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十篇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3:46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天津市经济需求;物联网工程;培养方案

物联网技术是推动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物联网产业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天津市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而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术的物联网人才正是整个战略的基础和关键。

一、天津市经济产业现状调查和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一)天津市经济产业与物联网产业现状分析

天津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自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来,在巩固和提升传统和支柱产业的同时,发展了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新型支柱产业。物联网提供的集硬件、网络、平台、应用、流程耦合为一体的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

针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起步在天津是比较早的。在计算机、传感器、应用集成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将发展物联网产业、推广物联网应用、搭建物联网平台、突破物联网技术作为四大重点任务,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在天津市社会经济中的发展。

(二)企业物联网技术人员情况分析

目前,社会企业中缺少真正能将物联技术与跨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联网是互联网到物的感知与控制的延伸,计算机与通信专业的人才对传感和控制不熟悉,而电子电气和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对通信网络不熟悉。物联网应用向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因此需要大量具有计算机、通信网络、传感、控制等专业知识的多学科复合型物联网技术人员。

二、天津市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天津市高等院校中,天津大学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也于2012年获批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南开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于2013年获批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且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物联网工程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办学学院也不同,如天津大学该专业在电子信息学院,而我校则隶属于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因此,天津市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就在于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及特点,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综合性专业,融合了计算机、网络、通讯、控制等不同专业领域,其理论体系覆盖了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及应用等方面。我校的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依托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已有的扎实理论基础和领域应用经验,秉承“为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既重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和特色技术专长。

(二)培养模式

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采用3+1联合培养模式,即大学一、二、四年级在天津理工大学培养,主要负责专业基础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工作;大学三年级在中华大学培养,负责物联网专业课的教学与学生培养工作;最后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天津理工大学毕业证、学位证,该模式自2013级开始实施。

(三)教学计划主体框架

根据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在社会、企业、高校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依托我校计算机、通信工程、物流等专业优势与特色,构建了一种模式、二个方面、四种能力、六个模块和八个课程群的“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培养方案。即确立了一种“与台湾中华大学3+1的联合办学”模式;从“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围绕着“具备并能应用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能力、具有本专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能在实际多学科合作团队里工作并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构建能力”四种能力;搭建了包括“数理课模块、人文管理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集中实践课模块”六个模块;“数理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应用层课程群、传输层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感知层课程群、集中实践课程群、人文社科学基础知识课程群”课程群的“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的培养方案。

(四)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与课程群设计。我们首先把专业课程划分为四个知识模块,然后将其分为若干个课程群,按照课程群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建设(如图1)。其中感知层课程群包括传感器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Linux操作系统、物联网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和数字图像处理;信息处理层课程群包括人工智能、JaVa程序设计、定位技术与应用、数据库课程设计、辨识技术概论、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云计算平台技术和物联网软件开发设计;传输层课程群包括物联网通信技术、基于ipV6的网络、物联网控制技术、无线adhoc网络技术、网络与协议、物联网安全与验证技术和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应用层课程群包括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智能物流信息系统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设计。

2.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物联网工程专业强调工程应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我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以问题驱动模式组织。实践教学从具体实验开始,经过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竞赛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辅助不同层次的评价机制,力求培养适应物联网产业需求的工程应用人才(如图2)。

四、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在21世纪的工业革命潮流中属于新兴学科,市场需要大量优质的物联网人才,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真正服务社会的物联网特色人才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各个高校基础不同,地方人才需求层次方面也不尽相同,只有着眼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调研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物联网教学内容优化,才能在物联网专业发展大潮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隋博文.广西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建议[J].物联网技术,2013,3(5):74-75.

[2]郭惠.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1(10):10-11.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物联网;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6302

0引言

自2010年国务院确定我国要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教育部、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物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接受物联网工程新专业的申报,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约70所高校获得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办学资格。湖北省教育厅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启动了两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重点支持物联网专业。目前,湖北省内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院校获批物联网工程或相似专业。物联网是近年开始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至少7个一级学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等特色鲜明,对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

地方高校的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学科门类往往不齐全,这对于物联网这类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说面临较大的困难。物联网专业目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峡大学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必须结合交叉学科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

为此,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提出了新型产学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培养高质量的适用人才;组建了新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构建了新型实习实训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确保学习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1智能控制课程群建设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鄂教高\[2010\]18号)要求,三峡大学制定了物联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和三峡物流中心需要,与宜昌纵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三峡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物流园有限公司、湖北海山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同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联合培养基础扎实、宽口径、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具备创新实践和管理能力,在电子、信息及物流行业胜任物联网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等工作。

学生主要学习物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基本训练,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符合“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这种新的产学研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①通过建立产学研及校企合作平台,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问题;②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解决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③通过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授课,解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问题;④通过定向培养,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面向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毕业生主要在合作企业内就业。主要研究内容:①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特点,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②构建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实训基地;③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所学与所用协调一致;④与合作企业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学习的有用性;⑤引进合作企业双师型教师的模式,以保证培养方案执行的持续性、有效性;⑥让校内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⑦让定向培养的学生尽快融入企业;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供同类院校借鉴。

3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1)与合作企业建立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平台。该实习实训基地既是学生平时的工程实践基地,又是学生进入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

(2)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一套有效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特点,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3)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包括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和大学教师进企业的工作模式。

(4)建立一套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确保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5)通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取得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学模式等)。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与合作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联合构建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运行模式;②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所学与所用协调一致;③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以保证培养方案执行的持续性、有效性,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④从实践中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应用。

5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

(1)走访调研相关高校和企业,分析调研成果,制定关于目前各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报告。

(2)根据调研报告的分析和总结,探索性地提出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产学研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定向培养与就业方案等,与合作企业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制定出总体研究报告。

(3)制定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编写各门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搭建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要求。制定教改方案,编写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

(4)实施新人才培养方案,测试效果,总结改进,撰写教研论文。通过实践,探索和检验本方案的可行性,并把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总结后以教研论文的形式发表,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6结语

通过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产学研和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开通定向培养与就业的直通车,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与水平。通过实践,有利于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管用的人才,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复合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型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受益范围为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应用方向)专业2011年及以后招收的本科学生,但对其它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也具有参考价值和普适性,适用于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3

【关键词】物联网模块化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19-02

一引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已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格局,力图抓住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升的战略机会。自总理2009年8月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到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物联网是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

二物联网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物联网市场人才需求特征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物联网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等工作的业务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设备维护、运营服务等企业,从事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局域网、安防监控网等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工作。可从事的部门有各类物联网企业工程技术部、售前技术部、售后服务部;物联网系统应用行业技术服务中心;物联网相关行业网络产品、传感器、RFiD设备、无线通讯设备的采购、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作。

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它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建立了由公共学习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模块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1.公共学习模块

公共学习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的能力。

2.学科专业基础模块

学科专业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平台,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奠定基础。主要课程有:应用数学、线性代数、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基础、现代物流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物联网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电路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线路等。

3.学科专业方向模块

学科专业方向模块分为选修模块,学生可根据其学习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学科专业方向模块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自身特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和研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模块学习。我们拟定了三个学科专业方向模块:(1)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模块;(2)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模块;(3)物联网管理和维护模块。

第一,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掌握物联网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系统调试的基本流程与技巧、无线网络基本知识、网络组建基本知识、硬件组装和维护能力、物联网应用软件测试方法、基本的测试工具。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是:系统软件、硬件、传感装置集成在一起测试,发现并改正单元设计中的错误,无线网络与移动设备的构建、组网等工作。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测试技术、组网技术、物联网系统开发、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

第二,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物联网相关知识、物联网相关产品的应用系统开发、RFiD系统集成项目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嵌入式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和实施、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是:RFiD解决方案研究、项目设计方案、系统开发和集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项目设计方案。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应用、JaVa程序设计、RFiD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开发、无线网络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

第三,物联网管理和维护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通讯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的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系统维护与设计、物联网运行管理、物联网产品生产与检测、物联网系统运营与维护。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无线通信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JaVa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管理、企业网络方案设计等。

四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作为未来的新兴产业,孕育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非常紧迫。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的分析,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的最新技术,实现教学与就业的直接对接,为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1):18~22

[2]叶健华、明小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8):54~57

[3]刘桂江等.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8~111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4

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展开,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张背景下,必然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我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依据国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部署,以及对《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就物联网极其相关产业的就业市场进行调研,于2012年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确立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道德、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能在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各相关领域中从事物联网专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网络管理、网络维护及方案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人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2.1“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行动导向、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实现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可持续学习能力和符合企业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课程的设置,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学习情境的设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评价等过程,均通过校企合作来共同完成。

2.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确保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由于物联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电子、测控、通信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团队的成员要能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进行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我院物联网专业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师资培训:根据师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师资队伍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课程研讨及各类新技术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直叫理论和先进网络技术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2)顶岗实践: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地参加校内生产性实训锻炼、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践,使教师熟悉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车间管理制度,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困惑。3)人才引进: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和灵活的方式,吸引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部分教学的过程中,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的人才储备。

2.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直接关乎着实践课开展的效果。根据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以真实项目为教学情境,逐步建设与完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我院原有电工电子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训室,通信技术实训室的基础上,增设RFiD系统开发实训室、无线网络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等,用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课程项目的实践教学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3课程体系构建

本专业通过对物联网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研,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会同企业专家针对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了工作任务,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完成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

4职业实践活动设计

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教学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识岗、跟岗、顶岗”职业实践活动。其中识岗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一方面由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教育,是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宣讲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岗位技术要求、企业文化、用人要求等,使学生加深对企业、岗位的了解,提早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跟岗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通过跟岗职业实践,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理解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的管理规范,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不同岗位的职业要求。顶岗安排在第六学期,采用顶岗的形式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本,实现从学习到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5结束语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专业;必要性;培养方案;信息技术;高校

中图分类号:tp21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8-7046-02

thinkingaboutSpecialtySettingfortheinternetofthings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

Yemiao

(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BeingthethirdwaveoftheDevelopmenttrendofinformationtechnology,theinternetofthingsputsforwardvariousnewrequesttothetalentedpersondevelopmentofthehighschool.thatHowtoadaptlocalmarketrequesttothenewsituationandthathowtocultivatetalentsfortheinternetofthingsininstitutionstoaccordwithmarketdevelopmentismadesomereferenceinthispaper,mainlyinvolvingthenecessity,presentsituation,marketrequest,Jobprospectsandtrainingschemesofspecialtysettingfortheinternetofthings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

Keywords:theinternetofthings;necessity;trainingschemes;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

信息领域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这三个部分也构成了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拉开了信息产业发展浪潮的序幕,掀起了信息产业的第一次浪潮;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千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产业的第二次浪潮。进入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支柱悄然兴起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物联网为信息处理、信息传输支柱提供了大量的需求驱动力和信息源泉,推动信息产业迎来了第三次浪潮。这次浪潮的规模将远超过前两次浪潮,目的是感知,核心是社会化[2]。

因此,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时代大革命。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3]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专业的人才,物联网产业也不例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物联网人才已经成了时代的迫切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高校适应市场技术需求,为培养能服务于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门人才而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当前高校开设的情况、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和设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方案做了一些讨论。由于物联网专业还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本文讨论的一些观点只能算是一个抛砖引玉。

1高校增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需要

1.1国家信息工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同时在客观上推动了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一个国家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重点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迎接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产业准备。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本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并制定促进措施[2]。比如,美国正在加快实施“智慧地球”科技战略;欧盟制定了“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发挥政府引导示范与企业研发推广的合力,启动了物联网的应用;等等。可以说,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展开。这对我国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应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尽早谋划,抓紧突破关键技术,努力使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因此,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开设物联网专业是国家信息工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1.2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开办的新型专业,覆盖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3C技术)和电子、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该专业已被列为部级特色专业,重点培养能够运用嵌入式智能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信息感知、无线传输、数据存储和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知识能力的系统工程型和创新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不但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及时反映的重大举措,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1.3信息专业调整的需要

由于整个信息领域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这三个部分也构成了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而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这三个专业正好对应了物联网三大支柱领域。现在的技术发展不再像以前只是对技术做单一的要求,需要对相关的行业和技术做统一有机的结合。物联网专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开设物联网专业,是对以往的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专业的一个方向调整或者是整合,对优化学科,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5]。

2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

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急需大量的物联网人才,而且非常奇缺。例如,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仅仅无锡就需要5000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全国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数量可想而知。

从产业角度来讲,目前已有交通、物流、水电等产业开始应用,产业发展面临非常广阔的前景。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其中的依据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后是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目前国内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企业的信息化,制造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制造产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物联网工程技术,而这其中,人才是关键[4]。企业急需物联网工程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则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工程素质与能力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手段。

3目前高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情况

“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在国内近两年才开始,与物联网工程相关或相近的专业有“传感网技术”专业。在201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通过审批的140个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据统计首批设立“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5所,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总共有50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或相关专业。

4人才培养方案讨论

4.1物联网核心技术及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支持学科

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这三个部分也构成了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也正是物联网产业的三个组成部分。电子信息科学、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这三个专业正好对应了物联网三大支柱领域[5]。因此,一般来讲,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最好要事先有这个三个专业的开设基础。

4.2物联网专业学生培养办学定位

通过该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专业知识,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物联网行业的人才供给保障。

4.3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需要,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雄厚、知识面宽广、实验技能强、勇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能够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专业知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本专业学习,具备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4课程设置

目前普遍的认识是,物联网可以是个“专业”,而不一定必须是一个“学科”。虽然还有些定位模糊的问题,但只要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就应该是可以设置的。就像以前的“电子商务”专业遇到的类似的情况那样,不必拘泥于究竟是属于哪个现有的“学科”中。本文这里列出了高校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建议,算是一个抛砖引玉。

主要课程可以有,物联网概论、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传感器原理、RFiD技术、m2m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理论、软件工程、3G/4G通信网络等[6-7]。

5结论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得第三次浪潮,对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高校如何适应市场技术需求,为培养能服务于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门人才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探讨,分析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当前高校开设的情况、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和设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方案等一些基本问题。由于物联网专业还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如何规范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也是本文关心和继续研究的方向[8]。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2]申明.物联网离我们是近还是远?[n].科技日报,2009-10-14(4).

[3]吴玉征.物联网来了[n].计算机世界,2009-11-16(38).

[4]赵达.物联网要产业化[n].光明日报,2011-03-12(6).

[5]沈苏彬,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1-11.

[6]崔艳荣,陈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2):373-374.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等飞速发展,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甚至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美国于2008年末由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智慧地球”框架下多个典型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推广;欧盟于2009年6月了全球首个部级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信息化战略,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用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连接,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我国政府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并由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和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可见物联网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下一个必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物联网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物联网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大批专门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等学校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下,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专业,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南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这就必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考虑。笔者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实践,对物联网丁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为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2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2.1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现在普遍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对象实现互联互通,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特征的网络。从物联网的定义可以看出要实现物联网需要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等实现全面感知,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和电信网来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数据的智能处理,进而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信息服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划分为4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以及智能测控设备等;网络层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接人层、会聚层和核心交换层;管理服务层实现数据存储、处理的和智能决策服务等,包括中间件、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等;综合应用层实现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物联网4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感知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位于物联网应用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层主要涉及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设计。物联网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服务层涉及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种支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内容。

由于物联网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而且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现有学科基础、专业设置以及研究内容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方面会存在的一定的差异。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如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感知层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物联网应用层和信息服务层,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网络层和管理服务层,还有各相关交叉专业设置较为全面、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则可以在物联网的各层都平衡发展。具体设置什么样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特点以及高校的行业背景,设置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和侧重研究方向。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煤炭行业背景和医学特色的理工类高校,目前设有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与仪器、网络信息安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建设基础,尤其是面向煤矿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因此,基于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专业基础现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是物联网的感知层设计和应用,兼顾管理服务层的相关技术研究,如中间件等。重点应用领域是矿山物联网以及智能移动医疗,结合现有的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3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1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在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物联网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市场需求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中信息获取、传输、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工作。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原理,无线自组织组网、有线和无线网络拓扑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熟练并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熟悉矿山物联网的架构、应用环境和关键技术,并能够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熟悉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技术,并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移动医疗的智能终端、医疗传感设备、中间件、数据存储、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其他行业和应用领域。

3.2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综合多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的设置。目前,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在现有较成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与物联网相关的核心课程,但侧重点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结合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物联网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1)公共基础模块;(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4)专业任选课程模块;(5)跨学科课程模块;(6)实践课程模块;(7)素质拓展模块。各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考虑了物联网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专业特色,同时考虑到物联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还没有专门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目前基本上都是作为计算机或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实现国家统一命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能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无缝对接,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轻松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基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必修课程模块和核心课程模块中分别开设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同时开设了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原理与应用,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考研深造的需要。为了突出物联网专业知识,在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大量与物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联网和计算机相关和当前最为热门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该专业方向的知识面宽、技术先进等特点。跨学科课程模块的设置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煤矿行业的生产背景和主要技术装备,为以后从事煤矿物联网和数字矿山建设打下基础。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达到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素质拓展模块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

4.1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高校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优势以及综合其他因素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够全面反映高校对合格人才的理解和时代需求。安徽理工大学是行业特色鲜明、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煤炭行业特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化、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借助现有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并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安徽理工大学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制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核心培养方式是采取的3+X培养模式,主要措施是其中3年时间在学校进行相关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至少1年时间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可以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大增强学生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卓越计划”的3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工程类的专门型应用人才,可以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引入相关企业的参与。目前,我校已与安徽徽斯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科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由参与的公司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平台,并且公司有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附属医院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订数字移动医疗系统方案。移动数字医疗系统的实施可为学校物联网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与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同时也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实习场所和平台。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两淮煤矿企业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联合培养矿山物联网建设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为拓展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如上海、深圳、无锡、芜湖等,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提供深入企业实习机会,为进一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已经在学校的一些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合作是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较为理想的模式。

4.2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合适的培养模式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资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该专业的师资、实验室、教材、实习场所等建设水平有关。对于物联网专业这样一门新兴专业,面临的专业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和急迫。学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1)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师资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培养的方式主要是从学院中挑选出一部分对物联网感兴趣而且嵌入式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能力过硬的教师组建成物联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通过申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请物联网相关课题展开物联网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已有2项物联网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物联网应用课题,多项企业物联网应用横向课题,通过科研课题工作的深入展开和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物联网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水平,对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无锡、长沙等地参加“全国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和研讨”“高级物联网开发工程师物”等教学和专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物联网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然后再通过校内的研讨和讲座带动更多教师物联网专业水平的提高。

(2)教材建设也是办好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建专业,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不错的物联网方面的图书,但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好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术类或普及类。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们根据开设的课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现状,挑选出相对较好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大家阅读讨论,然后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自学的内容,并整理教学讲义和课件,为后续教材建设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掌握和理解,也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全面。

(3)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保障。为了能够满足物联网实验教学的需求,学院对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实验室采购了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SimpleRFiD射频识别实验教学系统,并向安徽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订制了无线传感网络教学系实验系统。在物联网实验建设过程中,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全程参与整个实验室建设过程,对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都进行全面掌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并邀请物联网实验系统开发的t程技术人员给教师做专门的技术培训和讲座,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通过师资、教材和实验窜3个环节的建设,目前学校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和完善的教学配套资源,完全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来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任何一个新的专业的开设,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建设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及时修正不合理的方面。

5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所有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是办好物联网专业的前提,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基础和行业特点,着眼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能力;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胡中栋(1958-),男,江西婺源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曾传璜(1964-),男,江西吉安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资助课题(编号:JXJG-10-6-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71-02

2009年1月美国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1-2]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能掀起像当年“信息高速公路”战略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继续成为管理全球的战略工具。[3]同年,欧洲制订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等意见书,日本也制定了i-Japan计划。[4-5]我国也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

培养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对于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教育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我国有几百所大学申报新建物联网工程专业。[6]全国有几十所高校自2011年率先开始招收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

物联网的研究开发涉及多个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物联网研究开发人员必须掌握交叉多学科专门知识。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国内外无先例可以借鉴。因此,开展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明确就有了方向。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物联网技术及相关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中,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目前还未完全形成。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对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

物联网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信息感知层、汇聚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

二、设计“厚基础、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在方案设计方面起了宏观指导作用,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构成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竞争力都是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工程、信息安全等,如图1所示。由于物联网产业涵盖面宽,应用广泛,所以要求物联网工程专业必须培养宽口径人才。课程体系设计以“厚基础、模块化”为基本原则。设计公共基础模块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特色模块选修课与实践课程等四大体系。

厚基础:包括公共基础模块课与专业基础模块课,强调基础面宽而且扎实。主要专业基础模块课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射频识别技术等。

模块化:专业方向特色模块选修课。由于物联网产业涵盖面宽,应用广泛,物联网专业应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灵活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学习。

主要专业实践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于web的数据库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RFiD系统设计、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现等。

三、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涉及的行业众多,应用广泛。因此,必须建立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优良的物联网实践教学环境

(1)完善物联网基础实验室。对已有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相关专业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实验室(C/C++语言、JaVa、数据库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RFiD实验室等。

(2)建立物联网综合实训室。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领域广泛,应根据专业方向与行业特色建立若干个物联网综合实训室。如建立物联网智能家居综合实训室、物联网定位控制实训室等。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物联网应用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智能家居与军事领域等很多领域。学校没有资金建设这么多实验室,实验室设备更新更无法及时跟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所以,必须在物联网技术发展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学习到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提高实践能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双语、启发式、案例法和项目驱动下互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实用的专业知识。

重视实践教学,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的比例,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获得实际工程项目从分析、设计到实现的完整过程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课外教学采用丰富多彩的互动式科研活动和创业演练活动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具体课外教学活动有:建立程序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等学习兴趣小组;结合专业方向,鼓励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与开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进行各种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制作发明;鼓励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高级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等it认证培训与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等。

3.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1)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全球物联网状况尚处于概念、论证与试验阶段,处于攻克关键技术、制定标准规范与研发应用的初级阶段。[7]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首先在企业实现。高校与物联网及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可以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实际的需求。

(2)与企业合作培养教师。物联网专业师资需要“从零开始”培养。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多方面专业知识,学校中精通物联网技术的科研人才很少。随着大专院校中物联网专业的迅速发展,物联网专业师资将严重不足。学校必须与物联网相关企业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长效机制,指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加强工程训练,参与科技开发等。

(3)与企业联合开发专业教材。目前,物联网的教材很少,可选择的范围非常小。而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往往是先在企业中应用,高校教材中介绍的技术一般相对要滞后一段时间。与物联网企业联合开发教材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物联网的最新技术。

(4)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与学校共建技术水平先进的实验室,使人员培训、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及服务运营融为一体。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8]

四、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物联网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要着眼于未来,前瞻性地培养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由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目前还未完全形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本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期望对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与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彭明盛.智慧的地球[n].人民日报,2009-07-24(9).

[2]邢书编译.各国“物联网”战略部署及技术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0,

(1):49-51.

[3]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38(11):2590-2598.

[4]封松林,叶甜春.物联网/传感网发展之路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1):50-54.

[5]邓赵红,桑庆兵.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48-51.

[6]刘忠宝.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1,

(20):4-6.

[7]朱仲英.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0,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8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背景

1.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计划显示,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等。2014年6月26日,教育部表示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和大专拓展到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紧跟形势迎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做起。

2.嘉兴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嘉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嘉兴工业领域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2013年全省推出的“四换三名”工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该专业围绕嘉兴区域经济科学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来建设,以“十步法”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的新契机

通过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资金资助,鼓励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研修培训、课程研发、成果交流等活动,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科学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本地区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过两年的探索形成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框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涵如下:

“校企融合”是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三要一显”:“三要”是指“企业融校要合作、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联校要技能”;“一显”是指“文化融校显特色”。其中“企业融校要合作”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纽带,相互融合;“协会驻校要标准”指通过常驻在学校的行业协会(机械工程协会、模具协会、技师协会)获得专业技能鉴定及考评的标准等;“企业联校要技能”指企业和学校联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文化融校显特色”指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使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融合,使教学过程和生产流程契合。

“双主体”是指通过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实现物联网人才共育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1.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通过走访、信函调研、问卷调查、信息查询等多种形式,调研了嘉兴地区15家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通过对市场、企业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需求规格等作出科学全面分析,形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后,以嘉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为主战场,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把“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安装与测试、物联网o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调试、物联网系统维护、物联网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梳理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校企双方参与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整理出了5个职业岗位,15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为后续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

4.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企业、依托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的宗旨;坚持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修订课程体系与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梳理典型教学项目,实施工学结合;坚持将职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中。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构建了“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果

1.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需求和呈现学校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共同编写《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实训》《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智慧生活模块)》《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C#版》《物联网用传感器》《物联网网络搭建》和《智能家居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校本教材6册。2016年下半年正式出版了《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教材。

3.师资培养方面的成果

两年来,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体化”教师,以教师能力等级标准为依据,构建本专业教师的“四维资格”培养机制,创新“三入”培训途径,重点实现“九种”能力提升工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新聘请了2名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普遍提高,技师及以上比例占93.3%;现拥有市名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属级带头人2名。专业教师参加竞赛获部级奖3项、省级5项、市级7项,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水平“一体化”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4.教育科研方面的成果

两年中,该专业的教师主持了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8篇,6篇论文获奖,申报获批实用新型和观设计专利共7项。

5.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

为了促进校企融合,该专业面向企业,开设了专业讲座、高级研修班、技能培训鉴定等。近两年,积极开展多元化社会培训,累计培训1579人,鉴定1847人。

6.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成果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院校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abouttheSettingoftheinternetofthingsapplication

technologymajor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GuangzhouCitypolytechnicasanexample

ZHaiHongyan

(GuangzhouCity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510405)

abstracttheinternetofthingshasbecomeoneoftheworldwidestrategichighgroundsinanewroundof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whichneedsvocationalcollegestocultivatetalentedpersonsoftheinternetofthingsapplicationtechnology.thispapertakesGuangzhouCitypolytechnicasanexample,putsforwardthenecessity,feasibilityandmajordevelopmentplansofsettingtheinternetofthingsapplicationtechnologymajor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internetofthings;highervocationalcollege;developmentplanning

0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是,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紧扣经济社会急需,大力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思考。

1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物联网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在无锡视察中国科学院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tD发展结合起来。2009年9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2012年2月,我国第一个《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标志着物联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作为宏大的战略新兴产业在实施。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为进一步突破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基础薄弱问题、推进有序健康发展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意见。在此前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均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及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政府愈加重视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智慧社会”的新形势下,物联网日益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在广东,近年来在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新型业态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7.6%,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4224.2亿元,占全国的16.9%,居全国第2;电子商务交易额1.5万亿元,居各省市之首。作为信息化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广东物联网发展呈现“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应用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的发展态势,2012年全省物联网产业规模1380亿元,占全国的37.8%,物联网相关企业超过16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200万台,全国60%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生产商集中在珠三角,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国内物联网应用先行城市的广州,已在多个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应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突出问题方面均有贡献,未来几年将迎来加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将实现物联网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到500亿元,物联网信息集成服务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物联网产业总规模达1500亿元,物联网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物联网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物联网人才的竞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事该行业的人才缺乏,急需大量的物联网应用方面人才。仅智能交通领域,国内的人才需求就可能达到20万人。就广州来说,对物联网应用人才的数量和岗位逐年增加,这为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要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州市主办和重点支持建设的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和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2高职院校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中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坚持以产业需要和市民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使学院发展成为以岭南文化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特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转化平台、社区教育与服务示范中心,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列为重点支持专业,已先行对物联网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在硬件平台上进行投入和完善,到目前已具备了开设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软硬件条件。

2.1对物联网的RFiD等关键领域开展了教学和研究

我院早在2007年对RFiD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进行四步走的尝试:开设RFiD应用方面课程(2007级)―设置RFiD应用方向(2010级)―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2011级、2012级)―设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2013级)。同时,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攻关也取得积极进展,取得多项省市级教学科研立项,为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软实力保障。

2.2建立了良好的校内教学平台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先后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并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实验和实训基地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建设。

(1)建立广东高职院校中首个“RFiD应用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有六个实训室:RFiD基础实训室、物联网基础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应用实训室、物流分拣系统与自动控制技术实训室、无线传感网实训室、教学成果展示厅。该实训中心针对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趋势,为汽车智能系统、超市结算、物流管理、仓库存取、移动通讯、电子支付领域的RFiD应用实训教学提供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这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打下良好的平台基础。

(2)建立了具有模拟和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RFiD人才实训基地。利用该实训基地,引入合作企业在物联网方面的真实案例,结合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氛围和设备,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掌握RFiD前沿技术,并有实际成果展示。同时,在本实训基地进行过生产性实践的学生,已经连续两年被合作企业邀请去企业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并有多人留用。

2.3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探索和尝试与物联网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提供了稳定支持。

3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围绕广东省、广州市物联网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本院实际,力争在未来5年,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立足广州、服务广东,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重点建设专业。

3.1探索建立“三项合作”人才培养新平台

与物联网高校、企业、社区合作,搭建校校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校社合作平台,通过学校、企业、社区3种途径,培养熟练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建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实习实训的基础上,积极和物联网高校合作,推行与物联网企业和社区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能在物联网实践岗位环境中进行,将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及测试、物联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职业能力。

3.2按照“三性”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跟踪国内物联网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定位,培养服务广州物联网行业发展,从事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立足岗位能力,以“岗位―能力―课程”为建设思路构建课程体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体系。

3.3构建完善的实习实训体系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按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重点发展物联网应用层技术应用”的专业建设发展目标,逐步建成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形成完善的实习实训体系。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社会、企业的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群,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3.4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

紧密结合合作企业和合作社区的实际案例,引入物联网行业职业标准、企业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开发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高职实训教材,同时,建设一批优质核心课程、学习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及视频公开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一个涵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有信息的教学共享资源库,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所需的一切资源。

3.5建设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实践,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专兼共同组成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4结束语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篇10

abstract:thesoftwareindustryisatypicalindustryofknowledgeeconomy,whichwillmaintainalong-termstablegrowthinthefuture.althoughthenumberofsoftwaretalentsgraduat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increasing,butthequantityandqualityarestilldifficulttomeettheneedsofthesoftwareindustry’srapiddevelopment.inviewofinternetofthingsindustrychain,thispaperanalyzesthesoftwaretalenttraininggoalsandspecifications,discussesthecurriculum,trainingmethods,teachers'securityandotherkeyissues,inordertoofferreferenceforhighervocationalsoftwaretalenttraining.

关键词: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物联网产业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oftwaretalenttraining;internetofthingsindustry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50-02

0引言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无锡是中国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基地,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园――感知中国中心。2013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405亿元,列统企业达794家。《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2010-2015年)》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示范区内协同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态势进一步形成和扩大,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物联网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201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无锡示范区的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具有一流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核心区;集聚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建成一批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示范先导区。

这些举措将成为无锡经济转型的积极动力和突出亮点,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目的是向产业输送合适的人才,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应瞄准区域优势,依托物联网产业链,以产业发展为引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快速发展的物联网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相匹配,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1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联网软件产品涉及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物联网软件服务包括咨询规划、系统集成、系统运维等各种业态。物联网软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条,对软件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对接物联网软件产业链,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的软件人才应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和软件测试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数据库管理、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计算机软件销售、咨询与技术支持等岗位工作,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人才培养规格确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素一般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描述。根据企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调查反馈来看,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规格的三要素达到如图1所示的具体要求,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根据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环节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产业链各环节所需人才具备能力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服务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2.1明确行业通用能力,构建平台课程,实现底层共享为了培养物联网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其适应嵌入式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三个发展方向,具备三个方向共同的通用能力体系,以此思路为指导,设置平台课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精心选择7门课程作为培养软件人才的平台课程。首先,通过《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引导学生建立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通过《工程制图》和《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工科学生必备的识图绘图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然后,通过《电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电子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等课程,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最后,选择通用性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软件开发方法与能力。

2.2明确岗位专门能力,组建模块课程,实现中层分立在根据行业通用能力确定平台课程的基础上,针对物联网软件产业链所需的专门能力,构建相应的模块课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物联网产品软件开发与维护能力,基于此设置的模块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UmL建模技术》、《VC#.net》等。

2.3明确岗位拓展能力,构建互选课程,实现高层互选针对物联网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建立高层互选的拓展课程,课程将以模块组合,供选择物联网三个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爱好,并结合未来岗位需求变化进行选择,以拓展学生职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据此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确定的高层互选课程为:《J2ee框架技术》、《android技术综合应用》、《》、《基础日语》等课程。

3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途径

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应立足自身,瞄准产业定位,采取以下措施与产业需求对接。

3.1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合作有效途径软件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探索产学合作有效途径,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至关重要,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并建立健全章程、工作机制,使其成为教学系体制机制的组成部分。

3.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软件生产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及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岗位类别及其能力,落实人才培养要求,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项目迭代”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软件人才培养方案。

3.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通过精选实例、分解企业真实项目,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讲、练、做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推行“边学边练,讲练结合”方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遵循“调研论证-框架设计-资源建设-推广应用-评价反馈-持续更新”的工作方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打造优质核心课程。

3.4注重实践环节,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要想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和教师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软件项目研发当中去。学生在从事软件项目研发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业务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还能够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教师则重点完成软件开发生产任务,并进行工作过程分析、把实际项目转化为实训项目,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企业顶岗,学生主要参与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培养其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主要通过参与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与技术研发,提高其实践技能。

4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专任教师通常都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他们对企业的需求以及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是非常了解,这样会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物联网产业和软件产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要以与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安排教师进入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攻关或真正深入到生产的第一线,来提高专业技能和优化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合作开发与建设专业课程,承担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专任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介绍企业、行业趋势,以企业文化、职业操守熏陶学生职业素质。建立兼职教师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选派年轻教师担任联系人或助教,加强与兼职教师的联系,确立兼职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并让其负起应有的责任,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

培养教师服务社会意识,鼓励专业教师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的相关技术工作,担任行业协会或学会的会员、专家顾问,为提高整个社会信息化服务,促进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袁柳.推动无锡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n].无锡日报,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