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十篇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十篇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2:15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1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一、国内外对供应链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这一名词直接译自英文的SupplyChain,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随着人们对这一概念逐渐的认识,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供应链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这种传统的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目标。

之后,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将供应商纳入供应链的范畴,把供应链的概念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用来表示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还有些学者将分销商等分销渠道中的实体纳入供应链的概念。如《英汉物流管理大辞典》中: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供应链亦称销售链,如果较强调客户则称需求链。这种观点仅仅局限于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和各企业的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其后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企业的外部环境,并将用户、消费者纳入供应链的范围,认为供应链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范畴。这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Handfield&niches(1998)认为,供应链包括了从原材料阶段一直到最终产品送到最终顾客手中与物品流动以及伴随的信息流动有关的所有活动。史迪文斯(Stevens,1999)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陈国权(1999)认为:“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这些定义注重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

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对供应链的认识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形成了一个网链的概念。哈里森(Harrison,1999)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马士华(2000):“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在我国2001年发表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以上的概念是从研究对象的范围来划分的。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加深、扩广,供应链的长度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从单个企业一方面向上延伸到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到顾客以及顾客的顾客直到最终的消费者;供应链的结构则从“单链”扩展到“网链”。

还有的学者从其它角度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价值链。马士华(2005)认为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王金圣认为,供应链虽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2)业务流程。沈厚才(2000)认为,供应链实际上是一种业务流程模型,它是指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链组成,完成由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以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3)合作伙伴关系。陈功玉(2003)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结成了一种全面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被称为“供应链”。

二、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的研究

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的客体。对供应链不同范围、不同角度的认识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和角度,也由于人们对供应链有不同认识,相应地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概念首先在西方被提出来,但对这一概念的起源并不清楚。GordonStewart,mikeadhajanian认为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大卫・布莱纳(DavidBremner)于1869年出版的《苏格兰工业》。SimonCroom&pietroRomano认为,从Forrester(1961)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源于使用工业动力技术的分销和运输。还有些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起源于后勤学,因此早期的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主要集中于物流管理。

其后发展的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范围更为广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哲学。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强调了它的系统观、战略观、合作观、顾客导向观、价值的创造、集成的思想。Houlihan(198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强调战略决策,是一种新系统方法―整合而不是接口连接。Dornier(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本质就是在追求企业合作的效率,以较少的产品前置时间与营运成本的最佳,来获取企业营运的竞争优势。Fisher(1997)等认为应围绕市场产品需求设计供应链,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马丁・克里斯托弗(2006)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管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以更低的成本传递给客户更多的价值。马士华(2006)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观和“流”思维观,对供应链中的一切活动的优化要以整体最有为目标,对各个环节的运作管理要实现小河流水般的顺畅。

第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具体性的管理方法体系,体现了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控制、协调、决策。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在企业组织之外的包括消费者和供应商在内的物流活动。1998年,CLm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供应链管理不仅包括物流,还包括对物品、服务、信息进行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计划、实施、控制,以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全部过程。赵先德(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对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客户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陈国权(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

第三,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流程管理。Lalonde(1997)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流程思想,认为供应链管理所管理的是伙伴关系、信息和物料流的流程,该流程超出了企业的边界。RhondaR.Lummus&RobertJ.Vokurka(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将所有供应链中的活动整合并集成为一条无缝连接的流程。马士华(2005)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第四,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关系管理。Harland(1996)将供应链管理描述为对商业活动和关系的管理:组织内部,直接的供应商,供应链中一级和二级供应商与顾客,整个供应链。陈功玉(2003)认为,如何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被称之为“供应链管理”。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综合以上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观点,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结构,核心企业相对于链中的其它企业或实体具有一定的优势,必定由其担当起实施供应链管理、执行管理职能的责任。供应链管理的客体:供应链即一种功能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实体,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流,包括物(包括物质、非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和流程,将供应链中各个实体实际连接起来的是流或流程。合作关系,是与流和流程相对应的将供应链中的实体联系起来的虚线连接。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转的精髓在于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管理的拓扑结构:网链。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供应链中的灵魂,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之中,包括系统观、战略观、集成观、顾客导向、价值的创造和网络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应体现管理的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而这些要素中的基础是合作关系,关键是管理思想和理念。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2]陈功玉: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刘刚: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2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SCoR;集成

中图分类号:F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19-02

1供应链质量管理

1.1供应链质量的形成过程

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

1.2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因此,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能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快速响应,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和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本身都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但是在基于特定产品的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质量职能;

(4)成员企业是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是共同合作的关系;

(5)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将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加入供应链实际上对成员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6)专门的运输企业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是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的重要环节。

随着用户需求、市场环境,以及成员企业自身的不断变化,供应链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并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范围的业务流程。因此,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单个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动态性,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应能适应其动态性。

2SCoR模型

2.1SCoR模型的定义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cemodel,简称SCoR)是由国际供应链委员会(SupplyChainCouncilinternational,简称SCC)开发的体系结构模型。SCoR是第一个标准的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式,它能使企业间能准确地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评价其绩效,确定绩效的改进目标。它按流程定义可分为三个等级:顶级、配置级、流程要素级,每一级都叫用于分析供应链的运作。同时根据各企业的特有流程,第三级以下还可以由第四、第五等更详细的级来描述层次,但这些层次中的流程定义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

2.2SCoR模型的等级划分

SCoR模型中等级的描述具体如下:

(1)顶级,列出了供应链管理的5项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计划、采购、生产、发送和退货,它定义SCoR的范围和内容,设立了绩效竞争目标的基础。

(2)配置级,主要定义标准的供应链核心流程,依此对供应链的流程划分种类。企业可以从第二级定义的多种流程种类中根据需要选择构造自己的供应链,据此实施运作战略。

(3)流程要素级,将配置级所定义的流程进一步分解为连续的流程单元。第三级中定义了企业在它所选择的市场中成功竞争的能力,包括:流程要素定义、流程要素信息输入与输出、标杆应用、最好实施方案和支持实施方案的系统能力。在第三级中,企业可以微调它们的运作战略。

(4)实施级,流程要素分解,企业实施特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第四层定义了取得竞争优势和适应企业变化条件的方案。

衡量公司的供应链绩效水平和了解供应链如何与了解供应链如何运行同等重要,因此需要一个和公司的业务目标相一致的衡量系统,可重复执行,并且为改善公司供应链运作提供指导。

2.3SCoR模型的评价指标

对于SCoR模型每一层的每一个过程都有明确定义的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第一层的衡量指标如表1所示。供应链业绩表现的特征分为可靠性、反应能力、柔性、成本、资产利用率几个方面。将企业衡量指标与SCoR记分卡相结合,与行业一般水平、先进水平以及企业的目标水平相比较,用于供应链差距分析和标杆管理。SCoR模型的每一个标准过程都给出可以相比较的最佳业绩表现特征。

2.4SCoR模型的作用

(1)SCoR模型应用标准术语和符号,提供了一种方便易用的描述工具和思想方法,用于支持理解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以整个组织所有职能部门都能沟通的方式确立流程,明确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

(2)SCoR模型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提供了供应链评价及快速确定改进机会的工具,并为最佳表现及其特征描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照的目标;

(3)SCoR模型提供供应链快速建模方法,是供应链设计和再造的工具,支持把企业战略目标与供应链性能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此外,SCoR模型还是企业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工具。世界各地都有企业成功实施了该模型,并且越来越多的组织正在采用SCoR模型作为改善其供应链的工具。

3集成SCoR的供应链质量管理

在供应链上质量由所有的成员企业共同保证,质量管理由单一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转变为多企业协同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协同的质量管理模式要求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不仅体现在对某一个活动或者某一个产品进行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流程进行控制,没有合理和高效率的流程,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难以提高。

供应链中各功能实体负责与产品寿命周期的某部分相关的管理环节,所以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就要集成各个实体的核心业务。除此以外,还要对各个实体之间的衔接工作质量进行控制,例如上游的采购与下游的交付流程的质量水平。质量集成质量系统应该不仅包括实现产品质量所包括的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集成,还应实现与供应链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的贯穿供应链各层次的集成。这里,将这种集成分为横向集成与纵向集成,如图2所示。

纵向集成是一种层次型集成,即与质量形成有关的信息流和工作流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战略层,战术层,运营层和实施层之间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集成。纵向集成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整体集成在质量系统中的体现和映射。

横向集成是一种环状的过程型集成,起始于获取用户和市场需求分析的规划阶段质量管理,经过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控制、供应材料质量控制,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服务过程质量管理以及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流程的质量控制,最后回到获取用户和市场需求分析的规划阶段质量管理这一质量管理全过程的集成。

纵向集成与横向集成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分别从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组织集成质量系统。纵向上每个层次内存在横向关系,横向上的每个环节也都与纵向上的相应环节存在纵向关系。在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同时保证集成的实现,可以有效地保证质量系统能够与供应链整体环境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质量信息在供应链各层次间顺畅地上传下达、质量活动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有序进行、质量目标和计划在供应链范围内的有效贯彻。

根据SCoR模型流程定义,供应链流程控制包括计划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发送过程、退货过程,并且侧重于各环节之间的流程质量控制,SCoR流程的绩效性可以控制评价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质量,而且可以利用标杆法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流程水平,因此,可以利用SCoR模型对供应链的流程进行质量控制,这也就确定了SCoR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而SCoR作为一种基于流程管理的工具,在供应链支链管理中可以实现科学测评、高效监控,对流程绩效进行实时测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臧艳,方敏,方旭.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评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2,(09).

[2]李高朋.SCoR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J].情报杂志,2004,(07).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3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也发生着变化。21世纪的竞争又有了新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数飞速膨胀、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去,单靠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协同的方式,将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已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本文首先分析讨论了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一般概念,然后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概念注意了供应链的完整性,如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第二种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第三种概念采用增值链的方法,是一种范围更广的观点,如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通过分析供应链的定义,我们认为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送达客户;(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

同样供应链管理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如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最小。在这里我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以6R为目标对从供应商到顾客整个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成化供应链。为了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应将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该集成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初始阶段、职能集成阶段、内部集成阶段、外部集成阶段。在完成以上四个阶段的集成以后,已经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企业结构,从而实现对企业内外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

2.敏捷供应链。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强调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开放、共享和集成。敏捷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都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联盟,借助敏捷制造战略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成为当代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3.绿色供应链。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由于公众、法规及环境标准的压力,环境管理已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面对这种压力,企业必须重新调整供应链流程,把环境问题融于整个供应链过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为了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把绿色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同时在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中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

4.供应链的设计。设计和运行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必须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即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不同的产品类型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有效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低边际利润、有稳定需求的功能型产品(Functionalproducts);反应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边际利润高、需求不稳定的革新型产品(innovativeproducts)。

5.供应链伙伴选择。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合作和能力的协同,来有效地实现各种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供应链的伙伴选择涉及到诸多因素:如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提前期、加工能力、运输距离、企业信誉、批量柔性、技术实力、资金状况等。大多数关于供应商选择的研究在本质上是定性的或实证的,考虑经济上的重要性,定量分析就非常适用。目前,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主要分成三类:线性加权方法、数学规划方法、统计/概率方法。

6.供应链库存技术。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以及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Vmi是以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该方法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Jmi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强调供需双方同时参与,相互协调,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可消除供应链上的需求变异和放大现象。CpFR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能同时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其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

7.供应链信息技术。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eDi、基于internet、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了工作中的人为错误,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

8.供应链建模技术。研究供应链建模技术,建立相应的供应链模型对于供应链管理中的各项分析和决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供应链建模技术主要包括:网络设计法、近似方法、基于仿真的方法。网络设计方法一般使用整数规划或混合整数规划来描述和求解问题模型,建立的模型可以覆盖供应链管理中的所有决策领域,但对于规模较大的模型存在着求解困难的问题,另外模型考虑随机因素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近似方法主要用于供应链多级库存问题,研究在考虑多级库存情况下建立库存控制策略及确定控制参数,该方法在降低库存、提高用户服务水平等方面都相当重要,但它忽略了非平稳随机因素的存在、忽视了生产和运输问题等。基于仿真的方法可用于分析全面的供应链模型,由于不存在数学求解上的问题,因此建立的模型可以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包括结构上的和参数上的随机性,比较适于评价现有策略。

三、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就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来看,供应链管理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总结近几年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2.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是目前另外一个得到广泛研究的领域。为了提高企业供应链运行的绩效,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加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优化与重建,以获得更加精细的、敏捷的、柔性的企业竞争优势。供应链重建的原则应该是从市场竞争全局出发,站在供应链系统的高度,为提高竞争优势,实现工作流的快速响应和敏捷通畅,调整企业内外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3.供应链绩效评价。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有较大差别,在绩效评价上也有所不同。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应该考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供应链绩效定义,如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为企业的业务提升服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建立系统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子系统的绩效必将是未来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陈国权.供应链管理.中国软科学,1999.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4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集成;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源的整合,是借助供应链内企业的合力来提高自己的经营绩效。供应链管理能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又能避免自己投资带来的建设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使产品在成本、质量、市场响应等方面获得优势,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市场占有率。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在总量不增的情况下利益在各企业间进行分配,而是能增加社会的经济总量,所以它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目前为止,人们对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理解还存在这较大的分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里,笔者结合前人的定义及自己的理解,为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做一个自己的界定,所谓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为了寻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为用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它的成功实施能为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节点企业都能成功的实施供应链管理呢?答案是否定的,各节点企业要想真正结成供应链联盟,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否则是不可能成行的,而以下三点就是笔者认为进行供应链管理时所必备的条件。

一、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

本文定义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假设条件,即企业已经完成了其自身内部的供应链集成,这样的企业才有资格加入到文中定义的那样的供应链体系中来。林勇等人(1998)提出了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五个步骤:基础阶段、职能集成管理、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集成化供应链联盟,根据这个理论,也就是企业需要完成前三步集成。

基础建设阶段是在原有企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阻力和有利之处,同时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做出分析和评价,最后相应地完善企业的供应链。

职能集成阶段集中于处理企业内部的物流,企业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对组织实行业务流程重构,实现职能部门的优化集成,通常可以建立交叉职能小组,参与计划和执行项目,以提高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克服这一阶段可能存在的不能很好满足用户订单的问题。

内部供应链集成要实现企业直接控制的领域的集成,要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内部集成化供应链。集成的输出是集成化的计划和控制系统。

二、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在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巨大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协作的管理战略,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更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跨越了企业的围墙,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高,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据统计,合作性预测可以使预测的准确性提高15%;合作性计划可以使库存减少15%,使运输成本节约3%~5%。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中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不是短期的,不是战术性的,而是长期的,是战略性的。这种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不是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契约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双方的相互信任,而且涉及到双方企业的所有人员,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到一般员工,都要树立长期合作的思想。尤其是在遇到内外威胁的时候,双方合作关系的维持对整个供应链的存亡至关重要。比如,当其他的供应商用极低的价格来争取客户,或者其他供应商比现有供应商拥有更大的技术优势,这些外在的威胁都对现有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产生威胁;当企业遇到这些外在的威胁时,可以通过共同讨论和一起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使双方关系破裂。因此,供应链的维护和健康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

三、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的企业,其信息流动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情况,但单个企业的信息流动和信息化水平是决定和影响供应链信息流动和信息化的基础。供应链的信息基础是企业信息,企业信息的基础是企业中各工作组的信息,而工作组信息的基础是个人信息。这四个层次的信息组成了一个信息结构,见图1。

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要通过组织间的信息系统来实现,组织间的信息系统具有而且应该发挥三个层次的作用,即通讯、协调和合作。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是很难实现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信息技术以外的原因,如,企业获利、生存所依靠信息的不对称,并不是所有参与信息共享的成员企业都能得到等同的利益等。其解决之道就是实现利益共享即“双赢”,经济利益上的紧密关系使供应链关系企业在信息共享上有了共同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供应链关系企业主动将信息在供应链内与其他企业共享。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8-86.

[2]陈兵兵.SCm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9-123.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5

[关键词]供应链安全运营风险

一、供应链概念的再认识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人类一直不自觉地存在于供应的链条中,供应的链条本身就是客观存在,实际上,把这种链条叫做“供应链”也未尝不可。但是,传统的链条是由双边关系延伸所形成,人们只从和我相联结的这种双边关系来考虑问题,而不可能从上下延伸所形成的所有双边关系来考虑问题.优化只局限在双边问题,最精明的企业家,也许会在双边基础上向上下适当的扩展,但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顾及到上下的尽头,因此,整个链条不处在可控的范围之中。

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虽然给出了标准的定义,但是这不等于人们对供应链就有了明确的、正确认识。道理很简单,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中所表达的若干元素,供应链的概念实在太宽泛了,因为世界上的所有角落,都有最终用户,都有上游与下游企业,都有不管是混乱还是有序的网链结构,都有精心规划的、有效管理的和根本不在控制状态的这种结构。按照这个定义,供应链自古就有之。因此这个定义无法反映现代社会所倡导供应链的本质意义,一句话,这个定义完全没有反映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涵。如果能对最后一句话:“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做如下的修改,“经过整合和信息联结所形成的网链结构”,这个概念的时代性就会更明显。

二、供应链环境风险分析

wto时代的到来,供应链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在供应链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的参与者也发生根本变化,供应链专家克里斯多夫的精辟表述:“未来的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双边关系不再是主要的关系,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将成为市场的主体关系。单个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将别无选择的成为某个供应链中的一个单元,不管是否愿意它必须跟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进行协作。一个供应链网络也许包含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企业,单个企业间资产属有权、企业文化、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政治经济环境千差万别,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价值取向的本位化,将使供应链网络在运作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协调的音符,甚至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危机因素。能否加强对供应链运行中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是关系到供应链和其中的全部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果认为按照供应链的思维实施了供应链管理模式就能高枕无忧的享受供应链的美餐,就把供应链管理看得太简单了。供应链风险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了解并识别这些可能的风险因素,探索其引发的因素和发展的规律,对参与供应链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供应链风险通常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风险

风险主要有水灾、火灾、地震、闪电、雷击、风暴、陨石、冰雪损害、火山爆发、山体滑坡、外界物体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等来自大自然的破坏,时刻威胁着供应链的安全。飞利浦公司的大火就是因为大自然的破坏引起的:暴风雨中的雷电引起电压增高,陡然升高的电压产生电火花点燃了车间的大火。又如,2002年的非典,引起全球的震动。今年在东南亚流行的禽流感对食品供应链的打击也是致命的,人类目前普遍面临着环境恶化的问题,天灾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不可抗力,它将成为供应链的致命杀手。

2.社会环境风险

(1)独家供应商的风险。采用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2)信息传递的风险。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杂时,信息传递延迟以及信息传递不准确都会增加,并使整个供应链因此陷入困境。

(3)物流配送的风险。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的不稳定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导致供应物流的中断,从而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

(4)财务状况的风险。某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5)市场波动的风险。影响销售的市场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旦出现不可预料的不利因素就可能导致销售下滑,市场出现逆转,整个供应链可能立即崩溃。

(6)合作伙伴的风险。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并决定着供应链的稳定与否。

(7)利润分配的风险。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某些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将导致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使供应链崩溃。

因此,企业要重视供应链风险控制,当危机发生时以免被动挨打坐以待毙,使企业陷入绝境,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安全运行,造成全局性危害。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企业X再造.(美)钱匹.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约翰.哈格尔三世:企业借力增长之道.哈佛商业评论,2003~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6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产品供应链比较研究

一、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始于原材料供应商、经由工厂和仓库、止于最终顾客的在相互关联的部门或业务伙伴之间发生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它覆盖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包装到支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其重点落在企业每天进行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核心活动上。目的是为了在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水准下使成本最小化,从而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间的整个渠道的整体管理。

目前有关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比较公认的有:美国willianC.Copacino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theartofmanagingtheflowofmaterialsandproductsfromsourcetouser.”(管理从物料供应者一直到产品消费者之间的物料和产品流动的技术);美国供应链协会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包括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一切努力。该定义具体描述了供应链管理的4个基本流程:计划、采购、制造和配送。强调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它表明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越企业,并跨越企业的多种职能,以及多个部门的管理活动。

关于产品供应链的研究要早于服务供应链。林勇,马士华(1998)认为企业供应链流程的设计应与产品的类型一致。即有效性供应链应匹配功能性产品,而反应性供应链则更适用于革新性产品。

武汉大学陈静于2005年就革新性产品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她认为有效降低革新性产品成本的有效方法是将敏捷供应链思想与精益供应链思想相结合,建立精益型敏捷供应链,即在整条供应链的下游环节执行敏捷型供应链的基本原则,以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

哈尔滨工业大学张会敏2006年基于集成化供应链理论从信息流角度提出信息耦合度测量模型。该模型可以确定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它对进一步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在服务业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服务性企业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航空公司、酒店及旅行社之间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服务供应链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服务行业应用的典型范例。

国外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起步,研究尚且处在不成熟阶段。美国学者Lisam.ellram在2004年发表《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标志着服务供应链正式开始得到关注。国内关于服务供应链行业应用的研究在近几年才开始得到开展。

在物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陈小峰认为,目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应用于制造业和零售业,几乎不涉及物业服务。他在分析物业服务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的特点,认为物业服务供应链是以物业服务供应商、物业服务商和业主为主体的链式结构。同时,他还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的目标,以及物业集成商的业务运营策略。他的研究视角比较侧重在物业服务供应链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他的研究尚且处在概念的层面上,还可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张英姿指出,旅游服务组合产品实际上是一条由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服务系统的特征相形相应。

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田宇认为其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其中,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它们因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而被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构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时吸纳为供应商。

此外,申成霖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它在供应链中充当的角色相当于产品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它的作用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最明显的特征是通过业务转包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功能型物流企业来为物流需求方服务。

二、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的异同

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具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如产生背景都是由于专业化趋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使得业务外包成为必然;主要管理内容都是围绕供应、计划、物流、需求等开展;集成内容等都包括业务集成、关系集成、信息集成和激励机制集成等。

具体而言,它们具有以下两点共性:首先,从定义的角度来看,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都是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若干供方、需方等实体(自主、半自主或从属)构成的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次,它们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同时,分销商和供应商需尽量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的目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缩短总响应周期并给整个价值链带来增值。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从供应链的性质而言,服务供应链属于反应性供应链,它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的市场中介功能,其目的是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并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而产品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的有效性,它主要强调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

第二,供应链中各方参与的范围不同。服务的交付是一个过程。在获得服务的时候,交易就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执行和管理状态。要保证服务的最终交付,服务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渠道商甚至顾客都必须参与服务的全过程。而产品供应链中的各方只需参与与自己直接相连的活动。

第三,服务与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估的有效性不同。由于服务是无形的,其评价和绩效指标是主观的,这导致了服务的标准是不一致的,它较容易受情境的影响。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交付的环境和客户的态度。例如,在一个客户眼里完成任务很好的员工在另一个客户里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如参与服务的人、服务的时间、约束条件、客户的能力)未必被认为是很好的。因此,顾客较难对服务提供者的技能、经验和能力进行准确的和合理的定量测定。而产品是有形的,它的好坏是有一定标准,并可以被定量测定的。

第四,它们对顾客的响应模式不同。产品供应链中,企业对其下游顾客(包括法人及终端消费者)需求的响应具有滞后性,即顾客拿到产品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将一些信息反馈给上游的供应商。而服务供应链中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是同时进行的,供应链中的服务提供商可以及时了解客户反馈信息,因此,它们对其下游顾客的响应具有即时性。

第五,供应链渠道不同。由于服务产品具有不同于制造产品的六个特征,即顾客影响、不可触摸、不可分割性、异质性、易逝性、劳动密集性等。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服务供应链在结构上需要更多采取较短的供应链渠道,典型的结构为:功能型服务提供商―――服务集成商―――客户;而产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为: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分销商的分销商。

最后,它们的稳定性程度存在差异。服务供应链中,由于顾客的不稳定要求,异质化的客户服务需求使服务企业所选择的服务供应商需随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也就是说,服务供应链的稳定度较产品供应链的要低。

三、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的研究趋势

从第一、二部分归纳的内容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关于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都不够成熟,现有学者都只基于供应链的某一角度针对某一行业的企业展开了研究。因此,在研究产品供应链时,研究者除了需对企业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外,还应考虑其外在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等其他不能忽略的干扰因素,以提高研究结论的信度与效度。同时,今后的研究应更注重向供应链中各环节或各因素的定量化方向发展,使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科学性。

对于服务供应链而言,首先,优秀的服务供应链对服务绩效将起到重要作用,而服务供应链的设计和合作伙伴选择作为服务供应链运营管理的前期重要工作,它兼有产品供应链的共性和异性,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其次,今后研究中将进一步侧重对服务供应链中服务协议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控制,尤其是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服务供应链的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再次,由于服务供应链评价中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将成为值得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此外,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为服务采购和管理单独开发高度优化的流程。最后,服务供应链中服务能力的传递、控制与执行问题的研究也将得到积极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伟华季建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新趋势.国际商报,2007年,1月1日,第B03版,p1-p2

[2]包文:服务供应链研究及其趋势.港口经济,2007年,2月,p38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7

关键词:压力测试;供应链风险;极端事件;风险度量

作者简介:姚卫新(1967- ),男,江苏宜兴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研究;游佳敏(1985- ),女,上海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5-0086-05 收稿日期:2010-05-20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引发的极端事件冲击导致了许多供应链巨幅震荡甚至中断的现象,引起供应链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如2000年爱立信手机欧洲生产线停产事件(eglin,2003;norrman,2004)、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3年“SQLSlammer”病毒全球爆发(Reshlna,2003a、2003b)、伊拉克战争(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上世纪90年代末Compaq公司pC库存大量积压现象(Chopraetal,2004)。这些极端事件通常而言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往往会给供应链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导致供应链的彻底断裂。现实不仅要求供应链上各个实体能有效地协同运作,而且要求各节点具有一定的包括各类极端事件在内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如何加强事前管理,测算可能的供应链风险,特别是小概率极端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力度及其后暴露出来的风险水平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的量化技术,主要用于对极端情景(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十分严重的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反映在发生极端事件时的损失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Jones,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其做法是将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情境下,如经济增长骤减、失业率激增、房地产价格暴跌等异常市场变化,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以此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金融监管者更好地监管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

鉴于各种极端情形对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压力测试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笔者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尝试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技术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阐述相关的基本理论,其后以一具体的供应链风险为对象描述压力测试的实施过程。本文的研究基于压力测试视角关注供应链极端风险,是对供应链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展和完善了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二、面向供应链极端风险的压力测试

下文将通过探讨风险传递机制,明晰各类冲击情形对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将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运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提出基于假定极端情景的供应链风险度量方法――压力测试。解释并明确压力测试方法在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位置。

(一)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

要测算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发生小概率极端事件下的风险水平及由此可能对薄弱环节造成的潜在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进而为决策者采取必要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必须首先明确供应链中风险的传递机制(见图1)。

图1展示了供应链风险在体系中的传递方式。图的最左边的是引发各类供应链风险的冲击源,可分为两类:综合冲击和特定冲击。综合冲击是能够影响整个供应链环境或供应链体系的一类冲击源,而特定冲击仅仅针对供应链中某个节点企业。

图中第二栏“感知节点”揭示的是一旦某些冲击情形真的发生,最先感知冲击影响的供应链节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在该条链上的企业或个人)或不在该供应链上的其他实体(如市场、金融机构、政府、媒体及不位于该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等)。

第三栏显示风险的传播机制,最初冲击所导致的损失可经由这一机制被成倍放大。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风险传播渠道可大致分为经由价格因素、交易量及生产运作活动三种路径传播。价格路径包括上下游企业间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的连锁变化,交易量传播渠道表示由交易量骤减而导致供应链效益下降,生产运作活动路径则是因企业生产能力受限而引发供应链延迟或中断现象。

图的最右端表示的是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上的薄弱环节由最左端的冲击而暴露出的风险水平和影响程度,图中列举了(但不限于)几类常见的供应链风险,其所对应的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以及对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的反馈效应正是供应链管理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关于图1中所示传递路径,有两点需要说明:(1)传递机制中的最先感知点和传播渠道均不局限于图上列出的几点,可根据所处的供应链环境进行增删和调整,以更好地解释不同供应链间的个体差异。(2)各种风险传播渠道间往往存在交互效应,可相互影响。例如,由重要生产线故障引发的冲击经运作活动渠道传播导致的生产能力下降,会最终影响交易量,从而又以交易量渠道进行传递。

综上所述。图1所示的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揭示了3个问题:(1)原始冲击源如何引发供应链风险的;(2)引发的是哪类供应链风险;(3)冲击源引发的风险间是否存在连锁反应,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运作的。以上3个问题分别解释了供应链风险传递渠道和路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间的交互效应。然而,供应链风险管理目标不仅要求能够识别可能的风险,理解这些风险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渠道,更要求能以定量的方法测度最初冲击源带来的影响程度,从而使风险变得更加明晰。由此可见,定量化地度量图1左端冲击源对右端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尚未出现的极端冲击,如果能以事前防范的风险意识分析其一旦发生时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衡量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以及吸收这些损失所需耗用的资源、进而对风险抵御能力做出评估和判断,可为决策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因此,一个可识别薄弱环节,并有效评价极端事件对供应链冲击影响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巨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基本概念

风险量化技术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per-reault,2002;Voss,2000)。压力测试作为金融风险的量化技

术之一,反映极端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金融业所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它最早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基本信贷风险模型的补充而被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因其能模拟潜在极端事件发生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间获得了迅速的应用推广。根据极端事件度量和管理的共通性,下文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为供应链“极端事件”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一新方法。

1、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

目前,在金融业中关于压力测试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机构从不同视角对压力测试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金融稳定性管理视角出发,对比较权威的定义列举如下(见表1)。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做法是将测试对象置于某一特定的小概率极端情境下,然后测试该对象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通过测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测试对象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

压力测试的实质在于通过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价值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的压力情景下某一特定实体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将其扩展到供应链中,并给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链体系在面临假定极端事件冲击时,用来筏量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的一种风险评价技术。通过测算这些潜在损失,有助于供应链管理者识别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承受各类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时所暴露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水平,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事前防范,以提高供应链弹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核心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重点在于分析测试对象(供应链节点、节点间关系,或供应链系统)面临模拟极端冲击时,对于潜在损失的最大承受能力,亦即极端风险量化过程,也可视为一种针对供应链体系的临界分析技术。其核心思想如图2所示。

图中菱形框表示某次压力测试的对象,它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供应链节点、明确的节点问关系,或整个供应链系统。图中椭圆则代表在某次压力测试过程中,用于度量测试对象之于某类特定极端冲击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图2的描述,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核心思想可理解为通过模拟极端冲击,即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压力情景下假设的极端冲击对特定测试对象带来的影响效应,也即其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压力测试显示出最差情形下测试对象所能承受的压力底线。

从本质上说,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通过可能引起薄弱环节暴露的小概率压力情景来量化风险传递机制中(见图1)所描述的相关供应链风险渠道的大小。因此,一次确定的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过程可被认为是一个“what-if”的实验。在回答“如果……,那么……”的过程中,帮助企业识别供应链体系内承受各类风险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弱点和整体风险水平,在风险尚未真正发生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预防重大意外事件的发生,或将意外事件发生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因此,与传统供应链风险管理方法不同,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向前看”的风险管理手段,强调未雨绸缪,而非仅仅依靠事后管理亡羊补牢,这一风险管理理念是压力测试方法最为关键的内容。

(三)压力测试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起始于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供应链风险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和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控制这三个方面。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多侧重于风险识别方面,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则缺乏系统性研究,在很少有的涉及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文献中。又多为定性评价,定量分析极少,远没有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对小概率极端事件下供应链各环节可能遭受的冲击进行定量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众多供应链风险评价技术中的一个,因此,压力测试也构成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压力测试方法本身又自成体系。有着较成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其核心思想及基本方法可扩展至其他领域。图3表明了压力测试方法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关系。

三、应用示例

供应链常常面临着不可完全预测的中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经济中断、恐怖袭击、运转故障等都可能导致中断风险的发生(Kleindorfer,2005)。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日趋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更加剧了系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潜在损失变得越来越大。又由于供应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均可能影响其正常运作,引发系统风险。历次中断事件及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要求供应链管理者加强事前防范,精确测算各种异常中断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折射出的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化,有效评估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尽早准备各类中断事件应急预案,延迟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由中断风险带来的损失。

针对上述情况,下文以某一节点企业为例,结合压力测试核心思想(见图2),探讨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见图4)。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资料收集、明确测试目的和对象、风险识别、测试方法确定与数据范围选择、压力情景构建、压力测试执行以及测试结果的披露与解读。

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中所需相关信息一般源于四大资料库:中断压力事件库、供应链网络节点资料库、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和压力测试数据库。测试过程的第一步是信息搜集。从中断事件库中获取以往历次中断风险的历史信息,包括中断事件的类型、成因、影响时间、传播路径、最初冲击力度和最终损失等。历史事件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有助于测试人员了解各类中断风险的共通性,更精准地把握测试方向。供应链网络节点资料库提供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网络环境信息,如主要供应商、制造商、客户、分销中心和运输渠道等的基本数据。企业内部信息资料库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物料清单文件(Bom)以及包括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内的所有库存信息。此外,压力测试数据库则存储企业既往压力测试的历史资料。以上这些信息源为压力测试后续步骤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质量。

资料收集后,第二步须明确测试的目的和对象。一般来说,供应链节点企业开展中断风险压力测试是为衡量该节点在面临各种异常中断情境下的风险暴露水平,并以此评价其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而对于某一次具体压力测试而言,测

试目标通常还应细化,需将测试焦点置于某一特定的供应链运作环节中。依据中断发生环节,有三种关注点:与上游供应商相关的中断、企业内部中断、与下游客户相关的中断(见表2),并由此产生三类与之对应的压力测试对象:供应(中断)风险、需求(中断)风险、生产(中断)风险。由于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测试对象不仅要求明确风险类型,还需指明该风险发生的环节,从而使测试结果更为精确。

风险识别的作用在于寻找能够引起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变化的风险因子,也可理解为是将供应链风险传递路径(见图1)中传播渠道实例化的过程。对于中断风险,风险因子可大致分为两类:基本生产变量和市场经济变量。前者体现中断发生后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下游产、供、求的变动,后者反映供应链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因子的选择与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位置有关,一般而言,处于供应链中部的企业只需考虑基本生产变量变动的影响,而位于供应链两端的企业还另需思考市场经济变量的作用。

根据单一风险因子冲击还是多风险因子冲击,存在两种压力测试方法: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单一冲击(风险因子)的影响分析,情景分析则是对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即多种冲击的影响分析。相对而言,敏感性分析更加简单易操作,而情景分析需要考虑各种冲击的相关性等问题,但模拟效果更好。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冲击情形,灵活选择,以在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平衡。通常较可行的做法是在极端事件发生后,导致供应链某一环节中断的影响如能以一确定的风险因子的变化来表示,建议采用敏感性分析,反之,如中断造成的影响较难确定或需以多个风险因子的共同作用来描述,则建议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在测试数据选取方面,根据假定的中断风险发生环节,对应第二步中确定的压力测试对象,分别将供应商、客户(或市场)或生产部门作为数据范围,获取相关风险因子变化情况的历史数据。

压力测试的下一个步骤是情景构建,这一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情景类型选择和压力情景设定。上一段提到的情景分析方法可进一步分为历史情景分析、假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Blaschke,2001)。如在上一环节中确定将采用情景分析的压力测试方法,这一步骤中需选择适合企业供应链环境的情景类型。历史情景依赖于过去经历过的重大中断事件,而假定情景是假设可能但还没有发生的供应链重大中断,蒙特卡罗模拟则是借助计算机模拟获取可能发生的中断情景。如何根据选定的情景类型,考虑节点企业所处供应链环境,结合管理者风险偏好,确定并量化有关冲击变量、变量问关系、冲击大小,冲击路径等中断情景设定方面的内容,也构成了本步骤工作的一部分。

压力测试的执行主要通过建立模型解决2个问题:(1)如何评估选定中断情景对该节点企业的影响,并将情景映射到主要风险因子的变化上;(2)如何将风险变量反映为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或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动。以有效评估其风险弹性。

最后是测试结果的公布与解读。不同竞争策略下节点企业对于测试结果会有不同的理解,或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以评估企业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或仅仅将其视作评价中断风险承受力的工具之一,同时考虑包括专家意见在内的众多定性因素。对测试结果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并最终反映为应对措施制定上的差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完整的压力测试过程还应包括回测和重估。回测为测试人员提供了有关模型准确性的反馈信息,可用来寻找模型可能的改进方向。重估是在上一次压力测试完成后,间隔一定周期对相同测试对象进行再一次压力测试,新一轮的压力测试可以确认新的风险,及时反映供应链环境变化,从而使测试结果更具现实意义。

就技术本身来看,压力测试只是风险管理者在对供应链运行状况悲观预期下(例如某一环节发生中断)对节点企业进行的体检,并不意味着测试对象真的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假定的压力情景并不一定发生,不能因为测试结果而给企业贴上“不合格”的标签。作为风险管理方法之一,压力测试强调事前防范、未雨绸缪。它展现给管理者极端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所面临的图景,从而发挥其警示作用。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笔者针对各种极端情形给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压力测试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探讨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提出了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与供应链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思路,给出了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并对相关内容作了界定和说明,最后以一供应链节点企业为例,描述了中断风险压力测试的实施过程。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对供应链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既从深度上加深了供应链风险定量评估这方面的内容,又从广度上拓展了压力测试理论的应用范围,为供应链“极端事件”评价和度量提供方法和依据,完善了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SCm);动态信息;数据仓库

1引言

汽车制造业涉及的上下游环节非常多,供应链具有代表性。供应链管理基本要素为规划(plan)、采购(purchase)、制造(make)、运送(Deliver)、退货(Return)等。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主要特点是:

(1)层次性: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在业务关系上是有层次的,这与产品结构的层次是一致的;

(2)双向性:在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企业中,使用某一共同资源(如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的实体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最终保证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

(3)多级性:随着供应、生产和销售关系的复杂化,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成员越来越多。如果把供应链网中相邻两个业务实体的关系看作一对“供应—购买”关系,对于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这样的网链结构,这种关系应该是多级的,而且同一级涉及多个供应商和购买商。供应链的多级结构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困难,同时也为供应链的优化组合提供了基础;

(4)动态性:供应链的成员通过物流和信息流联结起来,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进行更新。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由于顾客需求的变化而经常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鉴于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的上述特点,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质量信息交换方案;数据仓库的基本问题:数据仓库的模型,如何进行控制,信息交换模式。

2动态供应链状态信息描述

在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运作中,根据动态供应链的需求,应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对于企业战略选择的评价决策,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科学化的基础。下面以汽车行业为例说明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通常从以下3个子系统对企业进行综合考察:产品(a系统);经营(B系统);行业(C系统)。

根据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这些特征,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工作有: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对数据元素的标准化管理包括数据元素的定义、命名和一致性管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包括分类编码对象、编码规则和编码表的标准化管理;

(3)用户视图标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的一整套单证、报表、账册和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包括数据库名称、标识、主关键字和数据内容列表,列表项可以是数据元素,也可以是数据元素组;

(5)逻辑数据库标准:在关系数据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仓库,即把事实、维、扩展信息包等都看作类,把数据分析过程看作是类的操作和交互过程。以星型模型为例,一个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主题、信息包、事实、维、维层次、维类别和度量指标等。

这些基本对象构成了数据仓库主题树,一个要分析的主题可以有多个扩展信息包,每个扩展信息包由一个事实、多个维和多个度量指标组成,维下面可以有多个维层次和维类别。

数据仓库主题树对象模型的定义如下:

(1)对象模型中的维。维具有独立性,但它们常常是多层次结构的,并且可能具有非平衡性。维中的成员具有自己的属性,包括基本属性和由基本属性推导出来的导出属性。

根据维的以上特性,建立维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①定义维Dimension为D,其值域为dom(D)={dm1,…,dmn},其中,dmi(i∈n)是该维的成员,并且在dom(D)中存在有自己有向非循环图G<m=(V,e)来表示维成员之间的关系。G<m=(V,e)定义如下:V=dom(D),edom(D)×dom(D)。对于任一(dmi,dmj)∈e,dmi<mdm是图G<m的一条边。

②定义维等级:Levels(D)={i1,…,in},n∈n,其中集合(dom(i1),…,dom(in))是dom(D)的子集。

③定义{L是等级上的有序关系:ii{Llj当且仅当dms∈dom(ii)且dmt∈dom(ij):dms{Ldmt。

④定义维类别:type(D)={t1,…,tn},n∈n,其中集合{dom(t1),…,dom(tn)}是dom(D)的子集。

⑤定义维层次:一个维层次是一个线性有序的等级序列。Hierarchy(D)={h1,…,hm},m∈n(当m=1时,表示该维中只有一个层次结构,否则为多层次结构)。

(2)对象模型中的度量。对象模型中的度量具有依赖性,它和维共同反映多维数据对象。其中,维度具有静态变量性质,度量具有动态变量性质。度量存在沿着所有维都是可加的、沿着部分维是可加的和沿着任何维都是不可加的3种情况。另外,度量也可分成基本度量和由这些基本度量导出的导出度量。度量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度量为measure(m)=<Cm,e>。其中Cm为度量属性;e为度量可执行的操作,如Sum、average等操作。

(3)对象模型中的事实。在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的应用中,事实正是人们所关心的内容。事实由多个维度和度量来共同反映。维用于反映事实的观察角度,度量则反映事实的特征属性。根据事实的以上特性,建立事实的对象模型定义为:

定义事实为Fact(f)=<Fname,D1,…,Dp,m1,…,mq,e>。其中Fname表示事实名,D1,…,Dp是与该事实联系的各个维;m1,…,mq是与该事实联系的各个度量,e为以上定义的事实的基本操作。

(4)对象模型中的信息包。数据仓库及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的联机分析处理是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的上的。这种模型以数据信息包的形式展现多维数据,事实中满足了一定条集合就形成了一个数据信息包。操作就是基于数据信息包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数据信息包的常用oLap操作有:上卷(Roll-up),下钻(Drill-down)等,根据多维数据信息包的以上特性,建立数据信息包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信息包为package=<pname,D1,…,Dp,m1,…,mq,C,e,oe>。其中pname代表信息包名,D1,…,Dp是与信息包的条件元组,e为以上定义的立方体的基本操作,oe为立方体的oLap操作。

3供应链数据仓库设计

供应链信息交换是实现和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阶段。信息共享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自组织特征的体现。数据仓库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息集成技术,它从多个信息源中获取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存储在数据仓库的内部数据库中。通过向它提供访问工具,为数据仓库的用户提供统一、协调和集成的信息环境,支持企业全局的决策过程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入综合分析。

供应链数据仓库系统包含4个组成模块(如图1),分别是:

(1)数据模型管理模块:用来完成数据仓库系统数据模型的设计;

(2)数据转换模块:用来对各个供应链质量管理基础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整合到数据仓库模块的数据结构中去;

(3)数据仓库模块:包括输入数据缓冲区、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和数据仓库数据管理3个数据存储组件,用来存放面向决策支持应用的大量综合数据并对数据仓库进行管理;

(4)数据展现模块:将数据仓库模块中的数据以oLap分析、企业信息门户等多层次的应用方式展现给具有不同需求的最终用户,辅助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业务决策。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仓库,即把事实、维、扩展信息包等都看作类,把数据分析过程看作是类操作和交互过程。以星型模型为例,一个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主题、信息包、事实、维、维层次、维类别和度量指标等。

数据仓库核心模块的设计要点是:

(1)数据缓冲区。从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源获取的基础数据和衍生数据先暂存在数据缓冲区,在这里完成数据最后的清理和转换,以便准备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中。在数据转换模块中,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供应链质量数据各种源数据的判读和析取,但这些来自异构数据源的数据在格式上仍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在数据缓冲区中进行协调。

数据缓冲区的设计取决于数据源的多样性、装入数据仓库所需的转换程度和输入数据的一致性,一般应包括输入数据的源表、执行各种中间转换的临时表和存储转换后数据的输出表(输出表与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中的目标表应具有相同的结构),同时数据缓冲区还应包含用于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的过程等以及数据装入数据仓库的过程。

在完成了这一步的数据清理和转换后,同样提取开始供应链质量数据和完成供应链质量数据分别为企业供应链质量数据的记录,形成两个视图。这两个视图是供应链质量数据计划流量事实表综合数据的基础。

(2)数据模型管理模块。在数据仓库数据建模方法中,由对象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化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对象模型是整个数据仓库数据模型的核心,通过对象模型表达了数据仓库中各个实体的属性及其相互联系。在数据仓库建模工具中,还没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因此根据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特点,进行研究,并且力求使开发的建模方法具备可推广性。

(3)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包含了一系列的事实表、维表、索引和实体化视图,其中事实表和维表组成了数据仓库的星型架构,有些维表可能由多个事实表共享,而索引建立在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所有表的主要字段以提高查询效率,实体化视图则存储了数据仓库计算好的累计结果,提供更快的数据仓库查询处理。在数据缓冲区中的当前细节数据经过轻度综合(按日聚集)后,进入数据仓库事实表,在事实表基础之上计算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总结数据,并把这些计算结果以实体化视图保存起来,多次使用。

(4)数据仓库数据管理。目前主要实现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备份管理,为了保障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正常运行,完善的数据备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当数据仓库运行时,我们总希望其内容是可靠的、正确的,但由于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包括机器故障、介质故障、误操作等),数据仓库有时也可能遭到破坏,这时如何尽快恢复数据就成为当务之急。如果平时就对数据仓库的重要数据做好备份,那么此时恢复数据就相当简单了。

数据仓库的逻辑备份:此方法不需要数据仓库运行在归档模式下,不但备份简单,而且可以不需要外部存储设备。增量导出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数据备份方法,它包括3个类型:完全导出(Complete),即备份整个数据库;“增量型”增量导出,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改变的数据;“累计型”增量导出,只是导出自上次完全导出之后数据库中变化了的信息。我们根据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特点,设置了一个数据备份的日程表,用数据导出的3种不同方式合理高效地完成。

4信息交换模式及系统应用

系统中使用XmL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各数据库之间不仅可以使用已定义的公共数据结构交换协议彼此交换信息,也可以在公共交换协议的基础上利用XmL的数据自定义功能定义自己的特殊格式。其中适配器负责解释XmL的内容,将XmL数据映射到本地数据模型,达到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的目的。

制造管理信息XmL数据模型的出现,是为解决异构间的数据交换的问题,有益于提高制造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交互平台将负责所有web方式系统、数据表现的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功能:

数据部分:根据必要规则,提供权限允许用户数据查询功能。主要包括基础资料查询、作业进度计划查询、采购订单和库存管理;

web方式的系统功能:根据功能分配情况,在用户登录后访问该功能的链接。主要包括供应商通知书查询、供应商价格通知书查询、物料需求执行、库存中转库管理、采购定价管理、用户密码管理等。

为了方便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在整个行业领域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是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质量活动交流的基本语言。这些“语言”的制定应该基于现有的通用或行业性标准。

图2显示了供应链各节点分布的信息交换模式。

与供应商需要交互的状态维有:

物料基础信息;供应商基础信息;计划价格;制造Bom;入库凭证。

数据库的调用次数,减少网络上的数据传输流量,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在实际开发中,定义了一个数据库触发器,一旦试验信息表中插入了数据,便激活触发器,以自动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的集成。

本系统的管理架构已经在某汽车零部件公司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得到运用,事实证明: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汽车零部件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5结论

供应链管理在进入21世纪后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挑战,因此,保持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持续改进”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因素之一,供应链需要在许多方面持续不断地改进,例如提高生产率、改进服务水平、降低运输价格、减少运输损失,加快订单处理和对客户抱怨更加敏感。

(2)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的另一关键因素:供应链设计依赖于经济、市场和竞争条件,由于市场的动态性,必须设计柔性的、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从而使供应链具有强的竞争力。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9

什么是物流管理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管理的定义为:“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可见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其管理对象是“物流活动”,即与物流功能相关的活动,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因此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保证物流合理化。

什么是供应链

我国国家标准对供应链的定义:“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因此,供应链指的是籍渠道关系把产品和服务导向市场的关联企业的顺序组合。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物品交换产生了渠道关系,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的。为了反应当今的买方市场特征既供应链是由客户驱动而非供应商驱动的趋势,供应链也常常被称为需求链。因为供应链中产品形态变化的过程是其价值不断增加和服务增值的过程,所以也被称为价值链。如图1所示

当然,实际的供应链并不是一条线。由于通常在供应链系统中有众多的供应商,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和众多的客户,包括客户的客户,实际上是一个“供应网络”,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是由涵盖不同活动过程中的上下游企业链接而成的组织化网络,这个网络的功能就是开发双向最终客户交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早在1982年,著名的管理大师oliver和webber就应用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术语。其后通过在销售渠道研究、协同与合作、生产与分销、网络中库存的分配与控制、生产计划层次等方面的研究,给予了扩大和完善,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国家标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有: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同时还包括以下内容: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等问题),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以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最大化。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1、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更高级的形态。从物流管理发展的历史来观察,经历了五个阶段:物流功能个别管理阶段,物流功能系统化管理阶段,物流管理领域扩大化阶段,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阶段,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可见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发展过程中顺应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物流管理进入了更高级的阶段,从作业功能的整合到渠道关系的整合,使物流从战术的层次提升到战略高度,是传统物流管理的逻辑延伸。

为了适应物流的发展,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于1998年修订了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显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涵盖了物流的概念,用系统的观点看,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子系统。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最新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的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认为: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主要功能和基本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过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动,也包括了生产运作,它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销售、产品设计、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的协调一致。物流管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生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正向和逆向流动和储存的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部分的供应链过程。显然供应链管理囊括了物流管理在内的各个有关的管理环节和流程。

2、供应链管理是对互动界面的管理。供应链是由通过协同合作来共同制定战略定位和提高运作效率的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管理是对在运作能力、信息、核心竞争力、资金以及人力资源与条件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因此具有互动的特征。

3、供应链管理是协商的机制,物流管理是一个计划的机制。物流管理中,主导企业通常是制造商力图通过一个计划来控制产品和信息的流动,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冲突的买卖关系,常常导致存货向上游企业的转移或成本的转移。供应链管理同样制定计划,但目的是为了谋求在渠道成员之间的联动和协调。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分享需求和当前存货水平的信息来减少或消除所有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持有的缓冲库存。这就是供应链管理中“共同管理库存”的理念。

4、供应链管理强调组织外部一体化,物流管理主要是关注组织内部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和供应链一体化基本模式分别见图2和图3。物流一体化管理是指把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交付,对企业物流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即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供应链管理认为只有组织内部的一体化是远远不够的,供应链管理是一高度互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同步考虑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联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成本效益权衡,比如要考虑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存货以什么样的形态放在什么样的地方,在什么时候执行什么样的计划,信息共享的深度,实施一体化管理后所获得的整体效益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分配等。

5、供应链管理对共同价值有着更大的依赖。物流管理是通过对存货时间和地点的精确定位来创造价值,通过对订单管理、库存、运输、仓储管理、物料处理以及包装管理等活动的有效控制,以廉价高效的方式来寻求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企业和客户的价值增值。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篇10

关键词:无水港;供应链;无水港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56-02

一、无水港供应链管理理论基础

(一)无水港的定义

无水港也叫内陆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在无水港内设置海关、动植物检疫等监管机构,为客户通关提供服务,同时,货代、船代和船公司也在为起运港或终点港的多式联运提单。内陆的进出口商则可以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公司。

(二)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对于供应链的定义问题,研究者各执己见。本书采用的是马士华编著的《供应链管理》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速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三)无水港供应链

1.无水港供应链的内涵

无水港供应链是指以无水港为核心企业,将各类供应商和客户有效结合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与港口供应链相同,无水港供应链没有制造环节,它是以无水港为主导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2.无水港供应链的特点

无水港属于服务型企业,因此,无水港供应链是属于服务类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比,无水港供应链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运作模式上是属于推、拉相结合的。因此,无水港供应链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供应链成员增加。无水港供应链除了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组成成员,还包括了例如海陆运输公司、代货公司、港口企业等其他成员。(2)供应链服务增值方式。对于无水港供应链这种服务型供应链来说,中间少了商品生产这个环节,所以的增值活动都是通过服务完成的。(3)供应链复杂性更高。无水港企业的供应商的来源可以覆盖整个经济腹地,庞大的上游企业数量给无水港运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无水港企业的各个节点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强,增大了无水港供应链管理运作中的不稳定性,使其复杂性更高。

二、无水港供应链运作模式

根据无水港供应链的内涵,结合无水港供应链的服务型特点,可以对无水港的静态结构如下构建:

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无水港供应链的促成情况,模型主要以无水港为中心,通过内陆运输将货物运到无水港这个物流节点,在由无水港将通关的货物,由陆路运到海港,经过电子化操作确认通关无误,最终将商品送达需求客户手中的过程。无水港作为物流节点的中心,成为连接货主与顾客的桥梁,为整条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经过运输企业的通力合作,完成整个链条的连接。

从无水港供应链的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无水港作为这条供应链上重要节点的港口企业,完全能够致力于整个物流链的优化,保持物流链的稳定,甚至能够成为整个物流链的领导者和控制者。

三、武夷山无水港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1.武夷山无水港发展现状

武夷山无水港建设依托地理、交通优势,同时依托现有口岸资源和已经配套的铁路货运专用线和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充分发挥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完善的口岸职能,对闽北各县市,江西鹰潭、上饶、抚州等地进出口企业承接通关业务,对实现江西省企业在福建口岸通关无障碍等具有重要意义。

武夷山无水港建设契合我省发展海西战略,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已列入2010年省重点项目。无水港港项目总投入12896万元,第一阶段需投入资金7486万元,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目前,发展建设项目已经向二期进行。

2.武夷山无水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的关系管理

武夷山无水港在业务运作中,接受辐射到的经济腹地的货源,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同时帮助链上的合作企业参与到新的市场中来,起到了无水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作用。

武夷山无水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的关系实质上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是一种不同于简单交易关系的新型合作方式,具有很强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武夷山无水港可辐射的经济内陆地区,想将自己的货物出口到海外,不得不通过传统的出口方式,经过数道程序才能最终到达客户的手,即便是在无水港这样的能够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的新型港口的出现,整个业务流程也还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3.武夷山无水港供应链的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