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08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1

上述场景明确传递出了这个时代人们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理解――那就是以单一的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

当我们面对未来,思考应该如何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时候,这将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只有当我们解决了评价的理念问题,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才能进入到技术层面――评什么、如何评、评价结果如何使用等具体问题的探讨。

如果我们把学校看作一个工厂,它的产品就是学生。我们拿学生这个产品的质量来评价工厂的质量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否等同于学生的质量?特别是在高度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质量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学校教育质量,这是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首先要明晰的问题。

如何认识学校的教育质量

正如上面的比喻,如何认识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学生的“质量”。对此,一般有三种理解:第一种就是如同本文开篇的场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更确切地说是考试成绩,看作学生的“质量”;第二种是不只看学业成绩,还要考虑到取得这个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诸如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教师的教学因素、学生的学业负担状况等,只有将学业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叠加到学业成绩之上,才能完整地认识学生的学业水平;第三种理解就更为宽泛,它从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待学生,除了学业成绩和影响因素,还要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因素。

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必须坚定地说,第一种理解正是我们应该摒弃的。目前在国内外的教育评价实践中,第二种和第三种理解下的实践并存。接下来,我们就在此基础上继续具体探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应如何进行。

评什么

在明晰了应该如何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具体的评价内容了。换言之,我们通过对哪些具体内容的评价才能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实,上述对教育质量的后两种理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譬如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就可以将学生的品德、心理、兴趣等包含进来。我们探讨的教育质量评价,将从尽量广泛的维度来考查。表1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内容的一般框架。

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再广义,学业水平的评价仍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不过,未来的学业评价将不再是面向知识、技能的学科测试,而将把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作为重点。

如何评

明确了评什么(评价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方法、工具进行评价,也就是“如何评”的问题了。由于我们所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在方法、工具的选择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比如,虽然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要通过学生评价的结果来反映,但只需在学校里选择一定数量的学生群体就可以了,也就是进行抽样测试,而不必针对每位学生都得出精确的评价结果。此外,由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通常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节点完成,所以,我们一般不采用那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的评价方法。像在品德评价中,通过较长时间观察、记录孩子们行为表现的观察法被广泛采用,但考虑到这种评价方法耗时较长,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中只能被弃用。

表2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中采用较多的评价方法,仅供参考。

结果如何使用

在确定评价方法之后,就将进行试测、正式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具体操作,最后就到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这个系统工程开花结果的时候了――撰写并评价报告。应该说,评价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出一个结果,而在于通过评价去引导和改变。

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报告的,应该能够产生多重的意义。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它能为学校教育决策、教育资源配置、课程设计、师资培训等宏观方面提供参考;对教师而言,它又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展望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互相依赖。我们比较好理解的是,信息技术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对信息技术有着极大的依赖性,无论是评价工具的研发、评价平台的建设、评价过程的实施、评价数据的收集还是评价信息的分析、评价报告的撰写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可以说,信息技术构成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实施环境。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又何尝不在为信息技术的更大发展提供机会呢?这是因为,我们所倡导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它让教育数据在宽度上大大拓展。传统的教育数据大多集中在学业数据上,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兴趣特长以及学生取得学业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等类型数据都被采集、记录下来。这些不同种类、不同类型数据的积累,让大数据从不同角度“拼接”出学生的完整样貌成为可能。当这些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各种各样的新型应用将会被开发出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一个个性化学习的时代呼之欲出。

总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的“新舞台”。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数据测试、采集、记录、分析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多样性的数据,又为教育大数据的累积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来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种种可能。

从对教育质量观的明确,到评什么(评价内容)、如何评(评价方法)、结果如何使用的一系列思考与实践,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上图就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路线图。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的价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古代的德育教育是与伦理、政治相结合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评价方法是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制定的,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思维;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过多的采用定量的方式,过度注重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创新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从而发挥评价工作的指挥棒作用,提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各个学科交叉发展、综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融合不断地深入,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适应和采用这种整合的发展趋势,用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科学思维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在实施和发展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不断改革和寻求稳定相统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模式与人们对于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的模式的需求有一定的矛盾,所以,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不断的改进评价方法,但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也要保持稳定,要考虑到高校教育中的其它因素,要解放思想,但是不能孤立的进行改革,要将不断改革和寻求稳定相结合。第二,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整合各学科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一方面还要结合被评估者自身的基本需求、思想道德形成规律等,只有将科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第三,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定量分析是客观的,可以将某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客观、公正的分析,比较直观;定性分析较为大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对具体要素的评价具有局限性。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更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第四,把握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看做一个整体,整合性的引入科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时效性;同时,针对不同的被评价要素,即不同的受教育者,要坚持层次性的分析,将整体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而发展的,人的思维活动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环境在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也不能一尘不变,要不断创新,不断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方法的创新要对被评价者的个性化发展起到推进作用。除了传统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或者两者相互结合的分析法,还可以采取更为人性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传统的评价体系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评价受教育者,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更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凸显受教育者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主动参与评价,受教育可以相互评价甚至自评。同时要注重受教育者在实践中的考评,加大此类考评比重。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的发展、理论知识的践行、能力的显现都需要社会实践的考验,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所以要加强考察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水准和能力。在个性化发展的考评体系中,有意识的考虑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对创新素质的发展、创造的潜能、长远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和发掘。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路径选择上应该有以下几点: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对评价方法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注重理论研究,明确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依据科学的价值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制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建立与之相互适应的方法体系。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更加科学和全面,必须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进程,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当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手段还局限于查阅文件、检查资料等传统的方式上,这种评估方式有其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对评价方式不断更新。第二是要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评估。主要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避免人为的一些过于传统和流于形式等现象。第三是注重长远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对象和对象的当前表现,要尝试将毕业前和毕业后的评估有效结合,有政治性的评估,还要有道德性的评估,评估学生在校内的思想政治表现,还要评估学生在校外的思想政治表现,总之是要拉长评价的广度和深度。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仅要注重对原材料的检查,更要把现代科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运用到评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办法的不足之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先涛.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2]虞满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新机制的构建———一个性化发展为视角[J].黑龙江史志,2009,12.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特点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予以厘清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特点则对此提供了诸多启发。

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一段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工具性的价值取向。统观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所要求的价值目标,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过分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体价值。在这种评价导向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内容上表现为,往往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任务、发展目标来设定,而较少考虑个体的利益诉求,也就是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体利益,体现了评价取向的工具性特点。

尽管这种取向有其局限性,但其产生和发展却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极力扼杀和国内残余反动势力疯狂破坏的复杂环境下,维持社会秩序稳定、肃清封建残余、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成为首要的历史重任。这一时期一切工作的核心是政治稳定。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评价必须以政治为中心、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和根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加快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的形势。这一时期,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这是工具性价值取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是关于人的活动。人本身就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存在物,而其本质属性则是社会性。“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①因此,仅仅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工具性价值,无视其目的性价值,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远离人们社会生活需要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这必将遭到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由于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否定或无视本体价值和育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即受教育者的空场,内容设计上的片面性与残缺性、手段方法上的单一性和刻板性、教育手段的单一性、目标规划上的狭隘性和短视性。这种评价的价值取向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零效应或负效应,值得深思。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向以人为本转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开始了从工具性到以人为本的伟大转折。“以人为本”即把人的需要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即要求通过评价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作为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客体和对象。从“四有”新人目标的确立到“以人为本”价值目标的提出,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上的历史性转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转变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革息息相关。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先是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建设,而后注意到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而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继而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最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转变,这就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辩证看待和处理一手抓经济工作、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关系,把二者统一到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既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从国际来看,世界多极化格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外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乘势而入、相互激荡;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突出,国际敌对势力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竭力对我国大学生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原有社会背景与现代社会背景的置换,决定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由工具性向以人为本的历史转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突出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过分倚重工具性价值的倾向。②这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大打折扣,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成效不尽如人意,严重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巩固。

由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仍然处于转型期,所以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偏颇所带来的影响依旧存在。这使得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呈现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价值取向单一化,这主要是指单一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评价上,倾向于知识性的传授,而忽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上,重视认知过程评测,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过程的检验;在评估方法层面则表现为定量成分太多,定性成分不足。

第二,育人本位的错位与迷失。现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分依赖科学的范式,使评价过于重视数的测量而不是质的探究;注重终结性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凸现,其根本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地位的不平等,是“忽视价值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在评价中,重视评价者(即管理者)的价值观,而忽视被评价者的价值观,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能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或者会被淡化,从而导致个体的畸形发展、精神价值的丧失和道德水准的下降。

第三,学生本位价值观的缺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大学生理应是评价的主体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仅仅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参与评价,其主体性得不到体现,直接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利益受损和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话语权的丧失。学生主体性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双重挤压下无法释放。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种种现实弊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兴起的背景下日益凸出,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的创新,实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转变。面对新形势、新境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须坚持以下价值取向的发展要求。

第一,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都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得以改变的工具性、理论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与教育体制、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水平现状等实际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时代性的价值观念体现。然而,就教育而言,它总具有前瞻性,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也应该着眼于未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到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统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促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第二,多元性与一元性相统一。人们价值观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但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价值取向又存在必然的一元性,价值取向的一元性与多元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上有两个层次:在具体的层次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反映参与教育评价的各个主体的多元性特征;在较高的层次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又应该反映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强调多元性与一元性相统一,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人本价值取向与政治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

第三,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和关键是价值判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也是一种价值活动,而价值活动的主体在价值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时必须遵循主体原则。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③根据价值活动主体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应仅仅对客观的教育现象作判断,而首先要对主体本身及其需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但是,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发展需要会制约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人的需要的满足依赖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的发展必需人的推动才得以进行。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必须将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统一起来。

三、以人为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总标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阐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发展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构建框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总标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现时代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总思想原则下进行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求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导,必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现代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贯通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教育实践活动。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秉承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另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的性也决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承担起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精神需求与物质需要、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成为以塑造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它的主客体都是人,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是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需要,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人文关怀的价值旨归,使其挣脱了“理论世界”条条框框的束缚,回归教学意义生成之域的“生活世界”,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疏离、对人的割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淡漠。继而扎根“生活世界”,关注人、促成人的主体性不断优化;关切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际和谐与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真的实现;关爱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使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融合,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精神需求。

人文关怀的价值宗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时也升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现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文本”向“人本”的转变,促成其教学形态由单向灌输走向平等对话,教育方式从“独白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更重要的是,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为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而且为教育者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因为,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贯穿于其交往活动的始终,使其真正达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融洽的教育环境氛围中彼此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共筑、意义共建,双方相互影响、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由此真正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见成效的症结就在于其缺乏交往意识和人本精神。所以,时展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应然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就其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成人之学”,它理应成为以“人”的方式来关注人、认识人、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生命的精神交往的交往实践活动,其交往的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和教育者的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客观指标,对其进行评估的过程,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服务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秉持其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在测评中充分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中体现其对促进大学生个体人格发展和完善的价值所在及其对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性;就是要使评价的结果能够显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格发展中的缺陷,为我们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方向;就是要在评价后的调整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总之,无论在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活动的开展过程,还是评价结果的反馈、调节中都要时时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使其无愧于“成人之学”的赞誉。

四、全面、协调、平衡:以人为本总标准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将以人为本作为总的评价标准,而这一总标准在具体操作中又必须通过一系列具体标准体现出来,这些具体标准则呈现出全面、协调、平衡的特点。

1.经济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作为上层建筑形式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且通过自身的教育活动,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⑤就这一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体现了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具有经济价值,对其考评自然也要坚持经济价值取向。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坚持经济价值取向就是要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为党的领导服务、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否树立了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是否能够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等。

2.政治价值取向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仍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坚强保障。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扞卫党的领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阶级,共产党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所决定的。换言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和价值都要服从、服务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的体现者,党的理论与实践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拥护党的领导为己任,以传授、贯彻和落实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为价值追求。进而,在此基本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种价值取向贯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全过程,就是要做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指标设立中,不仅要对大学生对于党的拥护程度予以定量的测定,还要给予定性的考察;就是要做到将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政方针政策作为评价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做到将评价的结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归依到党的领导上来,使其为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基本的借鉴,为改革、创新党的领导指明理路。

3.理论价值取向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⑦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创新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测评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和践行程度;就是要考量大学生对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理解水平;就是要考察大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思想文化的态度;就是要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政治社会观,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4.知识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涉及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的相关内容,而且包括法学、社会学以及人学的知识成分。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但其同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承担着向受教育者传输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责任,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创新促进其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指标之一就是考察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吸收“内化”情况以及“外化”成效;大学生对于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熟识程度;道德知识的习得和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这些观测点都是基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知识传授效果的考评。

5.生活化价值取向

从历史源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离开了人的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生活,也只能在生活中才可以进行。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陷于理想化、知识理论化、工具化的误区,脱离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只有实行生活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的母体,在生活中进行,为生活服务,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生命的活力,更有实效。

坚持生活化价值取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时刻关心大学生多层次的现实需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能力的发挥发展,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6页。

②张艳、张果、崔健《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转变》,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8期。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4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路径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进入以大数据驱动的新时代。现如今,高校数据统计融合了各类数据平台的数据,从高等教育基层数据统计、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再到专业综合评估,高校数据统计类型日益增多,数据内涵逐渐复杂,数据关联交叉,这一系列数据均是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直观反映。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是高校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各高校通过各类教育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各校的应然之举。同时,当前我国亦在大力实施质量强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要求高校建立效率优先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多方参与其中的评价理念,逐步构建高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如今各个领域都在广泛运用大数据,教育领域更是如此。身处教育大数据时代,科学有效地运用各类教育数据,可以大力推动教育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以各类数据反映教育问题,实施科学教育决策,实现高效教育管理,引领教育革新。在教育大数据驱动的基础上,基于数据的教育评价能更加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也使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高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全面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大数据对构建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教育领域在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正在加速走向开放,开始衍变出教育大数据。教育大数据是存在于教育领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是用于教育发展的所有数据的集合体。教育大数据从各种教育活动中产生,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能直接反映高校的各方面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利用教育大数据,能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校决策者科学决策,甚至对于促进国家教育公平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对于高校而言,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根本。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整合各项教育数据,评价主体基本只涉及教师和学生,评价主体单一,同时评价大多只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忽视对学生的各种评价。教育大数据涉及到高校教师、学生、教育决策者等多个层面,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素养等多方面。教育大数据对构建新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言,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教育大数据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和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建立在教育大数据基础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全面了解,进而对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能更为有效地把控;二是教育大数据能全方位地反映每所学校的办学现状和教学质量,建立在教育大数据基础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为高校教学管理者提供教育决策的参考依据,同时高校能根据自身办学现状,更有效地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教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的变革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赋予了高校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挑战。对于高校来说,教育大数据驱动下的高校不断改革与发展。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大数据发展趋势下,学生学习的维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程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已然是大势所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成为学会数据分析技术的全方位人才。学生逐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系统,这一学习系统主要通过教育大数据环境,例如mooC、云教育平台、智慧教育平台、社交媒体等,实现学习者相互之间,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等直接间接的交互影响,生成各类数据。同时数据统计、学习分析等技术向学习者推送与其相同或相近兴趣偏好的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实现学习者控制学习、自我调节学习,教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学生的学习可以逐步实现个性化,学生可以找到符合自身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其次,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大数据驱动下要求高校教育者树立大数据思维,基于各类教育数据,有意识地将数据素养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运用于学生培养。同时,教育大数据驱动下,教师也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教育数据和教育资源。大数据时代要引导教师全面、理性地认识大数据在教与学变革中的作用,提高高校教师的数据素养。此外,教育大数据可以使教育管理达到精细化。教育大数据驱动下能利用大数据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高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都是传统经验式的,管理较为粗放,不够精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高校管理者能通过对各种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信息、学生信息、学校资产利用等数据信息进行科学采集、整合与分析,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管理体系。大数据平台能够依托领先的大数据采集挖掘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帮助学校获取全校各类教育数据,实时监测和管理高校舆情等,能够将数据分析的结果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之中,成为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比如,浙江大学通过采集、梳理各种教育资源,帮助教务部门提高了各类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华东师范大学利用学校预警系统跟踪记录在校学生的餐饮消费行为数据,以此确定学生是否需要经济补助。

三、教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征

(一)基于教育大数据背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评价

教育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教育行为数据和学生行为数据,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各方面都能实现全方位的评价与监控。新型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只看重最终结果,还更为关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数据,注意挖掘学生学习结果、影响因素等数据的评价,收集每名学生个性化发展相关的数据。这种新型评价体系不仅能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过程的全面性进行深入了解,而且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更为有效的把控。对于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加以灵活把握,可以推动学生个性化培养和个体差异化发展。

(二)基于教育大数据背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全方位评价

基于各个数据平台的教育大数据,涵盖范围甚广,基本上实现了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全方位评价,不仅涉及到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层面,同时对于各所学校而言,也是涉及到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一般而言,教育大数据主要源于教学监督部门评教数据、同行评教数据、学生评教数据等等。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等各类评价组成了高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给教育管理者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使管理者的决策管之有理,行之有道。

四、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新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

教育大数据背景下,新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亟待构建。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范围较为局限,而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覆盖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推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高校来说,每年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数据、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专业建设评估等各类数据可能从一定层面上显现高校办学水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情况。建立在这些教育大数据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对学校总体的教育质量评价、教师对自我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才会使得教育评价更有针对性,凸显科学性。建立新型的多元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中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多元访谈方式,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原则,才能逐步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高校应逐步建立单位—督导—学生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影响甚远。目前高校基本都构建了“教学监控委员会监督制、学生评教制、教学日志反馈制、教管学联动制、学生联络员信息采集制、院领导巡视制、辅导员随堂听课制”这一“七制并举”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全方位监控教学全过程。因此,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要从全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评价因素,构建高校全方位、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建立多层面、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单位评价、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层面。单位评价主要重点关注每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各个方面。督导评价重点关注教师备课、讲课是否认真,是否注重因材施教,是否能够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学生评价重点关注教师是否有强烈的教学责任心,备课是否充分,讲课内容是否熟悉,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是否得当,讲课是否条理清楚、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言表达是否生动、有感染力等方面。教学效果不仅仅要看教师教学工作,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因此还需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着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否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产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价。

(二)高校应进一步构建教师互评体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自我的评价对于教学评价体系而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数量众多,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互评体系也是需要每个独立学院思考的问题。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教授,构建分类互评机制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予以最直接的反馈,推动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高校应不断完善学生评教机制

学生作为受教者,其对教师的反馈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有借鉴意义的评价。高校应建立学生评教制和学生联络员信息采集制,定期召开班级信息员会议,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映,每个学期期末,组织学生对每年度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联络员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教学院长或系主任反映。每学期召开多次学生座谈会,了解有关教学的情况。

(四)高校应试行多样化的社会评价体系

高校的社会评价也是反映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每年毕业生离校工作后,应定期向用人单位发函调研学生就业工作情况;定期邀请周边用人单位或同行专家座谈人才培养效果。同时,学校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第三方机构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运用新型评价工具对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予以客观全面的评判。各所高校根据社会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以跟上社会需求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现如今,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健全,教育大数据驱动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仍需不断改进与优化。运用教育大数据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仅能促进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改进,而且能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目前,教育大数据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领域的应用较少,教师尚未树立正确的大数据理念,学校大数据平台易用性差,欠缺相关技术服务保障。因此,高校要形成以数据驱动教学的良好氛围,通过与数据应用相关的校本培训、专题进修班、网络研修班等培训形式,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数据素养。同时,高校也要做好技术升级工作,积极建设学校自有的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只有多方努力,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地运用教育大数据,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更为客观全面,从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建设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03-13.

[2]徐慧芳,陈原艳.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7):35—36.

[3]马星.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2):38—43.

[4]李珩.教育大数据:开启教育信息化2.0时代[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5]教育大数据———迈向共建、共享、开放、个性的未来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6]霍雨佳.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6):232.

[7]易丹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3):11—12.

[8]杨静.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6):95—98.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伴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网络化时代,互联网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影响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同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网络成为人们最便捷的交流交往形式,它正在诠释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显而易见,作为走在时代潮流前沿的青年大学生,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网站、微博、QQ、论坛、网购等等,都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时代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动向,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当今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新特点

价值选择境遇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环境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施与效果具有制约性的影响。只有对历史和现实环境作出正确分析,才能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中更好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①如今的时代是开放、竞争、互动、并存的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经济上,网络化的普及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更为多元和复杂。政治上,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意识慢慢被打破,西方以经济利益发展为目标构建政治制度的价值标准正在侵蚀国内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在文化上,互联网正在引领着一种崭新的文化交流方式,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产生了更多的碰撞,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价值冲突凸显。经济利益导致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以及以文化为表象的价值冲突,这些决定了当今时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必然处在一个多元性与开放性的环境中。

价值评价标准的相对性与模糊性。价值评价是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属性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价值评价中,主体感到客体及其属性对自己有用、有益就作出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反之,就作出否定性的价值判断。由于主体不同,价值评价标准也千差万别。在西方社会,价值评价的主体是个人,只要符合个人利益的需要就是有价值的。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社会主义价值的评价主体是人民大众,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那么,网络化时代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他们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性,不仅需要自我认同更需要他人认同,在价值评价过程中强化主体意识,往往忽视集体需求。有些学生受到了西方利己主义价值评价标准的影响,更关注自我的价值评价标准,而无法为社会整体利益负责。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由于自身价值选择能力的缺失,又陷入了无法正确分辨是非的泥沼中。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又是应该摒弃的,到底什么才是真、善、美,评价的标准越来越模糊,选择越来越困难。没有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道德底线。

价值理想的功利性与虚幻性。理想和信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中,就已经把保证全人类幸福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在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又怀揣怎样的理想与信念呢?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让我们看到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与壮大,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大学生的心里滋生和蔓延开来,很多学生把追求物质享受、满足个人利益作为人生的追求和理想,功利性的思想越来越明显。而目前的大学生又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关注或溺爱造成了他们心智的不成熟,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网络的虚幻性带给了他们暂时的自由和发泄,他们把理想寄予于虚幻的网络生活,但当人性在网络里进一步张扬的同时,理想的再次破灭使人又变得更加迷茫。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面对网络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新特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由于网络的普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不断变革。而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能够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壮大,同时影响本民族价值观念的进步。因此,本民族的价值观也要与其他民族的价值观相互借鉴,取其精华,才能永葆活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吸取了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有益理论成果后才建立起来的,它的最高品质就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也应该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根本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在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环境和背景,分析和鉴别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中所包含的真理性内容,吸收和借鉴有益成果,做到兼容并包,这样才能契合时代的发展,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教育需求,从而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既符合民族性又具备世界性。

主导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价值评价是主体的认识活动,在价值评价过程中,由于主体需要的不同,价值评价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作为一个社会,总会追求一个客观价值评价的标准尺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符合人类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标准就是客观的价值评价标准,这是区别于个人的主观尺度。

由于网络时代的价值主体多元复杂,从而造成了积极的、消极的、正确的、错误的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因此,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我们必须树立正确而有权威性的主导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应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导向逐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其次,价值观教育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在强调主导价值的同时,不能忽略个体价值的认同。如今的大学生是有个性的一代,合理的个人价值诉求应得到规范和引导,不能泯灭学生自身符合时展的价值观念,只有把主导价值与个体多样性价值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立足本国实际,体现民族精神,并且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教育的新模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②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综合素质。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全方位教育。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崇尚政治价值观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基础,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关注知识的领域更为广泛,思考问题的角度更为新颖,行为方式及实践活动更为多变,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全方位教育活动。理论、观念、心理、活动等全方位的教育引导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第二,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现代化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指课堂面授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目的性、计划性强,具有一定的优点,但同时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网络时代的当下,大学生已习惯接受了传统的课堂教育,而更渴望参与到其他与网络媒介有关的教育方式,比如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红色网站、微博、数字故事、体验式教育、自我教育等等,学生对于这些方式和手段更容易产生兴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感和感染力。

第三,提高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网络时代不仅使大学生面临着艰难选择,同样也给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必须学会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此为载体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具备全面多学科的专业素质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担负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崇高使命。

(作者分别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BSH050)

注释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6

关键词:教育评价教师评价价值取向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的范围已扩大到教育的全部领域。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一直作为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其鉴定、选拔等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强化,其价值取向主要强调社会服务功能,而对教师个体的发展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迟滞现象更加暴露了这种价值取向的弊端。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反思既往,展望未来,创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使之向着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教育评价的影响因素

关于教育评价,我国教育界的理解是:“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而教师评价就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学校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依据评价主体的需要和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后所作出的选择。影响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约,教育评价价值取向也不例外。因此,占统治地位的教育评价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评价。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利用行政权力对其辖属的各类学校均具有行政指挥权和权威性。教育永远在政治之中。

2.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观决定着教育价值的取向。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依据某种价值观,根据自身需要,对教育活动作出选择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性,对教育评价的目的,标准和所选择的方式方法等都起着导向的作用。目前,教育对市场的过分依赖和迎合,使教育偏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尺度,它直接影响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在新世纪里,中国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既偏重于人们的科学精神,又不偏废人文精神,使二者和谐统一。

3.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首要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重要理论依据。教育方针所概括的内容,一般有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方面。其中以教育目的即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最为重要。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方向、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质量等起着指导作用。所以,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因为如此,教育目的也是教育评价活动的根本依据,教育评价价值取向必须以此为根据。

4.教育评价主体

在教育评价工作中,评价主体的价值观一方面影响着评价对象的选择,另一方面又影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确定。

教育评价与人类的一般认识活动有所不同,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以客体为认识对象,认识是客体属性在主体意识中的反映;教育评价则是以客体属性对主体自身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为认识对象,主体的意志、情感、态度不仅参与评价过程,主体已有的思想观念还引导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

教师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同样受到以上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对教师的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育观念、业务水平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定性评价模式,二是部分量化模式,三是整体量化模式。其中第二种模式由于兼顾到教师工作的特点而被普遍接受。但是,传统的教师评价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及评价主体等因素的影响,其价值常常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事实上是政府的需要),而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以及这种发展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的教育活动是教育中项,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促进因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自身未得到更新和发展,势必会使教育滞后于现实,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必然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现实情境中教师评价的误区

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师评价有如下误区:

1.对评价目的的认识不清

教师评价仅仅作为学校的一种管理手段。学校通过教师评价加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控制,这种评价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因而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发挥,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教师的个性、人格得不到尊重,教师的权利受到压制,只有教学工作量的增加,而无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对这种评价普遍表现出担心、惧怕和反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工作流于应付敷衍。

2.评价系统结构不合理

学校内部的教师评价系统常常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这种评价主体的一元化既不能全面准确地对教师进行评价,又不能使评价对象主动参与以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甚至会导致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关系紧张。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它随着主体本身不同而不同。只有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形成对评价对象立体的、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达到教师评价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结果。

3.评价系统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知识部分发挥了评价的坚定、选拔、奖惩功能,而主导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等没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忽视了对评价对象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校正导向功能。任何一种评价系统都应面向评价对象的未来,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只有评价对象发展了,评价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评价对象所承担的工作才能得以持续提高。

三、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评价不能仅仅具备一种甄别功能,而应对教师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任何一种职业如果要得到发展,其成员必须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健康的身体。教师职业是艰辛的,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才能保证工作时的积极投入,并为继续工作提供可能性和物质保障。

二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是关键。只有当作为教育者、示范者的教师具备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时,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职业是个形象职业,既要外塑身体,又要内塑人格。

三是热情和兴趣。教育是“教”的艺术,更是爱的艺术。只有当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热爱时,教育才真正开始。教师职业是琐碎而辛劳的,保持对它的热情和兴趣才能使教师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

四是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及相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素养是成为教师的根本和必要条件,并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

五是人文素养。不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就应该具备一些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会产生陶冶作用、渗透作用,使教育工作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当这人文素养内化到教师的性格中时,就会促进教师的教育艺术发展。

六是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育走向“终身化”是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能力,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习惯。

七是迅速改变的能力。一个教育者应具备迅速改变的能力。一方面是要迅速地适应,另一方面是要敏锐地批判。迅速地适应是为了与时俱进,敏锐地批判是不盲从,迅速决断。

八是创新精神。“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创新就是不墨守成规,就是突破束缚,追求更好。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学校就是人才的摇篮,教师就是人才的培养者。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有大量创新型的人才。创新精神也会使教师常教常新,得到更快更好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教师评价指向未来,关注教师个体,只有当教师发展了,教育才会发展,学生才会发展。我们的教师评价就是力图使教师成为“自动升级软件”,与时俱进,迅速适应新形势。那么,如何使教师评价向着有利于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发展呢?作为评价主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到如下几点:

1.评价体系中要体现对教师生存状况的关注

教师是一种职业身份,但教师本身是人。人的生存状况会影响到其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到其工作状态。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不仅有“经济人”的需求,还有“社会人”的渴求,更有“自我实现人”的期待。因之,教师评价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作层面,而应深入到教师这个“人”的方方面面。

2.评价结果要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

评价结果的运用要对教师今后的行为方向具有导向性,对其行为方式具有指导性。教师应从评价结果中得到激励而不是打击,并能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方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获得个人素质发展。

3.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教师评价不能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而应贯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对过程实行监控,并使教师在过程中得到及时调整和校正,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较强的自我纠错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景英,梁红梅.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09).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卢春霞.教育评价观的发展变化[J].中国证券期货,2010(05).

4.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常兴.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河南农业,2012(12).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7

关键词:中职;实践教学;多元化;评价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建以来的,其间经历了高峰期和平稳发展的阶段。随着近些年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扩招及家长和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呈现平稳而快速发展的趋势,在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和与市场接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一元智力理论(以鉴定为目的)为基础的终结性评价,目标单一、内容单一、功能偏移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也不符合wto制度影响下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中职实践教学迫切需要根据这些缺陷适时地调整培养模式,改革对教学和学生的评价方式,逐渐从单一型的教学评价方式向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以适应市场不断追求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等;专业课则是指专业技术课和专业理论课。因此,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会按照自己的专业技能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中,人才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能力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升。

三、中职实践教学多元化评价

(一)中职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的教育环节,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的、优质型的人才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将来发展的符合中职教育需要的、合理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为内容来实施和发展的体系,它的目标是围绕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并以此为标准作为评判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中职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对实践教学的成果有重大的影响,它作为一个定向标促使实践教学能取得好的成果,培育出更多更优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传统评价

调查了本市的多所中职教育学校,发现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一元智力理论(以鉴定为目的)为基础的终结性评价,这是一种以考核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为判断标准的评价体系。“它具体表现为:考核的目标是学生通过中级职业技能考核;考核的内容强调单项动作技能掌握程度;考核的方法则以每一课题的考核为主,以教师的评价为主。”[1]这种评价方法造成的结果有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四个单一:第一,评价的主体过于单一。在对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一般是呈现“他评”的现象,而被评者却很少成为评价的主体。第二,评价的功能单一。鉴定学生学习好坏和市场选拔学生的标准成为评价的主要功能,从而忽视了评价还具有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授课方式、反馈学习成果的功能。第三,评价内容单一。它过多地限定于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如,思考方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如此就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初衷。第四,评价实效单一,它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学生也往往轻训练过程,重最后一搏,职业综合能力养成更无从谈起。

(三)实践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1.理论依据

(1)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其内容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性评价,而不仅仅单单从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就像加德纳认为“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他认为,每个学生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9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多元智力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教师评价学生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

(2)20世纪后叶,西方盛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它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老师是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在这个以科学技术为革命的现代社会中,思想和技术的创新格外重要,它们的存在促使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社会发展的源泉,这时思想的创新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思想是行为的指导者,它容忍甚至是激发新思想的萌芽,哪怕是一些前卫的、大胆的猜想,都有可能引发技术革命。在此范围内,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采取的是容忍的态度,并为其提供舞台促进发展。

(4)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将人作为核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和行动中坚持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人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以便学生在创作的时候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效率和质量中实现目标,最后用多元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2.具体内容

任何一个教育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有一个评价,它是衡量教育好坏,是否符合现代社会和学生发展的标准。在此过程中,评价已经作为一门课程有独立的原则、内容、标准和实施方式,综合相关理念和观点,中职教育的多元化评价主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协调“教”与“学”的关系,既鼓励学生成为全面性的人才,又激励老师改进授课方式,完善评价系统,进一步促进中职实践教育的改革和进步。

四、实现中职实践教学多元化的设计策略

(一)多元化评价的内容设计

中职实践教学应从传统的一元性评价向多元性评价转变,其中就应着重在评价的功能、主体、内容和方法上考量,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此要有更深的认识,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尊重多元价值的存在,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1.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传统评价功能具有单一性,包括对学生的筛选、选拔和检查,多元化的评价功能除前者具备的要素以外,它更侧重于评价过程中及结束后的激励、促进、反馈的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就是在评价过程中给予被评价者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开拓创新性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展示反馈功能,即通过评价对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和缺失进行补充和完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高自觉性,调节内在动机,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要打破以往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为唯一标准的一元模式,即在学生、老师、家长、学校、社会的五大关系中来评价教育成果,形成老师和学生互评、家长对学生、社会对学生、学生自评、老师自评、社会对老师评价多主体、多角度的机制。

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对于学生而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最基本的学业成绩,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其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信息的搜索和分析总结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遇事的心理承担和判断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而对老师来说,要考察的不仅仅是其教学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是教师素质和创造能力,包括道德素质、人文修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要求在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中达到有机的结合,实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冲破传统模式的只从测量结果寻求答案。多元化评价方法要专注于测量过程中方法的新颖性和实效性,基本的纸笔测算结果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性评价也应纳入其中,基于此,老师可以建立学生平时表现的档案表和学业成绩档案表,在两者结合下做出合理而全面的评价结果。

(二)实施步骤

中职实践教育的多元化评价设计从设立到实行要经历一个阶段,即从讨论阶段到设计方案阶段再到实施和总结阶段。在讨论阶段,要查阅相关资料,交流看法,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评价的重要性和评价的原则和理念。方案设计包括方案设计和方案论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区分传统评价方法和多元化评价方法的不同,确定评价的主要方式、内容和主体、对象;第二阶段要论证先前确定的评价原则和理念在具体的方案中是否被贯彻和方案是否有实际的操作性。最后一个阶段是实施和总结,实施是前提,总结是结果,在评价原则、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案的指导下的实施结果也要经过检验和总结,看其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五、结语

与传统的教育评价模式相比,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合理性。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完善,后者的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人们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它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理论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注释:

[1]张文.中职学校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建构的原因及策略分析.科教文汇:下旬,2007(09).

参考文献:

[1]Jones,m.Jones.BrettD.Hardin,Betinda,theimpactofHigh-stakestestingonteachersandtndentsinnorthCarolina.phiDeltaKappan,1999,81(3):1999-2003.

[2]]perdalin.theinternationalfieldofvision:theschools’develo-pmenttheoryandstrategy.educationsciencepress,2002-08.

[3][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2版.新华出版社,2004-04.

[4]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8.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

[6]花向红,邹金贵.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14-116.

[7]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许华琼,胡中锋.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观及其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1(01).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成绩评定;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4-0091-04

abstract:onthebasisofthenewideologyofeducation,thispaperconstructstheestimateplanandthescoreassessmentmoldinFemaleUniversitystudents’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anewcurriculumestimateplan,includingtheskill,health,activityandmood,andthescoreassessmentmold,withstudentsasitsmainbody,isputforwardandanalyzed.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estimateplan;physicalscoreassessment;innovation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理和实现人类价值目标的过程。2007年8月31日同志在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教师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1]。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制的积极导向作用”[2]。

近年来,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体育教育也经历了从注重“三基”教育到体质教育到目前的健康教育的过程。如今的高校体育课程在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和实践上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高校体育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不小的距离[3][4][5]。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高校体育的效果、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样的课程考核模式更能拓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迎合心理需求?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更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设计并论证了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与成绩评定模式,以期望为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和考核提供参考。

1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思与设计

1.1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构建一套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适应现代教育、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既重视大学体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长远目标,以“兴趣学―快乐练―综合全面考核”的指导理念[6]。规划设计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

1.2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

新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的课程体系。通常情况下,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方法,体育课程的评价指标都是以硬性的指标为主,如:身体素质、技能、技术等。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发展以及形成良好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软性指标涉猎的较少,这种评价的方法显然不能与时俱进,影响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健康指标、行为和情感指标作为新体育课程评价指标显得非常重要。

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有明显的不同,即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紧密结合,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进健康的手段.把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及行为结合到教学之中[5][7]。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总结提炼了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见表1)。

评价体系中指标的确立主要采用德尔菲法进行[8],聘请了10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把理论模型中的指标体系设计成问卷咨询表,请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经一致性检验,p值为0.000小于0.01,则认为专家意见的评估或预测的可信度好,评价或预测结果可信[9]。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删除一些不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对象的指标,保留专家认可指标。最后编制了一套新体育课程的指标测量体系。其中包括技能、健康、行为、情感,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

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必需围绕着课程目标才能进行。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每一项具体的评价内容都要通过适当可行的评价方法来实施。在新体育课程的推行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5]。因此,评价方法的制定必然是一个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实现新体育课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重点攻关的项目,在评价思路上应该体现两个结合,即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2成绩评定模式的创新设计

2.1体能项目与球类项目评定模式

体育成绩的考核是否全面、客观、公正,是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实际水平,往往受到同学们的关注[10]。可见,考核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制定的标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体能类与球类项目的特点摸索出了一套学生自测、自评的简易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归纳为(表2)。

2.2难美类项目与技能类项目评定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难美类与技能类项目中的评分特点也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大学生的考核模式,“三级评定考核方法”[11],即个人、小组和教师三者共同参与评定工作,以武术套路为例,各部分评分比例如下(见图1)。

首先,运用录像机对考试对象进行录像,然后个人和小组在观看录像后,按考核标准分别进行打分,教师根据学生临场演练效果进行打分,三者打分结果为该学生的最后成绩。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自己说的算,学生被动地听之任之的现象,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选项课学生考核中,采取了“相对等级评价”的方法,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12]。根据学生选项前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如:有的同学在选项前掌握相关知识或有一定的基础,评价时要看在原有学习水平上的提高,这样使每个级别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3大学体育成绩考核模式

通常情况下,大学的体育课程主要包括体育选项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运动课两个部分,选项课为每周一次每次90min的固定时间的课程;课外体育俱乐部运动课为早操、课外活动、课外兴趣培训班等。课外俱乐部具有课程灵活,选择性强等特点。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体育课程考核模式为:体育课成绩=所选项目课堂成绩(40%)+课外参加体育俱乐部锻炼次数(40%)+身体素质测验成绩(20%)(见图2)。各个子项目的评定为:所选项目课堂成绩(40%)=学习态度与考勤(10%)+所学项目技术考核(20%)+理论课考试成绩(10%);课外参加体育俱乐部锻炼次数(40%)=规定锻炼次数(30%)+奖励次数(10%);该项目是以一定的手段,强制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参加规定的20次者得满分30分,不满一次者扣5分,超过一次加1分。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次数考核成绩不及格,超过规定次数加分。身体素质测验成绩(20%)=耐力素质4%+速度素质4%+力量素质4%+弹跳素质4%+柔韧素质4%。

3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及考核模式分析

3.1新的课程评定方案与考核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可以划分两类,即软件创新,主要指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过程活动的改革和创新;硬件创新,主要指对体育教学相关器材的改造和创新。前者往往是不容易触摸到的,但又确确实实在发生,大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学生,他们的健康成长将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因此,体育教师的创新活动十分重要。

由于“创造学”或“创新学”在我国尚未形成[13],类似问题的研究也较少,而在国外对创新型(亦称创造型)教师或体育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和哈尔曼从培养与训练两个方面对创新型教师提出了若干条要求;日本创造教育专家扇田博武和恩田彰从不同角度对创新型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承川惠司还设计了能巧妙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川喜田二郎提出了创造性开发的技法等[10]。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体育教师的实际特点,将创新型体育教师的要求归纳为(表3)。

创新型体育教师与一般教师相比,其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所以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的实施,教师的创新意识也是关键。

3.2新课程评价体系能够顺应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新的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通过考核模式的设计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鼓励学生同时参与课外锻炼与课内锻炼。尤其是课外开设俱乐部教学形式与课堂上选项课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最大限度的发掘了体育教学领域的广阔空间,整合了体育师资、场馆、器材等资源,形成了多种运动形式、多种运动项目共同发展协调并进的局面,也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也有助于体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思维方式的构建和体育观念的树立。

3.3丰富校园体育环境满足学生文化生活

环境通常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体育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体育运动发展的一切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总体[14]。校园体育环境是影响校园内群体参与、关注体育的一种导向性条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体育环境的形成的动因主要受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体育竞赛水平、参与竞赛的人数,参加者的积极程度等[15]。另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还受校外的大环境影响,比如社会舆论,社会氛围等。校园体育环境的形成是校园内群体对体育价值的取向、体育价值的认同,以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6]。新的课程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在校园内创造了运动形式多样、项目齐全,专项级别分明、竞赛与娱乐并存的体育环境。这种积极的、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也满足了学生文化生活的需要。

3.4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客观公正的反映考试成绩

新的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次数增多,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不仅促进了武术教学的开展,也吸引了更多同学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这种方式认识体育运动的乐趣。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新的考核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考核标准,激励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够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的体育成绩。

3.5迎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与心理需求

在当今社会变革与转型中,由于所处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年龄的特殊阶段、生活的特殊环境、教育的特殊内容和所担当的特殊角色与使命,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与同龄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17]。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的有益兴趣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其兴趣就会发生转移。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与考核模式下的体育课程,从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更多同学的兴趣爱好。体育运动是展示性别美与气质的重要渠道,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渴望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新的考核模式中的体育俱乐部的参与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体育所特有的精神魅力和文化魅力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团结、拼搏、向上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结语

人类文明的源泉来自创新,人类生活的本质在于创新,人类社会的未来属于创新。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与考核模式的建立必须围绕课程的目标进行,以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适应新教育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既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在评价思路上应该立足两个结合,即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考核方式建立上要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制的积极导向作用。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接轨。

参考文献:

[1]出席全国教师优秀代表座谈会[eB]省略2007.9.10.

[2]中共中央七号文件.[eB].省略/2008/ygt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2

[3]马启伟.等.竞技体育创新原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张宏成.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9-11.

[5]周义义,何满龙,刘建华.建立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7.(5).

[6]郑婕.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创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24-1525.

[7]姚蕾.我国体育隐性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科学,2001,21(4):23-26.

[8]周登嵩.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584-585.

[9]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12.

[10]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王智慧.对体育教学中创新成果与创新实例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54-56.

[12]蔡宝忠.中国学校体育的未来[m].辽海出版社,1999.

[13]赵惠田,等.发明创造学教程[m].东北工业学院出版社,1988.

[14]周全.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国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1,6.[15]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621.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9

教育异化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评价“异化”,是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主体为着自身而创造出客体,客体反过来成为控制、主宰、支配主体的东西。通俗地说,它是指事物在某种原因与条件下生长出与自己本质相悖的、异己的力量,这种力量又反过来破坏该事物的本质。

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教育也会产生一种异己的违背自身本质要求的统治力量,使教育与其本质、与人的本性相对立,这就是教育的异化。基于对异化的认识,我们所赋予的教育异化的含义是: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心智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反过来成为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

教育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探究新时代教育异化的状况,对于现代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异化的表现

教育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

“育人”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等最终都是为之服务的。现代教育过分看重人对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贡献,对人的自身发展有所忽视。这就意味着教育开始放弃“育人”的根本,成为单纯的谋生手段,即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现代教育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倾向都是教育功利化的突出表现。教育的社会功利化倾向使教育失去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

(二)教育内容的异化

表现为学校教育内容过于繁杂、难度大、偏离教育主旨、内容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余时间也都被作业、补习占据,学习呈现出机械性、重复性等不良特征,导致学生失去了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毫无益处。

(三)教育方法的异化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在这种强制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创造性,这就使得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教育的这种灌输方法是与时代精神相背离的。

(四)教育评价的异化

教育评价的异化主要表现在评价的形式、标准、主体等方面。

1.评价形式的异化。当前,学校评价学生学业成就最主要的方式依然是考试。考试作为学校检查与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事实上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学生也因此沦为“考试机器”。

2.评价标准的异化。社会流行的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统一的框架内,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性。毋庸置疑,分数能够衡量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它的功能也仅限于此,它永远无法衡量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存技能等真才实学。

3.评价主体的异化。教育评价的主体是教育者,学生在评价中完全是被动的,虽然学生偶尔也扮演自我评价的角色,但在规范的尤其决定“命运”的考试中,真正的评价主体是教师和权威人士,学生完全被排除在评价之外,这显然违背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客观事实。评价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环应建立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只有学生最了解自己的需要,学生参与的评价也有利于建立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树立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的角色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二、教育异化的后果

教育异化的后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教育的原旨背离

教育异化的最大危害就在于这一点。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史,从起源开始,教育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人们兴师动众、花钱费力办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作为生产力三要素中首要要素的人的素质。但事实上,有许多办学者的办学思想和目的离教育的原旨越来越远,考试、升学、文凭成为了教育的目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

(二)人的工具化和奴性化

现行教育中过多的压抑使人成为了工具。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催生出教育的改革,教育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更为全面的人才。以此为指导思想,教育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更全面的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的异化也都集中说明了一点――当前教育造就了大批工具化、奴性化的人,表现为不能独立思考,没有独立见解,惟书、惟上、盲目崇拜权威。

(三)对当前深化教育改革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由于教育异化的长期作用,深入人心,使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学生家长、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都对教育的本质形成一种偏颇的认识,认为读书、理论、讲解、背记、考试等就是教育的本来面目,导致教育方向的摇摆不定,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

三、纠正教育异化的几点建议

教育异化是普遍存在着的,它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教育异化一旦产生,就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纠正。鉴于我国目前的状况,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要正确、合理、适度地使用考试

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其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价值中立”的东西。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正确、合理、适度,要让考试的诊断、反馈、导向、总结、激励等多种功能得到全面发挥,使考试成为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力杠杆。

(二)实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

教育过程民主化,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改变教师的单一管理者的功能及学生单一的被管理者的功能,让他们在角色上根据教育目的的需要相互转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正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负责”的有效手段。

(三)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现代教育评价必须注重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力争把教育评价信息的使用者、教育活动的相关利益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等都纳入到教育评价的主体中来,这样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其次,教育评价应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此外,教育评价应更加重视发挥元评价的作用,强化评价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邓泽功.谈教育的异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

[3]甘剑梅.论新时代的教育异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3,(1).

新时代教育评价篇10

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2]。高中与大学时期是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劳动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和融合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液。通过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1.1是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热点,如何更好地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部署落地落实,需要以推进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为统领,以思政共性内容建设为融合点和着力点,有效搭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平台,才能破解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存在的难点。当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同。然而,我们要看到,各大中小学普遍存在没有开设独立劳动教育课程及缺乏专业劳动教育教师等现象,这些滞后现象阻碍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以劳动教育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动主线,通过坚持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推动劳动教育高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促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1.2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渠道。长期以来,大学和高中思政课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以及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两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各自授课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等并不熟悉,这些因素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实践检验证明,劳动教育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渠道,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授的劳动实践理论转化为内在自我标准,提升自我劳动品质和素养,进而转变为外在自觉行为习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力举措,各级各类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劳动实践教育形式,引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热爱劳动习惯,提升整体育人效果。通过劳动教育连接纽带,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突破,打通两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切实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1.3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学校对学生培养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按照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当前,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在学科融合上下功夫,打通大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的“任督二脉”,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方法,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内涵,推动劳动实践教育创新升级。只有让劳育筑牢学生思想之魂,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才能追求其它方面素质发展。纵观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小学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初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高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到大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3]。不同学习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与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两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解掌握劳动教育知识。

2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现状

2.1劳动教育重视状况与两学段课程建设要求不统一。当下,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在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存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存有偏差、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这是由于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欠缺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长此以往,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高中和大学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受到高考的压力,更注重思政课理论的灌输及学生成绩考核,忽视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健康身心塑造的作用,缺乏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及基本劳动技能。大学思政课教师受到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更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对劳动教育理论讲解及劳动意识引导。同时,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劳动教育衔接存在教育理论滞后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难以满足两学段学生对劳动价值教育的期求。2.2劳动实践教育与两学段课程资源保障不协调。劳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下,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在资源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劳动教学基地匮乏、校外劳动实践场所缺失及家庭劳动实践观念错位等。从学校方面来看,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主要是组织一些校园文明志愿者活动及“三下乡”活动,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参与人数较少。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劳动历史观方面的教育,缺乏对劳动生活观方面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认同,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降低。从家庭方面来看,很多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念错位,一味强调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劳动技能培养,没形成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正确的家庭劳动育人导向有待进一步提升。2.3劳动教育激励评价与两学段课程教学评价不同步。当前,在我国大中小各级学校之中,存在部分学生主体能动性弱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开展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的劳动教育评价,不仅有利于两学段思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调查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单一,很难做出有效的教育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未能引导部分高中生明晰自身劳动主体地位。大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评价激励的作用,仅通过一些零散的课堂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价方式,没能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两学段劳动教育通常被边缘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能及时纠正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

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路径

3.1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两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两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找准两学段思政课教学融合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出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性和多样性。一方面,高中思政课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适当融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注重校内劳动模范人物宣传,最好用身边劳动模范事例激发高中生认清劳动价值、增强劳动使命、勇担劳动任务。同时,劳动教育课堂要拓展至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高中生在家庭多承担家务劳动,参与校内外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劳动本领。另一方面,大学思政课要帮助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大学思政劳动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理清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创新意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体系。3.2搭建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针对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课衔接不充分,要搭建两学段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作用,以学生实际劳动需求为本,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一是,高中与大学要围绕校内劳动实践教育目标,统筹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建立完备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弘扬劳动模范和宣传劳动英雄活动,营造校内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要提升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课教师培养质量。面对两课程思政课教师在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薄弱的现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授课,解读最新的劳动教育理论,助力其理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引导家庭认清劳动教育的主流价值,避免产生错误的劳动阶级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政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各项劳动,帮助孩子掌握各项家庭劳动技能。三是,要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资源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协助,打通家校社劳动教育的阻碍点,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机构组织的一系列志愿活动。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协育,拓宽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3.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根据高中生与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课堂表现及课外实践等情况,建立科学详细的劳动教育过程评价标准。一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主体。针对劳动教育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要改变当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较总结性考核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掌握和课外实践体验为评分标准,欠缺具体实施细则的评价。比如校内志愿活动加分数、班级搞卫生分数及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标准分多少,没有具体的明确分数,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长久投身劳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学生在劳动贡献大小,精心核定劳动教育各环节分数,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每个月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3.4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保障体系。当前,制约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困境,根源在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现阶段思政课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目前思政课的组织形式尚未能够做到大中小各学段的有机联动有关[4]。因此,要创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组织,打破两学段思政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双方思政课教师交流与联系,融通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平台。一方面,打破区域内高中与大学两学段教学隔阂,推动成立区域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团队联盟,并下设两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设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共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师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构建高中与大学学校内部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专题座谈会或论证会的形式,以着力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形成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以期实现劳动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