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育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9:32

影视教育课程篇1

【关键词】影视鉴赏课程艺术教育任务功能

随着互联网络与现代科技产品的迅速普及应用,当代大学生正在从以往的读写时代逐步进入了视听时代。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到各类影视作品,其中良莠掺杂,并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与人格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平常接触到的大多是流行时尚的东西,甚至是庸俗的东西,对真正代表人类文化精髓的影音作品却缺乏了解。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看懂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伯格曼、戈达尔、阿伦・雷乃等电影大师的作品呢?

影音作品能够直观地、形象地再现客观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也迅速地被吸收到影视艺术制作中来,使得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日益丰富。各种影视语言的充分结合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那神奇世界对青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影视艺术教育能使学生在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更敏锐地观察世界,并能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这种教育与通过课堂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等重要,能够起到直接说教难于达到的效果。

当前,大专院校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其中,影视鉴赏类课程如《影视概论》《影视鉴赏》《影视传播》等已经成为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必开课程。

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是影视鉴赏课程应当完成的任务之一。艺术作品就是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鉴赏中国电影,史可扬先生在《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中这样说道:百年中国电影的精神形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培育的,而中国电影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视听表现,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道德情怀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最大,是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要想使学生领悟到优秀电影所蕴含的审美观念、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就必须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去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同时建立起艺术和美的形象直观的概念。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是影视鉴赏课程不可回避的责任。好莱坞从来都是以票房论英雄,但也从未缺乏过“主旋律”电影,“美国人在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观念通过好莱坞大片向全世界传播。个人英雄主义、金钱至上、追求感官刺激的思想也在其影视作品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国内的部分影视作品为追求票房,越来越脱离现实,过分倾向于通过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幻象,这就会误导学生,使他们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消磨了学习工作的意志,不仅不能鼓舞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反而会滋生追求享乐,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

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影视鉴赏类课程可以完成的任务。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影视艺术课程,说白了就是想看电影,同时也想对感兴趣的艺术史论方面的理论有所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视鉴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梦幻制造者”――影视作品的深入分析,去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影视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及它的独特制作过程,给人们的想象力以极大的鼓舞和施展空间,让人们在其中尽情放纵、发挥;而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影视,对培养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调动并开掘科学与智慧等方面潜质,更具有积极的作用。

影视鉴赏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诉求。对诸如“蒙太奇”“长镜头”等专业术语,应结合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注意选取影视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放映解析,应当让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片所传达的关于人类自己的真实表述和美好想象,从而不断开阔眼界、接受教育、提升鉴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

协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影视鉴赏类课程必须完成的任务。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接触者和参与者,通过网络观看影视作品已成潮流。构建信息化的校园影像文化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趋势。建立有效的网络载体,引导师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影音信息,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校园影像文化生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建设融科教思想于一体的校园影视网站,可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使之成为服务于校园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

总之,影视鉴赏课需要教师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考,探索、寻求一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并能贯彻人文教育理念、启发学生心智、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使其审美心理逐步趋于健全的教学之路,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其应当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影视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 红色经典影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课程

通常。把从“”,即1966年以前创作的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带有明显“革命”色彩的文学艺术作品称之为红色经典。而红色经典影视剧即这个大概念范畴内的影视类作品,如《小兵张嘎》,《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红色娘子军》等。从建国到的十七年间,这些作品不但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更是代表了这一阶段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理想和追求。人们的全部精神生活几乎都源于此,而红色经典影视剧中的主要人物也多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榜样。

一、红色经典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回顾红色经典文化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诞生期,自建国后至“”结束之前(1949-1976)。这一时间段大致为红色经典产生的时期。沉寂期,自“”结束至80年代末(1977-1989),红色经典文化遭遇了十年左右的平淡期,文艺反思和新文艺思潮的冲击,当代文学史教育与研究中的断裂,以及大众与精英的双重逃离,共同造成了红色经典由最初诞生时的喧嚣转为沉寂。新生期,自1990年以来红色经典文化再度成为大众的注目焦点,历史怀旧语境,国家文化建设的策略需要,文本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又合力推动了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以往的老经典电影也是不断改编重拍,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前几年新版电视剧《小兵张嘎》《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的热播,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浪。据广电总局统计,从2002年始至今,已拍,正拍,规划要拍的属于“红色经典”的影视剧有40余部。然而,推出后的效果确是不尽如人意,批评声音不断,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人们看到毕竟今日消费主义观念下的“新红色经典”毕竟已与“红色时代”里为理想、为信仰、为祖国、为人民的红色理想不尽相同了。就此,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肃对待红色经典的改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教边会和指导,让学生去实践他们需要学会的东西:而学生则有义务对教师的指导有某种程度的信任和尊重,并且愿意从事某种学习活动。一旦学生没有求知欲,或教师不能鼓励学生们的求知欲,实际上学生或教师就废除了这一契约。

师生之间这种一方或双方都自动废除指导关系契约的情况,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是十分普遍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的厌学是表现之一。教师不负责任或讲课态度不认真、讲课水平不高也是十分典型的表现形式。但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研究,就很容易发现。高校师生之间自动废除契约的情况,发生几率在意识形态类课程要比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要高得多。

原来,世界上虽然有很多种科学,但大致可分为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两大类。所谓实证科学就是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科学,它可以用分析和经验来进行验证:所谓规范科学就是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或如何运行的科学,这类科学涉及到伦理、价值而非事实本身。自然科学就是典型的实证科学,由于它的可验证性,为古今中外所有人所普遍认同,比如牛顿三大定理尽管是牛顿发明的但却为所有人接受。如果有谁表示怀疑,他可以用与牛顿类似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如果把科学知识当作信息,那么所有的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信息传播过程。无怪乎师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契约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容易缔结,而在意识形态类课程中却容易废除。

那么,牵涉到意识形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传授、不能教育了吗?

三、以红色经典影视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

作为意识形态类课程的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课程是指区别于中央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显性课程”的,由学校和教师自觉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使学生无意识接受的,具有一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性:一是隐形课程的潜在性。隐形课程的资源深藏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在向学生发出信号时就自然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它不是直接而公开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知识的等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

二是隐形课程的意识形态性。结构――功能主义学者认为,隐形课程本质上是为了提供一种“基本的社会化模式”,使学生在这种模式中受到“稳定而有规律的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共识或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并“接受一种意识形态”。

三是教育过程的无意识性。对学生来说,学校的实践活动具有发挥影响的某种潜在可能性,他们在从事一定活动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隐含于其中的影响。在隐形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自己发出指令,他们的进入是无意识的。对教师而言,在隐形课程中也一直保持无意识的介入状态。

影视教育课程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师生关系;制度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3.140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3-0250-02

0引言

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承认教育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丰富、多元的师生交流与互动,这也是我国远程开放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慕课网络教学对师生的地位、形象、心理、角色都有着全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行师生关系的重新解读,提升慕课网络教育成效。

1慕课的兴起及特点

1.1我国慕课的兴起及发展

慕课发展势头劲猛,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多门课程,供学生所选择。这都标志着数字时代慕课的来临,虽然我国慕课起步晚,学生数量也并不是很多,但是其注册选课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它对我国传统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推动了我国教育体系变革。

1.2慕课的主要特点

“选择性学习”。慕课是建立在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化学习的基础上,它实现了由权威教师和遗留教学团队授课,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涉及了多种学科领域:如社会、自然、人文等学科。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选择慕课内容,教学成效斐然,这也给专业素质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机遇。

“递进式学习”。该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阶段性学习的一种,从慕课的课程时长来看,其多为2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这段时间内学习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若是对于学习内容不甚了解很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一阶段的开展也会有所限制。因此,慕课每门课程都会设有频繁的小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的设置当然也是时常有的,通过这样的测试会让学习者更加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慕课教学也充分利用了学习者零散闲暇时间的学习,拥有高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这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

2慕课对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

2.1引发教师危机感,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慕课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教学环境也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结构,改变了师生课堂地位,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开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2.2提升当面授课效果,采用全面教学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方式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只有不断进行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大胆尝试,增加教学互动,将更多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交予学习者受众,利用互动式、问题式或研讨式等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及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降低慕课时代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形成慕课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3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慕课环境下师生关系的措施

3.1强化教师课堂主导地位

受慕课环境影响,传统课堂学习人数有所减少,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交流也相对减少,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强化自身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主导意识,客观考量慕课教育的优势和不足,采用优势互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师生互动。针对慕课在线学习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及时安排答疑环节,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主动权。

3.2增加教学吸引力,加快教学模式创新

师生关系是慕课环境下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当前环境优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便利,努力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课堂品牌教学,做到慕课与传统课堂兼顾。开展互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和探究学习模式,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优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3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加强慕课环境下的师生交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优势与教师保持联系沟通,积极主动争取学习指导机会。教师也应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职业等内容进行指导,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3.4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

面对当前慕课教学环境影响,不断加强对教师职责道德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让教师能够主动关心学生,树立教师与学生主动交流沟通的意识,增加教师亲和力和威信力。加强对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教学方式方面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了解慕课环境影响,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3.5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利用制度创新优势,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构建良好的教学科研关系,提升教学效果。要做好教学人才质量培养制度,将慕课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师生交流的良性循环。

4结语

远程开放教育视角下的慕课环境加快了课堂教育教学变革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营造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总结归纳慕课环境发展优势,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我国课堂教学质量,构建和谐、平等、公正的现代化学习氛围。

影视教育课程篇4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观众逐步成为影视艺术的主要受众,受众的年轻化和高素质化对于影视艺术的从业者而言也有了极高的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低,普通观众也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家用DV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今影视艺术的从业门槛已经从当年的技术性制约上升到素质性制约,这种社会现状也对影视艺术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对于技术性要求的下降,反而提高了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入和艺术内涵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在完善已有的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在这种背景下,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教学目标,通过对以艺术基础史论为中心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认识艺术相关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当前,我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各高校影视艺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同时,高校影视艺术史论类基础理论教育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当前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影视艺术教育的史论类基础理论教学并不仅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历史的知识传递活动,更是艺术素养建构的过程。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借鉴与创造的重要源泉,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对于一门学科的特性与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艺术思维方式的开拓与素质的提升。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艺术领域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其目的更在于通过史论类基础课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艺术派别分类、艺术思想演变、重大艺术人物与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从而为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丰富的养分,最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二、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高校艺术类影视艺术相关专业的史论基础课程包括艺术哲学、电影理论、电视剧原理、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包括以及更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如专题电影研究、类型电视剧研究、视听语言研究、影视剧精品解读等,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广泛,既包括艺术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等,甚至涉及诸多纯理科性质的学科。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带有共性的三点问题。

1.教学主体的困境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对施教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就有着一定的高度。“教育者本身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全面客观的认识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研究时展及人发展的新变化,科学预测发展趋势,适时提炼出反映时代和人的发展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性的发展性”。然而在当今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普及与知识记忆上,对于学生艺术品位与专业修养的培训意识不够,因此,相当一部分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流于形式,断章取义,照本宣科。对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流。

2.教学客体的困境

受教者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受教者是教育活动的实现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离开了受教育者,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展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对史论类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目的、课程价值缺乏应有的认同。从学生的受众心理角度在听课之前就将理论课定义为枯燥无趣且与实际相脱离。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相比,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缺失,从而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在这样的态势下,教育客体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缺少学生支持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环体的制约

教育的环体是指与教育结果有关系的整个教育环境,它既包括整个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新世纪以来,影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影视艺术教育也日渐受到关注,这对于影视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影视艺术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影视艺术的实际操作性,对教学结果的社会应用要求极高,这无疑造成了影视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引导下,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无论从课程设立还是考核标准而言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影视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轻视理论,课程考核评判标准相对滞后。再加之影视艺术教育自身起步偏晚、基础薄弱,史论类基础性理论学科建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开展。

三、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对策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中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现状与困境,既有社会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影视艺术教育过分重视技术的传授,却忽略了理论素养的培育。影视艺术教学兴起历史较短,也使得艺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方式与方法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当下蓬勃兴起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中探索史论类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完善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实现优质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课题。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程往往以艺术发展的时间轴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教学内容,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活动,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讲述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流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将同一个艺术类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以专题为导向串联其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架构。通过教学专题的导向也可以将问题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以问题为指引,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发展加以串联,通过相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门类艺术发展的演变进行比对,更能揭示出艺术发展背后的规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艺术创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史论类课程的普遍模式是灌输式的填鸭教学。传统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充当灌翰知识的角色,学生则丧失主动成了精神的知识接收器。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剥夺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强行将相关知识灌注给学生,而并不结合学生特点和讲课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却并未实现信息的接受。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开拓、阅历的增加、思考能力的增强,当代的大学生无形之中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抵抗,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上课睡觉或者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看其他的书籍,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课。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更应有针对性地变革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在每一门课程开课之前,学生将得到根据本门课程编写的“课程指南”。在“课程指南”当中应其中详细标列出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安排、参考书目、课内所安排的小组讨论专题、需完成的作业题目与具体规格和形式以及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学生在“课程指南”的指引以及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听教师讲课、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们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业内的一线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输相关艺术信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考核方式的改革

影视教育课程篇5

[论文摘要]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目的使大学生提升审美期待、提高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审美感情、强化人文素质,实现目的最优化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现场观摩、实验实践、考试检验,以及问题式教学法、作业式教学法、话题教学法、综合方法论教学法、学术研究法。最有效教学手段有影视欣赏室、影视欣赏课件。

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观众和受教者,以区别于影视的制作教育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影视艺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学校教育又分为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小学影视教育两个层次和培养影视艺术制作者(专业教育)、影视艺术欣赏者(普及教育)两个目标。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历史发展形态和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形态基本吻合,目前的现状是: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教育弱于学校影视艺术教育,而学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又弱于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又弱于专业教育。针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难题。重中之重是要构建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和教学目标

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首先要分析、明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视艺术中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影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一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内容来进行教育。主要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作为工业制作艺术、大众消费艺术,从创作到制作都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其中包含有成百上千个程序,包含有数百个职业和各种艺术门类。培养大学影视艺术制作者、创作者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则承继了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弱化了其实践性,并突出地显现出:既不同于娱乐性、游戏性,也不同于审美性的愉悦性;课程目标不重求深而重求广,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具有综合性;超越了所属“美育”学科范畴,成为“文化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由于其文本的经典性,体现出课程的经典性:和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教育过程等特点。可以说,大学影视普及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1]

根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如下:使大学生在欣赏解读影视作品的同时。去了解、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影视语言的特性;在趣味盎然的影视作品观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期待,提高审美趣味,丰富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感情。

要实现这个课程目标,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二、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的基本标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联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师生关系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具有实践性、双向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的基本特点。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一般说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能否被接受者在理智方面、情感方面认同。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三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在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综合性。四是高效果与高效率的统一。五是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具有审美价值。

教学手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的物质载体。它主要包括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教学工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两大类载体。教育手段与人类文明的演绎历程亦步亦趋,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传统的面授到今天现代化技术投影[幻灯]、录音、录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开放型、超时空教育,教学手段已经迈向现代化,处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共同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状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三、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有:(1)课堂讲授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万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大众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教学、谈话式教学等促进双边活动。(2)现场观摩法。这种方法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由理性思维转向对感性形象的认识,也可以说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一是和属地的影视制作机构联合,酌情组织学生代表到拍摄现场观摩二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影视剧制作现场花絮的记录片。(3)实验实践法。这是由以教师为主体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一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拍摄DV剧;二是组织学生到影视拍摄基地参观考察三是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撰写影视鉴赏文章,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论文写作能力。(4)考试检验方法。这也是常见的传统的方法,主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采用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问题式教学法。强化求疑意识,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教师课前将教学内容提升为问题把应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拿到问题后则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学习目的,教师根据问题类型、难易程度等决定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清晰、明了的总结,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建立,使学生能自主、充分和有效地学习。(2)作业式教学法。强化参与意识,实行师生互动,注重知识的深刻性。其做法是:教师将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就某部影视剧申报发言主题,然后,学生进行广泛的观赏。组织好书面分析材料,届时在课堂上作专题发言,课堂中60%以上的时间由学生主导。师生角色互补互换,学生报告,教师和学生点评,及时展开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3)话题教学法。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的建构性。“话题”指的是影视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等。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主讲。然后提问,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谈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对当下影视界热点话题的讨论,比如影视制作的特技;港台影视和大陆影视以及其他地区华语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等等。(4)综合方法论教学法。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做法是,对于影视发展史中的现象和影视作品,运用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如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和比较法、还原法等进行阐释。(5)学术研究法。由学习到实践,强化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课外兴趣课题活动中,比如。影视剧欣赏写作,DV拍摄,撰写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论文,支持学生组合申报校、院级课题,甚至吸收学生参加本课程教师主持的部级、省级的规划课题研究或教改课题等。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影视欣赏室。这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教室。它的基本配备是:有一间能容纳一个大班的学生上课的专用室,有陈列橱窗,有投影仪、收录机、放像机、电视机、电脑,并配有相应的教学资料软件;影视欣赏室大体可归纳为几种类型:影视剧历史图片、资料展示室(复制的即可)影视音像及文字资料、教具陈列室;影视多媒体专用室等。影视欣赏室的出现对教学现代化的推进有着功不可抹的作用,特点是:它的整体环境能够给大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条件;能够方便大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它最大的效能,不仅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能利用,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历史专业的文献课,甚至思想政治课等都可以利用,既能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场所,也能成为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影视欣赏课件。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能够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它能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现在常用的影视欣赏课件有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和网络影视欣赏课件: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是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是一种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制作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的能配上一些图像、声音、动画等,它可以在电脑上操作,图文并茂,既生动又形象,又可以免去上课时的粉笔书写的麻烦;网络影视欣赏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主要通过网络表现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等。此外,现在不少电视台的影视艺术专题、专栏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影视同期声”等,可以作为特殊的影视欣赏课件,复制下来,供大学生学习用,这种课件可称之谓“影视欣赏电视课件”。

影视教育课程篇6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教学方法

G642.4;J905-4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形象的称为“第七艺术”。[1]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影的热情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里开设影视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电影艺术鉴赏知识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一、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1.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我国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现。[2]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并且明确将《影视鉴赏》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在教育部的督促下,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鉴赏也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越来越普及。

2.学生观影水平和电影知识储备

不断刷新的高票房,也预示着人们的观影热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电影基础知识的缺乏,对于电影的观赏,仅仅是停留在电影观赏的浅层次。之前有进行过艺术知识方面学习的同学,大多是以绘画和音乐学习为主,很少有专门对电影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学生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基本以娱乐和放松身心为主。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时,具体分析为何这部电影好、口碑好,学生还是不能够从编剧、电影拍摄手法,造型艺术、音效等方面来解析。

二、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对于课程不够重视

公共艺术课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受重视,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也不例外。虽然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但是同学们依然是按照一个选修课的标准来对待。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一直用再影院观影的态度带着娱乐的心态来上课,虽然上课热情很高,但是上课既不做笔记,下课也很少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学生对于影视艺术鉴赏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对于不够重视,是因为对于影视鉴赏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认为鉴赏课只需要做到三点:一了解,二听懂、三听完有印象,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课程。在课堂上不做笔记,下课之后也不预习、不温习。但是对于影视艺术鉴赏来说,如果没有完备基础知识作为支撑,那么对于影片的赏析和鉴赏仅仅就停留在影院看电影的水准上。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有学者在著述中指出,在美国,高校影视素质教育包括4个方面:1)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等方面);2)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3)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4)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3]。对比看来,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基本上是以鉴赏为主,离美国的教育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并且由于授课课时要求,很难在2个课时的课堂上,完整的欣赏完一部经典影片后,再进行讲解。因此对于影片欣赏的完整性比较难以掌控。

三、影视艺术鉴赏课如何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

1.针对学生特点,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充实教学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听课对象都是跟非艺术类本科生,所以,学生的艺术欣赏基础很薄弱,艺术思维也很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不能讲的太过深入和专业,要有意的穿插一些色彩和画面拍摄的基础知识。对于蒙太奇等抽象的概念,要多用文字加事例的方法加以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一定要理论加上实践,既不能太严肃刻板,也不能太过随意。在上课过程中,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及时配图,穿插视频进行讲解。对于影片的赏析性播放,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运用相应的剪辑软件,截取大量的视频资料,收集大量的图片,用图片和视频组成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2.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配合课程安排,完成学习目标

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学生接触电影艺术欣赏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电影。但是当课程中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于有了课前对看电影的期望,在上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在第一节课时,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一定要给学生说清楚,纠正他们的固有的学习观念。电影艺术鉴赏的课程是为了教会他们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观看电影,并用专业知识对电影进行评论,提高自己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另外,要事先对学生的审美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从上课之日起,看电影都要试着用专业眼光和专业角度去分析和接收,不能把自己的鉴赏水平停留在普通大众去影院欣赏大片的水平上面。

3.采用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说,不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主要考察电影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可以用上交剪辑视频,小剧本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督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将会更好的保证课堂效果。

4.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在教讲课过程中呢,要避免照本宣科,死板单一。要涉猎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做到以影视艺术为主线,其他艺术形式穿插其中,真正让学生领略到电影的综合性的特点。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是公共艺术课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转变了教育方式,更新了思维观念,充实了课堂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堂效果,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影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光、戴清著.影视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16.

影视教育课程篇7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高职院校从科学发展出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双高”模式、“双主体”模式,无不在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着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有其特殊优势,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通过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3];推动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人文素养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二、《影视欣赏》课程开设现状及作用发挥

影视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以影视作品为媒介,在学生视听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感悟和认知体验。由于视觉的冲击力,其情感共鸣作用较为强大,很容易引发学生各种情绪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是基于此,从调查结果看,绝多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影视欣赏》作为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其开设不仅契合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失的培养要求,而且还可在高职院校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要求下,为爱好影视艺术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主阵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从调查结果看,约87%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交流有所收获:对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所帮助;对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方面也有所启示。可以说《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着明显作用。但另一方面,《影视欣赏》课程亟待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作用效果、存在的一些诸如上课时间调整等突出难题,也是众多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主要原因有: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不强

影视欣赏可供选择的资源非常丰富而繁杂,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对教学目标不够明晰,容易产生随意性而选择赏析的影片。例如一些票房很高的商业片虽很受学生欢迎,但教师不能以“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为由,而过多迎合学生的喜好。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教师在开设《影视欣赏》课程过程中,会应学生要求而对观赏的电影作品进行调整。

(二)互动环节中教师点评倾向性明显

如何实现《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以此保证大方向和大原则的正确性。但从艺术赏析的角度看,艺术赏析容易受赏析者自身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影响,必须提倡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教师在课堂进行点评时“留白”艺术的驾驭非常重要。调查显示,近45%的学生反映,教师的点评深刻、透彻、到位,但说教痕迹较为明显,大多会上升到爱国、理想、励志的层面。

(三)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有所欠缺

《影视欣赏》课程受其课程特点的影响,整部电影观看时间绝大多数都要超过课程教学时间,这给教学带来很大不利因素。调查还显示,《影视欣赏》课程大多都被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课,上课逃课现象较为普遍;一部分学生还会在课堂上出现吃零食、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喜剧电影的观看还常常会引发学生笑声、大声交谈喧哗等情绪的外宣,课堂秩序相对松散。经过问卷调查,约43.5%的学生表示教师为不影响赏析连贯性对逃课和课堂无序行为没有加以提醒和纠正。

三、《影视欣赏》对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思考

职业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是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良好职业道德、人格品质以及人文涵养的综合体现。《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一门,以其形式喜闻乐见,具有大众化审视广度而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为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较之其他课程更为优势的基础。在立足影视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影视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在经典剧作的探讨和分析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辩,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可以说《影视欣赏》对于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赏析经典名著改编的和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经典的影片,例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林家铺子》等,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影视赏析的形式加深、固化对人文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其包涵的人类永恒的精神品质,诸如爱情的忠贞、人性的善良、民族的精神等。二是有助于加深对职场的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中虽然对职场描述过于艺术化和戏剧化,但从中仍可窥探到职场对一些良好品德和职业素养的普遍性要求,例如《杜拉拉升职记》、《当幸福来敲门》、《墨斗先生》等,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可以直观而深刻感受到职场对团队合作、意志力、执行力等的要求。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通过影视欣赏,在美轮美奂的场景中,不仅实现学生和影视作品的互动,也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例如在赏析《八月迷情》、《盗梦空间》、《阿凡达》等电影时,学生立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会对影视中各种关系的呈现进行自发性的自我思考,会对影视中的精巧构思和场面设计产生深刻触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幻思维等。《影视欣赏》课程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虽然十分明显,但对高职学生实施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职业院校对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人文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无论是一线教育者还是研究者,都需要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要改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进一步强化对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化,切实解决好德育和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关系问题。正是基于此,《影视欣赏》课程要在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建立大课程体系的框架中,科学设计《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计划,精心策划好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具体讲,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将《影视欣赏》纳入大美育的课程体系

《影视欣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如果单打独斗很难真正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功效。只有在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影视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不仅自身可以通过课堂实践直接发挥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等作用[4],而且还可以与其他艺术类课程进行触类旁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服务。这样,对于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而言,不再是单单停留在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走向分析上,而是一个整体性的策略研究。实践证明,我校以“美育”为主题,构建大美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影视欣赏》等诸多艺术类通识课程都纳入其中,进一步强化公共艺术课程与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关联性,发挥了一门课程难以企及的功效和作用。

(二)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影视欣赏》课程虽然是公共艺术课程,但对教师的理论修养要求较高,高职院校需要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影视欣赏》课程的新常态。要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服务于《影视欣赏》课程的数据库,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影视资源和信息,便于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此外,对于《影视欣赏》教师而言,还要能够对前沿的影视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公映的电影和主流的影评要能够掌握第一手资讯,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信息量丰富,影视讯息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才能保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选派教师到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期进一步强化《影视欣赏》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不断深化《影视欣赏》课程改革

影视教育课程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实践

学者王卫平说:“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1]

自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夏衍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基础”等课程,教育部于1985年4月25日下达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文件([85]教育一字008号),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一、安徽省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当前的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学生的影视教育并没有给子足够的重视,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全省高师院校开设的影视教育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教育技术(以硬件使用为主,对音乐和影像的作用涉及甚少,有的根本不提);二是影视作品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似乎也只有中文专业开设)。更加让人担心的还有影视教育的教学设备的缺乏、教材建设的落后、师资队伍的匮乏,更让人忧虑的是教师本身电影观念的偏狭,他们的“影视文学”的观念在严重地拖着影视教育的后腿。

(一)教学设备的简陋问题。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电影课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播放的是VCD、DVD等碟片。但是因为学校资金短缺,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设备陈旧,影音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二)教材建设的落后问题。

专门针对大学生影视教育的教材不少,但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以讲述中外电影史/电视发展史、影视艺术特性、电影理论为主,理论性特别强,真正讲解电影鉴赏的篇幅很少,并且基本上没有影评可以参考。这种教材用于一般大学生的影视教育,想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合适。

(三)师资队伍的匮乏问题。

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是本专业其它方向教师兼任,而且人数少,对影视教育缺乏专业培训和认识。

(四)最重要的是“影视文学”观念的误导问题。

影视作品的理解应该是画面和声音的同时感受。目前,许多影视教育的老师仅仅把影视文学视为语文课程的延伸,无论是从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还是书面表达上的评论写作,其着眼点几乎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之间已经产生严重落差。

二、“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

(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

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

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

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

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本课程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三个部分来概括: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

(三)“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钱学森先生说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因此,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

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

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三、“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关心的改革课题。因此“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育环境下,对自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更新教育与课程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学、研究、创新、反思和实践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变。

(二)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一年修订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同课程的教师一起,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改教学内容,以使课程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尝试在校园网上加入“影视文学研究”课程网页,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中强化影视文学论坛和教师个人博客,形成师生互动,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皆能获得影视文学创作的指导与训练。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团队形式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2.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计划学内容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对精品课程的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3.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在影视文学教学中,以文学与传媒系为核心,综合教育系、艺术系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将影视文学写作内容细化,增加动漫剧本创作。

4.积极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

(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

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

(四)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

首先,本着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从而使人的内在达到完整。争取开设影视类选修课,成立影视类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普及影视知识、影视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学的兴趣。

其次,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0).

[3]邓育武.改革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J].高教论坛,2011(4).

影视教育课程篇9

关键词mooC;影视艺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结合某种教育理念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江苏电教馆馆长金陵等有一系列关于翻转课堂与微课的研究成果。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9月成立了慕课中心,并组织了高中、初中、小学慕课联盟(C20mooCs),但总体来看,关于中小学课堂的较多,在高校开展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艺术院校影视类课程“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事实上,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更适合运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变得旺盛。很多艺术院校开始重视影视传媒学院相关课程的微课开发,有些普通高校开设的“影视赏析”“视听语言”等大学公选课颇受学生欢迎。在这类课程中以mooC作为教学资源之一,在分析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它们的经验和做法,尝试“翻转课堂”试验和研究,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1影视艺术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影视艺术类课程如“影视赏析”“视听语言”“微电影制作”“DV短片创作”“中外电影史”“中外戏剧史”“中外名作解读”通常伴随大量的观影和赏析活动,对这些影视作品的完整欣赏是正确解读的前提。然而,传统的课堂上即使两节课全部播放影片,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看完一整部电影,更何况大多数时间老师是需要进行解读。所以,一部作品只能提取几个有效的镜头进行分析。如果学生没有自觉提前完成影片的观看,上课无疑于等于教师的自说自话,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传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能对课前的学习进行规范与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完成知识的内化,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1.2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大学的专业课成绩没有排名与竞争,很多同学以及格为标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翻转课堂”在课前预习阶段应引入引入了竞争机制和考核,课程学习中进行动态评价是关键。课前的考核可以通过微课在线问答形式实现。教师提前设置关于影片的一系列关于人物的、故事情节的、剪辑方式的、视听表现方式的问题放入题库,课程学习之前学生需在线回答以上问题,问题以随机的、分层的方式呈现,回答基本问题达到60分算基本及格,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课堂学习。如还想进行更多的关于课程内容的了解,可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的闯关,直到最后一个阶段,成功答题后评为优秀。这一成绩同时计入课程考核中。动态评价指课程结业时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不实行统一标准: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又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有对学生课内表现的评价,又有对学生课外实践的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平时的动态评价。如以上课前预习的成绩,折算为平时的动态评价。这种模式的课堂将学生学习彻底“翻转”为课外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更大自由空间,加速学生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课堂活动目的更为清晰:检查、对话、启迪而非简单的内容介绍。大学课堂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有实现的可能性。

1.3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翻转课堂使教师集“编、导、演”于一身,教师必须具备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媒体制作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为了有效地组织好学生课前的预习,教师需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地安排不同的学习策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通过微课呈现给学生,无疑是对当下教师掌握新型教学技术的严格考验,也要求教师付出热情,积极探索有趣的、活泼的互动方式,吸引学生自觉完成观影活动。当然,为了严格规范地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课前还应做严谨科学的调查,针对不同类别学生课前预习的反馈情况在备课方面做调整,让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实施。这些也是对一名大学教师组织调控能力的考核。

1.4有利于我国影视艺术教育的革新推广

加强全民影视素养教育是新时期新的教育需求。作为影视传媒专业课教师,研究如何改革影视课教学方法对高校甚至全民影视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影视类课程的微课视频刻录成光碟在高校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可以为其他高校影视相关专业试图开展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老师提供参考模式,为艺术院校专业课“翻转课堂”改革提供一个样板,为艺术教育搭建一个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平台。慕课形式的课堂让学生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方法有更大的自由空间,非常适合成人的终身教育。艺术教育的各类课程可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改变人的审美情趣,具有开放性和普适性,能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影视艺术类微课如果能进行网络分享,或能推动全民文化艺术类课程终身学习的风潮。

2影视艺术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要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构建影视艺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课前学习和课堂活动两个环节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结合高校的实际和影视类课程的特点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对两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建立相关影视课程的mooC教学模式调查报告、教改方案、大纲、教材、课件、讲义并完成部分慕课视频的制作。

2.2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的知识传授由学生通过课前学习自主完成,这就需要计算机硬软件、mooC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

2.3优化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策略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来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相关课程教师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形成教学研究团队,发挥集体智慧,在教学设计上总体布局,在教学策略上各自把关。

2.4建立翻转课堂考核评价制度

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应提高课前学习和课堂活动两个关键环节的比例,建立相关的评分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直接跳过观片、拉片这一环节,所以如何在课堂前的准备阶段实施内容的教学、课后的反馈与总结阶段实施监督与合理的评价是有难度的地方。

2.5组织相关课程教师进行微课、mooC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翻转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微课、mooC形式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45分钟讲授型课堂,非常考验一名教师口语传播的技巧,如何在五到十五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输出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需要对教师队伍做必不可少的培训。

2.6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现有研究很少有针对艺术院校影视艺术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证性研究,有些相关课程的研究以思辨为主,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削弱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因此需要加强必要的实证研究。为了促使理论研究能有效指导实践,应尽可能采用多元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的手段来收集相关数据并就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讲授“视听语言”“影视作品赏析”等影视类课程教师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访问、思考等行动研究法,发现此模式存在的问题或局限。在高校大力支持mooC发展的前提下,翻转课堂很可能成为高等学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影视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旨在深化翻转课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能够完善教学机制、丰富教学模式、活跃大学课堂的新方法,为其他试图开展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学院老师和各院校提供可参考模式。同时也能为加快推进高等院校“翻转课堂”建设,为艺术院校专业课“翻转课堂”改革提供一个样板,为影视艺术教育搭建一个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16(1).

[2]石小岑.美国K-12混合式学习模式变革的多元化路径.远程教育杂志,2016(1).

[3]邵小晗.基于影像思维的微课制作探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

[4]范文翔.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开放教育研究,2015(3).

影视教育课程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影视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是保证语文教育质量的最低目标,又是对优秀的承诺,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在此思想指导下,高中语文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分为五个模块。选修课程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五个系列与必修课程一起让学生实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影视艺术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为一体,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当今信息时代,影视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影响着社会各类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学生。70年前,鲁迅先生曾说:“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影视艺术和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如电影中的诸多台词与写作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相类似,通过影视鉴赏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影视中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有诸多相似之处;影视情节的细节刻画对记叙文写作应重视细节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运用影视手段改革传统语文教学,对激发学生情志、意趣,改变学生厌学语文的行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在条件许可的学校,“影视鉴赏”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进入课堂,开发“影视鉴赏”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是一门课程,就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实施过程中也应该有相应的原则,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高中语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原则:

一、因人制宜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a.C.马卡连柯指出:“在我们的时代,电影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2]这说明影视作品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评判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僵化地、甚至片面地把影视作品的巨大影响力扩大到每个人身上,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不同,在面对影视艺术时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可能欣喜若狂,有的人可能避之不及,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影视鉴赏课时必须坚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的原则。鼓励学生自由选修,绝对不能采用强迫、甚至命令的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选择上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3]因此“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实施也应该秉承这一理念,真正让那些对影视艺术有兴趣,对影视作品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这样才能发挥这门课程的应有作用,培养出个性化、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的人才。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一般说来,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地域、经济和环境特点是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实施有较高的标准要求,所以,该课程的实施推广不能盲目。我国经济面貌上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点,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活力较强,而广大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在教育格局上,同样也呈现出类似特点,东部教育投入较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少,教育教学设施非常不完备。“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一整套配套的资源设备,如电视、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网络、师资等,如果没有完善的硬软件资源就匆忙实施该课程,影视鉴赏课也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所以一个地区、一所学校要开发实施“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必须和当地、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这样课程开设才会有意义并得到顺利发展。

三、因时制宜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还没有完全得到贯彻实施,应试教育思想还大行其道的今天,选修课的独立地位还远远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一定程度上说,选修课程还是必修课程的适当补充,鉴于此,“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时间点选择和课时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高中阶段,每个学期一般有两次大型考试:期中和期末。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在这两次考试中的表现有着较高的期待,成绩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在实施中就必须在时间上作出恰当的安排,不宜在这两次大型考试前几周大张旗鼓地实施,学生很可能会因为考试的压力和紧张的复习状态影响到影视鉴赏课的教育作用。

当代中学生是伴随着影视的蓬勃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深受影视文化影响的一代。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往往具有迥异于单纯印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种种品格和特质。这些中学生知识面广,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而影视文化的种种特性恰好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电影和电视能为受众提供图、文、声、像等多种刺激,使受众获得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全方位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影视作品产生依赖,甚至精神寄托。如果一味迎合学生心理,不加节制地、泛滥地实施课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产生阅读惰性,给课程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影视鉴赏”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灵活,在时间上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具体来说,每周以两个课时或三个课时的连排课最好,这样可以用18周或12周的时间完成新课标规定的36学时规定,甚至也可以把“影视鉴赏”选修课程分成上下两个学期让学生去选修,这样既能发挥影视艺术的熏陶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必修课程的时间冲击,更易于被教师、学生、家长接受。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

[2]马卡连柯.诸惠芳译.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燕筠.浅谈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开展[J].教学与管理,2003(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廷凯.几个国家普通高中阶段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李群,张红.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几点理解[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7).

[9]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黄式宪.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