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的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4:26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1

***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全面建立“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协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全面建立“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协作机制实施方案》已经县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全面建立“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协作机制实施方案

***人民检察院***河长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0月29日

全面建立“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协作机制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检察机关、河长制工作机构及成员单位在河湖生态管理和保护领域的协作配合、监督机制,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维护优化河湖生态功能,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十四**”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湖南省河道采砂管采砂管理体例》《洞庭湖保护条例》《湖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实施方案》《关于在全省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意见》《河长湖长履职规范(试行)》省、市《关于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意见》以及湖南省建立的有关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工作办法、意见、实施细则等系列规定,经***人民检察院与县河长办研究,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深入贯彻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以及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加强检察机关与河长办的协调联动,建立“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协作机制,实现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有效衔接,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加快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守护好“一江一水”(**水**段、****段),努力打造“水系完整、水量保障、水质良好、河流畅通、生物多样、岸线优美”的河湖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美丽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奋力建设现代化新**筑牢生态底线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和河长办协调督导职能,协同推进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河湖生态环境资源,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危害水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防洪安全等损害公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提升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督能力,形成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体制,推进跨县跨行政区划划河湖联防联治,促进河湖长制重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到2021年底,全面建立“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协作机制,构建党政领导牵头负责、检察机关全面参与、责任部门协调联动的河湖生态保护模式。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河湖生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二)坚持依法治理、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各自职能优势,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河湖治理突出问题,保护河湖生态环境资源,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河长办及河委会成员单位配合检察机关开展涉水刑事诉讼、公益诉讼、法律监督等相关工作;检察机关配合河长办发挥协调督导职能,助推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三)坚持协同联动、合力攻坚。检察机关、河长办及河委会成员单位加强沟通,统筹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协同推进河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在协作中开展监督,在监督中促进工作,实现行政执法和检察监督有效衔接,形成保护合力。

四、主要任务

各乡镇及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全面、及时、正确履行河湖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是保护水生态环境资源的第一责任主体;检察机关履行河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监督职责,是保护水生态环境资源的第二责任主体。

(一)强化刑事检查监督。对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应当移交而未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线索,检察机关发现该情形的,及时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移送。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涉及河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案件,检察机关接到通报或者发现该情形的,依法及时启动立案监督程序进行监督。对可能涉嫌犯罪的重大案件、媒体高度关注的案件、涉众面广的案件、跨行政区划的案件等,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督促引导公安机关、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围绕案件依法全面收集、固定和保全证据,确保案件依法正确处理。

(二)强化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人民法院涉及河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民事行政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确有错误的,可以商请检察机关依职权监督,或者依法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河委会成员单位作出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限制从业以及征缴相关税费等行政决定难以执行的,检察机关依法开展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对于人民法院存在违法裁定不予执行或进入执行程序后消极执行、无故终结执行程序等违法执行情形的,河委会成员单位应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三)强化公益诉讼监督。检察机关发现本级河长办及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或者河长办在履行统筹协调、监督管理职责中反映其他成员单位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造成水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的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或者侵害危险的,应当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经过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行政机关仍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检察机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履行职责中发现行为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破坏河湖生态环境资源损害公共利益的,或者河长办及河委会成员单位发现通过追究违法行为人行政和刑事责任仍不能修复河湖生态环境资源移送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的,在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或者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检察机关终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审查或者应邀请支持成员单位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或者诉讼活动。

(四)强化社会治理监督。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中发现河委会成员单位不作为或者违法行使职权致使公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损害危险的,可以提出纠正违法、改进工作、完善治理的检察建议。河长制工作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纠正的,县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通报河长办或者向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等通报情况。

(**)强化生态环境修复。相关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办理破坏河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案件时,应当积极推进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深化“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的生态检察工作机制。对于法院判决被告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赔偿权利人与赔偿义务人通过磋商达成赔偿协议或者赔偿义务人在诉前主动赔偿的,检察机关和相关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赔偿义务人自行修复、委托第三人修复或者给付货币等方式督促开展水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对修复成本高、难度大的案件,以及当事人确无赔偿能力修复的,探索以赔偿相应费用、购买服务、异地修复、提供劳务(如担任林管员、河湖志愿者)等替代性修复方式。建立认罪认罚从宽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赔偿义务人主动缴纳生态修复赔偿金或采取受损生态补救措施的,在行政处罚、适用强制措施及量刑建议上予以充分考量。

**、工作机制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检察机关、河长办及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相通报交流工作情况和重要案件信息,共同研究解决河湖治理保护中的重大疑难事项,协调解决执法难题,统一思想认识和执法尺度,推动河湖监管问题有效解决。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1-2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动议组织召开。检察机关、河长办明确一名负责人作为会议召集人,确定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督查、会议、调研、办案和日常的信息交换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县人民检察院第**检察部(又称公益诉讼检察部)、县河长办为县级联席会议具体牵头部门,确定联络人员,负责“河长+检察长(检察官)”机制日常协调、组织、监督等工作。联席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按权限送参会单位负责人审核会签后印发执行。

(二)建立联合巡查制度。河长、检察长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巡河巡查,调研了解河湖生态环境现状,对发现的问题共同研讨、推进河湖管护有序开展,预防和打击危害生态环境、损害公益等水事违法行为。

(三)建立联合专项整治机制。针对河湖管护工作中突出问题,检察机关可以与河长办、成员单位每年共同研究选择一个或几个领域,采取现场督办、重点督办、挂牌督办等形式,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形成执法、司法合力。检察机关、河长办及河委会各成员单位对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研究、共同解决。

(四)建立重大案件会商机制。检察机关、河长办及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涉河湖重大刑事、民事行政或公益诉讼案件,可以召开临时协调会议,就案件中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共同研讨、交换意见。难以达成共识的,通过公开听证、专家论证、圆桌会议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查清事实,推进公众参与。

(**)建立案件调查办理协作机制。检察机关应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依法开展调查收集证据活动。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积极配合检察机关调查收集证据,及时提供履职情况、行政执法卷宗、档案等相关资料。对检察机关办案需要的监测检测签定等,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自身行业特点,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出具监测检测鉴定专业意见。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在开展涉及河湖行政执法过程中,可以邀请检察机关参与,引导调查取证和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等支持。

(六)建立线索移送机制。河长办发现本辖区内河湖生态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过联络员将线索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应当及时跟进调查核实,根据调查情况依法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或者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案件办结后5个工作日将办理情况反馈河长办;符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条件的,检察机关可以支持相关行政机关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河长办发现公安机关对成员单位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通过联络员将线索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应当启动立案监督程序,并在审查处理结果作出后5个工作日内反馈河长办。河长办及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发现破坏河湖生态环境资源违法行为跨行政区划的,将线索移送给检察机关,由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根据跨行政区划公益诉讼案件协作机制的相关规定依法办理。

(七)建立信息通报共享机制。河长办及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定期向检察机关通报河湖长制年度工作要点、年度工作总结以及工作推进情况、河湖治理保护的整治重点、难点等信息。检察机关定期通报涉及河湖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刑事犯罪、民事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情况。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检察机关、河长办及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部门和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河长、检察长要定期对“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推进情况组织跟踪问效,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和难题。加强监督考核,将推进“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协作机制推进情况组织跟踪问效,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和难题。加强监督考核,将推进“河长+检察长(检察官)”协作机制情况纳入河湖长制年度工作评价考核和检察工作业绩考核内容。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2

代表意见建议聚焦四个方面

人大代表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所提建议内容丰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代表就推动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加强长江水资源环境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加快构筑对外绿色投资体系,助推一带一路等,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对推进国家重大战略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关切。

二是关注环境质量改善。代表就落实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拳治理雾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言献策,体现了对各环境要素的全面关注,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

三是关注生态环保领域改革。代表就建立区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责任追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四是关注环保法治建设。代表对加快《水污染防治法》修改,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司法手段推进环境治理,支持环境公益诉讼,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等方面也有较高呼声。

高度重视确保高质量推进建议办理

一是加强领导,夯实责任。陈吉宁部长高度重视,要求把建议办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务必按期高质完成。分管副部长主持召开建议交办会,全面部署办理任务,每个月中、月底对办理情况进行书面调度。各司局明确1名司局级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明确1名干部作为联络员,建立办理工作台账,将每件建议落到具体处室、具体承办人。

二是精心组织,统筹协调。结合人大要求,制定我部《2016年建议办理工作实施意见》,对办理任务进行细分、交办。对各司局联络员和主要承办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讲解办理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印发工作手册。完善建议办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结合业务,突出重点。我部把建议办理同抓规划、抓治理、抓预防、抓改革、抓执法等年度重点工作相结合,以办理建议促进环保业务工作,以环保业务工作推动答复意见落实。我部对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将代表关注度较高的12个问题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明确责任司局、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办公厅及时汇总通报各司局工作进展,督促落实。赵英民副部长就“重拳治理大气雾霾”重点建议带队赴浙江、山东开展调研。

四是明确节点,及时督办。为避免前松后紧和突击办理,对不同类型建议明确不同的办理时限。要求各司局在规定节点10天之前将复文报办公厅,为核稿、修改、部领导签发等环节留出时问。各司局联络员及时调度本司局办理进度,提醒、督促承办人。办公厅定期将各司局办理情况报告部领导,并通过通报、电话等方式提醒督办。

五是严格审核,确保质量。严格执行建议办理工作规则,对我部主办建议的答复,坚持七级审核机制。各承办司局起草审核复文注重把好内容关、政策关、体例关、文字关、信息公开关,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话实说。办公厅严格审核,对达不到要求的复文,指出不足,退承办人修改。

六是规范程序,推进公开。我部明确建议复文的公开主体、审核机制、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各承办司局按照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特例的原则,在起草答复意见、会办意见的同时确定公开方式,对不公开的需说明理由。参照机关公文信息公开程序,公开159件主办件复文,公开率达84.1%。推动环保重点难点工作见成效

我部将促进工作、增强实效作为建议办理工作的出发点,将办理建议与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结合、与强化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认真研究采纳代表所提建议,推进环保工作见成效有突破。

一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结合深化环保领域改革相关建议,向国务院报送《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送审稿)》,起草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编制造纸、火电行业和京津冀试点地区高架源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方案。拟订《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2016-2020年)》,开展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社会化委托试点。起草《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实施办法》。

二是大力推动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结合水污染防治相关建议,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2016-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开展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指导督促地方加强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指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建立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印发《关于下达“十三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分解落实13万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结合“重拳治理大气雾霾”重点建议,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联合京津冀三省(市)出台《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印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任务进展调度方案》,按月调度重点工作进展。指导督促各地及电力集团公司编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计划方案,将逐台机组改造任务落实到年度。采取内部通报、向社会公开等措施,加快推进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

结合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建议,加紧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牵头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5月由国务院印发。正在研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配套政策措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拟订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省级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行蛹苹》目标责任书。启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工作。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编制《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3

场景1:从修复中心开门迎客那天开始,办理蓄电池租赁业务的顾客络绎不绝,几名员工整个上午都顾不上喝水。期间,记者从一位顾客了解到,租一组电池一年140元,而且如果电池有问题可以随时更换,比买电池省事省钱!

曹先生初涉蓄电池修复领域时由于市场空缺大,业务相当不错,一天可以销售数百块蓄电池(修复后)。但好景不长,大量修复中心的出现让他的好心情降到了冰点。价格战使他陷入困境,日销量只有几块蓄电池。

“蓄电池修复做起来简单,不让人家做不可能,要想生存必须找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曹先生说。他开始寻找出路。他很快了解到,多数对手存在退货率高的问题,因为他们为了盈利,在修复过程中偷工减料,只用所谓的修复仪―机器修复,根本不知道或不使用纳米离子修复剂。正当把产品质量作为突破口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采购废旧电池时出现了困难,断货现象时有发生。因为合肥地区的修复中心的大量出现,收购废电池很困难!而且收购价格比以前高出了50%。后来曹先生从自行车租赁站得到了启发,我不也可以做蓄电池租赁行业吗?这样废旧电池采购方面的压力就减小了,又可以针对对手退货率高的弱点反击。

他很快把想法付诸实践,一个星期后他就租出了100多块电池。同时他也实行蓄电池有问题可以更换的策略,因此越来越多的客户来他这租赁蓄电池,回头客很多。业务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租出300块蓄电池。

第二变:建立同行联盟,摆脱追风烦恼

场景2:采访将近中午时分,一个开着微型面包车的小伙子风风火火的跑进店里,“快点,赶紧给我提20公斤的“纳米离子蓄电池修复晶体”,账记在汽车修理厂上。”很快,工作人员就给小伙子装上了货。曹先生没等记者提问就笑着说:“这是我的另一项业务,专门给一些汽车修理厂或蓄电池修复中心提供“CH-L纳米离子蓄电池修复晶体和CL-Up蓄电池魔力修复液”。这项也不错每个月都有十几万元的进账。

为什么要把产品卖给竞争对手?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脑子中。“躲避竞争最好的办法是将对手变成朋友”曹先生说。

原来其他修复中心看到曹先生的租赁业务火爆,也纷纷效仿。这样新一轮的竞争又开始了。曹先生说:“当时我就想了,如果开展其他的新业务,恶性竞争还会继续。彻底解决的办法是将竞争变成合作。”于是,它在合肥市的一个知名的酒楼里摆了几桌酒席,邀请了合肥及周边地区的所有修复中心的老板。目的是建立一个联盟,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一起赚钱。“当时很多老板都没有来,以为是‘鸿门宴’”曹先生笑道。不过很快他的建议被同行接受,毕竟这种恶性竞争谁也赚不到钱。并且大家都签署了一份协议,谁也不许打压价格。

同时曹先生针对同行修复电动车蓄电池成本高、修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开始批发销售赛博研究所的“CL-Up蓄电池魔力修复液”产品,此举看似曹先生把赚钱的道让给对方,但是他拿下了此产品的合肥地区经销权,他悄然成为合肥地区较大的蓄电池修复“药品”供销商。

第三变:为企业服务,躲开竞争对手

场景3:采访结束后曹先生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原来是国内某家蓄电池企业询问订单什么时候可以完成。记者笑道:“你的生意做到专业厂家那里了。”曹先生也笑道:“其实这是我最近开发的业务,为企业服务。”

随着同行联盟的建立,曹先生发现,如果还在当地蓄电池修复领域打拼,发展空间不是很大,而且靠自己的实力和名声,联盟中其他老板的生意未必都好。长期下去,自己建立的联盟就只是徒有虚名。于是他有了到外地建立办事处的想法。一个星期后蚌埠办事处成立。很快就接到了一家叉车运输队的订单,对方要求进行200块蓄电池修复。由于数量大而且是第一批,曹先生决定亲自去蚌埠洽谈。在洽谈的过程当中,曹先生发现企业市场存在巨大商机。而市场中有能力针对企业服务的修复中心却很少。于是他开始开拓企业客户。“我在开拓企业客户过程中,发现不同企业有不同需求,如私营企业愿意租赁电池;大型企业愿意购买修复好的电池;还有的单位愿意购买“CH-L纳米离子蓄电池修复晶体”来维护电池等等”曹先生笑道。

他针对不同企业需求,开始完善自己的服务项目,慢慢地他已有几十家企业客户了。“现在的‘修复中心’(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修复工厂)每个月都会给我带来数十万的利润。”曹先生最后总结道。曹先生电话:15256985051。

编外话:石家庄赛博机电技术研究所陈教授历经13年发明的“纳米离子蓄电池魔力修复晶体和CL-Up蓄电池魔力修复液”让众多的蓄电池修复中心看到了光明,获得了新生。能够彻底恢复蓄电池容量,消除硫酸盐化和阳极泥化并大大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的“魔力修复剂”,产品震惊了德国和美国的蓄电池专家,纷纷到石家庄要求参观。其“纳米离子态蓄电池长寿添加剂”已经远销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国内的出口电池也在使用。“纳米离子态蓄电池修复剂”引发了蓄电池修复领域的超级强烈地震!

赛博研究所电话:0311-83852012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启示建议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生态修复在局部地区初见成效,其做法和经验是宝贵的,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1几点启示

1.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时期对水保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水保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跳出原有的旧框框,提出新思路,寻找新对策。生态修复的提出是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的成果,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试点面积还比较小,需要热量计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生态修复引向深入。

1.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

开展生态修复大大加快了植被恢复的速度,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丰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发展的必须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实践证明实施生态修复不仅在南方,而且在黄土高原和风沙区也都是可行的,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进一步开展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1.3突出水土保持的综合性

搞好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方能取得好的成效。一是在管理上要突出综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调动各方积极性,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工程质量。二是在治理措施上要突出综合,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三是在效益上要突出综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四是山川秀美的目标要突出综合,不仅要山川秀美,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而且还要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几点建议

2.1充分重视水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水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当前的退耕还林在8年后没有补助了怎么办?天旱了又怎么办?生态修复怎样才能持久进行?经济社会如何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依靠什么?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搞好水利水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吸取宁夏西吉县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中的沉痛教训,重视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搞好水资源的利用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关键和保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生态修复这一新思路、新举措落到实处。

2.2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江河洪涝灾害和面源污染等殃及的是中下游,而其祸根在上游,因此要标本兼治。大江大河治理要实现堤防不决口、水质不超标、河道不断流和河床不抬高的四大目标,水土保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要贯彻落实新的治水思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生态修复经验,扩大范围,大力推广。

2.3基于创新的生态修复要进一步创新

一要创新体制,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构筑水保生态建设平台。近年来,多部门都在利用多种渠道的资金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提高工程质量,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需要一个职能部门来协调、管理。陕西省延安市实行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成立了山川秀美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与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水保部门协调水保生态建设,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的制定、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有关部门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保证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共同搞好生态建设。贵州省毕节地区以"捆绑式火箭"的方式,按照水保统一规划,开展生态建设。湖北省梯归县在移民安置上,要求县水保局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审批、把关。这些经验受到北京市、江西省等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市长刘澳同志批示:"只有制度创新,才可加快我市山区县的生态建设步伐。以生态来统一造林、治水、治沙、舍饲、脱贫等工作。"北京市在机构改革时,就赋予市水利局有主管生态的职责。理顺体制,明确水保主管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协调、管理地位和作用,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依法行政,强化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开展水保生态建设。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伟大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的工作力度,总结推广陕北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适应新形势,对实施生态修复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总结推广山西省黄土高原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报账制和专业队治理管护的经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治理进程。

三要科技创新,提高生态修复科技含量。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重视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水是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中,首先要研究水的利用。重视"3S"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省林草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草工作在攻坚克难绿化三晋、久久为功修复生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林草工作紧紧围绕“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壮丽形象”战略目标,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全方位筑牢生态屏障,精准化实施生态扶贫,努力让表里山河“美起来”、政策机制“活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开启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新篇章。

国土绿化成效显著

古代的山西是森林茂密之地,但由于历史和战乱,到1949年全省仅残存森林5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绿化三晋,持之以恒修复生态,林草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着眼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促进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大局,出台了《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启动实施了“两山”生态修复工程,创新“十大机制”,谋划“十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围绕生态修复机制创新试验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一圈一带”生态修复先导区、生态保护修复助推脱贫攻坚先导区“四大定位”,将80%以上造林任务安排到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和通道沿线绿化区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治理任务最为艰巨、群众期待最为迫切的“四大区域”,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整区域推进。“两山”工程已经成为统领全省林草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全省完成通道绿化2.1万公里,沿线荒山造林88万亩,建成2个国家森林城市、42个省级林业生态县,绿化村庄1753个。森林面积4816万亩,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增加4265万亩;

森林覆盖率20.5%,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提高了18.1个百分点。2016年森林生态总价值为3172.64亿元。《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年-2017年山西的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在全国最快。

生态产业富民增收

70年来,全省人民依靠林草、发展产业,努力使更多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开辟了群众依靠林草产业增收的新渠道。从启动红枣、核桃等传统干果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到创新“小灌木大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连翘、沙棘等特色经济林,都体现出了厚积薄发、兴林富民的坚强决心。在大力发展传统干果经济林,努力做强叫响“山西红枣”“山西核桃”等优质品牌的同时,充分发挥沙棘、连翘等灌木经济林丰富优势,鼓励开展经济林经营权流转,推行“企业+合作社+技术服务队+农户”模式,通过对低质低效干果经济林和野生灌木林经济改造提升,增加农民收入。传统经济林和特色经济林年产量182.96万吨,产值达95亿元。紧紧围绕全省打造“黄河之魂、长城博览、大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编制完成《山西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推进文化、旅游和康养的融合发展,努力让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生态美、百姓富正在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生态扶贫全国样板

坚持把治理生态、改善环境的过程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过程,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走出了“山西路径”,特别是在推进造林合作社扶贫机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成为全国生态扶贫的样板示范。从“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目标的提出,到启动实施以合作社为主的生态扶贫“五大项目”,到扩大合作社参与的范围,推进贫困社员逐步由“平面参与”转变为“立体增收”,体现了立足生态、心系贫困,致力打造实现“生态生计良性互动、增绿增收互促双赢”的坚强决心。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惠及贫困人口达到52万左右。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我省召开现场会,推广我省生态扶贫经验。

依法保护严守红线

全省依法治林、保护生态,有效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特别是在立法保护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初步形成了林业和草原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从出台封山禁牧办法实施条例、制定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到规范省级公益林界定办法,划定并严守涉林生态红线,都体现着依法治林、依法保护的理念。全省5600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得到依法保护。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广泛应用实现音频视频实时传输,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三大体系初步建成。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稳步推进林草事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国有林场改革上取得了较大突破,解决了国有林场做先导、全省林草上水平的问题。从“三减三增三加强”措施落地见效,到保护生态、保障民生的“双目标”机制运行,体现了坚定走好现代林区、美丽林区道路的执着信念。通过改革,实现了林场瘦身、财政减压、管理高效的目标。特别是省直林局108个国有林场实现了由弱到强、由疲到兴的历史蜕变。在推进生态修复保护、创新国土绿化机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开创了以机制创新推动三晋大地绿化美化的新篇章。从依靠广大农民投义务工和积累工,到建立了以工补林、以煤换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到探索开发式、购买式、置换式等造林绿化新机制,体现出了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全省先后涌现出太原市开发式造林、大宁县购买式造林、黑茶林局合作式造林等典型示范,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

注重经营提升效益

坚持强化经营、注重质量,森林质量提升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退化林分改造上有了较大突破,初步解决了修复单层低效林、建设复层混交林的问题。从20多年前就开始探索的“小老杨”纯林改造,到依托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推进中近熟林可持续经营和中幼林抚育,开展灌木林改造,到中德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示范林场建设,体现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总结探索出的“小老杨”纯林改造退化林修复模式,正在使晋西北杨树林局600多万亩退化林,成为具有多树种混交的沙区生态稳定系统,为全国退化林改造提供了样板经验,作出了积极贡献。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70年来,坚持科学态度,讲求科学方法,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省累计攻关完成林业科技成果32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建成油松、落叶松等树种的优良无性系种子园和母树林,审定认定215个部级和省级林木良种。在晋北晋西北风沙区,全面推行针阔混交、乔灌搭配、灌草结合的生态修复方式,加快建设以樟子松、柠条、沙棘为主的防风固沙体系;

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采取山水田林湖相互配套、综合治理的办法,推动林路、林水、林苗、林田一体化发展;

在太行山区,大力推行径流整地、石片保墒、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

在采煤沉陷区,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在盐碱滩涂,采用挖沟排碱、客土抗碱、打井洗碱等办法;

在干果经济林发展区域,全面推广红枣搭雨棚防裂果、核桃综合丰产、仁用杏抗晚霜等技术,实现了科学造林、集约造林、高效造林,促进了林业提质增效升级。

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坚持依法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有效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特别是在优化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上取得了突破。从出台《山西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开展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到历山混沟原始森林科考,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坚持按照“多桥梁多隧道、少挖土少垫方”原则,严格审批审核占用林地项目,体现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目前,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地269处。

林草投资多元多样

70年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林草投资逐步实现多元化多渠道融资,特别是在投融资机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建立财政资金、金融股资金、社会资金融合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从组建成立林业投资管理集团公司,到成立林业产业公司、森林康养公司、林草科技服务中心和林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启动林草ppp项目,都体现了整合财政资金,发挥市场作用,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投资的思路和理念。目前,全省通过ppp项目已在财政部入库,初步融资89亿元,用于推动退耕还林、生态扶贫、提质增效等项目实施。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6

根据猴孙八圩煤矿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煤矿现场的实际调查,该煤矿的土地损毁主要发生在基建期和生产期这两个阶段。(1)基建期:矿山基建期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指建矿之初,矿区工业场地、矿部(包括矿部办公大楼、生活宿舍区、生产车间、材料库、维修间及配电房等场地)、井筒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场地平整,修建地基,开挖井筒等活动对土地造成的破坏。矿山基建期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对土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坏。基建期对土地的损毁类型主要是矿部办公大楼、生活宿舍区、厂房等对土地的压占损毁和井筒开挖对土地的挖损损毁。(2)生产期:矿山生产期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原煤和矸石堆放形成的煤场、矸石场对土地造成的破坏;巷道掘进、煤层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可能造成土地沉陷使得土地遭到的破坏。矿山生产期的建设同样也改变了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对土地造成了直接的破坏。生产期对土地的损毁类型主要是煤场和矸石场等对土地的压占损毁和煤矿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可能造成的沉陷损毁等。综上所述,该煤矿损毁的土地包括基建期和生产期破坏的土地,损毁土地的的地类、类型、程度及损毁面积情况见表1.

2煤矿土地复垦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煤矿采煤不仅破坏了区域的土地,而且破坏了区域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只有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才能真正恢复,只有恢复采煤区域的生态环境,煤矿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由于该矿还在开采中,土地复垦工作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暂时还未实施,本文重点介绍猴孙八圩煤矿经过砌体拆除、场地平整、边坡处理等土石方工程整理后拟采用的生态复垦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植物物种筛选、植被种植技术和管护措施等。

2.1土壤改良土壤条件是生态修复的基础,但是矿区土地仅仅通过相应的土石方工程整理后,矿区土地存在理化性质、持水保肥能力较差,有机质含量较低等特点,因此在进行生态复垦前,必须对矿区土壤进行改良。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客土覆土法、生物绿肥法和人工施肥法等。本煤矿拟采用覆土法,即在煤矿基建期场地平整前对矿区工业场地等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集中收集和保护起来供复垦时利用。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工业场地内的一角,表土堆置高度不高于3m,堆置边坡坡比控制在1∶2.0以内,在临时表土堆放坡脚修筑临时挡渣墙进行挡土,并采用苫布覆盖。临时挡渣墙采用装土草袋堆砌而成。生态复垦前利用剥离的表土对煤场、矸石场等工业场地进行覆土,覆土厚度为50cm。根据煤矿土地破坏情况,该煤矿损毁土地面积0.8482hm2,覆土厚度为50cm,共需土4241m3,基建期剥离的表土能满足复垦中覆土的需要。

2.2植物物种选择采矿损毁土地后,原植被也遭到损毁,在矿区脆弱生态条件下自然恢复植被较困难,且周期较长,应当筛选适宜的适生植物作为土地复垦的物种。适生植物指能在新复垦土地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应具有抗寒、旱、风、涝、贫瘠、盐碱,生长快,播种栽植较容易,成活率较高的特点。实际中很难找到一种具备上述所有条件的植物,在选择适生植物时,一般选择矿区天然生长的乡土植物,这些乡土植物比较容易适应复垦土地的生长环境,并能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根据当地调查,本矿区复垦树种选择马尾松、五角枫和胡枝子,草种选择芭茅、狗牙根、狗尾巴草和百喜草(见表2)

2.3植被种植技术本煤矿植被恢复拟采用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树混交的配置方式。乔木选择马尾松和五角枫,灌木选择胡枝子,草种选择混合草籽包括芭茅、狗牙根、狗尾巴草和百喜草。乔灌草行间混交、空间立体配置,马尾松和五角枫行间混交,每隔两行五角枫种一行马尾松。马尾松和五角枫的株距为2m,行距为3m,胡枝子株距为1m,行距0.75m。马尾松、五角枫和胡枝子采用植苗的种植方式,混合草籽采用条播的种植方式。马尾松和五角枫种植穴为50cm×50cm×40cm,胡枝子种植穴为20cm×20cm×20cm,混合草籽采用种籽条播,条播间距为30cm。种植时间选择春季或冬季。种苗量及苗木规格见表3,植树种草设计见图1.

2.4管护措施根据该煤矿所处地区生态环境因素和复垦经验确定管护时间为3年。在管护时间内要实行封育,禁止放牧和其它不利于幼林生长的整地工程活动,安排专人管护,防止人畜损毁,防止林草地灾害,防治病、虫、鼠害。适时浇水、施肥,促进加快生长。每年冬季对当年春季新造幼林进行成活率抽样调查,对成活率30%~70%的进行补植;成活率不到30%的,不计其造林面积,重新造林。幼林补植,应用同一树种同龄苗。

3结语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7

关键词:西部农业;生态修复;法律体系

一、生态修复的内涵

在环境科学中,“修复”是指“人们在环境被污染之后,对环境进行合理、适当的治理,使其尽可能地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状态,使其拥有本该拥有的功能和活力,从而使其可以重新使用”;生态修复是指:人类停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减轻生态系统的负荷,从而给予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向良好的方向进行演化的机会,或者给予生态系统适当、有效的人工帮助的一种综合修复环境污染的方法。本文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国家和人民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受到自己破坏的生态环境尽力修复到其受损害之前的原始状态,让其可以拥有自己之前各个方面的功能,可以发挥自己原有的价值,可以给人民带来更多、更持久的“福利”,从而使得人民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需要,可以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

二、生态修复与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关系

近百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就在全国人民享受快乐生活的同时,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敲响了警钟。毫不例外,我国西部地区在时代的进步中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给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对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消极影响。现在,由于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以及治理生态的需要,西部地区各个方面的进步越来越小,其农业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所以治理其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每一次过度的环境利用都可能会同时导致多种多样不同生态问题的出现,所以西部地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本文将重点论述其众多问题中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阻碍了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而其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以及原材料战略基地,是我国健康、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地区,所以改善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现在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不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西部农业生态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作为国家和人民行为标准的法律是制约国家和人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所以加强与此相关的立法,是解决其农业生态问题最直接的手段和最有效的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规制政府以及人民的行为,能够保障农业生态问题的解决以及西部地区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我国农业生态修复的立法现状

西部大开发使得西部农业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我国整体的进步。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体系是解决其自身全方位发展问题的关键。我国存在不系统、零散于各个法律之中的关于农业生态修复方面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1.《宪法》第9条第1款至第2款、第10条第1款、第22条第2款和第26条第1款。2.《环境保护基本法》第19条规定和第20条规定。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相关内容包括:(1)森林维护修复制度;(2)草原保护和修复制度;(3)保障物种的生态平衡保护制度等。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相关内容包括:(1)合理使用草原,在草原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内开发利用;(2)实行退牧还草制和舍饲圈养制等。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相关内容包括:(1)预防水土流失的法律规定;(2)治理水土流失的法律规定等。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相关内容包括:(1)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2)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等。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8.《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农药登记规定》等部门规章。9.《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或《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0.《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农业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相关的农业环境标准。

四、我国西部农业生态修复法律体系的完善建议

(一)确定完善西部农业生态修复法律体系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和个体的集合,其既可以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在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所以我们在修复农业生态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修复,更要将其当作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来进行完善,不仅仅要有个体的概念,更要有整体的概念,所以说整体性原则是完善法律体系要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二,对农业生态进行修复的原因就是可以让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存在下去,可以造福世世代代,所以在农业生态修复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持续性原则的遵守,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完善与农业生态修复有关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

建立西部农业生态修复法律体系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所以其要求有关的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此来保证相关法律规定符合农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法律工作人员,而且需要完善的立法程序来保障立法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要想完善法律体系,就必须先建立完善的立法程序,给法律的创立以程序的保证。

(三)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不仅仅需要对如何进行修复以及以何为标准等与生态修复有关的内容进行规定,而且要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农业生态修复的监督管理机构,以保证修复工作可以全面、有效地展开。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纵向的上级监督下级以及横向的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相互监督这种纵横交错的监督管理机构,来防止监督管理机构的专权独断、防止农业生态修复的法律适用在实际中出现大的使用漏洞、防止部分修复问题无人问津情况的产生。

五、结论

西部地区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其农业生态进行合理、有效的修复是其更好、更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建立完善的西部农业生态修复法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要,通过确定法律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完善相关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的质量、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全面加强人民的法制意识等方法来进行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有效的推进西部以及整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延军平,等.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慈鸿飞.西部农业开发与生态中外比较.商务印书馆.2007.

[3]张志强、孙成权、王学定.开发西部生态先行: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刘志文,等.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8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状态维修;自动化设计

电气工程涉及到建筑物多项改造活动,对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变化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勘测结果显示,建筑物电气工程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设备运行、线路连接、现场操控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办公建筑电气工程的改造质量。为了避免各种问题对电气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针对办公建筑结构设计自动化运行模式是必不可少的。

1.办公建筑改造设计存在的问题

电气工程改造是建筑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性项目,改造工程的质量对电力系统运行性能的完善十分重要。早期国内建成的办公建筑由于时间问题出现了不同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正常的生产作业秩序。办公建筑改造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

1.1环保方面。环境污染是阻碍办公建筑改造工程顺利实施的常见问题,改造期间引起的污染是多个方面的。一是土地资源利用,扩大办公建筑占地面积是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可以扩大企业经营的运行规模,但土地资源利用率偏低造成资源浪费,破坏了地表生态的平衡;二是物理条件干扰,办公建筑改造不合理引起异常噪声、电磁辐射等污染,影响了办公建筑的正常运行。

1.2结构方面。办公建筑在原始电能传输过程需先将电压升,传输至用户区域再按需要把电压降低,简单的电能转变流程却对办公建筑内系统的组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站内布局这一点而言,改造作业存在危险性隐患,如:机构箱门、端子箱、万用钥匙使用、电缆进出口未关闭,造成站内进水;接地线布局不合理,加固螺丝松动影响了站内系统正常运行的效率。

1.3造价方面。按照办公运行的规模大小,国内办公建筑规模分中小型或大型,每一个改造工程均要投入大笔资金。由于施工单位思想理念、改造技术、现场管理等工作不全面,对改造工程的成本造价控制不严格,导致工程造价投资的稳定性波动较大。如:建筑改造工程承包单位,接受项目资金后未能合理规划运用,改造期间应资金流通调控不当引起成本问题。

2.自动化设计中的在线监测系统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电气设备的状态维修,其是在电气设备处于某种状态的前提下开展的检测、维修工作。在线监测系统是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技术的关键系统,技术人员根据在线监测系统显示的数据可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引导技术人员尽快实施故障维修方案。结合新时期电网规划的规范标准,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应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绝缘监测。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关系着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对线路绝缘进行监测是状态维修的重要内容。我国电网建设期间设计的绝缘监测系统多数是挂网运行的绝缘子,如:瓷、玻璃、复合绝缘子等,这些绝缘装置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减弱性能,对绝缘元件积极配备监测系统可保证电气设备的稳定作业。

2.2雷击监测。线路是向电气设备传输电压的载体,若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则会影响到电能的正常供应,不利于电气设备的持续性运行。状态维修方案中的在线监测系统需顾及到雷击的危害,参照电气设备的具体结构规划雷击监测系统。如:常用的雷击监测方法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器,电气设备遭受雷击前后可起到监测、保护的作用。

2.3环境监测。环境对电气设备或连接线路也有很大的影响,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电气设备,则会造成设备的故障发生率上升。环境监测系统的主要监测对象是大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硫等,当这些因素对电气设备的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后,监测系统会把异常信号传递给监控中心,警告技术人员尽快采取维修措施保护系统及设备。

3.自动化状态检修的常用技术

电网改造工程的广泛开展,使得国内电气设备的功能日趋多样,而相应的电气设备的故障形式更加辅助,给设备维修人员的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随着电力科技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设备状态维修引进了许多相关的辅助技术,降低了电气设备故障维修的难度,保证了电力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显著提升了状态检修工作的效率。

3.1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状态维修时获取数据的主要手段,维修人员将传感器安装于电气设备,可定期接收有关设备的状态信号,为异常故障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传感技术可以扩大电气设备的监测范围,其对电气工程建设范围内的任何区域的信号都能精准地捕捉,有助于办公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水平的提高。

3.2通信技术。办公建筑内部电气设备连接的设备数量、种类、型号等复杂多样。状态维修操作时需把电气设备的异常信号快速传输给控制中心,以引导维修人员尽快制定出处理方案,如:采取GmS或CDma系统或GpS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数字传输。利用信息传输技术可以把电气工程的实际状态转发给控制人员,以做好实时监测工作。

3.3计算机技术。利用传感器捕捉信号后,维修人员应对信号实施加工处理,筛选出最优价值的电气设备感应信号,保证后期故障维修操作具有针对性。一般信息处理技术要借助于计算机平台,凭借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如: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服务器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给予自动化处理等。

4.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是办公建筑自动化设计的关键内容,对未来建筑物使用性能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办公建筑的结构形式更为复杂,其相应的电力工程也有所改变。为了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调控模式的效率,对其实施自动化改造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施工单位必须针对电气工程构造设计自动化状态检修模式,及时发现电气问题以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贾玉佩.现代建筑电气工程的技术性维修方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8,12(7):33-35.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按照“两个先行区”的建设目标,扎实推进民生水利建设,以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及灌溉安全、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民生水利为重点,把重点项目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起来,把工程建设与推进农村水利新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作重点

2*年度冬春水利建设的工作重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抓好水利水毁工程集中整治修复工作,确保完成今年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国债人饮等“六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确保完成矿区人饮工程建设项目,切实把为民办实事项目办好办实,使群众受惠,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防洪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四是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小型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努力解决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逐步建立水利稳定投入的良好机制,促进水利良性发展。五是坚持节约保护,把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今冬明春全县水利建设主要任务:计划完成土石方140万m3,投资4769万元,投劳210万工日。修复重点水利水毁工程193处,解决矿区人饮工程41689人,完成国债人饮工程3处,解决饮用水不安全人口23726人。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1座,建设山地水利蓄水池115个、蓄水容积0.58万m3,计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1万亩,建设小型灌区渠道防渗35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33km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5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

工作目标:“六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指水库除险加固、国债人饮和行政村通水、河道疏浚、山地水利、节水灌溉、水土保持项目)在2*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新开工的冬春水利建设项目在2009年春节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矿区人饮工程项目在2009年1月底前全面完成。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水利部的有关精神,把农田水利建设及水利水毁工程修复作为今冬明春农业农村工作和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来抓。各地要强化领导意识,落实措施,加快动员部署,制定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形成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水利部门为主抓,各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机制;冬春水利建设重点项目要实行领导挂钩负责制,明确各项目的责任人,建设内容,质量要求,完成时间,实行奖罚。县政府已成立2*年冬春水利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也应及时成立冬春水利建设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定期检查督办,严格奖惩。为推动冬春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深入开展,确定抚市镇、湖雷镇、陈东乡、下洋镇等4个乡(镇)为2*年度冬春水利建设重点乡镇,要求各乡镇要确定1~2个重点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精品工程,通过抓典型、树样板,促进冬春水利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对2*年新开工的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工程、节水灌溉、重点水毁修复等重点工程,要派人挂钩负责,并落实责任追究制,要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别对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等市对县考核指标项目,要确保在12月底如期完成,项目单位必须倒计时安排好工作,筹措好资金,上足劳力,并实行每周一通报制,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工程进度、质量的落实。

(二)精心组织,确保项目建一处、成效一处、群众满意一处

要全面了解本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抓紧开展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工程质量。要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要实行招投标,其余工程也要坚持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选择好施工队伍,把好资金关、材料关、制度关、验收关等;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严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县冬春修办成立5个技术督导组,实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挂钩项目、质监人员驻点负责。冬春水利项目严格按照项目程序和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对工程已完成的,要及时进行工程决算、自验和资金审计,并按程序报市、县水利局验收。

(三)加大筹资力度,确保资金投入

今年冬春水利建设工作量大,需要资金多,要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水利投入新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里将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的资金,用于水库除险加固、水利水毁工程修复、渠道标准化建设等,重点解决重要项目。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增加投入,特别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确保落实到位。二是整合部门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规模大,投资主体多,水利部门要主动与发改、财政、国土、农业、烟草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拓展民间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调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增加规费投入。加大力度,依法按标准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堤防维护费、水资源费和灌洋水库梯级发电水费等规费,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五是引导群众投入。通过政府投入引导、民办公助的原则,发动受益广大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民自愿及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前提下,对政府支持建设的农民受益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可以村级为单位进行“一事一议”筹资及投工投劳。

(四)加强工程建管,确保工程质量

要建立健全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及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逐步建立水利工程质量诚信评价监督体系、差别化管理和质量中介服务管理体系,把好资金、材料、制度、资质、验收等五大关,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杜绝出现“关系工程”、“人情工程”、“豆腐渣工程”,确保工程质量。

要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做好重点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严防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加强水利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民水利技术员的业务培训和“四新”知识普及,使他们尽快掌握水利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适应水利工作要求,提高技术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水利事业。

(五)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建设机制

今冬明春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加强基础工作,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程序的基础上,加强难点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非经营性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办法。二是加快推进用水户参与管理机制。要加大对用水合作组织的培育和推广力度,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促进用水户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行,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申报的项目,各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倾斜支持。进一步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鼓励发展农村用水合作组织,对于今年有省、市、县补助的水库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渠道标准化建设、人饮工程项目等,要相应成立用水户协会或水利协会。对成立协会的,在技术支持、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以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责任人及管护费用,促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行。

(六)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建设合力

部门配合、形成合力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冬春水利建设及水利水毁工程修复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生命安危,这不仅是水利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各部门必须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既要找准自身工作的着力点,也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强化协作,搞好配合,统一步调,形成合力。水利部门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全力以赴做好冬春水利水毁建设的规划、建设和业务指导;发改、财政部门要做好水利资金的调配,确保及时到位;农业部门要组织好春耕生产各项准备工作;宣传部门要及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冬春水利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依法及时办理水利建设用地审批相关手续;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水利工程的检查监督,严肃查处挪用、克扣、挤占水利建设资金的违法行为。

(七)加强宣传工作,及时总结表彰

生态修复的办法篇10

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3年)

按照省政府部署要求,根据《吉林省中西部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实施方案》(吉政办函〔2019〕9号),结合我省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建设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构建我省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目标,把重点放到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以公路、铁路、重要河流为脉络,将农田防护林建成墙、形成网,起到减风、挡沙、绿化、美化的作用。通过增绿扩量、生态修复、提质增效等措施,构建“总量适宜、分布科学、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防护林体系,提高生态防护功能,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要求,确保防护林体系建设和耕地保护相得益彰,为维护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生态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科学筹划、系统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用途管制基础上,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与储备区建设、生态红线评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等重大工作的对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有关成果要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2.尊重自然、生态优先。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和近自然可持续经营理念。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利用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根据河流、道路等特点以及连通性要求,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构建“自然、多彩、连通”的健康稳定生态系统。

3.统一标准、共建共融。各市(州)、县(市、区)对防护林带的宽度、连接度、绿量及生态品质实行统一的建设标准,在推进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护林体系建设,达到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目的。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要以重要河流和干线公路、铁路等生态敏感区为重点,兼顾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扩量与提质,打造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吉林样板”。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范围。

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所属各县(市、区),及重要河流沿线县(市、区)。

(二)建设内容。

1.重要江河两岸防护林建设。在重要江河两岸沿线建设植被隔离带、缓冲带,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岸冲刷,林带宽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公路、铁路两侧防护林建设。补齐完善公路、铁路两侧断、缺防护林带,东部山区以自然恢复为主,中西部少林地区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林带宽度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缺失、退化及生长衰退的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对缺失防护林带进行恢复新建,对退化防护林带进行修复改造,对成过熟防护林带进行采伐更新,防护林带宽度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低于原有林带宽度。

(三)建设目标。

工程建设期为3年,即2021-2023年。以公路、铁路两侧及重要河流两岸为重点区域,主要采取恢复、新建、改造、更新模式,对我省生态脆弱区防护林网进行系统性补充、完善和提高,消灭“光杆路”“光板河”,修复完善农田防护林带77.58万亩,形成完备的防护林体系。具体要完成以下四项建设任务:

1.绿色通道建设。在主要公路、铁路两侧,重要河流两岸构建起纵横成网、连续完整、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防护林带,消灭“光杆路”“光板河”,改善和提升我省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

2.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依法对擅自改变防护林带用途的林业用地全部清理核查,补齐农田防护林网,增加防护林网总量。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规划恢复、新建缺失农田防护林带27.14万亩。

3.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对林相残破、枯死、病虫害、人为破坏等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农田防护林带进行修复改造,提高防护林网质量,增强防护效能。规划修复改造退化农田防护林带14万亩。

4.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对生理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采伐更新,建设新一代防护林,调整优化防护林网结构。规划采伐更新成过熟农田防护林带36.44万亩。

(四)建设进度。

坚持优先建设国省干线、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基础上,县、乡、村级公路防护林穿插安排,绿色通道与农田防护林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有序进行年度任务安排。

2021年,重点开展国省干线、铁路两侧和重要河流两岸防护林建设,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4.9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8.08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5万亩。

2022年,重点开展县、乡级公路防护林建设,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6.34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9.52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5万亩。

2023年,全面完成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建设,消灭“光杆路”“光板河”,完成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面积26.34万亩,其中:缺失防护林带恢复新建9.53万亩,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4.67万亩,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12.14万亩。

三、建设要求

(一)认真开展作业设计。各县级林草主管部门要依据本方案确定的任务,组织或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按有关规定履行报批程序,由市级林草主管部门按照项目计划进行管理。作业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一经审批不得擅自变更。特殊情况需调整,必须履行相应报批程序。纳入国家造林工程项目的,要按照国家工程项目管理规定,单独编制造林作业设计。市、县两级林草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造林、改造、更新档案,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县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职责,组织开展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及铁路、重要河流绿化情况调查,明确建设任务,合理安排进度,做好造林绿化设计,认真组织实施。

(二)严格规范采伐管理。对于防护林的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要科学使用森林采伐限额,公益林采伐限额优先安排退化防护林带修复改造和成过熟防护林带采伐更新任务。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后,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原林带面积。要认真执行采伐限额、采伐许可证核发、林木采伐调查设计等制度规定,坚持采造挂钩等工作机制。涉及公路、铁路、河道等林木采伐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管理。

(三)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工程造林一律使用适合本地的优良树种,农田防护林应以优良品系的杨树为骨架,适当增加樟子松、榆树等作为主要造林树种,同时应搭配灌木,建设成复合模式,增加防护效果。绿色通道及有条件的地区,提倡营造多树种混交防护林带,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针阔、乔灌混交,优化防护林网结构。通道绿化乔木树种重点使用红松、胡桃楸、蒙古栎、五角枫等高大乔木;灌木树种重点使用山杏、海棠、紫叶稠李、黑果花楸、紫丁香、暴马丁香等绿化树种,完善防护功能的同时,增加防护林体系的景观效果。

(四)统一使用良种壮苗。造林苗木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统一采用大苗造林,杨树造林一律使用2年根2年干或3年根2年干的Ⅱ级以上的苗木,其他乔木类苗木胸径应达到3-5厘米,但一般不宜超过5厘米,特殊地段绿化确需胸径5厘米以上大苗,应来自苗圃;灌木类苗木应冠形匀称、耐修剪并且便于管理,丛生灌木分枝应不少于5个,矮小灌木自然高不低于50厘米,近地面应有3个及以上分枝。造林苗木原则上采用“重剪侧枝不截头”技术,以尽早发挥防护功能。

(五)严把整地栽植关。修复改造和采伐更新地块要及时清除采伐迹地内伐根和枝桠,坚持先整地后造林,原则上要在秋季进行整地。清理回收的林地要进行土壤消毒。要合理确定栽植株行距和造林密度,造林密度应满足《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规定的最低初植密度要求。要全部实行抗旱坐水造林,积极采用抗旱造林技术,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活。农田防护林修复完善工程当年造林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均不低于90%。

(六)落实抚育管护责任。造林后必须及时抚育,抚育年限不低于3年,阔叶树种造林后抚育一般为3年5次,针叶树种及混交林造林后抚育一般为5年7次。对当年和抚育后造林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的,要及时补植补造,补植的苗木必须使用同龄同品种苗木。要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管护机制,对国有、集体和个人林带,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集中管护、个人承包和联防联护等方式,明确管护范围,落实管护责任,防止新造林地遭到破坏。要严厉打击破坏幼苗幼树、毁林复耕等违法行为,加大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防控力度,巩固农田防护林建设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承担主体责任,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林草部门负责规划设计、项目协调、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争取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央预算内资金;财政部门负责农田防护林资金筹措和项目统筹;交通运输、铁路、水利部门负责完善提升公路、铁路、水利用地范围内绿化;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用地协调、监督;审计部门负责对项目的建设情况以及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实施审计监督。建立“省指挥、市统筹、县实施”的工作责任机制,将防护林体系建设任务纳入省政府对各部门及市(州)政府林草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二)加大造林用地清理力度。对擅自改变农田防护林带用途的林业用地,市、县两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部清理核查,依法造林。要加大公路、铁路、重要河流用地范围内绿化用地清收力度,加快公路、铁路、重要河流防护林带恢复新建步伐。要明确权属,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落实造林抚育和管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