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30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1

【关键词】对外贸易对策研究存在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

(一)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明显增长,表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出口贸易

国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传统经济即可满足,但传统经济形式过于单一,销售收益较低,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出口贸易极大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GDp增加。出口贸易可以将本国产品销售国外,使商品市场扩大,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顺差巨大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增大,造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拥有大量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加之加工贸易的保税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其次,中国的内部经营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投资替代了一些进口,且我国国内需求有限,这就使贸易顺差不断加大。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问题严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较大改革,如将进出口自营权赋予某些企业,但仅有少数国有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且进出口自营权也存在多项约束,严格限制企业的经营范围,因此,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并不能完全独立的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私有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非常高,数量有限。故我国目前仍是由国家控制外贸经营权,政府指定了一些企业可获得外贸经营权,进入国际市场。非市场化致使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没有淘汰机制,这就造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就导致对外贸易的低效率。我国私营企业在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这非常不利于中国人均出口额的增长。限制私营企业的出口从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国的出口扩张的能力。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总额已达450亿美元。涵盖生产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领域等,不仅有货物商品,还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使我国贸易成本增加,贸易争端加深。

三、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保持出口增长,矫正贸易顺差

平衡进出口贸易,并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含量,坚持出口绿色、科技型产品。对外贸易中要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同时对外商投资的奖励应适量减少,与国民待遇相同。对国内需求适度刺激,内需扩大后,出口就相应降低。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对进出口自营权的控制,允许一部分优秀效率好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经验权。取消对拥有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简化进口的相关程序。

(三)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取消市场经济标签,逐渐得到其他国家认可,为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经过调研、讨论后方可制定产品出口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反倾销诉讼机制;发生贸易摩擦时,政府应积极与外国沟通,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进行严格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谈判,将问题澄清,尽量使其取消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降低企业损失。

(2)企业方面: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研发新产品,使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强品牌意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待反倾销可以依法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方面

(1)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培养相关法律人才,并加强对国际相关法律条款的研究,保障服务贸易养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2)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

(3)增强与国际的交流,与世界各组织和政府间建立紧密联系。

(4)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服务业。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也随之增多,增多目前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应加强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使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真正转变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14):206-207.

[2]张二震,马野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50-55.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2

近些年,伴随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屡屡遭受一些国家反倾销的制裁,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反倾销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我国受反倾销问题的影响入手,详细阐述了诸如我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我国企业对反倾销的维权意识不足、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等反倾销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反倾销;影响;对外贸易

0引言

反倾销指的是将一种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与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如果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就说明这种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倾销,进口国可以对涉及倾销的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其进口关税。所谓倾销简单的说就是正常价格要高于出口价格,可被视为倾销。正常价格高于出口价格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当今经济发展迅速,反倾销就像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如果没有处理好将使我国产品在他国的竞争力受到直接影响,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我国产品失去国外市场。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引得全球关注,同时也频频招致反倾销问题。自从我国入世后一些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的高关税贸易政策,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措施逐渐兴起。其中具有方便与成效快特点的反倾销迅速引起各国青睐,在这种贸易保护措施下我国自然成为一大受害国。

1我国受反倾销问题的影响

反倾销不但影响了我国一些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反倾销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我国产品出口受到影响

当我国接受到反倾销诉讼时,进口国客户基于经营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会逐渐减少从我国的进口量,甚至是停止进口,导致外贸客户大量流失。正常一件反倾销案从受理到裁决至少要1年的时间,可长达5年的征税期,期满后还可通过复审继续延长,这样一来再想进入这个市场就相当困难。例如我国出口到欧美的彩电、高锰酸钾等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关税制裁都超过了10年,与立案时相比当前是出口额已大幅萎缩。

1.2影响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为了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拓展市场。但因我国产品所具有的较大竞争优势,使得反倾销调查在一些亚洲、南美洲国家不断被提起,甚至我国产品一旦出口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些国家的同行业竞争者就要求它们的政府对我国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许多国家所采取的反倾销政策多为歧视性的,征收的往往都是高额反倾销税。伴随我国进一步拓展出口市场,针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国家是越来越多,大量反倾销调查的兴起严重阻碍了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1.3国内市场受到冲击

因国外采取反倾销的措施,使得国内大量积压出口的产品,这就必然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的饱和甚至严重过剩,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破坏了已经形成的市场经营秩序和销售平衡,并将严重威胁到现有的价格体系和产业结构,阻碍了国内市场的稳定发展。

2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反倾销问题

2.1我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并非依据我国国内的产品价格,其倾销幅度是以替代国为计算标准,同时在选择替代国时做了一些手脚,有意选择那些与我国实情差距较大的国家作为替代国。其执行的反倾销政策具有歧视性,这体现在执行一国同一税的政策,进行无差别裁决。正常情况,在对倾销产品确定反倾销税时,征收的反倾销税应以不同企业对同一产品的实际出口价格而进行差异化的征税。当我国被视为倾销时,就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导致我国产品在该国市场被迫退出。值得我国重视的是,确立的替代国标准,不但对我国出口的产品产生影响,还会严重阻碍我国引进外资,因为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产品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待遇,有可能还会背负巨额的反倾销税,这对我国的投资环境会造成直接影响。例如欧盟对我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诉讼时,替代国的产品价格选取的是新加坡国内的彩电价格,这种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远低于新加坡的事实,导致我国彩电被征收的反倾销税高达44.6%,其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彩电在欧盟市场全面退出。

2.2我国企业对反倾销的维权意识不强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外经贸部颁发了《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案件的反倾销应诉规定》,明确规定了生产商和出口商针对反倾销案件要积极应诉,没有对反倾销案件进行积极应诉的要予以通报批评,甚至会取消外贸经营权并且予以罚款。但是实际应诉情况并不乐观,外经贸部在九十年代末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的通知》,可我国企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应诉的情况。诉讼反倾销的高成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企业不愿去承担高额的诉讼费用。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反倾销案件都是败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外企业指控我国反倾销的行为有恃无恐。我国缺乏健全的反倾销预警机制,一般都是国外对我国开展反倾销调查时才知道,这就形成了非常被动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我国信息不畅通,对国外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行情等相关信息没有及时搜集,加上我国企业自身缺乏对倾销、反倾销足够的理解,一旦遭遇反倾销问题就无所事事,可见我国企业也缺乏与进口商充分合作。尽管国外的反倾销是针对我国的,但对它们本国的少数企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拥有了一些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可后期并没有充分维护好这种关系,当我国遭受不合理的制裁时它们也“无计可施”。

2.3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

国外在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方面中介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与其对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我国的行业协会、进出口商是下辖于各部门的事业单位,仍然深深的烙印部门分割的情况,人为造成反倾销应诉时分工不明确,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在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正常交流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有的企业希望参加应诉但是缺少相关信息,而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缺乏基本的帮助和指导,对应诉的活动无从下手。另外,协会、商会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也限制了它们提高服务能力。在经费的来源上,行业协会比商会还要少,问题尤为突显,难以组织企业应诉。

3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3.1积极对外宣传,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

以往欧盟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无法享受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税收待遇。近些年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西兰、欧盟等陆续将我国改为市场经济国家,在判断我国产品是否属于倾销时采取分别处理、个案对待的办法。只要我国企业在证明自身符合欧盟相关规定时,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具有说服力,就会享受低税率的裁决。日后针对反倾销问题还需要加强后援支持工作,尤其是政府后援支持工作,我国坚决反对以倾销的形成来扩大对外贸易,同时也坚决反对他国借助反倾销的托词,本质是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因此政府要以此为前提,积极实施多边磋商,尽量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为我国开展对外贸易营建更好的国际环境。

3.2强化企业维权意识

反倾销是国际上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安全、使国际贸易秩序得到规范、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采取的通用手段,但在现实中,我国许多开展对外贸易的企业缺乏对倾销、反倾销的足够认识,甚至有些企业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反倾销的或应诉。有的企业知道在国外因反倾销问题使自己的产品受到损失,但因涉及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比不大,对其没有引起重视;有些企业放弃应诉主要是不想因此负担高额诉讼费;而另外一些企业想“搭便车”,指望其他企业来,等到胜诉后就能坐享其成,如果败诉自己也不用承担任何诉讼费。所以加强企业维权意识迫在眉睫,有关企业须抛弃以上想法,合理运用反倾销的规定,例如把出口的产品进行拆分,化整为零,先将零部件出售到进口国,然后再组装,或者是到进口国建分厂、联营生产等,对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采用恰当的措施合理有效的规避反倾销调查,从而能够合法扩大出口规模,保护自身和国家的利益。此外,还要大力落实《会计法》,尽快让我国的会计术语、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这样能够极大方便我国企业开展反倾销应诉的工作,有助于在反倾销调查取证中我国企业能够进行有效抗辩。

3.3积极发挥商会作用

我国进出口商会的建设要远落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些工作本应由行业协会去统筹管理的却无法落实,导致了不良后果。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商会可以联合相关政府部门规范行业的经营秩序,以防企业间为了竞争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尽量减少无谓的内耗,通过共享市场份额使得企业能实现共同发展;其二,政府可依据商会自身的特性,推进商会、企业及海关的有效沟通,在其中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对于需要出口的产品,只有符合商会规定的行业协议价格海关才同意出口,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混乱现象就能有效遏制。一旦遇到反倾销诉讼时,就能随时提供有利的证据,为抗辩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改以往被动应诉的局面。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在反倾销面前要勇于积极应诉,这就要深入研究反倾销问题,打破以反倾销为借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需要我们采取积极对外宣传,改变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强化企业维权意识、积极发挥商会作用等措施,只有我们一起努力积极应对,才能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秩序,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宏兵,刘卓林.《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m].人民出版社,2004.12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反倾销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8-091-1

随着国家间贸易摩擦的愈演愈烈,反倾销越来越成为国家间使用最为广泛的贸易救济手段。众所周知,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但是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频繁地使用反倾销武器来保护本国产业和本国贸易的发展。反倾销调查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良性运行。积极应诉国外反倾销指控,已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面前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反倾销频发的原因分析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逐年增长,国际上越来越多地通过反倾销措施排斥中国产品出口,使中国产品受到外国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毋庸置疑,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环境。反倾销行为归根结底体现了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想。反倾销是一种较为隐蔽的贸易保护措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频繁地使用反倾销武器来保护本国的落后产业。在贸易保护泛滥的大环境下,必须认识到一个现实,中国现阶段已是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受害最多的国家。

(二)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方式不合理。现阶段,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仍然是以加工贸易为主,这种贸易方式虽然可以增加贸易量,但是只能让中国处于整个生产链中最低的环节。国外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产品一般都是低端低档的产品,除此之外,中国现有的国际贸易过于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单一的国家或地区市场上。这种过于集中的贸易格局加大了经营的风险,使中国企业更容易遭受一些国家的反倾销报复。

(三)反倾销应对诉讼机制缺失。面对国外频频发起的反倾销诉讼,我国很多出口商通常选择不应诉,从而进一步鼓励了国外更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据统计,在己发生的400多起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涉案企业中,至少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没有应诉,这无疑是造成我国80%的反倾销案件败诉的重要原因。不应诉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方面,不应诉会助长国外反倾销集团的嚣张气焰导致连续不断地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诉讼;另一方面,反倾销败诉很容易使我国企业转向新的地区和市场,从而激起新一轮的反倾销诉讼。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应对反倾销对策

面对日益频繁的国外反倾销和反调查,各个市场主体都应该充分配合、共同应对。具体而言,应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积极努力,建立起全方位的反倾销应对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外反倾销,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一)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各国要想取得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地位,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来应对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成熟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预测遭遇反倾销投诉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提供清晰了解海外市场的广阔平台,进而选择合适的国家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贸易,使国内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应有的利润。

(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组织职能。一般而言,反倾销的提出者是进口国的企业,而最终裁决者则是进口过的政府,所以说,反倾销并不单纯是个别企业的问题,更关系到行业、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政府应该承担责无旁贷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强化服务职能,加强市场调研,提供各种最新的信息资料,帮助企业增强对国际市场的认识,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规律。其次,要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国际贸易环境,主要是加强同进口国的经济联系,实现与贸易伙伴的互利共赢,稳定多边贸易关系,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政府要强化监管职能,运用经济杠杆、法律等手段,比如及时公布相关进口国在反倾销方面的最新政策规定,监督企业的出口行为,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

(三)企业强化自身素质和能力。应对国外反倾销,企业层面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来取得反倾销的胜利。第一,实施销售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出口企业不应仅着眼于一个市场,而应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第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反倾销的关键所在是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企业应该加大科技含量,以产品的高质量来夺取市场份额,通过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第三,提高企业反倾销应诉能力。企业应该成为反倾销应诉的主角,树立自救自助的观念,只有通过积极应诉才能使反倾销问题到公平的解决。

(四)行业协会发挥统一协调作用。行业协会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机构,应该发挥中介的协调作用。首先,做好辅助配合的角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利益的代言人,最重要的是要成为信息中心,通过分析与本行业有关的信息,及时向国内企业提供准确的国际市场情况。其次,利用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公正的裁决。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向出口方的相关机构进行上诉,申请裁定出口方反倾销审理机构的裁定存在错误。再次,积极组织行业培训。行业协会应当组织本行业的企业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反倾销、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等法律培训、学习等,帮助企业组建反倾销的人才队伍,积极应对反倾销工作。

综上所述,面对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指控,应该在弄清原因的情况下,坚持理性应对的原则,建立起全方位的反倾销应对模式,保护中国产业的发展,使中国对外贸易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红梅.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外贸易;碳关税;碳交易

一、引言

近年来,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后经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逐步复苏,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应对气候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战略选择。低碳经济发展对全球贸易产生了新的影响:一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现了新的贸易保护壁垒———碳关税。碳关税即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所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税。目前提出开征碳关税的国家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2009年,美国通过《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规定自2020年起,对进口的高碳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实质就是征收碳关税。表面上看,碳关税是发达国家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但实质却是一种新的隐蔽性贸易壁垒,其真实目的在于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压力,转嫁环境治理责任与成本,在削弱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的同时,依靠自身在清洁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上的优势,保护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外贸出口国,一旦碳关税政策付诸实际,我国以能源密集型工业出口产品为主导的外贸出口将遭受巨大冲击。二是国际绿色金融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贸易市场———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也称碳排放权交易,它是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为交易商品,供求双方凭购买合同而进行的市场交易行为。发达国家由于新能源技术的广泛运用,能源利用效率高,在现有的减排技术水平上,进一步实现减排的成本过高,因此对碳排放权具有较大需求,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低,能源利用效率低,减排成本相对较低,对碳排放权有较大的供应能力。为了寻求降低减排成本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将目光放到了碳减排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以技术转移的形式为其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温室节能减排工作,并以此换取因其援助而产生的碳减排额度或减排量。近年来,国际碳交易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碳市场建设发展滞后,巨大的市场潜力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开发,从而丧失了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主动权和定价权。

二、面临的新问题

(一)碳关税角度

虽然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从长远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征碳关税已不可回避,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在应对碳关税方面还面临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1.能源消费总量大、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碳排放的增长取决于能源消费的水平、结构和利用效率。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总量成逐年上升趋势,作为世界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2015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9%,其中单位产品的平均能耗约为发达国家的1.9倍。在消费结构上,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占有绝对比重,作为世界能源第一大煤炭消费国,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39.65亿吨,虽同比下降3.7%,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仍高达64%,远高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能源消耗总量,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36.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产品消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由此可见,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导的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加之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直接加剧了我国碳排放的严峻形势。2.外贸依存度高、产品低端化、出口区域集中。虽然近年我国对外贸易实力不断增强,但从低碳经济角度分析,外贸出口仍存在增长方式粗放、产品载能量高、对发达国家市场依存度高等问题。在贸易总量上,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据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占国际市场份额升至13.8%。在产品构成上,当前我国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低端加工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产品一般具有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量高的特点,而此类产品正是碳关税的主要征税对象。在贸易区域上,我国外贸出口区域相对集中,欧盟、日本和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主要地区,而此类国家所执行的环境标准相对较高,且是征收碳关税的提出者和主要推动者。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对外出口贸易量大,出口产品载能高,出口区域集中,一旦征收碳关税,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巨大冲击。

(二)碳交易角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虽然我国碳交易市场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仍处于国际碳交易市场及碳交易产业链的低端位置。1.碳交易市场建设尚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国内不同市场间不能进行碳配额场内交易,分割的市场由于碳交易规则和定价手段的不一致,致使我国碳交易市场无法以统一口径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导致国内交易价格与国际价格的脱节。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国内业主不能充分掌握市场的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因此在与国际机构合作和谈判的过程中不得不被动接受其设定的较低价格,进而丧失了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主动权和定价权。2.CDm项目质量有待提升。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是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碳交易的主要形式,通过技术转移的形式获得先进技术,推进我国高能耗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技术改造,是我国开展CDm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运作中,发达国家多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对绿色技术转移设置多重障碍,导致我国目前的CDm项目主要集中于操作简单、技术传统的资源利用型领域,而涵盖节能改造、清洁能源等先进技术的改造型CDm项目则非常少,由于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的效果大打折扣。3.金融机构参与度相对较低。在碳交易市场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各类金融机构已大量进入碳金融领域,他们以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交易产品,将其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进而获得高额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基于市场、政策等原因在碳金融市场上参与度普遍不高,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途径较少,模式单一,碳金融服务和产品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企业在资金融通、中介咨询和风险规避等方面的现实需求。

三、应对策略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外贸出口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激励措施,激发企业自主减排的积极性,推进外贸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能源结构方面,要加快淘汰国内落后产能,着力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开发,逐步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总量。此外,还要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接轨国际低碳规则,通过有效治理,优化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能源利用方式。二是加快推进贸易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方面,要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发展,生产符合关税征收国标准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低碳产品,减少和避免高耗能产品碳关税的征收。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大低碳技术投入与研发力度,通过技术革新和流程再造,促进自身产品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冲抵碳关税对我国外贸企业成本增加的不利影响。贸易对象方面,要推进多元化市场布局,在扩大传统市场规模的基础上,拓展新兴市场,提升利润空间,增强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碳交易体系,积极接轨国际市场

一是完善碳市场建设。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政策法规体系、监督监管机制、市场区域规划、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平台逐步整合国内碳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二是优化CDm项目开发。加大政府在资金、人才、技术、政策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扩大与国际机构合作,加强对CDm项目核心技术的研发,切实通过CDm项目实现高耗能产业的技术革新和流程再造,在国际碳产业链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提高碳金融参与度。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碳金融体系,积极推进碳金融研究,拓展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途径及合作模式,引导更多的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培育多层次市场格局,探索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体制,不断丰富和创新碳金融融资工具和交易工具,充分发挥碳金融在资金融通、投资促进和风险管理上的助推作用,推进国内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积极开展气候外交,深入开展国际合作

应对贸易壁垒方面,要充分利用国际环保公约、国际贸易协议中有关非歧视性原则等条款,积极参与低碳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密切关注环境产品清单谈判、主动参与碳关税国际征收标准的制定。要不断扩大在全球环境保护上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与发达国家开展谈判,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从而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规则,争取应该享有的权利。要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多边机制参与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在国际性条约制定、修改的谈判过程中,充分表达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更多利益。发展碳交易市场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建立与世界接轨的碳交易市场体系,通过加强与国际CDm有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优化CDm项目的开发,充分发挥技术转移在促进环境保护、能源改善、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机制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碳关税的征收在短期内会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又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倒逼低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国内碳金融市场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但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全球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背景下,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碳交易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因此,我们既要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兴市场的挑战,又要抓住低碳经济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建设和绿色金融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霍亮.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5):2-3.

[2]贺宁华.低碳规则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7):69-70.

[3]叶允最.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遇与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6(07):21-22.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5

我国对外贸易要解决以上问题,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

一、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出口方面:第一,出口产品档次低,出口效益不佳。由于低档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有限,过分的出口扩张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出现“贫困增长”。第二,劳动者福利与出口增长不协调。中国工人的工资很是低廉,只相当于美国平均工资的1/50。第三,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潮。并且这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措施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进口方面:第一,进口商品构成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成品油、铁矿砂、钢材等。这些作为生产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耗能的,容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外部经济。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如化工、印染、电镀等,由于其国内严格的环境标准和高昂的环保税费而无法立足,一些跨国公司便利用我国宽松的引资环境,将生产转移至我国,从而把生产过程中高污染的环境成本也转移到我国,加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第三,一些地方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竟将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有毒废弃物运入境内,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这些危险废物如废旧船舶、汽车、电器、电缆等工业垃圾的进口严重污染了环境,而旧服装、旧磁带等生活垃圾还可能带有病虫害和传染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约束

在我国,以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发展出口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虽然对外贸易的改革不断深化,但是靠数量多、价格低、附加值低来出口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第一,我们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还不得不付出高污染的代价。第二,我们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因此经济效益比相对低。第三,对于价格优势的过分依赖,使得我们的竞争手段过于单一。例如: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去年资源类出口如电解铝、硅铁分别出口168万吨和93万吨,但消耗能源分别是252亿度和84亿度电,合计是6个半小浪底的发电量。

当然这也是两难的问题,资源性的出口、高能耗的产业到底要不要发展?这是市场需求,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改造,走节约能源的道路那是另一方面。再比如中国的石油,去年进口了1.2亿吨,对国际依赖程度达到了36.5%。高污染的数字,如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美国的8倍,日本的61倍等。据世界银行推出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二。在一些出口产品数量增加的同时,也给国内带来了很大的污染。目前我国的出口量是全球贸易的60%,其中很多高能耗的产品均是中国出口。再如我国最具竞争力的纺织品行业,其出口能力增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力也日趋严重。目前,棉纺业废水排量比2001年增长60%,印染行业增长了70%。

(三)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盛行

绿色贸易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第一,绿色关税制度。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第二,绿色技术标准制度。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第三,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这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第四,绿色包装制度。发达国家制定了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第五,绿色补贴制度。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保护环境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第六,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乎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具有很多的有利因素,具体表现为:第一,二十多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风头正劲的贸易顺差为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时机,同时,为提升贸易结构和改善与大国不相称的贸易模式提供了经济后盾。外贸的作用己不单纯是为了创汇,进出口增长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相协调,实现国民福利的最大化,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将促进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第二,我国的企业和人民已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国舆论界和媒体开始了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时至今日,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己形成了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绿色产品“”无公害无污染”等概念深入人心。

第三,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在宪法中列入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条款,己形成了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组成的环境法规体系。我国先后签署了30多项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在联合国《21世纪议程》制定不久,我国即以其为参考从国情出发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些法律法规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制约因素

在看到我国目前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高,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第二,企业出口效益较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偏低。部分国内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出口效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第三,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it产品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偏高,对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集中度接近70%,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接近90%,国内各地区出口差距日益扩大。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构建

(一)政府管理职能改革

政府管理职能改革必须符合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管理职能,应是制定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经济调节、组织协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以经济调节为例,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财税政策方面,坚持与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和出口退税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建立与完善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实施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来调控进出口贸易的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二)企业制度改革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搞活进出口的关键所在。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体制要有灵活的机制,诸如自主经营权、改造发展权、留利权(包括分配使用、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企业组织结构自决权等。二是企业在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含技术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

(三)中介组织功能的改革

组建行业协会,替代政府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是国外普遍使用的有效管理办法。它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又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改革的总取向:弱化行业协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行业协会与本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改革的框架思路为:首先,行业协会的组建和主要负责人的任免,不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派,而应由本行业民主协商选举产业。其次,行业协会的主要经费应由会员单位按其经营收入的一定比率交纳。最后,外贸进出口商会应当深化改革,逐步由依托外贸企业转变为依托工业企业的行业化改造,才能克服工贸分离的弊端,提高外贸管理的有效性和行业管理的自律性。

四、政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

第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当代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国际贸易结构日趋高级化,国际贸易区域化,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国际贸易关系协调化,绿色贸易和网络贸易兴起,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行发展等。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资本、市场和技术。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多方面内容:首先,在处理贸易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除了在wto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和环境外交外,更为理智的选择是面对现实,努力提高中国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从而成功突破这一绿色瓶颈制约,达到贸易和环保的双赢。其次,在出口贸易方面: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妥善处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完善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实施对外贸易的标准化战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国际竟争力。最后,在进口贸易方面,要重新认识进口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进口的作用甚至比出口更重要,进口应该是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目的和出发点,而出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就中国目前来看,同“以出养进“相比“,以进促出”可能是一条更好的外贸战略选择。此外,合理调整关税结构,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强某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最后,保持国民经济相对稳定,鼓励企业投资,加快进口贸易体制改革步伐等。

第三,着眼于今后的国际国内贸易环境,中国必须选择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调整和改革贸易政策,化环境变迁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走上新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之路。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过去以追求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必须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更加注重进出口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必须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善贸易条件,在技术和质量上应当逐步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不断提高我国外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

(二)微观层面

第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反映了动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第二,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我们应首先关注和重视的市场,但对这一市场的开拓也要注意均衡。第三,创造竞争优势,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开拓国际市场归根结底靠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实施都应该围绕是否能够调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第四,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外部环境层面

第一,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世贸组织有一整套完备、明确和细致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它们的熟悉程度是决定我们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我们要想参与国际分工,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占据有利形势,必须要抓紧学习世贸规则。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熟悉wto的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解wto制度,可以有效地利用wto的原则解决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密切跟踪wto的活动,从而影响未来的谈判;可进一步利用自由化措施,将关税减弱和自由化的承诺转化为贸易的机会;同时深入研究wto的各种例外条款,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最大程度地利用wto规则,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第二,努力营造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我们应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大力宣传我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适时提出中国经济机遇论。一方面,我国市场扩大开放,投资环境更加完善,进口快速增长,将为各国厂商提供大量新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加快,收入水平提高和市场规模扩大,也会带来贸易创造效应,增加新的投资和发展场所。我国对世界经济、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贡献将有新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将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为世界经济渡过难关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国内环境层面

第一,我国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信息化提高工业化的效率,降低工业化的物质消耗。提倡节约能源的工业化模式,决不再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全世界6.7%的人口消耗了当时世界60%-70%的能源,按这个比例,即使耗尽全世界所有的资源,也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在“十五”计划中,我们已经提出了在现有的生态环境和水平下,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低,并且治理环境以达到一定标准。对生产进行严格的能耗和污染控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发展绿色产业。

第二,重视环境政策对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影响。关注和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环境政策的制订极其对相关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订相应的对策,在竞争政策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建立培训制度和培训中心,创造条件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竞争意识。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策略的覆盖范围,国家不仅应该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贯彻环境政策,还应注意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清洁生产状况。

第三,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为引导,大力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的产量。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质量。环境标志是为向用户提供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信息而自愿增加的标志。环境标志是相对的,但它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提高消费者的信赖度。对此,我们对环境标准提出两方面的政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密切注意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变化,依托自身优势,提高自身产品的环保水平,加强本国的环境治理。

[参考文献]

[1]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彭洪斌.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海宁.经济学前沿理论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4]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BrimeandJongH.park:ChinasForeigntradeandinvestmentStrategies:implicationsfortheBusinessenironment[J].Businesse-conomic,1997,(10).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问题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枝独秀、举世瞩目,特别是200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世界第二位。我们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同时,还有几个问题似更急需研究,那就是,如何理性认识中国当前在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地位和所处阶段?新时期外贸发展战略调整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又是什么?理清这些问题,不仅可为政府科学干预对外贸易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理论说明,也是外贸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对外贸易仍存在的问题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全年贸易顺差320亿美元。这表明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成为亚洲贸易的新领袖。于是有些人简单从这些事实,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不平衡。

在去年中国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千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2004年,作为工业制成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机电产品,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仅为27.9%,远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我国外贸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体。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并没能全面带动国内的其他产业同步发展,使得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根据国际经验,采取来料加工方式的加工贸易,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实得外汇收入平均约为贸易额的20%,而国民从加工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则更为有限。

2.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而我国服务业起步较晚,服务贸易相当落后,逆差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贸易进出口额的比维持在12%左右,与同期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19.5%相比有很大差距。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9大服务贸易国,但占贸易总额比重仍仅为11.76%。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持续处于逆差状态,并呈逐年扩大趋势。由于我国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法规不完善,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在其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这种逆差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变。

3.片面追求出口创汇,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并不意味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增强。

80年代以来,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举措虽然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我国出口的相当商品仍然是低附加值的,表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商品占有较高比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出口比重偏低。我国加工贸易中出口的大部分机电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这些三资企业大都是知名跨国公司的来料加工、就地组装和贴牌生产。由于缺乏出口贸易中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贸易中的大部分利润都由外商赚去。因此,中国很大程度是上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和其推行全球品牌战略的世界工厂。

4.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使中国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从1995年到2003年6月,我国共遭受反倾销调查324起,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其中美国发起了44起,欧盟发起了41起。据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产品共遭受了68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调查,涉案金额约30亿美元。据了解,在全球的反倾销案中,中国占了16.5%。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遭遇过反补贴调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关于中国出口产品侵权的调查逐渐增多,涉案产品品种和金额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5.外贸依存度偏高,中国经济增长之中潜伏着危机。

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60%,2002年为51%,高于美国(18.2%)、日本(18.8%)、英国(39.5%)等发达国家,更高于印度(约20%)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既是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国力的表现,也表明我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加深,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全球遭受反倾销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冲击,潜存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二、如何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策略

我们有必要适时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依照科学的发展观优化外贸结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贸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1.利用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商务部的报告显示,加工贸易产业聚集、配套和辐射效应,已经使得这种贸易形式的国内增值率达48%左右。加工贸易每年提供了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且还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这种外来加工的转手贸易是发展中国家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也符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2.要改变传统的不惜一切代价出口创汇思想,在保持外贸出口增长的同时,适当地扩大中国的进口规模。

中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高于8.5%,远远高于全世界GDp的平均增长水平。分析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是中国居高不下的投资率。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2%,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率32%。投资水平和增长率都位居世界之首。

3.鼓励集体私、营企业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规模,防止外商投资的缩水给中国外贸带来剧烈动荡。

新的《对外贸易法》放宽了对外贸易主体资格的限制。随着集体、私营企业的崛起,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贸易实践中来。商务部数据表明,近两年来,集体、私营企业的出口是全国平均增速的两倍,占总出口的比重由原来的不足1%迅速提升到17%,已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此外,这两者相加已占中国出口额的74%,进口额的69%,占据较大优势。

4.规范外贸进出口准入机制,加强外贸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部分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相降价、出口秩序混乱的问题将日益突出。整顿和规范外贸秩序,加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十分迫切。我国可对外贸企业信用制度的运行机制及法律框架进行完善。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7

关键词:反倾销;倾销;经营理念;价格承诺

一、反倾销问题的发展现状

反倾销是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原本是对立的,但发达国家在全球的经济主导地位和它扩张性的本质,决定了现在推行的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意志的体现。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他们自己的经济制度,作为要求他国参加国际经济的准则,从而达到掠夺他国资源和财富的目的。同时,发达国家又利用制度上的优势,以合法的理由为借口,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设置贸易障碍,以保护其本国的自身利益,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此,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既掠夺了他国又保护了自己。所以,对于国外的反倾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一种贸易保护的措施,而应将其同现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联系在一起,认清其实质。反倾销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保护的最高级工具之一,行之也最有效。它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征,能够利用反不正当竞争的合法行为作掩护,实施贸易保护。

二、当前我国反倾销面临的形势

首先,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产业的趋势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3年我国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12.7%降至约11.5%,其中工业品由11.7%降至约10.6%,农产品由18.5%降至约17.4%;在非关税措施方面,将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与许可证,提高进口配额增长率和非国营贸易配额量。因此,在世界市场供求失衡、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产业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口宏观调控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其次,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给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将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些新的产业领域也将逐步向外资开放。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同时,美国、欧盟、日本等世贸成员根据我国在入世议定书中的有关承诺,还在纷纷制定针对我国的过渡性保障措施和“非市场经济”的反倾销法案,这使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工作面临的国际法律环境更为复杂,必将对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构成新的威胁。

第三,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对调查机关依法保护产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世贸组织的规则对各成员的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和裁决中,要求调查机关的每一项调查工作都必须依法进行。wto相关协议对调查机关的具体调查程序、信息披露程序、裁定与公告程序、透明度和非歧视等多方面的问题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对我国调查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我国外贸商会建设远远滞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本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统筹管理的工作无法落实,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方面,商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管理好行业的经营秩序,防止企业之间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企业能够通过分享市场份额,达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商会本身的特点,促进商会、商检、海关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发挥商会的协调作用。对一些出口商品,只有商会核定符合行业协议价格的,海关才允许出口,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混乱。这样一旦被提起反倾销诉讼,就可以随时提供于己有利的证据,为有力抗辩作准备,改变被动应诉的局面。同时,加强政府交涉和管理。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对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的企业给予严厉制裁,将反倾销应诉与出口管理结合起来,制定真正体现“谁应诉、谁收益”的具体措施。加强企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处罚低价出口,力求把反倾销诱因降至最低程度。其次,需要国家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如规定出口定价,禁止低价出口,惩罚低价竞销者。还可以采取增加配额等优惠措施来鼓励优质产品的出口。尽快建立出口风险基金或反倾销应诉基金,有组织地开展反倾销应诉,终止国外的反倾销诉讼。

(二)转变企业经营观念,积极应诉

首先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遵循“创汇第一、利润第二”的经营思想,但是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使外贸出口企业尽快建立和健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移到追求利润最大化上来。这样出口企业就能提高自律意识,着眼大局,考虑整个行业的利益,改变我国外贸中低价竞销、出口增量不增值的现状,为国家争得应得的利益。其次由于倾销指控一成立,其造成的损失不会只是某一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整个民族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因此要想胜诉,每一个涉诉企业必须团结起来积极应诉。这是因为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支付高额的调查费用;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自信;难以详细了解国际反倾销法;缺少必要的技巧和谋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应诉反倾销案件

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国际通行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外经贸行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也是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整顿外贸经营秩序的需要。中国需要加速建立反倾销法律体系,以国际公认的反倾销法则来规范自己的竞争行为。这不仅是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也是在国内市场进行反倾销执法的需要。这既可以保护国内企业的正当利益,又可以用来制约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歧视。今后要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加大对某些不良行为的制裁,进一步完善反倾销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件

(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企业多出口高技术产品,走内涵式增长道路。鼓励优质产品出口,让企业看到生产优质产品的经济效益数倍于劣质品,优先出口优质产品,限制劣质品出口,改变传统的外贸绩效评价指标,由量向质转变,由总额向附加值转变等。二是在提高商品档次的同时,争创世界名牌。首先,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商品的内在质量。其次,要积极运用非价格手段如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策划等组合策略来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在确定准备新进入的国际市场前,要了解该市场的产业结构与商品特点,尽量使我国出口产品与当地产品呈互补关系,从而有效地避免反倾销引起的麻烦。

(五)加快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提高反倾销能力

由于我国缺乏应诉国外反倾销方面的高级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反倾销的能力。反倾销应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要求必须具备经济学、法学、会计会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懂会计、懂经济、有法律实践和一定外语水平的律师才能胜任反倾销工作。而目前这恰恰是我国律师队伍的薄弱环节。因此,一方面,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名牌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等各有关方面要重视综合人才的培养,给他们以机会参与反倾销工作,既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把一批长期从事反倾销工作的人才派到国外去学习,学习和掌握国外反倾销的一些法律法规、通行惯例、应诉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国反倾销的应诉能力。当前可以聘请熟悉反倾销应诉业务、工作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国律师作为我方的诉讼人进行应诉。

(六)在适当情况下提出价格承诺,争取反倾销的主动

价格承诺也是反倾销应诉可争取到的一种结果,是反倾销被投诉者与反倾销当局之间达成的一项提价协议。被投诉者承诺按提价协议规定的价格出口,可以消除因倾销对进口国造成的损害或损害威胁。所以,这种方法也能对进口国的损害作出补救,因而进口国在一定场合下也愿意接受。

实践中,欧盟对价格承诺采用得较多,而美国采用得较少,但并非不能争取。过去,我国的出口企业与欧盟达成过一些价格承诺的协议,后因我国的一些企业未能很好地遵守而导致欧盟不再愿意对我国采用。因此,今后我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信誉,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积极争取价格承诺,以期把握主动。

所以反倾销最初只是以保护国内产业不会遭到破坏为目的的,并不普遍采用,只有当国外产品有意破坏本国市场和生产时,才能采取这种措施。从各国的实际立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反倾销措施随着立法的深入而得到进一步加强,现在已成为最大的贸易壁垒之一。尽管进口国提出反倾销的出发点是正当的,但是实际上反倾销与理论上预期的目标相距甚远:反倾销实际上没有起到保护竞争的作用,而是变成了限制竞争的手段;反倾销也并没有表现为公平竞争,反而本身产生出不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陈铁军.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出口反倾销[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04).

唐礼智.唐建中.外国对华反倾销透视及启示[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10).

陈伟.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01).

孟兰兰.反倾销对我国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04).

宋伟.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J].经济与管理,2008,(11).

贾洪.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07,(07).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8

关键词:陕西省;对外贸易;竞争力

引言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对外贸易历史久远,古老的城市一直保持着对外开放的姿态。作为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的聚集点。如今陕西省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2年陕西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47.9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陕西省的进出口总额自2003年到2012年不断刷新纪录,但从横向比较,进出口总额仅位于全国第24位,陕西省的外贸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对外贸易实力较弱。

为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oeCD(1994)、Lall(2000)的研究结果,将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四类,分析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研究陕西省生产要素禀赋的特征和资源配置效率。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1479854万美元,是2003年的5.32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41%。陕西省对外贸易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呈现出明显的分割点,出现了短暂的停滞,2008年以后继续保持较好的势头。从出口角度看,2003年到2008年出口一直高速增长,2009年的出口额出现大幅下滑,2010年到2012年,出口反弹并持续回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54%。由于出口额在2009年出现的大幅回落以及进口额的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短暂的贸易逆差。

(二)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从陕西省四类商品出口占陕西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09年以前,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主要份额,2006年达到峰值,占据51.19%,其次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有的份额较少。2009年之后,出口商品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调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自2007年以来骤然萎缩,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截至2012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的份额达到40.51%,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最初的22.88%下降到13.88%。

图1陕西省四类商品出口占陕西出口总额的比重(单位:%)

从进口结构看,2003年到2012年这10年间,技术密集型产品是陕西省进口最多的产品,2012年陕西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高达69.03%,反映出陕西省对技术、设备的需求量之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进口最少的种类,2012年仅占陕西省进出口总额的1.50%,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在近10年内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稳定,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在2008和2009年急剧上升,2009年至今,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查阅陕西省主要的进口产品,主要包括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矿砂、矿渣及矿灰。

图2陕西省四类商品进口占陕西进口总额的比重单位:%

从2003年到2012年,陕西省对外贸易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6年,通过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换取外汇,进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2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除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外,各类产品的进出口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重同时上升,这一特殊现象反映了陕西省“高技术化”的对外贸易策略,更加注重进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在这两个阶段中,陕西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整体处于下跌趋势,说明陕西省并没有依靠省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经济,而是更加关注从长远利益,通过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结论

通过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在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规模依然较小,不能称之为贸易大省。(2)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发现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主角地位已被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不占优势,进出口份额始终较少;资本密集型产品从来都不是陕西省出口产品的主力,其近年来的进口比例较之前也有所下降。

本文仅仅是从非常宏观的角度讨论了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微观层面的贸易需求,这也是以后学者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展鹏.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7)

[2]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9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贸易方式融资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对外贸易方式就变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其中中小型企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在某程度上决定并改变着我国贸易经济的发展。如何拓展和改变传统的贸易方式,选择既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优势又能使自身高速发展的合理贸易方式,就成为我更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中小企业选择对外贸易方式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的演变已经趋向于多元化和多样化,但出口加工贸易仍然是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而且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其他贸易方式则是一直处于劣势。小额的边境贸易方式、租赁贸易等是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几种贸易方式,但比重不大。从总对外贸易的方式格局来看,我国正在逐步的向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发展。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单一性,却是不能忽略的事实。

原有的贸易方式使得我国的外贸型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上受到了很多的局限性,无论是出口型的加工贸易,还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多年以来都局限在原有的贸易方式中,没有任何的创新和开拓意识,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在开拓国际市场上的动力不足。由此所产生的品牌意识,自主知识产品的缺乏,长期不能占有国际市场,同样的较低的利润又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这些原有的贸易方式即给了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又阻止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品牌意识

由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规模、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企业的科研投入和科研能力有限,出口的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除少数中小外贸企业出口一些高科技产品外,大多都是出口纺织、服装、鞋类和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2011年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竞争力报告,在对551家中小外贸企业的调查中,有280家企业自主品牌在本企业出口总额中多占比重不足50%,其中有151家企业自主品牌占本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20%。在我国出口外贸500强中,名牌产品的销售比例只有6%,远远低于50%的国际水平。另外,中小外贸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一些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只顾及眼前的利益,投机取巧、不顾声誉,没有树立和培养自己的品牌,在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绿色等贸易壁垒面前更是不堪一击。盈利难也使得公司的生产规模、技术投入等严重受限,由此就走向了一个恶性循环,公司出口的越多、亏损越快,导致我国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这么久以来都没有真正的自主品牌,产品品牌的缺失制约了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最后很多企业面临倒闭。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过于依赖廉价的劳动力

家族式企业对外来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都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家族式企业中,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及其他平等待遇,这很容易给职员留下被歧视、遭冷遇的感觉,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只是个打工者,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到组织当中,所以很多各方面的人才不愿选择家族式企业,甚至很多企业辛苦培养的人才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辞职。由于难以留住企业内部人才和吸收外部人才,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想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

(三)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对外贸易融资难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面临资金周转难题。“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据2010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2849位中小外贸企业家的问卷调查及长期跟踪调查显示,中小外贸企业家认为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有68.3%的中小外贸企业家认为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65%认为从民间渠道融资的难度较大。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选择对外贸易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资金的融通

加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管控力度,更加有利于银行等金融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风险管控,对于围绕着中小企业的进出口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的管控,银行和其他的各种金融机构把握住资金流向和物流流向的流动方向,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风险的分担。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者金融单据均由放款银行进行控制,其中权利凭证或者货权也视为银行占有成为质押标的,这实质上是贷款银行的变相抵押贷款。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与信用证相关的融资方式中,更有来自开证行的有条件或无条件担保。由于金融安全保护与对外贸易融资,银行的风险也容易控制,在中小型外贸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

对外贸易融资条款和灵活,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较少的功能相比,流动资金贷款,对外贸易融资和短期贸易融资周期为基础的,较低的利率,贷款期限也比较灵活。首先,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融资期限,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其次,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对外贸易融资企业可以根据贸易周期,选择所持有的货币种类,约定远期结汇以及套汇保值等方式,提前锁定成本,抵御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这样才会更加有助于中小企业找到更合适自己身的汇率,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在进出口时候的抗击风险的综合能力。

对外贸易融资方式来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吸引客户,增加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融资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这一方面使得其能为国外进出口商提供较为优惠的付款条件,从这些方面来扩展粗口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份额;在其他侧重点中,就会使得中小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建议会显著的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率。

(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道路

通常情况下,外贸型的中小企业都很难通过单独的一个个体形成一个产业的集群规模化的经营方式,只有非常单一的经营产品,产品的利润低下,没有明显的效益增长点。由此看来,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化、集团化,这一观点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组建中小企业的集群经营,可以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升品牌效应,从而才能够让产品的多样化成为现实。通过中小企业的集群化,才能让中小企业产生凝聚力效应,使得那些重要的生产要素聚集在优势产品上,不仅符合世界贸易的发展潮流,同样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的出路和方向。二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没有自主的品牌,品牌的知名度低下,难以有力的开拓国际贸易市场。三是,可以让我国的中小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生存下来。四是,可以让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的主营产品的同时发展更多的优势产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在我国的外向经济的中小企业中,不乏有一些已经占有了一定制高点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领军力量。通过形成以领军企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加强合作、股份上市、发行企业债卷等形式来形成良性的资本运营,在国际市场中给有力的的参与进去。(三)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在行政机关、工商企业还是其他组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并取得突破,先进的企业管理是不容忽视的。现今,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中小外贸企业,很多都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僵化、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缺乏有效地沟通、不注重人才培养的想象屡见不鲜。因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1、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聘用外贸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通过考核和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担任经理人等管理层职位,逐渐摒弃传统家族企业中的血缘、亲缘观念,树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理念,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企业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企业可以定期举行各部门的交流会、研讨会,通过交流和研讨明确权责、促进协调,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浪费资源、避免决策滞后。3、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更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成果能够获得更加合理、公正的对待。为此,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该建立更为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保障职员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性。另外,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外贸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以解决职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更加乐意和安心地为企业服务。

对外贸易的问题篇10

论文摘要: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外贸依存度逐渐增大;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外贸发展模式使得我国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十分不利。我国对外贸易要解决以上问题,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一、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现状(一)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出口方面:第一,出口产品档次低,出口效益不佳。由于低档产品的国际市场容量有限,过分的出口扩张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出现“贫困增长”。第二,劳动者福利与出口增长不协调。中国工人的工资很是低廉,只相当于美国平均工资的1/50。第三,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潮。并且这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措施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进口方面:第一,进口商品构成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成品油、铁矿砂、钢材等。这些作为生产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耗能的,容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外部经济。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如化工、印染、电镀等,由于其国内严格的环境标准和高昂的环保税费而无法立足,一些跨国公司便利用我国宽松的引资环境,将生产转移至我国,从而把生产过程中高污染的环境成本也转移到我国,加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第三,一些地方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竟将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有毒废弃物运入境内,主要是我国沿海地区。这些危险废物如废旧船舶、汽车、电器、电缆等工业垃圾的进口严重污染了环境,而旧服装、旧磁带等生活垃圾还可能带有病虫害和传染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二)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约束在我国,以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发展出口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虽然对外贸易的改革不断深化,但是靠数量多、价格低、附加值低来出口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第一,我们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还不得不付出高污染的代价。第二,我们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因此经济效益比相对低。第三,对于价格优势的过分依赖,使得我们的竞争手段过于单一。例如: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去年资源类出口如电解铝、硅铁分别出口168万吨和93万吨,但消耗能源分别是252亿度和84亿度电,合计是6个半小浪底的发电量。当然这也是两难的问题,资源性的出口、高能耗的产业到底要不要发展?这是市场需求,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改造,走节约能源的道路那是另一方面。再比如中国的石油,去年进口了1.2亿吨,对国际依赖程度达到了36.5%。高污染的数字,如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美国的8倍,日本的61倍等。据世界银行推出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二。在一些出口产品数量增加的同时,也给国内带来了很大的污染。目前我国的出口量是全球贸易的60%,其中很多高能耗的产品均是中国出口。再如我国最具竞争力的纺织品行业,其出口能力增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力也日趋严重。目前,棉纺业废水排量比2001年增长60%,印染行业增长了70%。(三)绿色贸易壁垒日益盛行绿色贸易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第一,绿色关税制度。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第二,绿色技术标准制度。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第三,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这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障碍。第四,绿色包装制度。发达国家制定了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第五,绿色补贴制度。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保护环境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第六,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受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乎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二、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有利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具有很多的有利因素,具体表现为:第一,二十多年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风头正劲的贸易顺差为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时机,同时,为提升贸易结构和改善与大国不相称的贸易模式提供了经济后盾。外贸的作用己不单纯是为了创汇,进出口增长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宏观目标相协调,实现国民福利的最大化,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将促进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第二,我国的企业和人民已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国舆论界和媒体开始了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大讨论,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时至今日,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己形成了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绿色产品“”无公害无污染”等概念深入人心。第三,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在宪法中列入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条款,己形成了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组成的环境法规体系。我国先后签署了30多项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在联合国《21世纪议程》制定不久,我国即以其为参考从国情出发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些法律法规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二)制约因素在看到我国目前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高,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第二,企业出口效益较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偏低。部分国内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产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出口效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第三,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it产品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偏高,对欧美主要国家的市场集中度接近70%,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接近90%,国内各地区出口差距日益扩大。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构建(一)政府管理职能改革政府管理职能改革必须符合世贸组织法律体系框架和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管理职能,应是制定政策、制定发展战略、经济调节、组织协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以经济调节为例,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财税政策方面,坚持与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和出口退税制度。在货币政策方面,建立与完善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信用保险等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实施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来调控进出口贸易的运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二)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搞活进出口的关键所在。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体制要有灵活的机制,诸如自主经营权、改造发展权、留利权(包括分配使用、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企业组织结构自决权等。二是企业在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制度管理,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分配制度、经营管理(含技术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三)中介组织功能的改革组建行业协会,替代政府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能,是国外普遍使用的有效管理办法。它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又有利于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需要。改革的总取向:弱化行业协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强化行业协会与本行业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改革的框架思路为:首先,行业协会的组建和主要负责人的任免,不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委派,而应由本行业民主协商选举产业。其次,行业协会的主要经费应由会员单位按其经营收入的一定比率交纳。最后,外贸进出口商会应当深化改革,逐步由依托外贸企业转变为依托工业企业的行业化改造,才能克服工贸分离的弊端,提高外贸管理的有效性和行业管理的自律性。四、政策建议(一)宏观层面第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世界贸易强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当代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国际贸易结构日趋高级化,国际贸易区域化,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国际贸易关系协调化,绿色贸易和网络贸易兴起,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行发展等。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资本、市场和技术。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多方面内容:首先,在处理贸易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上,除了在wto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和环境外交外,更为理智的选择是面对现实,努力提高中国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从而成功突破这一绿色瓶颈制约,达到贸易和环保的双赢。其次,在出口贸易方面: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妥善处理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完善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实施对外贸易的标准化战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国际竟争力。最后,在进口贸易方面,要重新认识进口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进口的作用甚至比出口更重要,进口应该是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目的和出发点,而出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就中国目前来看,同“以出养进“相比“,以进促出”可能是一条更好的外贸战略选择。此外,合理调整关税结构,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强某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最后,保持国民经济相对稳定,鼓励企业投资,加快进口贸易体制改革步伐等。第三,着眼于今后的国际国内贸易环境,中国必须选择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调整和改革贸易政策,化环境变迁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走上新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之路。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过去以追求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必须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更加注重进出口对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必须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改善贸易条件,在技术和质量上应当逐步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不断提高我国外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二)微观层面第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反映了动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第二,扩展贸易空间,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我们应首先关注和重视的市场,但对这一市场的开拓也要注意均衡。第三,创造竞争优势,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开拓国际市场归根结底靠的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实施都应该围绕是否能够调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第四,增强环保意识,努力占领国际绿色市场。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企业改变传统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成本的最小化的经营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效益评价体系之中,采用社会经营决策,统筹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三)外部环境层面第一,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世贸组织有一整套完备、明确和细致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它们的熟悉程度是决定我们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我们要想参与国际分工,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占据有利形势,必须要抓紧学习世贸规则。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熟悉wto的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解wto制度,可以有效地利用wto的原则解决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密切跟踪wto的活动,从而影响未来的谈判;可进一步利用自由化措施,将关税减弱和自由化的承诺转化为贸易的机会;同时深入研究wto的各种例外条款,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最大程度地利用wto规则,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第二,努力营造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我们应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大力宣传我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适时提出中国经济机遇论。一方面,我国市场扩大开放,投资环境更加完善,进口快速增长,将为各国厂商提供大量新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加快,收入水平提高和市场规模扩大,也会带来贸易创造效应,增加新的投资和发展场所。我国对世界经济、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贡献将有新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将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为世界经济渡过难关作出应有的贡献。(四)国内环境层面第一,我国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信息化提高工业化的效率,降低工业化的物质消耗。提倡节约能源的工业化模式,决不再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全世界6.7%的人口消耗了当时世界60%-70%的能源,按这个比例,即使耗尽全世界所有的资源,也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在“十五”计划中,我们已经提出了在现有的生态环境和水平下,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最低,并且治理环境以达到一定标准。对生产进行严格的能耗和污染控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发展绿色产业。第二,重视环境政策对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影响。关注和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环境政策的制订极其对相关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订相应的对策,在竞争政策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建立培训制度和培训中心,创造条件提高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竞争意识。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策略的覆盖范围,国家不仅应该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贯彻环境政策,还应注意中小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清洁生产状况。第三,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为引导,大力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的产量。以环境标志为引导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质量。环境标志是为向用户提供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信息而自愿增加的标志。环境标志是相对的,但它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提高消费者的信赖度。对此,我们对环境标准提出两方面的政策: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该密切注意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变化,依托自身优势,提高自身产品的环保水平,加强本国的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