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腔梗塞康复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5:55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1

【关键词】老年性糖尿病;脑梗塞;护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40-02

脑卒中通常包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塞以及脑缺血发作,这些都是是致使老年病人致残或死亡的疾病。而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病人的病情非常麻烦,对护理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现在将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期间治疗的132例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132例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病人中女性病人为50例,男性病人为82例。年龄段为50-78岁,平均年龄64岁。在132例病人中有Ⅰ型糖尿病病人为24例,而Ⅱ型糖尿病病人为108例,病人患有糖尿病的时间为1至7年,而两年以上的病人占据了大部分,达到了105例。全部病人都通过颅Ct或mRi检查之后确诊的,这当中大面积梗塞病人为32例,占242%;多发性梗塞病人为82例,占621%;单发腔隙梗塞病人为18例,占136%。病人的神经系统所表现的临床情况以及特征是因为病人病灶部位以及大小不相同形成的差异,其表现为饮水困难或反呛与构音障碍等延髓病人为14例;身体不同程度的瘫痪以及痛觉反常的病人为100例;感觉性或者运动失语的病人为18例。全部病人除开糖尿病,并发上面描述的一种疾病的为56例,而并发两种的病人为38例,三种及三种以上的病人为38例。

12治疗办法根据病情采用扩充血管、常规脱水与营养神经治疗之外,还要采用控制饮食来调节血糖浓度以及预防感染发生等方法。

13治疗结果治疗的132例子病人中,基本康复的病人为54例,临床治愈的病人为10例,直到出院以后仍然有语言障碍或者身体瘫痪等神经功能缺失病人为52例,通过抢救无效最后死亡的病人为6例。而致使病人死亡的原因为:一是多脏器功能损伤;二是治疗的病人年龄过高,而大面积的梗塞导致高颅压以及脑水肿的发生。

2护理

21饮食护理

211糖尿病病人采用最基础的治疗方式就是饮食控制,需要长期坚持。在使用正规方式治疗糖尿病病人的时候,还必须加上饮食控制来帮助,病人必须了解饮食的合理性,才能科学合理地控制糖尿病。病人吃饭必须要定量、定时,才可以减少血糖的波动,预防吃饭次数过少引发空腹低血糖或者饭后高血糖的出现。

212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病情、饮食爱好、营养情况、体重)来计算病人每天需要的热量,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通常按照早餐两成,午餐与晚餐各两成的方法来安排。当病人在服用降血糖药物的时候,要根据病人血糖的变化做出调整,必须预防采用大计量的降血糖药物的同时,又由于发生低血糖反映而增加食物的热量[1]。

213脑梗塞病人通常都是因为动脉硬化导致的,所以饮食要尽量避免高胆固醇,例如动物内脏与蛋黄等,通常要食用禽类、鱼肉或者精瘦肉,不能使用动物脂肪以及脂肪酸过高的油类,从而降低病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214脑梗塞病人长时间躺在床上,非常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所以食物要尽量采用高纤维的,多使用水果及蔬菜,帮助体内的新陈代谢。例如:黄瓜、香蕉、青菜、小白菜及豆类食品等,这些食物可以将大便软化,降低胆固醇被肠道吸收的效果。此外还要注重补充病人的维生素,特别是维B及维C,要多食用一些含钙的食物,病人要尽量吃一些鱼肉、奶制品、排骨等,以此来减轻并发症的加重。

22口腔与皮肤的护理减轻压迫是防止褥痔的重要方法,采用翻身是最有效的办法,对病人最少要保证三个小时内要翻身,同时要时常改变病人的,在翻身的时候要轻抬,预防拖拉,要保证病人皮肤的干燥,床单必须整洁。为预防呼吸系统感染,应做好口腔护理,至少应帮助患者每天彻底刷牙或用牙线清洁牙齿一次,去除牙菌斑。清洁口腔时,一般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进行,一侧完成后再进行另一侧清洁,以避免液体引起呛咳。如患者张口有困难或昏迷不醒,则需要加用开口辅助器械,由经过专科培训的口腔护理人员进行。

23留置尿管护理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抵抗力下降,大多患者卧床不起需留置尿管,为防止逆行感染:①将集尿袋固定在床旁,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返流。②保持外阴清洁,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外口,每日1-2次,以减轻尿道口粘膜损伤和水肿及预防感染。③尿管长期留置时,每日更换集尿袋1次,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硅胶导尿管可酌情延长更换时间(2周或一个月)。④保持导尿管与引流管连接部位的清洁。观察尿量和颜色,若尿色深或混浊,应加量饮水并及时送尿标本检查,每天保持尿量在2000ml以上,以达到膀胱自净作用;⑤卧床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尿液尽量排出;若有尿盐沉渣或血块,可用生理盐水、1:5000呋喃西林液或3%硼酸溶液低压冲洗。一般一周内不主张冲洗膀胱。感染病人可根据医嘱用药液冲洗,每日2-4次。

24实施胰岛素的护理针对实施胰岛素来治疗的病人,必须在抽取之前仔细核实医嘱,要准确计算胰岛素的剂量,再采用刻度注射器来抽取。在为病人注射的时候要选取病人皮肤松弛的地方。通常注射的部位为臀部或者三角肌,要时刻更换注射点,14天之内最多在相同注射点注射两次,倘若超过两次,有可能导致皮下硬结,还可能导致溃烂出现。不能选取皮下脂肪萎缩位置或者有硬结的地方为注射点,防止出现胰岛素不能正常吸收以及刺入后回血的情况发生,只要注射不在血管内都是可以的[2]。

25预防出现低血糖反应老年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病人大部分饮食较为艰难。例如护士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只是简单地依照医嘱行事,不重视对病人进行饮食控制,在注射胰岛素之后,不去询问病人的饮食情况,从而导致病人出现低血糖情况,并且护士又没有发现,这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脑组织储存的糖原非常少,要时常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来补充,而脑组织对于血糖浓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只要出现血糖过低的情况,就会导致脑组织缺氧、功能缺失、缺少能量,进而发生低血糖情况。只要低血糖情况持续六小时,就会造成不可逆的脑组织伤害,会导致病人出院后仍遗留多种病症。而严重的病人甚至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倘若病人发生昏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贪睡、烦躁、恶心、头晕、反应慢、精力不集中、心率加快、出汗过多、皮肤过白、手足颤抖、全身无力、饥饿、心慌的情况,护士必须引起重视,考虑病人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只要确定就要马上停止服用降血糖药物,症状较重者要采用静脉葡萄糖注射,而症状较轻者服用水果和糖类,防止病情恶化。

26加强功能锻炼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病人通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其表现在:偏瘫、失语、构音障碍、饮水返呛及咽下困难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护理能明显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61肢体功能障碍通过运动来恢复病人瘫痪的症状是治疗瘫痪的常见方法。适量的运动可以加强肌肉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度,还可以增加葡萄糖的吸收量,降低病人对胰岛素的需求,降低脂肪含量,预防动脉硬化。适量的运动还能够激活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加强肌肉的力量。患者病情稳定后,除去正常每天检测病人血糖、血压、脉搏及体温意外,还必须按照医生的嘱咐为病人实施肢体功能锻炼,每天必须坚持两次,每次至少要在半个小时左右,促使患者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结合,逐渐增加主动运动训练,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坐位、步行等训练;定时按摩推拿及被动伸屈瘫痪肢体,每日做数次,15min/次。并教会患者及家属协助护士进行功能锻炼。如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多下床活动,通过以上锻炼,有效地预防患者患肢废用性萎缩的发生。

262言语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训练、语言训练,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舌尖运动锻炼发音器官,其次从简单的字词短语学习,简单对答,重复多次训练,逐渐锻炼其言语功能[3]。

263吞咽功能障碍呼吸训练,练习患者鼻吸气口呼气,深度呼气,并练习屏气,训练强度一天3次,一次持续5秒;发音器官训练,练习张口、闭唇、鼓腮、伸缩功能,锻炼口面部肌肉功能,刺激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等部位,训练器敏感度,诱发吞咽,刺激面颊和下颌,促进下颌关节闭合,锻炼咀嚼肌的收缩力;直接训练,有一定吞咽功能的患者,改变食物形态、进食,直接训练吞咽,每日多次进食[4]。

3小结

由于本组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的多方位护理,均未出现其他的并发症。可见在对老年性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时,不仅要注重脑梗塞护理计划的制定,也要注重糖尿病本病的护理计划制定,同时还要重视其他相关护理,实施严密的观察,预防各种并发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徐燕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实用护理杂志,2009,1:65

[2]李雪琴糖尿病营养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11,6:48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2

动脉硬化斑块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可导致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它会让动脉血管管壁渐渐增厚,管壁变硬而失去弹性。管腔变窄导致血流不通畅,形成血栓,最终缺血缺氧导致组织器官坏死。人们发现斑块以后,西医采取了很多有效方法和动脉硬化斑块进行长期斗争,找到了很多治疗的办法。

1扩张血管绕过斑块

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会使管腔变得越来越窄,影响血液流通,组织器官得不到血液供应。因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扩张血管,让足够的血液绕过斑块来流通,使血液正常供给器官组织。在西医中常用硝酸酯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但扩张血管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斑块是无限制增长,扩张血管只是暂时缓解斑块阻碍血液流通的问题,而且血管扩张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扩张了,从长远考虑,近几年,心血管患者如果长期使用扩张血管药物百害无益。因此,一味地用药物把血管扩张开来,还是免不了斑块增长导致堵塞的后果,所以人类要对斑块主动出击。

2调节血脂、切断斑块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属于脂肪类物质,血液中含有过量的脂肪物质就会形成高血脂。人体中用来制造细胞、荷尔蒙、胆汁、维生素D、激素不可缺少的物质主要是胆固醇,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甘油三脂。但不管什么物质,适度就好,两种物质如果含量过高,血管内皮会造成损伤,并且在伤口处沉积起来,动脉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核就这样形成了。所以,为了预防血管内壁上有新斑块,就要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里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他汀类药物是唯一调节血脂的代表。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药物都可以调节血脂,有效减少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血液中的含量,切断斑块前行的道路,达到阻止斑块形成的目的。因此,他汀类药物被全世界广泛运用。但是近几年有媒体报道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脂的同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会引起肌肉酸疼、肠胃不适、出现皮疹等反应,有的药物副作用更大,会导致肌肉疼痛难忍,肝功能受损。我国国家药监部门立即发出通知,禁用部分毒副反应严重的他汀类药物。可见,他汀类药物不是调节血脂最好的选择,人们将继续实验,寻找新的途径,彻底切断斑块前行的道路,从而更好的医治患者。

3抑制血小板凝集、溶解血栓

有时候斑块破裂比斑块的增长更能造成人体健康的危害,斑块只要破裂,就会形成威胁最大的血栓。所以,不能刺激斑块包膜,制止斑块包膜破裂。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要注意调节情绪,防止血压升高,不能过于剧烈运动,禁止暴饮暴食,酗酒等。

一旦斑块破裂就会产生大量的包膜碎块、脂质、等“垃圾”,还会导致血管壁出血形成微血栓。只要血小板和这些垃圾结合,就会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液缓缓前进到管腔,遇到管腔狭窄时,就会完全堵塞血管,血流供应的道路将被彻底切断,一定的组织器官就会突然缺血导致病变。假如血栓把脑血管堵住就会出现脑梗阻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把冠状动脉完全堵住,就会造成猝死或心肌梗死。所以,西医的观点是,不仅要抑制血小板凝结,预防形成血栓。还要对已经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使血管能保持通畅,血液能正常流动。

目前临床上抗血小板的常用药物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对防止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起到有效作用。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使部分人有胃肠道出血的副作用。其次,有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间过长,药物的疗效会降低,甚至没有疗效,出现抗药性。出现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信任度。

血栓一旦形成,把血管完全堵塞住时,就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溶栓治疗越早进行,梗塞区容易消除,血液恢复通畅的几率越大。因此,患者一旦发现脑梗阻、心肌梗死的症状就应该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进行溶栓,防止血栓堵塞血管。不过溶栓疗法也不是很健全,还有明显缺陷,有很严格的禁忌症和适应症,有的患者条件不足不能接受治疗,这就抑制了患者治疗的途径,而且,溶栓治疗也不能彻底治愈,血栓有可能再次阻塞。

4支架手术、搭桥手术再次迎战斑块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事业也得到了促进,目前,的支架手术和搭桥手术就是常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简言之,心脏支架手术就是直接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内放入支架,把血管壁撑起来,管腔由于被斑块阻塞而变得狭窄,支架可以扩大管腔,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搭桥手术是重新给血液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是在被斑块阻塞的两端建立起来的。两种手术都对改善血液的供应,缓解缺血症状有一定效果。但支架手术后容易复发,再次发生血管狭窄,而搭桥手术风险大,有的医院死于搭桥手术的人口占10%,多者高达50%。另外,两种手术的费用都很昂贵,很难被一般患者接受。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3

【关键词】改良静脉溶栓法;脑梗塞;护理分析

脑梗塞疾病是一种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点有发病率高,易死亡,易致残[1]。脑梗塞疾病一直是医学界比较棘手的疾病之一。经过脑梗研究人员不懈的努力,目前在医学界达成了共识,溶栓是进行脑梗疾病治疗的基础办法,同时对于患者术后的脑梗护理工作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工作。我院根据时展形势,采用先进的改良静脉溶栓法对脑梗患者进行治疗,并采用特殊脑梗塞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护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0例,男65例,女55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主要脑梗塞患者5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45例,腔隙性脑梗患者15例,慢性脑梗塞患者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静脉溶栓法进行治疗,并采用脑梗塞专业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1.2方法

1.2.1溶栓前准备由于改良静脉溶栓法治疗对于时间有较高要求,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避免忽视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失误发生[2]。对于可以进行溶栓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在住院后立刻保持平躺的姿势,由于脑梗疾病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一般容易产生焦躁害怕心理,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对患者进行开导,帮助患者缓解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医生在患者住院后要及时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等常规检查项目进行认真检查,当出现数据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对于血压数据的检测是护理人员观察的重点,同时不能放松对于患者临床表现的观察。

1.2.2准确执行医嘱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脑梗输液时间和速度要严格控制,对于进行输液的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要仔细核对。由于脑梗塞疾病发病快,易死亡,一旦准确医嘱下达,护理人员必须争分夺秒按照医嘱使用溶栓剂,来争取抢救时间,达到及时抢救患者的目的。由于我院采用的是改良静脉溶栓法,其具体输液步骤是开始半个小时要以50万单位的速度输入尿激酶,剩下的以5万单位每小时的匀速进行输液,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血管堵塞和大出血的情况的发生。但在输液时,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表情和身体变化,如发生特殊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护理[3]。

1.2.3血压的监测对于患者血压数据的变化是护理人员对数据观察的一个重点,在刚溶栓后要15分钟测一次,6个小时后每小时测一次。由于大部分脑梗患者都有高血压疾病,但对于降压药的使用还是要慎重,所以要定时对血压数据进行监控,以了解患者脑血流情况,对于数据异常患者再采用用药等措施进行救治。

1.2.4并发症观察出血是脑梗塞患者溶栓最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牙龈、皮肤、黏膜、呼吸道、泌尿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观察是否出现出血情况。对于患者的临床表现也要每半个小时进行观察一次,当发现患者出现呕吐、头晕、神志不清等状况时,要及时向值班医生进行报告。

1.2.5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任何专业性护理都是以基础护理为基础的,由于脑梗患者一般病情较重,自理能力较差,护理人员要主动帮助患者进行一些基础日常活动。同时要经常给患者进行翻身、按摩等活动,以防止患者出现血液流动不畅通,呼吸困难等情况。在给患者进行进食时,要尽量选取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粗纤维的食物,同时要配有维生素的摄入,避免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

1.2.6健康知识的介绍护理人员要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梗塞疾病术后注意事项,如24小时之内必须卧床休息,要在住院期间戒烟戒酒,对于血压控制方法……在24小时后要适当进行一些床下恢复活动,但活动量不要太大。患者在出院后要认真按照医嘱进行服药,医生要将服药注意事项认真向患者进行讲解,如有不良反应要及时回医院进行复查[4]。

2结果

经过我院采用先进的改良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同时配以专业脑梗塞护理方法,120例患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有40例病情较为严重的已经脱离生命危险,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基本可以自理。80例病情较轻患者已经成功康复出院。

3讨论

采用先进的改良静脉溶栓方法,尽量缩短患者进行溶栓的时间,同时配以专业脑梗护理方法是我院能够成功治愈所有患者的重要举措。护理人员根据实际临床护理经验,分析并总结出了5大护理注意要点:①要认真做好溶栓前的护理准备工作。②认真执行医嘱溶栓输液方法。③关注对于血压等数据的变化。④加强临床护理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⑤主动向患者介绍住院及出院后脑梗疾病注意事项。我院护理人员在溶栓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努力提高脑梗塞疾病专业护理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有效地降低了脑梗塞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使患者更快地回归社会、家庭,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全国脑梗塞患者的治疗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学霖,丁君云,李倩.东菱克栓酶治疗30例脑梗塞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2):113-114.

[2]陈红,李颖,邹平.尿激酶连续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6(6):70.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4

 

关键词:脑梗塞 急性病 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17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79例,女91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39岁,其中39-59岁20例,60-70岁62例,71岁以上88例。一侧肢体偏瘫1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 护理与体会

       2.1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2]。本组病例中有110例发生偏瘫,言语含糊10例。患者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对起病前的健康十分留恋,而更多的是担心日后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问题。由此忧心重重,悲观失望。针对家属及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家属及患者的时候,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病程、时间及预后。其次,向患者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d内脑水肿达到高峰[3],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可能有继续发生梗死的可能,让家属和患者有个思想准备。病情发展到稳定期,要让家属和患者对什么是脑梗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再次,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2.2促进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急性脑梗死大多发生在老年人,本组病例中60岁以上150例,占本组病例的83%。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患者有呼吸道功能减弱、神经反映迟钝,以致造成咽部肌群完全或不完全麻痹,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感染。本组病例就有20例发生肺部感染。一旦感染后,肺部痰液就增多。对症状轻的患者,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注意配用多功能摇床,在病情许可时取半坐卧位,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帮助痰液的排除。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护士将手指并拢,空心适度拍打,震动患者背部,由上而下,由两侧至中央,反复进行5-10min促进排痰;若患者咳嗽反射弱,则在其吸气终末,护士可用一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刺激其咳嗽,必要时吸痰或按医嘱予雾化吸入。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所用的吸痰管及无菌液要保持无菌、动作应轻柔、无创、敏捷。口腔、鼻吸痰管各部位要专用。

       2.3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注意翻身防褥疮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本组病例中就有110例发生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把残废减轻到最低限度。国外学者一致认为,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4],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5]。在临床中,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在恶化48h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训练。

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在不妨碍治疗时,第2天即开始让患者被动活动,先在床上活动,练习翻身、移动及躯干活动。训练翻身时,嘱患者曲肘,用健手托住病肘,将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同时

[1] [2] 

,用健腿抬动病腿转向健侧,然后让家属配合上肢做伸肢运动,下肌做曲肌运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行走锻炼,可搀扶患者下床,练习站立、行走、下蹲,也可由家属帮助,扶支撑物如床边、床头柜站立,在多次反复后让患者徒手站立,步行时先原地踏步,走时宜缓慢,量力而行,注意要时时有人陪伴。据报道,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h内即可发生褥疮。偏瘫的肢体影响自行翻身,皮肤长时间受压后便会发生褥疮。所以,在注意肢体锻炼的同时,对本组的病例,每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者不宜翻身的患者,使用软枕垫于腰骶部,使其悬空,交替侧睡,减轻骶尾部受压。由于护理得当,本组例患者无发生褥疮。

       .注意训练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发生 患者由于疾病的缘故,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费力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在以往的病例中,入院周后,大部分患者便出现便秘。因此,要及早预防。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要为患者创造一个排便的环境,如叫相邻床位的陪护暂时回避,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结果基本上预防了便秘的发生。

       .做好饮食及出院指导 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正确指导,能促进疾病的康复,指导家属调理好三餐,搭配好营养,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对于食欲不好的,应采取少量多餐的办法,尽量保证足够的热量。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根本原因,应积极地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饮食摄入注意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少吃蛋黄、奶油、动物内脏,可以进行适度的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情绪十分重要。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等。对于本组例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坚持定时电话回访和随访,跟踪指导,使患者在出院后得到顺利的康复。经过悉心护理,本组病例均能良好地度过危险期,并在住院期间学会了自理知识,较好地杜绝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张季平,主编.临床内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姚景鹏,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邝贺龄,主编.内科急症治疗学[m].第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邓艳红,梁柯.家属配合感觉输入法在脑梗死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科杂志,,():.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5

[关键词]股骨头置换术;高龄股骨颈骨折;骨水泥型;生物型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0(c)-0094-02

高龄的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老化,骨骼条件变差,是股骨颈骨折的高发人群。如不能及时治疗股骨颈骨折,较易引发严重并发症,丧失活动能力,甚至会危害到生命健康[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采用较多的治疗办法,具有较好的效果[2]。该研究共收集了2010年3月―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8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病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7例股骨颈骨折均为新鲜性骨折。Garden分型:Ⅲ型51例,Ⅳ型36例。按照手术方式,患者分为观察组(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43例)与对照组(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44例)。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28例,年龄74~89(77.2±6.7)岁,送诊时间为受伤后的1~7d,合并高血压14例,冠心病6例,合并糖尿病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陈旧性脑梗塞4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31例,年龄73~86(74.9±5.9)岁,送诊时间为受伤后的1~5d,合并糖尿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冠心病5例,高血压13例,陈旧性脑梗死2例。

1.2方法

术前实施全面的身体检查,常规行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检查,详细评估身体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程度,存在心肺功能异常的患者,先针对异常情况进行调整处理,改善身体状态;排除存在严重脏器疾病者,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新发脑梗等。合并糖尿病者,术前给予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之下,降糖治疗一直持续到术后出院,然后改用口服降糖药;血红蛋白术前调整至90g/L以上。存在陈旧性脑梗者或心梗者,要经相关科室会诊确定病情稳定、无手术禁忌症方能安排手术。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均取健侧卧位,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3],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阔筋膜,钝性分开臀大肌,于转子间窝切断上下i肌腱、闭孔内肌腱及股方肌上1/3,显露并切开关节囊。保留股骨距1.2~1.5cm修整股骨颈,取出股骨头测量器直径,并清理髋臼,使股骨近端暴露出来,扩髓,安装试模,假体检查调试完毕,取出假体。将髓腔栓填充在髓腔的底部,预防骨水泥下沉。压力冲洗髓腔之后,用干纱布填塞使处于无血状态,将骨水泥调制至拉丝状,用骨水泥枪把骨水泥加压注入股骨髓腔,并把假体柄放置入髓腔,保持大约15°的前倾角,骨水泥固化后清除骨水泥碎屑,试模测试合适后安装双动股骨头假体,复位髋关节,检查关节的活动性及稳定性,确认假体无异后,冲洗术野,放入自体血回输器或负压吸引器,关闭切口。

对照组:显露同对照组,股骨近端扩髓后测试假体合适于前倾15°压配安装生物型股骨柄,安装合适大小双动股骨头,余后处理同观察组。

两组术后患肢均保持外展中立位,术后1d内去除引流管,麻醉清醒后即开始主动肌肉舒缩训练防止血栓形成,可床上进行屈髋小于60°内康复锻炼,术后2~7d根据身体恢复情况可下床扶助行器适量活动。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术后2周、6周、3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扶拐活动时间、Harris评分及优良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活动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作出评价,功能47分,疼痛44分,关节活动5分,畸形4分,总分100分。

优:Harris评分≥90分;良:Harris评分在70~89区间;差:Harris评分

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总人数。

1.5统计方法

数据分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设定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术后基本

除2例术后24h内死亡外,其余85例均获得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扶拐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指标,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髋关节Harris评分

3讨论

对于老年性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术后能够较快下床活动,能够较好地避免术后长期卧床引发的肺炎、尿路感染、床褥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4-5]。但是对于年龄较高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因其普遍存在骨质疏松情况,骨代谢功能较弱,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其长入能力差,并不利于术后早期活动及功能锻炼,而且高龄患者再次承受关节翻修的风险较高,不建议多次反复翻修[6]。骨水泥型假体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更迅速、显著的内固定作用,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较有利。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是(4.4±2.1)d,扶拐下床活动时间是(19.7±5.0)d,二者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9.7±5.0)d、(19.7±5.0)d(p

[参考文献]

[1]彭俊.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2]戴腾.全髋和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3):174-175.

[3]田晓滨,张美心,张祖根,等.改良Gibson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J].贵州医药,1999,23(4):268.

[4]SchliemannB,SeyboldD,GessmannJ,etal.Bipolarhemiarthroplastyinfemoralneckfractures--impactofdurationofsurgery,timeofdayandthesurgeon'sexperienceonthecomplicationrate[J].ZorthopUnfall,2009,147(6):689-693.

[5]黄道文,胡文浩.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9):7003-7008.

[6]muellerLa,SchmidtR,ehrmannC,etal.modesofperiacetabularloadtransfertocorticalandcancellousboneaftercementedversusuncementedtotalhiparthroplasty:aprospectivestudyusingcomputedtomography-assistedosteodensitometry[J].JorthopRes,2009,27(2):176-182.

[7]肖东,那尔满,李金光.双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医学新知杂志,2012,22(4):301-302.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6

猝死的悲剧不胜枚举,要避免以后不出现大病重病、避免猝死,就必须尽早树立“保命”意识,同时采取针对血管的预防措施。请您牢记“命脉”这两个字。“命脉”的含义就是动脉血管决定了生命,保持血管健康、防止心脑血管突发血栓或出血是预防猝死的根本。“脉”就是“命”,“脉”决定了“命”。如果不在早期采取强有利的措施,总有一天会大祸临头!急则猝死,缓则接受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搭桥手术,动辄几万几十万费用,还极易出现再狭窄,或出现其他脏器的重大疾病,如脑血栓、脑出血。过去有位病人问我:“李军医,为什么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得做心脏搭桥手术?(叶利钦65岁时冠状动脉搭桥四根,76岁去世,克林顿58岁时心脏搭桥三根)没有什么“好药”或办法代替吗?”绝对没有!因为已经太晚了。

成年后血液清洗能力逐年下降,多年以后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内壁上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部分是早已纤维化、钙化了的胆固醇混合物,这种病变医学界称为“不可逆病变”,是顽固不化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和药物能够清除它!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真有能清除这种不可逆病变灵丹妙药的话,那么所有心脏外科做搭桥手术的医生、心内科做支架手术的医生就都失业了!对于中老年人来讲,动脉硬化斑块中的绝大部分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清除的,只有在最近一段时间沉积在斑块表面的松动的胆固醇,才能够被清除掉。我国著名心血管医学家胡大一教授对与血脂异常(高血脂)患者进行强有力的西药降脂治疗,持续治疗一年半后发现,动脉硬化斑块只缩小了0.4%,非常有限。血管内是什么能及时清除刚刚沉积的胆固醇呢?是“血液清洗系统”―卵磷脂和高密度脂蛋白,二者相互配合,把最近沉积在血管内壁的胆固醇清除下来,运到肝脏,转化成胆汁酸,从大便排出。高密度脂蛋白中卵磷脂占了32%,如果人体中卵磷脂的总量少,就会导致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血液清洁能力变差,动脉硬化病变的发展速度加快,甚至形成极易引起猝死的“脆性斑块”(也称为“高度危险斑块”)。从20岁开始,动脉血管每年狭窄1%~2%,如果抽烟,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好的话,每年狭窄3%~4%甚至更多。持续足量服用卵磷脂,可明显抑制动脉硬化,显著减慢血管腔狭窄的速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管腔直到狭窄了75%以上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临床发现,血管内壁的脆性斑块只把血管腔狭窄了25%时,脆性斑块随时可能破裂,就会引起致死性的急性心肌梗塞、脑溢血,可怕的是发病之前没有任何先兆。

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高明的医生是让人不得大病,而不是得了重病后再治疗抢救。在不知不觉、没有任何征兆下突发心肌梗塞等大病,就好像汽车突然自燃、燃烧起大火一样,大多情况是即使及时采取灭火措施,车也完全报废了!汽车自燃的直接原因往往是线路老化而短路造成的,这跟心肌梗塞是由于动脉血管局部斑块破裂何等相似!因此必须树立保护“命脉”的“防中有治”的意识,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必须防患于未“燃”―“治未病”,从现在开始,采取针对性、强有力的措施―遵照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卵磷脂自然疗法”《保命(脉)经》,坚持足量服用优质卵磷脂,及时清除血管内壁上刚刚形成的胆固醇等“血管垃圾”,防止病变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脆性斑块突然破裂导致猝死)。关于卵磷脂的国际学术会议已召开八次,医药营养学家反复强调补充卵磷脂的重要性。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7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9-101-01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病情重。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治疗上常规采用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缓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对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可明显减轻患者自觉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2例,男22例,女30例,年龄19~61岁,平均38岁,均为首次发病。52例均经头颅Ct及腰穿确诊,有高血压病史14例。临床表现:头痛52例,呕吐52例,颈项强直52例,克尼格征52例,神志清18例,嗜睡24例,烦躁10例,血压高14例,双侧瞳孔缩小10例。活动状态发病30例,休息状态发病22例。52例均无肢体瘫痪。头颅Ct:枕池、侧裂池伴第四脑室积血14例,枕池、侧裂池积血28例,蛛网膜下腔广泛积血10例。

1.2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即绝对卧床休息,给适当脱水、降颅压、止血、钙拮抗剂等治疗。发病1~4d开始治疗,颅内压高者先给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快速静脉滴注。1h后常规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腰穿,穿刺成功后测量颅内压,针芯半堵针孔,控制滴速、缓慢放出脑脊液4~5ml,再缓慢注入等量新启用的无菌生理盐水,1~2min后再缓慢放出。如此反复多次,共置换20~25ml脑脊液,每次腰穿放出脑脊液总量多于注入生理盐水总量5~6ml,最后注入地塞米松5mg,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h,术中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变化。每周置换2次。

2结果

嗜睡患者24例,其中14例置换后第1天清醒,10例第2天清醒;10例烦躁患者当天安静;以上34例患者清醒后仍有头痛,再行脑脊液置换即感头痛明显减轻。如此每次置换后头痛均减轻至逐渐消失。10例治疗1次后,16例治疗3次后,18例治疗3次后,8例治疗7次后头痛完全缓解、精神正常,住院13~42d,痊愈出院。脑脊液改变:颜色由血性逐渐变为淡黄色澄清。细胞学改变:红细胞(++++)转为(-)。生化改变:蛋白质量由升高恢复至正常。压力改变:首次治疗压力均高,渐至正常。

3讨论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多由于出血后颅内压增高及血液对脑膜、动脉刺激所致。单纯采用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血管痉挛等治疗,不能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等症状减轻缓慢或难以减轻。腰穿放出脑脊液,再用等量生理盐水置换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大量血液,并能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减轻脑膜刺激征,使头痛明显缓解[1]。

脑脊液置换可避免因血性脑脊液的吸收引起蛛网膜颗粒阻塞而发生迟发通性脑积水,有利于康复。避免了长期使用脱水剂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副作用[2]。注入生理盐水,可保持颅内压相对稳定,稀释含血性脑脊液,减轻有害物质刺激。注入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减少渗出,预防蛛网膜粘连,减轻脑水肿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宜采用持续大量脑脊液引流,持续大量脑脊液引流后,蛛网膜下腔塌陷,血性脑脊液不能被冲洗掉,与脑血管痉挛有关化学物质滞留于动脉周围,易引起脑血管痉挛所致脑梗死发生;同时颅内压低时,脑脊液分泌增多,吸收减少,可能诱发脑积水。我科采用间歇性放液,每次5~20ml,取得良好效果。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优于传统疗法,是一种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积血消除的有效办法,而且简单易行,适用于基层医院[3]。

参考文献

[1]丛志强.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11):694.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8

脑血管病顾名思义就是脑内的血管发生了病变,有时是血管阻塞,有时是血管破裂出血。从现象上看,得脑血管病的人多有半身不遂,有时候是病后不会说话。脑内出血时还可能伴发恶心呕吐,轻一点的病人可能只有一过性半身麻木、无力,过些日子再发生半身不遂。这叫做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管病有几种?

医学书上一般常见的有四种:脑梗塞,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是血管阻塞,脑栓塞也是血管阻塞,主要是指由心脏脱落下来的栓块阻塞了脑血管。脑梗塞是脑血管本身动脉粥样硬化先造成动脉狭窄,然后阻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有动脉或动静脉异常破裂出血到脑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因此应当说脑血管病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

脑血管病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大多数脑血管病发病较急,脑梗塞在夜间后半夜发病较多,突然发现半身不遂或说话不清楚,也有的病人在发病前有些先兆如半身麻木,无力,过几分钟或几小时自动恢复,这种情况是很重要的警报,如果及时治疗有望完全恢复,如果未注意可能发展为完全性半身不遂。

脑出血则多数来势较猛,常在劳动中突然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

脑栓塞虽然也是血管阻塞,但因为是从身体他处来的栓块,发病更为突然,常常在瞬息间突然变成一个病人,这类同志常常在发病前早有心脏病存在。因此,对于有心脏病的人来说,预防脑血管病尤为重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突然头痛,颈项强硬,重症时昏迷,有的人平素有头痛发作史,或偶然在头痛后有一段单眼麻痹斜视等等可做为进一步检查的提示先兆。现在的磁共振血管显象或可发现部分病人出血的病因,一般说此病预防颇难。幸运地是这种类型的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只占少数,大部分脑血管病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预防办法较多。

脑血管病在中国的情况怎么样?

中国在脑血管病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除外)完成了580多万人的全国性调查,了解了全国脑血管病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对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做过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工作,明确了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人群防治方面已有了良好开端,使部分接受防治的人群降低了发病率,现在的最重要的是动员起来使大家都注意努力消除自身的危险因素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机会,健康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作者这篇动员文章中的全国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及患病率分布来源于作者做为责任编辑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一书,危险因素研究部分为同一书全国资料。部分资料来源于作者本人的资料库。

防治方法是用作者编制的脑血管病微机专家系统,监测被检查者本人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建立脑血管病监测库,监测的主要血液指标有血压,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度,血脂,血糖及简要病史。如果被检查者确实存在某种或某些危险因素则对被检查者做针对性消除因素的防治,一面出报告一面存库,定期随防。到目前为止,我们根据世界上最有名的福明翰研究及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资料设计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控程序对就诊者及体检人群做过32,000多人次的检查并存库,对3085人随防,把随防过的监测后患了脑血管病的人,从库中调出他们病前检查结果,经性别年龄匹配与未发病者做对照分析,以求知其发病前的原因。

各省市自治区脑血管病发病,死亡和现患病情况:全国脑血管病做了多次调查,由于样本大小不同、地区不同、各次结果不尽相同,但有共同的规律,每次调查都表示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东部沿海高于西部高原,但地区另有特点,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因而患病率并不高。多为出血性脑血管病。

我国在世界上是幅源最为辽阔的国家之一,地理气候,生活习惯各地有很大的不同,脑血管病发病率有很大差别,东北和华北地区脑血管病发病率与西南和华南地区发病率差别尤为明显,南北方人群的人群血压均值,血糖均值,血脂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等项重要危险因素都有很大差别,这些方面的危险因素都是南方低于北方。城乡差别也很大。在研究中国脑血管病时欲求得全国发病率数很难平均,又不得不平均一个数以代表我们国家的发病情况。

根据580万人群的全国性调查,重症脑血管病(有半身不遂的)每年新发生病人是150万人,死亡数每年近100万人,每年新发生的加上原来发病存病存活的病人每时每刻都有300多万病人等待治疗。如果每人每年治疗一个疗程用费是3000元,每年的治疗费是近百亿元。这些病人家庭成员和他个人对工作造成的损失无法计算。必需动员起来预防脑血管病。

哪些人容易患脑血管病?

这个问题是研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键。只有掌握了那些因素能引起脑血管病才有可能预防脑血管病,防患于未然。目前已知脑血管病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一项世界出名的研究经过18年的随访指出:一位60岁不吸烟,心室不肥大,血糖正常,胆固醇不高的人,他的收缩压105mmHg时脑梗塞的发病几率是4/1000/8年,收缩压120mmHg是6/1000/8年,190mmHg时是44/1000/8年,如果他是吸烟者,血糖稍不正常,心室肥大,胆固醇增高,收缩压190mmHg的话,他的脑梗塞发病几率是229/1000/8年。在这各种因素中高血压是第一因素,第二位的是血糖,第三位是心脏病,每四位是吸烟,近几年有发现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度,载脂蛋白类不正常,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不久的将来也许能发现人体哪个基因链上有些缺陷加以纠正,人就不再受脑血管病之苦了,不过那是后话。

怎样预防脑血管病?

因为脑血管病对人的危害太大,国家早就成立了脑血管病防治委员,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也把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列入全国规划,作为重点课题研究,并要求各级领导作为大事来抓。

根据总后勤部的指示成立了脑血管病防治网,在总医院设立了防治总站,全区分设了14个防治站,用统一监测方法――微机专家系统筛选脑血管病高危个体进行针对性防治。

每个人都可以监测自己有没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对性消除危险因素的预防处理,最大限度地控制危险因素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机会。本文作者资料明确显示认真预防可以大幅度减低血管病的发病率,在全国调查中知道,40岁以上普通人群年发病率是640/10万人,高危个体40岁以上年发病率高达2000/10万人以上,认真预防组年发病率降至207/10万人,不加预防组仍为2447/10万人。

用这种微机专家系统做人群防治工作有好多优点。这种专家系统所使用的知识并不是作者个人的临床和研究经验,它是集中了许多专家的文献经验编制而成,这种专家系统由医学专家自己参与制作,随时根据医学发展修改其知识库,不断更新,使它随时反映出最新医学科学成果。

如前所述,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第一因素,所以医学老前辈吴英恺教授曾经说过:控制好高血压就能减少一半脑血管病,这是很正确的。那么,对一位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控制到什么水平才算控制得好呢?据研究,“应当控制到自己能耐受的最低水平”,过去讲的年龄+90并不正确,现在认为,140/90mmHg就已经是高血压,139/89mmHg以下才算正常。如果能够维持在120/80mmHg或许更好。如果有条件,做24小时监测血压,收缩压平均125/80mmHg最为满意。在这种状态下,对脑、心、肾这些内脏的保护作用最好。目标明确以后,认真管理血压并不容易,高血压病是终身治疗,3天5天或10天8天容易,终身治疗就不好坚持,但是认真做还是做得到的。要想使每个有危险因素的人都认真起来,必需从各方面动员起来。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的第二位原因。一旦患有糖尿病(多是二型糖尿病)也是要终身治疗,先是请治糖尿病的医生多加指导,患者自己要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医生,随时使自己的血糖水平保持正常,尿里没有“+”号或很少有“+”号。每餐吃多少主食,吃什么副食一定概念非常清楚并严格遵守。

吸烟,大家都知道对人体有害,戒除却十分困难,需经不断地宣传,不断地动员才能减少烟民。

用微机专家系统,可以把现在知道的所有危险因素都编入程序,对就检者进行全面的检查,用统一的标准看待每一位被监测者,监测后再次经接诊医生看过使监诊医生作为很有力的诊疗参考依据。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9

怀着一丝忐忑不安的心情,记者走进了王拥军教授的办公室,这时他正在接电话,谈论的恰恰就是即将举行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的相关事宜。等待时,记者环顾四周,一幅“宁静致远”的题字跃入眼帘,或许正是拥有这种心境,才让王教授如此年轻有为。

待王教授接完电话,我们的采访就从这次会议开始……

一谈到“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王拥军教授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这是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学术层次最高的脑血管病会议,届时将有2000名世界各国研究脑血管病的学者出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将推出两大亮点,分别是卒中单元和脑血管介入。此外,王教授还告诉记者,组织这次会议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众健康教育。

听到这里,记者不免有些兴奋,我们做这次专访的意义,也正是为了进行脑血管病的大众健康教育,恰好和这次国际会议的第二个重要任务不谋而合。

认识中风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脑血管病、脑卒中、中风这些概念虽然不陌生,但并不特别清楚。于是,记者请王拥军教授为读者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听到这个问题,王教授点了点头,说道:“的确,这几个概念是有些混淆。脑血管病指的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临床现象;而中风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变。举个例子来说,脑血管畸形称为脑血管病,但只有当其破裂时才叫做脑卒中。而老百姓通常所说的中风,其实和卒中就是一回事。”

“那么,我们还时常会听到脑溢血、脑血栓、脑梗等名词,它们又各是什么含义呢?”记者接着问道。

“总的来说,中风可分为脑缺血性中风和脑出血性中风。”王教授形象地比喻道,“脑缺血正如水管被水垢堵塞了流通不畅,24小时内可恢复的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4小时不能恢复的称为脑梗死。而脑梗死又分为六大类,即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心源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低灌注脑梗死、动脉炎及可卡因中毒等引起的脑梗死,以及其他原因不明造成的脑梗死。而脑出血,则正如水管破裂水流出一样,如果血液流入脑实质则称为脑溢血;如果血液流入脑表面,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和许多读者一样,记者很想了解中风与其他两者不同的特点。

谈到这里,王教授显得十分痛心,他告诉记者,中风的突出特点是高致残率,这在其他疾病中是没有的。60%~7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部分或完全残疾,这包括了肢体残疾、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其中语言和智力的残疾是相当可怕的。王教授说:“这令我想起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1996年的一个关于‘脑的十年’的演讲,布什说,人的本性在于脑的功能,失去了脑的功能便失去了人的本性。我觉得很有道理。”

明确危险因素

“中风危害如此巨大,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它的发生呢?”记者认为,弄清中风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

关于危险因素,王拥军教授说:“中风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已知的、却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男>女)、种族、家族等;二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症、心脏病、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具有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就称作中风的高危人群。当然,高危人群和中风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能够控制中风的群体发病机会。”

“您刚才提到,年龄是中风发病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那是不是可以说,中风是老年人的专利,与中青年人无关呢?”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王教授肯定地回答:“这种想法当然不对,事实上,中青年卒中占整个卒中的11%,而且目前还有年轻化趋势。巨大的压力、不健康的社交方式(比如抽烟、喝酒、彻夜不眠等)、活动量日趋减少,是中青年卒中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熟悉临床表现

说到中风的发生,突然发现嘴角歪斜是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首先想到的症状。中风的临床表现究竟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早期发现中风呢?

王拥军教授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肢体麻木、言语障碍、突然头痛、突然眩晕和表现为复视及单眼视力丧失的视力障碍都是中风的典型临床表现,只要出现上述一个症状,就可能预示发生了中风。王教授还特地补充道:“在健康教育中,我们经常教老百姓通过三个动作来识别中风。第一,对着镜子微笑,观察是否有口角歪斜;第二,双手平举,坚持一会,观察是否有一只手坠落或抬不起来;第三,说一句绕口令,当然是平时会说的,看是否有找词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言语。”

记者接着问:“很多人并没有您所提到的那些典型表现,但却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这种情况属于中风吗?”

“单眼发黑要警惕脑血管病,而双眼出现的常不是。”王教授慎重地说,“脑血管病常出现眩晕,而眩晕不等于头晕,眩晕一定要有天眩地转、左右晃动等感觉。”

“原来如此!相信很多人都把头晕和眩晕混为一谈了!”记者感叹道。

正确地治疗

谈到中风的治疗,王拥军教授滔滔不绝:“对不同类型的中风,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脑缺血为例,它的治疗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是血管再通;其次,是抑制缺血导致的级联瀑布;第三,稳定生命体征;第四,处理急性并发症;最后就是二级预防。”

“我们知道,对于心梗患者,放置支架已经应用得十分广泛,那对于中风的脑缺血患者也是如此吗?究竟什么情况需要手术呢?”

略微停顿了一下,王教授告诉记者,其实,目前国内外对于中风放置支架都还不太普及。患者是否需要手术,主要是看血管狭窄的速度及斑块的性质,而不是狭窄的程度。有的人狭窄程度很严重,但因为是慢性狭窄,血流代偿足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这时就可以不用手术。但是,在利益驱动下,当前血管内膜剥脱、放置支架等手术适应征,在一些医院变得越来越松,这是不正常的。

在谈到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新方法时,王教授十分自豪地说:“天坛医院独创了一种‘鸡尾酒疗法’(paS)。p代表丙酊酚、a代表阿司匹林、S代表他汀类药物,这个疗法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斑块,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说到中风的治疗,就不能不提到卒中单元,这也是王教授在各种场合都反复提到的。记者就此问道:“这个概念可能对普通老百姓还十分陌生,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卒中单元不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系统。”王教授说道,“它区别于普通病房的特点在于:标准化文件的指导,多学科合作以及康复的早期介入。所以,卒中单元可以看作是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是一种组织化医疗。有成熟的实验证实,卒中单元可以使死亡率降低15%,致残率降低30%,平均住院时间降低25%。”

听到这几个数据,记者不禁感叹:“很多人都认为一旦发生了中风,一辈子就算完了。看来,只要进行科学、正确的治疗,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恢复的。”

“的确如此!”王教授十分赞同地说,“虽然中风是一个致残性很高的疾病,但只要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40%的患者是可以恢复的。”

积极地预防

时间已经不早了,记者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中风的预防上。王拥军教授首先解释了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含义。他耐心地说,一级预防指的是对从未发病人群的预防,而二级预防指的是对曾发病人群预防复发,如控制血压、抗血栓、保护血管功能等。他还特别强调,在预防中风上,有几个常见的误区:第一,中青年人不得中风,事实上并非如此,中青年人也应积极预防中风的发生;第二,寄希望于定期输液,只输液是不能预防中风的,关键是寻找和切断危险因素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第三,相信中风预报,而现在有些江湖骗子宣称,化验一滴血就可以预测是否发生卒中,这是一派胡言,希望大家不要相信。

脑腔梗塞康复办法篇10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问题应受到重视蔡柏蔷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一例张锦,侯永生,崇魏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34例临床分析王燕,陈光瑾,李云生

134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耐药情况分析岳立成,王英年,张可佳

如何在internet网上检索老年医学文献

老年人哮喘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的探讨张庆,何权瀛,丁东杰

呋塞米吸入治疗对老年慢性哮喘患者肺功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车洪柱,单兆运,罗凯利

老年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二例陈中和,曾二妹,廖建平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夜间睡眠减氧饱和的观察杨生岳,冯恩志,赵宁伟

血清抗Ⅰ、Ⅳ、Ⅴ型胶原自身抗体的测定及其意义高芳,陈仁涉,李方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伴发冠心病的关系丁国宪,沈捷,陈家伟

克敏能致老年人继发性粒细胞缺乏症二例黄为民,林承钿

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荆忱,杨玉兰,荆忻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膜整合素β2-链CD18含量变化薛慎伍,吴秀琪,彭艳

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无创伤性检测张力,刘金耀,郭华朝

老年人自发性内脏破裂及穿孔84例尸检分析李凤岐,张子诚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后胰岛素治疗59例临床观察王德勋

老年妇女应力性尿失禁患病率及有关因素姜萍,刘向红

老年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黄建荣,吕火祥,周建英

蚓激酶抗凝、纤溶的机制及其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关系张国平,金惠铭,张明

老年医学名词介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老年大鼠耳蜗核钾离子通道在爪蟾卵母细胞中的表达杨卫平,姜泗长,杨伟炎

39例老年人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分析宋凡,王喜宽,胡捷

75岁以上老年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吴东群,孙,陈曼丽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纤溶活性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王建,刘其强,李建章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罗书平,王晓波,董林

36例老年人冠心病心力衰竭伴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析毛继康,沐贤发,张文贤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变化李长清,董为伟

8例老年人慢性多房型硬脑膜下血肿临床分析刘胜,刘远新,王诚

80岁以上肺癌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探讨顾月清,廖美琳,周允中

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2例射频控温热凝术治疗观察王业岗,于训正

第六届国际老年性痴呆及有关疾病学术讨论会简介盛树力

老年人三尖瓣下移畸形一例彭禹,刘凤英,黄燕侠

高度重视老年期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张继志

跨世纪脑科学:老年性痴呆致病机理与防治——香山科学会议第91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小鼠衰老与脑缺血时脑细胞线粒体Dn段的缺失曾昭惠,于宏升,张宗玉

部级继续医学教育《糖尿病合并症诊治研究学习班》将举办

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增龄性改变的形态计量分析刘永海,吴丽娟,苗鸿才

以长期发热为症状的显微镜下结节性多动脉炎一例宁静,鲁刚,葛才荣

老年性痴呆与早老素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吴晓东,江三多,金通观

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伦学庆,章翔,张延庆

老年人脑囊虫病误诊三例吉宏明,陶乐,延鹏翔

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的老年大鼠脑递质受体电流的观察程晓红,张炳烈,崔旭

老年人脑卒中引起的半侧投掷症二例陈庆华,陈文锋,彭燕

开心散对老年大鼠记忆力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黄玉芳,卞慧敏,郭海英

五例老年人高位颈髓肿瘤的手术治疗谢光天,陈海,姚东晓

老年人癫痫23例临床分析李金,陈伟群,曾湘豫

老年人颈内动脉颅外段硬化性病变与脑缺血性疾病的关系郭大乔,王玉琦,符伟国

纯词聋一例王传森,黎元其

经蝶入路显微外科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章翔,张剑宁,傅洛安

心室频率应答式起搏对老年人运动能力影响的评价严静,金宏义,黄元伟

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耐受量观察刘纪改,赵尊忠,宁康

老年人与青年人支气管哮喘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姚婉贞,赵鸣武,刘亚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路奎元,文良元,徐红兵

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的昼夜变化林允信,刘广泰,王育敏

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分析许宏伟,杨期东,张新媛

7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调查石玉中,娄百玉,甘景梨

449例老年人血液病类型分析许燕群,周虹

双吻合器在老年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刘亚林,唐大年,贺修文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等纤溶指标变化郭丽萍,王保法,马俊义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杨杰孚,汪芳,邢宝利

维吾尔族百岁老人健康状况与血液自由基浓度及抗氧化酶的关系冷兴文,,陈瑞英

依那普利防治老年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探讨曾春雨,刘光耀,王旭开

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一例王健,王朝晖

影响寿命和健康的流行病学问题朱志明

老年人硬膜下积液进展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三例王彦夫,孙秀海,王冲

载脂蛋白e与alzheimer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江天,琦祖和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纪要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保障王士雯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评价霍勇,高炜,陈星

老年妇女宫颈癌Ⅰb、Ⅱa期手术治疗146例分析羊正炎

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屈家祥,金莉子,刘红

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郭航远,鲁端,王建安

普罗帕酮与阿替洛尔合用致危险性缓慢心律失常三例肖竞,孙琪,田军

高原老年人Qt离散度正常参考值的探讨李东辉,李蔚林,田忠新

老年人心脏直视手术59例分析姚建民,成杞润,贾清仁

老年糖尿病并存心血管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观察张宁新,吕美霞

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评价伍贤平,廖二元,黄干

老年人胰腺结核一例郑良贤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变化的意义马中富,马虹,蒋祖勋

九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老年期的临床特点张书富,华尔铨,何祚佑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34例临床分析许乐,纪开宇,杨晓梅

老年人健康体检中皮肤病征的调查谷沅珉,熊腊元,朱小瑾

脑缺血及血管性痴呆形成过程中一氧化氮机制的实验研究许丹芸,游国雄,苗建亭

97岁长寿老人急诊埋藏起搏器一例王世襄,徐鸿辉

7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李方明,袁卓庭,康镜波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8例老年人咯血李玉德,陈学香,赖国祥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分析邬春虎,裴仁模,金才益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56例分析王雪里红,陈辉,梁曼

15例老年人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丁少芳,梁瑛,刘双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李保,刘卓敏,李运乾

慢性缺血性肾病与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毕增祺

澳门地区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预后的分析潘健涛,蔡宗仰

老年人糖尿病的综合临床防治王维力

北京部分城区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病率及病因初探牟善初,张晓英,沈文梅

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和肾组织p选择素的表达张爱平,王艳侠,尹格平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路影,蓝红林,马维红

环丙沙星致老年患者阵发性摇头二例杜长军,刘永海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王健军,潘颖,孙林

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徐米清

托卡朋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波动的临床观察王新德,张文记,陈生弟

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一例冯均才,李有华

alzheimer病患者的脑地形图和多项诱发电位变化陈兴时,张明岛,王继军

心率变异性检测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谈中茹,郑柏生,焦青萍

老年人胆囊疾病腹腔镜与常规胆囊切除手术比较阮景德,张晓波,张成裕

核素心脏显像评估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人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周颖,李伟,屈婉莹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测定陆奇,李一平,杨家珍

洛汀新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刘卫国,郑伯良,彭保

高血压患者年龄与左室舒张期充盈率关系的探讨龚卫琴,赵连友,李源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田利奇,周太原,潘巧红

#1含量和浓度的使用

老年人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及其与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关系牛跃平,崔广林,李青菊

老年人肩袖撕裂的手术治疗路奎元,信原克哉,三森歧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肌超声组织特性的改变章天乔

老年人冠状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徐明,郭子黄,陈鑫

静脉滴注环丙沙星致癫痫一例秦忠智,丁新伟

386例老年人缺牙及修复情况分析姚培元,马克,章文铮

脑运动诱发电位及其对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曹起龙

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视觉诱发电位马建军,孙翠萍,徐军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伴乳糜样胸腔积液一例闵俊,张海燕,高春记

老年抑郁症与痴呆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马辛,王京鹤,鲍枫

记忆力缺损老年人向痴呆移行过程中的关联性负变化顾永健,姜正林,张春和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纪要刘季蓉

扩瞳试验在alzheimer病诊断中的意义颜文伟,陈月敏,项志清

老年人瞬目反射的测定和分析董艳娟,左桂金,王苏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徐伟,季耀东,周良辅

老年人早期胃癌71例术后随访宫桂花,张子其,万军

雌激素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鲁道海,张忠民,陈映红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继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一例罗芳,李党生

帕金森病猴模型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的显像研究刘振国,陈生弟,孙文善

帕金森病大鼠神经行为和中脑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的改变李文伟,蔡定芳,陈晓红

尿激酶和抗生素溶液联合胸腔内灌洗治疗老年急性脓胸五例马国尔

老年大鼠下丘脑和垂体神经细胞核染色质的构象研究彭家和,邱平,茆象千

主动脉中膜细胞体外钙化的研究崔晓暄,王士雯,齐鹏

广州市城区7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调查赖世隆,温泽淮,梁伟雄

偏身错觉型癫痫一例陈实,倪家鹤,袁暖容

老年性痴呆患者胼胝体形态的磁共振影像研究陈少琼,姚志彬,全显跃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张克宁,汤玉凤,黄申申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的脑血流频谱变化王实,夏书月,吴艺红

贵阳市老年人义齿修复现状及影响因素宋沈超,黄文涌,赵方贵

中老年人血清尿酸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张亚非,周小兵,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