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的前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13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1

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促使事后监督重心转移。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并重的核算管理,实施安全、效率、效益的核算改革,会计核算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会计核算质量稳步提高。一是会计核算差错明显减少。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下称“福州中支”)为例,辖内会计核算业务差错数量和差错率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并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2013年,辖内会计核算差错数量分别为20笔、17笔、14笔、10笔和6笔,差错率分别为万分之0.28、0.27、0.24、0.23和0.21。二是会计核算差错程度较轻。福州中支辖内近年会计核算差错均属规范性问题和账务处理差错,未发生资金损失或性质严重的核算事故。如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会计资料要素不完整、记账串户或重复记账等,此类差错都可通过纠偏或账务调整整改,对会计核算资金安全影响程度低。会计核算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事后监督重心转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合规性监督,停留在单纯的查错纠偏上,事后监督重心应转移到防控核算风险、防止资金损失上,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通过开展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会计核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事后监督工作内涵,提升监督工作层次。

二、事后监督转型实践

事后监督转型是顺应会计核算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事后监督效能的必要途径。近年来,福州中支坚持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绩效提升为根本,在事后监督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探索监督工作机制

针对事后监督部门未实行条线管理、业务指导分散于不同部门的现状,建立福建省人民银行系统事后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是加强协作、交流经验、共享信息的议事组织。确定联席会议学习培训、风险防范和发展规划等十个方面的议题,充分发挥省会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业务指导和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事后监督联席会议,组织省内各事后监督部门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履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全省事后监督工作的建议及措施。开展全省事后监督业务竞赛,将把好核算质量关、加强资金风险防范作为竞赛目标,以监督水平提升为根本,鼓励事后监督管理及手段创新,通过竞赛推动全省监督水平的整体提升。不定期举办事后监督专题业务培训,邀请支付结算、国库等业务主管部门介绍会计核算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重点,增强事后监督部门对核算业务及相关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变化后监督工作需要。

(二)创新风险监督手段

以防控会计核算资金风险为核心,探索构建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按季发出事后监督风险提示,收集省内事后监督中发现的核算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性质、发生频率及对资金安全的影响程度,将问题分为事故、核算差错和规范性问题三类,分别以红、橙、蓝三色标识风险等级,向省内各中心支行分管领导、核算与监督部门发出风险提示,提高事后监督风险管理水平。每半年开展事后监督业务分析,总结监督情况,分析核算差错特点,探讨差错产生的原因,运用同期对比、发展趋势预测等方式,加强对监督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排查核算风险隐患。推动核算业务分类监督,将监督对象按办理的业务范围、业务量大小分类,将监督内容按资金风险程度划分,将监督时点按月(年)末、节假日前后、一般工作日区分,明确监督标准;对重点账户、特殊业务和重要时点实施监督与再监督,对资金风险较小的业务进行合规监督,促进监督工作由合规监督向风险监督转化。开发国库支付业务监督软件,对国库会计核算风险较大的拨款、退库等资金出口环节实施电子监督,并将eX-CeL应用于国库核算平衡关系及操作日志的监督,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提升事后监督效率。

(三)促进监督成果运用

加强横向部门间业务交流,定期召开福州中支事后监督联系协调会议,业务管理部门、核算部门和事后监督部门参加。通报事后监督情况,并就监督中发现的风险性、制度性、操作性问题进行探讨。近年来,通过联系协调会议提出50余条完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建议,大多数被业务管理部门采纳,或据此明确相关制度规定,或及时向总行反映,有力地推动会计核算规范、安全开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结合当前事后监督工作特点,依托福州中支内联网,建立《事后监督业务工作平台》,及时登载工作动态、分析报告、会议纪要和风险提示等信息,促进全省事后监督资源共享。建立会计核算差错案例库,收集2009~2013年全省事后监督发现的差错,界定差错类型,描述差错情况,形成电子监督成果,供全省监督部门与核算部门借鉴参考,提高监督信息转化运用的效果,有效地发挥了事后监督的综合反映作用。

三、新形势下事后监督转型探讨

近期,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地(市)中心支行不再保留事后监督中心,事后监督职责按业务条线分别交由相关核算部门履行,即由跨部门监督改由部门内监督。无论事后监督部门如何调整,事后监督职责仍将履行。面对会计核算和监督机制的发展变化,事后监督只有通过转型才能适应更高的新要求。

(一)监督机制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改为“会计核算监督”,体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监督理念。目前事前、事中监督由核算部门负责,事后监督职责由事后监督部门履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相互关联的整体被人为分割,易形成重复监督和监督不到位的格局。应通过顶层设计和底层推动,建立起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发展,符合资金风险防控需要的监督机制。一要理顺事后监督管理机制。将各级分支机构事后监督职责回归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核算部门,在管理机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条线统一管理,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于一体,统筹规划会计核算各环节风险防控,避免管理协调不畅、信息沟通脱节,重复且无效劳动等现象,有效整合监督资源。二要构建大监督机制。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要与业务管理部门现场检查、内审部门内控检查实现信息共享,职责互补,加强监督交流、沟通、反馈力度,发挥事后监督成果独立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业务管理部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要运用事后监督结果,确定会计核算检查方案,突出检查的针对性;要结合现场检查情况,调整日常监督重点,促进现场检查与日常监督互动互补,切实发挥监督合力。

(二)监督模式转型

目前,事后监督仍停留在合规监督层面,较多注重微观差错的检查,忽视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评估与判断,以及对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预警。要在合规监督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的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模式,建立风险识别、评价、预警和处置办法,充分发挥事后监督防控会计核算风险的作用。一是日常监督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关键业务、特殊时点和要害岗位的监督,坚持从动态、全面的角度出发,分析核算过程、内部控制、资金流动等风险防控环节,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二是差错纠正与管控措施相结合。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核算差错要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分析,及时反馈和落实整改,促进会计核算规范操作;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问题,要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堵塞漏洞,排除隐患。三是监督结果与质量评价相结合。依据日常监督结果,对核算过程、核算结果和核算管理持续跟踪、监测,定期评价会计核算状况,针对人员配备、岗位设置、核算操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提出加强管理的具体建议,实现由真实性、合规性为主的监督向以资金风险防控为重点的监督方向转变。

(三)监督手段转型

相对于不断升级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事后监督手段滞后,特别是占整个事后监督业务量70%以上的国库会计核算,仍以手工监督为主,缺乏层级控制、自动识别和全面涵盖。借助科技力量,改进事后监督手段,提升监督效能是推进事后监督转型的必然选择。一是开发监督系统。改变目前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手工式、粗放式监督状况,探索监督系统与核算系统的有效对接,从核算系统提取原始数据,将人工核对、计算、校验等基础监督功能以监督系统替代;依托系统功能,从日常业务监督、风险环节监控、重要事项审批等不同角度,实施重点、实时、动态监督,并对各类核算数据进行监测与统计分析。二是优化监督系统功能。aCS监督子系统,不仅具备对特定业务的实时监督功能,还通过设定监督条件对一般业务比例监督,前移监督关口、突出监督重点,相比原有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复核式比对的监督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如aCS凭证受理与账务处理前后台分离,营业网点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各负其责,该模式下核算资金风险隐患理论上只存在于凭证影像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地(市)中心支行监督职责调整后,凭证从核算到监督环节的即时传递成为可能,应将凭证影像监督由事后监督调整为实时监督,避免监督时效滞后在风险防控上的局限。同时,对核算系统能自动校验、核算环节已实施控制的业务,如商业银行通过aCS前置系统办理的财政存款、电子对账业务等,可调整事后监督频率,将按旬、按日监督改为按月监督,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监督效率。

(四)监督队伍转型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监督;问题;对策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计监督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合适的会计监督制度和体系,提高会计监督力度,行使会计监督职能,进而提高企业的会计监督能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1.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会计监督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协调、控制、监督和督促,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会计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维护财经法规方面的作用,还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通过企业会计监督,可以有效提供企业的经营效益,保证企业活动符合国家财经法纪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合理化,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避免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不够

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只是重视会计核算职能,却忽略了会计监督工作的作用。企业的不重视,造成了管理人员认为会计工作就是指的那一刻的核算工作,他们认为只要企业的账目不出问题,钱财安全就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这些企业领导对会计监督工作的认识不够,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会计监督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新时期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相悖。

2.2会计监督的法律约束力不强

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监督普遍存在法律约束力不够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关于企业会计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会计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法规执行效果较差。此外,我国企业开机监督的制度仍然沿用传统的财务制度,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阻碍了企业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2.3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制衡企业部门和成员的有效方式。对于企业会计监督工作也是一样的,如果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失衡,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失去独立性,无法发挥出会计人员的最大价值,将降低企业的会计监督能力。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缺乏企业内部管理意识,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执行只是流于形式,当企业遇到问题时,不能够解决切实的问题,很容易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2.4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质量。近年来,我国与国际逐渐接轨,对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企业的跨级人员没有形成统一的会计理论知识体系,不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理念,不能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再加上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较少,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较低,法律意识单薄,无法适应现代企业会计工作,无法执行企业会计监督职能。

3.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

3.1提高会计监督控制意识

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从思想上,提高对会计监督的重视程度,建立积极、诚信的会计监督控制氛围,增强企业会计员工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意识,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企业会计监督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完善的机构,落实会计监督权责分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企业会计监督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有序进行。

3.2健全会计监督法律约束制度

完善的会计监督法律制度,不仅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自身的会计监督行为,还能够规范企业外部监督行为,进而优化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只能,提高企业会计监督的效果。因此,针对目前企业会计监督法律约束不够的问题,企业要不断完善会计监督法律约束制度,加大会计监督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力度,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企业的会计监督过程中,要严惩违法违纪现象,同时,要借鉴先进的会计监督制度,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强化会计监督法律约束的实施,提高会计监督的法律效应。

3.3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关系,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快现代化会计监督制度,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置健全的会计监督机构。另一方面,要健全内部审计和稽查制度,为会计监督提供有效的保障,形成规范的会计监督工作,并且将会计监督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将会计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维护企业的财产物资安全,促进企业会计监督工作正常、高效的运转。

3.4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针对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的现状,企业要建立人才选拨和竞争机制,给予会计人员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为会计人员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帮助会计人员找到自己的定位,全面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完成。

4.结语: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不够,会计监督的法律约束力不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企业要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控制意识,健全会计监督法律约束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进而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剑.论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02:232-233.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3

[关键词]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F5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90-01

1前言

所谓会计监督,具体是指企业对会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检查以及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及偏差,依法严格查处企业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保证企业会计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高效、健康的运行。会计监督主要是国家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以及相关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监督职权,是我国市场经济监督系统中最主要、最直接的监督手段。会计监督是一个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其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日趋弱化。企业违反财经法律的行为屡查屡犯,且违规金额居高不下。基于此,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2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监督的作用

2.1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从目前情况来看,开展会计监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以此有效指导国家制定市场调控政策,有利于维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并维护企业的债权人、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及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2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会计监督是企业广泛适用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各企业自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合理性等的监督,确保各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在遵守国家财经法律的基础上,符合本企业的规划、预算、预期以及经营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3有助于促进企业遵守法律政策

国家制定的各项财经法律、政策是一切经济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必须要遵循的依据以及准则。会计监督就是按照国家的财经法律、政策,对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进行监督、检查,促使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会计活动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企业所有的财务收入、支出均应通过会计监督这个关卡。基于此,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对于及时制止及防范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行为,保护国家以及集体财产的完整、安全具有特殊意义。

2.4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监督是整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行之有效的手段。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监督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对内部监督必要性的认识,对内部监督存在较大误解,使得企业内部监督能力日趋弱化,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真实。基于此,企业通过完善会计监督,建立并落实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造假失去存在的载体,从源头上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3当前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3.1会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

会计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会计监督工作人员缺乏独立地位,往往是隶属于企业的某一个部门,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拥有执行权,而会计监督人员只有监督权;而且在职位级别上,会计监督人员低于管理级别,企业的会计工作通常会受制于企业的管理部门,不具备独立行使监督的权力,使得日常的会计监督工作无法落实,会计监督的只能不断弱化,甚至是丧失,这无疑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带来严重影响。此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这需要赋予会计监督人员一定的权力,才能保证监督的落实,但是由于会计监督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会计监督人员在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核对时,企业部分单位、部门不予配合,会计监督工作无法完成,使其职能无法发挥出来。

3.2与会计监督相配套的制度不完善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般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以及稳定性等特征,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以及落实会计监督工作的保证,同时也是企业财务工作源头治理的基础。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仍无法将企业视为自主经营、自负亏盈的法人,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及必要性的理解,认为财务管理只是没有实用性的文件或者规章制度的堆砌,这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使企业会计监督的实施程序以及工作标准无凭无据。有的企业虽然建立有与会计监督相配套的制度,但制度中的条款缺乏操作性或者约束性不强,欠缺相应的考核与惩罚规定,使制度沦为形式。

4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建议

4.1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态度,对会计监督的落实至关重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加大对企业会计监督相关制度完善的重视,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数据真实准确,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维护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能确保国家法律、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企业的会计管理流程规范化。管理层要对财务管理进行细分,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权限,授予会计监督人员相应的权力。会计监督应由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行使,对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相关利益集团负责,企业经营中一旦出现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会计人员应依法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当然会计监督人员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主要通过职业纪律以及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并由会计人员的自律性职业组织负责检查及监督。

4.2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监督制度

企业应结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国家的财经法律、政策为依据,融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监督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会计业务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程序性;会计监督制度的制定应重视对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督规定的严密性、完整性以及可行性分析。具体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报告分析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的制定。

4.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企业在选拔会计监督执行人员前要制定人员选拔程序,对初步通过考核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以及道德素质考核,确保被录用人员职业操守的高尚。在确定录用人员后要将相容的职务相分离,并且按照时间轮换岗位,这些措施能有效提高内部控制机制功能的发挥。然而,这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要想“治本”,最核心的是提高会计监督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是执行会计监督制度的主体,会计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精湛的业务水平以及渊博的会计知识,并且可以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发展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岩.对当前现代企业会计监管工作的思考[J].才智,2010(23).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4

关键词: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支付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6-0049-03

一、目前事后监督会计核算存在的风险点及其隐患

(一)管理机制上的风险隐患

从目前各支行营业网点配备人员结构上看,主要是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与会计核算主体和核算组织形式的变化不协调,岗位设置不尽科学、合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只对部分会计岗位职责作了原则性规定,具体操作流程未予以明确。目前旗县支行普遍存在一线业务人员偏少问题,不能按照各专业的职能要求有效解决岗位设置问题。因此,岗位交叉、一人多岗现象在大部分支行普遍存在。以赤峰为例,目前赤峰市中心支行所辖10个旗县支行共有会计核算业务专兼职监督人员10人,其中:专职监督员1人,兼职9人。只有敖汉支行设专职核算业务监督人员1名,负责会计、国库核算业务的监督工作,由于人员少其余9个支行全部为兼职监督员,其中:5人由营业部主任、副主任兼任,4人分别由国库复核、现金会计、会计综合、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等兼任。由此形成了:一是监督人员在被监督对象的领导下开展监督工作,使监督人员地位不能超脱,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监督力度弱化,监督效果不明显。二是营业网点主管既是会计核算业务主管又是监督员,违背了监督人员不能从事前台业务操作的制度规定,监督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人员风险

事后监督作为县支行会计营业网点的一个业务岗位,受人员配置不足的因素影响,事后监督人员大多由其他部门人员兼岗。非会计专业人员对有关制度规定、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学习掌握的不够深入透彻,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导致其不能有效履行自已的监督职责,出现外行监督内行的现象。个别事后监督人员对会计核算中隐藏的风险点不能识别,很难发现一般性差错和问题。据事后监督中心监督发现,个别支行营业网点的事后监督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在监督业务方面存在着一些差错和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主要表现在:1.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着凭证印章不清晰、漏盖个人名章、记账串户等现象;2.财政性存款划拨凭证、表外科目付出凭证、电汇凭证漏盖转讫章;3.错用发行基金往来金额凭证;4.发行基金投放业务,3200贷方凭证使用反方;发行基金回笼业务,3200借方凭证使用反方;5.同城提出贷方票据清单漏盖监督员名章;6.冲正补记业务,冲正凭证使用反方;7.国库存款利息当日未入帐,国库存款利息计付错误;8.个别农村信用社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不足;9.迟录个别缴款单位的一般存款余额;10.电汇凭证收款单位帐号填写错误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有可能使风险加大,造成资金损失。营业网点监督人员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核查提示和把关作用不明显。

(三)重点业务操作风险

面对会计核算业务的快速发展,事后监督工作应将涉及资金流出的重大业务事项作为事后监督的切入点进行重点、全面的核查,严格监控资金流向,如同城票据提出、现金出库、电子联行、大额支付等资金流出渠道,检查他们的合规性、合法性和准确性,逐一核查凭证和附件,并严格执行网点事后监督员实时监督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支行在制度执行方面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同城票据提出、现金出库业务存在未经事后监督员实时监督并签章确认就办理的现象。

(四)大额支付业务操作风险

随着县支行国库内部往来的启用和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成功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国库资金账务处理方式发生改变,国库的同城差额清算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处理,加大了资金风险。同城差额的清算若处理不及时或有误,一旦支付窗口关闭,就会出现垫款垫支现象。如会计核算人员误将国库同城票据交换借方差额当作贷差录入发送,有可能形成风险隐患。

(五)事后监督自身的潜在风险

一是会计监督严重滞后。由于凭证传递的时滞性,事后监督的时效性不强,并在接收到各支行营业网点会计核算资料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事后监督工作。事实上,受地域距程所限,各营业网点会计资料很难在短时间内运送到事后监督中心。以赤峰市中心支行为例,目前赤峰辖区各营业网点上一日的会计核算资料均在次日下午4点左右由赤峰市邮政局专人将邮包送达事后监督中心。有的网点如遇异常情况,需要迟延一至两天才能送达,如遇节假日会计资料在途时间会更长,造成事后监督严重滞后,时效性作用难以发挥。若存在问题,到监督环节发现时为时已晚。二是事后监督现场性不强。事后监督工作与前台截然分离,事后监督人员对前台人员的操作行为、方式无直观的认识,只能依据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事后检查、核对,对前台人员是否严格按操作程序办理各项业务、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等无法验证。三是事后监督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监督管理体系,仅对业务的合规性进行监督,对业务的风险性监督不够。

(六)系统性风险

计算机在会计核算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但也使会计核算风险变得更加隐蔽、难于监控。由于旗县支行没有使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对会计核算业务只能采取手工监督方式,每天在地市中心支行下达提交指令后,依据会计核算要求打印发出、接收业务清单后,与会计凭证逐笔进行勾对,才能监督当天核算业务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发现问题只能口头通知地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当天在系统中无法解决,监督效能滞后。重要空白凭证领用后,如会计核算人员未及时进行系统销号,造成重要空白凭证账实不符,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作案,带来风险隐患。另外,系统中有些重要事项由业务主管独立完成,不符合风险控制的原则,没有相应的换人复核程序,会计主管单独对各参数的设定和修改等。事后监督人员在整个系统过程中参与较少,不能很好地对系统进行全程控制和监督。

(七)会计档案管理风险

一是各支行营业网点的会计核算资料全部集中到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集中装订保管,通过邮政快递公司传递,使会计资料在交接、传递过程中,均存在着会计资料毁损、错漏、丢失、泄密的风险,不利于风险控制,使风险加大。二是会计档案的集中,为一些监督检查带来不便。如内审部门对旗县支行进行全面审计时,对会计营业部门的检查中除检查有关登记簿外,能够查阅的会计资料寥寥无几,一些会计资料只能到事后监督中心去查找,造成审计过程不连续、查看问题不及时,不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整改。

二、预防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岗位职责,规范事后监督行为

一方面结合事后监督工作实际,制定统一的监督模式和操作标准。对事后监督的内容、操作方式、事后监督人员的权限职责、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完善岗位职责,便于实际操作。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规范的事后监督制度管理体系,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改变目前监督滞后、靠经验判断的习惯作法和陈旧方式,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的监督方式,严密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事后监督在组织体制上具有超脱性,在监督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在管理模式上具有规范性,在制度执行上具有严密性,在差错事故的处理上具有严肃性。再次,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有计划的岗位轮换制度,并定期对在岗人员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严格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管理模式

各营业网点实时监督员应转变观念,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把各类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上级行应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推广到旗县支行,实现会计事后监督的一体化和电算化。推广《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事后监督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功能设计和运作方式。《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的运行方式可采用两种,一是作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的附属系统,与其数据库共享,功能设计上,旗县支行实时监督员也能够手工录入当日发生的会计核算业务,与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采集的数据核对。二是统一模式,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事后监督方式。人民银行可借鉴商业银行的事后核查方式,基层营业网点可采取集中事后监督,实施时间、空间、人员三分离。

(三)确保事后监督人员的准确定位和良好配备

一是辖区各支行应加大事后监督人员的配备力度,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事后监督队伍,保证监督岗位的合理组合以及人员配备的数量要求;二是事后监督人员应加大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力度,潜心研究随着业务的变化发展新出台的各项制度、办法、实施细则、操作规程、业务标准等相关内容,在有效施行依法监督、依规核查的前提下,确保监督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保障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实行责任追究是加强事后监督,防范风险和案件、确保内控制度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首先应赋予实时监督人员检查前台账务处理及督促操作人员更正差错的权力,尤其是对重大会计事项实行实时跟踪、重点监督核查。其次,事后监督人员应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改变目前大部分支行事后监督岗设在会计营业部门,受会计部门的领导,监督人员在被监督对象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地位不能超脱,直接影响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监督力度弱化,监督效果不明显,监督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利于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第三,对在业务处理中发生的各类差错和事故

实行责任追究。

(五)完善内控机制、强化监督检查,保障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落实

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部门应按照上级行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要求,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时根据会计核算业务的发展变化,研究制定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制度办法,为新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以保证监督质量,提高监督效率。事后监督人员要对会计核算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全面复审和检验,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方式,督促事后监督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内控制度,对在监督过程中有章不循、有据不依、擅自越位操作等违规现象,要按照有关制度从严处理。事后监督人员要认真履职,严防资金风险,保障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落实。

(六)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事后监督人员的防控能力

为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有效落实,基层人民银行必须以人为本,抓好事后监督人员自身建设,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要加强对事后监督人员进行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要重点学习和领会事后监督方法和技巧,使事后监督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用以开展监督工作所需的有关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使其不断提高处理各项业务的操作技能,堵塞会计核算链条上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能力。

(七)加强能力培养,树立全方位的监督长效意识

事后监督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克服“怕得罪人、当老好人”的思想倾向,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制度在执行上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要积极主动地提出来,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以利于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事后监督人员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事后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差错,要及时向会计主管和分管行长报告,并对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事后监督人员要善于加强与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和探讨会计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和发生的各类问题和风险部位,提高抵御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的能力。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5

一、概述事业单位构建会计监督机制的意义以及其特点

(一)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构建分析

会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以下人员组成,即单位内部所有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其主要监督工作内容主要有:单位的经济活动方面、会计资料信息方面、内部预算执行方面等,以保障本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另外,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监督除了自身内部监督管理部门以外,还有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大众也会对本事业单位的会计情况进行监督,其综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运行会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以探讨相关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整改与解除,进而以保障事业单位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特点分析

第一,具有完整性。会计监督机制主要由本单位内部所有会计人员而组成,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监督机制的作用,则各组成部分之间需要相互配合,以保障工作相互衔接,从而实现保障事业单位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的。第二,具有独立性。会计监督机制的独立性是指其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影响。第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会计监督机制的适应性是指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并且对其目标进行调整与创新均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市场的变化。第四,具有系统性。由于会计监督机制具有着完整性特点,即可体现出其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其是一个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有机整体。

二、试析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现状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领导对会计监督机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相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以期其发展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有些事业单位高层领导并没有对会计监督机制改革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以至于会计工作中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加上会计监督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致使单位发展受到了限制。

(二)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根据目前来看,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两点:第一,目前的会计监督制度不能够满足单位运行的发展需求;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工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现有的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以至于其逐渐趋于形式化而没有实质意义。

(三)关于会计监督机制组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

会计监督机制的组成工作人员是执行监督管理的主体,也是贯彻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者,如果会计监督机制组成工作人员没有足够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将会严重影响到会计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根据目前来看,会计监督机制组成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表现有以下两点:第一,自身缺乏职业道德思想观念;第二,其专业操作水平不能满足当今会计工作发展需求。

三、探讨完善会计监督机制的相关有效措施以及建议

(一)高层领导加强提高对会计监督机制的重视程度

为了使得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则高层领导需要跟上国家政府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的步伐,对自身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加强改革与创新,以保障本事业单位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监督机制改革的认识。

(二)健全与完善会计监督制度

如果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则很难将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以至于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需要加强健全与完善目前会计监督制度,使得新的会计监督制度能够满足单位运行发展需求,从而使得新的会计监督制度能够真正落实与贯彻到位。

(三)加强提高会计监督机制组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6

一、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为会http://计的控制职能,它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会计准则等,对会计工作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

1.会计主要利用货币计量指标进行监督,考核经济活动效果。例如:通过收入、费用等指标,可以审查企业的收付活动,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

2.会计监督职能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始终,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对计划和预算的审查,看是否目标相一致,事中监督主要是对日常经济活动的适时限制和调整,事后监督主要是对已完成经济活动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评价以及必要的纠正活动。

3.会计监督包括内部会计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各单位除了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内部会计监督外,还要接受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会计监督职能存在问题的分析

1.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会计工作领导和管理,但仅局限于会计制度建设和业务工作指导,组织人事工作则归具体单位落实,该体制无疑会弱化会计监督作用。就企业单位而言,会计人员都是各单位自行聘请,会计人员工资待遇、职务升迁等都掌握在企业决策者手里,让其进行会计监督必然会束手束脚。而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但是会计人员很多实际利益要看领导脸色,当然会计的监督职能也就难以发挥出来。

2.会计监督职能缺位。目前,许多单位设有专门监督科室或兼职监督人员,但大部分单位内审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会计监督业务的开展上少作为、不作为。当前,会计监督呈现多元化格局,财政监督是财政运行过程中的控制性监督,是其他会计监督发挥作用的基础,审计监督是政府最高层次监督,税务监督是专门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是我国社会监督主要力量,各个会计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十分清晰,重复检查经常发生,既损害政府形象,又增加执法成本。

3.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是妨碍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已颁布,但相关会计监督配套法律法规却没有出台。如《预算法》中就没有授予内部监督应有权利的内容,这需要在修订和完善《预算法》时加以补充,从法律上规范并明确内部监督的地位。

4.单位负责人为利所惑,阻碍会计人员依法实行会计监督的职责。当前在一些行政、企事业单位中,管理者一支笔,财务监督审核小组、股东大会、董事会履行职责不理想,单位负责人为了自己的政绩、局部利益,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影响了正常会计工作,阻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5.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我国部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较低,技术不精,有的甚至是无证上岗。因此职业判断能力差,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这就必然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三、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措施与对策

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现行会计监督职能的呼唤。会计委派制能够突破会计人员长期受制于会计主体负责人的束缚,会计人员受制于单位负责人是会计人员不敢大胆监督的根本原因。会计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将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必将大大的提高会计监督的效果。

2.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制度,把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作为“一把手”过程来抓,要将内部监督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单位综合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对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工作人员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方法。另外,要加快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会计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是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会计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的重要条件。财政、审计、税务等有关会计监

转贴于http://

督部门要实行联网,并开设向社会的网络端口,接受群众举报等社会监督信息,只有将专业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才能确保会计监督有效发挥。

3.加强会计监督法制化建设,为会计监督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应尽快出台其实施细则,提高可操作性;其次根据《行政复议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http://法规的要求,制定完善会计监督工作程序规范。三是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等法规,制定会计监督业务工作规章和操作性管理办法,坚持依法监督,保证会计监督执法质量。

4.依法办事,绝不姑息。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查处力度,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改变以往对违规者处理对事不对人、屡查屡犯的局面,严肃会计纪律。对一些典型案例在媒体公开曝光,并要逐渐建立健全会计信用评价系统,营造会计监督法制氛围,促进单位依法理财。

5.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对会计从业人员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教育,采用职业道德教育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方式,增强监督教育的效果;其次应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竞争机制来调动他们的会计监督积极性,营造尊崇诚信的良好社会监督环境。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7

关键词:事后监督;执行力;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2-0062-04

为加强对内部会计核算风险的监控,人民银行于2004年在分支行设立了事后监督部门,专门负责对会计、国库和货币发行等会计核算业务的日常会计监督。几年来,事后监督在规范会计行为、防范资金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外部金融风险的加剧,以及央行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事后监督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如何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切实发挥好风险防范的作用。是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事后监督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一)执行力的概念来源

“执行力”这一概念最早被运用于行政法学领域,普遍认为行政执行力是指“执行强制力”及“执行效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领域,是指企业执行战略计划的技术体系、能力。到2005年前后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是指政府相关组织在执行政策、决策、法令、战略及日常事务方面的执行能力及执行效力。执行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力通常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广义的执行力是执行意识、执行能力、执行机制的综合表现,执行意识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强与否。执行能力体现了业务素质高与否。执行机制体现了考核机制健全与否。

(二)事后监督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从执行力的概念来源看。事后监督执行力是指事后监督部门或人员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组织、制度和文化等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和执行效力。事后监督执行力影响因素按来源分析,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因素包括执行理念、执行主体、执行流程和执行机制,其中执行理念即事后监督要树立科学的监督理念,以防范资金风险。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目标;执行主体包含两个层级。即监督人员个人和监督团队;执行流程即事后监督人员监督的过程依据;执行机制就是保障监督执行的制度、措施等。外部因素中,主要指事后监督的外部环境,通常指上级指定的有关政策、法规,领导的重视、以及与被监督部门和会计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等。综上分析可见,事后监督执行力的提高就是要在科学的监督理念指导下,提高监督人员素质,完善监督依据,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并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营造和谐的外部监督环境。

二、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的必要性分析

(一)整体金融环境要求央行事后监督提高执行力

从当前金融环境整体来看,人民银行风险防控的压力比较大。一是受经济增速回落影响,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另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步入还款高峰期,偿债资金来源不足风险上升。这些都可能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二是一些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参与非法骗贷、高利贷等违法活动,可能引发较大风险:三是一些地区民间借贷在利率、资金来源和投向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经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人民银行肩负着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责,不仅要关注整体金融环境形势的影响,更要做好自身风险的防范,尤其是涉及到资金清算方面的风险,因此,作为人民银行内部资金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事后监督应切实提高执行力,充分发挥监督有效性。

(二)央行会计模式的变革要求事后监督提高执行力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央行会计核算从手工核算、计算机单机版核算过渡到网络化时代,逐渐实现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账务核算、资金结算及信息反映的质量和效率极大提高,会计核算主体逐步集中上移,会计层级管理逐步实现扁平化。可及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会计信息处理模式、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全新变革。因此,作为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关口,事后监督从形式到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后监督人员要紧跟业务改革的步伐,不仅要关注资金核算的正确性,更要关注系统设置的合理性及可能潜在的风险,同时要密切关注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业务操作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引发的风险。

(三)会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要求事后监督提高执行力

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是自身业务风险控制的基础、会计内部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因此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强调,要加强对核算业务的全过程监督,事后监督部门作为对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各业务的最后一道资金风险屏障,在人民银行会计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事后监督通过对监督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不仅可以及时全面了解各核算业务的情况,还可以建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就某一类问题进行专项审计和检查,以促进核算部门内控制度的健全,达到防范资金风险的目的,不断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三、影响事后监督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一)监督理念因素分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监督理念是事后监督充分发挥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但事后监督部门由于体制不顺和定位不科学等因素,从制度层面至今仍没有科学的监督理念提出,各分支行事后监督部门从实践的角度虽提出相应的监督目标。但标准不一。制度上无论是刚成立时总行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规程》。还是2010年新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都定位事后监督是对核算结果实施的复核和审验,是核算环节的最后一道关口,另外由于总行没有相应的司局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这就造成了工作中,事后监督部门不具备内审、纪检等职能部门所拥有的有效手段,对核算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时,往往陷入尴尬境地,也容易导致好人主义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执行力度越来越小,甚至执行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后监督有效性的开展。

(二)监督主体因素分析

监督主体对监督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监督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因。从实践角度看。监督目标的实现要靠监督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即通过监督主体的执行把监督目标变成现实,换句话说,事后监督执行力是由监督人员的精神状态、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以及协调能力等诸要素共同作用的。这里的监督主体也就是执行力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事后监督人员个人执行力和团队执行力。因此。要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水平,除了要提高团队每一成员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加强团队本身的建设,包括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激励机制等等,以加强团队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分工。总行制定的制度当中涉及到事后监督人员的培训问题,但目前的现状是,事后监督人员基本上都是靠自身学习来提高素质,很少有机会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三)监督机制因素分析

执行机制的完善是事后监督提高执行力,开展有效性监督的关键。其监督机制包括制度依据、监督手段方法等。

1.制度建设方面。制度完善是提高监督执行力的根本和必要条件,其核心是将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的行为都以制度的方式明确化和规范化,避免监督的随意性。自事后监督部门2004年成立以来,总行相继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等制度,各地事后监督部门结合当地实践,都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管理、操作规程以及工作制度等等,这都为事后监督执行力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从总行出台的制度来看,制度只是从原则上进行规定,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如风险评估方面,制度中只指出事后监督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但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也未建立一套较为细致、操作性很强的事后监督评估预警方法。由于不实行垂直管理,各地事后监督部门自身制定的制度标准不一,而且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2.监督手段方面。监督手段的科学选择是提升执行力的措施和途径。监督目标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方式的选择是否与会计核算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形式相匹配。目前事后监督手段常用的监督方式有人工和计算机监督、现场和非现场监督、全面性和重点性监督等手段。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监督手段滞后于业务的发展。目前事后监督工作除中央银行会计采用监督系统开展监督外。对国库、货币发行等业务仍以人工审票为主,这种人工监督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的结果。也容易导致监督内容不到位,难以起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二是风险评估侧重风险环节的确定。且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各地事后监督部门虽都基本确定了风险环节和风险点。但如何利用监督信息实行对风险的评估预警开展的较少,而且风险评估多是描述性地进行定性评价,缺少定量分析;三是尚未建立相应的监督信息系统。事后监督结果信息目前只是人为地进行整理存档,尚未有建立相应的统一信息标准系统对其进行强制性地存储。不利于从深层次上分析潜在的风险和评估预警的建立。

(四)监督环境因素分析

1.与相关部门的关系方面。事后监督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事后监督与核算部门的关系,以及事后监督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事后监督部门与核算部门的关系应主要强调职责如何划分。监督的结果如何利用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关于职责如何划分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会计核算过程定义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者的结合,同时明确了核算部门和监督部门在会计监督中的定位,但现实工作中。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职责难以合理划分,甚至存在与文件相冲突和矛盾的地方。监督结果的利用问题,事后监督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事后监督成果具有全面性、及时性和可信赖性的特点,但现实工作中,各种检查如联行检查、审计检查、会计检查等仍相互交叉,各自为政,都没能够利用事后监督成果。这就涉及到协调机制的建立问题,协调机制不但应解决监督部门和被监督部门之间的问题,还应构建与审计、纪检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2.会计文化建设方面。会计文化是现代会计管理的一种软约束工具,它侧重于精神层面,以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形式对会计主体产生影响,具有弥补法制监管硬约束不足的作用。会计文化应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会计监督作为人民银行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监督文化也应受会计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总体上看。目前会计监督文化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监督的价值文化欠清晰。事后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导致监督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不是很清晰:二是监督的环境文化欠和谐。事后监督的地位决定了其权力不如内审、纪检具有权威性。平级监督导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难以找到契合点,有时对于出现的问题会发生扯皮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督环境的不和谐:三是监督的制度文化欠优越。总行在制度设计上虽然将会计监督定位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结合,但对于出现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更没有相应的纠错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的对策

事后监督作为人民银行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体的会计监督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事后监督执行力,必须在充分发挥内部因素积极作用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实现会计监督体系的整体联动。

(一)树立科学的监督理念,强化风险管理和监督

一是树立以风险为本的监督理念,强化风险管理。对作为会计控制重要环节的事后监督来说,树立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也就是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人民银行资金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可预见、可接受的范围内:二是加强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评估和研究。突出风险环节监督。协调相关业务部门认真研究每一项业务的流程,并对所涉及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界定。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框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评估相关风险,并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同时对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控和有效管理:三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按照实用性、系统性、全面性,便于操作和评价分析的原则,开发、建立与前台会计核算系统相连的风险预警监控系统。对前台核算系统资金汇划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实现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的转变,增强事后监督的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制度,增强监督执行的动力和约束力。

高效的执行力来源于执行动力,其动力就是利益导向机制,具体指激励约束机制信号的强弱。首先,激励机制的信号从正反馈的角度表明,当执行达到某一目标后,如何鼓励,如何奖赏,其力度有多大,需要明确。在总行没有对事后监督部门考核的情况下,为充分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可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如可考虑借鉴被监督部门的业绩来对监督人员考核,作为全面提升监督人员恪守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其次,约束机制从负反馈角度表示,当执行达不到目标,会带来什么消极后果,以及带来哪些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也需要明确,这就需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有章不循的要加大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执行制度的严肃性;第三就是要建章建制,规范事后监督流程。在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优化监督流程,做到标准化运作。标准化运作是高效执行力的基础,包含了岗位职责、权限配置、信息传递通道、监督流程、决策机制等,从而构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切实做到监督有据可依。

(三)加强培训,提高监督人员的执行力和有效力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的第一位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和最活跃的因素,同样事后监督目标的实现不能依赖事后监督制度本身,关键是对事后监督的贯彻和执行。因此,高素质的监督人员是保证事后监督执行力的重要内因。这就需要提升监督人员的整体执行技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央行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不仅要求监督人员熟练掌握有关规章制度,具备丰富的内控工作经验,业务敏感性和宽阔的业务视野,熟悉前台业务风险点,而且还要具有职业判断力,在实际业务监督中能够捕捉风险事件,预警风险类型,以满足新形势下内控监管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各类后续教育及培训,进一步更新事后监督人员业务知识,提升专业胜任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水平的事后监督干部队伍,以适应事后监督发展和转型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事后监督工作的智能化。

(四)加强会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首先在会计相关部门内部要加强文化建设,形成执行氛围。通过思想教育、宣传道德典型等方式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营造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文化氛围,以促进会计人员将制度要求转化为自律行为,将外在的制度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强化会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树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的理念,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二是畅通交流机制,营造和谐的监督环境。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同核算部门的协调沟通,即事后监督部门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要及时与核算部门沟通,同时核算部门对业务和制度的变化要及时告知事后部门,以共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事后监督部门要加强与会计、支付结算、审计和纪检部门的联系,提高监督合力,实现信息共享;三是提供一个真正做事的平台。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在这个平台上,会计及监督人员有机会、有责任、有奖惩,这样的一个平台是每个会计人员所留恋的,最终会形成一种激励会计及监督人员的文化氛围。

课题组组长:兰埃用

课题组成员:邢福陈莉

王志耆尹月丽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8

摘要:会计监督是整个经济监督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监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决定于资金运动上的独立性,还决定于会计监督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但是由于会计监督理论和操作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会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一、引言

会计监督,一直是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会计是否具有监督职能大讨论,到将会计监督作为写入《会计法》,都说明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和人们的关心程度。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持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1]从这一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会计监督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会计监督的主体具有授权性。二是会计监督的客体具有明确性。三是会计监督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四是会计监督具有合法性。五是会计监督的目的具有效益性。在我国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但实践中,会计监督作用一直不尽人意。会计改革以来,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而事实上会计监督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为什么呢?

二、会计监督的理论先天不足,弱化了会计监督,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首先,对会计监督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会计监督缺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有人认为会计监督主体是国家,也有人认为是企业,最普遍的认识是认为会计监督主体是会计人员。这种对会计监督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会计监督主体缺位。其实我国会计监督主体经历了一个由“国家会计主体论”到“企业会计主体论”的转化的过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是国家,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从而维护财政法规,保护社会主义财产,所以会计监督主体也是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再直接是国家,而主要是企业。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提供信息,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优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为企业有关方面提供信息,协调企业与有关各方的关系,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资金运动进行控制,以保障各项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会计监督主体也相应转为企业。所以为了防范会计舞弊的发生,我们必须从会计监督的主体角度强化会计监督:(1)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核算、审查、分析及报告的所有程序与步骤,能有效地防止侵占集体和国有财产,减少人为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在遵守会计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制定出合理的货币资金、存货、费用支出、固定资产、往来结算、报表编制、内部稽核和岗位责任等制度,从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2)必须完善对领导的考核、奖惩制度。单位领导是企业经济业务的决策者,是会计人员的领导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执行会计监督的效果,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各项改革还不到位,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大,为尽量避免经营权侵占所有权,必须完善对领导业绩的考核制度,不仅应从报表数据,还应结合企业实绩、发展前景、人才使用、内部凝聚力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综合考核、评价单位领导的经营业绩,并做到奖罚分明、奖惩有力。(3)必须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人员竞争上岗制度。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在人才的流动和合理使用上,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尽量做到人尽其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会计人员实行竞争上岗,能有效地促进会计人员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会计监督质量的提高。(4)必须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行为主体,会计监督的实施效果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工作体现出来。为此,从会计人员角度强化会计监督:一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近几年来,我国大专院校的会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也形成了一种制度,使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凭、证书只是过去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经济现象不断涌现,理论知识不断调整和完善,只有不断加强后续教育,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此,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为我国不断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供了法规保障。二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行动的指南,会计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不弄虚作假,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执行会计监督。其次,对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不足,使得会计监督越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目前对会计监督体系的认识产生了一种误区,即将会计监督分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种。这是一种监督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的分类法。按此分类,会影响到会计监督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和会计监督的实施。对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不足,会造成对会计舞弊虽然监督者甚多,但不分主次,从而导致会计舞弊监督越位。我认为,企业的会计监督主体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位的管理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其二是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贷款人和他们在企业的代表如董事、独立董事、监事等,税务部门、潜在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其三是政府;此外,如对政府会计监督要实施再监督,则还应有一监督主体——人大,因为人大可以保证政府会计监督的正常运行和效率,对政府会计监督起再监督的作用。因此,会计监督可分为企业内部责任人的会计监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和政府的会计监督。而且在上述会计监督体系中,政府的会计监督最为重要,在所有的会计监督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监督的思考成为必然。然而要搞好我国政府的会计监督,就必须从理论、方法、组织和措施上予以解决。构建一个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监督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能保证该体制高效运行的机制,对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顺利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对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差异性分析不足,使得会计监督错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会计监督是特殊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控制是抽象的,涵盖整个会计核算的历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会计控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在史前时代便可发现,原始人所作的刻画符号,开始便与管理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一开始就进行的计量与记录便出自对经济进行管理的动机。”[2]这时的管理动机就是对生产、生活做到心中有数,是最初级的控制形式。“进入文明社会后,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逐步构建起来,这时客观上与簿记核算职能并存的还有簿记的监督职能……。”[3]有了簿记,就有了会计监督,但从企业来说,会计监督只是国民经济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它只是不完善的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不把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差异性分清,就有可能当会计舞弊发生时不能因时因地,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适时适地地进行监督,导致对会计舞弊监督错位,弱化了对会计舞弊的监督。所以应该理顺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差异性:

项目会计监督会计控制

实施时间不同只能是事后监督可以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范围不同只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不仅和外部环境紧密相连,而且和外部环境形成有机整体

依据不完全相同财经法律、法规、制度较完善的会计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它是面向市场和内部环境,以取得最终效益为依据,只有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才与会计监督相同,是以财经法纪作为依据的。

“反映”方式不同对经济事项的事后监督,只能从外表反映,不能从经济事项的内部进行反映能对经济事项进行事前控制,消除了不确定的不利因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本质。同时,生产经营过程以前的事前控制通过预决策反映出来,而会计监督不能对预决策进行反映。

外延不同会计监督存在于会计控制之中,是会计控制的组成部分。会计控制也离不开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9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和监督的不力所造成的,不仅缺乏健全的内控和监督机制,同时责任人也缺乏受会计监督约束的意识,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的约束力不足,从而达不到约束的效果。

2建立科学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的有效措施

当前单位会计监督中若干问题的存在,不仅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所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和监督进行强化是当务之急。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建立科学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下。

(一)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感教育。当前在新会计法中规定单位的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化,所以作为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负责人,其应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及会计法律法规熟识,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培训,对每年新出台的关到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从而在工作中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履行监督的职能。

(二)提高会计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据了解,现阶段单位内部会计工作还不具备独立性,由于利益、权利等关系,会计部门大多依附于单位领导,这就严重削弱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建设,提高法规建设。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要不断加强会计工作有关立法。明确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科学的界定监督工作的范围与程序,来为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做保障。(2)创新会计监督模式,即改变传统的事后监督、事后会计检查的落后形式,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的全方面立体工作体系。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职能的再认识。(1)要彻底转变事业单位原来那种重核算轻监督的思想,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制约、参与、预防、反馈的职能作用。(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注意发挥各自的功效,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3结语

会计监督的前提篇10

一、会计监督及其重要作用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会计信息质量,它是在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并通过确切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协调、监督和促进。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政府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我国目前对医疗机构的会计监督以政府监督和医院内部监督为主,社会监督还处于初阶段,其作用还没充分展现出来。

医院会计的监督指的是,授权于会计人员,根据有关的制度、法律法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报告、记录、计量和确认会计要素,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反映,全过程督促和监督经济活动,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医院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有效服务,确保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会计的政府监督指的是代表国家的政府部门实施的针对相关人员和医院的检查和监督,并对违纪违规的会计行为严格实施行政处罚,政府的会计监督内容包括对审计、财政、医政、税务和物价等方面的监督。医院监督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医院会计的监督是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的需要,也是加强管理医院内部经营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存在于当前医院会计监督中的主要问题

(1)法律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为医院会计监督进一步夯实了会计监督的法律基础,但相应配套法律的缺失给医院的会计监督带来诸多困难。会计监督和会计审计的界限不明晰,导致很多医院把二者混为一谈。会计审计是事后监督,不属于会计监督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对会计监督之后在其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监督,而会计监督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

(2)内部审计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的医院内部审计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着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审计制度。医院普遍存在审计制度不完善或不科学的现象,部分医院的审计制度只停留在表面,很难取得真实的成效。第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医院的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甚至出现审计和财务由同一人负责的不合法现象,审计部门很难排除其他部门的干扰而独立开展工作,而只能做表面文章。

(3)内部会计监督观念不强。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医院,领导的内部会计监督观念还比较薄弱,因而缺乏规范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医院的管理模式很难优化,还是重医疗发展、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模式,无法实现医院发展的预期目标。这不仅给医院的良性发展带来阻碍,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医疗市场的建设进程。

(4)医院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综合素质。作为会计监督中的主要执行者,会计人员在会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优厚的照顾导致医院的财务部门成了关系户们的集散地,从整体上看,医院的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综合素质,这大大削弱了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三、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有效的执行医院会计监督

医院内部审计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医院自身的健康发展,不仅会导致医院经济秩序的混乱、妨碍政府主管部门对医院真实情况的了解,还会为腐败、贪污等现象的滋生创造条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医院会计监督的合理化和有效性。

(1)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氛围。医院会计监督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领导对会计监督的重视程度。医院领导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会计监督到位,才能为医院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舞弊等错误行为的发生。医院必须同时完善人力资源政策、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为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医改的进一步深入给医院的会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充分利用内、外部会计监督,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实行联动监督,为医院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障。

(3)加强会计监督的时效性。一般来说,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会计监督工作也不例外,也存在着相应的时间循环。政府的会计监督不应是周期性的和总结式的,这样会使监督过程变得繁杂而冗长,给问题单位掩盖经济瑕疵足够的时间。政府的会计监管应采用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促进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经营活动出现的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4)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会计人员的从业能力。医院会计监督往往忽略了内部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这实际上是对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的一种庇护,对医院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医院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其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使其道德素养综合素质能满足新形势下医院会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5)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奖惩制度。为了抵制不正之风,弘扬廉洁正气,医院应在行驶会计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加大奖惩力度,通过典型案例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6)严格按流程,将会计监督落到实处。医院的会计监督过程十分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监督工作留下后患,会计人员在监督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工作,确保职责的正确履行。

(7)充分利用院务公开平台,接收群众监督。根据医院管理的相应要求,医院在进行会计审计的过程中,必须通过院务公开等工作平台,及时通报医院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并根据群众意见及时对成果进行纠错,确保监督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有效促进医院工作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