨过程总会出现积水的情况。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内河治理上下了很大工夫,总的看成效很显著,但有些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对存在的问题,要逐一排查,找出原因,深入采取治理措施。下一步,在城镇的建设管理中,要切实将城镇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纳入其中,并认真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城镇防洪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灾害性信息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努力减少城镇洪涝灾害损失。

二要突出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是我市防汛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这两天的降雨引发的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已造成5人死亡,后果十分严重。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难度大,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预案预警体系建设,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完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要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切实做好预报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三要突出做好中小河道防汛工作。我市淮南中小河道,都发源于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流急,洪水汇集很快,陡涨陡落,极易发生突发性灾害,对沿河群众威胁很大。我们要始终把中小河道作为防汛重点,密切监测天气和水情雨情变化,强化监测预报,科学调度防洪工程,落实“防、避、撤”等各项措施,实施科学管理,确保安全。

四要突出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我市有各类水库886座,其中小型水库就有865座,这些水库建的早,标准低、病险问题突出,极易发生险情,造成危害。前一段时间,我国南方地区的大洪水,已造成6座小型水库垮坝,许多小型水库漫溢。我们一定要认真汲取教训,切实做好水库防汛抢险工作,认真落实病险水库和在建水库的安全度汛方案和措施,加强水库的调度运用,禁止水库超汛限水位蓄水,正确处理好水库施工与安全度汛的关系,确保水库汛期安全。

二、要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针对当前我市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要根据防汛预案,全力做好各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第一,要高度重视,强化防汛意识。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防汛工作,对这次降雨过程已经造成和可能再次出现的各种灾害和影响要有足够的认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御工作。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对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特别是前期降水较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的县区,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各级防指要对防汛抗洪救灾等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第二,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级防指要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分步骤、分层次、分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防指各部门、乡镇、村组,把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各级防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防汛责任人要立即全面上岗到位,做到“大雨洪水前在指挥岗位,洪水内涝时在群众之中,灾害形成时在救灾现场”,切实履行好防汛抗洪救灾职责。防汛期间,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至少一人在岗在位。要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市防指办公室要对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和相关部门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岗在位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直接报市委、市政府。

第三,要密切监视,强化预警预报。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动向,实时对降雨强度变化、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作出准确预报,并及时预警信息,为科学有效防汛提供信息支持。水利水文部门要加强对河流、水库的水情测报,根据降雨范围、持续时间、降雨强度等对来水情况作出滚动分析和实时预报,为水利工程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工作,针对分布广、防御难度大、交通不便等特点,采取群防群控等措施,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发生的预兆,并利用电视、电台、手机以及当地群众熟悉的方式提前预警信息,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危险地带群众。对一些重点部位,防汛通讯工具一定要配备到位,并且要保证这些通讯工具在复杂、恶劣、极端天气条件下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第四,要全面排查,强化度汛措施。对各类防洪工程和易受灾地区要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大排查,抓紧排除各类隐患。要切实加强对水库、水电站、堤防的安全检查,落实巡查和抢护措施。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低洼地、地下停车场、排水管网的安全排查,督促落实防洪排涝措施,防止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确保城市正常秩序。针对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各地要以防为主,及时对山洪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位于不稳定山体脚下、山洪沟旁的居民房屋,要逐项落实防范措施。对所有发现的隐患,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排除险情,避免出现问题。

第五,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防范。各地各部门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安排,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要按照预案要求,切实做好危险地带人员转移避险工作,安排足够的力量对低洼易涝地区、在建工地、山洪灾害易发区等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转移群众,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确保群众情绪稳定。要加强转移安置人员和河道避险船只的管理,在主要安置点和河道船只停泊点设置必要的岗哨,防止转移人员和采砂船只提前进入尚未解除警报的危险区域。

第六,要科学调度,强化应急管理。受这两天降水影响,淮河及其支流河道底水较高,水库水位普遍上涨,小型水库出现溢洪。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的调度,科学防控,确保度汛安全。工程状况良好的水库,要根据水情预报适时预泄,腾出库容,充分发挥拦洪错峰作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存在病险和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水闸,要提前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确保安全。在建水库工程要做到“一库一案”,每座水库都要有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要备足防汛物料,落实抢险力量,发生险情后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护,确保水利工程、城镇、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安全。

第七,要协调配合,强化统一指挥。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应急处置难度大,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下的统一指挥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防汛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防汛抗洪救灾的合力,确保安全度汛。对一些行动不力、配合不力,甚至渎职失职造成严重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我们将按照相关规定坚决追究责任,从严追究责任。

三、要全力做好两项工作

(一)要全力做好灾后救灾工作。一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对储备的救灾物资,民政部门要认真开展一次大检查,查质量、查数量,确保救灾物资能用、管用、够用。二要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对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危险警报解除前不得返回,对已受灾的地区要迅速开展救灾和赈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三要迅速开展灾情统计工作。各级防汛部门、民政部门、统计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迅速深入受灾地区,核实受灾情况。每天都要及时统计上报灾情的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发生人员伤亡情况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死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及死亡原因等。四要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受灾地区,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自救。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的服务,指导群众开展受损农作物的补救措施,对无法恢复的,要及时改种补种,做到不空田、不荒田。水利部门要指导受灾地区尽快修复水毁工程,组织力量重点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修复。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支援灾区恢复重建。

(二)要趋利避害,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的防洪评价和规划。是个多水地区,洪涝发生频率很高,要保障各项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必须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既考虑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又要避开洪涝的危害。我国近几年洪涝灾害有很多教训,比如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城市乡镇基础设施没有考虑到防洪除涝问题,或者说没有对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在汛情发生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今后,我市的各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要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避开洪涝灾害易发区、建设好防洪除涝基础设施。

一是新建项目必须按照防洪规划要求选址。全市新建的各类产业集聚区、一些重大项目等,在项目按程序上报之前,一定要要进行防洪评审。

二是已建项目要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已经建成的重大项目,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防洪专家进行防洪能力评价,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城镇要尽快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所在地,都是沿河而建。我市降雨多,再加上一些除涝工程不配套,内涝经常发生,因此必须加快城区内河治理。最近,从中心城区到县城都要采取行动,对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打一次突击战。原则上,昨天发生的问题,在下次洪水到来时不能再发生。今天上午城区防汛工作会上落实到各单位的任务,务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5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6

关键词:深圳市;城市防洪;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042-05

1引言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和财富必将继续向城市集中。以工程手段控制洪水,历来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防洪手段,随着防洪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虽然防洪工程的标准逐年提高,但洪灾损失并没有随着防洪工程建设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洪灾损失呈不断增加的趋势。1990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9亿,1991年779亿,1992年413亿,1993达641.74亿,1994年达1796.6亿,1998年长江、松花江洪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造成洪灾损失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洪泛区财富的高度集中。因此,21世纪中国的防洪问题应以解决城市特别是洪水威胁严重的主要城市和新兴城市的防洪问题为重点,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深圳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重点城市,然而在汛期深圳市常常处于洪水的威胁之中,一旦发生严重水灾,经济上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其灾害成因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合理的减灾措施,建立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深圳城市概况

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114°37′,北纬22°27′~22°52′。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海岸线全长230km,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全市总面积2020km2。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837mm,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主要河流深圳河全长35km。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两个新区,常住人口861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300万人;2009年深圳人均GDp达9.3万元,居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首位。

由于深圳没有大的河湖水库,河流呈雨源型水系特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台风暴雨频繁,洪旱灾害常常交替出现。

3深圳市洪水特点

3.1深圳市洪水的自然条件

深圳市前临南海,属台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深圳市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全市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有62%面积的地面坡度大于3°。各主要河流较小,流域面积均小于400km2。深圳市属于南方湿润地区,产流量较大。一般情况下,当雨强大于5mm/h即产流。此外,河道平均坡降相对较大,属山溪性中小河流。这种流域特性使得流域平均汇流时间较短,洪峰流量模数大,洪水过程尖而瘦,一般为1~3d,表现出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性。

3.2深圳洪水的特点

洪(涝)灾害的发生和灾情的大小与降雨量、降雨季节、地形地貌、承灾能力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从深圳市历年洪灾发生的情况分析,洪水灾害有六大特点。

3.2.1洪灾时间分布不均

洪水灾害由灾害性暴雨造成,其发生的时间与灾害性暴雨发生的时间相一致。降雨时间和台风登陆季节的分布不均,导致洪灾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对1526~1988年所记载的洪灾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洪灾在年内发生的时间为4~10月,主要集中在7~9月。在年际间的变化大体上有洪灾和旱灾相互交替现象。据统计,在1981~2000年20年中,洪灾多发生于7~9月,高达71%。

3.2.2洪灾地理空间分布不均

洪灾的形成和灾情的严重程度与该地区的降雨量、下垫面条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有关。深圳市洪灾的地理分布正好反映这一关系。由于深圳市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导致其洪灾损失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大。按历年来洪灾发生的次数、损失程度等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中南部的深圳市区(尤其是罗湖区)和布吉镇为重灾区;西部沙井、松岗、公明、光明、西乡、福永、观澜、石岩、龙华等镇为次重灾区;东北部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镇为洪灾较轻区;北部的平湖和东南部的南澳、葵涌、沙头角等镇为洪灾少发区。

3.2.3局部性洪灾频率大于全局性洪灾频率

洪水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暴雨中心及地势有关。在深圳,无论是锋面雨还是台风雨,引起全境性普降灾害性暴雨的机会不多,全局性洪灾频率小。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降雨量大于300mm的范围一般为200~300km2,降雨量不超过300mm的范围为300~500km2。因此,洪灾一般发生在暴雨中心范围,表现出很强的局域性。暴雨中心在河流上游,而洪灾则往往发生在降雨量较少的下游。

3.2.4洪灾出现快、历时短,抗洪抢险难度大

深圳市局部的突发性暴雨造峰历时短,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锋面雨在地形的作用下,经常形成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的局部突发性暴雨,往往6~10小时降雨就达到相当于24小时的大或特大暴雨量;二是深圳市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势较陡,地面坡度大,河流流域面积小,植被遭到破坏,坡面泄流快。同时河流短小,最长的河长不超过40km,河床纵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从起涨到最大流量只需10多小时。中下游河堤低矮,无法容纳迅猛传来的巨大洪量,致使洪水向两岸泛滥,造成严重洪灾。因洪灾来得急,人员往往准备不足,抗洪抢险工作难度大。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调蓄,滞纳洪水能力小,加上城市硬底化程度高、径流大、汇流快,给抗洪抢险工作增加了难度。

3.2.5台风与暴雨相伴

深圳市面向海洋,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发生,盛发期为7~9月。台风灾害一般表现为双重性。一方面,台风本身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登陆后对陆上的建筑物、农业生产和人畜造成破坏与伤亡;另一方面,台风发生的同时伴有暴雨到特大暴雨,暴雨形成大洪水,又会对工业、农业、民房、水利和交通设施等造成破坏,酿成严重的洪水灾害。因此,台风灾害损失一般比暴雨、洪水灾害损失大。另外,台风灾害与台风登陆地点和降雨量有关,台风越正面接近深圳,造成的损失越大。从1979~1998年台风灾害来看,台风、暴雨、洪灾较多发生的地域为珠江口沿岸的南头、西乡、福永、龙岗河流域及市区,其余地区较少。

3.2.6海潮形成洪水

深圳市是一个海滨城市,部分河道受海潮影响,海潮也不同程度对不同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威胁。例如位于布吉河出口处的布吉河口水位站,受布吉河上游的洪水影响,同时又受深圳河潮汐波的上溯影响,水位流量关系错综复杂。当上游没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随着潮水位变化而变化;当上游有洪水发生时,布吉河口的水位受到潮水和洪水波共同作用的影响,使洪水波发生变形。若某一相位的潮水与洪水叠加,就会产生增水现象。相同的洪水流量作用下,潮水位越低,产生的增水就越大;潮水位越高,产生的增水就越小。洪水波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布吉河的行洪能力和笋岗滞洪区的泄洪、罗湖小区的罗雨干渠排水闸及泵站的运行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4深圳市洪(涝)灾害损失

4.11949年前的历史洪灾概况

1949年以前的洪灾记录很粗略,不能反映深圳市洪灾的真实情况,仅表明深圳市洪水灾害自古有之。据《深圳市水利志》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年)二月、清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十一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初七至十三日、清乾隆二十三年(1818年)九月初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均发生过较大规模洪灾。

4.21949~1978年的洪灾概况

1949~1978年的30年间,深圳市只记录了6次大的洪灾,记录仍是不全、不详细的。主要有:1957年夏,东部连日暴雨。龙岗、坪地一带低洼农田受淹多日;观澜河两岸被洪水冲毁,数千亩农田被淹。茅洲河出现大洪潮,3万亩农田被淹;1961年8月31日~9月1日,台风带来大暴雨,农田被淹3.14万亩,倒塌房屋1057间,死亡4人,伤60人;1971年6月17日及8月18日,两次台风暴雨大作,共淹农田47万亩,死亡7人,伤24人,民房倒塌500多间;1978年8月1日,台风中心经过深圳,伴随大暴雨,河水泛滥,海潮暴涨,受淹农田40万亩,倒塌房屋500多间,死2人,伤47人,摧毁桥梁5座。

2010年5月

绿色科技

第5期

4.31979~2001年洪灾概况

近期的1979~2001年这20年洪灾情况记录较为完全。这20年中,除了1982、1990、1991年没发生洪灾外,其余年份均发生程度不同的洪灾。其中1993、1994、1997年洪灾特别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洪灾致灾因素分析

5.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导致深圳洪涝灾害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局部暴雨强度大,台风频繁。深圳市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海洋水汽来源充足,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37mm。每年4~10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深圳市濒临南海,常遭受来自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频繁袭击,每年5~12月都会有台风影响。

5.2水文因素

深圳市处于华南湿润气候区,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流。由于深圳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降雨历时短,使得径流系数大、汇流快、产流多。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大。洪水尖瘦,水情急。另一方面,深圳易受台风、暴雨和海潮的影响,加重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

5.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条件对洪涝灾害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由于城市不透水面积大,产汇流时间加快,深圳市的下垫面条件对洪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流槽蓄能力低,洪水峰高量大;二是地形地貌有利于洪水形成;三是水土流失淤塞河道。

6深圳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市的防洪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市排涝能力有限,涝渍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遭遇高潮位时,由于抽排能力不足,导致部分雨洪不能及时排出,易造成较大涝灾;河道及管渠泥沙淤积较重,建筑违章挤占河道,均严重影响河渠的泄洪能力;现有240座中小型水库中,有38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防洪安全隐患;部分河(堤)段未进行整治河道、修筑堤防,已建堤防中尚存在相当部分未达标;三防指挥信息系统尚不能与相关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还不足;防洪治涝设施管理、防灾减灾教育、洪涝灾害保险等非工程措施方面还有亟待细化、强化。

7深圳市防洪对策

7.1建立防洪措施的基本目标

根据深圳市洪涝灾害特性和城市发展的目标,深圳市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建设,应依据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城市美化绿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综合需求,在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体系的同时,强化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对洪涝和风暴潮的控制水平,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7.2防洪工程措施体系

7.2.1水库建设

深圳市拥有中小水库240余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达5.62亿m3,防洪库容为1.48亿m3。这些水库星罗棋布地分布在中小河流的上游,可以起到蓄洪削峰作用。深圳市水库的主要功能是供水,每年从深圳市境外引水19.43亿m3调蓄,向各自来水厂供应原水。但经过合理的调度,仍具有一定的蓄滞洪作用,因此要挖掘水库的防洪潜力,优化库群联合调度,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水库作为蓄滞洪工程,在减少下游河道洪水漫溢的同时,也增加自身溃坝风险,溃坝所造成的灾害远大于河道漫溢洪水,因此,必须确保水库的防洪安全。

7.2.2河道整治建设与管理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在深圳市兴建大型防洪水库存在很大困难;城市景观和城市已建设施的限制,修建高堤防用以防洪也存在很多约束条件。为提高防洪能力,整治河道是有效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河道整治采取河道清淤,裁弯取直,扩宽河道,改建和拆除阻水碍洪的桥梁、涵闸及清除违章建筑等工程措施。另外,要建管并重,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严禁无节制的滩涂围垦和河道采砂。

7.2.3河堤和海堤建设相结合

堤防建设需要正确处理防洪工程标准的高低与防洪风险度的关系,合理确定不同河道堤防的防洪标准。兴建堤防不能与洪水争地,不能抢占河滩,也不能无限制地加高,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加快海堤达标建设,保护经济特区及其他重要保护对象如黄田机场、盐田港等的堤防,要优先安排达标建设。海堤外建成防风林带,在滩涂种植适生植物,形成绿色削浪屏障。

7.2.4城区内涝治理工程建设

治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措施,按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力争自排,辅以抽排。要在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采取设置水闸、排涝站、排水渠等工程措施,并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的结合,做到雨污分流。要着力抓好南山前海地区、白石洲及罗湖莲塘地区重点内涝点的整治。新建城区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应遵循雨污分流的原则,提高排水标准,重要城区和生活小区宜达3~5年一遇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水环境建设,推广应用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如多功能调节池、绿地、公园等,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

7.2.5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是深圳市防洪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应在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的基础上,加强对采石场、砖厂的整治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将先进的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引入水土保持,实现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及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的电脑网络化;同时,要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对未经审批进行开发或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单位予以处罚,对重点水保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切实做到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7.3防洪非工程措施

近年来,我国除了开展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外,同时开始了对非工程措施研究,城市防洪调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在降低洪水灾害损失,有效遏制洪水灾害损失迅速增加的势头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水平,了解城市洪水发生的一般规律,建立相应的预报调度系统,促进防洪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当今防洪减灾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

此外,防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洪水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由于洪水设计计算、洪水预报、水力调度等诸方面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需要综合应用相应的学科技术加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介入和影响,进一步加大了防洪系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给对其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开展和加强防洪系统的风险分析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风险和灾害影响,是一项关系到防洪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工作。

因此深圳市还应推进以下几方面非工程防洪措施的研究加强防洪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防洪减灾知识,增强全市防洪减灾意识,提高抢险、应急避险能力,促进防洪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先进的深圳市三防指挥信息系统,为市水务局、三防办和相关单位的防灾、救灾指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该信息系统应包括水雨情遥感遥测系统、水文预报模型与系统、防洪调度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及防洪抢险指挥系统与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洪水保险研究,逐步建立洪水保险的救灾机制,享受灾害补偿,分摊洪灾损失,承担部分防洪费用;制定确保重点地区防洪安全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预案应包括建立抗灾指挥组织系统,制订防洪体系联合优化调度方案、防汛抢险方案,编制洪水风险图,制订水文气象监测、预报和警报方案等;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逐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风险管理。

8结语

总之,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确保城区防洪安全。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部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6-11-18.

[2]邓玉梅.西部城市防洪减灾对策[J].中国水利,2001(5):33~34.

[3]刘俊,郭亮辉,张建涛,等.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分析与评价[J].灾害学,2006,21(4):50~53.

[4]汪颖.北京市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简述[J].北京水利,1999(3):41~42.

[5]张波,陈晓平,卢剑涛.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4(1):31~34.

[6]刘俊,徐向阳.江苏省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灾害学,2002,17(4):11~15.

[7]王树山,尚信宽.城市防洪问题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9(6):40~41.

[8]贾超,李术才.济南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分析[J].灾害学,2009,24(1):31~34.

[9]吴鸿亮,王骏秋.我国城市防洪特点及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732~4733.

[10]王立强,杨.锦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08,26(2):27~28.

[11]沈文兴.福清市城市防洪形势分析及对策[J].水利科学,2008,14(2):34~35.

ResearchonUrbanFloodControlStrategyofShenzhen

ZhongShiming

(administrationDeportmentoftiegangShiyanReservoirs,Shenzhen5181833,Guangdong,China)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7

关键词:暴雨;洪涝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p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01-0017-04

Flooddisastercauseanalysis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ofmeteorologicalfactorstrigger

―Datongin2013July14-15largerainstormcaseanalysis

GaoQing-lan1,ZHanGGuo-yong2,BaiHai-wei3,YanGChun-cang1,BaiGui-ju1,LiUJie-li1,LiLa-ping1,wanGLi-li1

(1.theDatongmeteorologicalBureau,Shanxiprovince,Datong037010,China;2.theShanxiprovincemeteorologicalBureau,taiYuan030002;3.northUniversityofChina,taiYuan030002)

abstract:inmidJuly2013,theDatongareaappeared3timesrainstormprocess,causedtheflooddisasterindifferentdegree,especiallytheJuly14-15thisheavyrainprocess,rangeiswide,thebig,rainfallconcentrated,localstrong,disasterlosses,wereanalyzedbasedonthemeteorologicalfactors,causingthefloodgeologicalfactorsandhumanfactors,thedevelopmentandevolutionofweathersystemcausingtheheavyrainprocesswasanalyzedindetailinthispaper,putforwardsuggestionsonmonitoringandforecastingwarninglevelofflooddisaster,provideareferenceforthepredictionandprevention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

Keywords:Storm;causesflooding;countermeasures

洪涝是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涝突发性强,破坏性大,近年来已成为防灾减灾的突出问题[1]。2013年入夏以来,大同市降水比往年同期偏多,主要集中在7月上中旬。6月28日至7月2日、7月7日至7月11日、特别是7月14日至7月15日期间,大同市县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降雨持续异常偏多,造成各县(区)不同程度受灾,部分村民住房受雨水浸蚀,农村土坯房(含土窑洞)严重受损,一些年久失修的土窑洞已倒塌,部分农作物被淹,中小型山洪3次,崩塌1次,经济损失严重。鉴于这次大到暴雨造成的灾害损失严重,我们对其过程特点、形成原因加以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

1洪涝灾害特点

1.1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广

2013年7月14日-15日,全省降水主要集中在忻州西部、朔州大部、大同地区(如图1所示)。强降雨基本覆盖大同的所有县区和大同市城区,这次大范围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8县区(国家站)过程降水量介于24.7~62.7mm。本次过程降雨量大,范围广,灾害面大,导致8个县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图1大同市2013年7月14日8时-7月16日8时累计降水量

1.2降雨强度大,维持时间短

自7月14日20时到15日5时,大同地区出现了较强降雨过程(图2)。其中强降雨中心在天镇、阳高两县,从图2可以看出,天镇的降水集中在7月14日20时-7月15日05时,累计降雨量为43.8mm,最强降水主要时段集中在14日20时至15日02时,大同县从20时到23:40降水量为34.9mm,加密区域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mm的乡镇计44个,25~50mm的为50站,最大乡镇雨量(阳高孙仁堡)达110.1mm,小时最大雨强19.7mm。雨势大、雨量集中、局地性强。高强度、短历时的集中降雨是引起洪涝灾害及中小型山洪、崩塌等次生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全市各县区不同程度受灾,天镇损失最为严重。

图2天镇县2013年7月14日14时-7月16日6时逐小时降水实况

1.3灾害损失重

据民政部门调查统计,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市各县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13223人,倒塌房屋3291间1372户3385人,严重损坏房屋14943间5280户14001人,一般损坏房屋82639间37273户95837人,紧急转移安置9848户28328人,农作物受损2972.6hm2,绝收504.2hm2,受灾比较严重的是天镇县,全县倒塌房屋1457间522户1271人,严重损坏房屋8341间2779户6943人,一般损坏房屋59714间27916户75340人,紧急安置转移6620户19875人。经济损失约24521.65万元。

2洪涝成因分析

2.1气象因素

洪涝灾害通常是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的合称。洪灾是指河流泛滥淹没田地所引起的灾害。涝灾是指长期大雨或暴雨而产生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了低洼的土地所造成的灾害。洪灾和涝灾往往同时发生,“洪”一般都会引起“涝”,因此,洪”与“涝”相连,成为一种气象灾害[2]。

2.1.1前期降水偏多

2013年6月28日至7月11日,我市出现了两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各县区过程累计降水量介于20.4~77.0mm,平均降水量44.1mm。降水主要集中在我市东部大部分地区及南部部分地区。区域站降水量超过50mm的乡镇计25个,乡镇最大降水出现在灵丘县赵北乡,为87.7mm。

从时间分布来看,7月降水主要集中在上中旬,全市上旬平均降水量为92.3mm,同比异常偏多198%,为198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全市中旬平均降水量为55.3mm,同比异常偏多96%(见图3)

图3大同市历年7月份降水演变

2.1.2高空环流形势

“副高+西来槽”是山西暴雨的典型形势模型[3]。在7月14日-15日降水过程中,亚洲中高纬地区呈“两脊一槽”形势[4]。在上下游两个强势暖脊的影响下,大部分冷空气盘踞在贝加尔湖北侧,而少部冷空气则沿巴湖脊滑下,影响新疆一带。14日20时,高原短波槽与河西走廊短波槽合并,并移至河套西部阿拉善高原。在北方冷空气逐渐东移南下和台风“苏力”登陆北上的共同作用之下,副热带高压逐渐东退,下游的暖脊随着冷平流的汇入,逐渐减弱,同时贝加尔湖冷涡逐步向东向南发展,15日贝湖冷涡槽与中纬度槽合并为500hpa深槽,形成了稳定的环流形势,造成了降水的持续时间长。

2013年7月14日08时至15日20时,南亚高压持续加强,高空急流呈准纬向,山西处于南亚高压东北侧的发散气流控制区,高层辐散条件良好,急流抽吸作用较强(图4)。

图42013年7月14日8时-16日8时环流配置

2.1.3动力条件

高空700hpa,14日20日开始,随着高空槽的发展东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逐渐东退,位于山西中部的横切逐渐转为经向,与贝湖低槽合并;地面上,先期脊前下滑的冷空气与冷涡东移后部的冷空气合并,冷锋逐渐东移,在14日夜间至15日8时冷锋的移动缓慢,持续的抬升作用,造成了此次降水的持续。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太副高西北侧“584线”附近。14日20时开始大同上空转为上升运动,维持到15日20时前后。200hpa高层急流一直存在,低层15日8时-20时之间冷锋过境,过境后低层转为西北风控制。

2.1.4热力条件

在降水开始之初,北部的冷空气明显,南部的暖湿舌一直延伸到山西中北部。大同地区处在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θsez

2.1.5水汽条件

从图5可以看出,850~700hpa两层温度露点差都小于4℃,接近饱和。在山西北部出现了很强的低层水汽辐合。晋北地区处在中低层湿层深厚,是明显的持续性降水的探空形势。700hpa西南大风速带的建立与北伸,为晋北地区降水输送了热力平流,造成了层结的不稳定;同时输送水汽到晋北地区,从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细网格资料可以清晰看出,随着横切的转竖,西南急流加强,14日夜间至15日2时,晋北地区位于急流出口区,风速的辐合极强,这是造成阳高、天镇降水较大的主要原因。850hpa东南急流自台风东侧将水汽输送至晋北地区。14日20时850~700hpa比湿分别达到15g/kg和10.5g/kg,整层水汽通量大,造成了降水量级偏大。

图514日20时中尺度分析

2.2地形、地质因素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境内最高峰是阳高县六棱山主峰黄羊尖2420m,最低处为灵丘县冉庄河558m,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土石山区、丘陵区占总面积的79%。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干河外,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属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壶流河、唐河和属黄河水系的苍头河。尤其是御河由北向南穿城市中心区域而过,特大山洪沿河暴发时,对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构成极大威胁。

生态系统环境非常脆弱。稀疏的植被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和保水保土效应已不明显。植被较少,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干燥贫瘠的土壤使地表土层疏松,各要素之间仅维持相互保护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水分循环弱而被破坏,较小的扰动即可使系统崩溃[5]。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农业气象灾害等也较为严重。

2.3人为因素

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使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植被面积少,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2]。随着经济活动强度的日益增加,经济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同素有“煤海”之称,地下矿藏的分布面广,长期大量无序的挖山,采石,开垦等活动,部分矿山开采区域出现塌陷,使环境负荷加重,同时也给城市及周边村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隐患。

水患意识薄弱。大同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因距海洋较远,加之境内山地的屏障作用,暖湿气流难以大量深入,属于中国降水量较少的地区,群众中有“十年九旱”之说[6],干旱导致土质疏松,遇有较大降水极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7]。在山区,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河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8]。有些村民将房屋建造在沿河的地势低洼处等危险地带,缺乏水患意识和防灾意识,对山洪洪涝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洪减灾意识比较淡薄,行洪河道人为障碍增多,行洪能力明显下降[2],存在麻痹思想,关键时刻缺乏自防自救的能力。

人为原因造成的洪灾,主要是河道设障严重,人为束窄河道,洪水不能畅泄造成的洪灾[9]。

3防御体系及对策

针对7.15气象灾害,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依法防灾,科学应对原则。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通信、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确保大灾面前无死亡。

3.1科学预报

依托气象卫星、雷达、自动站等现代化气象灾害监测手段、科学合理的预报业务技术流程(技术业务流程如图6所示),专家联合会商,强化密切监视实时通报,于7月12日提前预警灾害天气,与国土资源局的会商沟通,两局联合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指出受暴雨影响,部分地区发生崩塌、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提醒相关部门、广大市民最好预防,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发挥重要作用。

图6技术业务流程图

3.2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制作决策服务材料,向当地政府提供决策服务(大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框如图7所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促进共同防御,发现问题及时排险,措施得力。研究[10]表明,气象、国土、水文、地质、民政、通讯、交通,卫生、宣传等部门建立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防御体系,科学防御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

3.3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

通过新闻及媒体,将局地暴雨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快速传达至目标用户群,建立快捷有效的防御体系,科学防御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点河道建立完备的应急防汛预案,实施应急排险,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的具体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4加强防洪应急避险

在洪涝高风险区,提高水利设施的防御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性。提前对防洪

图7大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框

工程开展综合治理,修筑堤防,整治河道,合理采取蓄、泄、滞、分等工程措施。居住在病险水库下游、山体易滑坡地带、低洼地带、有结构安全隐患房屋等危险区域人群,及时转移到安全区域。

4结论

(1)有利于暴雨的高空环流形势、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是这次气象灾害形成的主要气象要素。

(2)洪涝、山洪地质灾害是大同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前期降水偏多,且在14日20时至15日02时,雨量集中,短时雨势大,小时最大雨强20mm,局地性强是这次暴雨引发洪灾的主要原因。

(3)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加剧了洪灾的强度,人为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4)灾害性天气可预报、可预防。此次过程范围之广,雨强之大历史罕见,预报难度一般,但暴雨的落区不好掌握。此次过程预报准确,进而才能产生后续气象服务以及部门联防的良好效果。

(5)洪涝、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预报再准确,再及时,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不能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防灾减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防洪、减灾的政策法规体系,尤其重要的是须提高防洪调度指挥能力,相关部门以及广大市民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共同防御的力量一定优于政府部门单方面的措施预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势在必行,也是部门联合防御向全民防御转变的必要基础。

(6)洪涝灾害防治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各科研单位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7)随着社会经济财富的增加,洪涝灾害在加剧,人类对洪涝适应性对策(包括消极的经济欠发展行动和积极的兴修水利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洪涝灾害[11]。加强荒山荒坡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洪工程标准,依然是政府和社会今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细生,刘红年,张华,等.湖南“5・31”特大暴雨山洪成因及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6(4):68.

[2]李茂松,李森,李育蔽.中国农业气象.中国近50年洪涝灾害灾情分析[J].2004,25(1):38-40.

[3]周一鹤,施友功,王余初.山西天气预报手册[K].气象出版社,1989(7):106-107.

[4]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气象出版社,2000(10):354-355.

[5]胡建军等《气象条件对大同市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研究及其对策》技术研究报告[m].2000:2-3.

[6]高清兰,李亚军,张国勇,等,大同市干旱成因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快报,2013(3):115.

[7]王志录,孙畅,包红霞,等.甘肃省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与气象成因分析及其应对建议[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22(1)13.

[8]孙艳艳,王娜,浅谈暴雨气象服务在山洪灾害防御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13(8):7-8.

[9]闫顺喜.晋城市洪涝灾害规律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06(2):79.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8

一、菏泽市的洪涝灾害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淮河流域,北临黄河,境内属黄河冲积平原,总面积12238.62km2。地势西高东低,高差11.5m。由于历史上屡经黄河泛滥冲积,形成了岗、坡、洼相间,带状分布的地貌特征。从1995年以来,1996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4年遭受了严重的水涝灾害,每年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共有降雨过程31次,年降雨总量达到996mm,在汛期降雨过程就达25次,为该市资料记载有史以来最大降雨年份,连续的强降雨致使全市653万亩农田几乎全部受淹,使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受灾或减产。据统计,仅7月16、17两日,菏泽市因大暴雨,农田受灾面积246132公顷,重灾面积52466公顷,倒塌房屋1202间,受灾人口139.3万人,直接损失27399万元。

二、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

1.地理条件原因造成的内涝

本市地处黄河下游,属华北平原内的黄河冲积平原,区域内有多条自然流势沟和大片低洼地。如遇大暴雨,降雨集中,强度大,范围广,雨水就会迅速积於到洼区,形成易涝片,由于地势洼,向四周排水都很困难,造成了大面积农田被淹。

2.气候原因

由于我市为北温带季风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冷热季和干湿季区别较为明显。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雨量年内变化较大,一年内的降水量分布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6~9月份,汛期的降雨量又集中在7、8月份。由于7、8月份的降雨次数多,强度大,极易产生径流,从而使地势低的农田积水,引起洪涝灾害。

3.排涝设施建设不完善

全市有东鱼河、东鱼河北支、万福河、洙赵新河、洙水河、郓巨河、鄄郓河7条骨干河道,防洪除涝流域面积9843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的清淤治理,部分主要河道排水条件较好,但由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不足,至今仍有部分工程带病运行。另外,主要因素是田间斗、农渠等末级排水工程不配套,排水站、涵洞设施不完善,原规划内的田间农沟淤积严重,没有开挖贯通,一些小型沟渠破坏严重,不能与主河道相通,田间积水排不出去,造成涝灾。

4.人为因素

一些分管干部没有估计后果,存在麻痹大意思想,造成救灾不力;农民的水患意识淡薄,常为了个人私利,把田间排水沟渠填死;乡村之间、上下游之间排涝协调关系不及时沟通,遇到灾情时,就会束手无策,贻误了最佳排水时机造成灾情扩大。

三、减灾措施

1.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进行成方连片治理,不能各自为政。首先加快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的进度,其次做好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和沟渠疏通工作,保证排水畅通,另外将农村的废旧坑塘、窑坑及常年积水的洼地充分利用起来,稍加整治,即可形成一定的蓄水能力,排涝时即可存蓄,旱时又可用此灌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加快骨干河道的工程建设进度,突出做好水毁修复,不断完善行洪排涝体系,彻底解决农民田间排水困难,切实提高防洪工程的综合减灾能力。

2.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实行各级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管理。为确保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要与下级各水管部门签定责任书,强化责任落实。同时,强化责任追究,把各类防汛工作责任、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任务和要求,使各环节责任人员切实感到压力,真正负起责任。

3.加大水法宣传,提高执法能力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把《防洪法》、《防洪条例》的宣传贯彻全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法规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清楚认识到洪涝灾害的危险,提高防洪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水利执法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水。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一些占压河道的违法建筑物、阻水障碍物,依法进行清除,确保行洪安全。

4.积极做好上、下游协调体系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9

关键词:洪涝灾害;形成的人为因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2-94-1

1人为因素导致重洪涝灾害的一般表现

1.1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从而引发水土大量流失

据测算,森林有很好的蓄水作用,茂密的林冠,可以截流降水,一般截流量为20%,每公顷枯枝落叶层也能吸收大约240吨淡水,同时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据估计,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森林、植被又可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减少异常气候的发生。随着人口增加,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受眼前利益驱使,对森林乱砍滥伐,对森林植被造成极大的破坏。例如:我国长江流域长期以来森林破坏严重,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上游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4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

1.2河道大量被侵占,从而造成流水不畅

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泥沙流入河道,使河床抬高,流水不畅。另一方面,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大量耕地被侵占,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人类为一时之利而盲目侵占河道盖房建厂,长江河道上各种阻水建筑屡禁不止,一旦暴雨成灾,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3城市排洪系统不完善,从而导致内涝现象时有发生

据统计,我国在2008~2010年间,351个城市中有62%发生过内涝,而发生内涝的情况虽然不一,但是从中我们能看出均是排水设施出现了问题。

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城市内涝的现象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以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内陆城市也经常发生。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较大,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建设,而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另一方面,一部分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的发生率较高(例如立交桥)。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排水内涝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同时,城市自身具有的“放大”气象灾害作用也是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的关联。

2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洪涝灾害的初步对策

人行有人道,水流有水道,违反自然规律,就可能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植被的保护,各项工程的建设溪流、江河、湖泊的整治等等,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综合治理,以维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1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抗灾意识

应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干部群众,联系洪涝灾害实际,全面贯彻落实《水法》、《防洪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自觉防灾,勇于抗灾的良好风气。

2.2强化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

应坚决采取措施,保护好江河流域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区,抓紧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努力提高人工林质量,提高森林覆被率。对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要实行以中小河流域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在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的同时修建山腰蓄水池、沉沙地、辟洪沟,拦蓄径流对地表的冲刷,进而提高地面水的渗透率。

洪涝灾害治理措施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设计

农业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农田水利工程是维系农业健康平衡发展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提高了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抗旱防涝是最为普遍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保障农业总产值的重要措施之一。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也是完善农业管理体系的基本措施,农田水利工程承载了加快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农业发展与规划中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对加大粮食产量,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根据目前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来看,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整体的设计方案中,抄袭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南北方地理及气候温度的差异,使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缜密的思考后,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但对于抄袭的设计方案而言,其实用性与耐久性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与效果,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具有自主观念的良好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要素。旱涝灾害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极为严重,每年因旱涝灾害而受到损毁的农田数以万计,成为降低粮食产量的首要元凶,给广大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区域性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旱涝预警系统,以便在旱涝灾害来临前,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有序的规划,从而降低旱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使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及时的发挥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抗旱防涝规划的作用

旱涝灾害的发生受到不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生时,给部分地区域造成严重的损失,为能够提前预防旱涝灾害的发生,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抗旱防涝的具体处理措施及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案,有计划的规划部署有关抗旱防涝的具体设备,对相关的流域进行仔细的划分,将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地区进行重点注明并及时安排有关人员对当地区域进行勘探,以确保是发生旱涝灾害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进入到工作岗位。因气候条件的影响,部分地区常年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为此有关部门需要起草对于特殊区域的旱涝灾害管理办法,与工程建筑部门进行沟通,对特殊区域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降低旱涝灾害的触发几率,以减少损失。水利设施要及时对积蓄的水源进行调控,做好相关的抗旱防涝规划设计,保障对应急事件的处理速度及效率。

3抗旱防涝规划原则

防洪防涝规划一般都涉及很多方面内容,不仅要对一般情况进行统筹,还要对重点问题加以必要的考虑,在制定局部规划时也要重视整体,落实好农田水利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利用好水资源等。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要对防洪防涝规律进行充分考虑,确保上下游具有一定的防洪防涝能力,并协调好蓄水泄洪问题,土地利用及规划也应进行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抗旱防涝功能,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在抗旱防涝过程中能够同时发挥作用,从而使抗旱防涝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抗旱防涝体系,加强抗旱防涝能力,但水源的分布不均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依旧存在局限性,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所以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性难题,是突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限性的最根本解决措施,为水力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利用,提供有效的帮助。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能够统筹兼顾水资源利用与抗旱防涝的分析,可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应用目前应用的抗旱防涝工程,使成本不断降低。将水库与抗旱防涝工程建设做好,达到旱涝防治及利用的作用。结合不同区域也需要采用适宜的措施,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抵御旱涝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减少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抗旱防涝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设计,需要首先对地区环境及生产效益对基础的评估,对区域的农田分布状况,及相关农作物生长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在规划过程中,能够将农田水利工程对所有农田进行有效的覆盖,其次制定相关的抗旱防涝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因旱涝灾害的持续时间难以估量,因此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抗旱防涝设计,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研究,以便在旱涝灾害过于严重时,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修补,以保证其在面临严重灾害时,不会给农田及相关人员造成二次伤害。4.1环境调研。在对区域抗洪防涝工作进行总结与归纳的同时,需要对旱涝成因及影响范围进行准确的统计,对周边地区环境及地质环境进行仔细的勘探,详细了解相关旱涝灾害的历史情况,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研究与规划,为处理旱涝灾害做准备。4.2制定抗旱防涝标准。抗旱防涝需要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按照相关的流程及规定进行,统一抗洪防涝的相关标准,对不同区域进行有效的分化,按照地理条件进行抗洪防涝工作,同时要规范相关抗旱防涝工作人员的执勤制度,确保能够对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视,对发现的问题需及时进行上报,并开展分析与处理,保证在第一时间处理相关情况。4.3构建抗旱防涝体系。抗旱防涝体系的构建,是在强化农业合理化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将原有的制度进行改进,在不破坏原有体制的情况下,构造出相关的抗旱防涝管理措施,经过相关管理人员的探讨与研究,最终给出构建抗旱防涝体系的相关方案。法律是构建抗旱防涝体系的基本保障因素,以法律为辅助构造抗旱防涝体系的基本条件,从而优化管理制度,构建出符合相关地区基本情况的抗旱防涝体系。4.4环评及评价综合效益。抗旱防涝工程可实现对旱涝灾害的减轻,使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但在抗旱防涝工程建设中也存在诸如工程建设中垃圾、安置移民等问题,合理估算各年效益,对洪灾损失同增长的社会经济之间的影响关系真实反映,计算获得的经济效益将成为抗旱防涝效益中的重要内容。

5结论

农田水利工程防旱抗涝设计需要经过科学的调研,并制定统一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应急旱涝灾害处理机制,积极调动农民对于防旱抗涝的积极性,扩大抗洪防涝影响范围,构筑起庞大的旱涝灾害防御系统,并对旱涝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做好预防准备,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赶赴受灾现场,进行处理,对水利工程抗旱防涝具有推进作用。

作者:汪秀杰单位:密山市水利基层管理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