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十篇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十篇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4:19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1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防御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业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但通过深入探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监测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产量以及农作物产量最大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对此项所造成伤害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一)作物模型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而且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进行定量评估。进行作物模型评估的好处是直观的看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时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变化、对土壤进行分析以及降水量,而且还可以对天气进行实时监管,从这些优势中显现出其较强的机理性。

(二)综合模型评估方法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就是综合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其建立灾害评估指标机制。在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综合模型评估进行定量、定性评估时,可以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灰色聚类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一些学者在实际建立综合模型评估中采用了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法和产量逐级分离模拟的方法,以便于其建立受灾等级查询和受灾程度分析。

(三)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对已存在的危险因子在一定年限内的可发生性以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预知其危险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同时还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以预测到的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保证其在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现状分析

当前,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危的影响评估的根据往往是农业气象灾害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越来越先进,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大田实践为前提,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以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根基,构建了多种数学模型用于评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主要运用了3种评估模式,分别是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下面对这3种评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①综合模型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往往放在气象灾害的危害级别、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当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等,在对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一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且,结合了众多的数学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等。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性,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是采用综合模型进行定量评估的依据。相关的单位对于粮食损失的计算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3种。

②作物模型评估,我国主要采用的是CCSoDS模型,这种模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与机理性,并且非常实用,目前普遍运用于我国一些基层的农业管理者身上,能够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改进方案。

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是气象灾害的具体要素,例如灾害的危险程度、对其的预测与减灾,这些要素往往具有变动性,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此技术进行运用,发展到现在,对此技术的运用更着重于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性,并且运用了中队的数量化技术方法。

三、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二)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三)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四)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针对不同的灾种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技术或几种防御技术组合使用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

(1)农业干旱、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理,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

(2)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霜技术体系。

(3)不利气候环境的长期宏观调控

从降低风险、趋利避害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主要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风险,为防灾减灾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制根据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主动防御不利气候环境的宏观调控技术。

四、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所处国情的限制,我国对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存在一定缺陷不足为奇,总的来说,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势头表现。

首先,将会越来越重视对作物模型的应用,大家都知道,作物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农作物具体的生理步骤,能够更好地探析农作物与外部环境、外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将农作物整个生长的过程都全面的展现出来,作物模型的应用意义重大,在以后对此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而模型的设计也会面向客户,紧紧围绕简单、精准的准则。其次,健全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其中,依据对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更深入地探究灾害形成存在的危险性、预防、承受灾害能力等。建立较为统一的评估标准。最后,综合评估技术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无法估量,以往对灾害损失的计量只是关注直接性的经济损失,对于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却忽略了,因此,在今后对于综合评估技术的研究也会走向多样化。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对农业的防灾减灾服务职能,加强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现代农业的体系结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部门预报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伍国勇,陆安霞.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程度研究――基于贵州省1980~2011年数据的实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3:20-23.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2

   国外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在定性研究方面,eddy等(1986)认为致灾因子是成灾的外部条件(威胁),在这种威胁下,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承灾体能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有部分学者研究农业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Kueh(1986)、Downing(1992)、R.andresFerreyra、Guillermop.podesta(1994)、Rogerw.Buckland(1997)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是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学者对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进行研究,Riebsaoe等(1991)认为干旱通常是由于人类利用水资源不当的结果,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旱灾成灾纳入承灾体论的讨论内容;而park等(1995)通过对干旱地区的研究,指出干旱地区相对湿度正在下降,并以此会导致干旱灾害的范围扩大且相对强度增加,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Kaiser(1993)通过对病虫害进行研究,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导致使农作物以及牧草与森林病虫害的分布有所改变,一方面是会导致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另一方面是使空间分布规律改变。

   在定量研究方面,Cynthia等(2002)通过研制动态作物模型来模拟作物在众多影响因子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计算美国由于各种因子造成的作物损失,认为在未来的三十年里,各种致灾因子可能导致的额外损失每年可达30亿美元。美国学者RichardSnyder,J.paulodemelo-abreu,Scottmatulich(2005)在《Frostprotection:fundamentals,practice,andeconomics》一书中给出了计算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提出对灾害造成的产量减损进行定量计算。aggarwal等(2006)通过对致灾因子和农业生产损失分析研制损失评估的动态模型,并评估了热带生态环境下水稻和小麦对关键投入的敏感性。muralidharan、pasalu(2006)对水稻生态系统中茎蛀虫危害的损失进行了评估。同时,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Hidekitoyab、markskidmorec(2005)使用灾害影响数据去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受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是逐渐减弱,有着较高收入、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比较完善的金融系统的国家会受到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少的。

   二、国内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

   1.关于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念及特点

   农业自然灾害就是指对农作物生长起破坏作用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自然灾害。在我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史中,农业生产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自然灾害的类型。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风雹灾、低温冷冻、农业病虫害等五种灾害。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造就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灾种的广泛性和集中性;二是灾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三是灾害具有群发性和伴发性;四是灾害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有很强的相关性;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织;六是灾害加重与防灾能力减弱形成反差(王国敏,郑晔,2007)。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农业自然灾害仍然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二是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四是自然灾害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王国敏,郑晔,2007)。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剧增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大灾次数增加,小灾次数减少;面积和强度加大;发生周期缩短(何静,1997)。

   2.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

   由于客观条件,我国对灾害影响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灾害评估才开始兴起。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业自然灾害领域更是走在国际前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多的是体现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上。只有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够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基于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部分学者将所有农业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全国或省级层面上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以众多农业自然灾害中一种或几种灾害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全国、省级或地区层面上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自然灾害灾害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对粮食生产影响巨大

   马九杰等(2005)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认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的影响显着。目前,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落后,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黄正军(2009)通过对历史统计资料分析,认为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霜冷冻、风雹及病、虫害等灾害,而由这些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严重,经计算发现减产幅度平均为5%,减产量为250亿千克,远远超过了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50亿千克的水平;从长期趋势来看,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李茂松等(2005)利用我国近50年的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分析了各个年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并指出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不仅需要增加外部资源投入,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防灾减灾。张平等(2010)通过分析黑龙江省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产量数据,认为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有显着的影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减产显着年份均出现在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百分比大的年份,即农业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比例越大,则相应的减产量比例也就越大;相反农田受灾面积小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百分比小的年份,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粮食产量的波动与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波动在时间上基本一致,方向上相反。

   (2)农业自然灾害中以农业气象灾害为主,且影响作用最大

   卢丽萍等(2009)对近30年来的气象灾害的数据分别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由于农业气象灾害可造成粮食减产,从而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气候对农业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病、虫、草害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上。一方面气候变暖使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些改变不得不使农业生产者增加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间接影响到粮食质量安全。唐蓉(2007)认为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对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是一大挑战。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但通过成灾机理研究,可以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监测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廉丽姝(2005)通过分析山东省气象资源和粮食生产情况,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气候有变暖和变干的趋势,各季节中,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冬季,变干表现最突出的是夏季;气温和降水是造成山东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暖干”气候背景下,气温与气候产量为负相关,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单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1)干旱和洪涝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王春乙等(2007)利用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分析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认为干旱、洪涝和冷冻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干旱是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成为影响中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供给主要因素;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张星等(2009)通过分析福建省气象灾害和粮食生产情况,认为福建省农业气象灾害的产量灾损风险随概率的增大而减少,且对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灾损的概率风险估计发现洪涝灾害风险大于旱灾,风雹灾害的风险大于低温冻害。干旱风险高值区出现在灾损率5%~45%,洪涝灾害出现在5%~70%,风雹灾害在5%~30%,低温冻害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灾损率5%~20%。杨尚英等(2007)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区)1995~1999年旱灾、水灾、风雹、霜冻面积与自然灾害总面积的关联度,认为可根据干旱和洪涝对各地区危害程度影响大小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混合区和单一区两大类型;干旱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洪涝和风雹。张爱民等(2007)通过对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研究分析,认为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并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孔圆圆等(2007)通过研究发现重庆经常受着各种灾害的侵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灾害的影响。但就灾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农业是受水旱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水旱灾害对农业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粮食生产上,每年都会因水旱灾害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粮食减产和绝收。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主要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引起环境的持续恶化。如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得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等,从而破坏农业基本生产条件,间接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陈怀亮等(2006)对河南省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探讨了一条新的定量分析及区划技术体系。并指出,干热风与青枯雨是影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灾害,其次是晚霜冻危害,第三是麦播时旱涝灾害,但总体上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并不算太高,只要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不会在根本上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王建英等(2010)通过分析濮阳历年粮食产量与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干旱和雨涝灾害是造成当地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随着粮食产量水平的提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加大趋势。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3

[关键词]极端气候因素;农业经济;影响

极端气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气候变化,在特定时期发生在统计分布之外,多数是分布在统计曲线两侧10%以内。极端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从而危害到人类正常的经济活动,影响十分恶劣。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评估报告来看,在过去的100a以来,地面温度逐渐从最初的0.3℃升高到0.6℃,而且未来世界气候的提升速度将会更高、更快,加剧变暖趋势。在此背景下,将会造成世界性极端气候灾害出现,不利于全球经济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受到极端气候因素影响尤为严重,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每年都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领域。由此看来,加强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极端气候概述

极端气候是具有十分突出的灾害性和突发性特点,很容易对当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出现,将对人类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像我国这样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也是最为典型的深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诸如,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在爆发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且这种危害更多的集中在脆弱的农业领域上,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威胁十分巨大。

2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

2.1普遍性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看,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极端气候灾害,尤其是在近60a内,从干旱到涝灾,或是从涝灾到干旱,两者交替进行,市场伴随着台风和干热风等气候现象,当属洪水灾害和旱灾最为典型。

2.2区域性

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极端气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多,而南方地区则是涝灾现象较为严峻,干旱地区更多的是集中在黄土高原和黄淮地区,受灾面积广泛,持续时间长;涝灾则是发生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三角州流域,而在东北的送花江流域地区同样存在涝灾现象。在干旱季节,北方地区受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更加强烈,江淮地区在7月就已经趋于稳定,亚洲大陆北纬40°~50°上空盛行强烈的东西环流,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致使冷暖空气交汇机会较少,很容易出现锋面雨。在暴雨季节灾害频发的年份,副热带高压影响不强,6月底—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停留在北纬25°以南地区,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江淮地区作为南北冷暖空气交汇地区,锋面雨长期停留在该区域,造成严重的涝灾现象出现。

2.3交替性

不同的极端气候带来的灾害有时会交替进行,诸如旱灾和涝灾交替出现,两者无论是谁先谁后,或是两头旱灾而中间涝灾,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灾害,较之单一的极端气候灾害而言危害更大。

2.4持续性灾害在很多情况下是连续出现的,诸如我国在1966—1968年连续出现了两三年的干旱灾害,1998—1999年则出现了连续性的洪涝灾害。

2.5弱质性

弱质性特点主要是属于弱质性产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缺少足够的抗灾害能力,更多的是被动地面对自然灾害。所以,一旦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危害,并且这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2.6规律性

一般我国极端气候灾害更多的是以黑龙江爱珲到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作为分界,这条线以东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也较高,南方主要是涝灾,北方为旱灾,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旱灾出现较为频繁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涝灾频繁地区。东北三省受到低温冻灾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则面临着海上风暴威胁,危险程度较高。

3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作物产量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两种影响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作用较大,其中当属极端气候灾害最为严峻,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据国家农业部权威数据统计限制,我国在1983—1998年,粮食损失造成的总产量损失高达10%,也就意味着在此期间我国每年都至少有400亿kg粮食被极端气候所吞没。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经济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减产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61—1963年、1966—1968年、1974—1976年、1994年和2008—2010年。在这几个区间中,我国每年粮食损失量不断增长,并且我国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数量始终处于高位震荡态势,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4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我国水利基础抗水、防洪功能充分发挥,通过健全水利基础工程来提升我国整体的农业抗灾能力。由于我国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所以除了应加强引种抗灾害农作物品种外,还应根据当地气候实际情况来着重培育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作物,有计划落实培育工作。就当前极端气候变化情况来看,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是影响最广、危害较大的灾害类型,由于极端气候变化具有突出的不确定性,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机制的落实,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诸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立足于农业保险基础上,更好地防范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将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极端气候灾害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5结语

我国的农业属于一种弱质性产业,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带来的危害较大。我国自建国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为了能够更好地防范自然灾害发生,应加强极端气候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深入分析,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京平,王卫丹.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7):142-145.

[2]袁婧婧.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魅力中国,2013(11):33.

[3]甘甜.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财经界,2014(18):21.

[4]李金良.气候因素对黑木相思胸径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83-184.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4

摘要:设施农业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有合适的温度、充足水分和养分供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威胁设施农业生产。本文结合安阳市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分析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几点预防措施,以期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气象灾害;设施农业;影响;对策;安阳市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206

引言

设施农业大都是以日光塑料大棚为主,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北方地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安阳市设施农业面积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大面积棚海规模。由于近年来气候的不断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各种灾害性天气,并且发生种类较多,影响范围广,对设施农业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气象灾害种类和特点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繁出现,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4%左右。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等,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霜冻、雷暴、冰雹、连阴雨等。

安阳市近50a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冬春季气温上升显著,而夏季趋于降温,出现了“暖冬”、“春热”、“凉夏”现象。年平均降水量呈小幅增加趋势,但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量减少,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极易引发旱涝灾害。2008年秋季到2009年冬季安阳市降水量较少,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农业受旱面积严重。2016年7月19日,安出现特大暴雨,城区降雨量高达280mm,截止20日6时,林州、安阳县共计20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0.607万hm2,直接损失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损失8000万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全市设施农业安全生产、经济安全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2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冰雹

安阳市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灾害损失巨大,降雹天气对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冰雹天气往往伴随有大风、强降水,可造成机械性破坏,掀翻大棚草帘、棉毡等,刮坏砸烂大棚薄膜,严重的冰雹大风天气会使设施农业遭到巨大破坏,使得棚内蔬菜的枝叶、茎秆和果实受到损害,出现损叶、折杆而减产;蔬菜开花坐果时期,很容易出现落花落果现象,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蔬菜收获期,蔬菜会被冰雹砸烂、砸坏,在夏季高温天气条件下极易出现腐烂,造成严重损失。

2.2低温冻害

在农作物生育期内气温低于作物所需的临界温度会使农作物受冻。安阳市出现低温冻害的概率较大,对设施农业造成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低温冻害温度急剧下降,棚内温度也会大幅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或者冻害,轻则会使设施农业减产,重则作物死亡,甚至大面积绝收。

2.3连阴雨

安阳市以秋季连阴雨为主,其次是春末夏初连阴雨。持续连阴雨天气会造成光照和热量严重不足,农作物植株很难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植株体内养分消耗很难得到补充,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延缓农作物生长。若连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阴雨寡照会造成棚内温度急剧下降,一旦棚内气温低于蔬菜正常生长温度下限,就容易出现冷害或冻害。连阴雨天气还会阻碍棚内正常通风,棚内有毒气体集聚,再加上棚内的相对湿度较大,极易引发各种病虫害。

2.4大风

大风天气很容易使设施农业出现机械性损伤,会使温室内大棚草帘或毛毡被刮起或掀翻,损坏大棚薄膜,大风形成的高速气流会加快热量传输,使气温下降,不利于棚内蔬菜生长,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

3预防气象灾害对策

3.1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

安阳气象部门要不断优化气象监测业务系统,充分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做好天气预报预测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升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借助于各类预警信息系统,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工作。

3.2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加大设施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充分认识了解气象灾害原因、影响和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提升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强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3.3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

加强设施农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合理调整设施农业种植结构,选种抗逆性较强作物品种,主动规避不利天气条件对其的影响。应对设施管理知识加强学习,针对各类不利气象条件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苗克红,刘慧琴,高佳欣.灾害性天气对设施农业的影响极其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9).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5

关键词:风险评估;农业气象灾害;应用;展望

引言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灾害,这些灾害会对农产品的产量带来严重的影响,而在这些灾害中,由于天气原因引起的灾害占了绝大部分,同时,由于天气对农业带来的灾害会使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加,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不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应用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这项工作相对的还不是很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其进行研究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应用

1.1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在当前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应用中,重要的方式就是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致灾因子是在灾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异动因子,而气象灾害的轻重受到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受灾体共同来决定的,致灾因子的强度越强,产生的气象灾害就越重,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因此,在利用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时,主要就是对致灾因子的强度进行评估。由于气象灾害的发生是不确定事件,因此就可以将其当做是一个随机事件,这就要求在评估的过程中以概率模型为模板,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使用相应的计算方法来对致灾因子的强度进行计算。并且还可以使用相同的方式将致灾因子的出现频率以及出现时间进行计算,根据上述工作得到的结果对农业气象灾害做出最终评估[1]。

1.2受灾体脆弱性评估

气象灾害在对农业影响的过程中,不仅仅受到致灾因子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受灾体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受灾体进行脆弱性评估,以此来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在出现致灾因子后,会对受灾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受灾因子会对受灾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是受灾体的脆弱性,依据评估出来的致灾因子强度,对受灾体可能遭受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一过程就是受灾体脆弱性评估。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首先要对评估的区域进行确定,然后对这个区域内的防灾能力进行评估,并且对评估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上述评估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2]。在一般的情况下,受灾体的脆弱性越小,防灾能力越强,造成的影响越小,损失越小;受灾体的脆弱性越大,就与此相反。

1.3灾情期望损失评估

在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时,对灾情期望损失评估也是主要的内容之一,这就要求使用概率的方法来推测未来发生灾害的几率以及产生影响,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可以用以下的三个指标来表示:其一为绝对指标,这一指标中包括了遭受灾害的土地面积,灾害对受灾体造成的破坏,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等;其二是相对指标,这一指标中包括了减产率以及经济损失比率等;其三是综合性指标,这一指标是对灾害造成的影响进行确定,根据灾害受损的情况,来对其进行等级的确定。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灾情反演法,对以往发生灾情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出损失与灾害之间的关系,根据灾情数据建立相应的曲线图像,对将来产生的气象灾害进行推测,并评估出产生灾害会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3]。

1.4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时,只是对受灾体或者致灾因子进行评估,做出的评估结果有时会出现一些差错,不能对灾害进行准确的推测。因此,进行灾情风险综合性评估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在进行这项评估工作时,首先就要了解灾害形成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将其整合成一个整体,根据灾害的整体建立相应的灾害指数,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整体灾害指数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这样得到的评估结果更加的准确,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中应用的展望

2.1利用科技向动态评估方向发展

在当前阶段中,我国的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效果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动态评估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使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准确,对农业生产起到更大的帮助。在当前的阶段中,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GpS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其加入到动态评估系统当中,使评估的效率更高,得到的结果更准确,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4]。

2.2加强多种灾害评估方式的研究

在当前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单一灾害的风险评估有了一定的成果,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单一灾害出现的往往会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通常是多种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评估方式就不能全面的对灾害进行评估,评估出来的结果存在问题,使灾情不能使人们尽早的了解,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隐患。因此,对多灾种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2.3加强气候变化时代的风险评估研究

在当前情况下,随着环境的不断破坏,对全国各地的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平均温度有了一定的增长,使得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不仅对受灾体造成直接的影响,还会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造成影响,使灾害变得更加复杂,出现的频率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带来了困难。因此,就要根据这种状况来对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使其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依然能准确的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评估。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农业在将来的很多年内依然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的较晚,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这就要我们加强对其进行研究,使其更好地发展,使其起到更大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胡亚南,李阔,许吟隆.1951-2010年华北平原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粮食减产风险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13,3(2):197.

[2]红英.关于农业气象的灾害评估现状及展望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8(17):156.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6

[关键词]天气气候特征;灾害性天气;危害

中图分类号:S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52-01

前言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雪)、寒潮、大风、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灾害发生时给予政府和社会公众足够的科学避灾指导,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必然选择。

一、康县的概况

1、地理概况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区域位置优越。东邻陕西省略阳县,南接陕西宁强县至阳平关,西与陇南市武都区毗连,经文县可直达九寨沟,北以西汉水为界,可经成县、天水直至兰州。幅员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高达70%,总人口20.32万人,平均海拔高度1184米。

2、天气气候特征

康县属典型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就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北、北、西三面为海拔2000-4000米的秦岭山脉环保,特殊的地形造就康县森林茂密,植被覆盖良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色,春季多春旱,秋季多阴雨天气,冬季漫长。

年平均气温10.9度,最冷月平均气温-0.4度,最热月平均气温21.2度,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4.6度,极端最低气温-16.7度,年平均降水量757.3毫米,但降水分布不均,其中5-9月降水量57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5.4%,日最大降水量147.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5%,最小相对湿度7%,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03天,全年日照1658.0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8.4%,年平均风速每秒1.6米,最多风向为东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062.4毫米,年雷暴日数为16天,主要灾害有倒春寒、干旱、连阴雨、暴雨、雷暴、冰雹、大风等。

康县的连阴雨和干旱相对出现频繁,范围宽广,灾害深重,影响时期长,均超过其它灾害。

二、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危害

1、连阴雨

连阴雨是连续性出现在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连阴雨使空气湿度大,土壤水分饱和造成农作物种不下去,又收不回来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群众称为“霖雨”。依据康县气象部门观测气象要素数据统计分析,连续性的降水使一部分高寒阴湿地区低洼田块土壤持水量处在过饱和状态,而且温度偏低,光照不足。给当地农作物和林果产业带来以下不利因素:

首先是对夏、秋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光合产物的积累形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秋播工作进展缓慢。因降水偏多,导致夏秋作物发生早衰现象,造成农产品的品质不佳,产量下降,再就是持续性阴雨天气产生的降水使康县主导性干果产业核桃,发生落果现象和果仁瘪瘦、虫害果仁及病害果仁等不良现象。

其次就是持续性阴雨天气,造成温度偏低,积温减少,积温条件不能满足玉米等大秋作物的生长发育后期的需求,推迟了收获期。第三就是连续性的阴雨天气,造成光照不足,起不了很好的光合作用,影响了农作物和林果的产品和质量。

2、干旱

自l994年以来,陇南连续4年干旱不雨,旱魔肆虐,热人,给全区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特别是1997年春旱达到9县,初夏旱达到7县,伏旱达到9县,秋旱达到9县。有4个明显的少雨干旱时段,即冬束春初,春末初夏,初夏,伏旱,秋旱其中以春末初夏和伏秋干旱尤为严重。

康县旱情主要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全县降水极少,降水量只有i6-20mm,与常年相比,降水量至少偏少4成,根据干旱指标均达大旱标准。在6月份以后形势就有所缓解。

危害:4至5月份康县春玉米,洋芋等作物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然而这场“卡脖旱”使全县秋粮大幅度减产。根据农业部门统计,秋粮减产i6409万斤,减产幅度达21.9%,致使全年粮食比上年减产l3319万斤,减幅为9.6%。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陇南冬小麦相继成熟的主要时期,是冬小麦能否高产的关键期。康县由于前期干旱少雨,县内主要河流整体水位下降,许多支流相继断流和基本断流。致使玉米,洋芋等作物错过高产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暴雨

暴雨是降水强度很大的雨。

危害:2010年8月12日,甘肃省陇南市连遭暴雨袭击,316国道沿线大山坝、麻沿乡、筛子坝等多处通讯光缆被山洪冲断,公路40余处出现滑坡、泥石流,通信、交通、电力中断。据甘肃陇南官方消息称,截止12日22时,甘肃陇南市特大暴雨灾害已造成8个县区15个乡镇20个村受灾,10人死亡,12人失踪,10000人被困。强降雨还造成陇南市徽县交通设施极大损坏,徽县城通往主要乡镇的交通、通讯及电力中断。316国道徽县段至少有五处桥梁垮塌。此次降雨还造成康县至成县的成康公路发生山体滑坡,滑坡量近四万立方米。

4、冰雹

冰雹俗称“冷子”。康县水源丰富,植被茂盛,地面不易受热,冰雹次数较少,但降雹之地的农作物受灾比较严重,是一种局部性的灾害性天气,一般受灾面积不大。1958年至1985年的28年中,只有7年降雹10次。冰雹多发生在4-8月,尤以7月发生次数最多。

康县境内无冰雹发源地,雹云多从西北转入康县境内,经明月山、万家大梁而加强。据考察冰雹路径有三条:第一条由西和县入境,经太石乡的太石山、平洛镇的黄龙山、白草山、大昌山、中寨村和望关乡的徐罗村、贯上村移至武都区;第二条由西和县入成县小川镇、经康县豆坪、寺台、大堡等乡镇,然后移至云台镇的关沟;第三条由武都区的甘泉乡入境,经康县长坝镇的龙王山、巩集乡的蔡家坝向大堡镇的尹家沟移去。

危害:2013年5月22日凌晨4时至6时左右,陇南市康县地方出现雷电强降水天气。据康县气象部门记载,康县碾坝乡降雨量达55.9毫米,局地暴雨并伴有密集的冰雹,致使农房、基础设施、农作物、经济果树受损严重。据统计,此次暴雨、冰雹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0568.57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1957.2万元,基础设施损失8561.57万元,家庭财产损失49.8万元。

结语: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些年来我国的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并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以及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建设显得十分迫切。本文根据对陇南市康县天气气候的特征分析,得出康县是灾害性天气的多发地区,并就灾害性天气对康县农业带来的危害进行了阐述。由此可知,康县的有关政府部门只有做到正确的指导,才能有效的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智.浅议陇南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王志录.二月上旬陇南市局部地区的旱情将持续[n];陇南日报;2009年.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7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思路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4.9~15.0益,年平均降雨量为850~960mm。农业是驻马店市第一产业,是农民经济增收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变暖,驻马店市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为确保农业高产丰收,驻马店市气象局将农业气象服务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水平,为驻马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气象服务。

1现代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1.1现代农业增产高效的气象需求

为确保各区域内特色农业稳产高产,应保证特色农业整个生长发育期气温、光照及降水量等符合生长适宜气象指标,为特色农业提供精细化水平更高的气象服务。如驻马店市主要经济作物是小麦和玉米,除了解小麦和玉米各生长发育阶段对气象条件需求外,还要准确掌握农田土壤、土质及营养成分等[1]。

1.2现代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生产对气象灾害敏感性更强,受灾害性天气危害更大。应做好现代农业布局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根据农业品种生长发育指标,结合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找出适宜农作物生长区域,再加上品种更新速度快、集约化程度高,这就需要精细化气象服务为支撑。因此,驻马店市气象局在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针对性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同时,还要增加种植、养殖的不同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内病虫害等综合信息[2]。

2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服务对策

2.1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驻马店市气象部门应尽快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各单位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野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冶机制并不断完善。在农村各乡镇及自然村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站,配备信息协理员和信息员共同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市级、县级气象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作用。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介做好灾害性信息传播,确保农民第一时间接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灾害发生后做好灾情上报,减少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

2.2加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驻马店市气象部门应在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对现代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认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建议,并尽快落实。此外,借助电视、网络、报纸、新媒体等平台共同组成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网络,确保政府领导和社会大众认识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要求开展工作。综合农技推广站和气象站建立科技资讯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培训班、讲座、技术推广、专题咨询等形式对种养殖大户、农技人员、合作社及相关负责人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指导和培训,确保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在其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

2.3建立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新型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驻马店市气象部门根据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专业、专项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工作。在提升农业气象预报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做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林业等,做好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寒潮、霜冻等灾害防御;针对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和林业病虫害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工作。以农业生产各环节及农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具体需求为依据,增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观测项目,做好关键农事活动的气象预报。

2.4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观测站网

不断调整并完善驻马店市境内区域性气象观测站网,确保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具有多要素、自动化、高时空密度特征,增强气象监测资料及时性、准确性及高效性。县级气象部门正确调阅和应用辖区内各区域站气象要素实况资料、预警信息、雷达回波资料等。做好加密采集,在本地区建立综合数据库,提升气象部门对气象灾害监测能力[4]。

2.5更新农业气象服务理念

以现代化生产为背景,更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分析农业生产受气象灾害危害程度,运用现代化观测仪器设备和科技手段,建立各种信息监测手段、预警信息、气象观测站等,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中各类气象灾害,作出相关预防预警,降低气象灾害对现代农业生产危害,推动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8

关键词:农业巨灾;金融效应;致灾

中图分类号:F84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6-0005-07

一、引言

农业极易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威胁,特别是农业巨灾风险的危害会导致巨大经济损失。近年自然灾害的频率、程度增加,农业巨灾风险与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伴生,导致农业经济因灾损失不断加重。2002—2009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年均3301亿元,年均受灾面积达4434万公顷。长期大面积的农业灾害既严重影响农民收入,也加强了农业的脆弱性。农业巨灾不仅造成农业经济重大损失,而且直接导致受灾农户减产减收并因灾致贫、返贫。“多年致富一灾返贫”,2010年返贫的农户中,有55%的农户当年遭遇了自然灾害,其中,16.5%的农户当年遭受了减产五成以上的自然灾害,42%的农户连续两年遭受了自然灾害打击①。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产业,农业巨灾一旦发生必然会对社会各方面造成影响。本文分析了农业巨灾特殊的成灾机理,基于金融角度出发研究发现农业巨灾会引起国家财政、保险风险分担、灾后重建投资、投机等参与主体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但是,需要辩证地分析与看待农业巨灾引发的金融效应,并不是巨灾引起的效应都是灾难性的负面效应,有些效应完全可以因势利导而为我所用。

二、农业巨灾的成灾机理

巨大的农业灾害已成为阻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严重影响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中国农业灾害损失严重且不断增加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非自然因素,以及社会风险、技术、经济等因素。

(一)农业严重依赖自然因素是导致农业巨灾的直接因子

农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地方是农业的主要活动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农业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它对自然因素的依赖性最强,最直接紧密地依赖自然界的力量,也最容易受自然界的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类拥有的知识及手段还未能更好地把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对自然因素的驾驭能力还十分有限,并且各种自然因素(阳光、气候、土壤、雨量)直接进入农业系统的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成为影响农业投入产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农业成为受自然风险影响最大最集中的行业。

1.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最大。在自然因素中,由于气候异常带来的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影响最大,非常容易发生并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伴生性、相关性和扩散性。全球气候变暖使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于局部地区,从而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强度;另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加速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气旋的产生,增加了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发生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产量与气候现象呈现出较强的关联度,例如气温的高低或降雨量的过多(水灾)或过少(旱灾)将导致作物收益的变化。自然因素对农业内部的危害程度表现为对种植业的危害程度最大,养殖业次之,加工业、储运业最小。

2.病虫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其他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相对较小。虽然病虫和地质灾害等其他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相对较小,但其危害仍不可小视。动植物病虫害有上千种,每一种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以动物病害为例,主要包括动物温病、炭疽病、肺病、口蹄疫、结核病、出血性败血病、布尔杆菌病等传染和非传染病。虫害的主要源头是昆虫。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过蝗灾800余次。2004年我国先后有16个省市自治区发生禽流感,上半年主要畜产品,特别是禽类产品部分地区价格暴跌40%以上。根据2003年我国禽类产品出口推算,受禽流感影响2004年我国家禽产品出口损失至少2亿美元,由此带来家禽、种禽业的双重危害,既影响肉雏孵化量,也造成肉雏的价格下降。畜禽总量的减少,使饲料行业和农民遭受损失,据估计蛋禽配合饲料同比减少67万吨,减幅5%。而农民受到了更大的损失,连续两年收入增长均为负值。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加,20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地震活跃期,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正是我国大陆地震活跃的又一个周期,造成我国近年来多次发生地震,带给农业的巨灾损失非常巨大。

(二)非自然因素正成为农业巨灾新的源头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9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

中图分类号s1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2-0301-02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www.133229.Com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编辑

4参考文献

[1]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篇10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暖冬”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气候变化的概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离差和气候平均状态两个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时在统计意义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这就说明气候发生了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特点。当然,气候变化产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变化提高了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对整个中国而言,那么气候变化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主流影响就是负面的。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变暖,我国南方的春季开始出现霜冻、冰冻等自然灾害,这样就会导致农作物的抗寒性不断减弱,发育期也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灾害严重的同时,北方的干旱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农业气象灾害被看做是我国粮食发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接下来依次是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气象灾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虫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种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气候条件就成了影响农业病虫害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和农业病虫害的产生及普遍流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于有可能引发新的农业病虫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这样就会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1]。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

2.1对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洪涝灾害根据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季洪涝灾害、初夏洪涝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和秋季洪涝灾害。从洪涝灾害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洪涝灾害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不会受季节限制。在四种洪涝灾害中,夏涝产生的危害最危险并且发生几率也很高。就我国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在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台风、暴雨等洪涝灾害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逐渐温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国淮河、长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知洪涝成灾率逐年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极端气候时间的发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2.2对旱灾产生的影响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某些干旱地区,土地大面积的干旱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会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断加剧蒸发,以致土壤内的水分逐渐匮缺,从而使得受灾面积日益增加。众所周知,长江以北区域是我国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区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在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干旱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相对来说我国华中北、东北地区干旱面积的增加速度就比较小,西北东部干旱面积的变化更是不明显。而我国降水变化趋势和我国的干旱情况基本一致。近几年来,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的降雨天数逐渐减少,降雨间隔加大,长期不降雨的次数不断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干旱情况更加严重。

2.3对大风冰雹灾害产生的影响

除了洪涝灾害、旱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之外,大风冰雹便是我国的第三大农业灾害。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风冰雹灾害也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风冰雹灾害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这样就会使得灾情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同时累积损失也就会非常严重。大风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农业自然灾害中占据十分之一左右。

3.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3.1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乐兀这就导致了农业害虫的发育提前,繁殖数量也就增加了。据统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害虫增加一至三代。随着农业害虫的不断增加,其对农作物危害的时间就会增长,与此同时也就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严重,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有些地区的“暖冬”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家都知道害虫繁殖需要温暖的环境,这样一来随着冬季温度的不断升高,对害虫的繁殖就变得更加有利。害虫的繁殖数量增加,则它的死亡率就会逐渐下降,那么总体来说害虫的数量始终处于增加的状态。另外,气候变化也会使新的农业病虫害产生,以至于对农业的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2]。

3.2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也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暖干化的趋势更加严重,病虫害也变的越来越严重。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增加,暖湿化的迹象频频出现[3]。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地区地处最北方,纬度比较高,冬季的气温也比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季的温度逐渐升高,使得病虫害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而另外一个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使得华北地区的降水量逐年减少,温度的升高为病虫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会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或许认识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对以后我国的农业安全生产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顾娟.浅谈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