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十篇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十篇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1:33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1

当我们把重心放在家长与教师身上,思考讨论如何加强联系、进行更好的合作时,作为合作应然的目标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合作的边缘,成为合作行为被动接受的客体,缺乏主动性。家校合作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但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声音被淹没在家庭主导或是学校主导的争论中时,家校合作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本文力求站在学生的立场,以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依据,分析家校合作失效的现状,探究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并尝试为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家校合作失效的困境

1.家校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

在《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段时间网上开始谈论‘家校合作’,近来爸爸也总说这件事,还说要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研究一个使我‘浪子回头’的方案。我觉得好笑,我本人既然提不起兴趣,你们还合作什么啊?也不问问我究竟是怎么想的,似乎完全与我无关。你们这样不把我的感受当一回事,就不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吗?”[1]

在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合作意识非常强烈,不仅“总说这件事”,而且“要和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的确,这是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表现,但学生却被排除在外,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以案例中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如火如荼的家校合作时,其结果可想而知。本来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作,最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一场“闹剧”。

究其原因,即现实中的合作越来越偏离出发点――学生,造成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没有学生的参与,家校合作就失去了合作的出发点与方向,家长和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好恶标准来决定什么行为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什么行为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强加给学生的合作行为正如出行的航船,无论航船本身的结构怎样、材质如何或者制造多么精密,若在航海中迷失了方向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总之,家校合作是包含了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关系的行为,家校合作中不能没有学生的合作,即在家长、教师表达看法的同时,学生也必须表达内心的需求。

2.合作内容单一,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美国学者epsteinJoyceL.在探讨家校合作的问题时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和教师都要致力于建立“亲家庭的学校”(family-likeschool)与“亲学校的家庭”(school-likefamily)。亲家庭的学校,即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体,使其感受到自己的特殊存在;亲学校的家庭,即充分认识孩子的学生身份,强化学校活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重要性。[2]但是,现实中的家校合作仅有单方面的“亲学校的家庭”,一切围绕学校的要求开展。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和老师,我知道你们的所谓合作是什么。这种合作几乎从我上小学就开始了。就是你们的合作,使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你们一直就合作得很紧密,特别是爸爸,不但天天守着我学习,还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数落我的种种不是,你们还要怎样更紧密地合作呢?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在家里的无限延长的话,我现在就声明‘我反对这样的合作’”。[3]

这是学生面对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所发出的强烈抗议。案例中的家长单方向地努力建立一个“亲学校的家庭”,时刻与教师沟通和联系,但基本上只围绕着学习、分数,如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切的标准。原本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家庭,在培养学生品德、态度和价值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家校合作也是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互补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逐渐被同化为“第二课堂”,其互补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反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

作为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对合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使是再密切的家校合作,学生依然是家长了解学校的主要信息来源,教师也是通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在家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性,与学生培养并建立一种良好的关怀关系。

诺丁斯关怀伦理学是建立在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之上。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回应关心。但在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如何回应他人的关心,教师、家长往往扭曲了“关怀”的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强制甚至是伤害孩子,而孩子作为被关怀者,也缺乏回应关怀的能力。这一点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家校合作中尤为明显,双方出于关心学生的考虑进行合作,但结果却往往收不到学生的回应,学生的“不领情”使得家校合作面临着失效的困境。于是,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我们反思家校合作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1.关怀者的关怀病理现象

诺丁斯提出要形成关怀关系,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一是a关怀B,即a的意识特征是关注与动机移置;条件二是a作出与条件一相符的行为;条件三是B承认a关怀B。[4]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情况下,条件一往往被扭曲而导致条件二无法得到满足,至于条件三则经常被忽视。家长与教师作为关怀者,其意识特征主要有两个――关注性与动机移置。关怀的关注性不是投射性的,而是接受性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感受到被关怀者的需要,无条件接受被关怀者。动机移置即是当a关注B之后,就需要a把自己的动机能量放在B及其活动的目标之上。但在现实的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声称关怀学生的教师与家长,其行为实质上并未构成关怀行为。

(1)教师与家长并未正确识别学生的需要

诺丁斯将需要分为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明示的需要是内在的,它产生于被关怀者的意识与行为;推断出的需要则产生于与关怀者本人的框架,不直接产生于被关怀者的需求与愿望。[5]不可否认,教师、家长的确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行为,将自己的情感、个性投射到学生的身上,认为他们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需要,因此利用成人的权威将自己“推断出的需要”代替了学生“明示的需要”。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学生的确存在不能明示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状况,或是学生的需要会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关怀伦理学不否定强制,但是强制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商谈,是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的“关爱型强制”,这样,推断出的需要则更有可能转变成学生的明示的需要。

(2)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注意力有限,学生被严重忽视。总之,我们并没有给学生以真正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一味斥责学生不懂得教师、父母的苦心,将学生强烈的反抗、拒绝看做是不成熟的叛逆行为,认为学生应该懂得回应与感激,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经常说的就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对你的苦心”。无奈之下,透露出教师、家长对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自信,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给予学生全身心的关注并实现动机移置。

2.被关怀者缺乏回应

关怀关系的双方应是相互依赖的,关怀者也需要肯定与鼓励,因此作为被关怀者,学生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对关怀给予回应,只有当学生对关怀予以接受、认知并回应时,关怀关系才算确立。没有被关怀者的互动,关怀就不能被称为是一种“关系”。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受到鼓励,感受到被成人关怀,他们在学校会更尽全力地学习读、写和算等各种技能、才能,并会将这种努力一直维持下去。[6]

在现实中,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关怀者的确没有做出真正的关怀行为;二是学生感受关怀的意识与能力比较低,长期的强制型或控制型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家长有着深深的敌意或是麻木的态度,关怀行为无法及时被他们感受。因此,在要求学生学会关怀他人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接受与回应关怀的素养。

三、关怀伦理学对家校合作的启示

将关怀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引入家校合作,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的性质与功能,也为家校合作开展的内容途径、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1.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目的――建立关怀关系

(1)家校合作即联合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力量

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7]

马忠虎教授的定义侧重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平等合作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将教育的地域范围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并且更为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而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告诉我们,家校合作不是教师、家长居高临下地合作,规划学生的生活与未来;而是在合作过程中,不论是学校主导还是家庭主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手段和途径,合作的目的都应该是致力于建立并维持一种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潜能能够得到发挥和肯定。毕竟,“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8]

(2)家校合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关怀学生,使学生时刻被关怀的氛围所熏陶,在被关怀中学会关怀他人,培养其对关怀的感受性,学会接受并回应他人的关怀。

2.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主体――学生成为合作的第三方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家长与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并提出各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中赢得其他学者与家长、教师广泛认同的便是学生与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的一方来对待。

不过,诺丁斯认为,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9]在这些关系里,一方长时间扮演关心者的角色,另一方则有必要地成为被关心者。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貌似冲突,实则一致。诺丁斯所说的不平等指的是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的关怀,也就是强调学生在关怀关系中的接受性,并非指家长、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诺丁斯认为,只有将关怀作为一种关系,才能使我们注意到情境中的双方,其实,这也是强调弱势的一方需要获得重视,即在关怀关系中,不能只重视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家长,也要重视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因此,学生也应作为主体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重视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在进行合作的商讨时,充分听取作为合作第三方的学生的意见与需求,这样才能使关怀行为得到学生的接受与回应。学生作为家校合作的桥梁,只有真正感受到被关心才会促进合作的进行,如此一来,家校合作才不至于面临失效的困境。

3、关怀伦理学视野下的家校合作内容――学会关怀与被关怀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教师与家长往往为学生以后的生存状态忧虑,为适应激烈的竞争,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短视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关怀伦理学要求家校合作改变以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分数的态度,家校合作不能仅局限于探讨如何督促学生学习。当家校合作的目的包括建立并维持关怀关系时,合作的内容也应该致力于如何使教师、家长成为关怀者并真正实施关怀行为;如何使学生成为主动接受关怀的被关怀者,并在关怀的熏陶下学会关怀他人;如何倾听学生明示的需要,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之间的转换。

四、结语

当然,关怀伦理学没有为我们提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家校合作方案,只是为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提供崭新的视角,使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更为充实。只有真正将学生纳入到家校合作中,充分尊重、考虑他们的意愿,在家校合作的三方之间建立关怀关系,才能使家校合作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3]新浪教育.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eBoL].,2005-11-01.

[2][6]JoyceL.epstein.School/Family/Communitypartnerships:CaringfortheChildrenweShare[J].phiDeltaKappan.Bloomington,1995,76(9).

[4][5]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2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各界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关注日益升温。家庭和学校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中的两个重要场所,缺一不可。家校联手、共同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如何提高家校合作层次,提高家庭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家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实践中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家校合作方面的困惑,为寻求家校合作的突破口,我校以家校心育课题为依托,通过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作用。

一、转变观念,打造家校合作“心起点”

(一)认识家校合作的价值

教育研究者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使学生受到来自两方面的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从家校合作的内涵看,家庭和学校已成为同盟的伙伴关系。我校意识到,学校不是单方向家庭提供教育理念并要求家庭执行的机构,家庭也须和学校配合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合作共赢的理念是当今的一股潮流,家校合作是顺应教育潮流的方式。

家校合作有着重要的价值。第一,家校合作实现了教育跨时空的连接。生活在e时代的我们,各类通讯设备的发展为连接家庭、学校和社区提供了物质上的方便,信息已经可以无地域和时间限制地实现双向的交流。教师和家长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从而商量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第二,家校合作实现社会资源优化。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家长共同学习、反思、提升,进而完善自己的社会角色,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健康成长、学有所用,将来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过程中将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家校沟通从“心”开始

家校和谐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以有效的沟通为前提。有效的沟通包括传达信息的人表达清晰和接收信息的人理解准确。沟通中误会的产生是难免的,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老师为什么喜欢针对自己的孩子,怎么不管好别的孩子让孩子受伤了,又不是你的孩子你当然不心疼。作为教师,我们深切地理解父母爱子心切,但如果这些情形在沟通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家校合作的情感基础就会动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家长和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都能跳出自己的视角来看问题,事实就会更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家长和教师唯有先转变自己的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心的交流,达成教育的共识。

二、携起手来,探索家校心育新途径

(一)构建家校心育体系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家校活动的开展缺乏整体计划,有时会在节日开展一些活动但并没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活动比较零碎,效果难以评估。近年来,我校尝试构建和完善家校心育体系,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活动。家校心育形成了以班级家长委员会为单位,以年级家长委会和班主任为层面,学校统筹落实的点线面体系。家长委员会在联系家长群体和学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家长代表由班级家长选出,为了让家长们能充分地表达心声,做到民主决策,每学期初学校召开年级家长委员会,把收集到的班级家长们对班级、年级和学校发展的建议反馈给学校。各班级家长委员会都建立了QQ群,实现了跨班跨年级的联系,共享家教信息和分享心得。

(二)营造学习型家庭和学校氛围

1.创办《虹桥》《紫荆心语》(家长版)报纸

我校重视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虹桥》是我校最早的校报,每期刊登多篇教子经验和育子美文,受到师生的喜爱。为更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和家长的栏目,我校心语工作坊和家长委员会合力创办了另一份报纸《紫荆心语》,报纸的内容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出发,以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困惑为落脚点,每期分为低中高年级三份,设有校园心闻、知心互助吧、心海学堂、心书推荐四个栏目,深受家长的喜爱。

2.为家长挑一本好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家长也需要及时“充电”。工作中都需要入职前的培训,大多数父母却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父母是份终身的“职业”,因而需要终身学习。我们见到有些孩子与人相处常惹麻烦,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其背后的根源是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为了提升父母的素质,营造学习型家庭和学校氛围,我校为家长们精心挑选了家长学校的教材《父母课堂》。书中介绍了很多个性化的案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指导。有不少孩子拿到书本自己先阅读,回到家里教父母如何做个好爸爸好妈妈。

3.教子有妙方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表现在学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类难题,忙于工作的家长无暇思考教育对策,也难以接受新的教育观念,他们靠着上辈人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可孩子生活的环境却跟父辈们大不相同,因而家长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我校为家长们提供了教子妙方,让家长们分享教育体会。教子妙方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家长,内容都是生活中常遇到的教育问题,操作方法简单,内容实用,如了解到家长反映孩子对老师不满,我们编写了这样的短信:“当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家长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宣泄对老师的不满,与孩子一起分析老师的做法以及原因,让孩子慢慢学会理解老师。家长要保持和老师的联系,了解孩子的上课情况,以便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

(三)拓展家校心育的时空

1.创建班级博客和QQ群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我校每个班级都创建了班级博客和QQ群,博客文章包括育子心得、校园生活点滴、教育随笔、活动照片。家长通过浏览班级博客了解班级动向、孩子的学习状况,方便与科任教师交流教育方法,维持信任关系。

2.校讯通和联系本

网络为家校合作打造了电子化的通讯平台,校讯通为教师联系家长提供了便利途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个别家庭的特殊性,这些群体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使用校讯通,因而我校在家校联系方面同时做了纸质的联系本和电子联系本。班级联系本成了家长和老师交心的平台,家长在联系本上写上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出现的问题,请老师一起关注解决。

(四)邀请家长参与学生活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校开展的各类亲子活动,是师生、生生以及亲子的互动。家长如果无法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就无法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可以让父母明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一位家长谈到在亲子活动中孩子教育了他。此外,我校还利用学校读书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节,邀请家长来学校参与活动,师生同乐。家长亲身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并和学校牵起了手,他们帮助布置会场,提供物资的支持,担任工作人员。

(五)多元评价孩子的发展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多元的,我们努力建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以此为出发点,我校开设了芭蕾、书法、围棋特色课程,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课程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为满足更多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还开设了拓展课程,教师以在操场上摆摊的形式开设课程,包括陶瓷制作、文学阅读、毽球、舞蹈等,有兴趣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在活动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得到发展。家长感受到孩子的变化的同时也在转变着自己的教育观念,从单一成绩的评价向“学习、心理、身体素质”多元评价

发展。

三、脚踏实地,家校合作心育经验总结

家校合作的过程也是家庭和学校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得到了成长。家长更新了教育理念,学习了有效的教育策略,交了一些良师益友。与此同时,教师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我校教师还积极参与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获得省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教师占心育工作人员的80%。一些教师还撰写了多篇家长学校教育案例并在区市省的参评中获得名次。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3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00)

摘要:近年来,高校频繁报出恶性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纷纷指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同时,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结家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家庭的力量是其中股肱,如何实现家校联合,让家长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5-02

家庭是影响个人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都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均推崇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大都选择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地域因素使得家校联合的模式受到极大制约.初高中时代的家长会、家访等常见联合方式不能照搬于高校,除了因地域因素不便于开展外,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也要求我们拓展出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新路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当问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时,很多家长均表现出迷茫,既觉得鞭长莫及,又觉得无从下手.高校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受到人力、资金等方面限制,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不能够具体深入.

1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误区一:成绩看分数,健康看身体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如此,家长也例外.中国家长在与老师对话中,提及子女近况时,经常会问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问“孩子最近快乐吗?”的家长几乎没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各种物质条件,孩子就能快乐,心理就能健康.“健康”对家长们而言仅仅指躯体方面.因此,在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恶性事件中,当事人家长面对媒体采访时均肯定地表示:“我的孩子心理很健康,没有什么异常”.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家长对此一无所知.

1.2误区二:教育是学校的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学校的事

很多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希望高校能将子女培养成“才”,但事实情况是,很多家长都没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顺利将孩子培养成“人”,又何以成“才”呢?家长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很多心理疾病的诱因都要追溯到6岁以前的生活经历,这也恰恰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不惜斥资替子女择校、选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完全托付给外界,殊不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家庭因素往往是子女心理问题的根源,终身学习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子女需要受教育,家长同样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1.3误区三:专断压制,不懂沟通疏导

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愿意参与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但由于既不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指导,往往因为不得法而事倍功半.如未经子女同意查看其日记,网络聊天记录,发现子女存在心理问题时,往往采取批评惩戒的方式来“堵”,不懂得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导”.这样做非但无益于维护子女心理健康,反而可能矫枉过正,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让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对立起来,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加不利于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通过新生普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包括专职辅导员以及各班选聘的心理委员.从师生比例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约为1:200,跟国外高校相比,人力资源显得尤其匮乏,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具体和深入的根本原因.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专业师资队伍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获得家庭、社会支持.

3家校联合优势

从人力上看,家长如果能够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更高、覆盖面更广;从资源上看,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能够让学校对学生个体情况把握更加细致准确,方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干预时,如果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治疗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同时,学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矫正错误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习得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家、校、生积极互动,帮助家长与子女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便于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顺利获得家长支持.

4家校联合模式实施路径

4.1宣传动员

自新生进校伊始,学校方面就应尝试各种途径吸引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如安排在新生入学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可涉及终身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案例分析等.考虑到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大,在内容安排上应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直观且感染力强的素材(如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恶性时间视频),呼吁家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此外,考虑到少部分家长不会使用网络工具(QQ、微信、邮箱、浏览网页),可在动员讲座后,安排如何使用网络工具的教学内容.

4.2建立联系

参照国外部分学校做法,建立家长委员会,方便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既方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也有利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平台,在遇到共性问题时,先集思广益再取其精华,多搜集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方法,借鉴运用到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化理论为实践,也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自然须由学校牵头,先建立沟通平台,如以学院、年级、专业为单位成立QQ群,微信群,论坛等.先由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组织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观察,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让群内成员民主选举委员会负责人.负责人成了家长和学校的枢纽,负责在群内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活动,并将家长的诉求反馈给学校,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此外,可建立校讯通平台,用短信方式通联简易快捷.

4.3学习培训

目前,家长网络学校已经在一些省市悄然兴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仿效网校模式实现家校联合,利用网校这一媒介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家长可通过网校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主动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由于网校运行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投入,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增减栏目,如将网校缩减为网页,仅开设新闻动态、学习资料(文字、视频)、互动论坛、专家在线等模块,方便家校联合.

4.4资料搜集

通过心理普查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评估,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普遍做法.但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筛查出心理健康指标显示不健康的极少数,便于日后预防和诊治,但对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正常的学生而言并无作用.因此,普查时除运用量表测量外,还应尽可能地搜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家庭背景.但不幸、复杂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个人的隐私,甚至是自卑的根源,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即便是在心理咨询中,也需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后方能获得.如果让高校心理咨询师或是辅导员一对一通过访谈获得所有新生的家庭资料,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来看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笔者建议可在新生入学考试时(一般只考查英语计算机两门)加试一门写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目标等.以考试形式搜集一是避免学生抄袭,二是考场气氛严肃,有利于学生端正态度认真陈述.若以课下作业形式进行搜集,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所获资料尽可能真实,这门“考试”最好是突击进行,考前无须告诉学生考试科目或内容,需提醒学生此考核仅为考察科目,成绩不计入学分,真实描述即可.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百分百真实,还需日后逐步筛查.“阅卷”工作可交由辅导员承担,加深对所带学生的了解,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家校联合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5.1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既渴望独立自主,自尊心强,却又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因此,家校联络既需要公开也需要保密,公开是为了表示尊重,保密则是为了保护尊严和隐私,这个度需家长学校共同把握.

5.2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平衡辅导员工作

家校联合中辅导员是关键枢纽,但不应是管理者或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精力有限,专业水平不高,仅能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家校联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3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家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先统筹规划再具体实施.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协调运作,以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畅.家校互动推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1):44-46.

(2)陈国魁.家庭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1,9(2):133-134.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4

一、引领内容方式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辟地回答了为何沟通、沟通什么、怎样沟通这三个问题。(表1)

二、制约因素剖析

1.学校家庭认识错位

家校缺乏有效沟通,粗看是由教师工作不主动造成的,但细想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由学校、家庭认识错位使然。从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其它方面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从学校方面看,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造成了家校沟通的内容极其单一,仅仅只限于督促学生的文化学习上。

2.教师缺乏沟通技能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颖的学科,沟通是其中的一种高深艺术。然而,纵观高校培养体育师资所开设的课程来看,没有一门功课是专门培养体育教师进行人际沟通方面的内容。还有,在职师资培训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对家长沟通往往套用教师对学生的方式沟通,导致教师与家长“面和心不和”,这就造成了体育老师不会与家长进行高效沟通的现状。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在美国,家校沟通及指导正常运行有其严密的法律保障。这些权利被认为是美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我国,虽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以及一些全国或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中都规定了家长有权利和职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更多地是宏观上的指导,缺乏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规定,也缺乏相应及必要的标准、评定的考核制度。

三、改进策略

1.更新思想观念,积极促进家校沟通

尽管党和政府已在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作了明确的规定和指示,但教育部门在家庭教育所做的工作远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其根源在于:教育部门认为这是一件可重可轻、可有可无的附带性的工作。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政府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采取积极的手段促进家长参与。

2.加强专项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针对体育教师缺乏对家长沟通引领能力的这个现实,有关部门在为体育教师工作“减负”的基础上,应加强教师的专项能力的培训,编写培训教材,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沟通艺术,让“五心”(即尊重心、合作心、服务心、赏识心、分享心)深入教师心田。教师只有具有这“五心”,才能高效沟通,尊重家长,学会赏识,与家长不断地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目标、分享一切值得分享的东西,才能切实提高家长与教师相互沟通的积极性。

3.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沟通高效运行

首先,应健全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立法细化,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教育权利,让学校为家校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制度化道路。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制,将家校沟通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加强监督检查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校本研究,创建多元沟通体系

学校掌握着教育的主导权。据此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沟通方面的校本研究,创建多元的家校合作体系。方法有很多:一是学校加强宣传,提高家长认识;二是学校通过增设类似“全家总动员”的亲子比赛项目,吸引家长关心;三是创设多渠道沟通平台,如校信通、网络家校博客,QQ群等;四是家校联动,吸引家长主动参与体育教育。如让家长参与学生学业评价、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家长督促完成、组织家教经验交流会等。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沟通氛围

各级政府部门既要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法规和文件,完善管理体制,下拨专项资金,并使之形成制度;又要加大宣传体育力度,清除社会的偏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家校合作工作。

参考文献: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5

一、信息交流单向性

交流意味着合作。所谓合作,应该是合作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达成目标的过程,合作的前提应是合作双方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家校合作是以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为基础的,然而,在我们家校合作的实践中,出现的状况却是信息以学校为源单向流向家庭,以传达代替了交流,以灌输代替了沟通。

以中小学家校合作最常用的形式――家长会为例。家长会的惯常模式在全国几乎是通用的:首先由学校领导讲话,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宣传学校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传达学校对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要求,或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类讲话往往是家长们耳听详熟的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和随处可见的套话,家长们不仅很少认真听,而且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校级家长会后接着是班级家长会,通常也是班主任向家长讲话,一般以通报学生的成绩为主,其结果往往是成绩好的家长颇觉欣慰和光彩,而成绩不理想的家长会陷入尴尬、烦恼和忧虑中,使家长会始终处于一种隔膜的氛围中,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降低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使家长会越来越流于形式。

二、双方地位不对等

由于分工不同,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双方不论作为社会单位还是教育力量,在地位上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家校合作能否顺利进行,保证双方在合作中的对等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但目前我们家校合作的现实是,在合作中应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往往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把“主导作用”转换为“领导地位”,对家庭进行教育“训导”和“恩赐”,而非教育对话和协商。家庭在合作中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家庭失去了在合作中的发言权,也就失去了主动进行合作的动机。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家校合作的形式上反映出来:我们所较常采用的合作方式都属于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模式”,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日等,更多地考虑学校的需要和便利,往往在活动举行前通知家长参加,家长一般没有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妥善安排个人事务的时间,常给家长带来许多不便,家长只能疲于应付。家访,这个最能拉近家校距离、极富人情味的合作方式也逐渐被“上所施”的“电召”“传唤”所代替,家长们听唤而至,有时甚至还要接受教师的质问和训斥。更令人心痛的是,这样的事实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家长都曾有过的经历。

三、关注重心背离

学生是连接家校的纽带,家校合作毫无疑问应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这是合作的初衷和目的。但是由于家长

和教师的角色不同,他们对于如何接触和看待孩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教师更加关注孩子的共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孩子是

老师眼中的林,父母眼中的树。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高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家长更易对孩子报以高期望并更易失望。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独子文化中尤为突出,反映出家校双方在合作中对孩子关注重心的背离,一边是学校的宣讲和倡导,一边是家庭的淡漠和排斥,使双方都感到对方缺乏合作诚意,结果容易使双方失去对合作的信心和兴趣。

四、目标主体表面在场和实际缺席

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的发展始终是家校合作的目的,有效的家校合作必须始终指向学生这一目标主体。合作双方应切实为了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而排除偏见、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科学合理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但是,家庭和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却常常围绕学生却又不为了学生,出现了学生这一合作的目标主体表面在场和实际缺席的矛盾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在合作中都更容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往往忽视或偏离了学生的需要,最常见的有两种看似相反但实际同质的做法。一种是相互指责、推委责任,把注意力放在谁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追究上,而不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合作就等于是家校双方以一种特殊的合力把学生推出了合作现场,合作的目标主体在此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另一种做法就显得“愉快”多了,家长和教师站在一条战线上,双方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对学生施行“共管共治”,力求把学生的所谓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像教师截留学生信件交给家长,家长偷看孩子日记并择要向教师汇报的极端做法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学生便成了合作的受害者,要么成为家长、教师互相指责的“替罪羊”,要么成为家长教师手下的“嫌疑人”“被改造者”,使得许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接触持恐惧、反对甚至是敌视态度。这种目标主体实际缺席的合作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当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交流内容单一、狭隘

我们目前的家校合作,从校级的合作来看,总是集中于呼吁家长对学校进行支持和监督。从班级的合作来看,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局限于就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违纪问题进行交流。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教师的交流内容十分集中,双方对学生学业的高度重视,家长尤甚;双方就品德方面的

交流是值得肯定的,但实际上这方面的交流却往往集中于讨论孩子的违纪问题,只有在孩子犯错时,双方才会在孩子的品德方面寻求合作;孩子在身体、审美、劳动方面是否和谐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至于家校合作本应重视的各个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家庭中存在的特殊情况、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的特殊需求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经历,几乎被排除在合作范围以外,很少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注。

六、家校合作随意性、低频性

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还处在即事、即时的阶段上,属于“救火式”而非“防火”式,合作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即兴而定。很少有学校把家校合作纳入整个学校制度、写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即使是进行了家校合作工作,也大都没有总结,不留记录和档案。没有制度和计划的保证,家校合作便表现为随意性强,极易导致考虑不周、准备不足、组织不力的情况,如校领导只从全局考虑而没有考虑级部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教师们缺乏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致使双方的合作积极性都受到挫伤。随意性必然导致低频性,家长和教师除了通过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家长学校进行接触外,几乎常年不联系,即使是班主任老师,也只限于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交流或是为了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才会和家长有所接触。这对于双方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有效家校合作十分不利。

七、家校合作程式化、机械化

家校合作大多采用校本模式,即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在很多学校,所谓家长学校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近年来新兴的开放日应该算是家校合作领域的新事物,却并无多少新意,充其量只是家长会的“图文版”:宣传栏里张贴有关学校业绩、学生成绩及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可以供到校的家长阅读,变家长会的“听”为开放日的“看”。也有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督教团等组织,这本是有利于家校合作的,但这样的组织往往不是参与学校的决策而只是教师工作的又一层评价和监督机构,犹如为教师又加了一层“紧箍咒”,颇令教师反感,家长们往往也颇觉为难。这种程式化的合作很难引起家长积极参与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徒具形式。

合作的机械化表现为学校在合作中不能想家长所想,使合作缺乏人文关怀的气息,让家长望而却步。例如,有一些家长由于来自自身的压力而没有精力参与家校合作,如婚姻危机、生计问题等,学校理应对这样的家庭表示支持和了解,但实际上他们却常常被忽视或受到谴责;再如,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接待家长的场所,家长到校只能在教师的办公室进行交流,使这种面对面的私人交流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家长很难做到放松和坦诚;另外,教师和家长在这样的场所进行交流,只能是在教师舒适的办公桌旁边加放一张供家长就座的凳子,这种位置本身就造成了家长的窘迫心理,是一种拒绝合作的暗示。这样的细节在家校合作中俯拾即是,它们就如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一样,虽然重要却常常容易被人忽视,就更不用说教师们在合作中对家长的态度所产生的作用了。家校合作活动的后续工作,如写信或打电话向家长表示感谢或询问意见、感受等,无疑会使家长体会到教师的关切和合作诚意,这在美国已成为传统,在我国的家校合作中还是十分罕见的。

注释:

[1]彭茜,郭凯.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2001(11).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6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小偏整理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2020,仅供参考借鉴。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一

童年是学习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本质的时候,是学习真、善、美的时期。家庭和学校这对Cp,毫无疑问是完成这一神圣任务的不二载体。在参加完一年级家长会,听完方校长和李老师的“家校夜话:培养+陪养”后,我确认过眼神,也遇上了对的人。

眼缘之一:重视阅读,得语文者得天下。

方校长在家长会上讲的最详细和展示的最多的就是学生的阅读。他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生动地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他亲自讲解学校的阅读教育体系和激励机制并示范了“阅读存折”和“阅读记录本”的使用,让家长落实亲子阅读有了明确方向。班主任李老师细化了具体措施并提供了详细书单和实际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亲子阅读是我从吴宇伦一岁半开始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抛开考试这一“功利”的目的不谈,对于一个每天自己的孩子管不过来还要管别人的孩子的高中老师来说,每晚的睡前故事时间尤为珍贵。长大是不可逆的,每个家长都应该跟自己的孩子有固定的连接方式,运动也好,读书也罢,一起读着读着,聊来聊去,你才会真正地走进他的内心,建立快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从开学一个月的知识面和识字反馈来看,孩子的阅读之花是绽放着的。当然,我也会有因为工作或者私事而跳过这一程序的时候,这次家长会给我上了一次发条,督促我和孩子继续不遗余力地寻找我们的“颜如玉和黄金屋”。

眼缘之二:培养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

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通过方校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学校用看不见的力量敦促看得见的成长,突出培养学生的十个好习惯:做人好习惯、礼貌好习惯、卫生好习惯、劳动好习惯、学习好习惯、书写好习惯、阅读好习惯、运动好习惯、安全好习惯和饮食好习惯。同时根据评价内容的四大板块、十一个维度设立了十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持之以恒做秀的自己。李老师针对在校在家习惯的培养给出了十几点中肯而且巧妙的建议,比如:养成回家喝水如厕便做完作业再起身的习惯、坐姿和握笔姿势的纠正、练一笔好字等等。李老师说她不是唯成绩论英雄的老师,但对于好习惯的养成一定是严格要求的。这个理念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同,也让我们对家校共育更有信心!

眼缘之三:家校联手,见证美好发生。

家长会的最后,方校长介绍了家长志愿者和一些优秀家长、书香家庭等等,给我们呈现了家校合作的完美例子,使我们感受到了家校共育的美好氛围。在李老师和家委会陈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也已经体会到朝阳小骑兵们团结的力量: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班徽和班训、创造了自己的绿色天地、成立了家委会和班委会等。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美好都在发生。在接下来的6年乃至更长的岁月里,家长要诚心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全力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一起培育“向真、向善、向美、乐学、乐思、乐问”的儿童,共同呵护优秀的种子,让情怀落地,待美好发生!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二

认真聆听了杨老师关于自己如何开展家校共育的一些举措,收获很多,杨老师工作得法,家校沟通顺畅,是一位有心有爱有法的好老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培育,和谐顺畅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对班级各项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正如杨老师所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老师和家长是“战友”而不是”对手“。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家长各自忙于孩子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原则,特别是家长会双家长出席制,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缺乏对孩子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杨老师的讲座很务实,工作收放自如很有章法,为一线班主任的家校沟通指明了方向,分享了举措。杨老师以“五个一”促进家校合作,制作一个档案,诠释了教师对学生的用心;组织一场活动,展示了教育的智慧;拍摄一张照片,发现平时看不到的美;认识一位忙人,深入了解每一位家长;写好一封书信,纸短情长,情真意切。致力于创建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目标一致,让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为的队友,从而构建“家校共育”目标,值得我们一线班主任学习。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要做到这点,就要善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师,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学校家庭教育怎样才有更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管总结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更为有效,让自己获得提高。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四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把家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的进步,家长看得到,老师也看得到。小学是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把自己定位在“教书匠”这个层次上,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是孩子心灵的导师。还记得去年刚接上这两个班级,很多孩子的眼神里总有一丝胆怯、自卑。一个学期后,我和孩子们才能够如朋友般在课下交流。如今,每天都有好多孩子来办公室,他们的眼中多了几分自信。他们真的成长了,我们只是陪伴着他们,看着他们蜕变。或许多年后,他们不记得我们。只要他们在未来的旅程中能走得更加坚定、自信,就好!

从古至今都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们教育行业在合适不过了。其实我们的工作每天都有家长在看着,在体会着,你是否真正关心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究竟付出多少,操心多少,家长都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的。

教学是一项良心活,我们一堂课可以认认真真,也可以轻松一过,但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确实天壤之别,作一名老师容易,作一名好老师不易,年复一年的作一名好老师更不易。当今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学生的期盼不言而喻,从而对我们老师的要求自然会更高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努力向前、向上的动力。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老师,不要等到家长来找我们才努力的回想他说的是哪个孩子。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一下子就特别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操心。我们与家长沟通,,只要用心的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都会接受的。沟通时,要了解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孩子存在不足的地方要注意说话的技巧,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真心想帮助孩子进步的,而不是找家长来批评孩子的。因为孩子还在成长,都还没有定性,可以建议孩子努力的方向,可以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请家长思考,这样才能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较好的结合起来。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老师、家长、社会形成合力,而并非只是某一方的单独责任。老师和家长就是要多沟通,有了问题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不能无端地相互指责,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我觉得有必要让每一个老师都记住,“我们这是学校,不是工厂。产品坏了可以回炉,但是教育坏了,就是一辈子”。做为青年教师首先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就是要成为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好老师。要完成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待家长的态度要好;其次,要用自己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伟大的师爱;再次,还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能够胜任学校交予的任何任务。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五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我的儿子锁睦晨今年6岁,目前就读于东关小学学前四班。学习上他自觉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他热爱劳动,充满爱心。他兴趣爱好广泛,喜欢画画、唱歌和跳街舞。进了学前班后,在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下,我们感觉他进步明显,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快。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唐老师、语言课的郭老师及所有其他老师,谢谢你们为孩子付出那么多辛勤汗水和无尽的爱。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必不可少

教育不单单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不代表学习文化知识便是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另外对待孩子,我们要做到疼爱但不溺爱,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要其明白失败是正常的一件事,对待事情做到努力但不强求。

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好小孩

我认为必须家庭与学校两方面共同发力,掌握好小孩品德发展的共性。平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多多沟通,与老师一起查找针对小孩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了解孩子情绪是否稳定,言行是否一致,并共同制定良好的教育计划,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得到改进。平时多与孩子平等交流,耐心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于孩子犯错,家长不必太过激动,可采取摆事实,明道理的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欣赏激励法等。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家校互动;特殊教育;模式

引言:

研究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残疾学生数量较多,不能以普通方式进行教学,近些年,学校与家长展开积极合作、交流、互动,开展了多种方式进行尝试教学,本文主要是总结了家校互动的作用以及在应用方面的方法上提出了补充。

一、良好的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离不开两个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另一个就是学校环境,积极综合两方的作用,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心理和身体上的缺陷[1],使得他们在想法、行为等各方面异于常人,学校的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展开以及交流合作,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动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的身体、心灵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二)保证平等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的时间一般比正常儿童要长,主要体现在需要花一定时间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教师除了在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其他信息例如学生的身体状况、社区活动情况、医疗情况等都需要家长提供详细的信息,这样才能综合两方面信息,根据儿童不同的学习时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保证公平的教育环境。此外,特殊儿童需要外界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家庭和学校展开更多互动,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根据学生的最新状态,适时调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这种积极的互动、交流保证了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更好的帮助了家长和教师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三)维护学生的权益

特殊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在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和教师都共同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监督的作用,家长有权力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也可协助学校教师完成相关工作。学校在这个过程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也可将一些想法和建议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宣讲特殊教育的文献、法规等相关资料,提高家长的特殊教育理念,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

二、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有效的保证家校互动模式的开展,是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互动中的多样性沟通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仅仅停留在家长会或者家访的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此种方式并不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育的发展,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21世纪的网络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沟通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例如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建立QQ群、微信群以及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并分类进行管理,家长有任何疑问以及学生的动态,都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反馈,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路线,方便家长和教师更好的探讨合作教学方法。此外,也要定期组织会议,让家长和教师能够敞开心扉交流,家校互动模式是双向开展,如果家长只是单一听取教师意见,反而不利于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家校互动模式最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沟通保证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尤为重要[2]。例如:残疾儿童在学校学习完后,要将学习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评价等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家长知晓情况后,应密切关切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将信息收集后,及时的反馈给教师。特殊教师综合家长的意见,会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此方法,保证家校互动模式为一个动态过程,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至于记录信息的方式可以为电子文档或者书写笔记,将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通过微信、邮件、QQ等方式及时反馈。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在家校互动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学校可以确立家长为主体的活动方案,例如成立家长委员会[3],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委员会的成立须有全体家长投票选举或者学校提名选举委员而组建。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可以对委员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成为家长中的代表以及典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家长委员要积极参与家校互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落实各种教学方案活动。同时,家长委员也要作为代表收集各家长的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校方,根据家长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共同探讨家校互动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针对相关不足,优化方案改进。

(四)以亲子活动为载体,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家校互动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观摩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通过不断的观察,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此外,学校也要多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关游戏活动、社会融合活动,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为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连接,搭建一座桥梁,同时亲子活动也拉近学校与家长的感情,方便以后能够更好的沟通交流合作。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8

在期待宏观政策条件逐渐成熟的同时,作为区域的教研组织通过开展行动研究,针对自然、真实、动态的家校合作的情境,以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首要目标,尝试构建了以问题为取向,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为方法的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项目突出家校合作的可执行和共收益的特点,家校合作的课程、机制、措施、实施途径的方法呈现。家校合作项目即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上进行构建,又从家校双向共赢的角度构建,运用项目、组团的资源给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

研究实践的结果表明,项目的运行为全区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满足了学校解决工作难题的需求、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需求;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方式作为实践的切入口,满足了学校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求。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项目的深入开发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层次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特殊性和生长性,问题解决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资源呈现的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机制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

[关键词]合作家校合作项目家校合作项目

一、前言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多个法律和文件都表现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并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随着中小学对家校合作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家校合作工作的广泛开展,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必然的要求。纵观西方学校家校合作,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的家校合作是其关键和前提。

因此,本课题聚焦家校合作双向、多元、互动、共赢的目标,试图在准确把握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家校合作的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联合有关学校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经过设计的家校合作的项目,以寻求适合学校发展、家长需求的家校合作的行动策略,打造智慧的家校合作模式。

关键词解释:

合作: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助方式。

家校合作:是指对儿童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项目: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家校合作项目:是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可执行和共收益的形式和方法,是可以成为共享的实施资源。

(二)研究目标

1.了解宝山区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找出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学校发展的需求,在各项因素影响下表现出的特点和问题。

2.根据学校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梳理能满足家庭教育需求的理论资源、教材资源以及一线教师的经验资源,探索区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学校、家长热衷的家校合作的内容、形式,提炼出可行的、基层学校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

(三)研究内容

1.目前学校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具体做法及利弊分析。

2.探索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新型的家校合作的项目。

3.探索满足学校需求的家校合作项目的途径、方法。

(四)研究方法

1.试图用数字来说明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研究。

在研究的初期,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用数据来说明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编制设计家校合作开展情况校长调查问卷,并于2013年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成了《宝山区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分析》,从中具体分析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2.试图形成区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指导策略――行动研究。

从家校合作工作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学都是集中在教师专业能力上、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家长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原则,选择了10所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实践研究的方法,设计符合我区地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形式,构建家校合作的新模式――项目引领、组团推进。

二、研究过程:

(一)调研梳理,确立研究方案,构建家校合作子项目

我们对全区113所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调查,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在家校合作的做法中都提到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家长委员会的组设、家长资源的利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了使项目研究既能针对我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实问题,又能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和梳理,抓住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已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提升现有的做法,构建了“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确立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方向。由10所中小学担任子项目领衔学校,10位教师承担设计子项目的行动研究方案、子项目的实施内容和实施途径,明确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项目引领。

(二)骨干先行,组建项目团队,践行家校合作子项目

地域大、学生来源复杂、学校层次不同是我区的实际情况,为了让更多的学校有效实施家校合作的工作,我们将同类问题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学校组成子项目团队,有项目领衔人带领自己的子项目团队开展行动研究,践行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组团推进。

我们通过领衔人带教,以滚雪球的方式,通过教、培、研一体的教研训练,同伴互助的活动、专题研修的形式,互培和自培相结合,带教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尽快成长。老师将习得的理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体验游戏――提炼感悟――寻求合适的方法,在不断“思索――实践――反思――修整――再实践”的过程中,将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和技能传递给学校的老师、家长,从而践行家校合作子项目的实践研究,丰富家校合作子项目内容和方法。项目领衔人在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研同时,和教师、家长一起成长、一起欢乐,在家校合作实践中少了许多的焦虑和烦恼。并从中领略家校合作的魅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真诚、积极、良性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的教育合作动力和效果,有效促进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三)挖掘提炼,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家校合作子项目

家校合作要着力于“确解家长之意,切返家长之需”。针对家校合作的多元需要和发展差异,我们构建了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家校合作项目的行动研究。

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我们通过撰写学校经验案例,编写经验案例集,交流、研讨、互助活动、分层沙龙,将家校合作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传递给区域各个中小学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去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积极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

我们还启动了“我的生活我做主――家校合作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的服务窗口――家校合作工作体制建设的实践研究”,“高速公路直通车――家校合作体制制度建设的实践研究”,“让我们快乐同行――网络无缝对接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丰富家校合作项目的内容,使得家校合作工作充满灵动的气息和丰富的智慧挑战,从而真正改善学校家校合作的被动局面。

三、研究成果

(一)4个子项目的实践研究为区域中小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运作,“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提炼出一套可行的,基层学校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学校提供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

1.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

作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的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在专业知识方面,分享了一批对骨干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员非常有用的书目,其中更梳理了一批老师们觉得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必看并需要经常拿出来读一读的看家书。

在专业能力方面,尤其是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培训上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如“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者团队建设”,根据80后青年教师个性特点,制定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组织的途径,构建使指导团队能够有效、有序运行的章程。

如: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章程

第一章总则

团队名称:最炫80风

团队口号:给我们存在的理由让我们共同改变对教育的追逐与梦想

团队目标:在学习中提升80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能力,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家庭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家教指导操作经验,在活动中掌握现场家教指导的贯彻能力,有效提高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使家教指导扎实有效。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一条组织机构

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由团队负责人与青年教师组成,根据项目建立项目组,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培训需要聘请指导老师。

第二条各部门及职责

团队负责人:统筹计划团队发展的方向,组织协调计划和各项活动,带领、凝聚团队发展,成长。

指导教师:指导团队成员学习、实践、研究、开发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组长:以较强的责任心带领组员共同学习、实践,智慧高效地协调好队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完成任务。

第三章例会制度

第一条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例会不在于多,在于精、实。每次会议落实主题与负责小组,小组负责人轮流担当。要求主题从问题中来,内容准备理论加实际,要求精简、高效。

第二条半年召开一次总结会议,制定下一阶段的指导和学习内容。年末召开总结会议,总结一年来的成绩,制定下一年度的目标。

第四章团队精神与纪律

团队精神:合理团队共同成长

团队纪律:

(1)必须有时间观念,开会准时。有事与当次会议负责人请假。

(2)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勇于实践的锐气。

(3)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服从活动安排,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围绕承担的任务目标保质、按时地完成任务。

――泗东小学周静

再如:“班主任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建设”,就是根据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设计《做“五有”好家长,伴孩子快乐成长》家庭教育指导课教材,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包括从关注孩子需求出发的《面对孩子“心理断乳期”,我们准备好了吗?》、《取得进步如何奖励?》;从倾听孩子心声出发的《把握对孩子说话的技巧》、《家长会后如何做》;从展现教育智慧角度出发的《检查作业的技巧》、《如何给孩子试卷或作业本签名》;从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快乐角度出发的《合理的放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加油站》、《关注孩子的朋友》;从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出发的《吃出健康,吃出聪明》等内容。

2.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

作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不仅从最基础的人员配上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教师指向而是家长自愿申报;家长会员会的组织上也有了新的尝试,不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组织而是有话语权的家长、教师代表的组织;尤其是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被动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而是主动承担学校的活动,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更是实施者。

如: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家长职能部门就是由家长宣讲部、家长活动策划部、家长活动执行部、家长活动宣传部、家校沟通部、家庭教育研究部、校本教材人力资源开发部这样七个部门组成,并通过七步骤来具体实施家委会的功能。

在家委会作用辐射上,通过家长心里成长工作坊,以团体辅导的形式,体验分享的活动,实施家长为会员的培训,再让家长将培训后习得的方法、感悟对班级家长进行二度培训,服务家长、辐射家长。家委会成员也有最初的拷贝不走样到自主研发的亲子活动,再到学校的主题活动,层层深入,不断辐射。

如:“亲子沟通”这一话题给家委会的培训。

心理老师:我们进行的是游戏叫做:我说你撕,大家听清楚了,我说你撕,中间不允许问问题。对折再对折,右上角撕掉两厘米的三角形,再旋转90度,把左下角撕掉。现在大家举起纸头相互看看,做了游戏您有何感受?

家长:老师您明明了同一个命令,为什么我们的呈现的结果是如此的不同呀?

心理老师:是的!大家都发现问题了,那么我们进行第二次我说你撕,这一次,大家可以问问题,我还做示范,做了游戏您有何感受?

家长:做了游戏,我觉得我们经常使用单向的沟通方式,结果听者总是见仁见智,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通常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家长:看来呀,平时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双向的沟通,而是一味的命令,甚至不许孩子表达,这样的沟通效果不会好。

家长:是呀!我觉得在与孩子沟通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学会俯下身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观点,这样的双向亲子沟通会更加有效。

家长:当然,有时候,即使使用了双向沟通之后,不理解现象依然存在,这时候,我想,就要像刚才老师一样手把手地做示范,家长的示范作用真的很重要!难怪有人说,身教重于言教!

心理老师:大家讲得真好!今天虽然是我给大家培训,但主角不是我,而是就是大家,育子理念来自于大家对于游戏的感悟。

家长:对呀!各位!给家长做讲座我不在行,但是这样的培训形式我可以尝试!问题从家长中来,答案也从家长中来!

家长:好呀!我们先理理思路,备备课,试着回到各自的班级给全体家长们做二次培训!

大场镇小学蔡素文

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家长委员会条例》、《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家长委员会工作流程》、《家长职能部门工作事项》、《家长委员会规范礼仪》、《家长委员会评优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等相关的制度和章程。

3.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作为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建设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在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家长志愿者仅仅是部分家长为学校服务的想法,倡导家长志愿者是面向全体的家长,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让他们成为教育的主动参与者。确立服务理念,把服务建立在对家长的指导上,建立在教育资源的给予上,建立在服务的后勤保障和人文关怀上。再方法上,开设了“家长工作室”,学校除了提供场所,还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资源上,发挥家长职业所覆盖的网络资源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服务,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丰富教育的物质资源。请家长来学校上课,从家庭、学校最平凡、最需要、最有话可说的“环保”、“礼仪”、“劳动”、“生活”开始。在亲子课程设置上,改变以往那种单向的线性的灌输方式,采用家校共建家教课程的方式,构筑家校教育合作的立交桥和双通道。

如:泗塘新村小学的“帮帮亲子家庭劳动课程”,课程目标――培养责任感、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合作;课程内容――口布折花、豆贴画、立纸浮雕、编织网袋、剪纸等;亲子劳动含义――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父母与子女间的一种共同劳动行为。“帮帮”的含义――通过学校对家庭的帮助,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帮帮亲子劳动家教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实现家校合作、指导家长提升育儿水平的一个良好桥梁。

再如:通河新村第三小学的亲子探究课程,就是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本身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又要引导家庭成员多方支持子女的探究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为子女乃至学生的教育服务。

备注说明:探究课根据家长特长和需求分为两部分:课内探究和校外实践。

通河新村第三小学陈荣

4.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

作为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探索实践新型家访,网络新媒体技术运用,变革“家长会”等。在家访的变革上,尝试进行游学式,组团式,社区家访等,将传统单一的家访转变为多维、多点互动、多向辐射、多方得益的家访,实现关系转变;将传统的只谈学习的家访转变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家访,实现内容转变;将传统的一对一的物理空间家访转变为拓展到每一个人的心灵空间的家访,实现空间转变。

如:宝林路第三小学的“游学式”家访,就是根据一个个主题,开展的家访,如好习惯的伴我成长;在本地与外地同学的家里,了解年俗,品尝特产――“我和伙伴互拜年”;在租借的“螺蛳壳”里,看看书桌,理理书包――“寻访学习小天地”;在一个个榜样的家里,学做家务,矫正陋习――“自理我也能行”;个性访谈,家长互助――“特别的关爱给特别的你”;快乐出游,资源分享――“都市生活幸福之旅”;家访不仅仅在家里,在摊位边,小店里,去公园,博物馆,家长工作场所,相聚社区,公共绿地,麦当劳,肯德基,聊聊教育,做做游戏――“为了梦想,为了奇迹”等。

在新媒体技术运用上,不仅利用新媒体,建立各类信息群,还利用新媒体开设网络论坛、开设云课堂、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新媒体的便捷,实现了家校合作的“无缝”对接;新媒体的广泛,实现了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共融;新媒体的主动,实现了双向“指导者”的共享;新媒体的有效,实现了学校和家庭平等和互助。

如:大场中心小学的网络少年宫“云”课堂:

课堂中,学生将不用纸笔,而是用ipad、电脑进行学习,学习内容都在电子“课本”中灵活呈现。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老师们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指导;家长们随时随地的了解教育资讯,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生态内循环的庞大系统。“云”课堂为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创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有效激发了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实现共享课堂的学习。

(二)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家校合作的质量

在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全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质量。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家校合作的掌控能力,家长辐射的影响力,以及个别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其中研究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学校开始尝试用研究的方法了解家庭教育的需要和困惑,设计符合家长需要的家校合作活动,尝试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一年多下来,有1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一等奖,1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一等奖;3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二等奖,3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二等奖;有5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三等奖,6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三等奖;并还有多项课题在心理和德育等条线课题上立项并获奖。

(三)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

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源于教师、家长的成长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使学校家校合作逐渐从任务驱动开始向问题驱动转变,从原来被动地接受任务,到现在主动地寻找问题,开展工作。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兴趣。一年多来,各中小学根据学校的特点,积极申报区级和市级的条线课题,在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负责的课题研究中就有9所学校申报了相关的课题,在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的课题研究中有18所学校申报了相关的课题,还有3所学校申报了德尚的课题。总体来说,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项目和项目领衔人在引领团队践行项目实践中都充满着工作热情,对自己也有了主动成长的需求,学校也有了发展的更大需求,因此,项目和项目领衔人都是成长得最快的,项目学校也是收获最大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家长也是受益的。应该说,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多赢的。

(四)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学校的品牌经营提供了方向

在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区域各个中小学寻找到了自己学校家校合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学校在家校合作的品牌经营上找到了方向。学校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着力于“确解家长之意,切返家长之需”。针对家校合作的多元需要和发展差异,通过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我们编制了《让家校互动“动”起来――教育转型背景下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家庭教育指导丛书。

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我们教研,交流、研讨、互助活动、分层沙龙,将家校合作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传递给区域各个中小学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去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积极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打造各自的家校合作的品牌经营项目。

四、思考与展望

(一)结论:

课题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运行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满足了学校解决工作难题的需求、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需求;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方式作为实践的切入口,满足了学校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求。

在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内容上即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构建,又从家校双向共赢的角度构建,运用项目、组团的资源给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是可行的、有实效的。

(二)思考:

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家校合作要从家庭教育指导理念和发展转变,注重发展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推进家校合作的建设;家校合作要从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促进家校融合,构建以服务为主的家校合作模式;家校合作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合作参与型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学校、家长、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双向、互动、共赢”的格局,打造智慧的家校合作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的家校合作新局面。

(三)展望:

第一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了现代意义的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我们除了要深化第一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外,还将启动第二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并且加大项目开发的力度,组团的力度,推进的力度。在家校合作项目的实施研究上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实施和研究的步骤,着重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让家校合作真正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其次,要大胆尝试和开发家校合作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确保家校合作课程的系统化开发,形成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课程品牌;第三,健全和完善家长委员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家校合作工作机构、体制和制度,激活家长,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家校合作的及时性、双向性和实效性,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不断深化,不断前进。

课题组成员:周静陈琦王靖吴文清蔡素文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9

一、注重人性的科学的人本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中,校长是“钢琴手”,要弹得和谐,彼此共鸣。如果校长能够正确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潜能,就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工作就能达到协调统一,谱写出学校发展“追求卓越,超越平凡,走向辉煌”的美好乐章。

一个领导的能力在于他的人格魅力、才能学识和情感取向。一个校长在学校师生心目中的威信高低,在于他是否真心待人、心胸开阔、能力卓越;是否诚实、幽默、有远见;是否懂得如何鼓舞人心。工作实践中,校长能否将人本管理跟制度规范、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本管理具有足够的动力支持与真实的主体依托,是衡量校长管理学校各项工作力度强弱的依据,也是调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积极性的需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人本情感的管理规章制度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有利于克服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人性化的人本制度管理,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增强每一位教师遵纪守法、勤恳工作的高度自觉性。这样做,校长才可以集思广益,充分挖掘与有效吸收蕴藏在广大教师头脑中的聪明才智,才能保证学校的制度建设科学正确,领导集体也才能赢得全体教师的真诚拥护,管理工作也才能富有成效。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名优教师培养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然而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不仅要有一个管理和驾驭技术高超的校长,还必须有一支动得快、行得齐、拿得起、放得下的教师队伍和骨干、名优教师团队拉动学校的发展。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可见校长的办学思想对于学校办学、发展所起的引领作用是多么重要。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者与实践者,教师素质与课改成败紧密联系。因此,一个称职的现代学校校长,应该十分讲究领导艺术,一方面关注如何打造精英教师队伍,塑造一支在校长、学生、家长心目中品德高尚、教风严谨、功底扎实、业务过硬的优秀教师团队,同时又特别重视指导和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顺利实施课改,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名优、骨干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特别关心而且鼓励、帮助教师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在竞争合作中增强“亲和力”,使竞争合作成为促进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催化剂”。只有校长树立起“师本意识”,树立起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设身处地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着想,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师,及时沟通与教师的感情,多听教师们的需要和意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以情感人,以诚待人,尽可能地为教师们业务提高、学历进修、政治荣誉以及文化娱乐等铺路排难,创造民主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才能焕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之中,使学校形成温馨和谐、民主团结、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注重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校长在学校里,既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又是教育者。鉴于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使命,总理曾明确提出了“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让教育家办学,让校长成为教育家,不仅是政府的提倡,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校长不只是学校行政事务、教师队伍的管理者,更应是业务教学工作的策划者、督行官、内行人与指导者。

称职的现代中小学校校长,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与教师一起抓实“两个加强、一个突出”,即:加强业务教学理论学习,加强校本培训和教学研究,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领会课改精神、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内涵,提升自我,指导实践,开拓进取。只有如此,校长才真正发挥自己的卓越领导才能,伴随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切实引导和带领教师集体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成功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注重教学研究和常规管理

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有熟悉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师和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而教师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的构建都受到校长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本人曾认真学习原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胡新懿副主任《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原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卓立校长《校长创新理念与学校发展》等专题报告。其中卓立校长重点以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为实例,详细地介绍了北京史家胡同的成长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办学经验和探索。他对校长素质的理解和他当校长的体会使我深受启发,特别是他的办学思路报告的主要部分“一、一切为了明天;二、一切为了孩子;三、和谐教育的办学特色;四、校长的领导艺术”的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五、注重与家长携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对学校教育起着协助、补充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长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更明显地受到社区及家庭的影响。近几年来,我校开展家庭教育现代化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而学校的发展,也的确离不开家长的协助与支持。很多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的问题上很感兴趣。在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方面,我们一方面引导家长明确自己是“孩子的监护人”,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重点指导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学会把握爱、严结合的科学教育方法,妥善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家长主动地经常与学校与老师沟通,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积极配合老师做好教育和习惯培养工作。

实践经验证明:建立多渠道地家校联系方式,不仅有效地指导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解决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冲突,还为搞好学校教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输入了新鲜血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关于家校合作的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这个词汇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尚属首次,这体现了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高等院校承担着及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不但要将人文关怀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更应与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相结合,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

当前,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社会,在贫困生经济资助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多元化的资助格局,但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素质等方面问题凸显,亟待解决。一个完善的人文关怀体系,不仅要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状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的学业发展,使贫困大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关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建立起有效的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

一、人文关怀及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的时代内涵

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的固有理念。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再到现代西方的各种人学思想,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文关怀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即建设“人”本身为宗旨和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引入“人文关怀”概念,是对传统资助体系的一个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把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思想教育、学业指导、能力培养、职业规划纳入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体系,使得高等教育关心的不仅仅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更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因此,这里提出的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体系是我国政府、高校、社会为帮助经济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衍生问题的大学生按期完成学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政策、教育、扶助体系。[1]

二、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1、遵循一个指导思想: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构建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贫困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就是确立更佳的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采取更好的措施、开辟更好的途径,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具体困难,努力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2、搭建校内与校外两个平台

面对日益增长的贫困学生群体和不断扩大的可用市场资源,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充分利用资源,搭建校内外两个平台。一方面在校内积极创设多种岗位、多种服务帮助学生,与此同时大力开拓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实习基地、素质拓展基地、就业岗位,为学生搭建勤工助学、科技创新和爱心奉献一体化新平台。

3、突出五项关怀:经济援助、思想教育、学业指导、能力培养、职业规划

“以人为本位,不是使人出世,变为超人,变为抽象的人,而是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调节现实人的关系和丰富现实人的精神世界。”[2]以学生为根本的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援助为基础,思想教育为核心,学业指导为重点,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规划为补充。这五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相互作用,形成一整套立体型结构体系。

三、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的总体框架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校内校外整体配合、共同推进。在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拓展到思想、学业及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过程中,构筑以贫困生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以经济援助为基础、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开放式、开发式、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体系。整体上形成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高等院校为核心,以发挥贫困生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的动态人文关怀网络,如下图所示: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图示

四、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构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最终目标是达到高校、贫困生、社会三方共赢。作为人文关怀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社会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发挥作用,整个体系才能良性运转;也只有勇于尝试,不断磨合,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体系各个部分才能与时俱进,最终建立三方共赢的长效机制:高校与社会各界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通过贫困生资助体系、勤工助学、设立专项助学金、建立各类能力培养基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贫困生经济援助、思想教育、学业指导、能力培养,贫困生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在实践中回报社会,在志愿者行动中服务社会,高校育人目标得以实现、教育公平得以体现。继而,高校与社会各界共同完成高素质贫困生的职业规划,贫困生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并在工作岗位上反哺社会。

五、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的实现途径

1、经济援助――实现贫困生经济解困

关怀贫困生首先就要关心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窘境。高校应在进一步健全原有奖、贷、助、补、免的助学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同时,加大与企业、银行的合作,加强信用管理、发掘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的经济援助网络,夯实贫困生资助的物质基础。

2、思想教育――实现贫困生道德自助

贫困生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到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思想“解困”的问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贫困生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