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5:02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1

abstract:inthebackgroundofmanufacturingfirmsinChina,multi-dimensionalstructuresof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GSCm)andlogisticscapabilities(La)areestablished,andtheeffectsofGSCmonLaaremeasured.Byquestionnaires,theresultsshowthatGSCmincludesgreenpurchasing(GS),greenmanufacturing(Gm),greenselling(GS)andgreenrecycling(GR);Laincludesprocesscapability,flexibilityandinformationintegration.Gp,GmandGShavedirectpositiveeffectsonlogisticsprocesscapability,GmandGShavedirectpositiveeffectsonlogisticsflexibility;GSandGRhavedirectpositiveeffectsonfirmperformance,andprocesscapabilityandflexibilityhavedirectpositiveeffectsonfirmperformance,andpartiallymediatetheeffectofSCionfirmperformance.Finally,somesuggestionsarepresentedbasedontheconclusions.

关键词: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企业绩效

Keywords:manufacturingfirms;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logisticscapabilities;firm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14-04

0引言

针对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开始要求企业重视其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促使供应链企业开始逐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制造企业是中国工业优势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传统的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当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构成的重要因素,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期望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并因此得到相应的管理启示。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1.1.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中的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将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walton(1998)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核心就是集成管理的思想在绿色供应链上的应用,例如可以考虑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环境战略中[1]。国内学者但斌,刘飞(2000)也提出类似的概念[2]。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有机协调和整合,同时,将环境因素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效益、供应链绩效和社会环境效应的和谐统一。

1.1.2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早期的学者主要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如nagel(2000)[3],markley和Davis(2007)[4]等。后期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Canning和Hanmer-Lloyd(2007)分析了在供应商与客户关系中涉及环境因素时,关系中的信任和调整会发生的变化[5];Shukla、Deshmukh和Kanda(2009)通过对印度汽车行业的经验研究分析了其环境响应能力[6]。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看,主要包括以下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内容的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机制的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绿色度的评价研究[7];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效绩的关系的实证研究[8];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研究[9]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角度不同,所得结论也不统一。目前,许多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外的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研究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物流能力及其绩效的影响,对于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物流能力的相关研究企业物流能力反映出企业物流系统利用企业内外物流资源,提供物流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和绩效。尽管有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物流能力对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10-15],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以西方国家企业为背景的,针对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物流能力分为流程能力、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分析物流能力的不同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物流能力不同维度的现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分析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认识自身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及其对物流能力提高的作用,并进一步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文献,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H1):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2(H2):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3(H3):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4(H4):物流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上述的理论假设是用于检验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在应用上的有效性。下面,首先开发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测量以及评价;其次,检验多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多维度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效力。

2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结构

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将企业物流能力分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问卷调查时间从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0份。问卷通过实地形式或者邮件形式发放。样本企业来自某大型咨询公司全国的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在前期经过企业访谈或邮件咨询,并且这些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成效。在问卷填写前,我们都要通过面谈或者信件方式,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确保问卷回答者对问卷内容有所了解。本文运用SpSS19.0和LiSReL8.70进行因子分析和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文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测项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引用国内外文献中出现,且经过实证研究证实的衡量项目;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及中国制造企业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访谈后,进行修改的衡量题项;③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获得的衡量题项。

2.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构成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情况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当性考查,结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取样适当性的Kmo样本测量值达到0.9以上;Bar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表明,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上述结果表示,所选指标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共提取了4个因子,表1表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分析结果保留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量表的24个题项,删除了3个题项。共提取了4个因子,因子一命名为绿色采购(Gp),因子二命名为绿色制造(Gm),因子三命名为绿色销售(GS),因子四命名为绿色回收(GR)。各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显示很好的收敛度。同时,这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8.585%,说明本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测量是有效的。

2.2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在“制造企业物流能力”量表中,所有测项CitC系数都大于0.4,保留全部1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84,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此外,在“企业绩效”量表中,保留全部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06,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3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

接下来,将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作用,以揭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驱动方式。

首先需要确定模型中应该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维度来进行验证的有效性。因此,对以下理论模型进行比较:①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都合并为一个因子;②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并为一个因子,“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③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物流能力”合并为一个因子;④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将“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从各模型拟合指标来看,模型4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都比其他模型好,因此,可以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因子的模型优于其作为单因子或多因子的模型。

3.1测量模型检验结果本研究以LiSReL8.71来检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的相关假设。测量模型的整体模型拟合优度,卡方自由度比χ2/df

因此,可以总结假设检验结果。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部分成立。

3.2中介变量的检验对于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的验证,本文根据Baron&Kenny提出的三步骤分析法[17]。表1显示中介变量检验结果,在绿色采购与企业绩效、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流程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柔性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假设4部分成立。

4研究结论与启示

4.1研究结论

4.1.1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构成本文研究表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四个因子,即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构成。这是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维度,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还证实,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由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构成。这一结论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除体现物流流程的重要性,还突出柔性和信息能力的价值,为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构建提供参考。

4.1.2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及企业绩效的驱动作用

①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企业与绿色销售都对物流流程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11=0.429,p

绿色制造和绿色销售对物流柔性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317,p

只有绿色销售对物流信息整合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272,p

②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显示,绿色销售和绿色回收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γ41=0.142,p

③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还揭示物流能力不同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β41=0.226,p

4.2管理启示

4.2.1在供应链竞争时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企业应该跟随全球化竞争的步伐,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绩效。

4.2.2从研究结论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在市场的行为处在较低端的水平,在以顾客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时代,将给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绿色采购和绿色回收方面,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

4.2.3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对物流流程能力的建设比较重视,并且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从长远发展来看,制造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物流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

本文初步验证了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对企业绩效的预测力。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本文建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结构,需要以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看,本文的调查对象限定在制造企业,因此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另外,本文探讨的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StevenV.walton.GreenSupplyChain:integratingSuppliersintoenvironmentalmanagementpro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urchasingandmaterialsmanagement,1998,4:2-10.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1232-1234.

[3]nagelmH.environmentalSupply-chainmanagementVersusGreenprocurementintheScopeofaBusinessandLeadershipperspective[J].ieee,2000.13(3):219-224.

[4]melissaJ.markleyandLenitaDavis.exploringfuturecompetitiveadvantagethroughsustainablesupplychai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7,9(37):763-774.

[5]LouiseCanningandStuartHanmer-Lloyd.trustinthebuyer-sellerrelationships:thechallengeofenvironmental(green)adaptation[J],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2007,41:9-10.

[6]apratulChandraShukla,S.G.DeshmukhandarunKanda.environmentallyresponsiveSupplychainslearningfromtheindianautosector[J]:JournalofadvancesinmanagementResearch[J]:2009,6(2):154-171.

[7]刘笑.面向珠三角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朱庆华等.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3):81-85.

[9]李静芳,徐松和黄芳.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模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89-91.

[10]Zhaom,Dr?魻geCandStankt.theeffectsoflogisticscapabilitiesonfirmperformance:customer-focusedversusinformation-focusedcapabiliti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91-107.

[11]LynchD,KellerSandozmentJ.theeffectsoflogisticscapabilitiesandstrategyon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0,21(2):47-67.

[12]ShangKandmarlowp.Logisticscapabilityandperformanceintaiwan’smajormanufacturingfirms[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2005,41:217-234.

[13]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3):301-307.

[14]narasimhanR.,KimSw.effectofsupplychainintegra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diversificationandperformance:evidencefromJapaneseandKoreanfirms[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1,20(3):303-323.

[15]RosenzweigeD.,Rotha.V.andDeanJ.w.theinfluenceofintegrationintensityonCompetitiveCapabilities&Businessperformance:anexploratoryinvestigationofConsumerproductsmanufacturers”,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03,21(4):437-456.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Grey-DemateL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6-0021-05

一、引言

“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中国自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大力发展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以及食品行业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压力大,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2][3][4][5]。国内外领先企业如中粮集团、础明集团等已经开展了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各种实践,但在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企业等供应链的各环节仍面临诸多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要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角度,从利益相关者的各方面来切入,才能解决问题[6][7][8][9][10][11][12]。

mintchevaVerginia(2005)以瑞典番茄酱食品供应链为例对环保政策集成食品供应链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i-HsuanHong等(2011)对台湾便利店食品供应链中应用RFiD进行可追溯的案例进行研究;赵来军等(2008)探讨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无缝隙组织理论提出构建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想;吕志轩(2009)对食品供应链的纵向协作理论进行了综述;李庆涛(2010)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及相应措施;高爱霞等(2010)对我国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檀学文,杜志雄(2010)从可持续食品供应链分析视角对后现代农业进行研究;苗雨君(2012)等对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及对策进行研究。总的来看对绿色食品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研究,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文旨在识别中国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采用Grey-DemateL方法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识别出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和最重要的障碍因素,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

1.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内涵界定

Zuurbier等(1996)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食品供应链的概念。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种子、饲料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或生产企业)产后分级、包装、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消费者[13]。这种结构在国外被称为“从种子到食品”,我国也习惯上称为“从农田到餐桌”。绿色食品实行的正是“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如图1所示。

Drumright(1994)首次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的概念,认为企业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并据此进行购买、生产和消费等基本活动。Carter&Rogers(2008)提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对组织中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这三种目标进行战略的、透明的集成和实现,从而增进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长期经济效益[14][15]。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GreenFoodSustainableSupplyChain)是可持续供应链在绿色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既强调产业资源最优配置、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又强调与环境互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见图2)。

2.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因素分析

在识别障碍因素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的同时对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政府部门和绿色食品企业进行了调研。制度理论认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源于三种外部动力,即强制性压力、标准化动力和竞争压力[16]。对于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强制性压力主要源于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化动力主要源于环保的要求,竞争压力主要来源于行业协会、供应商和竞争者。资源基础模型认为公司独有的资源和能力是通往战略竞争力的关键[17]。结合理论模型以及政府和企业调研实际,将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障碍因素分为市场相关、政府相关、供应商相关、企业资源相关、企业能力相关以及供应链整体相关五部分,具体障碍因素见表1所示。

三、实证研究

DemateL方法是由美国Bastille国家实验室提出的运用图论与矩阵论原理进行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通过系统中各个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建直接影响矩阵,计算各因素的中心度与原因度,并以此对该因素是原因因素还是结果因素进行分类分析[18]。传统的DemateL方法在专家打分时赋值过于确定,但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为解决此问题,本文引入灰数模糊方法,它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采用灰色区间数,构建出更柔性的决策模型,使决策结果更接近实际[19]。

本文通过对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专家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走访调研,运用Grey-DemateL方法对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障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1:确定障碍因素及其关系。根据调研访谈和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将障碍因素体系(见表1)中每一个因素作为直接或间接影响指标属性的因素,请专家组分析每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专家组成员均具备10年以上领域内研究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问卷的填写均能如实地反映出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实践现状。

步骤2:构建基于灰数系统理论的障碍因素矩阵。建立由语义变量构成的18个障碍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Y。将专家语义变量赋予灰数,按照没有直接影响[0,0]、有弱的影响[0,0.25]、有中等的影响[0.25,0.5]、有较强的影响[0.5,0.75]、有非常强的影响[0.75,1]共5个等级对专家调研问卷进行灰数矩阵转换,得到18×18的灰数矩阵,且该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数值均是[0,0]。

步骤3:由于k位专家对绿色食品供应链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问卷按不同的专家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且该权重带有模糊性。专家权重见表2。

步骤4:利用公式(1)~(3)对灰数矩阵进行清晰化处理,k为专家数量。

灰数上下界的标准化:

灰数标准化后的清晰值:

步骤5:利用公式(4)计算各专家的权重矩阵Ζ,z■为权重矩阵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s为标准化系数,p为专家数量。

利用公式(5)和(6)对权重矩阵Z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n,在λmax=0.7729

步骤6:在综合影响矩阵t中,利用公式(8)和(9)计算各个障碍因素的原因度ei和中心度pi,见表3。原因度ei>0,表明该元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为原因因素;反之,则它受其他因素影响大,称为结果因素。t中的各行元素之和Ri是指第i个障碍因素对其他障碍因素的综合影响值,称为影响度。列元素之和Cj是指第j个障碍因素对其他障碍因素的综合影响值,称为被影响度。

步骤7:根据各个障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建立笛卡尔坐标系,标出各障碍因素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绘制障碍因素分布的原因-结果图,同时根据综合影响矩阵t的均值和标准差,取初值θ=0.2441,同时用曲线箭头绘图,见图3所示。

四、分析结果与结论

由表3和图3可知,横坐标以上是原因因素,横坐标以下是结果因素。

原因因素按大小排序为:a16、a7、a6、a9、a8、a18、a17、a12。其中a16企业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因素,其次是a7政府监管不力。

原因因素是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可确定长期措施重点考虑因素。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有些企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违法成本低,不惜制假造假欺骗消费者,对整个社会和行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建立诚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加强政府的监管是绿色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目前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局已于2013年3月22日正式挂牌,整合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食品安全监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相应职责,对食品和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进行无缝监管,改革有望打破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

另外还发现a18供应链物流系统落后导致绿色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不能保证全程冷链物流和a17供应链信息网络不健全导致的上下游无法共享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障碍因素。因此应大力建设供应链物流系统尤其是冷链物流及设施,同时加强基于RFiD的可追溯体系等供应链信息化体系建设。

结果因素按大小排序为:a11、a10、a14、a13、a2、a15、a3、a4、a5、a1。其中a11企业成本高、投入大是最直接的因素,其次是a10没有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质量无法保证。

结果因素是影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直接的障碍因素,是原因因素对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产生作用的媒介。而且结果因素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所以是短期内效果最明显的障碍因素,可据此制定短期措施。要在短期内改善绿色食品的可持续供应链实践,必须要从生产企业着手,通过加大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及政策扶持的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和投入;同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免供应商鱼龙混杂,无法保证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这是短期内有效的最直接的因素。

按中心度大小排序为:a8、a6、a1、a12、a15、a5、a13、a7、a16、a11、a2、a4、a10、a17、a14、a18、a9、a3。其中a8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是最重要的障碍因素。

中心度越大说明障碍效果越强,是阻碍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最重要的原因,应据此制定重点措施。从结果得出解决绿色食品可持续供应链实践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完善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我国的aa级绿色食品标准等同于有机食品标准,但是标准的完善性在国际上经常被质疑。虽然2009年新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开始实施,但是相关的法规还不完善,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措施是尽快完善绿色食品的法规和标准。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3

abstract:onthebasisofanalyzingthenecessityofgreenbuildingmaterialsandequipmentincentive,thepresentsituationofgreenbuildingmaterialsandequipmentincentiveinChinaisinvestigatedfromtwoaspectsofnationalandlocallevel,thetwomajorissuesthatthegovernment'spotencydimensionisnotenoughandtheenterpriseislackofpowerareanalyze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greenbuildingmaterialsandequipmentincentivesaregiven.theresultcanprovideareferencebasisfortheconstructionofgreensupplychaininconstructionfield.

关键词:绿色建材;绿色设备;激励;绿色供应链

Keywords:greenbuildingmaterials;greenequipment;incentive;greensupplychain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44-04

1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1.1绿色建材和设备在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的地位

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选择使用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建材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价格、质量、服务体系等直接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及其绿色度。因此,绿色建材和设备立足于业主需求,决定着绿色设计的落实,关系着链内成员的利益,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①绿色建材和设备立足于业主绿色需求。业主是建筑产品的购买者以及最终使用者,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最终用户,而业主对绿色的需求直接体现在对绿色材料的使用上。因此业主的绿色需求将直接引导开发商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提高开发商使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积极性。

②绿色建材和设备是建设项目绿色设计的落实源头。绿色设计大多只停留在图纸上,只体现在材料、能源、水资源以及土地的节约设计上,而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是直接体现绿色设计理念,是落实绿色设计理念的源头。

③绿色建材和设备关系着链中成员的利益。对于开发商而言,其对建材设备的投资是一项重要成本支出,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采购虽然给开发商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成本,但作为社会中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的开发商或建设者,必然在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绿色建材和设备的使用可以直接体现开发商的水平,极大地提高企业声誉和品牌影响,并在整个建筑供应链中传导,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较大的外溢效应。对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商而言,把握整个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在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过程中,提升绿色技术,增加建材和设备的技术含量,可以增加其附加价值,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④绿色建材和设备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前提和保障。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是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的硬件基础,它处于供应链的上游,是下游各主体各环节绿色的前提。同时,绿色建材和设备的质量水平决定着下游各主体各环节绿色的含量,为整个链条提供绿色保障,提升建筑产品质量。

1.2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对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促进作用

材料设备供应商处于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上游,建材设备的需求位于供应链的下游。而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成本、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需要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励,以促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发展和运营稳定。

①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可以促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传统供应链的形成是是通过企业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所产生的驱动力和凝聚力,不需要外力给予刺激,符合每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短期目标。但鉴于建设领域的特殊性,需要外力给予刺激引导[1]。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和使用存在缺乏环保意识、投资成本高、经营理念落后和绿色管理人才缺乏等四方面的阻碍因素。因此,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激励可以促进材料设备供应商积极生产和维护,促进开发商选择绿色建材和设备,进一步促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

②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可以促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稳定运营。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各企业之间没有行政的隶属关系,其合作是不稳固的[1]。因此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和供应进行激励激励可以使得供应商具备更合适的产品价格和更优良的产品质量,进一步稳固和下游企业的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使得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共同投入研发绿色建材和设备以直接影响到各成员的经济利益,使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更加稳固地运营。

③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可以提升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建材设备供应为突破点,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可以使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下游企业采取更多的低成本绿色建材和设备。材料设备供应方作为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其建筑材料、设备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价格、质量、服务体系等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及其绿色度。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开发商、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难以对材料做出准确的评价。而材料设备供应方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为下游企业提供绿色环保、符合要求的新型材料设备,为整条绿色供应链服务,提升其绿色度。

2我国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现状调查

2.1国家层面激励现状

在国家层面,从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主要是从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制度构建、推广、应用等政策激励方面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自2013年1月1日到2016年5月27日短短三年半的时间内,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就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见》、《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等政策文件、成立了“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协调组”,“全国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对我国第一批绿色建材评价机构进行了备案,了我国第一批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这些工作着重从政策激励方面发展绿色建材,重点强调建立以绿色评价标识为基础的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认证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地方层面激励现状

在我国地方各省市,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省市对于绿色建材和设备所制定的激励措施是有显著差异的,通过对全国各省市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的初步调查,选取北京市、河北省、重庆市、江苏省宿迁市、天津市作为典型进行研究。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发现地方政府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激励主要几种在评价认证、政策支持、监督管理、采购引导和经济激励等五种方式上。

在评价认证上,实行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编制地方绿色建材评价统一标准。如天津市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天津市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管理办法》、《天津市绿色建筑材料评价标准》和《天津市绿色建筑设备评价标准》;重庆市《绿色建材评价统一标准》、《重庆市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导则》和《绿色建材分类评价技术细则》。

在政策支持方面,主要通过地方政策文件鼓励绿色建材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如北京市在《北京市建设科技“十一五”规划》、《北京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在本市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若干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明确要求绿色建材的使用量;天津市在《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天津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中明确要求应重点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建材。

在监督管理方面重点加强在绿色建材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信息监管,建立绿色建材质量可追溯机制。如重庆市开发并使用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管理系统”、“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综合管理平台”、“重庆市建筑节能设计自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重庆市建筑节能技术备案与诚信行为管理系统”等。

在采购引导方面,通过编制地方绿色建材产品目录或建设工程材料采购指导手册等加强绿色建材和设备采购指导和鼓励绿色建材的生产和使用,引导绿色建材的应用和推广。如河北省印发“河北省建设工程材料设备绿色节能产品推广目录”和“河北省村镇建设新型建材产品目录”,引导并加大绿色节能建材设备的推广应用;印发“河北省建设工程材料设备推广限制使用和淘汰产品目录”引导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要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和设备。

在经济激励上,通过设计专项基金、经济奖励等等方式对绿色建材的生产和使用基于经济刺激。如宿迁市设立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项目,制定《宿迁市绿色建材产品应用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对绿色建材生产企业直接给予资金奖励。

3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存在的问题分析

3.1政府层面: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力度不够

①政府各部门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支持缺乏合力。绿色建材和设备由于成本和技术因素,企业大多没有主动意愿去生产和应用,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通过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激励现状可以看出,政府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如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其对应的地方主管部门主要推动绿色建材和设备,但是由于绿色建材和设备涉及面较广,还需要财政部门、规划部门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共同推进,但在实际中,没有一个主管的部门进行整合协调,多是各自为政,出台各自的政策、规定等,没有形成政府整体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激励合力。

②政府缺乏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应用的经济激励。目前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主要从评价认证、政策支持、采购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激励,缺乏经济性激励措施,即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或应用的企业给予补贴。此外我国并没有征收环境税或者生态税,对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进行付费,从而使得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环境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绿色建材和设备需要更高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支付价格,却没有享受到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需要从引导消费的需求侧和从促进生产的供给侧两大方面对绿色建材和设备进行经济激励,以弥补由于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市场劣势。

3.2企业层面:绿色建材设备的生产和应用的动力不足

①生产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成本增加。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无疑会提高技术要求和增加生产成本,而技术最终也会转化到成本中,但成本最终会通过价格来体现。而目前社会绿色意识缺乏,施工单位和最终消费者尚未完全认可和接受绿色建材和设备,并不愿意为绿色所带来的额外成本买单,造成绿色建材和设备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因此企业投资生产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积极性不高。

②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缺乏相应的绿色技术支持。由于绿色理念在我国还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绿色建材和设备引入的时间也较短,技术上本身就不完善,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更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又得不到其他技术支持,这使得生产的绿色建材和设备在质量上得不到保证,进一步影响了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热情和企业声誉,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而不得不放弃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

③绿色建材和设备在建设工程的应用上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即使政府对建设工程有绿色的明确要求,但建设方或施工方出于成本压缩的考虑,不一定按照要求合理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表面上看到的符合绿色的要求,内在看不到的可能就达不到绿色要求。但工程的验收在绿色建材和设备使用这一环节上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最后造成“用多用少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绿色建材和设备应用的积极性。

4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的对策建议

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通常是由建材和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建筑企业、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废弃物回收方等组成,由于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的特殊性,政府作为第三方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从主体上可分为政府激励、链内激励两种方式,同时对各主体的激励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如政策引导激励、经济激励等。综上分析,对于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的基本思路是以参与主体为激励对象,以政府激励为前提和主导、以链内激励为支撑和主体,采取不同激励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体系,以达到最优的激励效果。

4.1政府激励建议

不同的地方政府由于其具体情况的不同都有自己的政策偏好和约束,在此主要从引导激励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两大方面给出政府激励政策的可能选择,政府可以据此制定自己的激励政策。

4.1.1引导激励政策建议

①政府部门协同,整合现有与绿色建材和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加大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应用的政策引导。我国目前虽然在环保、节能等方面有一些法律法规,但是不够系统[2],同时各政府部门功能分割明显,而绿色建材和设备激励需要的是多部门协同努力,需要工业部门、建设部门、规划部门、财政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加以合作对各部门已有的法规、政策等进行整合改进。

②出台并完善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绿色建材和设备评价标识制度。虽然不少地方陆续出台了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但还很不完善,只是选取了部分建材进行评价,绿色设备的评价在地方政府层面目前天津市做的比较超前,其他省市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如果各地方都能建立起一套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建材和设备给予相应星级的绿色标识,用以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同时也可以为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经济激励提供依据。同时制定绿色建材和设备质量问题责任追究机制,可以借鉴北京市的做法,引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给予推荐,并承担相应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推广应用起到促进作用。

③建立以监理单位为主的监督评价机制。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只有有效落实才能得到效果,但政府自身不能直接评价建设工程项目绿色建材和设备应用程度和水平。在绿色供应链各参与方中,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施工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由监理单位来督促建筑承包商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将监理单位出具的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应用达标证明作为申领施工许可证的条件之一,对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不达标的建设工程,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对监理单位实行绿色建材设备质量问题永久责任追究制,同时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公众的监督,可以有效激励监理单位履行监督责任,以减少合谋行为的发生。

4.1.2经济激励政策建议

政府可以通过对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各参与方的经济利益调节,达到直接或间接推动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应用、推广的目的。

①给予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供应链参与方一定的经济补贴或税收优惠或贷款优惠。政府对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建筑承包商一定的经济补贴或税收优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承包商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2]。政府推动对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应用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建设单位给予一定的贷款利息优惠政策,以更好地发挥建设单位在绿色建材和设备应用推广中的作用。

②对生产和提供绿色建材和设备的供应商以一定的经济补贴或税收优惠或技术支持。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离不开各种绿色技术的支撑,政府通过鼓励校企合作[3],一方面可以提高供应商研发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绿色建材和设备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价格,更有利于绿色建材和设备的推广应用。

4.2链内激励建议

①构建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机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绿色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关键之一,作为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重要组成部分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从生产能力、成本、质量、服务和信誉等基本因素建立绿色信用评价指标体系[4],选择合适的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商,促进成员企业积极生产或供应绿色建材和设备。

②建立绿色建材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是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物料给绿色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然后由生产企业进行制造加工,再经销售商或直接流向施工单位,并应用到建设工程项目中去。因此,信息共享是保证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建立绿色建材和设备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分享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和应用信息,在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成员企业也实现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参与感。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涉及到的共享信息主要包括绿色建材和设备的基本信息、存量信息、应用信息、采购计划信息、企业基本信息等。

③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监督。在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中,建材和设备生产企业或供应商向施工单位提供绿色建材和设备,并由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中进行应用。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规定绿色建材和设备供应或应用方面的要求,明确供应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责任义务,或者通过企业认证来建立互相合作的关系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监督机制,对整个绿色供应链具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烨.基于共生理论的绿色建筑供应链发展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2]胡宇.企业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激励模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4

关键词:低碳制造实践;水泥企业;测量量表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pressureofcarbonemissionreduction,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studythelow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scaleofenterprises.Basedonthegreenmanufacturingpracticesand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practice,theauthorconductson-the-spotinvestigationandhigh-levelinterviewswithcementcompaniestoformtheinitialindicatorsoflow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Basedonthesurveydataof137effectivequestionnaires,thefactorsof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are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and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thestudyshowsthatthelow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scaleofcemententerpriseconsistsof20observationvariablesin5dimensions.thisstudyprovidesabasisformakingconcretecarbonemissionreductionplanforlowcarbondevelopmentofcemententerprise.

Keywords:lowcarbonmanufacturingpractice;cemententerprise;measurementscale

0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水泥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其“两高一资”的生产方式产生了大量Co2,水泥行业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1]。据国际能源署(iea)报道,2014年我国Co2排放量高达94亿吨,其中水泥行业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这给我国顺利实现碳减排目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泥企业作为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主体,在承担减排责任方面,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政府的环境政策制定、顾客偏好行为等都会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运营策略产生巨大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碳减排形势,水泥企业必须实现低碳战略转型,实施低碳制造实践。低碳制造实践不仅是企业低碳转型的可行策略之一,而且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2]。在生产实践中,水泥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来降低煤炭资源和电力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3],或者通过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降低水泥熟料生产的碳减排[4],这些碳减排策略都可以看作是水泥企业的一种低碳制造实践。可见,实施低碳制造实践对水泥企业降低碳排放和实现低碳战略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那么如何衡量低碳制造实践成为水泥企业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不仅可以为企业碳减排提供有效方案,而且有助于提升企业碳减排实践水平。然而,目前低碳制造实践的测量指标并未得到明确,且鲜有针对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量表研究。鉴于此,本文在绿色制造实践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探究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结构维度,以期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并为企业碳减排提供理论指В加快企业低碳战略转型。

1文献述评

1.1绿色制造实践

制造实践作为市场环境下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源于企业具体的运营活动和方案。随着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的增强和研究角度的扩展,绿色制造实践逐渐被重视。绿色制造实践作为制造实践在环保方面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污染和保护环境,具体措施则包括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使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能源、重新设计产品和流程以及关于产品管理实践方面的员工培训等。Digalwar等(2013)将绿色制造实践定义为“考虑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5]。针对绿色制造实践的具体结构,Ghazilla等(2015)通过对马来西亚中小企业绿色制造实践的研究,认为绿色制造实践包括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包装分配、绿色处理和绿色再制造等因素,并认为这一系列环境实践共同构成了产品的绿色制造周期[6]。此外,有研究表明,iSo14001认证、过程管理、实施逆向物流、高层管理承诺、供应商管理和客户关注也被认为是绿色制造实践的关键因子[7-8]。绿色制造实践的结构因素是低碳制造实践指标构建的基础,已有关于碳减排实践的研究强调了产品绿色设计、iSo14001认证、高层管理承诺、供应商管理等因素的重要

性[9-10],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研究以绿色制造实践为基础构建低碳制造实践指标的合理性。但是由于“低碳”更注重自然规律,强调碳约束和能源利用率,因此,本研究与绿色制造实践的结构因素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1.2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结构维度研究与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研究具有重要的联系。Zhu等(2008)在对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中首次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维度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管理、绿色采购、与客户合作、生态设计和投资回收5个维度,并构建了包含21个题项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量表[11]。此后的量表开发也多按照Zhu等的5维度量表为基础加以增添、删减、合并、拆分,Diabat和Govindan(2011)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划分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运营、绿色分销、物流和营销以及逆向物流6个维度[12]。此外,有学者基于具体企业和行业情境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维度划分展开了探讨。例如,wu等(2012)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研究,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划分为产品绿色设计的源头管理、与顾客和供应商合作、废品回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4个维度[13];Hsc等(2013)则以马来西亚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和逆向物流3个阶段[14];Luthra等(2016)通过对印度汽车工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研究,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销售和绿色物流6个维度[15]。Scur和Barbosa(2017)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1,15],针对巴西家电行业开发了7维度26个题项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量表,分别为:逆向物流、废物管理、绿色制造和再制造、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估、绿色采购和内部环境管理[16]。可见,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结构是多样的。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仍处于持续的动态调整中,其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综上所述,低碳制造实践虽然与绿色制造实践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存在一定的关联,但碳约束下的低碳制造实践也有其独特的内涵,低碳制造实践更加关注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碳减排的具体方案。目前针对水泥企业在低碳发展理念下实施低碳制造实践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对基于战略转型背景下的水泥企业而言,迫切需要开发出此情境下低碳制造实践的测量量表,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已有关于绿色制造实践结构要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量表研究为本研究构建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量表开发与检验

2.1初始题项的确定

在收集整理绿色制造实践结构因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测量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结合水泥企业生产特点,尽可能多推导出低碳制造实践的原始指标,共提取出39个指标。通过对镇江北固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江苏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等3家水泥企业的高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请每一位测试者描述最合适的指标,在最初的题项中,有35个指标被频繁提及,提及率偏低的指标被删除。在此基础上,邀请3位有丰富管理量表开发经验的大学研究人员就问卷格式、问卷内容、题项选择、易懂性、重复性、准确性等进行修正,修改指标至专家一致认可给予保留。最后确认33个指标。

2.2探索性调研和题项净化

在正式大规模调查之前,本研究在镇江北固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江苏美联水泥有限公司、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江苏句容台泥水泥有限公司和江苏远东水泥有限公司发放了70份初步调查问卷,通过结果分析进行修改。所有量表使用Likert5分量表(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回收53份(回收率75.71%)。遵循Churchill等人提出的理论对测量过程进行提炼与净化后,单维性与信度符合检验要求,有3个题项被删除,剩余30个测量题项进入大规模正式调查和数据分析,具体题项如表1所示。

2.3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邮寄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水泥制造企业发放问卷。第一批350份问卷于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水泥网》、安徽省水泥协会、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工业调查处以及镇江市水泥散装办公室等单位的协助下,向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宁夏等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所辖水泥企业发放,共回收问卷112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第二批200份问卷于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安徽省水泥协会的协助下,向安徽、福建、甘肃等省市所辖水泥企业发放,共回收问卷46份,其中有效问卷39份。将收回的问卷按批次分为两个子样本,t检验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因此将这两批回收的问卷进行合并,共有137份有效问卷。

2.4证检验

2.4.1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选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显示,Kmo值为0.873,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

F1包含了5个题项,主要反映了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为实现碳排放最小化而在相关活动方面的协同合作,因而命名为协同减排;F2包含了5个题项,主要表述了企业对产品消费后阶段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因而命名为环境责任延伸;F3包含了4个题项,主要反映企业把对环境的关注结合到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因而命名为环境管理;F4包含了3个题项,主要反映了企业执行相关行业标准的情况,因而命名为环境标准;F5包含了3个题项,主要表述了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考虑碳排放最小化,因而命名为低碳产品设计。

2.4.2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17.0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拟合。图1是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验证了低碳制造实践5个因子的合理性。综合表3的各项指标来看,χ2/df=1.34

2.4.3信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主要用以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nunnally(1978)认为,测量工具的Cronbach'sα系数最好高于0.70;吴明隆(2003)认为高质量的总量表信度系数在0.80以上。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了0.905,由表4可知所有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0,表明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

2.4.4效度检验。量表的效度检验主要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检验来判定。本研究按照文献梳理、专家咨询的项目生成程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找出低碳制造实践全部指标,然后又进行企业深度访谈,对测量项目进行修订和完善。因此可以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分为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收敛效度检验方面,根据Fornell和Larcker(1981)[19]提出的三重收敛效度标准:(1)所有标准化的因子载荷值要大于0.5,且达到显著水平(p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在对理论文献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规范的实证过程,证实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涵盖以下5个维度:低碳产品设计、环境管理、环境标准、协同减排和环境责任延伸,且经验证,量表的信度、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指标都很理想。其中,“低碳产品设计”反映了企业为实现产品碳排放最小化目标,系统考虑和改善产品的碳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管理”反映了企业对日常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的关注,把因环境问题(如碳排放、资源浪费等)造成的风险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使环境管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部门环境执法的尺度,同时揭示了企业只有在节能减排方面严格遵循环境标准才能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协同减排”揭示了企业在推进低碳制造实践过程中,必须与客户和供应商在减排工作中紧密合作,共同对供应链运行的相关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及安排,为最终实现企业碳排放最小化而共同努力。“环境责任延伸”则反映了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其重点是承担绿色设计责任、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总之,本研究所开发的量表能全面地覆盖水泥企业低碳制造实践的相关因素,其结果对未来开展低碳制造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讲,可为未来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测量基础;就实践而言,运用本研究所提供的有效量表,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以帮助企业改进相关的碳减排实践,加快企业低碳转型升级。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研究资源限制,样本选择多数集中于东部省份且样本量有限,使结论的推广需要进一步验证。基于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1)扩大样本的采集范围,增加样本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从而使研究结论的适用面更广。(2)进行企业低碳制造实践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企业内部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政府环境法规因素等。(3)进一步探索中介变量(如竞争优先权)和调节变量对企业低碳制造实践实施与绩效结果的作用机制,以提升中国水泥企业开展低碳制造实践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顾阿伦,史宵鸣,汪澜,等.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与成本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8):16-21.

[2]程l新,孙立成.企业低碳制造战略形成与实施的机理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23-29.

[3]赵琳,王睿智,黄西川.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实例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28(10):39-41.

[4]王广东,谢墙胜.枣庄中联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水泥熟料[J].中国水泥,2013(2):59-63.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5

在当今社会,当认识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升级到企业和行业发展战略层面时,也就不难理解这个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为什么如此钟情于大力推动环境经营事业。

“不仅要实现钢铁产品制造过程、产品本身和企业本身的绿色发展,而且更要大力倡导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伙伴关系”。

在环境经营的道路上,以绿色采购为起点,宝钢正在进行着“绿色转型”和“二次创业”,力图以此驱动一个绿色的产业链发展,引领一个崭新的钢铁时代。绿色采购成为环境经营的重要一环

钢铁行业是传统的高碳耗能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钢铁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4%至5%,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占全国70%左右。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全球钢铁业的单位能耗已经大幅下降,但进一步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依然是全球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也是中国钢铁行业产业升级中不可回避的“转型难题”。

作为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面对行业的转型难题,将如何应对、如何作为?

宝钢通过选择环境经营的道路,驱动绿色产业链的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责任,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

“落实中央要求,促进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是宝钢必须承担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责无旁贷。宝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领头羊,在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承担起应有的政治责任。”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表示,在产业重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环境经营领域,肩负起引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任,这既是宝钢历史地位的要求,也是宝钢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既是国家寄予宝钢的厚望,也是几代宝钢人的不懈追求。

宝钢的环境经营理念覆盖了绿色研发、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资源回收利用、绿色产业等各个环节。实施绿色采购,发展和供应商的“绿色伙伴关系”,正是宝钢环境经营的重要一环。

所谓绿色采购,就是通过一系列采购政策的制订,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引导供应商文明健康、清洁生产,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事实上,宝钢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在宝钢总经理何文波看来,宝钢的采购系统应该是一个由诸多优秀供应商组成的充满阳光、共担责任的系统。

这个责任,除了商业意义上的经济责任之外,显然更涵括了宝钢和供应链的相关方都应该共同履行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宝钢通过绿色采购,向上下游传递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坚定不移地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打造一个“充满阳光、共担责任”的绿色产业链。

绿色采购引导供应商实现绿色管理

实施绿色采购对提升绿色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绩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负责任的采购要求供应链相关方履行社会责任。

宝钢相关人员介绍,宝钢对新资源、新供应商的引入,以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优先条件,同时制定绿色采购物品目录,将绿色采购比例指标纳入管理体系,通过供应链体系带动全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宝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资材备件是宝钢生产运营必不可少的物料支撑,其产品的“绿色”程度对钢铁产品的“绿色”效果,对节能环保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在调研国外先进企业绿色采购的基础上,宝钢资材备件采购供应系统积极探索绿色采购供应模式,《绿色采购行动计划》,在能效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通过iSo140001体系认证的供应商,引导供应商推进绿色制造,成为国内钢铁行业绿色采购的先行者。2010年宝钢资材备件和大宗原料供应商iSo14001体系认证率达分别达到18%和7%。

在对拥有船舶承运商的选择上,宝钢也推进重点承运商实施iSm/nSm管理体系认证,要求承运商通过iSm/nSm体系认证或者其船舶必须由通过iSm/nSm体系认证的船舶管理公司管理,2010年宝钢重点承运商通过iSm/nSm体系认证的比例达到100%。

采购人员如何采购绿色的产品?供应商如何适应宝钢的环境经营战略?2011年,宝钢国内钢铁行业首个《绿色采购指南》,回答了上述问题。《指南》以提高寿命、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循环使用为原则,建立优先、限制及禁止采购目录,梳理代码目录7万个,推广厂房绿色照明等36个绿色采购产供研项目。

相比《绿色采购行动计划》,《指南》实际操作层面更进一步,它不仅使更多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制造措施引入宝钢自身产品的生产流程,而且要带动供应商改善自身管理,履行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

宝钢方面表示,随着《绿色采购指南》的推出,宝钢将不断完善采购目录,提高绿色采购率,继续引导绿色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并逐步建立供应商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培育一批致力于环保、低碳事业的绿色合作伙伴,形成更大规模的“绿色”产业链。

绿色门槛拓宽可持续发展之路

门槛高了,对供应商而言,似乎挑战更大了。事实上,宝钢实施绿色采购,对企业与行业的发展而言,更是一个提升发展质量的机遇。可以说,在转型成为当今中国企业发展最热关键词的当下,宝钢实施绿色采购,在上下游打造绿色的产业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道绿色的门槛,拓宽的是企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炼铁、炼钢、冷轧、热轧等生产单元,属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目前,耐火材料已成为宝钢绿色采购重点突破对象。

浙江上虞自立工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类耐火材料,与宝钢有着多年的友好合作,已成为宝钢的优秀供应商。但在此之前,能耗高、资源依存度高、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该厂的一块“心病”。宝钢在绿色采购中设置了供应商必须通过环境认证审核的门槛,为了拿到进入宝钢市场的“通行证”,承担自立工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自立工业对原生产基地进行了彻底改造,同时调整产品结构,以符合宝钢“关注职工健康与安全,致力于构建和谐企业”的主张。

在长期友好的合作中,宝钢不断帮助上虞自立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短板,识别改进机会,不断提升环境管理能力,进行绿色转型。“在生存危机到来之前,宝钢带着我们着眼未来,就是为我们赢得了未来!”上虞自立董事长马列鹰坦言,上虞自立不仅因环境绩效良好,成了宝钢股份炼钢区域转炉耐材的主承包方,还将市场辐射到了鞍钢、武钢等其他钢厂。

在耐火材料行业,像上虞自立这样受惠于宝钢绿色采购、跨出绿色转型第一步的企业例子并不少见。中钢集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也是宝钢的长期供应伙伴之一。共董事长薄钧曾公开明确表示,宝钢作为钢铁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带一个好头,产业链上的伙伴就会“紧跟宝钢”,共同打造绿色的“制造链”。

责无旁贷的使命

宝钢通过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研发、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等举措一起,形成了宝钢独具特色的前瞻性环境经营实践,成就了钢铁行业领军企业驱动绿色产业链发展的优秀案例,展现了宝钢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卓识以及非凡的行动力与影响力。宝钢也凭此成功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案例。

“宝钢是中国钢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领头羊,环境友好型产品及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宝钢也是绿色钢铁产业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促进人类现代舒适生活的同时,保护环境、降低环境负荷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6

关键词:企业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建议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明显,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危害。环境问题受到管理领域和产业领域的关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常常只考虑其自身利益能最大化,很少关心排放物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问题,使得垃圾成灾、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全球变暖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不断加剧。而绿色供应链从产品原料的获取到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处理过程都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受到企业的欢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在面临外部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制约下,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关系不稳,存在利益冲突。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共担风险、共享信息、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可以理解为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这一关系的基础是信任和协作。然而,在建立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协调过程中,成员企业就分担实施绿色供应链所产生的成本问题时往往产生冲突,成员企业之间达成契约的过程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每个企业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任何一方都只愿意享受实施绿色供应链带来的收益而不愿承担相应的运行成本。因此,要克服由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双重边际效应问题。使整个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快速有效运转。

2.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差。从整体来看,全民的消费意识仍旧比较淡薄。消费者不仅没有考虑到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也没有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另外一个问题时,绿色消费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绿色产品市场的有限性。我国企业对的绿色管理意识比较薄弱,供应链上的各种物流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企业的政策制定者和领导者,应充分了解和借鉴国内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案例,制定符合自己企业运转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计划。

3.企业成本的提高。虽然从长期发展的利益出发,构建绿色供应链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进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的规避绿色壁垒,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然而,从短期的实施过程中,重建绿色供应链企业需要从各个方面包括选购材料、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都需要重新建立,这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的升高。而企业的本质属性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企业在面临重建绿色供应链和与其它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时,企业往往是采取规避的态度。

4.重建绿色供应链需要更高的技术。实施绿色供应链模式要求往往较高,其整个过程包括设计、采购、生产、包装等所有环节都要求有更高的技术。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绿色供应链实施的难度。由于绿色供应链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鲜的领域,绿色管理意识产生的也比较晚,相对应情况下的人才储备也比较匮乏。许多企业对绿色供应链还不能给出明确的衡量标准,即使产生了建立绿色供应链的想法,也往往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而导致结果不明显,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享受到建立绿色供应链给企业带来的技术价值和经济效益。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1.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首先应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出发点,同时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通过不断的制定政策将公司的发展转移到绿色供应链管理上来。绿色供应链更多的要求企业从经济的长远利益出发,着眼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使全体员工增强环保意识。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应该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而不仅仅是实现单一业务的利润最大化,。绿色供应链是一条优化了的环境价值链,各个部门应该重视绿色供应链在本部门的价值从而确保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也保证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最后还应该加强全体员工的绿色供应链认识,将绿色概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和品牌。将公司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与供应链想联系,让绿色发展不断的延伸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扔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家督管理体制。一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一味的追求眼前利益,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治理,使其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

政府部门应该引导企业积极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宣传是企业更加充分的了解到绿色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同时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使企业采用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加强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实施和执行法律法规可以逐渐的引导企业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

3.制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规划。全球都在倡导绿色消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要主动迎接这一挑战,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看做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企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认真学习国内外的绿色供应链的经验和理论,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发展战略。

三、小结

当今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提出给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雁,刘光复,刘志峰.基于互联网的绿色供应链[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3,(7):11-12.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7

【关键词】住宅产业;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9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077-03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的北京市住宅产业发展研究”(批准号:06BFJG096)的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玲,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产业经济。(北京100083)

随着环境问题的备受瞩目,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产生,因其考虑了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环境问题,旨在以较低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得到了广泛认同。我国的住宅建设正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而一栋建筑从建造到投入使用,都在不断地消耗能源,排放出各种废弃物,对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据统计,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近40%的能源是在建筑中消耗的,经过粗略的估算,其中的2/3―3/4可通过正确的、理想的建筑措施节省下来。因此,运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优化住宅开发的供应链,对于节省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

至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综观前人的观点参照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表述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其内容涉及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的选择、绿色供应过程、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的方面。

二、住宅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一)住宅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

我国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商、建筑商、材料及部品供应商、勘察设计单位、中介机构等)普遍规模不大,长期处于“小、散、乱”、各自为战的状态,很难向用户提供价廉物美的个性化产品。企业在粗放型的低水平上激烈竞争,由此就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质量问题。

由于我国住宅建设落后的技术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资源消耗高、循环利用率低,因此,较国际先进水平要耗费更多的自然资源。从资源、能源消耗的角度看,传统住宅建设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木材、钢材、玻璃等材料,而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又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住宅建设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是巨大的,住宅的使用对环境的负荷也是相当大的。由于我国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差,供暖效率低,采暖地区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60%,城市污水的回用率是发达国家的25%。这些无不影响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落后的住宅生产方式与技术所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建筑用能产生的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25%。北方城市冬季由于燃煤导致空气污染指数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高标准的2―5倍。目前毛坯房的供应方式还未改变,家家户户自行装修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质量隐患、环境污染等。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住宅刻不容缓。

(二)住宅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可以获得以下收益:

1.进入市场:由于对环保的严格要求,不达标的企业可能会被排除在市场之外,通过绿色供应链,可以有效通过“绿色壁垒”。

2.减少被处罚的风险:确保企业自身和其供应商符合环保法规要求,从而避免因违反环保法规而遭受的罚款、公司形象损伤、供货中断等后果;如果在环保法律颁布之前采取措施,还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3.优势的供应链:供应链上游的绿色成就可以在供应链后续过程中放大,使整个供应链得到优化,从而构建成优势的供应链,取得竞争优势。

4.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减少材料的过量和过期以及相关的维护保养费用;促进材料的回收利用;消除“扰民”带来的副作用;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产出量,从而降低相关的处置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5.提高顾客价值:在环保方面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有利于增强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同时与供应商在环境改善方面的合作可以增进产品的质量或功能,提高顾客价值,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拓展市场。

6.改善公共关系:在环境改善方面与供应商合作可以提升公司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增进与政府部门、环保部门等管理当局以及媒体的关系,减少被检查频率,缩短审批时间。

7.易于获得保险:保险业是第一个把全球气候变化与对商业活动的影响直接结合起来的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更易获得保险,且能够降低所需费用。

8.易于获得低成本资金:拥有环境管理体系会使组织更加容易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这最终会成为投资的一个条件,国外许多银行对贷款申请人建立环境档案。

9.改进与职工的关系:绿色供应链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改进,也包括对企业自身环境的改进,通过工作环境的改善和对职工素质的提高以及清晰的流程可以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三、构建住宅产业绿色供应链

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住宅开发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部品供应商是供应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的整个流程。在住宅产业供应链中,住宅开发企业掌握着土地资源,并直接面对市场,也最有可能引导市场,是连接需求与供给的纽带,故住宅开发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见下图)

四、住宅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住宅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内容虽然很多,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住宅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流程研究

实施思路是先对整个住宅产业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全力找出其中最容易污染环境、最容易产生能源和资源浪费的环节,对其予以绿色化的改进。

1.供应链中规划设计管理。住宅的开发过程中,设计环

节对建材供应、施工制造、市场营销等环节都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可把住宅设计首先作为整个住宅产业绿色供应链中最薄弱、最关键的一环来进行强化。针对目前我国住宅的“四耗”问题,住宅的绿色设计应努力做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即合理控制住宅体形,改进建筑结构形式,增加可使用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

2.供应链中建材生产和施工环节产业化。我国目前住宅消费已逐步成为消费热点,市场需求旺盛,住宅产业正处在增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通过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住宅产业可以借鉴利用制造业的规模优势改善供应链结构,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通过住宅产业化使得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基于互联网的集中采购减少采购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成为可能,同时提高住宅的质量和功能,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缩短建设周期,减少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会大大减少资源浪费,并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造价,大大提升住宅的性能价格比。

我国进行的住宅产业化,首先根据住宅建筑的居住水平、环境条件,从住宅构配件、部品生产工业化的角度制定现实的建筑结构标准,再根据此标准进行设计,确定标准化、系列化的构配件和制品。在具体实施时按照相反的方向,用标准化、系列化的构配件、制品去组合出风格各异的住宅。因此,在构配件制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装配化的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是今后我国住宅产业化的主要技术途径。这种途径的出发点就是在适当考虑住宅建筑多样化的前提下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按照这种途径发展,首先是设计环节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构配件、部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进而实现住宅产业化。

3.住宅装修一次到位。现在装修市场管理不健全、企业的诚信度低、自律水平差、装修质量粗糙、用材污染环境,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使得住宅装修工程投诉居高不下,影响了行业均衡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因此,加强住宅装修业的管理,建立生产和产品的诚信体系和环保安全体系,改变传统的装修方式已刻不容缓。用住宅装修一体化(全装修)来取代离散化的装修,无疑是一种革新,其本质是用科技密集型的规模化工业生产取代劳动密集型的粗放的手工业生产,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住宅装修的档次和品质。全装修住宅具有鲜明的产业化特征,它不但打破了陈旧的装修体制,更重要的是将住宅产业引向集约化建设的轨道,是一次质的飞跃。

(二)基于核心z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研究

住宅产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住宅产品的绿色设计,建材的绿色供应,产品的绿色施工制造以及绿色营销的集成统一,只有做到上、下游企业一盘棋,方能使住宅产业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组织在节能环保的共同目标指引下形成一个绿色的有机整体。

1.核心企业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核心企业领头的供应链向上联系供应商向下联系销售商,不仅自身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其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所以,在绿色供应链构建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木、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誊等传统因素,还应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目前供应商评价的主要标准包括:环境报告的公开披露;一级供应商的环境行为评价;有害物质和废弃物排放;禁用物质的使用;iS014001认证;清洁生产实施情况;资源使用效率;产品和包装的环境友好性等。同时,核心企业还必须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把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2.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这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或联盟可以有效地分享技术与信息,分担环境改善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提高顾客价值和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环境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企业可以向其供应商提出环境要求,供应商也可以对其顾客施加压力。在环境问题上,供应链上各企业越合作,效率就越高。住宅开发企业作为主导企业或“盟主”应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组成的有时限性的短期或一次性的供应链,形成“动态联盟”,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虚拟企业的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或“同步制造”,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

(三)住宅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支撑技术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当今世界进入了网络世界的前沿。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一个必要工具和手段。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大量削减成本和改善服务的机会。intranet联结各个部门分散的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extranet则提供企业群信息集成途径,实现供应链上信息共享,而internet使供应链管理摆脱地域限制,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8

在绿色供应链改造过程中,由于原材料的环保性要求加大了原材料采购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供应商的选择更为重要,怎样在将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时能够保证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畅通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成为具体操作当中的瓶颈。本文通过对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的特殊环境分析,提出应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在该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从而对供应商进行选择。

本文从企业自身寻找解决方案,对应用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可提供借鉴作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和第二部分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历史文献进行介绍之后,第三部分对绿色供应链特点及其供应商采购成本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适用性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这一方法在实际中的适用性。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同时概括了该方法在供应商选择中的优势及局限性,对其在绿色供应链以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供应商选择

activity-Based-CostinginSupplierChoosingofGreenSupplyChain

abstract

theSupplyChainmanagementconceptisgenerallyacceptedinpractice,meanwhile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misacceptedbycustomers.Duetothischangeandalsothe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criteria,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becomestheimportantstrategyofcompanysustainabledevelopment.

intheprocessofgreensupplychainre-organization,theenvironmentalcriteriaforrawmaterialmakethepurchasingmoredifficult,whilethechoosingofsuppliersmoreimportant.tooptimizethecostandmaint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ageshasalreadybecomeachokepointinoper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costingreensupplychainsupplierchoosing,andsuggeststouseactivitybasedcosting.

thispapertriestofindsolutionfrominsideofthecompany,whichishelpfultogreensupplychainusingcompany.

Keywords:Greensupplychain,Costcontrol,activitybasedcosting,Supplierchoosing

目录

一、序言1

二、文献回顾2

三、绿色供应链成本特点2

(一)绿色供应链概述2

(二)绿色采购中的成本3

四、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及模型建立5

(一)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5

(二)作业成本法的模型建立5

五、案例分析6

六、结论与局限8

(一)结论8

(二)局限性及建议9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9

一、序言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不同于以往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对于“绿色”的要求:最少环境污染原则。由于绿色产品生产的成本增加,使得产品价格随之上升,抑或产品毛利率的下降。消费者在同类型产品选择的过程中只有在与同类产品同价格下才会选择“绿色产品”,在失去社会效益承担社会成本的同时,这样的选择机制就给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增加了另一原则:成本最小/优化,效益最大化原则。

从企业角度出发,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寻求政府政策优惠,加大宣传增强消费者认同以及自身削减成本等方法。然而,如果要最终使得在各行业目前市场占有率都比较小(约5%)的绿色供应链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必须要在企业内部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顾客下达订单之后,与供应商的接触就成了整个供应链生产的源头和重中之重,它首先决定了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一个非供应链源头的供应链厂商,维护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绿色供应链当中,由于原材料的采购选择相对较难(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提供厂家数量有限导致市场竞争较少,难以取得市场优势),这又给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带来了更大的合作要求:加强并保持这种合作之间的信任。这也就意味着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成本的机械降低,或者说应该使得这部分成本“最优化”。

供应链成本管理在以前的学术研究中已经有过很相近的讨论:多是从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进行比较)或从供应链的信息流系统创建及管理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在前人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绿色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办法,试图从绿色供应链的特殊要求着手具体解决这一“环境-效益平衡”的问题。由于绿色供应链中对产品符合环保要求的控制增多,针对这一间接费用增加的情况,采用作业成本法就更加适合具体的企业运营过程。全文一共分五个部分对作业成本法在绿色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的序言部分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的简单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回顾;第三部分是绿色供应链特点及其供应商采购成本的介绍;第四部分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适用性分析。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结尾是结论和本文所提供的成本核算方法在供应商选择中的优势及局限性,以及对其在绿色供应链以后发展过程中应用的展望。

二、文献回顾

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色化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1992年到1999年的几年时间里,众多学者进行了返回物流的研究,返回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造商如何回收自己的产品和包装物,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研究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还没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等生态评估工具来具体分析、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从财务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也可谓数量有限。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较快。webb于1994年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英国工程和物理研究委员会(ep—SRC)和英国汽油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个公司资助了一项称为“eSRC全球环境变化计划”的研究,也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主要研究方向。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推出iSo14000系列标准,促使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更加活跃。1997年,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在节约材料减少废物污染中的作用。1999年,Beeman则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则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此外,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也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其中,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US—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进入21世纪,从财务方面研究绿色供应链的方法才出现倪端,其中考虑应用原有分析供应链成本的方法在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具体分析的文献较多。德国的aStefanSeuring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多,他在2006年的“GreenSupplyCosting”中的研究更多是对绿色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总结性概述,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在这一环境下更优于目标成本法的原因。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sienH.Khoo则在铝制造业中的运输问题上建立了关于环境-成本平衡模型的探索。在我国,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引入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关于供应链财务成本管理的文章非常详尽,但对于引入环保参数这一变量以后的研究并不系统,与实际结合的程度也不够深,可以说在刚刚起步阶段。

三、绿色供应链成本特点

(一)绿色供应链概述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掀起了一阵将供应链加入环保因素的研究思潮。绿色供应链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达到统一的结论,参照供应链比较常用的提法和绿色制造的定义,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绿色”理念,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到废料回收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能源消耗和环境负作用最小,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分销和绿色物流、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回收七个环节。(其管理体系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图

我们可以看到绿色供应链的双重特点:

1.它具有原有供应链的“整合”特点。在物质链和信息链的双向流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整体中的不可缺的环节,企业除了考虑自身利益外更应考虑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

2.它具有“绿色”特点及环保特性,这里笔者要强调这一环保特点体现在以上七个环节中的每一个部分,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环节-绿色回收。

绿色供应链的第二个特点导致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特殊地位:由于环保要求使得有绿色供应链下的产品比同类产品的盈利空间更小,消费者在同类产品选购的时候,只有在该“绿色产品”的价格低于或等于同类产品的情况下才会购买这类产品。这就使得绿色供应链下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GreenSupplyCosting,aStefanSeuring,2006)。

在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绿色供应链中具体环节的成本构成特点,以此提高该类产品的竞争力。由于绿色采购是整个供应链中原材料成本的产生过程,基于其直接典型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二)绿色采购中的成本

绿色采购中的采购需要考虑其在供应链中的战略特点,所以一般采购成本的构成并不能够囊括绿色采购成本的所有。另一方面,原材料的特殊环保要求使得它比一般供应链中采购成本又多了一层含义。在此,我们引入“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这一概念。

1、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的概念与特性

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是指绿色供应链中采购企业将要发生的、与特定供应商相关的成本。它有四个特性:

(1)成本主体:该成本发生的主体是采购企业而不是供应商。

(2)成本属性:该成本在供应商选择的时候还只是一种预计。

(3)成本动因:该成本是由特定供应商引起的,供应商的选择决策结果决定了该成本的大小。

(4)成本性质:该成本符合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各项相关要求。

2、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的内容

由于这一概念中的战略性特点,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必须得到维护,同时考虑到供应商管理和采购的全部过程,这一成本的组成部分如下:

(1)供应商关系维持作业成本。该成本是企业维持与供应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所发生的成本。它与采购的数量和种类无关,导致这类成本发生的因素可能有:身份认证。大多数绿色供应链的生产企业在寻找供应商时都会发生对于供应商的初次考核成本,例如沃尔马全球采购就需要对其供应商在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面评估从而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谈判,基于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关于订单的特别产品计划、污染较少、交货要求和途径(例如铝制造业中对于产品的运输就有严格要求);企业根据谈判结果及供应商的情况,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产品结构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换平台的构建和维护(如供应链信息流的信息平台,在比较成熟的供应链中可能会有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表现出来);企业整理、维持关于供应商身份、特征和业绩表现等档案并对供应商进行业绩定期评估等等。

(2)交易作业成本,该成本是采购交易作业发生的成本,主要是由于每次向供应商发出订单、确认订单状态以及收到原材料之后检查购进货物的数量质量的检查成本、搬运和接受成本、存储成本等。其中与绿色环保要求相关性比较大的新发生成本主要在订单跟踪以及检查、仓储环节上。

(3)缺陷作业成本:这是由于采购的缺陷而导致的企业发生的额外成本,这和下文将提到的购买原材料的直接成本中的损耗概念是不同的,其意义主要是指由于购进货物的送货不及时而导致的生产延迟;由于购进货物质量缺陷而导致返工、停工待时以及对下游客户的不利影响等。或者说这部分主要是期间费用的概念。

(4)采购的直接成本,除去交易作业成本中的运费仓储费等,这部分成本的概念只是最直接的价格成本。企业可能取得的成本节约主要在于规模优势,由于绿色供应链目前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原材料节约、对原材料的特殊要求,能够购买大量材料取得数量折扣的难度较大。这一优势的取得更多的可能需要依靠长期的战略关系的维护。

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总体上应该包括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其中的首要内容应该是供应商关系维持作业成本,因为在价值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与供应上建立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对抗关系、信任关系。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般供应链中的企业多会选择信任关系。在信任关系中,企业和供应商必须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长时间的沟通达到开放性交流,双方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

在绿色供应链中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以下几种困难:

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全面质量控制和Jit(适时生产)等要求,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快速性等因素的要求相当高,并且侧重事前控制;

绿色供应链对采购材料的环保要求、对于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生产条件、仓储条件、运输方式都有所制约。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要求供应商与厂家一起承担原来所不用负责的社会成本。

我国当前大多数供应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其环保的要求,因而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考虑我国国情,不能盲目地将那些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应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核心企业必须意识到,在现实社会里,供应商和分销商与自己一样受到严格的环境规则的约束,一旦某一个供应商由于违反了环保法规被迫关闭,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将被迫停止。所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当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技术支持,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保证供应链的连续运作。供应链管理某些方面的小小成功会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标兵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正是在利用杠杆效应的积极方面。

四、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及模型建立

在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中,由于成本构成的特殊性,选择供应商达到成本最优是控制成本非常有效的办法,主要因为通过供应商的选择在制造源头减少成本,优化成本结构。

一般的学术研究会对供应链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选择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两方面。目标成本法更多的集中于对管理上的分析,在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无法根据环保要求的增减或其他变化而设定专门的差值项每次进行比较分析。所以,目标成本法更多的适用于供应链中成本的管理方面,在核算绿色供应链的特殊成本构成中并没有特别作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

相对于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更适合绿色供应链的成本分析,尤其是与供应商特定相关的采购成本:

1.作业成本法可以将绿色战略采购成本按不同的形成原因归纳开来(我们将其归纳为四种不同的动因)。

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原始的成本分析方法并不能深入的将每个动因产生的成本逐个进行分析,并且可能会对特殊环保要求所产生的成本造成歪曲。作业成本法将成本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成本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层次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管理目的定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其意义不仅在于成本计算的精确性的层面,而且已经深入到价值链重构,乃至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中。因此,利用作业成本法不仅能够计算出与特定供应商相关的作业成本以进行供应商的选择评价,而且能够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对这些作业进行优化,最终起到优化价值链的作用。

2.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方式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具有相似性。

首先,供应链中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与作业成本法适用的条件不谋而合,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包含的项目很多,在运营成本中比例很大。其设计的间接费用比例升高,如物流和仓储的信息管理等活动产生的费用,且绝大部分不能够归入直接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正是针对制造费用(生产企业)和间接费用(生产和服务企业)比例很高的企业而提出的。

作业成本是一个过程,超越了界限,将直接与间接成本与每个成本动因相结合,与供应链中的环节连接更紧密。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各个服务中去,更有利于绩效评估和成本节约。

(二)作业成本法的模型建立

接下来我们应用作业成本法将我们的采购成本进行具体分析:

在这里,我们用单位采购成本对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特定采购成本进行分析。通过此项分析力图可以对不同的供应商的成本类型进行比较,同时在不同的单位成本中选择最优项。

S=p*Q+∑Ci*Di

Si=C0/Q

其中,S为绿色战略成本的总成本

Si为单位产品的采购成本

Q为采购的产品数量

p为采购的单位产品价格

Ci为除直接价格成本之外的其他三个成本动因发生次数

Di为每个成本动因会引起发生的成本

首先解释一下该模型选择的分析方法:

第一,S=p*Q每种单位产品价格与产品数量的乘积即我们在第三部分所提到的产品的价格成本。是表现最直接的成本形式。但是这部分成本并不能代表企业与该供应商所发生的特定采购成本的真实水平。

第二,∑Ci*Di其实是供应商关系维持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缺陷成本三种不同成本之和。其中,关系维持成本中的内容更多的会在原有的会计系统中被分类为费用,因此这里我们所说的实质广义上的成本,即将费用算在整个采购所发生的项目中,作为财务支出的一部分。这种分析方法在人力资源会计等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中也都有应用。

第三,该公式在成本分析中的应用:更多的作用于成本分析,而不是成本核算。这是广义成本的定义和模型设计目的决定的。最终取得每个供应商的战略总成本之后可以对这些不同选项进行比较,选择成本最优项,即最适合企业的供应商。

五、案例分析

根据第四部分我们建立的模型,我们具体例证关于此构成本模型的分析应用。

SHG厂是一家跨国公司设在上海的大型塑料粒子和胶板制造工厂(这句话需要再润色一下)。它的原材料采购主要有各种不同的化工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聚砜、聚甲醛、聚四氟乙烯、aBS树脂、聚碳酸酯、聚酯、聚酰胺等),产成品主要是不同类型的塑料粒子、塑胶板、塑胶膜。2006年,该工厂进行了eHS和公司内部的StaRpLant(星级工厂)评选。该评级主要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对该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工厂进行评估并以工厂所达到的等级评定“星级”。

为了接受这次评级SHG厂的管理层及员工对自身的经营过程进行了全面的供应链改造,同时,重点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了环保水平,以达到五星级标准(最高级别)。塑料厂的特点和一般性机械制造厂不太一样,由于充当原材料的化学制品的质量和等级不同,同样一种原材料由于环保安全程度的差异大多数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观察到污染的生成:例如所用的聚乙烯硝酸酯,不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由于防尘性能不同,可能导致厂房内部的粉尘在厂房外二十米清晰可见,甚至飘落在更远范围内的楼宇内。这些现象促使该工厂对原材料的采购进行了重新分析和审视。

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的前后,工厂的产量大体上没有发生改变,但从成本结构到成本大小都有很大的变化。

进行环保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工厂的生产部门及财务部门对其成本动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对总成本影响比较大的是原材料采购种类、采购品种的数量、为了符合相关部门需要而进行的环境治理费用,以及有些环保性能低的原材料所造成的机器停工维修成本。

经过绿色供应链成本分析之后,发现新的供应链采购难度有所增加,而且在原有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并不完全符合总公司要求的情况下,重新对即将采购的环保要求达标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再次询价、议价,以至于重新选择不一样的供应商。下图是企业与某供应商采购所发生的财务支出:

表5-1SHG厂绿色供应链改造前后的成本差异

改造以前初步改造以后

每种化学材料的平均价格$/ton(精确到十位)400430

原材料总量ton494.5472.1

化学材料的价格成本$197,800202,960

由于原材料采购种类不同

引起的机械维护等成本$17,22118,746

合同成本$50,000

与原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215,021271,706

由以上结论可见,在初步改造之后的第一次会计结算时,与原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用设立的公式对该情况下的成本进行分析,可知:

(1)价格成本202,960$在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之后反而比改造以前上升了5,160$。

(2)供应商关系维护成本体现在合同成本的50,000$上。这是由于更换新的合同条款所造成的。

(3)采购交易作业成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在此没有列举。

(4)缺陷成本:由于新进原材料的变化使得部分机器增加了一些调试过程,如控温控压调试,以及设计外故障的排除。

在SHG工厂对其采购流程进行初步改造之后,我们得到的成本变化方向确实与一般进行该类型改造的企业一样,随着成本的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在骤减,甚至于有可能会使得小部分产品的成本接近原预定价格。这就意味着为了保持必要的利润空间企业必须调整价格,而原有的定价机制并不允许这一调整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在调整成本结构的过程中不降低成本额,保证原有的运营环境。

在之后的会计结算中,企业考虑是否应当更换供应商时所发生成本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5-2SHG厂绿色供应链改造后更换供应商成本比较

更换供应商比刚改造成共时成本节约继续与原供应商合作比刚改造成功时成本节约

每种化学材料的平均价格(精确到十位)p,($/ton)4201041020

原材料总量Q(ton)4639.1)457.214.9

S1=化学材料的价格成本p*Q($)194,4608500187,45215508

S2=材料采购种类不同引起的机械维护等成本C1*D1($)17,94580118,781-35

S3=本C2*D2($)35000150001055039450

S=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

=S1+S2+S3($)247,40524301216,78354923

单位产品采购成本S/Q($)534.3520518474.1535433

在这两个不同的供应商选择中,由于企业迫于经营环境和财务数字的压力以及上级的指标压力,不得不加紧与供应商的谈判,同时在精简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加快机械调试,然而由于环保指标的要求,在短期内迅速找到新的符合标准的供应商为数不多,其发生成本于原供应商水平比较具有竞争力的只有表5-2中所列出的一家。

价格成本方面由于新供应商在谈判时所作出的让步,使得材料的价格低于原供应商的价格水平,同时原材料的总量下降了9.1,相当于上一次核算的19%.原材料单价上面也有大幅下降。这样仅在原材料的价格成本上就节省了8500$。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就是合同成本,还要继续发生35000$。采购部门对第一次结算时的供应商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只是将其中的2种原材料改变了供货要求,其余的都是通过进一步的价格谈判或者对原有合同中对原材料的规格要求有所变更,从而使得这一次的合同费用要小于一开始与原厂家所发生的合同费用。这一举措将变更供应商所要发生的成本降到了最低。

然而,虽然在更换供应商的同时已经使成本有所减少,但是上一阶段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时花费的财务支出已经成为沉没成本,这一环节的成本是在原始成本上的附加,所以应在这一阶段的新老供应商之间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由于老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已经达成,所以虽然之前阶段所花费的财务支出较多,但这里我们所看到原有供应商的价格成本以及合同成本都远远低于新供应商的水平。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原有供应商的单位采购价格要低于新供应商60$,相当于新供应商单位成本的12.3%.所以SHG厂最终选择的是继续维持与原来供应商的关系。

我们不难从以上的例子中看出所谓供应链中企业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怎样在财务数字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对价格成本S1,缺陷成本S2以及供应商关系维护成S3的分析发现维持原供应商在压低价格的同时也无形中节省了谈判成本。这也就是前文中我们强调需要维护供应商关系的原因。

虽然即使在这一阶段的总成本仍然比改造之前要稍微高出一点(1,762美元)对于新环境,只要成本的发展方向继续之前三个月的发展方向持续降低,企业必然会使成本升高所影响到运营过程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本案例的选取有它自己的典型性,例如塑料制造厂对环境的敏感性、改造的迅速性、显著性。在塑料制造业企业自身环保意识较强的情况下又加上上级的评优压力,使得绿色供应链的改造工作有了必然性和紧迫感。但是如果在其他运营周期比较长的行业或者是其他环境下实施对绿色供应链的改造,可能实际工作中收效的速度会有所减慢。

六、结论与局限

(一)结论

通过对绿色供应链采购成本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绿色供应链在进行改造的初级阶段难免会造成成本上升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当具体分析与供应商相关的采购成本,在具体应用时,原有的成本分析方法并不能准确地找出真正提升了成本的源头,因为绿色供应链中的许多间接费用和因环保要求所增加的成本隐藏在原本被称作为“费用”的科目里,并没有被真正的吸收到与该供应商的采购成本相关的采购成本当中来。相比之下,作业成本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能够将成本分拆为价格抑或是其他方面的成本动因,并能够将交易成本、供应商关系维护成本以及缺陷成本等未能直接分配到采购成本中的部分具体落到特定供应商,从而进行分析。

SHG厂的例子从该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之前到改造完成初期以至到后期的供应商关系维持/变更阶段,具体分析了其不同时期的成本特点,强调了成本最优而不是最低的原因:供应链中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需要维护、绿色环保要求使得这些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这对实践中真正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将起到借鉴作用。

(二)局限性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具体找出了一些绿色供应链采购成本的结构特征,并描述了具体应用时在作业成本法的帮助下分析成本从而改变成本结构降低成本的过程。但是在这一成本分析到成本降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

1.行业类型的不同可能会影响本文中公式的应用范围。第四部分所提出的成本分析模型主要是应用于生产周期较短的制造性行业,在其它的服务性行业中,由于原材料成本本身就没有分析的必要性,而必须改换其中的成本动因;其次,在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企业也不能够很快的发现成本的优化效果,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事前决策能力;再次,某些企业上游供应商为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形势的,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就更有限,解决霸王条款和进货渠道较少的特点更多的只能靠赢得有关政府的支持。

2.企业的管理水平。由于有些企业的生产及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集中到某一平台进行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企业就应当在保证了信息流的及时性和畅通性之后再进行成本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其中的数字并没有全方面的更新,这样的情况是无法得到准确的有关供应商采购成本的分析结果的。

3.本公式并没有将企业在绿色供应链改造后有关价格成本中的材料损耗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更多的属于直接成本,所以应当在企业的财务体系中就有较完备的分析体系,这里就不赘述了,但在具体的供应商选择中应有所考虑。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markBernstein“UsingtheSupplyChaintoHelpYourSupplierReduceYourtotalCostofownership”wordtrade2005June

2.Fisher,m.,J.Hammond,w.obermeyeranda.Raman“managingSupplymeettoDemandinanUncertainworld”,HarvardBusinessReview72.5–6:83-93.1994

3.Handfield,R.B.,ande.L.nichols“introductiontoSupplyChainmanagement”(englewoodCliffs)1999

4.Hilton,R.w.,m.w.maherandF.H.Selto“Costmanagement:StrategiesforBusinessDecision”2000

5.Kaplan,R.S.,andR.”CooperCostandeffect:UsingintegratedCostSystemstoDriveprofitabilityandperformance”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

6.Stefana.Seuring“GreenSupplyChainCostingJointCostmanagementinthepolyesterLiningsSupplyChain”,Gmi2001Spring

7.张小林,李培雄,龙佩林“绿色奥运”理念下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调控体系,《体育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8.黄慧婷:刍议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9.洪香: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构成与控制,《管理宝鉴》,2005年第3期

10.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51-95页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9

[关键词]国际环保指令;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29-03

[作者简介]高广阔,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企业管理、环境经济学。

(上海20009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不断推出的日益严格的能耗产品生态设计、节能等环保指令,进一步提高了其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相关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约束性也日趋严重。欧盟已于2005年8月13日正式实施《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于2006年7月1日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2005年7月6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制定能耗产品(“energy-usingproducts”)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2005/32/eC(简称eup指令),它作为集成产品策略框架的一部分,考虑了产品在整个生命循环周期对资源能量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并规定会员国应在2007年8月11日前完成符合本指令所需的国内立法及行政规定[1]。eup指令针对所有能耗产品设定生态化设计规定,将影响全球各地的能耗产品制造商及供应商,而其扩散效应将恶化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环境。2005年8月8日,美国国会颁布了《2005年能源政策法》(《epaCt2005》),该法对多种高能耗商用产品和消费产品制定了新的能效标准,扩大了促进高能效产品的“能源之星计划”。同年11月底,美国政府向wto提交了关于耗能产品能源节约法规的G/tBt/n/USa/154通报[2]。美国对上述产品实施能源节约法规后,给我国制造业的相关产品带来限制。日本科技水平较高,在环保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不断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譬如:家电回收法(HaRL)、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LpeUR)、绿色采购法(GpL)[3],并利用环境标志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限制,对我国的耗能产品贸易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冲击。

我国大型耗能产品企业大多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针对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际环保指令的生态设计,这些企业大多已步入正轨,并占整个产业链的30%。由于供应链的合理化,使面临边缘化的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环保材料供应链难度更大,将面临生存危机。这已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环保指令对耗能品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欧盟eup指令真正考验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商务部正积极与欧盟进行磋商,为我们的企业争取尽可能多的豁免产品名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5%都是由合资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来完成的,国内不少大型家电企业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绿色环保壁垒”面前也已经在下大力气进行自身生产线改造,这些企业由于研究起步早,抗风险能力强,应对eup环保指令没有大问题,但中小企业尚处弱势。欧盟的weee指令涉及的产品回收率和回收成本问题跟生产商密切相关,如weee指令指定的10大类产品回收率均要求达到70%以上,而国内一些生产企业的回收率仅为40%左右。提高回收率的有效途径是改进产品设计。目前,一些大型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生产线改造。大企业自身具有很强的市场推进能力,通过向上游转移和下游压缩消化,完全可以渡过目前这一难关。相比之下,由于受国内外大企业应对欧盟法案整合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型民营电子企业的订单大幅下降,并面临着很大的退货压力,将承担欧盟新环保法案带来的第一波杀伤力。而企业对RoHS指令的重视要远高于weee指令,原因是RoHS指令牵动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供应链危机。RoHS指令限制了6种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出路就是生产商要么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要么改变工艺,这将会带来包括成本采购、设计、生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中国制造业一直走低端路线,大量环保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还没有形成相应产业;受到RoHS指令影响最大的彩电、碟机行业已开始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中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无铅焊接技术,并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交的电容电阻也进行无铅化改造,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实施相应对策。

如何提高满足欧盟、美国及日本需求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对这些国家的耗能产业作一个全面的评估。从技术的角度,绿色壁垒的措施往往是以高科技含量的绿色技术标准为基础,很多技术标准甚至还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涉及面广;单个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自身利益的局限,没有能力,也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就新标准是否符合技术发展轨迹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绿色壁垒实质上是标准化的过程,因此,需参照国际行业绿色技术标准研究如何制定、通过和实施各项技术法规、监督及标准化问题。为此,对生产耗能产品的中小企业而言,应做到:1.加强同行业的沟通,尽快制定应变政策,整合行业环保技术力量,加快企业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2.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掌握国际技术标准化信息,设计打破绿色技术贸易壁垒的途径;同时,争取扶持、补贴政策。3.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申请专利;另一方面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更要善于维护自身的专利权利和合法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有效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必由之路。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关键

供应链管理提出有20多年,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则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目前,公众已不仅要求企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更要求企业减少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而且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和强化环境因素,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从而实现所在供应链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虑生命周期管理和工业生态学,即最大化利润和保证环境质量的管理,其焦点是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针对前述不同国家环保指令对生态设计规定以及iSo14000国际认证对环保要求,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耗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四、生产耗能品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是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即将供货方纳入环境管理过程,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实践(eFp,environmentally―Friendlypractices)的三个方面,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材料的选择以及供应过程优化[4]。

(一)产品的设计过程。从产品设计初期,就导入生态设计概念,将材料的易回收、可循环考虑在内。具体而言,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到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专攻这类产品的研发;加强对原材料的研究和制造设备的研究,在检测和材料替代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了解有害物质存在的机会,使用通过有害物质含量测试的材料,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构建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产品设计中考虑环境问题,必须讨论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强设计者和材料专家之间的沟通,并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质量性能分析(QFD,QualityFunctionsDeployment)和为了环境的设计(DFe,Designfortheenvironment)等。

(二)产品材料的选择。DFe要求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同时包括购货企业的行为和供货方的行为。购货方为了环境的设计与供货方的环境管理密切相关,因为双方都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1993年,美国要求对释放臭氧物质(oDS,ozone―DepletingSubstances)或者生产过程中使用oDS的产品必须加以标注。而到本世纪初,美国已在环境保护(epa,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中规定禁止使用oDS。福特汽车公司把环境概念纳入成本材料选用控制中,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为企业树立了声誉,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9年,福特公司资源再生利用的收益达到10亿美元[5]。福特公司汽车的外壳和其他很多部分,都是用易拉罐、塑料瓶等回收物做的。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许多企业在一种产品中使用多种成分组成的材料,这就给日益受到重视的循环使用带来了困难。并且,使用替代品来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以往使用原材料的习惯,防止使用法令上已经或者即将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并且,不同行业应按照出口地区的具体环保指令选用材料,譬如,RoHS指令的关键在于采用替代性的原材料及工艺,如使用无铅焊接材料和无铅焊接设备;全面使用无机阻燃剂等,避免使用限定的6种有害物质。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首先,应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上都需考虑环保的要求和回收的成本,尽量减少回收和再处理的费用,并在生产的电子产品上标注安全使用期限、产品回收信息等。其次,对明令禁止使用的有害物质应尽早开发出替代产品。

(三)供应过程的优化。国际环保指令对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意识;2.供应商提供零件的材料情况(如是否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3.供应商产品和包装的设计(零部件采用生态设计、企业在设计中可由供应商参加);4.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如产品的再循环能力、是否申请绿色标志、是否符合iSo14000系列标准等);5.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如采用清洁生产等)。

供应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是供货方的评估和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

1.供货方的科学评估。欧盟eup、weee、RoHS等指令对相关产品生态化设计规定,其中包括一般生态化规定和特定生态化规定。如果成品企业不从零部件供应进行监督,零部件厂商不从上游材料供应商进行监管,最后的风险将很难控制。通过对上游厂家进行筛选等措施,找出相关零配件企业是否具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其他认证标准,其品质的检测需经过考核及达标后才考虑选定为供应商。中小企业也可采取直接购买成熟技术来应对。为了把供货方真正纳入环境友好的实践,必须在贸易伙伴中建立紧密的联系。如果供货方不合作,企业应当准备如何抵制障碍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材料经理认为谨慎开发供应评估标准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供应方环境评估中的十大重要标准是:(1)环境记录中的公众揭发;(2)第二层供货方的eFp评估;(3)危险物管理;(4)有毒废物污染管理;(5)在epa中要求标注的17种危险材料;(6)是否通过iSo14000;(7)相反的物流计划;(8)产品包装中的eFp;(9)oDS管理;(10)危险气体排放管理。无论通过自己的观察还是消费者的监督,即使一个供货商自愿提高环境性能,如何成功实现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所以,采用上面提出的十大标准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的第一步。

2.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内部物流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许多企业已致力于提高内部的物流过程。一些企业加强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对采购员进行培训,使员工关心采购,尤其是包装和内部物流中涉及的环境问题,使采购员摈弃采购严格基于单位价格的谬论,而认识到处理过程和材料浪费问题的严重性。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把每个员工在内部物流管理中对环境友好的表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与每位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并占相当的比例。这一举措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声誉,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供应商应该帮助企业改变内部物流过程,从而减少废物(如包装物),这也可以带来运营优势,如降低成本和方便运输。

综上所述,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采购员和供应链经理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担任关键角色: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供应商的开发以及购货程序的改进,他们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起着主要作用。为了最终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学习发达国家企业或国内外资、合资企业的一些先进经验,把绿色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从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做起,逐步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实现对供应方的科学评估。同时,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尤其是材料选择中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另外,为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路径是各不相同的,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环保效益和企业声誉,最终增加利润并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欧盟能耗产品eup指令将于明年实施[eB/oL].http://gdtbt.gov.

cn,2006-06-13.

[2]马静.HVaC/R能效检测进军美国市场的通行证[J].商务服务,2006,(3).

[3]蒋国瑞.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发展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06,(1).

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协调

在世界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不得不面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窘迫局面,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原则约束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可以较好地使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者达到均衡,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方法。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前理论界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而且研究人员所站的角度不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作的定义也不相同,本文比较支持以下四个观点: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和工业采购中考虑环境因素(Greenetal.,1996,188);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对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替代材料的采购上(narasimhan&Carter,1998,6);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注意控制和提高环境绩效(Godfrey,1998,244);供应链就是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网状分布。同时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运输方式…,而在产品设计、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产品、以及残料的处理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messelbeckandwhaley,1999,42)。简而言之,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具体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彻底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转而强调“源头减少”——在产品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减少企业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

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实现环境目标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他们的环境计划不能只局限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包括供应企业。如电子和汽车行业的镉和铅,造纸行业从原始森林获得的纤维等。现在日渐推行的回收行动要求公司更紧密地与供应商合作,确保材料设计实现拆卸和再制造。然而,企业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在成本可以外化而收益不能内化的条件下,企业并不关心系统的最优,而节点企业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相冲突;而且企业都有保留私有信息,以获得谈判优势的驱动,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造成悖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必须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行协调与合作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

绿色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实践中,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小组,以便快速解决供应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和专门知识,通过小组协商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可以将企业及供应链的环境目标及时传达到每个成员,使成员理解环境目标并发挥成员监督作用,便于环境措施的开展和实施。该方法一般由核心企业进行协调,以免利益各方出现冲突,互不相让。如通用汽车成立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组,开发一些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与供应商更好地合作把环境问题集成到设计、材料来源和制造过程中。

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实现的基础,知识是对信息质量改进得到的,通过建立知识和信息共享的有效通道,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如波音公司每隔18个月与主要的供应商40-50个代表进行技术论坛讨论共同的环境问题并交换看法;耐克公司为供应商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达到公司的环境要求。实践中还有很多信息沟通的方法,如通过网络的交流、调研和问卷以及标杆信息等。

服务供应链战略。服务化成为提高供应链绿色度的又一有效战略。特勒斯研究所(tellusinstitute)即化学战略伙伴计划寻求化学营销交易的转变——从产品出售导向转为服务导向。服务化就是将原来购买其产品转为购买其服务。例如一个化学品供应企业不是向制造企业出售溶剂以清洁电路板,而是负责制造企业清洗业务。这样供应企业有积极性提高溶剂的使用效率,即使用较少化学溶剂清洗更多的电路板。在一些行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转变。

绿色供应链的跨文化协调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供应链成员会因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出现沟通的障碍。因此,核心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对其进行评估时,除了考虑环境、质量、成本、供货及时性等因素外,还应考虑该企业是否具有团队精神,能够与他人进行较好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