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十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十篇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3:54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1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mooC慕课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图书馆图书馆学

分类号G250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5.06.003

2012年,继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之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中文译为“慕课”)在全球兴起。同年底,教育部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同时,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开始规划并于2013年起草mooC背景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指导性文件。2015年4月,历时近两年,历经10余次修改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z2015{3号,简称《意见》)正式。《意见》的将推动我国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积极、健康、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良性发展道路。本文综述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就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图书馆学人如何进一步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1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

1.1发展历程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始于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1)精品课程建设阶段。

2003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z2003{1号),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通知》将精品课程定位为“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并提出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等7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z2007{1号),“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启动精品课程集成系统项目,以便集中展示和应用国家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共建设391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课程2515门,高职高专课程1043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43门(详见表1)。

(2)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z2011{6号),正式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该项目的建设内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即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其中,2012年、2013年入选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建设的,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2011年8月25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z2011{12号),批准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建设1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7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

2012年和2013年教育部分别发文,批准2012年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1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建设1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继续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推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顺利开展。

(3)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

在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同时,结合国际上2012年以来mooC的最新发展情况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需求的变化,教育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与趋势调研,规划并制订《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意见》旨在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加强组织管理,明确提出7项重点任务:(1)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4)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5)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6)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7)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意见》为在mooC背景下继续推进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指明了道路。

从教育部历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从国家精品课程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再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整体进展与国内外教育大环境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并逐步形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在mooC基础上发展的SpoC(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等多种类型的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这几类在线开放课程的演变承继关系如图1所示。

2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现状

2.1总体成就

(1)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陆续上线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含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2011年11月9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正式开通,由清华、北大等名校名师倾力打造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20门上线。同时,通过镜像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向公众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4月30日,视频公开课已立项1011门课程,上线810门课程,总讲数为5794集。

2013年6月26日,教育部召开首批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上线会,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改版后的“爱课程”网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4月30日,资源共享课已立项2911门课程,上线2630门课程,资源总条数超过72万条。

(2)mooC及平台发展喜人。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开通,首批16所高水平大学的56门课程上线。5月20日,首批10门mooC正式开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爱课程”网与网易公司联合建设,以“爱课程”网为主导。“爱课程”网负责平台的整体设计,与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为开课老师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审核课程内容,全程跟踪开课进度,制作证书、发放证书等;网易负责平台开发和技术支持,并利用多年在互联网运营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对外宣传推广等;中国大学mooC平台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两个官方人口:“爱课程”网和网易云课堂。在强强联合的促进下,中国大学mooC发展迅速。2014年9月17日,中国大学mooC用户人数突破100万,成为中文mooC第一大平台。2014年12月2日,中国大学mooC选课人次突破100万。截至2015年6月底,“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已与国内的40余所“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合作,推出mooC265门次,SpoC204门次,总访问量高达1.16亿人次,选课人次接近220万。以参与建设高校及课程团队数量、课程及教学资源数量、选课人数等稳居国内mooC平台之首,而成为中文mooC第一大平台。

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之外,其他较成规模的mooC平台还有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2015年5月23日于青岛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教育部选取了“爱课程”网、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作为mooC平台代表,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高等教育应用”板块进行展示。

2.2“爱课程”网的集成优势

“爱课程”网在承担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项目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完成平台功能和服务,助力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自2011年11月9日开通以来,相继推出三项标志性成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坚持立足国情,自主建设,以公益性为本,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具有较大的集成优势,主要表现为:(1)集聚与融通全国高校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和SpoC等多类在线开放课程。(2)参与建设的高校、课程团队最多。(3)课程及教学资源数量、选课人数全国第一。(4)首家发放学习认证证书,提供SpoC服务。(5)独家全程提供全学科编辑服务。(6)完备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7)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服务。(8)首家构建中心站、省节点、校园课程平台三级应用服务体系。

自2011年以来,“爱课程”网坚持公益性为本,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提供近4000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受到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2014年1月4日,“爱课程”网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5年1月9日,“爱课程”网荣获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法兰克福书展、法兰克福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创意工业创新奖“新产品金奖”。“爱课程”网已成为我国有影响力的集聚优质课程和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3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

《意见》是政府层面的用以规范的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根据《意见》的指示和部署,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朝着建设与应用同步、开放与专业兼顾、公益与市场结合、引进与输出并重等方向发展。

3.1建设与应用同步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最终是为了用。不管是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还是mooC和SpoC,应用于教学是关键。应用正是mooC与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相比的优势所在。《意见》强调,要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着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经为高校提供了7种建用并重的方式:(1)学生免费自主学习mooC,学校认定学分。(2)学校组织学生免费学习mooC,并认定学分。(3)本校老师自建mooC,并在mooC基础上为本校学生建SpoC,兼顾大规模的优势和个性化的需求。(4)基于他校mooC建立本校同步或异步SpoC(不配老师),常见于文化素质教育类的通识课。(5)基于他校mooC建立本校同步或异步SpoC(配老师),老师在SpoC中为本校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视频、作业、测验等资源和应用mooC的策略。(6)基于在线课程中心建立本校独立的SpoC,用于本校教学,相当于不对外公开的“小mooC”。(7)基于在线课程中心建立本校独立SpoC,用于本校教学,并与特定的高校共享,常见于校际共建共享的情况。

3.2开放与专有多元

mooC和SpoC都必须基于平台,因此,平台的选择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不可回避的问题。建设平台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建设周期也较长,并不适合每个学校去建设。“校校建平台”生长出一批难成气候的“小土豆”,既不利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与共享,也是一批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普遍担扰。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接受访谈时强调:“高校搭建慕课平台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并不主张高校都搭建难以形成规模的小平台,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服务等方式搭建专属的慕课应用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此,教育部将在国内已运行的具备良好公益性、开放性的平台中择优遴选几家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并鼓励高校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5月,“爱课程”网推出在线课程中心云服务,已经为40余所高校建立适合高校个性化需求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平台,支持高校mooC和SpoC建设与教学应用,并提供方便高效的管理功能,受到高校的欢迎。

3.3公益与市场结合

《意见》指出,坚持公益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在保障公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拓展资源与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方式。这一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对于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奠定了制度基础。以“爱课程”网为代表的平台在保证基本学习免费的前提下,已在认证证书收费、云服务平台建设与维护费、课程租赁等方面进行了市场化的有益探索,初步形成可持续运营的方向。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爱课程”中心负责人吴博看来,“除了学分认定之外,还有管理与应用,学校、机构、平台方要形成一个良性的科学化机制,整合技术和应用资源,促进社会参与,促进课程得到最大效率的应用,这是一个生态,要建立起在线开放课程的生态化体系,才有发展前景。”

3.4引进与输出并重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跨越国界传播,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意见》指出,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应遵守我国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教育服务的具体承诺,并择优推荐。学校或平台承担课程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的直接责任。鼓励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鼓励优先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课程。《意见》这一条款既表明了官方对于mooC引进与输出的态度,又明确了引进与输出的责任主体,实际上确立了引进与输出并重的原则,为规范我国mooC的输出与引进工作定了基调。

4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就斐然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注重课程建设,与其他学科相比,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成就毫不逊色。在精品课程建设阶段,图书馆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截至2010年,图书馆学、档案学类共有15门课程入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有9门是以图书馆学核心课程申报的。这为其后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阶段,图书情报类共人选8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部级视频公开课,成就斐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mooC兴起后不久,马费成教授的“信息管理学基础”和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两门课程在改造为资源共享课后,又于2014年9月率先转型为mooC,这为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的课程建设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并树立了可供借鉴的典范(见表2)。

4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作为

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是无可争议的新常态。mooC与图书馆具有共同的内在逻辑起点,主要表现为:(1)均为重要的教育平台。(2)均有广泛的公益性。(3)均以用户为中心。(4)均注重应用。因此,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图书馆,还是图书馆的联盟或学术组织,如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线均大有可为。

4.1图书馆及其联盟或学术组织

(1)推进终身学习的新工具。

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拓展了教学时空,激发了社会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为推进终身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及所辖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利用mooC优质视频、测验作业系统和互动交流机制为读者服务时更为得心应手,图书馆只需要解决mooC与读者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开辟专区,提供学习的终端设备,解决网络流量费用,为老年和特殊读者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等。杭州市图书馆自2014年下半年起组织老年人集中学习mooC,前两期的课程是由“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提供的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武汉大学潘迎春教授的“简明世界史(一)”,深受老年读者欢迎。

(2)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新形式。

学科馆员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之一。mooC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们接受起来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人文社科类教师和年长的教师尤其如此。学科馆员在提供服务时,可有意识地介绍和推介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如“爱课程”网免费提供近4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近300门mooC等),加快教师适应的步伐,帮助教师们抓住时机,更快地将新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馆员还可作为课程的团队成员或助教参与mooC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与深化服务的形式,而且还有助于馆员的职业成长。

(3)馆员继续教育的新样式。

馆员继续教育是馆员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mooC的兴起既为馆员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其游戏化的任务设计使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碎片化的短视频更为馆员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便利。mooC本身的考评机制也减轻了管理的成本。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于2014年9月1日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线以来,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广西图书馆学会及多家图书馆均组织馆员学习并凭成绩或证书认定继续教育的学分。据统计,第一学期结课时共有1.5万人参与学习,1218人获得证书,其中在152名申请认证证书者中,有41人来自图书馆,占27%。

(4)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媒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宽。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在多屏时代成长的新生代读者眼中,阅读的媒体与符号的区隔更趋淡化,纸书、电子书,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均成为阅读的对象,“大阅读”的时代将会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终身学习重要方式的mooC,也将成为广义阅读的一部分。图书馆推广mooC的应用与服务,也就成为阅读推广的新模式。

(5)公益性的合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mooC是以公益性为基础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但公益并不等于免费,更不意味其他主体可以随意传播。mooC课程是与平台绑定的,其公益性的权利主体是平台,在该平台或网站上的学习和观看都是免费的,但一旦脱离平台或网站的传播均应得到该平台或网站的授权,擅自“离站”或下载服务均是侵权的。图书馆及相关组织必须对此要有正确认识,在合理使用范围内,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服务目标用好公益性资源,或与公益性平台合作,征得其同意,真正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的积极正面的助推者。

4.2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作为半官方的图书馆学专业的学术组织,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在推动mooC建设方面负有宏观指导作用,而且还应为mooC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支撑,通过mooC推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并最终为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落实“国标”的重要抓手。

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是《本科图书馆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制定的终极目标与意义所在。人才培养是以课程教学为单元进行的,而mooC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因此,落实“国标”,作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产物的mooC是当下重要的突破口。教育部要求必须在“国标”中有所反映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也强调,“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可见,从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人手,可获一举两得之效。

(2)协调推荐的应有之义。

从整个学科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协调和推荐优质课程是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协调,即对不同学校同一课程建设mooC的轻重缓急的合理调配。所谓推荐,即为集体决议的mooC课程提供专业推荐意见或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推荐意见。根据“管办评分离”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学科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多承担遴选评估的职能是大势所趋。因此,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其被动接受指令,还不如提前规划,主动将协调、推荐mooC建设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根据《意见》精神,图书馆学mooC课程的选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识课或公共课,如信息检索、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名著导读等;二是专业核心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列有图书馆学基础、文献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专业)、信息服务、信息分析、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等。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根据各校优势予以调配。同时,应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优势与带头作用,积极推进北京大学“信息素养”mooC建设,鼓励武汉大学在已建的两门mooC的基础上扩充图书馆专业系列mooC或SpoC。

应看到,图书馆学在多数学校仍属弱势学科,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发挥集体力量有计划地遴选并加大推荐力度,加大课程在所属学校中的分量,增加图书馆学优质课程面世的机会。

(3)专业课程群的建设重点。

《意见》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而协同创新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天然优势,因此,多校协同的课程尤其是课程群将主要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来组织。在这方面,计算机类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走在了前面。近来,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倡议并联合组建“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组成由相关高校自愿参加的基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计算机教育共同体,旨在积极倡导、引领和推进mooC建设,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高计算机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外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4)校际共享的突破口。

校际mooC课程的广泛共享与应用,是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深入的体现,也是《意见》实施的难点。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的工作会议暨系主任联席会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设置相关议题,推动在学科与专业内部达成共识,共享建设成果。

(5)培训交流的生力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mooC建设已经为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根据教师的现实需求和技术发展,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可牵头组织,开展mooC或SpoC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进一步推进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事实上,图书馆学已有一批mooC建设的负责人(如马费成教授、黄如花教授)、教务组织者和研究的先行者,也不乏感兴趣的馆员和教师,完全能够组织起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多样的培训与交流活动,整体提升图书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水平。

5图书馆学人的作为

5.1学mooC

无论是图书馆员,还是图书馆学教师,要想在mooC背景下有所作为,首先要以“学生”身份去注册并虚心学几门mooC,最好能拿一门mooC的证书。只有与众多学习者一起看视频、做作业、参加讨论,才能完整体验到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更深理解mooC老师是如何设计和组织知识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也才能体会mooC学习者的真实感受,还会对mooC平台的功能有感性认识,为自己参与或主持建设mooC打下基础。

此外,学mooC、拿一门mooC证书,还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最好方式。据悉,天津市教委要求高校给学完mooC的老师提供若干奖励,以鼓励老师在建设mooC之前先学几门mooC,加深认识。河南大学校领导则规定:教务处每个同志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要先学一门mooC,申请纸质证书的费用由学校支付。

5.2用mooC

对于教师而言,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还有一个很大的功能是教学示范。教师可以从观摩其他老师的mooC中借鉴教法,改进教学。例如,许多从事文检课教学的馆员和教师在学习黄如花教授的“信息检索”mooC后,把黄老师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此外,有条件的老师和馆员还可以在其他老师建的mooC的基础上建立本校的SpoC,用于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而学习过mooC、了解mooC的馆员,能够更好地解答读者的咨询,向读者推荐适合他们的免费的“潮课”或学习资源;或为教师们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服务等。

5.3建mooC/SpoC

条件成熟的教师或馆员,可以尝试自己建设一门mooC或独立SpoC,或参与建设一门mooC,成为某门mooC的团队成员或助教。通过建设mooC或独立SpoC,完成一个教学周期,能够增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际教学融合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2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职业教育;现状;问题;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

现阶段在大规模网络开放教育引起的全球高等教育深入变革的形势下,我国各高校也纷纷展开了在线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探索工作。我国教育部在2012年下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3年进行了多年教学及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逐渐展开了传统精品课程的升级转型[1]。为了确保在线开放平台及课程建设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加强组织管理,促进课程应用,2015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考察课程教学资源与内容、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方法与设计、教学影响与效果、团队服务与支持等要素,通过先建设应用、后评价的方式,我国在2017年认定了49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本校课程建设实践工作,进行课程建设规范要求,从而进行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加速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效对接,切实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显著提升。职业教育与院校课程资源建设要与实践相结合,需要从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开发设计校企合作在线课程、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设。

二、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主要因素

1.对在线开放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理解。现阶段仍然有很多教师认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只是简单的视频录制,对教学内容的电子化与视频化,因为视频资源较为枯燥冗长,降低了后期在线开放课程的使用率。通过相关实践总结发现,在线课程中不能按照传统课时录制视频,而是要结合教学知识点录制相关视频,成为不同知识点的综合性微视频,通常情况下需要控制时长在15分钟范围内,6—8分钟时长最适宜,并且还需要配套与知识点相对应的电子课件、教案、电子教材、图片、动画、测验、讨论等教学资料。结合这些教学资料进行资料库的建立,便于任课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有效组合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建设移动通信及互联网课程系统,确保其具有多场合、多终端使用功能。2.教师缺乏较高建设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过程中,因为时间较短且任务量大,青年教师成为中流砥柱,但是存在积极性不高的现实性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青年教师缺乏足够教学经验;其次,部分教师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思想,只是简单地认为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就行;最后,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时需要处理大量的动画、视频及图片等电子资源,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信息化技术操作要求,而大部分教师是非科班出身,在操作处理中面临的困难较大,从而降低了教师建设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3.整个课程建设未能充分落实且缺乏市场化。通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中投入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大多数都已经流于形式,大多数课程建设都是为了应付完成不同项目以及学校的检查,项目验收合格之后就很少有人问津在线开放课程,主要有两种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2]。首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教师在项目验收后便不再投入相应精力维护课程,造成整个课程内容出现落后陈旧的情况,无法与时俱进,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现阶段因为在线开放课程存在不合理的经费分配方式,在建设项目申请过程中,并没有对课程后期维护经费给予充分考虑,并且在当前经费审核体制下,很难审核后期维护经费。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过程中,只重视了学校学生及任课教师的使用需求,对企业及社会学习者要求未能给予全面考虑,因此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后期维护及教学内容中,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增加,为后期企业培训奠定基础并提供条件,并且为课程后期维护找到资金投入渠道,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实现良性、可持续性的市场化运作。

三、加强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与应对策略

1.分类建设,重点培育。立足办学类型、层次及定位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在院校规划课程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分类建设与重点培训,从而建立充分体现本专业教学特色与优势的课程体系,在体现学校实力与特色的课程中集中主要资源,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3]。选择学校具有优势力量及特色的课程进行分层发展与重点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高职院校对当前本地经济发展形势充分掌握,了解企业需求,并以应用型、地方性及区域性的办学定位为基准,重点规划特色课程建设,确保与其他院校相比时更具优势。并且在分类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培养给予充分考虑,优化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为特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立奠定基础。2.整合资源,创建平台。创建并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是为了确保在线开放课程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因此需要整合内部资源,进行在线开放课程机构的专门设立,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网络运行,从而保证课程平台多项功能得到正常运转。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对教师及部门的相关培训工作,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与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并负责实现运行课程与建设课程的有效自动对接,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教师及部门提供便捷服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可以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约定协议进行平台的共建、资源的共享以及经验的交流借鉴。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与社会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商讨课程平台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购买或者共建形式建设课程平台。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3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688门

精品课程是各高校精选出来的指导课程,在我国已经有八年的历史,精品课程的推广不仅有益于学术资源的共享,更加有利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优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相关教育部门也开发了许多网络精品课程,这些网络精品课程也成为教育研究者重点关注对象。郭立婷认为,建立精品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立项、评估监控、验收等环节;盛正发认为,课程的评价应注重现实与网络课程双向并重。此外,更多的学者认为当代的精品课程更需要一些外在的刺激性因素,如“可汗学院”和国外的mooC,这些创新的课程方式都可以为探索网络精品课程的改进方法提供思路。

一、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精品课程资源以高校导师和大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为主体,其主旨在于推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新时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曾计划运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部级的精品课程,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手段全面开放,使课程能够在网络上无须注册就可以使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然而这些部级别的精品课程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688门课程研究的表明,许多精品课程指导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杂乱堆砌一些资料供学习者浏览,并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指导,许多教学内容久不更新。在目前的高校中,对于精品课程的普及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率极低。从688门已建成的精品课程情况来看,现阶段精品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性设计差

很少有高校在课堂上推广网络精品课程,也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精品课程值得学生学习,精品课程的传播性差。教师讲课时只讲完自己查找过的资料与课件,网络精品课程不能成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自己也很少能做到上网查询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进行资源的共享。甚至有些高校校园网的主页里没有网络精品课程的链接。

此外,网络教学的精品课程大多死板缺乏设计感,导致学生使用兴趣降低。且各类精品课程没有统一模板,内容模式差异过大,求学者无法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学习。在所研究的688门精品课程中,其中教学方式最为普遍的是在线播放模式,其中422门精品课程就是采用了在线播放模式,占61.34%。其次下载模式和ppt模,分别占总数的12.65%和2.6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精品课程欠缺的不仅仅是宣传推广问题,同样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问题。

2.弄虚作假,内容老化

许多课题内容与题目不符,有很多课题在申报之后就开始随意改动。课后习题也不尽人意,习题的分布情况也分在线与下载两大部分,其中在线形式占课程总数量的65.12%;其次是下载的形式,占19.65%;另外,还有15.26%的课程并没有提供习题。除了习题部分,更多的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由于网站缺乏日常的跟进和管理,很多弄虚作假的课题也不能被及时删除,这给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的途中增加了很多阻碍。近年来,题目和内容不符使网络精品课程的应用率直线下降,网络精品课程的发展缓慢。

许多申报下来的课题内容逐渐陈旧,使得精品课程中出现了“不精品现象”。其原因一部分来自于网站的管理不够完善,另一部分来自于专业学者的投入过少,课题申请下来后内容迟迟得不到完善和提升,无法实现网络精品课程的立项目标。

3.资源不能共享

据统计,80%以上的网络精品课程并没有做到完全开放,有些资源的使用仍需要登录和注册,甚至付费。在一些年度排名靠前的网络课程中,高达38.02%的课程找不到链接页面,而且研究中的688门课程里面仅有少数存在交互平台,交互平台的缺失也减少了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问题也使内容质量大幅度降低。实际上,教育部已经连续三年相关文件,要求网络精品课程登录要取消密码、口令,然而仍有许多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其中也包括国家资源精品课程中心的精品课程,这使资源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共享,非常不利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发展和推广。

我们需要参照国外的一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如2008年由萨尔曼・可汗所创建的可汗学院,采取非盈利网络教育视频的方式授课,课程利用触控板彩笔技术手段教学,没有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主讲人的样子,仅仅一支彩笔带领着学习者思考和学习。在2009年,可汗学院被授予“微软技术奖”教育奖章,其教学课程广受欢迎。比尔・盖茨认为可汗学院是一个借助技术手段教学的先锋,甚至他和他的孩子们也经常使用“可汗学院”,并且他们夫妇与许多著名的风险投资家都对萨尔曼・可汗进行过资助,通过这些资助把可汗学院的视频翻译成了十余种国家的语言,使全世界的许多求学者受益。目前,“可汗模式”已经普及到全球十余个国家。

反观国内的精品课程,实现双语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多种语言了。在所研究的688门精品课程中,只有2.26%实现了双语版本。可汗学院的出现使网络精品课程有了一个参照学习目标,网络教学在于怎样教学生“学”,而不仅仅在于教师怎样去“教”。吸取这些好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推进国内精品课程的发展。

二、mooC模式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从2000年英国开展线上教育到2008年可汗学院的成立,mooC的雏形就逐步展现了出来,正是有mooC这个平台给予了国内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许多灵感,我们也从中寻找到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启示。

1.重点提炼课程内容

mooC采用视频教学形式,短小精悍,每个教程一般分为4-5个部分,这样使课程更加细分、简洁,能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学习者随时上线就可以进行学习,无须为了跟进一门课程而等很久。并且mooC的视频教学后面都自带检测题,学者在学习完知识后还可以马上进行自测,这样有助于巩固学习知识,并且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

2.形式丰富

国内网络精品课程的形式过于简单,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mooC却不同,它的每一门课程教学视频教师和学生都会参与设计,课程形式多样化,设计新颖,适合网络学习。mooC并不是为课程做网络版本,而是精心设计一门适用于网络的课程,这非常重要。

3.各类网络软件的应用

与mooC相比,国内的网络精品课程的视频画质大部分参差不齐,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像素要求,从素描架构来看也很不美观。在这一方面mooC就非常值得学习,对课程视频的每一个角度和结构,设计者都用心进行设计,使求学者的网络学习环境更加美好。

三、网络精品课程改进目标

从mooC和可汗学院的经验来看,我国网络精品课程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网络精品课程线上展现出高校教学水准的同时,在线下也应该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结合上述分析,对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提高网络教学普及率

高校应当大力宣传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做到让学生课下能够自主学习,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络精品课程网页,并且对全社会开放。对校园网进行相关调整,给予精品课程学习者建立一个交流的互动平台,能够让学习者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相互交流讨论,提高网络教学的普及率。

2.加强精品课的建设

在内容和题目不符这个问题上,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观念。在此问题上,精品课程申报之后还应该定时定点地进行复查,跟进课程的内容发展。对申报下来的课题及时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吸收已有的精湛教学经验,整合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使精品课程的质量得以提升。

3.加大技术和专业人员的双向投入

精品课程的关键在于内容的“精品”。在申报过程中,就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握好申报标准。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双向投入要加强,专业人员需要把好内容关,每一个课题在申报之初都要做好相关的备注,包括课题日后的发展方向、内容更新时间、结课时间等。技术人员加大管理力度,对申报系统进行优化,指导专业人员掌握如何查询相关后台,以利于后期课题的跟进以及专业人员对课题的追踪。

4.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能够让求知者最大限度吸收知识也是精品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精品课程内容提升之后专业性将会加强,此时内容过于死板就会不利于学习。如果专业人员在列出教学顺序和课题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习界面,使每一科教学界面能够模式统一,求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加习惯于这种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

5.增强内容的开放共享

共享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成立的初衷,要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让人人都能够学习到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开放性就成为首要问题。各高校的网站的精品课程页面应全面对外开放,使精品课程更加普及,加快精品课程的发展速度。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4

【关健词】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现状研究

一、精品课网站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也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其中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建设及管理,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

精品课程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增强学生和学校的互动性,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与学交流、共享资源的平台。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网络主要内容应包括:

(1)教学资源、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电子教学材料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题库等)。

(2)教学支撑系统,包括学习系统、教学与管理系统以及在线讨论、作业、考试、评卷、辅导答疑交流模块等等。

目前,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1.多数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般采取独立开发模式,资源的共享性差,开发者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很多课程老师在网站的开发中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不懂技术,即便他们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也无能为力,有的不得不花钱去聘请技术人员来开发网站和课件。这些开发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要集中布置、集中管理,灵活性和个性化不足,且购买价格较高,一般不提供源代码,给系统升级和二次开发造成困难。因此,开发通用性强、可重用性高、易于定制和管理的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课程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直接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教学录像等内容传到网上,较好的也只是把演示文稿(powerpoint)在网上,网站的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3.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都是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素材交给技术人员制作、上传网页,网页一经上传教师本人很难修改、调整、管理资源内容。这种离线式的建设方式不但增加了建设成本,而且造成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与教学素材资源脱节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难以反映最新的教学状况。

4.多数精品课程网站都是以静态网页为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交互性重视不够。只能浏览观看,不利于交互性网络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使得教师很难依靠精品课网站来进行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在线答疑辅导、即时交流、在线考核等师生交互活动,师生参与程度很低。

5.BBS讨论区、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建设还不够。网络课程需要体现网络学习的特点:共享、互动、注重创设情景等。有些网站沒有在线答疑、BBS论坛等提供给学生及用户评价的反馈性模块,并且在有这些模块网站中往往只是流于行式,有的论坛只有本校师生才能进入,可以进入的论坛也往往沒有实质性的讨论内容,普遍存在人气不足的缺陷,有的论坛只是列出了几道题目的问题和答案,大多数课程网站只有几条留言,基至一片空白,而且仅有的几条留言也往往与课程内容无关。

6.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授课录像是将本门课程的专家或教授实时授课的情况进行录像,对于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加价值,可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有许多网站的授课录像根本打不开,或者要下载许多插件才能打开,打得开的授课录像往往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授课内容,用户无法系统地收看整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而且授课录像占了大量网络空间,至使其实际应用不佳。原本通过授课录像来看教学效果,一定意义上可以适应专家评估要求,但是由于网络速度不够,无法顺畅浏览,以及不够全面系统的原因,授课录像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

三、建议与对策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应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地位,各高校应关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实时式、主动式、协作式和研究型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成为知识主动建构者的目标。

1.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技术的应用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5

关键词:教学录像;精品课程;现状;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3-51-03

analysisandsuggestiontoteachingvideorecording

DiaoXiuli,SongZhengguo

(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266510,China)

abstract:teachingvideoisanimportantaspectofexcellentcourseconstruction.inordertoexhibittheexcellenceinoneofexcellentcourseteachingvideo,andaccordingtothecharactersofrecording,theauthors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excellentcourseteachingvideoandmakesuggestionstoteachingvideorecordingbyreferringtoitstechnicalspecificationsandon-lineinternetaccessbrowsingfeatures.

Keywords:teachingvideo;excellentcourses;status;streamingmedia

0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应[1]。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规定,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需要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规定了教学录像的各项标准指标,包括录像环境的标准、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以及视频上网标准等指标。可见,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建设非常重视。

文献表明,当前已上网的教学录像在技术质量上普遍有待提高,特别表现在动态图像、现场声音、教师板书和教师电脑屏幕等方面[2]。比如录制环境的噪音较大,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不够流畅。光线不足造成画面暗淡、不清晰[3]。本文主要针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性质及其网上浏览的特点,对其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的建议。

1研究思路

1.1研究资料(样本)

本文的研究资料取自2007-2009年评出的本科精品课程,从中选择了200门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课程分布在25个省市的200个本科院校,涉及法学、工学、教育、管理学、经济学、理学、两课、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以及艺术等学科领域。我们针对所选的200门精品课程,随机抽取其中一节课例的教学录像,分别对其录像环境、录像质量和视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教学录像的观看、分析和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参照教学录像标准对教学录像内容进行判断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先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纬度系统严格地进行评判记录,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法实施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位、建立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记录、定量处理与计算以及解释与检验等几部分[4]。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

2研究内容界定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参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性质及网上浏览、学习的特点,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地研究,研究内容框架与具体研究内容界定如表1所示。

表1研究内容框架与内容界定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分析内容\&录像时间\&了解国家精品课程是全程录像,还是部分录像,统计调查课程的平均录像时间。\&录像环境\&录制方式\&从录像方式、声、光、信噪比等方面分析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像环境,并分析其是否能够达到学习者学习的要求。\&光线是否充足\&有无杂音(环境安静)\&语音是否清晰\&板书是否清楚\&录像质量\&画面是否清晰\&从录像本身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像质量,并分析视频画面是否符合学习者观看、学习的习惯,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影像有无晃动、抖动现象\&画面切换是否自然流畅\&景别变化是否自然合理\&运动镜头是否流畅(能否跟准、跟上)\&音、视频图像是否同步\&有无字幕\&有无索引\&录像\&可否打开\&从教学录像网上浏览、学习的特点,了解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和运行情况,并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格式、播放控制情况等来分析其是否能够达到学习者观看与学习的需要。\&流媒体格式\&视频场景大小情况\&播放是否流畅\&能否交互选择播放视频\&]]

3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200门精品课程网站中仅有4门课程进行了全程录像,有3到5节课教学录像(部分录像)的精品课程占92%,这与申报书中规划的全程录像还存在很大差距。从录像的内容来看,93%的教学录像是教师讲课的实录,其他还有教师讲课大头录像、教师坐在讲台或多媒体前只念讲稿的教学录像和学生实验录像等。

3.1录像环境

3.1.1录制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演播室摄制方式(占97%),另一种是全自动录播方式(占3%)。传统演播室教学录像的录制方式与电视节目类似,其画面表现通常是在单独的窗口中显示教师上课的中、近景教学场景,录像中间穿插学生听课场景、师生互动场景及课件画面内容。全自动录播方式的教学录像一般以网页形式表现,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器进行教学信息浏览。浏览窗口分为视频窗口、文本窗口和索引窗口三部分,其中视频窗口和文本窗口可以相互切换,而且二者都可以全屏显示。视频窗口用来显示教师授课录像,其下方有进度控制条、时间记录显示以及播放控制按钮,索引窗口以超链接形式显示主要知识点或章节标题,单击某个知识点的超链接时,在文本窗口区域内就会出现相应的详细内容和学习要点,同时在视频窗口出现关于该知识点的讲课录像。两种录制方式各有优缺点,应结合使用,发挥各自优点。

3.1.2光线充足情况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光线问题是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研究对象来看,75%的教学录像光线充足,画面清晰,视觉效果好。部分教学录像光线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为了保证大屏幕的显示效果,教室需要拉上厚重的窗帘所致。另外,还存在投影内容曝光过度的现象,其中录像曝光过度或由于后期处理使画面太亮的教学录像占总数的53%,尤其体现在投影屏幕上,课件显示很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辅助教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可见,光线问题是教学录像摄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技术人员在拍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时应选择光线较为充足的教室,并进行合理布光及调整光线。

3.1.3有无杂音(环境安静)、语音是否清晰

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清晰、真实地还原教学过程的现场声音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而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制过程中,录制人员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视频图像上,对音频录制效果不够重视。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语音比较清晰的占87%,有少数学校的个别课程其环境噪声控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这将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对于现场声音的处理,一般应采用同期录制方式,话筒选用清晰度高、灵敏度好、幅频特性好的电容式话筒;在调音台进行控制合成时,应灵活地调整现场摄制声音的平衡性、清晰性。

3.1.4板书是否清楚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的板书是否清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在所调查教学录像中,板书清楚的不足50%,主要原因是室内光线不足或镜头没有推近,导致板书不清楚。分别统计多媒体教室和普通教室上课的情况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室中72%的屏幕内容看不清楚,而在普通教室由于光线充足,板书基本清楚。不清楚的原因主要在于摄像技术的运用技巧不到位(录像时需要及时推镜头),由于没有使用推镜头或没及时推近而使板书不清楚的占78%。

3.2录像质量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视频画面清晰,图像无明显晃动、抖动;景别变化合理,画面切换自然、流畅,视音频同步,才能符合学习者的观看和学习习惯,否则极容易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教学录像质量调查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录像质量调查情况

①录像最基本的要求是画面清晰,色彩还原真实。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画面清晰的比例占68%,还有一些录像画面压缩比例较大,色彩失真严重。对于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授课课件,往往直接利用摄像机对着大屏幕拍摄,导致画面色彩还原差,画面中课件字迹模糊,人物影像曝光不足。

②稳和准是教学录像拍摄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镜头摇晃,会导致被拍摄的人物模糊不清,影响拍摄的效果。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镜头晃动、抖动的占43%。主要原因是推、摇镜头时起幅和落幅把握不准,从而产生晃动、抖动现象。

③教学录像要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应合理使用不同景别来表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全景用来表现教学环境,全面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中景用于表现教学部分细节,比如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师活动、学生情绪等;近景、特写多用于强化教学中某些细节,像操作、实物演示等,强调教学中的重难点。然而,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景别变化自然合理的只占43%,其余录像不能全面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达不到学习者群体视觉和心理的要求以及学习的需要。因此,拍摄录像时在构图上应正确处理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④摄像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运动镜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讲课节奏及时切换画面,才能使拍摄画面简洁、流畅。常用的拍摄技巧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其中推镜头在课堂实录中应占较大比重,如引导观察板书,表现教师的动作表情、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实验现象等,往往要利用落幅突出教学环节,起引起学习者注意的作用。然而,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运动镜头流畅,能够跟准、跟上的仅占46%,很多情况下镜头跟不上教师的板书或者多媒体屏幕,有时教师走出了录像画面,镜头很长时间才摇过去,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摄像人员拍摄时精神应高度集中,以便跟上、跟准教师,有条件也可采用具有自动跟踪功能的自动录制系统。

⑤教学录像中音频和视频的同步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音、视频图像同步和到位的占89%,其中Rm格式的教学录像不同步的情况较多。

⑥添加字幕可以深化内容突出重点,为声画表意作补充,具有丰富教学内涵,增强教学说服力等作用。如段落之间添加小标题,观看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录像的构架体系,同时也会留下清晰明了的听课思路;重点、难点处添加字幕,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并可以突出重难点。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1门课有字幕,可见,制作者对教学录像字幕的意义重视不够。

⑦没有知识点索引的学习资源,学生很难进行检索,在一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学录像的索引功能对提高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有2门课程提供了索引功能。

3.3视频上网

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强调;制作单位必须把后期编辑完成的教学视频输出为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并到网上,以便展现教师授课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法。因此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决定浏览者能否看到高清晰、高传输率的教学视频。

目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能在网上打开的比例只占50%左右,而且前一天能打开,第二天却又打不开的情况也常出现。究其原因,学校的网速慢可能是一个方面,但更大可能是域名更改,或是网络空间不够而删除视频,只留下文字部分。

关于播放流畅性方面,所调查的样本中能完全在线流畅播放的不足10%,其影响因素很多,网络带宽视频格式都是重要因素。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能在线观看占22%,需要下载才可观看占10%,(如上海的多所高校),既能在线播放又能下载播放占68%。

4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的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投入巨资的教学质量工程,要保证其正常运行,教学录像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对此,我们拟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思想观念,重视录像建设

文献表明,目前精品课程中有教学录像的占92.04%[6]。可见,教学录像的数量不少,但是调查发现,供学习者学习使用的高质量录像并不多。通过分析也发现,目前教学录像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教师讲课随意性大,教师板书紊乱,精品课程网站基本没专人经常维护,教学录像能正常打开供学习使用的不多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表明,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中,各级相关人员思想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为了录像而录像的现象。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关人员应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现场教学录像为目标,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4.2成立录像小组,提高录像质量

要做好课堂录像的整体工作。拍摄前的准备、拍摄过程及后期制作等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教学环境、拍摄机位、景别的选取、镜头的合理运用、视频压缩的格式、课件画面和图形演示等后期处理的操作都关系着教学录像的质量。

为了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质量,学校应建立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小组,小组人员应包括录像技术专家、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不同人员的分工应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人员保证教学录像符合教学需要,录像技术专家负责保证教学录像的质量,学科专家保证教学录像的教育、教学原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计算机技术人员实现教学录像的网上,并维护其正常运行。尤其是录像技术专家的录像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录像画面质量的好坏,学校应聘请教学录像经验丰富、录像水平高的人员担任此工作。当然,只有不同专业和特长的人员各司其职,共同合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录像,实现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高校优秀资源的目标。

4.3安排专人管理,加强录像维护

学校应安排专人维护精品课程网站,及时更新学习资源,确保教学录像能够顺畅播放。对教学录像的管理,应从开始建设时就给予足够重视,逐步实现全程录像上网,进而实现更多优秀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10)[DB/oL].jwc.省略/UploadFiles/2010129113036277.doc.

[2]邓文新.录播系统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08.5:101~103

[3]王晓玲.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非线性编辑

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8.9:68~69

[4]宋正国,刁秀丽.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现状及趋势探悉[J].现代教

育技术,2009.12:115~118

[5]梁蕊,项国雄.高校精品课程支撑平台的模块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

国电化教育,2008.2:56~61

[6]教高[200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

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7]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DB/oL].ahedu.省略/down2005/2005jpkc_f6.doc

[8]李宪武.两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方式比较[J].现代教育技术,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6

关键词: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48-02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1]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2]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点建设课程,本课程始建于1951年,经历了几代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建设与改革创新,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实施了课程转型升级的建设,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念与教学设计

1.课程建设理念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资源共享课立足高等学校本科非电专业教学,践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与共享为建设目标,以共享学习环境和技术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教师、专业化教学设计制作队伍为保障,实施“转型―升级―创新”的建设策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高质量课程教学共享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使课程的影响面辐射到不同层次的高校师生、社会相关专业学习者,满足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设目标。

2.课程教学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载体是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是重要手段。根据人才培养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优化,使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章给出重点、难点及其讲授,充分体现基本内容讲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需要;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利用知识载体,融教育于课程,努力做到六个体现,即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体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体现社会的需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体现课程基本内容的覆盖要求、体现最佳知识载体。[3]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性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崇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教师指导教与学结合的模式,结合应用实例,开展电工电子创新专题设计,课外开放性实验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建设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视频教学录像

随着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本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历经3次改版发行(6部),并在全国广泛应用。仅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配套多媒体教材《电工技术多媒体课件》《电工技术多媒体课件》自2011年出版以来,已发行56万张。制作了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全课程的实验教学课件。

按照修订的2012版教学大纲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视频录像录制要求,重新录制了全程实时课程视频录像,生动展示授课全过程,注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并充分体现了老、中、青结合以及各种媒体综合应用的课程特色,共计96学时。

2.制作丰富的媒体教学资源

媒体资源模块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20例,每一案例均包含音频+视频屏幕录像课件、ppt演示文稿和相应的虚拟仿真屏幕录像课件三种形式的案例文件,屏幕录像课件是对采用ppt课件教学的音频视频录制,采用屏幕录屏软件制作。多形式的教学案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启发式教学资源;针对本课程的各章节知识点,精心编写了知识点讲解素材293个,为教师授课提供参考性和示范性的讲解教案;提供的图形图像素材是精心绘制的教学用图形图片693张,方便教师授课使用;制作了共20章教学内容的练习与思考,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辅导;制作了录屏+音频虚拟仿真演示课件58个,提供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虚拟仿真演示教学课件;制作了电子应用电路100例,为学生提供结合工程实践的应用电子电路。

3.更新和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建立了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和辅助教学的综合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网络课件、学习辅导、动画教学、网络考试、教学资源、资源检索、习题解答、创新园地等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1)建立知识点讲解库系统。针对本课程的293个知识点精心编写了知识点讲解库,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2)建立网络在线题库系统。此题库系统是基于aSp技术管理的自测题库,分为在线练习与在线考试两部分。题库中近2500道题目针对各章节的知识点和实验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精心挑选制作,题型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填空题、计算题。学生通过网络题库可自行选择不同知识点和不同难度系数的试题等进行在线练习和课程测试,理解相关概念、检测学习效果等。

(3)完善网络学习辅导系统。更新和完善网络学习辅导系统,该系统按教学要求分为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两部分,共20个学习单元。每一学习单元均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要点、难点解释、自我检测、知识扩展等部分,指导和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4)建立动画课件库系统。该系统应用Flash及VB编程技术制作交互式动画课件近100个,充分利用动画课件生动、形象、逼真等特点,将课程教学中抽象、微观、复杂的概念以及难以用文字、图形等表达清楚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体现。

(5)建立实验教学系统。为拓展实验教学空间,自主研发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实验课程简介、实验大纲、实验教学、实验动画演示、仪器使用、网络题库、仿真课件下载等丰富的优质实验教学资源。

(6)更新网络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自主研发了“电工电子技术网络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自2003年开通并不断完善使用至今。系统的建立,使本实验课程实现了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场地等全方位开放式实验教学。

(7)建立课程资源检索系统。研发的资源检索模块,提供常见问题、名词术语、名人及专业术语等多功能检索查询。

本课程建设的教学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通过教育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开放、共享。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资源特色

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特别是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部级教学团队以来,课程团队把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应用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精品资源建设与课程的转型升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反映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体现了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精炼、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内容,充分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成果,展现了课程团队教学风采,具有鲜明的特色。课程拓展资源充分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具有通用性、引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1.课程资源系统、完整,充分展示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果

课程资源包括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等4个环节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体现了资源建设贴近教学,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示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即包含精心录制的全部实时课堂视频录像、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精心制作的演示文稿,又有结合科研课题和实际应用制作案例资源和启发式教学案例,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以及拓展教学资源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2.课程资源适用性强,便于持续建设与更新

资源建设既考虑学习的共性,又考虑学生个性,两者有机相结合使资源适用性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资源开放、共享,资源分类科学,结构合理,使用方便,操作性好,便于持续建设与更新。

3.课程资源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体现课程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

课程资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放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了设备和环境一流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水平的联合实验室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团队教师积极组织和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开放创新性实验等,其竞赛作品和报告作为拓展性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参考,课程拓展资源充分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课程特色。

四、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4]建设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需要长期的资源储备,不断完善与更新。我校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资源共享课建设严格按照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开展各项建设,明确课程定位,保证基本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长效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也为本课程成功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5]

参考文献:

[1]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2012,

213(6):80-84.

[2]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14-16.

[3]蒋宗礼.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3-16.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7

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以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为目的。本文首先对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对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示范效应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和示范效应提升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示范效应;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1―0082―05

一、引言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起网络开放课程计划项目,打算耗资1亿美元、历时10年将每个学院的教学资料免费上网开放,其后耶鲁、剑桥、牛津、斯坦福等全球的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也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并成立了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免费开放课程教学资源。截至目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公开了33个系别超过2000门课程的材料,而国际开放课件联盟也开放了超过1.3万门的课程[1]。新浪、搜狐、腾讯等国内商业网站也纷纷推出了公开课频道,对国外的公开课进行了中文翻译,范围涉及科学、人文、艺术、经济、哲学等众多科目,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2011年11月9日,我国高校首批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截止2012年4月30日,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三家官方网站公开课首页访问数达到约14亿次,课程点击量达到1500万次,网民评价近2万余条。其中爱课程网站注册用户总数为24463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欢迎程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现象[2]。2011年11月,教育部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工程的实施,明确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3]。

二、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指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主要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4]

(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解读

服务对象: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服务对象重点是高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尤其是高校学生。

建设流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采用“整体规划-学校自主建设-择优遴选-课程上网”的方式进行。首先,教育部对视频公开课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制订视频公开课建设标准;其次,各高校依据本校优势课程和学校特色自主建设,学校择优申报;再次,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高校申报课程进行择优遴选;最后,教育部对遴选出的优质课程作为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易等公共门户网站。

预期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1000门大学视频公开课程。

建设意义:[①]促进了高等教育更加开放,体现了教育的公平。[②]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创新模式。[③]为高校教师授课起到示范作用。[④]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⑤]满足了学生追求名师学习的愿望,使学习质量大大提高。[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加快。

(二)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通过对“爱课程”网上的视频公开课的数据逐一统计和SpSS工具分析,截至2012年10月,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程上线共六批105门课程752集视频,并分别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7所名牌大学155位教师主讲。

(1)主讲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绝大部分是各高校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其中教授122人,占78.7%;副教授20人,占12.9%;博导69人,占44.5%;院士6人,占5.7%。具体数据见表1和表2所示。

(2)承建学校情况

已上线的六批视频公开课是由47所知名大学共同承建,这些大学绝大部分都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或者是211和985大学,在全国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其中,浙江大学建设8门课程,占7.6%;南开大学建设6门课程,占5.7%;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设5门课程,占4.8%。承建两门以上课程的学校见表3所示。

(3)课程学科分布情况

在105门课程中,文学艺术类18门129集视频,主讲教师22人;哲学历史类21门197集视频,主讲教师25人;经管法学类16门103集视频,主讲教师20人;基础科学类15门107集视频,主讲教师17人;工程技术类19门108集视频,主讲教师42人以及农林医学类16门108集视频,主讲教师29人。详细数据见表4所示。

(4)课程时间安排情况

在752集视频中,视频长度最短的是北京大学邓小南、阎步克老师主讲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课程第六讲为16分钟;视频长度最长的是中山大学冯原老师主讲的“视觉文化批评”课程第一讲,为59分37秒。视频长度在30分钟以下的有156集,占20.8%;30-40分钟之间的课程有445集,占59.1%;40-50分钟之间的课程有125集,占16.6%;50分钟以上的课程有26集,占3.5%。详细数据见表5、表6所示。

2.视频公开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视频公开课画面方面存在的问题

视频公开课存在部分课程画面清晰度不够、画面模糊,如西南交通大学韩鹏杰、黎荔老师主讲的“艺术思维与方法”课程,前三集由于教室灯光的问题,造成授课过程中的部分画面模糊不清晰;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冯江主讲的“建筑历史”课程,由于光线或视频压缩的原因,导致画面质量较差;部分课程存在不美观画面,如中国农业大学何计国老师主讲的“食品与健康”课程,教师身后的电源插座、电源盒子影响了画面美观。有些课程画面中的ppt演示文稿字体模糊、文字太多、文字与字幕重叠、图文不美观,如中央民族大学赵士林老师主讲的“中华文化20讲”课程,视频中ppt画面由于距离太远,ppt上的文字看不清楚。部分课程拍摄机位架设不当、拍摄人物与背景比例失调、拍摄光线过亮或过暗或不协调,如中国农业大学何计国老师主讲的“食品与健康”课程,机位架设存在问题,教师一直背对电源插座、电源盒子;武汉大学李工真老师主讲的“德国大学现代化”课程视频画面授课背景太暗,导致教师衣着与背景的不协调;北京师范大学梅雪芹老师主讲的“历史与环保”课程,由于机位架设问题,教师大部分时间侧位讲解。部分课程的视频画面中多集连续出现学生座位、衣着不变的现象,给人感觉只进行过一次录像,如中国人民大学孙郁老师主讲的“鲁迅与现代中国”课程,前三讲画面存在学生座位、衣着一直没有变的现象,给人感觉前三讲就是一次录像而成的;中央音乐学院王次老师主讲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视频公开课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主要存在部分课程内容设计表现一般,课程内容设计太少,有15门课程的视频少于4集。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老师主讲的“千古名月”课程、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讲的“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课程视频已经完成,但只有三集视频上传。其次是部分课程授课教师太多,教师讲授水准差异太大,有5门课程主讲教师多于5人。其中,西南交通大学承建的“走进时代的列车”课程由8人主讲、吉林大学承建的“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科技发展”课程由7人主讲。此外,大部分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且形式单一,甚至较多课程没有一次的互动。

(3)视频公开课知识版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上线无疑加速了知识的传播,改变了受教育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校内学习,也可以在校外学习,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大学视频公开课版权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比如教师和学生的肖像权、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的版权、授课案例中的当事人肖像权、隐私、制作者是否分享版权等。

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的

示范效应分析

精品开放课程是集科学、先进、教育和示范性于一体的优秀课程项目,实现了高校优质课程及优秀课程资源的开放。地方院校的教师、学生与名牌学校的学生一样可以共享这些最优秀的课程,达到了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公平。

(一)“名牌课程”的光环效应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作为我国高校所有网络课程中的佼佼者,将会给我国高校各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带来一道美丽的光环。在这美丽光环的照耀下,各个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必将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对学校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起到示范效应的作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我国高校各学科的“优势课程”,也是“名牌课程”。这种名牌的名气,声誉对学校、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建设的企业合作者将产生一种吸引力和认同感。学生会慕名而来在线学习,也会由此选择名牌课程学习,或因名品课程的影响选择课程所在校的其他学习方式;学校也会因名牌课程为学校争得荣誉而给予课程建设强力地支持,促使名牌课程的质量得到加强;企业合作者因名牌课程的光环效应扩大了企业影响力,继续与高校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而对于教师,也会积极关心名牌课程、宣传名牌课程,给名牌课程创造优越的成长环境。

(二)“知名学者”的名师效应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主讲教师都是我国名牌大学的知名学者、大牌教授甚至明星教授,在课堂教学上有着很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思路开阔,教育教学艺术高超,教学内容与时代契合深受各个高校师生的欢迎。学生都会认为名师讲课有激情、有技巧、有内涵,对课程中的经典内容阐释彰显了名师的精品意识。“名师出高徒”,名师就是一面夺目的旗帜,让四面八方的学生慕名而至,聚集麾下,这正是名师效应。国内高校视频公开课自上线以来日访问量140万人次,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能够使我国高等院校师生通过网络“享受”名师授课,这就是“知名学者”的名师效应。另外,名师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使知识快速地得到升华。

(三)“教学创新”的龙头效应

不管是大学视频开放课程还是精品共享课程,都是各学科的重要典范课程,为其他院校的授课教师提供了课程教学范式、授课技巧、课程组织、课程讲授等方面的范例,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视频公开课的龙头效应是指其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创新示范作用,体现其榜样作用,对本课程教学、本学科领域、甚至所有高校课程的教学都起到带动作用。视频公开课像龙头一样带动着课程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个学校有了视频公开课,不仅可以优化本校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同时还可以积累经验,开发出符合本校的其他精品开放课程,进而积极探索教学创新,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视频公开课中教学创新最重要的是对与他相关的课程、甚至相关专业学科都有带动作用。

(四)“资源共享”的社会效应

“资源共享”是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开放、互动、优质学习和教学资源的共享。随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上网,就会有更多的视频资源和课程资源在互联网共享。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共享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随着高校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与平台的建立,必将会产生一系列良好的社会效应。首先,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优势互补、和谐互动发展。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价值的延伸和体现,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已经成为社会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5]。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开放,使部分名牌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共享并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地方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之间的教育公平。其次,有效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开放,为社会和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免费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社会人员和在校学生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育资源被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提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示范效应的新思考

大学视频公开课不仅给学生提供倾听名师授课的机会,也给年轻教师学习的空间,是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有力的补充。当然,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示范效应,可以进行如下思考:

(一)拓展视频公开课课程的覆盖面

截至目前,六批上线大学视频公开课涉及哲学、政治学、机械、数学、计算机、化学、医学、地理学、食品科学、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所涵盖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但是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一门教育学学科课程。大学视频公开课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受到社会的强烈反应,但是与国外的视频公开课相比,尤其是欧美名校视频公开课十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的大学视频公开课才刚刚起步,这就难免存在着上线课程总数偏少、覆盖面有限的问题[6]。

(二)加快视频公开课课程更新速度

105门大学视频公开课程的更新进度不一。更新慢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每集讲授的内容相当于专题讲座,授课教师希望尽可能地讲授精彩、授课内容要代表先进技术,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便尽可能地完美讲授课程,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这样教授准备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由于是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授课教师的压力非常大,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细致大量的授课准备。二是技术人员对视频的处理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课程视频录制完成后,技术人员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编辑、字幕、效果等进行技术处理,同时需要和授课教师进行反复沟通,才能完成最终的授课视频。三是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授课视频进行审批,将最终的授课视频提交到相关管理人员处,管理人员需要对视频进行相关审核,审核通过才能上网,导致有些大学视频公开课程的更新速度较慢。因此,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制作需要多方人员的准备与沟通,需要制作单位提供更多地支持和加快课程的更新速度。

(三)完全公开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方便用户学习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视频公开课的资源主要包括授课视频、授课课件、授课教案,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免费地学习。但是,即然是大学视频公开课,就应该为用户提供视频、授课课件、授课教案的完全免费开放下载地址,更加方便用户的学习和携带。由于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优越的上网条件,学生需要将一些课程视频下载下来反复学习,这样不但能节省上网的流量,而且可以储存在其他移动媒体上方便携带。在视频公开课中,教师单调枯燥的讲授很容易使学生精力不集中,而授课课件可以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与教师的讲授同步,更加集中精力。因此,完全公开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可以方便学生学习。但学生必须遵守知识版权协议,否则将无法下载资源或者其他技术手段保护知识版权。

(四)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要使精品开放课程可持续地发展,就需要建立课程建设、课程应用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建共享,实现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共建视频开放课程是指:由企业面向高校开放一系列合作计划,通过校企之间开展精品视频开放课程共建合作,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校企共建模式,从而提高了精品视频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视频开放课程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对于工科、自然学科类的一些课程,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强的优势,而学校具有科研理论研究强的优势,二者结合共建精品视频开放课程具有强强联合的优势。二是政府、高校、企业多方面共建可以使高校、企业互赢,高校依托硬件设施和强大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丰富的视频课教学资源;企业与高校合作,有利于创新相关技术,将科技转化为成果,为企业创造产值。随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大量建设,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多方面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推动视频公开课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加强视频公开课的课程设计

在视频公开课的设计方面,要加强视频公开课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对于多人授课的课程,建议只讲授比较成熟的课程,或者请水平最高的老师重新讲授,以保证课程的质量。另外,对于课程衔接问题,建议对课程进行统一规划,整体设计,最好在第一讲增加整个课程的概述部分,否则每一讲开始或结束没有过渡,不便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结构。对于授课过程中使用的ppt讲稿,应注意字体的选择、颜色搭配、图文混排的布局;对于ppt中出现错别字,建议主讲教师在拍摄前对ppt进行认真的检查,确保其文本规范、图文并茂。还有在课程中应丰富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方式,并注意互动的效果。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8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4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设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这是加强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高校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为什么要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怎样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参加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每所高校都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十二五”期间,在本科教学工程中将立项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黑龙江省也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建设工作,首批将遴选建设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哈尔滨工程大学积极参与申报和建设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完善校、院系两级保障机制,为教师搭建多形式的交流平台,引导课程改革、服务课程发展,推动校、省、国家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对如何建设好精品视频公开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内涵

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它的服务主体是高校学生,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可见这类课程的受众发生了变化,传媒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建设体系也在逐年完善,如在2013年要重点建设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专业导论类课程和就业指导类课程,重点关注课程特色和建设质量,避免重复建设。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服务主体、内容主体、目标定位和建设机制。高等学校在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来确定课程建设的重点,激励优势学科专业领域的高水平教师投入到课程中,引领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观念转变,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

开放课程建设是国内外名校打造自身品牌的有效战略,为国内外名校传播自身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高校展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mit、剑桥、哈佛等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推动着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工作。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以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目的,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要把好“五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开放性,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质量和水平将接受学生、同行、社会公众更为广泛的评价和监督,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师展示教学风采、扩大学术影响力的机遇,视频公开课对确立教师和学校的学术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视频公开课一定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具体到每所学校须以“名师名课”为基础,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把能够充分展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水平的课程作为建设和培育的重点。提升理念,统一认识,提早准备,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顶层设计,重点把握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质量的“五关”。

(一)把好选题关

把好选题关是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首要环节。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选题要贴近受众需求,且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精品视频公开课不是采取系统授课的方式,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不仅面向高校学生,同时还面向社会公众。因此,首先,选题要避免过于专精,强调普及性,具有吸引力,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选题,能够引起学生、社会公众的兴趣;其次,选题要避免过大,精品视频公开课要求分专题呈现,内容完整,题目过于空泛,会出现具体教学内容与课程名称不符的情况。

(二)把好主讲教师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质量的根本保障在于主讲教师,要充分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引领课程建设,打造课程建设品牌。目前,在精品视频公开课遴选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课程主讲教师过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质量。借鉴世界知名高校开放课程的建设经验,国外大学优质视频课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教学大师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课程录制,一批知名教授通过互联网展示精湛的教学艺术,成为“全球教学大师”。因此,各高校应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投入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之中。

(三)把好教学内容关

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学术性、时效性、前瞻性。好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经过精心设计,主题明确,主线突出,围绕主线来确定各专题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重突出特色,关注热点,避免内容过专、过深、过敏感,过好学术关、政治关。教学内容首先要过好学术关,学术观点正确,无争议;其次,要过好政治关,不要出现歧视性观点,避免和敏感性话题;第三,要凝聚精华,引人入胜,讲数和时长适宜,每讲要独立成篇,展现形式又要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让一般受众乐于学习,比较轻松地接受。

(四)把好教学方法关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有利于系统深化教学建设与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师生互动,不断提升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在遴选时加大对教学生动性、新颖性等方面的审核权重,要求教师要注重语言和形体艺术的运用,将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的建设、素质的培养融于课程建设中。

(五)把好课程制作关

制作专业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区分日常课程建设的特有建设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是适合在网络上传输的优质课程资源,课程制作必须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把好课程制作关,首先,要制定好课程录制工作方案,组建录制团队,做好工作分工,明确具体要求;其次,要加强培训,在正式拍摄录制之前一定要组织好相关培训,让主讲教师了解相关的技术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观看已经上线的视频公开课,积累经验;第三,要注重细节设计,包括教师、学生着装、录制场地的选择、课堂互动环节的安排等内容;第四,要成立技术实施小组,制定技术方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公开课拍摄质量。

三、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路径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学内容设计、ppt制作、授课、拍摄,后期编辑、修改等多个环节,涉及教务处、院系、录制部门等多个单位,需要管理者、主讲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的通力配合。因此,加强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把好申报、评审、建设,应用、推广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对于推动教师发展,促进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先行。学校要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做到选高人、抓特色、重建设,挖掘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点和内涵,把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丰富课程建设类型,选题既要贴近受众需求,又要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学术水平,做好校、院系两级的择优选拔和培育工作,推动校级、省级、部级三级建设体系的形成,增强学校软实力和影响力。

(二)营造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制度环境

主讲教师的投入是建设好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前提和基础,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客观上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重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制度环境,建立项目管理机制,跟踪指导课程建设,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立项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形成制度化的激励体系,鼓励和引导教师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调动教师从事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积极性。

(三)注重打造一流的课程建设团队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在网络条件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因此,课程团队成员中需要增加技术人员,保证视频课堂的录制效果。对主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讲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互动,能够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特点,以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因此,一流的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关键。

(四)加强对主讲教师的培训

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遴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和技术要求在不断细化和完善,同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日常的课程建设相比,在课程定位、建设理念、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通过培训,让主讲教师更好地把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要求和建设标准,学习其他课程的建设经验,有助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顺利开展。

(五)搭建精品视频公开课成果交流共享平台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开放,在加强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课程的推广计划,适时开展课程建设实施情况的调研,搭建交流共享平台,让教师之间充分交流建设经验,分享建设成果,发挥好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建设水平,让精品视频公开课更好地助力本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2]11号.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9

[摘要]美国可汗学院通过在线视频教学赢得了学习者的认可,其成功原因在于视频制作上独树一帜,视频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学”,视频内容“专”和“博”有机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存在一定的努力空间。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可以从视频制作本身的内容、时间等因素,视频制作团队的构建,鼓励教师自主拍摄视频以及强调视频制作以服务学生的学为主等方面来进行。

[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黄娟(1979-),女,江西金溪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东佛山528300)宋俊骥(1971-),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课程建设。(江西南昌33009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9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其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是重要组成模块之一。在此大方向的指引下以及国外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取得相当实效的影响下,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开始积极启动并推进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日益重视,但由于资金、重视程度、学校力量等存在不足,高职院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进程略逊于普通高校的发展。作为承担我国高级职业人才培养、向社会公众推广职业教育资源的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视频建设模式,及早系统建立高职院校的精品视频课程,推广部分著名院校的教学视频,形成大范围听课群众,从而迅速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公平分享的发展模式。

一、成型与实践:美国可汗学院的缘起及其简介

可汗学院(Khanacademy)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amKhan)建立的一家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它萌芽的机缘来自于2004年可汗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为表妹纳迪亚解答数学难题。随后,为了帮助更多的朋友,可汗开始将辅导材料制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以方便更多人分享。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因为可汗学院具备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翻转课堂”、大容量学习视频等优点,切合了大众自主学习的需求,使得其免费网上课程在脸谱网上有7000多人注册,在推特上有2900人注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观看可汗学院网站的总人数已超过20000万人次,每月更有600万学生在使用这个网站。

可汗学院网站(wwww.khanacademy.org)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观看视频(watch)、做练习(practice)、提供指导(Coach)、志愿服务(Volunteer)和个人主页。其中,视频是可汗学院网站的主要部分,由可汗在“不出镜”的情况下边讲解边用电子黑板呈现图片素材,涵盖数学、科学、金融经济学、人文科学、考试准备和教师培训资源等6大类42小类3600多个视频;做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看视频之后的即时知识点复习并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提供指导环节中,可汗按照学习者不同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志愿者服务主要将视频翻译成不同语言,帮助实现资源全球共享;个人主页分导航区、成就区、学习管理区,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情况且体会成就等。通过5部分有机结合,实现了学习者“学一做一思”的有效连接,并且更容易被视频使用者接受从而形成巨大的分享效应。

二、优势与经验:美国可汗学院视频课建设的特点

美国可汗学院之所以能将视频课程实现最大程度的分享和利用,与其具备的优点密不可分。

1.视频制作范式“另辟蹊径”。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范式已经不拘泥于传统视频制作思路,在录制主体、视频时间、视频画面等方面均独树一帜。首先,视频完全由个人自主录制和建设,考核指标由使用者评价。可汗学院的视频录制全部由可汗自愿和独立录制完成,充分发挥了视频录制者的主观能动性,且视频效果好坏由在线使用者认可,保证了视频教学的质量;其次,视频时间考虑受众注意力持续时间。可汗学院的视频在时间长度上大致为10分钟左右,保障观看者可以更为轻松和专注地集中于某一讲解内容,不因为时间过长而关掉或放弃,有利于视频的可利用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再次,主讲者不出镜,以电子黑板系统呈现。可汗学院依靠触控面板中颜色各异的彩笔勾画来制作视频画面,且在制作画面的过程中辅以录音进行解释,有助于学习者在“字一音”双重呈现中强化记忆和学习效果。同时,可汗学院制作的视频中,教师的不在现场和画面的直观展示,又减少了学习者的压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最后,视频制作注重教学所需的实效,不单纯讲究画面精良。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全由可汗一人通过电脑软体录制,主要强调视频对学生学习的作用,这样既克服了追求画面精良而耗时耗材的不足,又避免了大量设备或人员的介入而影响视频录制者的正常发挥。

2.视频教学强调学生的“学”。据Youtube网站统计,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比麻省理工学院制作的免费网上课程还受欢迎。究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可汗制作的视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与传统高职院校网上视频公开课大多迷信“名师效应”,主要是把知名教师上课的过程摄制下来放到网络上让学习者观看不同,可汗学院的视频就由可汗制作,且制作时完全根据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等个性化差异录制分段视频,这样更有益于主讲者与学生拉近距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循序渐进学习。同时,可汗学院视频的最大特点为数据分析。通过活动分析柱状图、学习知识点拼图、颜色不同的技能学习进度图以及练习过程柱状图四种不同的数据分析,不仅帮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等,也可以使学习者在不断满足的成就动机激励下更有学习激情,并且在保障学习者积极稳步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了指导者更有针对性和切人性。

3.视频内容包含多学科基础知识点。可汗学院在录制视频时,主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而划分为一个个具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点,最终以一个个的小知识点形成大的知识网络图,这样首先保证了学习者学习最基础知识的需求。同时,这些以知识点为主的几千个教学视频并不局限于某类知识的讲解和掌握,教学视频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种类。可汗学院制作的视频突破了传统在线课程分门别类解剖知识的不足,同时也克服了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局限于名师讲授某一内容的不足。可汗学院视频内容通过知识点切入并加入多学科内容,实现了视频学习“专”和“博”的有机融合。

4.视频学习与沟通和指导相配合。可汗学院在推动学习者利用视频在线学习的同时,还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在线辅导、课堂实地答疑等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视频学习的学习者在网上点击视频观看后无法通过相应途径与其他学习者等沟通和互动,而可汗学院通过网站建设将学习和互动、指导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可汗学院的视频因为效果突出,学生在线学习后进入学校可以与教师进行更为有针对性的互动。可以说,可汗学院的视频并不是孤立地放置在网上,而是通过固定网站和网站相应的指导、沟通建设模块实现了视频在线学习的互动。

三、启示与体会: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路径

美国可汗学院凭借丰富的教学视频、结合在线网站等进行互动沟通和评价、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等优点,迅速赢得学习者的青睐并取得了惊人效果。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其建设路径,实现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起步,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分享和满足全社会文化提升的需求。

1.考虑视频内容、时间等主要因素。美国可汗学院视频内容的最大特点为门类齐全,基础和提升双向注重。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首先要重点考虑视频内容,侧重于职业技能类、操作类课程内容的选取,避免与普通高校精品视频课程重复。同时,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虽然定位为“精品”,但也应考虑融合基础知识点,实现高深知识和基础知识相结合,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视频制作时还需考虑时间效度。美国可汗学院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或某一主题学习的完成时间,把教学视频一般制作为10分钟左右。反观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时间均以一堂课45分钟为标准,这一时间标准显然不是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保持时间进行调整,着力规避一堂课时间就为最有效学习时间的思路。视频制作标准要秉持清晰为本、灵活处理的原则。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模式为“教师讲台”讲授,搭配使用ppt等相应设备进行讲解。这种模式存在视频画面单一、僵硬、形象性不足等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中,可以借鉴美国可汗学院采取电子黑板生动勾画图片并配备声音、字幕的思路,适度调整之前教师必须“出镜”,动作、衣着等必须合乎视频拍摄要求的强硬规定。

2.形成自主、高效的视频建设团队。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落实,离不开一支自主、高效的视频建设团队,这需要政府和高职院校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在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指挥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政府需要有所作为,加大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力度,同时成立相应机构以培养、培训视频建设团队。其次,高职院校应注重培育自己的视频建设团队。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学习美国可汗学院自己组建视频拍摄团队的思路,将本校的相关专家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为高职院校建设精品视频建设出谋献策。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和普通高校的联系,实现专家互补。可以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分享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视频课程的经验与不足,明确高职院校精品视频课程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之处。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本校的专门人员赴国内外先进机构进行学习,或定期通过网络、杂志等挖掘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先进经验。通过构建高职院校本校的视频建设团队,可以更好地推广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且有利于完善本校的校本课程。

3.鼓励高职院校教师自主摄制视频。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摄制主体为教师,拍摄的目的在于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转换为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推广。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推广还需要教师自愿、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和落实。可汗通过自己自愿、有兴趣地制作视频并无偿推广,实现了视频资源的最大程度开发。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同样可以借鉴和学习可汗的做法,自主、自愿地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拍摄平时所教内容。当然,还需要政府、学校等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高职院校教师自主拍摄有价值、有意义的视频。具体来说,政府和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和学校可以提供一定资金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拍摄奖励,以及提供研修拍摄视频的资金;其次,政府和学校要注重增添相应的数码产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方便其及时应用;最后,政府和学校可以举办教师自主拍摄视频大赛,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及时记录平时的优秀教学经历。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篇10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

精品课程建设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重评审、轻使用、资源建设滞后、共享性较差等各种现状,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低,精品资源共享课就应时而生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和发展。教育部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比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受益面更广。受益对象由单一服务教师转变为同时可服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三个层面。二是课程开放度更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各种新媒体应用实现精品资源的充分开放,网络无限共享。三是课程目标更广泛。课程建设目标要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四是课程建设资源更丰富。不仅对基本资源建设项目进行增加,同时还增加了拓展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五是课程建设技术要求更高。教育部专门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对课程建设的各项指标、数据和资源等做出了更高更具体的技术要求。总的来说,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关键旨在内容精品、资源丰富、全员共享。

二、《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思路

《纳税会计实务》是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基于会计工作中税费计算与申报核心职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其前身是《税法》,后更名为《纳税会计实务》。该课程不仅介绍了我国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同时也融入了各税种的税费计算、纳税申报和会计处理内容,2013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内容共分为纳税工作流程认知、流转税纳税实务、所得税纳税实务、资源税纳税实务、财产行为税纳税实务五个学习项目,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其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实务、初级会计实务,后续课程为财务管理实务、专业综合实训等。

《纳税会计实务》刚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并准备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时,就遇到了按照教育部要求由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课程转型与升级的课改大环境。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基于精品课程转型和升级的过程,需要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地整合。课程建设需要突出精品、资源、共享的内涵。鉴于此,课程组成员积极组织对教育部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相关文件的学习,积极构建新要求下的课程设计理念。对课程服务对象进行准确定位,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实施有效的管理机制,使课程首先成为精品;同时持续更新基本资源,丰富拓展资源,并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共享。

三、《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1、优化课程设计理念,合理设置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服务对象从单一服务教师扩大到可同时服务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学习者。这种服务对象的转型不仅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表现出了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我们及时更新课程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以实践中的具体任务为驱动,基于工作过程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形成“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

具体来说,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方面根据“谁纳税、对什么纳税、纳多少税、怎么纳税”的实际工作流程,将企业会计在处理纳税业务时的工作分解为:识税(各税种构成要素)、算税(税率、公式、税额计算)、报税(申报程序、表格等)、缴纳(过程)、账务处理(会计核算)等五项主要学习性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为了处理好不同税种工作业务特殊性的学习,并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又将企业实际进行纳税时的工作分解为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财产行为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印花税等)等四类主要学习性工作领域,并将算税、报税、缴税、账务处理四项工作分为嵌入到上述工作领域之中,形成18个学习任务,从而构建了“任务序列、领域嵌入”的课程内容结构,并突出重点(流转税、所得税),消化难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既符合学习认知逻辑,又应对了实际工作过程的逻辑。

2、优化课程建设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及实施的关键,直接决定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在人员结构上,我们除了吸收具有多年相关课程研究及教学经验的课程负责人外,还引进了来自企业的具有多年财务、税收工作经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负责分析岗位需求及开发课程项目;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负责各种教学素材的制作以及学习平台和课程网站的建设。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支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课程组成员应经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

3、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持续丰富更新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要能充分反映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或ppt、重难点指导、习题作业、政策法规、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资源。拓展资源要能够体现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要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是比较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试题库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作业系统、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纳税会计实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全面配置和应用了基本资源,反映课程改革成果,支撑专业教学,展现课程团队风采;为兼顾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还设计了在线自主学习系统、在线仿真实训系统、在线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和在线交流问答系统拓展资源,帮助学习者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并检验学习效果,提升整体学习效率。同时,课程组严格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每学期定期更新以及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变动不定期更新管理机制,并将课程调整、资源更新、学习平台维护等形成制度文件,从而保证课程资源的时效性以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