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十篇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十篇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22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分析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ruraltourisminrecentyearsinthedomesticobtainedveryfastdevelopment.Rurallandscapeis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oneoftheimportantcauses.atpresent,thedomesticresearchonrurallandscapemainlyfromthefarmlandlandscape,thecountryculturegeographiclandscape.Rurallandscapeevaluationand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soonfouraspectsofcountrylandscapeforresearch.inthispaper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Chineserurallandscapeonthebasisofanalysis,discussestheprospectsofthedevelopmentofourrurallandscape.

Keywords:rurallandscape;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Developmentprospects;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分析

一般情况下,乡村景观是与城市景观相对而言的。乡村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环境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地区。除聚落之外,乡村地区大部分的土地都被用作作物栽培,水产养殖或者放牧,这与特定乡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条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发展成的生态空间。

关于乡村背景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学者贝尔格等人为乡村景观是指占有一定地区的一组相互联系的环境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从地理学方向研究的话,主要内容有地方气候,土壤特征,特色植物以及动物等。我国学者金其铭认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发过程和利用程度相似,功能及形态结构相似,各组成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内涵,形态以及过程的景观类型,乡村景观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以及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小,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跳远特征的景观区域。

二、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进展。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农田景观,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方面。本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对乡村景观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乡村景观在研究初期是作为乡村地理学的一部分开始研究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为景观生态学,从此乡村景观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乡村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以及乡村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景观,乡村生态,城乡交错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等等。同时,国内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土地资源利用,乡村聚落,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农村城镇化等方面。

聚落景观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主要是以形态,位置,功能,演变,布局,规划等六个方面为主。近年来,对空间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扩散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增强。例如,我国学者汤国安在对我国陕北榆林地区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使用了GiS技术。鱼苗在研究辽东山区恒仁县典型乡村聚落的时候,就利用了RS和GiS技术,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当地的乡村聚落。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也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学者王云才与刘滨谊通过对乡村景观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整体评价体系。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评价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人们主要适从对环境的保护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另外,当前我国对风景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敏感度评价以及景观阈值评价。我国学者谢花林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自然醒,环境状况,其特性,有序性,运动性以及视觉多样性等方面对乡村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

另外,国内乡村景观研究还包括对乡村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以及对乡村土地整理等两个方面。我国学者郭文华在其《乡村与成教景观格局比较研究》这篇文章中,研究了乡村景观和郊区景观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李林峰在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乡村景观的多样性的过程中,以信丰县大塘埠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以实例研究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另外,刘黎明等在其《中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对我国城市边缘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特征进行了探讨,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全盘布局,城乡特色,和保留自身特色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

三、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毫无疑问,这对我国的乡村景观以及农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乡村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之中,我国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被人类活动破坏程度不断加剧,这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合理开发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我国部分地区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完善。当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对乡村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的研究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乡村景观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景观理论系统化,方法现代化和成果应用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建立乡村景观的学科基础,并在研究中把乡村景观的理论系统化,并注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定量化模型,数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等进行结合,中把系统化的理论运用到乡村景观区域规划以及资源管理方面。

在对部分有一些经验但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进行景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对其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

另外,当前我国乡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导致我国乡村布局,环境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对我国乡村区域的生态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景观格局,人居环境安全等方面,这应该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传统乡村景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乡村城市化代替。因此,人们在研究开发乡村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景观,促进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清,魏云华,林魁.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0期:241-241页.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第17期:52-55页.

[3]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年第3期:105-108页.

[4]李雷,沈守云,廖秋林,詹文.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第1期:19-23页.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215-02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层次低,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在特定的政策背景、特定历史时期,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进行深入研究。

1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1.1国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在elsevier-ScienceDirect学术期刊上以“ruraltourism”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04至2013年十年间相关论文39篇,主要来自于《annalsoftourismresearch》和《tourismmanagement》两本杂志。对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发现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动机、偏好与满意度、乡村旅游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总之,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广泛,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深入。但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由于无转型升级的提法,因此,仅有少数接近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详。

Kajanusm,KangasJ,Kurttilacm(2004)运用集中价值思考(valuefocusedthinking)和a'wot对芬兰和德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传统和文化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albacete-SáezC,Fuentes-Fuentesm,Lloréns-montesF(2007)认为质量是行业竞争的一个有力优势,为了能够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议指导,为此开发了测量乡村旅游住宿服务质量的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这对以后乡村旅游的质量管理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laireHaventang,eleriJones(2012)以adbenta公司开发的蒙茅斯郡的领袖项目为个案进行分析,并最终认为领导力在创造乡村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方面有重要作用。ZahedGhaderi,JoanC.Henderson(2012)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在伊朗当地一个很受游人欢迎,并在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占据重要作用的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居民认为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并最终认为社区参与是实现伊朗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Yasuoohe,ShinichiKurihara(2013)认为日本本土资源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加强当地农产品品牌的经济效益和乡村旅游开发的互补关系。

总之,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1)受欧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因素的影响,国外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2)国外对于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方面的研究也属凤毛麟角,且凸显出“理论研究少,个案研究多”的特征;(3)一些专家的研究表明与其它形式的旅游相结合、综合协调发展是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进一步提升的主要路径;(4)个案研究普遍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因此,对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普遍指导性有限。

2国内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内针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入与完善。在知网学术期刊上以“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筛选,本文选取了2007至2013年6年间相关论文13篇,文章集中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

2.1理论研究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吴必虎等(2007)从产品、营销和市场拓展三方面提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胡敏(2009)指出转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将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升级。徐福英等(2010)从产业、产品、市场、合作组织和教育培训五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乌兰等(2010)从生态理念的视角出发探索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途径、目标以及对策。

2.2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进行了案例研究,黄震方(2011)深入研究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和香格里拉雨崩社区的权能建设,认为社区权能建设对推动旅游社区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李月丽(2012)从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探寻了湖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可能路径。李玉新等(2012)以山东省寿光市、蓬莱市、长岛县为例,认为产业协同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了乡村旅游转型的典型路径。陈艳秋(2012)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典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提出了从主题形象、市场细分、项目策划、旅游目的地营销、辅助设施和服务等方面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郑耀星等(2013)通过分析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并试图从开发经营理念、产业链、服务理念以及乡村旅游标准等方面着手,融人生态理念的元素,以期为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刘战慧(2012)将韶关市作为一个研究点,结合韶关市的实际,从实施体验式开发、构建价值链增值、催生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归纳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安传艳(2013)认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可以通过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目的地,政府引导和规范标准,培训从业人员,细分市场、加大营销力度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的产品、管理、服务、市场和功能的转型升级。刘孝蓉(2013)认为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既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并提出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旅游确已进入瓶颈期,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方面的研究集中变现为:①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价值增值;②依托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扩展产业多种功能;③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共赢;(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基本都是立足于产业发展的视角,由单一关注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转向关注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4)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的研究视角过于具体,宏观综合性研究较少。

3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1国外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在elsevier-ScienceDirect学术期刊上以“ruraltourismurban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供参考的论文较少。S.Burak,e.Dogˇan,C.Gaziogˇlu(2004)通过全面评估沿海地区城镇化和旅游的影响,并针对爱琴海和地中海沿海这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由于沿海含水层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岸线的多层建筑的密集建设,导致含水层盐渍化严重,农业用地减少,使得土耳其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环境保护不断恶化。

总之,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章研究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期,且早已实现城镇化,城乡二元制问题并不突出。因此,城镇化背景下或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很少。但国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乡村旅游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城市地区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文化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3.2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3.2.1国内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研究

我国因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呈现为城乡二元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国内部分学者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进行一定研究。李坚(2007)在城乡统筹新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构想一文中,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结合,提出了民营经济为主,联合开发,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三种战略模式。曾天雄(2007)通过论述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刘树花(2008)对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相处推动发展。安慧、魏皓严(2008)对城乡统筹下成渝两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做了研究,对城乡统筹下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出了对策。其余专门针对城乡一体化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对特定区域的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更少,同时在城乡一体化中取得诸多成果的地区,乡村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挑战,而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3.2.2国内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最近几年有关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日益增多。孔德林,黄远水(2009)通过探讨城市化对城郊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要素的影响,揭示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景观生态隔离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分层次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邱玉华、吴宜进(2012)从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文化维度影响,得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三条途径:生态路径、文化路径和景观路径。罗红宝(2013)认为在中国进入休闲时代与新型城镇化浪潮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能够有效实现乡村区域经济的突破发展、综合发展、绿色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广大乡村实现经济升级的重要模式。崔剑生,赵承华,王峰(2012)把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城镇化进程中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

总之,国内专家学者对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对城市中远郊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对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对策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再次,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更关注规划的价值和作用。

翻阅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献,一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进展,借鉴好的国际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明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Rosam.Hernándezmaestro,pabloa.muozGallego,LibiaSantosRequejo.themoderatingroleoffamiliarityinruraltourisminSpain[J].tourismmanagement,2007,28(4):951-964.

[2]asuoohe,ShinichiKurihara.evaluatingthecomplementaryrelationshipbetweenlocalbrandfarmproductsand?ruraltourism:evidencefromJapan[J].tourismmanagement,2013(35):278-283.

[3]吴必虎,吴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6):11-13.

[4]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2009(20):70-74.

[5]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93-94.

[6]李玉新,乌兰.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2009:268-273.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3

1 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 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 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转贴于4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 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 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 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 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 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 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 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 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 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 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 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 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 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 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 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 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 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 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 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 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 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 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发展现状;优化策略;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2]。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3]。随着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的兴起,人们对乡村旅游体验需求迫切增强,从而催生了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的新发展。

1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动态

1.1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德国等是开展乡村景观研究较早的国家。在北美洲,以Forman为代表的一些生态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观学家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和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近年来,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和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成为了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郑辽吉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生态系统。陈威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更加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和产品、旅游体验等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农家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满足城镇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为目的,以农村田园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景观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系统[3]。因此,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2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现状

2.1发展优势

2.1.1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南京主要乡村所在地开展了干线公路与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工程,并且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将统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覆盖全区县主要公路道口。

2.1.2乡村旅游景观品牌逐步建立。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已成为南京乡村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傅家边草莓”“横溪西瓜”等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举办“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景观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旅游景观体验类型多样。南京乡村旅游逐渐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形式,目前乡村区域正全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个集聚区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园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同时,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融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高科技元素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和旅游业态。

2.2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景观体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景区或者农产品种植点,景区周边效益良好,离景区稍远则差些,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观体验主要停留在传统项目(观光、采摘、垂钓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产品结构不丰富。

2.2.2乡村旅游点分散,整合度较低。总体来说,南京乡村旅游地景观斑块分布较分散,区域特色和主题不突出,集聚效应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乡村旅游聚居区、白马乡村旅游聚居区等,其他旅游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缺乏开发资金投入,整体发展乏力。缺乏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加之当地农民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体并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整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

2.2.4景观品牌形象模糊。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1],导致客源市场缺乏稳定性。

2.2.5部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资金投入等,使得部分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较简陋,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旅游接待设施稍落后[1-4]。

3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和拓宽农村产业链,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3.1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休闲农业景观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乡村景观设计及建设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创造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村落周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乡村的转移,促进农村整体景观面貌改变。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观打造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资金和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观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山水、寄情田园、放松心态的场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2精心运作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品牌

着力塑造品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乡村景观品牌的相关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划构思新颖、深含韵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对品牌的保护和延伸,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品牌;四是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形象营销、口号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名人营销、情感营销等,提高景观价值营销的效果。

3.3“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引导乡村社区参与景观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应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定位准确,合作共赢。首先应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对于当地景观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其次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参与机制。在社区参与旅游景观建设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最后应提高社区居民的景观建设参与能力。政府可委托规划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规划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1],加强其参与乡村景观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景观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4结语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6]。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业旅游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

5参考文献

[1]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3]叶洁楠,谷海涛.南京石塘竹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26-130.

[4]张岩.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休闲式旅游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2-23.

[5]王利炯,沈浚.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J].南方农业,2009(1):88-90.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5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847-03

StudyontheRuralLandscapeplanning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

wUwei,wanGHong-ying

(architecturalartDepartment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institute,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64,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economy,thetraditionalvillagescouldnotadapttothemodernlifeandproductionmode.intheconstructionofnewrural,whatrurallandscapetoconstructisanurgentsubjecttobesolved.thetheoryresearchedandpracticedoftherurallandscapeplanningathomeandabroadhadgotsomeprogress.Basedontheexcellentexperienceandcombinationwiththecontentsofmodernrurallandscape,rurallandscapeplanning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wasdiscussed.itpointedoutthatthelandscapepatternwhichconsistsofruralecologicallandscape,ruralproductionlandscapeandruralsettlementlandscapewasthedevelopmentdirection.itpromotedtoguiderurallandscapeplanningwithscientifictheory,tobuildrurallandscapepatternwhichhadregionalcharacteristicsandconsistedwithresourcesandfunctionalfeatures,tofoundsustainableruralinhabitedenvironment,andtoadvancethenewruralconstruction.

Keywords:newruralconstruction;rurallandscape;rurallandscapeplanning;inhabitedenvironment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地规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政策指引下,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面对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筹城乡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城镇、生态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协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显得日益迫切。

1国内外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1.1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如德国Haber等[1]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为基础,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1]。此外,美国Forman[2]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耕地和传乡村景观也起了决定性作用[3]。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2国内乡村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乡村景观规划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学者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公路“村村通、户户通”,农民增收管道进一步拓展,农村居民新楼房、新院落层出不穷,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面貌。

然而,新农村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村庄特色丧失,偏远地区的古镇古村,老房子,老胡同,都面临着被改造,被遗弃的命运。在规划和建设中,有些部门甚至照搬大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方式,造成了负面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布局混乱,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建设大多处于无序状态;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遭到蚕食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差,损毁耕地的数量惊人;三是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造成千村一面现象,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传地域文化景观。

2现代乡村景观的意义

乡村景观规划致力于人类聚居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实现乡村环境生态系的最优结构和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有效筹城乡发展,在城市环境生态恶化的形势下,乡村景观建设能够美化人居环境,使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乡村景观规划的目的是协调乡村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景观规划是对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乡村景观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败。乡村景观规划是将乡村建设成既具审美功能,又能保持环境生态健康发展的需求。现代乡村景观建设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促进地方经济

新农村建设对农、林、牧、副、渔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2009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湖北省农作物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油料总产量增长17.8%;家禽存笼数,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多;鲜鱼增长16.3%,获得了最好的经济效益。湖北宣恩县李家河乡产业结构调整使全乡烟叶面积保持在333.3hm2以上,烟农种烟收入超过1100万元,为财政提供税收在200万元左右。“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以展示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为特色,提供休闲度假和餐饮娱乐为活动内容,以旅助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合理利用资源

乡村景观规划把乡村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生态整体,在把握环境整体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景观生态系的最优规划与设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同步进行,集约利用一切乡村环境资源,使新农村建设能够在充分考虑区域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等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设现代概念的乡村景观。2008年冬以来,湖北宣恩县李家河乡在海拔较高的上洞坪、黄柏营、田坪等村发展适宜的黄金梨果园种植100hm2,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2.3传承民族文化

乡村景观是人类接触传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保护乡村风貌特色与环境资源,传承地域文化。乡村景观规划对乡村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如建筑理念、艺术装饰、文学作品都能够强烈地传承民族的文化一样[4],乡土建筑景观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唤起民族历史记忆的纽带,凝结于建筑中的文化。

3乡村景观的概念及内容

3.1乡村景观概念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多种土地单元组成的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5]。

3.2乡村景观的内容

乡村景观由一定范围的农田、林地、牧业、种植和养殖业及村落等综合构成,是有着稳定的运动规律和健康平衡发展的复杂的生态系。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的内容。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环境等自然因素对乡村景观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社会因素对乡村景观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不同地区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乡村景观的内容亦各有所侧重。

3.2.1乡村自然景观乡村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自身的面貌,如地质地貌、气候特点、水文特征、土壤结构、动植物群落等,是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自然景观体现出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地理景观特色,其内容丰富多样。广阔的农田、秀丽的山川、原始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或交错的水乡等等,随着四季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变幻。

3.2.2乡村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指特定地域范围内各种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是人类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现象。如聚落、农田、工业区、工农业产品、通讯运输网络。乡村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包括村庄聚落特征,街道布局、建筑文化、民俗民风、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反映一定历史和地域范围内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4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

农村特色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果园种植等模式逐渐成熟。乡村景观规划应体现出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性的特点,由乡村生态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等综合构成的新的乡村景观格局正在形成。

4.1乡村生态景观

根据特定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地理状况、地质条件和气候物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维持物种的原始构成,保持生态系的完整性,构建特色生态景观。注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耕地、森林及其他植被种植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构建生态环保的特色乡村生态景观。

4.1.1平原乡村景观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视野开阔,规整的长方形农田景观是乡村景观的本底,少量的村庄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种植是乡村景观中的斑块,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是廊道,综合构成了平原地区乡村网状的自然景观。乡村景观规划中根据平原地区地域特色,将平原大尺度地域景观与季节相结合,打造各季节农田种植物主体景观,塑造大地景观风貌的同时更体现出农田景观的多种生态功能。如农田生态安全维护、农田生产力的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化和体验休闲。乡村农田景观规划要求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增加景观生态工程的建设内容,协调农田生产与土地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建设平原乡村环境[6]。

4.1.2山地乡村景观山地地形使景观更能体现地理特点和地域特色,是乡村景观规划的有利因素。古人选择山地环境聚居生存,一些原始古村落因崇尚依山傍水的风水理念而受世人称道,山坡上自然生长的树木是乡村景观的本底,村庄及其附近的少量农田是其中的斑块,自然的河流和建设的公路是廊道[5]。在人口密集的山区,人们对地形进行改坡型为梯型以便于农业生产;人口较少的地区则是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在景观上便表现出了梯田和草坡的不同特色。高原地区的地质环境,既是严重水土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又能够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植物的生长条件受到气候的限制,高原地区多以植草为主而进行农牧活动,风吹草底见牛羊的草原景色令人神往。

4.2乡村生产性景观

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乡村生产性景观是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争取与其和谐相处,体现出自然安详、“天人合一”的面貌。在绿色和生态环保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成为"绿色经济"的主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6]。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及果园种植等产业,力争体现产业结构特点,构建富裕文明的特色生产性景观。

4.2.1乡村种植业景观乡村景观规划恢复独特的农业种植业,发展乡村种植园景观,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廊道的数量,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强化果树、蔬菜等产业,拓宽中草药等种植管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发展健全的自然面貌和相对稳定协调平衡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植被品种繁多,在土地利用、生物和时间资源(如发展冬季农业)等方面综合考虑,利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丰富的色彩和质感特点反映出当地独特的植物群落景观。保持一定的乡土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群落、农作物为本地植物材料,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他观赏植物。

4.2.2乡村养殖业景观养殖业景观为乡村景观带来丰富的内容和情趣,养殖业景观包括牧业景观和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以观赏、保护、研究为主要宗旨,加强保护动物的宣传和教育。分析动物所需要的生活环境,制定相应的环境建设措施。如为避免人为的干扰,在林中开辟空地,在道路两侧设立保护带;保留不同树龄的植被,保证动物的越冬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活动的场所;渔业景观是农业景观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具体应包括海洋、滩涂、内陆水域和低洼荒地等,适当开挖人工水域,保护水源并提供鱼类生存的场所,能达到丰富乡村景观的目的。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让人们认识乡村并体验乡村田园的生活,感受牛羊满山坡、鸡鸭满院落的乡村生态环境,体验抓捕鱼类的刺激和精彩,欣赏鱼、虾、鳖、蟹竞相争食的画面。

4.3乡村聚落景观

中国传村镇聚落的选址大多依山傍水,体现了中国传文化所特有的风水观和价值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中国传聚落和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由此形成的村庄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徽州民居、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闽南土楼、西南吊脚楼和傣家竹楼等等,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注重乡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陈志华等[7]编写的《新叶村乡土建筑》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聚落景观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的建筑设计中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充分考虑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依赖性,在住宅造型方面选择符合地方民居的建筑色彩和风格,乡村聚落的民房住宅、道路水系、绿化种植均应注重场所精神。以彭一刚[8]的《传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村落的研究,对乡村景观进行了分析。在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下,乡村聚落形式需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力求沿袭本地的传特色,完美实现继承传、发扬现代的使命。

5结语

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特色风貌的乡村景观才更能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新的乡村景观格局需要由乡村生态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综合构成,是现代乡村景观的发展方向。提倡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乡村景观规划,构建资源禀赋与功能特色相一致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格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FoRmanR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andreg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3]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4]冯淑华,方志远.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5(3):11-34.

[5]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3):15-36.

[6]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3):12-26.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6

一、国际、国内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

(一)国际乡村景观规划现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在乡村景观规划方面就开始进行科学的研究,并很快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对世界乡村景观规划及农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德国Haber等人所建立的在GiS和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基础上,用于相应的自然保护规划及基于农业的DLU系统,对于乡村景观重新规划设计及同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如,美国的Forman更是提出一种在生态空间理论基础上的乡村景观改建的规划模式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重点强调相应景观当中在文化背景同生态价值方面的有机融合。日、韩等国家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对保护传统的乡村景观及耕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位于丘陵、沟谷、河川平底间的安静而传统的乡村群落与有序规划的梯田稻田、果园、人工草地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优美的农村景观,有效地推动韩国的生态旅游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乡村景观现阶段状况及主要问题

近些年,我国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也获得了较快发展,部分学者对于我国由于推行城镇化发展而造成的土地利用问题及生态环境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对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科学应用研究,有了较大进步。同过去相比,无论是在生活环境方面还是生活状况方面,我国农村居民都即将或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地得到完善,乡村公路已经修到了每一个村庄,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楼房和新院落。城乡一体化得到了有效地推进,农村的面貌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但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获得较好成果的同时,一些地区乡村景观却遭到了破坏,或者未得到应有的保护。所以,乡村景观就出现一种同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的生活方式无法适应的局面。农村的生态环境及农业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一些乡村盲目地进行路由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可是相应的水资源污染,林地、耕地的破坏问题也同样严重;一些村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那些比较偏远的古村古镇、老胡同、老房子,也都渐渐被遗弃、被改造。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及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单位会照搬一些大城市的景观设计方法,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这种负面效果具体可以总结为这样几点:第一,乡村的布局比较混论,对土地的利用布局比较零散,特别农村房舍的建设基本是一种无序的状态;第二,农村土地利用率比较低,农村耕地遭到严重地破坏和蚕食,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土地的质量不高,损毁的耕地数量巨大;第三,乡村景观的特点逐渐消失。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往往片面追求城市化,所以产生千村一面问题,对千百年留传下来的一些地域文化景观和乡土风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意义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宗旨就是对人类的聚居环境质量进行改善,是实现我国乡村环境的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及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对城乡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在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良好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对人居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使乡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后花园。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协调乡村景观的内部结构、生态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在起步阶段,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正是对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科学探索及实践。我国乡村景观的格局、面貌、建设、规划等都决定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成功与否。所谓的乡村景观规划,就是把相应的农村建设成为不仅具有审美作用,还可以保持生态环境进行健康发展的一种需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新农村背景下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林、牧、副、渔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通过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河北省的农作物同历史最高年相比,油料的产量增加了18.1%,家禽的存笼数,高于历史最高年份很多,鲜鱼的增长比例为17.2%,取得较高经济收益。一些乡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将展示民俗农事及民族风情作为特色,提供相应的娱乐活动和休闲度假,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科学利用乡村资源

在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将乡村环境当做完整的生态系统,在了解相应环境的基础上,对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的规划及设计。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以协调人地关系为理念,必须同时重视相应的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对乡村的环境资源进行集约型利用,这样才能使相应的新农村建设可以科学考虑特定的区域景观特征及环境特色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并利用相应的林业、农业、渔业、木业等多种景观资源,进而建造出符合现代概念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乡村景观。2013年以来,我省各个海拔较高的乡村开始大力发展黄金梨果园,其种植面积高达200公顷,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房展,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因地制宜地利用资源。

(三)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乡村景观是人们接触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保护好乡村风貌特色及相应的环境资源,对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承性。此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村落布局特色的塑造,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等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很强地推动作用。就像艺术装饰、建筑理念、文学作品那样可以有效传承民族文化,乡土建筑景观为人们进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将文化凝结在建筑当中,并唤起人们对于民族历史的记忆。

三、乡村景观含义、内容

(一)简单分析什么是乡村景观

所谓的乡村景观就是乡村地域范围之内多种土地单元所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景观形态,行为,内涵的景观类型,指人们以相应的农业特征为主,在相应自然景观基础上所建立的,人为特征和自然生态结构的一种综合性环境。

(二)简单分析乡村景观内容

乡村景观及由相应范围之内林地、农田、种植、牧业、养殖业、村落等综合构成,有一定稳定性的健康平衡发展及运动规律的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态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乡村的自然景观。所谓的乡村自然景观就是自然界本身面貌,例如气候特点、地质地貌、土壤结构、水文特征、动物群落等等,是自然界中原有的物态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产生的一种结果。自然景观能够在某种范围内体现自然地理景观的特征,有着丰富的内容。秀美山川、广阔农田、辽阔草原、原始森林、交错水乡等等,在季节的变换中,向人们展示出不同的美景。

2.乡村的人文景观。乡村人文景观及特定范围之内相应文化现象的一种复合体,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素质及精神方面需求,然后在相应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叠加一些文化特质所构成的一种景观现象。例如农田、聚落、工农业产品、工业区、通讯运输网络等等。最能体现乡村人文景观特点的有街道布局、聚落特征、民俗民风、建筑文化、驯养动物、栽培植物等,对某一区域和历史范围之内的人类生活方式及社会发展状况加以有效反映。

四、我国乡村景观发展前景

(一)我国乡村的生态景观

按照某一乡村地域的生态环境地理状况、气候特征、地质条件等,相应管理人员必须进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对那些原始构成性物种加以维持,从而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加以保护,建设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景观。需要注意的是,相应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二者间的关系,大力保护农村的森林、耕地和各种植被的种植面积,从而尽量避免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构建出具有较强的生态环保特色的农村生态景观。

(二)我国乡村的生产景观

自古以来,农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地方,乡村的生态景观主要是从人们生存需要出发,进行自然改造过程当中力争能够与其和谐相处,体现自然安详的一种面貌。随着生态环保理念逐渐普及,且旅游业及农业地位日益提升,发展观光农业道路已然是一种新的经济潮流,该潮流不仅可以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还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经济,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因此,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生产景观这项内容。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体验;乡村旅游;品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验经济的时代全面到来。体验营销是一种真正注重客户而不是注重产品的营销模式,取代将功能价值居于核心地位的传统的特色与功效营销,本研究从对乡村旅游消费者需求分析入手,分析现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逐层分析,归纳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原则,最后以伊家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一、体验经济对旅游业影响

1970年,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预言体验经济到来;1999年,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合著《体验经济》,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旅游行业,受体验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苏勤(2004)认为,旅游经历就是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在旅游体验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游客需求为心,提供个性化的体验型旅游产品,进而为游客创造旅游体验。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经从早期的观光旅游逐步向体验型转型。

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不均衡。从地域上看,南方起步早,发展较成熟,北方起步晚,发展快;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驱动发展明显,内陆地区靠政策推动力明显。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主要问题有:

(一)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创新能力缺乏。多数地方主要以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产品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现象,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对乡村文化、民俗传统关联度不够。

(二)游客参与度低,产品吸引力低。在产品开发上,未能从消费者角度进行设计,重建设、轻研究,停留在传统产品功能开发。游客参与度低,导致对产品的满意度不高。

(三)品牌意识缺乏,竞争层次低。乡村旅游现有品牌不足,发展水平较高的沿海某些地区已初具品牌观念。竞争层次仍靠单纯的低水平价格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重生产,轻规划;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各地发展乡村旅游中,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缺乏对生态保护的整体规划思路,给当地经济带来好处的同时,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乡村贫富差距拉大、邻里关系冷漠等。

三、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研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从消费者需求研究开始。在乡村旅游消费者需求有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快节奏生活单调乏味;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消除疲惫紧张的需求;受乡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丽景观吸引;为乡村民风淳朴、文化特色浓郁吸引。需求特点有:追求乡村性和习惯现代性的统一、追求乡村娱乐性与经济性的统一、追求广泛参与的体验性。

据此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上应遵从以下原则:

(一)重视加强规划、提高乡村景观吸引力,为乡村旅游提供“体验情境”。乡村景观本身属于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可将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用于乡村旅游研究和规划上。

(二)乡村旅游产品体验设计中,重视品牌建设。Schmitt(1999)提出,品牌不再只是将品牌产品与普通产品区分开来的识别物和注明所有权与质量保证的标志,而是体验的提供者。

(三)提高游客参与度,使游客从表层体验向深度体验发展。体验的核心在于参与性,一般来讲,游客参与度越高,体验效果越好。表层体验停留在参观表面自然和人文景观,很少接触民俗文化,深度体验则融入乡村旅游产品中,深刻体验旅游地的特色和文化。

(四)政府规范管理、行业自律提升。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展中,角色十分重要,首先是公共物品的建设者,其次经营的管理者,最后是行业的调控者。

四、体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实证――伊家村

淄博市桓台伊家村是首批入选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之一,建设初期,进行了充分调研论证,产品开发注重体验环节设计。该村在开品开发上成功经验有:

(一)前期规划科学完善。充分借鉴景观生态学原则,根据本村实际,整体规划开发,即保留古村落建设风格特色,景观布局优美,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品牌的建设。该村在国内率先建设行政村官网,通过网站加强品牌的宣传,对内服务村民生产、经营管理;对外宣传村容村貌、村风村俗。

(三)产品开发注重消费者需求,提出“四统一”和“四化”。建设、标准、价格、接待四统一;建设风格古朴化,服务管理星级化,内部设施现代化,外部环境田园化。

(四)注重人员培训,加强规范管理。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多为村民,是体验设计重点考虑的关系因素,是客户体验创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属性,与产品和服务等体验设计要素一起构成完整的客户体验。对员工,统一进行接待礼仪、服务技能和普通话等方面的培训。管理方面推行了服务流动红旗制度和星级评定制度。

五、总结展望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应遵从体验经济的特征,从乡村旅游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度融合,重视乡村景观特色建设,提高乡村景观吸引力,强调人文特色开发,加强体验设计中员工和品牌两大重要关系要素,做好政府调控管理,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博士,2007.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8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乡村园林景观发展及特点

乡村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乡村景观环境的演化受到了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任何一个时间片断,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乡村景观空间的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乡村环境必须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和未来理想追求。乡村景观环境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自然因素:乡村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是创造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设计一要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并在乡村中充分展现出来。构成乡村景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水体、植物及气候等。探讨乡村园林景观的生态、资源、美学评价要素,当前我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时代机缘:如城乡一体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探讨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策要点:经济性、宜居性、节约性、生态性要求。

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乡村景观园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根据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这一特点,金其铭等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意义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双凤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3504

1引言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是我国众多民族中不可取代的一员。湘西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不少土家族传统村落能够较为完好地保留也是得益于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的进程,当地土家族古村落正面临着保护与开发顾此薄彼的严峻矛盾。

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这里保留着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点,在服饰、饮食、建筑、人类社会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体系,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1]。双凤村在土家族研究学界素有“土家第一村”之美誉。所以笔者以双凤村作为研究案例,对其进行古村落景观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土家族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原则与保护建议,以期为后期的保护性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2双凤村概况

2.1地理区位

双凤村坐落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双凤村则就隐蔽在湘西永顺的大山深处,位于县城之西南,距县城25km,海拔800多m,近百户共300余人。双凤村原名“双且”、“桑栖”或“双栖”,土家语是“两只凤凰”的意思,以村北、村西两座山峰状如凤头而得名。

2.2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2.2.1历史沿革

双凤村及其周边地区一直都是土家族分布的中心地区,积淀了深厚的土家族文化。据当地的族谱和祖墓碑文记载,双凤村已存在千年。

2.2.2发展现状

双凤村村民多彭姓,除从外地嫁入该村的少数汉、苗族妇女外,均为土家族,就笔者目前所了解,全村共有96户,325人,但多为留守的老人与儿童,青壮年多为外出。人少地多、科学种植水平低下等多种原因让当地的村民生活水平较为落后,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2000年,双凤村被定为湘西州90个特困村之一。2003年双凤村被中科院和云南大学确定为研究土家族唯一固定的调查点,随后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名单。双凤村保留着土家族古老淳朴的民族文化气质,是中国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与丰富的生物资源,但由于村寨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几乎没有交流。

2.3主要景观资源

2.3.1自然景观资源

双凤村位于湖南境内的“武陵源”地区,这里祟山峻岭,悬崖陡峭,沟壑纵横,激流飞瀑,有着中国南方最奇特的山区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地处偏僻,故而双凤村能够完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风,是一处具有传统、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立体空间[2]。

双凤村所在的永顺县大部分土壤|地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宜林木生长。自然植被多分布在500m以上的山原地带,以针叶林为主,其次是混交林。其森林资源丰富且十分独特,不仅有5700余亩的大片森林覆盖,还有300年以上的古村名木2000余株,其中有榉木、南方红豆杉、楠木、枫香、松柏等,尤其是原来的进村古道有300年以上古柏树200余棵,且沿路成行,盘根错节,苔鲜与古木共生,更显古老沧桑。

2.3.2人文文化资源

双凤村在千年的漫长历程中逐渐沉淀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不仅表现在服饰、饮食、建筑、社会等各方面,而且它也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所以双凤村不仅是附近“七寨半”人地源头,更被认为是中国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3]。曾有不少著名专家学者,如语言学家罗常培、民族学家潘光旦等,来双凤村进行田野调查。摆手舞、毛古斯舞、梯玛神歌、打溜子、土家织锦、婚嫁歌、土家族过赶年等极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仍然保留得较为完整。其中,被称为人类戏剧活化石的土家毛古斯舞、摆手舞也是最开始从双凤村被发现和整理后,继而推向武陵山区土家族民众乃至全国土家族聚居地的。而且,双凤村还保留很多土家族民族文化遗迹,土家祠堂、官亭、八字门、九蓉庵、五谷祠、接龙桥、转角楼群等特色建筑群,特别是这里的摆手堂堪称国内土家族建筑历史年岁之最,还有保存完好的3km岩板古道等,都彰显了这里部族活动的规模与久远。

3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及特征分析

3.1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分析

3.1.1村落布局

由于交通不便,目前双凤村仍隐蔽在湘西大山的深处,散布在崇山峻岭中的山谷坡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4],且随等高线有机的分布(图1),所以适合于南方山地的干阑式建筑就成了土家族村寨民居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其地理条件的限制,双凤村基本上是各家各栋相互独立的选择住宅基地和朝向,但村落的整体布局结构较为明朗,一条溪水从村中部横穿,各栋建筑依山就势,分台而筑,层层相叠,错落有致,反映出一定的景观和防御功能以及风水格局。村民们也非常注意保护自己居住的环境,在自家住宅周围栽种很多树木花卉,民居建筑时常隐蔽于树林之中,再加上壮观的山势蜿蜒起伏,使人感觉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也成为双凤村的特殊风景。

3.1.2民居建筑

双凤村的民居是完整的古建筑群,大部分为清代的木结构建筑,现存一栋明代建筑,几乎没有一栋现代建筑,所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民居建筑继承了土家传统建筑形式――吊脚楼。吊脚楼多为四排三间,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是在湘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产物,反映了建筑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是土家文化的优秀典型代表。双凤村的房屋取材都是具有冬暖夏凉性质特点的木材,底层以石头作为基石,不仅可以防止木材腐烂,也有利于房间透气通风。村中家族建筑空间的造型与汉族相似,顶有悬山、歇山、重檐、披檐等多种形式,但又有很大不同,多出檐向外悬挑,别有一番风味,比如土王祠(图2)。双凤村民居建筑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门多。堂屋正门一般有三扇很高的门,睡房、厨房、火堂一般都有2道门。这样的内部构造使房屋间间相连,大大提高了房屋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3.1.3街巷空间

双凤村的村落街巷景观别具一格,虽然街巷的形态是单一的但是它的空间布局却是多样的。行走于村寨中,站在不同的街巷上所呈的景象亦不相同:时而有如参天大树的土家建筑横卧眼前,时而一眼即可看到路尽头的天际线,时而可以俯瞰整个村寨。但是双凤村的发展处于整个永顺县较落后的地区,其街巷的路面是由坚硬的五花石板铺成,有的地方已经凹陷下去。

3.1.4生产生活场景

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包括双凤村,其古村落景观所包含的不仅仅是静止的景观,还包括人们进行日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场景。恬静的乡野田埂、弯腰忙碌的农人、提篮送饭的孩童、举槌浣衣的妇人,真实而又简单的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反映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乡土农业景观的真实状况。同时,土家族民风民俗和节庆活动,如“牛王节”、“六月六”,茅古斯、摆手舞等充满土家族乡趣和民俗气息的文化也是当地的生产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反映。

3.2双凤村古村落景观的特征分析

3.2.1科学的建筑选址

湘西民居建筑在建造之前首先是要对选址进行堪舆,即是传统的风水相地。同样,双凤村的建筑房屋也非常讲究选址,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民居建筑选址多与山水树木相联系,“居山水问者为上”,讲究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这正好符合风水术上认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以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的说法[5]。

3.2.2运用乡土材料

双凤村民居建筑的营建材料选用当地的乡土自然材料,反映了乡土景观“自上而下”、“自发而成”的特点,呈现出了一幅朴素而又古色古香的乡土景观面貌。这是由于双凤村家族政治制度影响下的宗族信仰的主观选择,也是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以及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的影响下的客观选择。整个村落周围丛林密布,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土家族人的建筑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由于土家族人的自然崇拜,土家族人并没有肆意妄为地对大自然进行毫无休止的索取,仅仅只是在建房方面采用了木材,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

3.2.3与自然共生的居住环境

双凤村地处山区,河道曲折迂回,其水量和流速均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村落既要近水,又要防洪,所以村中民居建筑均建于距水面较高的两岸。河床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成为村落坚实牢固的天然基座。在总体布局上,双凤村民居建筑顺应地形、尊重自然,不仅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挖、填土方量,还有利于避免对地层结构建设性破坏所带来的滑坡等自然灾害,达到保护生态的作用。除此之外,顺应自然山水格局,有益于节约资源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环境,正因如此,才创造出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环境。同时村民注重居住环境的绿化,大量栽植地方特色树种,营造兼具实用和美观的自然生态环境,维系着自然、村落以及人之间质朴的内在联系。

3.2.4特的排他性

湘西永顺山区双凤村的乡土景观深受当地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的影响,所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乡土景观元素都是来自这个地区,与这里生活的人们和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息息相关,是当地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积累和形成的独有的经验和模式,而且由于湘西永顺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常年与外界的沟通处于滞后和不方便的状态,较少受外来信息的影响和侵蚀,所以双凤村古村落景观又具有排他性。

4双凤村古村落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4.1部分建筑结构腐化,存在安全隐患

双凤村中有不少民居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仅其顶梁与立柱等木结构早已开始腐化,而且因常年的风吹雨打和缺少维修,同样的木质墙壁并非如原先那样坚固,甚至有部分房屋开始倾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4.2乡土聚落的传统建筑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发展,以木为主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民居已经逐步显露出其不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弊端,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生活节奏之间矛盾重重。比如传统建筑无卫浴空间,现代人的洗浴、如厕问题难以解决,再比如传统建筑在结构上并没有无排水设施和空间,当地人的生活排水多随意泼洒,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面对生活上的不适应不方便,当地的年轻人开始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建筑加以改造,虽然获得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也使得传统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土”味儿。

4.3外来文化冲击和“空心村”现象导致人文景观失衡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交通的便利、人员的对流以及信息的融合越来越强烈,如今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土家族文化中出现许多与现代文化不相适应的东西,村寨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一些历史文化遗产也遭受到一定的破坏,乡土人文景观早已出现了失衡的状态。还有,土家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建造技艺,还是传统工艺技术如土家织锦、制陶印染、雕刻以及编织等,大多是靠口口相传和实践当中的学习。然而当地的年轻人或远走他乡以求更富足的生活,或飞出大山深造学习或是在接触到外来文化后觉得本地文化是“土”的、“不时髦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意识或不愿意去继承这些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这使土家族村落的人文景观正面临着艺术人才断层,景观失衡的状态。双凤村也是如此,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上经济落后,村中常住人口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与小孩,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也导致了当地村民对村落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显得无能为力。

5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探讨

5.1保护原则

5.1.1保留原生底本原则

双凤村仍保留着完好的土家文化,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选址、布局、整体景观格局等大部分延续了最初的特征,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并没有减小,伐木取火、饮用山泉等生活方式仍有保留,包括居住建筑材料、村落内部空间结构、村落周边农业用地、灌溉系统等均没有多少变化。村内的一切都是取材于自然,仍然具有原生态的古韵。因此,必须保留和维持村落的原址、原状、原貌,原汁原味地展现双凤村古村落居民充满乡土情感的生活景象。

5.1.2注重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原则

虽然典型的民居、具有纪念意义的遗址是古村落个性的体现,是旅游开发的闪光点,但古村落包含的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部历史信息,它的形象更注重于“古建民居+自然环境+历史氛围”多元统一而形成的某种综合特质所构成的某种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域景观[6]。所以,应该将古村落景观看成是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因此,对双凤村进行整体景观的保护,不仅是对民居建筑的修缮保护,还是对村中古道的保护,以及对具有地域特点的树种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对蕴涵着村落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生产生活器物的保护等。

5.1.3维护村落居民利益原则

目前能够像双凤村这样完整保留古村落原始风貌的已经很少了。古村落的完整保护是以村落经济落后和村民低水平的生活状态为代价的,因此对古村落的保护利用要坚持维护居民利益的原则。只有增加居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居民成为古村落保护的最终收益者,才能避免在冲突,实现古村落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5.1.4可持续保护发展原则

古村落的生态、物态、文态等景观是历史文化长期以来在其土地上的沉淀和展示。因此,必须将古村落进行可持续保护及发展[7]。同时,将古村落的景观保护发展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紧紧联系起来,加强村民对古村落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责任与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方式,带动就地就业和当地经济,赋予和延伸古村落景观发展新的生命力。

5.2保护策略

5.2.1运用传统技术和工艺进行维持古村落原始整体风貌

湘西大多数土家族的祠堂(即摆手堂)早已丧失原本有的使用功能,只有在重大的日子里才会重新担任原本的职责。双凤村也不例外。摆手堂作为土家族传统民居聚落中家族宗祠以及家族集体活动的中心,是土家族特色的象征点,这类重要性建筑需要运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工艺以及材料整体性地保护和修复[8]。对于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建筑、破坏的街巷路面、已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建筑,要做适当的修缮与还原,注意保持原有的古村落乡土风貌。同时在不破坏古村落景观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也要注意完善村落中的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排水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等,做到与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

5.2.2发展本民族经济,鼓励村民参与保护

在双凤村民居聚落保护过程中,应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加大对土家族古村落的文化宣传力度,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双凤村土特产及民族特色产品丰富,例如茶叶、菌类,可以鼓励和支持当地村民开办加工产业,吸引本土年轻人的留守及回乡,同时大力宣传民族特色产品,比如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等手工艺品,打造和提升当地旅游附属产品价值品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解决了就地就业问题。

5.2.3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古村落景观保护必需建立一个政府为主导,专家、技术人员与当地乡村民众和社会组织团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9]。政府提供相关政策、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倾斜;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以防止盲目开发与破坏性建设,有利于村落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地村民的支持和参与则是古村落景观保护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必须要建立村规民约,增加明确保护聚落传统景观的条文,以多种方式引导和调动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合理利用传统景观,提升村民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

5.2.4打造湘西土家族古居民带,保持古村落景观生命力

双凤村由于地势高峻,长期与外界缺乏联系,有一种逐渐沦为“文化孤岛”的发展态势。然而古村落民居格局的形成既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又与复杂的人文因素密切相关,传统民居正是因此得以传递和延续[8]。可以借用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的辐射带动效应,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系统保护村落传统空间形态,并将双凤村与其他附近几处典型村落串成有机的旅游带,形成一个整体的湘西土家族古民居聚落带,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经济发展,延续传统民居聚落和古村落景观旺盛的生命力。但需要注意控制商业的过度开发,防止对双凤村民居聚落的自然风水环境和原生活状态造成破坏,要保证古村落景观的统一整体性。

6结语

双凤村作为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土家族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从文化景观遗产方面的专业视角进行少数民族古村落景观保护是专业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玉.湘西土家族传统生存方式初步分析[J].群文天地,2011(23):180,216

[2]双凤村:中国土家第一村[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c)

[3]龙晔生,谭瑾.文化自觉与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2(16):30~34.

[4]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袁祺.湘西传统村落生活配套设施的现代适应性改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20~24.

[7]方美清.论西递古村落景观的特征及保护[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55~56.

[8]谢莹.浅谈湘西土家族民居聚落特点及保护现状[J].山西建筑,2009(19):8~9.

[9]张桂红.孤岛型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以贺州黄姚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25):180~181,183.

[10]伍正刚.湘西地区土家族古村落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石堰坪、庙岗等村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5):48~51.

[11]汪海,金德谷.土家族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8):54~57.

[12]李金霞.湘西永顺山区土家族村落乡土景观的探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篇10

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乡村旅游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家希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能推动农村经济扩大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版图之中,所以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

一、研究背景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提出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示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乡村旅游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乡村旅游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大力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已成为国家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所形成的人群聚集、消费聚集、服务聚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助推中国乡村的城镇化建设。

(三)《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颁布,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将旅游休闲提高到国家层面,这将极大推动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国务院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型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乡村旅游在欧洲、日本、美国和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良好,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从本地的旅游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出发,选取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国外乡村旅游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可为政府与市场作用、旅游项目与产品、开发经营模式三大类型的

研究。

1.基于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研究

在政府与市场作用方面,戴斌(2006)等从成长协调机制来划分国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和混合成长型三种发展模式,他认为来自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政府推动模式和混合推动模式)或者是非官方组织的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作用(市场推动模式),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黄海辉(2011)从推动机制来划分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以下三种模式:市场推动型,实行该模式一般是具有完全市场机制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政府推动型,例如台湾地区和葡萄牙等;政府市场互动型,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彼此互动、互相配合,例如法国等。

2.基于旅游项目与产品的研究

张宁(2009)等人则通过分析旅游产品结构、旅游活动形式方面的成功经验,选取并分析了日本饭山市乡村游、阿根廷庄园游、欧洲古堡游、法国酒庄游、美国遗产廊道五个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也有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乡村旅游的具体项目―乡村“农家乐”上。王霞(2013)着重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乡村“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并总结出了美日欧三个地区发展模式的特别之处,美国乡村“农家乐”发展模式主要有:农场观光型、农产品购物型、农场度假型;日本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儿童体验型、自我发展型、康体疗养型;欧洲发展模式可分为传统观光型、乡村科技型、休闲度假型。

3.基于开发经营模式的研究

陈友华(2013)通过对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比较,归纳总结出日本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六种典型开发模式,即“菅平方式”、“麻绩方式”、“浪和村方式”、“黑姬方式”、“第三部门”开发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乡村永远是中国大地上的主导景观。许多学者通过对国内不同旅游资源、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进行调研,总结出各地的典型发展模式,以期为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笔者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文献资料,总结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旅游资源与区域、旅游开发与经营、旅游项目与产品等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

1.基于乡村旅游的区域与资源的研究

马勇(2007)等对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表明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都结合当地的区域旅游资源特色,最后他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梳理出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即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镇模式。

李东河(2012)以黄山市乡村旅游这个非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为例,总结出了“黄山模式”,即以黄山市以当地较成熟的景区发展水平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实施市场外部化与核心带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黄山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同时也为类似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成国积(2013)等以重庆酉阳县为例,在分析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基础上,提出了七种适应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包括复合依托模式、团簇状空间模式、多元一体主题模式、特色型资源组合模式、综合型产品模式、多层次服务设施模式、生态型景区模式等。

2.基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的研究

郑群民(2004)等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模式是最佳选择,他总结出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五种开发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

李德明(2005)等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持续互动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eR-S-e-m持续调控

模式)。

罗明义(2006)通过研究云南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与旅游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实际经验,总结出适合云南省乡村旅游的四种发展模式:景区带动型模式、乡村组织型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综合开发型模式。

郑文俊(2013)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西南民族区域,他选择了广西柳州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4种适宜柳州市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资源条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工业企业参与型”、“大型旅游企业主导型”、“政府引导+村名参与型”、“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型”。

张树民和钟林生(2012)等在论述了旅游系统理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驱动因素理论,并选取了北京昌平康陵村、山西皇城村、安徽黟县西递村、林芝扎西岗村等典型案例,总结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类型与特点,即需求拉动型模式、供给推动型模式、中介影响型模式、支持作用型模式以及混合驱动型模式。

陈友华(2013)首先从旅游项目开发主体、运作方式和收益分配上分析了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区别,最后他总结出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五种开发模式:“碧风峡模式”、“凤凰模式”、“富春江模式”、“北京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栾川模式”。

3.基于乡村旅游的项目与产品的研究

王云才(2006)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完成第一次积累,当前应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他提出了7种旅游新形态和新模式:主题公园与农庄发展、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

体验。

刘春(2012)等人以通过研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发经验总结出了五种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红色乡村旅游型。

张满林(2013)等人对辽宁省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的模式和类型进行研究,总结出嵌入式融合、互动融合、重组融合三种融合模式,最终形成康体养生型、乡村民俗体验型、体育观赏型、探险(刺激)型等多种乡村体育旅游业态。

三、结语与展望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与社会环境差异性大、各地的旅游资旅游与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孕育出了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本人通过总结国内学者关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当前相关理论研究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展,研究的深度正在不断加强,研究的框架正趋于

成熟。

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伴随着国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广大群众出游需求日益提升。但是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环境有所欠缺,乡村地区的投资环境、经营环境还有待改善,各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和特殊性,探寻出一种最适合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认清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善于学习乡村旅游发展较好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总得来说,我们也要认识到只有以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当地村民和社区利益的乡村旅游开发才是持续有效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