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09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系统;系统管理;基础设置;会计教学

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课程,学生是在学习了会计基础知识、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前提下进行实务操作。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操作不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其中如果有一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在系统中的下一步操作,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立刻进行解决,否则将无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本人通过长时间的教学指导,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提出化解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系统管理方面

(一)单据锁定

单据锁定是指在用友eRp-U8软件在操作过程中,无法在某一个模块中进行数据的录入或修改。如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解决方法如下:以系统管理员admin的身份注册进入系统管理模块,找到视图菜单,选择视图菜单下的清除单据锁定命令,在打开界面中选择相应账套的锁定,单击确定就可以解除锁定了。

(二)用户和角色

用户和角色是系统管理模块中权限菜单中的两个命令,系统管理员admin可以进行添加用户和设置角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不明白角色和用户,会把这两个命令混淆。

角色可以理解为工作岗位的名称,如账套主管、出纳等。用户是能够登陆企业应用平台,对某一个账套进行日常操作的操作员,所以用户也称为操作员。一个用户可以有多个角色,比如陈明是学生,但是他同时也是班长;同时,一个角色下可以有多个用户,比如对于学生这个角色,这个班的所有同学都是学生这个角色。

用友U8系统里已经预制了一些角色和用户,系统管理员在进行初始操作的时候,可以根据案例企业的需要进行用户和角色的增加、删除与修改。

(三)数据库服务器

大部分的学校的机房,学生在每节课上课之前,都需要对学生机上的用友U8数据库服务器就行修改。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部分同学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修改数据库服务器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应该让学生复制自己的计算机名,复制的时候不要带“.”,例如”Co2006.”,在复制计算机名时,只需要复制“C02006””,后面的“.”不要复制;其次,打开用友U8程序中的系统管理,在系统管理里面找应用服务器配置这个命令,打开以后,点击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修改就可以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时,有很多同学在修改完数据库服务器以后,在登陆企业应用平台的时候,忘记修改自己的数据库,还是用初始的CLaSSiC,这里是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

(四)调整账套引入路径

用友eRp-U8系统默认账套的引入的路径是C:\U8SoFt\下,在上机实验时,学生都会在默认路径下引入账套,这样不但会使系统的运行速度变慢,同时也可能会出现例如“磁盘空间不足,无法引入账套”的提示,这种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在引入账套时,选择引入账套的路径为D盘或者是e盘,这样就能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五)添加用户是建立账套之前还是之后

关于添加用户是在建立账套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看过很多教材都是先添加用户设置权限以后再进行账套建立的,因为在新建一个账套时,其中有一步是设置该账套的账套主管,因此我们常见的都是先增加操作员给操作员设置权限以后再建立账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增加一个账套主管,其余的操作员可以建立账套以后再进行添加。

二、基础设置方面

(一)设置费用项目

在设置费用项目时,必须先设置费用项目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混淆费用项目和费用项目分类,费用项目分类就相当于一个类别,比如购销类、管理类,这属于费用类别,每一个类别下面有具体的项目,比如包装费、装卸费、运输费等,这些就属于费用项目。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设置费用项目必须先进行费用项目分类的设置,即使没有分类,也要设置“无分类”类别,然后在无分类类别下添加费用项目即可。

(二)网络无法访问或该操作员权限受限不能访问此结点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同学在进行后续的操作时,可能出现一个提示“网络无法访问或该操作员权限受限不能访问此结点”。以存货菜单为例,在增加计量单位时,在打开基础设置――基础档案――存货选项卡以后,里面只有存货维护申请这一菜单,没有存货分类、计量单位、存货档案这些菜单,无法进行后续操作,这是因为在进行账套初始化的过程中,可能忘记启用存货管理系统,导致无法进行存货方面的核算,只需要在基础设置――基础信息――系统启用中,启用相应的系统就可以了。

(三)输入存货档案时无法选择代销属性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2

关键词:库存管理;供应链;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库存就是指供应链中所有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所谓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1]。

通常为了确保供应链正常的生产与运作,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会存有一定的库存,同时在维持供应链反应能力和盈利水平平衡的前提下要实现运作成本最小化也必须要求每个企业对其库存实行严格的控制。然而现今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导致企业库存过大,间接导致企业对市场需求或者顾客需求反应灵敏度的降低、资金占用率过高、库存周转率过低、产品缺损率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致使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本文参考了近年来相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从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方法、我国企业在参与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优化建议三个大块进行了阐述,试图为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对自身的库存管理与优化研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模式

随着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库存管理也日趋完善,出现了众多管理方法。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主要有aBC管理法、定量订货法、定期订货法以及经济订货法(eoQ)、Jit库存管理方法等。本文主要介绍几种比较常见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的模式,具体如下:

1.1联合库存管理(Jmi)模式

Jmi模式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Bullwhip”效应,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这种模式下强调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而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能从相互的协调性来考虑问题,保证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实体对需求预测水平的高度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营过程,而是供需的连接纽带和协调中心[2]。

1.2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

Vmi模式是指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具体来说Vmi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合作性策略[3]。

1.3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模式

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Jmi和V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CpFR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CpFR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CpFR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4]。

2我国企业在参与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传统库存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单一库存成本优化,以降低仓储成本和订货成本为前提来制定企业的订货量和订货批次。这种传统的库存管理对于单个的企业来说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站在供应链角度上很明显的有局限性。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大类:供应链的运作问题;信息类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综合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供应链第一类问题:运作问题

2.1.1供应链整体观念的缺乏,各节点间缺乏合作与沟通

供应链是由一个一个企业作为节点组成的一个系统,而其中的每个企业都有独立的单元,有着各自的工作目标,其中就不乏与供应链整体目标相冲突的部分[5]。另外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各个节点之间的协调合作。然而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通常会将危机转嫁给对方,这就造成了信任危机,这也导致供应链运作的不稳定,也使得企业为了应付不确定需求花费更大的成本来保持安全库存。

2.1.2对用户服务水平含义的错误理解与定义

供应链管理的成效主要由它的客户来评价。现今许多企业以订货的满足率来作为企业对用户服务水品评估的考核指标,这是一个很好的考核指标,但是只有这一个指标不能够全面体现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不能评价订货的延迟水平[6]。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3

9月20日,第二届供应链学会全球供应管理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次会议结合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以及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向,就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iBm全球副总裁及首席采购官约翰?帕特森先生表示,在全球供应链价值可持续发展中,中国优势仍非常明显。

供应链面临五大挑战

2009年全球经济将负增长1%,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还会继续保持全球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业务和供应链价值的实现更加依赖国际市场,供应链上的参与企业越来越多,产品组合纷繁复杂、不断更新换代。

iBm在2009年对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中任职的400位供应链主管做了一次调查。经过400位主管的共同观察,识别出未来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成本控制(55%)、供应链可视化(70%)、风险管理(60%)、日益提高的顾客需求(56%)和全球化(43%)五个方面。

成本控制。在iBm的调查中,43%的主管选择总成本,也就是说供应链主管们选择供应商主要是看这个供应商能否帮助本企业降低总成本。此外,价格、质量、能力和交付问题也是供应链主管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见图1)。

为了有效地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帕特森先生认为企业应该采用更加智能的成本控制,这些控制措施包括应急解决方案、激励方式、可变成本结构和外包功能,这样就能更加灵活、有弹性地控制成本。

供应链可视化。供应链可视化,主要是实现更加智能的可视化,这包括需求与供给的及时识别和反映;智能设备和探测装置的使用(用来补充、预测、排程和生命周期状况);进行基于决策支持的分析;构造多伙伴合作平台。如果很好地完善上述活动,那么企业就可以清晰地了解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运作情况,掌握合作伙伴的动态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安排企业的生产过程。而现在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供应链可视化,可以说供应链可视化是很多供应链主管特别关心的问题。

在iBm的调查中,供应链主管们最关切物流供应商这一环节,因为现在的物流供应商在供应链可视化方面很难令人满意。在其他几个环节,供应商在供应链可视化方面不太令人满意,顾客和合同制造商在可视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阻碍了供应链可视化的实现。

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主管们认为物流和运营的过程控制,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项目,供应链计划中的风险战略、化解对策和允许监督破坏行为的事件管理技术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未来三年内,供应链主管们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完善(见表1)。

以上调查结果按照领导人和其他人两种人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领导人更关心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活动,说明风险管理更是企业战略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值得企业的重视。

日益提高的顾客需求。调查还显示,供应链主管们认为开展一些产品创新活动非常重要,这可以满足日益提高的顾客需求。这些产品创新活动包括:与合作伙伴(供应商、提供商)一起设计和采购;根据顾客需要确定产品的形状和规格,绿色环保设计;在产品设计上和顾客合作。

全球化――跨国公司继续向低成本国家实施采购和制造业迁移。iBm调查报告认为,随着欧美国家制造业成本的不断提高,亚太及其他新兴国家的低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已经或正要实施低成本国家采购,或者将本国的制造业向亚太及其他新兴国家迁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全球供应链格局。现在,亚太地区直接材料采购占世界采购量的38%,亚洲已经是全球最主要的采购地(见图2),未来也依然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东欧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年平均增长率预计达到43%。新兴的中南美洲和非洲国家尽管现在占的市场份额很小,但是未来的平均增长率却很高,大约有19%和13%的增长率。西欧和北美地区目前的采购额很高,但是市场份额会急剧下降,市场快速萎缩,平均增长率为-30%和-15%(见图3)。

全球化同样面临着挑战,通过iBm的调查,我们发现采购所在地国家的监管和法律问题、评估和管理新设企业、新设企业的产能问题、质量问题、订货至交货的时间问题、交付问题和可靠性是供应链主管们未来关注的焦点(见图4)。

中国的位置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很多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成本竞争力;供应链绩效衡量标准,如制成品库存中转率等;新产品开发费用与预算费用相符度;产品上市时间的减少;设计和开发模块的标准化。同时,中国还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在质量管理控制和性能提高、领导才能培养、人才开发、制造业的升级、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保证实时信息的透明化,提高政府工作的弹性以适应全球化商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巩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环节上的地位。

通过比较供应链中的各种要素,中国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中国,获利是供应链的首要目标,质量也不断提高,比其他大多数国家做的都要好。企业税费的减少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远没有达到人们想象中那样的程度(表2)。

通过在中国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到利润增长、成本减少、质量提高是在中国受重视程度最高的三个方面,这和同为制造大国的印度极不相似。在印度,反应能力最受重视,其次才是利润增长、质量提高和成本减少。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这样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战略更容易巩固在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

中国独特的价值优势

王孝华是美国铝业公司的副总裁,同时也是中国采购中心总监。针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王孝华认为中国将会在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同时也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王孝华认为,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制造基地和重要采购地,得益于中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主要优势)、投资成本、本地采购成本以及庞大的经济总量和政府鼓励;而全球采购活动青睐中国,则源自成本低廉、质量保证、产品种类和顾客满意。其中成本减少是中国制造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因为保持一种稳定和可获利的增长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些想在全球舞台上竞争的公司,必须有一个很好的中国发展战略。和中国的供应商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就成为供应链价值成功的关键因素。

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尽管现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劳动力成本的增长率非常高,会在某种程度上逐渐削弱中国制造的优势,但是中国劳动力的平均成本仍然是很低的。据预测,到2009年和2014年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只是0.9美元/小时和1.3美元/小时,虽然和印度、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很接近,但是仍然大大低于台湾、韩国、日本和欧美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将继续保持下去(表3)。

总成本的节省。在中国采购还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能够带来30%的成本节约。和美国商品相比较,中国商品通过劳动力成本、物料费用和研发成本上的节约,就使得商品制造成本降低到传统投标价格的50%。在此基础上加上运输费用、保险、税收和管理费用,也只能使总成本达到投标价格的70%,由此就可以为采购者带来30%的附加值。

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花费比美国要低20%,材料费用比美国要低6%,跌价成本和登陆总成本要比美国各低2%,所以能够为全球采购者带来更多的成本节约,获取更多的利润(表4)。

如今,中国已经是绩效表现最好的低成本采购国家。与其他低成本国家相比,中国备受青睐。埃森哲曾经对美国和欧盟238位来自不同行业的采购执行官做过一次关于最偏爱采购地的调查。调查显示,中国是美国企业和欧盟企业采购执行官们的首选采购地(表5)。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4

为了摸清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2008年9月至11月底,冷标委联合我国冷链物流服务、食品、医药、商业流通、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等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媒体,组织了针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暨冷链物流监管与信息服务需求情况的大型调查活动,为制定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发展规划、确定我国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以及明确国家当前急需制定的冷链物流标准项目提供依据。

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1 行业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寻找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促进冷链物流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从调查结果看,5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缺失,非冷藏车进行冷链物流服务业务,造成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认为“政府机关、下游企业和终端消费者还没有产品的冷链物流意识,造成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有效规模小”和“冷链物流对比一般社会物流成本太高,而全社会还没有这种意识,没有给予合理的价格、作业待遇”的比例分别为48.44%和40.63%。排列前三位的选项涉及社会意识及冷链标准的问题,说明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集中在社会各级的意识以及冷链标准不完善两大方面。统计结果见图1。

总体来看,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同冷标委与企业交流的结果大体一致。

从实际走访的情况看,虽然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对象的产业基础雄厚,但冷链物流在我国发展的社会基础却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

(1)普通消费者乃至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冷链物流的概念还十分陌生,对冷链物流的意义认识比较肤浅,或不全面,目前主要是从减少浪费的角度进行考虑,对于完善冷链物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建立开放的冷链物流系统、保障消费知情权、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意义认知较浅;对于冷链物流系统还涉及到能源节约、需要系统合作等问题尚没有过多的考虑。

从近期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动向看,甚至有排除部门横向合作的考虑,这种倾向是相当危险的。

(2)冷链物流产业链终端企业极度缺乏冷链物流的意识。

例如,医院、疾控中心、药店等单位了解冷链物流概念的比例非常低。在我国曾发生过的医药群体性事故中,医药生产企业、医院、疾控中心、药店等往往被迫分担了在物流环节发生的问题,他们可能是医药冷链物流系统不健全所造成事故的无辜受害者,但由于无法追踪冷链物流系统,造成相关责任无法分清。

从食品或初级农产品产业链来看,蔬菜、水果等腐烂比例太高,增加了超市的经营成本。但如果进入相对较好的冷链系统,商品的保质期可增加一倍以上,等于延长了商品在超市的可销售时间。如果果蔬类易腐食品的保质期从一天延长到三天,超市的损失就可以减少30%~50%。

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的历史看,产业链终端作为冷链物流的受益者,应当是冷链物流积极的推动者。但我国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虽已起步,但未来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在涉及我国冷链物流经常断链的原因判定问题上,被调查者有57.81%认为断链原因是“冷链物流硬件水平问题,包括:冷链系统设计处于空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车辆和物流节点之间没有衔接等”。50%认为是“人为因素:冷链物流服务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经常采用中途停机甚至采用非冷藏车运输冷藏货物”。42.19%认为是社会认知问题。统计结果见图2。

从实际走访的结果看,硬件建设也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首要问题。冷链物流服务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确实存在恶意断链和用非冷藏车运输产品的问题,他们的行为又进一步导致恶性竞争。因此,行业规范的必要性十分迫切。

2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只有约60%的被调查者对所在城市采取的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情况进行了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被调查者对宏观政策及当地政府的支持程度不是非常了解,或当地政府没有相关的激励政策。调查显示,56.41%的被调查者建议将冷链物流发展“列入当地重点发展项目,优先进行项目立项”,41.03%的被调查者选择“和节能项目结合,进行资金扶持”。统计结果见图3。

对于组织冷链物流培训及赴国外进行交流的选项,56.2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意义,但应先从了解国内情况开始”。统计结果见图4。

问卷中“所在城市最近3~5年内重要冷链物流规划项目”为填空题,回收的问卷中没有人进行解答,说明目前多数城市还没有对冷链物流进行规划。

3 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

调查中,希望通过制定国家冷链物流标准来解决行业问题的意见比较集中。79.69%的被调查者希望解决“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和服务企业准入标准。通过资质认证、诚信认证,逐步规范冷链物流服务市场”。表明被调查者普遍对现存的冷链物流服务市场不满意,希望通过国家标准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准入资格。在标准的强制执行中,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将被淘汰,冷链物流服务市场现有状况可以得到改善,市场上规范的企业将得到公平地评价。统计结果见图5。

从行业当前最急需制订的冷链标准来看,53.1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35.94%认为是“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标准”。本选项的结果与上一个问题的结果非常吻合,表明被调查者希望尽快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和行业准入标准,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提高冷链物流行业的准入门槛,规范现有行业秩序,提高服务水平。统计结果见图6。

此外,78.13%的被调查者赞成国家鼓励、建设冷链物流实验/示范基地的意见。而这些工作的进行,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支持。

4 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始终是物流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希望通过冷链物流信息化来解决哪些行业问题”的调查中,“空载配货问题”占42.19%,“物流服务企业内部优化调度和对于车、货、司机的管理问题”占

37.5%,“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问题”占37.5%。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层面希望通过冷链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空载、企业内部优化)、诚信问题。

其他选项涉及到“网络建设”、“供应链建设”、“共同配送”、“消费者权益维护”等问题,结果显示企业家对企业间及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的关心程度不够。各选项的统计结果见图7。

对于“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应包含的内容”的调查,排在前三位的是温度(67.17%)、时间(51.56%)和湿度(42.19%)。调研结果显示了冷链物流服务的客体对这三个方面的敏感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冷链物流服务的特点。各选项的统计结果见图8。

针对“冷链物流服务信息向谁提供”的问题,选择结果为终端企业用户(56.25%)、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51.56%)、货主(39.06%)、工商及产品质检相关监管单位(20.31%)。统计结果见图9。

5 冷链物流监管现状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缺乏监管标准,无法执行”占56.25%,“冷链物流是个大系统,政府部门是分段管理;产品从出厂到市场的终端环节,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占48.44%。统计结果见图10。

对于冷链物流监管工作的重点问题,73.44%的被调查者认为重点应是“尽快出台和完善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增加冷链物流服务过程的透明度。保证冷链物流不断链”。由此可以看出,监管的执行需要标准来支撑,也需要冷链物流信息化来增强服务过程的透明度。统计结果见图11。

目前,冷链物流监管的主要责任单位相对分散。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责任单位是“质量检验检疫部门”。同时也说明冷链物流是个大系统,涉及到的监管部门多,存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统计结果见图12。

进入2008年,我国出现了“冷链物流热”的现象。为做好行业工作,冷标委希望能在2009年举办我国第一次专业的冷链物流学术年会。从反馈意见来看,排在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

(1)尽快建立相关产品(医药、加工食品、果蔬花卉、水产品、生鲜肉类、乳制品、化工危险品)的冷链标准;

(2)温度控制与监管;

(3)气调保鲜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虽然得到的终端企业信息有限,但统计结果仍然可以反映出一定问题。

首先,各地政府对冷链物流的概念不甚了解,没有意识到冷链物流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企业也对宏观环境、宏观政策不太了解。今后,冷标委应加强对各级政府的冷链物流宣传,并做好培训工作;同时加紧探讨冷链监管、冷链标准的制定等相关工作。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5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024

1供应链中库存问题分析

11供应链战略与规划问题

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找到方法解决如何在快速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的运营的问题,而库存管理的优劣对“满足顾客需求”和“低成本运营”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是按以往的库存管理模式来应对,显然不够。企业采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信息传递顺畅,提升物流各环节的办事效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企业引入库存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过去零碎的、分散的信息,成立物流决策体系,利用互联网优势,制定科学的库存决策模型,解决企业在库存管理决策中遇到的问题。

供应链绩效跟每个供应链成员的绩效都紧密相关,但是由于每个成员都是各自独立经营决策的实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目标和任务,而这些目标和任务有些具有一致性,譬如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也有些目标和任务是相互矛盾的,例如上游企业要提升价格,而下游客户要降低价格等。库存时,各个成员都以自身的业绩作为最优的评估指标,不能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比如说,大多数企业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以存货周转率的大小作为衡量依据,而对于用户的服务水平和反应时间却不太关注,因此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及时响应。国内家电企业的翘楚美的曾经说过:宁可少销,不做库存。这反映了企业对库存的惧怕心理,也说明国内企业在做库存方面确实遇到了巨大的难题。以往企业是能销售多少就销售多少,就怕出现市场缺货,导致错失销售机会。遇到问题害怕而选择躲避肯定是不可行的,正是因为美的电器的供应链战略与规划出了问题,美的才有这样的担忧,所以现在的美的进行了供应链战略与规划的优化,譬如供应链的集结。

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协调每个成员的活动,以此获得满意的运营效果。但在实际运行中并非如此,成员之间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都想实现利润最大化,都想标榜自己的核心地位,所以很难实现长期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特别的广泛,譬如库存、资金、信息等,企业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作出计划决策的时候,往往缺乏战略层次的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成员为了应付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库存,这样库存成本就会相应的增加。

总之,供应链战略与规划问题是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供应链战略与规划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只有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供应链才有可能长期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出现供应链库存增加这类问题。

12信息技术支持问题

交易过程中,客户具有知情权,客户在下达订单后就希望知道生产商具体的交货时间以及订单的交货状态,在客户等待交货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了解交货情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客户是很容易去修改订单的,我们通过实时跟踪订单信息,才能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在今天,很多企业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譬如eDi、mRp、eRp、SCm等,但很多信息系统只局限于企业内部使用,而没有和上下游企业形成对接,无法实现信息快速的传递,这就很难做到让信息取代库存。这些信息数据存在于各个上下游企业之中,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必须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所有的供应链成员。但在实际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为了不让其他企业知道自己企业的信息,人为地将信息封锁,设置沟通障碍,使得供求信息传递出去的时候已经失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变化。如今,导致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及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只注重企业的内部信息交换,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充分,沟通渠道非常有限,传递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性都受到双方的质疑,这都会影响企业的预测准确程度,同时对库存量的判断也会出现偏差,影响企业短期生产计划的正常实施。

由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而供应链库存的管理实质是用信息的流动取代库存的流动,所以这成为阻碍库存改进的重要问题。总之,当前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是使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信息能够有效传递。通过改进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够建立起一套信息共享、信息快速传递、信息价值分析以及信息法制化的系统,进而促进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发展。

13供应链营运问题

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营运的过程中。供应链经营与运作的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环节由繁化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原材料供应商能够保证及时供应,制造商能够准时完成订单,零售商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改善销售计划,都需要我们及时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避免物品库存过多或不足的现象。供应链营运包括供应链营运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譬如当物资分类无法清晰的反映出供需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供应链的营运在某种程度上更关注实践环节,许多相关理论夸夸其谈,但实践却困难重重,忽视了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果就可能会出现节省下来的成本被供应链上的库存成本抵消了的情况。总之,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是实实在在的供应链营运问题,譬如为供应链成员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不规范,经常送货延迟、丢货,并产生大量的货损,这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库存,而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改善供应链的物流环节来消除库存。

14企业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和信任

企业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和信任,必然会增加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库存,涉及的环节也会包括供应商库存、制造商库存、经销商库存、分销商库存和零售商库存等。组织之间不能友好协作,会使整个供应链参与库存管理成员之间的协调管理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的零库存,而不是单个企业的零库存,这要通过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做经营决策的时候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就会造成参与整条供应链运作成员的利益遭到损害,运作效率无法提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存货成本等费用上升。消除这些不必要的成本费用需要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来解决。

2解决供应链中库存问题的基本对策

21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

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是指利用绩效评估的理论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系统,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做出合理的绩效评估,并能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对供应链库存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健全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机制,应该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绩效评估的标准;第二,绩效评估的数据来源;第三,绩效评估的组织机构;第四,绩效评估的奖惩机制;第五,绩效评估后的整改系统。

通过建立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组织更加准确衡量整条供应链管理库存的绩效和节点企业库存绩效,它是合理分配供应链利益的重要衡量标准。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估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绩效评估标准的确定是否合理,标准的设立不能有所偏颇,一定要客观公正,并通过了所有节点企业的认可;②绩效评估组织的建立必须采取多方参与的方式,人员的选择既要考虑专业技术,又要兼顾品德高尚,整体评估流程必须透明公开;③评估的结果要具有说服力,要公开展示,有具体的数据作为结构的说明;④要有具体的奖惩机制,并能落实到位。总的来说,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22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管理库存

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建立,是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为供应链的节点企业提供库存决策的信息依据,缺少这个平台,就如同没有眼睛和耳朵,对外界的变化很难感知,进而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如果零售终端没有信息平台,也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整条供应链将失去驱动力。供应链上所有的节点企业,必须要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了解企业何时应该将何种产品运送出去,以此来满足顾客需要,最终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有相关数据表明,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可以使公司的库存量大幅降低,甚至是降低五成。

目前,企业使用较多的系统,譬如金蝶eRp,利用这个系统,企业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加工,在加快信息传递的同时还可以参照系统的建议进行生产,实现信息在供应链上的有效传递。eRp的使用,需要很多内部数据,如mpS(主生产计划)、Bom(物料清单)以及wmS(库存管理系统)等,当然也需要更多的外部数据,譬如mpS的制定,就必须要获取下游企业的采购和生产信息作为依据。利用信息技术系统,企业之间信息交流更加方便,沟通更加快捷,使各节点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系统,确保企业各节点沟通无障碍,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方便企业对不确定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使整条供应链的库存管理顺畅、可行,并能保证企业及时快速向供应链反馈重要信息,有效协调供应链库存。

23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科学的库存组织结构

供应链是由上下游的企业所构成,简单的供应链都至少需要五六个节点,复杂的供应链节点企业更是多达上百个。如此多的节点企业,如何让他们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协调发展,实现共赢,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而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科学的库存组织结构。

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往往相对比较独立,各谋私利,各执己见,很难让他们形成利益的共同体。那么可以尝试从组织结构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些松散的节点企业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组织,去管控供应链中的库存,可能效果比较好。如何形成一个整体组织,笔者认为采取互相融资控股的方式比较可行,通过融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库存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大家共同承担,问题的整改大家一起努力,这就可以形成一种合力。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成立一个第三方组织,由这个第三方组织全权负责供应链上的库存管理工作。当然这个组织要得到各个节点企业的授权,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评价这个组织工作的绩效,主要是供应链库存管理所产生的业绩,只有优秀的业绩才是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6

【关键词】供应链采购管理;高校食堂采购;质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1984)二号文件曾指出:“搞好高等学校的食堂工作,解决学生的伙食问题,不仅是院校行政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院校党委必须关注的经常工作。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是关系到教学的正常进行,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体质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

2012年卫生部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74起,中毒6685人,死亡146人。其中学生食物中毒事件35起,中毒2754人,死亡4人。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20.1%、41.2%和2.7%。其中34起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2669人,死亡3人。[1]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食堂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采购是食堂经营的源头,其好坏直接关系到食堂经营的好坏。因而需要寻找合适的方法对我国高校食堂采购实施有效管理。

采购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一直以来均受到企业和学者们的重视。第一本专门针对采购的书《铁路用品的解决对策——采购与处置》早在1887年就已出版。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理念不断被提出来。供应链管理是近些年在国内外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一个新型的管理理念,对提高我国高校食堂采购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高校食堂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食堂就餐人数日趋增加。与其他餐饮企业不同,学校食堂经营有其复杂性。从其经营目标来看,一方面高校食堂不是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机构,因而其更多考虑福利性;另一方面,对福利性的追求不代表在高校食堂经营过程中不应该考虑成本。从其服务对象来看,高校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有着显著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着丰富的知识,维权意思强,对食堂饭菜品种、口感、环境等均比较挑剔;另一方面他们主要家庭供养或奖(助)学金生活,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不高。因而,他们对食堂菜价非常敏感,菜价的上涨会引起学生极大的不满。因而,如何在保证师生福利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是高校食堂经营中需要持续改进的一项活动。目前高校食堂在采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食物质量问题

高校食堂食物质量问题在采购方面的问题主要来自运输过程。很多食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输,如水果、蔬菜、鱼肉、禽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应处于低温环境中,需要冷藏车运送,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但实际上很多企业采用常温车运输[2]。

1.2供应商问题

供应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采购的食品好坏。目前高校食堂供应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1)缺乏供应商的选拔标准。虽然各高校在选拔供应商方面均有一定的程序,但大多数均流于形式,没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供应商选拔标准。很多时候依然以价格作为主要的选拔标准。(2)没有完善的供应商评价标准。对于表现好的供应商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对于表现差的供应商也没有惩罚机制(至多不再采购这个供应商的商品)。对于供应商缺乏激励,供应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1.3采购人才问题

进行采购活动的对象是采购人员。目前高校食堂中的采购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主要依托以往采购经验进行采购。这是导致采购活动中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

高校食堂首先应成立专业的采购团队,这些采购团队的成员主要由采购供应部门、食堂及原料供应商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搬运人员等共同组成。有这个团队来全面处理食堂采购管理相关事宜,制订相应操作规程,协调食堂内部各有关部门,以及食堂与供应商之间的运作。

高校食堂采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求食堂尝试新的管理方法,探索新的采购方式来提高管理效率。虽然高校食堂不应以赢利最大化为其主要目的,但同样应追求效率。高校食堂应该把自身定位在比企业更高的层面上,效率和福利性应是其追求的双重目标。所以,适合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同样可以在高校食堂经营中使用。因而,可以在高校食堂中运用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理念来进行经营。

2.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及高校食堂实施意义

2.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模式和传统的采购模式有所不同。

传统采购模式关注的主要因素是价格,产品质量主要是通过事后把关来进行控制通常很难保证。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是一种短期的合作关系。通常是为了采购而采购,很少考虑顾客的需求。

相比之下,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具备以下特点:1)制造商与供应商是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而供应商自身存在着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的激励,这样质量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2)从顾客出发,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进行采购;3)评价采购好坏的不再是单一指标——价格,而是综合性的指标,包含价格、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3]。

2.2高校食堂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的意义

第一,提高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逐年改善,但形势依然很不乐观。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由于供应商与厂商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于供应商而言,提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会导致其与厂商之间合作关系的破裂。因而,供应商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来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还能节约食堂的质量监督成本。

第二,提升高校食堂的竞争力。虽然食堂在为师生提供饭菜时具有优良的地理位置优势,但是学校附近大大小小的餐馆仍然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这些餐馆提供饭菜的口味与价格比相对要比食堂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高校附近均会有很多餐馆长期存在的原因。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从师生的需求出发进行采购,能够提高师生对食堂饭菜的满意度,吸引更多的师生来食堂就餐。

3.高校食堂实行供应链采购管理的建议

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其供应链是由上游的供应商(主要是企业),供应商的供应商(主要是菜农),下游的师生组成的。具体而言,食堂进行供应链采购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选择具备冷链物流能力的企业配送食物

在运输过程中,食品的质量很容易受到影响。要想保证肉类、鱼类、蔬菜等食物安全且新鲜的运送到学校,必须要求选用具备冷链物流能力的企业来进行运输。不管供应商是选择自己配送食物还是请第三方专业的物流企业来配送,都必须要求用冷藏车进行配送。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新鲜程度等,近些年来许多企业纷纷采用冷藏车配送食品。学校是一个人口数量巨大的地点,如果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影响广泛,后果严重,不仅会影响到食堂本身,而且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3.2设定严格的供应商选拔与评价标准,合理激励供应商

严格的供应商选择标准是保障高效采购管理的前提条件。供应商选择的主要准则集中在质量、价格、交货、服务等4个方面,此外还应包括供应商的产品开发与生产、供应商的外部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4]。

在确定为企业的供应商之后,首先应该给每位供应商建立一个档案,包括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档案主要内容为:供应商信息登记表、产品信息登记表等信息的原件,供应商法人营业执照、销售代表法人授权书等证件的复印件。所有纸质文件必须加盖供应商公章。对供应商档案进行规范(下转第26页)(上接第23页)的编码管理制度。

每年年底组织一次对供应商的评价。评价可以选取从质量、价格、交货、服务等方面各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评价人员主要由食堂人员,部分师生代表组成。评价的结果可以按百分制进行计算,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对于优秀的供应商,可以多签订一些订单,对于不合格的供应商应加入黑名单,永不再采用。

3.3依托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采购人员的相关知识水平

高校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无论对于什么性质的工作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优势。为了做好采购工作,可以邀请校内采购管理方面的专家对采购人员进行培训,既有利于丰富采购人员的相关理论知识,又有利于解答采购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见的一些问题。

3.4寻求菜农、供应商、高校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赢

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是整个链上所有各方的多赢,而不是作为供应链采购管理主体——食堂的单赢。供应链上的各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食堂为上游的供应商考虑能够更好的保证采购原材料的质量,节约食品质量监督成本;为下游的师生考虑能够赢得师生们的满意,争取到更多的师生来食堂就餐。

在实施供应链采购管理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需要重视的方面,如具体的采购管理方案的确定。每个食堂在进行采购管理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结束语

由于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一种新型的采购模式,高校食堂为降低实施供应链环境下采购管理的风险,可以先从某种产品、某个食堂生产线或是某些特定原材料的试点开始,进行采购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为正式的供应链采购管理实施打下基础。另外,供应链采购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高校食堂在运用供应链采购管理的策略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不可有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n].卫生部,2013-3-5.

[2]秦海波.试论高校餐饮业采购物流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4).

[3]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药需求;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22-03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物需求调查

我国医药服务终端主要为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连锁药店,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备受关注。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有力保障,需要研究社区医药需求及供应链管理,从体制、机制上探索解决原有医药供应链长度过长、中间环节过多、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的有效办法。为了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笔者设计了社区医院和患者(社区居民)两种调查问卷,社区医院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问题:正常情况下来社区医院就医的病人日均数量、一般来社区医院就医的病人的疾病种类、本社区医院需要的医药用品的数量及种类、医药用品采购与物流渠道(集中配送/分批采购/单种采购、直接药厂进药/一级批发商进药/二级批发商进药、运输方式采用己方运输/药厂/中间商代购运输承包给第三方物流)、是否购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药参考目录外的新药、运输包装与货物装卸、配送药物的频率、药品的仓储、关于多余/过期药品的处理、医用垃圾的处理、花费在物流方面的费用等。社区居民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病人生病时对医院的选择标准会有某些偏好,在健康时对于保健的态度等也会有一些偏好,问卷中设计了一些可能会影响居民做出选择的选项,请被调查者对每个选项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

1.1 项目调研中所调查的社区医院分类

所调查的5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设立在居民社区里的医院,负责一定区域范围的卫生工作,其下属有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具体数量由所管辖区域大小决定。大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采购同时兼管医疗垃圾的处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宗旨就是让“社区居民小病不出社区”,社区医院医治不了的疾病,患者再去大型综合医院医治,达到病人分流的目的,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政府通过集中采购药品,同时药品限价销售,也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在居民社区。由于社区的大小不同以及社区周边的医疗状况不同,所以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大小规模也不同。大型社区里所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模比较大,工作人员达到十几人,小型社区里所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模比较小,工作人员只有两三人;还有一个影响社区医院规模的因素就是该地区的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包括周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是否有三级医院以及交通是否便利等。

1.2社区医院的日就医人数及疾病种类

社区医院存在的价值在于社区居民的普遍认知和接受程度,直接表现就是社区医院的日接待人数,所以社区医院的日就医人数是衡量社区医院的作用大小的重要指标。就所调查的5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看,社区医院日就医人数大体分布在30-60之间;一些小型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工作人员少、地理位置不佳或地处大型综合性医院附近,缺少特色服务等原因,日就医人数仅为10人左右;一些规模大、设施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可接待100-200人,最多的达到日均600人,就医人数与大医院成千上万人不可比拟。来社区医院就医的病人的疾病种类多为中老年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还有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外伤、肠道疾病等。因为社区医院距离近,而且是医保定点单位,很多中老年病人又需要长期看病开药,所以他们会选择这里;对于年轻人,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也会选择方便的社区医院前来就医买药。

1.3社区医院的药品种类和药物配送

社区医院就医的病人的疾病种类决定了社区医院需要的药品种类,大多为300种左右。基本上为规定的限价药,但由于其中不包括儿童用药和保健药品等,一些医院也会在该范围外选择日常所需药品,总数量为400种左右,药品的种类以针对常见病为主。为了安全起见大部分医院不会选择医生不熟悉的新药,遇特殊病人会建议转院,少数医院会根据情况选择进新药。以目前北京市为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网上订药,药品由医药公司统一配送。订单提交后48小时内就可以送药上门,由送药人员负责装卸工作,大大方便了社区医院工作。大部分医院每周进一次药品,根据规模不同还有一周两次及两周一次的社区医院。在遇特殊情况可以随时补药。为保障配送及时、有效,目前北京市负责一级配送的两家医药企业嘉事堂(负责海淀与门头沟的配送)和医药股份公司(负责其余区县配送)会与各个区县的药材公司合作,它们作为二级配送,这样就缩短了运输距离。运输时间基本为半小时内,郊区县会稍有延长。运输车辆为面包车、金杯车、厢式货车之类的小型运输车辆。因为订药频率高,不会出现运送大量药品的情况,使用这样的车辆一般不会造成运输空间浪费,且行驶方便、灵活。配送企业遇到的问题是统一配送费率不能应对实际需求的动态变化。

1.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是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认为就医方便,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可以医治。但是也有一些居民认为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有限,药品品种少,更愿意选择市、区级大型综合性医院。中老年人比较看重就医的方便程度,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以及是否为医保定点单位,年轻人大多对后者并非十分看重。要想使社区医院得到更多认可,提高专业水平很重要,如果只是充当一个药店的角色就很难称之为卫生服务机构了。同时现在平价药房已深入社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一种威胁,要求社区医院显出自己的特色,可以增加一些贴近百姓生活的项目,如保健、体检、讲座等,不但使医院收入增加,居民也能从中受益。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亟待加强。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并采用了上网采购药品的方式,进行电子化管理,但是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还没有建设。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使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实时沟通,通过网络采购药品,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强化绩效管理。

2 社区医药供应链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跟其他医院是有本质区别的,医院的主要服务是治疗大病重病,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做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基本医疗工作。实地调查和近年来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的发展现状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点基本固定,就医病人多为中老年疾病和常见病,医药需求特点表现为数量稳定、品种变化不大。既不同于高级别医院的医药需求,也不同于药物品种范围广泛的药店,为医药压缩流通环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做法是社区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也有部分地区是政府组织一定数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体采购。

在社区医药流通渠道中采购由政府医药管理部门承担,或者政府部门组织社区医院集中采购,流通企业的主要功能是统一配送社区医药,配送费率基本上通过招标固定。实际上社区卫生服务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办法提供公共产品,体现出社区卫生的公益性。提高社区医药供应链效率,简化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到终端的流通环节,实现信息透明可视,是目前医药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要形成供求信息共享、信息及时交换的供应链,要求医院自身和供应商的信息系统比较健全,现在只有少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健全的信息系统,需要政府加大投资或者制定政策引进企业投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信息系统。

社区医药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追求各自的利益,患者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满意的服务,医生希望以恰当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社区医院存在的价值在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获取一定的收益,医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对社区医药供应链的集成和管理就是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达到人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最终目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实际上是市场主体,而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通渠道中采购、销售、配送三统一的政策使生产企业丧失了市场定价权,通过固定费率招标遴选的药品配送同样使流通企业陷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使制药企业利润降低,有的甚至出现亏损,流通企业面临同样的困境,社区医药配送的特点是批次多、数量小,带来的问题是配送成本高,入不敷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营利性是矛盾的,医药流通涉及生产、采购、销售、物流、消费多个环节,保证社区用药的前提条件是给生产企业、流通配送企业都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才能调动相关环节的积极性,社区医药供应链才能长期稳定地运营下去。

流通环节少、结构简单的社区医药供应链与普通产品(服务)供应链有很大区别,普通产品与服务供应链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间形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供应链上追求整体利益、整体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供应链上一般有典型的供应链主导企业,主导企业是生产企业或者是流通企业,企业之间依靠经济手段发生联系,主导企业协调供应链的各方利益、控制经营绩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间的资源,如以药店为终端的医药供应链。而社区医药供应链的形成完全靠行政力量将各个环节联系起来,而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甚至是冲突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之所以进入社区医药供应链,主要原因是社区医药消费需求目前数量不大,在企业经销总量中80%-85%都是供给大医院的,药店和社区医院的份额不会超过20%,但社区医药需求的潜力非常巨大,2008年9月初南京、苏州等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已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40%左右,目前企业保本甚至赔钱生产、销售和配送社区用药是看好未来潜在的大市场。

社区医院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营利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是这一供应链管理的难点,短期来看社区医院以其方便的地理位置和限价药品降低看病成本,确实分流了一部分病人,近期收效明显。但长期来看又产生了新问题,生产企业的生存和配送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医药费用降低实际直接来自这两类企业的让利,供应链管理追求整体利益、整体竞争力和多赢,如果只看到患者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利益,这条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就不可能维持,如何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而与相关企业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据统计全国共设置2.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若按平均每家每年药品、器械销售额为60万元计算,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份额将达140亿元,约占2100多亿元的总市场容量的6.7%,目前社区医药占有比较低的市场份额。如果没有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以目前医院垄断80%的药品市场现状来看,医院是医药工,商企业最大的买方,垄断了药品销售市场,对广大患者而言医院是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零售商,单方面强调社区医药供应链的构建和运作,而社区医院采购药品的市场份额不能有效提高的话,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过是良好的愿望。既然社区医药供应链是政府主导型的,政府的作用就非常重要,未来社区医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针对社区药物的生产、采购和配送环节、品种选择、销售定价、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有力措施,保证安全有效的社区药品生产和经济方便的药品供应,提高社区医药供应链的竞争力,使其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8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对策

一、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一)基本概念

库存是指企业用于未来的生产、服务或销售但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储存物品或商品。库存的形态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半成品、产品等三大类。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以控制库存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和操作过程的集合,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

供应链库存管理就是依据企业生产计划的要求和库存状况制定采购计划,并负责制定库存控制策略及计划的执行与反馈修改,以达到合理地确定库存量以及合理地运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加销售额的目的。

(二)传统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的区别

1.主体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技术是以单个企业为对象,而供应链的管理方式不是孤立地、分割地研究库存,而是从系统角度,使各经营者的之间形成“链”的关系,环环紧扣,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

2.库存管理的目的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的库存进行分类及重点管理,同时确定订货的时间以及订货数量,使该企业库存总成本最小。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库存管理与顾客需求真实地一致起来,对经营过程中的库存数量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以强化经营的竞争力。

3.库存管理的方法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是谋求“保证供应而又是小的储备量”,要求不缺货。而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任务是通过适量的库存来达到合理的供应,实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供应链库存管理关键性的突破在于放弃了“保证供应”,允许缺货,利用总成本最低来进行决策。

(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意义

1.调节供求差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

对物品的需求,是随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发生的,但需求与供应在时间和数量上又往往是不同步的。因此,只有持有一定的库存量,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

2.稳定生产、经营的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只有按照适当的数量(一定的规模)组织产品生产货物供应,才能够利用规模经济效应,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批量采购可以分摊订货费用;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批量加工的方式,可以分摊调整准备费用。

3.缩短订货提前期,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当企业维持一定量的成品库存时,一旦客户需要就可以迅速供货,缩短客户的订货提前期,增强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的能力。

二、供应链中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

企业持有一定的库存可以降低库存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提供平衡供给与需求的途径,为不确定需求提供保障,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于是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各自持有自己的库存。也就是说整条供应链各个节点都独立持有自己的库存。这种各行其道的山头主义行为必然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的低下。

(二)存在信息曲解现象

供应链的各个经营者与各自的客户需求方之间交换的信息准确度不高,为了保守起见,各个经营者都有自己的安全库存,这样容易产生库存过剩的现象。这种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在向上游企业传递时发生的放大现象,对于最终客户最远的企业成员影响最大,这种现象称为信息曲解现象,也称为牛鞭效应。

(三)缺乏合作与协调性

当前,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为了应付不确定性,都设有一定的安全库存,再加上相互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不维持一个较高的安全库存,为此付出了较高的代价。

三、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具体对策

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减少内耗,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形成由顾客需求驱动的无缝供应链,实现良好的协调,降低供应链成本,缩短各环节的时间延迟,消除信息波动的放大效应,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

(一)树立系统整体思想

树立系统整体思想就是不再封闭孤立的看待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而是突破企业界限束缚,将中心企业的上下游,产、供、销与其他市场经济实体建立外部联系,形成链条网络,取得“多赢”。

(二)树立集优性思想

所谓树立集优性思想是供应链系统的各个节点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集聚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经济资源,共同协作,整合资源,发挥整体效能,将单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融合为整体竞争力,以极大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库存现象由来已久,但是把库存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还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习惯上,人们总认为物资储存的越多越好,但是有时却不然。因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以至于在许多问题上不得不否认“多多益善”的观点。有资料表明,存货不仅消耗企业的储存费用,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价值也会贬值,进而形成不良资产,最终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库存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库存变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9

[关键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Grey-DemateL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6-0021-05

一、引言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中国自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以及食品行业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压力大,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2][3][4][5]。国内外领先企业如中粮集团、础明集团等已经开展了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各种实践,但在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企业等供应链的各环节仍面临诸多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要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角度,从利益相关者的各方面来切入,才能解决问题[6][7][8][9][10][11][12]。

mintchevaVerginia(2005)以瑞典番茄酱食品供应链为例对环保政策集成食品供应链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i-HsuanHong等(2011)对台湾便利店食品供应链中应用RFiD进行可追溯的案例进行研究;赵来军等(2008)探讨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无缝隙组织理论提出构建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想;吕志轩(2009)对食品供应链的纵向协作理论进行了综述;李庆涛(2010)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及相应措施;高爱霞等(2010)对我国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檀学文,杜志雄(2010)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对后现代农业进行研究;苗雨君(2012)等对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及对策进行研究。总的来看对绿色食品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研究,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文旨在识别中国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采用Grey-DemateL方法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识别出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和最重要的障碍因素,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

1.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内涵界定

Zuurbier等(1996)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食品供应链的概念。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种子、饲料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或生产企业)产后分级、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消费者[13]。这种结构在国外被称为“从种子到食品”,我国也习惯上称为“从农田到餐桌”。绿色食品实行的正是“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如图1所示。

Drumright(1994)首次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的概念,认为企业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并据此进行购买、生产和消费等基本活动。Carter&Rogers(2008)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对组织中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这三种目标进行战略的、透明的集成和实现,从而增进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长期经济效益[14][15]。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GreenFoodSustainableSupplyChain)是可持续供应链在绿色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既强调产业资源最优配置、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又强调与环境互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见图2)。

2.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因素分析

在识别障碍因素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对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政府部门和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调研。制度理论认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源于三种外部动力,即强制性压力、标准化动力和竞争压力[16]。对于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强制性压力主要源于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化动力主要源于环保的要求,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行业协会、供应商和竞争者。资源基础模型认为公司独有的资源和能力是通往战略竞争力的关键[17]。结合理论模型以及政府和企业调研实际,将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分为市场相关、政府相关、供应商相关、企业资源相关、企业能力相关以及供应链整体相关五部分,具体障碍因素见表1所示。

三、实证研究

DemateL方法是由美国Bastille国家实验室提出的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通过系统中各个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并以此对该因素是原因因素还是结果因素进行分类分析[18]。传统的DemateL方法在专家打分时赋值过于确定,但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引入灰数模糊方法,它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采用灰色区间数,构建出更柔性的决策模型,使决策结果更接近实际[19]。

本文通过对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专家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走访调研,运用Grey-DemateL方法对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1:确定障碍因素及其关系。根据调研访谈和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将障碍因素体系(见表1)中每一个因素作为直接或间接影响指标属性的因素,请专家组分析每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专家组成员均具备10年以上领域内研究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问卷的填写均能如实地反映出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实践现状。

步骤2:构建基于灰数系统理论的障碍因素矩阵。建立由语义变量构成的18个障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Y。将专家语义变量赋予灰数,按照没有直接影响[0,0]、有弱的影响[0,0.25]、有中等的影响[0.25,0.5]、有较强的影响[0.5,0.75]、有非常强的影响[0.75,1]共5个等级对专家调研问卷进行灰数矩阵转换,得到18×18的灰数矩阵,且该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数值均是[0,0]。

步骤3:由于k位专家对绿色食品供应链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问卷按不同的专家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且该权重带有模糊性。专家权重见表2。

步骤4:利用公式(1)~(3)对灰数矩阵进行清晰化处理,k为专家数量。

灰数上下界的标准化:

灰数标准化后的清晰值:

步骤5:利用公式(4)计算各专家的权重矩阵Ζ,z■为权重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s为标准化系数,p为专家数量。

利用公式(5)和(6)对权重矩阵Z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n,在λmax=0.7729

步骤6:在综合影响矩阵t中,利用公式(8)和(9)计算各个障碍因素的原因度ei和中心度pi,见表3。原因度ei>0,表明该元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为原因因素;反之,则它受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为结果因素。t中的各行元素之和Ri是指第i个障碍因素对其他障碍因素的综合影响值,称为影响度。列元素之和Cj是指第j个障碍因素对其他障碍因素的综合影响值,称为被影响度。

步骤7:根据各个障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标出各障碍因素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绘制障碍因素分布的原因-结果图,同时根据综合影响矩阵t的均值和标准差,取初值θ=0.2441,同时用曲线箭头绘图,见图3所示。

四、分析结果与结论

由表3和图3可知,横坐标以上是原因因素,横坐标以下是结果因素。

原因因素按大小排序为:a16、a7、a6、a9、a8、a18、a17、a12。其中a16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因素,其次是a7政府监管不力。

原因因素是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可确定长期措施重点考虑因素。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有些企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违法成本低,不惜制假造假欺骗消费者,对整个社会和行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建立诚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政府的监管是绿色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目前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局已于2013年3月22日正式挂牌,整合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食品安全监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相应职责,对食品和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无缝监管,改革有望打破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

另外还发现a18供应链物流系统落后导致绿色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能保证全程冷链物流和a17供应链信息网络不健全导致的上下游无法共享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障碍因素。因此应大力建设供应链物流系统尤其是冷链物流及设施,同时加强基于RFiD的可追溯体系等供应链信息化体系建设。

结果因素按大小排序为:a11、a10、a14、a13、a2、a15、a3、a4、a5、a1。其中a11企业成本高、投入大是最直接的因素,其次是a10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质量无法保证。

结果因素是影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直接的障碍因素,是原因因素对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产生作用的媒介。而且结果因素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所以是短期内效果最明显的障碍因素,可据此制定短期措施。要在短期内改善绿色食品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必须要从生产企业着手,通过加大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及政策扶持的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和投入;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免供应商鱼龙混杂,无法保证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这是短期内有效的最直接的因素。

按中心度大小排序为:a8、a6、a1、a12、a15、a5、a13、a7、a16、a11、a2、a4、a10、a17、a14、a18、a9、a3。其中a8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是最重要的障碍因素。

中心度越大说明障碍效果越强,是阻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重要的原因,应据此制定重点措施。从结果得出解决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完善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我国的aa级绿色食品标准等同于有机食品标准,但是标准的完善性在国际上经常被质疑。虽然2009年新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开始实施,但是相关的法规还不完善,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措施是尽快完善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

供应链管理常见问题篇10

[关键词]乳制品;供应链;奶源管理

1乳制品供应链的特点和现状

乳制品供应链是以乳制品为研究对象,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奶源采购开始,经乳品企业加工生产到经销商、配送商把乳制品转移到超市、商场、食堂等终端店铺,最后售给消费者的将奶农(或牧场)、乳制品加工企业、经销商、配送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型。乳制品供应链经由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的,协调着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利益需求,其最终目标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1.1乳制品供应链的特点

乳制品供应链因为其极具特殊的中心产品而有其自己的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点。第一,因为乳制品的源物质是具有生命体的奶牛,奶牛的生长受到自然条件、喂养方式等的影响,所以生产过程中具有波动性、可控制性、不可预见性。第二,因为乳制品具有鲜活性,所以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都需要谨慎的处理和控制。第三,该供应链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对保质期、卫生条件、存储条件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它要求运输时间短,要求全程进行冷链控制,要求奶源、包装物、产成品等具有极高的卫生条件和质量标准。第四,鉴于乳制品保质期短、具有鲜活性等特点,乳制品加工企业对于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应给予高度的重视,迅速的乳制品回收处理能够提高品牌的地位,降低浪费,减少对社会的污染。在2009年举行的世界乳品峰会上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

1.2乳制品供应链的现状

在奶源供应的阶段。由于涉及的包装材料、其他原辅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不是主要的原材料,而且在供应中变化不大,所以本文对它的供应方面不做阐述。原料奶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农户手中直接收集原料奶;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会有相应的挤奶站、奶厅,以便集中农户进行挤奶,收购原奶。目前我国有接近80%的原奶都是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另一种是自营牧场,自营牧场通常情况下是由企业自身对草地、奶牛和原料奶进行全方位管理,自己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体制自行管理养殖奶牛,自己种植饲草。

在乳制品生产的阶段。目前国内有很多的生产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都具有先进的设备。据2008年数据显示,尤其是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龙头加工企业,有9家企业只占全行业比例的1.25%,而销售收入却占全行业的50%以上。在技术上,我国稍具规模的加工企业都纷纷从荷兰、瑞典、德国等国家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挤奶器、无菌加工设备和包装线。因此可见我国国内的生产加工阶段具有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在成品的运输配送阶段。首先会有几种不同的销售渠道。一种是传统的销售体系即经由经销商将成品运送到零售商由其销售给客户;另一种是新型的超市、连锁配送等网链形式;还有一种是直销,即加工企业直接和消费者接触,对于这一类的销售渠道有送货到户、学校、机关、酒楼等。针对不同的销售渠道就有不同的物流配送方式。根据企业的资产、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不同,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也会采取不同的配送方式,比如,自营、外包或两者结合。不管采用哪一种配送体系,在整个供应链上至少会有一个大型的配送中心。三元企业在北京就有一个大型的乳品配送中心,对几个生产基地的产品进行统一配送,负责全国各个地区的整车配送,以及北京市各种销售渠道的配送任务。

在过期奶、问题奶的回收阶段。回收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在各个超市、零售店里,过期奶并没有及时地下架,下架后也没有及时运回加工厂,这导致了原来还有残余价值的过期奶最终失去价值。随意倒掉没有价值的劣质奶会污染环境,因此,奶企需要很好的销毁劣质牛奶的设施。

2乳制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2.1奶源质量的问题

奶源质量管理目前是我国乳制品行业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最易出事情的环节。随着近些年我国乳业的蓬勃发展,奶企逐渐扩大,奶牛增加的比例显然赶不上奶品需求的增长,因此奶源的供应成了制约奶企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样由于近两年物价的上涨,奶牛饲料价格相应上涨,而原奶的价格未见上涨,当然还有奶农内心的贪念,导致奶农在原奶中掺入水分。掺水之后原奶的重量是增长了,但是里面的蛋白、脂肪的含量却下降了,为了保持这些重要物质的比例不变,然后就添加蛋白粉、乳清粉来使原奶能顺利通过检测。其实掺假的现象在很多食品行业内屡见不鲜,这是需要政府和全国人民加强控制的长远问题。

2.2成品分销中的问题

在奶制品的分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分销方面问题,另一个是配送方面的问题。在乳品的分销方面,因为每个分销商根据前一段时间的需求情况预测本期的需求量,然后向上一级的供应商订货,由于前置期的存在,分销商要预留一部分库存以满足前置期的销售,同时上一级的供应商也会这样增加一部分的库存。如果预测信息出现偏差,就会一级一级地将需求压缩或扩大,从而产生了牛鞭效应,使各级分销商、零售商的库存严重短缺或扩张。在乳品的配送方面,因为乳品的生产加工企业通常与需求地相隔甚远,需求地比较分散,而且乳品的保质期又短,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又需要冷藏,所以乳品的配送问题就难以解决,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3劣质奶回收处理的问题

回收物流一直是中国各个行业供应链管理的软肋,乳制品的回收也不例外,我国乳制品的回收情况表现为不准时、途径比较复杂、成本高等现象。这里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劣质奶的销毁问题;另一个是过期奶的回收问题。如果将劣质奶、过期奶随便倒掉则会污染环境,所以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劣质奶和过期奶需要齐全的设备设施进行销毁。如果不将这些奶销毁,倒掉的奶会产生诸如二氧化碳的物质,危害大气,产生全球变暖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于劣质奶的销毁要给予极高的重视。

3乳制品供应链的改进措施

3.1奶源管理方面

在奶源管理方面,要提高人们对奶源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奶源不足的现象,我国这种情况更甚,所以才让奶贩有机可乘,赚了很多黑心钱。我国的奶源主要是分布在数以万计的奶农手中,只有极少数的奶源是从牧场中得来。因此,本文重点从奶农生产的角度考虑奶源的管理问题。奶源的管理要实行政府、基地、奶企三级管理,以下是几点关于加强奶源管理的措施。

在奶牛养殖区范围内建立奶源基地,保障每一头奶牛都有隶属的基地。奶牛的所有权仍属于奶牛的养殖户(奶农),奶源基地是为乳企实行对奶牛养殖过程和挤奶过程监管的机构。奶源基地负责监管并记录奶农从奶牛养殖到挤奶的全过程,奶源基地受到政府部门严格的管理,它必须有合格的经营许可证,没有资格和权利对于那些挤出来的生鲜奶进行调奶。收购的原奶由乳品加工企业或该企业委托的部门进行运输储存的业务。这样更进一步地杜绝了奶农或其他人在挤奶之后进行调奶,同时也为原奶的质量和及时运输作出了保障。

3.2成品配送方面

在成品配送方面,增大在直销、流通卖场这两种渠道商的销售数量,减小由经销商、商这种传统的销售渠道销售乳制品的方式,可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直销、流通卖场这两种销售渠道的物流一般都是由成熟的乳制品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或连锁的流通企业负责的,他们都具有齐全的物流作业的配套设施设备,有非常先进的物流作业水平。通过经销商、商这种渠道销售产品时,此时物流成本有很大的降低空间,因为,在这一批产品的销售链上可能经过几个供应商或商,从而因商品在不同的经销商中转手而增大了运输和储存成本。通过这种渠道销售产品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降低成本:一是提高终端店铺预测信息的准确性,并迅速地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上游经销商,以便经销商再将整理好的需求信息传递给乳制品加工企业;二是在交易过程中实行商流、物流的分离,即商物分离,从而减少了商品在逐级的交易过程中的停滞时间,以使乳制品加工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配送,少走冤枉路。

3.3不合格奶制品的回收物流方面

在不合格奶制品的回收物流方面,要重视回收体系的建立。自从欧洲的倒奶事件后,很多国家就非常重视乳制品的回收问题。对于不合格的、没有价值的劣质奶要进行及时的销毁,要进行高温焚烧。如果没有焚烧设备,要将其埋葬,千万不能随便倒进池塘、水沟等以防造成二次污染。然而对于一些尚有价值但是已经不能为人类所用的乳制品要回收加以利用以降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损失。乳制品的回收利用价值还有待开发,它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因为如果过期的乳制品能够加以回收创造出不同的价值,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乳制品加工企业损失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新利,赵艳波.黑龙江省乳制品供应链发展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6,1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