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8:13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1

关键词科技报告资源工程成果转化

一、引言

科技报告不仅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建立现代化的科技报告制度就成为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在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依靠现有科技管理体系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国家立项资助的科技项目的科技报告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收集和管理,使其由信息孤岛纳入到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科技报告制度的建立包括科技报告的产生、收集、检索、获取、收藏等多个方面,为科技管理、决策、创新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和可靠保障。

二、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

(一)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目标

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目标为使其成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利用现有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科技报告工作的管理,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报告的撰写能力和提交意识,并逐渐演变成为科技知识资源积累的基本手段,成为政府科技投入及产出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作为可公开的政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目标分为几个阶段实现:第一步,到“十二五”末阶段,建立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的标准规范,形成科学、高效、合理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第二步,到2020年,形成基本的国家科技报告工作的政策法规环境,逐步完善各项基本制度,建立基本的组织管理架构,基本实现收藏共享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由国防、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统一的科技报告体系。

(二)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原则

(1)政府主导,强制呈交。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在制定科技报告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基础平台搭建和组织体系构建方面,充分依靠政府的强制力量,从而推动国家创新性资源的快速积累和有效积累。

(2)以用为本,服务创新。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重点为创新自主服务能力,提升公共科技服务的创新能力,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

(3)统一标准,共建共享。制定能适用于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统一标准,推动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联合共建、合作共享的工作模式。

(4)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先将局部地区或部门设为试点,在试点运行过程中摸索规律,从而探索出实用性更强的科技报告制度,并逐渐加大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力度,推动整个科技报告体系的完善。

(三)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框架

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总体框架包括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以及共享交流体系的建设。

(1)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离不来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护,这是实现科技报告收集、管理、共享、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基本依据。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科技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到合法程序中,以保证科技报告的产生、收集、管理和交流工作的合法性,维护科研部门及科研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2)组织管理体系。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及实践,主要依靠国家、部门、地方和基层科研本部门组成的三级体系的力量,各个体系之间,按照“谁出资,谁管理”的原则,负责科技报告的产生、提交、审查和管理工作。国家已经的《国家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办法》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已起草的《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承担着推动各部门全面实施科技报告制度的重任,对各地方、各科研部门的科技报告工作起到指导指导性作用。

(3)标准规范体系。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是科技报告产生、收集、管理、共享的统一形式,建立这一体系主要任务为研制和宣传科技报告的编写、编号、保密级别的划分及管理、基本元数据等各方面的标准,对科技报告的编写―审查―提交―验收―加工―利用等工作流程进行科学规范。我国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方面虽然仍处于落后阶段,但仍然在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技报告编写标准》《科技报告元数据集》和《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标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已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进程。

(4)共享交流体系。科技报告要从管理到使用,离不开共享平台的建设。我国在科技报告呈交和共享服务系统的建设方面主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在原有的科技部门一站式申报平台中开发科技报告报送专栏;另一方面建立的共享服务系统正在进行全面测试,通过测试后的平台将为公众提供免费查询科技报告的服务,用户通过实名注册后还能进行浏览全文。

(四)科技报告制度实施的意义

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是国家创新举措的必然选择。科技报告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能源紧张的今天,国家的经济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利用水平。我国对科研的投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指数却处于落后阶段,科研投入及产出比例严重不符,造成了资源和经费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规范的科技报告制度,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管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后,不仅将推动我国科技研发工作,还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从而推动我国的创新举措。

三、结束语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知识,即便具备这一能力,消耗的时间和财力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庞大的数字。国家利用政府的强制,将社会各领域的科技成果集中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共享平台,使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了解国家的最新科技动态,加快科研进程的同时,还能促进科研转化的进程,使科学研究真正转化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施向群单位为枣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施利群单位为枣庄市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处)

参考文献

[1]张铣清.对发展中国科技报告工作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1995(06).

[2]范文.中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与运行机制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4(07).

[3]石颖.美国科技报告制度的经验和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

[4]胡红亮,王维亮,于洁.网络时代的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08).

[5]范文,赵今明.中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科技,2014(01).

[6]赵俊杰.美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概况[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13(03).

[7]王伦.打造“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告体系建构研究[J].内江科技,2014(01).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2

图1大会主会场图2出席年会的各位嘉宾年会围绕“后危机时代工业的创新利器”主题展开7月28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秘书长张云泉博士主持,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王泽玉研究员分别致欢迎辞和开幕词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计辅》主编钟万勰教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教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凌天钧总工程师,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nVH总工程师庞剑博士,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碰撞安全总工程师赵会博士,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计辅》编委杨志刚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吴锤结教授,陕西省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信息中心张林鹏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副总干事崔素荣女士,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秘书长沙峰副处长,西门子pLm公司生命周期仿真市场总监BUSHRichard先生等

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由王泽玉研究员主持钟万勰院士作题为“力学与控制的Cae”的报告;庞剑博士作题为“汽车nVH-Cae的问题与挑战”的报告;吴锤结教授作题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的报告;BUSHRichard先生作题为“仿真分析市场的发展方向”报告;英特尔公司工作站服务器产品市场经理罗一峰先生作题为“借助英特尔应对Cae领域设计分析和仿真带来的挑战”报告专家们的精彩报告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图3中国科学院院士、《计辅》主编钟万勰教授图4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庞剑博士图5《计辅》编委、同济大学杨志刚教授图6西门子pLm公司BUSHRichard先生每届年会的“Cae技术趋势论坛”都是重头戏,今年的报告更是精彩纷呈,组委会精心选择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为大会演讲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杨志刚教授作题为“汽车空气动力研发――试验与仿真”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作题为“等几何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的报告;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岳中第研究员作题为“探讨两化融合,Cae瓶颈与破解之道”的报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李春亭主任作题为“打造Cae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报告;LmS公司技术总监石银明博士作题为“设计验证阶段仿真解决方案”的报告;安世亚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掠虏┦孔魈馕“让Cae仿真成为产品设计的驱动力”的报告……专家们的报告内容前瞻性很强,理论与实践并重,赢得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

图7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图8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李春亭主任本届年会还设国防科技工业、汽车交通、先进制造科技与应用专题分会场,为航空、航天、兵器工业、汽车、船舶、通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代表提供专业研讨和交流的机会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审计报告公共物品产权审计关系审计基金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且越发成熟。但是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单独涉及审计报告产权的研究甚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之所以大部分研究会计信息产权的文献并未特别提及审计报告,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多数学者将审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杜兴强(1998)认为,审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审计报告虽不直接产生会计信息,但它增加了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可信赖性。再者由于对多数投资者而言,他们购买一个公司的证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信该公司财务报告的高质量,而审计报告有助于肯定或否定这一结论。然而,笔者认为,虽然审计报告不可能离开会计报表单独存在,但是它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首先,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单一而不可分的,它所针对的是会计报表的表达,而不像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那样丰富多彩,每个报表信息使用者可从中各取所需。其次,审计报告的供求机制也不同于会计信息。审计报告由注册会计师(Cpa)提供,其初始产权归Cpa所有,企业需通过支付审计费用来购买其产权;而会计信息则是由管理层生产,在现阶段其产权归公司所有。所以,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现阶段审计报告产权属性,重构一种新的审计关系模式,力图为消除其公共物品属性带来的消极后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二、审计报告的资产属性与产权安排

(一)审计报告资产属性的演进历程

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审计报告具有不同的资产属性。自现代审计于18世纪诞生以来,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审计报告资产属性的发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

现代审计的产生根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有限责任公司制的产权结构下,公司的所有权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两权的分离程度还十分有限,主要表现在股东人数有上限规定,且公司高管往往具有股东身份。Cpa在完成公司所有者的审计委托后将审计报告直接呈交给股东,审计报告主要为数量有限的股东所享有,其他外部各方无权过问。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报告的产权还只是简单的小范围的个人产权集合形式,具有俱乐部物品的特征。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股份有限公司制的产权结构得以产生并不断健全。其中,在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中,股权已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股权交易使得股东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以至很难辨明公司的股东是哪些人,最终形成所谓的委托者“虚位”。在此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公司的股东(潜在投资者),因而他们也都有权获得公司的审计报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审计报告已演变成公共物品。

以上审计报告资产属性的演进历程表明,公共物品并非其天然和本质属性,而是特定历史阶段下制度安排的产物。

(二)审计报告公共物品属性的解析

在产权经济学看来,公共物品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不可分性,即消费者只能在保持物品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消费者共同享受,而不能将其分割为可以计价的单位供市场出售;二是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该物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也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量,某个人对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妨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享受;三是非排他性,即一个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同时消费,且人们不能根据某个人是否支付了费用来决定他的消费价格。

现阶段的审计报告已具备了公共物品的三种特征。首先,审计报告是Cpa对公司会计报表总体表达是否合理、公允所发表的意见书,其传达的Cpa的意见是单一明确且不可分割的,只能是无保留、保留或拒绝表示其中一个,而不可能同时传达多个信息或模糊信息,使用者不可能分而用之。究其原因,可知是审计报告的本质使然。这表明审计报告具有不可分性。其次,现阶段的审计报告由企业或股东向其他需求者免费提供(审计关系异化的表现)。任何一个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使用都不会引起对审计报告的“损耗”或是减少其他使用者的效用,而且企业支付给Cpa的审计费用(审计报告的生产成本)也不会因为审计报告使用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审计报告具有了非竞争性。最后,审计报告可由众多使用者同时使用,而且由于广大的潜在投资者的存在以及企业的免费提供,使其消费价格实际上无法确定。这成为审计报告非排他性的表现。

(三)审计报告的产权安排

针对审计报告的公共物品属性,存在两种形式的产权安排,即正常审计关系模式下的产权安排和异化审计关系模式下的产权安排。

在正常的审计三角关系中,Cpa接受股东委托对管理层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意见后,由委托人即股东支付相应的报酬,而股东则根据经审计师验证过的财务报表来评价管理层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并作出进一步的决策。正如审计报告的称呼所指,审计报告由Cpa向全体股东呈送,其产权归全体股东共同所有,并由其提供给其他需求者无偿使用。由于股东作为一个特定的团体,存在一定的入会门槛,排除了股东以外的人对审计报告产权的拥有。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审计报告产权就具有了俱乐部产权的特征。

在异化的审计关系中,股东大会根据管理层的推荐选聘Cpa,同时由于股东对公司经营事务的远离以及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普遍存在,管理层所推荐的Cpa往往都能通过股东大会的批准,从而使原本处于被审计地位的管理层通过层层“关隘”,最终在实质上拥有对审计师的选聘权。审计报告的生产实际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审计报告的生产成本由公司承担,而其他需求者(包括股东)都将免费使用。此时,审计报告的产权已然归上市公司所有,成为了一项法人产权。

三、审计报告公共物品属性的后果分析

(一)审计质量难以提高

审计报告具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的非排他性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源。共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他使用共有权利的监察和谈判成本不为零,则他在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由此产生的成本就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承担。且一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也无法排除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所有成员要达成一个最优行动的谈判成本也可能非常之高,因而,共有产权导致了很大的外部性,其中公共产权所导致的外部性最大。另外,由于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用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效用,因此,公共物品会引发“搭便车”现象,每个人都不愿意为使用公共物品而支付费用。

在现行审计关系的制度安排下,审计报告总是在公司或股东与Cpa进行产权交易后提供给债权人、政府、潜在投资者等需求方使用。由于审计费用由公司或股东承担,其他使用者因无偿使用而纷纷“搭便车”。公司或股东作为信息提供者无法补偿所消耗的信息生产成本(审计费用),最多只会提供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没有动力要求Cpa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1]。因此,笔者认为审计报告具有的非排他性造成的外部性和大量的“搭便车”行为是导致审计质量不高的重要根源。

(二)审计合谋频繁发生

从产权理论角度来说,审计的产生是企业的所有者为保护自己置于公共领域的会计信息产权不受管理当局的侵犯,而向独立第三方寻求监督检查管理层,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武丽,2005)。理论上来说,所有者应当对该独立第三方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所获得的审计报告的可靠性。然而,在现行异化的审计关系模式中,股东、债权人、政府和潜在投资者等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并不直接从Cpa手中获得审计报告,而由管理层转交。这种与初始产权交易的远离,使原本在双方之间已经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导致使用者所承担的监督成本大幅增加。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使用者在权衡利弊之后,很可能放弃对Cpa和管理层的监督权。同时,由于审计报告产权的模糊,产权主体权责边界界定不清,导致大部分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称,各主体对审计报告无偿使用所引发的“搭便车”行为使得使用者没有足够的动力对Cpa实施有效监督。

在监督成本增加和监督动力丧失的情况下,在审计合谋博弈中Cpa选择合谋的机会主义动机就很可能转化为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诱发审计合谋,导致Cpa与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共同攫取置于公共领域的会计信息产权(武丽,2005)。

综上可知,审计报告公共物品属性带来的外部性是导致诸多不良后果的主要原因,而现行的两种产权安排却无法消除这种影响。德姆塞茨认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内在化的激励。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产权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费用,二是产权能够将外部性内部化。这为我们通过新的产权安排来消除审计报告产权的外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上述审计报告属性发展的历程可见,公共物品属性并非审计报告的“本来面目”。这为我们通过产权安排改变审计报告公共物品属性提供了可能性。

四、审计关系模式重构:从产权安排的角度

(一)来自“科斯的灯塔”的启发

在科斯之前,传统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作为公共物品的灯塔必须由政府提供,因为私营灯塔是无从收费或无利可图的。科斯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中第一个以事实为根据反驳了这一观点。科斯发现,在1610—1675年间,在英国私人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在当时的灯塔制度下,私人投资灯塔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获得向船只收费的授权。该申请还须由许多船主签名,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而过路费的多少则由船的大小及航程经过的灯塔数来定。虽然到了1842年后,英国的灯塔又全收归公有,但这至少证明了灯塔私人生产是可能的。“科斯的灯塔”为在审计关系模式重构中审计报告产权安排和政府介入提供了启发。

1.审计报告的生产可由私人(Cpa)提供,各使用者成立一个俱乐部式的机构并通过交纳一定信息使用费来获取入会资格;审计报告由Cpa生产出来后其产权由Cpa转让给俱乐部,并由俱乐部提供给需求方,从而改变审计报告的公共物品属性。在这一关系模式中,审计报告的初始产权归Cpa所有,通过由俱乐部购买其产权,终极产权归需求方的形式促使Cpa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并由此加强对Cpa的监督,防止需求方因与产权交易的远离而导致有效监督的缺失。[2]

2.由于私人收费的客观限制,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政府介入。主要表现在:由政府发起并组织俱乐部日常运转;入会费的收取经政府批准并借助政府帮助收取;同时,俱乐部日常运转的费用除可在入会费中支取外,政府也有义务提供,一方面政府是审计报告的需求方理应交纳一定的入会费,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其履行政府职能的支出。

(二)审计关系模式的设计:审计基金模式

1.审计基金模式概述

审计基金模式下,审计基金是由各审计报告需求者组成的一个俱乐部,俱乐部成员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客户、供应商、潜在投资者与管理层[3]。审计报告由审计基金向Cpa购买,而后直接交给已经交纳一定入会费的俱乐部成员使用。此时,审计报告产权是一种俱乐部产权,归俱乐部成员共同所有。

首先,对股东和潜在投资者的收费可通过股票交易所采取每笔股票交易中根据交易金额向交易双方收取一定比例的审计费用。由于股票市场上成交金额大,且实行双向收费,因此可以保证审计收费的充足性。根据2005年沪深股市成交总额和上市公司审计市场收费总额,经过笔者测算(即便不考虑后面的收费来源)对股东的收费比例约为交易额的1‰[4]。这个比例对股东和潜在投资者来说应该不算沉重。其次,管理人员可以从他们的薪金报酬中按一定比例扣除作为俱乐部入会费。再次,政府可以在审计基金成立之初以及运行过程中以专款拨出的形式作为其入会费。最后,对于其他需求者采取的交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在他们需要审计服务时向审计基金购买。

2.审计基金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

(1)审计基金的组织结构

对于审计基金的定位,考虑到其应该保持的独立性,宜将其界定为一个非盈利组织,由负责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转、维持投资者信心的证监会和负责对审计师行业进行管理、对审计领域较熟悉的中注协共同推选代表成立。审计基金内部可设立管理层负责基金的日常工作和执行审计委托、支付审计费用。针对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审计基金内部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化,按照行业在管理层下设立若干个部门,分别负责某一行业上市公司的审计委托中对事务所的资格审查并关注该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专家确定标底提供帮助。

(2)审计基金的运行机制

审计基金模式下的审计委托方式可借鉴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首先,审计基金各行业分部可根据中注协掌握的各事务所规模、人员配置、以往表现等情况对参与本行业竞标的事务所的资格和胜任能力进行审查,严格市场准入门槛。然后,基金管理层按照行业推选专家组成若干专家组,每次可从中随机抽取部分专家来确定该行业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标底。此时,基金中各行业分部可依据其掌握的该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动态为专家确定标底提供帮助。最后由专家组确定中标的事务所,并由基金管理层与其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各中标事务所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应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审计基金管理层,由其支付审计费用。管理层通过各种媒体将审计报告最终转交给信息使用者。

考虑到审计成本因素,笔者认为不宜进行过于频繁的招标,同时又为了防止审计师与客户因长期合作而影响独立性,可将每次招标的间隔期控制在3年左右。并可规定一家事务所对同一公司连任不得超过2次,以防止事务所与该公司应长期交往而产生“感情”。

(3)审计基金的监督机制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应该包含较为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对审计基金的监督也可分为内部和外部监督。首先,可在基金内部设立监事会,由其对基金管理层和各行业分部在审计委托、付费过程中是否合规、尽责进行监督制衡。监事会成员可由证监会另行指派人员或推选一部分外部专业人士担任。其次,外部监督可引入国家审计,由审计总署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告。

(三)对审计基金模式的评价

作为为改变目前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合一现象而设计的制度,审计基金模式有自己的突出优点。第一,它设置了一个独立的审计委托机构,解决了因委托人虚拟化所导致的审计委托关系异化问题,改变了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在经济利益上依赖的现状,从而使审计师不受制于人,其独立性得以保障;第二,由于采用了较为公正的招投标方式选聘事务所,各事务所站在同一位置展开竞争,因此有望解决我国事务所在业务承接中长期存在的行业垄断、地区垄断问题,加强事务所之间的竞争;第三,在这种审计关系模式下,由于审计师获得的正常效用有了保障,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实施舞弊时,其选择与审计师合谋的收买成本也会增加,从而减少审计合谋发生的可能性[5]。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当然,这种审计关系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由于审计费用的来源主要转向审计报告需求者收取,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股东承担,这无疑会增大公司的融资成本,对公司筹资规模,甚至投资决策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其次,由于基金规模较大,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将会产生大量的货币贬值损失。所以是否需要运用基金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其保值增值,也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6]。

五、小结

作为一种新的审计关系模式,审计基金模式具有独特的优点,但由于收费对象的变化,涉及到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变化,也可能受到一部分人的反对。不过笔者认为,改革总是会带来阵痛,虽然以往的许多研究对提高审计质量、治理审计合谋提出了各种建议,但是都还不够彻底,而这种通过重构审计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审计报告公共物品属性来消除其消极影响的方法,则从另一种角度提出了建议,为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和治理审计合谋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R.科斯、a.阿尔钦、D.诺斯.2003.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

[2]蔡柏良.2004.从产权角度看滋生会计信息造假的成因与治理.商业会计,4

[3]杜兴强.1998.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7

[4]杜兴强.2002.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会计研究,2

[5]王雄元.2003.试论产权基础会计的俱乐部模式.财会月刊,a4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4

热词:智库国际传播中国故事话语权

2013年6月,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编的《印度洋蓝皮书: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13)》作为中国第一部有关印度洋的蓝皮书后,很快引发了外媒尤其是印度媒体的关注和热议。同月,印度智库的研究员根据蓝皮书中的内容,对中国在印度洋问题上的外交战略发表了分析,甚至蓝皮书篇章设置中出现讨论中缅关系的文章也被用来作为中国在战略上的一种衡量。之后,日本媒体也紧随印度媒体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观点。

《印度洋蓝皮书》引发的关注并不是一个个例,每年上百种智库报告的,不止国内媒体竞相报道,外国媒体也十分关注,而且不仅是传媒业发达的美英等国,中国周边的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媒体,也希望通过书中智库专家的解读一窥当下的中国。有些课题组也希望通过这一机会对外表达中国学者的观点,在会上邀请外国媒体与中国媒体共同报道,扩大国际影响力。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而,如何通过智库报告这一特殊品类图书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观点在国际舞台发声亮相,更好地把一个真实、丰富、立体的中国展示给世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让中国思想走向世界,智库为中国发声应起到积极作用

(一)中国声音的传播困境

虽然,国家提出要重视构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但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外部世界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但中国声音并没有以他期待的形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思想总是在被接受者那里才能体现其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就要在如何让信息的接收方,西方的受众们能听到、听得懂、愿意听上下足功夫,认真研究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体四个方面的特性,让中国思想走向世界。

1.媒体尴尬国际化当前,中国面对几大传媒业巨头垄断国际话语权的严峻形势,以Cnn、BBC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传播中国声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同时,为确保在中国的有效传播,西方媒体也是煞费苦心,积极开展针对中国受众的调查,还专门研究了对华广播的对策。

我国政府希望国内媒体能够踏出国际化的步子,加入全球竞争的浪潮,从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进而提升国际话语权,并赚取利润。但中国媒体由于现行体制限制、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目前面临一种“传而不通”的尴尬局面,传统媒体迈入国际传媒第一方阵步伐缓慢,即使是网络媒体,虽然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国际化优势,但是各大互联网公司也正在经历国际化的种种困难。

2.传播内容不鲜活在对美国国际话语权策略的研究中发现,其话语权策略尽量做到概念新颖、层次分明、朗朗上口,且具有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实效性强的特点。相对于美国在话语权策略上的精耕细作,徐占忱(2014)认为,中国在故事讲述的方式、手段以及知识和技能不足,对当下中国每天发生着的生动鲜活的实践,还没有给出足够多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二)智库发声助力话语权建设仍待突破

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这些年,国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智库开展活动在政治上创造了良好氛围。但是,中国智库的崛起之路依然坎坷不断,在对中国智库走向世界高涨的期待中,智库在构建中国话语权方面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这中间虽然存在制度性的限制,但是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眉认为,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说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似乎只是媒体的事,智库作为舆论产生的重要源头,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智库声音应该成为中国声音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智库不仅是国际传播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还能够提供丰富的舆论储备,能够影响大众的思考方向。

1.构建国家形象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外公众对一个国家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评价,包括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成就等。当前,“中国”及其变种仍然不绝于耳,而中国智库和媒体只能救火式地被动应对,即使中国智库在反驳西方宣扬的“中国”时,也大多是采用西方的话语、概念和逻辑体系。

察哈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提出,长期以来,新加坡被西方舆论描绘为、家族统治的典型。现代新疆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将新加坡描述为儒家资本主义,成功地改变了外国人心目中的新加坡形象,可谓最成功的公共外交之一。有鉴于此,中国智库在释放影响力的同时应该注重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这是其开展公共外交的一项重大课题。

2.解读中国模式目前,西方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存在误解、偏见,甚至是仇视,中国智库迫切需要利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向海内外受众传达关于中国发展的真实信息。清华――卡内基齐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认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国,需要中国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们把“中国要什么”的政策关切、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出来。

原北京社科院副院长梅松认为,3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模式”,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界对“中国模式”关注得很不够,研究得很不够,宣传得很不够,出现了集体失语。反观西方学者,其热心的程度和研究的深度令我们汗颜。我们再不发声,再“谦虚不语”,就会放弃研究的主导权,丧失话语权。

5.助力国家外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指出,传统公共外交理论认为,公共外交是以政府为行动主体,但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公共外交的行动主体已从政府拓展为以政府为主导,以智库、利益集团、媒体和普通公众等为主的多元行动主体。这些多元化的行动主体共同构成了当今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的“多轨”公共外交体系。而智库在其中可以发挥推动舆论,充当政府替身,为外交穿针引线的作用,是寻求共识、弥合分歧、拉近距离的连接点,其弹性沟通可以宣泄、缓解因争端导致关系紧张的情绪。

二、智库成为认识当今中国的窗口,也为中国发声起到显著作用

中国智库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话语体系,离不开对媒体和舆论的影响和利用。近年来,中国智库已经开始注重探寻如何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而通过智库产品的,将专家观点透过媒体传播出去,通过在社会上制造一些议题,引发大众的关注和讨论,是智库扩大影响力常用的做法。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智库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国内引发大众的热议,同时也可以通过国外媒体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认识当今中国发展形势的窗口,发挥引导国际舆论的作用。

(一)用数据描述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每年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在官方数据公布前,《经济蓝皮书》中专家对于下一年经济形势的预测特别是GDp增长率的预测常常会激发外媒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速度的猜想,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都结合蓝皮书的内容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展望。而《社会蓝皮书》每年对于中国现状扎实的调查报告同样吸引了外媒的注意力,美国《纽约时报》就针对2016年《社会蓝皮书》中《北京、上海、广州社会中间阶层调查报告》中中间阶层政治参与情况的数据进行了引用。类似的情况还有,法国媒体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编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关于中国移民数据的报道,及外媒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编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中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形势的报道等等。

当下,一些重要数据本身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新闻事实构建价值链的重要来源。在这里,智库报告中的数据成为描述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展现更为客观,而国家高端智库作为主体也使数据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也更有影响力。

(二)维护国家外交,彰显专家观点

有研究对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政治、外交/国际关系、社会民生、经济是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报道的四大主题。同时,另一研究对2015~2016年度国际舆论场的热点事件与话题归类统计也发现,国家领导人动态、国际关系、突发事故、全球经济以及恐怖主义属于热门领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和外交问题始终是国外媒体关心的重点。例如,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主编的《美国蓝皮书:美国研究报告》中中国对于美国“一哥”地位的肯定,这样的观点在外国媒体契合了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一再强调中国只是个发展中国家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美国和其他地区部分人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的一种回应。

智库是国内与国际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双边和多边外交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新思想可以通过不同国家间的“二轨”互动来测试其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特别是对那些敏感的安全问题。2013年5月,云南大学主编的国内首部《印度蓝皮书:印度国情报告(2011~2012)》在总理访印前的引起了印度媒体的关注,印度媒体认为蓝皮书经过精心起草,极力避免抱怨边界争议和达赖等问题,为总理访印期间营造积极的氛围。该书课题组经常在国家领导人访问某国前夕或某项重大国际会议召开前该国的报告,这种时点的选择不仅成功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可以说对国家的外交活动也起到了正向的作用。特别是国际类智毂ǜ娓应注重外媒的传播能力,一些课题组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如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在《日本蓝皮书:日本发展报告》时,就邀请了《朝日新闻》《东京新闻》以及nHK等多家日本媒体进行报道。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5

蔡丛光(1975―),男,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成都,610074),博士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财务状况好坏与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关系。mcmullen、Dorothy和Ragahunandank(1996)的实证研究表明,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会提供内部控制报告。通过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1]

2.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Davidm.wills(2000)认为,内部控制报告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有正相关性。[2]

3.内部控制缺陷及其影响因素。Krishnan(2005)检验了1994―2000年变更审计师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128家公司,她发现审计委员会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ashbaugh-Skaife,Collins,andKinney(2005)发现,拥有大量的存货和公司规模增长快,小公司和经常报告亏损的公司更喜欢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辞职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正相关。[3]BryanandLilien(2005)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有实质性漏洞的公司规模小、业绩差、有较高的值,通常会有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等重大事件,在披露日股票收益为负,总市值仅占S&p500家公司总市值的1.28%。[4]GeandmcVay(2005)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的披露与公司复杂性正相关,与获利能力负相关。[5]KrishnanandVisvanathan(2005)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会议越多、审计委员会里财务专家比例越小,具有频繁的审计师变更特征的公司报告的内部控制漏洞越多;没有内部控制漏洞的公司将会更多地进行财务预告;审计任期和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没有显著的关系。[6]

(二)国内研究现状

1.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现状。李明辉、何海、马夕奎等(2003)对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公司对内控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动力不足,高质量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高于低质量的公司,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公司披露情况好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7]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改进及监管途径。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00)和饶盛华(2001)提出,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体系并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8]张立民、钱华、李敏仪(2003)提出,对St公司必须强制披露标准的内部控制报告,同时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核。

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益与成本。蔡冬梅、郑婕霞(2005)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益主要是为公司带来资源流入、提升企业价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得足够的信息用于决策、促进资本市场的整体有效;成本主要是建立内控系统的支出、审计成本、法律事务及诉讼成本以及监管成本。[9]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

本文分别对2003―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a股上市公司年报进行了研究,年报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省略),其中2003年共选取593家,2004年共选取650家,2005年共选取817家,2006年共选取642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2003―2006年选取的一般性上市公司样本中,根据披露的详细程度进行分类,如果公司仅披露“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类似语句则定义为“简单披露”;如果详细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内容及其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则为“深度披露”;如果详细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指出本公司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则为“内部控制缺陷”。

一般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位置主要有: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核报告,2003―2006年一般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位置统计如下表所示:

1.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大幅度增加。在2006年年报选取的642家样本中,共有625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占到97.35%,比2005年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样本高出19.75%。

2.深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大幅度增加。在2006年年报选取的634家一般性上市公司样本中,共有570家进行了内部控制信息的详细披露,占到89.91%,比2005年一般性上市公司中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样本高出84.38%。

3.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位置发生变化。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位置在2003―2005年年报中以监事会报告为主,而2006年年报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位置由原来的监事会为主变为重要事项为主。

4.部分公司披露了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三、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本文采用超额收益法,计算平均超额收益率(aaR)或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偏离零的程度,以探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股价造成的影响。

假设一:资本市场是有效的。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我国证券市场已符合半强式有效性的假设,即证券价格已经充分且及时地反映了所有公开披露的资料。因此,股价应会对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及时做出反应。

假设二:深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对股价产生正面影响。所谓“深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指的是详细披露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投资者如果获知公司深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就会认为该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值得信任,就会提高对该股票的评价,导致股价上升。

假设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所谓“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指的是详细披露本公司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指出本公司内部控制所存在的缺陷。投资者如果获知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就会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产生质疑,就会降低对该股票的评价,导致股价下跌,换言之,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

(二)指标的选取与构造

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methodology)的市场调整模型来计算超额收益率。具体做法是:将某交易日样本所属行业的指数收益率作为该样本的期望收益率;某一交易日样本的超额收益率aR为其实际收益率与所属行业指数收益率之差;在预测超额收益率aR时,将年报公布日定为第0日,以年报公布日前3日后10日共14个交易日作为研究窗口。本文将涉及的样本公司按雅虎财经的指数排行类别分为:地产、食品、运输、制造和

服务等类别。

(三)研究样本

2003―2006年进行深度披露的有657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有33家。在样本筛选过程中首先剔除年报公布日前后15天内有重大事件的样本,本文所指的重大事件,是指股份质押、股份冻结、对外担保和诉讼仲裁四大类;其次剔除估计期与事件期内连续3个交易日以上无股价数据的样本,由于研究期内有曾被停止交易的样本公司,因此,为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剔除估计期和事件期内连续3个交易日以上无股价数据的样本。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深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与股价关系的单样本实证结果。图1是深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研究样本在2003―2006年的年报公布日前后的aaR、CaR(-2,t)的时间分布图:

研究样本在年报公布前2天、后4天左右股价有上扬,在年报公布5天开始股价大幅度回落,并且超额收益趋于0,表明市场已消化了该信息。(-2,t)的CaR值表现出了明显的正值特征,这说明深度披露内控信息具有正面的信息含量。

2.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与股价关系的单样本实证结果。图2是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研究样本在2003―2006年的年报公布日前后的aaR、CaR(-2,t)的时间分布图:

研究样本在年报公布前2天股价有上扬,但在年报公布后1天股价大幅度回落,并且累计超额收益率在(-2,9)显著小于0,表明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

统计结果表明,在事件日后第7天、第10天在10%水平下单尾检验显著,其余均不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深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CaR值表现出了明显的正值特征,这说明深度披露内控信息具有正面的信息含量,支持了假设2。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CaR在(-2,9)上显著小于0,表明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但aaR的统计结果不显著,原因一方面在于上市公司很少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即使披露也是在万不得已之时才披露;另一方面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公司样本数量少,影响统计结果的显著性。

(二)政策建议

1.加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我国证券监管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仍然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为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监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内部控制运行现状,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应当予以惩处。

2.应由中国证监会出台具体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细则。虽然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6年出台了内部控制指引,其中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但由于证券交易所在证券监管体系中处于自律监管的地位,颁布的指引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仅对上市公司发挥指导性、参照性作用,因此2006年的年报中仍然有极少数公司没有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中国证监会代表国家行使证券监管职能,因此应由中国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细则。

3.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细则内容的建议。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细则应该强制要求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并制定一定的披露格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素包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和披露内容两方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指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四个方面,披露内容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鉴证报告两方面。考虑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内部控制框架没有正式颁布、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初次执行会大幅度增加成本、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没有出台,因此应该对不同企业进行分步实施,首先是在国内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实施,然后再全面推行。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上,应该强化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监管和加强社会公众监管。

主要参考文献:

[1]Hermanson,Heatherm.2000.ananalysisoftheDemandforReportingoninternalControl.accountingHorizons.

[2]Davidm.willisandSusanS.Lightle.2000.managementreportsoninternalcontrols.Journalofaccountancy.

[3]Hollisashbaugh-Skaife,Danielw.CollinsandwilliamR.Kinney,Jr.,2005.theDiscoveryandReportingof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priortoSoX-mandatedaudits.workingpaper,Universityofwisconsin,iowaandtexasataustin.

[4]StephenH.BryanandStevenB.Lilien,2005.CharacteristicsofFirmswithmaterialweaknessesininternalControl:anassessmentofSection404ofSarbanesoxley.workingpaper,wakeForestUniversityandCityUniversityofnewYork.

[5]Ge,w.,andS.mcvay,2005.thedisclosureofmaterialweaknessesininternalcontrolaftertheSarbanes-oxleyact,accountingHorizons,forthcoming.

[6]GopalV.KrishnanandGnanakumarVisvanathan,2005.Reporting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inthepost-Sarbanes-oxleyera:theRoleofauditorsandCorporateGovernance.workingpaper,GeorgemasonUniversity.

[7]李明辉,何海,马夕奎,唐雨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改进[J].上海会计,2003(4).

[8]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9]蔡冬梅,郑婕霞.小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益与成本[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aResearchontheListedCompanies'internalControlDisclosure

FengJian1CaiCongguang2abstract:therearealotofresearchesoninternalcontroldisclosureafterthepassingoftheSarbanes-oxleyact(SoX),whileChinesescholarshavealittlestudyandfocusonnormalresearches.throughreviewingtheliteraturesconcerninginternalcontroldisclosurehomeandabroad,thisarticleys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listedcompanies'internalcontroldisclosureathome,andthenconductsempiricaltestontheperspectiveofthemarket’sresponsetointernalcontrolinformation.

Keywords:ListedCompanies;internalControl;informationDisclosure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6

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勘测行业进入超常规发展,行业单位的服务领域和规模发生较大变化,行业单位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有部分城市勘测单位的服务主要定位于服务政府等公益事业;也有少数城市的勘测单位已改制成民营公司(如南京、大连、深圳等)或国有企业(如北勘、芜湖)。多数城市勘测单位仍然是一方面为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等公益性事业服务,提供勘测和地理信息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承担项目,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但与全国许多事业单位一样,城市勘测行业也存在着“定位方向不清、体制模式不明、管理运行机制不科学”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约着行业进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将在深入把握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改革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新时期符合城市勘测行业特点的属性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一方面有助于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外部支撑环境;另一方面就行业内各城市勘测单位现阶段的体制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为行业内各城市勘测单位把握体制改革阶段的发展方向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引,促进城市勘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交流学习,深化内部改革,加强管理创新,促进行业单位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勘测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对城市勘测工作的新要求和为满足社会各界对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从单位内部运行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在质量管理方面,多数勘测单位都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的单位还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对质量、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上了新台阶;在人事制度方面,基本实行了在职人员的聘用制度;在分配制度方面,逐步建立了较为科学的符合现代企(事)业制度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在财务管理方面,建立了适应现代企(事)业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在经营管理方面从传统的以计划经营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市场开发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在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制定了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和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有的城市勘测单位获得高新企业认证,进一步从税收等各方面享受优惠政策;有的城市勘测单位成立了高新技术公司、软件企业,提高了本单位的科技研发实力,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使经济效益有了大的提高,许多工程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市级奖励。城市勘测行业单位通过相互走访、学习和交流,单位的科研实力、科技水平、管理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勘测事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将加强城市勘测行业内各勘测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学习,增进各城市勘测单位的业务合作与拓展,增强城市勘测单位的市场竞争意识,分析制约行业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探讨行业内部改革的方式方法,为深化城市勘测行业经营体制、管理模式(包括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调整提供建设性意见,推动各城市勘测单位的管理经营模式创新,以利行业经营型体制的发展。

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前期准备工作今年3月23日城市勘测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城勘专委会”)在三亚召开了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上提出了开展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的计划,与会代表经讨论一致同意开展课题研究并提出了很好的实施性意见。5月初,城勘专委会向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汇报了开展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工作的方案,得到了协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致赞同。5月17日,在桂林召开的全国优秀城市勘测工程评优工作交流大会上,城勘专委会介绍了开展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的背景、内容与架构和工作组织模式等,并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支持。会后,城勘专委会确定了“中国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课题专家组成员,拟定了行业内主要合作单位。与管理咨询机构(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就行业发展研究的前期调研工作进行了协商沟通,制订了《中国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确定了重点调研单位及课题计划和合同等。城勘专委会已将《中国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发放给所有会员单位,启动了行业发展研究课题的调研工作。课题研究组织模式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推进,达成既定目标,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由城勘专委会主导,各主要城市勘测单位参与,由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相关各方的主要工作职责如下:(1)城勘专委会:负责课题的总体组织与推进,确定课题专家组成员,把握课题的研究方向和进展状况,审查和课题成果报告等。(2)专家组(17人):主要负责课题前期框架的审议,参与课题的开题研讨、研究报告稿的审议、报告成果的最终评审等环节。(3)参与课题的城市勘测单位(34家):负责就本课题的推进委派相应的成员或联络员,承担相应课题研究经费,对咨询公司所承办的具体调研工作给予充分配合。(4)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指派1位项目经理,2~3位咨询顾问及行业研究员参与到课题组,承办课题具体工作,包括课题的前期资料收集、课题方案框架制定、课题实地调研、课题中各类相关报告的撰写等工作。(5)其他城市勘测单位:必要时配合、协助专业咨询公司完成课题相关调研问卷和必要的深度调研工作等。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式本次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式主要采用调研方式进行。为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提高行业发展报告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本次课题调研将采用多种调研方式来完成。(1)重点调研与一般调研相结合重点调研选取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分布,具有代表性质的城市勘测单位,突出调研信息的典型代表性;同时广泛开展一般调研,保证调研结果的普遍适用性。(2)网络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网络调研通过网络的形式增加调研信息的广泛性与及时性,也可以增加调研的便捷性与经济性;同时开展实地调研以保证调研信息的真实性,加大调研信息的挖掘深度。(3)模块调研与专项调研相结合模块调研即问卷调查,应用模块调研方法,快速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数据,也可增强调研结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专项调研能深入获取政府等权威机构的专项数据资料,提高调研的有效性,同时保障调研成果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课题研究成果的编制与验收研究课题报告的内容(1)主报告①城市勘测行业发展回顾;②城市勘测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及突出问题;③城市勘测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④城市勘测行业发展对策及建议(法律政策层面、行业管理层面和行业单位层面)。(2)专题报告①适合城市勘测行业特点及发展需要的体制模式专题研究;②城市勘测单位业务发展专题研究;③城市勘测单位管理创新专题研究;④城市勘测单位科研管理与技术创新专题研究。研究课题报告的审核验收以专业咨询公司课题组为主完成报告初稿后,城勘专委会组织专家进行初稿报告讨论会,对初稿进行审议研究,并征求行业单位特别是常务理事单位的意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专业咨询公司课题组再根据初稿讨论意见进行报告修改后,形成最终报告(主报告和专题报告)。城勘专委会将最终报告提交包括政策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专家进行大范围审议,并组织专家组与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终稿意见征求会,对终稿进行审议讨论;专业咨询公司课题组根据终稿审议意见进行报告报告最终修改完善。城勘专委会根据专业咨询公司课题组提交的研究课题最终报告,组织专家进行课题验收与评审;验收合格的报告将印刷成册,发送所有会员单位参考应用。

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

(1)应用课题成果,增进城市勘测单位与行政主管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提升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勘测行业的认知度,优化外部支撑环境。城市勘测行政主管部门在勘测保障服务上起着主导作用,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上起着引导性作用。课题成果能向城市勘测行政主管部门全面深入地展现城市勘测行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发展水平,在主管部门与各城市勘测单位之间搭建相互了解与沟通的桥梁,使城市勘测主管部门更好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为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完善各项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性支撑与建设性意见。随着城市勘测向大众化、普适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接触、认识、了解、关心城市勘测事业。加大课题成果的宣传,为大众提供一个了解城市勘测行业的新窗口,提升广大群众对城市勘测行业的认知度;课题成果能全面反映城市勘测工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活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课题成果,扩大城市勘测行业的影响力,提升行业地位,为城市勘测事业的科学发展与顺利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应用课题成果,明确城市勘测行业的改革定位,把握体制改革的实质内涵,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城市勘测单位,绝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是此次体制改革的对象。因此,此次改革将给整个城市勘测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应用好课题成果,明确城市勘测行业的公益服务性定位,切实把握好此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涵即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深入领会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借助课题成果中所提出的改革对策与建设性意见,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作为城市勘测行业创新发展的契机,构建勘测公益服务事业的新格局,促进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3)应用课题成果,深入解读行业政策,把握转型时期政策导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迎接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勘测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同在。课题成果能深入剖析现阶段城市勘测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行业内各城市勘测单位提供建设性意见。应用好课题成果,加大行业间企业管理经验的交流沟通,拓宽城市勘测单位管理思路;把握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发展,破除城市勘测行业内原有的体制机制症结;理顺城市勘测单位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晰、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科学人事管理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职工福利、社会保障体系;把握转型时期政策导向,变挑战为机遇,全面推进城市勘测单位的体制机制创新。(4)应用课题成果,适应市场需求,丰富城市勘测公共服务产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城市勘测公共服务是以向政府提供服务为主,但同时也离不开市场开发。政府性质的公共服务更多地体现出城市勘测的公益性、基础性、保障性,市场开发则是直接针对并满足社会大众的特定需求,市场开发的公益性产品同样是城市勘测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应用课题成果,迅速摸清市场环境,掌握社会大众对城市勘测公共服务的需求,转变以往按常规勘测、按规范勘测的勘测模式,推进城市勘测单位按需勘测发展。改变以往勘测公共服务产品单一,产品短期的现状,推出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勘测公共服务产品,提高勘测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勘测服务模式,完善城市勘测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勘测行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促进城市勘测工作价值的全面提升。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公共受托责任;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17-02

一、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

财务报告是一种书面的报告文件,企业通过编制并公布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政府的有关机构和社会上的有关方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财务资料。对于财务报告的基本含义,国内外会计学界有不同的表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8年发表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曾明确指出:“财务报告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而且包括传递直接或间接的与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有关的各种信息的其他手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第17号公告认为,“财务报告是影响一个企业的事项或由企业从事的交易对企业影响的总体性的描述。不论单个企业或企业合并集团,意欲通过它把通用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7条所下定义是:“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以上各种对财务报告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认为财务报告是把一定期间内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书面文件,它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文件。

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目前,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财政总预算单位、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它们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提供政府的财务信息。目前,中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为中心展开,而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主要提供关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以及实际与预算相比较的信息,如果按照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受托责任层次结构的划分,中国目前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大致可归入第五层次的受托责任报告。

二、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关于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研究起步较早,尤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这些研究成果多是针对发达国家进行研究所取得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涉及较少,但有许多研究成果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Rose(1977)提出发展中国家政府舞弊问题,认为有必要提高财政资金透明度,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这实质上提出了政府会计的符合性目标。Buchanan(1977)提出,“政府宗旨(总体目标)和有限责任公司(私立单位)相反,政府往往倾向于提供更多的服务(扩大责任),结果导致了预算的扩大和经常性赤字”,由此提出了政府会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能。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FaSaB)分别就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报告主体等有专门技术界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0年了财政透明度公告,按照公告要求,要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状况信息,并且要涵盖所有外部融资的交易和取得实务捐赠的记录。这是对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在政府财务报告会计基础的选择上,众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选择了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二)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专门研究相对来说非常少,现有研究基本上均遵循理论先行,由点到面的思路。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在政府财务报告领域,中国学者编著的专著仅有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赵建勇编著的《政府财务报告研究》一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该书内容包括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主体、目标、会计基础、报告模型等。该书立足于全面考察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点,对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完善进行了一些探索。

赵建勇(1997)对会计目标研究中的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及财务报告所能提供的信息,三方面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具体表现作了探讨。其在2002年又阐述了公共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发展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但也只是提出了这种想法:我认为政府财务报告问题,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公共管理内容,但与此同时也同样存在大量的会计专业问题,政府会计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很强的学科。

李建发教授(1999)在其《政府会计论》中首次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提出政府财务报告主要提供政府履行公共受托情况的信息,并且认为政府财务报告与财政报告有根本的区别,2001年,其在《论改进中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一文中,提出中国各级政府至今没有编制过一份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认为1998年以来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体现中国特色。

叶龙(2003)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研究》中,阐述了政府财务报告信息应是定量化信息和定性化信息的有机结合,由此提出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简单和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的主要缺陷。

王雍君(2004)认为,目前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应侧重于报告投入责任,向立法机关和纳税机关以及纳税人表明公共资金的获得和使用情况是否符合预算和相关法律的规定。

罗辉(2006)提出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不足。他认为体现在以下方面:(1)缺少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2)缺少对国有股权的确认和反映;(3)缺少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状况的反映;(4)对政府负债的披露不充分,中国政府的债务并没有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

笔者认为,政府财务报告存在问题还体现在:现行政府财务报告规范的不足。因此有必要改变中国目前政府财务报告规范不统一、按照组织类别分别制定不同制度来规范的现状,针对会计事项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三、改革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若干建议

1.构建以公共受托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中国应该致力于建设以公共受托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同时,以公共受托责任为逻辑起点来构建政府会计目标也是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出发点。

2.提高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为基础,强调相关性,把提高透明度作为综合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确定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标志,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具体表现。它在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

3.区分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合理确定政府财务报告的范围和层次。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单位或组织,它包括记账(核算)主体和报告主体。报告主体确定时主要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是为实现会计报告目标而构建;而记账主体除了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外,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内部使用者的需求而确定。中国政府会计主体概念选取时,必须要从有利于实现评价受托责任的报告目标和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双重角度出发,对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分别加以界定。

4.转变政府财务报告会计确认基础。我们认为,沿着现金制到应计制的推进过程中有无数个点,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不需要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模式,可以从中国当前最紧迫的负债入手,比如,国债还本付息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确认;担保贷款的担保责任和借出债权已坏账的,按权责发生制入账,以达到充分揭示政府隐性债务,防范财政风险的目的。

5.重整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政府财务报告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资产负债表,而往往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资产负债表,针对中国现行资产负债表在确认资产和负债上的不足,建议将中国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分解为偿债能力表和资本资产表,辅之于或有负债表和统计信息表,共同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本文认为,在政府会计准则结构中,应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原则区别开来,以便正面表达其含义,突出其重要地位,并把基本质量要求与其制约因素划分开来,以便分清主次。而在核心的两个质量特征中,应以真实性作为基础,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处境相同,中国未来政府会计报告的真实性相对于相关性似乎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关注)。在总括性质量特征的描述方面,应引入西方评价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概念。

参考文献:

[1]刘光忠.改进中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12-15.

[2]罗辉.改善和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会计使命[J].会计研究,2006,(3):23-24.

[3]赵建勇.预算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5-56.

[4][美]普雷姆詹德(a.premchand).有效的政府会计[m].应春子,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23-25.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m].娄尔行,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6]美国政府会计委员会.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汇编[m].马如雪,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48.

[7]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56-58.

[8]陈立齐.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及对中国的借鉴价值[J].中国总会计师,2004,(6):24-31.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合作馆藏 资源共享 经济政策 产业情报 信息交流

[分类号]G252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两岸三通”以及相关经贸合作协议下,的经贸往来势必更加频繁,这就需要搜集、分析与使用两岸的产业讯息。在此需求面上,信息服务机构将顺应时势、逐步发展:①两地的产业讯息汇集(两地共同发展寄存、数位化与知识管理的合作);②两地的产业资料整理(识别不同可信度、专业度、影响程度与质量等级的资料);③建立两地的产业研究基地(让两地专家学者能够方便的获取、交流、共享信息)等机制。

合作馆藏建设是发展特色馆藏、馆际合作、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有效方式,海峡两岸图书情报学界各有不少相关研究。例如:张秋比较台湾地区的藏书发展政策;索传军和袁静研究电子馆藏发展政策;罗莹研究非资金购买的高校文库发展策略;邱子恒研究文献使用率在馆藏经费的案例;吴明德建议除了加强馆际间的资源共享也要提升彼此支援能力;林巧敏和陈雪华梳理了电子资源馆藏的5个发展方面。这些研究不仅使得作者产生上述需求面与供给面可能交会在合作馆藏的想法,也为本文进行了大量理论奠基工作。

但是,目前两地合作存在许多实践难题:①有合作意愿与需要的双方缺乏彼此认识;②可供参考的两地合作经验较少;③上述两项原因使得合作模式较难建立。针对上述困难,本文提出:使用文献汁量法来了解双方供需而;在第三地的非营利和非官方机构进行合作(例如: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从馆藏建没与信息服务,逐步发展两地合作模式的方法。

在传播学中,有所谓“内容分析法”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应用,主要是针对新闻进行词语的量化分析,在图书馆学中,有所谓“文献计量法”,主要是针对图书和文章进行作者数量、词频统计、引文数量等分析和模型验证(关于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科学计量的定义和区分,请参考tague--SutcliffeJ相关论述)。在信息交流学中,为求理解传播者、被传播者、信息、噪音和环境等信息交流五要素的目的,这两种方法被用作文本挖掘(textmining)的最基本手段。

本研究原先计划采用科学计量方法。科学计量学是基于引文分析的领域可视化研究所衍生出来的新学科,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科学文献,对科技交流进行量化研究。通过一些特殊方法,科学计量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测量科学进步与科学家行为的研究中。然而,目前的科学计量学尚未有针对没有引文数据库的灰色文献进行内容评量和分析,采用科学计量法并不能满足本研究欲达成合作馆藏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故此,本文对“中华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Ci-eR”),这一对台湾地区经济政策发展提供研究报告之一的情报机构,进行其研究计划报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图书馆与经济政策研究所的共建共享馆藏计划。使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来促进馆藏发展的过程,可以作为其他图书情报工作的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CieR的研究计划成果报告偏重:①台湾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②台湾重大经济与产业政策的议题倡导;③台湾产业发展策略的知识与分析。

2.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是根据元数据格式,对其元数据内容的描述统计分析,其研究范围为特定数据库或特定文献表格。CieR的研究计划清单,即研究范围,在CieR研究计划清单中的计划编号、所、计划名称、委托单位、出版年、空白栏位(备注)等,即元数据。元数据下方所标示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即元数据内容,亦即本项文献计量的分析单位;而内容分析则着重对关键词语的抽取和统计。

2.3 研究过程

按照研究目的,对CieR的研究计划清单先进行文献分析(量化分析),再对网络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最后进行合作案建议。研究步骤如下:①数据收集,对网络上已有的CieR研究计划清单下载;②数据清理,在网络上一一核对1232项元数据内容,并补充“备注”栏位;③数据分析,对CieR研究计划清单和已公开报告,进行分析;④图表生成,对分析结果用直方图描绘,并予以解释;⑤提出建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发展合作的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但研究定位是案例研究(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系统与ci,eR的研究计划报告)。另,数据源(http://cier.edu.tw/sp.asp?xdurl=publish/web/plan―list,asp&ctnode=99)是支持openaccess的机构网址。数据采集日期为2009年9月24日,最后访问日期为2010年1月lo日,后续研究人员可重复验证。

3 结果

根据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分述如下:

3.1 累计30年来的文献增长

根据CieR所提供的网络资料,经过计算后,有几项值得注意的结果。计算结果可以作为讨论合作计划的思考点,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最近10年CieR的研究报告,每年大约生产120篇左右,因此未来合作计划中可以注意每年120篇的工作量和预算。

3.2 累计30年来每月出版量

CieR累计30年每月出版量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报告截止日(同时也是提交CieR图书室的日期)集中在6月、7月与12月,未来合作计划可以考虑在每年2月和8月进行报告寄存的工作。

3.3 主题类别及其政策建议模式

根据CieR的特性:对照不同类别的研究所可将研究主体划分区域类别,对照经济类别的分类可将研究主题划分为主题类别,对照研究方法可将研究主题划分为报告形式,对照委托单位的性质可将研究主体划分为若干其他政策。

结果显示,CieR交付的报告中,区域类别依次为:台湾、大陆、美国、日韩、亚太、欧盟和中美洲等。主题类别依次为:贸易、税、农业、服务、能源、科技、国际经贸、技术、创新、金融证券、信息、电力、电子、商业、绿色环保等。报告形式依次为:XX研究、XX计划、XX的影响、XX分析、XX政策、XX策略、XX评估、XX调查、XX措施、对XX的探讨、XX专案、对XX的对策等。其他政策有:产业、中小企业、wto、台商、外商、知识经济、产值、海关、国营事业等。

按照清单上的计划名称进行分析,获得如上结果。数量和累积数量的排名,虽不能全然代表CieR的研究方向与方式,但可反映若干类别与偏好,本项分析值得

作为图书馆导航的参考,以利学者使用此类文件。

3.4 研究所报告占有率及其研究价值

根据清单上的研究所代号:0-院方名义、1-第一研究所、2-第二研究所、3-第三研究所、4-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曾废止,近年复设立)、5-经济展望中心、6-财经策略中心、7-日本中心、w-台湾wto中心。计算1214笔报告如表3所示:

根据分析结果所显示的报告数量比重依次为:第三研究所、第二研究所、第一研究所与台湾wto中心。第三经济研究所是以台湾地区的总体经济、货币金融、财税、经济发展、产业经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福利等为主。第二经济研究所是台湾及中国大陆以外世界各地区的区域研究。第一经济研究所是大陆地区的经济研究、学术活动与经济信息服务。

相对于1981年所成立的三个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的台湾wto中心始自2003年9月,受经济部委托办理“国际经贸事务研究及培训中心(简称wto中心)”计划,其报告数量近5年来大幅增长,也反映了台湾近年来所关心的对外经贸政策走向。

此项排名虽不能代表台湾经济政策的优先顺序,但可反映若干台湾经济政策的偏好,本项分析值得作为图书馆导航的参考,以利学者使用此类文件。

3.5 计划主持人及其研究方向

研究计划报告的合作,需要研究人员的同意,在此需要主要研究人员的资料和对个别分析其影响力,因此针对计划主持人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主持研究计划超过20篇报告产量的-作者依序是:王建全、刘大年、吴惠林、王素弯、陈信宏、顾莹华、萧代基、杨雅惠、温丽琪、刘孟俊、杜巧霞、王京明、王俪容、连文荣、史惠慈、陈章真、欧阳承新、温蓓章,这18位学者各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4 讨论

综上所述,合作案的建立有助于获得CieR优质文献:①台湾区域经济的发展;②台湾产业政策的制定;③两岸经贸政策的走向;④台湾对美日韩的研究;⑤台湾参与国际上经济贸易组织的评估与策略。

根据产业讯息汇集、产业资料整理及产业研究基地的行动目标,拟定3个步骤与9个细节,分述如下:

步骤一:两地出版品交付。包括:①整理历年研究报告的文献记录(作者、出版日期、主题、关键字、专桉编号、摘要、密级时间);②标示文献的使用对象限制和推荐;③分阶段地传送文献。

步骤二:出版品数字化建档。包括:①编辑文献数据与使用权限数据(文献数据包括:作者、出版日期、主题、关键字、专桉编号、摘要;使用权限数据包括:密级、密级时问、允许存取号码);②扫描、建档、保护、保存、监督和检查;③数子化档案交付和信息系统规划。

步骤三:两地信息系统管理。包括:①抽查数字化档案的完整性(是否缺页扫描、扫描不清楚、输入档名错误、输入档名不完整、新增条目的用语统一、条目的正确性);②开发检索和流览系统;③同时启用并妥善保管。

未来研究,建议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重:①完成纸本研究报告的数字出版品典藏;②完成文献及检索系统建置;③完成数据库的更新与使用规范。使得双方共同达到出版品异地寄存、数字资源典藏、资料库建档与管理。

5 结语

如上文所述,信息传播学是图书馆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透过量化的信息分析,来解读传播5要素的本质。

在本研究中包括:合作双方,即指传播主体(Ci―eR)和客体(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内容(研究报告);情境(合作馆藏的共识);噪音(合作馆藏的障碍)。传播主体与客体双方,相隔两地,需要先从表面的了解,挖掘可能存在的现象,再进一步洽谈合作,并据此发展属于双方相互信任的友谊关系。

欲从传播客体的角度消除传播情境中的噪音,达成传播内容的有效互动,需要从客体(哲学中又称之为“他者”)理解主体和传播内容。

CteR台湾著名智库,集聚许多学者专家,名声显著。但是鲜少有人对它进行深度研究,而且因为其神秘感,甚至被误解为间谍机构;其实不然,它是一间汇聚众多资深学者(这些学者往往是大学教授和企业家)的研究机构。其成员在台湾社会里并非隐而不显,反而经常出席各种研讨会,在各种学术性、政策性、公共服务性的公开场合均可与这些学者直接交流。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9

关键词: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自愿信息披露

一、背景

财政部于2010年10月19日颁布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财政部,2010)。在2010年12月9日,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财政部,2010),拟订了首批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13家大型企业,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通用分类标准,并按照通用分类标准向财政部报送2010年年报的XBRL实例文档和扩展分类标准;其后,财政部又逐年通知,扩大了这个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大型企业的数目。我们认为采用XBRL报告这一事件将有可能从三个方面影响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并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某些特征:(1)采用XBRL报告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2)采用XBRL报告提高了不同公司之间的财务报告的可比性(SeC,2009),这样公司的信息披露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者竞争对手的情况会更明显的暴露于投资者的视线中,这个因素会促使公司提高其信息披露水平;(3)采用XBRL报告可能导致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这将导致公司信息披露意愿的降低。

总的来说,采用XBRL报告可能从两个方面(可理解性增加、可比性增加)促进公司信息披露,从一个方面(信息披露成本增加)抑制公司信息披露。所以,采用XBRL报告对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实际影响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以财政部从2010年到2014年要求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报送年报的XBRL实例文档和扩展分类标准为契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情况。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截至2014年4月29日财政部发文《关于做好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共37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共30家。

本文选择其中的上市公司全部共30家作为研究组,为了增加可比性,对于其中的11家非金融公司,本文选择其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中与其资产规模最接近的三家公司进入对照组,对于其余19家金融公司,本文选择了从中证100指数里选择了37家公司进入对照组,这样总的样本公司数量达到100家。

对于这一百家公司,本文从上海证卷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下载了其2009年~2013年的年报文件,并获取了其年报披露时间。

针对公司自愿披露水平,本文以各公司年报中的财务报告附注页数作为变量。我们研究了这一百家公司2009年~2013年五年的年报,共473个公司年观测值,出现缺失值的原因是有些公司的上市日期晚于2009年。

2.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本文首先研究财政部的分类标准的实施对公司自愿披露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各公司年报中的财务报告附注页数作为公司自愿披露水平的变量。

DL,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取公司的年报附注页数。

(2)解释变量。首先,公司规模是影响公司自愿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规模大的公司通常有更多和更复杂的经营事项和投融资活动,因此通常有更多的会计事项和会计信息可供披露。本文以公司年度营业总收入为公司规模的变量。

SiZe,取公司年度营业总收入的自然对数。

其次,公司业绩也是影响公司自愿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本文认为当公司本身情况很差时,“好消息”就会比较多;当公司情况本身已经很好时,就没那么多消息算得上“好消息”了。因此,本文认为业绩好的公司通常有更少的自愿信息披露。本文去公司年度Roa作为公司业绩的变量。

Roa,公司当年的总资产收益率。

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财政部的分类标准的实施,本文主要考察两个因素:是否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因为本文认为进入这个名单的公司可能有其本身的特点,会对其自愿披露水平有所影响。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年年报披露时是否也披露了XBRL格式的报告。比如,某公司2013年首次进入了财政部拣选名单,那么该公司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的年报披露时不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而2012年、2013年两年的年报披露时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本文认为披露年报时是否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将对公司的自愿信息披露行为有重要影响。

List,是否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是赋值1,否则0;

Xbrl,披露年报时是否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是赋值1,否则0。

(3)控制变量。年报年份可能影响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因为不同年份所处的监管环境可能有所不同。

Year,年报年份减去1998。

股权集中度也可能影响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因为股权结构可能影响公司治理,进而可能影响公司的信息披露意愿。

Z,取公司股权集中度指标Z值。

公司成长性水平,公司成长性是可能影响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高速成长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业务种类和资产变化,因此可能有更多的信息可供披露。Growth,公司当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三、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1)汇总统计量-全部观察值。对DL的分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list=1的组其均值、中位数都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有更好的自愿披露水平。

(2)汇总统计量-所有没有披露XBRL报告的观察值。对DL的分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list=1的组其均值、中位数都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在被拣选之前就已经有较好的自愿披露水平。

(3)汇总统计量-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对DL的分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Xbrl=1的组其均值、中位数都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在按照财政部要求披露XBRL报告后,其自愿披露水平下降了。

2.相关性分析。针对样本总体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被解释变量-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DL)与公司规模(Size)、进入财政部拣选名单(List)、披露年报时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Xbrl)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DL)与公司业绩(Roa)、股权集中度(Z)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进入财政部拣选名单(List)与公司规模(Size)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4579,与公司业绩(Roa)、股权集中度(Z)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财政部拣选的公司普遍具有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低、股权集中度较低的特点。这三个特征里,规模较大可以较好的解释盈利能力较低、股权集中度较低,这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进入财政部拣选名单(List)与披露年报时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Xbrl)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6814,这是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披露年报时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Xbrl)与年报年份(Year)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为披露年报时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的公司本身就是逐年增加的。

针对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样本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被解释变量-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DL)与公司规模(Size)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DL)与公司业绩(Roa)、披露年报时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Xbrl)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体样本的分析结果相同的是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DL)仍然与公司规模(Size)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公司业绩(Roa)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之前不同的是被解释变量-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DL)与披露年报时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Xbrl)由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变成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之前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相同: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在按照财政部要求披露XBRL报告后,其自愿披露水平下降了。

3.回归分析。结合之前分析的结果,对样本总体和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的部分样本分别作回归分析。

基础模型:模型1:

DL=α0+α1Size+α2Roa+α3Xbrl+ε(1)

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公司股权集中度指标(Z)和公司成长性指标(Growth),得到模型2:

DL=α0+α1Size+α2Roa+α3Xbrl+α4Z+α5growth+ε(2)

回归结果如表6。

回归结果说明:

首先,对于所有的模型和样本来说,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DL)都与公司规模(Size)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公司业绩(Roa)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之前的分析相同:

(1)规模大的公司通常有更多和更复杂的经营事项和投融资活动,因此通常有更多的会计事项和会计信息可供披露。

(2)当公司本身情况很差时,“好消息”就会比较多;当公司情况本身已经很好时,就没那么多消息算得上“好消息”了。因此,业绩好的公司通常有更少的自愿信息披露。

其次,对于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的部分样本的回归分析说明:公司自愿信息披露水平(DL)与披露年报时需要同时伴随XBRL格式的报告(Xbrl)有这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按照财政部要求披露XBRL报告后,这些公司的自愿披露水平下降了。

最后,在回归模型中,股权集中度指标和成长性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加入它们作为控制变量对模型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因为某些数据的缺失反而会造成可用观察值的减少,进而损失大量的信息。

四、结论及进一步的分析

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都证明了:对于进入财政部最终拣选名单的公司,在按照财政部要求披露XBRL报告后,这些公司的自愿披露水平下降了,也就是它们开始披露更少的信息。

如前所述,采用XBRL报告可能从两个方面(可理解性增加、可比性增加)促进公司信息披露,从一个方面(信息披露成本增加)抑制公司信息披露。实证结果说明,在财政部从2011年开始的推进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过程中,XBRL报告的提高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具体原因如下:

1.首先,财政部没有提供一个公开的渠道让投资者获取这些XBRL形式的报告;

2.其次,财政部的XBRL报送时间要求滞后于个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没有做到向上交所那样的同时报送,所以即使资本市场能够通过一些渠道获取这些XBRL报告,其时效性也将有很多削弱;

3.最后,在财政部的相关文件中,提出公司对其XBRL报告免责,因此,这就难以保证XBRL报告的法律地位和由此带来的可靠性保证。

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在财政部从2011年开始的推进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工作没有起到促使公司提高其信息披露水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DiamonDDw,VeRReCCHiaRe.Disclosure,liquidity,andthecostofcapital[J].thejournalofFinance,1991,46(4):1325-59.

[2]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财会[2010]23号[J],2010.

[3]SeC.interactiveDatatoimproveFinancialReporting[J],2009,

[4]高锦萍.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研究:质量水平,经济后果与改进[D].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7.

[5]财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m],20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067207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06BJY019)。

公共交通研究报告篇10

2007年11月20日,北京地铁5号线已经开通一个多月了。记者第一次去乘坐5号线,除了看到崭新的车厢与站台外,耀入眼帘的还有干净明朗的过道。东单一号线倒5号线的通道里的广告牌子寥寥无几;车厢里的视频播放着地铁公司的形象宣传片……这些极有价值的广告资源似乎还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北京地铁5号线的开通,不仅使普通老百姓交通便利,同时预示着中国地铁时代的到来。以北京为例,5号线路开通后接着是4号线、9号线、10号线……未来城市的地下将四通八达,布满蜘蛛网一样的轨道。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将由地面转移到地下。

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时代的到来,公共交通传播网络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革。

路面交通广告:百变的“蓝海”战役

中国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黑白画面: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满街的自行车。在那个交通工具单一的年代,人们的出行没有更多的选择。几十年后,公交车成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车身广告也成了流动的风景线。

据了解,目前北京拥有公交车1.7万辆。北京公交车车身广告公司呈三足鼎立的状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经营公交广告的七彩传媒集团,他们今年的增长额为:30-40%。明年还将推出系列套装模式的车身广告。一夜之间,北京大街上跑的公交车都是同一个品牌的广告。车内也将会推出套装系列的广告,让消费者在下车之前能全部了解到这一品牌的性能。

对他们来说,即使明年为了奥运会公交车身广告将“大变脸”的整改也不能影响他们的发展。明年要求广告公司一律按照北京公交集团最新拟定的《北京公交广告媒体设置规范标准》执行。其中对缩小车身广告面积和确定位置、尺寸作出了细致明确的规范标准,同时规定车身广告上刊数量不超过公交现有车辆的50%。所有医疗广告一律撤除。

北京七彩传媒某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整改后,对客户的答复是,此次车身广告形式转换工作是北京公交集团遵照北京市政府指示精神执行的,属不可抗力范畴。公司经营因此并没受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简单的车身广告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这几年公交广告不断挖掘新的传播载体。

大贺户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广告协会户外委员会主任贺超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传统的公交车身广告是这类媒体中、市场接受度和广告效应较好的一种形式,但需要进一步突破创新。应该说,目前的“巴士――百变”已经是一种进步,但还不够。而公交车内、出租车内的媒体形式,包括移动视频、车内海报等形式,其市场接受度相对有限,其广告效应究竟如何,缺少数据性支撑,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车内移动电视媒体的出现,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并逐步使公交传媒从“大众”走向“分众”。

分众传媒总裁江南春早就作出论断:今后传媒市场的发展将从“大众”走向“分众”,进而走向一对一的服务模式。

2006年,北京市90%的公交车和1万辆出租车装上移动电视。

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总经理助理吴立宏告诉记者:“北京五环内移动电视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远端可延伸至通州、韩村河、固安、慕田峪长城等地区。到今年年底,全市有90%的公交车上都将安装上移动电视,出租车也将安装1万辆,到2007年底有3万辆出租车将安装移动电视。”

2007年11月,车载(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产业化运作以来最权威、最全面的专项研究报告――《2007年中国车载(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发展蓝皮书》在京隆重。

该白皮书由赛迪顾问CtR市场研究、尼尔森媒介研究、美兰德媒体公司联合。这是中国四家国内权威咨询调研研究机构首度联袂之作,2007年度该产业的多项关键市场数据也在报告中首度向公众披露。

报告显示,尽管车载(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在中国刚刚起步,但以世通华纳、东方明珠等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2007年,移动电视的终端规模和营业收入都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价值的凸现,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广告市场的变局。

调查表明,截至到2007年2月,中国已经有40多个城市陆续开始了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有权威研究机构预测,2006~2009年中国车载电视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50%。其中,借势奥运,2008年同比增长率将超过80%,到2009年,中国车载电视市场销量将超过100万台。

车载电视让人看到了公交广告的巨大市场潜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告公司的热情。

2006年,风险投资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到车载电视领域,多家运营商获得巨额投资。其中,世通华纳更是赢得国内媒体最大笔投资――近5000万美元。风险资金的注入,极大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升温和发展。

调查显示:2005年全国车载广告市场投放额大约为20亿元,预计到2008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0个亿。

以公交移动电视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正在冲击和改变着广告市场格局。在发现“蓝海”后,如何巩固和避免该领域变为竞争激烈的“红海”,江南春认为经济学规律“需求和供应的对接”非常适用,准确掌握目标受众这一核心要素,稳步拓展业务范围,并不断发现新的“蓝海”。

贺超兵说:“从趋势看,移动视频在公交、出租车内的未来发展,可能需要在内容方面寻求突破,也就是如何真正有效地将广告与能吸引乘客关注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仍然停留在简单化的节目轮播编排层面,将严重制约此类媒体今后的发展。”

地铁广告:一支生力军

根据CtR媒介智讯2007年第三季度对国内主要地铁线路的广告监测统计,地铁广告投放同比增长达23%,与户外媒体整体负11%的降幅相比,地铁媒体已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户外媒体成为地铁广告的主要竞争对手,同时,在未来,地铁线路的扩张,人们交通出行的改变,广告受众的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地铁广告将成为公交出租车广告的头号竞争对手。

台湾著名画家几米的作品《地下铁》让很多城市男女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徐静蕾导演的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掀起新城市电影热潮。文艺作品反映地铁已成为城市的符号,而地铁广告在地铁文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CtR媒介智讯研究显示:由于地铁空间环境相对封闭,人群流量相对集中,广告投放较普通户外广告更容易触达到目标受众。从地铁媒体的广告量增长来看,其传播价值显然受到了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重视。

随着2008北京奥运的临近,各地政府(特别是北京市政府)对于地面户外广告大牌的资源控制将进一步加强,相比之下,地铁的广告资源就显得更为珍贵,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铁广告投放将获得持续的稳定增长。

从目前CtR媒介智讯的监测数据看,地铁广告投放的确已经出现了新的动向。从投放量看,2007年第三季度投放最高的前三行业依次为邮电通讯、化妆品/浴室用品和饮料,这一排名与去年同期相同。不过与2006年相比,这三大类的投放占比从2006年的28%上升至33%,行业的“垄断性”进一步增强,有越来越多的该行业企业主强调了对于地铁广告的投放预算。从不同行业的投放增长来看,化妆品/浴室用品的同比增幅高达216%,遥遥领先于其它类别;交通、家居产品、房地产/建筑工程行业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或接近70%,而药品、清洁用品、电脑及办公自动化用品等类别的投放则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北京地铁5号线开通不久,2007年11月,国内第一个特许经营模式的轨道交通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发出招商公告,正式开启对该线主要广告资源的招商计划。预计2009年9月开通的北京地铁四号线,此次广告招商的资源包括四号线轨旁及站厅12封灯箱、通道4封灯箱、电梯/扶梯旁广告牌、列车车身广告、车厢看板广告牌、墙贴、包柱等地铁媒体形式,广告位超过2000个。依托香港地铁三十年的地铁广告经验及专业团队,四号线的广告媒体规划历时一年,将整合客流、车站装修等特点,力求打造先进、完整、和谐的媒体运营环境,并为未来的广告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京港地铁介绍,四号线广告媒体的经营充分借鉴了香港地铁的模式,灯箱等主要媒体由地铁公司投资建造,然后通过公开、透明的招商程序选择一家最具实力的广告运营商进行固定年期的承包经营。

未来搭乘地铁上下班将成为越来越多高收入人群的选择,乘坐地铁的上班族中商务人士、年轻白领的比例将持续高涨。

CtR全国读者调查显示,在过去一个月内接触过地铁广告的人,对于地铁空间内的不同类型广告的关注度都接近50%,显示出“地铁媒体”这一传播媒介在特定人群中强势的广告效应。

地铁的新兴媒体广告模式日新月异,移动电视已进入地铁车厢内;地铁屏蔽门也不被遗忘地留下创意广告;商住楼宇电梯广告花样百出……广告将无处不在地渗透进目标受众的脑海中。但到底哪种广告形式更受广告主青睐?贺超兵说:“地铁媒体主要集中于站台、车箱内及过道等处。目前国内也有做地铁隧道动画广告的,但其价格偏高,成本高,客户适应面有限,更适合于事件性营销,与此类似的还包括整个地铁站台为某一个品牌所做的全方位、立体化包装广告等。相比较而言,地铁的车箱内广告由于其在相对静止和封闭的环境内,更容易引起乘客的关注,因而该种形式也最受广告主认可的,其广告形式包括地铁视屏、框架海报、车门海报等;此外,地铁的过道广告,尤其是大幅面的墙贴和灯箱广告,也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绚丽的表现形式同样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从目前的受众研究方式看,CtR市场研究已经能够根据目标受众的交通工具搭乘习惯,描绘出受众在地铁不同空间内的行进路线,了解受众的媒介接触特点。

未来,广告主完全可以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行进习惯,在他们途径的线路上投放合适的广告。甚至于,借助先进的媒体技术,定时地投播广告,这样就可以更精确地在目标消费群体搭乘地铁的时候,看到他们感兴趣的产品广告。

结束语:

中国广告协会户外委员会主任贺超兵在总结公共交通广告时说:“对于广告主中小型企业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公共交通载体媒体,应充分结合考虑自身品牌和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对应的不同媒体形式。

这其中,策略性的、基于品牌传播目标和受众目标的媒介组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将能最小化企业投放成本,最大化广告传播效应。

中小形企业应切忌在广告投放时求大、求广、求面,而应深入研究受众特点、媒介优势,并结合其自身实际需要,形成有效的能够覆盖受众生活轨迹的媒介网。在今天所处的这个传播时代,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今后真正有效的传播,必定是基于受众和品牌结合点的多种媒介手段的结合,也只有这种传播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其品牌宣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