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十篇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十篇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36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1

1.1水资源规划管理的背景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并得到与会国的强烈赞同并顺利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文件与两个国际公约,对于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标志性作用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针对我国未来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社会全面建设的承载能力开展水资源相关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出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的方法,探讨水资源管理、科学评价及规划方法使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1.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概念 

水资源的规划概念形成由来已久,是水利发展改革中通过防洪抗旱、开源供水等一系列的水利活动逐步形成的理论。目前关于水资源规划定义较多,在《中国工程师手册》中认为,以水之控制与利用为主要对象的活动,统称水资源事业,它包括水害防治、增加水源和用水。对这些内容的整体安排即是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是未来流域规划,用水调度的手段,对国家的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设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保护治理、优化调度,以及一切与水利工程布局协调、运行实施及统筹安排等工作。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 

2.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 

3.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 

4.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利用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 

5.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 

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现状 

2.1水资源规划管理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产生了优化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五十年代后的发展,基于非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模拟技术与动态规划方法的水资源系统分析发展迅速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以模型形式开展水资源优化管理研究的雏形。 

近二十年来水资源合理规划研究得到不断完善,因水污染与水危机在此时期日益加剧逐渐集中于生态环境效益、水质约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研究对于联合优化水资源系统特征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问题考虑比较全面主要体现在优化模型目标函数不仅具有普适的经济目标在模型中产生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目标且将更多地将某些随机因素纳入水资源模型中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水量型—水质型—综合性发展态势得到重要表现。 

2.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需求分析 

2.2.1水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 

水资源规划是需要结合国内发展水平和自身需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定期调整规划目标和内容,强化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用水、有效节约、全面保护等方面。主要涉及社会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水资源配置方案、水资源保护规划四个方面。 

(1)随着小康社会、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增强,对区域性集中型供水的要求更高,对社会规模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有重要作用; 

(2)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形态正在发生大规模调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必受到影响,水资源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我们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3)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方面用水需求空前膨胀,加上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用水加剧恶化,水资源配置方案自然需要根据生活水平和规模进行合理配置; 

(4)水资源保护规划,为了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要求,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水和谐的要求,新时期的水资源规划必须加强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2.2水资源管理的需求分析 

自持续发展观以来,国家提出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从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出发解决水问题,以全新的理念满足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需求。目前主要管理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三条红线作为水开发、水节约、水处理的要求作为三条警戒封锁线,越过红线将受到惩罚; 

(2)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日益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政绩挂钩。在详细的工作中落实相关的节水政策,对不同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推进水利创新和节水创新工程; 

(3)随着用水需求的调整,水权的转化也需要新的局面,需要加大开发引进先进监测设备,加强农村用水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水资源开发权制度,大力宣传以加强民众节约用水意识,多方面落实三条红线。 

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意义 

(1)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正在社会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相应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防洪安全、干旱缺水、水质恶化、水质污染等一系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必须围绕人水和谐与水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的理念开展工作,造福后代。 

(2)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的最佳手段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无论是以人水和谐为目标还是直接三条红线的要求,都是在要求高效用水,提升水资源规划管理效率,让水资源更好地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通过供水调度、排水监控、污水处理等工程管理措施和方案选择等非工程方式全方位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应的水资源規划管理方式方法理应作出调整。从工程水利向资源工程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观念向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 

(4)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是水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目前水务改革已经在国内不断深入,采用精简高效和一事一部的机构设置原则,也有利于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使用水节水、排污处理等工作有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臧超,左其亭.水利改革发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需求分析[J].水科学工程技术,2013. 

[2]龚凡.水资源规划管理现状与进展论述[J].中国科技博览,2015. 

[3]热合曼·依米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2

关键词:地下水功能区水功能区河流功能区“三色”理论流域规划黄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域水资源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有大江大河流域综合规划距今已20年,流域的水情、工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规划的基础资料已过时,规划期已满,规划思路和内容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流域新的水资源形势、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按照新时期的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订工作。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也正在紧张进行中。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有河流功能区、水功能区和地下水功能区等。

河流功能区划是针对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河段为单元,根据河流的自然资源属性、生态与环境属性、经济社会属性和规划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对河流开发利用的需求与维持河流健康、促进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定河流功能区划,体现国家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总体部署。

水功能区划分是针对流域干支流河流,指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相应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质量标准的特定区域。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是针对流域面上的地下水,是编制浅层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的基础,规划编制主要以地下水功能区为单元,根据其功能状况,提出分区分类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规划方案。

地下水功能区以流域的地下水资源量与可开采量和水质功能定义,水功能区划分地表水水资源状况来定义,河流功能区划是综合河流的多个目标中主导功能来定义。

1.河流功能区划

河流功能区划是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域综合规划思路、理论技术体系和规划设计方法的完善和创新。河流功能区划的根本目的,是根据资源环境禀赋、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明确不同河流河段的功能定位及其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或限制条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为指导河流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提供支撑与依据。

河流功能区划以河段为单元,综合河流自然资源属性、生态与环境属性、经济社会属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主要因素,按照河流河段自然、生态功能要求和规划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等,采用4类河流功能区区划体系进行功能区划分,分为规划保护河段、规划保留河段、调整修复河段和开发治理河段,体现河流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总体格局,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对河流开发利用的需求与维持河流健康和可持续利用的关系。规划保护河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规划保留河段是为可持续发展作为储备;调整修复河段是要着重解决开发利用于治理保护之间的矛盾与不协调;开发治理河段是要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治理,实现有序、合理开发。

在河流功能区划基础上,分析确定河段功能区在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景观保护、防洪排涝、供水灌溉、水电开发、内河航运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协调不同河段功能之间和不同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条件,以及管理对策,为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和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的提供基础依据。

河流功能区划既要按照总院技术大纲的要求,也要体现黄河自身的特点,站到全河的高度上确定各河段的功能定位。工作中要注意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衔接,尽可能协调好与水功能区划、河道岸线功能区划、生态区划、防洪区划等各种区划的关系,当各种区划存在矛盾时,其他功能应当服从河段的主要功能。

黄委主任李国英黄委专题研究指出,黄河流域河流功能区划应立足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来分析确定每个河段的功能定位,牢牢把握构建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途径,要将是否有利于构建完善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作为黄河流域河流功能区划的判别标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

2.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是编制浅层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的基础,规划编制主要以地下水功能区为单元,根据其功能状况,提出分区分类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规划方案。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状况,地下水补给和开采条件,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结合近期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及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需要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要求,以平原区和具有重要供水及生态保护意义的山丘区浅层地下水为重点,划分地下水功能区。

根据地下水功能区的主导功能要求,兼顾其它功能的用水要求,在分析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地下水功能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目标、维系供水安全的水质保护目标;同时,要根据各功能区水文地质条件、生态与环境保护需求,从管理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实际可能,因地制宜制定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合理生态水位控制管理目标。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功能要求对各功能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进行评价。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体系见表1,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工作的技术要求,详见《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定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资源[2005]386号)。

本次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面积原则上与全国水资源分区面积一致,包括不透水面积、水面面积及沙漠区面积等。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是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成果的基础。

3.水功能区划

水功能区是指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相应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质量标准的特定区域。

水利部水资源[2003]233号文“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第三条:水功能区分为水功能一级区和水功能二级区。水功能一级区分为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七类。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分类体系见框图1。

黄河水资源保护局根据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要求,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共划分河流46条,划分河长共计14082.3km,其中干流河长5463.6km,占总河长的38.8%;划分湖库面积448km2。水功能一级区共划分118个,其中保护区22个,保留区9个,缓冲区50个,开发利用区37个。水功能二级区共划分178个,其中饮用水水源区26个,工业用水区26个,农业用水区55个,渔业用水区7个,景观娱乐用水区8个,过渡区25个,排污控制区31个。

水功能区划是水利部门进行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科学利用水环境承载能力等工作的基础和依据。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在结合流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原则,具有覆盖面广、开发利用程度高、突出水资源的保护重点及水质标准要求高等特点。水功能区划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确定各水域的主导功能及功能顺序;确保水域功能不遭破坏。

4.流域功能区划的区别

4.1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流域功能区划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下简称《意见》),《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四大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流域功能区划应遵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的补充完善,互不可替代的专业规划。

4.2流域功能区划之间的不同点

地下水功能区区划采用水资源评价地表水资源评价的面积和分区,即采用流域全覆盖的方式进行。河流功能区划以干流主要支流为主河段为单元,结合黄河流域特点增加中水河槽平滩流量内容。黄河流域水功能区以干流支流为主河段为单元,共划分河流46条,划分河长共计14082.3km,其中干流河长5463.6km,占总河长的38.8%。

黄河流域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是在地下水功能区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已经水利部的批复,在本次规划中主要是复核完善。河流功能区是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工作大纲正在完善中,试点工作正在进行。

4.3流域功能区划达到目标

地下水功能区区划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利用与保护规划将极大的提高地下水管理水平,与地表水联合配置解决了水利部门只管地表水的状况,另一方面巩固水利部门管理地下水的地位,形成“一龙管水”的局面。

水功能区划是水利部门进行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科学利用水环境承载能力等工作的基础和依据。2005年淮河委由于向社会公报淮河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引起国家环保局的强烈不满,国务院有关负责人批复按原“三定方案”的裁定才平息这场风波。

河流功能区划的根本目的,是根据资源环境禀赋、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明确不同河流河段的功能定位及其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或限制条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为指导河流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提供支撑与依据。

5.流域功能区划的认识

本次流域综合规划强调不能成为单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要突出技术管理的措施和手段,从以上的专业流域功能区划中涉及河流综合功能、水质、地下水,然而对于仍然地表水的管理的缺乏功能区划。

国务院1987年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而其它大部分流域没有完整的地表水分水方案。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进行了水资源配置,但如何管理是其不足。

流域功能区划的划分体系无论是三个或四个,结合本次综合规划“红线”、“底限”控制性指标与限制性条件等与“红黄蓝三色理论”同工异曲。根据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孙雪涛副司长的红黄蓝分区管理的“三色理论”,其主要内容在地下水取水许可方面,实施红黄蓝管理,禁采区为红区,采补平衡区为黄区,可采区为蓝区。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红黄蓝分区管理。当区域排污总量超过其控制量、水质超过其保护目标时,为红区,应削减排污量,当区域排污量接近排污控制总量时为黄区,不允许再增加排污量,其余为蓝区,表示仍有纳污容量。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3

今年3月,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4月初,我部会同国家计委在浙江召开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部署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5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审查会。为加强规划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6月中旬,国家计委和水利部牵头成立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家计委刘江副主任任组长,领导小组的成员有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经贸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9个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负责规划的具体组织和业务工作。在刘江副主任主持召开的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研究决定在领导小组下成立专家组,对规划编制进行技术指导。今天召开专家组第一次会议,宣布成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并对规划技术大纲进行审议。借此机会,我向各位专家简要介绍一下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有关情况。

一、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十分必要和紧迫

1、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贯彻国家新时期治水方针和资源战略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今年初,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党中央、国务院把水资源摆在如此高的战略地位,那么如何根据我国水资源的状况,管理好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协调和谐关系,科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方案和措施,为实现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学的诸多原理,依靠大自然的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水资源是生态系统平衡中最重要、最难以替代的部分,没有水资源系统的平衡和循环,就没有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根本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抓紧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基础条件。

2、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新形势以及水资源条件变化的需要

管理好水资源这种国家的战略资源,首先要把家底摸清楚。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距今已*多年了。*多年来,我国水资源状况,无论是水文系列,还是下垫面情况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水资源的认识和水资源的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水资源评价和规划成果已不能反映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对水资源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出新的评价。二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需要以水资源作为支撑和保障,都要求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三是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社会对水环境越来越关注,要求改善水环境的呼声很高,尤其是近几年沙尘暴频发、水污染加剧和干旱缺水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最近美国作家布郎先生写的《生态经济》一书中,列举了近*年来世界环境发生的诸多变化,如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江河断流、森林砍伐、草场过牧、地下水下降、沙尘暴肆虐、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现象,指出如再不改变人类的经济观念,仍然以市场为导向,无止境地追求最大经济利益,那么人类就终将逐渐走向衰败。书中提倡应从原来的以经济为导向转变成以生态为导向,按照生态学的诸多原理,重新调整经济结构,重新审视经济观点,重新研究经济对策。书中列举了*年代世界粮食紧张的例子,当时各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在投入、科技、粮食价格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加大粮食的生产,使得世界粮食产量*年内增长了一倍。而当前水资源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急需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等手段,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努力解决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当中的诸多问题。要回答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工作的指导。四是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节约优先,保护为本,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城市,建立节水型社会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治水思路方面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在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生态需水的新概念,在管理方面提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迫切需要做好新的规划。

3、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北、西北、东北都面临着严重缺水的威胁。南方及其它一些地区也存在着局部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等问题。然而,当前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以及节水政策和措施与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必须从节约和保护入手,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资源利用、污水处理再利用以及跨流域调水,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规划是工程布局和资源管理的基础,是指导经济发展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也是政府制定各项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依据。因此,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又是改变水资源利用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急需。

4、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体系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包括水利规划工作极为重视。在国家计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部加大了水利规划工作的力度。*年大水以后,我部组织开展了一大批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全国防洪规划已经或即将完成;首都、黑河、塔里木河的水资源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长江、黄河、嫩江松花江、淮河、太湖、海河等大江大河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也已经国务院批复,正在组织实施;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已由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印发;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和论证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正待上报国务院。这些规划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经验。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当前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是继全国防洪规划以后,为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建立以防洪减灾和水资源综合规划为支撑,以流域、区域及专项规划为基础的水利规划体系,必须进行的一项最基础的重要工作,是今后两到三年内全国水利规划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抓紧时间,努力工作,切实抓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

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专业跨度最大、工作任务最重、要求最高、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技术内容最复杂、协调任务最繁重的一项规划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工程布局以及水资源的各个方面,规划内容不仅涵盖了水利工作本身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涉及多个相关技术领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还要充分体现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突出规划的重点,把握好规划的深度。

所谓综合性,就是水资源综合规划要从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水资源条件,预测水资源可能的供给与需求,统筹规划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全面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奠定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和技术平台,为水资源领域各专业规划的制定提供指导。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利用科学的方法,认真细致地做好水资源及水环境的调查和评价工作,科学分析各地区、各行业的节水及用水定额,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量,在节水、治污、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的前提下,立足本地区、本流域,科学地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所谓前瞻性,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前提下,做好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预测。针对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沙化等新情况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新问题,研究水资源战略和总体布局,前瞻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所谓实践性,就是必须结合各个地区、各个流域的实际,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既要研究总体布局,又要研究实施方案、措施和方法;既要有规划的宏观把握,又要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从规划重点来讲,本次规划应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通过水资源评价,摸清天然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规划方案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确定水资源的可利用上限。根据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分析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及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关系,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最大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并研究实现水资源跨流域、跨地区配置的工程布局和方案。

从规划的深度来讲,本次规划一是要处理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的规划原则、规划任务与总体方案等,要对将来专业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性,而不是把应由专业规划做的具体方案、布局反映到综合规划中。过细的工作内容将留待专业规划解决。专业规划则要服从综合规划,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是要处理好全国、流域、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全国规划不是一包到底,而是重点放在流域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进行水资源的宏观配置,协调各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中的相互关系,把握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框架、发展方向和重点。流域规划是本次规划的核心,应重点反映跨省或省际之间的公共河流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确定水量、水质控制指标,建立监督管理体系,针对流域水资源配置的重大问题进行规划,把握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管理的方向和重点。各省区则应在流域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做好区域水资源规划,即在全国、流域规划所配置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条件下,综合规划区域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开发、利用和治理。

总之,水资源综合规划不能做成突出工程和投资的规划,而是从水资源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做成突出资源配置思路、指标、格局、措施的规划,突出对今后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成立专家组对编制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我们邀请水利和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中一些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把关,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4

规划水资源论证包括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区域发展等规划审批前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1)使这些规划与国家、流域水资源战略规划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2)评估这些规划实施所需水资源保障措施的科学合理性,包括规划区内供、用、耗、排体系布设和规划区外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方案;(3)从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提出完善这些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因水制约所需规划的调整和保障规划实施尚须增加的涉水对策措施。要达到上述目的,规划水资源论证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1)分析规划影响区现状和规划年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状况,对流域、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做出客观评估;(2)对规划需要的水资源保障方案进行科学判断,包括不同规模供水、排水的水质水量指标,特别是高耗水、高排水产业的布局规模应进行方案比选;(3)规划的水源配置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协调分析;(4)规划实施可能对流域、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5)完善规划需要解决的涉水问题与对策措施;(6)结论和建议。

2淮河流域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水利部要求,淮委组织开展了“引江济淮”工程规划的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流域四省也分别进行了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化工园区、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严格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须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2013年底,受水利部委托淮委组织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技术咨询,为水利部组织审查起到了初审作用。从淮河流域目前情况看,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仍存在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报告书质量不高等问题。

3建议

3.1迫切需要出台国家层面的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2010年11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后,各流域机构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很多试点工作,有的省还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而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关于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管理办法,近日水利部的《关于做好大型煤电基地开发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意见》,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建议尽快出台国务院《水资源论证条例》或部委令,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规划水资源论证统一纳入法律体系进行管理。

3.2加快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标准的建设步伐经过几年的试点工作,各地在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如长江委在河流水电梯级规划方面,安徽在城市规划方面,天津、内蒙等地在工业园区规划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这些成果往往因区域、园区特点及编制人员特长而异,报告书的差异也较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标准体系,对报告书的论证范围、主要内容、工作深度等做出具体要求。

3.3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公信度规划水资源论证宏观性强,论证对象复杂,多学科交叉、专业性强,且涉水内容有许多不确定性,给规划提出要求,如何得到社会各界理解支持,主要靠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鉴于公众参与内容涉及水资源调查、评价、配置和保护,涉及综合对策措施、跟踪评价及监督等,专业性较强,内容多,有必要对现有的公众参与程序和方法进行改革,如专业内容通俗化,内容解密处理,在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网络、微博等,由报告书编后改报告书编前征求意见等,提高公众参与效果和公信度。

4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技术问题

4.1正确界定规划与论证的定位在园区规划方案中,一般明确了规划需水总量和需水结构、用水效率等指标。规划水资源论证是对规划提出指标进行评估论证,包括规划项目需水排水是否合理、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方案是否安全可靠、涉水规划措施是否可行等。往往规划(如某些新城区规划)本身水资源保障分析不够,需水总量和需水结构、用水效率等指标不确定,论证只能“一边出题目,一边做答案”,导致有些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变成规划的水资源专题报告,难以达到从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完善、调整规划方案的目的。

4.2规划水资源论证范围与深度规划的水资源论证范围不是规划范围,而是规划区外部取水、排水涉及的相对完整的水计算单元,如地表水量计算的河湖控制单元、地下水量计算的地质单元和水质分析的水功能区等。影响区的范围应更大一些。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深度,受规划区域特点、水资源状况、需水退水规模、影响大小等很多因素影响。笔者认为,论证必须做到以下基本深度要求:(1)对规划尚未确定的用水排水量大的项目,要进行不同方案需水预测,以分析规划实施与水资源专项规划的协调性;(2)绘制规划区内部各项目之间考虑水质要求的水量平衡流程图,以分析规划用水科学合理性;(3)绘制规划所需的给水、排水线路及处理设施的平面布置图,以保障涉水工程措施能够顺利落地;(4)进行多水源不同供水规模的多方案比选,以分析规划取退水与论证区(或影响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性;(5)明确提出规划是否可行和需要调整完善的结论与建议。

4.3协调规划项目之间的供用水平衡是用水合理性论证的关键一般来说,在规划阶段建设项目并不像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时工程基础资料较齐全,项目内部各工艺用水尚不确定,很难进行项目的用水合理性论证,但可以根据行业定额或类比分析,在产业布局已知的情况下,确定项目总取退水量和质的估算,考虑园区内各项目相距较近,按照优水优用、分质供水的原则,开展项目之间水平衡分析。在优先考虑项目自身实现“零”排放的基础上,实现园区内各项目之间分质分量水重复利用,实现规划园区节水减排,对合理利用水资源意义更大。

4.4涉水相关措施切实可行才能达到完善规划的论证目的一般来讲,因水资源问题否定规划的可能性很小,论证的最终结果是希望规划调整方案或完善涉水相关措施,包括水源工程、取排水线路布局、水处理设施、水管理和水监控体系等。这些措施一定要切实、具体、可行,才能融入规划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认可,成为这些措施实施的依据,为设施建设提供土地、环境空间,达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主要目的。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5

论文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没过程中.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前为政策先导与框架确定阶段,重点是由地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尽快推进已经列人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的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2015-2020年为主要法律制度完善阶段.重点是将防洪法修改完善为洪水管理法:2020年之后为制度进一步健全阶段.重点是进一一步修改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6

论文摘要: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订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滥用职权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没过程中.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前为政策先导与框架确定阶段,重点是由地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尽快推进已经列人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的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2015-2020年为主要法律制度完善阶段.重点是将防洪法修改完善为洪水管理法:2020年之后为制度进一步健全阶段.重点是进一一步修改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7

*大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总书记、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水利建设和水利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加大对水利的投资力度,几年来水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工程建设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在取得的诸多成绩中有一项特别引人注目,就是*大水以后我们更加重视水利规划工作,水利规划工作较过去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先后编制了七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其中长江、松花江、淮河、太湖若干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时编制了生态建设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灌溉纲要等专项规划和一大批专业区域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下一步加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目前规划还很难覆盖全国防洪、水资源以及其他各个领域,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规划体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编制了全国七大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以后,着手编制了全国防洪规划。目前,防洪规划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今年年底将编制完成上报国务院审批。

防洪规划之后,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划。为此,今年3月份,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今年4月初在浙江东阳召开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了这项工作。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规划。为了做好该规划编制工作,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审查会,旨在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的技术路线,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谈四个方面的意见,供各位专家在审议技术大纲时参考。

一、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距今已20多年了。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用水对水量和水质的高要求,需要有高质量的水源作保证;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加,也需要有比较稳定的水源;三是全社会对水资源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节约优先,保护为本,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四是全社会对水环境非常关注,要求改善水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由于气候的变化、地下水超采、水利工程建设及其他人类活动,对水、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的变化。这些都为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贯彻新时期党中央水利建设方针和资源战略的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19*年大水以后印发了中共中央15号文件,专门部署了水利建设,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快了水利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今年初,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通过水资源综合规划,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建设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自然规律及其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协调和谐关系,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经济规律和要求,制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2、是建立节水型社会,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北、西北、东北都面临着严重缺水的威胁。南方及其它一些地区也存在着局部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等问题。据初步统计,全国年均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136座城市缺水严重,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还缺乏足够的、安全的饮用水源。城市供水的保证率还比较低,部分农业和生态用水被挤占。中国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北方地区缺水严重的现实,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目前来看,节水还有很大潜力。无论是节水意识还是节水措施和政策,都与对节水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在节水和治污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洪水资源、中水资源,以及跨流域调水,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等,使其相互衔接和协调,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从而进一步挖掘供水潜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

3、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

最近副总理在视察南水北调中线时指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相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不均匀性、流域性及后续效应性,说明加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控制地下水超采,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实施对水资源的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要根据我国水资源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通过水资源综合规划,在科学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各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建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水污染治理和节水型产业的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需要

实现流域、区域、城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就是要以流域为单元、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用户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要建立权威、高效、统一、协调的流域、区域新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就必须统筹考虑防洪、排涝、蓄水、供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水事活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些问题除了依据《水法》等法律武器来解决,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水利规划体系作为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依据以及工程布局的基础。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就是要在深入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把握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开发、利用、治理六个方面,协调各方面关系,明确各个时期的水资源管理目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切实有效地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5、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需要

水具有两重特性,即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过去我们较多地认识水的自然属性,对水的商品属性认识不足。因此,越是短缺的东西越便宜。认识水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长期以来,我们把供水和污水处理作为公益性事业,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污水排放越来越多,政府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供水和治污应作为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计入生产成本,居民排污应作为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水利也有两重性,有社会公益性的一面,也有运用价值规律进行组织和运作的一面,政府公共财政要承担社会公益性的部分,企业和群众要承担属于市场的部分。所以必须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水利管理体制。通过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可以为水的使用权的界定和赋予提供前提和保障,为推动水权改革和水市场的建立、实行水的有偿转让奠定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可以为污水的处理走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路子寻找出可靠的合理的渠道和机制。

6、是建立和完善新时期全国水利规划体系的需要

水利规划是治水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为了在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更好地贯彻中央的治水方针,急需构筑新时期水利规划体系。&dyh;*大水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各级水利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大批规划成果。根据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要,新时期水利规划体系的建立不仅要有区域规划、专业规划,而且必须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水利规划网络,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的不断变化实行动态管理,使水利规划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作为水利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尽快组织编制,为今后的水利管理和工程布局奠定良好的规划基础。

二、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要求

这次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要求是:运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分析其承载能力,在节约和保护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也对经济建设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出要求,规划还必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提出明确的方向、目标、步骤。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统筹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总体规划布局,制定相关对策措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落实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编制规划的主线。根据这条主线,规划编制中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通过水资源的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按照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对水资源的要求,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造出既符合水利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规划成果。其次,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既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要坚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做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要坚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认真研究水利管理机制、体制、法律法规等问题,科学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事活动。要坚持科学治水,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确定各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和规模。

整个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三步。第一步,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状况及区域、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第二步,在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第三步,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指导下,进行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布局和方案论证,制定水资源的各项保障措施。每一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每一阶段都要进行阶段成果验收和审查,为下一阶段规划工作打好基础。

三、制定和完善技术大纲是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

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是水资源综合规划涉及全国、流域和区域等不同层面,是一个全面的规划,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参加规划工作的人员非常多,需要各层面衔接、联系和协商的地方也非常多;二是规划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不同领域,是一个综合规划,它有若干专项规划为依托,往往前一个规划的成果是后一个规划的基础,规划之间相互交叉;三是规划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行业的不同的技术标准,需要大量的协调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规划;四是规划不仅面临许多水资源专业领域的老问题,也面临许多新思路、新资料、新技术、新方法,是一个体?quot;四新"的高标准规划。总之,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成为指导今后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由政府推动实施的一个带综合性、前瞻性的规划。因此,需要对规划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各涉及部门和行业、各种特殊情况等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概念、标准、方法等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制定科学统一的工作大纲和技术大纲,并严格按规则行事。这样才能提高规划效益和规划质量,使规划成果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国家计委、水利部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全国水资源规划技术大纲的编制工作。水利部组织专家在规划任务书的基础上,编制提出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并征求了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意见,进行了多次反复修改,经这次专家审查讨论修改后,将印发全国各地参照执行,指导全国、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各流域规划编制机构要在全国技术大纲的指导下,结合本流域的实际情况,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并由水利部商有关部门组织审查批准,指导流域内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根据全国和流域的技术大纲,结合本省区的实际情况,编制省级区域规划技术大纲,做更加具体的细化工作,经所在的流域机构审查,并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还将统一制定相关技术细则。

我们十分重视技术大纲的制定工作,对各层次技术大纲的编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工作要求:2002年5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经专家审查后,由水利部报全国水资源规划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后下发执行。2002年6月,组织编制流域的技术大纲,并审查批复,下发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并全面开展规划第一阶段的工作。

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技术大纲执行工作,还将结合规划工作的启动,重点做好项目任务书和技术大纲的宣传贯彻,开展技术大纲的培训等工作。组织具有规划工作丰富经验、参与规划项目任务书和技术大纲编写工作的专家,介绍规划思路、技术方法,对规划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交流研讨。近期,将重点组织对各地的规划编制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编制人员理解、掌握本次规划的思路、工作方法。并针对第一阶段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评价工作,结合对规划中的难点问题,如水质水量统一评价问题、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生态环境需水量、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等问题的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技术交流、研讨与培训,加强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

四、在规划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专家作用

技术大纲的编制和完善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国家计委、水利部和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要充分发挥各类技术力量,广泛地依靠各方面专家,开展技术大纲的制定、审查和修改完善工作。为此,明确由水利部水规总院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及技术大纲编制工作的技术总负责单位。水规总院在编制技术大纲过程中,邀请了中国水科院、中国环科院、南京水科院等单位的60多位专家,召开了各种讨论会、研究会和编制工作会,参加专家180多人次,充分依靠和发挥了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在座的有一部分专家就参加了技术大纲的有关研究和编制工作。

可以说,技术大纲的编制专家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邀请更加广泛的各方面专家,对技术大纲进行审查,进一步讨论修改完善。应邀参加这次技术大纲审查会的有两院院士,中科院、国务院发展中心、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有关大专院校及水利部部内的40多位专家,还有国家计委等部门领导和专家,请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通过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进行全面审查,把规划工作的技术路线确定下来。这关系到水资源综合规划今后3年的工作,关系到规划的成败,十分重要。我深信,经过与会专家的共同努力,技术大纲审查会一定能够开得很好、很成功,各位专家将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和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规划技术大纲的审查中,一是请大家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出发,对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技术路线,以及大纲的总体框架和结构等进行审查,提出意见。技术大纲是否贯彻了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政策和资源战略政策,规划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全面反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需要。

二是请各位专家从规划编制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大纲中的一些具体概念、处理方法,以及规划内容及要求等进行审查,提出意见。技术大纲的各个环节处理是否恰当;各个部分的内容及要求是否反映了水资源的实际,突出重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否体现创新意识,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理念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请专家从规划工作的角度出发,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进度、工作深度、预期的规划成果等进行审查,提出意见。按照技术大纲的要求,能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保障规划对水资源配置和工程布局的科学合理。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8

国家"十一五"规划是我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国家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编制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今后5到15年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目标和任务、布局和重点、对策和措施,是*年各级水利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去年,我们集中力量编制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并已经印发给大家,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也认真研究了各自流域、区域水利发展规划思路。今天,我们召开本次会议,就是在理清规划思路的基础上,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和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以推动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年,水利部组织研究并提出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规划思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精神的过程,规划思路报告广泛地征求了国家有关部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广泛地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最后经过部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正如在部长办公会上汪恕诚部长指出的那样,规划思路报告研究的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大局。因此,经过部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的规划思路报告应该是今后编制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依据之一。

(一)充分认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水利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水利中长期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首先,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水利提供饮水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在水利发展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水利在保障公共安全、支撑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水利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水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因此,面对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水利支撑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从水利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一五"及到2020年,水利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逐步完成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水资源作为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资源,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好地满足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使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解决饮水安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因此,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从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定位和作用来讲,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今后5年至15年水利发展、确定水利重大工程布局和建设安排、加强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规划依据,是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本届政府十分重视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的作用,把以往的五年计划改为规划,就是进一步强调"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事关今后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好规划编制。

(二)深入理解"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纵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发展的需求、水利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的水利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自然、资源、资金、生态移民、体制机制等条件制约的不利因素。这一时期,我们既要充分把握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又要尽可能规避风险和克服不利因素,把握好"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确定"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体现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深化水利各项改革,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确定"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还要根据国家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明确"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是要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五是要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节水为主,治污优先,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六是要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明确水利发展的重点,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确定"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更要体现在制定防洪减灾、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等重大战略过程中,全面贯彻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在防洪减灾方面,要给洪水以出路,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手段,科学安排洪水,尤其要加强对人类自身行为的约束,逐步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根本,通过建立国家水权制度,不断完善节水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明确河流的纳污能力,严格管理社会的排污行为,倡导绿色经济;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结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逐步扭转我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三)全面把握"十一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体系

与以往水利发展五年计划相比,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水利发展目标体系,而改为水利发展和水利改革与管理并重的双重目标体系。在水利发展目标方面,提出了防洪减灾、饮水安全、城乡供水、节水、农村水利发展、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水利现代化等宏观目标。在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方面,提出了以洪水风险管理为主要任务的洪水管理目标,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主要任务的水资源管理目标,以建立河流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为主要任务的水资源保护目标,以健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为主要任务的水土保持管理目标,以建立经济手段为主的长效节水机制为主要任务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以及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水价体制等水利改革目标。双重的规划目标体系与国家对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双重定位是一致的。一方面规划要成为政府审批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水利发展目标体系以确定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布局和安排;另一方面规划要成为政府对涉水事务实施社会管理的依据,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水利改革与管理的目标体系以确定政府在哪些领域需要改革,需要加强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践证明,建国五十多年来,水利在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在"九五"和"十五"期间,仅依据国家投资计划,就可以形成约6000亿元的新增水利基础设施固定资产。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水利发展的历史欠帐还很多,水利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水资源作为全社会的基础性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管理上差距更大。因此,在规划思路中强调双重目标体系,就是要更好地在"十一五"期间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践部党组治水新思路,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重点抓住水利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十一五"规划思路重点提出了九项水利发展任务、四项社会管理制度、四项改革措施。这些在思路报告中均有充分地论述,我在此简要地点一下,使大家更清楚我们在"十一五"期间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在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方面,一是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加快实施以治淮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治理,重点加强大江大河蓄滞洪区建设;三是加强南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节水和治污力度;四是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库建设,水库建设中要充分重视移民和生态问题;五是加强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主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强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七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八是加快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九是加快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

在强化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方面,一是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开展洪水风险分析评价,建立国家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完善蓄滞洪区管理制度,提高蓄滞洪区管理运用调度能力。二是建立以水权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紧制定国家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实现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水权转让制度,培育水市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建立以水功能区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确定水体纳污能力和纳污总量。四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节水机制。

在水利改革主要任务方面,一是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二是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水利投资体制,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三是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建设管理的"四制",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推进水价改革,加快农村水利改革。四是推进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探索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完善水利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

规划思路报告中提出的这九项水利发展、四项社会管理、四项水利改革的任务,应该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点,各个流域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结合本流域和本地区的实际,在规划编制工作中把这十七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突出重点,精心编制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阶段,要进一步深化流域、区域、专项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思路,理清今后水利发展的脉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和改革目标任务、布局重点、政策措施及重大建设项目安排,把规划思路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到规划编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十一五"规划成果体系。为此,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找准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及现状评价,对照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对全国、流域、省区和专项水利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和达到的现状水平进行统计和分析,全面总结和评价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执行情况,产生的效益和取得的经验等。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十一五"及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分析。要结合各地实际,统筹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镇化进程、保障粮食安全、东中西区域发展战略、生态与环境等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并且要达到量化的要求。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找准水利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主要差距和问题,作为"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

第二,量化目标。水利改革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任务,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水利发展目标。在规划思路提出的目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论证"十一五"及到2020年水利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合理性。要以*年水利统计数据为基准,预测到*年底水利发展主要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根据水利发展现状指标和需求分析,合理确定"十一五"发展量化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科学确定"十一五"及到2020年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要科学分析量化的目标指标,引用的数据资料来源要可靠,预测方法要科学,对成果要进行合理性分析。要统筹确定各项目标指标的发展水平,既要考虑长远发展,也要切合发展实际。

第三,优化水利发展规划布局和重点水利建设安排。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布局和重点水利建设安排是水利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布局要从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出发,突出重要流域、重要区域、重点领域和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重点水利建设安排要统筹考虑近期与长远、重点与一般、需求与可能,在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在建规模、发展需求、前期工作深度、工程效益和投资能力等各方面情况,合理确定"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规模。按照轻重缓急,做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安排,根据各类项目的特点和国家有关投资政策,做好建设项目分年投资测算和投资来源分析,以合理确定"十一五"水利投资需求和投资政策。

第四,细化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要把强化水利社会管理、深化水利改革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结合各地水利发展的实际,将水利改革与管理的各项主要任务具体化,使之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水利改革与管理措施要有的放矢,每一项措施都要确定改革与管理的思路、目标、内容、步骤和实施效果,不能仅停留于口号或思路。全国、流域、省区、专项规划要分别反映水利改革与管理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上下雷同。各地要善于从近几年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好的经验,积极探索水利改革与管理的有效对策措施。

第五,认真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制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指导水利发展,"三分规划,七分实施",好的规划方案最终要落实到实施中,而规划思路的体现、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保证。因此,要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水利工作的实际,从投资保障、政策保障、法律保障、科技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提高保障措施的可操作性,切忌面面俱到,做表面文章。每一项措施都要具体可行,以保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能够落到实处。

第六,把握好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质量。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为保证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质量,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突出规划的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总体和长远考虑水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提出既有现实性、又有预见性的水利发展和改革规划。二是在规划思路和方案创新上下功夫。"十一五"水利改革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形势和要求,因此,在规划编制中,要善于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治水思路和理念,善于学习和借鉴相关行业发展的好经验,善于采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规划中的实际问题,在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案上努力创新。三是在相关规划协调和衔接上下功夫。要把握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的协调和衔接,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做好全国、流域、区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协调和衔接。要合理确定水利"十一五"专项规划体系,加强部内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要做好与发展改革、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规划衔接,做好与相关部门联合编制规划工作。四是在规划成果体系上下功夫。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成果体系主要包括全国、流域、区域、省区、专项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重点项目数据库,规划思路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要加强规划成果的管理,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抓紧完成工作,并根据国家总体规划的要求,整合重点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三、统筹协调,认真处理好规划编制中的几个关系

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涉及的内容、领域、部门十分广泛。为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综合协调,认真处理好规划编制中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水利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一方面,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各地区、各行业对水利发展的需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对调整区域经济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等提出对策建议。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争取把水利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和领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也要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完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延伸。

二是处理好加强水利建设与强化涉水事务管理的关系。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相比,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大江大河还需加快治理,蓄滞洪区仍是防洪中的主要薄弱环节,中小流域防洪能力还比较低;水资源短缺问题远未解决,还有400座城市存在缺水问题,50%以上省份处于资源短缺的状况,提高城乡供水能力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十一五"乃至2020年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九五"、"十五"以来,各级政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近6000亿元,水利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好转,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遏制,归根结底,是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巩固和加强,政府对涉水事务管理的任务越来越迫切,如何规范人类活动,防止对水与生态环境的侵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成为涉水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在"十一五"及今后的水利发展中,不断变革和完善水利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和强化涉水事务管理的双重措施,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移民和生态问题已成为水利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规划编制中,要妥善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建设的根本和切入点,水是生态与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要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作为水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要加强对水资源短缺地区、水环境恶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治理。在确定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安排时,要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对移民人口多、征地面积大的项目要慎重决策,项目投资测算要打足移民安置投资。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作为规划的重要理念,新建水利工程要认真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对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内新建水利项目要慎重决策,广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同时,也要防止人类活动侵害水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以及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是处理好重点建设项目中续建和新建的关系。据统计测算,"十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基建投资规模约在3500亿元左右,而到"十五"期末预计结转续建项目规模为2500~3000亿元左右。因此,"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要以续建项目为主,适度考虑重点新开项目。从投资需求来看,考虑目前在建规模和适度的新开工规模,今后几年每年需中央和地方投资约600~700亿元。从投资形势来看,1998年以来,中央水利基建投资主要依赖于国债资金,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近两年国债投资呈快速递减趋势,水利投资规模因此也呈递减的趋势,今年中央水利投资减少62亿元。中央水利投资的减少,再加上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一些重点在建项目投资强度不足,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致使"十五"期间结转投资规模偏大。因此,在确定"十一五"水利建设项目安排上,要把重点放在续建项目上,对续建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对一般性项目,抓紧收尾和清理。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要根据轻重缓急,合理控制建设规模。

四、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年,是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一年。按照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今年要完成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明年初完成规划成果的审查报批,规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有关单位要继续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切实抓紧抓好。

按照我部印发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的规划组织分工意见,部规划计划司负责归口管理全国规划编制工作,并会同水规总院、综合事业局、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全国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由部有关司局参与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的管理职责,会同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好本流域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要组织做好本省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9

关键词:新疆煤田开发区水危机预警

中图分类号:p641.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新疆几大煤田(三塘湖、沙尔湖、淖毛湖煤田或煤矿区)资源勘探的临近结束,新一轮的煤炭资源大开发即将拉开帷幕。由于新疆煤田区的水资源调查相对滞后,针对煤矿区建设的供水水源地勘查基本没有进行。因此,尽早开展煤田开发区的水资源规划,明确煤田区水资源勘查利用方向,是规避煤矿区开发建设中水危机出现的前提。在目前新疆几大煤田的开发中,若没有水资源规划,势必出现日后的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无序投资竞争。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已成为新疆几大煤田这一缺水地区在发展进程中诸矛盾的焦点。希望本文能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及早重视。

2、水危机概念简介

水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对正常的水供给或水灾害防御秩序造成威胁的一种情形。看待水危机的视角不同,建立的应对机制与做出的决策将大不相同。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用水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20%时,就很有可能发生水危机。

在水资源的规划研究中,将水危机分为直接水危机和间接水危机。直接水危机是指突发事件对水安全直接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包括天灾和人祸。天灾也称自然危机,是自然力直接破坏水供给与防御的稳定而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洪水和干旱等,使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危害。这种自然危机虽然是不可抗拒的,但因有自然规律可循,一般是可预报的。人祸也称人为危机,指人的主观行为直接给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人为水污染,人为水工程破坏等。这种人为危机之所以看作是直接水危机,是因为这些人为突发事件与水直接相关,具有相对固定的行为主体,如工厂向河道、水库排污,水库周边的炸鱼事件等,是水管理部门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可以预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而间接水危机是指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水无关的突发事件对水安全间接造成的威胁或危害。主要是指人祸,如战争、疾病、恐怖活动、爆炸、罢工、游行等其他政治或经济突发事件给水安全造成的威胁或危害。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带来的疫区水质问题,特别是定点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污水排放与处理问题等。这种表面上与水无关的突发事件一般是不可预见的,随机性很大,无规律可循,水管理部门无法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来判断其发生的规律性。煤矿区未来缺水可能引发的局部水危机应该属于直接水危机。

从上所述可知,地下水盆地的规划管理尚未列入水危机防护措施体系。而水资源勘查规划预警也自然不在其中。既然是人为管理的空白就暂且简称其为水危机预警。至少应该包括水资源勘查危机预警和水资源规划危机预警。

3、煤矿区水危机的可能

水资源从空间分布上主要有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组成。传统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部分是地表水资源,水危机的预警也是针对地表水。本文针对新疆地表水相对于地下水的利用特点,将水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地下水的管理与规划中,目的是针对新疆这一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区的水危机能够及早重视,防患于未燃。对于新疆的大部分煤田或煤矿区而言,应该以地下水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尤其是对煤系地层上覆地层中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本着早预见早准备、早勘查早规划、早投入早利用的理念,防止煤炭大开发使原本地表水源就已经缺乏的煤矿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地下水水危机。

对于缺少地表水资源的新疆煤矿待开发区而言,没有水资源可利用勘查量保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不解决矛盾会依然存在,出现水危机将是无法避免的。现已提交的煤炭资源勘查报告中的水文地质资料,尚无法满足矿区水资源规划利用的现实需要。大部分煤田地质勘查报告中的供水水源仍然是以利用现有水源为主,有保障新的供水水源就是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煤田或煤矿区的开发是必然的,不同井型的煤矿需水量也是大致可知的,很多矿区现有水源连勘查施工都难保证,基本都是从区外较远水源进行拉运,煤矿区未来开发缺水是自然的。由于受地表水资源量的限制,煤田区开采地下水资源已经无法避免,如其一面缺少水资源可供利用而面对水危机,一面又任由宝贵的煤层上覆含水层中的水资源流入井下成为水害,还不如先期进行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将煤田区的可利用地下水水资源尽早勘查利用以弥补和推迟水危机。

4、预防煤矿区水危机分析

在水资源调查中,一般都是至少包含着补、迳、排这样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可是在新疆的煤炭资源勘查区划中,基本没有与水文地质单元相对应的。尤其对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的确定也是缺少整体而简单定性的。因此,为了规避煤矿区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部水危机,及早开展煤矿区可供利用水资源的调查与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分析研究现已提交的煤炭资源勘查报告,其中各勘查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对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揭示都是不足的,等水位线图不是没有就是数据获取或采用值值得推敲。更没有主要影响预算涌水量中的补给量数据的系统依据。而且主要是针对于首采区或首采地段进行工作投入的。对于具有区域供水意义的断层或断层带的富水性、导阻水性和采空区、火烧区积水量均没有实质查明,没有可供开发利用的系统资料。对于矿区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也只是停留在常规叙述上,也没有投入针对性的查证与分析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以上的矿区,尚且缺少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的投入。局部矿区中的单孔抽水试验成果与矿区或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特征不符也没有验证分析。以煤炭资源勘查为主的地质报告中,水文地质基础资料的收集、获取及利用没有得到水资源专业指导下的标准化统一。煤矿区的地下水没有被当成资源而充分重视起来,还是一直被视为水害来勘查、规划和防治。

资源勘查是为保障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科学开采、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的基础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资源消耗量迅猛增长,造成资源开采、规划、利用、管理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矛盾不断突显,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勘查、开采、管理和利用资源应有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要研究资源涵养上的保护,还应研究资源涵养质量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资源主次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权利。因而,决定资源合理配置体系的基础应该从资源的合理勘查配置这一源头就开始抓起。煤矿区的水资源危机也要从源头抓起,尤其是新疆煤矿区及邻近区的地下水应该同视为资源之一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首要的是通过勘查工作查明资源体系的种类、构成和相互关系,才可能合理规划、开采利用和管理资源体系。所以,资源勘查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资源的基本需求。一般而言,进行合理的勘查配置是人们在对有限资源进行充分开采、保护、利用和管理时的目标和愿望。合理勘查配置的结果是追求其总体效益最大化,也是预防水资源危机的方法之一。

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在当前产能过剩和经济转型的条件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由水资源的勘查规划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出发,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完善水资源管理科学体系,依靠多专业相关预警切实防止水危机的发生。

新疆煤田开发区的水危机如果及早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尽快投入勘查是完全可能避免的。例如三塘湖煤田现划的四个待开发区。其中显现西部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在含煤地层上部地层中具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可供利用;在东部勘查区也有个别钻孔显示自涌或涌水量较大的情况,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内具有局部富水地段也有可能存在。如果按照现有资料进行统一规划投入专门的矿区水资源勘查,充分利用煤田区水资源量分布不均和含水层空间分布规律,总体规划供水水源井与矿区疏排井的合理分布,兼顾地表脆弱生态的保护利用和戈壁草场再造,将水资源涵养条件充分激发,形成整个煤田开发区水资源科学的综合规划利用系统,并以此示范其它煤田开发区的水危机防范管理体系的建立。

主要参考资料:

⑴、闫连群,盖春平,新疆煤矿区水资源的利用探讨[J],新疆煤炭,2008,2,

⑵、关克然,盖春平等,新疆煤矿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前景[J],科技信息,2010,12,

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篇10

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进一步明晰了我国的国情和水情,把水利列入国家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水利具有了全局的战略地位。同时,文件进一步确定新时期,我国各级水利改革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基本准则等等重要的理论,全面对水利资源进行了规划利用,我国水利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了全局的建设安排,在各个方面提出了重要保障,比如资金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科技保障等等一系列有利措施,这些措施兼顾了目前重点推进项目和水利行业长远发展战略,特别在是水利领域深化改革具体要求上,明确了水利战略定位、投入机制、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些方面均较以往在较大尺度的突破,在我国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水利发展观。可以说,水资源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保障国家战略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保证生态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要想控制性的解决好水利资源,从长远角度使紧缺的水资源成为再生资源,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进一步形成治水、管水的科学合理思路,从不同的方向解决水资源问题。经济建设紧紧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重点课题展开,进一步落实管水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彻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对水利的管理,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对策

2.1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水资源使用科学合理

由于城市用水种类较多,使水资源浪费空间较大,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通过把地表水、地下水、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等各种用水途径统一管理起来,达到合理调剂城市丰水期与枯水期的用水紧张问题,通过国家层面,拿出一个能够统筹各方面资源的水利规划,通过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严格控制好各种用水途径,特别是对地下水资源,要严格审批、严格限制、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在规划中,一定在明确国家方向,发展什么、限制什么、审查什么、执行什么。水资源是一种生态资源,国家投入要讲求的就是价值和效益,投入与产出是否正比,才是审批限制的根本意图。不同的用水单位要有不同的管理办法,比如农业、工业、商业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生产领域,他们有用水量、用水方式就有一定的差别,不同的生产单位有的用到地下水,有的用的是地表水,有的用优质水,有的用劣质水,那么这在执行的时候,就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生活用水主要倡导节约,全面提高用水效率,生活用水是国家需要优先供给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保护水源地,环境生态得到保证了,水资源才能持续使用。

2.2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可以说,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用到这种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取水计量设施的安装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只有统一的把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统筹兼顾科学管理,才能形成城乡统一的用水政策,保证人们需求。水资源管理需求由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制定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把江河、湖泊、地下水、地表水等进行有效分配,划分出不同的水利资源功能,对有排污的单位进行治理,控制好排污口。

2.3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

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形成了水是用不完的旧有观念,这个概念被许多人误传,认为只要下雨就会有用不完的水,不用但心水资源会缺失,这种观念就直接导致了人们严重浪费水资源,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尽管主管部门一再下文件、搞宣传,但人们依然我行我束,很难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所以说,在今后对水资源管理上,一定要科学的探索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制度,合理调整水价,改变目前水价偏低的现象,对保护水资源、巩固水利设施、充分发挥效益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3城市水资源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3.1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水资源的管理是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人们还没有摆脱计划的阴影,而在对水资源和问题上,也还保留着许多计划色彩,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贸然还在制约着管水、用水观念。可以说,当前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使城市用水问题不断呈现。在城市管理中,水利、城建、污水归口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这种多头管理,就造成了水资源管理上的不协调,各管一段,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不能形成统一的关联词,整体系统被人为分割、条块分割,各个部门说了都要算,又都说了不算,各自为政违背水循环自然规律。只有不断加快推进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建设,才能有效解决掉我国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保持水资源可健康发展。

3.2水资源管理体制中产权制度

水资源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全民所有的水资源是公共性质的,那么人们就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可以随意开采利用水资源,那么就直接导致了对水资源利用时,产生低效开发、过度开采等不良现象。水资源有一定的产权,但当前情况下,我国水资源产权制度模糊不清,更没有一个完全的表达,使水资源经营权与所有权混乱,不同的部门与不同的团体有着各自的权利,形成了我国水资源缺乏一个明确的界定水资源出现了权责不明晰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使用权和支配权形成了纷争、水资源保护不当、开发不完全,将至于水资源过度开发、效率极低。只有通过科学的需求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利用水资源,那么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把水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通过价格杠杆作用控制好用水量,进一步解决供需矛盾问题。目前,中国水权制度基本框架已部分框定,把各地水量责任分清,明确了各地分配水量自有权。其后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省市之间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规则进行交易,形成水资源效益,进一步灵活的开发利用不水资源,盘活全流域水资源,形成更加合理高效的配置机制。

3.3城市规划

我国各个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城市发展中,水资源分配问题却没有跟进,特别是人与自然、人与洪水的矛盾问题,城市防洪、排水建设严重不足。可以说,经济的发展,使各个城市城区面积不断扩张,洼地、水塘被填埋,挤用了原有蓄洪地、绿地,这就导致了农田变高楼、道路不透水,从本质上改变了暴雨产流汇流的下垫面条件,形成了城市积涝现象。城市防洪建设投资不力,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防洪标准。全国约有40%的城市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272座有防洪任务的地级城市,对外河洪水防御能力达到标准的只有65座,近年来我们不断看到,不少城市一场较大的降雨就积涝成患。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