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2:13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1

关键词: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41-0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该课程的教学定位[1]。《无机化学》课程是为该校的药学、检验两个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该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使学生通过无机化学的学习,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在药学、检验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常见的仪器及设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2修订教学大纲

针对该课程面向该校两个专业的教学实际,将课程授课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及基本要求。第一层次面向药学专业,第二层次面向检验专业。例如,对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初步的内容,检验专业对这一部分内容应用不多,所以只讲授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要点,但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动力学的内容是一个重点的部分,对学生的要求就比检验专业的要高。总之,就是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两个专业的差异。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培养一支知识、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通过引进和人才培养并举的方式,精品课程建设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结构合理,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引领职业教育方向的优秀课程特色团队。

科学先进的教学与育人理念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改革的先导和保障。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高职教育的教学应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对教师传统的、固化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中心、教师权威、精英主义”为基石,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已显得陈旧落伍。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以及知识构建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2]。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要逐步实现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化;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化;由知识单一型向知识复合型教师转化。

4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的教学面对的困境是教材的教学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课时较紧,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往往感到困惑,存在畏难心理。而且教材的内容多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结合的内容不足。在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无机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4.1突出专业特色

结合专业定位,从药学专业和检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角度来组织教材,力争做到既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又给学生展现药学专业和检验专业技术的背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早形成良好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感。初步训练学生的科学合理地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删减与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例如热力学的部分内容,还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4.2渗透生物无机化学的内容

由于无机化学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在教学中适时地、有计划地引进一些生物无机化学的新知识,将大大提高学学生对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与药学和医学检验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配位化合物时,可以重点地介绍治疗药物如铂类抗肿瘤药物和铋类抗溃疡药物[3],诊断药物如核磁共振造影剂、放射诊断药物以及中药研发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4.3渗透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消灭或减少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废物和产品[2]。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了一些与绿色化学及环保方面知识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溶液一章的教学中可加入水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及其应用、酸雨的知识及其治理;在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一章中可加入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处理;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一章中加入: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臭氧空洞、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等。

4.4充分引入学科前沿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引入了现代化学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在配合物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新型配合物特别是新型分子纳米磁体的知识;在元素部分介绍无机固体化学研究这一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碳族元素时介绍富勒烯、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无机碳化学的知识。实践证明,把化学理论知识与当前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好奇心,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的,其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确保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的多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同时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给学生留有一定思维空间、自学空间。

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课程组教师配合无机化学教材,结合课程特点,精心制作了优质的《无机化学》课件。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积极打造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实训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教学班级的微信群,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布置作业、辅导答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等。

6改革实践教学

6.1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教学体系上,为更好地达成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强化了《无机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充实、革新实验内容,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由原来的72:8逐步调整为现在的72:20。在注重基础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与专业课衔接,选择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进行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验证性的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践内容。

6.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告知学生实验的具体内容,对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具体操作步骤等细节进行详细讲解,而且还要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而学生也就只照老师的示范实验“依葫芦画瓢”,糊里糊涂地就做完了实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我们在实践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归纳和一些操作演示交由学生来完成。其次就是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丰富教学方法,改进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播放网络上搜集的和课程组教师自己制作的的视频资料,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省时省力地帮助学生领会操作方法和要领,并对一些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在学生实践操作结束后,加入实践结果讨论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践中的成与败,分析其原因并找出对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7改进考评机制

为了促进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评价方式、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占60%;实验技能占20%,其中,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平时的操作占10%,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占10%;平时成绩占20%,学习态度占10%,平时作业和测验各占5%。

8结语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作为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的院级精品课程,经过两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梯队,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建设了立体化的教材,对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对如何形成自身的特色,如何将课程真正做成“精品”,这些问题是我们课程组一直在思考的,期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更好地实现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长久,李延伟,刘勇平.《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23.

[2]陈方红,欧阳子龙.改进教学方法:国外经验及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报,2012(4):58.

[3]魏涌标,冯洁,董敏.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无机化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3(3):150-151.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2

自从2007年教育部开始启动远程教育类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活动起,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力度不断加强

2007年教育部决定加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并选择了一批高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试点院校,选择了3000多门课程实施重点改革和建设。在教育部评审产生的国家精品课程体系中,远程教育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为了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我国众多院校积极推进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建设一大批数字化资源中心和数字化学习中心,创新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思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全面开放,为大批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免费享用的优质精品课程资源,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标准不断完善

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我国一些高校制定网络课程的建设发展战略,对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和流程进行了明确,强调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质量的评价标准,提出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与运行机制,一些高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资源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资源建设标准,并根据标准为不同学科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范例和模板。一些高校资源建设过程中,注重行业联合,整合利用本校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经验上的优势,认真研究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和性质,制定了多种媒体资源的一体化资源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引入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制,确保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

(三)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渠道不断拓宽

建设优质远程教学资源、汇聚优秀教学成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当今远程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一些高校多举措促进课程资源建设渠道的拓宽,通过组织名师开发优势教学资源的同时,借助网络资讯库、专业网站等途径多方收集网上教学资源;同时加大与行业内高校的战略联盟,实现数据库对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二、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障碍分析

(一)发展目标不明确,激励考评机制滞后

当前,由于一些高校过份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教学理念陈旧,很多高校质量意识淡薄,对学生在远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充分认识。对远程教育精品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于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未能深入调查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迫切需求,针对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缺乏一套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一些高校在远程教学资源的配套基础设施方面较为缺乏,也未能引入市场化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筹资机制,导致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受资金限制,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表现形式单一,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较多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少,但在课件的开发上,缺乏协同意识,往往只依靠本校教师队伍,且只用于本校教学过程,在精品课程课件制作的模式上,一般多限于录像、文字和ppt等单调的模式,表现形式过于单一,长此以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目前很多高校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总量较大,但在课件中较少体现教学实践过程,同时对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收集也较少,很多课件反映的内容严重脱离了时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或者充满说教,表现形式过于死板,学生通过课件学习,无法实现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也未能通过课件给予学生以必要的释疑和教学指导。一些精品课程课件未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网络导航功能,也未与其他教学网站实现链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采集范围,不利于学生成长。

(三)教师资源建设思路保守,缺乏精品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动性

近年来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少学生多,师生比例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师资力量主要用于传统教学,无瑕顾及远程教学及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一些高校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既定的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安排,对学习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缺乏深入的把握,部分教师对远程教育与课程资源建的融合缺乏必要的经验,对如何拓宽资源建设缺乏了解,未能结合精品课程资源的特点学习和掌握一些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从而无法借助现代媒体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三、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规范的策略建议

(一)制定资源建设发展目标,健全完善资源考评监督机制全力推进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建设,要以《2007年度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结合各高校自身的教育经验和学科优势,进一步规范已有的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对于正在建设中的课程资源要制订发展目标及实施细则,努力探索远程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健全精品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建设,对于资源建设来说,高校的政策支持能够鼓励和支持教师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参与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高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成立专门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狠抓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到教师职业评价体系中,多方筹集资金,确保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引入市场化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机制,成立由相关的远程教育教学设计专家和精品课程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及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规划与监督,并定期对所开发、升级的精品教育课件进行评估和指导。建立良好的精品课程资源运作机制和课程开发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国内国际先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理论,鼓励教师就精品教育资源建设申报研究立项,对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采用项目竞标方式招标,全力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其中,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和使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成果。

(二)整合各种设计方法,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内容

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不断优化精品课程资源内容,在教学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融入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与个性化的需求,强调以学生为本,选择最能展现课程特色的媒体形式,创新学习课件的制作理念,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要充分把握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此为依据,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结合可实现网络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特点,采取了多种课程设计策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差异化的设计策略,要通过层层落实的组织管措施将其体现于具体设计过程中。远程教育过程中,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对象,而网络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的最主要的载体,远程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网络课件保持动态性和互动性显得尤为必要,课件要承担传统教学的授课、释疑等复杂功能,要在系统化体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体现出较强的互动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在对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认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在设计过程中要争取建设一体化设计和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课件,落实资源导航清晰度规范,强化链接深度的合理性,严格遵循媒体与技术运用的相关标准。针对课件的页面布局、文字表述、图画、色彩和信息量都要进行统筹规划,确保美观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三)顺应远程教育需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3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教学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原本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测验、、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借助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精品课程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评述

1.重开发、轻维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评”而建,而非以“评”促建,成了“一评了之”的迎评工程。

2.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教学资源建设,除了课程基本教学课件外,缺乏其它丰富的多媒体教辅资源。

3.建设技术落后、后期维护技术门槛高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技术落后,仍采用诸如静态网页技术搭建网站平台,内容维护必须由开发者重新更新页面才能完成。对于缺乏网站开发经验和技术的课程建设者而言,网站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技术门槛高,妨碍课程自身的建设。

4.缺乏交互性、实际利用率低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在线交流、信息公告、习题答疑、博客等之类的在线交互模块,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者提供基本资料的服务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达到网络课堂教学相长的目的,长此以往造成课程网站的实际利用率极低,不但无法实现相应的教辅功能,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后期内容管理不到位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对用户互动信息的内容管理功能,给不法用户利用开放的交互平台垃圾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造成系统感染病毒、木马,严重危害信息安全。

二、加强和改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措施

1.科学设计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功能强大、设计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就要求在“系统化”、“以人为本”和“安全稳定”原则下进行设计与搭建。系统化原则是指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不仅与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耦合,同时保留各种通用接口,成为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搭建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素材库管理和互动教学交流管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综合平台,从而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该平台应从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需求,一方面通过拓展和强化平台功能,使其涵盖课程展示、教学活动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简化操作,提供清晰、友好的人机界面等,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安全稳定原则是指,建立与平台系统配套的安全服务机制,通过分级管理、专人维护、用户安全注册、数据定期备份、设置防火墙和配备安全性能高的服务器等安全保密措施,保证平台的有序运行。

2.将网络建设贯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将网络建设常态化。首先要强化网络的媒介角色,即不仅要求课程的申报、评审通过网络进行,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对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控,将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要将网络建设本身明确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之一,作为申报评估、阶段评估和鉴定评估等各类检查评估的观测点和重要指标,从而在机制上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提供动力,避免“重申报轻建设”、“重一时突击轻持续发展”等现象的发生。

3.加强宣传和专业化培训,深度利用网络平台

为使网络教学平台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得以充分利用,并将课程建设与网络建设相统一,应重视和加强宣传、培训环节。在教师范围内,首先要通过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熟知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培训开展得更加专业和深入,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加强对课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研究,合理、充分地利用平台功能,从而使网络成为辅助与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

总之,加强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使然,而建设过程又能够使建设者与广大学科教师共同受益。精品课程建设者在对优质教学成果进行梳理、表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得与失集中反思、总结和提升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跃迁,这对于建设者而言,无疑是智慧的又一次升华。而对于广大课程教师而言,则能够增加其行动的理性成分。因为精品课程网站不再是由纯粹的“产品”(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构成,还包括了这些产品设计的理论依据,比如,精品课程讲授内容的取舍原则、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作业和问题的设置意图、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智慧型资源的明确说明。显然,对后者意义的清晰表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网站其他教学资源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科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能力,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将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成昆山,李广智.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7703-04.

[2]肖来胜,王郑霞.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6):133-134.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和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探讨高校精品课程的课程概况、进入方式、可使用性、运行质量及互动交流等状况,旨在发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精品课程建设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运行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27-04

作者简介:赵凤梅(1978—),女,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基金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多媒体录播教室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13-02)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开放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成为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视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开放式课程项目的概念,向全世界学习者无偿提供世界级的优秀课程资源。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各国高校以及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2003年,我国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希望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由此进入各高校和教育机构。十几年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精品课程发展状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缺憾?笔者拟以我校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分析探讨,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参考建议,促进我校精品课程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部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部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部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部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部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部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部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部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谢新就.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分析[J].教师,2011(20):74-75.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5

一、精品课程网站的计目标和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标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的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检查学习效果,与师生互动交流学习问题。教师可以进行辅导和答疑,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

内容。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改进传统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设计理论

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有他不同与普通笔试的地方。他针对的对象更加的宽泛、对象的差异更加的明显,所出现的测试内容需要更家有代表性,而不是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个性,所以在网络测试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使用标准化考试的设计步骤。

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工业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的特征。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接着就用上了判卷机器。机器判卷被认为比人来判卷更“铁面无私”,更“科学”。网络课程标准化考试的设计,就是依靠计算机的公正无私的特性,对广大的使用对象进行公正的,无视对象层次的测试。

三、精品课程网站中的测验设计

根据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并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设计要求,探讨出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主要包括有:风格设计、结构设计和标准化内容设计。

1风格设计

网站风格是指网站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整体感觉,网站的风格包括色彩、布局、导航、标志设计和内容等。精品课程网站是教育类网站,应根据专业方向、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风格。

现在许多的课程在网络设计的过程极力的体现出自身的风格,如:一些传统的学科,往往强调传统底蕴、历史功绩等等,但是却忽略了网络课程面向的对象,是一些年轻人,所以为了提高受教群体的关注度,建议使用和他们那个年龄成次相统一的风格,如:卡通、漫画和动画等形式。

2.结构设计

精品课程是网络课程的一种突出代表,那它就要遵循网络课程的特点。网络课程是依托在计算机和网络下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他有一种特性就是客观的个反映本学科的内容,他的测试系统也同样是一种客观的反映不同对象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所以他的测试系统该以客观题目为主,主观题目为辅。

3.标准化内容设计

首先,确定考试目的。

考试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考试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个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如果没有明确的考试目的,考试设计就无据可依,就无法进行。要确定考试目的必须弄清四个问题:

第一,搞清楚社会客观需要,确定考试目的依据和考试类型。

第二,确定考试对象。明确考试目的和考试类型后,进一步要考虑考生来源,也就是要明确参加考试的对象。

第三,确定教育内容。考试内容必须体现考试目的和要求,又要符合考试对象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应该考虑的是考知识、能力,还是考技能;进而明确考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这是确定考试目的的核心环节,也是试题编制的基础。

第四,明确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与考试的方法和内容紧密相关,方式不同,方法和内容也就随之而变化,当然测试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了,因此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如何编制试题,以及编制什么样的试题。

其次,编制考试大。

考试大纲就是根据已经确定的考试目的对考试的性质、类型、方式、测试对象、内容、范围、题型、考试时限、答题要求、试题数量、试卷结构、计分方法等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并公诸于众,作为考试设计人员编制试卷的依据,供组织教学和进行应考训练的参考。也就是说标准化考试是开放型的,考试大纲和试题样本,对参加考试设计、实施的人员及所有考生是公开的,并作为主试和应试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一旦考试大纲公开化,就必须照章办事,不得随意修改。

再次,编题设计。

编题设计,就是根据大纲要求,将所考学科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编出双向细目表,作为指导试题编制的具体计划。

在编题设计中,对各种测试内容在整体试卷中的份量,应采用的试题类型,各类试题所占比重、分数比例、时间分配等等,都必须作出详细而且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依据不同考试目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对象而相异。在编制试题时,除了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外,还要在明确考试目的要求的基础上,纵观考试各层次,使重点突出,比例分布恰当,难易适度,试卷结构合理。

再次,编审试题。

编审试题主要由命题委员会和审题委员会(或编审委员)承担,同时也聘请部分社会上经验丰富、熟知命题原则并具有命题能力的教师和学科专家参加。由于标准化考试的试题编制是经常性和开放性的,所以考试机构也向社会征集试题,经审查符合标准的试题,可备选用。编制试题是制定测试的量尺,而审定试题则是检查制作的量尺是否标准。因此可以说编审试题与考试成败紧密相关。严格遵循编制原则和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试测。

试测是对初步选定的试题在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是否符合欲测对象,检验各类试题的比例,所需时间等是否合适。为正式测试挑选真正符合标准的试题,以保证正式测试的信度、效度,并为建立常模提供依据。预测是提高考试的可靠性、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是标准化考试设计中关键步骤,也是有别于传统考试的重要区别点。预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预测方式方法要科学;(2)预测对像要具有代表性;(3)预测条件要基本一致;(4)预测内容要高度保密;(5)预测考场动态要有真实详细记录。在预测这一步骤中,以试题分析为中心环节,主要对预测的试题作全面系统分析,以便确定正式考试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这是检查考试、试题质量的基本方法。没有对考试做出精细的设计、检测和统计分析,要制做出符合各项指标的试卷是难以实现的。对符合各项指标要求的试题则填入指定格式的试题卡、编号、存入题库待用。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网络化产物,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精品课程网站中测试的设计要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还要遵循课程网站设计的规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晓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网络教育发展的启示.电化教育研究,2007(8):62-64

[2]杨蓉.浅淡网站设计与制作.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4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6

关键词: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0引言

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打造精品课程,力求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够使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示范及辐射作用。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先进理念与正确认识”是先导,“系统规划与重点建设”是关键,“科学组织与有效管理”是保障。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系,它虽然主要用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但它的基本思想和管理原则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很多院校已采用。把iSo9000系列标准引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并使之溶为一体,是一个全新课题。因为它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带来两大突破、两个提高、两个促进。两个突破:一是思想理念的突破,引入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新的管理理念;二是管理模式上的突破,它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诸多方面按照国际标准运作。两个提高:一是提高了管理水平,职业院校应用质量管理体系能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助于形成基础架构,并在持续改进过程中不断改善管理,提高质量,规范学校管理。二是提高了教学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预防和纠正管理过程中的不合格,能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确保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两个促进:一是促进了管理人员提高基本管理素质。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了系统学、信息学和控制学的理论思想,蕴含了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管理人员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素质;二是促进了规范管理,按iSo9000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的管理原则,控制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非常重要。因此,学校从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与考核、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各个环节建立文件化的程序,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对重点环节进行监控。这些教学质量的监控措施,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示范性院校、建设精品课程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新的管理模式,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打造精品课程为主体、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三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1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示范院校提高全面质量的有力保证

要成功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各校应贯彻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应重视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维护稳定,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保障措施在于领导作用、创新管理机制,实行规范化、文件化管理。要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示范院校建设中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使示范校真正成为“管理的模范”。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制定的国际标准,它强调领导作用,实现全员参与,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这种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能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的实现,也能促进示范院校建设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质量管理体系中三级文件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记录表格等管理文件,为加强学院管理在软件上奠定了基础。按照iSo9001标准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文件、记录进行全面的规范、统一并完善,用先进、科学、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管理行为,记录管理过程,评价管理成效,可使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得到加强。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学院应该制定质量目标,并在相关层次得到分解和理解。在学院总质量目标体系下,每个部门、每位教职员工都知道大目标下自己的小目标是什么,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的自觉性。同时,iSo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对任何行为都要求有计划、有记录、有追溯、有监督。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和全面、全员、全程的管理,将大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推动示范性院校全面质量的提高。

2iSo9000管理体系,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职业院校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把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质量、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先进理念和正确认识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集观念、师资、资源、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体系。iSo9000族标准特别强调“过程控制”和“过程方法”,要求组织将管理视为系列过程进行控制,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高职院校按iSo9000族标准,把相关质量要素有机而合理地体现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之中,确定各个过程的顺序和相互关系,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接口和职责权限,建立一套完整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遵照执行,可使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各关键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质量评价有明确的标准,从而规范学校的各种管理工作和质量评价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加大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促进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质量管理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焦点(控制过程),两项要求(明确控制、落实职责)”。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精心酝酿而出台的一种改进组织整体绩效的运作模式,其内容中融合了许多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用这样的标准来规范我们的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能确保学院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方法,一流的管理。

3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打造精品课程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展迅速放到质量提升上来,是国家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中,精品课程建设更是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学校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二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三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要科学性和先进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四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积木式教学法等,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等手段,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五是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六是实践教学,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七是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进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精品课程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延续性和特色性等特点。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先进理念与正确认识”、“系统规划与重点建设”、“科学组织与有效管理”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范式。首先先进理念与正确认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先导,理念和认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龙头,对下游的组织管理和重点环节建设具有导向性作用。建设示范高职院校是打造精品课程的契机,精品课程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在职业院校,影响教学质量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程。课程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其次系统规划与重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学校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着力点,全面地、系统地谋划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并要抓实重要环节的建设。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一流的学科建设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建设信念的基石。再次科学组织与有效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理念、认识和重要环节的建设是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前提,是高等学校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事前准备工作。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

4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都有必要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一套先进的、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系,统一布局,不断完善。做到工作职责明确化,过程管理规范化,监控过程程序化,管理文件系统化。只有这样,精品课程才能做“精”,示范院校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然而,任何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到人的行动,最终要用实践来检验,如何将iSo质量管理体系运用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在示范院校建设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参考文献

[1]姚恩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思路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唐全鑫.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7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双语有机化学感悟教学教学理念

视频公开课程源自于国外欧美国家,早期的欧美国家,由于教师资源缺乏,尤其是教学名师缺乏,在互联网较为发达的地区,尝试进行了视频公开课模式的建设。而随着国外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同时涌现出了大批多学科的教学名师。为了达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近十几年欧美国家的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更完善,大批基础课程,甚至是专业课程加入了视频公开课的行列[1]。不同高校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名,学习哈佛、耶鲁等名校的一些知名教授的课程,不用点名、不用占座、开卷考试,极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前爱逃课,现在成了“淘课”族[2]。

在国外视频公开课程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在迅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将立项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对我国高等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使中国的视频公开课变成“淘课族”追捧的对象,如何使高校通过视频公开课真正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又如何以此为契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呢?这些都是我们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欧美名校公开课

纵观国外欧美名校公开课的建设模式,笔者发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名师名校的号召力

哈佛、麻省理工、伯克利等美国顶尖高校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在这些名校中,具有一大批世界顶级学者,很多人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课堂和互联网授课,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到大科学家们的魅力。扎实丰厚的学术功底,使得他们的授课没有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而是旁征博引,随时带给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无疑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也会深入人心,成为学生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2)新颖的教学内容和高品质的课堂教学

这些名校公开课并没有在课件上注入太大的精力,如炫目的动画、漂亮的图片等,但这并没有影响教授们上课的效果。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他们的授课内容基本都是最前沿的,能够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将简单生活中的理论挖掘出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索和研究。开放式的教学思维、良好的互动使得这些名校名师的课堂极为生动、魅力十足,避免国内枯燥的“填鸭式”教学。

2.国内公开课

相比国外公开课,我国的视频公开课尽管不乏精品,但建设相对落后,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课程少之又少。笔者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向研究型教学推进,但收效甚微,大部分高校、中学、小学的课堂教学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学生仍然处于“被上课”的状态,教师们总是向学生“推销”书本知识,尽管信息量很大,但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们过于严肃的表情,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使得课堂教学处于“一边倒”的状态,由此造成我国高校学风普遍比较差的现象。尽管各高校想尽办法提高学风,大部分学生被学生辅导员赶到课堂,但表现出来的课堂状态是“昏昏欲睡”、“人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的状态。

(2)名师魅力不突出

与欧美名校相比,我国大部分院校的科研、教学水平相对偏低,无法将课堂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师生的互动比较少,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翻翻课件,讲讲课件上的内容,与国外优秀名师相比,个人魅力不突出,由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3.我校双语有机化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

在“知识共享”理念推动下,为解决国内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及分布不均衡问题,教育部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之后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国家在《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扩大精品视频公开课规模,学校范围逐步从“985”高校到“211”高校扩大到少数具有鲜明特色优势的一般高校,这些都在预示着视频公开课时代正悄然到来[4]。双语有机化学是大连民族学院特色精品课程,目前又作为学校精品视频建设课程之一,如何建设双语有机化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已经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开展双语有机化学教学是在培养学生坚实的有机化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开阔,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开展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2004年起我校就开展双语有机化学的研究型教学,通过多年实践,以课程大纲为主导、课程内容为主线,通过研讨式、开放式模式进行教学,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教学平台上,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运用现有知识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有机化学知识的迅速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之与日益突出的教学学时不断缩减的矛盾,现有的仅依靠有限学时内的课堂讲授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有机化学学习需要。

(1)双语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

双语教学指用外语(主要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随着“双语教学”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不断发展,它将进一步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被动式”、“聋哑式”的学习方法。它将为学生学习外语创造更广阔的语言环境,提供更丰富的语言材料,扩大多层面的、有效的语言实践空间,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提供切实有效的保证。有机化学双语教学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和提高英语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该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掌握该学科的专业术语,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我校化学相关学科学生参与学校鼓励的“2+2”国际交流学习奠定良好的双语化学知识和语言基础。

(2)双语有机化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

目前,我校已经在双语有机化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聘请了专业视频影像录制公司,对双语有机化学进行了随堂录制,全程跟踪,随后制作了精美的视频课件,并上传到我校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学生可随时下载视频课件,以供学习使用。同时,我校的blackboad教学平台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授课教师可在线答疑、解惑,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双语有机化学课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有很多板块,如“作业区”、“小测验区”、“集中答疑区”、“考试冲刺区”等。丰富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我校双语有机化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特点。目前,该模式建设已经进行两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我校双语有机化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的逐步完善,随后该课程将对其他高校开放,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双语有机化学的学习,真正实现“知识共享”、“资源开放”,以解决国内高校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和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希望通过我校双语有机化学精品视屏公开课的建设,以点带面,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方面作出一定的贡献。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能够赶超欧美名校,造就一批“名师名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最终尽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0―0055―03

精品课程指具有一流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并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1]

自2003年开始,精品课程就如火如荼的启动建设,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2]。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部级精品课程应该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产生,省级精品课程应该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产生。[3]

目前,已经评选出了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但是对校级、省级精品课程没有做出具体统计。就我校(西北师范大学)而言,部级精品课程有两门,分别是《敦煌学》和《教育传播学》,省级精品课程33门,校级精品课程85门,这不难估算全国几千所高校,制作了数量、内容庞大的精品课程体系。无论是校级、省级的精品课程,还是部级的精品课程都是依照国家统一的评价指标进行设计和制作,那么这些精品课程的开发,对高校师生、高校建设以及整个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呢?

一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产生的影响

1精品课程建设,加快了教师的成长

其一,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师和谐教学团队的生成。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们整个教学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团队中每个教师的年龄层次、级别、学历等,都有一定要求和规定。精品课程建设,让整个教学团队变得更加和谐,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提高每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如加快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以老带小、以骨干带动非骨干,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整个课程建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其二,精品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精品课程的制作,不是一项简单的素材叠加,这是全面检验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工作。第一,教师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如为了录制满意的课堂实录,有时甚至需要重复多次,通过摄像,让教师们首次站在观众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语速、仪表、形体语言等方面;第二,改变了一些教师的陈旧观念,让有些只注重理论传授的教师,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学习和运用;第三,培养和提高了教师的艺术修养,如对于精品课程整体页面的构建、色调搭配,音乐、图片的协调插入等方面都融入了教师太多的创意和构想。

其三,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师更加注重课程评价的多样性。

对于精品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多种:自我评价、校内专家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对教材本身的评价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让教师们更加注重对课程的反思,这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评价,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做到“无所不谈”,从而避免了现实中学生评价课程的许多干扰因素,这使得对课程及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让教师通过最直接的“消费者”的点评,能更快速的改变自身的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求。

2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其一,精品课程建设,使得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积极发挥。

虽然当前每所大学都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这只能对有限的课程而言,再加上近年来大学扩招,引起教学资源缺乏,导致在校大学生不是每个人都能选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上网都可以使用到这些优质资源。而且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基本上都建有交互模块,如论坛、博客、作业提交系统,部分课程提供虚拟实验、测试题库等,供学习者浏览和学习。[4]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面向的不仅仅只是在校大学生,而且还有社会各群体,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想学习,大学的精品课程为你免费开放。

其二,精品课程中多种媒体呈现形式所带来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精品课程中以不同媒体,如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动画、流媒体等为传播载体。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让学习者能够按照各自的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达到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目的。视频是各精品课程中呈现最多的一种形式,以名师的课堂实录为主,让学习者能够近距离的领略到名师风采。比如,在《教育传播学》(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中,南国农先生已经是88岁的高龄,却始终保持对教学的执着和热情仍在继续给学生上课,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让我们从这位教育技术奠基人的身上,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他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他高贵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年轻一代更加努力学习。

其三,精品课程中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促进了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在精品课程中逐渐形成了立体化教材,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主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及网络课程等。教案、课件等都是开发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把主教材中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呈现,给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导航服务,让学习者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效的学习,增强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开发者把主教材做成了电子教材,把整本书完整的放在网上而不是简单的制作成课件,这有利于学习者在没有教科书的前提下,通过浏览该电子教材深化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其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满足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不用亲自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听取特定教师的讲课,只要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可以随时学习,对于课程讲解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进行反复浏览,也可以通过交互平台,对教师进行提问;同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实现跳跃式和非匀速式学习。

3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

精品课程中的支持服务一般表现在:信息反馈、播放软件下载两个方面。信息反馈,很多课程都设置有专栏,比如留言板、师生互动、互动交流等,让学习者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让教师能够清晰地看到哪些知识点才是学生的难点,并及时给予解答;播放器的下载,这是为了方便学习者能够把下载下来的视频能够得到有效播放,课程开发者把支持这些视频播放的各种软件也放到课程中,方便学习者使用。通过支持服务,师生之间建立了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可以进行自由对话,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精品课程建设导致高校之间的竞争、交流、分工与合作共存

1竞争

教育部将对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申报的课程进行评选,对入选的课程授予“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还将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评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重要内容之一。[5]因而,这也是每所学校都希望能评比上国家精品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国几千所学校进行国家精品课程评选,而只评选出1500门,且分布不均,如有些学校资源占有相对丰富,有可能会评上好几门课程,而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则可能一门都没有。为了能在评比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学校都花了不少心血,尽量完整地体现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把所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资源都渗透其中,做到“精益求精”,促进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

2交流

虽然高校之间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交流很少,但是并非不存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际交往。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基本上在评价栏中设置了【校外专家评价】或【同行评价】,这些专家或同行其实都是各高校的资深教授,他们在评价课程时,难免在评价中渗透了自己学校开发精品课程的理念和本学校的价值观,这样无形中也达到了学校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的目的。

第二,相互学习。对于同一门课程,为什么有些学校评的上,有些学校评不上呢?对于评比中落选的学校通过反思,浏览其它学校的精品课程,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使课程在修改过程中也融入了其它学校的建设思想;对于评比上的学校,同样也可以从落选学校的课程中,找到需要借鉴的地方,秉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三,弥补师资不足。对于有些学校需要开设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却无法正常开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借用“农远”当中三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把本校欠缺的课程下载下来,通过教师的学习内化,然后传递给学生。同时,同一门精品课程,同名的都有,可以把几门课程都下载下来,进行比较学习,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加快本校教师的成长。

3分工与合作

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不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职业型的,其职业性特色十分鲜明,它是按职业岗位专门人才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全过程以实践能力为中心,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6]而来自本科院校和重点大学,这些院校的精品课程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以综合化为基础、以研究为核心、以国际化为条件,以培养造就高层次、研究性、创造性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7]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理论研究,都注重与社会、国际接轨,开发出了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课程,共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8]。

三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多元型社会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校企”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校企”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来说,教师个人还应具备“双师”素质,不断通过到企业锻炼、参加工程实践、开展科技服务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并要求从企业、工程(企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听取他们的意见,把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融于教学。[9]学校、企业之间这种联动,使学校得到了最及时的信息、调整了教学方向,企业也得了最需要的人才,给企业带来了利润,双方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双赢”。

2没有年龄和职业限制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以精品课程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的年龄有多大,彼此之间可以就课程以内或课程以外的很多内容进行讨论,平等对话。在当前这种文化趋于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社会矛盾中,谁都有可能成为解答问题的专家。

四结论

目前,尽管精品课程的建设对高校师生、高校建设以及整个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建设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审思和改进,比如: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对课程缺乏持续的关注、使用率不高、页面设计零乱等等,如何让精品课程建设更规范、更合理,我们提出了如下一些相应的策略。

1设定限制,使各学科均衡发展

无论是校级、省级还是部级的课程评选,应该给每一门类的课程设定一个底线,比如国家精品课程有12大门类,各门类建设很不均衡,光工学和理学两大类就占评选结果总数的近一半,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恶化,在总体目标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每年分配给各门类的数量要合理,这样各类课程就不再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好的能做得更好,稍微弱项的学科也能尽力做好。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按标准进行,同时不要一味的只追求数量而无视质量,使精品课程真正达到“精”的程度。

2增加课程的使用率

其一,淘汰部分已经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每年在评比精品课程时,应首先关注被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对于内容不及时更新、点击率低、无法打开的课程考虑删除,把这个空缺让给正在评比的课程。让被评选出来的课程有种忧患意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其二,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或者教师、学生的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精品课程,以发挥精品课程的最大优势。

其三,增强互动。教师需要持续的关注课程,留意学生的留言,不要让如留言板、师生互动、互动交流、主题讨论等版块成为一种“摆设”,让课程真正的“运动”起来。

3建立立体化教材之间的链接

课程内容以立体化教材的形式呈现,教材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比如:在ppt呈现主要内容时,应该与这节内容相关的的课程大纲、电子教材、课后练习、视频课堂等进行超级链接,让学习者只要点击,就可以轻松进入,方便学习者使用。

4设计统一的课程页面

根据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对于课程模块的规定,设计一个统一合理的课程页面,其中设置一专栏,让各高校有自我发挥的余地。这样,一方面,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内容的填充上,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学习者能够更方便的进行学习和反馈,快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当学习者在打开精品课程导航网站时,随便点击一门课程,就可以直接进入该课程,从而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4]周丽.精品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6-8.

[2][5][8]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号]1号.[DB/oL].

[3]李国友,梁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73-76.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9

mooC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以及影响范围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mooC主要通过课堂演讲视频教学。在2006年,一家由萨尔曼·可汗创办的非营利教机构就已经开始提供免费、简短的教学视频。这个成功的案例为mooC的创办与建立提供了条件。mooC的制作者以简短为主要设计理念,将视频的长度控制在8~12分钟,在视频的中间会有多次的暂停。在暂停的时间内,提供一个小测试来检测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在学习中通过检测之后,系统自动给出反馈。相应课程的助教可通过查看、管理在线论坛来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有些课程也会有作业和考试。mooC这样一种将学习和评测整合在一起的方式,给学习者更加灵活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当学习者达到课程考核的标准时,可以获得相应证书。

精品课程现状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计划,截至2010年已建成了3910门部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对推动高校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精品课程给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网站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教学录像学习其他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共享网络学习资源,通过对比、联想来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提出创新性的意见。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传至网络并免费开放,能够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mooC和精品课程的相似之处

1.开放

开放首先体现在对学习对象的全面开放,体现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传统教育中可能成为学习障碍或者入学门槛的地域、年龄、语言、文化、种族、资本、收入等因素,不再是开放网络时代人们学习(包括学习高深专业学问)的障碍。对此,柯蒂斯·邦克(CurtisJ.Bonk)力陈“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正在不断变革教育”。mooC和精品课程都是对任何人开放的。不论学习者的国籍、年龄,只要是任何想学习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其次是教学形式的开放。例如,在mooC中,每个视频中间的停顿时间会有一些小测试。这是方便学习者及时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在精品课程网站中,每门精品课程都会有一系列相对应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感受到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最后是课程资源的开放。学习者可以根据教育机构或者网站上面的相关信息来看到所学习课程的推荐读物,寻找参考书。课程资源的开放让即使不在校园里的学习者也可以愉快地进行学习。学习者通过已经存在的资源来辅助学习,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不仅如此,精品课程和mooC所包含的课程都是没有限制的,学习者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例如,mooC中包含有史记、作曲、运营管理概论等课程,包括了社会、经济、计算机、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学科。在精品课程中也包含有物理、化学、数学等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料。

2.在线

在线主要是指教师或者教育机构可以随时随地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被上传到网络平台的课程内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种快速架设在线课程的方式,也可以运用到救灾援助等紧迫式学习环境中,使学习者可以利用点滴闲暇随时开展在线学习,方便、快捷。mooC和精品课程都是基于网络的。这种在线的方式有利于课程资料的传播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让任何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内容或者精华部分进行存储或者共享给周围的同学。

3.互动

mooC和精品课程的一大共同特性是互动。学习者通过学习网上的教学视频和下载教案来进行学习。不论是在学习mooC还是在精品课程中,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学生可以选择去讨论区借鉴别人的想法,也可以直接提问,等待同学的帮助。不断的提问和为同学解答疑问会让学习者持续投入到所学习的课程中。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这种互动实现了以课程平台为媒介的人际互动。

4.注册

mooC和精品课程的学习在某些环节都是需要注册的。例如,在学习某些精品课程当中,如果学习者想要下载教案就必须先进行注册、登录。mooC在学习前进行注册,在之后的学习时间中,会有学习进度的提醒。而且只有通过与本人的认证才能够进行教学的测试并拿到相关的证书。当然,精品课程和mooC也可以都不注册而进行课程学习。没有注册的学习者同样可以访问课程的相关内容,观看课程的教学视频。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避免觉得注册比较麻烦而引起的困扰。

5.免费

mooC和精品课程的学习都是免费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访问mooC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来学习大型开放线上课程和精品课程,并且在学习的全部过程中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学习免费可以让任何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人有机会继续接受教育。mooC和精品课程是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建设的,而且是免费提供给所有人的学习平台。在这点上,mooC和精品课程服务于学习者,同样也可以比较各个大学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学情况,可以显现教学质量。

mooC和精品课程的不同之处

1.适用性

虽然精品课程的出现时间比mooC早,但精品课程的利用率不如mooC。目前,全国已建成全国级、省级精品课程超过3910门,然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庞大课程资源并没有带来应有的应用效益。一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趋于格式化,表现出功能模块固定、资源信息趋向、教学使用偏低、资源特色不足、学习支持不够等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各级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应用状况,山东大学以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获取、网上资源的应用、效果与评价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25个学院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调查以本科生为主要对象,共回收89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到授课教师是否能够结合课程教学推荐一些网上资源时,15%的学生选择“经常”、59%的学生选择“偶尔”。通过进一步调查及访谈发现,这部分学生中约35%的学生“不知道有精品课程的存在”,也有29%的学生表示“平时学习负担较重,无暇使用”,26%的学生认为“网站连通状况不好,使用不便”,此外还有近20%的学生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也有部分学生反映,精品课程“更新速度极慢、没有新东西”,他们还表示,网上课件很多都是传统教材的电子化,特别引人入胜的内容不太多。

而从三大mooC平台的注册人数来看,截至2013年7月,Coursera的注册人数超过400万(7月23日21∶00为416.99万courserians),Udacity的注册人数超过100万,edX的注册人数超过90万。

从以上数据可知,mooC和精品课程在适用性上存在差距。mooC和精品课程都是在线共享的,它们没有限制访问者的条件,但是精品课程正在走下坡路,mooC在不断发展,逐步占据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能够说明mooC更加符合学习者的需要。精品课程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相差不多。许多学习者上网查询是为了搜索课堂上教师讲述的不同的难题,但是访问精品课程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2.认证和监督

mooC和精品课程的另一个重大区别是mooC拥有一套完整的评价、认证系统。mooC包含了一个认证系统,在与学习者建立联系之后,它会控制学习者的学习时长和测试。它还设立了考试的机构,第三方收取适当的费用来监督学习者的考试,并给予适当的分数,当学习者达到教师的要求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一点是精品课程的学习中所没有的。精品课程只是提供学习者学习的平台,它不包括独立的测试机构,也不能够监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自控力。

3.等级

mooC利用wiki、Youtube、Google、Facebook、微博以及其他社会软件和云服务来促进讨论、创建和分享视频及参与其他所有的活动。mooC上的教学资源都是没有等级的,教师或者教学机构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网上之后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网络资源。一个讲义可能经过多次的修改更新以达到更好。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它时刻鞭策着教师进步。而精品课程的等级较分明,它分为校级、省级、部级三类,同时,教师必须达到怎样的水平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从整体上讲,国家与省级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应用效果的关注不够。以部级精品课程为例,2003年至2007年共评出1798门精品课程,但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网站中收录的只有217门,所占比例仅为12%。很多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更是分散。

4.共享

精品课程和mooC都是线上的课程,但是精品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下载教师讲义、相关习题和书籍,而mooC的学习过程中只涉及了学习的参考文献推荐。mooC更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探索,精品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完整性。

5.听课时间

在精品课程网站学习时,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听课时间,而mooC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学习者可以跟其他人讨论,可以做作业,还能参加考试拿证书。mooC与之前的在线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投入程度,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在线课程很大程度上都是录制的讲课,需要用户独自学习,学生无法与同学或老师互动。而Coursera要求学生跟着进度走,每周需完成5~7个学习模块(总耗时不超过两小时)。

总结

mooC和精品课程都属于线上开放的免费课程,它们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现阶段,mooC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而精品课程由于一些原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学习者应明白,线上网络课程能使其更广泛地学习,应当善于使用这些网络资源,让精品课程和mooC得到良好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光明.从视频公开课看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2]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

[3]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02):53-57.

[4]王佑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5]张会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如何让学生受益——对部分本科生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5-19(005).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生命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所以,课程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教材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必备工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传统的文字教材为主,以多媒体及Cai教学课件为辅。而财经领域内目前涌现了诸多与财经专业相关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与工具,如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电子(金融)汇兑等,这些属于电子教材或电子模拟系统。这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型知识获取须更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与仿真操作,以及多方交互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显然,相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单纯的传统文字教材组织结构已无法融入最新的技术知识,不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财经类专业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个问题在多数财经类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的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国家已有新制度、政策出台,但从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教材更新缓慢,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相对滞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作主张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学生财经类专业知识掌握的时效性不够。

3.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时较少。财经类专业课程的知识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需通过实际运作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目前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环境,学生多数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获取知识,少有模拟仿真的有效实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真正得到提高。

4.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财经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即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和操作能力。财经类很多课程是涉及多专业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多专业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解读

1.课程理念的先进性。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是指要明确理解高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的联系等。

2.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科学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合理,前沿性是指课程内容反应了科学技术及应用的最新动态,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

3.课程实施的先进性。指课程实施(教学)要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需要,合理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实践型等课程,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同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将之有机整合到教育过程中,构建富有成效的师生满意的课程实施平台。

4.课程教师水平的先进性。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是指教师学术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教师,“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深化财经类课程教学改革,创精品课程

1.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要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强化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学术组织者,课程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以及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在精品课开发与建设中,要根据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有目的、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科研背景、专业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鼓励教师积极通过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地区、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

转贴于

3.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构建“学习包”等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财经类很多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专业,必须注重应用能力、运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注重模拟、实训、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面向一线的兼用型人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理想入手,以掌握方法论和创造性思维为主线,以知识、概念和理论为基石,采用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设有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企业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特色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性的模拟情景和背景资料,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并亲自进行全环节的模拟操作。再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模拟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的模拟资料为案例,将其展示出来,让学生面对自己操作的结果自己找问题,这比教师单纯地指出问题更能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在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学,这更能使学生得到实际训练,更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就基本能定岗工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努力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建设与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的研究。

5.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要促使课程建设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促使课程建设出“精品”,使被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课程的生机和活力,与社会发展、就业市场变化保持同步。评价体系要注重下列几个方面:(1)突出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题,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在评价体系中要深刻突出高职的岗位技能与普适性能力并重培养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2)评价体系要反映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特征与趋势。要把我国的职业课程的发展放在国际职业教育课程的整体体系中加以审视和评判,使课程既反映我国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征,又具备国际视野。(3)处理好教师、学生以及评价指标制定者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实施后使学生获得发展,又有利于不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实施有特色的教育,获得有个性的发展。(4)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比较容易地被人们用来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能够很好地获得课程实践的信息反馈,分析课程实践的效果。

6.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成长。高职院校要制定与精品课相关联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2)精品课的建设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精品课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师授课的常态。(3)精品课的建设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的建设不仅是集众智的过程,更是建设优质教材,建设先进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物质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含金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戎成,李锦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的实践体会[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