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05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1

无机化学是我校化工类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总授课时为72学时。本课程既是衔接大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桥梁,又是贯穿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专业课的纽带。因此,无机化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无机化学教学特点及方法上分析,得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无机化学教学特点

1.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大。无机化学的知识覆盖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和有机化学等方面,既有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又有抽象的物质结构知识,还有知识点分散、内容繁杂的元素化学。对于不熟悉大学高信息量教学方式的大一新生,如何保证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能理清无机化学的知识脉络,掌握重点知识内容,这无疑是无机化学教学的一个难题。

2.知识更新较慢。无机化学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内容编排也具多样性。虽然几乎每年都有新出或修订版的教材出版,但总体来说知识点更新不多,内容较为陈旧,其中还包括高中化学的知识。所以学习初期有的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情绪,听课和练习的投入较少。而中后期课程知识量显著增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对于新的学习模式适应不佳,导致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与后续相关课程知识存在交叉。物理化学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知识是无机化学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无机化学的平衡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而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及结构化学也进行了扎实的准备。此外,很多化工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涉及无机化学知识。所以,无机化学知识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无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1.优化课程内容,突出重点。无机化学课程的授课学时较为紧张,在课堂上通常无法详细讲解教材的全部内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有计划的删减知识点,优化课程内容。比如,氧族元素和卤素的相关知识在高中接触较多,知识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其中和高中知识衔接比较紧密的部分就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另外,无机化学教材中一般也穿插该章节相关背景知识及实际应用的内容。如大连理工大学版无机化学分别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氧化还原章节补充介绍了化学动力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化学电源实例等知识,通常此类知识也应归为自学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节约出更多时间用于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教学。

2.采取互动式教学,引发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无机化学课程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良性互动。其中,在课堂上向学生设置问题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比如,讲到电化学电池这一节时,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电池为什么能发电?电池发出的电能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这时,学生便会思考电池发电的原理是什么?就是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便可自然的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如,涉及到高中知识,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回答高中时所学内容是什么?再详细讲解大学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能力。无机化学是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实验实践来讲述相关知识点。比如,讲述某一具体化学反应时,应讲解其反应现象及反应机理等,便于深入理解反应事实;反过来说,对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就可以以视频的方式给学生直接演示,以加深印象。当然,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这既更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也能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术,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学中也可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比如,讲到“缓冲溶液”,可以探讨人体自身血液中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以及土壤中缓冲物质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84-02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该课程内容对构建无机材料类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基础作用。

这门课内容多、概念性强、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学,教师讲授起来也感觉困难。笔者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强调课程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自古以来,材料的发展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材料、能源、信息被公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已成为各个高技术领域的突破口。材料学主要是研究材料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以及使用效能四者之间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材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以硅酸盐材料为主,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四大类。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现已在传统硅酸盐材料基础上开发出许多具有特殊性能的高温高强、电子、光学以及激光、铁电、压电等新型无机材料,所涉及的化合物远远超出硅酸盐范畴,而是整个无机非金属,包括含氧酸盐、氧化物、氮化物、碳与碳化物、硼化物、氟化物、硫系化合物、硅、锗、Ⅲ-V族及Ⅱ-Vi族化合物等。其基础科学理论,除了物理、化学外,结构化学、晶体化学、晶体缺陷化学、高温熔体化学、固体物理中的基本理论也日益渗透交叉。因此本门课程名为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这既是适应新型无机材料飞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的要求,又能使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材料学这门学科相对应。

二提纲挈领,脉络清晰

在第一次课的绪论中,我会给学生详细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大的轮廓,并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定位于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无机材料阐述其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具体来说是综合晶体学基础、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理论、高温熔体化学、固体表面和界面化学、固体材料热力学和相平衡理论、固体动力学,包括扩散、相变、固相反应和烧结理论等基础知识来分析实际无机材料问题。将基础理论具体应用到无机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研究中,用基础理论来阐明无机材料形成过程,揭示无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并从基本理论出发,指导无机材料的实际生产及科研,解决无机材料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为认识和改进无机材料的性能以及生产、研究、开发新型无机材料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据此,学生学习时应以理解为主,死记为辅,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忆准确、牢固。

在每一章的概论中,给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讲授次序、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让学生学习起来脉络分明,主次清楚,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重点内容上面,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讲清重点,突破难点

本门课程学生反映难学,教师感觉难教,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重点和难点重合,不好突破。例如:在黏土-水系统章节中,ζ电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本章节其他性能的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章,是重中之重,但也是本章的难点,因此必须花费时间详细讲解清楚。我从ζ电位的本质开始,让学生明白:在黏土-水系统中,黏土颗粒带上负电后为平衡电荷,就会吸附水化的阳离子,水化阳离子分为两层:吸附层和扩散层。ζ电位的实质就是黏土胶核表面的负电荷被吸附层中的水化阳离子中和后净余电荷的度量。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ζ电位的实质,才能正确掌握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和本章其他变化规律。

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本门课程内容多,学时紧,因此多采取单向灌输式的讲授形式,但有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重点讲解和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黏土-水系统章节中,讲授清楚阳离子的交换顺序——霍夫曼斯特顺序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序列后面的阳离子要交换前面的阳离子怎么办?增大序列后面阳离子的浓度!当然可以,但不增加浓度能不能交换?一阵思考之后,又出现新的答案……通过提问、启发,最后学生想到了解决办法,从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温故而知新,强化知识点

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点杂,学生不好掌握,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除了采取及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外,每次上课前我都将上次课的主要内容简单做一下概括和复习,为本次课的内容做铺垫,也能引导学生跟上上课思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碰到相关的知识点,需适当复习停顿,做到温故而知新。如在相图学习时,讲授顺序是相律、单元相图、二元相图、三元相图和四元相图。讲授每种相图时,强调相律是基础,必须服从相律;讲授三元相图时,适时复元相图,让学生充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尽快实现知识点的相互转化,力图达到融会贯通。

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用无机材料科学基础中的一些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科研中的一些问题。如在学习了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后,在合成材料时原材料的选择、温度的选择计算。又如在学习了三元相图后,针对mgo-al2o3-Sio2实际相图,为学生讲授制备铝镁浇注料时配方制定的原则和相图依据,让学生明白相图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总之,针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荣.《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实践与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2):128~129

[2]宋晓岚.《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4(2):109~111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无人机;直招士官;培训

直招士官是士官队伍的重要来源,直招士官的培养是部队士官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由于直招士官已经具备大学学历,因此直招士官的培养明显区别于士官大专的培养策略,本文根据无人机同有人驾驶飞机在操作、使用、维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探讨一下无人机专直招业士官的培养策略。

一、准确分析无人机专业特点,掌握培训存在的问题

无人机的独特特点决定了无人机岗位特点,专业内涵有别于有人驾驶飞机,因此准确分析无人机的专业特点,才能够掌握培训要领,培养出适合岗位需要的士官人才。

(一)无人机专业的特点

无人机装备技术先进,高技术特征越明显,对应的任职岗位专业化趋势越突出,装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对维修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就比较高。受有人驾驶飞机的影响,无人机的专业设置参照有人驾驶飞机的专业特点进行划分,但其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有人驾驶飞机专业的覆盖的范畴。比如无人机务特设专业,不仅仅要对飞机上的电气、飞控等设备进行维修保障,还要负责对视距数据链路、卫星中继数据链路等设备进行保障,而后者按照传统的专业划分,应该属于电子专业的工作范围。

同时,无人机的维修管理人员既是无人机的维修保障人员,还是无人机的操作使用人员,比如测控专业人员平时要负责地面控制站的维修保养,在飞行时还要负责无人机的操作使用,因此,无人机维修管理人员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懂得管理,是真正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无人机专业士官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已经为海军无人机部队培养了大量的无人机专业直招士官,根据部队反馈情况看,主要存在诸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培训内容不实用等问题。

第一是教举内容与工作岗位贴合性不紧,针对性不强

无人机专业直招士官培训属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范畴,必须针对维护工作岗位实施教学。目前,培训过程中普遍套用学历教育的传统做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操作教学内容偏少。教学过程中,原理构造教学内容较多,超出了士官自身知识结构水平,其消化吸收较为困难,并且脱离了任职岗位实际;维护教学内容偏少,实践教学不足,导致直招士官对外场维护的工作的程序、内容、熟悉不够,到部队后不能很快进人角色

第二是教学装备和棋拟训练器材短缺,实用性不强。

长期以来,院校教学装备滞后于部队的装备发展,教学设备更新较慢,尤其是教学用模拟器与部队实装的无人机不符,造成训、用脱节,难以满足大容量教学训练需要,士官的操作技能训练受到很大限制,部分科目无法按照规定要求施训,成为制约教学训练的短板。

第三是学员经历复杂,难以做到针对性的教学

直招士官学员毕业于不同的院校,所学的专业各不相同,学员的基础也不相同,有的在大学里学习的是电子专业,有的是机械专业,还有计算机专业、数控技术等各类专业,学员的基础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就增加了教员进行教学的难度,无法根据学员的基础,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第四是毕业后从事岗位不定,无法按专业培训

直招士官学员毕业后到部队从事何种工作岗位不定,因此只能进行全科培训,每人都要学习机械、电气、飞控、测控与信息传输等相关知识,这种情况有好的一面,就是让学员对各个专业都有所了解,但更多的是不利的一面,那就是跨专业学习会使得学员学习困难,比如学机械的学员,让他学习测控与信息传输的相关知识就很困难。造成这种局面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无人机独特的保障模式这个原因。比如无人机飞控人员的选拔,不仅仅是要有飞行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更要看学员是否有对无人机进行飞行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天赋,不是仅仅靠课堂学习能得到的,像这样的专业人员只能到部队进行选拔。

综上所述,由于海军无人机机种、机型多,专业技术要求高,而士官在院校培训短,人员经历复杂,使得院校难以根据每名学员的专业特点做到紧密结合部队装备的教学,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不系统、不深入。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实习体系,任职教育岗位能力培训的特色不突出,也制约了士官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培训质量

根据无人机专业的特点和士官培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对课程的教学方法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符合无人机专业特点并适应士官层次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优化组合。

(一)由“知识”向“能力”转变的化整为零式教学

士官任职教育在微观层面应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为突出培养士官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逐步提高学员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各个击破,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电路课程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化整为零式的教学方法,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引导学员逐步思考、共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譬如测控与信息传输中《视距数据链路》这节内容,以前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教员主讲的形式,按照组成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等几部分按需展开,现在引导学员分析为了把遥控信号发射出去,为何把信号进行调制,为何进行加密,为何进行变频、为何进行扩频,为何进行功率放大,把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融为一体,以学员参与讨论为主体,教员引导的形式,激发学员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员是指导迷津的导师,而不是手把手教他们“手艺”的师傅。这种化整为零、层层突破的教学方法既利于启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又可以提高学员今后任职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思想内涵。

采用化整为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员的主动参与性很强,不仅培养学员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在兴趣中逐步消除学员的畏难情绪,树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学习升降机构的课程中,不是讲解深奥生涩的液压理论,而是以实际的装备操作为主,辅以简单的理论支撑,让学员掌握升降机构的工作原理,同时让学员排除一些预设故障,比如升降平台如何调整到水平位置等问题,让学员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注重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培养学员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良好的讨论氛围中,使学员体验由“知识”到“能力”的成就感。

(二)由“理论”向“技能”转变的实践式教学

任职教育课程的关键问题,已不在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多与少,而在于是以岗位工作的相关性还是知识的相关性为课程架构的逻辑基础。在于把岗位工作体系的结构还是知识体系的结构作为新课程构造的基本依据,即是按照为实践先储备知识的准备观来构建课程,还是按照围绕岗位工作过程组织知识的过程观来构建课程。

无人机相关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纯理论性的教育方式,显然不符合当前的士官应用型教育要求。考虑到士官学员思维形式趋于表面化,以学员能够学会和掌握为原则,探索出实验式教学,对于以前纯粹理论推导讲授的部分内容,以实验或仿真的形式讲解,让学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发挥学员的表面思维能力,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

(三)由“不变”向“应变”转变的反思性教学

美国教育技术界著名的学者海涅科指出,即使对学员的一般特征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有的课程内容经典性强,如果墨守成规,教学方法不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就会使任职教育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前学历教育的简化版,就会导致教学方法和学员的实际接收状态存在差异,达不到任职教育的要求。如何从不变中走出,形成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呢?经历“反思---问题---调整----再反思---新问题----再调整---再反思”环节的不断探究,对同样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反思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或补救措施。从而使提高学员对电路的学习效果。利用反思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用心体会,发现问题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员的教学方法和学员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差异。在目前基础课程的大班次教学中,一种教学方法往往只适合于部分学员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如何使教员的教学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学员,需要教员细心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意识的检查,不断发现问题。

二是加强沟通,尝试改进

根据自己反思发现的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源,并与学员广泛座谈交流,有针对性调整教学活动,采取补救措施。

三是认真思考,调整反思

教员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补救措施后,不但要跟踪研究原有问题是否已经解决,而且还要站在学员的角度思考新的措施是否会产生新的问题。以此不断地调整、反思,最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针对士官学员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在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但是教无定法,根据每一届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灵活的教学方法,已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真正提高学员将来的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关宏,黄立辉.军校士官教育专业建设策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6):148-150.

[2]王修敏.士官任职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J].海军院校教育,2008(6):28-30.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4

信息时代,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移动学习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全民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移动学习作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讯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终端又为移动学习这一新兴的学习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设备,与普通手机相比凭借其便携性、可扩展性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移动学习终端。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具有个性化传播、多媒体传播、病毒式传播等传播特点。这些传播特点使得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的移动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学习更加自主。但另一方面,目前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仍存在学习资源匹配性不完善,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因此,需要针对智能手机传播特点进行移动学习方式的全新构建,促使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其传播效果,为移动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硬件支撑。

一、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传播特点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个性化、多媒体、强互动等特性,有利于手机媒体在移动学习中发挥灵活、多样、可达性强等优势。使手机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媒介载体,较为有效地缓解移动学习中媒体支持不足的压力。

1.个性化传播

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便捷的媒介。手机的便携性带来手机信息传播的个性化、隐私性、贴身性,要求手机媒体传播者按受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满足不同手机用户的不同需求。[2]移动学习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然而传统的移动学习工具很难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这造成了学习资源的自适应性弱及受众学习积极性下降,使移动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传播满足了受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

2.多媒体传播

手机媒体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影像等来进行传播活动,使其传播的信息更加形象真实,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3]随着3G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更倾向于通过多种媒体手段的应用,为不同需求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形成信息间的互补和替代,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传递出形象生动的学习信息,从视觉、听觉上对受众进行多样的感官刺激,提高了受众的学习兴趣,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手机传播的多媒体化适应了信息时代学习的要求,使移动学习更契合教育的发展趋势。

3.病毒式传播

手机媒体的传受一体性特征,使得手机的每一个用户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如果手机用户对得到的信息感兴趣的话,便会将信息转发给相同兴趣的受众,呈现出一种星状传播模式,像病毒扩散一样传播信息。[4]“病毒传播”使手机的传播效果较以往传统媒体有极大提高,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对于传统移动学习设备“点到点”的学习方式,手机移动学习这种“点到面”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材料的获取,以及学习资源的共享。

4.强互动式传播

传统课堂学习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使学习具有强交互性的特点。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在场的传播活动,学习者的交流主要通过移动设备等传播媒介,因而容易产生反馈延迟,减弱学习的交互性,影响学习效果。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通过短信息、电子邮件、音频、视频等交流方式提供丰富、平等的交互活动,适宜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5]改变了以往移动学习中交互不畅的不足,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媒体,手机媒体具有的便携性、互动性、多媒体等优势,使其成为数字时代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媒介载体。应利用智能手机传播优势改进以往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使移动学习更彰显个性,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

二、现有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局限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的主要媒介载体,正逐渐被广大学习者认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大约有36.4%的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使用手机进行学习。[6]然而,现有的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没有针对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设计,导致移动学习存在学习资源的匹配性不完善,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学习资源的创设缺乏情境性等局限。使手机无法根据受众需求提供可靠性支持,发挥应有的学习效果。

1.学习资源的匹配性不完善

由于手机学习者定位不明晰,用户反馈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现有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只是将传统的学习资源电子化,无法针对个人需要进行个别化匹配。如前期推出的“行学一族”英语学习软件,仅根据英语学习者不同等级简单划分了初高中、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学习单元,没有对同级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进一步细分并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此外,受手机硬件的限制,手机智能学习软件难以做到多种操作系统的兼容,使手机用户丧失获取更多学习资源的机会。学习资源匹配性的不完善,使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降低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现有的智能手机多通过浏览wap网页进行资源查找,资源的匹配性不完善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者的流量费用,加大了移动学习的学习成本。另一方面,不同级别手机享有学习资源的不一致性,拉大了不同手机使用群体获取知识量的差距,造成了“数字鸿沟”,不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7]

2.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

及时反馈是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特色。受众通过短信息、语音通话、无线网络互动等形式对信息内容进行评价,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传播者。手机的便携性更加促进了反馈的及时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间隔,提高了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在手机移动学习方面,建立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机制有利于学习者就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目前,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多以wap网页形式进行。其信息反馈多是依靠网页留言、在线调查等手段,没有充分利用web2.0的信息交互理念,缺乏多手段、立体化的反馈机制构建。智能手机学习软件对反馈机制的设计更是单一。学习反馈机制的不健全,无法搭建学习者有效交流的平台,使其相互孤立,难以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解决。#p#分页标题#e#

3.学习资源的创设缺乏情境性

移动学习属于非在场传播,学习者和传播者存在空间的不一致性,这造成了移动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缺乏情境性。然而,手机媒体的多媒体化传播特点使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共同营造出类似于传统课堂的情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移动学习非在场传播造成的不足。目前智能手机的学习资源多为单纯的知识罗列,内容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知识的阐释缺乏情境创设。学习者接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情境创建,无法深刻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导致学习者陷入知识的“死记硬背”模式,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应在移动学习中强调学习者与情境间的互动,通过手机的多媒体技术营造最佳的移动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置身其中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传播学视角下的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方式构建

智能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在学习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构建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将有利于解决上述手机移动学习的局限,促进移动学习更加适合非正式学习发展的趋势。

1.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传播要素分析

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传播的过程有传播者、媒介、信息、受众、效果五个基本要素,在传播中为单向线性传播。手机媒体的出现促进了这一状况的改变,使传播者和受众相互转化,呈现双向、星状的传播模式,并反映在移动学习的传播过程中。图中,信息传播者和学习者作为学习信息传播的两个终端,两者互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进行学习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手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承担着信息的接发、存储等工作,扮演者管理平台的角色。无线通讯网络作为一种渠道,负责将这些学习信息转化为无线信号,通过wLan、internet传递出去,实现学习信息的传递。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于整个移动学习过程,完成了学习信息的传播。在手机移动学习过程中,传播者通过手机媒介管理平台发送信息,学习信息借助无线通讯网络传送到学习者的手机管理平台,被学习者接收。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的手机媒介管理平台、无线通讯网络和学习者的手机媒介管理平台共同作用,构成了移动学习的支撑体系。移动学习中,教学信息的传播者与学习者相互转化。学习者可以通过转发有用的学习信息成为学习信息传播者,同时也接受外来的学习信息变为受众。因此,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传播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传播特点,使手机移动学习克服现有的局限,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智能手机学习方式的构建

现有智能手机移动学习在资源建设、反馈机制、环境创建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因此,必须结合手机媒介的传播特点从情境创设、个性定制、合作学习等角度入手,构建情境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式学习的移动学习方式,如图2所示。使学习者能够借助智能手机提供的学习资源随时随地地学习,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1)情境式学习

情境式学习是指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中对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利用环境加深学习者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便于改变移动学习由于不在场传播而造成的知识空泛、交互不强等弱点。在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中,开展情景式学习就需要构建仿真传统课堂的移动学习环境。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引导式教学资源,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思维导图、上下位课程对接等引导方式,让移动学习者可以借助这种人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达到虚拟教师引导的课堂学习环境;借助智能手机的强大网络功能,将有相同兴趣爱好或相同学习需求的移动学习者联系起来,形成移动学习伙伴,在日常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消除移动学习者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增强移动学习的趣味性和粘性;利用智能手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手段为移动学习者营造一个类似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氛围,降低移动学习者所处环境带来的干扰,使学习者真正融入学习之中。

(2)个性化学习

手机作为个人人际交往的通讯工具,私密性和个性化是其主要传播特点。因此手机移动学习必须注重对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通过学习者的个性化定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者可以利用短信、无线网络等方式定制个人学习资源,学习管理中心接收信息之后将其需要的学习资源发送到学习者的手机终端。同时,管理中心根据学习者定制的信息对其进行细化分类并运用动态数据库存储技术为其建立档案,为相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定期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学习管理中心还可以利用微博等新兴信息交流工具,促使移动学习者自主搜寻学习资源,从而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手机移动学习的个性化学习更加契合手机的传播特性,使手机用户可以精准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习过程中寻找资源所花费的时间,降低了学习成本。同时,学习者定制信息为学习资源开发者提供了宝贵数据,使之后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更加符合受众需要,获得学习者的青睐。

(3)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传统课堂中学习者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分工、课下讨论、成果汇报等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手机载体进行的合作式学习则可以通过群体信息交流、项目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首先,依托智能手机强大的视频通话、无线网络、软件应用等功能,移动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与小组成员联系,出色地完成合作学习的各项任务。譬如,iphone4用户通过无线通信和视频通话与其他学习者“面对面”地制定学习任务、进行任务分工、开展讨论交流。此外,学习者们依托iphone自身软件还可观看同伴的学习成果演示,进一步优化合作学习成果。其次,参照项目学习经验,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引入合作学习项目,采取同步线上交流和异步线下学习的形式,使合作式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有机化学反应应用过程

催化剂的使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有机合成化学与化工中广泛使用。通过调查发现,催化过程生产的新型催化剂起到的催化工艺效果引起了化学工业革命的创新,这也是大多数现代化学工业产品的研制成功重要关键所在。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有机催化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正是因为它带动了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大力发展。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更是激发了无数化学研究者的无限兴趣。促使无数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反应更多的应用于现代工业发展中。

一、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纵观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催化剂成为一种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它是一种在化学反应里不改变化学平衡的状态,却能适时的催化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并且其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为发生任何改变的物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被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化学反应中,并通过其特有的反应,显现出独特的化学原理。

(一)松香酯化催化剂的应用

作为自然界极为丰富的一种天然树脂,松香主要分为脂松香、木松香和浮油松香三种。松香特有的抗腐蚀、绝缘好、粘合性等特性,被广泛的运用于食品制作行业、电子产业以及胶念剂工业等领域。但是研究发现,松香本身具有着易氧化、热稳定性差等缺点严重妨碍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因此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可以通过适当的改变松香的性能,来人为的赋予其各种优良的特性,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各个领域的工作。

(二)环加成反应

环加成反应涉及活化中间体的价电子重组,通过热反应和光反应激发分子来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并且不会涉及其他试剂,如果在此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分子对光和热含有敏感的基团,环加成反应则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

(三)氰化氢的反应

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应用过程中,氰化氢对亚胺的不对称加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通过水解将会得到具有光活性的氨基酸,在此过程中未产生不对称产物,经过实质性的研究发现,是苯甲醛亚胺中的n原子特有的碱性导致氰化氢过程不发生质子的转移,经过催化剂将咪唑部分与胍基进行转换之后,才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特定的温度之下,使得n-二苯甲基亚胺的氢氰化产物α氨基腈有非常高的收率和对映选择性。

二、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未来趋势

工业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对非金属有机化研究希望得到更多的突破,因为太多的科学家看到了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发展前景。有机催化剂之前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叔膦既是金属有机催化剂的配体又是非金属催化剂。又比如酶的特性和催化机理与有些非金属有机催化剂非常相似。在不对称的合成中,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展现出了超高的催化活性,它的这一特点或许会在以后更多的造福于人类。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各国科学家都在开始注重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在各类有机反应中的应用,他们或许会在不远的未来,将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优势在化工工业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合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具有容易操作和一些“绿色的”优点:

1.不一定需要金属来引发,不必担心有毒金傩孤兜交肪常造成环境污染;

2.非金属有机催化剂通常价格非常低廉,容易制备;

3.非金属有机催化剂通常可以在湿溶剂或者空气中进行反应,不必用到苛刻的无水无氧条件;

4.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容易从产物中分离和回收(例如:脯氨酸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利用此特点很容易从反映体系中分离。)

非金属有机催化剂不但有优点,但是也有它的缺点,如何综合所有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优点,避免其缺点,称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在今后的研究中,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研究也许会成为化工业发展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当前研究发现,反应底物决定着大多数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反应的效果。底物的改变可以能直接导致的是反应效果大大下降。所以把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变得更具有普遍适用性,仍然是化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例如:非金属有机催化反应中,一般非金属有机催化剂使用量较大,反应时间较长,要想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催化剂的再利用率,需要用离子液体为溶剂,将催化剂固载化。所以目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是减少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使用量,提高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效率。这将对人类的生态建设,和人类生命健康提供了又一强有力的工具。

三、结语

现代有机合成工业通过不断的发展,随之出现的催化剂种类也不断增多,作为重要的催化剂类型,金属有机催化剂备受关注,而相应存在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工艺不断成熟,悄然的掀起了有机化学的重要革命,特别是通过实质性的研究案例发现,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拥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渐渐成为其他催化剂的替代品,成为化学反应催化剂中的主流,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催化剂应用过程居于现代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

参考文献:

[1]罗伟宏.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及其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化工,2016,(07).

[2]刘浩吉.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6,(12).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模式;网络化平台;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空前的重视。为了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开发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药学人才,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高等院校加快了计算机教学向网络化迈进的步伐。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层次不同、学生自学能力差别大、依赖性强、计算机教学中缺乏药学专业特色等特点,我们从2004年开始探索大学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并申请了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化教学模式研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设了基于windows2003Server和RedHatLinux操作系统的教学服务器,构建了功能齐全的web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了适于网络环境的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课程多媒体教学和无纸化考试系统,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高等药学专业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为系统地总结网络化教学模式规律,推进网络化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发挥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优势,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的产物,它既要反映特定教学理念的要求,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以指导教学实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构建基于网络化的计算机教学平台。计算机教学具有开设课程多,学生数量多、实验多、教学参考资料多样化、知识更新快、音视频形式的实验素材为主等特点,同时存在实验结果需要电子存档处理、学生间易于相互抄袭、学生随意上传资料造成服务器存储容量不足等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对计算机教学设备有一定投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对教学设备和资源的管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够,有些已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自身资源,已开发的多媒体课程或网络课程的结构模式、构架不尽规范,很难在统一的教学平台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

为了创建一个简明高效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我们先后尝试了windows2003Server、Linux等服务器操作系统作为后台服务器,同时分别尝试了netUse模式、windows工作组模式、windows域环境模式、Linux账户管理模式和SQLServer+web管理模式等多种管理方式,最终定位于windows2003Server+SQLServer2005+web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共配置了三台服务器,构建了通畅的局域网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平台。该平台为每个学生设立一个独立账号、通过web管理账号密码,为每个学生设定一个专属的磁盘空间,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等惰性现象的发生。该平台适用于不同层次的网络化教学,在校学生作业及实验结果可随时上传/下载,学生也可异地访问教师教案、实验素材、参考资料等,学生还可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讨论区及时相互展开讨论或由教师参与解答。在创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同时,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了开发,通过建设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把语音、图像和视听信息资源等集成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贮、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这种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大大扩展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为构建网络化的计算机教学平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3针对药学专业学生特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

成功的教学模式都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以满足开放、网络、多种媒体、学生为中心等基本要求为目标,各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育理念,实现培养目标,指导教学活动方面是统一的,但在具体方法、形式、模式建立的依据上又必须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性。由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具有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应用能力等特点,网络环境下的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实际可行的途径。

网络化教学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近几年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适应性较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实际操作易于组织,具有适于应用,便于检验;干扰因素少,负面效应少,成果显著等特点。网络化计算机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借鉴上述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和课程划分成不同层次,以便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应各自的学习环境。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从低层次学起,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采用异步教学方式,课堂以外拓展学习内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内容和计算机操作的基础上,注重扩充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层次上增加难度大及应用广泛的开放性的计算机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能力及结合药学专业自主开发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信心,又增强了学习好的同学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突出了实事求是、注重发展、人文科学等网络化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指导。

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这种虚拟教学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让学生在课上共享教学资源以及课下利用业余时间上机,继续课堂中没有完成的有关开放性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知识;校外模式则是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在离开学校后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平台。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新型教育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能真正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机器的交互是通过课件或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讲解,教师通过网络环境感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及遇到的困难,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解决;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通过网络平台协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实现的;学生与老师的交互表现在当教学环境感知到学生的困难并经初步引导无效时,由教师亲自辅导。

4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化教学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内容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室里先进行课堂讲授,课后学生再上机实践。我们对在教室里连续2个学时上理论大课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30%的学生反映由于缺乏计算机环境,理论教学枯燥,后一个学时的听课效果明显不如第一个学时,注意力不能集中;50%的学生反映由于不能及时上机或间隔时间较长上机,许多教学内容已经淡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一方面将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安排在机房中的网络环境中进行,边讲边练,理论和实验交叉进行,学生将所学内容及时消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把教学过程中主要知识点由一个更加贴近药学实际应用的实例来引出,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哪里使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规范、准确的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打下了基础,案例教学的实践凸现了较强的优势。

5引入网络无纸化考试,完善网络环境下题库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的学科,笔答试卷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过大比例的选择、填空、简答题只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不但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则要求学生了解一门编程语言,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由于编程语言中对语句的细节格式要求较为严格,在传统的笔答试卷中学生丢分率非常高,因此不得不降低编程的难度。而在实际的程序语言环境中不但界面非常友好,而且还有功能强大的提示、调试、诊断系统,程序设计者可以从繁重的琐碎记忆中解脱出来,致力于程序功能的开发。传统的笔试考试模式对于计算机课程有很多弊端,特别是对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不合适。为进一步强化计算机教学工作,实现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在自主开发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上又设计完成了具有沈阳药科大学计算机教研室自主产权的计算机技术基础(VisualBasic)无纸化考试系统,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更全面的双向考核,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和实际能力的测试。

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系统需要进行题库建设。针对网络教学平台层次适应性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分别为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课程设计了大量的考试题目,组成了适合各层次学生计算机课程考核的题库和管理规则,题库中的每一道试题都有相应的测量特征参数,用以保证试题的出处和权重,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试题出题策略和试卷模型,用以保证所组成的试卷与考核目标间的一致性,避免了人为经验命题带来的考试内容不一致

或出现各种偏差的可能,有效地减少了专家命题的繁复劳动,也保证了高质量的试题能够得到可靠的重复利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评阅功能也,也为试卷质量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计算机教学质量。

6结语

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信息科学课程更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及资源的优势,在狠抓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计划,我校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基本建成。它强化了教育工作者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促进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了学科内涵的发展,促进了师资团队的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计算机课程网络化教学体系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3(1):49-51.

[2]潘洪军.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195(4):116-118.

[3]余善云.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陈剑光.多媒体网络技术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6):3-7.

[5]杨起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1):65-67.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7

1.了解课程特点,提高专业素养

要把一门课程教好,需要花很大的气力和心思。作为任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熟悉课程的教学大纲,清楚教材里面的知识点哪些是仅需了解和识记的,哪些是需要重点掌握和应用的,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这样才能把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好。无机化学包含的知识内容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都有涉及。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后面三门化学课程都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对于教无机化学的老师需把握自己的“度”,有些知识点不能牵涉过多,有一些不能一带而过,所以大纲和教材必须非常熟悉,甚至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教材都要认真看一看,不要给学生留下一些知识空白点,也不要讲得过多。

如教材中的一章内容――物质的状态,内容绝大部分是了解和识记内容,很多的知识在学生上大学之前就基本了解掌握,虽在后面的物理化学学习中要深化,但是毕竟着重点不一样,课堂教学可少花时间。教材里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内容,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比较重要,但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一直比较吃力,所以讲授时需要多花点时间,尽量多查查资料,设计模型,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讨论;另如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在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中都会重点学习,所以作为无机化学的授课者不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只需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讲解清楚就够了;无机化学中的元素化学部分内容的讲授,可以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教学和启发的形式进行。

2.正确有效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门课程光是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可能学好,尤其无机化学这门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它内容零散,知识点多,不容易系统掌握。面对习惯了被动灌输来获取知识的学生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首先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重要性:无机化学是基础课,且是后面要学习的化学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础课。然后告诉学生这门课的特点:知识点较多,包含的内容面较广。最后应该给学生以信心:内容以基础为主,学习难度不大(很多的内容高中也已经学过)。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是授课老师的重要课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应该是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给学生一片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消化、吸收老师讲授的内容,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才能真正产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要把一门课教好,仔细认真地按照教材备课是必须的,但在大学里仅仅这样仍然不够。大学生不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获得的知识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国家科研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创新能力不足,所以作为大学教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所以,大学教师在平时应该多多关注自己的学科领域的最新的科研动态和进展,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的一些优秀的科研成果,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不但让他们学到了最新的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

例如,讲解分子结构的时候可以介绍中国科技大学钱逸泰研究小组在700℃下将CCl4和金属na反应制成金刚石,该工作在《Science》上发表,被评价为“稻草变黄金”;介绍晶体知识的时候,让学生查资料去了解“晶体缺陷”的概念;介绍胶体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入纳米材料,让他们了解纳米材料及其特点,对当今科研领域的影响等。这些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也许会对他们今后的道路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将会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影响。

教学工作对于教师来讲,不是仅仅一味地教,也应该包含不断地学习过程。学然后才能知不足,教和学相辅相成,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才能使自己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俊.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J].学科教育,2000(11):32―35.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学习;传播特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24-04

信息时代,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移动学习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全民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移动学习作为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讯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移动计算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嫁接的产物,代表着学习的未来。[1]而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终端又为移动学习这一新兴的学习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设备,与普通手机相比凭借其便携性、可扩展性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移动学习终端。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具有个性化传播、多媒体传播、病毒式传播等传播特点。这些传播特点使得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的移动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学习更加自主。但另一方面,目前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仍存在学习资源匹配性不完善,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因此,需要针对智能手机传播特点进行移动学习方式的全新构建,促使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其传播效果,为移动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硬件支撑。

一、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传播特点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个性化、多媒体、强互动等特性,有利于手机媒体在移动学习中发挥灵活、多样、可达性强等优势。使手机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媒介载体,较为有效地缓解移动学习中媒体支持不足的压力。

1.个性化传播

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便捷的媒介。手机的便携性带来手机信息传播的个性化、隐私性、贴身性,要求手机媒体传播者按受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满足不同手机用户的不同需求。[2]

移动学习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然而传统的移动学习工具很难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这造成了学习资源的自适应性弱及受众学习积极性下降,使移动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传播满足了受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

2.多媒体传播

手机媒体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影像等来进行传播活动,使其传播的信息更加形象真实,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3]随着3G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更倾向于通过多种媒体手段的应用,为不同需求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形成信息间的互补和替代,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

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传递出形象生动的学习信息,从视觉、听觉上对受众进行多样的感官刺激,提高了受众的学习兴趣,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手机传播的多媒体化适应了信息时代学习的要求,使移动学习更契合教育的发展趋势。

3.病毒式传播

手机媒体的传受一体性特征,使得手机的每一个用户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如果手机用户对得到的信息感兴趣的话,便会将信息转发给相同兴趣的受众,呈现出一种星状传播模式,像病毒扩散一样传播信息。[4]

“病毒传播”使手机的传播效果较以往传统媒体有极大提高,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对于传统移动学习设备“点到点”的学习方式,手机移动学习这种“点到面”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材料的获取,以及学习资源的共享。

4.强互动式传播

传统课堂学习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使学习具有强交互性的特点。移动学习作为一种非在场的传播活动,学习者的交流主要通过移动设备等传播媒介,因而容易产生反馈延迟,减弱学习的交互性,影响学习效果。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通过短信息、电子邮件、音频、视频等交流方式提供丰富、平等的交互活动,适宜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5]改变了以往移动学习中交互不畅的不足,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媒体,手机媒体具有的便携性、互动性、多媒体等优势,使其成为数字时代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媒介载体。应利用智能手机传播优势改进以往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使移动学习更彰显个性,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

二、现有智能手机移动学习的局限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的主要媒介载体,正逐渐被广大学习者认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大约有36.4%的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使用手机进行学习。[6]然而,现有的智能手机移动学习没有针对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设计,导致移动学习存在学习资源的匹配性不完善,学习反馈机制不健全,学习资源的创设缺乏情境性等局限。使手机无法根据受众需求提供可靠性支持,发挥应有的学习效果。

1.学习资源的匹配性不完善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9

【关键词】化学高考无机推断题解题规律

无机推断题具有明显的化学学科特点,是高考的常考题型,它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主,集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于一体,且综合性强、考查面广、容量大、题型多变、要求高、推理严密,既能检查掌握元素化合物的量及熟练程度,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观察思维、获取信息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历年高考中频频出现,且体现出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无机推断题条件一般比较隐蔽,学科内交叉性强,思维容量较大,因而比较难,是好多同学头疼的问题。因此,在高三备考复习中,要认真研究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一、无机推断题的考查形式

1.“文字叙述型推断题”属高考必考题型,其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甚至包括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知识的综合考查,命题方式灵活、形式多样。建议考生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把文字描述转换成框图形式,这样可以一目了然。

2.“框图型推断题”作为一种高考的常见题型,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文字表述少、包含信息多、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它是多年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热点题型,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和很好的选拔功能,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重现率较高。

二、无机推断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无机物的综合推断,不管以哪种方式出题,解题的一般思路都是:迅速浏览一整体扫描一产生印象一寻找突破口一注意联系一大胆假设一全面分析(正推和逆推)一验证确认。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性来确定突破口(又称为题眼或切入点),挖掘隐含条件,顺藤摸瓜,仔细推敲,进而完成全部未知物的推断。因此,首先应熟练掌握各种常见元素及其常见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形成网络,其次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的突破口。解答此类试题的常见方法为“审找析(推)验答”五步。

1审:审清题意。阅读题中信息,从题干直接交代中,从题示框图相互转化关系中,甚至从所设问题中捕捉信息,尽量在框图中把相关信息表示出来,明确求解要求。注意,审题一定要仔细,不漏任何有效信息,切勿看到一点熟悉的背景资料就匆匆答题,轻易下结论,这样很容易落入命题所设的陷阱。

2.找:找“题眼”,即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此步非常关键。对读题所获信息进行提炼、加工,寻找明显的或潜在的解题突破口,更要注意挖掘隐含信息――“题眼”。“题眼”常常是物质的一些特殊的颜色、状态、性质、结构、用途、特殊的反应、反应现象、反应条件等等。

3.析(推):找到“题眼”后,从“题眼”出发,联系新信息及所学知识,大胆猜测,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初步得出结论。常用的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综合推理法、假设法、计算法、实验法等。解题的思维模式通常是根据信息大胆猜想,然后通过试探验证猜想,若试探受阻,重新调整思路,做出新的假设,再进行验证。一般来说,先考虑常见的规律性的知识,再考虑不常见的、特殊性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

4.验:验证确认。不论用哪种方法推出结论,都应把推出的物质放入原题检验。如果与题设完全吻合,则说明结论是正确的。

5.答:按题目的要求写出答案。答题时要慢,要准确使用化学用语,切忌答非所问,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学生易错点失分原因分析

在无机推断题中学生常见的失分原因有:①审题不仔细;②化学用语不规范;③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欠缺;④答题不符合要求等。如要求写元素名称而错写成元素符号,而要求写元素符号又答成元素名称或分子式;要求写物质名称而错写成化学式;要求写结构简式错写成分子式或名称;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方程式;要求画离子结构示意图而错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把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质量等的单位漏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不能配平,漏掉“”“”和反应条件,将“=”错写成“=”;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物质的状态、不注意化学计量数和H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作答这类题目,同时强调必须按题目要求来回答,规范答题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四、提升应对策略

无机化学的特点篇10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一、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55.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2.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

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31.10℃,7477.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

3.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99.6%,而且催化剂寿命长。

二、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

三、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