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3:56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教育;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13-02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部门,以其提供的特殊产品为国民经济服务。传统的对教育的投入产出考察一直停留在实物资本层面,没有反映教育部门人力资本最为重要的基本事实,这是其主要局限性。随着作为标准化测量手段的总和指标的推出,教育投入要素的测量难题已经有望获解。与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不同,用总和文凭率构建的教育部门投入产出,既可以反映结构关系,也可以体现总量水平。

一、天津市2002年、2007年人力资本投入结构及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根据对天津市教育部门员工专项调查和天津市统计年鉴有关数据的计算可以得到单位产出的人力资本投入量结构:

(一)2007年天津市教育行业的人力资本投入量的总和指标总体上小于2002年

就天津市而言,2002年为获得单位产出的小学文凭投入的总体的总和指标为12.8571,在2007年该数据下降为11.4276:获得单位中等教育文凭投入的人力资本的总和文凭数2002年与2007年基本持平,而在高等教育方面,这一数据又显著下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教育行业的人力资本投入量的总和指标总体上是小于2002年。2007和2002相比总和指标下降具有一定的现实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年龄结构的高校师资实际学历水平下降,很可能是40岁以上年龄的新入职的员工职称高、学历低的缘故。目前高校中存在着众多的年龄偏大的教授往往不具有较高的学历,却因拥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而具有高级职称。与此同时,众多博士,硕士学历的年轻人,因其缺乏经验和资历,或者只能获得助教、讲师职称,或者被拒之于高校门外。因此,2002-2007年的五年内,较多的高年龄低学历(本科或硕士学历)员工的入职,很可能是造成2007年人力资本投入的总和指标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近些年来的教育规模扩大化。教育行业专职教师与教辅人员数量比例关系值得注意。伴随教育规模扩大化,非专业教学人员在高等学校职工总数中所占比例较高,而专业教师比例偏低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扭转。专业教师比重始终没有超过50%。如1992-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职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的平均水平仅为49.5%,在非专职教师中教辅人员平均所占比例为14.5%,行政人员为20.3%,工勤人员为15.7%。这种局面在有些学校不但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显然会造成教育投入的总和文凭率有所下降。

3.国家对事业单位员工就业及裁员的政策导向。2002年以来,为了减缓裁员对社会的压力,国家保护事业单位员工就业机会和权力的政策导向比较明显,在一些院校中,虽然部分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学历较低,但是受国家政策保护这些低学历的员工仍然在职在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以总和文凭率体现的人力资本投入水平的提升,甚至使该指标有所下降。

4.高学历新入职者的等候入职时间延长化。有些高学历新入职人员往往需要两年以上的试用或见习期才能办理正式的入职手续。这部分高学历新入职人员实际已经作为人力资本投入学校教学工作,但是在统计时却因口径问题而未计入人力资本的投入,这也是造成总和指标下降的原因。

(二)在教育中投入的师资学历越高,越能获得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益

通过相关数据研究得到,本科和研究生文凭的投入产出效益要高于高中及中专文凭的投入产出效益。以2007年为例,为获得单位产出的小学文凭所需要的高中及中专文凭的投入量为3.6591,而所需要的本科和硕士文凭的投入量仅为0.6935和0.9246。同时,为获得单位产出的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文凭所需要投入的本科和硕士文凭量都要小于高中及中专文凭的投入量。这可能是国家一直注重提高教育系统中师资队伍整体学历水平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家计划提高硕士学历在中等教育师资队伍中的比例,由此可以映证这一政策的台理性。虽然我国中等教育教师队伍学历不高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以我国高中师资队伍为例,硕士以上学历仅占教师总人数的0.9%,所占比例仍然比较低。为了改变硕士学历水平在中等教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较低的现实,教育部将实施中等教育教师攻读硕士的计划,最终实现“863”目标,即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实现硕士学历水平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80%、60%和300%。

(三)大专教育投入的总和文凭水平始终最高

2002年为获得单位产出的大专文凭,所需要投入的总总和文凭率高达47.9243,为所有所需投入量中的最高值。2007年为获得单位产出的大专文凭,所需要投入的总总和文凭率为39.0281,虽然较2002年指标值有所下降,但同样仍为当年所有投入量的最高值。为什么大专层次教育投入的总和文凭水平率始终最高呢?这与天津市乃至全国大专学校的发展历程不无关系。这些大专院校在后期多由“7.21大学”发展起来,在1980.1995年期间,伴随国有企业最后的辉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时每个局级工业单位都有1-2所职工大学或广播电视大专。在国有企业行将溃散的时期,进入这类学校以保证就业机会的竞争异常激烈。于是,学历水平最高者获得入职和保岗的优势最为显著,就不足为怪了。随后几年大专院校几经调整和转制,进一步淘汰了低学历员工。2002-2007年期间,伴随研究生毕业高峰进入大专院校的入职人员相当多。在中国城市,几乎没有哪级院校像大专院校那样有过如此频繁的变动。这种变动的一个结果,目前来看,是留任员工的学历水平最高。

二、2002年、2007年实物资本投入产出和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分析

利用2002年和2007年实物资本投入产出和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可以建立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相关关系模型,进而分析比较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以此来探讨教育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所应该进行的资源配置的合理范围。

通过对天津统计年鉴2002年42部门基本流量表以及2007年42部门基本流量表可以清楚地得到2002年和2007年教育行业实物资本的投入产出和具体结构。2002年教育行业实物总投入的价值量为1324032.6万元,2007年教育行业实物总投入的价值量为1834913.34万元,2002年投入的总和文凭率合计为138.92.2007年投入的合计的总和文凭率

为125.0001,通过2002年和2007年两年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数据比较,2002年投入了相对较低的实物资本和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2007投入了相对较高的实物资本和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本。

由2002年和2007年教育行业产出对总产出的贡献额度比较,以及这两年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比较,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教育行业投入的人力资本较之实物资本越多,越会使教育行业在总产出中的贡献额度提高。

应当指出,2002年相对2007年,投入了较少的实物资本、较多的人力资本,并且在2002年教育行业对总产出的贡献额将近是2007年的两倍。反映出了每投入一单位的人力资本产出明显要比投入一单位实物资本的产出高,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明显高于实物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益。由此也证实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关于人财物中人力资本贡献率越来越显著的论述。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实物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都是生产性的投资,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动力,但是人力资本投资更为重要。这些都表明,当社会进入到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阶段后,教育行业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相对减少实物资本的投入,把有限的办学资源投入在更能产出效益的方面。教育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占有人力资本。因此,要将提高教育行业人力资本占有量,吸纳优质人力资本,增加教育部门人力资本投入,发挥教育部门人力资本最大效能,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2002年、2007年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分析以及对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为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益,要加大对教育部门人力资本的投入量,降低或压缩实物资本的投入量。

第二,虽然教育产出在总和指标意义上恒定不变,但是,教育投入仍然可以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例如GDp)上敏感地呈现出正向关系。

第三,教育质量是教育产出的重要标志。今后教育投入产出模型,或教育投入产出表应当并且也可以用素质模型予以描述。其中的基本测量方法仍然是总和指标。

第四,总和指标的采用,使投入产出表具有永恒的纵向与横向可比性。应当继续开发其使用方法和应用领域。

同时为了优化教育行业的投入结构,提高教育行业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努力: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2

(一)结合形势和各时期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把学习创新活动作为团的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总结学习读书小组经验,继续开展一系列读书、学习、成才活动,以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二)加强团前教育,严把团员入口关。为了保证团组织的先进性,针对部分团员入团前后思想行为的极大反差现象,严把新团员入口关,对于优秀青年,经个人自荐、科主任、入团介绍人层层推荐,经审核后学习共青团知识,向团支部提出入团申请,向全院公示一星期进行综合考核,合格者填写入团志愿书,经团员大会表决通过后上报局团委审批,光荣加入共青团。今年,我支部发展新团员一名。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加强团员意识教育是对团员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团员的先进性教育,正是团员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支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广大团员时刻牢记自己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应当有比一般青年更高的要求,增强作为团员的责任感、光荣感,引导广大团员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永葆先进,紧跟党走。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央领导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一系列讲话和文件的学习。并通过专题座谈会,充分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增强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四)团组织利用组织生活,引导广大团员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加强团员先进性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入团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团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大团员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强化团员的团员意识,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总结,一学期来,团委做了一些实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学院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工作还不够实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开发分区团工委和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团结进取,扎实工作,锐意创新,努力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把团委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团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2012年团组织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2010-2011年第一学期团总支学生会工作总结

共青团镇团委书记2012年工作总结

2010共青团工作个人工作总结

地理科学学院团委2012年工作总结2012年美术与设计学院团委工作总结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后小结作用意义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层次、多门类的复合体系,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效益,就要保证它的各个组成质量优良,并且互相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运转,同时也保证它与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许多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总结,然而很多体育教师都不能很好的进行课后总结,教学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经验不能得到很好的总结,理论探索方面也停滞不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这无疑是固步自封,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课后总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后小结的意义和作用

课后小结,主要是根据现代化教学认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出的,其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系统,那么课后总结则是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只有很好的掌握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才能很好的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教学任务。归纳起来教学总结有以下作用:

1.课后小结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需要

工作中许多体育教师十分注重备课,也精心地去上课,然而大部分教师上完课就认为完成教学任务了。许多教师常这样讲,今天的课上的感觉特好;今天的课上的特别的累,特气人;然而感觉好在何处?气在何处呢?有些教师没有认真总结、究其根源。曾经听一位教师上铅球的公开课,教师的讲解和示范都不错,但是在练习时,学生很兴奋,忘了教师的纪律要求,争先恐后,结果课堂一片混乱、很不安全。课后,那位教师很生气,认为不成功。其实象这样的情况,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都遇到过。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时,为了避免发生混乱和无序,教师应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强调上课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然而这位老师可能平时没有认真总结,结果造成这种局面,导致这堂课的失败。

因此,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培养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方法、思维方法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2.课后小结是积累教学经验的需要

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些经验的获得,就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有位教师在长期的垒球教学中发现,正确有力的鞭打动作是垒球掷远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他在掷垒球教学中,增加了甩纸哨的辅练习,即看谁的纸哨甩得最响,这一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领悟到鞭打动作。试想如果他不去进行垒球教学的总结,他如何能发现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正如爱迪生曾经说过:“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距离成功是多么近”。

3.课后小结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

在完成课后总结之时,迫使教师去回顾学生的练习情况,从而去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心理特点,身体素质发展程度和技能水平;教师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学生练习的心理、心理强度是否到位,剖析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的原因,男女生的体育兴趣差异等。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4.课后小结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纽带

在完成课后总结时老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发现师生间的不协调,并寻找原因,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足,纠正学生的错误,以达到相互谅解,培养师生的情谊。

5.课后小结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科研水平的需要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对这些经验再加以总结和提炼,就可能上升为理论,而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人们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总结中发现,在愉快的环境中,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的,于是就提出了快乐体育,而这种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为教学服务。如果不对这些有意义的经验加以总结,那么将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得不到推广运用,造成一种极大的损失。

二、教师在课后总结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正确的认识

写课后总结是为了肯定课的成功之处,克服课的缺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此我们一定要准备地把握教育原理和方针,要深入研究课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创新的精神去总结。这样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高屋建瓴、言之有据。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我们的总结指出了方向,即总结什么,如何总结,试想我们没有指导思想,那么我们的总结只能东扯西拉,就没有意义了。另外,我们还要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有的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出了安全事故,但他在总结时,却说进行了安全教育,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毫无意义,也是十分有害。但也不能就事论事,逻列现象或单纯地叙述过程,而要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

2.要总结关键性问题

如何对一节课进行总结,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听完一节或上完一节课,我们常感觉没有什么可总结的,象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关键原因是我们没有深入地分析。课后总结不妨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总结,围绕着“教”我们可以从教态、教学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入手,对于“学”可以从负荷、情绪、气氛、反馈等方面入手,这样我们的总结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另外,我们在对课总结时要注意对影响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总结,以得出带有规律性东西。而不能记流水帐、叙述过程,这样的总结缺乏特点和个性,也无价值可言。

3.归档整理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11-04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降低,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高等教育获得的支持也因地而异,最终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1-5]。

一、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依赖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东、中、西部3个区域,由于各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

1.高校数量和师生数量的不平衡

高校数量和师生数量是反映高等教育概况最直观、最基础的因素,高校数量和师生数量的多少是考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最基本的因子(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6个变量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普通高校数占全国总数的44.36%,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3.46%、44.40%、45%,教职工人数和专任教师数所占比例为:46.87%和45.65%,均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说明在高校数量和高校的师生数量上,东部地区都占有绝对的高比例,相较之下,中部地区的数量相对少一些,高校数只占全国的31.72%,其余5个变量的比例分别为33.37%、33.08%、33.55%、30.74%、31.62%,均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西部地区所占比例更少,6个变量所占比例都只有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分别为23.92%、23.17%、22.52%、21.45%、22.39%、22.73%。西部地区地域面积比中、东部地区更广阔,但高校数量和高校师生人数却最少,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差距在量上十分明显。

2.教育投入的不平衡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亦不是纯公共物品,但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支柱。国家的高等教育投入不仅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有关,也与一国的教育政策和人口数量有关。此外,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大学生的学费亦是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2010年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为12550.0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20.96亿元,地方财政总投入为11829.06亿元(见表2)。

从表2可以得出,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均衡,东部GDp占全国GDp总额的57.3%,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4.1%和18.6%。由于各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基于其基本经济发展水平,因而东部地区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投资的额度要大于中、西部地区。虽然中、西部地区人口总数少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其财政投入总额较东部地区少,故每万人获得的教育财政投入额比东部地区少,这更制约了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总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均教育财政投入亦高于中、西部地区,使得中、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均落后于东部地区。

3.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通过统计我国东、中、西部“211”工程高校数、“985”工程高校数、排名前百高校数量、正高级教师数量、每10万人中大学生在校生数以及普通高校师生比,分析各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沪3地,高校发展拥有丰厚的资源和充分的机遇,与世界发达国家交流学习的机会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东部地区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要显著多于中、西部地区,且综合排名前百的大学东部地区亦占到60%,证明东部地区高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东部地区高校中,正高级专任教师数占全国总数的51%,在教师质量和数量上也体现出东部的优势,更证实了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普通高校师生比反映的是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全国师生比平均值相差无几,且相对较高,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师生比相对协调,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师生比则相对较低,这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不利、教师人数偏少的现实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和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学分析

1.教育供求

教育供求是影响教育发展最根本的因素。高等教育是需要参与高等教育各方付出成本的准公共产品[6]。国家支持是保障高等教育平稳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教育需求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社会发展需要各类高级人才,形成了人才的市场需求,而人才的供给来源于高校,这是高校与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因为市场对人才有需求,人为了提高自身价值,就有必要进入高校学习深造,便产生了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促使高校培养大量的优质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高校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的实力又引发了个人进入高校学习的需求,在此供求链中,高校处于中间环节,在提供人才和提供教育双向供给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从而形成了我国东部地区优质高校层出不穷,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良好景象。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受限于经济发展条件,缺少强有力的人才市场需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时常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从而引起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疲软,受教育者认为其投资高等教育的收益不尽如人意,投资回报率不高,便会产生投资转移,从而减少了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投资,使得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放缓,进而引起我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

2.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

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一方面,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另一方面,教育类别结构、专业结构也对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具有适应性。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排序是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业,经过改革开放、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洗礼,随着电子、原子能、航天、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大量出现,我国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以工业为中心,力促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格局。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深,各类新兴工业企业快速崛起,对新兴科技人才和经济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高等教育的专业和学科门类发生了变化,在原有传统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类交叉学科,衍生了多种多样的新专业。新专业因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大批学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多是以传统工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也相对较缓,因而高等教育的更新速度较慢,制约了高等教育整体的多样化发展。

3.教育规模经济

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并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我国东部地区拥有大量可共享的高等教育资源,沪、宁地区及京、津地区拥有我国一半的优秀综合性高校,这些地区的高校发展背景和教育资源相似,并拥有地缘优势,与临近地区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利于学术交流,更可共建联合培养基地,结合当地企业资源,以更少的成本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集群优势不显著,高校数量少且分布零散,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较高,教育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制约了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如此一来,东部地区拥有明显的教育规模经济优势,发展迅速,中西部高校则难以受益于这种规模经济,从而对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更加不利的影响[7]。

三、平衡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议

1.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推动中、西部城市建设

发展经济是平衡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措施,惟有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相对平衡。因此需要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提高中、西部资源利用率,开发新型资源,发展中、西部支柱产业。支持中、西部城市建设,开发建设大中型现代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带乡,全面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实力,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特别要刺激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市场需求,调整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2.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实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

国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加大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设立多种对口支援人才培养经费,大力开发东部教师帮扶西部高校教师的培训项目,鼓励东、西部高校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互访、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东部人才去西部工作。支持东、西部高校联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立项在西部高校,项目经费由西部高校统筹管理,项目执行由东、西部高校共同承担。鼓励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与受援高校所在地区的政府和产业开展合作项目,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设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经费以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水平,强化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完善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监督机制,确保教育财政投入预算的编制及拨付的落实,以国家和地方财力全力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3.因地制宜发展地方高等教育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发展高等教育,利用当地优势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特色高等教育。加强省部共建高校以及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推动优质特色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扶持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发展,发挥地区优势,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多元化建设,加强高校与社会学术资源的交流;同时地方高校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履行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实现高校的规模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陈赟.关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及原因的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1-16.

[3]李思捷.试析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政府作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49-51.

[4]卢建飞.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2):8-11.

[5]李晓娟.东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0.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5

一是以“抓班子”为切入点,加强民主团结,构建合谐团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习,不断加强班子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工作和领导水平。班子成员在“班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贯彻《干部选拔任作用条例》、《廉政准则》、《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和《津市市领导干部“五五”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虚心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善于采纳合理化建议,坚持人、财、物等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班子成员开诚布公、坦诚相待,上下齐心、形成合力、促进工作,为党工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带队伍”为关健点,努力带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坚决做到“出成绩、政绩,出经验,不出问题”,让干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断提高干部的执政水平。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服务型机关的建设,坚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要求,努力增强党委统揽和把握教育工作全局的能力。通过强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理念,顺应构建和谐教育的要求,谋求教育发展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敢在普教、职教、幼教、社会力量办学四路争先。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围绕学校安全、师德师风、队伍建设、德育建设这四个基本点,突出教育布局调整、排危、信息技术教育、师培、调研、督导、用人机制、干部梯队、干部激励和各项制度建设等十大重点,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要求,加强班子自身建设,认真按照“党要管党”原则,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党委讨论重大工作时,尤其是在涉及他人切身利益或工程招标等问题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群众监督作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班子内部团结,作风实,风气正,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较好体现。

四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作风建设,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专项治理等专项活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特别对干部工作中的选人用人上,把监督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力求监督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坚持任人唯贤,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五是突出主题,狠抓活动载体。

1、教育局机关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创满意机关”为主题,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重点,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窗口、结对共建等发挥党员作用,切实改进机关干部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创建人民满意机关。

2、各基层党组织以“推进教育改革、服务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学校”为主题,以“党员示范岗三创三争活动”为重点,开展“师德师风双评议”(家长评议学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师德承诺与反思”活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宣传月”活动、“师德师风示范校”创建活动。

3、“到户工作法”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局党委领导干部带领包点股室站党员下到联点学校,调查了解情况,摸清底子,建立帮扶结对联系对象,把机关党员的示范作用辐射到学校党员、教师和学生。各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到年级、到班级、到教研组,各党员到包班、到学生。上下联动,形成了创先争优活动帮扶结对联系网络。

4、围绕主题,将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高考学考期间,一中、二中、五中、灵中等考点党组织高调开展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创优秀考点,争当优秀考官”的活动,确保了高考学考的顺利进行。一小、二小、五中等学校党组织开展了党员课堂教学示范课活动,一小语文教研组今年被评为常德市芙蓉标兵岗,一小党员马瑶芳老师被评为常德市芙蓉标兵。一小、双济等学校党组织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党员带头读书活动,提出了“党员教师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年写一万字”的目标要求,涌现了李悦、吴丽萍、熊运梅等党员读书活动积极分子。一中党组织开展了党员示范岗星级活动,涌现了徐元清、易建华等学校星级党员。教育局机关、一中、二中等32个党组织认真开展了党组织和党员党性分析活动,撰写党性分析报告980多份,各党员根据党性分析过程中需要整改的问题向党组织递交了公开承诺书。开展了“一人一瓶水,爱心送灾区”特别行动,教育系统党员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群众捐款近30000万元。

【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2年区关工委工作总结

【返回单位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六是狠抓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品牌学校建设。

2、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建设加速。一是我市已建成合格学校9校。今年市委、市政府计划再投入800万元完成保河堤镇中心小校、渡口镇中心小学和市七小等3所合格化学校建设。二是现保河堤镇中心小校教学楼三层封顶,学生宿舍楼破土动工;渡口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工程完成了招投标和老食堂的拆除开工兴建;市七小的实验室和操坪已做出了建设规划。三是补充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

七是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评价机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注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举办“校园拒绝xx图片展”、主题团会、班会、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远离三室一吧活动、志愿者活动、诚信教育、做合格公民活动等;坚持升降国旗,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办好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板报、简报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

【1】【2】【3】【4】【5】

【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2年区关工委工作总结

【返回单位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八是深化教育内部管理,塑造教育良好形象。

2、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一是强化师资培训。启动了新一轮继续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全市300余名教师已上网学习,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落实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人员22名,选派了6名初中校长参加常德市校长培训,2名小学生理健康教师、5名小学音体美教师参加常德市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了普通话培训班,55名教师参训,举办信息技术高级培训班,84名教师参训,落实了暑期省市教师培训的参训人员。32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全市建党培训,发展预备党员18名、转正预备党员10名。二是通过“车胤名师培养工程”、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学生评议教师、教师评议校长、家长与社会评议学校的“三评”制度及教师考评末位淘汰制度、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述职制,逐步缩小城乡教师学科、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差距,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师资与行政管理队伍。按照“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要求建设教育督导队伍。

3、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大了监管治理力度。一是开学初重申了“三个禁止”和“三个一律”的要求,即禁止擅立项目、禁止提高标准、禁止扩大范围乱收费,违者一律清退、一律没收、一律查处。二是组织了教育系统内部的财务收费专项检查,督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按文件所规定的收费范围、项目、标准,本学期入学人数,上学期教育经费收支情况三项内容全部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与市纪委、市物价等部门对所有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严禁超范围、超标准、超价格的违规现象发生。通过不断治理,我市教育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

4.强化教育审计。一是配合市财政对“普九”债务化解进行了再清理、再认定,对用于支付化债经费中的校舍改造部分进行了再核实、再审定。二是进一步落实审计职责。对项目工程招投标参与审计,对预算评审加大了工作力度,改变了过去只重决算审计而忽略预算审计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三是积极参与由市财政牵头组织的学校债务清理,派出专业会计二人参与清债,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九是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成职教事业

1、突出《职业教育法》抓手,发挥职业中专的“龙头效应”。一是进行了全市乡镇农校摸底;指导灵泉农校开展教学活动;协助组织职业中专学生参加全省职业能力等级考试。二是完成了“职业教育省级督导评估”的准备工作,协助“津市市职教中心”迎接“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验收;配合市人大对我市落实《职业教育法》专项检查。三是组织职专学生参加常德市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4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5人;津市市职业中专获得了组织奖和团体二等奖及优秀赛点等荣誉。

2、进一步强化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深入调查了各类短期培训班发展状况。一是给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机构换发了新的办学许可证,对一批办学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力量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实行招生简章、招生广告登记制度,规范招生行为,化解民办幼儿园的招生矛盾,严格审核社会力量办学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的宣传内容,对其进行登记备案,严格控制失实的招生宣传,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三是进一步理顺了常规管理,着力推进了规范化建设。为着手实施民办幼儿园“百分百”管理方案,下发了资料、方案,为下半年纳入年检全面实施和执行,步入规范化轨道打好了基础。【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2年区关工委工作总结

【返回单位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十是狠抓隐患的排查消除,确保教育大局安全稳定

1、狠抓制度建设,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

2、狠抓安全卫生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安全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树立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制订了各项责任目标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克服困难,强化各项举措,积极消除学校安全隐患。对学校食堂、小卖部、实验室、宿舍、门房等重点部位和饮水、用电、消防、药品、课外活动等薄弱环节进行了隐患排查和整改,加强了对经营场所的环境整治、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基础设施的建设、物品的保管和食品的安全卫生等的管理。三是以人为本,广泛开展对师生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了师生在紧急情况下的避险能力和自救能力。

十一是充分发挥整体职能,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1、工会工作亮点多。一是组织召开了全市校务公开流动现场会,全市21所学校校长、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监察局、市政府办、市政务中心领导观摩了市一中、翊武中学、白衣中学校务公开情况。二是完成了妇女与儿童十年发展规划。三是完成了教育系统人口普查工作。四是计生工作接受了常德市和本市级的评估验收。五是指导市七小接受了省关工委示范性家长学校的督导评估。

2、勤工俭学取得新成绩。一是更新观念,树立了工作信心。二是按照年度工作目标,认真抓好上半年工作的落实,抓教辅资料的发行,抓学校超市的服务质量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教育宣传工作再结硕果。积极办好教育信息网。一是坚持每月发稿20篇以上。二是配合局中心工作开辟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专题。三是教育宣传网络日趋健全,骨干通讯员作用充分显现,信息报送工作明显加强,通讯员、信息员工作自觉性极大提高。上半年,教育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取得较好成绩,我们在市级媒体刊(播)发教育宣传稿件68篇,其中市级45篇,常德市级23篇,向市教育局、市委、市政府报送信息30余条,其中13条分别被《常德教育》、《常德市人大教科文卫通讯》采用。编印《津市教育》3期。【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2年区关工委工作总结

【返回单位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打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教育工作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市委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影响教育稳定的因素较多。二是在对学校各级干部的管理、教育等方面还有漏洞等。三是对党委班子的学习还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内容还要进一步充实,制度上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力争圆满完成全年教育工作任务。【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投入;地区差异生均经费;

作者简介:李祥云(1968—),男,湖北巴东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财政。

一、引言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平问题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已经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随着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实施以来,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学前教育仍是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地区间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差异巨大,这不仅与教育公平的原则相悖,也不利于社会公平。国外很多幼儿教育发展的研究都涉及到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问题,Davidm.&Blau(2001)对美国现行的几种幼儿教育财政政策的产生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政府积极的财政干预能够显著促进幼儿教育市场的公平[1],而政府不同的介入方式同样会影响幼儿教育市场的供给和质量差异(CaitlinmcLean,2014)[2],oeCD国家公布的两份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研究报告“StartingStrong:earlyChildhoodeducationandCareⅠandⅡ(2001,2006)”中也强调了保证幼儿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认为公共经费投入对缩小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差异十分必要[3]。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StrongFoundation:earlyChildhoodCareandeducation的教育监测报告中则进一步指出公共教育经费应更关注贫困儿童、农村儿童和残疾儿童以保障幼儿教育投入的公平[4]。近年来,这一问题也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从各个角度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田志磊(2011)认为由于我国未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给予应有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前教育经费地区差异较大[5]。柏檀、熊筱燕、王水娟(2012)就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而言,由于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因此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差异巨大[6]。宋映泉(2012)而民办学前教育的地区差异则与地方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管制有关[7]。张雪等(2012)还利用1996~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因素相比,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对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影响较小的结论。[8]宋映泉(2011)则进一步分析了地方财政投入在不同类型学前教育机构办学经费中分担比例的差异。[9]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关于学前教育投入地区公平性的研究多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描述层面,缺乏对学前教育地区差异的系统测度,也未对差异成因进行定量分析和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利用2002~201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前教育经费的相关数据,测算地区学前教育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对其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探讨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以期提出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发展的相关对策。

二、学前教育生均经费的基尼系数度量

(一)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本文全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教育经费及教育事业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地区经济、财政、人口等相关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部分数据经过计算得出。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进行测算。地方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可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获取,支出水平能够更好地代表地区教育投入的实际水平,而生均经费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衡量一个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因此,这里选取地区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支出代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2007年开始统计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指标仅涵盖公办园,为更全面地测度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地区差异,且保持数据和指标的一致性,本文的生均经费数据采用学前教育总经费除以在园幼儿数得出。

(二)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分解公式

衡量学前教育投入地区差异可用极差、标准差等多个指标测度,基尼系数可更好地度量区域间的相对差异。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选取黄祖辉(2005)给出的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对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其计算公式为[10]:。其中,当i=1时,则;当i=n时,则。

公式中的G为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μ为全国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xi表示i省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si代表i省学前教育阶段在园幼儿数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比重,在计算时将si按照各省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升序排列。基尼系数越大,表明省际学前教育生均投入差异越大,反之表示差异越小。

为分析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差异的构成,可将基尼系数进行分解,根据经费来源将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分解为生均预算内分项投入和生均预算外分项投入两部分。预算内投入源于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预算外投入即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源于学生学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等,预算内投入加上预算外投入即为教育总经费投入。具体分解公式可以表示为:G=∑kSkCk。

其中,Sk=μk/μ,代表生均学前教育经费分项投入在生均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该公式中的Ck表示分项投入的基尼系数,称为分项生均投入的集中率。其中,Ck/G被adams(1994)称为相对集中系数,如果分项投入的相对集中系数大于1,就认为该项投入对总体差异有促增作用;否则,就是对整体差异有削弱作用。由此可得各分项投入对总投入分布不平等的贡献率Rk,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Rk=SkCk/G×100%。

(三)学前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分析

1.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基尼系数及其分解。

据上述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公式,可以分别估算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总投入的基尼系数、生均预算内和生均预算外分项投入的基尼系数(即分项投入集中率)。如果分项投入的基尼系数大于总投入的基尼系数,那么就认为该分项投入对生均经费总投入的基尼系数具有扩大作用,反之则认为其对总投入基尼系数有缩小的作用。从表1列出的基尼系数测算结果可见,我国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的基尼系数在2010年之前基本都在0.4以上,直到2011年才稍有下降。如果套用国际通用的人均收入基尼系数的判定标准,将0.4视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我国学前教育生均支出的省际差异明显较大。若考虑到教育服务的特殊性,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学前教育领域应更强调公平,那么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问题则显得更为严重。

进一步从各分项投入的集中率(即分项投入的基尼系数)以及各分项投入对总投入不平等的贡献率(见表1)分析,生均预算内分项投入集中率在2010年之前均高于总经费基尼系数,也高于预算外分项投入集中率,说明我国学前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地区差异更为突显。预算外分项投入集中率虽然低于预算内分项投入,且2006年以后有缩小趋势,但也处于较高水平,学前教育预算外投入地区差异主要由各地区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收入水平差异决定。与分项投入集中率相对应,除个别年份外,学前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的相对集中系数均大于1,预算内经费投入差异对省际学前教育投入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但从2011年开始,由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各种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专项投入的四大类七个重点项目的补贴比例和补贴标准都在一定程度上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间学前教育发展的差距。因而从2011年开始学前教育生均预算内投入的集中率大幅下降,预算内分项投入对地区间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差异的贡献率降至25.71%。

2.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基尼系数的变化。

在对地区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基尼系数静态分解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分析地区间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差异的变化,以便更好地动态分析基尼系数变化的原因。利用万广华(1998)给出的基尼系数动态分解公式可将学前教育基尼系数变化分解为三个部分,由各分项投入在总投入中的比重变化所引起的称之为结构效应,由收入集中度变化所引起的称为集中效应,两者共同变化所引起的为综合效应。用公式表示为[11]:ΔG=∑kΔSkCkt+∑kΔCkSkt+∑kΔSkΔCk。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对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基尼系数的变动进行分解,从分解结果(表2)可见,2011年开始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使生均学前教育经费结构效应对基尼系数变动的贡献率出现了较大变化,但是结构效应对基尼系数变化的影响是暂时的,综合效应的影响也较小,基本可以忽略,各年度基尼系数的变化主要是由集中效应引起的,说明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差异程度的变动主要是由各分项投入的分布差距变化引起的。

三、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差异的形成原因

通过对地区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基尼系数的测算,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地区间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差异较大,以下将构建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差异的形成原因。

(一)模型设定

考虑到采用的面板数据为全样本性质,采用固定效应(fixedeffect)模型较为合适,通过Hausman检验也印证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为消除时间效应的影响,设定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αi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代表影响各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各种不可观测因素,例如当地的教育观念、地理特征、传统习惯等,这些随个体变化的截距项可代表不同地区的这些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提高模型的准确性。ηt为时间趋势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模型(1)、(2)中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地区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edup与地区学前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投入edug;其他变量说明如下:(1)地区人均GDp用gdpr表示,用以衡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政府投入能力;(2)fbz指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占地区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用以衡量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3)ped指各省人口密度,用各地区常住人口数与地区面积之比衡量;(4)inr指各省的城乡人均收入比,以此度量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5)indp指各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替代变量。本文对地区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地区生均学前教育预算内经费投入、人均GDp和以及人口密度取对数以便观察变量间变动比率的变化,相关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

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是影响地区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正相关,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的地区,家庭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越强,相应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水平就越高。地区人口密度对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的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城乡收入比与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正相关,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目前城市居民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意愿远远高于农村,城镇家庭收入越高的地区,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能力越强,相应的生均学前教育经费的整体投入水平也就越高。其二,目前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城市公办幼儿园,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经济发展水平越好的城市,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越大,相应的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就越高,这一点从模型(2)中城乡收入比对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回归系数中亦可得到印证。同样对模型(2)进行回归,整体结果与模型(1)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镇人口密度较大,而当前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投向了城镇地区的公办幼儿园,因此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生均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反而越高。

为了保证结论可靠性,引入地区学前教育总投入作为替代变量进行地区学投入水平的稳健性检验,从回归结果上看,各变量回归系数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和之前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三)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差异的形成原因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当前学前教育地区差异的客观原因。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成本由家庭和市场共同分担,且家庭分担了较大比例,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能力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收入水平影响较大,这就造成了地区间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差距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求和重视程度越高,投入意愿越强,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水平相应的也较高。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能力,贫困地区由于财政能力有限,即使依据相同的投入比例,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水平也不能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如此势必造成学前教育投入地区差异的进一步拉大。

其次,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的努力程度是造成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差异的主观原因。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越重视,从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分给学前教育的部分越多,相应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还可产生示范作用,引导市场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当前地方政府学前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比例,且缺乏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因此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程度大相径庭,很多地方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并不重视,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给学前教育的部分少之又少,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水平的差异过大。

最后,当前学前教育投入体制的“财政不中立”是造成学前地区差异过大的制度因素。教育投入的财政中立要求“每个学生在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其所在区域的富裕程度相关”[12],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原则上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筹资机制势必造成教育投入的“财政不中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财力较为雄厚的地区在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基础上,也对学前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地方财力薄弱的地区,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几乎全部源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地方财政没有任何投入,从而形成“马太效应”,使得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愈发突显,最终造成地区间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四、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基尼系数来看,2011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倾斜性的专项投入对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当前学前教育投入地区差异仍然较大,中央政府应更多地承担促进学前公平发展的责任,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政策应以公平为导向,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鉴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成本分担

学前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又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这都决定了政府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投入。尽管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但无论是从相对规模还是从绝对规模上看,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仍然十分有限。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充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因此,一方面,应尽快出台学前教育的专门立法,明确学前教育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事权,其所需财政经费应在财政预算中进行单列,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分级管理,成本由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学前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并明确公共成本在多级政府间的分担比例。

(二)强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公平导向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公平的起点,与其他各级次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福利性与公益性。从世界范围看,没有那一个国家政府主要依靠社会力量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公平,因此,政府必须成为保障学前教育公平的主体。[13]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政策更应强化公平导向,短期内中央可以通过专项补助的形式加大对欠发达省份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激励地方财政投入学前教育。长期来看,在财政分权的体制下,要从根本上缩小地区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差异,还需要逐步建立规范的、能均等各地财政能力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支持欠发达地区民办学前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单一依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应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学前教育事业,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资金。由于欠发达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盈利空间有限,民办学前教育数量少、质量差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在投向公办园的同时,也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利用公建民营、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园以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提高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7

一、认真做好退离休教师工作同时,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退离休教师的关心,区教育局、教育工会在1月16日—17日分三组对全区部分贫困教师进行了慰问。另外,一年来,我们对生病和病故的老教师及时组织慰问和探望,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全区离退休教师办了不少实事。为迎接浙江省第十八个老人节的来临,我们教育工会于九月二十八日组织局机关部分退休教师开展“温州一日游”、座谈会等活动,使老人们老有所乐。

二、及时召开会议,布置工作

3月18日,我们在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召开了“表彰xx年度**区教育系统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大会既“**区教育工会工作会议”。副局长在会上讲了话,工会主席对xx年的工作作了总结,并对xx年的工作作了布置。会上各工会主席认真学习了**区校务公开的实施细则,并对校务公开实施的具体要求和评估细则作了说明,并要求把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工作提高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

三、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开展校务公开评估检查

从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开始,区教育局以为组长,区教育工会、基财科、局纪委等科室同志组成了校务公开评估考核组。分二组对全区所公办直属学校和所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校务公开评估考核,考核组根据号文件精神,认真对本资料权属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严禁复制剽窃照区教育局制定的《**区xx年校务公开考核评估细则》对各校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根据**区xx年校务公开考核评估细则遂条进行核对打分。通过这次校务公开考核评估,极大的推动了我区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使广大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123

城市保洁管理处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

学校第一学期工会工作总结

小学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电信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度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企业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中学学校工会年度工作总结

医院2012年工会工作总结

【返回工会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营造了人人重视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掀起了一个热潮。

五、加强女职委工作

一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女职委工作,较好地完成上级相关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各校的女职委组织建设,依法维护女教职工的利益,切实帮助解决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全面提高她们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女教师的积极性,使她们在教育教学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根据区委区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参加**区妇联组织的学习培训、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读书家庭评比等活动。我们推荐的教师在区妇联举办的登山活动中表现非常好,并组织开展我区女校长参加这一赛事,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建立计划生育档案,与各校强顶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

二六年的工作思路

二六年我区教育工会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学校工会工作,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具体的工作思路如下:

一、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工会工作

1.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是我区教育工会的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学校工会开展学习十六大文献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十六大的主题,牢牢把握十六大的灵魂,始终抓住十六大的精髓,引导全区广大教职工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深刻领会、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深刻领会贯彻党的十六大有关教育方针及教育发展方向的精神,全面推进我区教育工会工作的新发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推进教育工会工作。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教职员工,推动我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根据教育工会的工作特点,依法履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探索履行这一职责的有效机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把教育工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工作的成效要得到群众的满意和认可。坚持工会工作与时俱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尤其要做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使我们的思想有新的解放,工会工作有新的创造,工会理论有新的发展,工会工作成绩有新的突破。

二、认真贯彻《工会法》,依法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依据《工会法》和“浙江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加快我区各校工会组织的建设,以教代会为载体推行学校民主管理,进一步提高各级学校民主管理的实效性。凡是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要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方可执行。坚持一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不断完善和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认真贯彻省总工会《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代表大会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做好民办学校的工会建设及建立教代会制度,加强指导,不断规范。

2.全面实施校务公开评估考核制度。实行校务公开是落实当的十六大精神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积极推动校务公开,让我区的广大教职工“知悉校务、民主监督、参加管理”提高教师的主人翁地位,维护教本资料权属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严禁复制剽窃师的合法权益,促进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有利于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通过推行校务公开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参政议政、献计献策,使所办的事公开、透明;干群之间互相理解,心气顺畅。营造了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民主治校的风气;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对校务公开的评估考核形成制度,分级考核、全面考核和揪查相结合,对全区各校的校务公开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及时总结校务公开工作开展的情况、实施后的效果等,使校务公开评估检查工作真正起到推动校务公开工作的全面实施。

3.发挥教育工会的监督和参与机制,当好校领导与教职工的桥梁作用。学校工会要充分发挥工会的监督与参与机制,对学校的重大改革包括教师的聘任、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等,工会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反映教职工的呼声,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使改革方案尽可能符合大多数教职工的意愿,并经过教代会审议后实施。民办学校要逐步试行工会代表职工与行政建立协商关系,要充分发挥工会在化解矛盾、监督、协调劳动关系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4.关心全区教职员工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坚持送温暖活动,积极组织对因病、困、贫等贫困教师进行慰问,增强对广大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做教职工的贴心人。积极建议和促使学校行政建设好管理好教工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提高广大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城市保洁管理处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

学校第一学期工会工作总结

小学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电信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度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企业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中学学校工会年度工作总结

医院2012年工会工作总结

【返回工会工作总结栏目列表】

三、以“效能革命”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以提高教师师德师风为目标,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深入开展以“效能革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良好师德规范,作好本职工作。

2.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家教学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教学技能系列活动。发展我区教育事业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学校工会的主要工作要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找准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实际困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拜师结对、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鼓励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快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四、以学校工会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学校工会的自身建设,增强学校工会的战斗力

1.广泛开展“教职工之家”建设活动。广泛开展“教职工之家”建设活动,把建家活动与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开展“三育人”和创师德先进等活动结合起来,搞好“先进职工之家”、“先进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重点抓好民办学校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按照巩固成果、扩大组织、规范工作、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要求,继续推进民办学校的工会建设。

2.努力提高学校工会干部的自身素质。学校工会干部要密切联系广大教职工,把教职工的需要、利益、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第一标准,配好配强学校工会班子,加强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会的综合素质。区教育工会还要着重做好校务公开的监督工作,配合教育局做好校务公开的评估检查、考核工作,并加强工会财务管理和经审监督工作。

五、加强开展女职委工作,充分发挥女教职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女教职工是我区教育系统中的一支重要主力军,是我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工会要进一步健全女职委建设,要继续支持、协助女职委开展工作,依法维护女教职工的利益;切实帮助解决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帮助女教职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我区女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她们在我区教育教学改革中作出重大的贡献。

六、积极主动地配合镇、街道办事处和学校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区教育工会将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建立我区教职工的计划生育资料档案,认真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

七、协助教育系统退协开展各项工作

做好送温暖和慰问工作,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全区离退休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新的一年里,区教育工会将在上级行政部门和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将教育工会建设成为一个广大教师的知心人,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凝聚和团结广大教职工的战斗力,为我区教育教学改革奉献微薄之力。城市保洁管理处工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

学校第一学期工会工作总结

小学上半年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电信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2012年度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企业工会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中学学校工会年度工作总结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8

1.国家创新发展的选择

中俄作为国际上两个重要的大国,都面临着21世纪的战略抉择,国家如何立足、社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围绕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才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两国的共识,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规划》和《纲要》两个文件分别于2012年6月和2011年2月出台,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强国必先强教,这是社会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俄罗斯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高度,将教育纳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基本需要,力求俄联邦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世界领先强国之列,国内生产总值跻身世界五强。同时,在《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理念》中明确提出国家教育政策的战略目标就是保障教育要符合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使俄罗斯民众不分地位、身份、财产及健康状况都能享受到创新型社会发展要求的优质教育和现代教育。事实上,这个《纲要》的实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的延续,即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实施同样建立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同样面临选择,那就是重视教育,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同样也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创新型国家目标建设的需要,可以说教育的影响力正潜移默化向各面渗透,它是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跨越式突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2.教育现代化的选择

事实上,两国在教育发展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对接受优质教育拥有迫切愿望这两个问题上,而原有的教育政策在指导性、规范性方面已不能满足现有社会发展需求,已严重影响了国家方针政策效力和作用的发挥。当前,俄罗斯教育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生源和师资流失。根据数据显示,近10年来俄罗斯中小学生数量减少了40%以上,2009年高校大学生总量是740万人,而2013年预测总量仅为420万人,下降了40%;与此同时,只有30%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愿意进入学校工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总量预计将减少20%-30%,而已达到退休年龄的高校教师数量还很庞大。二是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不均,学前教育阶段尤为显著。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叶烈娜•尼基因科(ЕленаНизиенко)认为,俄罗斯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形式还是非传统形式,都将成为俄罗斯国家2011-2015年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三是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俄罗斯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劳动力市场对教育质量要求之间存在脱节,不仅普通教育有所体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中也都有所表现。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专业人才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与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薪酬低廉之间的矛盾,都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育的创新发展。而中国在教育中同样遇到了挑战。一是生源大幅下降。据教育部资料显示,虽然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达到915万人,但这已是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另一方面,“弃考”自2009年第一次强烈吸引世人的眼球以来,到2012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300万,接近4年报考总人数的一成。而且大学生就业信心率持续下滑和就业市场信任缺失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9年就业率为68%,2011年初次就业率就达到77.8%,但其可信度却并没有得到公认。二是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大短板,它俨然已成为我国“最昂贵的教育”,“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议题。根据2008年教育部统计数据,当年全国农村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数的74.81%,城市为25.19%。但城乡学前教育以及地区学前教育的距离却越来越大,2008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为56%,农村为36%,相差20%。这些都表明了当前存在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较为滞后,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外部氛围,在政策制定中就必须有所考虑、有所涉及,如何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如何化解当前的危机成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政策内容分析

1.目标任务与措施

所谓政策目标就是政策制定者借助各种行动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它源自于政策问题,对政策问题、政策背景的准确把脉是找到解决办法、选择有效政策工具的唯一方式。政策目标的设定实际上也是清晰理顺教育发展脉络,发现教育规律的必经途径。俄罗斯《纲要》正文分为6个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加大公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使教育符合俄罗斯面向创新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根据现代教育标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公平化;一个是教育要符合现代化标准的程度。对此,《纲要》提出了三项任务,分别是:推进普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保障国家教育倡议的“我们的新学校”的顺利推行;完善和更新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内容,使之符合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构建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需求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每项任务又具体采用了不同措施,针对推进普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主要采取将“我们的新学校”国家教育倡议确定为国家各主体优先发展方向,推广两个模式,即儿童成功社会化的现代模式、普通教育和补充教育的整合模式。针对完善职业教育内容和结构,主要通过制定、实施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综合发展规划,在竞争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开展关于教育机构能源保障的项目设计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针对发展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需求评价体系,主要采取建立和引进独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专业人才和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技能资格认证;以学生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系统;实施外部鉴定评价,形成对教育大纲进行社会———职业鉴定的机制。中国《规划》正文主要分为12个部分,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它又分为四个具体目标,分别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与此同时,《规划》又从10个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即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创新国家教育制度、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育条件保障、组织实施。从这一点来看,两个国家在目标设定上具有高度统一性,阐述非常清晰,都涉及到教育的现代化,都考虑了本国的国情和社情,有纲有目,而且措施也比较得当,但单从这两个文件包含的部分来看,似乎中国《规划》更为完善,其实则不然,俄罗斯《纲要》除了正文以外,还包含10个附件,而且这10个附件是对前6个部分的具体阐述。附件1主要是关于年度实施进程的具体评价指标,附件2和附件3则主要涵盖3项任务、采用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的经费投入,而附件4到附件9则涉及各主体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拨款机制、年度任务措施及经费保障,这就使得俄罗斯《纲要》的教育政策体系更完善,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又有具体指导性操作,因而更显丰满、更加规范。

2.经费保障

教育经费作为政策实施的有力保障,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它具有加速器的效应。在《纲要》中,俄罗斯计划投资总额为1379.088亿卢布,其中联邦预算资金542.288亿卢布(含补贴104.6968亿卢布)、各联邦主体预算资金670.7亿卢布、预算外资金166.1亿卢布,形成了以各联邦主体预算为主,联邦预算为次之的多元经费投入体制,而且将年度经费投入与年度目标紧密结合,相互对照,体现了教育财政的指导性和计划性。事实上,这一投资总额大大高于《2006-2010年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俄联邦政府投资总额的619.5235亿卢布,从这一简单数字就可看出俄联邦政府教育改革的决心之大、重视程度之高。与此同时,为提高教育经济效益,还采取了以下措施:实施、支持公私合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利用;实施、支持教育机构经济独立核算的机制和模式;加大预算外资金吸引,增加高校发展规划投入经费总量。表1为俄罗斯2011-2015年度经费投入表。一项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虽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多少,但是资金投入不足却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力的重要障碍。虽然在《规划》中有33处涉及“投入”问题,而且在《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但纵观这些表述主要还是文字性描述,比较笼统和模糊。虽是5年的规划,但《规划》仅对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有所涉及,即“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并保持稳定增长”,经测算,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18862.56亿元,而对于“十二五”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却并没有公开,年度计划也并没有显示,采用何种的经费投入机制等关键性问题也都未涉及,这使我国《规划》政策在投入方面的实际操作性、指导性被弱化。事实上,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力度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程度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也仅为3.93%,即18586.70亿元。教育投入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对社会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也必将加倍回报于经济社会发展。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近二十年来,多数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般稳定在5%左右,而且这种态势也比较平稳。就金砖国家2011—2013年公共教育占GDp比例来看,仅中国和印度处于4%以下(含4%),而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均处于4%以上。从这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教育投入有待加强,它已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也将是我们的政策今后要完善和细化的重要方面。

3.效果预期评价

《纲要》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设有“实施效益预期评价”这一部分,这是《纲要》的一个亮点。俄罗斯对2016年前《纲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预测评价,探讨了俄罗斯教育系统发展的主要任务对国家战略发展的影响。从经济效益视角而言,《纲要》的实施将促使国内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趋势,即每年在实际生产总量的基础上再提高1%-2%;高新技术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高8%;教育服务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至少提高7%。从社会效应视角而言,通过《纲要》的实施将使接受过高、中和初等教育水平的公民的失业率与2010年相比降低16%,使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所实施的社会适应机制的经费投入减少8%-12%。从预期教育效应视角而言,向俄罗斯公民提供终生的、普及的和优质的教育服务,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纲要》实施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就《规划》而言,落脚点更多的在于教育自身和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具体如表2所示),而没有将这种影响延伸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面。虽然谈不上孰优孰劣,但是《纲要》的三个视角还是具有一定优势,教育对人的发展是一个方面,对社会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进行衡量,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政策评估分析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9

关键词:教育水平;重点中学;人口迁移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收入、迁移距离等,教育也逐步成为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迁入地的教育水平发展程度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这多体现在户籍迁移中,教育水平越高,公共服务质量越高,通过升学实现迁移的数量会增加;二是迁移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代表其获取信息的能力、资源及迁移成本的承受能力越强,迁移的可能性越大。[3]

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二个方面,研究受教育年限对人们做出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即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少数研究则是以迁入地受教育平均年限作为该地教育水平的体现,而我们的研究着手点在于以重点中学数量作为教育水平拉力因素的代表。因为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重点中学升学率宣传效应,人们可能为了下一代升学更有意向重点中学数量多的城市迁移。

二、文献综述

前人研究大多是从微观层面角度,加以人口迁移理论分析,得出个人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对于个人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占多数,且数据来源多是人口普查或者人口年鉴,重点在人口非户籍迁移,而研究教育资源与人口迁移率的关系的很少;我们的研究则将重点中学数量加入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拉力作用,且重点在户籍迁移。本文将基于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迁入市重点中学数量与市际人口户籍迁移的关系,从而探讨教育发展水平对于人口迁移的影响与城市化问题。

三、概念界定、数据来源测算与数据分析

(一)概念界定

人口迁移率是衡量人口迁入、迁出变动的相对程度的指标,反映人口在地区间移动的频繁程度,[15]包括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人口总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迁入(出)率是指一定时期某地区迁入(出)人数占该地区总人口数的比率,总迁移率指一定时期某地区人口移动总人数占该地区总人口数的比率,净迁移率指一定时期某地区迁入迁出人口之差占地区总人口数的比重。教育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自古以来被视为厚德载物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理想和社会公德,具有公益性质,受教育者即公众始终是受益主体。教育资源是公共社会资源和市场经济资源的混合体,具有公共社会资源与市场经济资源的双重属性和功能。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就是按照市场运作规则,将教育资源的经营、管理、收益等权利,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赋予教育主体――学校以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其中,重点中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承载体,承担着建立准入标准、分配教育资源的责任,部级、省级重点中学数量一定意义上则衡量了该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辐射程度,体现了该地区教育水平的平均发展程度。

(二)数据来源与测算

市际人口迁入率来自中国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方案(2009)》的数据,数值等于出生时非本地户口、现为本市户口人数除以本市户籍总人口。《城镇住户调查方案》是为全面了解城镇居民生活现状及变化情况,满足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计划和进行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统计调查单位为城镇住户,采用住宅框选取调查户样本,主要调查指标有代表性的样本量为65400户,调查内容主要有各调查市县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现金收支、消费支出、非现金收入等。

部级省级重点中学数据来源于中国示范性高中信息库,经过数据整理与匹配而得。将市城镇居民平均部级省级重点中学数作为该市教育资源的体现,具体测算方法为本市部级省级重点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总数量除以本市城镇居民总人口。

(三)数据分析

四、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拟通过建立以下回归模型,考察和分析部级省级重点中学数量对人口迁入的影响,

β3*aeduc+u

入学教育个人总结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建设较快发展。财政一般预算收入__亿元,人均GDp突破__美元,所辖6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同时,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也不断深入,如何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行政府联网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更好地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十分有必要。

一、联网审计的目的和总体思路

(一)联网审计的目的

按照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理念,通过对财政收支、国资运营社会公众资金(市属各个国资公司)、社会公众资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等全部政府性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部门单位的联网,建立由审计机关负责建设的“政府资金综合监控平台”,在审计机关用于开展联网审计的同时,提供“监察窗口”、“财政窗口”、“国资委窗口”等,使其他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也能在设定范围内利用平台中的数据和监督方法,形成政府综合监督应用格局,形成联网审计工作模式的扩展和深入的应用,实现以下总体目的:

提高监管效果与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化审计;资金走向哪里,监督紧跟到哪里;政府支出到哪里,审计跟踪到哪里;资金使用到哪里,绩效评估开展到哪里;应用信息化、自动化手段,通过对政府资金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发挥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二)联网审计的总体思路

1、立足审计转型要求,突出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融为一体纳网审计系统建设要求内。

现阶段,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要求,在联网审计系统中体现为:联网范围上基本包括了管理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全部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能和资金性质,总体上划分为财政分配及收支管理(财政地税部门)、部门预算执行(各预算单位)、社会公众资金(社保资金及住房公积金)、国资营运(集团化管理的国有公司)等四大类;联网审计内容上既包括财务数据,也包括重大业务管理数据,将审计经验转化为计算机技术模型开展对比与分析。

按照绩效审计要求,将绩效审计理念和方法体现在联网审计分析模型中,根据各个审计对象的审计目标、审计思路和要求,重点突出分析性审计模型的开发建设。如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国资集团公司联网审计三个项目中,分析性审计模型的开发建设占有很大比率。

注重审计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在联网审计系统中不仅包括审计业务模型、通用分析查询功能、预警功能等技术,还注重联网审计系统与现有的oa管理系统、ao审计系统等信息化资源的对接,总体上要求实现:联网审计系统与oa管理系统交互;ao审计系统功能移植到联网审计系统中;预警信息到邮件系统供领导层决策等。

2、按照四大类政府性资金共性特征,面向满足横向、综合分析需求,开发联网审计业务模型。

结合每一类政府资金的审计要求,重点围绕“审什么、怎么审、审到什么程度”等思路,体现到联网审计系统业务模型构建过程中。

根据政府性资金相互关联的特征,重点突出建设各类政府性资金数据集,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相互关联的不同性质的数据链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开发审计业务模型,满足横向、综合分析需求。如社保资金审计涉及到地税部门的征收数据、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数据、工商企业登记数据等,在做联网审计数据规划时一并考虑,按照联网审计要求统一做好数据集建设。

围绕审计项目实施中需要外延调查对比、分析、取证等各项要求,按照审计事项需要实现的各个分项目标,将与审计事项紧密关联的外部门管理的业务数据,同时建设在联网审计系统数据集之中,一并规划建设数据集,便于实现审计横向、综合分析业务需求。如教育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取得财政部门的部门预算分配系统数据后,一并搭建数据集。

3、按照“在线实时、监督有效”的要求,基本实现实时采集数据,经联网审计系统自动分析、整理数据后,通过预警功能及时疑点信息,也能满足审计人员随时开展被审计对象的审前调查、日常跟踪了解掌握对方情况、为有针对性确定审计项目计划作准备等审计管理要求,能够较好地发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功能。

4、面向开放性、拓展性,规划建设联网审计系统。总体上,要求同一平台上实现各个不同单位(资金)的联网在线审计。具体体现为:全部的联网部门(单位)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建立在同一平台下;全部的联网部门(单位)的审计分析模型,搭建在同一联网审计平台上;全部的联网部门(单位)的联网在线审计或监控,在同一平台上操作与实现。

5、实现联网审计系统体现“审计专家经验库”要求。在开发、定制各种审计业务需求的同时,根据审计人员轮岗交流,以及不同审计人员、不同审计思路、不同审计方法等实际情况,增设了随时可以创建联网审计业务分析模型的功能,这样,不仅能积淀前人的经验,也能创新审计思路和方式方法,更够起到相互学习交流审计经验的作用。

6、结合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开发联网审计业务需求模型。审计模型的开发,结合项目审计实践,更能突出针对性、有效性,也能带动审计人员更直接、更感性地提升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能力。

7、面向市县联网审计“一体化”(即1拖n模式)规划建设。总体上,探索能够满足各县区审计局和市审计局使用同一联网审计平台、建立各自数据库、在同一联网审计平台上完成联网在线审计任务的方向,规划和建设整个联网审计系统。为此,突出加强了联网审计平台强大功能的规划和建设。

8、实现政府多个部门同时共享联网审计系统的监控资源。按照市政府要求,联网审计系统要满足监察、财政、审计、国资等多个部门共同使用、共享监控资源的需求,系统建设中,在同一平台上增设了各个部门的监控窗口,通过政府网路资源,能够实现各个部门根据各自的监督职能和要求,共享数据资源、共享监控技术、共享监督方法等。

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审计本质,建设和实践联网审计

审计长关于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本质的精辟论述后,给我市推进联网审计工作创新了思路。实践中,我市在建成一个具有强大支撑与拓展功能的联网审计平台的基础上,将预警功能、通用查询分析、审计模型“三位一体”确定为各个联网审计监督对象的主体功能。

预警功能:横向上突出行业性“面”的监控要求和纵向上部门(单位)的内控制度与财务收支的监控要求,开发预警功能,通过“在线、实时”联网监控,最早发现异常情况,审计监督及时跟进了解情况,若存在重大风险因素或违纪违规问题的,及时制止或向政府报告后解决问题。如市交通投资集团公司的联网审计,根据市政府加强国资公司管理的各项政策与制度,一方面开发了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盈利能力四大类10多个指标的行业性“面”上的监控功能;另一方面开发了资金流向结构分析、工程建设内控管理等单位特性的监控功能,对建设资金是否专项使用、工程项目管理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重大问题进行跟踪实时监控,较为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止了该公司以往年度发生的挪用巨额建设资金委托理财和从事房地产业务等问题。

通用查询分析:根据审计工作思路与要求,可以对预警的信息作进一步的查询分析;可以通过日常的查询分析掌握了解一个行业或某个部门(单位)的经济管理现状和趋势,为下一步确定审计重点进行立项作准备;可以实现对已经立项的审计项目开展全面的查询分析。如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实施,通过联网审计方式逐步实现以下目标:由单个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向侧重于开展横向综合分析调查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转变;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侧重于内控管理与收支预算执行比较分析转变;由单个单位的审计向侧重于整个系统的全部资金审计转变;由轮流计划立项向根据系统日常监控分析确定重点有针对性的立项转变。

审计模型:将成功的审计思路和经验,通过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模型定制下来,其实质体现为一种“审计专家经验库”,同时,在开发、定制各种审计业务需求模型的同时,根据审计人员轮岗交流,以及不同审计人员、不同审计思路、不同审计方法等实际情况,增设了随时可以创建联网审计业务模型的功能,这样,不仅能积淀前人的经验,也能创新审计思路和方式方法,更够起到相互学习交流审计经验的作用。

联网审计系统“三位一体”的主体功能中,有效的通用查询分析、审计模型功能,根据审计监控的发展要求,可以转化、设置为审计预警功能,长期坚持下去,审计机关作为一个“免疫系统”,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也能建议政府和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确保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好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部门预算联网审计在教育系统运用的探索

(一)教育系统联网审计业务思路

1、教育系统全部政府性资金总体情况分析

通过教育系统全部政府性资金总体情况分析,摸清教育系统资金总量及其分配情况,理清教育系统预算资金的来源组成和支出方向。分析实际到位资金的来源组成和支出方向,评估预算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及其有效性。

2、教育系统预算执行绩效分析

从资金到位资金使用情况、未纳入预算管理资金和超预算这两方面入手,分析财政资金到位是否及时足额,资金使用是否合理有效,从而研究财政预算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公平。

3、教育系统财务收支常规分析

对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检查,分析财务管理上的科学性、合理性,主要对其他收入、往来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等科目进行分析,查找不合理或不合规的操作。

(二)教育系统联网审计业务审计过程

1、教育系统联网审计流程设计

根据审计人员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解,结合用友审计公司开发的联网审计系统的功能,我们在教育系统联网审计建设过程中,设置了下图的审计流程和审计事项,全面的分析了整个教育系统的资金来源、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2、教育系统全部政府性资金总体情况分析

为全面掌握__年度市本级教育系统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总量情况,联网审计系统设计以下的几个分析模型,协助审计人员摸清教育系统的资金情况:

(1)教育系统全部政府性资金总体结构分析

第一步,确定属于教育系统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范畴。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政预算安排的单位资料,把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分中心设立的账套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纳入预算的预算单位;另一类是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非预算单位。汇总这两类资金便得到了教育系统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总量。

第二步,通过分析模型计算汇总纳入预算的各单位的预算安排总数以及财政实际拨款到位数。先把年初纳入预算的各单位的整年预算安排情况,从部门预算指标数据集中通过编写分析模型结合业务规则提取并汇总出来,得到了各预算单位的预算安排总数(年初预算数、上年结转数、上年资金结余数、当年指标调整数这四类数据的总和)。

第三步,通过分析模型计算汇总未纳入预算的各单位的资金安排总数以及财政实际拨款到位数。鉴于非预算单位的特殊性,需要对其会计科目体系以及业务单独处理。

第四步,汇总预算单位的资金总量、非预算单位的资金总量以及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总量。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摸清了教育系统全部政府性资金安排的总量,以及财政预算资金拨款是否足额到位情况;掌握了财政预算资金在各单位的分布,为财政预算资金在各单位的分布是否合理提供了分析依据。

(2)预算资金收入来源分析

第一步,分析教育部门经费主要来源的组成方式,研究目前的来源组成方式是否能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审计分析模型,从指标数据集中按照财政一般预算补助、非税收入补助、单位自筹收入、经营收入四大类,计算归纳教育系统及其各单位的预算收入来源的组成,计算各种来源在总来源中的比重,从而分析财政预算来源的组成结构。

第二步,深入分析教育系统及其各预算单位各种预算支出的来源组成,以辅助分析教育部门经费支出的来源组成情况。通过建立审计分析模型,从指标数据集中,按照各单位经常性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三大类,分类汇总每一项支出的来源组成,从中可看出各单位用于各项支出的经费来源组成,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非税收入补助仍是教育部门经费主要来源,非税收入补助在经费总来源中比重过半,有的学校超过了80%,如教育学院,教育经费构成中主要是教育部门收费和学校土地出让金。但随着教育部门收费进一步规范,收费会渐渐减少,同时,学校土地出让金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作为教育部门经费主要来源以后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3)预算资金支出方向分析

第一步,分析教育部门经费支出的方向,研究经常性支出、项目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调查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在严格控制和压缩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寻找资金的最优使用结构。从财务数据集中,汇总出各单位经常性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的额度,并计算各种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第二步,分析预算安排各项支出的资金类型,研究各项支出的经费来源方式。根据指标的分类有:年初预算、上年指标结余、上年资金结余、指标调整。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可以直观地分析各单位的各种支出经费来源于何种指标。

第三步,重点分析项目支出的支出结构,分析项目支出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建立分析模型,理清了各单位的项目支出组成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摸清了教育部门的经费支出结构,教育经费的开支中,经常性支出与项目支出的支出比例约为1:3,且不同性质的单位中的这两项支出呈现不同的比例关系,项目资金主要投资在高等教育上,教育部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另外,有将近70%的项目经费集中在教育局,由教育局安排使用。在支出资金的来源上,有将近50%的项目经费是在年中调整追加的,可见,财政的预算安排编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4)财务决算实绩分析

第一步,根据预算安排的来源种类,分析单位实际到位资金的来源组成结构。通过建立分析模型,按照预算资金的来源安排方式,分单位统计各单位资金的实际收入来源,查看是否与预算安排来源相符。

第二步,分析单位实际支出结构,明细到4级科目。通过建立分析模型,从数据集中根据预算支出的明细分类,计算相应科目的支出总金额。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单位实际收入的来源基本符合预算安排的来源,单位实际支出的结构也基本符合预算安排的支出结构。

3、教育系统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教育系统预算执行情况,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财政预算资金到位使用情况:

第一步,根据财务和指标数据集建立预算指标执行总表,表内信息包含20__年教育系统18个预算单位的各项目指标的编制信息(包括年初预算指标、上年结转指标、上年资金结余、调整指标),计算当年各单位各明细项目的可用指标,并按照资金的来源性质分解可用指标。再从财务数据集中计算出每个明细项目的实际到位资金及实际支出金额,计算资金的到位情况及资金的使用情况。此外,通过模型分类标识出每一个明细专项项目的执行状态,如有年初预算安排,但资金未拨付到位的情况;再如有上年指标结余,但指标未到位的情况等。

第二步,计算04年至06年3年的资金到位率以及07年的指标到位率和资金使用率,从年度上比较分析指标到位及资金使用情况。通过建立分析模型,按单位汇总每年的指标到位总量及资金使用总量,计算指标到位率及资金的使用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分析每一笔资金(尤其是专项资金)在指标安排、资金到位、资金使用的预算执行全过程中的情况。

(2)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及超支分析

在预算执行分析总表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来源分类,对预算指标安排情况及对应的实际收入情况,查看是否有未纳入预算的收入;另外计算预算可用指标与实际支出的差额,分析超支的现象。

4、教育系统收支审计分析

教育系统常规收支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其他收入分析,检查其他收入中是否有不合规的收入

第一步,选取其他收入明细账,按年度,按单位,按明细科目分类汇总贷方和借方发生额。第二步,分析其他收入明细内容,分类检查各种其他收入的来源,各种其他收入的项目的收费连续性、合规性。通过建立分析模型,筛选出所有其他收入明细,归纳大类名称(其他收入—其他),并指定小类名称(工资,代管费、工本费等)。

通过以上分析,取得的结果中的发现有代管费结余转其他收入,有工本费、资料费转其他收入情况。有未上缴财政直接转入其他收入情况。

(2)应缴财政专户款分析

应缴财政专户款分析,主要检查是否有应收的未足额收取或多收,应缴未足额缴纳的情况。

第一步,应缴财政专户科目按单位整理分析。列出历年18个预算单位的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的明细账。

第二步,根据上一步的明细账找到(根据单位编码、年度、月份、凭证号找)所在的凭证,列出同一张凭证中的所有会计分录。

第三步,从凭证表中筛选出摘要里包含单位名称的记录。需要事先制定好各个单位名称的可能叫法的中间表。在生成的结果表中增加一列对方单方名称,以便查看。从审计分析结果表中,发现部分应缴财政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财政。

(3)往来款分析

往来款分析主要分析往来业务中是否有违规发放奖金、奖励等业务活动。

筛选并统计各单位各年各往来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

奖励奖金及补助发生情况。据上列出其他摘要里含有“奖励”、“奖金”、“补助”的情况。

服务性收费收支情况。通过该模型查看是否有未经批准的收费项目等情况。

通过分析表分析得到,发现嘉兴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存在未经批准收费情况。

(三)教育系统联网审计技术实现过程

1、建立多维数据集市

1.1建立教育系统财务数据集

教育分中心的财务数据记录和反映教育系统各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通常,财务的多维数据集市围绕凭证记录组织,用发生额作为度量值,把时间、单位、科目、项目等属性值作为维度,建立多维的数据集,从而可以从时间、单位、科目、项目等角度去分析各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为能实现关联、对比、演变等分析技术奠定了基础。财务数据集市结构模式图如下:

1.2建立部门预算指标数据集

教育分中心的指标数据主要包含了各个单位各项指标的值,在指标值基础上附加资金性质、预算类别、预算科目、项目类别等属性,因此可以把指标作为中心主题,附加属性作为维度建立指标数据集市。指标数据集市结构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2、运用关联、对比、演变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举例

2.1年度间异常变动分析(对比分析)

目标分析:

通过此模型分析教育系统内各个单位各个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及财政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类科目)从20__年开始,各科目发生额是否存在异常变动的情况,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从而为审计提供审计线索。

技术分析:

根据审计目标,我们可以以年度、单位、科目作为三个维度,发生额作为度量值,建立三维数据分析模型,如图:

模型分析:

上图中,每个小立方体就代表了某一个年度某一个单位某一个科目的当年发生额。例“金额4”代表了__一中__年其他收入的总额。“金额6”代表了__年财政补助收入的总额。“金额11”代表了教育考试院__年的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总额。

审计结论:从直方图中我们可以看出__一中__年、__年、__年其他收入偏大,经穿透得到这三年的其他收入明细账,发现存在代管费转收入、收教发公司返回教师值班费等疑点,如图:

经审计取证核实,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且经过查询分析及二次建模分析得知还有其他单位也有这种情况。

(四)教育系统部门预算联网审计初步成效

1、有效的揭露教育乱收费问题:

(1)市教育学院违反按《__省收费许可证管理办法》未按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__至__年度违规收费__万元。

(2)装备中心利用掌握的教育部门图书配发采购和音像教材采购资源,为本单位及所属县(市、区)机构非法牟取利益。*至__年度共收取音像教材返利和图书优惠款共计529.54万元。

(3)资料发行费、工本费中存在乱收费问题:市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资料费、工本费结余__万元;__年度结余180万元;__年度结余__万元;__年度结余__元。4年时间超标准多收取的资料发行费、工本费近1000万元。

(4)截留财政收入发放奖金及其它支出:__电大__至__年度收取的考务费分成收入153.53万元,直接用于冲减事业支出中的人员支出。考试院20__至20__年度将向县市区收取的考务费117.95万元,直接转作单位其它收入,未上缴财政。

2、教育投入和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年底,财政已安排预算支出,未使用的教育资金8771万元(留存财政资金总数6004万元,教育局可用的专项资金结余2767万元)。到(年底未使用的教育资金增加到25337万元(留存财政资金总数16864万元,教育局可用的资金结余8473万元)。近四年教育部门18个预算单位教育经费到位资金使用率呈现下降趋势,__年至20__年到位资金使用率分别98%,95%,94%,81%。2013年市教育部门预算单位预算指标到位率73%(预算指标62691.43万元,到位资金45826.97万元),到位资金使用率81.5%(到位资金45826.97万元,实际支出37354.01万元),预算资金使用率59.58%,特别是市教育局本级,预算指标到位率60.8%,到位资金使用率61%,预算资金使用率仅有36.6%。

3、地方教育投入方向存在偏差

(1)高等教育投入比例大幅度提高:__年度高等教育投入__万元,20__年度__万元,增长__%。

(2)基建投入快速增长:嘉兴市教育系统*年度基建支出9820万元,用于归还基建贷款本息__万元。2013年度基本建设支出__万元,修缮学校基建贷款还本付息支出3348.21万元。

(3)教育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教育日常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近四年教育部门18个预算单位教育经费增长比较快,__年至__年的四年时间,教育经费年平均增长39.95%。但同期各学段的财政安排生均拨款经费基数未做调整。财政安排的生均经费标准未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从审计的情况看:财政安排的生均经费的保障水平,与各学校实际的支出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各学校通过社会力量联合办班、课外补习班、其它收入等形式收取的费用,未纳入学校统一的财政财务收支管理,用于弥补教育日常经费的不足和提高教职工待遇。加大教育软件的投入,提高嘉兴教育的整体实力。目前嘉兴教育的硬件设施投入已达到较高水平,软件投入相对增长较慢。在目前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形势下,软件投入应相应增长,达到教育经费总体投入的增长水平。

4、教育资金的筹集问题

2013年18个预算单位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来源合计62691.43万元,具体为:财政一般预算补助23417.32万元,占总经费来源37.35%,;财政非税收入补助37427.24万元,占总经费来源59.7%,;单位自筹收入__万元,占总经费来源2.91%。

教育资金的筹集财政非税收入补助仍是教育经费主要来源。2013年教育部门18个预算单位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非税收入补助,占比为总来源60%,有的学校超过80%,如:嘉兴教育学院财政非税收入补助占经费来源83%。财政非税收入构成主要是教育部门收费,以及学校土地出让金收入。随着教育部门收费进一步规范,收费会渐渐减少,同时,学校土地出让金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作为教育部门经费主要来源以后将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5、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反腐倡廉和依法行政;揭示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促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揭示重大体制,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1)教育后勤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前些年提出的教育产业化的趋势,各学校的后勤均已经转入了社会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提高了教育后勤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学校的后勤社会化的资产管理和产生的利益分配管理,未能制定统一的规范。以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与嘉兴市经济协作集团公司联合成立了博大后勤服务公司,负责学院的后勤管理,该公司__年2年中900多万元的净收入被游离于公司和学校的收入以外。

市教育局将市属高中的学生住宿收费划入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运营。__三个年度,是教发公司以“宿舍值班费”的名义通过后勤分公司直接发放各学校教师值班费和班主任管理津贴近1000万元。收益部门化的倾向及为明显,造成一部分支出脱离正常财政监管。我们提出了审计建议: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教育后勤设施,转换为经营性资产,应按经营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可采用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进行管理;由此而产生的收益,应作为国资收益进行管理,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专项用于改善教育条件;有关职能部门应及时制定相关规定,规范目前的资产和收入监督管理模式,防止利益部门化。

(2)学生代管费收支中存在的问题

__年一中、三中等部分学校将学生的代管费结余合计186.4万元转作单位的收入。在审计抽查的三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所反映的情况看,学校向新华书店和其它图书资料发行单位购入的教课书和教辅资料,大部分是在图书标价的基础上7-8折购入的,而各校均按图书的标价,向学生收取,课本图书资料折扣部分未能让利于学生,而被用于学校其它支出。

(3)嘉兴市教育局将学生校服采购和住宿学生床上用品招标采购工作交由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由教发公司编制的学生床上用品和学生校服采购招标书中公然列示:“学生床上用品商务标即报价书,《报价书》可根据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利润+厂方让利5%来确定。”“学生服商务书即报价书:本次招标系有底招标。投标方可根据成本+费用+税金及附加+利润+厂方让利8%来确定报价。”

审计查证发现,学生床上用品回扣5%,学生校服回扣8%。

(4)变相开展双休日办班活动形成大量帐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