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46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1

.yze575{display:none;}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是提升能源绩效的基本方法

1.分析能源绩效现状水平,确定能源绩效提升方向

众所周知,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卷烟厂,由于地理因素气温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极端天气的影响,对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带来很大的困扰。2009年延安卷烟厂异地技改实现达产达效后,当年卷烟单箱综合能耗就由2008年的35千克标煤左右降至28.6千克标煤,2010年实施能源管理专项课题后降为23.5千克标煤。能源消耗就一直徘徊在这个数字左右,时高时低,离创建一流卷烟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突破能源管理的瓶颈从这个时刻开始就一直萦绕在决策者脑海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必须下大力气寻找破解之道,克服不利条件进一步完成公司单箱综合能耗考核指标。为此,厂领导指出:节能降耗是衡量一个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和管控能力的重要指标,必须按照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在全厂综合体系管理员的大背景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由此,全厂上下一条心,誓言突破能耗进一步降低的瓶颈。

2.注重统筹策划,全面推进能源体系建设

2.1精心策划

2011年开始,延安卷烟厂提出能源管理三年规划,要求建立和完善工厂能源管理体系,实现“能源管理有章可循、节能项目实施有序、内部沟通快速有效、体系运行稳中有新”,建立起工厂能源消耗管控的长效机制。随后,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从机构、职责、人员和管理要求等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方案,编制了《能源管理体系手册》,确定了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组建了管理机构,明确了管理职能,开展了能源初始评估工作,为能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同时分层开展了标准知识和能源技术等多项培训活动,建立了较为专业的内审员队伍。论文

2.2严密实施

进入2013年后,能源管理体系建步入快车道,一切都如水到渠成,召开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启动大会。厂部明确要求:各部门要确保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落实,不断夯实部门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目标管控能力提升能源管理绩效,将节能意识上升到自觉行为。体系推进过程重点确定能源管理基准,比照基准年数据,详细落实整改措施。确定能源绩效参数,识别绩效改进机会,严密实施能源管理方案。对87项优控能源绩效改进机会,按照设备种类、控制方法等因素进行了分类、分析和总结,与各主控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最终确定用标准规范管理的49项,由部门日常管理控制的16项,控制难度较大或需要资金投入的优控能源绩效改进机会22项。

2.3持续改进

首先根据体系建设要求和《能源管理手册》的基本框架制定了《能源基准管理办法》、《能源使用管理办法》、《能源统计管理办法》、《照明管理办法》等七项管理标准,修订了50多项技术标准,同时对与能源转换和能源使用岗位的岗位标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完善补充,确保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和适宜性。重点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主动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效进行监督和评价,持续提出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使能源管理体系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结合审核结果对体系标准进行再修订、再完善,通过不断的pdca循环,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由厂能源管理领导小组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一次管理评审,就能源管理体系的现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方针和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正式的评价,总结体系的业绩,从当前业绩上考虑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同时考虑可能改进的机会,从根本上保证了工厂卷烟综合能耗指标逐步得到改善,能源绩效水平明显上升。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4严格考核

夯实岗位责任制,通过绩效杠杆加大激励机制,建立起能源目标管控,对应岗位落实到人,使人人对当班能源消耗数据熟记在心,体现在操作的过程中。同时建立起分类分层考核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严格检查考核,督导各部门提升节能意识,充分调动一线职工主动参与节能降耗的积极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出谋划策,使节能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物元模型;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知识、人力、信息资源开始逐渐取代物质资源在企业的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与核心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员工岗位分配是否合理、整个工作队伍是否具备高水平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有必要。近年来,包容性管理观念逐渐渗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在这种理念下,企业更关注管理的动态性与和谐性,笔者主要运用物元理论方法建立了新型物元效能评价模型,并对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

1.基于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下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相较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发展性、持续性的特征,其管理流程主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强调人力资源在企业竞争中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员工之间的机会均等、分配公平和发展共享,更关注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事实上,外部环境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都有着一定影响,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充分考虑了外部环境因素,试图从环境中抓住机遇、谋求发展。根据上述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将其效能评价指标设计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全员劳动生产率V1、企业绩效水平V2、组织成员机会均等水平、组织内公平分配水平V4、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V5、人力资源现状V6。

2.基于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下的新型物元模型效能评价

结合物元理论,以物元有序三元组R=(n,C,V)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

2.1确定经典域

将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指标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效能物元为Rj,将其表示为:

其中j=1,2,3,……,Vji=(aji,bji)是nj关于评价指标Cj所对应的取值范围,将其称为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物元的经典域。

2.2确定节域

设评价等级即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强弱等级全体为n,Vn1,Vn2,……Vnn表示n关于指标C1,C2,……Cn的取值范围,那么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物元的节域为:

2.3确定待评物元

对于待评的事物即待评价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各个等级水平,将所监测到的数据或分析结果用物元表示为:

其中,X0指的是待评事物,C1,C2,……Cn为事物X0的特征参数,v1,v2,……vn为事物X0关于特征参数的量值,也就是待评事物相对各个特征参数的具体数据。

2.4确定关联函数与判别标准

确定经典域、节域和待评物元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各个等级水平的待评物元和经典域物元的接近度进行确定。在具体计算过程中,首先应分析评价指标的特点,根据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计算方法。本文对接近度的描述主要通过可拓物元理论中的关联函数进行。关联函数如下:

分别点到区间的距离。

由于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中涉及到了很多主观性指标,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体系,所以可通过对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确定关联度计算中的权重系数,那么待评事物关于第j级效能的关联度为:

2.5实例分析

首先进行评价等级的划分,将某企业的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分为强效能、中效能、弱效能三个等级,其中人因一级指标确定为认知运动能力、记忆学习能力、信号辨识能力等,列出各个效能等级的评价指标参数,然后通过专业人士的对比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给出各层指标权重系数。结果表明,在具有评价结果直观的同时,采用新型物元效能评价分析模型能够将人为因素对评价的干扰降到最低,从而使最终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就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岗位、工作量分配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最终得出最佳配置值,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个生产工序、岗位能力的统一性和平衡性。所以在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中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效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必将能在保证人员配备合理性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以提升。

3.结语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应当以包容性、长远性、全局性、发展性的视角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本文运用物元理论方法建立了基于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内涵及特征下的新型物元效能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将企业的人力优势和潜力水平直观反映出来。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并非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定性管理,而是一个动态、和谐的过程,强调的是管理活动的协调一致性、机会均等性、公平公正性、发展共享性,通过有效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实现企业组织目标。未来,我们应当加大对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的研究力度,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使其获得更高的潜力、绩效、产品、价值产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宏.基于物元模型的包容性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J].系统管理学报.2013,22(1):128-132.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3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标准

一、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标准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标准作为商业交往的技术语言和贸易往来的技术依据,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标准在贸易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标准竞争成为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因此,必须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也已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合同能源管理作为新兴产业对于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更高,其标准化发展自然更不能落后于传统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推动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标准化对我国科技的贡献率为2.98%,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16%,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为1.5%。但是,目前,我国标准总体水平低,制定速度慢,高技术标准缺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节约标准滞后等因素,而合同能源管理又必须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一些现有的标准和规定明显落后创新的技术,都无疑对于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而言是无法适应的。

目前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还面临着诚信问题,用能单位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后,一些用能单位只希望节能服务公司为其提供能源管理服务,却不愿意与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分享节能效益,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节能服务目标,权益却得不到保证。一旦起纠葛,有许多双边甚至多边的测算问题便成了关键,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在合同中承诺的节能效果的确认、项目执行前的基础能耗值和项目执行后的实际节能值、实际节约的经费是否达到预期值、项目执行期间双方的风险责任定位、某些影响因素的责任确定等等,这些都需要用数据说话。要解决诚信问题,必须有技术标准的支持。

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和较落后的实际状况,要使合同能源管理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合同能源管理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贸易安全中的重大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化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为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增强标准的适用性、有效性、前瞻性。

二、建立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技术等标准

1.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

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具有标准化法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条规定,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要求。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和制图方法。重要农产品和其他需要制定标准的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对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标准:

(一)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或者安全、卫生要求;

(二)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的方法或者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三)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四)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五)有关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制图方法、互换配合要求;

(六)农业(含林业、牧业、渔业,下同)产品(含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下同)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要求;

(七)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为用能单位提供的节能服务主要有用能状况诊断、能源效率分析、能源效率审计、管理节能量检测、项目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工程施工、改造、监理、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设备保养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测量和验证等。而将这些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与《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所要求制定标准的内容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基本上都被包含于《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所要求制定标准的范围内。健全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不仅是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有关标准法律规定的要求。

按照标准化对象并根据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内容,需健全的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可以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第一大类,技术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设备能耗计算标准、综合能耗计算标准、单位产品产量能耗标准、节能量计算标准、能源计量器具标准、节能监测标准、能源审计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第二大类,管理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第三大类,工作标准就是对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在这三大类标准中又以技术标准为重中之重。

2.完善改进现已有的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的标准

根据现有的标准来看,应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企业节能效果评估标准和技术方法。到目前为止,有关合同能源管理的标准共有二个。其中一个是2010年2月8日,2010年2月23日实施的河北省地方标准《工业企业合同能源管理》(DB13/t1189-2010),在该标准中主要是关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管理方面的内容,却并没有涉及“技术要求”的技术标准内容。另一个则是最近,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告,由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提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GB/t24915-2010)于2010年8月9日,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应该讲该标准的制定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服务机制实现节能降耗具有指导意义;对政府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落实有关激励扶持政策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还是过于抽象、笼统,尤其是技术标准方面,可操作性不够强。《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中虽含有“技术要求”,但却没有具体的技术要求的内容,只是确定用能状况诊断可参照GB/t17166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及相关标准;能耗基准和项目节能量可参照GB/t13234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及相关标准。但从上二个标准的使用目的和指导意义上看,上二个标准是针对单项设备、单项能源管理手段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企业节能效果评估标准和技术方法,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却往往涉及综合能源管理手段,这远远还不能满足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的需要,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后才能适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要求。

另目前还有一个关于计量器具的标准就是国标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它是GB/t17167―1977《企业能源计量具配备和管理导则》的修订版,虽然它已由推荐性改为强制性,适用范围由企业拓展至全社会(不含个人或家庭)的用能单位。但在该标准中强制性条款主要的有当能源消耗量大于限定值时用能单位必须配备能源计量器具,且此时有关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准确度等级的要求是强制性的。但要让相关计量器具的标准具有节能效果评估效能,适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要求的话,则也还要对其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合同能源管理涉及的部分标准应提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QB)四级。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协调项目分工,组织制定(含修订),统一审批、编号、。法律对国家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过了年限后,国家标准就要被修订或重新制定。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标准是种动态信息。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4

关键词:林业生态;林政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71

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资源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当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和林政资源管理的分析和研究。

1林政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分析

1.1林政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林木管理、林地管理和林权管理是我国林政资源管理的3个关键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林政资源管理就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令,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保护手段,对我国的林木、林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林权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管理。对于林木方面的管理,需要加强力度,坚持以《森林法》为管理的基础,实施科学经营,并对管理措施进行细化,从而提高林木经营管理水平;科学规范林地管理。作为林木的主要载体,林地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林业生态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对林地的科学规范和管理,对于林木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林政资源管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不仅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物品提供物质基础,而且还能够起到稳定和平衡生态系统,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因此,保护林业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对人类本身的自我保护。而林政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护林业资源,并合理统筹和规划林业资源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林政管理管理机构对林业资源的采伐、保护、运输以及销售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计划、监督和引导,这就是林政管理的主要工作。所以,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我国林政资源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够达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2优化林政资源管理实现林业生态建设

2.1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的管理装备和技术

随着林业建设以及林业改革的发展和逐步加深,国家和社会对于林业决策以及林业权利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其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运行,需要依靠先进的管理装备和技术。要想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林业,就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装备,提高林政管理工作的能力。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等,构建能够更好为林业生态服务的林政资源管理方式。

2.2对林业管理机构进行不断完善,并建设一支高效管理队伍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林业基层工作站,对林业管理机构进行不断完善。林业基层管理工作站要充分进行林政执法,组织林业生产,并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积极宣传,从而发挥出资源保护和科技推广的职能;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监督和流动巡查机制,实现林业基层工作站的有效监督,并促进其积极发挥林业资源保护功能。还要建立一支林业资源管理执法队伍,并加强对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从而打造一支能够踏实工作、遵纪守法且具备良好业务技术的高水平管理队伍。

2.3建立健全有关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林业资源法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例如在林权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在我国仍然处于一种空白状态,这就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其管理的执行也会收到限制。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林政资源管理法制体系,促进林政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就能够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法律基础,也有利于我国现代林业资源管理法制化、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实现。

3结束语

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我国林政资源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对林政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的管理装备和技术、对林业管理机构进行不断完善,并建设一支高效管理队伍、建立健全有关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实现现代化林业生态建设,维持生态平衡。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5

地方政府的建制可以溯源到1852年宪法,依照该宪法设置了6个省(后扩展为9个)。省制实行了20年后被废除,原因有二,一是省政府规模太小不能很好地集中财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二是省政府所辖甚广不能代表分布在农村的小群体居民们的利益,而众多的、散状居民群体分布正是当时新西兰典型的社会结构特征。

1876年地方政府体系重新建立。省制废除后,新西兰模仿英国的地方政府体系建立了郡、市、城区为一体的地方政府。随之,又附设了一套行使特殊职能的政府组织,如防虫害委员会、港务委员会和电力委员会。通过不断的分解设立,地方政府的机构日益庞大。19世纪晚期,地方政府机构的总数为450个,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已达到了1000多个,虽然几次尝试建立强有力的中层地方政府以使地方政府体制更合理,但都不成功。

至1984年,地方政府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精简机构的改革怎样努力,新西兰仍然存在着近700个地方政府机构。宪法所赋予的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中,地方政府几乎无权监督中央政府的权力。中央集权的一个后果是,政府的服务总是以如何行使好自己的职权为出发点而不是首先想到公众的利益,因此政府的服务流于形式,政府漠视民众的需求。中央集权还导致了国家高度介入经济,这已成为80年代新西兰改革的一个主要关注点。

80年代行政改革开始以后,地方政府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此项改革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重新创设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因为它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行政框架,而从重新制订地方版图的依据、重新划分地方行政版图开始,进行了全新的、彻底的地方行政的建设。

1.关于地方行政版图的划分依据

重建地方政府的区划版图的任务交给了地方政府委员会(localgovernmentcommission,简称lgc)。在划定地方疆界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问题是依据什么来划分。地方委员会在确定了通过地方的空间整合来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思路后,结合新西兰的国情提出了地方行政区划依据:

(1)有利于利益不同的群体的协调;

(2)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传递的效能;

(3)尽可能有利于人口普查;

(4)尽可能接近地理上水流域的分布。

2.关于地方行政区划

在地方政府委员会还在研究行政区划改革的时候,资源管理的立法改革就已经在进行了,这两项改革的互行有助于资源管理行政的建设。根据地方委员会最后做出的行政疆界划分,新西兰设置14个区域辖区,即区域政府,区域辖区的区界直接与水流域界限吻合。地方委员会认为,水流域分布应当而且已经成为新西兰行政区划的基础,因为对自然资源(如水、土地、海洋、大气)所进行的管理,或者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其他支配活动,都必须结合自然分布的状况。

与14个区域辖区同时建立的还有72个区地方政府组织,即市或区政府,它们是根据“不同利益群体”而作的划分。

3.关于现行行政区划的评议

首先,对现行区政府和区域政府的设置存在争议。在疆界确定后不久的一次民意测验认为,过大的区域辖区不大可能实现对不同利益群体实施行政管理,因而有人主张将现有的区域政府一分为三。

其次,依据水流域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域也存在异议。与地方委员会的意见相反的观点认为,此法既不符合不同群体利益,也不适应生态的现实状况。水流域界限划分法与环境生态管理最不协调的该属海岸带管理,因为海岸带界线模糊,管理的重点各异,相邻区域管辖权复杂;而新西兰又是一个岛国,此法没有兼顾这个地理特点。

再次,行政区划中的群体利益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追求行政区划的空间合理性与兼顾利益不同的居民群体的分布往往是格格不入的,故而还引发了广泛持久的疆界争吵。群体利益上一个典型的问题是新西兰政府与土著毛利人的关系。毛利人想借这次行政大改组恢复其在中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中失去的权利。总之,虽然行政改组努力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可无论从地方政府重组过程看还是从其结果看,在对不同群体利益重视的程度上并不均衡。

即使存在上述对地方行政区划改建的批判性评议,但普遍地还是认为目前遵行的行政区划大致上还是与环境生态管理的需要相协调的。

(四)《资源管理法》

1.目的和原则

《资源管理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几乎涵盖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总括性法案,而且它的立法目的立足于“可持续管理”。1984年立法改革初始,新西兰一共有100多个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令。法律所设的重叠繁冗的管理使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许可过程变得拖沓而费时。立法的缺陷,再加上已经展开的行政改组(尤其是行政改组中重要的资源管理决策权的转移),使得资源管理立法的改革呼之欲出。基本上说,资源管理立法也应当与地方政府改组同时进行和完成。

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建一样,追求经济效率和以市场为主导的思想贯穿了资源管理法改革的始终。最初,财政部倡导的自由市场路线占了上风,几乎每一步改革都要反映自由市场的精神。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主义者积极的宣导,改革最终放弃了过分市场化的做法。

《资源管理法》共分15章。第二章是争议最大的,规定了法案的立法目的和原则。第二章的重点是第五节,开宗明义宣布法案的立法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注:物质性资源,physicalresources,指供人类生产和生活之用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这里可持续管理的定义是管理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使用、开发和保护,使其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良好发展,满足人类健康和安全的需要,同时:

(a)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永续利用,使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

(b)保持大气、水、土和生态系统作为生命支持体系的功能;

(c)避免、补救或减轻任何开发活动所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注:原注③⑨,rma,supranote4.at.Ⅱ。15.)

第二章的立法也认可了法定的“国家重要情事”,认可了《怀特基条约》-这是毛利人和英格兰皇室在1840年签署的基本法律文件。

2.责任的转移

rma一个基本原则是有关资源利用的决策应取决于受这些决策影响最大的公众的意愿。地方一级的许可授权要重视区域的差异性,要给予公众按照自己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状况计划资源管理的选择权限。(注:原注④②,cocklin furuseth.supranote7.,at165.)立法规定了区域和区政府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区域政府负责水、土壤保护、海岸资源(不包括渔业)、地热资源、大气质量、自然灾害和有害物的管理。(注:原注④③,rma,supranote4.art.Ⅳ。30.)区政府(市和城区政府)负责土地利用和噪声控制的管理。

实现法案目的的一项最重要的措施是制订区域政策公报(regiona-lpolicystatement,rps)。区域政策公报是一个综合区域资源环境管理的文件,它旨在通过阐明区域环境管理的目的、政策和方法以达到区域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全面管理(注:原注④⑤,rma,supranote4.art.Ⅴ。59.),是可持续管理的立法原则在区域一级管理上的具体演绎。立法同样要求制订区域计划(注:原注④⑥,rma,supranote4art.Ⅴ。59.),借此区域政府明确各项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方法。

区政府同样要求制订区计划。区计划必须阐明重要的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方法。区计划不得与区域政策公报或区域计划相违背。

3.环境后果评价(assessmentofeffects)

《资源管理法》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控制的对象是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开发利用活动本身。这也是有别于以前计划法的重要之处。后果(effect),根据第一章第三节,指的是:

(1)任何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

(2)任何暂时的或持久的后果;

(3)任何过去的或现在的或将来的后果;

(4)任何可积累的后果,指长时间以后或混合以后在规模、深度、频率上的后果;

(5)任何可能性很大的潜在性后果;

(6)任何可能性很小但潜在性很强的结果。

所有根据《资源管理法》作出的许可、授权和命令必须通过后果评价。法案的附件四对后果评价的各个方面作了指导性规定,包括相关物,风景和观瞻效果,居住区的实际干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后果评价还必须包括可替代方法和减少不良影响的方法。后果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虽有共同之处,不过后果评价是《资源管理法》的产物,与单项式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它是全面性的评价。后果评价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全面环境管理的特征,是资源管理立法改革的重要成果。

4.水资源权的分配

在这方面《资源管理法》的规定与传统水资源管理有着重大的不同。从殖民时期开始,新西兰适用了关于濒水权的英国普通法原则的大部分条款。按照普通法濒水权原则,濒水(流水)的土地的所有权者即使没有该濒水的所有权,也享有合理利用该濒水的权利。1967年《水土保护法》(waterandsoilconservationact,wsca)授权政府管理新西兰的流水,并制订了获得水权的许可制度(由地方水委员会管理),这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濒水权。

《资源管理法》重申并继承了1967年的《水土保护法》的水管理制度,仍采取水资源利用许可制,但在具体做法上作了变动,如水资源利用的许可由区域、区政府作出。《资源管理法》对现行的水资源利用许可制订规定了三种形式不同的申请。申请者可向其所在辖区的区域或区政府提出以下的申请:(a)引水和适用水的许可;(b)向地表水排放物质;(c)任何影响海岸带的水质和承量的改变。(注:原注⑤①,philipmilne,thewaterregime:managementofwaterundertheresourcemanagementact1991,inresourcemanagementwr8(s.condieed.1991 supp.1994)。)管理机关可以作出许可、否决、有条件许可的决定,申请者按所申请的方式利用水资源。管理机关的行政决定可以起诉到新西兰计划法庭-一个专门为审理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案件而设立的法庭。

14个区域政府依照1989年《地方政府法》成立时,以江河流域的河界为限取得各自的流水管辖权,同时还取得大多数的区域环境决策权。因此,大多数水资源的申请都是向区域政府提起的。区政府在审查水资源许可申请时,必须要确认该项申请与《资源管理法》所制订的区域政策公报或区域计划相一致。申请者必须交“环境后果评估书”,帮助区域政府决策,区域政府有权决定许可的有效期限;如果区域政府没有对许可期限作出具体规定,依据《资源管理法》条款,许可期限为5年。

三改革后的环境政策的实施:水资源管理之未决问题

(一)地方主义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从某些方面看,《资源管理法》的国家环境政策的改革建议性强过规范性。与一些美国环境卫生法(如《清洁大气法》、《清洁水法》)一样,《资源管理法》规定了国家环境基本政策(可持续资源管理),授权中央政府内阁各部(尤其是环境部和保护部)制订、《资源管理法》实施细则和条例,并委托区域政府和区政府日常行政执行权。

新西兰和美国在实施法律上的最大的差别是,在新西兰颁布《资源管理法》的4年当中,中央政府尚未统一的国家标准指导具体的资源管理。这就留给区域和区政府相当广的自由裁量权来判别具体的个案管理是否符合“可持续管理”。中央政府并不是没有权利制订国家标准,rma规定环境部可以(不是必须)制订国家环境标准(注:rma,supranote4.art.Ⅴ。43.)。但从目前《资源管理法》的实施情况来看,环境部似乎不希望在授权管理中取得主导权,当然在《资源管理法》明确规定应当有环境部采取部级行动的资源管理中,环境部责无旁贷。例如,《资源管理法》有一条强制性规定,由环境部制订海岸政策公报。rma规定在“国家重要情事”方面(如保护湿地和濒水环境、野生动植物带、保护毛利人的人文环境),区域和区政府享有管理权。

因此,难怪有人质疑,《资源管理法》是不是只是一部“平衡法”,允许区域政府和区政府压制法案所追求的可持续目标,以使资源可持续管理不至于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资源管理法》设定了一个“绿色底线”,不达到这条底线(环境保护标准),区域政府和地方政府就不可以许可资源开发申请。1991—1995年间,中央政府对《资源管理法》赋予它们制订统一环境标准上的消极表现,似乎暗示着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资源管理法》可持续管理与资源管理个案申请中时,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可是,1994年10月环境部长在一次公众讲话中支持《资源管理法》的“绿色底线”论,主张《资源管理法》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含有变数的环境标准,它同样是各级政府在环境质量管理上和资源管理上必须遵守的标准。它还引用正好反映他的观点的较早时《资源管理法》的司法解释来证明他的主张,而闭口不提那些反对他的《资源管理法》司法解释。这是否表明在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以指导地方政府实施水资源管理方面中央政府正扮演着更独断的脚色?在这点上,我们尚难定论,但至1995年为止,已有迹象表明情况可能如此。

(二)资源分配问题

《资源管理法》关于具体的资源分配机制规定甚少。对此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正是合理的法律弹性所在,允许资源管理机关探寻可替代的分配机制。环境部长就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资源管理法》不应在探求可替代性分配机制上给现行资源分配机制制造不正当的框框。

《资源管理法》还是有一些条款是规定资源分配机制的。如水和大气的排污许可的转让,禁止向已有排污许可权的一方转让排污许可权。水排污许可的转让还有更严格的限制。

早在1967年《水土保护法》颁布以来,水资源的分配就遵循着“先占先有”的原则。现在,根据《资源管理法》,这一原则在不损害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不影响环境的条件下得到继承。“先占先有”原则是区域政府进行资源分配决策的基本原则。区域政府在实施这一原则时,可能碰到两个问题:

其一,当资源利用的方式不符合有效利用的时候,此时区域政府必须制订资源利用的可替代的优先计划。

其二,因“先占先有”而产生的资源分配的时间差问题。如果资源使用者预先处理其使用权,在资源分配的前后两位使用者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机会成本。当现行的资源利用许可到期以后,申请人又会就新的许可展开申请竞争。要不要允许现有使用者全部或部分得到再许可?如果前项许可的资源使用人已作了长期使用的计划性投资,而又得不到继续使用资源的许可,则还会出现如何补偿的问题。凡此种种难题,在未来的资源管理中,行政机关都将遭遇到。

在新西兰资源管理法协会的1994年年会上,环境部长说,《资源管理法》的实施已被打上了保守主义的烙印。他具体分析了《资源管理法》中资源分配机制所体现出来的保守主义。他指出在保守思想指导下,目前资源管理方法与传统的没有什么不同,在可替代方法上的创新也鲜有进展。某种程度上,此番言谈至少说明资源分配上的保守倾向以及在环境生态科学不确定性影响下《资源管理法》法案本身保守的一面。

但是,环境部长呼吁要继续资源分配可替代机制的追求,尤其是可交易的许可制。毫不奇怪,他对立足市场的分配机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因为《资源管理法》本身就已责成环境部长具体负责考虑和调查经济手段的运用情况。

《资源管理法》鼓励在水资源管理中采取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虽然环境部长在提到保守主义时把水许可交易所受到的限制(依照《资源管理法》水许可交易限定在同一流域进行)作例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源管理法》的关于水许可交易的条款实际上在水资源管理中引入了立足市场的资源分配机制;而它关于水许可交易只准许在同一流域的许可持有者之间进行的限制恰恰反映了可持续管理的原则。

一些资源管理机关开始思考采用可交易许可制度。环境部长指出该项制度比起其他资源分配形式来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上的优势。不管事实是否如此,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可交易许可制度同样有执行上的难点,例如,市场竞争性-许可量大的使用者可能要维持其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此外还有资源初始分配的其他问题-市场规则和平等理性之间平衡如何。不过,人们对此仍有疑惑,有效的市场机制能否同样有效地处理资源分配中的机会成本问题,特别是在将来会出现更多的持有许可量大小不等的资源使用者的条件下。

目前,还没有一种资源分配机制表现出独特的优势。新西兰资源管理机关仍在努力探寻最佳的分配机制。某种程度上而言,《资源管理法》为此项探索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它赋予地方政府的宽松的自治权,更为这一探索提供了法律前提。最后,应当强调的是,评估资源分配机制的效率必须以立法原则-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为标准。

四结语

如前所述,新西兰环境政策改革是一个既光明又曲折的过程。1991年的《资源管理法》实际上是把可持续原则提升为国家环境政策的立法,新西兰因此而在资源管理方面走在了第一世界国家的前列;在资源管理改革的同时,新西兰还进行了从福利社会主义向自由政治经济的转变。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6

关键词: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要求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日益突出的能源瓶颈更加凸显出能源管理的重要性。工业企业耗能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其能源消耗量超过国家能源消耗总量的70%。因此加强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不仅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靠保证,是建设节约型企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依据

我国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0%的总目标。在众多的能源管理措施中,能源计量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测量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因此,能源计量是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加强能源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是企业节能量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建设节能型企业的重要措施。

1、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iSo9000族标准中对管理体系的定义为: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可包括若干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BS7799/iSo270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等等。这些管理体系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的产物,往往以“标准”的方式规定不同方面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就是在能源计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包括为实现节能降耗目的而持续控制和管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过程。

能源计量是为了确定用能对象的能源利用完善程度而对能源及相关量的计量。这里所说的用能对象可以是系统、设备、过程,甚至是微元;也可以是国家、地区、企业等行政区划或法人单位。能源利用的完善程度可以是设备效率、能效比,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值能耗、单位GDp能耗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弹性系数。

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是能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同时也是计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工业企业能源计量属于工业计量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体。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能源计量工作,在《节约能源法》别强调了加强能源计量的要求;作为《节约能源法》的配套法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中也规定了重点用能单位应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国家先后制、修订了一批能源计量与监测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用以指导能源计量工作的全面开展。全国各省市对能源计量工作也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许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并加紧对能源计量管理及技术的研究。

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在于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计量法》,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上全面加强能源计量工作,从而提高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水平,推动企业节能降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管理层面上看,采取强有力的节约能源措施势在必行,而这些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计量。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要贯穿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基础工作包括建立能源计量的组织机构,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明确企业领导的职责和能源计量队伍的建设等。要提倡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量化跟踪和量化考核发现工艺缺陷、技术潜力和管理漏洞,及时加以改进提高,促进技术进步,把节能挖潜落到实处。

从技术层面上看,能源计量涉及热工、化学、力学、电学、光学等专业,几乎涵盖了现有计量学的各个学科,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熵增原理来测量用能设备、用能系统的用能情况。能源计量的对象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载能工质,很多情况下能源计量属于现场工业计量,其计量对象多是动态的、多因素的,能源形式又是多样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能源计量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计量器具的种类不断增加,能源计量器具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不断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度也不断提高,能源测试要求亦愈来愈高,对能源计量技术研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可见,作为能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能源计量充分体现出技术上的发展和管理上的创新。

2、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依据

对于能源计量工作,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为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且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还在不断完善。

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主要依据如下:

《节约能源法》、《计量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dtiSo9001)、GB/t1902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dtiSo10012)、GB/t20901《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0902《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1367《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1368《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1369《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6422《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GB/t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16616《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GB/t17471《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GB/t18603《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SH/t3104《石油化工仪表安装设计规范》、JJF1112《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等。

二、工业企业建立和实施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本文力求提供一个有效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模式,强调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用能有关的活动进行计量控制,以完整的系统管理的方法将能源计量各项工作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的的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达到以最小的管理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1、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

企业应建立文件化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①确立能源计量方针和目标:企业应根据自身管理方针和节能目标,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结合国家能源政策、计量工作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确定可测量的、分级的能源计量方针和目标。

②建立能源计量管理组织和工作机构,可以专门设立或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立,但应有企业领导负责,设立专职岗位职责和管理职责,并下达正式文件明确其职责范围。

管理职责可主要包括:企业领导管理职责,能源计量管理职能部门职责,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能源计量技术人员岗位职责,能源计量检定,校准及维护人员岗位职责,能源计量统计分析人员岗位职责等。

2、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制度(或程序文件)

企业应齐备有关能源法规和标准文本,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部门职责分工、人员培训、能耗定额管理、奖罚等制度);建立、保持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来规范能源计量人员行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和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汇总。

能源计量制度(或程序文件)可主要包括:能源计量人员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汇总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培训教育制度,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能源计量管理检查和评价制度,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等。

3、人力资源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实施能源计量管理所必要的人力资源。应明确能源计量管理负责人,全面负责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有关要求和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人员以保证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并将培训要素贯穿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规定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及能力要求。配备的能源计量人员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①能源计量的策划和控制工作;

②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检定(校准)、维修、保养、报废等工作;

③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汇总、统计、分析工作;

④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检查、管理评审工作;

⑤能源计量评价及改进工作。

4、文件和记录

企业应识别、收集、编制和控制能源计量管理所需要的所有文件(包括内部制定或来自外部的),如有关能源的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能源计量器具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能源生产转换等的技术规范、指导书等。企业对以上文件和资料应进行有效的控制。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能源计量管理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记录应清晰、完整并规定适当的保存期限。

5、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满足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要求。对于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冶金、化工、钢铁、火力发电等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还应分别满足GB/t20901《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0902《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1367《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1368《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1369《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企业通过能源计量器具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控制应满足GB/t19022《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dtiSo10012)规定的计量要求。

企业应编制完整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表中应列出计量器具的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生产厂家、出厂编号、内部设备编号、安装使用地点、目前状态(指合格、准用、停用等)、检定/校准有效期限和量值溯源方式等。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用能设备应编制独立的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分表。

企业应建立能源计量器具档案,对在用能源计量器具实行分组管理。能源计量器具档案应包括:使用说明书、出厂合格证、检定或校准证书、维修记录、其他相关信息。

企业应制定能源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校准计划,并按计划对能源计量器具实施检定/校准,确保计量器具量值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因无法拆卸或检定安排受生产装置的检修时间牵制的计量器具,应制定核查等方法对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可靠性进行评定,并制订检定/校准计划。

在用的能源计量器具应有相应的标识可反映其检定/校准状态,并与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相对应;对影响其计量性能的调整装置应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

企业应按JJF1112《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要求做好在用能源计量器具的监视工作,及时识别不合格计量器具,防止不合格计量器具的使用。

6、能源计量点的设计与控制

能源计量器具的设计、安装和使用应满足GB/t6422《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和GB/t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并对用能设备进行能源效率监测。

企业应正确识别主要次级用能单位、主要用能设备或主要用能单元(装置、系统、工序、工段等),合理确定能源计量点。依据设计规范、使用说明书等内容确定能源计量器具的安装位置、安装方法、使用条件以及计量人员、计量方法、环境控制、计量数据采集、计量数据转换等要求,并形成相应文件。应建立能源计量网络图。能源计量网络图应能清楚反映计量器具的安装位置、准确度等级和能源数据链的流向等内容。

7、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

企业应建立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能源统计报表数据必须能够追溯至计量测试记录。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应采用规范的记录格式,计量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记录表格应便于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应说明被测量与记录数据之间的转换方法或关系,并满足统计和能源管理部门的要求。

能源计量数据应如实读取并准确记录,应记录读取量值的时间和人员。能源计量数据应分级采集,按级统计,避免遗漏和重复。能源计量数据应统一归档,保证数据来源和流转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企业应建立能源计量数据的核查和分析制度,对能源计量数据进行分层次计量结果的比对或平衡分析,确保计量数据采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7

关键词: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008-02

1概述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现阶段国有森林资源在管理方面做的不够完善,在森林资源利用上有许多不正规的现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致使我国森林资源出现一定危机。通过前期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天然森林和人工森林在增长,森林的功能也在增强。但是,也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整体质量不高等。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管理体制一直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在管理上处于混乱阶段,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被大量的浪费,破坏了我国整体生态环境。障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从管理体制上入手,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构建一种新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真正的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奠定

基础。

2我国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静态分析

我国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缺失,虽然管理机构也一直在改革和强化,但是还是存在管理体制的不稳定性,在管理部门上划分不清楚。存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的不明确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监管机制不完善等现象,监管机制不能起到监督作用,这一现象在国有林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是归国家所有,管理权力应该在国有企业,但是现在各个行政部门把国有森林管理权力分割,使得国有森林企业的管理权力混乱。这一现象就是政企不分,政府部门总是想插手企业内部的管理,这是我国森林企业管理部门所面临主要问题。

2.2我国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动态分析

森林资源的管理首先是一种政府行为,强调的是行政管理,但是,管理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还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实践证明,在市场的作用下,一些过去的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已显得无能为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林业管理体制要注重市场利益和竞争机制。执法力度欠缺,主要表现在林业执法任务繁重,基层办案人员短缺,林政执法力量薄弱,缺乏林业执法建设的财政支持系统,林政执法的资源配置与林业执法的任务不协调。在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中,社会公众的参与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公众很少参与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国有森林资源仅注重生产效益,而忽视了关系到公众的生态效益;国家投资的林业工程项目,决策方式高度集中,缺少民众参与,不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公众态度消极;公众缺乏合适的参与途径,知情权和参与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造成缺乏民意表达,沟通协商不够的局面。

2.3我国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相关法律缺限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制定《森林法》,1998年进行了修改、补充,随着森林管护工作的不断创新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森林法》中的部分条文已与国有森林管理体制实际相冲突。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和无序开采,导致森林病虫害、火灾等风险频发,影响了国有林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保险业务可尽量保障国有资源管理部门的利益,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森林保险法律,森林保险的开展和实施缺乏法律保障。将森林资源作为资产来管理,能够真正体现森林资源的效能和价值,然而,目前森林资产评估方面还欠缺相应的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如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准入制度不完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质量控制不规范等。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存在管理乏力、体制不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法制保障和机制约束。虽然我国已颁布了关于森林管护及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缺乏独立的、专门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法律规范。

3完善我国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策略

3.1完善管理机构建设

国家成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局,负责全国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成立省(区)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局,负责本省(区)的森林资源管理,包括商品林和公益林的管理。继续推进国有森工企业集团的重组改革,成立行使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权利的所有者,负责运营和管理所属区域内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建立国有森林资源专职监督体系,设立国家、省(区)、市(县)三级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对国有森林资源进行监督管理。

3.2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运行体系

加强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就要协调好体制正常功能,对现有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的调配,要对这三方面的机制进行全面深化,同步改革,做到发挥整体功能。也就是说,管理机构要多为国有森林提供更多的经营方式和合作的企业,企业其实林业的主管部门所管理,管理机构在森林资源与企业之间充当一个中介的作用。同时,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要能为国有森林资源多制定些良好的的政策、法规作为支撑,让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运行。加强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中执法较弱的现象,对现有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中和执法队伍进行建设,对执法队伍建设要加强,要求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对在执法过程中表现良好的执法队伍进行表彰,对工作效率低下的机构,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一些违法违规的操作,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移交森林公安依法处置。

4结语

国有森林资源发展的瓶颈期,很有必要对现在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进行一次全面创新。本课题通过前人的相关研成果,认真的研究现阶段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全面深刻的论证国有森林资源管理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森林资源管理经验,为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提供一定理论

支撑。

参考文献

[1]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

社,2009.

[2]蒋明康,薛达元,常仲农,赵宏.我国白然保护

区有效管理现状及其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学

报),1994,(10):53-55.

[3]刘汉,汀苏燕.白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和机制初探—

大津一占海岸与湿地部级白然保护区管理实践

[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4):36-40.

[4]李巍.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研究:一个分析框架的

建立[D].2005.

[5]权佳,欧阳志云,徐卫华,苗鸿.中国白然保护区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8

会计计量是在确认的前提下,对会计要素的量化过程,它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目前,国外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有历史成本计量、重置成本计量与价值计量模式,价值计量发放又有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之分。其中,货币计量方法有未来薪资折现法、未来赢利折现法、内部竞价法、随机报酬评价法、经济价值法与未购商誉法;非货币计量方法有威廉候兹衡量法、行为矩阵法和李柯特法。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现实选择――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与决策

鉴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很难和传统的财务会计融合,而运用于对外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所以,笔者认为,理论界一方面应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潜心研究新的可行的计量方法;另一方面,这些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计量方法,却可以运用于会计的另一分支―管理会计,即用于企业的内部的管理和决策中。

如果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个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应该由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的人力资源会计组成。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控制三个方面的活动。而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的人力资源会计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即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方法。下面将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三个方面分别来看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的重要作用。

(一)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旨在设定人力资源目标及达成目标的方法,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数量资料及非数量资料,以了解不同方案下的成本信息,以利于管理层作出正确的选择。人力资源规划按照性质不同,可分为量的规划与质的规划。

量的规划是指员工数量与成本的规划,可以提供作为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政策方面的信息,成本方法中的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法都可以提供关于这方面的不同信息。例如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可供编制预算,而重置成本计量方法则可以提供决定同一管理活动下不同方案的比较。

质的规划属于员工行为的非货币性质的规划,旨在获取有关员工个人因素(如人格特性、认知能力、技巧等)的信息,据此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有关员工素质的决策。获得这些信息,可以采用非货币价值计量方法中的威廉候兹衡量法、行为矩阵法和李柯特法。通过这些方法,管理者可以获取组织当前所拥有的员工的士气、组织氛围、组织群体关系和谐程度与员工的工作热情等信息,并根据提高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依次分为员工的取得、配置、发展、维护及薪酬奖赏等职能,以下将探讨人力资源会计中的计量方法是如何运用于人力资源的内部管理的。

1、取得

人力资源的取得包括招聘、选任及雇佣等三项程序,其目的在于满足组织目前与未来的人力需求,所以应该首先预测企业的人力需求,编制预算,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可以提供标准的成本信息,据以编制预算。此外,组织在取得人力资源方面,同样面临着自行训练或者从外招聘员工的问题,自行训练员工可以节省训练成本,但必须支付较为昂贵的薪酬及熟悉环境的机会成本。那么人力资源会计的各种计量方法可以提供计算各种职位的成本信息,供管理者参考,以比较每个方案的优劣。

2、配置

企业的人员配置是指职位的安排与责任的指派,即各种组织任务及角色的分配,这一般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变量:一是员工在该职位是否最具生产力;二是该职位是否适合各员工的发展;三是员工是否能从该职位上得到满足感。对于第一个变量的评估可以采用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中的货币计量,如未购商誉法和随机报酬法都可以计算员工在特定职位的效率水平。而对于后两种变量的衡量则可以采用非货币的计量方法以衡量员工的工作满足感等。

3、发展

为了促进员工的技术、管理、沟通协调的能力的提高,企业必须实施各种训练和培训。组织应该根据预算评估各方案的优劣,以选择最佳方案。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可提供各方案的成本信息,还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大致地计量各方案实施后的效益,据此成本效益比较做出科学的决策。

4、维护

人力资源的维护旨在保持员工的工作能力及组织的整体效能,以免员工的价值的折损。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的维护可分为量的维护和质的维护,量的维护预防员工的流失;而质的维护则在于预防员工的技术和工作能力的倒退。

员工离职:员工离职所造成的人力资源价值的损失,视其职位、未来潜能、聘雇契约期间、在聘雇期间所受投资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单从员工统计表中无法窥知全象,而人力资源会计则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得到员工离职的成本。

技术陈废: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可以提供给管理者关于各种培训方案的成本信息,可以提醒管理者时刻注意其对培训的投资是否足够,而且由技术陈废的折损亦因在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中。

士气低落:组织士气高昂或者低落都会影响到组织的效率,如何有效地衡量组织的员工的士气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力资源会计中价值计量方法中的非货币衡量方法就是在衡量上述各项变数对个人价值或群体价值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可以参考这些信息判断其管理的效能,组织的结构及角色关系是否应该调试等。

奖酬:奖酬是指给予员工的报酬与奖赏,因此必须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发生关系,为了决定奖酬对象与奖酬额度,必须评估个人的工作绩效。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提供了有关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信息,由此可以得到个别员工的投资报酬率与工作绩效,并作为给予员工奖酬的标准。

(三)人力资源控制

控制就是一个制度系统,是依据规划来衡量成果,修正偏差,确保计划及目标的实现。计划一旦付诸实施,即进入控制阶段,衡量其是否脱离计划。人力资源的控制,要依据不断的追踪和评估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率,而人力资源会计的价值计量方法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9

1.分设能源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能源部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能源主管部门,该部下设8名部长助理,其直接下属单位有能源信息署、能源监管委员会、8个项目办公室、12个行政机构及24个国家实验室和技术中心。项目办公室包括民用核废物管理办公室、电力提供和能源可靠性办公室、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环境管理办公室、化石能源办公室、遗产管理办公室、核能办公室、科学办公室,它们起到支持国家安全的作用;12个国家行政机构为首席财务官、首席信息官、经济影响和多元化办公室、总法律顾问办公室等,这些机构主要负责为能源部的项目办公室提供行政、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支持;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由阿姆斯国家实验室、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等组成,国家实验室一般是由理事会作为决策者,监事会作为监督者,并且由院、所长来负责日常管理。另外,实验室采取的是国家拥有、运营商经营的模式,具体的职责分配如下:一般情况下,任何项目基本上都需要能源部和承包运营商签订相关合同,那么对实验室的管理、运营和维护以及具体研究工作主要由运营商来负责,能源部的主要职责是在宏观上指导实验室的使命、任务、具体发展方向、研究计划等。美国独立的能源监管权分属于联邦和州政府,在联邦和州层面分别设立了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和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这种分级监管相互协调的监管方式适用了能源监管的诸多复杂局面,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和公众利益不受侵害。联邦能源监管委员(FeRC)是一个内设于美国能源部的独立监管机构,为了保持它的独立性,FeRC的所有决策均由联邦法院审议,其运行成本也是由所监管企业上缴的年费来提供。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的职员由能源开发的各个领域的专家构成,并且分属于若干办公室,各个办公室也有各自相应的职责。能源监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包括:监管州际电力、天然气和石油的运输;私营、市和州的水电项目的许可和核查;确保跨州的高压输电系统可靠性等。FeRC实施监管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市场准入、价格监管、受理业务申请、受理举报投诉、行政执法与处罚。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负责一州境内能源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批准发电、输配电项目的实体建设;发放水质证书;石油企业的并购;监管地方天然气配送管道等。总体来说,美国联邦和州对能源领域的各项事务均有清晰的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能源监管的效率,并且间接促使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得到快速实现。

2.有效的能源政策手段。从宏观层面分析,近年来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其中《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清洁能源安全法案》、《2010年美国能源法》这三部法案的设立使得奥巴马政府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在奥巴马政府时代,美国能源政策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该政府将能源新政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在保障美国能源安全的同时,可维护美国继续在经济和政治格局中扮演引领者角色;(2)政府内阁具有浓重的“绿色”成分,能源政策制定机构的成员均为该领域的专家或者资深学者;(3)政府欲通过能源立法来改善国际形象。就微观层面的能源政策手段,主要指的是采用了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方式,这种方式能很好地刺激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因为政府允许企业拥有一定的利润,只要这个利润率不超过规定值,那么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产品价格、产量和投入,但是它也会造成X-非效率和寻租现象。R(p,q)=C+r(RB)(1)R指企业的收入,由价格p和销量q共同决定;C指生产成本;r指投资回报率;RB指投入资本基数;其中r和RB由监管机构来确定。

二、政策建议

我国在能源管制方面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备、能源管制机构变化频繁、管理机构权力分散、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上文对美国能源监管模式的分析,并结合我国能源管制现状和能源基本国情,对深化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1.明确能源管制的改革方向。能源管制改革首先要让消费者有更多能源选择,使能源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更具竞争性,提高能源企业的效率,降低能源价格,只有充分正确掌握了改革方向,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能源管制。

2.建立完备的能源法律体系。加快我国能源基本法的立法进程,这不仅需制定综合能源法律,也需制定相应的单一法律和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得法律能够全面覆盖我国能源的各个领域,改变我国政府管理无法可依与无章可循、企业主体地位难以确立、消费者权益缺失切实保障的局面。

3.建立高级别的能源管理机构。通过恢复能源部将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的能源管理职能集中起来,并且采用垂直分级模式建立国家和地方能源管理体系。重新组建的能源部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监分离;二是宏观管理,避免过度干预;三是处理好能源部与发改委、国资委等现有管理机构的关系。该部的职能是负责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地方管理机构则在国家能源政策下制定和执行地方能源政策,以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增加国家政策的执行力。

能源管理的方法篇10

【关键词】能源审计;节能;对策

审计具有很强的监督与管理作用,能源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审计活动,属于管理审计范畴。企业能源审计是由节能主管部门授权的能源审计机构和具有资格的能源审计人员依据国家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审核与评价。目的是通过把审计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合理使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我国企业能源审计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监管力度的加强和企业能源成本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能源审计工作正经历着20世纪90年代能量平衡后的又一次新的发展高潮。但由于我国能源审计工作全面开展的时间过短,能源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能源审计工作的定位尚不清楚

企业能源审计的现状是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并行。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要求重点耗能企业提交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却没有明确是政府委托还是企业自身行为。如果是政府职能,就不应该收费,但能源审计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很大,需要聘请一些相关行业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所需经费没有来源,整个能源审计工作将无法展开,政府部门能源审计的监督职能就无法发挥。www.133229.com从企业角度看,如果仅靠市场行为,企业出于自身节能管理的需要,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又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审计机构实行监督。从审计服务机构看,审计服务机构既然因能源审计业务向企业收取费用,肯定要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理顺数据关系,片面迎合政府要求,从而使能源审计变成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与作用。此外,审计服务机构的违规行为不能得到相应的处罚,也无法保证国家节能政策的顺利推行。

(二)能源审计的评价标准尚不明确

目前,我国节能管理部门对企业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计算到底是按单位产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还是产品能耗尚不明确;能耗标准针对性不强,有些标准或者指标没有考虑到行业内部的不同情况,如产业链的长短、原材料质量好坏等,均可能使产品能耗指标的可比性受到削弱;许多行业缺乏耗能指标的评价体系,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的比较存在的不可比因素太多,实际已经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地方节能主管部门与统计部门对等价与当量折标的要求不尽一致,导致计算结果差异较大。

(三)能源审计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我国尚未出台企业能源审计机构资质限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些地方甚至是三人或两人就组成一个能源审计小组,任意打一个牌子就跟企业签订能源审计协议。相关审计人员也没有相应的审计资格要求,部分机构参加审计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指标的计算不准确,甚至理解错误,对二次能源与耗能工质投入、转出机理不理解,单位产品能耗计算不准确、审计报告质量不能保证,造成了能源审计市场的混乱,影响了能源审计应有作用的发挥。

(四)能源审计的基础性资料尚不完善

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相关的能源使用及管理信息不全面,在各个生产与管理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能源的信息共享链,内部的能源信息共享性差,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高于资源节约,甚至高于环境保护,致使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因此,节约能源意识较差,计量器具配置不全,完好率、配置率达不到标准,致使部分能源的消耗无法计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源审计报告的数据准确度。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只核算作为原材料、动力的主要能源,如原煤、电力等,而对用量较小的能源,如柴油、汽油、水等,在成本中则未作核算;部分企业对余热余能回收后转换的能源又用于生产时,不计入成本,因此成本分析中能源成本的升降金额并不反映实际的升降,使成本分析流于形式。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及能源审计服务机构三方合作,做好各自工作,制定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健康、顺利及可持续开展。

二、解决我国企业能源审计中突出问题的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看

在能源的科学管理和节能管理工作中,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企业能源利用过程、节能管理工作的各种权力和义务关系,对企业的管理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的《能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给企业的节能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使企业的节能管理和能源审计工作有法可循;特别是随着《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国发〔2007〕36号)、《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能源审计工作带有法可依,保证了企业的节能管理和能源审计工作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依法进行。

政府部门应继续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加大节能资金的投入和节能降耗的财税支持力度,通过制订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加大对能源审计的支持力度;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能源审计市场准入制度,规范能源审计工作;尽快制订出更多的适用于不同行业的国家能源标准检测方法及评价细则,准确衡量企业的能耗状况;对《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明确涉及能源核算的项目,引导企业在财务成本核算中的成本、费用科目设置增加一些能源方面的明细项目,便于对能源消耗数据的统计。

(二)从企业角度看

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需要支付给审计服务机构一定的费用,此外,在审计过程中,企业各部门的会议协调、资料复印等还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这些基本上构成了企业能源审计的成本。而企业所能获得的能源审计收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企业申请新上项目时,完整、科学的能源审计报告能够帮助政府部门更好的判断企业原有的能源消耗及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新上项目带来的能源消耗变化情况,减少相应的行政成本,为企业带来间接效益;其次,通过能源审计,企业可以充分认识到能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能源审计中提出的相关节能管理及技改措施,找相关的部门或机构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的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节能效益;再次,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凭借着其强大的专业知识,可以在能源审计过程中适时的向企业宣传国家相关的节能或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服务让企业得到实惠。

基于此,企业应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做好节能管理的基础工作,完善能源使用的计量管理,保证能源使用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其行为和发展应该是在利国、利民,促进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利益最大化。

(三)从能源审计服务机构看

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应转变观念,在满足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审计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对企业用能状况做出客观评价的同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主要是把审计工作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紧紧抓住降低企业成本的“牛鼻子”,注重于企业能源利用与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的审查和评价,更好地为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具体措施有:

1.扩大能源审计的内涵

能源审计是手段,为企业服务是目的。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在为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时,应抓住降低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将能源审计的内涵扩大,即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部分,灵活运用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果。能源审计的内涵扩大,一方面为准确计算企业产品产量、科学评价单位产品能耗、产值能耗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主要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审计,对引导企业搞好事前预防、厉行节约等间接节能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此外,能源审计工作人员在企业进行工作时,具有综合企业各生产管理部门的优势和对企业整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优势,具备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的条件。

2.注重企业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能源利用方面,企业大多缺乏统一指挥和计划,形成部分能源盲目超储积压,风吹雨淋、自然损失严重,各生产工序之间统筹计划调度能力差,设备无效运转时间长,导致能源损失大。

针对此类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人员需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注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注重如何当好企业领导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发挥能源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堵塞漏洞,增收节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进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建议,也是企业投资最低、收效最直接的建议。

3.坚持能源审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审计重点的灵活性原则

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企业能源审计应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应选择性的进行设备的现场测试,不陷入能量平衡的繁杂劳动中,能源监测也注重“抓大放小”,即抓住重点的用能工艺和主要的用能设备,不面面俱到,在合理评价企业能源、资源利用状况的基础上量力而行,科学地配置审计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不搞“企业能源利用率或者企业能量利用率”等庞大的数字计算工程。能源审计工作本身也涉及“节约”的问题,能源审计人员如何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各项资源,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做到能源审计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笔者相信,通过政府、企业、能源审计服务机构三方的切实改进和踏实工作,企业能源审计工作一定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我国的能源审计工作一定能够更加健康、持续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albertthumann,williamj.younger.handbookofenergyaudits.newyork:thefairmont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