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1:57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原则;措施;现状;特点;重要意义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办学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作为高职院校日常工作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不H仅是高职院校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更决定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决定高职院校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社会、学校、企业三者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改善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各行各业进步的真实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并严格遵守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努力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不断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的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及目的

1.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以往,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沿用了事业单位机构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符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特点的管理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都只是停留在“人事管理”和“劳资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上,距离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差距愈来愈大,这些很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更无法促使高职院校办出特点、办出特色,无法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其正常作用。

(2)缺乏有效的管理投入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召开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会议,为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组织往往关注于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创业,以及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门仍旧在原始的状态下辛勤工作,因此也就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滞后于院校的教学改革发展进程。

(3)工作内容复杂

当今,各大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着巨大工作挑战: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统计分析、师资调配、晋升聘任……人事干部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内容,每项工作都具有严密的条理性,以及历史延续性,稍微走神就可能出错,常常是“做好无功,做错有过”。

2.信息技术相关分析

信息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的诞生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为各行各业的管理部门提出新的启示,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组织进步的必然要求。

3.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面对传统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理念落后、投入力度不高以及工作内容复杂性的问题,信息技术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良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不断打造雄厚师资力量的关键;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借助先进的信息处理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本;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加强工作内容的流程化和规范化,不断规避日常管理中容易出现的漏洞和问题,逐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真正达到带动整个高职院校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

4.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目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已经逐渐应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之中,建立面向全校服务的综合人事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达到以下目标:

(1)建立动态的可共享的教职工信息库

建立教职工信息标准和规范,构建全校教职工信息库,包括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和离校人员。通过教职工信息库,即可了解到教职工的当前状况,又可追溯信息的历史过程。教职工信息可向全校共享,并可灵活授权给各级用户,既保证数据的开放性,又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2)实现流程化的业务管理

人事处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人才招聘、人事调配、师资培养、岗位聘任等,均可灵活设置业务流程,并开放给教职工、二级单位和职能部门协同完成,实现流程化办公。

(3)面向教职工的自助服务

教职工可在校内登录系统,查看个人资料,了解学校人事政策,在线填报和打印各类申请表格,并可通过系统跟踪自己提交的业务申请的办理进度。

各部门领导进入系统,可查看学院的教职工信息,可在线审核教职工提交的业务申请。还可通过系统和人事处协同办公,在线完成人才招聘、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等工作。

系统可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服务。领导进入系统,可查询全校教职工信息,查看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实时了解学校人力资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4)面向多级应用的信息平台

通过系统可以实现学院人事日常工作的业务处理,保持政策的公平性与一致性,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工作量,有效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及准确性。

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视

通过对职业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分析来看,虽然大家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功能很认同,但是处于资金等因素考虑还未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初步进行了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各级领导及部分工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既不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效果,又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很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

2.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能够足以胜任当代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一方面,由于我国高院校起步较晚,对于高职院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更晚,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可借鉴和推广的信息化建设的成熟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工作虽然已全面展开,但多未能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和信息管理的技术性合理融合,出现了线上线下两张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3.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认同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大家保密意识很强,特别是涉及到教职工和领导的个人信息问题时更是慎之又慎,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人事干部多要求必须是中共党员,必须踏实口紧。实现信息化后,大家比较担心数据安全出现问题,惧怕有意或无意间造成信息泄露,给人事工作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比较抵触。

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原则

1.转变态度原则

在构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便是领导管理层的态度。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作为当代新型产物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只有充分转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才能有效促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提高。

2.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各高职院校的应有较少,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必须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计划,促使工作循序渐进的开展。

3.科学实用原则

任何新型设备的应用效果,都不仅仅决定于设备的技术水平,其还决定于设备是否适合实际的工作需要。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时,必须遵守科学实用原则,选择最适合该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构建一个有效、高效的管理系统。

4.安全保密原则

安全保密原则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面对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详细资料时,许多学校都不愿意将其公开,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重视对信息共享范围的控制,有选择性的对信息进行公开,保证高职院校内部资料不会被恶意破坏者所破坏。

五、推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所有工作人员及有关领导必须加强认识,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并结合本校实际工作情况积极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之中。

2.配合管理,提高水平

高职院校应配合人事部门的管理,使其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有效果,为提高院校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3.完善机制,提高素质

国家和组织应重视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逐渐构建一只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事业填砖加瓦。

4.加强教育,提高能力

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如计算机应用水平、管理水平等,促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

5.加强建设,保证安全

高职院校应充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公开和利用,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搭建媒体平台的方式,将院校做大做强。

六、结语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切实予以重视,保证建设工作更好的进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而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董育公.论农业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J].陕西农业科学,2012,(02):249-250.

[2]杜权.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1,(15):280.

[3]韩华柳,赵蕾蕾.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6-248.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2

一、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从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角度看: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信息替代土地、劳力、资本等,成为现代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而且已成为继能源、材料之后的第三大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取代性与决策环节的信息决定性,同时也体现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的信息媒介性等方面。当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体系,是通过对一些政府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才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信用体系还存在严重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信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否则,将严重制约与影响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从信息作为经济与社会管理资源的角度看:在我国,由于传统工作方式影响,政府工作透明度不足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其民利,为了满足wto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为了有效地防止政府腐败,同时,也为了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进而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我省及我国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而且,也无法顺利的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

3.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看:我国在过去十多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里,在形成大量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的同时,由于更多采用了按条条、块块渠道,分散建设的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等问题,也直接导致形成了大量的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这些情况的存在,正在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和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情况下,从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局出发,运用各种组织措施与制度和法规措施,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立法框架体系,对现有分散异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无缝整合,并全盘统筹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核心,成为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必须开展的主要工作。

4.从时展的角度看:迫切要求我们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首先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总量的爆炸式增长,现在是每10年就增长一倍,某些尖端科学每2-3年就增长一倍,仅全世界每天出版的科技文献就达50万~70万篇,在这古往今来不断增大的信息海洋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同在,怎样在这海量之中选出人们所急需的信息,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是随着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超越地域与时空的局限,成为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和渠道,但由于进入因特网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没有质量控制标准,所以,致使网上各种污秽与伪劣信息泛滥、各种无效信息堆积、网络病毒频发,网上信息污染日益严重,刚刚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成了一些人倾倒毒、赌、黄和伪劣信息的场所,这不但在毒害着众多的青少年,而且也造成了通道的堵塞,使人们上网不能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各种病毒也时时在威胁着通道的安全。因此,尽快建立网上信息标准和信息秩序、优选网上信息建立信息资源枢纽,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信息的迫切需要,已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各级政府投巨资参与修建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有责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来使它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5.从国家和地区安全的角度看:要求我们必须尽早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现代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技术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在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风险和危机。除毒、赌、黄信息毒害青少年和大量信息堆积影响信息的流通和使用外,最严重的一个是不断的病毒冲击损毁信息系统和大范围信息网络,导致网上信息丢失或网络瘫痪;另一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国外的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来盗取国家、地区和企业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的各种保密信息,信息网络、通信已成为敌对势力攻击的目标和窃取情报的重要渠道。

二、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基本原则

综观国内外信息立法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法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制定是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系统研究、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对全省信息资源全面有效的管理。

2.重点性原则。要充分研究当前我省信息化的进程与阶段,分析我省信息资源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社会实际需要与可能,既关注其紧迫的现实需要,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项目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集中优势兵力,在充分研究当前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前提下,进行重点突破。

3.循序渐进原则。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法规是一个庞大的法制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有的先出台政策,再上升到法规。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全面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4.创新开放与国际兼容性原则。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必须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竞争,扩大交流与合作,尤其考虑到我国进入wto后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兼顾到有关国际性的法律规定,因而,也必须对法规的国际兼容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3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4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各种文献资料系统真实的历史记录。它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原始性、凭证性、技术性和广泛性,因此,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作用和史料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档案信息数量巨增,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范围、开发手段等愈加复杂,整体质量的把握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借鉴管理科学中的质量管理理念,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质量控制。

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及必要性

(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包括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讲就是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加工及信息资源整合,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创新、方便检索利用的综合知识信息库,为高校组织决策、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从外延上讲就是应注重档案信息的资源发掘、信息渠道的拓展等。(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1.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现代化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将使高校档案馆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对高校档案馆建设的长远发展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2.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将为学校建设提供优质服务。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利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不断开发档案信息精品,为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活动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3.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将优化高校档案信息结构。目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能够体现本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特点的档案数量少、质量不高,馆藏档案缺乏科学、严格的鉴定。因此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助于优化及拓展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范畴。4.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助于提升档案馆地位。高校档案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使人们增强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提升档案馆的地位。

二、影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的因素

(一)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认识不足。档案人员的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重保管、轻利用,没有把档案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和利用,这成为影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在因素。(二)档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高校档案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对现代化管理技术的不适应表现较突出,现代化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技术力量薄弱,无法保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这就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资金及配套设施不足。高校档案馆虽然大多配备了计算机,但由于资金不足,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备,致使开发手段落后。因此大多数高校档案馆还仅仅停留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目录管理的阶段,无法进行其他深层次的信息开发,这成为影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外在因素。

三、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的内容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产品的固有特性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质量控制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和活动对产品形成的各个过程实施控制。质量控制虽然源自工业生产领域,但同样适用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就是档案部门生产的产品。因此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控制就是对高校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利用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以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档案信息齐全、完整、准确及利用便捷、高效。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使档案馆所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功能、使用价值、数据等各方面的质量达到我们的质量控制标准。

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的原则

(一)整体性控制原则。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和系统性,把它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对各个质量关键点进行监控,即确保信息资源收集、整理的齐全、完整、准确。(二)规范化控制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化控制原则是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最为关键的准则,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因此,在进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和遵守档案管理的各种相关标准及法规。(三)适度性控制原则。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有其特殊性,如有些档案信息需要保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时,把握好公布信息内容的审查及传播范围,采取措施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适度控制,处理好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五、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政府或行业组织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立法、行业规范与监督,建立健全质量控制管理体制,将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与信息建设单位负责相结合,构成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管理体系。(二)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信息资源收集阶段是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应保证向其他部门收集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可靠、完整;信息资源加工整理阶段应严格遵循相关的标准、规范,以保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信息资源利用阶段应加大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和效益。根据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各阶段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计划及每一阶段的质量目标,对照流程中每一个步骤和任务,及时检查和反馈实施情况,确定项目质量是否失控,是否出现系统误差,是否需要采取纠偏措施等。新形势下高校档案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充分、高效、便捷地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高校档案馆的立馆之本、强馆之基,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探索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规律,通过质量控制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立新.高校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7):152-154

[2]杨彩云等.知识创新与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6(2)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5

为信息资源共享而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目前尚不能开展服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单位在信息资源服务中可以获得一部分信息服务费,谁占有最新资源,谁就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利益分配问题影响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进而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开发和使用。

过份依赖共建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作为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专业所,缺乏独立的信息资源支撑体系,缺乏对情报研究资源系统性的配置规划。由于过于依赖共建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使情报研究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被动局面。

资源支撑体系不完善。纵向性的资源经费来主要源于本单位,与横向资源经费相比数量较小,主要用于保证核心资源的配置,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由于人员调动频繁等原因,使原有的资源经费以及资源配置体系受到严重影响。究其原因是连续两年频繁地更换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具体业务人员,造成信息资源在采集渠道、经费支出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出现混乱的情况。

如何做好信息资源配置工作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保障工作,首先要了解军工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其次,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和类型;第三,运用科学的配置方法,遵循信息资源配置原则,并辅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实现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1)了解军工电子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目前,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转向为信息化,武器装备趋向智能化,各种主要作战平台具有信息传感、目标探测、信息攻击等功能。电子信息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越来越大,军事电子工业在国防科技中的含量也在不断提高,这表明武器装备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国外军工电子技术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软件技术,军用雷达技术,军用激光,军用制导,军用探测,隐身技术等等[2]。2)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和类型。军事电子情报研究是为国防科研服务的,尤其强调情报研究的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全面性、客观性、响应性。(1)超前性或称“预测性”。情报研究往往着眼于长远需要,探索和发现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对此进行超前分析和科学预测,研究其对未来军事电子技术装备以及未来战争的关系与发展趋势。(2)及时性或称“实时性”。是针对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提供所需情报,即‘实时情报’。(3)全面性。是针对军工电子科技研究内容,提供相对全面的情报,避免以偏代全而产生错误的结论。为此,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全局,从战略的角度上看问题,善于把具体问题放在大趋势中去认识。(4)客观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正在出现的军事电子新技术、新体制、新概念和新理论,使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领导对关键问题有准确的了解,以便正确地指导和科学的规划。(5)准确性。是指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产品必须与上级的要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情报价值。(6)快速反应性。既从接受任务到提供情报研究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往往很短,因此,平时必须占有大量的信息,掌握多种信息源,才能适应这种需要。3)总结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类型。(1)综合情报,主要是针对军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国际水平和未来动向进行的研究。(2)专题情报,是对军工电子技术的工艺、产品、科研课题、建设工程等有关的情报进行的研究。(3)技术经济情报,是针对军事电子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进行经济评价,探讨其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4)市场情报,是指对军工电子技术市场需求情况,预测其未来发展动态的情报研究。(5)管理情报,是针对先进的军事管理方法,科学管理制度,进行的军事管理情报研究。(6)政策情报,针对国外国防科技政策的情报研究。

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方法

在了解和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之后,进行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3]。1)信息资源配置含义。信息资源配置是将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使其合理分布和存贮。具体说,信息资源配置是指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的有效配置。2)信息资源配置原则。(1)需求原则。支撑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不论是在时间、空间,还是数量、品种、类型上,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要以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2)时效原则。是指信息资源本身的时效性、可靠性与实用性等因素,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与信息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充分考虑到信息产品的质量问题,将信息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位,从信息资源的选购、采集、验收等环节严把质量关。(3)层次原则。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搭配上,应考虑信息资源的层次性,这主要是指合理地配置一、二、三层次文献。另外,为满足情报研究在不同要求下使用的特点,例如:保密课题检索等等,可适当考虑二次文献的使用,因此,信息资源在层次上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必要的。(4)成本原则。目前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主流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的引进将使信息资源的成本增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相当可观的经济浪费。故在配置军事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性价比高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5)特色原则。军工电子技术是各行业的基础,要突出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的特色,须结合当前军工电子科技发展态势,不断发现、补充和更新原有的信息资源,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6)动态原则。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资源配置过程,虽然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总的趋势是变化发展的。由于情报研究资源需求的动态性以及价格、经费的动态性等因素,都会使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面临新的环境,因此,根据情况变化应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方案。3)信息资源配置保障基础。要实现军工电子科技情报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从思想、技术、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给予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1)理念基础。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是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单位应该树立从国家、国防到研究机构三个层次上的科学配置观。将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纳入到国家整体信息资源配置体系上,明确定位,做好自身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分工。(2)技术基础。技术基础主要是指满足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和通信网络等设施,旨在为资源配置提供技术平台。计算机系统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在检索过程中,应符合保密要求;应用软件系统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中枢控制部分,要力求一致性,互相兼容,且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通信网络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神经系统,应进行“无缝化”规划。(3)管理基础。建立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有序化组织与协调。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决策、管理、协调、监督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组织建立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管理方法和程序是开展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的准则。(4)标准基础。实现国防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其关键的基础之一就是标准化问题。首先,要做好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科学配置的总体发展计划;其次,要满足国防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使信息资源从采集、加工、存储、生产与服务等全过程都符合标准规范,为今后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4)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实现策略。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配置策略的实现,有助于指导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工作,满足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各项需求。据此,笔者提出如下具体建议:(1)制定资源的配置规划。制定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的总体计划(包括资源未能按时到位的应急预案);制定资源采集、共享、流通、存储、服务等分计划,同时确定阶段性的信息资源收藏结构头尾一定要对,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此处是重点,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安装完的tCR回路电抗器标好a、B、C,还要标好电抗器进出线端,哪个端子和穿墙套管连接,哪个端子和铜母排连接,哪个端子是上下两层连接的,要事先让工人明白。7)电容器组的连接。电容器组3层和电抗器、零序互感器的连接,因为电容器组进出线两面都有铝排,和电抗器方向连接是三相铝排,和零序互感器方向连接是从电容器组双星星的两个中性点引出线接至两个中性铝排上,然后从两中性铝排接到零序互感器的两端,图纸设计两中性点铝排和零序互感器的连接是截面240mm2钢芯铝绞线,但做完以后发现由于距离太短,铝绞线的弯太大,影响美观,实际中此处电流很小,经和电力科学院现场工程师和甲方电气负责人协商,此处改为用截面35mm2铜芯软电缆连接。零序互感器接线柱太大,用铝排做一个过渡接线排。电容器层间电容的出线要和每层安放电容的角钢架子外壳接在一起,以保证每层的每一相保持一个等电位状态。8)tCR晶闸管阀组安装。tCR晶闸管阀组也是安装在绝缘瓷瓶上的,所以和前面安装电抗器和电容器方法一样,只是阀组多了一套冷却水系统,每一相的晶闸管就靠这冷却水循环来冷却保护晶闸管。晶闸管阀组的每一相和穿墙套管是用铜排连接的,一定要保证铜排之间、铜排和墙间的距离,至少保证400mm的安全距离。9)接地安装。所有基础预埋铁、隔离开关支架、避雷器支架、电流互感器支架、穿墙套管底座、阀组底座都需要和SVC系统接地网焊接连成一体。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原则目标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原则

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技术推动高职院校变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拥有促使职业教育转型的潜力,但要想使之变为现实,则涉及多种因素。从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的学术文化,知识型组织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而且学术文化、组织管理模式和应用方式等因素共同决定着数字化校园的成效。

基于信息技术、学术文化和知识型组织诸因素交织所构建起来的数字化校园,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建设与实施原则:服务于高职院校为核心,还要兼顾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资源、策划信息服务的原则。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的多个方面都能产生重要影响,要利用它加强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一一教学与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还要认识到技术的局限性,积极创建相应的支持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基础。要分清应用与使用的关系,以用户使用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建立全面用户使用平台,以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最终,在数字换校园平台上形成多元化的交流与沟通社区,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共享资源,构建与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不同的电子信息应用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应用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网络服务,为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基础。

三、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的整体目标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原则 基本假设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分支之一,产生于本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本世纪40~50年代,主要侧重于信息的积累、对比、分析和解释,用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由于管理会计起步较晚,较财务会计已成熟的理论相比,管理会计理论还远未形成体系。而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管理会计原则,中外学术界对其还很少进行探讨。而且由于其本身的服务对象、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灵活性、多样性,很少形成广泛的业务原则。因而到目前为止,对管理会计原则还未形成统一定论。

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对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应具广泛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提出了八类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虽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公认,但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国著名管理会计学者李天民教授又为管理会计原则构建了科学的理论结构。笔者现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具体内容作浅显论述。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以决策性会计为主体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提供相应管理信息,协助管理当局做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策。管理会计为管理当局提供的管理信息,总是尽可能运用财务会计系统所提供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改进和延伸,使他们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除此之外,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管理会计也把提供的信息内容扩展到企业外部,如环境、政策、竞争对手等。但既然管理会计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财务会计信息,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源而分流的,我们不妨借鉴财务会计原则的体系,即把管理会计原则总分为基本假设和指导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又具体分为决策有用性原则、提供信息的约束原则及针对用户的质量原则。

一、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accountingentity)

它是管理会计对象运行的空间范围的规定。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内部各级责任单位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特定的管理信息,因此,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但更多的是各级责任单位。

(二)持续经营(goingconcern)

它是对管理会计对象运行的基本方式的规定。即企业或各级责任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筹资投资等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从而相应的管理会计方法能保持稳定、有效。

(三)会计分期(accountingperiodicity)

它是对管理会计运行的时间范围的规定,即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筹资投资活动,划分为一定的期间,以便及时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相对财务会计而言,由于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服务,提供相应信息以协助其进行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定期对外提供强制、规范的会计信息,故时间跨度可以灵活选择。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管理主体有不同的时间需求,从年、季、月发展到周、日,甚至随时提供。

(四)货币的时间价值

由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多样性导致其除应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外,还要广泛采用其他非货币计量单位,例如标准实物单位、质量综合计量单位、创新程度、市场占有率等等。而且在长期投资和筹资决策中绝不能假设币值不变,因为货币在不同时间的价值是不相等的。总的说来,货币计量和币值不变假设对管理会计均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在投资、筹资中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货币时间价值,以便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五)效益最大化目标

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就是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为此,企业管理当局在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营业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提高作为基本标准。

二、指导性原则

(一)决策有用性原则。这一原则分为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个层次

1.首要质量特征

(1)相关性原则。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提供信息时,要充分考虑信息用户的需求以达到决策有用性。

一项管理会计信息如对信息用户决策没有帮助,则不具相关性。相关性原则有以下两层涵义:

a.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它包括及时将产生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和及时报送给信息用户。

b.适应性:是指从基本数据得到的信息对企业决策过程的满足程度及协调程度。

(2)可靠性原则。是指确保管理会计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信息如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因此可靠性也构成信息的主要质量。一项管理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四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

a.客观性:强调管理会计信息能客观反映现存状况或对未来做出客观的预测。这一原则要求信息的来源,即用于生成信息的资料应客观、真实、准确,同时要客观选择处理方法。

b.可核性:是指由独立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c.中立性:指管理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信息用户的影响都是没有偏见的(公平的)。在信息中如果掺杂着计量人员的个人兴趣,就不可能有中立的计量。因而中立性原则要求管理人员站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在处理和提供信息时不能掺入个人的偏见和主观意愿。

2.次要质量特征

(1)一贯性原则。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法应保持一贯,便于不同期间信息可比。

(2)可比性原则。是指能使信息用户从两组经济信息中区别其异同的质量特征。当经济情况相同时,会计信息能显示相同的情况;反之,当经济情况不同时,会计信息亦能反映其差异。

一贯性与可比性原则相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在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一项长期决策要依靠各式各样的未经加工的信息和不重复出现的情况。如长期投资决策,可能由于内部强调的一贯、可比而使决策受到不适当的阻碍。因而在长期决策中,这两项原则并不重要。然而在短期规划和业绩评价方面,则要较多地依靠仔细加工的信息和重复出现的情况,从而更要求一贯、可比。

(二)提供信息的约束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指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带来的效益高于需要花费的成本。只有这样取得的信息才有价值。然而这一原则中的成本效益的衡量方式还有待商榷。它们可能扩散得极为广泛,从信息用户到整个企业乃至企业客户、投资者、消费者等等,从而难以准确衡量。

2.重要性原则。指管理会计信息对管理者做出决策或对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等将会构成重要影响。它可以从定性、定量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确定。这一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是不可分的。为降低信息成本,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进行信息处理。

3.民主性原则。进行各项决策分析和编制预算时,应遵循目标管理的原则,实行参与制的民主管理方式,即走群众路线。以企业员工为中心,相信职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

4.灵活性原则。这一原则包括诸多方面:

(1)基本数据和信息分类的多样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以适用不同的信息用户及不同决策的需要。

(2)信息来源的多渠道性。管理会计信息既有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企业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竞争对手的信息。

(3)提供内部信息时选用规则的灵活性。管理会计信息无强制性规则,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提供。

5.稳健性原则。指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但对可能获得的收益则不要过于乐观估计,以免因过于乐观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针对用户的质量原则

1.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对传送的信息能弄清楚的能力。可理解性是决策者和决策有用性原则的连接点。管理会计人员应尽可能使会计资料易于被人理解,而信息用户也应设法提高自身的理解使用能力,以使会计信息发挥最大的功能。

2.可接受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对已出现问题的说明与计量标准的认可程度。由于管理会计的信息种类和计量方法具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的特点,只有与这种信息相关的属性被用户接受,才是有价值的。而如果用户难以接受,则会是信息成本的浪费,而效益为零。

3.激励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与组织之间为保证“目标一致性”所做出的努力。具体说,就是对企业的全体信息用户乃至每个员工实施激励措施,营造有利于全员参与的管理环境,对我们所希望的行为要予以积极引导,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冒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因素,做到企业与管理者,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目标一致,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10

2.余绪缨.管理会计.辽宁人民山版社,1996.01

3.庄守鑫.论管理会计原则.上海会计,2000.10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原则基本假设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分支之一,产生于本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本世纪40~50年代,主要侧重于信息的积累、对比、分析和解释,用来帮助企业管理当局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由于管理会计起步较晚,较财务会计已成熟的理论相比,管理会计理论还远未形成体系。而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管理会计原则,中外学术界对其还很少进行探讨。而且由于其本身的服务对象、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灵活性、多样性,很少形成广泛的业务原则。因而到目前为止,对管理会计原则还未形成统一定论。

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对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应具广泛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1974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提出了八类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虽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公认,但非常有借鉴意义。我国著名管理会计学者李天民教授又为管理会计原则构建了科学的理论结构。笔者现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具体内容作浅显论述。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以决策性会计为主体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提供相应管理信息,协助管理当局做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策。管理会计为管理当局提供的管理信息,总是尽可能运用财务会计系统所提供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改进和延伸,使他们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除此之外,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管理会计也把提供的信息内容扩展到企业外部,如环境、政策、竞争对手等。但既然管理会计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财务会计信息,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源而分流的,我们不妨借鉴财务会计原则的体系,即把管理会计原则总分为基本假设和指导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又具体分为决策有用性原则、提供信息的约束原则及针对用户的质量原则。

一、基本假设

(一)会计主体(accountingentity)

它是管理会计对象运行的空间范围的规定。由于管理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内部各级责任单位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特定的管理信息,因此,管理会计的主体,可以是整个企业,但更多的是各级责任单位。

(二)持续经营(goingconcern)

它是对管理会计对象运行的基本方式的规定。即企业或各级责任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筹资投资等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从而相应的管理会计方法能保持稳定、有效。

(三)会计分期(accountingperiodicity)

它是对管理会计运行的时间范围的规定,即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筹资投资活动,划分为一定的期间,以便及时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相对财务会计而言,由于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服务,提供相应信息以协助其进行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定期对外提供强制、规范的会计信息,故时间跨度可以灵活选择。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管理主体有不同的时间需求,从年、季、月发展到周、日,甚至随时提供。

(四)货币的时间价值

由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多样性导致其除应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外,还要广泛采用其他非货币计量单位,例如标准实物单位、质量综合计量单位、创新程度、市场占有率等等。而且在长期投资和筹资决策中绝不能假设币值不变,因为货币在不同时间的价值是不相等的。总的说来,货币计量和币值不变假设对管理会计均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在投资、筹资中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货币时间价值,以便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五)效益最大化目标

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就是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为此,企业管理当局在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营业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提高作为基本标准。

二、指导性原则

(一)决策有用性原则。这一原则分为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个层次

1.首要质量特征

(1)相关性原则。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提供信息时,要充分考虑信息用户的需求以达到决策有用性。

一项管理会计信息如对信息用户决策没有帮助,则不具相关性。相关性原则有以下两层涵义:

a.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它包括及时将产生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和及时报送给信息用户。

B.适应性:是指从基本数据得到的信息对企业决策过程的满足程度及协调程度。

(2)可靠性原则。是指确保管理会计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信息如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因此可靠性也构成信息的主要质量。一项管理会计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四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

a.客观性:强调管理会计信息能客观反映现存状况或对未来做出客观的预测。这一原则要求信息的来源,即用于生成信息的资料应客观、真实、准确,同时要客观选择处理方法。

B.可核性:是指由独立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C.中立性:指管理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信息用户的影响都是没有偏见的(公平的)。在信息中如果掺杂着计量人员的个人兴趣,就不可能有中立的计量。因而中立性原则要求管理人员站在一个客观的位置上,在处理和提供信息时不能掺入个人的偏见和主观意愿。

2.次要质量特征

(1)一贯性原则。是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方法应保持一贯,便于不同期间信息可比。

(2)可比性原则。是指能使信息用户从两组经济信息中区别其异同的质量特征。当经济情况相同时,会计信息能显示相同的情况;反之,当经济情况不同时,会计信息亦能反映其差异。

一贯性与可比性原则相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在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一项长期决策要依靠各式各样的未经加工的信息和不重复出现的情况。如长期投资决策,可能由于内部强调的一贯、可比而使决策受到不适当的阻碍。因而在长期决策中,这两项原则并不重要。然而在短期规划和业绩评价方面,则要较多地依靠仔细加工的信息和重复出现的情况,从而更要求一贯、可比。

(二)提供信息的约束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指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带来的效益高于需要花费的成本。只有这样取得的信息才有价值。然而这一原则中的成本效益的衡量方式还有待商榷。它们可能扩散得极为广泛,从信息用户到整个企业乃至企业客户、投资者、消费者等等,从而难以准确衡量。

2.重要性原则。指管理会计信息对管理者做出决策或对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等将会构成重要影响。它可以从定性、定量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确定。这一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是不可分的。为降低信息成本,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进行信息处理。

3.民主性原则。进行各项决策分析和编制预算时,应遵循目标管理的原则,实行参与制的民主管理方式,即走群众路线。以企业员工为中心,相信职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

4.灵活性原则。这一原则包括诸多方面:

(1)基本数据和信息分类的多样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以适用不同的信息用户及不同决策的需要。

(2)信息来源的多渠道性。管理会计信息既有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企业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竞争对手的信息。

(3)提供内部信息时选用规则的灵活性。管理会计信息无强制性规则,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提供。

5.稳健性原则。指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但对可能获得的收益则不要过于乐观估计,以免因过于乐观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针对用户的质量原则

1.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对传送的信息能弄清楚的能力。可理解性是决策者和决策有用性原则的连接点。管理会计人员应尽可能使会计资料易于被人理解,而信息用户也应设法提高自身的理解使用能力,以使会计信息发挥最大的功能。

2.可接受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对已出现问题的说明与计量标准的认可程度。由于管理会计的信息种类和计量方法具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的特点,只有与这种信息相关的属性被用户接受,才是有价值的。而如果用户难以接受,则会是信息成本的浪费,而效益为零。

3.激励性原则。是指信息用户与组织之间为保证“目标一致性”所做出的努力。具体说,就是对企业的全体信息用户乃至每个员工实施激励措施,营造有利于全员参与的管理环境,对我们所希望的行为要予以积极引导,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冒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因素,做到企业与管理者,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目标一致,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10

2.余绪缨.管理会计.辽宁人民山版社,1996.01

3.庄守鑫.论管理会计原则.上海会计,2000.10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9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储存、检索和利用的方式,它主要是依托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化网络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成为满足当代人对信息需求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更好地满足人们信息的需求,已成为摆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迫切任务。

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资源作为一大核心资源,在带来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使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党校图书馆而言,只有适应时代潮流,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才能满足党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促进党校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在不断完善原有现实馆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原有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有机结合,已成为当前图书馆工作首要任务。

1.1存储的数字化

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存储和传统的存储方式不同,它主要是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到相应设备中,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资源的储存空间,还可以增加信息资源数量和种类。要一改往日图书馆相对封闭、单一的传统观念,信息社会,网络应用广泛,要求在思想观念上也要与时俱进,将现有的图书馆信息与外界相连,使图书馆能面向社会大众,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图书馆建设成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现代信息交流平台。

1.2管理的自动化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无论是在搜集、分类、加工还是在储存、检索和利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数字图书馆的自动化提高了办公效率。

1.3传播的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依托网络运行,相关信息资源的传输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借助网络工作站远程登录数字图书馆服务器,以检索自己所需信息资源,网络化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可以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4应用的多媒体化

数字图书馆的另一特点就是多媒体的应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不仅仅是可以为用户提供文本信息,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相应的图形、图像、声频等形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信息资源的形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把建设数字图书馆纳入到国家和社会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计划中。和其他部门进行分工协作,以确定其他行业地位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整体性原则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能够避免出现信息资源的浪费,进而避免出现人、财、力的浪费。建立一个统一性的全国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各个数字图书馆建设,让信息资源得到更优的组合,使数字图书馆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科学性原则

和传统的图书馆建设相比,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科学性原则,在进行数字化前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一些陈旧、质量差的信息资源就没必要进行数字化,避免出现金钱和时间的浪费。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时候要坚持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科学地甄别和选择有价值的纸质文本文献进行数字化,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同时由于网络资源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好地选择,以保证信息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需要。

2.3标准化原则

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建设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都需要有一个标准,只有按照这个标准才能够更好地让数字图书馆实现共享和利用,标准化主要包括信息储存格式的标准化、信息描述和信息检索的标准化,同时还需要检索入口的标准化,文件浏览器或阅读器的标准化等。只有坚持标准化的原则才能够实现不同地域不同空间读者对资源的共享。

2.4法制化原则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该坚持走法制化道路,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加强版权保护力度,这样既可以保护作者的权益,又能够促使数字化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对数字图书馆规定的数字信息化资源合理使用的范围,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在非公有领域,都应该限制批量复制或者恶意下载,防止出现数字信息被商业化,保护作者的名誉和作者的利益。

2.5特色化原则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该遵循特色化,这就需要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同时在建设数字图书馆还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及文化特色,能够将本地特色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建立自己独有的信息资源,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雷同的建设只能是浪费资源。

2.6服务性原则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不同的需求,不能满足读者的建设,即使在完善、再有特色,也只能是橱窗里的各项摆设。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就需要对读者进行需求调查,了解读者的各项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才能够更好地把数字化资源的内容进行新颖化、特色化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

3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途径可以通过自建和研发数字资源来实现,当前很多数字化图书馆中有中文期刊、中文图书等,同时还有一些外文书目等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可以通过购买标准化的书目数据库和自建一些信息资源来实现,对于自建的书目数据库具有比较简便、易操作等特点,一些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是自建资源,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格式不够准确、数据不够完整、书目质量不够新颖。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等单位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地方志数据库、自身院校的博士和硕士论文,走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盛小平.数字图书馆馆藏评价.图书情报工作,2003(5)

信息资源管理原则篇10

 

一、应用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探索也再不断深入。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以下简称招考院)作为管理与承担本市教育考试专项职责任务的直属事业单位,紧跟社会科技发展形势,不断地探索、实践教育考试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招考院建设了济南自考网和招考院内部办公网两个网站系统。部分业务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建立了考务考籍管理系统、自考网上报名系统、考生毕业申报系统、考务网上指挥系统和自考证书查询系统。然而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业务处理流程和方式的变更,各业务系统内的数据流不再畅通,各系统独立开发导致的异构性和封闭性的缺点彻底暴露出来。同时信息系统要与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整合。因此需要对目前运行的各业务系统进行改造集成,解决它们之间的信息孤岛效应,有必要建立自考信息管理中心。

 

二、信息资源规划理论

 

1.信息资源规划的意义。保证信息流在各系统内的畅通,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而信息资源规划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使每个业务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外部单位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流畅通,从而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信息资源规划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抓住业务与数据两大核心。

 

2.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信息资源规划方法通过对应用系统、程序模块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功能模型,指导后续的选型。通过对用户视图的规范化和结构化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抽取信息化的基本数据元素和基本表,建立主题数据库(概念数据库及逻辑数据库)的方式建立数据模型。根据部门业务自身和相互关系,建立自顶向下的系统结构模型,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通过后续的数据环境改造来解决信息资源整合等问题,以实现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

 

三、自考信息管理中心信息资源规划实践

 

1.职能域划分。招考院下设4个部门,同时与省级考试部门、区县级考试管理部门、委托考试部门、考生、社会公众等有联系。按管理部门工作性质可将其分成五类:为招考院提供发展规划与研究、直接承担考试业务工作、为招考院提供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为招考院提供对外服务、为招考院提供信息化支持。招考院这五类工作中的考试业务又可以细分为两大考试业务,即:自学考试、社会考试。这两类考试又可以纵向划分。因此,将职能域划分为六个,分别为:政策与规划域:自考科、办公室;自学考试管理域:自考科;社会考试管理域:证书科;行政域:综合科、人事、财务;对外服务域:综合科;信息管理域:信息中心。

 

2.各职能域业务分析。(1)对自学考试域进行业务分析,建立业务模型。该域业务归纳为部门管理、课程与专业规则管理、教材管理、试题管理、考务管理、考籍管理、助学管理、评价管理、各省考委上报等几个业务过程。针对每个业务过程进行分解、归纳、提炼,形成自学考试域业务模型。(2)进行信息流分析,建立自学考试域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在对自学考试域业务分析的基础上,用信息流的形式描述用户、业务活动以及该活动产生的数据。将自学考试可以进行计算机化的全部业务定义为“自学考试管理系统”。该系统产生的数据,分为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指自学考试业务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内部数据指自学考试内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3)分析业务涉及单位,明确业务范围,划定业务边界。确定用户范围,定义用户角色和关系,确定用户权限,建立用户功能操作表。分析授权过程,确定自学考试信息系统对全部用户授权的依据。

 

3.建立全域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提出信息系统规划。综合分析招考院的业务流程,汇总可信息化的业务,招考院的信息流可以简化如下:考试政策与规划制定各类考试大纲与教材编写各类考试命题统一的题库管理统一的考务管理各类考试考籍、成绩、证书等管理统一的评价管理。基于此,可将信息系统规划为四个平台:考试管理平台、办公管理平台、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基础支撑平台。

 

在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内,应遵循以下原则来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一是高层管理人员介入原则:信息系统从概念到运行必须有招考院高层管理人员介入。二是用户参与开发原则:用户有确定的范围,用户全程参与开发,用户应当深度参与,与开发人员融为一体。三是自顶向下规划:主要目标是达到信息的一致化。四是工程化:降低软件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五是其他原则:创新性、整体性、发展性、经济性。信息资源规划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重组,加速了信息流的畅通,从而为招考院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