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4:24

国际商务内涵篇1

2006年的秋天脚步迟迟,10月初阳光依然热力四射。不过,作为“焦炭配额倒卖第一案”的主角,圈内人称“李大姐”的李涵静在高墙之内,想必已提前感受到秋风的肃杀。

9月18日,身着浅色外套的李涵静被押上河北省廊坊市的法庭。她摘掉了平常那副浅黄色大框眼镜,对照过去相片上的形象,体形略显清瘦,神态已属漠然。

主审法官由廊坊市开发区法院院长马卫国担任,控方由开发区检察院院长率领的三人团组成。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派出两名资深律师为李涵静提供辩护。旁听席上,除一名中纪委特派官员,其余均为河北政法系统的指定人员。

李涵静案因其涉案金额过亿元、由中纪委直接督办而震惊业内(参见《财经》2005年第13期“焦炭配额倒卖第一案”)。此次李涵静被控行贿、非法经营两项罪名,书长达十余页;依次引述的供词,来自山西焦炭集团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范萍、自由职业者姚蔚、商务部工业品出口处处长孟丹、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信用管理组组长吴功阳等人。

记者历时一月的调查发现,李涵静有着20余年外贸业内经历。经她精心编制的一条围绕机电、纺织、焦炭出口配额发放的寻租网络,一端是各地使用或倒卖配额的企业;一端是发放和管理配额的外贸系统官员。过去三年相继落马的20余人中,李涵静以其作为网络的重要中枢而备受关注。

“李大姐”前传

李涵静生于1949年2月15日,祖籍江苏镇江,童年在北京长大。1968年,她中学毕业后进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身份是“连队干部”;两年后返京,在北京电机厂做工人。

1972年李涵静调至北京无线电仪器公司,工作了11年,这也是她呆得最长的一个单位。1983年,李涵静调入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担任外经办主任,初次接触外贸工作。此后23年里,除了两年的机关工作经历,她再未离开这个行业,并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

1988年,李涵静进入国家计委,两年后转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1995年又转入中粮进出口总公司。进入中粮的第二年,李涵静获得了一个独立的平台――出任中粮机电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粮机电)的首位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

中粮机电由中粮进出口总公司、中粮国际仓储运输公司、中粮糖业杂品进出口公司、中粮包装实业贸易公司共同成立,注册资本800万元。根据国家对外贸易部1996年的“1368号”批文,中粮机电可自营和的范围极广,包括五金机械、电子产品、粮油食品、轻工业口、化工矿产、土畜医保、纺织产品等。

李涵静在中粮机电曾经风云一时,但在2001年8月中粮机电召开的股东会议上,李被免去公司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职务,改任公司总经理,集团另派人员主持工作。自此,李事实上已经“退居二线”。

然而,不再具有昔日的权势后,配额圈内却多了一位神秘的“李大姐”。

涉嫌贾小左串案

2005年10月之后,一度是李涵静的沉寂期。彼时,她的一笔旧账几乎被翻开,而终有惊无险。

据2006年3月10日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一份审计报告,中粮机电“因涉及经济纠纷,银行账户在2005年继续被冻结”。私产过亿的李涵静,却以债务人身份出现在中粮机电的应收款账单上。

这份审计报告完成时,中粮机电停业已逾一年。由于中粮机电的业务并非集团主业范围,一度被中粮集团列入考虑注销名单。

与此相关的是,此前的2005年3月23日,原商务部机电司副司长贾小左涉嫌受贿案在河北衡水开庭。

贾案因“中国第一贪”李友灿而引发。李是河北省原外贸厅副厅长,他于2001年8月至2003年4月间,利用职务便利,将1249个汽车配额提供给北京森华创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宁,共收受丁宁给予的4723万元人民币现金。李以日均受贿5万元,创下了“全国纪录”。2004年11月29日,李友灿因被二审判处死刑。

作为李友灿案的重要一环,2000年至2001年间,贾小左在主持原外经贸部机电司进口处工作期间多次受贿:李友灿分三次共送给贾小左人民币50万元、美元8万元。

据介绍,炒卖汽车配额在当时是业界公开的秘密,“灰色交易”利润惊人。一张工本费只有10元的进口汽车许可证,可被黑市炒到十几万元。庭审记录显示,贾小左任期内,每年审批汽车配额10万辆。

贾小左于2004年6月20日被逮捕。据知情人士介绍,李涵静也曾涉足机电配额炒作,在贾小左案发后被要求“协助调查”,最终不了了之。

中粮机电一位管理人员证实了上述说法:“李涵静借用了一些职务上的便利,但处理得比较干净。”但他否认这与中粮机电有关,认为只是李涵静的个人行为。

“女参谋”孟丹

知情者介绍,至2003年年底,李涵静已退出机电配额的炒作。这一方面源于当年9月李友灿外逃,业界已人人自危;另一方面是中国履行wto议定书的承诺后,逐步取消机电产品配额的管理措施,使得这一交易无厚利可图。

据法院人士介绍,此时,一个新人物的出现,使得李涵静得以继续其“倒姐”生涯,并开启了“焦炭配额倒卖第一案”的序幕。此人名孟丹,女性,年届四十;案发前任商务部外贸司工业品出口处处长,涉及石油产品、水泥、钢铁等出口工作,对焦炭市场的走势可谓一清二楚。

由于国际钢铁业需求激增,2003年中国焦炭出口达1500余万吨,接近全球贸易总量的60%。适逢此时,中国为“保护环境和确保国内供应”,对焦炭出口政策由鼓励变为限制。杀手锏有二:其一,当年10月到次年1月,商务部两度下调焦炭出口退税,从15%降为零;其二,公告2004年的出口配额降至900万吨。

国际焦炭价格应声疯涨至每吨400美元,比上一年同期翻了两番。孟丹清楚,彼时实施的焦炭配额分配制度有机可乘。

按惯例,焦炭出口量每年由国家发改委(原为国家计委)确定,再由商务部(原为国家经贸委对外经济协调司)负责分配配额。由于分配者掌握生杀大权,过程极不透明,此制度向来为业界所诟病。

早在2004年,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曾上书商务部,建议对贸易公司与生产企业实行竞标办法,分配出口配额,具体由政府、协会、商会组成管委会监管。但由于相关利益人士的反对,此事不了了之。

此前,焦炭配额的发放曾经采取“二次分配”的方式,即由商务部先行将配额发放到各省商务厅和五矿,由后者二次分发给各个企业。2004年11月,商务部又明令回收了这一分配权。经此番变化,孟丹所在的处室对配额拥有更大的调配度和自。

据法庭上检方提供的证词,孟丹于2004年上半年向李涵静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息,又助其编制了一张包括自己在内的运作网络。她因此获得李涵静20万元现金的回报。

今年春节后李涵静被查不久,孟丹也被中纪委“”。

“公关能手”吴功阳

李涵静网络的另一角色,由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信用管理组组长吴功阳担任。他的任务是使孟丹初期完成的批文报表上呈商务部高层,并获通过。

吴功阳年近40岁,江西省寻乌县人,早年曾在商务部的前身外经贸部工作。全国整规办成立于2001年4月,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均由商务部委派。

了解焦炭配额行情的人士称,没有资质的企业可从两种渠道获得配额:一是从拥有配额的公司购买,二是争夺商务部的那部分调剂配额。所谓“调剂配额”,是指商务部在下半年针对市场临时新增的部分配额。比如2004年下半年,商务部为避免与欧盟的贸易纠纷,一举增加400万吨焦炭配额。吴功阳正是将此视为“重点公关对象”。

“这个公关不好干。首先要信息灵,能看准机会。因为这个调剂配额是根据实际情况定的;再就是看你在商务部的关系硬不硬。”一位商务部内部人士介绍说。

廊坊开发区法院的人士称,庭审记录显示,李涵静被控罪证之一是向吴功阳行贿20万元。

在9月18日李涵静案的庭审中,检方指控,2003年至2005年间,李涵静借力于孟丹、吴功阳获得16万吨焦炭配额,并分别“倒卖”给山西焦炭集团国际贸易公司(下称焦炭国际)、山西焦煤集团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焦煤国际)、山西文峰焦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文峰焦化)、大化国际。这四家公司各得4万吨配额。

记者获悉,“焦炭配额第一案”事发偶然,其导火索是2005年6月7日山西焦炭集团董事长牛新民被拘,随后牵出焦炭国际董事长范萍;通过对公司账目的追踪,牵出文峰焦化销售负责人孔晓燕,焦煤国际董事长杨学全、焦炭出口部部长高杰。

继而落马的,是李涵静、孟丹和吴功阳三人。

“下家”范萍

今年6月12日,焦炭国际董事长范萍案在太原一审开庭,拉开了焦炭配额系列窝案的序幕。其时,神秘的“李大姐”尚未现身。

在山西市场,李涵静首先接触的“下家”是范萍。2004年下半年,她计划“倒卖”4万吨配额给焦炭国际,前提是按3∶7“拿大头”。这个指标,正是来自当时商务部新增的400万吨“调剂配额”。

范萍放弃了这笔买卖。据其辩护律师照王继军解释,一是“害怕出事”,二是范萍当时有自己的渠道――她曾是山西省商务厅焦炭出口协调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该中心正是山西焦炭企业领取出口许可证的必经之地。

后来,是文峰焦化从李涵静手头接受了这4万吨配额,并支付了每吨约180美元的“中间费”。尽管如此,文峰焦化仍可从每吨400美元的市场售价中获利。

文峰焦化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金1900万美元。其公司简介中称,“年生产优质冶金焦铸造焦100万吨,全部出口海外,年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在范萍案中,该公司一名主管被指通过行贿获得范手中的配额。

2004年11月,商务部回收了配额分配权后,范萍从山西省商务厅获得配额的渠道中断。她不得不再次与李涵静建立关系,并于2005年2月和10月,分两次从李涵静手中获得4万吨焦炭配额。

据范萍案书,2005年10月已值市场回落,范萍从李涵静获得的2万吨焦炭配额转售给文峰焦化,“中间费”为每吨9美元,但范萍为此付出的代价却达每吨数十美元。此役得不偿失,成为范萍2005年年底案发后供出李涵静的原因之一。

余波未了

今年春节后不久,李涵静被“”,其后被捕,由廊坊市开发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财经》获悉,专案组对李涵静家中进行搜查时,查获大量现金;加之其个人名下十余个银行账号的存款,总额超过1亿元。这些资金除部分被山西方面的法院执行,现已全部冻结。

9月18日在廊坊开发区法院的庭审,自上午9时持续至下午6时许,中午仅约40分钟休息时间。庭审时间虽超过八小时,但控辩双方的辩论时间未超过20分钟,绝大部分时间由检方出具证据。

据廊坊开发区法院一位法官介绍,李涵静案相关窝案中的姚蔚,也将在该法院审理。姚蔚,男,自由职业者,以李涵静“私人秘书”之名现身此案。接近辩护律师的人士介绍,在耳闻中纪委介入调查此案之际,李涵静四处托人走关系,姚蔚曾借此骗得李涵静近100万元。故此,检方拟对姚蔚的指控之一为“诈骗”。

在李涵静的网络中,另一涉案者彦某已外逃,至今未能抓获。这位来自深圳的商人与李涵静多年合作焦炭、纺织品配额的“倒卖”。

国际商务内涵篇2

[关键词]玉器广告翻译;文化语境;顺应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49-02

中国的玉器文化博大精深,为积极应对激烈的竞争,对广告翻译的高度重视是各个商家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和战略。本文试图在目的语文化语境顺应论的框架下研究玉器广告语的翻译。由于中华民族与西方其他民族在地域文化、语言形式、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差异颇大,因此玉器广告翻译成英文版本时,必须充分尊重目的语国家的读者视域,注重其心理和情感需求,满足译文读者的文化内涵,适应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取向,从而实现玉器广告的源语与目的语译文的良好契合,达到吸引读者完成促销的目的。

一、顺应论与文化语境的关联

2000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认为人们在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以及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的过程中不断作出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行为。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选择以满际的需要的行为过程,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最先提出文化语境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和语言所处的语境是相互关联的,语言的正确理解离不开语境的制约(malinows-ki,192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此理论框架下进行了大量的不同视角和层面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黄国文,2001)。广告内容不仅展示了商品的特征等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彰显一定的文化,满足特定的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的目的。语言交流在一定地文化背景中发生,并对跨文化交际这一行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的是玉器商务广告翻译在交际语境中对目的语文化语境的顺应。

二、玉器商务广告翻译实例中文化语境的顺应

商务广告翻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该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不断进行者恰当的语言选择和使用,因此在顺应论框架内研究此类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应从“多维顺应”的角度去斟酌,才能实现玉器广告体现的交际意图,顺利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玉器广告翻译中文化语境的顺应。

(一)价值取向的顺应

从众心理是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极力推崇“相信群众的眼光,买大家都选的才是明智的做法”。因此,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多数商务广告都以群体的价值需求作为促销的出发点(关孜慧,2003)。因为西方社会强调个性、追求自由,玉器广告翻译因此要体现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顺应西方人追求个人的权利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潜能的最大发挥等目标。目前考古发掘的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有40余种,其中半数以上为良渚文化原创,单件数量已超过15000件。良渚玉器数量之众多,器型之丰富,工艺之先进,纹饰之精美,功能之复杂,影响之深远,为世界历史同时期绝无仅有。therearesomefortycategoriesofLiangzhujadeartifactsthathavebeendiscovered,morethanhalfofwhich(exceeding15,000pieces)areoriginaltotheLiangzhuCulture.Liangzhujadearti-factsarerareamongthekindsofitstimeintermsoflargequanti-ties,richshapes,advancedtechniques,exquisitedesigns,mean-ingfulfunctions,aswellasprofoundinfluences.在这段良渚玉器的介绍语中,其中两个地方出现了亮点,分别是“……为良渚文化原创”和“良渚玉器数量之众多……为世界历史同时期绝无仅有。”为了顺应西方独立、创新的价值取向,该广告翻译语也确实卓尔不群“……original”和“……arerareamong……”都彰显了西方人追求独特,强调个性,鼓励创新,追求个人的权利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潜能的最大发挥的价值观。良渚玉器广告与目的语价值取向的完美结合,能极大地引起西方消费者的好感和认同,刺激他们的购买兴趣和意愿,对良渚玉器的行销海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内涵的顺应

商务广告翻译成目的语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背景,顺应消费者的文化语境。当我们翻译一些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因素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宗教等文化内涵使外国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广告中蕴涵的语义以便达到宣传的效果。在良渚玉器的广告中,以下示例极为典型:神灵崇拜的宗教目的和作为世俗社会中等级划分的玉质标志物,是良渚玉器的主要功能,其具有神圣的象征和特定的内涵。Jadeartifactsaremainlyusedforworshipingofgodsandclas-sificationofsocialstatus,conveyingcertainsacredconnotations.这段良渚玉器主要功能的广告语言简意赅,准确反映了其所承载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西方信奉上帝,宗教历史承载者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广告翻译语“worshipingofgodsandclassificationofsocialstatus”和“conveyingcertainsa-credconnotations”易于目的语消费者理解,极大地彰显了西方人的内涵和地位等级的区分,使良渚玉器展示的历史文化与当地的文化内涵不谋而合,引起消费者文化价值观的共鸣,激发他们的购买兴趣。

(三)审美心理的顺应

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的表现之一就是审美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知和各种行为。西方人追求时尚,注重品位,中国的玉器承载着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的精神内涵。拥有一件玉器,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彰显了其社会身份价值,极大提升了他/她的气质。因此,玉器广告翻译应该利用西方的审美价值观作为诉求点来吸引消费者,促进玉器产品的销售。造型粗犷、大气、雕饰纹样精美、细腻的玉琮和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代表,是身份、地位、权利的象征。itisworld-renownedforaplethoraofunearthedjadearti-facts,themostprominentofwhicharejadeCong(cylinders)andjadeBi(discs),whichhistoricallysymbolizeditsowner’sidentity,socialstatusandpower.这段广告突出介绍了良渚玉器中的典型代表玉琮和玉壁,其造型和纹饰都符合西方人追求时尚、注重品位的审美心理。这一句“……whichhistoricallysymbolizeditsowner’sidentity,socialstatusandpower.”也凸显了玉器对彰显社会地位和身份价值的重要作用,能引起目标消费者审美鉴别和品位追求的强烈认同,对彰显玉器拥有者的社会身份价值,提升品位和气质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从而极大地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增加了提升销量的机会。

三、结束语

国际商务内涵篇3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商务英语特征要求翻译

商务英语并非单一学科,其是两个专业的复合学科。在实际的翻译中,翻译者除了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之外,还需要掌握国际商务的专业知识,如此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到位。为了更好地完善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就需要加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笔者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要求与策略进行了相关论述。

一、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并没有普通英语那么广泛,其大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而国际贸易对词汇、意义表达等方面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一旦出现了表述错误、语义含糊的情况,会导致买卖双方巨大的经济损失。总的来说,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句式较为简洁。由于主要为商贸活动服务,所以效率也是商务英语翻译内在属性。而要达到效率,就需要使用最为简洁的句式,传递最为明了的信息,避免出现歧义、混乱等情况的出现。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看到,国际商贸活动还存在为数不少的惯例语句、公式,掌握这些内容,能够使商务英语翻译更为准确、规范。

2.词汇要求严格。商务英语翻译的很多用语,都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与商务活动密切相关。这些词汇属于惯例运用,一般不能予以改变。具体来说,这些词汇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特有名称简称,另一个部分就是普通应用词汇,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下其表达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前一种的词汇比较典型的有QC(质量控制);后一种词汇比较典型的有insurancepolicy(保险单)。此外,商务英语中的很多单词,需要以具体的场景被基础来进行翻译,不能只看其字面含义。

3.结构较为统一。商务英语往往应用于诸多的商务文件中,这些文件带有很强的商务性,诸如合同、信函等。这些文件长期应用以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结构格式,这些格式都存在很强的现实性,对规避麻烦、风险有很大的帮助。

二、基于功能对等的商务英语翻译要求

翻译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组织交流,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实现语义、风格上的对等,这就是功能对等的题中之义。

1.语义对等。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准确性,是商务英语的关键,只有准确传达相关信息,才能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就要实现语义的对等,就需要注意如下方面:(1)词汇平等。要准确翻译词汇,诸如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只有准确翻译这些内容,才能确保翻译的专业性,准确表现源语言的实质内涵。(2)句子对等。词汇对等仅仅是语义对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句子的对等,只有用合适的语句去传译,才能将句子的内涵、结构准确地表现出来。(3)篇章对等。在确保了如上两个方面的对等之外,还需要确保篇章的对等,从文化、语言等方面来实现翻译的融合。

2.风格对等。商务英语语言简洁、篇章结构严谨,句式规范。在实际的翻译中,应该在译文中体现其源语言的风格、特色,这样才能确保其应用性。

三、功能对等下商务英语翻译对策

商务英语以信息的精准传递为准则,而要准确传递信息,形、义缺一不可,既要准确表达内涵,又要在形式做到规范。实际上,这正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客观要求。具体来说,要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直接翻译。当源语言和翻译语言在特点、文化、结构、风格等方面的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就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功能对等的要求,也可以原汁原味地将源语言的结构、风格等体现出来。

2.间接翻译。当源语言和翻译语言存在很大差别的时候,直接翻译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译者就可以采用间接翻译的方法。间接翻译的方法也叫做归化翻译法,这种翻译方法先需要对源语言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将其含义、专业术语、语言风格等提炼出来,再进行整合翻译,使译文尽量与源语言贴合。具体来说,需要注意如下内容:(1)准确表达原文内涵。商务英语要求简洁、精准,在实际的翻译中,译文的内涵要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的时候,要避免含糊、可能引起误会词汇、结构、句式。如果遇到复杂句子,可以在把握其核心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逐步对其进行翻译,确保其涵义的统一性。(2)要准确表达专业术语。遇到专业词汇,要准确表达它的内涵,避免因为翻译错误导致的损失。(3)保持风格的一致。翻译要保持风格的一致性,突出礼貌性用语。

本文阐述了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分析了基于功能对等的商务英语翻译的要求,并提出了功能对等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对策,希望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双.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05).

国际商务内涵篇4

关键词:商务英语 商务活动 商务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并成功加入wto,英语学习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商务英语是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中较为热门的专业方向,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应定位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以提高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事务、懂得并遵守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具备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

1、跨越文化界沟

1.1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并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是一种人们共享的社会模式。但是,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阐述文化,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顾嘉祖认为: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精华。[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核心因素,商务活动是离不开语言交流的,语言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中西方文化交际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就表现为语言差异。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任何跨文化交际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理解语言差异,而应兼及文化差异。随着商业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在商务活动中与日俱增,国际市场体现了文化的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对要开拓国际市场者来说,必须重视合作管理工作中异文化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

1.2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2]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义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是文化和交际两个基本概念本身内容丰富;其次是文化几乎渗透到人们生存环境的各个层面,交际作为一个语言和非语言使用过程涉及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认识和感知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作为两者的结合所研究的内容也就更为丰富。

“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任何希望参加国际事务、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国家、民族和机构都无法回避这一时代所提出的挑战。”[3]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其内容也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

1.3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4]由于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超越本族语与非本族语之间相应的具体文化的约束,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进行跨文化学习与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跨越文化界沟,开拓视野,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

2.1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英语是国际商务的通用语言,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商务人才,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学方法,又要注重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教学,而且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既得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还要通晓商务文化及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1] [2] [3] 

.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涵盖了所有学科,孤立地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而商务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英语语言与商务专业知识的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的导入是密切相关的,是在了解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思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商务文化是蕴涵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中,商务文化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但商务文化并不涉及社会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它只包含对商务交易有用的部分。商务文化因素渗透在国际商务活动之中,并对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否跨越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这是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商务文化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既做到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使学生在掌握商务知识的同时,也全面了解外国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即可使文化的教学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应用及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可直接影响着语言学习的目的--跨文化交际,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这是商务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商务英语是用于商务交际的一种文体,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从事国际商务领域的相关工作,与外商打交道,开展商务活动的现代企业人,这就使得商务英语教学具有"跨文化"性质。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按照英语语言文化的要求进行商务交际交往,也就是学会英语换位思考。经验表明,我们应结合语境,恰当地谴词造句,尽量避免因受汉语干扰而误用与当时情景不符的表达方式。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现代企业人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鉴于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商务英语学习过程转变成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适应全球化形势新变化的挑战,借鉴“美国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归纳一下即为个以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区);如果把这些目标说得再具体一些,那就是: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这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做文化导入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真应对学生存在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想象力、判断批判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有所欠缺;文明礼仪修养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文明修养有所缺失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系统的学习语言外,还必须有机会的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能力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商务英语教学不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途径,但商务英语教学完全可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这是在教学中进行随文解说,注意寓教于乐的文化导入,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也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国际商务内涵篇5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国际商务内涵篇6

关键词:国际化能力体系;外向型商科专业;国际商务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87

1国际化能力体系的主要内容

国际化能力究竟包含哪些能力?换言之,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哪些能力才能使其在应对国际商业事务中游刃有余?对此,理论界有一些研究进行了探讨。王雪梅(2014)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培养思路DD以外语类院校为例》一文中提出国际化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王根顺,王辉(2009)提出,我们应根据当下国际经济的背景,更改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法,更加深入的去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国际化能力,如从商务英语、跨境营销能力、国际贸易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为了进一步明确外向型商科专业国际化能力的内涵,同时也更加明晰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对国际贸易企业、多所学校外向型商科专业培养单位领导和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通过实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部分一手数据和信息,并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掌握了大量文献和数据,结合案例和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并查阅文献和各种资料,最后总结提炼出外向型商科专业国际化能力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境营销能力、国际贸易能力和国际谈判能力,以此构建我国外向型商科专业国际化能力体系。

1.1跨文化沟通能力

蒋倩(2011)在《跨国企业中中国员工的跨文化沟通情境与能力研究――基于“走出去”与“走进来”企业的比较》中指出,提高企业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可以加强公司的学习能力,提升公司的创新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企业内部员工良好的沟通对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有着正向相关的关系,员工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能够增强员工的国际化能力,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诺基亚行政总裁在谈到行政总裁应该具备的最重要能力时,他认为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有效沟通和管理员工的能力,掌握这种能力,才能够更好的管理企业。所以,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跨文化沟通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商科专业要更好的掌握这项能力以便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1.2跨境营销能力

国际营销是指企业超越本国国境进行的市场经营活动。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一样,需要企业文化整合,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细分、市场营销组合、实行目标营销等一系列营销过程的战略确定以及战术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比之国内市场营销具有更大,更多的差异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跨境电商营销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新型跨境贸易模式在我国刚刚兴起,并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高速增长的跨境电商贸易额不断增长,远远高于同期的传统贸易的增长水平。2012年,5座城市被列为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对这一新型贸易方式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进展。所以,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模式,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很好的具备这一能力可以为将来跨境电商营销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1.3国际贸易能力

国际贸易能力指能够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的能力。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需要加强对这种能力的认知和提升,为未来的贸易打下殷实的基础。在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中,该专业人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了解涉外法规和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贸易法和相关政策。除此之外,还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工作。自从入世以来,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了许多贸易人才,但随着我对外贸易的深入,对贸易人才需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国际商务专业中,除了培养国际贸易能力外,还要涉及到管理能力,这是新经济形势下的选择。

1.4国际谈判能力

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达成某笔交易而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的过程。谈判能力对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关于就业和相关贸易工作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迅猛时期与多个国家都有一定的交流,避免不了需要进行商务谈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商务谈判礼仪,但首先奉行的是国家利益最高的原则。对于外向型商科专业的就业人员来说,在谈判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我们要了解合学习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尊重对方的礼仪习俗,以便达到合作目的,实现双方共赢。这就要求我们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谈判技巧,能够在对外贸易中最大限度维护本企业应得利益。

2国际化能力对商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2010年中国名义GDp达到了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4044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以4.16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全球贸易的12%。这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越来越繁盛同时也越来越复杂。入世之前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已经不太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贸易,只有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对外高端人才,才能在新的外贸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进行交易。

然而,以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在中国仍是一个新兴专业,我国外向型商科专业培养体系不够成熟,不少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研究也是将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提并论。与国外的国际商务专业相比,我国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还不明确,体系模式方面仍有不足,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目前我国只有大概八十几所大学开设了此专业,且在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作为外向型商科专业的重要分支,如何发展和完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体系至关重要。我们将基于外向型商科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和要求,在明确界定国际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国际化能力成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3普通高校培养商科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国际化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三个方面协同努力:政府的政策、学校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接下来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国际化能力的提升途径。

3.1政府方面:创设国际化能力成长的硬环境与软实力

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特别是那些普通院校的科研经费。在“211工程”,“985工程”等政策扶持下,科研经费、高水平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都主要聚集在重点大学,这些硬环境与软实力极大地促进了重点大学的发展,使其在教学,实践教学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能力提供了夯实的基础。但与之相比,普通二本院校的政策支持力量较小,无论在学术、教学还是实践方面都不足。对此,在对人才需求旺盛的经济背景下,我们应该带动普通院校人才的培养,为其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3.2学校方面:加强各大学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项目组对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中显示,95%的学生有意识到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性,但对于国际化能力的内涵没有深刻的认知。这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国际化能力的缺失。对此,我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

3.2.1明确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

学校应根据改革的需要来改变现在的人才培养战略,多开设提升国际化能力的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及讲座,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了解当今的经济形势,适当调整学习方向,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2.2开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课堂

调查中显示,60%左右的学生会选择外资企业或中外合作企业,这就要求他们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来处理日常业务,如,听报告、阅读文件、撰写报告、口头汇报、谈话沟通等。为此,学校可开设基础课(单词、语法、词汇)、技能课(听说读写译)、交际课(交流沟通)、自主课等的综合性课堂,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无障碍沟通。

3.2.3学校多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活动和创新项目

根据我们对相关专业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9223%的学生都认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创新项目或竞赛对国际化能力的认知及提升有帮助。让学生能在活动中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国际化能力,让国际化能力在活动项目中深入人心,这也是让学生形成国际化意识并提高国际化能力内涵的重要方法。

3.2.4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培训基地

建立校内的多语言学习基地,学生通过学习技能、pk赛、竞争比赛等多项比赛形式获得该基地的结业证书,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的国际化语言能力可以在评比中获得提升。

3.3学生方面:要让国际化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国际化能力的提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国际化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学生可以多去人才市场看看高收入的企业需要哪种人才,他们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这样我们也能在学习生活中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

比如,现如今我国与国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这就要求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外语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95.41%的学生认为掌握一门外语至关重要,但只有其中少部分会主动学习一门外语。

由此看来,在对于国际化能力的认知上,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这就要求外向型商科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未来经济形式的发展,主动去了解和提升国际化能力,在p注未来经济发展的环境中,能够知道未来经济局势对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的要求,并且能主动的去达到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极其关键的,学校及全社会有必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国际化意识并逐渐实现国际化能力的成长与提高。

参考文献

国际商务内涵篇7

关键词:协商民主乡镇协商民主特征思辨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D6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06-02

一、乡镇协商民主的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阶层更加多样,人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矛盾冲突更加凸显,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更加高涨。如何更好地构建规范的制度体系,引导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合理化解社会矛盾,是党和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党中央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发展乡镇协商民主,是党中央对基层政府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基层群众迫切愿望的需要,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乡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二、协商民主的内涵及特征

1.协商民主的内涵探释。对于协商民主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西方学术界形成了三种较为普遍的观点:一是以米勒为代表的作为决策形式的协商民主观点,二是以乔・埃乐斯特为代表的作为治理形式的协商民主观点,三是以科恩为代表的作为组织形式的协商民主观点。他们都来自于对政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笔者比较赞同中央编译局陈家刚博士对于协商民主在政治实践中的内涵概括:“协商民主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批判性审视各种政策建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协商民主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延伸到公共事务的治理,由于各国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背景,公共事务客观上又存在着多样性、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协商民主的核心内涵没有变化,但随着外延的扩大,其内涵更丰富。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探索,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协商民主政治上的内涵。随着中国将协商民主扩大到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协商民主的外延更加宽广,协商民主的内涵会更加丰富。

2.协商民主的特征思辨。陈家刚认为协商民主表现出8个方面的特征:理性、责任性、平等性、程序性、公开性、参与性、多元性、合法性,但是这个特征主要是从政治实践中去分析和概括的,对于多元社会背景下的公共事务的处理,还需要不同的智慧去把握,民革芜湖市委会的吴万夫、高光兴在《乡镇协商民主之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协商民主具有自由性、共识性、公共性等8个特征。笔者以为,把协商民主从政治实践拓展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西方学者在研究协商民主时,最先考虑的是政治实践过程中的民主形式,并形成了三种观点,但是,无论是决策形式、治理形式,还是组织形式的协商民主,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协商民主的合理解释,真正的区别在于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不一样,决策形式的观点关注的是协商民主形成合法性决策的工具性,组织形式的观点关注的是主体间稳定关系的形成,而治理形式的观点则关注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现在,把协商民主拓展到公共事务的处理,关注的核心就是多样性的公共事务在广泛协商协过程中搭建多种类型的平台,建立完善的协商制度和工作机制,让民众理性有序参与。笔者以为,这种参与首先要强调协商主体客体的多元性、平等性、责任性和理性,其次是强调协商过程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程序性,最后要达成共识,强调其共识性。

三、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及特征

1.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实践总结,形成的标志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9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制订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规范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文件。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2015年1月,中央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从顶层对中国协商民主进行了制度设计,鼓励社会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协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和利益相关的问题,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沟通、磨合、协调、整合,使各个协商主体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和利益诉求,在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达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做出决策或决定,以实现整体的发展和多方共赢。

2.中国协商民主的特征。中国协商民主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体现出以下四大特征: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中进行协商,协商过程需要政治权威来主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重要政治基础。二是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但是它的本质仍然是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治国理政。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必须认真坚持和遵循。三是坚持“广泛”和“多层”的要求。协商民主应用的范围已经大大超越了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体现在党的领导工作和执政环节的方方面面。党中央正在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协商民主已经引入到事务性协商,这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又一大创新。四是坚持实践性原则。协商民主,本身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现在,我们每一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每一项重点工作的落实,都强调是否与人民群众进行了协商,有没有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加以总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搞清楚这些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群众意愿,能不能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实践性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特征。

四、乡镇协商民主的内涵及特征

1.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案例探释。浙江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基层公民意识崛起较早,基层协商民主在我省的实践十分鲜活、生动。温岭市的“民主恳谈”,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松门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论坛”,最初主要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2001年,温岭市委将这一民主形式统一定名为“民主恳谈”,开始向决策咨询演进,主要是回复和解决群众提出的意见,以后逐步向民主听证转型,现在拓展到预算协商、工资集体协商、政府决策协商等。余姚市就基层重大公共事务的决策开展协商,并分出四个层次,设定了具体的协商内容,一是乡镇、街道重大公共事务民主决策有十项内容,二是乡镇、街道党(工)委党内重大事项有八项,三是行政村重大事务有十项,四是社区重大事务有八项。临海市把乡镇协商民主的议题范围设定在镇(街道)村(社区)涉及民生、发展、矛盾调处等公共事务。他们认为,乡镇协商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就重大公共事务的决策进行协商,可以就如何执行好上级的任务进行协商,可以对重大事务的监管进行协商,也可以就矛盾的调处进行协商,他们把乡镇的民主协商分为决策性协商、执行性协商、监管性协商、调处性协商。

总结基层的实践活动,乡镇协商民主就是在乡镇党委领导下,在平等自由的机制与氛围中,乡镇党委政府就乡镇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事关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与社会组织或公民面对面直接沟通,进行公开的意见表达、意见交换和讨论协商,以达成共训或形成决定。

2.乡镇协商民主的特征。乡镇协商民主主要围绕基层事务展开协商,是与基层群众面对面的协商,表现出四大自身特征:一是党委的主导性。由于协商民主是一种新理念,基层许多群众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基层自治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又非常有限,需要乡镇党委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二是民主的基层性。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的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24]这些协商工作主要由乡镇党委政府去组织开展,这就决定了乡镇协商民主具有极强的基层性。三是协商的事务性。乡镇工作,既要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完成好上级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既要面对面的解决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又要担负起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通过协商才能处理好各色各样的事务,这让乡镇协商民主表现出明显的事务性。四是人员的直接性。乡镇公共事务的协商,要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其对象是非常广泛的,由于许多协商都直接关系到参与者本人的切身利益,要做到理性和责任性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组织者事前要做好充分的沟通,让他们理性地对待自身的利益。直接性是乡镇协商民主的显著特征。

五、乡镇协商民主的机制构建

1.乡镇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的案例比较。乡镇协商民主的机制构建,就是要围绕“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来展开,笔者对温岭、余姚、临海三市在推进乡镇协商民主的做法进行了实地考察,梳理了他们的做法,并作了对比分析。温岭市对七种类型民主恳谈的程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较松散,系统性不强。如乡镇民主决策协商的机制,他们对决策协商的议题、决策协商参与者、决策协商程序提出了简单的要求。余姚市乡镇根据协商的内容,确定了不同类型的协商实施主体,建立了街道参议会等五个协商平台,又分层次明确了民主议事协商的主要形式,乡镇、街道民主议事协商有六种形式,由于有多个实施主体和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协商形式有不同的参与对象,所以说协商的主客体庞大而复杂,多了就容易乱,不利于基层的执行,也不利于协商程序的规范。

临海市在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过程中,从基层事务性协商这一实际出发,把协商议题进行了分类,划分为决策性议题、执行性议题、监管性议题、调处性议题四大类,并提出了“简洁实用、便于操作”的要求,然后通过搭建基层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圆桌会商和网络互动等三大平台,建立“梳理重大议题、收集相关议题、确定协商议题”的“三步法”民主提事机;“拟定协商方案、做好商前调研、组织协商活动”的“三步法”民主议事机、“协商结果视情公开、理事过程阳光操作、落实程度及时通报”的“三步法”民主理事机、“落实专项监督、开展民主评议、做好解释反馈”的“三步法”民主监事机等四大机制,并设立“民主日”制度,每月确定一日为镇事务民主日,定期召开基层民主协商议事会议,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从三地的做法来看,温岭市最早探索乡镇协商民主,但其没有做到系统构建。余姚市进行了全方位的构建,但设置的极为复杂,不便于基层操作。笔者比较赞同临海的做法,临海在议题上进行分类的做法,比较切合基层的实际,他们既考虑到基层复杂、多样、具体的议题的实际,又考虑到平台的简明实用,为机制构建理清了设计脉络。

2.临海市乡镇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的创新之处。临海市对乡镇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的探索,切入准确,简明实用,程序规范,系统性强,是对乡镇协商民主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建设的独到创新: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握了乡镇协商民主的根本。临海市在实际操作中,从议题的选择到协商结果是否采纳,从民主协商议事会成员骋请把关到利益相关人、专业人士的邀请,都由基层党组织主导,整个议事、理事的过程都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更好地把握住了基层协商民主的方向。二是突出基层协商的事务性,抓住了乡镇协商民主的关健。临海市从民主协商议事入手,确实抓住了乡镇协商民主的关健,让基层群众去协商自己身边关心的事,他们才有积极性,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三是突出基层事务的分类协商,找准了乡镇协商民主的支点。他们根据议题实质,把基层民主协商分为决策性协商、执行性协商、监管性协商、调处性协商。通过议题分类,既有利于平台的选择,使协商对象更加集中,协商效果更加显著,又解决了协商过程中执行上级决策――“怎么做”与自身作出决策――“做不做”所带来的困惑,理清了基层协商民主工作机制构建的脉络,找准了乡镇协商民主的支点。四是注重系统构建,体现了乡镇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目标。临海市搭建三大平台,紧扣提事、议事、理事、监事分别设定三个环节,三个环节自成一个机制,较好地形成了民主提事、民主议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四个机制,四个机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建成了环环相扣的乡镇协商民主的工作机制,体现了极强的系统性,实现了制度化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2日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

[3]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中国知网数据库

[4]李贺林,《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霸州政协网,2008年5月15日

国际商务内涵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共识。跨文化的政治、经济、外交、商品、人员交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频繁。中国已经融人世界经际全球化的大潮,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中国的商家和企业都必须与国外的商家和企业竞争。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厂家的不断涌入和到国外经商设厂的中国企业与日俱增,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受到前从未有过的重视。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使越来越多的成人和学生选择学习商务英语课程。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虽然也开设了一些文化背景课,或者文化比较课,但一般都是以训练与国际商务直接有关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为教学重点。但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在商务环境中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技巧。

一、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双方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它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重要。影响交际的众多因素可分为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体的情景因素,前者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等,后者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话题等。商务交际是发生在具体商务情景中的交际,同时也受制于宽泛的交际环境,即文化的影响。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地道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知识和一定的词汇外,还应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了解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言语规则,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思考

1.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为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师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重点的考虑等方面对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差异和语言的文化内涵于以重视,从而提高文化的敏感性,进行自觉地和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已为人们所共知,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两者结合,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在语言技巧的培养方面,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由于过去对文化教学重视不足,商务英语教学,尚缺乏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跨文化技巧的培养,两者结合的教材,以文化为导向,突出训练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的教材也极为罕见,更未形成成套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多见。尚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实践和探索。

3.加大科研和师资培养的力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国际成果相比,我国还处于比较落后阶段,在国内近年来也有很多成果,但借鉴国外跨文化交际理论较多,但如何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实际出发,探讨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建立能帮助中国学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商务交际的理论和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4.课内外结合,联系实际。由于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包涵许许多多因素,除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还有一些适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际的习惯和技巧。因此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创造和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广开渠道,让学生投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中,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交往,观察和体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5-28.

国际商务内涵篇9

关键词:商务礼仪;培训;重要性及现状;策略

人们在商务交往中适用的礼仪规范就是商务礼仪,是在商务交往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程序以及方法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商务礼仪就是在商务交往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尊重对方,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交往氛围。商业礼仪主要包括语言、表情、行为以及习惯等。我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崇尚礼仪,礼仪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

一、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1.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这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沟通与交流涉及到生活的各方各面。不同的生活环境所涉及的商务礼仪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己道德审美能力,在交流沟通中得到对方的肯定与认可。

2.现代商务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准则,规范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各种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会活动不断增加,在这种极具代表性的商务场合中,商务礼仪尤为重要。一个人礼仪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其自身的素质修养以及企业品牌文化的内涵。在各种商务洽谈活动中,具备较好的商务礼仪可以增加与他人之间的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给双方合作提供了更多的C会。

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加强对外合作。良好的礼仪品质不仅仅是代表个人或者是企业,更是代表了我们民族以及国家的形象。因此,在进行跨国沟通与交流时,商务礼仪更是体现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商务礼仪培训的现状

1.商务礼仪认识不足、培养对象狭窄

虽然经济全球化在不断的发展,但我国诸多企业的服务经营理念还没有及时的更新,跟不上国际发展的潮流,再加上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对商务礼仪的认识,商务礼仪培训也只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商务礼仪培训主要是对前台接待工作、公关策划以及业务谈判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事技术生产以及研发的工作人员没有必要接受商务礼仪培训。但是随着国际化商务往来的不断深入,这些想法过于保守,逐渐被淘汰。企业员工的言行举止传达了该企业的文化,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过程中,商务礼仪培养的对象应该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但是可以有侧重点。

2.培训内容不够系统

我国诸多企业商务礼仪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组织结构支离破碎,不够系统。商务礼仪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问,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地域差异、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管理学、交际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等各方面的相关内容。在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行为规范以及领导技巧培训中加入商务礼仪培训,企业员工经过培训,再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商务礼仪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对其内涵的培养

国内企业的商务培训主要侧重于礼仪形式的培训,而商务礼仪不仅是在形式上进行体现,更多的是通过行为规范来体现企业员工的素质,以此来体现企业的整体形象与素质。商务礼仪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对商务礼仪内涵的培养,商务礼仪内涵主要包括诚信、谦虚、尊重以及大度等。

三、提高商务礼仪能力的对策

1.加强商务礼仪特性培训

商务礼仪具有五个特点,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以及变迁性,企业在进行商务礼仪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五个特点培训。完善企业员工在商务交往中待人接物的规范化行为,制定统一的行为规范标准;通过培训,让企业员工了解每一种商务礼仪所适合的条件,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效力才能够真正起到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商务礼仪培训,编排简单并且容易学的商务礼仪内容,以便于企业员工在实际情况中的操作;积累了人类诸多精神文明的就是商务礼仪,其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养,在快速发展21世纪,我们更不能放弃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商务礼仪文化;商务礼仪不是一成不变的的,它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要根据时展特色不断创新商务礼仪。

2.加强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培养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商务礼仪培训时,要注重对其思想道德以及专业素质的培养。人们的言行举止以及人为处事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礼仪修养与道德品质直接挂钩。因此,企业想要提高员工的礼仪修养,就要提高其思想道德培养,不断对其进行熏陶。商务礼仪的综合性比较强,涉及的文化范围也比较广。不同岗位的员工其文化素质的高低也不同,企业只有加大对员工对文化知识培养,带领员工了解各地的文化习俗,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不同的商务礼仪。

3.理论联系实际

许多企业只是注重商务礼仪形式上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也只是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讲解,工作人员只需要拿本子记一记即可,企业对员工的相关要求也不高,更没有在实践中对员工的培训进行检验。商务礼仪培训不只是要在理论上了解相关内容,而是要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培训效果。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的商务礼仪培训进行实践检验,并邀请相关礼仪工作者、德育专家等进行指导。通过不断的练习培养,是商务礼仪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使其在人际交流沟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保持良好的礼仪规范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礼仪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整体,具备较好的商务礼仪能够体现其较高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以及企业的综合素养,促进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所以个人要不断提升商务礼仪的自我修炼,企业要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对商务礼仪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国际商务内涵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一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相应地,商务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较强商务英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教育服务业的开放,商务英语教学也将受到全球化的洗礼。社会更加需要懂英语、懂商务、会文秘、会财会等的商务英语人才,商务英语课程在越来越多的院校中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也成了各院校极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尤其是高职高专,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等进行了探讨和改革,而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水平就成为各高职高专院校所面临的当务之急。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入世造就了新经济时代,商务英语教学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从商务英语的内涵出发,针对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明确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分析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建立一种互动的、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宗旨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一、商务英语的内涵及其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Businessactivity)中所使用的英语。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商务英语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因而又称为外贸英语(Foreigntradeenglish)。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融入国际经济生活,我们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内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现代商务英语已赋予了它新的概念,不应特指我国对外贸易业务英语,它还应涵盖我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活动中所作的英语应用,现代商务英语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扩展,已形成为一门实用性学科,更是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的专门用途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专业相联系的英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特殊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使用英语交流信息;领会式掌握1000个~1500个本专业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能阅读有关专业的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其它参考资料;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内容的英语讲课、会话、报道和讲座;能用英语进行有关专业内容的一般性会话;能在阅读有关专业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写提纲、写论文摘要和论文简介等;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50个~180词有关内容的短文和信函。”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并考虑到商务英语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和商务交际技能。商务背景知识的内容及其在课程中所占的份量取决于学习者工作性质及专业化程度。商务背景的内容决定了该情景中需要运用的交际技能以及语言技能。商务交际技能指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既有语言方面的,也有非语言方面的。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涉及词汇、句型、篇章及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能力。具体情景中使用的语言是由其商务背景的内容和交际技能决定的。商务内容决定专业词汇的选择;而交际技能则决定句型的选择、篇章结构、文体风格、语调、节奏的变化等等。由此,我们制定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在国际商务领域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入门知识;掌握商务英语信函的基本写作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商务英语对话”。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核心,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2000年来,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争相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为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专业英语人才。但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足以应对日益频繁变化的国际商务活动的要求。此外,由于受传统的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活动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设置,到教学方法的应用及英语教学水平的测试等都不够健全、不够系统,培养的商务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标准不相适应,这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新经济时代,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应用,是创造。21世纪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且熟练掌握国际商务知识的国际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进出口公司、三资企业、跨国公司中国、境外中资机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服务公司等行业中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管理、翻译和文秘工作。”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商务英语的应用型人才,迎接挑战,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学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

1.结合课程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创造情景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商务英语使用的范围和功能的针对性及相应语言风格的特殊性使它自然区别于一般生活用语和学术用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部分,商务英语的使用同样也受特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如果想学好商务英语,必须对企业的商务、企业文化及英语国家的文化深入了解。因为任何形式的语言运用都在遵循它所处文化赋予的规则并受其制约。当我们认识到商务英语的这些特殊性后,就不难发现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将情景语言教学进一步扩展,根据课堂需要设立切实可行的情景,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设立实例情景,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塑造其语言运用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例如:在讲到makingcomplaints时,教师可以设置poorquality等细节情境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启发学生表达出投诉的充分理由,而且要有细节描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可以道歉,可以退货,可以退款等。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商务思维,独立解决商务问题。通过情景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于商务英语的兴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商务英语教学考试制度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同时又是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技能的培训,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从事商务、外贸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语言应用技能型人才,即能把语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和行动方案,把设计和方案转化为商品、服务、管理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独特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考试应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和专业。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做法“秋后算总帐”的“综结性”考试方法不利于学生及时复习,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与实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我们的考试次数少,涉及面窄(由于时间和分数有限),笔头的测试多于动手的测试,记忆性的多于理解性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应变能力,偏离了“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初衷。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对其基础的语言知识进行考核外,重点就应检测其语言的应用能力,侧重于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应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逐步进行改革。

考试形式应由以往的单一笔试改成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种形式;将以往的笔试客观题占主体变为主观的分析、判断、解答、制作、书写占主体的形式,增加实际能力的考试。考试内容应侧重于近年来的商贸案例分析、英文外贸函电、翻译、写作等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专业课程也可采取分组作业、公开答辩、完成任务等新的考试方法,如撰写论文、演示报告、英文广告策划、市场营销方案设计、物流计划的编制、网上营销操作及购物表演等,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我们应将学生校内实训成绩记入平时成绩,突出对每个环节实践能力的考核。

3.立足企业、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任何阶段的教育目标都应该与该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上的岗位需要接轨,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任务型教育与教学目标为宗旨。否则,毕业生就无法被社会接纳,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企业的需要就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企业需要的是“定单型”的优秀人才,因此,应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平行又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企业、市场需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安排上既要强调针对性,同时,又要注重适应性,以增强职业能力和开拓、迁移的能力;体系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安排,采用三种方式:交融式、交替式和阶段式。交融式教学即将商务英语的知识的掌握同实践同结合,采用情境化模拟教学或企业实地教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运用知识。这需要教育机构有着很好的媒体硬件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更需要企业的实地配合。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佳选择方式;交替式教学即将理论教学同实践训练分学期,或将一学期分为两半交替进行,相互配合。相对于前者,这种方式是一种折中、妥协,教学安排更容易;阶段式教学即将所学内容模块化:商务英语的课程内容、技能训练、应用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四部分有机结合,分块进行。以上三者教学方式不同,出发点一致。目的就在于改变商务英语以往的理论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三、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本着“以我国教育十年发展纲要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人才能力培养、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实践。坚持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和建立完善的教学水平测试系统是实现有效改革的必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培养以英语为工具,掌握商务专业知识,集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虞苏美:商务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