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15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育;高中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范围普及和实施,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了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阶段的政治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的精神意识进行引导,通过科学思想观念的灌输来对学生的言行起到规范作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于它的具体培养对策需要教学管理者结合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素养简述

在现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思想政治素养指的是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从中得到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也包含有情感、观念以及品质等等的素养。基于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所讲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来对社会和人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形成具有当代青少年的责任品质。

二、高中政治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一个典范,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种客观性原因的限制,使得在现实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学生的升学为中心的压力还很大,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过于看重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大量的练习或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掌握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在具体的题型解答中,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其实质上并不具有长远性,缺少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长远规划和思考,看重的只是学生的眼前利益,这样就与政治学科教学的内在相违背,失去了其应有的存在价值。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它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全面性和综合性,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技能掌握,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就会不同程度的对政治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可以说,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三、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指导,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财富。从教师的这一职能来看,教师并不能直接的创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它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的确保每一节课可以至少有一个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1.注重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

根据多元智能观点,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它包含有多方面,例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运动智能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智能彼此之间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立性,那么按照这一理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提升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要在课堂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思维案例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其中,从案例的分析中来感悟人生道理。例如:在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知识进行讲解前,教师就可以通过智力回答题来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一个著名的博物馆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生了火灾事故,而且抢救的时间非常有限,假设只允许抢救一件物品,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物品来抢救?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抢救最昂贵的、抢救最有价值的、抢救最易抢救的等等,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结束之后,给出最满意的答案,就是抢救离窗口距离最近的物品,并将选择的理由向学生讲解,也就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样学生就会在彼此思维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充满兴趣,进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会对人生和社会有更多的思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实际相贴近,尽可能的从生活中取材。

2.在问题对话的带入下添加情感素材

在高中政治教学汇总,要保持整个课堂有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所谓的深度就是从知识角度来讲,教师要遵循由浅到深原则,对知识进行逐层深化,从而提高知识的挑战性,这会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提出更高要求;而所谓的有温度就是从情感方面来讲的,教师要通过情境来带入情感,保证所提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引发学生心灵触动。那么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问题的对话或情感素材进行分析,通过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最终实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提高核心素养。

问题对话带入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开放式、发展型的讨论,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课堂交流和讨论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和解答,从而确定正确解决方法。例如在对“量变和质变”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入手来列举实例,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包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以及说脏话等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学生身边十分常见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在更深一步的提问,对于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运用制度强制性管理,有的学生会回答只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可以了,教师在汇聚学生意见之后再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些习惯是不好的,可是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屡见不鲜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因为这是小事情,不需要过多在意,这时候教师在列举一些著名景点的不文明行为,讲述其中的意义,这些事情虽然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就会形成习惯,会将其看作是理所当然,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这就成为了大事情了。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量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会引起质变。

从上述就可以看出,情感素材的带入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变化,有针对性的选择情感素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对这些素材进行多个角度的解读,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吧理解和体验外在化,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3.通过实践练习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从练习的作用来看,它属于是教材知识的一种课外补充和延伸,而本文所讲的练习主要指的是具有一般练习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以及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的基本功能,同时还具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道德认识和觉悟的训练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对每一堂课的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想道德素养合理融入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起到多种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健全人格。

对于课堂引领内容的设置,通常情况下,它是在每一次的练习中将部分政治核心素养内容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解读中或者是教师的讲解中领悟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在对《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在将正确的消费观讲解传达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来安排相应的家庭理财任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每个月末进行结算一次,同时还要对家庭消费的具体项目进行分析,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理财意识。那么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就会从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会养成节约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逐渐养成拼搏奋斗,不怕困难的品质,对父母的给予形成感恩意识,会理解和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之处。

在当前素质教育广泛普及下,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重点,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在具体的教学对策上,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5):85-87

[2]王哲.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0):26-26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初中化学是极具抽象性的一门学科,因而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实验教学为中心,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1]。然而,在实际的实验课堂上基本都是以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为主,这样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违背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失去了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敷衍等现象。如此不但达不到化学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还会造成学生成绩的大幅度下降,各个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其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他们更喜欢富有吸引力、挑战性的活动。而此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接触到的教学方式总是陈旧的、缺乏创新的填鸭式教学,那么他们就会认为学习是无趣、疲劳、乏味的,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就会越来越低。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一)学校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要想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需要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持对化学长久、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性。学校可以和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为学校争取更多的专门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资源支持,包括化学用具、材料、技术支持、资金、实验项目等[2],而学校还可以开辟出专门的场地和教室作为化学实验室,并且拨出专门的款项用于化学器材的配置,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化学用品定期的维护工作,对老化的、性能下降的器材及时进行更换,以保证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学校还要大力支持化学教师的创新性想法,及时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以此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多样性,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技术和素质修养。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化学学术研究会、交流会,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保证教师将最新的教学思想运用到课堂上。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学校联合组织的化学教师教学、实验技能比武、交流活动,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化学实验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化学实验教学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以生为本、以师为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具体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异质同组”的原则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动手实验、提出猜想、论证等过程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期间,经过“个体自学—小组间生生互动—全班同学与老师的互动”等环节完成教学过程,再采取小组成员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做出具体评价,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做物质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2~4人为一组的实验探究小组,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得出相关化学原理。有的小组想到了用盐酸溶液去鉴别,有的小组想到了用氯化钙溶液去鉴别,还有的小组打算用石灰水进行鉴别。期间,各组成员在组内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再合作动手设计、操作实验,最终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辩证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3

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需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研究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实现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一致性的研究,因为课程标准是指导和规范教学行为的最基本依据。

研究的基础

2012年,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承担“基于学科能力的教学指南研究”项目,依据对现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从宏观层面,研制了中小学各学科《北京市加强与改进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在此研究基础上,2014年,北京市教委下发中小学部分学科――中小学语文、中小学英语、初中科学类教学改进意见,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影响中小学所有学科。从中观层面,研制中小学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能力标准和教学指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标准》。学业标准的研发,成为北京市近10年学生学业监控的依据。从微观层面,梳理了与学科能力标准和学业标准对接的学科典型课例。

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学科能力的结构、类型及层次水平,从实践上探索了基于学科能力的教学指南以及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案例,在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为教师搭建了桥梁和缓坡,为学生有效学习构建了平台,成为北京市具有纲领性指向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南。例如,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水平描述,体现了对阅读素养的关注。运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不仅仅在知识层面,而是直接指向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层面,比如访问与检索、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结合前期研究的成果,本教学实验研究聚焦在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上,通过教学实践,基于实验数据探索教学改进的有效策略,在提升教研员教学实验能力的同时,指导教师结合学科关键问题开展“同课异构”,或者针对所教平行班开展微实验的研究,切实解决学科教学核心素养融入教与学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研究内容和方法

梳理学科关键问题。为了获得有效的数据支撑,抓住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开展研究。项目组重点研究了近10年教学改革层面积累的5种数据: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数据,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数据,小学近5万名教师、初中近3万名教师、以及高中教师基本功问卷数据,2013-2015年400节教学录像课分析数据,近万节常态教学分析数据。

对核心素养进行文献综述。项目组在联合国核心素养体系以及oeCD、美国、新加坡、欧盟、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文献综述中发现,各国都高度重视和强调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虽然在体系构建上略有不同,但共性特点突出。主要聚焦在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内容上。这些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培养目标,需要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加以落实。

确定各学科研究问题。教学实验研究需要抓住学科关键问题,针对学科教学中的短板,短什么、补什么。比如中小学语文,学生阅读素养不容乐观,需要聚焦阅读素养的提升;中小学数学,学生几何学习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聚焦数学素养,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科学,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有问题,需要聚焦学会学习,提升学生概念理解进阶,发展科学认识;中小学德育,学生社会问题解决有困难,需要聚焦问题解决,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等。

研究主要采取准实验与行动研究法。通过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班进行干预,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行为。在实验学校进行前测―干预―后测,收集相关数据。控制学校通过前测―后测,不进行干预,预计2年时间完成。利用核心素养发展表现测试卷、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调查问卷等分析学生行为。利用教师教学行为调查问卷、教学录像课分析平台分析教师行为。运用中医式望、闻、问、切基于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与运用西医式基于录像课平台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数据的科学诊断,形成了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策略。

今后的方向

关注教与学改进。教学实验是一个收集完整数据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教与学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因而数据的积累不在于实验本身,而是从教和学两个层面,基于数据在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层面开展教与学改进策略研究。

关注数据的科学有效分析。以往获得数据时为了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对数据进行的深度挖掘不够,特别是在对一些关键数据的分析与反思、应用与诊断方面。本次研究将中医式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的与西医式基于数据的分析与诊断做有效的链接,将对课堂教学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一、核心素养概述

2014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并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并指出核心素养应综合表现为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六大素养,且从微观的角度将其具体为十八个基本要点。从该项研究成果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我们可以提炼出,学生所发展的核心素养即指学生需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需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语言能力,即学生对数学符号和数学文字的感知及领悟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学习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即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文化品格,即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明确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才能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有的放矢,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基于学生生活设置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为了考查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康康要与2个朋友去杭州旅游4天,总共的旅游费用为2800元,且至少要游览5个景点,请为他们计划具体行程,设计最佳旅游方案。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住宿、交通、游览景点、时间与经费安排等问题。”接着,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来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意识,自主进行实践探究,有的学生基于景点最优来设计方案,有的学生基于交通最便捷来设计方案,有的学生基于来回时间点最佳来设计方案……每一位学生的设计都各有特色,在这类实践探究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思维敏捷性也有所发展。

(二)利用小组合作探讨数学难题,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学会学习和与人交往是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此进行关注与培养,可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比例尺”教学时,笔者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组发放一张白纸,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讲台和课桌的缩放比例图。在学生动手之前,笔者提醒学生要把握好实物和简易图的比例,不可将图作的太大,也不可太小,要根据白纸的大小合理作图。学生纷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积极的探讨,并合作分工,有的负责测量实物尺寸,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画图,大家集中探讨如何选择“比例”,用怎样的方式作图效果最好。通过组员共同出谋划策,合作贤ǎ最终解决了这一教学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核心素养都得到了有效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联系与整合来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完“圆”的知识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小军想骑单车玩耍,面前摆了三辆单车,他先骑上车轮为正方形的那辆,结果无法移动;接着,他骑上车轮为椭圆形的那辆,能移动了却跑不快,也不好骑;最后,小军骑上车轮为圆形的那辆单车,跑得很快。学生们边看视频边议论,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笔者适时提问引导:“单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形的,其他形状为什么不行,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甚至开始翻阅书本,纷纷结合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的特点来谈自己的认识,很好地运用了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训练,如此,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亦获得了较好发展。

三、结语

总之,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而育人的关键则是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秉持教书育人之宗旨,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5

教育专家们通常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其中“语言”层面是后三个层面的基础。

二、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解读文本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示例一:《老王》学案的节选

1.初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书面作答――指名回答――老师明确答案)

明确:介绍老王――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重点回忆最后一次见面――表达愧疚之情

2.走近老王

(1)细读写老王的语句,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看出?

(2)重点研读: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和临终前送鸡蛋段落,思考: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怎样?

(先自主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1):穷困、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不幸者;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重情义的好人。

明确(2):老王对作者一家像亲人;对老王的穷苦同情、尊重和关怀老王,关系比较好。

3.探究主旨

品读结尾段: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感人之处在哪里?

(全班朗读感悟文字里蕴含的情感,再默读全文,领悟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变化,再从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愧疚”的原因)

(再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愧怍”体现了作者在反思自己和老王的交往中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清高,缺乏真正平等的同情,我对他的同情是不彻底,对他的关爱是不够,对老王的情感是有亏欠,对老王的不幸未尽到社会责任。

表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同样彰显人性之美。

4.真情感悟:谈读后感悟

引导探究理解主旨不只是善良与感动的道德颂歌,更是社会责任的灵魂拷问。

思考:像老王这类勤劳诚实、坚守良知的社会底层为什么找不到出路?靠道德性救济是不能解除他们的不幸。

解析:设置四个主问题由浅入深推?m文本阅读,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问题1:整体感知文本,培养理解文字、整合信息、分析与构建作者的语言逻辑思路。既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训练,又有读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问题2(1):品读有关语言获得老王形象的直觉体验,通过分析、归纳、概括老王穷苦卑微又善良的性格特点,再造老王形象。既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有思维的训练,还有锻炼审美鉴赏与创造。

问题2(2):深入解读文本,读出老王在老王在生在危险的情况下仍坚守他的善良真诚和道德的勇气,发现灵魂的高贵,体悟人性之美、形象之美。培养能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品位有熏陶作用。

问题3:熟读精思关键语句,深入探究作者愧疚的原因,既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又提升审美品位(心灵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问题4:通过语言作品形象引发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既有审美层面素养又有文化层面素养的提升。

因此,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读语言文字―思考其中内涵――用语言文字表达”,开展整体阅读到局部细读到整体阅读,开展了朗读、默读、研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就是多次“语言建构与运用”。写人的叙事散文的学案问题设置按“整体感知,理思路――赏人物――悟主旨――说感悟”这种思路巧设问题推进由浅入深阅读活动,是综合性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示例二:古代神话《共工触怒不周山》学案节选

1.自主学习:解释加点字,口头翻译全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小组合作

(1)字词翻译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小组内交流解答)

(学生疏通文意――老师检查自学效果――强调重点词)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面对失败不甘心、不屈服,性格刚烈暴躁。

明确:他勇敢,敢于挑战强大的颛顼,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力量非凡、气势非凡,怒触不周山导致了地动天摇,牺牲了自己,改造了山河,是一位有神奇力量的英雄。

(3)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们先民认为日月星辰西北沉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共工神奇力量的功绩。

明确:这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揭示主题)

(问题(2)和问题(3):学生作答―小组交流――班上交流――修正答案)

老师点拨: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图片,联系神话主题,谈谈你的看法?(班上探讨交流,老师引领思维提升:中华民族凭着可贵的大胆探索精神推进了中国科技的进步,让嫦娥奔月成为现实。)

解析:本案例按照“读文字,疏文意――赏人物――悟主题――联系实际谈看法”由浅入深设置教学的主问题。“解释加点字,翻译全文”属语言层面,是基础,设置在第一步骤;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怒”获得“共工”形象的直觉体验,再引导学生联系“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经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共工形象特点,既有思维又审美的训练。

本课问题设置亮点:通过问题(3)领悟神话主题: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联系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继承和发扬对自然的大胆探索精神,推动科技发展。这样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又有个人与自然的思考,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素养的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6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核心素养

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经过备课预设,通过语境渲染,运用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情境资料,为学生创设学习场景或者实验模拟,引入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储备,开展有效学习和探究。营造课堂教学情境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热闹的课堂氛围,而是在保证教学有序性的前提下,突破教学难点或者突出教学重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情境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避免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探究,问题指向要明确具体,不能似是而非。情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规律。课堂情境设置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因素之一。

一、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

1.引入生活,搭建教学情境的感性载体

生活化的问题与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熟悉的情境使学生仿佛如临其境,其主要特点就是有形、有境、有情、有体验。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植被或者当地典型植被,很多校园绿化里都有樟树、广玉兰、山茶树等树种,可与水杉以及雪松等作比较,通过身边熟悉的人地环境作比较从而掌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等自然植被的概念和区别。在学习热力环流时,设置探究情境:夏天教室里开着冷气,突然开门,站在门口感觉空气流动有什么特点?夏季开空调制冷时为什么多把风口朝上?我国北方民宅暖气片为什么安装在室内墙壁较低处?这种直观、经验的生活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地理教材中关于问题探究材料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等,这些地理图像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如在欧洲乳畜业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欧洲著名景点,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发达的畜牧业及其发展的自然条件、特色的饮食文化、浓厚的人文气息等,使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区域气候特征等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角色扮演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如,在学习城市化时,可联系当地城乡发展实际,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如果你是环保局长或市长,将如何布局城市功能区?如何解决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如何调控房地产价格等?再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时,设置“北极熊的困惑”、记忆中的“快乐老家”、北极熊快乐生活的照片、“我们”的未来该去哪里等系列情境,以北极熊第一人称的角度,把学生引入气候变化的故事情境中,逐步推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的探究。在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可设置“选美中国”活动方案:(1)展示多张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地貌景观图,学生欣赏。(2)从中选出你(或小组)认为最美的一个景观。“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描述地质地貌特点、特征。(3)“因何而美?”探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美的实质”,探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可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美丽的风景中”探究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丽,认知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3.鼓励参与,促进个体实践能力发展

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布置地理橱窗、地理板报、墙报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经验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新知的生成与运用。“学习有用的地理”能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地理学习,达到善学地理、乐学地理的效果,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课外运用的延伸。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小组成员往往得不到均衡发展机会。教学过程也应强化学生的个体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热力环流时,比较垂直方向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高低是个难点。这时不妨鼓励学生拿出携带的水杯并装满水,根据水杯中不同部位水压的大小引申到垂直方向上气压高低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4.观点碰撞,促进地理思辨能力发展

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提问指向要明确、具体、科学且能层层递进,考虑学情层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个体会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引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如,在学气的受热过程时,某老师设置了如下的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原因何在?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感觉气温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同一经纬度,为什么会“高处不俸”?学生对此产生了不同观点的碰撞,由此引申到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探究,并能加深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区别,进而能有效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在学习西气东输工程、三峡大坝工程的影响时,都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培养学生对不同区域地理问题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学会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辩证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思想。

5.“点赞”引导,调控教学情境的方向

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点赞”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尊重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营造“正能量“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创造性的结论,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捕捉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神态、眼神等间接的反馈信息,从中判断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呈现的密度、方向、进程等。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时,教材列举了不少不利影响,指出它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暖完全是一件坏事吗?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梯田生产,了解梯田耕作和水土保持的关系。水土流失会导致上游土层流失以及河道淤塞等生态问题,但是它百害而无一利吗?如果没有水土流失和河流的搬运能力,中下游的河漫滩、三角洲以及沿海滩涂的养殖又从何谈起?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样在探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探究的结论可能集中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有其积极的价值,需要适时引入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关注城市化问题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养成。

二、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须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情境设置要考虑班级里不同学情梯度的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情境,在课堂中留给学生适度的独立思考过程,尊重个性,鼓励创新,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有足够的发言机会和发言时间。

2.注重地理习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内容教学中,大到宇宙世界,小到家乡、校园的一河一路等,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地理习惯,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注重科学性

在创设、开发及利用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所选资源的科学性、思想性、适宜性,积极开发和积累问题情境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时一堂“素课情境”同样会得到学生认可,如传统教学法中的语言讲授、板图、板画等同样能创设情境,在加强学生基础、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思维模式;学习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科学快步发展的时代,文字、数字、图形逐渐与我们融为一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信息,数学也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和结晶。生活中到处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数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对小学数学的重视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初级阶段,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特定的数学思维模式才能稳定学生的发展,有助于为未来高级数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正确理解,是教师现阶段需要关心和研究的。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小学数学也是如此,为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理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讲述例子的方式传授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面临的数学难题。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把理念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充分满足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如何将核心素养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1.增强学生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关系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受专业课程培训的影响,设置对学生数学学习没有实质性作用的课程,忽略对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能理解和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深刻分析,发现并探索有关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理论,将数学课程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帮助学生打开数学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点和思想,协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2.转变教学方式,深刻体会学生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感受,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认真分析规律变化,使学生形成自由性和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观察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相关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举例“小鹿今年x岁,爸爸的年龄比小鹿大4倍,那爸爸今年多少岁?猜猜小鹿今年可能多少岁?()a.10岁B.5岁C.20岁”学生可以以此来推算问题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结合游戏设计,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学习数学不只是枯燥地解答问题,还可以与游戏相结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与小学数学相关的益智游戏,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奇妙,进而喜欢上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来分享各自的数学益智游戏。然后再向学生布置相应的游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讲不能与6有关系的数字,如6、12、16、18、24等等,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对数字的反应和敏感程度。另外,还可以加入拼图游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性思维,从而帮助对数学的学习。

4.锻炼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不断探索,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意识,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过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来锻炼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有效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解决有关数学的一系列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

5.建立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

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光是通过讲解数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创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的课程。将实践性的课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在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透过实践来运用数学,实现更好的数学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可以建立与数学相关的具有总结性和配合性的课程,将数学教师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或团队共同合作,一起总结和梳理与小学数学相关的内容,有效设计关于数学的学习主题,积极分享各自的教学方法、技巧、经验等,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养,还能使数学教学有效进行,充分实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从多方面进行,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只有有效提高学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世刚,宋乃庆.论数学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数学通报,2015(3).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学能力主体作用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36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是理科中比较难以掌握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了解和学习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并且能够运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这些化学现象。但单单掌握这些还不够,学生还需要在日常化学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熟知化学学习规律,掌握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最重要的是运用化学思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一、激发学生潜能,提高自学能力

“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发展中的人。虽然高中化学知识比较晦涩难懂,但教师要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引导学生自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正式接触化学,最初的化学知识考虑到学生对本学科比较陌生,因此都比较简单,与生活联系也非常密切,学习起来并没有很大难度。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不同,所学知识更加深入,相关的实验也更加复杂难操作,又长又难懂的化学方程式让许多学生都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了迷茫心理,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自学的引导。

(一)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无预习不课堂。对于课堂学习来说,课前预习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来说,过多的学科术语和复杂的实验都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因此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高中化学教师可在最初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带领大家一起预习,先让学生大体浏览一下课本知识,然后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多进行几次类似的引导预习,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宏观上的把握,深知自己在哪些地方有疑惑,带着问题去听课有较强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省了不少力,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需要学生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完美的教学表演。随着新课程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当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突出教师引导传输知识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逐渐淡出课堂教学。新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关键性的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尊重并发展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科学理论的发现都离不开实验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实验教学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以实验室制乙烯为例,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加热至170℃时制取乙烯。为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把实验交给学生做,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本次实验,但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的前提是教师要对相关实验注意事项做重点强调。

比如,教师应告诉学生完整的实验过程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特殊注意事项(实验前要检查器具的气密性),当学生对整个实验流程完全掌握后才能将实验交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闲着,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困难,以便实验顺利进行。实验结束后学生向老师展示实验结果,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该就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当堂说明,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简单总结评价后,需要再次强调实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因为这些都可能是考试中要运用到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实验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个性化教学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人体等,其知识面非常广阔,能很好的补充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展开个性化教学。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生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教材的理解实质上就是探索科学的过程,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行个性化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传授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比如教材中“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探索历程、“生长素的发现”、“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等,都包含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和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并最终掌握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在高中生物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分析一些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案例时,要强调科学思维的渗透[1]。

比如,在“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过程制作成动态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其变化过程,自主推想,并与达尔文的推想进行对比,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设计实验来证明推想,当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由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对于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要做出肯定的评价,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巧设问题,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2]。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也设计了很多探究性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亲自参与整个探究过程的设计、操作和总结,明显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例如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从而保证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学习“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因素有哪些?”很多学生纷纷做出回答,包括温度、溶液浓度、酶的加入量、溶液的酸碱性等。教师再利用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纷纷对这些可能对酶活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自主探究,可以设计为一个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各个小组针对本小组的探究主题共同探讨出一个完整的探究方案,若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则需要有完整的实验方案,最终由教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再对此加以指点和解答。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以问题引导出学生设计自主探究的方向,然后在探究过程中运用问题设置层层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重视生物实验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生物科学研究的源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想象,大胆提出新问题,尤其在生物实验操作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用不同的实验方案验证现有的结论,开拓学生的思维[3-4]。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实验设计也是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比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等等。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且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大胆假设,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找到多种创新的实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重点强调实验方案的新颖和独特之处,鼓励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尝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时,师生共同探讨出营造生态环境所必须的几大要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喜爱挑选小植物,并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制作出精美的、满足要求的小生态瓶。

四、结语

高中生物的知识结构虽复杂科学性较强,但是其规律性也很强,只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好生物。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内容有很多,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质,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信息,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志明.重视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5(22)

[2]戴英操.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转型;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4-0051-02

在思政课程改革、教学样态转型备受呼吁的今天,“核心素养”是开启“教”与“学”和谐高效的一把“金钥匙”。要想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有兴趣、高效率,教学就必须要摒弃表层化、炒冷饭的现象,让学生掌握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方法和技巧。思政课教学如何才能切实根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促成课堂教学样态的转型,是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

一、缘起――思政课教学样态需要转型

1.顺应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背诵记忆。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应试成绩有直接的作用,但却忽略了思政课教学更为重要的目标,即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能力以及价值观念。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为了学而学、教师为了教去教、家长只求分数高的现象比比皆是,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缺乏实效性。当结果重于过程、当获得分数重于汲取知识,思政课的教学就严重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基础教育最关键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而不是选拔精英。教学本应遵循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不加区别地一味灌输。

2.化解教学矛盾的必要条件

围着老师转、围着知识转、围着作业转是传统思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常态,这与核心素养背景下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背离。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教”与“学”的矛盾:师生沟通缺乏,教学热情低下;师生冲突不断,教学关系对立;师生能力缺失,教学目标单一,这些矛盾都说明了思政课教学样态亟待转型。

坚持新课程改革多年,积极研究的教师很多,为什么思政课堂的基本形态依然是讲授与训练?为什么思政课堂的基本状况依旧是学生苦、老师累?教学改革和课堂转型的核心是“人”,学生能理解学习内容、能建构知识体系、能培养学习能力、能形成学习思维才是课改的关键所在。课改仅靠简单的转变形式、一味地刷新术语是无法取得实效的。因此,真正认清与理解思政课堂转型的迫切性,做到“换汤也换药”,才是根治沉疴的良策。

3.策应时代变革的必需选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世界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变化。我们的信息、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和颠覆,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在唯变不变的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素质培养”为导向、“全面发展”为宗旨进行转变,才能培育符合时展需求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而,改变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打破,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打破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对于思政课的陈旧认识,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破中求新。

二、探究――思政课教学样态可以转型

1.促成教学样态转型的基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8次,国家始终坚持课程改革的原因在于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这项系统工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旨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2014年3月“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希望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更为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具体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

思政课的教学样态转型实则是转变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其本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推开思维世界的大门,将知识上升为智慧,教学才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痕迹。思政课教学因其教学内容的政治性、特殊性更应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紧抓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有“核心素养”指导引领,思政课的教学样态转型才会有它的现实可能性。

2.促成教学样态转型的关键

在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人生阶段,高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显著提高、学习思考的方式会更加主动、对教学知识的选择亦会更加直接。学生的价值观念走向理智和成熟,自我意识走向明确和清晰,思政课堂教学理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特征的基础上,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当学生的各方面水平都发展至一定程度,思政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才具备充足的条件,只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3.促成教学样态转型的保障

教育的过程是塑造人的过程,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离不开有优良职业风范的教师,构建和谐高效的思政课堂更离不开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高中思政课程教材内容丰富、抽象、难理解,教学目标细化、分层、难完成,教师如果想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体系,实时把控课堂的节奏、生动的教学知识,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良好的表达以及基本的研究水平。这样的教师才能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新的时期,为了保障思政教育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各高校大量开设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甚至有的师范学院专注于培育思政课程的教师,为中学培养了大批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新的群体有梦想、有抱负、有激情、有能力,当他们加入思政课堂样态转型研究与实践的大军之中,转型必将翻开新的篇章。

三、寻路――思政课教学样态怎么转型

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思政课程教学新样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知识之后拥有分析、解决知识的能力,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让学生的思政课学习不再是拼体力、拼时间、拼题量,而是拼素质、拼能力、拼智慧。教学内容能被学生深入理解、学习之后能有所反思感悟、知识体系能够完整构建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1.转为深入理解型课堂

“深入理解”对于教师和学生皆有较高要求。教师要深刻理解思政教材内容,讲授前要梳理其中所蕴涵的多重内涵、完整意义和丰富价值,以直接、简洁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要主动思考、理解教材内容所蕴涵的价值和内涵,达到深度学习学科知识的效果。

如在《经济生活》中,教师在讲授“替代(互补)商品”时,必然会涉及绘制替代(互补)商品的价格与需求变化坐标图型。知识点的逻辑很清晰,即:供求影响价格,若a与B为替代商品,a商品的价格上涨,a的需求下降,B商品的需求上涨;若a与B是互补商品,a商品的价格上涨,a的需求下降,B商品需求也会下降,但通过习题检测往往发现学生错误率很高。

绘图的过程即思维转化的过程,学生注重背诵描述性内容,没有深层思考和探索,自然会频频出错。因此,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远比死记硬背有意义,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取得分数上的增值,更重要的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转为反思感悟型课堂

在讲授“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木桶原理”被当做经典例证。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最长的板块而是最短的板块,以此来解释整体的性能状况会受部分的影响,关键部分的性能可能会对整体的状态起决定作用。

学生了解原理后,教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同学直接回答,自己和班级就对应了部分和整体。教学不应在此刻中断,教师应该继续追问,班级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过程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这样既使学生目标明确地进入学习状态,又有利于联结知识和实际,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

3.转为知识建构型课堂

能力生成离不开知识的结构化,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概括化和结构化的水平,其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才有可能有效地发展。转变教学样态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要高度概括知识结构框架。

如在教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书本相关知识,概括出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并举例,以下为一名学生的内容整理:

以这样的方式将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学生可以直观地体会两者的差异,自己举例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建构式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提升,在逻辑思维上有加强,促进学生思维架构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不能止于知识,而要进入思维,学习不能止于接受,而要学会反思,知识不能止于拼凑,而要加以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政课教学转型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实现思政课教学“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贡和法.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J].新课程研究,2015(5).

[2]贡和法.教学转型,应基于核心素养[J].新课程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