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十篇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十篇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4:39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1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开发区区域研究

开发区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和特点的区域。实践证明,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结构重建等重大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会极大的改变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1]。目前环境污染事件在某些地区呈现了相对的“群聚效应”。环境风险出现显著的区域性,因而进行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十分必要和迫切[2]。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是对区域内多个环境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并基于既定的区域环境安全目标确定可承受的风险程度及损害水平,为区域开发环境风险综合管理和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4]。

1开发区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特点

区域开发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有计划实施的一系列开发建设活动[5]。区域开发具有占地面积大、开发内容多、开发性质复杂等特点,区域内部分行业涉及危险物质以及存在危险的生产工艺[6],决定了区域开发可能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开发区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也不同于单一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1不确定性特点

环境风险评价是为了评估有可能产生危害和导致风险的风险源,这种评价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一个完整的环境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危害的严重性和发生危害的可能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环境数据通常又都是定性的、模糊的或者不准确的,新出现的污染物尤其如此[7]。开发区环境经济系统具有多目标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5],开发区的建设一般是阶段性、滚动发展的,开发区建设初期除了区域范围、开发目标等较明确外,入区的项目性质、规模以及区位等都不明确,开发活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和变异性[8,9],由此也决定了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1.2系统综合性特点

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开发区内项目众多,区域内各种危险因子并存并相互影响,大大增加了诱发新的环境事故的可能性。如果仅以单个环境风险因素作为评价对象,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10]。因此,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要采取综合分析的手段,才能真正认识环境风险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

1.3行业主导性特点

开发区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这就要求在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中要抓住区域内的主要成分和关键要素,识别开发区内高风险行业和特征风险因子。例如以电镀企业为主的开发区主要是重金属污染产生的风险,以石化企业为主的开发区的环境风险则多由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引发的[11,12]。因此,环境风险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特征。

2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由于开发区内的建设项目集中,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及危险功能单元比单个建设项目多,存在的风险因素也更为复杂。因此,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更加关注具有宏观决策意义的内容,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对突发风险的及时处置,从而在区域层面上减小累积风险、次生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性。

2.1开发区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为整个评价工作和环境风险保护目标的识别提供区域背景资料和工作基础[13]。重点调查开发区的规模、范围、功能定位、用地构成、规划及实施情况、环境敏感点分布以及开发区内已建、在建、拟建项目的情况等,通过现状调查分析,一是掌握开发区现有产业布局、规划发展区域和环境敏感点,为后续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二是对开发区不同性质的项目进行行业分类,收集各行业生产运行中涉及的原辅料及生产装置、贮运装置等,特别是掌握各行业典型危险物和相关装置等,为风险识别提供基础资料。

2.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是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对整个区域内所有潜在风险源进行识别和分析,以确定风险评价的必要性。风险识别工作内容主要是开发区内生产设施风险识别、物质危险性识别、生产过程潜在的化学反应危险性识别,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开发区环境风险识别的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进行,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类比法、加权法、因素图法等,首推类比法。定量分析方法包括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14]。

2.3源项分析和后果计算

源项分析的内容主要是获得风险源、风险受体,以及风险传播方式和途径等信息。因此,源项分析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危害识别,确定事故类型和最大可信事故。当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时,需要获得泄漏物质的种类、物质泄漏量,以及传播途径等数据。事故源项的确定非常复杂,从理论上讲可以应用事故树法和事件树法等方法来分析和确定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但是那些基本原因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很难估算。因此在实际评价中往往是通过类比法,对历史同类事故的调查来确定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15]。

后果计算的主要工作是对开发区规划中可能存在的事故所导致的环境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包括对影响水、气、生态及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风险的预测分析,并估计风险受体因为事故可能产生的损失。

2.4环境风险综合评价

开发区层面的环境风险综合评价,要综合考虑多个风险源在全年不同气象条件下发生时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以及风险敏感目标对不同类型风险的耐受和规避程度。对区域内多个风险因素累积影响的综合评价,是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特点[16]。其主要做法是:采用对开发区土地划分网格,通过区域风险识别内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给出用地风险度量化指标,选择周围环境敏感性和风险承载力的内容给出环境敏感度量化指标,采用叠图法对区域内企业的用地布局进行合理性分析,并对不合理规划提出调整建议[17]。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在确定风险危害程度的基础上,从预防及减缓风险的角度对项目的布局、规模方案优选,以从源头上将潜在风险最小化,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应急措施,风险管理是一种决策和控制风险的过程[18]。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开发区规划布局应首先遵循系统功能和风险优化组合原则。区域危险源的规划布局是一项安全系统工程,要根据区域的环境条件、系统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优化布局。其次遵循对环境产生的风险尽可能小原则。采取将风险源与受体在空间上适当隔离的布局调整对策,包括风险源搬迁、受体搬迁或风险源与受体间加装防护带等方法进行风险预防,减轻布局性风险[19]。将高风险源项目在空间适当集中,进入相应专业工业园区发展,进行风险集中监控;对于分散风险源,采取空间控制的防护对策。

3.2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政策,降低环境风险

在项目准入方面,充分考虑环境风险因素,减轻结构性风险。鼓励发展低环境风险的产业,淘汰高于社会可接受风险水平的高环境风险产业,降低整个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对于已建成的高风险源企业实施强制性环境风险评价,对风险源做好备案,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预防水平和应急水平。

3.3加强开发区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

一是对区域内企业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掌握区域环境风险变化动态,对潜在的危险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建立完善企业环境风险监控与预警系统,对主要企业实施严格的环境风险监控。二是定期开展环境监测。对开发区内污染源情况以及各类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性监测,掌握开发区内各企业环保治理情况。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措施。开发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储存和运输中存在火灾、爆炸、中毒等的危险危害性,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应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

4结语

环境风险评价是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作用是为风险决策管理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与单项建设项目相比,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更具有突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14],准确识别和把握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才能为开发区的发展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霞,陈新庚,莫创荣.关于开发区环境规划的探讨[J].四川环境,2004,23(6):79-82.

[2]曲常胜,毕军,葛怡等.基于风险系统理论的区域环境风险优化管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1):167-170.

[3]黄圣彪,王子健,乔敏.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5):705-713.

[4]杨晓松,谢波.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探讨[J].矿冶,2000,9(3):107-110.

[5]邹锐,郭怀成.经济开发区不确定性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1):101-106.

[6]周新荣.工业园区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5(4):4-8.

[7]DarbraR.m.,e.eljarrat,D.Barcelo.Howtomeasureuncertain-tiesinenvironmentalriskassessment[J].trac-trendsinanalyticalchemistry,2008,27(4):377-385.

[8]史捍民.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3-5.

[9]刘大维.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影响识别[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4):97-99.

[10]杨晓松,谢波.油田开发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探讨[J].环境科学,1992,13(1):63.

[11]陈志良,周建民,蒋晓璐等.典型电镀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价[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4(1):80-84.

[12]谷丰.石化行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与防范措施[J].环境保护科学,2014,40(2):120-126.

[13]籍伟.区域环境风险专项评价体系探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4,(5):15-18.

[14]安慧,闫来洪,赵朝成,王志伟.浅议经济开发区环境风险评价[J].四川环境,2008,27(1):57-60.

[15]李立伟,许庆,李兰英.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8):61-63.

[16]王静,钱瑜.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初探[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1):19-27.

[17]薛峰,柯孟岳.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31(4):62-64.

[18]郭丽娟,袁鹏,宋永会等.化工园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管理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1(5):403-408.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2

从之前福建的铜酸水渗漏事故,云南曲靖的铬渣污染事故,蓬莱的海底漏油事件到今年山西长治的苯胺泄露事件,上海的黄浦江废油运输船只泄露事件和死猪漂流事件,北方大范围雾霾事件。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触目惊心的后果以及十分惨痛的代价,因此,如何做好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成为目前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门户沿杭州湾地域,区内有数条省际高速,便利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现在特殊的产业格局。化工作为金山区主要产业定位,境内有已具规模的上海石化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等重要化工产业园区,毗邻宁波北仑港、浙江独山港等石油化工集中区。特殊的产业特征和区位特色,造成环境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机率更高,预防性环境安全保障和风险控制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对数年来各种环境污染事故的分析,结合金山区环境安全监管中的问题,我们发现从污染的源头隐患开始识别、分析和预防,并构建区域特色的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对环境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更为重要。下面以金山区的环境安全管理为案例,从基本环境风险识别入手进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初步构建工作探讨。

1金山区主要环境安全问题的初步识别

根据金山区的区位特征、产业结构和环境特点等实际情况,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对存在的主要环境(含生态)安全风险和隐患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环境安全问题。

1.1化工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含生产、储存、运输)

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行业特征,无论在其生产、物料储存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发生风险事故,对环境造成安全危害。从金山区地域范围来讲,西南和东南分别有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以下简称“上海化工区”)两大化工基地,这是对金山区环境安全最大的威胁和隐患。根据有关资料,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已建和在建生产工程五十余个、装置几百套;上海化工区已建和在建生产项目三十余个,生产装置一百余套。全区共有化工类企业包括各类生产、使用和处置危险化学品企业200多家,其中主要集中在以精细化工为产业导向的金山第二工业区(已建和在建化工类企业40余家)。这些企业存在非正常工况下可能导致物料泄漏扩散污染地表水、空气,以及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因处置不当引发环境污染风险事故。

1.2饮用水源地安全

根据上海市和金山区统一规划,截止2013年,金山区已经关闭所有分散式饮用水取水口,统一从位于黄浦江断面的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2013年“1.10事件”和黄浦江大量死猪事件对金山区全区73.24万人饮用水安全造成严重冲击后,揭示了突发的环境污染风险已经成为现有环境安全的重要威胁。而这些突发事件背后又是海事运输和农业养殖等环境监管所无法触及的监管范围,也给我们的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监管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1.3交通运输环境安全

金山区境内公路纵横密布,总里程达775公里,公路密度网达到1.32公里/平方公里;区内河网密布,大都是通航河道,长度达到247公里(包括区水源保护区的紫石泾与张泾河)。由于金山区化工的产业定位,化工产品和物料的运输、装卸使得这些交通运输通道在运行时,会成为风险事故发生的场所,而且一旦对重要环境敏感目标(如水源地、农业生产场所、居民住宅等)造成污染影响,后果将十分严重。

2金山区环境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历年来,金山区在环境安全管理及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的防范、应急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是从全面构建和谐金山、建设上海国际化工城的整体要求和金山区存在的环境安全问题来看,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实施应急计划是需要具备一个完善的协调机制的问题。金山区内化工片区多且较为集中,在管理体制上各成一体,分别有各自的应急预案,没有形成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当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会发生相互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采取任何污染应对措施,都应有法律保障为前提,防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是某个部门独立可以实施的,它需要协调区域内各部门的力量,从而把污染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2.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对能力不健全

各级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应急计划的实施是由各级的反应人员来完成的,尤其应急反应指挥人员的综合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应急反应的效果,金山区应对环境事故能力,在制度上还应有相应的执行标准,在人员和监测配备配置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2.3对潜在的环境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尽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但所发生的污染事故大都与管理不当和预防措施缺乏有关。通常从事故发生到污染物进入环境有一段时间间隔如果能够建立有效的预防计划和措施就有可能防止污染物进入环境。金山区区域跨度广,化工企业众多,潜在的环境风险高,突发性环境事故极易发生,目前还重视不够,对于区域风险源监控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研究。

2.4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重大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的巨大费用来源,主要由主管机关来垫付,而对于一个大型污染案件的索赔审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就给相关部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压力,甚至可以使企业运营困难。如果在某一区域连续出现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则会由于资金问题大打折扣。

3构建金山区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探讨

根据对金山区环境安全问题的初步识别,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控制和监管对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金山区的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图1金山区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3.1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

根据金山区环境安全问题的各种情况,分别进行科学的分析甄别,对这些问题隐患的控制、预警、应急、监测和善后等各方面加以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规划,制定相应的环境安全管理规范性文件(规划或规定);同时,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明确各项责任制、问责制及考核制度,以保障各项管理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3.2预防优先于应急,坚持源头控制

对于环境安全问题,必须充分重视预防措施,坚持源头控制,掌握好环境安全管理的主动性。根据环境安全管理规划或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区可能存在的各类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风险和隐患进行全面彻底地排查,尽快及时地发现问题,落实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措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3.3做好环境安全防控措施

根据国家有关的石化、化工行业的防护控制距离标准调整环境敏感目标与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区以及金山第二工业区等化工类企业的距离,如没有标准则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同时还应充分考虑风险事故发生时的扩散影响问题,尽快搬迁控制区内的现有居民住宅,建立绿化隔离带。应按照新项目严格控制,现状逐步改善优化的原则,从空间布局上主动预防化工行业环境安全隐患。

3.4完善应急响应处置系统

按照国家的各种规定,针对金山区存在的环境安全风险事故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响应)预案或计划,务必做到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按照应急预案或计划的要求,分别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不同类别的演练和演习(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在演练中锻炼、考验并提高应急的能力和水平。

3.5健全预警监测系统

为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将突发环境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预警监测能力建设的健全和提高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金山区环保局2006年引进开发了VoC在线监测车辆,开展本区域环境应急监测和巡查执法;从2011年起,针对金山区金山卫化工集中区环境污染问题,开展了对金山第二工业区环境质量监测的整治评估。为了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环境突发事件,弄清区域VoCs排放特点,建立区域环境空气VoC污染因子排放清单,开展相关化工企业的重点监管,区环保局投入约八百万在金山第二工业区边界建立了两个空气自动在线监测站,并联网上海石化边界的VoC自动监测站形成了金山区第一个化工集中区域敏感地段的监控子网络,专门针对化工区的污染排放日常监测、污染物排放溯源和环境污染的预处置。

3.6加强环境安全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设置环境警示教育专栏,及时报导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面向社会、基层和青少年,做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基础性教育和岗位培训,制作突发性环境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教学片,传授“事故预防、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知识。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有奖举报、环境诚信等机制。保障新闻舆论对环境问题的监督权,以及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公众广泛参与、自觉投身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做到全民参与的“大环保”。

3.7加强区域联动联防

从2012年的几次事件可以看出,环境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联手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把管理工作做好。金山区内化工片区多,企业集中,因此,要彻底解决金山区域内的化工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安全问题,在环境管理上必须相互沟通,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安全管理、预警、监控和应急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才能实现区域环境风险控制管理的有效联动。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制度,长抓不懈,并且在工作中针对存在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研究,不断改善,使得整个管理体系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吴舜泽,曹东等.环境安全管理评估与预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2]付保荣,惠秀娟.生态环境安全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3]吴舜泽.国家环境安全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8.

[4]张勇.环境安全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6.

[5]王忠伟.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国家环境安全的需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4.

[6]雷鸣.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贯彻实施与环境污染应急措施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3

(南宁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南宁530022)

(nann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scienceResearchinstitute,nanning530022,China)

摘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的重要前提,可使决策者意识到规划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环境因素。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规划环评的实践需求和广西某临港工业区的实例,进行临港工业区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

abstract:theestablishmentof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indexsystemistheimportantpremiseforthe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whichcanmakepolicymakersrealizethefactorsthatpriorityshouldbegiventointheprocessof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Basedonthetheoriesabout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athomeandabroadforreference,andtheresearchresultsandpracticalexperienceofindexsystem,andcombinedwiththepracticeofpeiarequirements,thispaperstudiestheindexsystemofport-surroundingindustrialareabasedonaport-surroundingindustrialareainGuangxi.

关键词:规划环评;指标体系;临港工业区

Keywords:peia;indexsystem;port-surroundingindustrialzone

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028-03

作者简介:吴洁敏(1981-),女,广西藤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保科研,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价。

0引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逐步形成一套面向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评价对象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促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开展,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很多学者都对Sea指标体系的建立很有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其中李巍从理论上研究了Sea的方法学、实用程序、专家系统和公众参与等内容,同时研究了该体系的建立对各个重大经济政策的影响,建立了综合集成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学框架,然后结合重大经济政策潜在环境影响的特征,建立重大经济政策eia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子指标体系,分别是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子指标体系、可持续性相关环境影响的评价子指标体系和常规环境影响的评价子指标体系,这项研究在过程中结合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

尚金城、包存宽等认为Sea指标体系是由四个子层次组成的,分别是环境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资源指标等,这四个子层次还可以依据效果、功能或结构等分成更小的指标体系,如此有利于对Sea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就拿上海市能源专项规划来说,识别其战略环境影响因子和影响范围时,需先建立上海能源专项规划Sea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需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环境质量因子、自然资源因子和全球可持续性因子等,然后在该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指标筛选原则、筛选过程及权重确定方法,将Sea指标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类,比如环境行动指标、环境压力指标和环境状态指标等,最终参考我国能源战略环境评价,形成大气、气候、海洋、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和风险灾害七个类别的22个评价因子。

我国关于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比如郭红连等提出了建立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驱使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并且他还对该理论研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该工业区主导产业为钢铁工业。工业区综合产业为:机械工业和港口物流业、水产品加工工业、修造船业、煤化工工业、电力工业。工业区配套产业确定为:电力电信、供水、交通运输、建筑业。

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具体的构建步骤如下:

第一步:参考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数据,结合临港工业区的特点,采用pSR模式,建立临港工业区规划评价备选指标体系框架及备选指标体系。

第二步:在规划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识别。具体是指结合工业区的实际特点,识别可能会对该工业区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专家打分法、矩阵法等。

第三步:进行指标筛选。在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目的、研究特点等,对识别的指标进行有目的的筛选。

第四步:确定每个指标的综合权重权重。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影响,选用层次分析法或者专家咨询法,对备选指标的权重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具体评价的指标。

第五步:结合项目对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2.2指标体系构建

该工业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见表1,工业区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分析,见表2。分析表1和表2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临港工业区项目的压力指标处于一个中等的压力水平。临港工业区没有承受较大压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工业区现有的工业比较少,因此环境容量及承载力较大;二是临港工业区的响应指标处于一个显著的水平。从这两个结论中我们发现,临港工业区项目的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以广西某临港工业区为实例,运用pSR模式建立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得到环境质量指标、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的权重分别是0.6333、0.2605、0.1062。得到基于pSR指标体系压力、状态、响应级别。结论是临港工业区项目的上述三项指标都是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因此,临港工业区项目的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建议

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研究过程中很多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我国与此相关的研究一直得不到推广和深化。建议如下:

①部分指标尽管在理论上可行,可有效反映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行性很低,这是因为由于我国体制的限制,各个部门享有自己部门的信息,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导致研究人员很难获取信息,或者花费了高昂的成本获取信息,可操作性较差。面对这种形势,如果原来分散于不同行业的一些相关部门并入环保部门,资料与数据获取的壁垒将很大程度上得到消除。

②在pSR模式下经济指标的选取的局限性,本文在选取经济指标时没有设压力、状态、响应指标,只沿用环评中广泛应用的社会经济指标。此类指标包括规划环评导则中推荐的社会经济指标很多还属于纯粹的经济学指标,并没有把对环境造成的损失纳入经济核算范围。因此,指标体系中的社会经济指标中应根据需要增加环境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1]CliveBriffett,Jeffreyphilipobbard,Jamiemackee.towardsSeafortheDevelopingCountriesinasia.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2003.

[2]吴承业,叶民强,袁达,金式容.沿海开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3]郭红连,黄懿瑜,马蔚纯,余琦,陈立民.战略环境评价(Sea)的指标体系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4

1前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必然会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而这必须要有坚强的科技创新为支撑。

 

 

1“十二五”期间需关注的环境问题

 

1.1高速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预计到2015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二五”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伴随着高碳能源的利用,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会带来污染物新增量急剧增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极有可能在迅速膨胀的利益驱动下失去平衡,使过去的努力辛勤付诸东流,甚至导致污染反弹,环境恶化[1]。

 

1.2松花江流域污染高风险

 

 

黑龙江省松花江段接纳的第二松花江来水,是重要石油化工城市吉林市、松原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重要纳污水体,含有机物的废水排放量大、有害污染物多。高污染、高危险的建设项目布设在重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上游,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命与健康[2]。

 

“十二五”期间,“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全力推进将全面带动装备、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煤炭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1.3加快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挑战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以“城镇化率明显提高”为发展目标。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使生态环境受到威胁。耕地减少、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水资源紧缺、三废排放增加等。因此,协调好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其带来的种种环境、资源问题,是环保事业的又一挑战。

 

1.4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松花江流域是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和经济总量相对集中的区域,但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随着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千万吨奶战略工程、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的实施,畜禽粪便、残留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大量增加。大量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随雨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一半以上未受保护的农村饮用水源地遭受威胁。因此,加快解决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十分迫切。

 

1.5国际外部压力不容忽视

 

 

俄罗斯有两个城市的供水依赖于松花江,其水质达标与否将影响到15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自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松花江流域水环境状况,特别是同江断面出水水质受到俄方高度关注,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避免国际争端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2创新思路,科学编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2.1夯实科技创新能力基础,完善环境科技支撑体系

 

 

按照科学、合理、先进、全面的总体要求建设、完善符合黑龙江省情的标准体系,加强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联动、配合,尤其适合松花江流域水质特点及全省污染特征的环境质量及污染排放标准,特别针对环境敏感流域区域制定特别标准限值。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质量。进一步完善全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提升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准确预警和处置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大力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转变,体现环境保护在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3]。

 

2.2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整合全省环保科技资源,致力于构建黑龙江省环保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框架,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环保产业基地和技术工程中心,培育一批拥有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环保企业。大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基础装备和洁净产品。

 

2.3以解决重大环境问题为突破,推动我省环境科技的创新

 

 

“十二五”期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湖泊水库综合治理、工矿企业废水治理、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生态修复等环保实用技术科技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流域水污染控制、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组织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的科技协作与攻关,尽快突破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关键性科技难题,推动黑龙江省环境科技的全面发展。

 

 

3保障“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

 

3.1从实际出发,符合我省省情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仍将处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规划编制中要充分体现环保工作指导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进节能减排和和保障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以环境保护优化区域社会发展。

 

3.2以项目为载体,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规划编制必须确定一些可实现的目标和指标,重大工程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确定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的重大工程,与科研成果、研究课题紧密衔接。对需要国家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项目,及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认证工作。需要国家审批的项目应力争纳入国家规划中,加大实施力度,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3.3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环保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财政制度,把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监测、科研、国际合作以及危险废物、辐射管理等行政和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支持环保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支持环保项目市场化运营,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提高环保项目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

 

 

4结论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环境科技事业将在不断完善中发展,有了环境科技坚强的支撑,环保事业会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做出更大的贡献,推进黑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5

关键词:水工环;图件类别;编制方法

Cartographyof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Geologymaps

DonGHua,ZHanGFa-wang,CHenGYan-pei,GaoYun

(theinstituteofHydrogeologyandenvironmentalGeology,CaGS,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it′sagoodmeanstotrace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addresscross-borderregional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geologyissuesandfindrulesandcharacteristicsoflargesystemsbyintercontinentalandcross-bordermappingwithsmallscales.thestudyofgroundwaterresource,geologicalenvironmentand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humanactivitiesforonenationormajoreconomicareas(zones)isalsothetruth.inordertoprovidethestraightforward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geologyinformationwith4-Dtothereaders,theclassification,maincontentsof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geologymapshavebeenelaboratedinthispaperbasedonthemulti-level,multi-objective,multi-factorcharacteristicsofthemaps,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inenhancingtheintegrationofmajorgeologicalsurveyformstobettermeettheneedsofthecommunity.

Keywords:hydrological-engineering-environmentalgeology;mapclassifications;cartography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简称:水工环)系列图件,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服务领域十分广泛,是一个庞大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叠置的多维研究体系。高俊院士把地图定义为:地图是用符号表示的地面的概化了的图形,它必须经过数学变换来建立在平面上。地图作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客观存在的结果,可以反映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也当作人们认识和研究客观存在的工具,去获得新知识[1]。地图不仅是地学、生物和环境科学等区域性学科调查研究的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是各学科、各部门总结规律、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区划规划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手段[2]。地图表达的时空跨度大,既有全球性、区域性和局部性层次区别,也有古地史与现代时域上的差异;从服务对象上又可分为科普性、管理与规划性和应用性;图件有大、中、小比例尺的区分,其表现形式上,既有纸介质的平面图、剖面图、统计图,又有电子数字图、可视化图等种类繁多。由于水工环图件种类繁杂,服务层次有别、对象不同,编图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同。地图学专家廖克指出:地图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容易忽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地图学的理论与方法往往来源于地图编制实践,但必须从大量的地图编制实践中,将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经过系统总结和概括提炼,形成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又用其指导地图编制实践[3]。因此,有必要探讨水工环图件的类别划分、编图主题与内容,图层要素的逻辑关系,文字报告与附图、插图以及图件与说明书的匹配关系。阐述大区域、大尺度与大系统小比例尺水工环系列图的编制的意义,提升重大地质调查成果的集成表现形式,对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不同行业的需求和促进学科发展是十分必要。

1水工环图件的类别划分

按地图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地形图和普通地理图。后者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人文地图),必要时还可分出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环境地图。环境地图包括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疾病与医疗地理等部门专题地图。水工环图件在地图大类中属于专题地图。由于水工环工作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中非常重要,随着水工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间交叉渗透,对水工环图件用途和内容提出多方面要求,成果图件名目在增多,水平要求更高,服务的领域也在扩展,长期以来,缺乏系统分类,编者感到迷茫与困惑,用图者来至于不同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因而,图件类别的划分对编图选题与应用效果都会有帮助。

1.1分类原则

水工环图件的科学性,是以图形表征水工环学科内涵与外延,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创新与发展;其实用性主要是针对用户的需求而言,按服务对象,读者层次给予区别,提出下列分类原则。

①科学性与实用性目标明确的原则。

②基础性与专题性有别的原则。

③用途与内容一致系统分明的原则。

④图面层次有序逻辑性强的原则。

1.2水工环图件的类别划分

面对大量的水工环图件,按照上述分类原则、编图内容和服务性质与层次,做出如下5种分类。

①基础性图件。是以传统地学为基础,编制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基本内容为主的图件,阐述各自主题条件类型,分布规律及主要特征,包括:岩相古地理图、第四纪地质地貌图、岩土体类型图、可溶岩类型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岩溶环境地质图[4-7]…等。

②专题性图件。是强调突出与深入地反映某种或多种要素和现象,以专门性水工环研究为出发点,体现水工环调查评价结果为主,选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更注重于资源与功能的针对性,在应用方面更侧重于工程开发、建设与区划的专项论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主要有:地下水资源图、地下水富水程度图、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图、地下水供水适宜性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及埋深分区图、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图、地下水潜力图、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土壤包气带埋深分区图、地下含水系统调蓄能力图、地下水水质评价图、水文地球化学图、地下水化学类型图、地热资源图、热矿水分布图,工程地质分区图,岩土体结构图、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及保护图、建筑地基地质环境适宜性图、建材资源图、特殊类土分布图、矿山环境地质图,地质旅游景观资源图[4-8]…等。 ③特殊性(问题)图件。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环境地质负面效应的图件,具有警示作用,具体反映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等的分布、成因、发育发生规律及其评价,预警与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诱发危害图、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图、土地荒漠化图、土壤盐渍化图、地下咸水分布图、原生特殊化学元素(氟、碘、铁锰、砷、酚、氰、铬、亚硝酸盐、氡等)分布图,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等)易发性分区图、地质灾害分布图[7]…等。

④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性图件。评估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资源数量多少,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为国土规划与整治、生态建设、功能区划、区位经济发展功能定位提供决策依据。包括:地下水保障程度图、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图、地下水防污性能图、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图、地质灾害危险性图、地质灾害评估图、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图、土地利用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图、地质旅游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图、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图…等。

⑤政府宏观决策性图。是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及行业部门服务的图件,大致包括:国土规划与地质环境和谐建议图、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图、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恢复建议图、经济区(带)与地质环境功能和谐建议图、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管理建议图、环境地质远景工作建议图、水工环(阶段)工作部署图[11]…等。2编图主题与内容及图层要素的关系

根据上述水工环图件的类别,传统的基础性图件编图主题明确,表示内容及方法规范;而专题性、特殊性图件选题存在多元化问题,应该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目标,表达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性图和政府宏观决策性图,是在专题性图件基础上,经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综合概括,提升到为更高层次服务为目的,要具有前瞻性。针对专题性、特殊性图件及其编图主题与内容及图层要素的关系,作出以下分析与探讨,以便提高用图效果。2.1选题方法

水工环系列图的选题应本着问题为导向,目的优先,服务对象层次有别,即:找准问题、科学评价、用户对口、警示未来、保障持续为选题原则。编制水工环系列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容了不同内容、不同功能、不同设计阶段、不同部门所需要的水工环资料、评价结论和决策建议图件,其数量多少和选择的图件种类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原则上以能回答和解决规划和设计方面提出的问题为准。其编图选题内容也不尽一致,有围绕全球水循环与地下水形成与演化为目的,研究水-岩相互作用、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环境演化…等;有围绕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为目的,研究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污性能、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诱发危害…等;还有围绕国家和地方各类工程建设,开展岩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等。

2.2编图主题与内容

水工环系列图是由系统的专业数据资料,通过水工环专业内容与测绘信息、数据库系统的转换与连接,基于各类空间数据的地图编辑,来丰富其内涵与外延,拓展系统功能和图面表现形式,反映出资料数据化,平台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从中提取命题所涵盖的各层次的内容,实现主题突出,内容鲜明的图件,才会有所创新。例如:地下水环境系列图,大致可以归纳为:地下水的环境优劣、质量的好坏与利用适宜程度评价,地下水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引发的负面效应,地下水环境时空演变等综合研究结论。不同编图主题目标可以编制出不同内容、尺度和形式的地下水环境图件,往往出现主题与内容不符,容易混淆不清,仅就一下几种图作出简要提示,如:地下水化学环境图,是在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条件下,所形成的水化学类型及其水中化学组分总量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地下水水质图,是以《饮用水水质准则》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出地下水质量级别,衡量水的质量优劣;地下水污染图,是水质现状与背景值比较,评价地下水遭受污染的程度,与地下水水质图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地下水防污性能(脆弱性)图,所强调的应该是浅表层岩性的阻隔污染物质进入含水层的能力,还有地下水的自净能力为主要内容;地下水供水质量适宜性图,则是参照我国不同供水目的所对应对的质量标准,从适宜性与安全性及利用方式作出评价。

2.3图面形式与图层要素的关系

水工环专题图件必须在明确主题及专题内容的前提下,以专题内容提取成图信息,了解用图者的需求,研究不同层次读者对图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与视觉效果,经过归纳整理转化成图形语言,设计图例系统,确定图层要素主次关系,图层属性与图面表达形式在逻辑关系上要一致,并且有系统完整的数据库作为数据支撑,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用图者的需求,图面内容既简捷、易读、易懂、感染力强,又有属性明晰和数字内涵丰富的数据库支撑系统,更便于信息的提取,重组生成新的图件,实现动态管理的效果。

3小比例尺水工环系列图编制展望

3.1洲际与跨界水工环系列图编制

李廷栋院士在归纳国际地质编图特点和发展趋势时指出:一是由专业性图件向实用性图件发展;二是由单一地质类图件向多学科系列图件发展;三是由地区性、部级图件向洲际及全球性图件发展[8]。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对全球变化所指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与灾害事件频发的记录,水资源严重短缺。亚洲存在许多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急需开展洲际地质环境问题研究,编制地质环境系列图件,如:周边国家水资源开发造成咸海严重萎缩,中东为水而战;水污染事件频发,引起各国普遍关注,水、土污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不和谐现象,已经构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需要从地质环境功能做出科学判断;研究气候变化对亚洲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影响;周边国家人类工程活动矿业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跨界水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需要作出战略性对策研究。因此,探索水工环学科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结合点,拓宽研究领域,编制多维的现代水工环系列图,都存在跨界综合编图的问题。即:从地域上有全球、洲际、国际跨境流域、国家、地区、大流域、城市群到经济功能区…等的跨界;从构造地貌,地质结构而言,又存在不同地层单元,乃至地下含水层的跨界;时间系列上又有地质时期、古代、现代的跨界等。同时,还有学科之间跨界的横断科学。

跨边界含水层作为全球地下水资源中的重要部分,自20世纪末提出以后,国际水文地质界开始重视和研究[10]。国际跨边界含水层资源管理计划(iSaRm)在执行计划的5年中,将跨界含水层的研究归纳为5个最值得关注的领域,包括自然科学—水文地质学、法律、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5个方面[3]。韩再生教授在跨界含水层研究中指出:自然科学—水文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跨界含水层的特征,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分布和与地下水水力学相关的问题[10]。因此,相应的跨界含水层编图问题就值得研究,这类图件主题明确,涉及领域与服务对象广范,需要兼顾社会属性,应编制跨界含水层分布图、跨界地下水资源图,跨界水环境安全保障图,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图等系列图等[12]。

3.2展望水工环系列图的编制

展望水工环系列图的编制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趋势。

①水工环系列图件不同于文字报告,是提升重大地质调查成果集成的重要表现形式,简捷明了,概括地反映水工环时空特征规律,是评价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基本问题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制定国土总体规划的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开展洲际与跨界水工环系列图编制,具有很好的现时和深远意义。

②水工环系列图件服务领域扩展,表现形式多样,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编图信息多元化,为数字编图开辟出新河,对于科学利用地质资源、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环境、警示人们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反演过去,科学预测未来,编图研究领域与应用服务前景非常广阔。

③信息传输媒介不仅仅局限于平面二维纸介质图,基于计算机GiS系统,存储的数据量大,信息查询检索、复杂的量算和空间分析、多为可视化、地图制图等更加精准便捷。多维电子图形图像技术更显示出更强的优势,动漫可视化发展趋势明显,吸引公众科普意识的视觉。

参考文献

[1]高俊.地图、地图制图学,理论特征与科学结构[J].地图,1986,(1,2).(GaoJun.mapandCartography,theoreticalCharacteristicsandScientificFramework[J].map.1986,(1,2).(inChinese))

[2]廖克.中国现代地图学发展的成功经验[J].测绘科学,2007,32(5):6-8.(LiaoKe.experiencesofDevelopmentinChina’smodernCartology[J].ScienceofSurveyingandmapping,2007,32(5):6-8.(inChinese))

[3]pURiS.internationallyshared(transboundary)aquiferresourcesmanagment-aFrameworkDocument[m]//iHp-Vinonserialdocumentsinhydrology.pari,France:

UneSCo,2001:2-36.

[4]陈梦熊.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CHenmeng-xiong.DevelopmentsandachievementsinHydrogeologyandengineeringGeologyofChina[m].Beijing:Seismicpress,2003.(inChinese))

[5]张宗祜.亚洲水文地质图(1:800万)[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ZHanGZong-hu.Hydrogeologicalmapofasia(1:8,000,000)[m].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1997.(inChinese))

[6]张宗祜,李烈荣.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ZHanGZong-hu,LiLie-rong.atlasofGroundwater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China[m].Beijing:ChinaCartogarphypress,2004.(inChinese))

[7]段永侯.中国环境地质图系(1:600万).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DUanYong-hou.environmentalGeologicalmapSeriesofChina(1:6,000,000)[m].Beijing:ChinaCartogarphypress,1992.(inChinese))

[8]张兆吉,费宇红.华北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ZHanGZhao-ji,FeiYu-hong.atlasofGroundwaterResourcesSustainableUtilizationinnorthChinaplain[m].Beijing:ChinaCartogarphypress,2009.(inChinese))

[9]李廷栋.国际地质编图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2007,34(2):206-211.(Liting-dong.Geologicalmapping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inForeignCountries[J].ChinaGeologogy,2007,34(2):206-211.(inChinese))

[10]韩再生,王皓.跨边界含水层研究[J].地学前缘,2006,13(1):32-39.(HanZai-sheng,wanGHao.overviewoftransboundaryaquifers[J].GeoscienceFrontiers.2006,13(1):32-39.(inChinese))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地区;生态环境指数;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X8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3-0444-04

abstract:BasedonthelandusedatainthemiddleRout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Snwtp)inHenanprovince,thespatialcharacteristicsoflandusechangewereanalyzed,andtheeco-environmentaleffectsoflanduseindifferentperiodsatthecountyscalewereinvestigated.theresultsindicatedthatalargeareaofcultivatedlandhasbecometheconstructionlandinrecentyears,buttheoverallpatternoflandusehasnotchangedsignificantly.overthewholearea,the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usechangeintensityisextremelyuneven.inaddition,sincetheconstructionofmiddleRouteofSnwtp,theecologicalenvironmenthasimprovedingeneral.

Keywords:landuse;middleRouteofSnwtp;ecologicalenvironmentindex;Henanprovince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成为地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1-2]及城市周边地区[3-4]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5],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6],以往对该工程沿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7-10]。

随着国家“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河南经济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城乡建设用地扩张、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物大规模排放等问题,给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掌握该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态势,不仅有助于减少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对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的影响,更能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研究区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在河南省境内经过27个区县,东北至安阳县,西南分别到淅川县和邓州市,区域的经纬度范围为32.38°n-36.36°n,110.98°e-114.76°e。在河南境内干渠长度731km,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的36%,区域面积31109km2,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6%。沿途跨越伏牛山、南阳盆地、华北平原等多个地形单元,地形地貌较为复杂。途径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具有不同的水生态特征。区域内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

研究区跨越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和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2个气候带,气候、水资源、生物、土壤等变化多样,社会经济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8]。同时,研究区内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因此产生了许多河道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塌陷,水体严重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利用eRDaSimaGine分别对研究区内2000年、2005年的Landsat5tm影像和2012年的资源2号卫星影像进行波段合成、几何校正、影像拼接裁剪等一系列预处理;然后通过监督分类划分了土地利用的一级类型[11-14],三期影像的解译精度分别为91.3%、90.7%和93.1%,满足精度要求;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了二级类型(见表1);最后再进行了实地考察验证和纠错,得到各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并参照相关的研究成果[2-3],对二级土地利用分类下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指数进行赋值(表1)。

3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分析

3.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在2005到2012年7年间,区域内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分别减少987.77km2和312.29km2,林地增加214.59km2,水域增加125.34km2,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增加955.31km2和4.82km2。其中耕地的净减少面积略高于建设用地的净增加面积,而期内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达到1210.92km2,占耕地转移面积的69.06%和总转移面积的39.19%,是区域内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Jp+1]这是由于耕地在整个区域内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占主导地位,2005年耕地占据全区域面积约65.94%;而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地区又处于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位置,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导致对耕地的大量占用。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内的生态工程建设受到重视,因此林地有较大面积的增加。

分析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比重的变化可知,耕地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其面积仍占全区域62.77%。虽然建设用地比重由2005年的11.27%增加到2012年的14.34%,与林地面积基本持平,但并未对区域土地利用整体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

3.2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

根据GiS的空间分析原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图斑进行密度分析。具体方法是以每个图斑的质心点位置为对象,结合其所在图斑的面积进行核密度估算。得到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图1)。

2000年-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河南境内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区的变化强度相对较低。2005年-2012年,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明显增大,但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规律,其中以郑州市和博爱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最高,其次是修武县、辉县市北部和方城县南部等一些地区。

由于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主导了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因此土地利用的变化强度主要集中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在2000年-2005年间,郑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最大。其后,城市扩张趋势已扩展至郑州市的地区和各县市。这必然导致整个区域用水量的大幅增加,区域内本已紧缺的水资源将变得更为紧张。

3.3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根据表1中的生态质量指数赋值进行计算,得到区域生态环境指数(eV),它综合考虑了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及面积比例,用以定量表征某一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10],eV值越高表明生态环境状况越好。

式中:LUi、Ci分别表示该区域内t时期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面积和生态质量指数;ta为区域总面积;n为区域内所有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分析,计算每个县各时期的生态环境指数并进行比较,得到全区域和每个行政区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图2)。

分析发现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的有淅川、鲁山、修武以及辉县市,生态环境指数均在0.4以上。因为在这些地区,林地、高覆盖度草地和水域等具有较高生态环境指数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多。此外,新乡市辖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最差,eV值仅有0.22,安阳市、汤阴县、郑州市、长葛市等地的生态环境指数在整个区域中也处于较低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均有较大的城市或工业区分布,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大。

对比三期的eV值,博爱县环境状况改善最大,eV值在2005年-2012年增加0.09,主要原因在于其境内林地大面积增加。此外,郏县、方城和叶县等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较大改善,因为其境内林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而郑州、新郑和新乡等地区的eV值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些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均有较大变化,而且以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为主。如郑州市在该时期内其他类型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高达161.27km2,占各类土地转入面积的73.88%,导致其生态环境恶化情况最严重。从全区域来看,eV值从2000年-2005年虽略有减少但变化并不明显,此后eV值从0.338增加到2012年的0.341,这一增量在全局尺度上已非常显著。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地区河南省境内2005年-2012年间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由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可知,该时期整个区域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较大贡献。

4结论

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其生态环境质量也有明显差异。从县域尺度来看,河南省境内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差异明显,一些生态环境指数较低的地区应采取应对措施,谨防其恶化。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2005年-2012年,区域内大面积的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而且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往往更高,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趋于恶化。南水北调通水后,应特别重视沿途城市及工矿区的生态保护,尽量减少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负面影响。

此外,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区虽然有不同强度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未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格局产生明显影响,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稳定,2000年-2005年区域生态环境总体变化并不显著。2005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明显增强,各区县的生态环境指数虽互有增减,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锐锋,姜朋辉,陈亚宁,等.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地理科学,2012(02):244-250.(ZHaoRui-feng,JianGpeng-hui,CHenYa-ning,etal.Landuse/coverchangeanditseco-environmenteffectinthemainstreamoftarimriver[J].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12(02):244-250.(inChinese))

[2]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榆林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6):49-55.(YanGShu-he,YanHai-li,GUoLi-ying.thelandusechangeanditseco-environmentaleffectsintransitionalagro-pastoralregion―acasestudyofYulincityinnorthernShaanxiprovince[J].progressinGeography,2004,23(6):49-55.(inChinese))

[3]张杨,刘艳芳,顾渐萍,等.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1(10):1280-1285.(ZHanGYang,LiUYan-fang,GUJan-ping,etal.Landuse/landcoverchangeanditsenvironmentaleffectsinwuhancity[J].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2011(10):1280-1285.(inChinese))

[4]高雪.天津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2.(GaoXue.theeco-environmentaleffectsevaluationofLanduse/coverchangeintianjincity[D].LiaoningnormalUniversity,2012.(inChinese))

[5]王钦安,马耀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水源区水环境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19):77-80.(wanGQin-an,maYao-feng.StudyonthewaterenvironmentinsourceareasofsouthernShaanxiforthemediumrouteprojectoftheSouth-to-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J].JournalofwaterResources&waterengineering,2008,1(19):77-80.(inChinese))

[6]刘昌明.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河水利,2002(1):1-6.(LiUChang-ming.ecologicalenvironmentimpactofthe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J].HaihewaterResources,2002(1):1-6.(inChinese))[HJ1.78mm]

[7]张璐,杨爱民,吴赛男,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受水区城市绿地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4(41):4-7,23.(ZHanGLu,YanGai-min,wUSai-nan,etal.Studyoneco-environmentalbenefitofurbangreenspacewithinwater-receivingareasfromphase1ofmid-rout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J].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engineering,2012,4(41):4-7,23.(inChinese))

[8]窦明,左其亭,胡彩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26(2):63-66.(DoUming,ZUoQi-ting,HUCai-hong.assessmentofinfluenceofwatertransferprojectfromSouth-to-northonecologicalenvironment[J].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engineeringScience,2005,26(2):63-66.(inChinese))

[9]汪林,甘泓,赵世新,等.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6):4-7,53.(wanGLin,GanHong,ZHaoShi-xin,etal.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impactanalysisoffirstphas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onwater-recipientareas[J].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sandwaterScience&technology,2009,7(6):4-7,53.(inChinese))[ZK)]

[10][ZK(#]刘昌明,左建兵.南水北调中线主要城市节水潜力分析与对策[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7(1):1-7.(LiUChang-ming,ZUoJan-bing.watersavingpotential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formajorcitiesforthemiddleRouteofthe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Snwtp)[J].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sandwaterScience&technology,2009,7(1):1-7.(inChinese))

[11]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S].(HJ/t192-2006,technicalcriterionforeco-environmentalstatusevalution[S].(inChinese))

[12]姚尧,王世新,周艺,等.生态环境指数模型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2012,3(27):93-98.(YaoYao,wanGShi-xin,ZHoUYi,etal.theapplic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indexmodelonthenationalevalu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quality[J].RemoteSensinginformation,2012,3(27):93-98.(inChinese))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7

根据区委的统一要求,今天召开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3月26日下午,区委书记焉再鹏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我区形势,深刻阐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内涵丰富、任务明确,针对性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动员大会,标志着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式启动。

一、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区委、区政府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污染减排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位置,尤其是2008年以来,市、区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所作的一系列讲话和要求,更加体现了新时期我区科学发展的思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切实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紧密联系环保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这段时期,是我区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也是全区环保事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时期。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牢牢把握全区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和阶段性特征。2008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我区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环境准入制度得以规范,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已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要求,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紧密联系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紧迫性。对照中央和省、市、区委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待,特别是面对*区环保工作的严峻形势和污染减排的艰巨任务,我们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环境问题突出。由于问题的多年积累,我区环保工作一直处在落后的位置,特别是工业环评及“三同时”执行率偏低,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顽疾”。二是能力建设水平不高。全区环保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城市差距明显。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来进一步理清环保工作思路,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出来,把最需要制定的政策提出来,高水平谋事,高效率办事,从而在污染减排、环境执法等中心工作上有新的举措、新的突破,将我区环保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紧密联系加强环保工作的现实要求,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性。顺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环保部门被历史性地推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前沿,在这种形势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污染减排显得尤为重要。一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环保局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我们身上,仍然存在着知识储备不足、落实政策水平不高、工作作风不实和行政行为不规范的突出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提高大家的政策执行力,坚决把区委、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理解到位、贯彻到位、执行到位。二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坚定环保事业的信心。在有效投入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加速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不有效解决我区的环境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区加速崛起的进程。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主要精力从应付上级检查,转移到立足于自身问题自己解决上来,争取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权。三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环境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密切环保部门与群众的联系,把我们向群众承诺的事情办好,把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解决好,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习实践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圆满完成区委交给我们的任务。

二、把握总体要求,做好“规定动作”,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这次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阶段任务都已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我们要正确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这四个主要原则,坚持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彻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彻始终,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彻始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学习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到2009年8月底基本完成,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3个阶段。我们的活动方案已经敲定,必须认真做好“规定动作”。

一是学习调研阶段。重点抓好理论学习,加强调研,解放思想。就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共识。

二是分析检查阶段。统筹开展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组织对分析检查报告的群众评议等工作,进一步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方向。

三是整改落实阶段。领导班子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活动基本结束时,要做好总结,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

三、创新“自选动作”,体现环保特色,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要在高质量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环保工作实际,设计好“自选动作”,就是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污染减排为核心,以环境执法为抓手,全面服务于科学发展。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污染减排。污染减排作为考核区政府的任期目标,实行“一票否决”,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做好对上衔接工作,扎实开展减排项目编制,强化考核,确保完成全年污染减排任务。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义无反顾地强化环境执法。我们要把环境管理的立足点,切实转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上来,做到恪尽职守、敢于碰硬,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影响我区跨越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一是坚持开展“春.秋”两次环境大检查。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义无反顾的强化环境执法,重点查处违规环评、违规审批、违规验收、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污,坚决纠正和杜绝违规环评。二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上级的统一布置,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环境监管工作。调整重点污染源名单,建立和完善重点污染源企业动态数据库,强化现场监管,规范排污申报和排污收费管理,加强在线监控工作,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服务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一是规范环评审批行为。规范环评市场。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的管理,实行环评审批备案制度。二是着力提高环评效率。对符合办理条件的重大项目,立即予以审批;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开通审批绿色通道。三是合力推进项目验收。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初步设计环保审查及施工期环境监理制度,实行全程监管。四是拓宽环评领域。督促、指导有关部门,重点对各类规划以及重点区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规划开展环评。推进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公众参与。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无怨无悔地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更好地保护环境,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好。一是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扎实开展例行监测、自动监测、重点源监测工作,切实加强在线比对监测、环评及验收监测、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二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争取有乡镇和村成为国家和省级优美乡镇、生态村。三是强化环境工作。加强督查督办,提高案件办结率,督促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环境问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和新气象。

5、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扩大环境保护的宣传。紧紧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环境保护”这个活动主题,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媒体、网络、通报等多种形式,运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及时展示项目环保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大力宣传项目建设的战略意义。

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推进环境监测、监察、信息体系标准化建设,切实解决监管方式落后、手段缺乏的问题。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坚决执行制度,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让心存侥幸、行为不规范者,没有“市场”,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通过大讨论活动和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涉及全局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覆盖面广,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局长要带头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做学习实践活动的表率。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由我担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卢光明同志兼任。各科室、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本科室和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加领导班子和所在支部的活动,大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肃认真、富有实效地搞好学习实践活动,请大家监督。

2、鼓励争先创优,探索创新。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科室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可结合实际做出安排,鼓励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广大党员全员全程参加。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学习实践活动要讲成本、重实效,防止铺张浪费、搞文山会海,杜绝形式主义。

3、注重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精心制定宣传方案,通过新闻报道、会议总结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和成效。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8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重庆文理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应用分析与环境监测专科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西部大开发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申报本科4年制环境科学专业,并得到重庆市教委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2007年环境科学成为重庆文理学院的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重庆市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治理工程两个专业方向.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正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

   2多模块、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利用学校自筹资金、日元贷款项目和中地共建项目等,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技术实验中心”,总面积约为3500m2,仪器设备价值1200余万元.开设的学科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目前的教学平台已能满足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的成效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4].为便于学生实习、见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文理学院已在市内各区县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永川区环保局、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渝北肖家湾污水处理厂、重庆市环境科学院、江津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见习的需要,较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在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还请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过程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2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一般来说,高校本科生毕业至少要修完16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约为30学分.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本科生毕业需修完186学分(其中第二课堂素质拓展10学分),实验课程环节为2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见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技能训练及证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35学分,显着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2.1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5].学院现有重庆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8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技术,于2009年自编了实验教材《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并于2010年试用于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化.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只重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而忽视环境工程教学.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了解少,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差[6],且普遍重视水体和大气污染物质的测定,而弱化甚至忽视室内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物质的监测[7],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环境监测和评价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在专业课程中特别设置了环境工程学(实验)、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工程方向:目前,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8].一般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但是,仅开设这些实验课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法得到保证.为了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在这个方向的专业理论课程上增设了工程力学、测量学,实验课程增设了测量学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复杂,因此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各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一些实验内容陈旧,课程实验基本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既不能体现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9].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实验室的建设,逐年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表1所示,与2006级学生相比,2009级学生的专业实验项目由原来的75项增加为161项,增幅达114.7%,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77、72、12项.其中,原有实验课程(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土壤农化分析实验)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显着降低,由60项降为41项,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由12项、3项增加为40项和8项,且改进实验项目10项,新增实验项目达42项.同时,新增了6门专业实验课程(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测量学实验),新增实验项目达72项,其中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36、32、4项,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此外,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和实验先进性的需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或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改编成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如将“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小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和“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纳米tio2微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改编成“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Vi)”实验,将“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实验室废水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改编为“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另外,还根据学校所在的环境条件,设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实验项目,如“星湖校区空气质量评价”、“湖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兴趣.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9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功能区;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2-01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黑臭水体整治背景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2、黑臭水体治理指导思想与原则

2.1指导思想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2.1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为六个步骤:调查与分析、问题识别、整治方案、重点项目、完成目标。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4、黑臭水体治理思路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1)分级管控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2)分片治理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3)因河施策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5、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6、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的区别篇1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CaD;数据库;水污染控制规划

中图分类号:X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7604

1引言

水污染控制规划是在污染源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依照国家或城市对相应水体功能的环境质量要求,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水体中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即水环境容量),然后根据规划水平年预测的污染负荷计算出污染物消减量,以使水域功能满足所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并提出最近的水污染控制规划方案。在水污染控制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将GiS应用与污染源调查、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计算及规划措施的提出等各个过程,提高了水污染控制规划的数据管理能力和规划水平[1]。

水污染控制规划涉及的数据较繁琐,利用GiS技术,建立水环境基础数据库,可以将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原始数据及新生成的数据进行合理规范的管理;水环境信息可以随时更新,水环境数据实现了在整个水污染过程中的共享;将规划成果制成专题图,并实现可视化查询,为水污染控制规划决策者提供了直观可视的工作界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东经112°29′~113°01′,北纬30°04′~30°39′,境内地势平坦,地面

高程在26~31m之间。潜江地处河口三角洲上,河流的特点是分流较多,变化较大。建国以来,全市建立了相对独立完善的防洪、排涝、抗旱工程体系,共开挖干支渠62条,斗农渠4732条,排灌渠道总长6276km。全市现建有提排泵站171处,提灌泵站40处。因此,全市有天然和人工两大类河渠,天然河渠有汉江和东荆河;人工河渠主要有田关河、下西荆河、总干渠、城南河、百里长渠、汉南河等骨干排灌支干渠。全市水域面积占自然面积比例为9.8%。潜江市属汉江流域,其中东荆河以西为四湖流域,主要纳污水体为西荆河、总干渠、兴隆河、东干渠;东荆河以西为汉南片区,主要纳污水体为城南河、百里长渠和汉南河。潜江市内大小沟渠纵横交织,具有典型的江汉平原河网特征。

2水环境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及污染源调查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污染源调查是水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涉及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两者相关联,建立水环境基础数据库[3]。在此基础上,进行污染源调查,使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及水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果直观呈现。

本研究是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获得基础数据,主要有:潜江市环保局提供的由湖北省测绘局编制的1∶1万CaD格式的数字地图,潜江市共103幅,地形数据图层共有10层;各类普通地图及专题地图(包括潜江市主要污染源分布图、监测断面分布图);各类监测数据(潜江市环保局提供的潜江市河网河渠例行监测点的污染物的监测值)[4]。

调研所得数据需要进一步处理,建立数据库,才能进行污染源分析、水环境规划和决策。本研究通过arcCatalog建立personalGeodatabase,即建立空间数据库;通过microsoftacess建立属性数据库。

2.1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1.1CaD格式文件转换

本数据库的基础地理数据为103幅CaD格式的文件,不能被arcGiS软件直接使用,需转换为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使用的Shapefile格式的文件。将一幅CaD格式的文件导入arcmap中,在arcmap中即自动被转换为*.dwg格式的点文件、线文件、多边形文件。利用arctoolbox,分别将CaD(*.dwg)格式的点文件、线文件、多边行文件转换为Shapefile(*.shap)格式点文件、线文件、多边行文件,并导出转换后的文件,分别存储于3个图层中[5]。

2.1.2图层拼接

利用acrtoolbox的apend(追加)命令,分别将103幅Shapefile格式的点文件、线文件、多变形文件拼接为一幅Shapefile格式的点、线、多变形图层文件。

2.1.3提取有效数据

已经拼接好的一幅线文件图层包含水系、行政区界、公路等空间实体,点文件图层包含居民点、取水点等空间实体。分别在线文件中提取出水系、行政区界、公路作为单独的Shape文件,在点文件图层中提取居民点、取水点作为单独的Shape文件。

2.1.4栅格数据矢量化

将调研所得的图片经扫描成为*.jpg格式的图件,即为栅格数据,导入到arcmap中,通过“影像配准”工具,配准到与1:1万基础地理数据相同的坐标系,通过手动录入的方式,对栅格数据进行矢量化,例如提取出主要工业污染源分布图层、涵闸分布图层、监测断面分布图层等。将以上所有图层导入到arcGiS9.3,建立空间数据库。将从基础地理数据提取出的潜江市的水系图层及行政区划图层导入arcmap中,见图1。

图1潜江市水系图

2.2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采集来的调查数据存储在excel表格中,导入mcrosoftaCeSS2003数据库,并建立主键,建立属性数据库[6]。矢量空间数据库中,对每一图层,添加字段,并确定主键。将属性数据库与矢量空间数据库相关联。水环境功能区属性数据库在arcGiS9.3系统中的后台属性数据库见图2。

图2属性数据库

3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对潜江市水系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收集资料以及实地调查方法,结合其现状功能和发展规划,初步划分功能区,在此基础上与当地环境管理和有关部门协商,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确定功能区的大小、范围及级别。并对各功能区进行水质达标分析和主要污染源调查[7]。

目前潜江市水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有Ⅱ类水环境功能区、Ⅲ类水环境功能区、Ⅳ类水环境功能区、Ⅴ类水环境功能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不同水环境功能区用不同颜色表示,可以一目了然的将不同水环境功能区进行划分。并且将水环境功能区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环境功能类型、功能区划)相关联,可以随时查询各水环境功能的属性数据。潜江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图见图3。

图3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图

2013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给定水域范围和水文条件,规定排污方式和水质目标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该水域最大允许纳污量。潜江市河网河渠水源排灌时期河网涵闸开放,河道流量较大,一般不低于30m3/s;其他时期涵闸关闭,河道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流速缓慢,流量明显减小,降至不到6m3/s,有些河渠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因此,针对潜江市不同时期两种不同的水文特点,对潜江市闭闸期和排灌期分别计算其水环境容量[8]。根据存储在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中,各河渠水文特征、水质目标、排污方式,采用一维水质河流模型,确定了各水环境功能区水环境容量,扣除入河污染物量,得到各纳污河渠剩余水环境容量,作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依据。各水环境功能区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存储于水环境信息数据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技术,得到剩余水环境容量柱状图,见图4。在此基础上确定各水环境功能区允许纳污量或者污染物须削减量。

5水污染控制措施的确立

根据各纳污河渠剩余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潜江市中干渠剩余水环境容量为负值,其他河渠剩余水环境容量虽为正值,但都较小。根据调研所得资料,潜江市境内包含大小乡镇共10余个,目前仅建成城东污水处理厂和城西污水处理厂。根据《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到2020年,潜江市将建成市政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共14座,计划截止至2015年,在周矶兴建潜江市新区污水处理厂,在潜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城北污水处理厂,在江汉盐化工业园兴建江汉盐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远期(至2020年)在王场、浩口、张金、熊口、龙湾、老新、渔洋、后湖农场、运粮湖农场等几个重点乡镇新建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处理厂要采取二级强化处理工艺,去除有机物质和脱氮、除磷,建设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环境监管,以保证处理后的污水达标排放。并配套建设污水截排管网,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规划污水处理厂属性信息存储于水环境信息数据库,并制作出污水处理厂分布图。见图5所示,可以清楚地获得规划污水处理厂的分布信息,并查询其属性信息[9]。

图4潜江市排污河渠剩余水环境容量示意图

针对纳污河渠排灌期和闭闸期流量差异大,人工调控水平高的特点,对中干渠、东干渠、百里长渠、汉南河等纳污水体,在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水充盈河渠,利用水体的稀释和自净能力净化污染物,增加水环境容量。因此,以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建设为契机,在潜江建设“引水活城”工程,加大从汉江引水量,合理分配和调度,将江河湖渠联通起来,提高地表水体纳污能力。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工具,制作了“引水活城”项目的路线图,见图6,使规划措施更加直观。

图5污水处理厂分布图

图6“引水活城”项目路线图

6结语

本研究以湖北省潜江市河网为例,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辅助应用。在arcGiS9.3的环境中,完成了将水污染控制规划涉及的空间数据(如河流位置、排污口位置、监测断面位置、污染源参数)及其属性数据存储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并实现了水污染控制规划成果的可视化显示、查询和统计,为潜江市水环境数据管理和水污染控制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10]。

参考文献:

[1]涂新军.水污染控制规划与GiS[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9,21(4):38~40.

[2]陶增才,王淑娴,童张洁,等.GiS技术在南宁水环境规划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第3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化学工程学会,2006.

[3]王疆霞,李云峰,徐中华.GiS技术及其在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J].西北地质,2003(6).

[4]王浩,沈宏.GiS技术在淮河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水文,2005,25(1):42~45.

[5]任东风,徐立军,才艺.CaD到arcGiS数据转换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25~28.

[6]何强,翟傻,龙腾锐,等.基于GiS的凤嘴江水污染控制规划数据库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1,23(3):29~32.

[7]丁福荣.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24,26.

[8]叶紫,陈伟亚.江汉平原河网区河渠水环境容量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29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