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2:52

税务管理方法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干部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升组织创新力为根本,倡导和鼓励全员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大规模的岗位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队伍等项活动,全面提升全局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文化水平。

二、组织机构

加强教育学习,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学习风气,各部门领导要自觉成为学习活动的先行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带头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做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调研,勇于创新的表率。全体干部要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投身到学习中。

为做好干部学习培训工作,我局成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

成员:

学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工股。

三、学习内容

(一)政治学习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总书记“七一”、“十一”讲话;《共产党员》、《求是》上的典型文章;当前时事政治等项内容。

(二)业务学习

《财务会计》、《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企业所得税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地方各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新的政策、法规、上级下发的文件等税收基础知识,以及与税收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等。

四、学习方法及目标

(一)学习方法

1.坚持在岗学习,以干部自学为主,同时由业务骨干在定期的学习日进行统一辅导。

2.以考促学,不定期对所学业务知识进行考试。

3.创新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利用税务系统广域网和因特网开展在线学习;通过光盘、磁带等音像材料以及教材、参考书等纸质材料进行在岗或业余学习,打破时空界限,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学习目标

1.全面提升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

通过进行政治理论、税收法律知识、相关行政法规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工作学习

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新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由零散学习向系统学习、由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的转变。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税收专业素质。2.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要改变“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的观念,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全局干部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每个干部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在全局营造一种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良好风气。

五、学习制度

1.每周__*为政治、业务学习日(征收期除外),学习由政工股、监察股、税政管理股、征管法规股负责;政工股要严格考勤纪律,参加学习的人员不准迟到早退,没有特殊情况不得缺席。2.建立规范的政治业务学习档案,政治业务学习记录本、笔记本,由区局政工股统一配置。3.保证学习时间,单周政治学习,双周专业业务学习相隔进行,每次不少于2小时。4.为巩固每季学习成果,建立每季一考制度。即每个季终了后的最后一周的周五为考试日,考试内容为本季度所学的相关知识。

六、奖惩机制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一套长效的学习奖惩机制。对学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业务能手进行表彰奖励,对考试不及格的人员进行惩罚。

1.在季度考试中取得前三名的人员,分别奖励__元、

2.在季度考试中不及格的人员,除倒数一至三名的分别罚款__元、__元、__元外,其他的人员一律罚款__元。3.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制度。把每位同志的学习情况存入档案,并与年终考核、评优评先、干部使用相挂钩。

七、几点说明

1、凡在职的税务干部必须参加区局统一组织的培训和考试,但__周岁(含__周岁)以上人员的考试成绩只作参考,不参与奖惩。

2、凡无故不参加考试的人员,一律按零分处理。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考试的,需经一把手批准。

3、参考人员必须遵守考场纪律,对考试作弊的,取消其考试资格,按零分处理,并在区局域网上公布。

税务管理方法篇2

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意识到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在现阶段,加强物流企业的税务管理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物流企业税收成本,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我国物流企业的整体税负较高,税收成本占生产经营成本的很大部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支出,但同时它也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科学的税务管理,运用多种税务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税务成本,提高收益,这也是企业税务管理的本质与核心。

(二)加强税务管理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物流企业要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必须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因为只有具备完备的财务制度、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才能为税务管理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和工作流程。在提高税务管理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得以提高。

(三)加强税务管理有助于物流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物流企业加强税务管理,首先是对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各项税收政策,企业对国家的优惠政策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就可以通过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合理的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进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税收成本、降低税收风险,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加强物流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

(一)明确企业税务管理目标、统一税法认识企业税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管理目标存在着一致性,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也直接关系着税务管理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准确纳税、规避涉税风险、税务筹划三方面的内容。1.准确纳税。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严格遵从税收法律、法规,确保税款及时、足额上缴,同时又使企业应享的政策尽享。2.规避税务风险。包括规避处罚风险和规避遵从税法成本风险两个方面。3.税务筹划。指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税务风险是企业税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及时搜集税法的相关信息、准确理解税法、正确适用税收政策是企业税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充分的税务信息搜集渠道势必给企业税务管理造成障碍。对此,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的方式来加强税务信息的搜集与利用。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可以建立自身的税务管理机构,在管理自己企业涉税事项的同时,为其他物流企业提供涉税服务。推广开来,物流企业建立行业协会,通过会员之间信息的共享来加强同行业企业的税务信息管理与税收政策应用,进而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走向,争取物流行业发展税收政策支持。

(二)做好税收管理的基础工作,防范税务风险在企业的税务管理中,日常管理工作是做好税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基础,日常工作做得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物流企业在开展税务管理基础工作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税务风险的特征以及现存的内控体系,对税务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监督和完善。比如说实行岗位责任制、完善税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发票管理制度等等。企业纳税基础管理主要包含税务等级管理、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等多个方面。企业应保证有效的日常税务管理,及时进行纳税申报并足额缴纳税款,做好税务会计核算工作,严格管理涉税凭证以及发票,相关部门进行税务审查时也应该积极配合,这样能够保证企业涉税的合法和规范,避免缴纳罚款或者滞纳金,促进企业的税务管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和专业化。企业还应该进行税收信息收集整理,并对国家的经济动向以及各种税收政策进行一定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化,对于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适当的管理和筹划,并努力获得相关税收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全面把握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控制税务风险,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更好地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确保高效地实施税务管理企业税务管理需要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物流企业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物流企业涉税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税务问题,这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税务管理人员既精通税收业务,通晓税收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税收筹划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及组织协调能力。因此,物流企业应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担任税务管理岗位工作,充分重视与发挥税务管理人员在税收管理中的决策作用。加强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国家税法相关的政策及税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对自己从事的专业业务做到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及时更新税务知识,追踪国家税收政策及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使他们既知晓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又精通行业的税收政策法规,成为税务管理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强对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同时,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培训,加强其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学习,了解税务新知识,着重灌输正确的纳税理念,树立全员参与、重视税收成本管理工作的意识。

(四)明确税务管理人员职责,建立激励机制企业税务管理包括企业遵从税法管理和企业税务筹划。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企业职能部门绩效考核通常实施负激励机制,也就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处罚。企业应采取负激励和正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税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对遵从税法管理实施负激励机制,即对于没有遵守税法,遭受税务机关处罚(滞纳金和罚款等)的,要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处罚。另一方面,对税务筹划采取正激励机制,即对于企业任何一个新上项目或新签合同,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只要能够提供一个最差方案和一个最优方案,就要按两个方案节税差额的一定比例来激励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对于这笔费用的支出,从企业的角度是一次性的,而受益是长期的。这种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防范税务风险。

(五)关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管理纳税筹划管理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税务管理工作的重心。税收筹划管理是企业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筹划,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以规避涉税风险,减轻税负,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决策与经营活动安排。税收筹划的实质是节税管理,降低企业税金成本,获取纳税收益。企业的税务筹划管理包括:企业科学纳税、企业重要经营活动或重大项目的税负测算、企业纳税方案的优化和选择、企业年度纳税计划的制订、企业税负成本的分析与控制等。税收筹划必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需要企业税务管理人员要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内部事务活动的合理安排,实现最大化的税收利益。因此,要赋予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使其洞察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如投资、筹资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然后根据不同的经营活动特点、合同签订内容去与现行税法衔接,按项目管理予以分析确定。企业投资选择中的税收筹划应当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和产品的不同所存在的税收负担差异,争取获得税收优惠;企业筹资选择中的税收筹划应当合理选用筹资方式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税收筹划,通过对存货计价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费用分摊和坏账处理中的会计处理,从而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企业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选择不同的纳税方案时应权衡利弊,把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用好,充分利用税法对纳税期限的规定、预缴与结算的时间差,合理缴纳税款,以减少企业流动资金利息的支出。研究国家的各项税收法规,企业在进行筹划时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前提,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制定缜密的纳税筹划方案。

(六)重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定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税务风险是纳税主体的税收风险,即指企业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企业税务风险将导致企业多缴、少缴或延迟缴纳税款,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引发补税、罚款的责任,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随着中国经济的变革、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物流企业面临的税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税务风险,企业自身制度、流程、会计核算方法及经营方式缺陷等不完善也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企业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税务风险任何企业都无法完全回避和消除,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来自经营行为、投资行为、筹资行为、财务核算、发票管理、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等环节。物流企业应制定税务管理风险控制流程,按照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税务控制体系内制定好详细的、操作性强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设置好税务风险控制点,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要事前做好分析预测、事中做好识别,做到有效防范风险,并做到跟踪监控好税务风险。物流企业应该积极防范税务风险,力求把风险降到最低,规范企业纳税行为,加强内部稽核管理,完善税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税务审计检查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税务评估,做好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对于税收程序法的相关内容,企业没有按规定程序处理涉税业务而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乃至遭受处罚的例子很多。对此,物流企业要与当地税务机关建立沟通机制,及时认知、落实新规定。除此之外,对于新税法、新信息,还要与行业协会成员和中介机构多沟通,保证动态地掌握国家相关政策,防范风险于未然。

三、结论

税务管理方法篇3

上述说明,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税收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税务部门与时俱进,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在加强税源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我省国税系统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数据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网络,建立工业园区税源税收监控分析机制,制定并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重点税源企业驻企管理,征管质量定期考核通报,深化税收经济分析,建立重点企业与行业税负预警机制,深化纳税评估,建立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工作,提升了税源管理质量与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税收收入与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影响税源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税收法规有待完善

税法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义务性、强制性、连续性、统一性、普遍性的特征。税法作为具体的行为规则,是征纳双方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详细和具体地规定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涉税事项如何行为,一方面为纳税人的缴税行为提供了标准、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对征税方的征税行为提出了标准、方法和行为规范。因而,健全完善的税收法规是依法治税、建立良好的税收秩序和税收环境的重要前提。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税收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税收法制框架已基本形成,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涉税事项的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具体规定,为依法治税、建立良好的税收秩序和税收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也应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涉税事项的行为规范面临新情况,对税收管理提出了新课题,税收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目前,已经全国人大立法的仅有《征管法》、《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其他税种包括主体收入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还是暂行条例,国家税收基本法尚未建立,税收法制刚性受到一定影响。再者,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区域性特征明显,以致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现象产生,给税源管理增加难度。另外,目前税收管理制度存在薄弱环节,如农副产品收购和废旧物资收购凭证尚未做到统一规范,收购凭证有效审核鉴别的方法与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税收法制意识有待提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税收法制意识如何,决定着人们对税收法制的遵从度。在税收征纳活动中,税收法制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一是征税方是否依法征税。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依法治税基本方针的贯彻,税法宣传的深入持久开展,人们的税收法制意识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税收法制的遵从度不断提升,良好的税收秩序在逐步形成。但也应看到,税收法制意识属于精神文明、上层建筑的范畴,被物质文明、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经济基础,税收法制意识提高表现为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建设处于发展中,与此相应地,人们税收法制意识提高是个长期性任务。从近几年税收执法检查和税务稽查所揭示的问题看,有的纳税人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费用和进项抵扣,纳税申报不实,有的甚至偷逃骗税。部分税源吃紧地区为平衡财政收支,达到预定目标,采用推迟进项抵扣、延后减免等手段,致使组织收入原则不能很好贯彻执行,税源管理处于被动状态。有的税收管理人员法制意识不强,以致有的税收管理工作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存在,个别严重的甚至循私枉法、循情枉法,影响税源管理弱化。同时,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长远利益,急功近利、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仍然存在。少数地方急于发展经济,对招商引资企业税收优惠过头承诺、过分保护,给税收政策执行、税源管理带来一些阻力和风险。

(三)税收服务有待优化

通过优化服务来影响纳税人的纳税遵从,从而提高税源管理精细化程度,是当前税收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然而,我国税收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优化。一是认识尚未完全统一。将纳税服务简单等同于微笑文明服务,把行风建设、文明行业创建、热情文明服务等同于纳税服务的全部工作内容的思想仍然存在;错误理解纳税服务的内涵,片面强调让纳税人满意而淡化税收执法的严肃性,或片面强调强化征管而忽略了保护纳税的合法权益和提供优质服务;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形象工程的观念普遍存在;税务机关管理服务职责与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职责界限不清,以征代纳或保姆式服务普遍存在。二是纳税服务在各地的进展不平衡。各地纳税服务工作开展的范围、程度和质量有较大差距。单纯组织收入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有的地方强调人员机构编制、资金、设备不足等客观因素,缺乏因地制宜、主动为纳税人服务的积极性。三是缺乏全国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制度。当前的纳税服务工作基本是由各地在工作中通过自行总结、摸索来进行,全面地开展此项工作的时间还较短,各地仅在部分单项办法和项目上作了一些规定,全国尚未制定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制度和办法。各地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咨询内容、操作程序等方面尚缺乏规范,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办法也存在各地差别较大的情况。四是纳税服务的监督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纳税服务工作的监督考评机制尚未建立,对各项工作是否已经开展、开展的质量和效果,还没有形成监督考评体系和指标。

(四)税源信息不对称

掌握充分真实税源信息是实施税源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而当前我国税源管理的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一是我国尚未实行纳税人终身不变的纳税人识别号、银行账号制度,多头开户现象较为普遍,税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和核准纳税人的经营活动、经营收入、成本费用和财产收益等情况。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网上交易增多,目前尚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税务部门对于网上交易信息掌控难。三是随着跨国、跨地区经营增多,关于关联交易的反避税工作任务加重,而税务部门全面、及时、准确掌握跨国、跨地区经营企业关联交易的信息资料难度大。四是第三方信息获取难。目前我国的行业协会发展尚不够成熟,行业经济主管部门所提供的相关信息有时也很缺乏,税源管理第三方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五是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税源管理离不开税源分析、税负分析与横向比较,而兄弟地区的涉税信息主要依靠上级机关,而有时上级机关信息时间有所滞后,精细分析所需信息往往缺乏。从外部看,工商管理信息、招商引资信息、新项目进展、行业经济信息等,税源管理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准确获取。

(五)部分管理工作不到位

税源管理是个有机的整体,是个系统工程,要求各环节管理工作到位和相互协调,否则,某一环节管理的缺位势必导致管理链条的断裂与脱节,甚至产生“木桶效应”。税源管理工作没有到位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税务登记主要靠“守株待兔”,漏征漏管现象时有发生,未能正常开展税源分布与户籍调查摸底,未能与工商管理部门的营业登记户数及时比对。而纳税申报则更多地侧重于考核申报及时率,对于申报真实性、准确性的审核尚缺乏有效手段。二是纳税评估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由于纳税评估信息的有限性,目前评估主要依据企业申报资料,第三方信息获取难,一旦遇上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纳税评估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和全面。三是机制不够顺畅。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有的单位尚未健全和有效运转,部门间工作存在脱节或协调不够现象,税源管理工作合力未有效形成。四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少数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敬业精神缺乏,以致管理工作偏松或缺位;有的管理人员学习不够,缺乏必要的经济管理、企业财务知识,税收业务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业务技能较低,不能很好地胜任税源管理工作。

二、发达国家税源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终生不变的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

为了增进对纳税人收入、财产方面的了解并加强相应的税源监控和管理,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了全国性的纳税人登记号码,充分运用计算机管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以美国为例,联邦税制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绝大部分纳税人为个人纳税义务人,因而税源分散,纳税人的收入和财产来源情况复杂,其计算机系统采用统一的代码对纳税人进行登记,税务登记代码和社会保障号码一致,如果没有税务代码就不能在银行开户,就无法享受社会保险,交易合同没有纳税代码也无效。在美国,没有纳税代码是寸步难行的。由于代码的通用性,税务部门很容易与其它部门交换信息,使得税务登记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如来自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执照发放部门的信息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和档案,税务当局就基本上掌握了全国税源的大致状况。在英国,任何新办企业必须先向工商注册处申请开业,经批准注册后,再向辖区税务部门申请办理税务登记,税务部门随机赋予其13位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只有领取了纳税人识别号后才能在商业银行获得银行账号,并且规定0.9万英镑以上的经营交易均需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因此税务部门可以依托各种金融机构获取涉税信息,加强税收征管。此外,意大利规定年满16岁的公民均须到当地税务机关登记并领取税务代码卡;瑞典公民一出生就有一个10位数字的终身税务号码,此号码用于税务申报和一切经济活动;德国则广泛采用企业鉴定号码等。

(二)实行税源的分类层次化管理

一方面,推行税源的分类层次化管理,实现税源管理精细化。具体机构的设置通常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往往根据全国的经济区域、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户的不同层次以及税收情报的可获得程度(在中心城市)设置大区税务局(Regionalbureauoftaxation)及其下属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设置格局更利于税务当局实施高效率的税源监控和管理。如美国国内收入局(iRS)不是按区域或税种设置业务局,而是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纳税人,设立工资与投资收益局、小企业与自雇业主局、大中型企业局、免税单位与政府单位局四个系列。不同的业务局又针对不同规模纳税人的特点,有不同的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模式。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4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实施跟踪监控。还有澳大利亚按规模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阿根廷对纳税户采取分级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从制度上很好地保证了地方税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西方联邦制国家中地方政府具有较广泛的立法权条件下,地方税已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立、成熟的体系,运行良好。尤以美国为代表,各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机构依据各自的税收分布情况单独设置,机构名称和工作范围并不一致,州和地方的税收管理机构负责本级政府税收的征管工作,与联邦政府的国税局在税款征收、纳税审计和税收情报等方面存在的通常是协作关系。

(三)通过税收服务提升社会纳税遵从度

发达国家普遍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形式多样的税收服务,平缓纳税人抵触的心理,提升社会纳税遵从度。美国率先引进和应用了客户管理理念,把纳税人当客户看待,各级政府税务机关中均设有纳税人服务中心,针对纳税人的不同要求和问题,对纳税遵从者、纳税不遵从者和特殊纳税人群体制定和实施有区别的服务方案。纽约州财税厅纳税人服务中心就有近200名雇员。其中有60人直接负责向个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140人则向公司提供纳税服务。同时,美国还设立了纳税人辩护律师服务中心,在每个州和分支至少设有一名纳税人辩护律师,独立于地方税务局之外,由纳税人辩护大律师直接领导,纳税人辩护律师服务中心的职能是帮助纳税人快速、公平地处理通常渠道未能解决的纳税问题,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将之提交管理层注意,必要时提交税法修改建议。英国税务局坚持量化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为纳税人提供迅速高效和礼貌的服务,要求所有打给税务局的电话,20秒内接通率90%;80%的邮件在15个工作日内回复;对没有预约来咨询中心的,95%的人在15分钟内得到接待;错扣缴的税收收入,20个工作日内予以退还;对95%的自我核定的纳税人和90%的其他纳税人,一次性准确计算税款。韩国国家税务厅将以前分散的咨询归口管理,设立国家税务呼叫服务中心,其工作载体是国家电信网络,由国家预算拨款,免费为纳税人提供网上顾问、信函传真顾问、电话顾问、纳税申报介绍、重要案例调整、FaQ站点、热点新闻窗口等服务,纳税人可以得到免费而快速准确的答复,呼叫中心的网络登录、电话接通成功率达95%。纳税人可以在任何区级税务局纳税,不管其管辖地在哪里,都能够获得纳税证明。澳大利亚税务局通过建立因特网网址设立电子信箱,推行上门纳税、邮寄纳税、银行代收税款、电话纳税、电子纳税等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开发完善“一条龙”完税软件、电话咨询应答系统软件、顾客服务中心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上服务软件,提供多国语言服务,大大方便纳税人。

(四)强化对跨国税源国际避税的监管

首先,实施跨国公司转让定价调整。转让定价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西方各国大都制定和实施了转让定价规则。如美国《国内收入法典》482节早有这方面的规定。国际上运用较多的调整转让定价的方法有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法和成本加利法和其它方法(如比较利润法、交易利润法)。近十年来,西方部分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英国和新西兰等)还先后引入了预约定价协议(advancepricingagreement,apa),它是纳税人事先将其和境外关联企业之间的在原材料设备购置、产品销售、利息和劳务费、特许费的支付或收取方面的内部交易与财务收支往来所涉及的转让定价方法向税务当局报告,经审定认可,作为计征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依据,并免除事后税务机关对转让价格进行调整的一份协议。apa实质上是把转让定价的事后调整改为预先约定,是对跨国税源进行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apa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适用范围较窄(如美国的apa程序只适合于年交易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关联企业)、其优势只有在双边或多边协议中才能发挥出来、对那些自觉依法纳税的大跨国公司不公平等。其次,实施资本弱化规则。资本弱化(Hiddencapitalization),又称为资本隐藏,指由跨国公司资助的公司在筹资时采用贷款而不是募股的方式,通过增加利息支付减少利润从而达到规避所在国纳税义务的做法。当跨国公司在考虑跨国投资时,需确定新开办国外企业的资本结构,此时,它们往往会通过对贷款和发行股票进行选择,来达到全球税负最小化的目的。在遏制跨国融资的资本弱化方面,多数国家都规定了法定的债务/资本比率,一般多在3:1左右,近年来已降至2:1,以至1.5:1,比率愈来愈低,规定愈来愈严格。凡超过此法定比率的贷款,或是利率不符合正常交易原则的可疑贷款,其利息均视同股息,不准在计税时扣除,还应依法征收股息预提税。有的国家如加拿大规定更严格,凡是关联企业或控股公司的贷款利息一律不得扣除计税。德国和比利时均有“推定股息”的规定,授权税务部门对可疑的利息可以按事实“推定”为股息,纳税人不服应负举证责任。再次,实行“CFC法规”。在制裁通过受控外国公司(CFC)避税方面,多数国家均规定,凡是在避税地设立的受控企业,每年的利润不管是否分配,均视为已分配汇回居住国,并就控股股东按持股比率把应分得的股息计入当期应税所得额,在居住国纳税,这就是所谓的“CFC法规”。近几年来,CFC法规的制裁范围有不断扩大之势,原只针对母公司控制的外国子公司,现在不仅限于母子公司,合伙企业或国内居民持有一定股份的外国公司均适用CFC法规。原仅制裁设在避税地的受控公司,现扩大为设在一切低税管辖区的受控企业。如法国、意大利均有类似的规定。

(五)严密的电子化税源监控网络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里,税收征管全过程的高度电子化及电脑全面联网为税务当局实施全面、高效的税源监控和管理以及进行税收信息情报资料的分析与利用创造了条件。许多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设置了计算机控制中心或数据处理中心,接收和分析处理纳税人的电子申报数据(澳大利亚80%的纳税人采用电子申报方式),并同时在全国各地形成联网,与其他各部门(银行、保险、海关等)进行信息交换以便实施交叉稽核,逐步形成了比较广泛、严密的税源及税收监控网络。美国从60年代开始在税务系统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目前已形成了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10个服务中心(1995年精简合并为3个)组成的计算机电子化系统,负责完成纳税申报表的处理、年终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纳税资料的收集储存、税收审查稽核、票据判读鉴定以及税收咨询服务等工作,通过遍布全国的计算机网络,每年可处理个人和公司所得税申报表2亿多份、相关税源信息13亿份。目前美国联邦税收收入约有80%以上通过计算机系统收上来的。同时,美国已利用互联网在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构建起快捷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国内收入局(iRS)网站即可查到税收各方面的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处理纳税事宜,每年有几百万纳税人使用iRS电子服务来报税。最近,美国还启用了一种运用“数据挖掘”信息技术的新征管软件,这种软件的优点在于纳税申报表上的数据在录入时要经过过滤,那些有偷逃税嫌疑的纳税人的申报表会很快被挑选出来。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监控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意大利是欧洲最后实现税务管理计算机化的国家,但却拥有欧盟国家最成功也是最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itiS(italytaxinformationSystem.itiS)。itiS数据处理中心设在罗马,财政部借助itiS对意大利全国的税收工作进行管理,并通过意大利公用数据网和欧洲公用数据网,实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及欧盟各国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加拿大的税收征管系统完全由计算机管理,负责全国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征管的九大征收中心已全面联网。韩国财政部利用电脑对Vat专用发票进行大规模交叉审核,核对率达到40%,据此控制了增值税税源的85%。

三、完善税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1.推进税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加快税收基本法的立法进程,增强税收法制刚性。推动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健全税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备案审查机制。完善税收立法听证制度。建立健全税收政策执行、反馈和调整机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宣传栏等媒介,拓宽税法宣传渠道,向社会各界、有关部门、广大纳税人开展深入持久的税法宣传。推进税收政务公开,增强税收政策、办税程序和税收工作的透明度。

2.规范税收执法。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减少税务行政审批项目,积极探索保证审批权力正确行使、后续管理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加强税收执法检查,完善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税务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和行政赔偿等工作。

3.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认真组织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研究建立税务稽查和检查长效机制,将案件稽查和日常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处罚和执行力度,防止以补代罚。继续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加强稽查案例分析,以查促管。

4.继续加大税法宣传教育。要以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为目标,做好税法普法工作,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税法知识,重点做好新税法、新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持久的税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纳税人的税法意识,自觉依法纳税。同时,全面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凡涉税事项,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并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不法分子。

(二)完善税源管理组织机能

1.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岗责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源管理岗责体系。按照总局提出的“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要求,根据税收征管的实际状况,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税源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量化、细化,制订科学合理的指标和标准。同时,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分权制约、岗责清晰、责任落实的原则,对税源管理岗位的基本职责从工作内容、目标、时限、标准及步骤等方面进行量化、细化,真正形成基本职能清晰、岗位职责明确、权责匹配对等、符合工作实际的税源管理岗责体系。

2.优化税源管理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根据管理难度和人员素质来确定管理范围,要注意重点原则,在人、财、物上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城市税源、纳税信誉等级较差的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

3.健全和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制度,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税源管理,通过税收管理员及时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全面掌握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制定税收管理员操作指南和作业标准,坚持税源管理重要事项集体研究制度、税收管理员下户报告制度、税源信息归档制度、定期轮岗等制度,建立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和持续改进机制。

4.提高税务人员素质,打造胜任科学化、精细化税源管理要求的税收队伍。要大力加强对税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积极开展经验交流、评选和竞赛活动,全面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要实施税收管理员合格上岗、绩效考核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注重选拔一批懂企业生产经营、具备一定财会知识、熟悉税收业务和法律、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税收管理员,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和潜能。做到对大量的涉税信息,能进行综合梳理和归纳、比较分析和判断,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各项财务指标等能准确的掌握和运用,为提高税源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5.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要建立严密有序、运行高效的税源管理组织体系。具体为:征管部门负责税源管理的牵头、协调;税政部门负责各税种税源管理;税源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各纳税人税源管理;计统部门负责税收会统核算、宏观税源预测及税收经济分析等工作;信息中心负责税源管理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和定期;稽查部门负责涉嫌偷骗税案源查处;其他部门根据税源管理要求及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做好税源管理工作。形成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协调配合的管理组织体系。

(三)推行税源分类精细化管理

1.重点税源企业驻企管理。市、县国税机关要依照省局有关规定,分别根据纳税人生产经营及纳税规模确定重点税源企业。经省局批准,由主管国税机关选派业务素质较高、管理经验丰富的税收管理员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税源企业进行驻企管理,驻企组隶属主管国税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驻企管理的主要职责包括:一是全面掌握税源情况。了解同行业信息和市场动态,加强对纳税人税源信息的收集,加强对纳税人日常生产经营情况的巡查,加强对纳税人银行账户的监控,全面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资金流转以及原材料、产成品购销情况等各类信息。二是深入开展税收经济分析评估。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生产工艺、能耗物耗、财务比率等信息,分析、评估纳税人申报的准确性,不断提高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质量和层次。三是主动提供优质服务。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及时宣传送达税收政策,开展纳税辅导,帮助加强财务核算,准确申报应缴税款,融洽征纳关系。同时,要加强驻企管理的科技含量,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国税机关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信息的互联。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管理。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开展分析评估,重点比对纳税人向国税机关申报的销售收入、计税依据与向企业主管部门、统计、银行等单位报送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之间的差异,要通过涉税信息与经济指标值的比对,进一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负率变化情况,对产生的差异要深入查明原因,积极引导纳税人开展自查,认真进行纳税评估,涉嫌偷骗税的要移送稽查部门查处。

3.特殊行业企业加强管理。根据特殊行业企业特点及税源分布、经营规模、征纳方式等要素,制定和完善行业税收分类管理办法,加强监控。一是对享受减免退税行业,特别是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利用废旧物资和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生产并抵扣税款的企业以及区域性特色行业企业,要根据工商注册信息、实际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分析测定销售收入、增值和利润水平以及税负情况。二是完善重点应税消费品的税基控管,规范白酒、卷烟、汽车等行业消费税计税依据和适用税率的核定管理,结合日常管理掌握的信息,测算应税消费品的最低计税价格,防止纳税人通过关联交易降低消费税税负。三是加强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管理,注重收集、掌握房地产企业的土地投资、建筑面积、项目成本、销售收入等信息,加强税源跟踪和评估,实行按率预征、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方法。四是强化非居民所得税管理,监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防止非居民所得税流失。

4.个体工商户核定管理。升级推广“双定户”营业额测算系统,进一步完善“公开听证定税依据、公开定税税额、公开调整定额,统一定税程序、统一税负标准”制度,不断提高定额核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加强临界起征点个体业户的增值税征管,税收管理员要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掌握未达起征点户生产、经营的变化情况,并分户将申报情况、巡查情况登记工作日志,实施动态控管。对个体工商户月营业额超过起征点而不申报的,要严格按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优化税收服务

1.转变税收服务理念。我国传统的税收管理定位在基本不相信纳税人能够依法自觉纳税,在这种理念下的税收管理以监督打击型为主,以约束纳税人的行为为目标,往往过分地相信复杂而繁琐的管理措施。必须转变税收管理理念,由传统的基本不相信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主观判断转变到基本相信纳税人能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从思想上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当前国际税收征管主流的发展趋势是税收法制化、民主化。第二,纳税人是守法的、自觉的、依法纳税的公民,是国家财政承担主体。对税法的不遵从在纳税人中居少数,而这少数之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对税法的无知,不愿花过多的费用和时间以及对政府行为、税款使用、税收制度、税收管理等方面不满等原因而不能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第三,税收工作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纳税人,没有广大纳税人的配合,不可能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相信纳税人是优化税收环境的必然选择,优化税收环境是税务部门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税务机关服务纳税人责无旁贷。

2.规范税收服务行为。传统的纳税服务经常放在精神文明范畴来讨论,无论从形式还是实质上常常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形象工程来抓落实。工作标准往往虚的多实的少、定性多定量少、软的多硬的少。应将纳税服务作为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精力和重点首先放在税务机构上,围绕服务纳税人而设置,使税务机构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个基层征收管理单位的职责,体现为主要为纳税人提供公正满意的服务,帮助纳税人了解税法、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作为行政行为的纳税服务,必须建立实际的、硬性的工作标准,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将纳税服务作为税收行政行为规范,制定统一的纳税服务管理办法(制度),明确界定服务的范围、行为准则、职责分工、经费来源、部门间协调等问题。将纳税服务作为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落实和考核,健全纳税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规范、公平的纳税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并注重纳税人的评价,将其列入考核指标。完善纳税服务监督制约机制,包括来自税务机关内部监督和来自全社会的外部监督,建立纳税服务过错追究制。

3.降低纳税成本。传统的纳税服务,对降低征税成本考虑较多,但这种征收成本的减少,有的是以增加纳税人的办税时间和费用为代价的。优化纳税服务应该遵循尊重纳税人这一基本原则,尽可能地降低纳税成本,节省纳税人的时间和金钱。一是要让纳税人办税更经济。确立纳税服务运行成本最小化的工作目标,免费提供各种税收咨询、培训及相关资料,既要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和详尽周到的纳税服务,又要保证纳税人的办税成本不能过高。二是要让纳税人办税更快捷。确立纳税服务效率为重的工作目标,简化办税程序和环节,在法定范围内,对原有机构和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重组,重点解决程序繁杂、环节过多的问题。压缩税务报表,征管实行限时承诺服务,承诺对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申报纳税、案件处理等一切涉税事宜限时高质量地办理。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农村地区机构收缩、人员精减后,农村纳税人纳税便利问题。应允许农村纳税人在县域范围内自由选择发票缴销、申报纳税的地点。三是使纳税人税负更公平。积极推进依法治税进程,保证纳税服务质量,实现公平税收负担,使纳税人平等竞争。四是加强对税收遵从的研究,为实现税收遵从成本最小化提供参考依据。

4.保护纳税人的权利。鉴于我国现阶段缺乏有效保护纳税人权利的救济手段,纳税人的税收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当前尤其应在纳税服务中强调保护纳税人权利的救济手段。首先,要向纳税人提供免费的税收宣传,帮助纳税人完整无缺地掌握税法和税收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纳税人的权利,使纳税人了解其拥有什么权利、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其次,各级税务机关要紧紧围绕纳税人的税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陈述申辩权、减免税申请权、拒绝权、批评建议权、平等权、请求保密权、请求赔偿权、申请行政复议权、受告知权、诉讼权、委托税务权、申请延期申报缴纳税款权、要求听证权等合法权益,制定相关政策、规则和办法,依法开展税收工作。对纳税人的不遵从行为应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考虑纳税人的意见。以平等对话精神,建立征纳双方沟通机制。执行税收检查,税务人员必须向纳税人解释为什么进行检查,纳税人有权进行申辩。纳税人对检查处理意见有异议,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诉。直接负责征收管理的税务机关应设立解决纳税人问题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解决按通常程序和办法不能解决的涉税问题。各级税务机关要指定一名负责人专门负责与纳税人对话,调解下级税务机关对话调解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次,依靠社会力量,扩展保护纳税人权利的救济手段,赋予护税协税组织维护纳税人权利的职责,接受纳税人的申诉,评议税务人员执法行为。开设独立的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呼叫中心,接受纳税人的税收咨询、涉税投诉和其它方面的服务要求,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在线服务。健全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大力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开展社会性的专业性的税收业务、税务咨询业务、税收筹划业务、税务法律顾问业务等税务法律援助。

5.构建一个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的良性互动机制。传统的纳税服务一直围绕征纳双方来进行,用税人的角色缺位问题一直被忽略。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使纳税人乐于交税,必须加强对用税人税收支出的宣传监督。作为用税人的政府浪费了纳税人的金钱,会使纳税人产生与政府不合作心理,降低对税法的遵从度。从用税人政府来说,应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凡是政府从纳税人手中摄取资金的使用情况都要加强宣传,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确保纳税人对税收支出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政府在考核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时,不应单纯将收入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而应把纳税服务列入考核重要内容,提出明确要求,端正税收工作的价值导向,提供纳税服务的不竭动力。从征税人税务机关讲,优化纳税服务就是要减少纳税人的物质和精神成本,给纳税人以更良好的服务态度、更舒适的服务环境和更方便的服务渠道。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在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征管流程、承诺服务、税收执法以及一切涉税立法方面处处不忘为纳税人提供最优服务,注意办税模式和程序的相对稳定。认真分析纳税人的需求,营造稳定、法治、可预期的办税环境,增加纳税人的安全感,提高纳税遵从度。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税收成本核算制度。税收成本实行公告制,定期向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开。从纳税人讲,则应全面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和权利,以遵从税法的实际行动参与税收管理,奠定纳税服务的扎实基础。只有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三方互动,形成良性机制,才能达到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税务机关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政府和纳税人进一步协调的纳税服务目标。

(五)建立税源风险管理体系

1.深化税收经济分析,形成税收风险预警机制。税收经济分析是准确判断税收经济形势,推进税源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特点是:以经济、税收、会计等理论为基础,洞悉税收现象的本源;驾驭大量的税收经济数据与资料,从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应用统计分组、统计指数、回归模型、博弈论等专业分析方法,得出精准的分析结论。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一个重点,四个体系”的工作思路,强调以税收经济分析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的计统指标体系和科学的税收分析方法体系;要求拓宽税收分析思路、完善分析方法,实现由税收进度、增减情况的简单对比,向宏观税负、增长弹性等征管质量分析,以及财政体制、税收制度等制度影响分析的转变;要求完善税收分析方法,利用时间序列、截面分析、实证检验等方法,来判断税收形势是否正常、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以及税收征管力度是否得到提升。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提高数据采集质量。严把数据采集质量关,逐步实现税收数据的电子化采集。加大对系统基础数据和会统核算数据质量的检测、通报、整改工作力度,将数据准确率和及时修改率纳入征管质量考核范围。二是加强税负分析。建立税负按季分析制度,重点分析本地区总体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税种税负、行业税负等,查找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三是建立税负预警制度。开展宏观税负预警,以GDp税负率、工业增加值增值税税负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值税税负率等平均值为标准,评估总体税源管理水平。开展重点行业税负预警,分析行业税负水平及税负离散度,查找税负偏低的企业,引导纳税人自查或开展行业整治。开展风险预警,对税负持续偏低、连续零负申报、销售收入或进项抵扣异常变化、出口异常增长等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风险预警。四是完善数据制度。数据质量、征管质量和税源分析报告实行总局、省、市、县四级办法,各职能部门根据的数据,认真核对、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和反馈。

2.深化纳税评估,提高纳税评估的客观性与针对性。纳税评估作为预防偷税的重要手段,是有别于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税收管理方法,是建立在“未经评估、不得稽查”的“税务稽查准入制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制度,是税收征管和税务检查的衔接点,日益成为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为提高纳税评估质量。一要提升纳税评估管理平台。优化纳税评估软件,实现与综合征管软件同一平台。按季或每半年测算评估软件指标峰值、确定重点行业评估指标的峰值区间。二要尽可能收集第三方经济信息。从发改委、经贸委、统计、工商、地税等部门收集纳税人土地、投资规模、经营(出口)及信贷情况、重点产品产量等信息。利用纳税辅导、户籍巡查、驻企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以及与生产经营密切关联的生产要素情况。积极从纳税人同行业企业了解税负、物耗、能耗等指标水平,从长期为纳税人提供原料、主体包装、主要能源、运输工具的单位了解业务往来情况及市场信息。三要加强各税种评估。重点加强对连续发生低税负申报、零负申报、税负畸高、“四小票”抵扣金额较大、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成品油零售的工商企业以及出租、出借柜台经营的商贸企业等纳税人的增值税评估。加强增值税税基与所得税税基、营业税税基与所得税税基、消费税税基与增值税税基的评估比对分析。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评税与纳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试行由税政、稽查等部门联合组织对跨地区大型企业纳税评估以及涉及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反避税调查。四是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分析体系,为税源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建立以纳税评估面、涉嫌偷骗税案源移送率、稽查及时反馈率为主要指标的纳税评估质量考核体系;建立评估个案复核制度,重点复核检查结果与评估分析结果、税收分析结果存在明显差距的评估个案。

(六)构建全方位的税源监控网络

1.加强户籍管理。严格税务登记,摸清税源底数,防止和杜绝漏征漏管。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户籍情况,是做好税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全面开展税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工商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质检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结合税务登记换证,全面核对、清理漏管户。同时,要不断拓展政府部门间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登记信息共享,解决长期以来税务登记信息与各类法人及非法人登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要充分利用组织机构代码信息覆盖面全的特点,及时清分下发各级基层单位,对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提示服务;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信息变更情况实施动态监控。三是要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控纳税人资料的同时,定期开展巡查,组织人力走街串巷、走村串户,及时发现和掌握纳税人的变动情况,防止漏征漏管。

2.加强发票管理。发票是记录涉税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地点、金额的法律凭证,管好发票可达到以票控税的效果。为了促进税源管理,需抓好三个层面的发票管理工作。一是税务机关管好发票。制定实施普通发票管理、收购凭证使用管理、发票缴销审核操作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发票领购、发售、保管、缴销、代开等操作。同时,制定发票管理考核办法,把发票管理工作与征管质量考核相结合,与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相结合,责任考核到人,确保发票管理落到实处。二是纳税人用好发票。督促用票单位严格按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对尚不能建立健全账簿的则应要求建立简易货物或劳务购销粘贴簿,并严格要求开票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开具和使用。三是严格查处。对开票方“乱开具”、“少开票”、“加价开票”及“拒开票”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促进规范用票。

3.积极推广税控装置。税收工作实践已经证明,各种税控装置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大有用武之地。各级税务管理机关要积极推广税控装置,逐步实现税源管理的电子监控。要转变单纯依赖以票控税观念,在巩固现有出租车、餐馆及加油站使用税控装置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至娱乐业及商业零售业,推广使用电子发票,通过电子化手段,强化对纳税人财务核算和生产经营信息的监控,提高税源管理效率。

4.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管理、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定期会议制度,实现三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双向反馈;通过税收分析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通过纳税评估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并为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提供线索。纳税评估、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结果要及时反馈,指导修正分析评估指标以及完善管理措施等。进一步加强综合征管与计统、税种管理部门之间、办税服务厅与税源管理部门、评估与稽查、征税环节与免抵退税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建立健全案源移送、立案查处、结果反馈、认真考核、相互监督等制度,形成“各司其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过程控制,责任落实”的“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工作模式。

税务管理方法篇4

集团公司税务管理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税务管理组织分工;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纳税申报;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税务审计及税务稽查;税务筹划;税务管理的奖惩办法。

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税务政策及法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收集、税收法规;建立健全税务管理规章制度;研究会计、税务制度的差异,处理好二者关系;做好税务筹划,降低运营成本。 

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遵守国家税务政策,打造公司诚信纳税形象;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协调好公司与税务部门的关系。

下面从七个方面论述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管理组织分工

集团公司根据需要,可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隶属于集团财务部,集团本部及各子公司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税务管理工作。

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职责:制定和完善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审核各类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流程;服务、指导、协调、监督各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对子公司的税务筹划工作进行论证并促进实施;建立与税务部门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和谐的税企关系;负责集团本部的纳税申报及日常税务管理工作。

子公司税务管理职责:执行集团公司税务管理制度及流程,对本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负责本单位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申报;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及筹划;负责本单位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本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涉税问题进行把关,在重大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前与集团税务部门协商沟通和汇报,防止出现重大涉税问题。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其他业务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制定业务流程中的税务处理流程,并执行税务处理流程的规定。

二、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纳税申报及发票管理

(一)税务登记方面

集团新设子公司办理税务登记前,应及时报告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由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根据税收征管范围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指导子公司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税务登记;子公司因经营场所变动需变更征管范围时,由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指导、协调办理;子公司宣布歇业或清算时,原则上应先对清算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问题解决完毕,再办理税务及工商注销手续。

(二)税务核算及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做好税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设置账薄,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避免出现如兼营行为没有分开建账导致从高征税,核算不清导致核定征税,缺乏有效凭证导致企业所得税汇算调增损失。子公司应充分考虑税务成本,事前对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并积极进行税务筹划,事后对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并找出税收异常变动的原因,从而达到合理运用税收法规节约税收支出之目的。税收核算要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开展,当公司税收筹划涉及到调整税收核算的,应按照税收筹划要求进行核算;对经济事项的处理涉及到税法和会计法中不明确之处,或税法与会计法之间存在冲突时,应作出一个合理选择。

(三)纳税申报方面

严格执行纳税申报流程。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税务会计每月依据应交税金明细账与相关涉税科目等资料填制纳税申报表,经主管领导审核无误后按规定上报,同时办理纳税申报手续。子公司需延期申报时,应按有关规定向税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在集团备案。

(四)发票管理方面

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领取、开具、接收和保管本单位的各类发票。在经济业务运行中,应按发票使用规定,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开具和取得合规的发票,严格杜绝跨期发票或过期发票列支成本费用;避免业务人员人为压票影响增值税抵扣和不能按期抄报税的情况。

三、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建立税务分析报告制度,加强税务档案管理,定期对本单位税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本单位税负率标杆。当税负出现异常变动时,应及时分析并向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提交税务分析报告。子公司应及时整理、装订本单位的税务报表,对每年所得税汇算中调整的明细事项,应建立台账进行管理;对每次国、地税稽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专项整理归档。税务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办理税务资料、档案的移交手续,按照会计法规要求,实施监交。

四、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

集团本部各单位应及时向集团税务部门提供有关纳税申报的资料,承担税款;集团本部单位的各类资产损失(坏帐损失,投资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处理损失,在年终由集团税务部门负责收集清单,报董事会申请核销,经批准后向税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集团本部各单位在对各类资产进行盘点的基础上,查明损失原因、分清损失的责任、完备损失的原始手续、资料,准确计算资产损失的计价金额,需做进项税转出的按要求转出。子公司进行财产损失申报、所得税汇算需聘请税务中介机构时应服从集团统一安排;各单位聘请中介机构作税务顾问,要将中介机构的基本情况、双方合作的业务范围、费用等有关事项报告集团备案。

五、税务审计及检查方面

(一)税务审计方面

原则上由集团税务部门统一聘请中介机构对各单位进行税务专项审计。集团公司对审计过程实施监控,子公司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与集团沟通;子公司税务审计报告必须经集团审核确认,正式审计报告要交集团备案。

(二)税务检查方面。

对子公司税务稽查事项的规定:对各级税务部门的纳税检查,子公司应积极配合;子公司财务主管为税务检查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接受询问和解释,向税务部门提供的各类资料,应经本单位财务主管审核批准;在得知纳税消息或接到纳税检查通知书时,应及时报告集团税务部门,对本单位存在的税务问题应及早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检查中,要积极与检查人员沟通,时刻关注整个检查进展情况,对涉及到集团层面的涉税处理事项,在了解事情全貌后给出答复;检查后应及时将稽查结果整理归档并交集团备案;税务检查结束后,子公司应积极取得税务检查结论草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复核税务检查结论,并制定改进方案。

六、税务筹划。

子公司财务主管和税务会计应积极关注和学习各类税收法规,要认真研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条件,在经济业务发展过程中积极取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各种申报材料。各单位开展的各类税务筹划,实施前应征求集团财务运营管理中心意见,筹划方案应提交集团备案;集团定期组织子公司讨论税收筹划论证会及举办讲座,提高税务人员税收筹划意识。

税务管理方法篇5

[关键词]美国;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启示

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特点。其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都有相应的税收立法权,并根据本级政府的情况制定税收征管措施。美国税务管理体制的独特之处,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一、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的基本运行状态

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与联邦制相适应,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构成,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课税权和固定的收入来源。联邦政府主要征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国内消费税、关税、遗产与赠予税,其中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州政府主要征收销售税、州个人所得税、州公司所得税、州消费税等,销售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则主要征收财产税、地方销售税、地方个人所得税等,其中财产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在税收收入总额中,联邦税收收入占60%左右,州和地方占40%左右。

1 立法形成及工作权限。美国联邦税法由国会制定和修改,由财政部颁布实施细则,由税务局解释执行;各州和地方议会可自主制定各州或地方征收的税种和征收办法。美国联邦、州、地方三套税务机构,分属各级政府,各司其职,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美国国税局局长必须由总统提名,经国会通过后任命。国税局、州税局和地税局拥有独立的执法权,有权根据税法解释税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如果纳税人不服,可申请法院裁决解释,其他部门无权干预;有权根据税法对欠税多少进行估算,欠税人如不服,须负举证责任。

美国税务局有权对纳税人有关账簿和记录进行稽查,有权召集纳税人到税务局接受调查、出示会计记录。以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判断其是否有偷税行为。纳税人如不缴税,针对不同情况,税务局有权行使三种权利:一是抵押权,即税务局有权以纳税人的房地产地契为抵押,督促纳税人付清欠税;二是强索权,即税务局可以冻结纳税人财产用于清缴税款;三是占有权,指税务局有权依法处置纳税人财产,用以缴税。

在美国,除小额交易外,其他交易必须通过银行转账,否则就是违法。在银行开户必须有身份证明,每个美国人(含法人和自然人)都有一个社保号,银行按社保号把每个人的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报告给税务局。美国人的纳税意识很强,大都能自觉如实报税、缴税。但美国公民和公司一般不亲自申报纳税,而是委托会计公司代办纳税。同时,联邦与地方税务局、税务局与海关等有关部门之间互通信息,使税务局能及时、全面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情况,防止税收流失。

2 级税务管理制度。美国各州的税收征管制度有所差别。一般说来,税务局的内设机构有五个:法制部门,负责税法执行的一般解释、宣传、复议、应诉等;审计(稽查)部门,负责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调查及处理;研究统计机构,负责税收收入的统计和分析;征收部门,负责接受和处理纳税申报,进行税款征收;服务部门,负责人事、财务、接待。美国对税务审计很重视,如夏威夷州税务局从事审计的人员占总人数的55%以上。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其征管制度在各州中颇具代表性。加州开征的税种主要有销售税、州个人所得税、州公司所得税、财产税等。2005年税收收入达2658亿美元,是当年联邦税收收入的11.7%,在各州税收收入中名列第一。加州现行的税务管理体制中,有三个部门负责税收征管,即特许税务局、物税局和就业发展局。加州特许税务局在全州共设6个征收机构,现有雇员4800人。主要负责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以及一些非税项目的征收。2004-2005财政年度,加州共征收个人所得税424亿美元,公司所得税124亿美元。非税项目的征收主要是追缴纳税人对州和地方政府的欠款,包括机动车登记欠款、违反劳动法的罚款和法院判决欠款等。加州物税局原来只负责对县级财产税进行评估管理,后来逐步开征了销售税、使用税和特殊商品税。加州的销售税和使用税税率为6%,各个县根据财政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附加县、市的销售税。销售税是对销售有形物体给消费者个人使用的行为征收,不包括批发和服务行业,也不包括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由零售商向消费者收取后转交税务部门,如未向消费者收取则由零售商自行承担。使用税对销售税课税对象以外的商品进行课征。2003-2004财政年度,共征收销售税和使用税381亿美元。此外,物税局还负责对20余种特殊商品课征税费,其中包括燃料税、烟税、酒税、保险税、天然气附加费、水权使用费等。加州就业发展局负责征收、审计社会保障税。从加州税收管理机构和管理权限的变化可以看出,面对社会、经济形势变化,以税收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如物税局成立之初,主要负责对地方财产评估进行调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分立出独立的特许税务局。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联邦政府寻求有效的税收手段应对危机,加州成立了独立的就业发展局,促进就业以及征管社会保障税。上世纪70年代,随着环保问题提上日程,开始征收伐木税和废物处理、资源循环使用方面的税费。加州三个税收征管部门分别负责征收不同的税种,但各个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人员上,互派管理者,如加州特许税务局局长又是物税局的委员会成员,物税局的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特许税务局的委员会成员。机构上,各部门问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既确保了征管质量与效率,也降低了征税成本。

二、美国税收管理的特点

美国的税收制度、征管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税收管理方面有以下一些特点:

1 税收征管法制化。美国的法制体系健全,其税收征管的法制化程度也相当高。美国税法及其法规对税收征管中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征管程序、申报、征收、代扣代缴、税务、违法处理、复议、起诉仲裁、免税等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含以案例法的形式),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征税方(税务机关)、纳税人和中介机构法律地位平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对等的,任何一方做出违犯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2 管理方式现代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普遍应用到美国税收征管中。目前已形成全国性的数据处理中心2个、按地区设置的征税服务中心10个,其征管网络贯穿于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税收违法处罚等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并已和光电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如使用光电扫描仪来加快税收征管信息的录入速度。大量先进科技手段普遍应用于税收征管领域,不仅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节约了大量的税收成本和社会成本,使税务部门对税源监控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实现了“人机对话”,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

3 税务审计(稽查)刚性化。美国的税收征管实施专业化稽查,采用先进的选案程序和选案软件进行案件的筛选,配以财务审计专家进行对部分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然后制定严格的审计(稽查)方案实施审计。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因此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其人员占到了全体人员的50%以上(含直接从事审计人员和复议、仲裁司法等人员)。税务审计人员都经过严格优质的专业化培训,审计过程也是高度的专业化协作分工,税务审计后的处理、司法也是专业化进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税务审计的质量和公正性。美国税法中对审计出来的偷逃税处罚非常重,使其具有极大的震慑力,有效遏制了偷逃税。

4 机构设置科学化。美国联邦税务系统由三级构成,第一级是设在首都华盛顿的税务总局,第二级是按经济区域在全国设立七个大区税务局,第三级是在大区税务局下设63个税务分局,共辖900多个基层分局;其税务信息处理中心每年处理申报表2亿多份,处理相关税源信息13亿多份。从税务人员看,美国非常重视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并按职责及业务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类别。对税务人员的录用,除了有严格的学历要求外,还普遍采用考试录用,遵循公开、平等、择优的基本原则。

5 纳税服务社会化。在美国,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执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比较多,社会中介服务业异常发达。由于美国税法种类繁多,且条文多而细,一般纳税人很难弄明白,故大部分纳税人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纳税事宜。如美国安达信公司主要从事税务业务,业务范围遍及美国各地,并已拓展到海外。美国社会中介机构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照法律办理业务,恪守为客户保密原则,且收费合理,所以美国的税务比较普遍。

三、美国税收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1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根本。目前,我国税法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单行税法多为暂行条例或行政法规,还没有成为人大通过的正式法律,使税收法律的效力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一些单行税法交叉重叠,互不配套,且修补频繁,稳定性差。三是单行税法与宪法等其他法律的衔接性较差,如宪法只笼统规定了公民有纳税义务,但对税收法律原则等重大问题没有表述,造成法律间的相互脱节。我们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尽快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要尽快研究制定《税收基本法》,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税收的立法原则等以基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完善现有税法的基础上,将各单行税收法规上升为法律。同时要做好与工商、财政、银行、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立法衔接问题,从立法的角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2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步伐,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前提。我国应该从税制优化和征管效率上对增值税的优劣作冷静思考,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应研究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合理解决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不均问题。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等,逐步取消屠宰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个人所得税采取个人申报和夫妻联合申报两种方式,并分别规定免税额。另外,必须正确对待税收计划。美国根据经济税源和税制测算当年税收收入,政府不下达税收收入任务,税务机关的职责就在于依法征收。实践证明,下达收入任务不但影响执法,还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根据经济税源和税制指导税收征管,不再下达指令性任务。考核税务工作不再只看收入任务完成与否,而应从执法、收入、队伍等方面综合考核并以是否严格执法为主。

3 优化税务机构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基础。从美国现行情况看,其税务管理机构少、层次少、人员少,但征管质量和效率非常高。我国目前税务机构设置上普遍存在机构多、人员多、层次多的问题。从未来税收发展的趋势看,税收管理的扁平化将是大势所趋。因此,可以考虑在税收征管水平较高、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的地方,有步骤地取消农村分局,税收业务集中到县级局,条件成熟后再取消市(地)级税务机构,直接实现总局一省局一县局三级管理。在征管信息处理上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方式,充分开发和利用税收信息,实现税收信息的共享,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

税务管理方法篇6

(一)税收法治是税源管理的法理基础

现代税收发展告诉我们,税收法治是现代税收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有税必有法,法是税收活动得以有效运行的依托。税收法治要求一切税收事宜必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法律在税收活动中具有至高的权威,而且税收法律必须得到正确、完整执行。税源管理作为动态的、综合性税收征管活动,是执行税法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把税收法律法规从文本文件转变为实践活动,实现法律规范要求和目的的一系列法律行为和措施,自然要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方法、步骤和时间、顺序。所谓“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就是要把法的精神、法的原则、法的原理、法的要求等贯穿到所有税收活动的始终,把法律规范作为税收活动的依据和衡量税收活动优劣的最高准则。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重要基础,要求税务机关既要把税收法律法规作为管理依据,又要作为评价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标准。

(二)税源管理是处理征纳关系的重要依托

税务机关与纳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税收法律关系中的核心关系,税收活动的主要内容都包含在这一关系中,而税收征纳关系的产生、变化及其消灭又集中在税源管理活动之中。国家依法授予税务机关一系列税收行政管理职权,也赋予纳税主体保护自己权益的许多权利,并同时要求双方及时、准确地依法履行义务。按照征纳双方在启动这一关系时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将这一关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税务机关依职权启动征纳双方法律关系。税收法律事实一旦存在,税务机关就必须依法行使税收征收管理职权,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纳税主体只能首先服从或履行义务。故把这一层法律关系模式表述为“权力──义务”关系。在这一关系模式中,征纳双方的权力义务是不对等的,实际地位也是不平等的,税务机关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职权行为一经做出就自然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纳税主体不得自行抗拒或否定,如有异议,也要首先履行,再行救济措施。同时,税务机关也不能不经法定程序就否定自己的职权行为。因为职权是“权力和义务”的合成体,不得随意处置。这是法律根据社会经济管理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是税收法定题中之义。二是纳税主体依权启动的征纳双方法律关系。法律法规赋予纳税主体许多权利,如延期申报权、延期缴纳税款权、减免税申请权、退税申请权、发票申购权、申请行政许可权、申请国家赔偿权、检举权、要求行政听证权,等等。纳税主体根据这些权利,依法申请或要求税务机关履行某种行为,以保护和获得某种权益,从而启动征纳双方法律关系。税务机关依纳税主体的申请或要求作出的法律行为,表面上是应对纳税主体“权利”的“义务”,实质上仍是法律法规授予税务机关的“执法权力”。纳税主体的申请或要求并不必然产生它所希望的法律结果,还要受到税务机关依法审查的制约。因此,我们把这一层法律关系称为“权利──权力”关系。在这一层关系中,尽管纳税主体权利的实现要受到税务机关权力的制约,但是纳税主体仍处于主动地位,并与税务机关保持平等的法律地位,而且也制约和监督着税务机关权力的行使。在征纳双方的这两层关系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依法治事”与“依法治权”紧密结合的特点,“治事”中有“治权”,“治权”中有“治事”。税务机关要及时、准确依法处理这两层关系,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准则,税源管理就是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依法纳税事实和纳税能力动态的具体手段,是税务机关正确处理征纳关系的平台和依托,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依法正确处理征纳关系中履行法定职责。

(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职权法定、权责统一是所有行政机关行使公共权力、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是法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或是法律授权的组织,其权限要严格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越权无效,而且行使公共权力必须遵循法律程序。因此,行政机关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权责统一。权责统一是权利义务关系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法律赋予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力,对行政相对人来说是权力,而对国家来说则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也叫职责,即执法权力同时也是执法责任,权力与责任对等。这是权责统一内涵之一。行政机关的职权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在行使和处理时与公民私权不同。公民的权利既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而国家机关或是法律授权的组织的职权则不同,其实质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责任,只能依法行使,而不能放弃;放弃职权,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就是不履行义务,就是消极不作为,就是失职乃至渎职,就应依法追究责任。所以,权责统一的另一层涵义就是,国家机关或是法律授权的组织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这是权责统一内涵最直观的表现。法律对行政权力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让违法或不当行政者依法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法律责任,促使行政者坚持依法办事。总之,职权法定、权责统一是行政权力、行政行为、行政责任三者逻辑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体现。税务机关作为税收征收管理的法定机关,必须依法履行税收征收管理职责,否则就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加强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是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必尽的法律义务。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管理员制度》对税源管理的职责进一步确认、细化,理清了税源管理的岗位职责,明确了税源管理的法律责任,细化了税源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为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依法履行税源管理职责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二、税基管理是税源管理的实体依据

税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依法应收尽收。程序和实体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任何税源管理行为都是程序和实体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讲,税源管理的实体就是应税收入的标的物,即税基。那么,考量应税收入标的物的依据又是什么?那就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税率。

从概念适用的角度看,税源的概念主要运用于税收管理的范畴,税基、课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税率则主要用于实体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及其完善范畴。而税源管理既要以税收程序法律制度为依据,又要以税收实体法律制度为依据。税基、课税对象、纳税人、计税依据和税率是税收实体法律制度架构的重要骨架。据此,税源管理的实体依据就是税收实体法律制度规定的纳税人、课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税率。这可以从管理税源的税收经济分析和纳税评估两种方法中得到验证。

(一)税收经济分析──依法对税基的宏观管理

“税收经济分析就是利用税收经济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查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税收经济分析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有税负分析、税收弹性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四种。不论采用哪一种分析方法,或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分析方法,都是通过对一定的税收经济数据进行比对、核算和估量,在查清宏观税收经济事实的前提下,查看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是否匹配,不同税种之间是否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税收经济发展有无差别,并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其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依法考量已实现税收与计税依据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从而依法加强对税基的科学宏观控管。从行政行为构成的角度看,税收经济分析实质上是税务机关从合法税收行为构成的角度,分析、发现违法税收行为线索并搞清基本事实的一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前置性,不是一个完整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是为采取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供客观依据的一种准备,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不确定性。

(二)纳税评估──依法对税基的微观管理

税务管理方法篇7

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

我国现行的征管模式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服务,重点稽查”。这种模式,从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为基础,通过税务机关和中介组织的双层服务,使得所有纳税人都能够实现自选申报;通过计算机对纳税申报的集约化处理、分析,找出未申报或中止申报的纳税人进行催报催缴,同时将异常申报加以筛选,监控纳税人按期申报;再通过稽查,纠正并处罚不真实的纳税申报,引导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系统。

1.确立科学简便的申报纳税程序。有三种方式:(1)在法定的纳税申报期内,由纳税人自行计算,自行填写缴款书并向银行(国库经收处)缴纳税款,然后持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并附盖经收讫印戳的缴款书报查联,向税务机关办理申报。(2)纳税人在税务机关指定的银行开设“税款预储账户”,提前储入当期应纳税款,并在法定的申报纳税期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由税务机关通知指定银行划款入库。(3)在法定的申报纳税期内,纳税人持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并附上税款等额支票,报送税务机关;税款的入库由税务机关归集报缴数字清单。支票,统一交由作为同城票据交换单位的国库办理清算。

2.规范纳税表格。这既要考虑纳税人填写使用的方便,又要顾及应用计算机处理的便捷,为此,规范表格分两步进行:(1)统一分税种的纳税申报表、税款缴款书格式,并规范其内容;(2)简化、合并有关表格,包括相关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合并和表列内容的合理化;并将纳税申报表和缴款书一体化。

3.统一申报方式。纳税申报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直接申报,即由纳税人到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2)邮寄申报,即由纳税人将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装入专用信封寄达税务机关。(3)电子申报,在有条件的地方,纳税人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将纳税申报表所列有关信息及资料传输给税务机关。

(二)建立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纳税服务系统。

1.建立税法公告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应通过有效的形式及时颁布税务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省以下各级税务机关要定期向纳税人提供全部现行有效的税法资料,以及介绍税款计算、申报表填写等纳税知识的纳税指南等,确保纳税人及时、准确地了解税法信息。

2.建立办税服务厅、室。为方便纳税人纳税,在城市和县城以及其他交通便利、纳税人较为集中的地方,一般要以区、县局(分局)为单位建立办税服务厅,以集中、公开的形式为纳税人提供税前、税中、税后的全方位服务。

3.积极、稳妥地发展税务服务。鉴于部分纳税人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局限或者出于自身的需要,税务机关应当鼓励和提倡其依照税收法规,寻求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进行税务。发展税务服务的重点,应当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人。

(三)建立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管理监控系统。

1.建立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这是依托计算机监控管理的前提,是归集、处理、交换、查询税务信息的先决条件。

2.开发、完善高水平的征管监控应用系统。把从税务登记的建立、纳税申报的处理、税款的收缴与核销、中止申报的催报、滞纳款项的催缴。检查对象的筛选,到综合税收信息的统计分析。税收会计核算与监督,以及纳税信息的查询等全面纳入计算机管理,依托计算机对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实施监控。

3.抓住重点,加强监控。在整个监控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常规管理与重点监控的关系,抓住增值税、出口产品退税、个人所得税等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征管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以突破。

4.建立四级计算机监控网络关系。力争建成中央、省、市、县四级计算机网络,使税收的监控管理在技术手段、信息处理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水平,确保税务机关的监控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建立人机结合的稽查系统。

1.建立分类稽查制度。根据税务稽查工作的特点,应将稽查分为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三类。日常稽查是根据选案结果进行的周期性常规税务审计;专项稽查是针对特定行业或某类纳税人进行的重点审计;专案稽查是根据举报或者前两类稽查发现的重大案源进行的个案审计。

2.建立科学的稽查规程。新的稽查方式将主要借助于依托计算机建立的监控系统,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此,必须明确流程,规范操作。具体流程为:选案,制定计划,实施检查,案件审理,执行,稽查结果分析。

(五)建立以征管功能为主,设置机构,划分职能的组织系统。

1.机构设置。征管机构设置要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以承担税收征管工作的全部任务和税收计划执行的税务机关为基层征管单位,主要是指直接面对纳税人的税务局或税务分局。中央、省、市、县各级税务机关的机构应当适应基层的改革作相应的调整,以利于为征管服务,为基层服务。

2.职能划分。征管机构的职能划分为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政策法规四个系列,分工如下:(1)管理服务系列,负责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咨询,受理各项税务申请,应纳税额核定,外部信息采集等。(2)征收监控系列,负责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及各项违章处罚款项的收纳;逾期未申报的催报,滞纳税款和逾期未缴款项的催缴,逾期不执行税务处理决定的强制执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报表以及票证管理。(3)税务稽查系列,负责选案,制定稽查计划,案件查处,案件结果分析。(4)政策法制系列,负责税法宣传,执法监督检查,税收政策课题调研反馈,税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的应诉。

3.人力分配。基层税务机关的人力,应当根据机构设置的形式、职能划分,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加以分配。

(六)建立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是税收征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的目的在于将信息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税收征管,特别是将税收征管过程作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来对待。把税收征管的有关活动抽象为一个信息交换、传输和使用过程;通过信息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征管反馈信息的存在,使税收征管规范不断完善,税收征管效率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法制不断健全。

二、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优点

1.首先,确立了纳税人在纳税中的主体地位,还纳税权利、义务、责任于纳税人。其次,从法制的角度明确了不按时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纳税是违法行为,纳税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征纳双方责任不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再次,使缴纳税款成为纳税人的职责,纳税人由过去的被动纳税变为现在的主动纳税。企业按期申报率基本稳定在95%左右,个体工商户也达到了80%以上。最后,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取消专管员制度,把专管员从过去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继而转向强化征管和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中去,使税收征管?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2.税务行政服务明显优化。到1997年底,全国已经设立办税服务厅1万万多个,银行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税款征收处3952个;办税服务厅受理咨询1524.5万次。通过建立全方位的申报服务大厅,以集中、公开的形式为纳税人提供税前、税中和税后服务,优化了服务质量,并且,通过建立税收政策法规公告制度,把税收的各种政策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向纳税人公布,方便了纳税人学习和运用税法。

3.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加快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征管现代化进程。到1998年底,全国税务系统已经装备电子计算机15.1万台,投入运行的微机局域网达到9012个,税收征管电子化网点达1.8万个,约占征收单位总数的50%。纳入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纳税户达到1678万户,通过计算机处理的纳税额达到5933亿元,约占当年工商税收总额的694%。目前,各级税务机关重视和加大了计算机硬件建设的投入,计算机在全国税务系统普遍使用,在一定范围内已基本上实现了征管全过程的微机化。

4.建立了人机结合的税务稽查体系,税务稽查力度不断加大。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地方各级税务机关都成立了专门的税务稽查机构,充实了稽查环节的力量,到1997年底,全国税务系统已经设立专门的稽查机构6762个,配备稽查人员1.2万人。通过加强对稽查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了稽查人员的素质,完善了业绩考核办法,并同时开展了多种专项、重点和专案稽查,突出了对偷漏税大案要案的查处打击力度。

5.税务系统的社会形象明显改观。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推进,集中、公开式服务广为普及,依法治税、文明服务、高效办事的税务新形象逐步在社会上树立起来。

三、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纳税申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建立纳税人纳税申报制度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但由于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观念欠缺,以及业务技能方面的差异,导致偷税、漏税行为较为普遍,加之没有严格的税务登记制度和税源监控办法,使纳税申报在部分地区流于形式。

2.为纳税人服务不到位。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是税务机关应尽的义务,但目前仍有一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例如:对纳税人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地分析原因,区别对待,而是“罚”字当头。税务机关应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3.对计算机的期望过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税收征管是实现现代化征管的标志,也是提高管理效应的必然途径。但是,目前计算机在征管方面的应用仍存在一定问题:(1)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网络化方面还比较落后;(2)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4.税务稽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1)税务稽查力度还有待提高,稽查体系还有待完善;(2)稽查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较差,稽查工作质量低下。

5.外部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实行新模式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从法律环境看,税收司法体系不健全,影响税收司法的严肃性、准确性;从经济环境看,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未能实现法制经济;从信息环境看,有关纳税人的经济信息不能在相关行业内共享,给纳税人规避税收法律提供了机会。

四、对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1.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工作。在确立现行征管模式的前提下,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措施,本着依法设立、精简效能、属地管理。划清职责、监督制约、因地制宜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机构职责,调整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建立与新的征管格局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体系,以解决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问题,注重效果,反对形式主义。

2.通过征、管、查职能机构间的分离,争取在执法权力的合理分解制约上取得重大突破。扩大税务稽查范围,提高税务稽查水平。扩大税务稽查的范围要做到两点:(1)当年检查和跨年度检查相结合;(2)选案检查和普遍检查相结合,尽可能做到不漏查、不漏户、不漏税。提高税务稽查的水平要以提高税务干部的素质为前提,要加强税务干部的素质教育,保证税务检查的水平。

3.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我国的税收征管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培养,导致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遍不高,这也是税收征管长期低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征税机关在税收宣传、提供服务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因此,征管机关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要把为纳税人服务,清除纳税人守法障碍作为提高纳税人意识和促进纳税人遵纪守法的重要手段。

4.进一步发挥计算机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作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税收征管现代化的水平,是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在税收电算化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在软件方面,缺乏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不能与其他相关部门联网。为了实现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税务部门必须加大科技开发的力度,攻克计算机技术的难关。不但要更新硬件,扩大容量,而且要尽快编制科学、合理的全国统一的征管软件,实现全国税务系统微机联网,并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联网的工作,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

税务管理方法篇8

[论文摘要]作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的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和征管水平具有法制化、现代化、社会化、科学化等一系列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在完善我国税收法律、深化税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特点。其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都有相应的税收立法权,并根据本级政府的情况制定税收征管措施。美国税务管理体制的独特之处,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一、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的基本运行状态

美国现行税务管理体制与联邦制相适应,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构成,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课税权和固定的收入来源。联邦政府主要征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国内消费税、关税、遗产与赠予税,其中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州政府主要征收销售税、州个人所得税、州公司所得税、州消费税等,销售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则主要征收财产税、地方销售税、地方个人所得税等,其中财产税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在税收收入总额中,联邦税收收入占60%左右,州和地方占40%左右。

1 立法形成及工作权限。美国联邦税法由国会制定和修改,由财政部颁布实施细则,由税务局解释执行;各州和地方议会可自主制定各州或地方征收的税种和征收办法。美国联邦、州、地方三套税务机构,分属各级政府,各司其职,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美国国税局局长必须由总统提名,经国会通过后任命。国税局、州税局和地税局拥有独立的执法权,有权根据税法解释税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如果纳税人不服,可申请法院裁决解释,其他部门无权干预;有权根据税法对欠税多少进行估算,欠税人如不服,须负举证责任。

美国税务局有权对纳税人有关账簿和记录进行稽查,有权召集纳税人到税务局接受调查、出示会计记录。以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判断其是否有偷税行为。纳税人如不缴税,针对不同情况,税务局有权行使三种权利:一是抵押权,即税务局有权以纳税人的房地产地契为抵押,督促纳税人付清欠税;二是强索权,即税务局可以冻结纳税人财产用于清缴税款;三是占有权,指税务局有权依法处置纳税人财产,用以缴税。

在美国,除小额交易外,其他交易必须通过银行转账,否则就是违法。在银行开户必须有身份证明,每个美国人(含法人和自然人)都有一个社保号,银行按社保号把每个人的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报告给税务局。美国人的纳税意识很强,大都能自觉如实报税、缴税。但美国公民和公司一般不亲自申报纳税,而是委托会计公司代办纳税。同时,联邦与地方税务局、税务局与海关等有关部门之间互通信息,使税务局能及时、全面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情况,防止税收流失。

2 级税务管理制度。美国各州的税收征管制度有所差别。一般说来,税务局的内设机构有五个:法制部门,负责税法执行的一般解释、宣传、复议、应诉等;审计(稽查)部门,负责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调查及处理;研究统计机构,负责税收收入的统计和分析;征收部门,负责接受和处理纳税申报,进行税款征收;服务部门,负责人事、财务、接待。美国对税务审计很重视,如夏威夷州税务局从事审计的人员占总人数的55%以上。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其征管制度在各州中颇具代表性。加州开征的税种主要有销售税、州个人所得税、州公司所得税、财产税等。2005年税收收入达2658亿美元,是当年联邦税收收入的11.7%,在各州税收收入中名列第一。加州现行的税务管理体制中,有三个部门负责税收征管,即特许税务局、物税局和就业发展局。加州特许税务局在全州共设6个征收机构,现有雇员4800人。主要负责征收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以及一些非税项目的征收。2004-2005财政年度,加州共征收个人所得税424亿美元,公司所得税124亿美元。非税项目的征收主要是追缴纳税人对州和地方政府的欠款,包括机动车登记欠款、违反劳动法的罚款和法院判决欠款等。加州物税局原来只负责对县级财产税进行评估管理,后来逐步开征了销售税、使用税和特殊商品税。加州的销售税和使用税税率为6%,各个县根据财政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附加县、市的销售税。销售税是对销售有形物体给消费者个人使用的行为征收,不包括批发和服务行业,也不包括无形资产和不动产。由零售商向消费者收取后转交税务部门,如未向消费者收取则由零售商自行承担。使用税对销售税课税对象以外的商品进行课征。2003-2004财政年度,共征收销售税和使用税381亿美元。此外,物税局还负责对20余种特殊商品课征税费,其中包括燃料税、烟税、酒税、保险税、天然气附加费、水权使用费等。加州就业发展局负责征收、审计社会保障税。从加州税收管理机构和管理权限的变化可以看出,面对社会、经济形势变化,以税收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如物税局成立之初,主要负责对地方财产评估进行调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分立出独立的特许税务局。在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联邦政府寻求有效的税收手段应对危机,加州成立了独立的就业发展局,促进就业以及征管社会保障税。上世纪70年代,随着环保问题提上日程,开始征收伐木税和废物处理、资源循环使用方面的税费。加州三个税收征管部门分别负责征收不同的税种,但各个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人员上,互派管理者,如加州特许税务局局长又是物税局的委员会成员,物税局的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特许税务局的委员会成员。机构上,各部门问互相合作,信息共享,既确保了征管质量与效率,也降低了征税成本。

二、美国税收管理的特点

美国的税收制度、征管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税收管理方面有以下一些特点:

1 税收征管法制化。美国的法制体系健全,其税收征管的法制化程度也相当高。美国税法及其法规对税收征管中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征管程序、申报、征收、代扣代缴、税务、违法处理、复议、仲裁、免税等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含以案例法的形式),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征税方(税务机关)、纳税人和中介机构法律地位平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对等的,任何一方做出违犯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2 管理方式现代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普遍应用到美国税收征管中。目前已形成全国性的数据处理中心2个、按地区设置的征税服务中心10个,其征管网络贯穿于从纳税申报到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税收违法处罚等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并已和光电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如使用光电扫描仪来加快税收征管信息的录入速度。大量先进科技手段普遍应用于税收征管领域,不仅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节约了大量的税收成本和社会成本,使税务部门对税源监控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实现了“人机对话”,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

3 税务审计(稽查)刚性化。美国的税收征管实施专业化稽查,采用先进的选案程序和选案软件进行案件的筛选,配以财务审计专家进行对部分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然后制定严格的审计(稽查)方案实施审计。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因此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放在了税务审计上,其人员占到了全体人员的50%以上(含直接从事审计人员和复议、仲裁司法等人员)。税务审计人员都经过严格优质的专业化培训,审计过程也是高度的专业化协作分工,税务审计后的处理、司法也是专业化进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税务审计的质量和公正性。美国税法中对审计出来的偷逃税处罚非常重,使其具有极大的震慑力,有效遏制了偷逃税。

4 机构设置科学化。美国联邦税务系统由三级构成,第一级是设在首都华盛顿的税务总局,第二级是按经济区域在全国设立七个大区税务局,第三级是在大区税务局下设63个税务分局,共辖900多个基层分局;其税务信息处理中心每年处理申报表2亿多份,处理相关税源信息13亿多份。从税务人员看,美国非常重视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并按职责及业务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类别。对税务人员的录用,除了有严格的学历要求外,还普遍采用考试录用,遵循公开、平等、择优的基本原则。

5 纳税服务社会化。在美国,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执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比较多,社会中介服务业异常发达。由于美国税法种类繁多,且条文多而细,一般纳税人很难弄明白,故大部分纳税人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纳税事宜。如美国安达信公司主要从事税务业务,业务范围遍及美国各地,并已拓展到海外。美国社会中介机构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照法律办理业务,恪守为客户保密原则,且收费合理,所以美国的税务比较普遍。

三、美国税收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1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根本。目前,我国税法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单行税法多为暂行条例或行政法规,还没有成为人大通过的正式法律,使税收法律的效力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一些单行税法交叉重叠,互不配套,且修补频繁,稳定性差。三是单行税法与宪法等其他法律的衔接性较差,如宪法只笼统规定了公民有纳税义务,但对税收法律原则等重大问题没有表述,造成法律间的相互脱节。我们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尽快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要尽快研究制定《税收基本法》,把纳税人的权利义务、税收的立法原则等以基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完善现有税法的基础上,将各单行税收法规上升为法律。同时要做好与工商、财政、银行、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立法衔接问题,从立法的角度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2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步伐,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前提。我国应该从税制优化和征管效率上对增值税的优劣作冷静思考,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应研究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合理解决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不均问题。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等,逐步取消屠宰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个人所得税采取个人申报和夫妻联合申报两种方式,并分别规定免税额。另外,必须正确对待税收计划。美国根据经济税源和税制测算当年税收收入,政府不下达税收收入任务,税务机关的职责就在于依法征收。实践证明,下达收入任务不但影响执法,还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笔者认为,我国应根据经济税源和税制指导税收征管,不再下达指令性任务。考核税务工作不再只看收入任务完成与否,而应从执法、收入、队伍等方面综合考核并以是否严格执法为主。

3 优化税务机构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是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基础。从美国现行情况看,其税务管理机构少、层次少、人员少,但征管质量和效率非常高。我国目前税务机构设置上普遍存在机构多、人员多、层次多的问题。从未来税收发展的趋势看,税收管理的扁平化将是大势所趋。因此,可以考虑在税收征管水平较高、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的地方,有步骤地取消农村分局,税收业务集中到县级局,条件成熟后再取消市(地)级税务机构,直接实现总局一省局一县局三级管理。在征管信息处理上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方式,充分开发和利用税收信息,实现税收信息的共享,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

税务管理方法篇9

企业税收成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企业税收负担,即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款;二是企业纳税成本,即企业执行和遵从税法所负担的管理成本;三是企业税收效率成本,即税制对企业选择造成的扭曲。其中第三个部分的成本主要应由优化税制来解决,本文不讨论。本文主要讨论前两个部分。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本理论假设,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函数极大化。因此,企业追求税收成本极小化符合理性原则。企业有两种途径使其税收成本最小化,一种是非法途径,另一种是合法途径。非法途径包括偷税、避税、抗税等形式,企业采取非法途径一旦被税务部门查处,必然受到法律制裁,故非法途径的特点是可逆的。合法途径是指企业通过税务管理减少其税收成本,其特点是不可逆的。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企业通过洗税方式逃避税务部门的监管,使其偷税、避税、骗税所获收益不可逆。

人们一般认为税务管理属于政府行为,实际上企业同样需要税务管理。企业税务管理是指企业通过税务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和创新等环节使其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管理活动。传统理论模糊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税务筹划的界限,把两者视为同一体。实际上企业税务筹划(taxDlanning)只是企业税务管理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门、一个步骤。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对税务筹划的定议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通过经营和私人实务的安排以达到减轻纳税的活动。企业税务筹划侧重于规划如何使企业税收负担最小化,忽视或不重视企业税务遵从成本。企业为减少其税收成本仅仅停留在税务筹划阶段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必须通过后续一系列的实施,实现其最终目标。一个好的税务筹划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也无法使企业达到目的。古典管理理论认为,应该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部门和组织承担计划职能,由另一部分人承担执行职能。因此,传统理念必须改变或纠正,企业应当从税务筹划上升到税务管理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来实现其税务方面的目标。

企业税务管理主要应关注税务筹划和组织环节,控制和创新环节与一般企业管理活动具有相同的性质。企业税务筹划应将企业成长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结合考虑,企业税务筹划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利润极大化。依据彭罗斯的资源决定论,企业为依据一个管理框架结合在一起的资源聚合体,其边界由管理协调范围及权威沟通决定;企业成长的内部诱因主要来源于企业存在着剩余生产、资源和特别知识,企业成长的内部障碍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扩张所必需的专业化服务,尤其是缺乏规则,实施一个新项目所必须的管理能力与技术时,扩张就受到限制。企业税务筹划可以视为企业的一种特别知识,当它从企业的总体目标入手时,它能使企业获得范围经济效果。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应分析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分析税制变化与动向、宏观经济形势等。在税制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使用方法可减轻税收负担,但如果税制发生变化,这种方法不一定有效。比如,目前中国在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实行内外两套不同税制,按企业性质不同给予企业不同的税收待遇,企业可以根据这种外部税制环境,采取与外资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获取优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税收优惠,但中国企业所得税税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内外两套税制合并。企业就必须考虑这种变化趋势作出相应调整,从产业方面而不是从企业性质方面来进行税务筹划。内部分析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竞争优势、企业目前所处行业竞争状况、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研发能力等因素。

此外,企业在税务筹划活动中还应该分清主次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工业企业、加工修理业企业、商业企业而言,其税务筹划的重点应放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

企业税务管理组织是指企业在税务管理活动中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实现税制遵从或执行成本最小化。企业在组织环节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在企业组织内部是否单独设立税务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税务事宜。现在不少企业所有的税务事宜全部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企业究竟采取哪种组织结构主要应根据企业自身资源而定。二是企业办理税务事项是否交由税务中介组织办理,如果由企业自己办理,则又有多种选择,比如是上门办理纳税申报,还是邮寄申报纳税等等。

按照美国艾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包括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老化阶段。与此相对应,企业税务管理包括企业创立阶段税务管理、企业经营阶段税务管理和企业产权重组或清算阶段税务管理。企业税务管理活动除使其税收成本极小化以外,还有另一个目标就是如何使其税收风险值降为零。依据行为经济学提出的“损失规避”理论,相对于某一参照点,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要远远大于相同量的所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这一理论,与传统的连续凹向原点的效用函数理论相比,更真实刻画了人们对财富总量及其变化的心理感受。企业采取非法途径减轻其税收成本存在潜在税收风险,一旦被查实,将面临处罚,有的企业还因税务问题破产。从长期看,企业应通过科学的税务管理活动减少其税收成本,同时又使其税收风险值降为零。

企业税务管理与政府税务管理

一般认为税务管理属于政府或公共部门行为,与企业或私人部门行为无关。事实上,企业同样存在税务管理问题。从现实看,企业税务管理由来已久,只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已。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对税务管理问题会越来越重视。企业利用非法途径减轻其税收负担的做法,比如偷税、骗税、抗税等,风险越来越大,有的企业因偷税、骗税被查处以后倒闭破产,企业只有依靠合法途径减轻其税务负担。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非常重视税务管理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税务部门打击偷税力度大,企业一旦被发现存在偷税行为,则将受到严厉处罚。另外,虽然从长期看,税制简单化,比如单一税(thefqattax)的提出,是未来世界税制变迁的趋势,但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在一定时期内,税制仍然相当复杂,给企业理解税制、遵从税制和执行税制带来困难,不少企业不自觉地违反税法,招致损失,这就必然使企业越来越重视税务管理,比如,选择税务中介组织帮助其解决税务问题。

企业税务管理与政府税务管理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不同。企业税务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是私人部门;政府税务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是公共部门;二是隶属范围不同。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相衔接,隶属企业管理范畴,而政府公共税务管理隶属于公共管理范畴;三是出发点不同。企业税务管理的出发点是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企业遵从或执行成本、降低企业税收风险,而政府税务管理的出发点是在既定税法或税制框架内使税收收入极大化、降低公共部门征税成本,降低政府税收风险。两者的联系在于:一是有效的政府税务管理会对企业产生策略引导效应。如果政府税务管理对企业偷税、骗税行为发现能力提高,控管能力增强,将促使企业转向加强税务管理。如果政府税务管理混乱,税源监控能力、税务稽查能力差,税务部门内部存在大量腐败,则企业采取的策略是弱化税务管理,转向采取非法途径降低其税收成本。比如,在有的国家,一些企业不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并最终通过洗税使其所偷、所骗税款脱离税务部门控管范围,同时,企业长期不申报纳税,不设置账簿,其纳税成本也趋近于零;二是有效的政府税务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税收执行成本,有利于企业提高税务管理档次。如果政府部门税务管理能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税务人员业务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好,税收征管制度简明、透明、公开,税收征管手段技术含量高,则有利于企业降低税务管理成本,提升其税务管理档次;三是有效的企业税务管理对政府部门税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刺激作用。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逼迫”政府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加强税务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进行科学税务管理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指出政府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途径要求政府部门改进税务管理。比如,企业为了节约税制遵从成本,会要求税务部门提供多样化的纳税申报方式,提供更多更好的纳税服务;四是有效的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政府部门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如果企业税务管理水平高,企业不采取或较少采取非法手段减轻其纳税负担,则税务部门反偷税、反避税、反骗税成本会相应降低,税务管理部门将把重点转向创新税收管理制度,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研发和利用税务管理新技术。

企业税务管理与政府态度

在传统上,有的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基本持否定态度,甚至持敌视态度,认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钻税法空子,是非道德行为,应当反对或制止有的则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持中立态度,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企业税务筹划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税务管理的核心构成要素。政府对企业税务筹划的否定或中立态度实质上是对企业税务管理的否定,这两种态度都应该摒弃,政府对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态度应当改变,政府应鼓励并引导企业进行税务管理,为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提供便利。

在一国范围内,企业利益与政府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强大的企业就没有强大的国家,企业成长状况或经营水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是国家或政府税收来源的主体,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作为政府来源,但个人收入主要来自企业。所以企业经营状况好就能为国家提供稳定可靠的税源。作为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来自其科学的管理,而税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态度,鼓励、支持并引导企业进行税务管理,这应是纳税服务的重要内容。

在税法存在一定漏洞的情况下,企业通过税务管理(主要是税务筹划)钻税法空子,这不能成为政府反对或否定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或税务筹划的理由。最优税制理论证明,在现实中不存在最优税制。任何税制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不可能无懈可击,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改进税制,税制总存在一定的漏洞,既然这是客观事实,就应当允许企业钻税法空子,只要企业采取合法途径。政府正确的做法是,不是否定或反对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或税务筹划,而是应当通过公共选择程序不断改进或优化税制,尽量减少税法漏洞。政府改进税制需要有价值的信息,而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搜集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或税务筹划钻税法漏洞的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税制。因此,从另一个侧面看,企业进行税务管理为政府改进税制提供了一种信息获取渠道。

税务管理方法篇10

关键词:营改增;财税;筹划

一、税务筹划的意义和现状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纳税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税务筹划的本质是获得节税收益,即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缴纳的税额最少、缴纳税款的时间最迟,因此,凡是能够合法地降低纳税额的方法都属于税务筹划的范畴。

国家电网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和国有经济命脉,电网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而税务筹划已经成为国网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集约化管理的背景下,传统管理方式中与财务和税务筹划直接相关的筹资、资金运营、利润分配等事件的决策,不再只是企业财务与税务专业工作本身的内容,而是事关公司可持续战略目标的重大事项。依据条件享受各种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获得更多的节税利益,不仅可以实现公司纳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良性互动,更有益于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税务筹划的方法和对策

XX企业以“统一规范强基础,超前筹划促效益,依法纳税控风险,有效沟通保发展”为目标,夯实财税基础管理工作,健全工作机制,跟踪研究上级单位、相关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与涉税事项,加强纳税分析、评估与筹划,实现财税管理的统一、规范、精益、高效。

1.树立风险理念,夯实财税基础工作

持续不断加强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近年来,国家在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实质性的改革,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供电公司积极加强新旧税法衔接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依法诚信纳税意识。通过建立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财税管理制度体系,从组织机构、职权分配、业务流程、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等多方面指导、规范财税管理各项工作,促进财税管理工作持m改进。

一是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检测日常税务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根据国家财税法律法规,全面梳理公司涉及税收管理各项业务,将财务部门对财税筹划的引领和督导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的更加紧密。定期开展自查自纠,明确各项经济业务的适用政策,保证税收政策执行的统一,促进系统依法纳税、准确纳税,实现涉税风险闭环管理,提升风险控制与防范能力。

二是严格执行国网、省公司企业财税筹划管理业务流程和其他涉税规章制度。全面梳理公司涉税业务流程,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下发本公司的税务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对风险点实行有效控制,以进一步提高税收业务过程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三是建立财税筹划管理信息交流机制。全面整理公司纳税业务方面的问题、经验等,对重大涉税风险事项形成专题报告下发业务部门。制定《XX企业年度税务备忘录》,建立健全纳税风险闭环管理机制,实现纳税风险管理工作集中、分类管理,确保纳税风险管控全面覆盖,防范有力。

2.加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财税优惠

XX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沟通,主动出击。掌握所在税务机关的税务稽查方向,便于查漏补缺;了解税务稽查的内部工作流程,提前建立税企争议的解决方案。同时,全面梳理分类现行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准确把握其具体内容、资格条件、办理程序等,各单位应享有的财税优惠政策要全部落实到位。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特定的财税政策。分析判断公司系统,特别是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经济业务,加强汇报沟通,积极争取和落实“子改分”所得税优惠、用户资产接收免税、土地税减免等财税政策支持。

二是积极争取地方财税政策。针对地市级政府部门出台的代收的地方附加费、农村低压维护费、新建住宅小区配套费等与电力有关的地方财政税费政策,XX企业结合地方政府部门的特定要求积极沟通、汇报,积极争取地方性税费优惠。对存在缴税争议的业务及时沟通,提出不同意见与措施。

3.利用现有平台,深化信息系统应用

XX企业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共享性”原则,依托省公司建立的“共享式”上下贯通、横向沟通的财税信息共享网络,深化省内财税信息资源应用,积极财税信息,查询、学习财税法律法规,顺应财税信息化建设需要。对内,在财务管控系统中应用税务管理模块,通过税务单据制证,保障税项科目一致、税单账务一致;对外,在税务沟通中使用即时联络工具,实时获取税务资讯,及时处理纳税问题。实现税务与实际业务的融合、集成,实现税收基础数据的及时、有效传导,满足税收集约化管理要求。

三、税务筹划的成效和重点

XX企业始终着眼于将实现整体最优效益作为税务筹划的重点。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以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是最根本的战略目标。XX企业立足全局,战略思考,依照省公司制定的集约化工作方向,严格执行省公司各项税务管理规定。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的税务管理状况,全力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税务管理目标努力。

XX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税务筹划的重要性,财务部全体人员立足企业现状及工作特点,结合所处经济环境,积极开展税务研讨。梳理出“子改分”“营改增”前需要准备的事项和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积极与税务部门沟通、达成一致。“营改增”顺利过渡,圆满实现预期目标。

1.积极沟通协调,构筑优良税企关系

XX企业与所属税务部门沟通顺畅,征纳关系和谐。“子改分”“营改增”期间均被列为国税局重点服务对象。此外,国税局为XX企业专门配备“大企业联络人”,在办税服务厅可以直接享受“绿色通道服务”,便于快捷、高效办理各类涉税事项。

2.及时攻坚克难,圆满完成改制注销

一是对上及时汇报、对外主动协调、对内统筹调度,“工作及时推进,动态实时管控”。二是通过深入分析税务注销给相关指标、业务管理流程、地方税收政策带来的影响,提前预案,有效规避税务风险。三是牢牢把握地方政府在子改分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这一关键点,在吃透政策、精准测算的基础上,高频次、多维度地向税务部门沟通汇报,最大限度地统筹资源,争取支持。

3.依法诚信纳税,连年获得税务褒奖

近年来,随着电网高速发展和供、售电量快速增长,公司纳税数额也逐年增加。在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XX企业坚持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贡献国家、回报社会的原则,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完善税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相关税收法律法规,认真做好公司税务统筹、申报、缴纳事宜,切实履行社责任,为国家和地方税收增长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子改分后,公司依然秉承诚信纳税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信条,将风险管控作为搭建诚信纳税体系的重要手段,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分别被评为维持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税企关系,促进企业经营规模和综合效益再上新台阶。

4.强化依法合规,积极应对“营改增”

XX企业高度重视,做足功课,积极应对,强化沟通,力求吃透政策。通过经验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转变,保障“营改增”政策转换时期的平稳过渡,在切实保障税务处理依法合规的基础上,主动争取“营改增”带来的红利,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一是主动出击,自“营改增”通知下发伊始持续加强与国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保障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政策信息,第一时间参与“营改增”工作。二是积极学习,组织各相关人员参加市、县国税局,省、市供电公司及市集体企业各项“营改增”相关培训,保障税务政策宣贯到位。三是用心思考,财务部定期与业务部门沟通,了解各项业务开票需求,分别就改制前后两种税负对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强调,要求业务部门围绕“营改增”实施后的业务流程刷新、上下工作对接、法律风险防控等进行思考,全力应对改革。四是结合实际,通过下发“营改增政策简易指南”,针对涉及“营改增”业务在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和取得、预算变动差异、适用税率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解释,确保各项涉税业务平稳衔接,保障“营改增”政策有效落实。

四、税务筹划的改进方向

1.把握政策方向,拓展税务人才队伍

由于税收筹划涉及公司经营活动各个方面,需要各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公司除加强税务管理人员对税法的学习,还将加强其他相关人员的税法意识。如:一定要取得符合税法规定的票据进行成本费用列支;尽量开具可以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另一方面强化在线监控,以税收管理信息化为契机,按季开展纳税分析,实时进行在线监控,通过税负率、税源等重要指标变动,结合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实施,及时掌握公司本部及各县公司税收信息,防控税收风险。努力推进税收检查成果应用,对照内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2016年3月份至今,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国税局已下发180多个关于“营改增”的文件,累计字数超过60万字。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作为企业更需要仔细认真研读,尤其是要抓住政策起草人员的思路,扬长避短地应用到企业经营实际。XX企业准备根据前一阶段工作经验,编制一本《办税操作规范及典型案例》,作为企业内部培训资料,避免各相关业务人员走弯路。

2.委托税务,合理利用专业化服务

税务筹划是及税收、会计、财务等多方面知识的专门性综合性较强的业务。一般性的筹划,税务会计可自行筹划,而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税务筹划,由办税人员独立完成,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降低税务筹划的风险,公司拟利用税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税务机构拥有专业人员,对相关的税收处理比较熟悉,能为企业制定更好的符合企业经营状况的税务筹划。同时,税收机构还可以充当企业外部监护人,行使内部审计的一些职责,从而能够规避税务筹划风险。XX企业一直以来都将财税筹划管理工作作为公司财务重点工作之一,在严格遵守税法和相关法律的同时掌握财务会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使得财务筹划工作达到更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