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段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03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教学策略应用

学习技能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有着深入和广泛的运用。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忽视阅读教学的运用,片面地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英语和政治等文科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轻视对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实践证明,初中生在解析问题、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支撑。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强化和重视阅读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活动,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论述。

一、在感知教学内容要义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概念、性质、定理等内容的阅读和掌握,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其内容要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省略了学生研析、探知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定义、性质、定理等内容的掌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初中生对数学知识概念、性质的理解深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定义、性质、定理等内容要义的理解程度,应将阅读教学活动融入知识内容要义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研析的手段,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体和局部的阅读和分析,从而掌握其内涵要义。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程度,将阅读教学活动融入其中,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采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开展如下教学过程:

师:请学生认真阅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并观察所给予的四边形,思考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利用学具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探究的信息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

师:请学生认真阅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弄清楚平行四边形的角和边各存在什么特征。

生:结合教师要求,认真阅读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通过对以上阅读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的过程中,通过整体感知、局部分析等手段,对其知识内容要义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更加精准。

二、在研析问题案例内容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问题案例是数学知识内涵要义的生动体现和有效概括。问题案例已成为教学工作者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内容的有效承载体。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生在找寻解题策略及方法的过程中,离不开阅读的活动,离不开分析的活动。研阅活动贯穿于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应采用阅读教学手段,将其融入学生探析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通过阅读问题条件、要求,分析条件内涵、关系等过程,建立等量关系,得出解题策略。

问题: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能说明∠aoC=∠BoC的依据是什么?

在该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并将阅读教学活动渗透于探究活动之中,要求学生在阅读问题条件内容中,找寻出问题条件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内容,以及问题条件所存在的等量关系。学生在阅读问题条件过程中,认为该问题案例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问题案例,问题条件中存在“构成全等三角形”的等量关系。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条件研析,结合解题要求,找寻该问题的解题策略。学生在阅读问题条件、问题要求及条件关系等内容中,经过小组探讨分析,认为该问题可以采用“连接nC,mC,根据SSS证onC≌omC”方法进行解答。其解题过程为:

解:如图所示,连接nC,mC,

在onC和omC中

on=omnC=mCoC=oC

onC≌omC(SSS)

∠aoC=∠Bo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题型较好,难度适中。

从以上教学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有效运用,对提高学生对问题条件的理解程度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初中生在阅读、研析问题条件,找寻解题策略过程中,对解题策略和解答方法的掌握更加深刻和精准,有助于解题技能的有效提升。

三、在反思评析解题过程中,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阶段性数学思维典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77

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的引导下,按照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核心概念“初中生思维训练”理念指导下,依照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创新性地从“阶段性”这一新视点、新切入点出发,力图完善“数学思维教学”牵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贯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精神,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依据教材,从典型例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探讨例题的过程中,发现例题精彩出众的一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在初中数学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阶段精准而又恰到好处地选取合适的典例,首先就要明确数学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因为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和立体思维,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并最终将这种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典例分析教学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典例分析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进行阶段性数学思维典例分析,要具有启发性

引入典例的首要意义是立足于学段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在选取启发性的典例时,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教学目标等因素,充分保证启发性典例的教学效果。在主题的难易程度上,典例要控制在学生的思考能力范围之内,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难,要使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满足感得到激发,从而发挥出初中阶段性数学思维典例分析的最大作用。

二、进行阶段性数学思维典例分析,要具有代表性

典例本身就是很多例题当中的一种典型,它在诸多同类问题中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初中数学教材中,一般都会有一些典例,这些例题大都是一些比较典型并且具有代表意义的。但教材中的典例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教材例题之外,还要悉心挑选出另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例。这些,一方面避免了教师讲题量大却收效不高的弊端,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由一个题目的解法可以联系到其他相关题目的解法,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进行阶段性数学思维典例分析,要具有变通性

典例的变通性就是将一个题目进行多种形式的题式变形。在例题教学的具体应用就是要善于对典例进行挖掘、引申、演变和推广。而变通的方式主要有:已知条件不变,继而挖掘结论;已知转为未知,未知转为已知;增加或减少变通典例当中的条件和结论;针对“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情况,总结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出典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能直观地显示出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将典例用活,将知识讲活。

四、进行阶段性数学思维典例分析,要具有规律性

典例教学切忌局限于形式,应尽量避免那种“因题论题”的情况,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多,而淡化了对典例本质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更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教会学生一种思考的方法和一种学习的思想比单纯地教会题目本身的解答要重要得多,这其中就涉及到例题的规律性问题,通过观察、类比、分析、总结等手段来揭示问题的规律,能达到以点带面、由具体到整体、由一般到普遍的目的。过去的那种“题海战术”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无法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还应该包括思想、思维和能力方面的。

总之,在初中阶段性数学思维典例分析中,典例教学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身处教学一线的初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想的引导。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固有教学模式,既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例题选取对于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典例分析中应当充分考虑具体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从启发性、代表性、变通性、规律性等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我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阶段性数学思维典例分析教学,就能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就能给学生引来思维的清泉,让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润,拥有学习的活力,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数学学习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如同花离不开阳光,人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使数学之花成为学生生存的必须,发展的必要,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潜能,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学法》(作者丁丰朝)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3

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中函数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就是进行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教学开展.其中,一次函数即

y=kx+b(k≠0),不仅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知识内容,并且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相关教学情况调查中,学生普遍表示一次函数知识部分的学习相对比较困难.那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学的开展,怎样来提高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下文将结合初中阶段数学一次函数教学特点,对于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阐述,以提高初中数学的函数教学质量,确保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一次函数数学教学

在进行初中数学学科中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意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教学开展,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提高一次函数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学生对于教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容学习的最好引导老师.课堂教学中引用的生活实例,大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与学生的距离比较小,本身对于学生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于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理想教学效果的取得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在应用生活实例进行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相关的问题与情境,并通过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思考与探究,对于学生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与生活实例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引导学生应用一次函数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探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熟练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以及提高相关运用能力,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一次函数教学目的.

二、结合一次函数知识特征进行教学开展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部分,在进行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一次函数本身的知识以及教学特征,抓住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通过建立系统的教学思想体系,进行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开展,以提高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教学中,函数知识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部分,通常情况下,一次函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函数教学知识.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的一次函数知识部分教学中,应注意对于学生的教学知识内容接受能力进行充分考虑,尽量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对于教学知识内容学习规律的探寻,来提高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学习兴趣,实现一次函数教学的开展实施.比如,在进行一次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一次函数概念本质的找寻,明白在一次函数

y=kx+b(k≠0)中,k、b都是常数,并且k需要满足条件

k≠0,一次函数公式

y=kx+b(k≠0)中,x是一个自变量,并且在b=0的情况下,一次函数的公式可以表示为一个正比例函数公式,因此,使学生明白正比例函数也是一个特殊的一次函数.在实际解题应用中,还可以将这种探索验证结果应用在解题思考过程中.

三、数形结合进行一次函数的教学开展

在进行初中数学一次函数部分的教学实践开展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对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以及函数图象之间关系进行揭示教学,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进行一次函数教学实践的开展实施.在函数知识结构中,函数的解析式以及函数图象等,都是进行函数公式表示的方式,对于函数公式以及自变量的变化规律都能很好的表示出来,并且函数的解析式以及函数图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一次函数的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于一次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之间关系的分析、探寻,并在进行一次函数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次函数问题的解决.

以一次函数y=kx+b(k≠0)为例,进行该一次函数解析式与图象之间关系的分析教学中,在一次函数y=kx+b(k≠0)中,常数k与b的取值情况不同,因此,在k、b不同取值情况的影响作用下,一次函数的函数解析式的具体情况也会不同.那么,将常数k、

b的这种取值变化对于函数解析式变化的影响,代入到函数图象关系分析中,具体表现为常数k、b取值结果的正负情况,对于函数图象的变化影响比较明显.比如,如果k>0并且b>0时,函数图象一定经过一、三象限,函数中y随着x的增大呈现增大变化,并且函数图象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同理,如果k

此外,在进行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通过讲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分析,同时使用类比教学思想方法,进行一次函数教学实践的开展.由于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它是一次函数在常数b=0的情况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在一次函数的教学开展中,通过对于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特殊性的对比教学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特殊形式规律的掌握理解,以及对于学生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理解运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最后,进行一次函数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于学生进行待定系数法解题思想的渗透,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另外,将生活实际与一次函数知识内容的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应用,也是一次函数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部分,在教学实践开展中,应注意结合具体的函数教学知识内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函数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亚军.关于初中一次函数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南教育,2009(11).

[2]尼玛扎西.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探究[J].教育界,2011(25).

[3]张小雪.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J].首都教育学报,2011(3).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4

关键词:中学数学;函数教学;教学方法

在初中阶段教学过程中,函数部分学习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因而,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初中阶段函数部分教学方法

(1)强调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初中阶段函数教学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因为函数部分学习具有一定特殊性,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学生无法快速理解。因而,教师在日常作业讲评环节或者是课堂练习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函数框架中,对错误之处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到的只是引导者的作用。例如,练习讲解阶段中,教师不提供给学生正确答案,在简单讲解之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反思。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促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后可以设置“数学讨论组”,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式学习方法。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应当借助自身力量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教师分析讲解之后,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促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3)形成正确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正确与否对教学质量高低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学生在题目练习过程中,有时懒于动脑思考,往往直接去询问同学或者是参考标准答案。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日后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段时间之后,在数学学习上就会失去兴趣、信心,对自身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怀疑。

二、初中阶段函数部分教学建议

(1)强调概念化教学方式。函数部分学习内容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属于一项重点内容,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从基础知识点出发,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函数相关知识,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函数学习氛围。对概念进行讲解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案例予以说明,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概念理解方面变得更为容易,进而能够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学生刚接触一次函数时,对相关概念不甚理解,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举一些例子:列出x增大,y就增大的关系式,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学生得出了答案,列出的关系式为y=x。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进而向学生介绍一次函数有关概念,在黑板上板书y=kx+b。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对一次函数概念有更深认识,为日后函数部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对函数教学方法进行图形化处理。函数部分学习通常都可以借助图形来表示,函数性质、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在图像上予以反映,图形表示使得函数在理解方面更加简单,因为图形和相应函数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在图形中解决函数问题的习惯,使得学生在图形中将复杂函数问题简单化。例如,学习反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时,教师可以借助图像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图像上能够清晰反映出二者函数性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3)函数模型与学生实际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函数模型与学生实际经验进行有机结合能够较好激发学生函数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实用性、重要性的特点。站在教师角度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更好掌握函数相关概念,另一方面也能端正学生函数学习态度。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出题。如果班级中某同学和他的父母一起去旅游,在出发之前,油表示数是四十五升,走了一百五十千米之后,油表示数变成了三十升,那么油剩余量同行驶路程之间的关系如何表达?学生在经过了认真思考之后,得到了油剩余量与行驶路程之间的关系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学生所学知识点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同时,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可以适当分析一些函数典型例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工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函数相关知识点。

(4)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对扩散性思维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函数部分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从多层面思考问题,在思维运用方面应当做到广阔、灵活。学生在问题特征方面、差异方面、隐含数学关系方面应当善于分析辨别,从而形成扩散性思维。例如,在课堂练习训练中,有一道题目是:有两点a(2,2)、B(1,4),让学生写出经过a、B两点的函数解析式,解析式写出后,需要在旁注明解题步骤。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完成练习,学生分别用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点予以解答。在进行函数部分教学时,函数相关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数学知识点通常有着相互依存这一关系,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只关注某一方面知识点就会致使最终解题步骤太过烦琐,甚至出现解题错误现象。函数解题能够同几何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意识,这样,数学知识学习就变得更加容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

结束语:在初中阶段函数部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强调基础教学,并且将教学知识点与实际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对典型例题耐心、细致地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函数部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松.初中数学函数教学存在的困难及教学对策[J].语数外学

习,2014(5).

[2]殷菊.对中学数学函数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语数外学习,

2012(6).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5

关键词:六安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33-03

近年来,随着《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中学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得到根本的保证,体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评价多元化,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也存在很多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如考什么、学什么的考试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的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演奏着与新课程理论不协调的节拍。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评价指标与高中选项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中考体育制度并进行改革与完善,使得中考体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此,笔者通过对2010~2012年六安市体育中考的抽样分析,探讨了体育中考与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在联系,体育考试项目设置与体育教育的目标的矛盾以及各项目指标的相互关系,为选择和设立更合理、更客观、更适合六安市的考试项目,制定更科学的评分标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分别抽取六安市2010年五县三区各100名学生的有效成绩,2011年六安市五县三区各120名学生的有效成绩,2012年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寿县各200名学生、其它区县各150名学生的有效成绩,随机抽取省示范高中500名学生,普通高中100名学生2011年和2012年的体育考试成绩。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六安市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成绩的一般趋势

通过对六安市五县三区随机抽取2960名学生的有效体育考试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见表1),体育成绩的平均分数只有22分,且女生低于男生。立定跳远,50m的得分男生略高于女生,而实心球的得分女生明显低于男生。立定跳远的平均分数是7.8分,是应得分数的78%(7.8/10),50m的平均分数是7.4分,是应得分数的74%(7.4/10),实心球的平均得分是6.9分,是应得分数的69%(6.9/10)。

由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实心球的评分标准偏高,二是六安市初中生的力量素质较弱。从立定跳远和实心球的标准差统计结果看,实心球显著大于立定跳远,这说明在实际评价考试的体育成绩时,实心球成绩区分度大于立定跳远。此外,从考生的成绩分布态势看,基本是正态的,并未出现某一分段上人数剧增的现象,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体育成绩的客观性。

2.2体育考试各项体育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2.2.1体育考试各项体育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立定跳远与实心球,50m与实心球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0.5之间,相关度有显著意义,但关系并不密切,而50m与总分,立定跳远与总分,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均明显.的差于实心球与总分的相关度(0.80~0.90),这一点与全面所说的实心球成绩的区分度明显大于立定跳远的现象是一致的。

此外,从体育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计算结果看,立定跳远与实心球,50m与实心球之间的相关系数0.44~0.50不等。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系数平均小于50m的水平,而50m的成绩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大于立定跳远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2.2.2体育考试各项体育成绩的方差分析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我们对2010~2012年三年的体育考试成绩的变化作多元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近三年的考试成绩的综合效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2.3体育考试各项体育成绩的多重分析

根据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差异的来源,以2010年的抽样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对2010~2012年体育加试成绩进行多重比较(见表4)。

结果表明,除原地推实心球2012年与2010年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成绩2011年、2012年与2010年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升学体育考试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课程开课率,新课程改革使得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不断的改善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发挥。

多年来,六安市体育中考项目的设置没有变化,使得体育课上成训练课,课外活动成了三项素质训练。2010~2012年体育加试成绩大体上有所提高,但是,没有改变各项指标成绩的分布规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考体育考试成绩与50m项成绩相关度最高,其次是实心球和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50m成绩的高低对体育中考成绩的贡献最大,实心球和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次之。

2.3初中体育考试和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2.3.1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增强学生体能,学生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就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而言,新课标制定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的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善,不苛求动作技术的细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发展自己的运动能力。

篮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都是六安市高中学生选项教学中的主要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

2.3.2初中体育考试和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相关性分析

评价一种方法、手段的优劣,关键要看这一方法所引发的效果和检测目标之间一致程度的高低。一致程度越高,方法、手段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越近,越能反映目标的要求;一致性越低,方法、手段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越远,就不能反映目标的要求。那么,六安市的体育高考项目设置和考试成绩与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否相一致呢?

根据前述的项目设置和考试成绩之间的相关数据分析表明:六安市体育中考主要体现在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两个方面,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说明六安市的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与中学培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相矛盾的,更不利于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田径为必修课,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为选修课,修满18学分。

为此,我们从2011级、2010级即高一、高二学生按省、市示范高中、普通中学分别随机抽取200名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体育中考成绩与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成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对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根据表5分析表明:六安市体育中考成绩与高中阶段必修课田径课相关分析显著相关,与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考试成绩无显著相关,说明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及考试成绩与新课程体育教学内容之间关联较低,与高中阶段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同时也反映出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技能项目,特别是体操、武术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全面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体育中考既要与初中体育教学相适应,更要与高中体育教学相接轨,这就要求我们领会《体育课程标准》的实质。积极开展体育新课程改革,重新审视体育中考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对目前六安市实行的体育中考项目和成绩指标进行科学论证,特别是耐力素质和技能项目等进行重新设置。

由此说明,项目设置均有相关独立性,基本能代表有差别的各素质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较全面地展现出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状况,但在各项素质之间也要有一定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所有包括速度、力量和爆发力。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男女50m和立定跳远相关关系均较大,说明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还对爆发力有必要的要求,也可以说50m和立定跳远成绩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下肢爆发力素质的优劣。因此从高效和经济性角度,可以将50m和立定跳远选择其中一项作为考试项目,更增加男1000m、女800m考试项目,以期达到发展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目的。

3、结论与建议

(1)对六安市2010~2012年学生体育中考成绩统计结果分析说明,现行的《六安市体育中考评分标准和办法》不能全面地适应新课程体系和当今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阻碍了新课程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六安市的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和评分标准与办法进行重新修订。

(2)六安市体育中考测评项目设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基本上代表了速度和力量素质的基本属性特征,反映了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作为体育中考项目测试指标是有效的。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6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07-02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创新的视角进行知识的传授,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桎梏,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拓展课堂内容,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确保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微课教学模式的概述(引出课题)

微课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要面对和使用的教学形式,基于网络技术的基础,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分享,这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极大突破,同时也为中国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和起点,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物联网以及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也成为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是顺其自然,不可逆转的事。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引入微课教学。

具体来说,微课就是一种微型的网络视频,教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传送到网络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实现自学。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微课突破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安排学习时间,由于微课的长度非常短,一般都是在10分钟――20分钟之间,因此学生观看非常方便,下载与分享也十分快捷,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哪里不懂也已自己研究,不像课堂学习,一旦哪里听不到或者听不懂,教师讲完了就结束了,学生也没有办法从新再听一遍。微课更加符合教育的主流方向,与学生个体差异相契合,对于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二、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研究课题)

基于本地区教育部门对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中引入微课的号召,下面对中学数学“微课”的研发与应用成果进行几点浅析:

1、课前预习培养初中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前教师将新课程的教学视频上传到学校的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对新课程主要内容和总体脉络进行了解和把握,这样课堂效率会更高。

比如:进行菱形相关性质的教学,教师布置课前预习内容:菱形的四边有着什么特点;它的两条对角线是什么关系,对角线与对角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布置了这样的预习内容之后,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针对性,那些知识点不懂,那些知识点自己可以理解,都要进行笔录,教师在课上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针对学生整体上的知识弱点进行着重讲解,最终将菱形的兴致与平行系变形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菱形的性质是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组对角。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在学习方法上也可以自主选择,只要自己能够弄明白即可,这是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锻炼,也是初中数学教育的突破。

2、新课讲授在课堂新科的讲授阶段,教师基于课前预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如下图的菱形图形,并在白板上演示菱形的第一条性质,即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为小组,提供已知条件:

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aB=BC=CD=aD

学生已经通过微课进行过课前预习,就会在在组内进行激烈的讨论,各个组员之间互相交流意见,教师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对学生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的证明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思维发散开,能够调动已知的知识来求证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性质。通过该证明过程,学生就可以注意到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当学生能够掌握菱形的第一条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菱形的第二个性质,即: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下图,并向学生提供已知条件: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aCBD,aC平分∠DaB和∠DCB,BD平分∠aDC和∠aBC

学生在证明和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逻辑思考和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这对于初中生学习数学是很有帮助的。

3、练习与小结为了可以巩固教学,教学总结与练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还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直接向教师提问,将自己无法懂得和理解的知识要点弄清楚,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学生还可以自己利用微课,自己进行练习,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由于微课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学生的学习可以更加科学、合理。

在总结阶段,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以及典型题型的微课程进行讲解,选择一节课的时间,将学生观看微课程中容易出现的毛病纠正过来,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自学方法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容易出现的错误,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有意识的去改正。将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题目以微视频的方式传上网络,视频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建立讨论区,如果学生自己无法解决问题,可以参照具体的答题步骤去思考和分析,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达到学习目的。

三、微课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总结(阶段性成果)

通过上文微课在初中阶段的应用研究分析发现,微课是更加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下,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顺应客观发展规律的,也是促进初中教学实现革新与发展的关键,具体分析如下:

(1)通过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微课,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升,时间更为紧凑,教学内容更加精炼。

(2)教师拥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实现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

(3)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唤醒,学习兴趣提升非常明显,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效果均有所提升。

教育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是契机,也是挑战,微课以信息技术作为外在条件,更重要的是它能展示学科知识的魅力,使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无味,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及的。

本文针对微课以及其在初中数学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微课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敢于创新,全面发挥微课的作用,这样才可能偶实现初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娟.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成功(教育)2010年05期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分析

当前阶段,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初中数学中的锐角三角函数这一部分内容作出了全面的要求,要求初中生需要具备熟练掌控在锐角范围内的正、余弦以及正切函数的相关数学概念及其特殊性质,对于一些30°、45°以及60°等一系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必须可以对其进行熟练的解析;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求解问题等。

一、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内容

初中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关“锐角三角函数”的数学定义是建立于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的。为此,在初中教育阶段,锐角的函数值的解答方法大多数都是由直角三角形的计算得出的。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首先,细致的讲解了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数学知识概念,如:余切的定义、正弦的定义、正切的定义等;其次,以一个特殊角为实际案例,如30°或45°或60°,充分展示了三角函数的具体计算流程与解析技巧;最后,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深入探究初中教育阶段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

当前阶段,大多数有关锐角三角函数的内容,都是被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锐角三角函数其中的一条性质为:在其锐角的范围内,同角或者等角的三角函数数值是完全相同的。”教师需要利用这一特殊性质,解决实际数学学习问题。为此,笔者针对上面所提出的锐角三角函数特殊性质,列举出一道典型的教学例题进行充分论述。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以点o为原点,以a点为圆心的圆与坐标轴交与点e(0,4)和点C(6,0),点B为弧eoC上一动点,求tan∠oBe=?

显而易见,此题的主要考点为:学生面对三角函数中有关同角或等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的问题。经过分析学生的答案后,得知大部分的学生被题目的表层数学条件所迷惑,进一步导致学生不会解答或者解答错误的问题。此题目充分表现了上文中提及的三角函数的数学性质。其实,此题目是完全可以借助数学学习条件的转化来解决。此题的解答方法仅仅需要将eC进行连接即可,如图2所示。

这样进行连接后就很接近最终的答案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因为三角形oBe并不是直角三角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应当将所求的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来解决。而实际学生自己进行解题时,由于对三角函数的内涵还理解得不够深刻,导致不能将三角函数中的这一性质进行灵活应用,所以在实际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对于其内涵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

三、科学进行延伸其学习内容

从全局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课堂中对三角函数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由于其内容在高中教育阶段及学生日后的诸多学习探索中都有所涉及,为此,教师需要在初中教育这一阶段为其后续发展进行良好的教学铺垫。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着重指出其学习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自身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上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更为高效地进行扩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笔者在文中借助一个教学事例,进行具体阐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拓展。

根据数学定理“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平分线三线合一”,我们可以推出两腰之比等于两底边线段的比,那么一个普通的三角形是否也适用这一内容呢?如图3所示:aD平分∠a,问此时aB/aC=BD/DC是否真正成立。

对于这一数学问题,大量的教学专家对其进行研究调查,要求九年级的学生自主进行解答其问题,但是其结果却显示班级中多一半的学生表示无法解答出答案。在进行解答过程中,对于班级中一些有解题思路的学生而言,普遍都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通过连接辅助线结合角平分线的相关特性,与三角形其他的数据结果进行科学的对比,进而得出最终的答案。但是,此种解题思路对初中生而言复杂繁琐。教师可以尝试性地对三角函数进行一部分相关知识的扩展,但是需要注意把握好尺度,适当地进行教学扩展,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方面的教学,还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这一教学内容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切入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几何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教师必须要教好“锐角三角函数”这一内容。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8

一、单元复习课

目前,我们对单元复习课的教法,已初步对比出: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整理出一套单元测试题(或有选择地采用课本复习题),以这些习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先做,有了基本的一章知识轮廓的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并在讲解时提出问题:本题考查本章哪些知识点?这套题中还有哪些题涉及此知识点?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

以问题串形式引发学生归类出知识点,又回归到以各知识点灵活运用的还有哪些题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归纳题型、总结方法,而使复习课既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又不是单纯的习题课,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引发他们课下继续探讨寻找好题的激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怀。

二、期中、期末复习课

1.找出各章之间的关联点,进行整合归类

如单元复习的办法,先使学生对本阶段学习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有个基本的回顾,起到查漏补缺,细化知识点的作用。

2.专题复习

把一册书中相关典型题或解题方法类似的问题提炼出来,以习题课的方式,加强训练,加强各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把看似不相干的问题串在一起。

3.自主复习

要求学生以期中或期末测试题为主线,类似单元复习的方法,不仅归纳出本套题涉及哪些知识点,而且围绕各知识点还见过哪些题型,如何解决的?以四人为讨论小组,各抒己见、扬长避短。既引导了学生学习数学联系对比的方法,又培养了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中考数学备考及复习方案

1.指导思想

面对中考数学复习时间紧、内容多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复习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轻松应对中考。因此,如何开展数学的教学与复习工作,以及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复习阶段应该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准则,立足教材,立足课内,潜心研究当年中考试题,把握中考命题规律,面向全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复习方法和计划,力求达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命题特点

从历年山东省数学试题分析,试题考查点、形式集成多年来形成的风格,注重基础,突出学科主干,传统中力求创新,情境与形式凸显生活性与应用意识,试题结构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

3.复习原则

(1)低起点,重课本。通过课本可以使知识更加结构化、系统化。

(2)轻灌输,强过程。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过多依赖老师和同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知识形成数学方法的过程、采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内化知识技能与解题策略。

(3)忌零碎,勤归纳。复习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勤于反思,不就题论题,不断地将知识网络体系与数学思想方法体系更新、整合。

(4)复习时,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及生活,多用数学的观点分析和感受身边发生的现象,关注社会,注重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适当进行开放探究训练,增强创新意识。

4.复习策略

第一阶段:教材知识梳理

内容多,任务重,既不能像传统方式地一味梳理概念,也不能上成习题课,又要兼顾三年所涉及知识点的全面性。所以整合一套适合学生的阶段复习资料,而又参考其他文献及时进行归类补充。只要前期工作做得足,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

第二阶段:热点专题攻略

学生在第一阶段复课后,对初中数学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课前让学生明确课题,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相关例题,课堂师生互换角色。

第三阶段:模拟训练

在前面两个阶段复习后,学生对各知识点及中考考试题型和方向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模拟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对薄弱类题目有针对性的训练,达到查漏补缺,细化考试题型及各类问题解决方法。

第四阶段:重回课本、查漏补缺

因为整个复习时间较长,有些零碎知识点,不太涉及,学生较易遗忘;中考是以课本为基础,又高于课本,要达到学生考试中能自如地解答题目,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最后阶段的回归课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9

一、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固化。

应试考试是当前初中学生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模式,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当前大多数初中数学老师仍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忽视教学手段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同时,片面重视学生的考试能力,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建模能力的培养。在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应用题教学质量相对较差,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大多数初中教师仍采用教师在台上讲题型、学生在下面记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同时,教学手段较单一,导致课堂教学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解题技巧欠缺。

应用题的解题需要采用一定的解题技巧按照一定的步骤解题,但是当前大多数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普遍采用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忽视对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教授,导致学生未掌握良好的解题方法[1]。在遇到不同或者变化的应用题题型时,导致学生出现思维僵化,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不利情况。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高,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采用有效对策解决上述问题,以应用题解题能力带动综合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观念,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针对当前陈旧的教学观点,初中数学老师应意识到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新课改的教育标准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侧重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数学培养方面,老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对当前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教学案例、教学手段等进行创新。在师生关系方面,在教学中应转变教师为主的观点,而是将学生作为应用题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初中教学中,转变题海战术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思维、分析、建模能力为培养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指导解题方法,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应用题题型相对较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拥有良好的解题技巧、思路尤为重要[2]。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可帮助学生在应对各类应用题题型时举一反山,游刃有余。因此,在当前的应用题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解题中,有题目:李明为红星商场的停车收费管理员,现需要对a、B区停车场车辆情况进行检查。停车场收费的收费标准为小型车5元/辆、中型车8元/辆。a区停车场共有56辆车,B区停车场30辆,B区所受停车费为183元,两区共收停车费535元。a区停车场小型车、中型车各有多少辆?上述应用题题目较长且信息量较大,因此在进行题型讲解时,老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碰到类似题型时,让学生拿着笔划出关键信息,提炼关键信息如“小型车5元/辆”、“中型车8元/辆”等关键信息;同时,剔除干扰信息如“B区停车场30辆”。其次,分析关键信息之间的关系,在题目中“5、8、56、352”均为常数,在二元一次方程中,题目所求的小型车与中型车则为变量。最后,列出公式、计算结果并检验。将公式列出后,将题目中已知量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后再将其重新代入公式检验其准确性。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步骤、思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实现多样课堂教学。

针对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在讲解应用题案例时用多媒体展示应用题中涉及的物品的图片、人物关系等,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立体图形类的应用题中,则用多媒体展示立体空间,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如应用题的解题相对困难,可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解题练习。学生在合作中可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心得等,在交流过程中可相互借鉴、学习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此外,还可开展角色互换教学活动。由学生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在上课时上台向其他学生、老师讲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步骤等。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可有效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交流、分析能力。

初中数学段考分析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

初三下学期是总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相对来说要主动一些。这时老师怎么教,教什么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考试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就要在考试之前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总复习。那么,总复习怎么安排?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就这方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阶段:要重视基础,重视教材。

重视基础,要系统的梳理全部的基础知识。在历年的中考中,基础知识题往往占了60℅-70℅的分值,因此,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不能忽略。而数学同一类的知识点往往分布在不同学期的教材中,我们要打破原有的章节界限,把知识点重新分类。例如:⑴我们在四个学期里分别学习了不同的方程,而在总复习阶段,我们把这些不同的方程放在一起来复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比较方程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在解法上的异同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⑵在函数中我们可以把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全部归纳到一起,通过比较这几种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图象以及函数的性质,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各种函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可以达到以下目的:①使学生准确的把握每一个概念的含义。②要使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点在数学中的地位,联系和作用。例如复习因式分解时,不仅要复习因式分解的定义和方法,还要复习它在代数式的化简,分式的通分、约分,二次根式以及方程中的应用。③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渗透能力训练,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不但可以解决根的判定,还可以解决二次函数图象与横轴的交点情况。

重视教材,中考大部分的题目都来源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通过系统的复习学生必须做到牢记教材中所有的公式、定理、计算法则等,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准确的记忆。二是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比如各种方程的解法,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三是提高基本技能,让学生一看的题目就能够马上知道它考查的是哪个章节的知识点,从而能够轻松的找出解题方法。

第二阶段:要抓好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复习

初中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应用题,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是我们重点复习的内容,在经过基础知识的复习的基础上,在重返这些内容时,不能是简单的机械地重复,而是采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交替强调和理解,复习中采用不同题型(填空、选择、解答)分散或统一的形式加强训练。例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我们除已知直接的两点坐标可以求出外,还要明白其命题的变化主要在于点的坐标的给出,它可以通过图象与x轴或者y轴的交点、方程(组)的解等间接的给出条件。

难点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同时有些难点既是重点,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例如圆是我们近些年中考的常客,这一章的知识点非常的多,学生很难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分析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运用,让学生逐渐融会贯通。而函数的考法综合性也非常高,经常把两种函数联系在一起来考察,而计算函数图象和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面积又是常用的手法,针对这个考点,可以让学生加强在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