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7:33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1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本文指出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通过分析开放交互式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产品的特点,提出了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开放交互式电子书相结合的策略,从而力图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开放交互式电子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06-03

一、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就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然而,我国现有的情况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首先,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与外部社会的信息接受、传播的通道并不通畅。其次,在本身的传播受限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还同时面临着来自汉族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信息入侵,被解构及被同化的风险正在与日俱增;在信息被瞬间大量复制的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再次,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少数民族在文化和媒体等领域的从业者不仅人数偏少,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受此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举步维艰。

尽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了更大的冲击,但其同时也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本文所将要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种种特性为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谋求生存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二、开放交互式电子书的定义及其特点

开放交互式电子书大体指的是以普通电子书为模板,通过执行多种操作实现多种交互性功能的综合浏览应用。尽管目前关于开放交互式电子书的具体定义,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新媒体的从业者都暂时无法提供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通过对该类型产品的体验与分析,可以充分了解该产品所具有的各种与其它新媒体形式不同的特点。最早的“开放交互式电子书”应用是由美国达拉斯市的ChafieCreativeGroup所推出的一款名为“immersedition”的ipad应用。该公司将其称为“收款新型交互浏览应用”并于2011年正式在应用商店中推出。以下的这段报道中简单的描述了这款应用的基本功能以及开放交互式小说所具有的一些特色:“immersedition推出后,将出版第一本定位年轻人的小说theSurvivors……这本电子书共有283页,书中共有300个触点,通过页面水印共在500处嵌入交互内容元素。随着用户开始浏览电子书,可以看到涉及史实、地图、图片、视频和人物资料的水印。另外,电子书中还嵌入了3支原创音乐。甚至,你还会发现小说中5个人物主角的twitter档案,他们在twitter上不断的发送推文,让读者了解更多背景资料……它会显示50多个地点图,让你不必深入细节就可以对某地的场景有个大概了解。”①

通过以上的文字可以总结出开放交互式电子书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可以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所带来的一些积极因素。首先,开放交互式电子书仍然是一种以电子书为基础的新媒体形式。既然是小说,那么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必须具备完整的情节和故事性。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情节精彩类型多样的传统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想象力与民族智慧,并且反映了本民族人民的精神诉求。由于缺乏有效的记录,大部分通过口述世代相传的传统故事到了现代正在面临失传的威胁,记录在老书籍上的故事也因为几乎无人阅读而正在被遗忘。如果将这些故事用电子书的形式记录下来,就使这些文本(包括口口相传的)具备了新媒体形式,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播。其次,开放交互式电子书在文字叙述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超文本阅读形态。通过在电子书的各个环节中插入链接、图片、视频、音乐等元素,使阅读者在多渠道的感官体验中对故事本身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开放交互式小说所具有超文本阅读形态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应当重点加以利用的。一方面,当故事情节中出现在其它文化中不能被完全理解的信息时,可以通过增加交互内容元素的方式做出解释说明。这些信息既可以利用拓展链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更加简单直观清晰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交互内容本身就可以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例如可以播放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视频,也可以播放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这就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开放交互式电子书得到多形式多渠道的展现,使阅读者全方位的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从而加深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的了解。再次,开放交互式电子书在融入了多种元素后仍然没有破坏传统的阅读习惯。除了在特定节点增加的交互内容元素之外,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里阅读者仍然在以传统的“翻页”形式对故事进行阅读。

当了解了这些特点以后,所设计出的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开放交互式电子书才能做到兼顾利用新媒体规律与保留传统文化特色。

三、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放交互式电子书

(一)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设计

在传统的故事小说当中,主人公要么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现实或历史人物,要么就是根据故事情节需要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开放交互式电子书的形式下,读者本人成为故事主角并为自己设计虚拟形象就成为了可能。这种设计可以使用户从故事的“旁观者”变为故事的“亲历者”,让用户更进一步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开始阅读电子书之前,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和喜好选择由程序提供的各种虚拟形象并自由进行组合,比如相貌、服装等民族元素。用户在选择虚拟形象,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在传统的故事情节编排当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带来故事情节的整体变化。而当用户选择由本人成为故事的亲历者的时候,故事情节也也就要进行相应调整。如果直接在原有的故事情节上加入新的主人公,整个故事情节就会显得突兀且不符合逻辑,因此需要对整个故事情节进行重新编排,以求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情感更加丰富,情节更富有逻辑性。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改写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故事时,必须尊重原故事的原意,且不能够随意改动故事主线的发展方向以及故事的结尾。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存故事中所体现的思想的完整性,避免随意改动而破坏民族文化的思想与内涵。

(二)交互内容元素设计

由交互内容元素而产生的超文本阅读形态是开放交互式电子书区别于普通电子书及其它新媒体形式的核心特征。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放交互式电子书的当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互元素设计将会对产品能否充分的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放交互式电子书中,交互按钮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要素。用户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经常性地通过点击交互按钮来获得相关的信息。为了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首先交互按钮本身的设计就要加入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但同时,按钮的设计也必须简单清楚,防止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文化符号的设计上而忽略了按钮本身的功能化符号特征。

如果交互内容元素全部都以交互按钮的形式出现,整个电子书仍然会显得单调,并且重复性的出现按钮也会使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视觉及操作上的疲劳感,部分用户可能会在使用过多的按钮后不再选择进行点击,这样用户也就无法完整的接收开放交互性电子书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因此,除了交换按钮以外,其它类型的交互内容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需要与交互按钮交替出现。例如,当故事中出现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内容时,可以选择不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取而代之的则是传统乐器的图案,这首先就可以使用户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这种乐器的外观和基本构造。另外,当点击这个图标时,可以依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弹出文字简介、声音片段及乐器演奏视频等内容。这样,用户就可以从听觉和视觉上对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音乐形式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另外,在适当的位置插入一些小游戏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即通过加入对游戏的来源及游戏规则等的简介,并为用户提供进行游戏的机会。用户可以通过进行游戏感受少数民族传统的娱乐方式,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也就是说,当交互内容元素以多种形式进行呈现的时候,其所包含的信息不论从精确性还是完整性上都远高于单一新媒体形式所能够表达的信息。

开放式交互电子书中所要包含的另一个重要的交互内容就是提供相关网站、论坛与社交媒体的链接。首先,像之前所提到过的那样,开放交互式电子书必须以故事本身为主,而交互内容元素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因此,用户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则可以通过程序中提供的相关网站链接进行浏览和查找。其次,用户可以通过论坛及社交媒体随时与其它用户交流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法,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用户对相同的文化符号形成的不同角度的解读,真正形成跨文化交流从而避免对文化形成误解和误读。

但是,不论是交互按钮还是其它形式的交互内容元素,都不宜过于频繁的出现。从视觉的角度来说,过多的交互内容元素会使界面显得混论无序,无法突出故事本身的重要性,使得用户的注意力不断的被分散,影响用户的阅读体验和对信息接收的流畅度,用户的阅读和思考也会被频繁打断,使得用户始终无法形成身历其境的想象空间,也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因此而失去阅读的兴趣。

(三)多语言版本设计

为了达到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广泛传播的目的,开放交互式电子书还需要设计不同的语言版本,故事要分别以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汉语分别写成,有需要的话还可以设计其它语言版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不同也会对语言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设计多语言版本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将故事用原有的语言进行理解之后,再用其它语言中最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更类似于一种“意译”或者“改写”,这样才可以将词语含义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完整地呈现给不同语言的受众。而当一些文化中具有独特性或者地域性的专有名词出现时,为了不影响用户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设计交互功能元素的形式对词语做出有效的解释。这样的设计方法一方面可以让用户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有词汇用较为简单清晰的方式进行了解,又防止用户被意译词本身的字面意思所影响而产生对于其它文化的错误理解。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各少数民族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保存和信息传播中的独有优势,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内涵。

注释:

①immersedition推出首款小说题材交互式电子书.tech.qq.com/a/20111208/000394.htm.

参考文献:

〔1〕刘建华.CindyGong:《民族文化传媒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洋.新媒体时代引发的民族文化传播思考[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4〕孔钰钦.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J].编辑之友,2013,(8).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2

目前学界对全媒体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论述,但在相关研究中已有相对经典论述。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符号,如文字、图像、声音、光线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信息资源的多渠道采集,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全方位多业务系统的支持,多渠道的资源共享。本质上讲,全媒体是一种将各种新旧媒介相融合的新的传播形态。至此,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相对明晰:在信息资源采集方面,由于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信息网络技术的全面覆盖,传媒行业信息采集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使得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采集多样化、自由化、覆盖全面化,各种在旧媒体时代可能不为人知的讯息在全媒体时代被迅速挖掘并广泛传播。信息采集的方便、高效、快捷、全面同时也使得信息的真实性更加难以保证: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使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得以第一时间在公众面前呈现,诸多名人八卦爆料、娱乐一手信息出自自媒体。例如,娱乐行业中诸多新闻的原始信息爆料都出自一名微博名为“长春国贸”的网友;再如,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部分官员对媒体的把控使得相当多的举报、上访事件最后不了了之,自媒体的出现使得该类信息得以被采集并传播、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大量的虚假信息、谣言也在网络泛滥。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采集来源广泛、覆盖面全,但部分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全媒体时代下的传媒行业能够实现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及统一加工,全方位多业务系统的支持,同时利用立体化传播渠道实现对目标受众的大面积覆盖。以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为例,除纸质媒体外,日报社还在各大视频网站投放相关视频,开发电子版期刊,拥有网页,并在新浪微博中设有官方微博、在微信中设有公众订阅号,从而实现了自传统媒体至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全范围覆盖。相较于传统媒体,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增加了微博转发、微信关注等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受众更为广泛,也正因如此,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大的“爆发力”,一条引人注目的信息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超大范围传播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例如:“雷政富”相关信息在短短一天内在新浪微博就有过百万的转发量,在柴静《穹顶之下,我们共呼吸》的会召开后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视频点播数量已达到千万级,引发全社会讨论,甚至引起环保部长的注意和回复。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全媒体时代对档案文化的影响

全媒体是一种将新旧媒介相融合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采集覆盖更加全面,部分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影响力更大。由全媒体的定义及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采集与传播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全媒体时代对档案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媒介及档案文化的影响力。

1.全媒体时代对档案文化内容的影响。在档案信息的采集方式与存储形式方面,形成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倒逼档案采集方式改革”的局面:由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大范围传播,传统的纸质档案在传播、交互方面存在先天劣势,例如:微博可以实现大众对相关信息的点评,但大家却无法将相关评论写到档案馆的纸质档案上;一份电子文件的传输可以在几秒内完成,而一份纸质文档的跨区域传递则需要少则一天,多则数日的时间。纸质档案的先天劣势使得档案信息若想在大数据时挥作用,必然通过数字化渠道进行传播,由此,其所承载的信息必须完成数字化存储。因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档案文化的承载内容形式由“纸质为主,其他形式为辅”向“数字化存储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进行转变。在采集方式与存储形式发生改变的同时,档案信息的采集内容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悄然发生着变化。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和存贮,真实反映着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档案蕴含文化,档案记载历史,档案传承文明。承担“记录人类思维和活动”功能的档案,其记录的内容也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充实、扩展并受到公众愈发严格的检验。例如,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信息爆炸,及传媒二次革命,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受到关注与推动,为历史档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李刚案”、“李天一案”、“醉驾入刑”等社会事件的背后,都不难看到全媒体所提供的助力。由于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飞速传播,使得档案新的素材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与此同时,档案的内容也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与更加严格的检验,这在官员履历、官员政绩方面尤其明显:陕西省志丹县县长黄华的履历在网络公布后,有网友按年龄推算,这位县长在三岁就上了小学,其中造假嫌疑明显,同时,学历造假、政绩造假、工龄造假等原本校核成本高、查处工作难的档案真实性问题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变得不再是问题。全媒体背景下的社会已然形成“阅读信息———校验真伪———形成舆论压力———责成改观”的相对稳定的舆论推动模式,在全媒体背景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档案信息真实性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提升的同时,其权威性也在全媒体时代下受到冲击与挑战:每一次公众发现档案真实性出现问题,公众对官方档案的信任程度便下降一分,随着全媒体时代信息源的多样化,官方档案不再是获得相关信息的唯一主要渠道,因而使得官方档案信息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全媒体时代对档案媒介的影响。人类传播发展史经过了前语言传播、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直至现在的电子传播,对应的媒介演变则是肢体动作、语言符号、甲骨泥板、纸张、电话、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近乎全范围普及,我国大部分乡、镇、村都实现了网络覆盖,“云存储”成为网络热词“,互联网思维”成为社会津津乐道的话题。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档案也不再仅仅是官方的一种记录,档案信息真正意义的充分建立、管理、应用在企业大部分普及。全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的存储、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2000年前,我国的主要档案存储方式为纸质档案,主要调阅方式为直接调阅或复印,纸质档案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纸质媒介也曾数千年占据信息传递的主要地位。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信息传播媒介变得更加多元:微博、微信、电视、报纸、网页等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使得公众对纸质档案或光盘压缩档案兴致缺缺。这就使得档案信息要想发挥自身价值,其自身的存储、传播媒介必然发生变化。例如,我国百余所高效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情报服务”功能,我国新生儿身份登记全部入网,身份档案全部电子存储。全媒体时代所注重的交互性更注重受众的用户体验,这就意味着,若档案信息不随之进行调整,将不再是公众的最权威信息获取源头。同时,全媒体时代下的“全方位多业务系统的支持,多渠道的资源共享”使得档案信息云共享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档案信息共享系统相对成熟的产品为公安部的身份证管理系统,配备其终端的任一部门可实现对所有在籍持有二代身份证的公民快速身份识别。在商业领域,全媒体时代下的共享“云档案”也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以阿里巴巴公司为例,通过对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巴巴等多个平台用户的信息整合,建立“芝麻信用档案”,成为我国业内首家商业信用评估机构,同时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使得其档案信息具备更高的经济价值。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档案信息的存储、传播媒介逐步由纸质为主过渡到“数字化、云盘化、共享花、交互性强”的新媒介,同时媒介的持有主体逐步由政府官方机关占据绝大部分转变为官方机构与商业机构共同持有。媒介的优质化促使档案文化加速传播,通过研究档案文化传播与媒介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化传承的规律,全面挖掘档案的载体文化内容。

3.全媒体时代对档案文化影响力的影响。诚如前文所言,媒介的优质化促使档案文化加速传播,进而进一步扩大了档案的影响力。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媒介全面升级,档案的存储、传播媒介也相应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改变。由于网页、云盘、微博等新媒介的传递的高效性、用户界面的友好性以及产品本身的高互动性,使得群众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度,也正因如此,全媒体时代下档案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具有更大、更广阔、更深远的影响。以BtV《档案》节目为例,栏目自2009年开播以来,收视率持续上升,居同类栏目前列,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股关注档案、揭秘事件真相的狂热之风,为“全媒体”时代档案宣传工作树立了典范。首先,栏目利用新旧媒体交叉互组,实现了档案立体化宣传。该栏目不仅通过栏目直播向观众以全新的形式传递档案文化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微博实现实时网络评论与留言互动,在观看节目后,还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与此同时,主创人员开通新浪认证微博与观众进行互动,更是极大地通过新媒体进行了有效的宣传与扩散。在全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递愈发开始遵循传播学规律,全媒体时代使得档案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更加偏向考虑“受众的关注程度”因素,因此《档案》节目在节目内容方面更加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大家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并进行相关档案信息的呈现。例如,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档案》就推出了“辛亥革命”系列专题,再如,利比亚问题为公众所关注之时,节目即做了“沙漠狂人卡扎菲落幕”的专题,通过呈现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全媒体背景下自媒体的多维度互动,观众大范围参与讨论,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档案文化,关注档案的建立过程,关注档案的存储,关注档案的管理与取舍,去伪与存真。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新思想、新方式也为《档案》影响力的扩充做出了极大贡献。全媒体时代下,原本相对隐秘的档案作为消费品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全媒体时代下以新的思路进行档案信息传播,也使得原有的档案信息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引发了更为激烈的讨论,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全媒体时代一方面使得档案信息的内容获得了充实,另一方面也使档案信息的真实性经受了更为严格的考验。尽管全媒体时代下部分官方档案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但与此同时全媒体所提供的新的传播媒介使得档案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迅速,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意识及传播手段使得档案所传递的信息受到更多的关注与讨论,扩大了档案信息的影响力。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3

关键词:新媒体;影像档案资料管理;现状;策略

档案管理是记录人类发展轨迹、融汇社会发展信息的重要内容,而影像资料档案管理则成为重要的记录方式。随着信息化社会、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规模、多样化、复杂化的档案信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引领现代人的生活进入到了新的时代。而新媒体对于档案管理的影响不容小觑,如何有效地管理影像档案资料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媒体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开始出现。新媒体和旧媒体两个概念是相对出现并且随时变化的,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1]。因为网络等的出现,让报纸、广播电视等都归为了旧媒体,而在网络出现之前,电视等与报纸、广播等比较则也是新媒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所探究的新媒体主要为网络出现之后带来的新媒体。新媒体总体呈现出科技化水平高、使用人群层次高和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同时,新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也更大,不仅仅停留在对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片段的部分承载上,对于文字数量、图片大小和视频多少等的承载体现出一种“无上限”的特点[2]。此外,新媒体带来的互动体验更是旧媒体所不能企及的。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查找影像资料档案,大大提升了档案管理效能。从目前新媒体的界定来看,这一媒体形态是相对于旧的媒体形态而言的,并且这种媒体形态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最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作为实现平台与实现基础。从其定义的角度来看,这一新兴的媒体形态将多种传播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并且对于新时期的电影影像资料档案形成深刻影响,这也成为研究新媒体环境影像资料档案工作的重要背景所在。

二、面临新媒体环境影像资料档案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过去的影像资料档案管理和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传播方式一般是图片与文字,缺少时效性,我们很难及时取得与把握最新信息和最佳信息,且社会需求者的参与度普遍不高。影像资料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不能同新媒体方面的信息传播速度相互抗衡。尽管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局势下,影像资料档案工作还在不断适应最新的媒体氛围,相关部门主动促进影像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然而,与新媒介技术本身的应用与发展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像资料档案应用始终不普遍,影像资料档案管理部门与社会需求者的影像资料档案意识较为淡薄,科研部门的影像资料档案检索使用率不高。同时,影像资料档案管理渠道和运行模式依然十分单一,那一切都需要主动引入新的媒介与技术方法。此外,在目前的单位档案管理中,老同志所占有的比例较大的,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主体,这些人员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文化素质较低、新媒体操作能力较低,进而影响到了新媒体技术的全面推进。很多的老同志缺乏必要的新媒体操作水平和操作知识,难以适应新媒体操作需求,大大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效能。

(二)机遇

影像资料档案一般是在实践活动与科研管理当中直接实现的拥有储存价值的文字等材料,主要反映了科研活动的总体流程,拥有系统、精确及完整的特征,在新媒体传播当中拥有一定的优势。近些年,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化,大众所接受的信息数量大于其所需求及所消费量,甚至受众不能合理运用或者有效选择信息。社会大众所必需的是有用而真实的信息,且也会侧重于从“权威的”内容生产者方面获取信息,影像资料档案就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内容。新媒体改变了影像资料档案应用模式,同纸质影像资料档案相比较,数字型的影像资料档案信息资源极易进行共享和整合,在数字环境当中有益于重新组织以及集中过去分散的影像资料档案信息。作为开放型平台,新媒体为影像资料档案管理和应用提供了以往介质上不能利用的“多媒体”,增加了需求者的范围,完善了社会大众的信息化需求。

三、新媒体影像资料档案管理策略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发展,构建新的影像资料档案管理服务模式

近年来,影像资料档案机构要全面运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逐步优化影像资料档案管理业务模式,这也成为重要的档案管理发展方向。首先,影像资料档案单位领导干部应当充分认识当前的发展形势,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和传播功能,进而较好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影像资料档案工作者必须转变自身的观念,全面认识到新媒介在影像资料档案管理工作当中的优越性,努力改进影像资料档案管理业务模式,强化影像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把实体影像资料档案同数字化影像资料档案管理融为一体,进而使影像资料档案资源可以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有效的服务。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单位应当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使得这一工作能够获得足够的发展动力。

(二)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强化影像资料档案宣传

新媒体的产生极大地完善了影像资料档案宣传业务的模式与渠道,如今,影像资料档案机构要全面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强化影像资料档案宣传。一是影像资料档案机构能够搭建专业的影像资料档案宣传网站,促使网站汇集一切的数字化影像资料档案馆藏信息,完善影像资料档案宣传部分,便于影像资料档案资源利用者进行有关信息的查阅。二是影像资料档案机构还能开通专业的影像资料档案宣传微博公众账号,运用微博受众规模大、交互性较强等特征加强同粉丝之间的交流,从而完成影像资料档案信息方面的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重视影像资料档案工作,增加影像资料档案的现实影响力。三是以pC、手机等为主的当代移动数字媒体已获得了广泛应用,影像资料档案机构要全面运用移动数字媒体来强化影像资料档案方面的宣传,例如开发影像资料档案app给信息需求者提供影像资料档案信息查询服务。

(三)挖掘新媒体传播潜力,提升影像资料档案资源的使用率

影像资料档案工作的一类重要部分就是进行影像资料档案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在新媒体条件下,影像资料档案机构能通过新媒体来构建电子影像资料档案数据仓库,且为相关的信息需求者提供影像资料档案信息查询服务。也能通过如今的移动数字媒体来开发影像资料档案商品,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来为用户提供影像资料档案信息查询及咨询等服务,从而使影像资料档案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大众的信息化需求也获得满足。

总之,新媒体的产生从多个方面对影像资料档案工作产生了影响,重点体现在对影像资料档案管理、影像资料档案推广、影像资料档案应用等几个方面,如今,影像资料档案部门应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通过新媒体方面的优势来强化对影像资料档案工作的优化与建设,从而使得影像资料档案工作为信息需求者提供满意、真实的服务。

作者:甄小云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柳溪.全媒体时代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云梦学刊.2015(1).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4

1自媒体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

1.1自媒体概述

要想了解档案信息资源化管理,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媒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时展的产物,能够将信息资源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的共享,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是通过数字化的操纵而实现的一种体系,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等能够分享信息资源的一系列载体。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的时代,在过去,传播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常常因为信息的中断而失去联系,但是科学技术改变了这一问题,而真正实现了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1.2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概述

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共享是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既然自媒体是当下主要的媒介,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得以实现。首先我们需要将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并且集中起来,再通过自媒体的传播,最终就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是要想真正的实施起来,还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档案信息资源始终具有三个特色,其一是创造性,其二是开发性,其三是规模性,通过这三个特点,我们就能够最终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

在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式。首先是主动向不确定的对象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其次是单一的向确定的对象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第三种方式是传播者根据不确定对象的要求有选择性的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最后的方式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向确定的用户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通过这四种档案信息传播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广泛的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的掌握档案信息的资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3自媒体与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关系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既然时代带给我们新鲜的体验,我们就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化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就会出现不同的传播媒介,因此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传播媒介方式,但是原有的媒介已经不能同现在的时代相适应,所以自媒体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先进的传播媒介,作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媒体可以说是一项翻天覆地的变革,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我们充分抓住这次机遇,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2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播的特点

2.1首先,我们是不能摒弃传统媒介的,因为它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并且现在仍然在使用中,但是我们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发展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上。自媒体的传播是一种独有的传播模式,具有中心化的特点。同时又要与现代化的新兴媒体进行有效的区分,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正是通过自媒体得以实现的,兼有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特点,人们手中的的档案信息化资源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完全不具有障碍可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方式一定还会继续扩展下去,最终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传播媒介。

2.2档案信息“把关人”发生变化。在自媒体时代,由于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的档案信息比较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信息,而且档案信息前不再经过专业把关人的过滤,把关只能由原来的档案信息之前延迟到档案信息发出之后,由此“把关人”的作用开始弱化,并且这种把关已经开始出现滞后现象。虽然有些自媒体运营商已经对一些词汇、信息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由于自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它已不能阻挡浪潮的来袭因此,一些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违背档案真实性的档案信息自然也就会进入自媒体传播媒介。

3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创新服务研究

3.1立足现有馆藏,改变传播策略

第一,挖掘现有馆藏,此为传播的“生存之道”。开放利用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因此,传播内容可以集中在具有地方特色或其他档案信息不可替代的档案信息及珍贵档案信息上。

第二,从长远上看,优化馆藏结构,采取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与资源开发并举战略,及时开放档案。这就需要档案部门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储备有价值的档案;在开发策略上,应采取独立开发、公益性开发与商业开发i者相结合的原则,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样能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吸引用户的眼球,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3.2对档案信息进行“把关”,保证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性

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必要像纸质档案一样强调档案的“原件”--无论其载体形式如何,是否具有原始性,只要该份档案文件记录的内容与当时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表达的内容信息一致,并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以上两种内容信息确实是一致的,就可以认为该份档案是真实的。

国家、档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制度,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档案信息进行传播的目的是便于广大用户的利用。但是,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不像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那样制度健全,有相关的法律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因此,自媒体要想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发挥正能量,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撑,也离不开档案部门对信息的引导。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教学体系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当今最前沿的、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宽口径应用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艺术创意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从业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更迭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新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数字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艺术创作思维。只有具备应用实践技术基础,创新性才能得以发挥,如虎添翼。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外不少高校重视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将项目或完整案例分解为多个局部案例,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例精讲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内实践基本掌握局部技能点。

2、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应培养学生较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艺术鉴赏基础,从而使学生既具有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和制作能力,又具有艺术创意能力。

3、个性化培养方式灵活。各个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校按照自身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选择进行特色教育。

但就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看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教学缺少层次化。而数字媒体专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是一个复合交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更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由低到高、由基础素养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创新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三、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数字媒体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案例设计。对每门主干课程,要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囊括该课程主要理论、算法、原理和软件操作技术或编程技术的综合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主线构成数字媒体基础实验项目和应用实验项目。学生在实现该项目的过程中,可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围绕综合案例开展新型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将案例分解成与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应的小模块,教师讲解每个模块的实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并将每一模块都设计成可专项训练的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完成各模块并最终整合成整个案例。

3.将案例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可将案例与齐鲁软件大赛、aCm大赛相结合,案例中涉及这些大赛所需的知识、获奖大赛中的题目作为案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实践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跟踪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琪男廖玉龚秋华佟小娟王继军面向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9,(18)。

[2]尹文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6

档案规范化管理,就是按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用科学的原则与方法,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好档案,并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地方新闻档案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提高对新闻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新闻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珍贵的社会财富,它记录了人们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的过程,记录了社会制度变革与进步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并具有客观的不可再生性。因此,新闻档案担负着记录社会的重要职责,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作为地方新闻媒体更要不断地提高对新闻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实抓好。要建立以中心档案室为核心、相关部门协作参与的逐级负责、分层管理的档案管理体系,实行统一保管、统一使用。要根据形势发展及时研究新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措施,并及时组织实施。

二、改善新闻档案管理硬件设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技术已向多媒体、网络和数字技术转化,但是很多地方媒体的档案硬件设施滞后的问题在新闻档案管理工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一些地方媒体由于业务经费紧张,不能改善必须的档案硬件设施,致使档案装具陈旧,设备落后,导致新闻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工作不能正常展开。就这一难点,地方媒体单位首先重视新闻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增加档案硬件设施,改善基本的档案保管条件,配备专门的电脑等设备,为档案的规范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和业务水平

地方媒体采访和撰稿时都要树立新闻档案意识,这样才能有意识地采写和保存好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关系到地方新闻媒体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地方新闻媒体很少有专职档案员,一般均为兼职人员,并且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档案业务培训,所有的兼职档案员身兼数职,各种工作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严重影响了档案规范化建设工作。地方媒体既要培养档案工作者的新闻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和敬业爱岗意识,更要对他们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新的、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知识,以适应新闻档案的管理要求。因此,地方媒体要把培训工作做到位,切实培养出现代型的基层单位档案规范化建设人才,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档案现代化管理手段。

四、加快地方新闻档案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和开发利用

新闻档案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业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性。保存新闻档案的目的,既是记录历史,更是为了开发利用,为新闻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样才能彰显它的价值。当今媒体更加重视新闻的深度与广度,这就需要大量的新闻档案。不论哪一个新闻单位,新闻档案在新闻工作中的作用都是有目共睹的,新闻资料的采用使新闻报道更鲜活、更深刻、更具公信力。在为社会服务中,新闻档案也显示出了它的优势。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7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以信息数据化为特征,将城建档案的收集、检索、管理、利用工作进行数据的存储、提取、加工的过程。从总体上,目前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取得很大的进步,但?c其它信息服务机构相比,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城建档案工作者应该从档案信息服务上加以创新。

1、档案服务理念的创新只有理念上的突破,才有可能实现城建档案的持续发展。创新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人们灵魂深处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探索真理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稍纵即逝机会的敏锐性,一种提升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城建档案工作者首先要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敢于设想,善于思考,用超前的意识研究城建档案潜在的价值,并加以深层次开发,转化为对利用者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变被动服务为积极主动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2、档案服务模式的创新我们经历了传统性、经济化、信息化三种主要服务模式。一种是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的传统性服务模式。其特点是重保密与保管、轻开放与服务,坐等有需求利用者上门。服务手段原始落后,它被新的服务模式取而代之已成必然。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注重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用户第一的经济化服务模式顺应潮流而发展起来。它的特点是服务体制综合化、服务范围扩大化、服务产品商品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另一种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光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它的特点是服务手段技术化,服务产品数据化和服务系统网络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当前城建档案服务的发展趋势。

二、多媒体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多媒体是一种结合文字、声像、图像、动画和视频影像的交织组合。而多媒体技术是指将多种不同类型媒体集成输入到一个系统中去,形成相互联系和配合的有机整体,可在人机交互控制下对其进行处理和利用的综合技术。它突破了以往的信息处理单一的限制,与其它任何一种媒体相比,具体如下特点:

(1)高保真。多媒体的图像和声音是以数字形式存储的,在进行传递和拷贝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失真。

(2)图文声像一体化。将多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达事物,做到可视听信息的一体化。多媒体出现之前,对于每一种单一的媒体(数据、文本、声音、图像等),都需要以不同的技术去处理,而多媒体技术则把所有这些信息数字化了,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更自然、形象、直观地去表达事物。

(3)交互式可操作性。为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操作环境,作为用户界面必须有高效的交互性,即人们可以多渠道地通过计算机交流和沟通并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多媒体系统能进行人机交互,在播放多媒体节目时,能进行人工干预,通过人机交换信息来完成。

(4)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中所采用的数据压缩技术与大容量存储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文本数据和声像信息的海量存储。

(5)强大的网络功能。超媒体连接技术使得数据资源共享成为现实,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向全社会提供各种档案信息和咨询服务信息等。

2、多媒体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1)馆藏中将逐渐增加电子档案和多媒体产品,使馆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传统城建档案馆的馆藏以纸质档案为主。多媒体技术犹如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图文声一体化,为馆藏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2)档案馆藏的信息量将显著提高。多媒体技术中所采用的数据压缩技术与大容量存储技术相结合,实现文本数据和声像信息的海量存储,人们从档案馆通过方便的人机对话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如何实现城建档案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1.提升领导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支持,增加资金和设备投入

领导的支持是城建档案工作开展的基础,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城建档案工作创新,应使领导转变思想,提高对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认识到的城建档案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积极研发、出台各种有利于城建档案发展的政策,从而使城建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多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资金加入到城建档案工作中,加强对各类设备、人才的支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数量不断增多,每年城建档案的数量也不断增多,使得城建档案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对于设备和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应不断补充工作中所需要的设备和人才,加强各类资源的管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城建档案工作的效果不断发挥。

2.促进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和发展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8

一、档案部门疏于与媒介组织合作的不利影响

1、档案信息利用受众面窄。我国档案部门传播档案信息主要是运用本系统内的多种媒介,如档案图书、档案报刊、档案网站等,由于受传统媒介运用观念的影响以及对拓宽档案信息受众面的认识不足,许多档案部门长期依赖于系统内部的媒介来传播档案信息,而疏于与媒介组织合作。但据笔者调查,部分档案图书并不进入图书市场对外发行,受众很难获取到这些图书里的档案信息;而档案报刊的大部分受众又主要集中在档案行业内部;即使是在信息传播上具有诸多优势的档案网站,也常常湮没在各种类型的网站中,不易被搜索到。因而档案信息利用的受众面较为狭窄。

2、档案展览参观人数少。档案展览是传播档案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档案部门经常采用的形式之一,它运用图、文、声、像、多媒体等手段共同传播档案信息,理应吸引到大量受众。但遗憾的是,相比图书馆和博物馆,参观档案展览的受众并不算多。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档案部门疏于与媒介组织合作,没有媒介组织在展出前对展览的相关信息如主题、展期、场所进行宣传,也没有媒介组织在展出期间对展览进行相关报道,以致了解到档案展览相关信息的受众有限,前往参观人数也就比较少。

3、档案“稳态新闻”价值难以凸显。《中国档案报》总编郭海缨曾提出档案具有“稳态新闻”价值的观点,认为“报道早已发生,却系新近发现的事即稳态新闻”,某些档案在重大活动来临、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到来之际公布出来,即具有了“稳态新闻”价值,能够获得热烈的社会反响。笔者认可这一观点,不过笔者认为档案“稳态新闻”价值的发挥除了要选择合适时机,还需要与媒介组织合作,共同向全社会公布档案,才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但由于档案部门疏于与媒介组织合作,媒介组织有的对档案解密和公布规定不熟悉而不敢报道,有的因为没有合作关系而不愿报道,使得档案错失了向大众公布的合适时机,其“稳态新闻”价值难以凸显,相应的社会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

二、档案部门加强与媒介组织合作的必要性

1、档案信息大众传播的需要。随着档案工作的重心逐渐从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利用上,档案信息的大众传播就成为了档案部门工作的题中之义。而要向大众传播档案信息,档案部门仅仅运用自身的媒介显然不够,还需要与媒介组织合作,借助其强大的媒介资源才能实现。档案部门与媒介组织合作,可以开发音画俱佳的档案文化产品如档案电视纪录片,或者运用媒介组织的设备、渠道等将档案信息传播出去,将其受众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受众,真正实现档案信息的大众传播。

2、档案部门自身宣传的需要。一方面,档案部门需要向大众宣传档案工作,将自身的工作理念、工作流程和工作成果告知大众,让大众了解档案工作,认识档案的作用,逐步树立档案意识。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产生利用档案的动机,还能积极配合档案征集工作。另一方面,档案部门需要向大众宣传自身公共形象。一直以来,档案部门给大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机要重地”、“政府部门”的概念上,与大众距离遥远,不利于档案部门走近大众,服务民生,树立亲民的公共形象,而与媒介组织合作,是消除大众固有印象、宣传自身新形象的有效方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政府都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档案部门更应该加强与媒介组织的合作,将开展的多种档案服务项目和文化活动通过媒介组织向大众宣传报道,塑造和展示自身亲民公共形象。

3、公共档案馆建设的需要。公共档案馆是新时期我国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它面向大众,服务大众,“馆藏档案作为社会的公共资源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的基本历史面貌,应该开放的信息能借助各种媒介畅通地传递,并能广泛为社会、公众利用”,集档案信息大众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但是大众目前对档案馆公共性、文化性认识还很模糊,对公共档案馆更是知之甚少,如果公共档案馆优越的信息资源、检索工具、馆库设施等得不到大众的充分利用,将不利于公共档案馆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因此档案部门应加强与媒介组织的合作,加强对公共档案馆性质、特点、功能、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大众宣传和推介,让大众逐步认识、了解、熟悉公共档案馆,争取让公共档案馆成为与图书馆、博物馆一样的大众平时乐于前往的公共场所。

三、媒介组织与档案部门加强合作的可行性

1、档案信息是媒介组织渴望传播的信息类型之一。我国媒介组织要获得生存和发展,需要有一批稳定的受众,能够吸引受众并将其稳定下来的关键因素,则在于优质信息的传播。然而,我国的媒介组织“已经开始进入了渠道过剩和内容短缺的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渠道不断增加,但在内容上却非常短缺”,需要大量的优质信息补充到媒介组织的信息库中。而档案部门保存的某些档案信息正是媒介组织眼中的优质信息,这些档案信息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是大众了解历史真相的最原始信息,当它们达到解密标准,在合适的时机向社会公布时,其“稳态新闻”价值便能得到充分发挥,扩大媒介组织事件报道的信息容量和历史深度,引起媒介组织受众的强烈兴趣,提高媒介组织的刊物发行量或者节目视听率,最终为媒介组织吸引到大量稳定的受众。因此档案部门保存的某些档案信息是媒介组织渴望传播的信息类型之一,这是档案部门加强与媒介组织合作的有利因素。

2、档案新闻是媒介组织关注的新闻类型之一。媒介组织的职责就是及时报道一定范围内新近发生的事件(即新闻),在遵守媒介行业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如果该新闻能够吸引大众兴趣,相关的媒介组织就会对其进行报道。档案部门并不缺乏吸引大众的新闻,关键在于档案工作者要有一定的新闻敏感性,善于运

用新闻策划,吸引媒介组织,如在合适的时机对档案史料的首次公布对社会大众来说就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媒介组织前来报道。因此某些档案新闻是媒介组织关注的新闻类型之一,这是档案部门加强与媒介组织合作的另一个有利因素。

四、档案部门与媒介组织加强合作的具体形式

1、形成常规,在媒介组织出版物上发表档案类文章或档案新闻。档案部门首先要了解媒介组织的信息传播特点,如针对报刊,应了解报刊的出版周期、出版时间、用稿标准以及有哪些适合于传播档案信息的栏目等,然后与媒介组织协商,将具有一定写作水平的档案工作者确定为该媒介组织在档案部门的专栏作者或通讯员,定期撰写档案类文章或档案新闻,在该媒介组织出版物上发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活动和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到来之际,档案部门应与媒介组织共同策划,撰写纪念性档案史料文章,与媒介组织合作刊发,突出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新闻性和震撼力。如2009年是90周年,北京市档案馆《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就与《北京青年报》合作,从馆藏的五四档案史料中取材,组织该馆编研人员撰写文章,以“五四之光――档案解读”为专题,连续几期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2、简化手续,为媒介组织查找档案信息提供便利。媒介组织的记者在写作稿件时,常常需要原始、真实的档案信息作为写作的材料,但由于对档案工作的不了解,以及档案查阅手续过于繁杂,记者们在信息采集时基本不考虑档案部门。为了加强双方的合作,档案部门可以和媒介组织协商,为该媒介组织的记者到馆查阅档案简化手续,及时提供近期开放的档案信息目录,告知档案公布的法规细则,为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档案信息提供便利,从而促使媒介组织在采集信息时将档案部门列入重要信息源,加强对档案信息的查阅和利用,使更多的档案信息通过媒介组织的主动获取传播到大众。

3、合理包装,策划档案新闻吸引媒介组织报道。新闻策划,是指“在不弄虚作假的条件下,针对社会公众和新闻界的兴趣,有计划、主动地‘制造’一些新闻出来,以吸引新闻界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为了让媒介组织加强对档案工作和部门形象的宣传,档案部门可以对开发的档案信息产品和开展的档案服务项目合理包装,策划档案新闻,吸引媒介组织进行报道。档案新闻策划的形式很多,如在重大纪念日召开新闻会公布珍贵档案史料,邀请文史学界专家参加档案图书新书出版评介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档案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座谈会,在“档案馆日”邀请媒介组织记者深入档案工作一线亲身感受档案及档案工作、举办展览、讲坛、中小学生“档案馆一日游”活动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档案新闻策划形式。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9

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对内有助于加快机构内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对外有助于搭建当地献血者共同体。血站档案管理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在纸质化与数字化、保密性与公开性问题间保持良好的平衡。为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质量,血站档案管理者可从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入手,注重新培养媒体运营思维,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

新媒体;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血站作为国家医疗卫生系统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社会与医疗机构的服务型机构。血站档案作为血站日常采血、保管以及用血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图像、表格、视频等原始记录资料。它是一种确认事故责任的法律依据、考核评价依据以及衡量血站管理工作水平的标准之一[1]。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在血站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亟需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主要信息流量入口与传播平台。血站档案管理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积极使用新媒体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用以满足新时期血站档案相关利益者的信息传播需求。

1新媒体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

血站档案管理作为专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传统的专业档案管理一样面临着数字化管理的转型。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站档案管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新媒体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领域。这是因为新媒体的运用是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创新管理手段的一个具体呈现方式。新媒体通常是指数字化新媒体,是继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后的一种以交互性、融合性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网络新型媒体样态。新媒体的低传播成本、检索便捷、互动性、超文本等优势为血站档案管理存储的“数字化”“数据化”与传输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新媒体的运用是推进血站档案管理走向一个快捷、即时以及系统的现代化档案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在血站档案管理过程中新媒体的使用主要有两大作用:对内,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加快机构内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与档案管理的便捷性。血站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组织机构规模以及资金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档案管理并不像图书馆、学校等事业单位一样能够与时俱进,实现很好地数字化进程。在缺乏专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时,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则能够降低其信息存贮以及传播的媒介成本。从而加快血站档案管理的数据化进程,以及提升档案管理者和相关利益人员的检索查询便利程度。对外,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搭建当地的献血者共同体。社群是指基于相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而聚集在一起的松散的群体组织。网络社群是当下青年群体的主要集聚地,并直接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集体行动。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使用,有助于当地献血者降低沟通成本,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以及更好地进行组织志愿献血活动。与此同时,由于这种由网络新媒体所引导的志愿献血社群具有自组织与协作、情感价值传播、聚合力与裂变效应的传播特征[2]。可以使得献血志愿者社群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世界中,从而维系献血者共同体的迅速扩张和健康发展。

2新媒体在血站档案管理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1纸质化与数字化

当下血站档案管理的主流现状是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对于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较少。这一档案管理现状主要源自于对血站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对于地方性血站。地方性血站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才以及经费不足等先天条件的限制,加之在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漏洞,故而血站的档案管理比较混乱。因此,对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向计算机、磁盘、光盘以及其他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存储的电子档案资料转型有着较大的阻碍。基于新媒体对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现阶段血站的档案管理实践对于传统的纸质化与未来趋势的数字化应同时并重。传统的纸质化档案管理作为一种必要的文献资料保存依据可为血站解决日常纠纷以及维护内部工作运转提供佐证。而利用新媒体工具对血站档案进行信息的数字化收集、完善、保存以及传播则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2.2保密性与开放性

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对象既包括血站内部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也包括相关献血者的献血记录档案管理。保密性是其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档案管理中的互动性增加,尤其是以用户内容生产为主的献血者档案信息的自我完善需要献血者的参与管理。故而需要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在保密性与开放性之间的权衡成为了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者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利用新媒体的开放连接特性主动参与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虽然可以对外展示血站内部工作的透明性,提高社会监督,保障其工作的公开性与服务性。但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血站内部人员以及献血者等相关人员的个人隐私。

3新媒体环境下血站档案管理的改善进路

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下,为提高血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加大对血站的相关硬件媒体设备的投入是应有之义。但与之相匹配的相关软件配套举措也是必不可少的。

3.1转向参与式档案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社交媒体为主的各种新信息平台的出现,为血站的档案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即参与式档案管理方式。“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档案管理从业者基于新媒体环境借助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技术,主动介入个体活动所生成的各类档案的管理,并在其中彰显档案管理者的主体效用,从而实现对个体档案的系统化管理[3]。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主要具有:凸显个性化、协同式的多主体参与、多维度的功能该模式等基本特征;其模式主要有:官方档案机构主导、商业机构主导、学术机构主导、公众主导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4]。基于参与式档案管理的基本模式,血站档案管理者可借鉴官方档案机构和公众主导这两种模式,以自身血站的官方机构为主要逻辑起点进行主导参与式档案管理,同时辅助公众主导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降低自身官方机构的工作成本量,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用户内容生产(UGC)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公众主导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作为血站档案管理的一种辅助方式是有着广泛的现实基础的。

3.2注重培养血站档案管理者的新媒体运营思维

在新媒体环境下血站档案管理者进行参与式档案管理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体运营思维。在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情境中,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维媒介”激活了个人对社会信息传播内容的需求与偏好、对社会信息传播资源的掌控能力以及闲置的信息传播资源[5]。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运行的一种“操作系统”,有着一套独特的运行逻辑。新媒体作为参与式档案管理的主要数字化工具,血站档案管理者应时刻遵守着媒体运营的规律。微博、微信、自身专属移动客户端app(两微一端)的配置作为当下信息社会的主要传播渠道,血站档案管理者可依据自身的人力、物力情况进行适当调配用以作为参与式档案管理的媒介流量入口。此外,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参与式档案管理时,其媒体运营的核心应着眼于打造自身血站档案管理的“平台型媒体”。并且一定要注重培养自身关于平台型媒体运营的开放、激活、整合和服务的核心思维[6]。血站档案管理者在进行参与式档案管理时应遵循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原则。时刻注意与献血档案者进行良性的有效互动,同时鼓励这些献血者参与档案信息完善与维护,从而凸显参与式档案管理的个性化和协同式多主体参与的特征。

3.3提高血站档案管理者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血站档案管理工作与高校档案管理等其他专业档案管理工作一样都存在着: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人员观念落后、档案工作媒体化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7]。这是因为对于血站档案管理工作者而言新媒体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着诸多需要适应与培训的地方。新媒体的运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信息社会中的素养。因此在媒体硬件设备齐全的基础上还需要血站档案管理人员拥有相匹配的媒介素养,才能将档案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优化改革。“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8]。关于媒介素养的子维度有着众多的分类,其中最为核心的维度分别是: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媒介知识、以及媒介参与[9]。因此血站档案管理者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时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媒介认知方面。血站档案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媒介类型、传播特征、面向受众等基本常识的学习与积累。同时需要强化对网络信息传播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边界以及规避知识。其次,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方面。血站档案管理者应强化新媒介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其中关于血站档案信息内容的收集、编辑加工、把关、、修改等相关信息传播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信息的独立思考、深度解读、核实报道、批判质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媒介参与方面。血站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决定了档案管理者不可避免的进行媒介参与。血站档案管理者应调整媒介参与心态,以积极参与管理的心态去调动媒介使用,用以配合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勇.业务档案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08(19):30.

[2]金韶,倪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4):113-117.

[3]魏娜娜,李明.自媒体背景下“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探析[J].兰台世界,2016(14):57-59.

[4]周文泓.社交媒体环境中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15):116-122.

[5]喻国明,焦建,张鑫.“平台型媒体”的缘起、理论与操作关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6):120-127.

[6]喻国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兼论“平台型媒体”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2):41-44.

[7]刘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5(13):34-35.

[8]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04(4):101-102.

新媒体发展方案篇10

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茂君教授主编的这套新媒体系列丛书,包括《新媒体概论》(周茂君)、《新媒体技术》(洪杰文)、《新媒体广告》(张玲)、《新媒体营销》(周丽玲)、《新媒体运营》(刘友芝)、《全媒体新闻报道》(马二伟)、《网络视频拍摄与制作》(李明海)、《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杨)、《web技术原理与操作技巧》(何明贵)和《英美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侯晓艳)十本。它们重点从技术、传播、营销三个方面,梳理出较为系统、完整的网络与新媒体教学体系框架,并在内容设置上将案例导入、理论探讨与知识的实际应用三者紧密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一、编写体例向国外高校案例化教学看齐

传播学是理论与实操并重的学科。在传播学领域诞生了许多传播理论,这些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时这一领域也非常强调实际操作。案例教学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一个很好方式,既能让理论知识容易被理解,增加内容的可读性,又能增加理论的说服力,辅助学生学习。

在国外,以案例分析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的教材十分流行。国外高校各类教材都追求案例化教学,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理论知识的介绍和案例分析的比例比较均衡,并且时常用经典的或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或者印证有关理论观点。但是,在国内,这类教材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比较少见。就目前而言,国内教材一贯的体例是在每一章前,以导入阅读的方式,提出本章所要讲述的问题,即“学习要点”和“学习要求”,或者总结每一章的学习目的和框架,然后以分节的方式,依次对问题展开讨论,以达到辅助学生学习的目的。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比较直接地传递理论知识,但是阅读起来比较枯燥,并且不易理解。

本套新媒体系列丛书在编写体例上向国外高校案例化教学看齐。每章的开篇导入新媒体案例,由此引发出本章的相关内容和话题,然后再进入理论前沿,展开问题探讨,最后是知识的实际应用。如此,案例导入、理论探讨与知识的实际应用三者由浅入深,又深入浅出,并相得益彰。比如周茂君的《新媒体概论》、周丽玲的《新媒体营销》、张玲的《新媒体广告》和杨的《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编辑》等,在每一章前都导入了新媒体案例,再结合案例引出理论问题,进而进一步阐释。而李明海的《网络视频拍摄与制作》、洪杰文的《新媒体技术》以及何明贵的《web技术原理与操作技巧》也在各章中引入大量的案例,试图通过案例来引导读者思考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类新媒体图书编写中存在的问题――要么全是枯燥的理论表述,要么全是一个个的案例堆砌,缺少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也缺少知识的实际应用环节。这种由案例导入理论知识,再由理论探讨进入知识的实际运用的体例,是对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的学习与借鉴,顺应了案例化教学发展的潮流,是与国际接轨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由案例导入引出理论话题

通过导入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新媒体案例,提出问题,引出本章要讨论的理论话题,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能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对本章内容有所感知,同时能够根据案例指引,主动思考问题,增加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套新媒体系列丛书所选案例具有趣味性、新鲜性和代表性三个特点:

第一,趣味性。首先,作为案例,相较于枯燥的理论知识,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阅读性。其次,作者选用独特的视角呈现案例。最后,为了更好的阐释显现内容,作者在案例中加入了许多配图,便于读者理解文字内容。

第二,新鲜性。本套新媒体系列丛书以近5年案例为主,尤其是2013年、2014年和2015年。

第三,代表性。本套系列丛书所选的案例,从选题方向和传播广度来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套丛书的内容覆盖技术、传播和营销三个方面,符合学科发展方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学科。导入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引出理论话题,那么案例与理论的相关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理论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而案例能够从浅层次触及理论知识,并且吸引读者深入探究。比如在关于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介绍上,李明海在《网络视频拍摄与制作》第1章“网络视频概述”中,为了介绍什么是网络视频,作者在这一章末以“拓展阅读”的方式分享网络视频的案例,在案例中以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如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乐视等为主体,分析它们的生产状态,提到了网络视频的兴起、网络视频的版权问题、视频网站上市以及视频网站在新的竞争形态下如何生存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引入到与网络视频相关的理论知识,让读者能够直接理解网络视频的含义,并对网络视频产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案例导入引出理论知识典型范例。对于一些难以区分和辨析的概念,引入案例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周茂君在《新媒体概论》第5章“传播参与者:从受众到网众”中,列举了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案例,并且提出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转变:作为传播活动的一个构成部分,我们由当初被动的受众,变成了现在主动的网众,我们的角色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并影响着传播效果。这个案例从人们生活出发,选择了人们所熟悉的社交平台――微博,从微博的兴起和发展说起,让人们感知到自己作为传播者在角色转换上所发生的变化,然后引出理论知识部分――受众和网众。这样,读者对于受众和网众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知道受众和网众最基本的区别,对于接下来的理论学习是非常具有帮助的。周丽玲在《新媒体营销》第6章“搜索引擎营销”中,为了更好的阐述搜索引擎营销的概念和特征,概括搜索引擎营销的基本方法,在本章前引入了伊利的搜索引擎广告作为案例分析: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伊利集团与搜狗输入法进行合作,用户可以定制伦敦大巴元素的搜狗输入法皮肤,为了配合线上“伊利搜狗大巴”互动活动,搜狐《奥运早新闻》主持人带队到伦敦街头,寻找伊利的红色大巴,呼应线上互动。在本次活动期间,伊利奥运大巴皮肤的总体下载量达到2496803次,线上互动参与量为3990163,《奥运早新闻》播放次数为4500000次。案例一方面展示了搜索引擎营销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初步呈现了搜索引擎营销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案例的驱动下,读者对于搜索引擎营销有初步的印象,这样有利于后期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从理论探讨到知识的实际运用

对于理论知识的探讨,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就是“深入”以后还要“浅出”。本套新媒体系列丛书,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理论是对现实存在的总结和升华,来源于实际,最终要回归到实际中。本套新媒体系列丛书强调“深入”之后的“浅出”。所谓“浅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案例,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实现“学以致用”。如周丽玲在《新媒体营销》第11章app营销中,在介绍了app营销的概念、类别、历史、营销模式和策略之后,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掌握app营销中“有用是前提”这一准则,介绍了可口可乐推出的名为CHoCK的手机app案例,用户下载此款app后,在制定的可口可乐沙滩电视广告播出时开启app,当画面出现可口可乐瓶盖,且手机出现震动的同时,挥动手机去抓取电视画面中的瓶盖,每次最多可捕捉到3个,广告结束时,就可以在手机app中揭晓奖品结果,奖品都是汽车之类的重量级奖品,对消费者来说颇具吸引力。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手机app即使功能单一,但是它们能给用户提供实用的价值和功能,就能吸引消费者,所以,在设计app广告时,要考虑“有用是前提”这一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