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3:54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核心素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强国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表现与有效途径。在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因此对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不容忽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科学课和校园科技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核心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开展思考与想象,跟随教师的脚步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形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产生紧张的心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总是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进行被动地学习,形成了紧张的教学环境,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始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学科教学,不需要刻意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人文素养而不是应试技能。并且提出质疑,也是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形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教师的讲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与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联合学校各部门,组织开展好丰富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年央视有一档热播的节目叫做《奇思妙想闯七关》,主要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过关的模型,在其中利用众多的科学原理,使得只要模型在第一关开启一个开关,模型就能自动的到达最后一关,达到终点。教师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由学生探索其中的奥妙,展开想象,运用科学原理设计成可行的模型。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只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养成,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利用创新思维进行创造。并且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学是学生对新事物产生认知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提高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来源,教师要以丰富学生想象力为前提来培养创新思维。于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进行天体运动的学习时,教师要借助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营造一个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仿佛就置身于宇宙空间,展开想象,仿佛可以直观地看到天体运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中以一个科学模型为例,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与之相似的多种模型。一旦创新思维得以养成,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再不是难事。

4结语

以上是本人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腾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要分析好客观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切实地养成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转化思想

翻阅百度文库和中国知网上有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文章,学者们大多把小学核心素养的讨论限定在数学学科之内,这种只针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讨论,无疑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但也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笔者认为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讨论,最好是置于2016年9月18日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之下,从宏观上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讨论。笔者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以依托,以转化思想为例,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原则和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理解有两种:一是基于数学学科的思考,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数学这门学科所需要的诸多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当前,哪些素养处于数学素养的核心地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这几个素养在数学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是基于学生发展的思考,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一个中心、三大方面、六个要素、十八个重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二、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原则

1.综合培养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着手,把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具体到涵养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把培养自主发展具体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把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具体到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中。把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个要素”体现在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圆课本内容正是按照“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来编排的。圆的认识从感官上对圆的形状等进行了认识,然后通过对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学习,达到对圆的理性的认识,这个过程体现了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方面的对科学精神的培B,同时在练习题中有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这体现了社会参与方面的相关要求,而“欣赏与设计”一节更是贯穿着健康生活和实践创新的要求,“圆周率的历史”则是对文化基础中文化底蕴的涵养。可见在内容的编排上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转化了其他版本的课本编排的传统思想,遵循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培养的原则,同样的,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也要遵循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

2.突出重点原则

每一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特有的素养,这个学科的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某个方面关系比较密切,对培养核心素养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小学数学学科就对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势,因此,在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下,要采用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小学数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1.提高教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既要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对新近国家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在数学上体现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通过阅读相关的文件,正确理解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深入地研究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核心素养理念,从而更加有效地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把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生核心素养》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推进教育改革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我们要把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它是各学科学习的最终归宿,当然也是数学的教学归宿。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转化传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备课时老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体系,特别是在教学目标设置时更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再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圆中“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课为例,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把这一节课不纳入教学计划,不进行课堂学习。但是,这节内容的学习恰恰能对学生文化素养起到涵养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思想,根据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本节课给予相应的重视。

总之,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首先应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转变思想,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从教师、教学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入手,从而达到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开始重视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对学科内容最好的阐释,数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数学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知识所思想和方法都蕴含其中,良好的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例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公式定律等。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以及计算、测量等基本技能,掌握方法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用通融的、练习的观点整体把握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人先天带有的能力,以及后天训练、实践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品德与观念、思想与方法等都包括在内。用不同的标准将素养分类,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类别,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素养可以分为数学素养、英语素养等。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素养,这是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程度划分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这两种分类的集合,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并掌握数学本质。我国学术界对于数学素养尚无准确的、统一的界定。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数学自身出发,较为综合全面的认为数学素养大体包括一下几种能力:数学的交流与表述、数学思维和推理、数学论证、建立模型、符号使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及使用辅助工具。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学科的独特性,是构建数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数学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体系框架,多维度多角度的阐释数学的内容,凸显数学思维和数学建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多元化,具备很多不同的特征,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体现了数学核心素质的阶段性;在数学教学中,公式定理、运算法则等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其包括数学情景、数学意义、数学建模导向等,具有抽象性。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其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的思考态度,都满足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获得的,所以在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数学核心素质的培养融入教育与体系,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体技巧,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小学成长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题技巧等等都是重要的时期,也是各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基于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还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在知识点设置上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选择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场景,可以创建一些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一种数学思维。比如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可以在讲过换算规律之后,告诉学生五十元可以买苹果,但不能买汽车,五百元可以买电视,五角钱不可以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备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方便学生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阶段通过抽象思维习得的是基本概念,对于一、二年纪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重点在于感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数学意识。

(二)加强知识与课堂之间的联系

课堂是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场所,所以要将课堂时间好好的利用起来,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影响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可以可学到知识。要注重将统一固定的课程转化为灵活的课。同时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是数学的入门阶段,不管讲课内容多么自由,始终不能脱离教材,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讲相关知识是,教师首先明确了主要知识点后,可以结合其它知识点整合讲解,在备课过程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在课堂上提出有发展意义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形式趋近于应试教育,在学校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从根本上忽略了对于核心素质的培养,要想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也需要对核心素养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教授学生。

(四)在教学评价中考察

在教育教学中,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不过分强调速度的快慢,速度的训练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考查内容中也要包含数学素养,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设置一些相对较难的题目,不单单从结果判断答案的对与错,而是判断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向是否正确,也可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变通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景多角度思考,行程变通的思维意识,让学生积累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数学素养。

结语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心追求速度,数学学习是要思考的,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启发学生善于思考。这需要高素质的老师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出最适合当代小学生的方法,将核心素质培养落实于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考试检测、将知识点与实际理论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03-104.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14-02

【作者简介】王岚,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164)副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自20世纪90年代oeCD开展“素养的遴选与研究”以来,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构建核心素养框架。2013年,中国启动了核心素养项目研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新鲜出炉。

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顶层设计与建构,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度形成了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一、核心素养的校本建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需要每一所学校进行适切、适合、适应本校基础的现实转化。在建构校本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国际范围以及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有的因数”,也需要关注学校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的“独有的因数”,需要在“公有”与“独有”中整合、融合并最终实现契合。

被誉为“少年硅谷”的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下文简称“铜小”)正是在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建构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培养什么样的铜小人?怎样培养?培养得怎么样?是铜小管理者与教师常常自问的三个问题。

铜小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与借用,而是充满个性地创生与建构。学校秉承“让师生得到应有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七大维度的铜小学生核心素养,分别是社会责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建构了相应的二级指标体系。在这样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从铜小走出的学子一定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国家标准基础上的有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鲜明的气质与独特的形象。

二、核心素养的实践落地

20多年来,铜小坚持用课程改变学校、用课程重塑文化、用课程发展学生,不断发现课程的价值、放大课程的价值,并让课程的价值持续增值。因为,在铜小人看来,如果说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那么要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其答案一定蕴含于课程。一所学校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这所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服务、课程选择与课程体验。

1.孕育“人人在创新”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铜小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课程的含义。课程已然成了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学习与生活体验。

在铜小,人人可创新、人人敢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在创新。创新设置课程、创新开发课程、创新实施课程、创新评价课程。而这样的课程文化,流淌在校园的时时处处,充盈于课程的方方面面,浸润于师生的灵魂血液,成就了师生精神的幸福归依。

2.建构“东方硅谷”的课程基地。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花项目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学校、南京市星光基地学校,铜小坚持以课程项目建设为契机,20年如一日把课程基地建设成为“东方硅谷”学习中心、儿童创造研究中心、项目课程体验中心、课程改革推进中心、课程资源建设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铜小的“东方硅谷”课程基地,是极具生长性、发展性与延续性的。20多年来,岁月更迭、人员交替,初衷不变、宗旨未改。在铜小人看来,童年是极具幻想性与创造性的。一个人童年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成年后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因此,铜小努力“让儿童回归童年,让童年回归金色”。铜小人致力于重新发现儿童的创造性、生长性与独特性。在实践中研究,在田野里生长,在社群中分享,在创造中改变。从五大基地到n个基地,从六大科技室到n个室,基地的生长,同步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生长;基地的发展,同步展示的是课程建构的发展;基地的创新,同步表达的是教育实践的创新。

3.创生“智慧云梯”的校本教材。

“社会责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这七大核心素养从校本构建到校本实施,课程是重要的途径。而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中,教材又是重要的载体。铜小在课程研究之路上,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构建了师生发展的校本教材“智慧云梯”。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全员创编与人人研究。系列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小小科学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从核心素养校本表达的视野出发,每个年段围绕“七大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系统研究与持续创新。比如《铜小科技》2007年暑假就进行了第四次的校本修订,在保持教材原有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植儿童生活的环境背景、根植儿童生活的时代背景。而这样的改版与修订,自《铜小科技》诞生以来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常思常改,常改常新,从1.0版走向X.0版本的过程,是对于儿童核心素养研究的发生与发展,是对课程校本建设的持续与深入,是对基地专题研究的思考与思辨。从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从操作体系到评价体系,《铜小科技》越来越贴近铜小学子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有力地引领着铜小学子的创新与实践。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智慧启迪与创造培育。校本教材的编著是一个教学相长、且行且优的过程。校本教材的编著,不仅凝聚着校本教材研究教师团队的智慧,也凝结着一批批参与校本教材学习与体验的学生的才智。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儿童究竟喜欢怎样的教材?什么才是好的学习项目?怎样的校本教材才是儿童需要并喜欢的?在一次次对话中,在一条条建议中,《小小科学家》日臻完善。《小小科学家》真正成了铜小学子的《小小科学家》,铜小学子也真正成了铜小的“小小科学家”。

4.创建“教学做合一”的实施路径

提高学校生活品质的核心在于重构学习生活。学校与学校最大的不同,不是校舍、不是环境、不是奖牌,而是提供不同的学习生活。铜小的学习生活是让人充满期待的,是令人不嗷匚兜摹R蛭,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是与研究结缘的,是与创造相约的,是与当下链接的,是与未来牵手的。

双百工程,让童年与自然亲密接触。“一百种动植物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促成铜小学子人手一张动植物研究课程单,可以独立研究、可以组团开展、可以实地观察、可以村落走访、可以网络学习、可以对比试验……不同的课程载体、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是多样的学习体验与研究成果。而这样的过程,是“教学做合一”,也是“玩思创一体”。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对小学科学的意义

(一)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育人要求

小学新课标指出:“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的形成,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自然观,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动手活动的乐趣,多方位发展学生性格。”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科学的教学就必须基于核心素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科学学习中的任务,得到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小学生的教育,核心素养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文化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基础知识体系,用自己的思维代替教师的表达,培养自身的学科逻辑思维;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对知识要有一定的拓展,不应满足于教师传输的知识,有能力将知识运用到生活或学习的实例中去;社会参与要求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响应社会活动[2]。核心素养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标准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当代的小学科学教育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科学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三)提升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提升。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思想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势必会调整学习的态度,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科的学习质量。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开展策略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能稳定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发展思维,学会合作思考。高效课堂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学习任务。但当前的科学高效课堂体系还不够完整,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单一。下文将重点强调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方式。

(一)创设环节,提出问题

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基于一定的教学氛围。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更愿意在充满讨论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应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适合上课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积极响应课堂,配合教师的教学路线。以广东科技教育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光》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引入光的传播原理、小孔成像等有讨论性的问题,让各小组成员展开激烈讨论,并在讨论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高效课堂主要应以导学案规范教学流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导学案的制作上,制作出有效果、有水准的导学案。在制作导学案时,教师可集体制作,集中所有教师的智慧,使导学案呈现出最高水准。以广东科技教育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理与健康》为例,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可将饮食、保护器官、呼吸等课本内容作为任务划分给各个教师,划分清楚,各有分工。这样制作出的导学案才能满足课堂需求。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6

从2010年以来各省市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来看,以上分析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对各地备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笔者在近年来的持续追踪过程中也发现,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又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甚至是里程碑式的进展,使笔者产生了撰写《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新走向与备考建议》一文的想法。而这,不得不从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39题(以下简称“39题”)这道“横空出世”的好题谈起。可以说,39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凸显高考评价功能,为高考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启了新的篇章,树立了新的标杆。

一、例题及答案

某校开展“我为社区献一策”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是一组同学撰写的调查报告。请在横线处按要求填写内容。

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调查报告

1.调查背景

某小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未规划停车位,且无专门物业公司管理。近年来,“停车难”成了小区居民头疼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居委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第一阶段,应部分居民要求,居委会将小区绿化用地改造为停车位,但遭到另一些居民的强烈反对。第二阶段,居委会计划引入外地的“潮汐式”停车经验,与附近不对外开放停车位的写字楼达成协议:夜间,小区居民可以在写字楼付费停车;白天,写字楼里的上班族可以在小区付费停车,利用“错时停车”共享车位,盘活闲置资源。但这一计划公布后,担忧、质疑也随之出现。本调研小组受居委会邀请,对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展开调查。

2.调查过程

(1)文献查阅

①相关报道,如其他地区的实践经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一种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1分)

(2)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对象:居民、_______、_______。(填写其他两类访谈对象,2分)

问卷调查结果:

“潮汐式”停车方案居民意见统计

3.结论及建议

(1)本报告对该社区居委会第一阶段做法的评价是:(3分)

(2)鉴于“潮汐式”停车方案涉及多元利益主体,本报告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区的民主管理,为此提出3条建议:(6分)

参考答案:

2.(1)文献查阅(示例):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研究成果,如相关论文。

(2)访谈对象:居委会、业委会、街道办事处、党员代表、志愿者代表、政府规划部门、社区民警、专家等。

3.(1)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积极解决“停车难”问题,发挥管理居民公共事务等作用。第一阶段,居委会根据部分有车居民意见将绿地改为停车位,没有遵循民主程序、听取多方面意见。

(2)本题可从引导居民参与决策、实施民主管理、完善监督的角度作答。如从其他角度回答,符合题意,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居委会可以通过张贴公告,使居民了解“潮汐式”停车方案的相关信息;通过召开居民会议等形式,及时沟通、协调不同居民的主张和利益诉求;制定具体停车和收益分配细则,完善方案。居委会可以组织居民成立停车管理小组,实施“潮汐式”停车方案,实现居民自我管理。居委会和停车管理小组应定期公开、汇报停车方案实施和收益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居民监督。

二、核心素养解读

2016年9月13日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而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要具化为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根据思想政治课标修订组专家的讲话精神以及《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笔者按照“构成要素”、“基本内涵”、“主要表现”进行整合(参见下表)。

结合上表,我们可以看出,39题主要考查了法治意识(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创建和谐社区,需要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理性精神(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需要关注双方合理关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契合点)、公共参与(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需要掌握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与方法)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从评价角度看,与其他核心素养一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的。这意味着高考命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难度极高、挑战极大。难能可贵的是,39题给我们初步揭示了学科核心素养类试题命制的一般步骤: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动态生成问题,指向核心素养答案走向多元,引领评价改革。

所谓情境,是由人的认知、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等主观心理因素及生产生活场景等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与活动主体内心体验和感受呈高相关性。素养的形成、发展及检测,均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60辆。私家车越来越多,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39题创设的某小区“停车难”情境,来源于生活实际,让考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停车难”给小区居民带来的困扰,如有车居民在小区找不到地方停车的痛苦、对晚上停车到写字楼可能增加费用的忧虑,无车居民对小区绿化用地减少、写字楼里的上班族白天到小区停车可能加剧环境污染以及带来安全隐患的担心。通过“感悟角色”“体验冲突”“换位思考”,为考生接下来探究如何解决“停车难”问题、f调小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展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那些离学生生活太远、虚假空泛的情境,是难以达到39题的效果的。

情境为展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舞台,而接下来的问题设计则成为考核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必须基于情境生成,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精心设计,否则,前面已经创设的情境就会形同虚设。39题紧密围绕同学们对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的调查研究,设计的问题涉及考生在调研中获取什么文献、采访哪些对象,对改小区绿化用地为停车场的方案如何评价,该小区的民主管理怎样改进。这些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考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整合优化书本知识,储备和调用书本以外的知识,是很难解答好这些问题的。可以说,对39题设问解答质量的高低可以客观地检测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层次。

尽管这些年高考命题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高考选拔功能被强化、评价功能被弱化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还是“挑错”考试,标准答案往往独一无二、至高无上,因而,高中教育始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39题让我们惊喜地看到,答案的设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走向多元,如文献的类型、调查对象的选择,让考生有很大的选择性,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给分。再如完善小区民主管理的建议,既有书本知识的整合,也有生活知识的运用,提供的建议多达5种(这还不包括阅卷专家组针对考生答题情况拓展出来的其他合理建议),考生只要答出其中3种就可得到满分。这对高中素质教育的开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当然,这种多元化的答案设计也给高考阅卷工作带来一定压力。笔者在和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扬州大学吴星教授探讨这一问题时,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中国基础教育光辉的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能因为可能加重高考阅卷负担,而停下探索和实践“答案多元化”、引领高考评价改革、推进基础教育全面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脚步。

三、研究性学习试题备考建议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还没有正式实施,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会暂时不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相反,笔者认为,以研究性学习试题为首选题型考核学科核心素养将会成为过渡期高考命题的“兴奋点”。针对39题所呈现出来的新动向,对备战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照主要表现,提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自觉加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不断加以提升。本文在前面绘制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图表揭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每个构成要素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表现。其中的主要表现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我们是否具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R、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对照主要表现,结合自身实际,客观评价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并有意识地加以提升,是解答好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类试题的治本之策。

2.关注生活实际,养成思考习惯

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这既是保持试题鲜活灵动的要求,也是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学生尽管“身在校园”,仍要“心系天下”,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双向结合,即在学习理论时,不死记硬背,而是自觉联系生活实际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观察生活时,“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自觉运用所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39题所揭示的小区“停车难”问题,可谓司空见惯。然而对有心人而言,他既可以用社区居委会第一阶段的做法来验证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又可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为完善“潮汐式”停车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是小学义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需要学生合理开展逻辑思维能力,充分动用想象力和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复杂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教育的关键点。本文根据当代信息技术的科教手法,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

1、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扩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课堂授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小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科技性等特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独特结晶,其主要的构成部分是数学人文、逻辑思想、数学意识,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审美表达是数学教学的切入点,换句话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爱上数学,并让学生掌握合理和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经历一个“愿意学、敢于说、勇于做、能做好”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把学习数学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统计表与统计图”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的理论知识时能有较高的感悟和理解,比如下面这个统计图中,a、B、C分别占有46%,38%,9%的比例,求D的区域占整个圆的百分比。根据图中的示意,我们可以得到D的百分比的求法是1-46%-38%-9%=7%,由此得到D占整个圆的百分比是7%,教师要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核心思想,让学生遇到概率数学题目时,有效地围绕中心思想,即概率知识,进行解答,能提高做题效率和准确度。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元素――丰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要求极高的学科,要想学好数学,学生不仅要熟知课本上的理论教学知识,还要有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对许多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逻辑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记忆,教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利用好网络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发展学习耐心,提升做数学题的运算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元素,能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强有力的效果,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核心内容就是逻辑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让课堂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有:抽象推理、数学模型、运算能力、数据分析、空间概念等,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模型结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让学生观看数学模型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多面体的结构了解,如粉笔盒可以近似地看作“正方体”,钢笔可以近似地看作“圆柱体”等等,教师要从现实世界到数学内部,把数学课堂上的研究对象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引发学生的构思和想象,再通过各种命题的推理和演算过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运用技巧,使小学数学课堂具有“实用性”、“多元性”、“核心性”等特点。

3、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探究――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效率

社会和科技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成为当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既然选择了网络资源教学作为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就要有效地运用其优势,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的探究过程,把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多运用一些例子,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探究和学习,利用科技技术,找到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学习内容,另外,教师应当多找一些关于教学内容的资料,学生感兴趣了自然就会认真听课,自觉地集中课堂思想,紧跟教师步骤学习,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教师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答关于直角三角形的数学例题时,充分发挥数学核心知识,比如下面这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两条直角边边长是3和4,求另一条边的长度,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得斜边的长度为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再开方,最终得到5,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的做题经验,让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学生具备了“核心素质”的学习观念和意识,才能落实小学数学核心教育的高效课堂。

总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新目标和新理念,是深化改革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重要核心内容,也是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一定要从日常的教学工作入手,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再数学课堂中加入有效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教学,促进“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可持续、全方面的发展,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科教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章红波.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Z1期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英语教学.《江西教育》.2009年30期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重要性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

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一方面包括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包括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和探索能力。自主发展则强调的是个人在自身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即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应该在保证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探索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从而逐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社会参与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人作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在实践中必须要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作为学生而言,学校是其主要面临的社会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应该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学校、班级管理的行为规范,已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需要理想、信念、道德的支撑,更需要具体的发展要求进行指导。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过于抽象的思想理念显然已经超出了其理解范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将纷繁复杂的教学标准进行概括总结,并整合为核心素养,这样学校、教师、学生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设计,并利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的常见事例进行扩展与延伸,将核心需要的培养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预习任务的安排,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制定人性化的班级条例,落实柔性管理措施,增进学生与教师、与班集体的情感,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

在小学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一方面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面,即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核心素养对各个学科提出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并通过知识的讲解,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保证核心素养培养与各学科教育之间的契合;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于公民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渗透和有效的落实,而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初期,利用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目前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侧重班级治理而忽视班级管理

目前小学班主任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班级治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主体的颠倒,例如在班级治理中,许多班主任喜欢“独揽大权”,事必躬亲,包办了班级管理中的大小事宜,而学生在管理中只能以客体的身份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的安排,全然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力;缺乏教学沟通,如班主任将班级管理与各学科教学之间割裂开来,既不能为学生和科任教师之间搭建沟通桥梁,也缺乏与科任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导致了班级管理由于缺乏沟通和互动而变得僵化、低效。

2.重视共性发展而忽视个性培养

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一些班主任过分强调班级整体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其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例如在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中,班主任通常只会为整个班级制定一个较高层面的奋斗目标,而对于学生个体的具体奋斗方向缺乏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常常在大目标的要求下产生目标缺失,迷失方向的心理障碍;再如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更加倾向于强调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而忽视了对“差生”的个人潜能的挖掘,进而影响了整个班级氛围的建设。

3.采取一元评价而忽视多元融合

目前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教学管理评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评价内容的单一,如许多班主任仍然以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是否提升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实践等教学内容的评价;②评价主体的单一,如多数班主任在评价中都以自我为中心,利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析,而忽视了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以及社会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效果的评价。

四、提高小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有效策略

1.奠定班级管理基础,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素养

学生既是班级管理的内容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因此,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利用完善系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奠定班级管理基础,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民主选举活动,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同时利用意见薄,引导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此外,班主任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如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明确学习任务和核心素质培养目标,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在自我管理中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管理,班主任不仅可以在“放权”中减轻工作压力,还可以在班级内营造自育自学的良好氛围,从而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发现自身的优缺点,进而不断完善自我。

2.创建优良班风学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应该重视对班风、学风的营造,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各科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然后利用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以学习为重”的思想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渗透在班级文化中来;此外班主任还应该注重对班级学习目标的调整,不仅要为班级设计一个整体学习目标,还应该鼓励个人为自己设计一个短期目标,并让学生将班级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以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3.优化教学管理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班主任应该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个性发展的班级评价体系,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以及敢于实践的探索精神。班主任在优化班级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教学管理指标的多元化,即在核心素养评价中,班主任不仅要考查学生语、数、外的学习情况,还应该重点考查学生品形、能力、情感、价值观、法律意识、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等素养,从引导学生对核心素养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应该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在评价中应该通过与各科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挖掘家庭教育中的教学管理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时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革,而要想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就必须要从基础教育做起,为小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加强教学管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小w教学管理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课堂转型;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0103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构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的解释。由于学科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力点,在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的作用下,衍生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等。同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有助于学科边界的软化以及跨学科的整合。所以,加强对课程建设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关注,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新契机。

2016年10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主题活动,通过探究、服务、操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开设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前,回应核心诉求,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责任担当素养是实践育人的根本所在,而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笔者认为,应解决当前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存在“重课堂,轻实践”“重活动流程,轻内心体验”的问题,将发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到教学中,承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责任。基于此,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转型,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规范活动领域,课程外延扩大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对原有的四大活动领域进行了归类和合并,从中提炼出四种基本活动的形态,并对其内涵和要素进行了梳理与必要规范,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合并为“操作性学习”,将“社区服务”和部分“社会实践”整合为“服务学习”,保留“研究性学习”。同时,根据新形势下班团队活动、场馆学习、职业体验等新要求,增加“体验性学习”这一环节,有效拓展学生的外延学习。新四大活动领域既定,要确定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学校从本校学生的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各种校内外教育场馆及设施、优质网络资源、成功的典型课例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另外,学校应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以及阶段性发展要求,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的发展渗透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中。需要注意的是,学校需要先规划好总体课程目标,然后确定每年段的学年与学期课程目标。由于小学阶段每个年段均涵盖四大活动领域,所以安排课时将会依次递增,即一二年级每周安排1~2课时,三至五年级每周安排3~4课时。

无论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毫无疑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都以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为主要目的,突出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新需要,迎接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所带来的新挑战。

二、矢志教学改革,培养渠道多样化

现代社会是技术和产业革命、互联网与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后碳”时代,教师应结合本校实际,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力争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同时,教学模式上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转变,并深入理解有效课堂的三“效”,即效果、效应、效益。所以,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富有山东特色的“2+3”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发展学生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为重点,注重在课堂教学改革、社会课堂拓展和基地实践提升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作为典型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学校课程仍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综合实践核心素养提升的主渠道。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发展性与特色化水平,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实施和总结评价这三个阶段进行改革,对校内外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运行过程作进一步细化、研究,重点探索与实践“三阶段六课型”的教学模式,即第一阶段为活动准备阶段(选题指导课和方案交流课),第二阶段为活动实施阶段(方法指导课和中期交流课),第三阶段为活动结束阶段(总结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

例如,2016年冬季,全国多个地方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各地气象局提前了雾霾红色预警,出现部分学校停课、高速公路车辆限行、航班取消、交通事故频发、呼吸道病人与日俱增等现象,大街上的行人都戴上了口罩。基于此,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说出自己记忆中的寒冬和现在冬天天气情况相比较有何不同。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今年的雾霾天气多。”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昔日的蓝天白云、暖阳铺面、蜡梅怒放、玉树银花、瑞雪飘舞、银装素裹等冬日美景,欣赏这些美景之后,再看能见度不足5米的雾霾天气时,学生早已唉声叹气。当学生畅谈自己对雾霾天气的切身感受时,更是气愤填膺,这样《关于雾霾天气的研究》这一主题活动就诞生了。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活动方案,集体交流完善方案,这为活动实施奠定了基础。在活动实施阶段,各学生小组按照既定目标合理分工,走进社区调查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深入医院了解雾霾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去县城中心交通指挥岗查看交通情况;到县城交通事故科调出交通事故数据;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探寻出现雾霾的原因;到气象局了解雾霾成因并探讨减轻雾霾的策略……对此,教师相机进行中期调度,及时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并随时出面协调、答疑解惑。经过两周的研究之后,学生的学习成果异彩纷呈,以ppt、资料卡、采访录像、海报、现场解答会、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汇报成果。在关于雾霾的一个个疑团解开后,“消除雾霾我行动”的呼声愈加高,学生再次掀起“保护环境见行动”的高潮,逐渐进行立足校园做监督、走进社区搞宣传、面向政府求增援等实践活动。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担当等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社会课堂拓展研究

社会场馆是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益补充。因此,教师应不断利用各种社会场馆的教育资源,不断探索“社会大课堂”综合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升方式和有效途径。但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活动流程化,追求活动课程化。基于此,学校应与周边的社会场馆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研发极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场馆,体验生活,提高能力。例如,教师应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段,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前提下,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山东省科技馆,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山东省科技馆以“人类・探索・创新”为主题,布设400多件展品,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能源、材料、海洋、农业、交通等多种学科知识,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科普教育场所。由于每个楼层都设有不同的主题展区,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体验某一展区或多个展区,或个人独立,或自由结合成组设计体验计划,再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在宽敞明亮的序厅里,可观摩“神舟六号”发射的全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在探索发现展区,学生可以通过触摸科学仪器、参加游戏,程父惺埽发现科学的神奇之处;在磁电展区,可了解相关的磁电知识,积极探索电器的工作原理;在创新发明展区,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摆、拆、做、演,让自己的创新火花激情绽放。更可贵的是,山东省科技馆将流动科普作为阵地科普的有益补充,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普影院为活动载体,充分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深受学生的喜爱。社会场馆的免费开放,既能促使社会场馆有效提升活动质量,又能使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基地实践提升研究

“基地化”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的实施方式,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利用基地教学资源,创设主题教学情境,搭建学生进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并提供系统化指导与服务。因此,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益提升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平台。山东省已规划每市建设一处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每县建设一处县级综合实践基地,每个学校还可就近建立本校联谊实践基地。对此,县级基地学校围绕“操作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这四大活动领域,每个活动领域分别预设6项学习内容,共计24项学习内容。每个学期,学校在遵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入县级综合实践基地学校,接受封闭式管理一周,期间从每个活动领域中自愿选择其中的3个学习项目,每人合计选择12项学习内容。在学生一周学习实践结束那天,基地学校组织所有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卷信息,不断改进学校设置的学习内容,或添或减,或完善内容,达到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体验团队生活,尝试自理生活,参与田间劳动,参加一些拓展性训练项目。这样既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多种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应就近建立联谊实践基地,可根据季节、气候、学生的学习需求等随机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开阔视野、习得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深度化

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由知识型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家国情怀。因此,在当下生态化的课堂中,教师应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时空。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鼓励学生从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提出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发展为育人本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我们现在重点聚焦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变革上,积极倡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即以现实的问题作为主题来构建知识与经验。基于此,确定学生深度学习“六部曲”,即发现问题、巧选主题、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合作实践、成果展示。学校各学科教师则是学生的共享资源,学校统一调配,按照年段发展需要将几门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深度融合,使得教师全程参与。同时,确定教师有效指导的“六部曲”,即筛选主题、方法指导、提供资源、安全护航、点拨激励、拓展深化。教师以开放的学习方式,重构了课堂文化,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多元主导的课堂文化。

四、创新教学评价,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改进后续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评价多元化

参与各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学习、体验性学习时,每位学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工。要突出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和活动效果,可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完善。在操作性学习这一活动领域中,学生需要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劳技作品创作,不要出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现象。所以,教师可先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感受,进行集体评价后,再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思想、创意和体验。同时,评价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给予同伴支持、鼓励,发现自己的潜能与专长,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建立成长档案袋

教师要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及时整理、遴选具有典型性的学生实践活动过程资料、优秀作品、学生撰写的研究性报告、学生评价资料等,给每位学生建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值得注意的是,档案袋评价因其个性化、综合性、生长性等特点,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依据之一。

3.综合评定等级

每个学年结束,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活动表现、期末学科考查成绩、成长档案袋资料等,对学生跨学科素养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的方向。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每门课程都肩负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使命,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弥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不足,深化了课改背景下对课程的整合与思考。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样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载体。聚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素养的核心,我认为那就是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责任感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一个人只有具有责任感,勇于担当,才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国家、善待社会,进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培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是国家发展新理念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涵盖性很强的核心素养,可以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包含在内,甚至可以把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统筹起来。

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中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英语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本文以课例形式,探索如何在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为现行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外研版)第二册Unit1Foodforthought的阅读部分。该单元的主题语境是多元饮食文化和健康的饮食习惯。从介绍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食物开始,本单元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美食和世界各地的餐桌礼仪,丰富学生对饮食文化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关系,最终达成对多元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并且反思和改进自己的饮食习惯。单元的Startingout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不同国家的代表性食物及其英文表达,激发了学生对话题的兴趣。本课例基于单元的第二部分Understandingideas,文章的标题是“aChildoftwoCuisines”,文章讲述了一个中英跨国家庭的饮食故事。本堂课以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黑暗料理”为导入,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并通过阅读,探讨文章的主旨大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单元主题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课例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中学习两个多月的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等阶段的学习,他们已具有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能主动做好课前预习并参与教学讨论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背景知识及课文表层理解等任务交由学生课前完成。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学生对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合作学习有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三)学习目标

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准确理解和阐述标题的含义;2.精读课文,快速找出文章中表达对食物观点的句子,梳理细节;3.引导学生了解中英饮食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知。

(四)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先学课前先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通过课前查阅相关文献和预习课文,学生对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理解文本表层意义,为课堂深入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2.深层次理解课文教师引领学生深层次阅读课文,理解人物饮食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饮食的差异,了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重在目标语言输出。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和思想表达,教师要给予学生话题选择的空间,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想象力,使学生体验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内心活动、对白情绪等。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是及时运用和巩固目标语言、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课前先学———先学先行,课堂铺垫

学生课前“先学先行”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围绕相关教学环节的要求,在上课前一天,教师编制“预学案”并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完成相关预学任务。task1Listthefoodyouhaveeverydayandthinkaboutthisquestion:cantheyprovideyouwithenoughnutrients?task2Readthetextfastand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s:1.whatismum'sfavoritefood?why?2.whatisDadgoodatintermsofcooking?3.whatdo“i”thinkofstinkytofu?4.whydo“i”feelathomewithfoodfrombothcultures?设计意图:作为先学任务,task2是对学生是否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检测,它既是课堂合作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保证,因此是“硬”任务。task1让学生列出日常的饮食并思考它们为我们提供的营养,为培养学生健康饮食意识打下基础。

(二)课堂实践———任务导向

1.问题反馈,课堂铺垫课堂教学从检查学生先学情况,即问题反馈开始。本节课的导入是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黑暗料理”,帮助学生熟悉话题,为深入理解课铺垫。2.任务引领,深层次理解课文task3whatdoesthetitle“aChildoftwoCuisines”mean?explainitinyourownwords.task4Readthetextagainandwritedownthemainideaofthepassage.(inacompletesentence,notmorethan25words).task5whatdoesthesentence“mumandijusthavetofindawaytogethimintothekitchen!”(inparagraph4)mean?task6Choose5wordstodescribethecontentofthepassage.tips:Readthepassagecarefullyandaccomplishthetasksabove.Firstyouareaskedtoaccomplishthetasksindividually.afterthatinyourgroupdiscussthemandthenchooseoneofthefourtasks,writedownyouransweronasheet,andgetreadytoshowitinclass.设计意图:首先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四个阅读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以上四个任务的设计对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任务4不仅要求学生真正读懂文章,还要运用精练的语言规范地表达出来,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了较高的要求。任务5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文本意义的能力。任务6要求学生选择5个词来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和以“文本”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可用foodculture,congruence,shock,conflict,identity等词来对文本意义进行提炼和概括。四个阅读任务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在学生个体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相关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将其讨论结果写出来以方便展示。一方面囿于时间关系,学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四个问题的答案完整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释等组内分享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达成一致意见,并集集体之智慧,用规范的语言将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这既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有效途径。课堂实践表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大多数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合乎情理的答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3.角色扮演,目标语言运用task7Supposetheauthor,togetherwithhismumandDad,ishavingahotpotinChengdu,makeupaplayandthenactitoutinclass.tips:Sinceyou'llmakeupaplayandactitout,youmustfirstassigntheroles(thecharacters)inyourgroups—mum,Dad,and“i”andalsoanarrator…Youmustdecidewhichroleyoucanplaywellfirst,andthenassigntherolesproperly.thinkaboutwhatisessentialforagoodshowandrefertothepassageyouarelearning!设计意图:英语角色表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想象力,使学生体验特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内心活动、对白的情绪,捕捉对白的语气、语调、语流等。富有情感的惟妙惟肖的表演,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及时运用和巩固目标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同时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担当,又要顾全大局,该谦让时得谦让,为每一位小组成员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这种小组成员间的担当与谦让,分工与合作对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文明素养高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具有潜在的影响。

(三)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task8prepareashortstoryaboutfoodcultureconflictandshowitinyourgroupanddecidewhichoneisthebest.tips:Foodcultureconflicthappensfrequently.notonlydoesithappenbetweenresidentslivingindifferentareas,butitalsohappensamongdifferentpeopleslivinginasametown.italsohappensamongdifferentages.whenpreparingyourstory,trytocreatea“Hint”,usingwhatyou'velearnedinthisunit,includingthewordsandexpressions.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讨论和活动空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任务设计,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从学生熟悉的话题“饮食文化冲突”谈起,让他们有话可说。同时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既巩固课堂所学,又增进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并评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评价能力,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提升其学习能力。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设计出合理的任务。任务设计要能激发每一个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使他们能运用已学的语言,做到人人有话可说。其中话题的选择和认知复杂度的确定是任务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学习小组的组建可根据班情进行,每组5~7人。组建时要考虑学生的性别、个性特点、学科成绩等因素,小组建成后要对小组进行定时的考核和奖励,同时强化对学习小组的组织和管理。课堂管理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管理包含以下内容:(1)程序,即不仅要告诉学生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怎样做。在布置任务时,要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2)惯例,即反复操作形成的程序和做法。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之初,要明确要求各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本小组的相关讨论,并代表本组做汇报发言。组长发言时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开学初培训)。组长可每两周轮换一次,担任组长的顺序由组员自己确定。这样不仅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角色的变化也能教会他们学会合作、相互支持。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要进行监督和干预,适时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根据需要调整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等。最后,适时的反馈既是学习小组成功运行的动力,也是小组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反馈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是口头表扬和评价,也可将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即新学期开始就告诉学生小组评分的标准和奖励的原则,每节课结束时对各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每周末将本周各学习小组的表现积分公布张贴在班级公示栏,每五周汇总学习小组的表现并评选出优秀的学习小组进行奖励等。实践表明,以上这些方式能有效促进学习小组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阅读文本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张献臣,2018)。素养是无法通过机械应试途径得到培养的,应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来提高(夏谷鸣,2018)。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否组建高效的学习小组是此举成败的关键。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它既涉及任务设计、小组构成等因素,也涉及学生合作的技巧、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监督和干预的技巧以及反馈的技巧等因素。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关媛.初高中衔接阶段阅读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2).

[2]傅端屏.外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及成功的要素[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9).

[3]周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RiSe教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0).

[4]李冬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4).

[5]黄丽燕.策略指导促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5).

[6]张素兰,李景龙.合学教育:突破合作学习的5大瓶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7]张献臣.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6).

[8]林晓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