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十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十篇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5:03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FDi);逆向知识溢出;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3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眼于发达国家市场,采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展开跨国经营。据《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的oFDi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中国oFDi目的地分布高度集中,为美国等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地理位置上接近知识密集区域,学习并掌握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目前学者的研究大多只限于狭义的逆向知识溢出,即母公司与东道国子公司之间的知识流动。基于此,本文从广义的方向研究逆向知识溢出机制,将oFDi分解成知识吸收―知识转移―知识溢出三个阶段,分别论述三个阶段的知识传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图1),结合案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剖析oFDi的母国效应。

1oFDi逆向知识溢出机制

1.1知识吸收

1.1.1知识吸收机制研究

发达国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地。我国企业通过对美国等技术密集型国家的投资,建立研发分支机构,接近发达国家R&D资源,进入所在产业技术聚集区。首先,处于东道国产业集群内,海外子公司会与东道国相关机构互动。比如,聘请当地高素质科研人员,提升公司科研水平,实现隐性知识转移。与当地科研机构、大学等中介机构合作或者与同行企业构建联盟等,一方面,降低母公司的科研成本,以更少的成本获得东道国高新技术,即给母公司腾出更多的资源用于公司内部核心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双方知识共享,通过学习、模仿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和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等,获取新知识。其次,子公司嵌入东道国产业链,参与当地上下游关联产业的活动也会产生知识流动。如在采购环节,子公司采购更高质量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学习模仿该材料制作的相关知识;销售环节,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销售模式、分销渠道,子公司消化吸收后传递给母公司,促进母国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主要通过技术流动效应、模仿示范效应和人才流动效应三个途径实现知识吸收。

1.1.2知识吸收影响因素

在进入东道国产业链,实现上述四个效应的过程中,子公司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本文从东道国和子公司两方面分析。

(1)东道国方面影响因素:①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水平。人才流动效应主要是通过对东道国高素质人才的利用实现的。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子公司获取的知识就越多。②东道国的技术支持力度。技术流动效应主要是通过与当地的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合作实现,学习和模仿东道国先进知识。东道国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越多,则子公司获取知识越多。③东道国市场环境。东道国市场越开放,越容易接受外来企业,即投资企业更容易嵌入东道国产业链,获得溢出知识越多。

(2)海外子公司方面影响因素:①子公司的消化吸收能力。Cohen与Levinthal(1990)指出企业要想利用自身组织之外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先对自身的“吸收能力”进行投资,不断加强自身的吸收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不仅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这就是研发的双重效应。②子公司对外投资方式。相对于独资形式的走出去战略,合资型海外子公司研究和开发的技术能更好地适应东道国要素禀赋和消费者偏好,增强跨国公司产品竞争优势。③嵌入产业链程度,即子公司对其业务伙伴的依赖性程度。子公司对东道国产业链的嵌入能力越强,嵌入程度越深,获得东道国先进知识的可能性越大,消化吸收业务伙伴的隐性知识越多。

1.2知识转移

1.2.1知识转移机制研究

知识转移是指海外子公司成功获取东道国先进知识后,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设计或者制度安排将获得的专利技术、研发成果、研发信息等逐渐转入母公司的过程。陈菲琼、虞旭丹(2009)认为收益反馈机制主要是因为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扩张,而人员流动机制是指投资企业通过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人员调动来实现知识在母子公司之间的转移。本文从知识的特性: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角度探讨知识转移过程。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文献资料传播的,容易被人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正好与显性知识相对,指我们难以言诉的知识,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简言之,知识转移就是发送方将知识处理、转化成母公司可识别模式,然后通过研发要素吸纳、文档资料、人员流动或座谈访问的渠道传递给母公司,母公司辨认知识、接受知识的一个过程。

1.2.2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本文从知识发送方、接收方和发送过程三个角度分析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1)子公司转移知识意愿和能力。子公司是知识转移的源头,其转移知识的主观意愿是影响知识转移质量和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转移知识的能力就是识别、描述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对隐形知识的识别。子公司知识转移能力直接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成本和效率。(2)母公司对知识认同感和接受意愿。子公司成功发送知识之后,母公司要对传递的知识进行识别、吸收,如果母公司认为子公司转移的知识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转移成本,则母公司越容易接收子公司的知识,对知识认同感越强,接受意愿越大,更易主动学习,转移效果越好。(3)组织文化与组织结构。文化的差异是跨国企业并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文化的不同,导致两国管理者管理思维、管理方式的不同,公司组织结构的差异。如果子公司员工对母公司管理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就容易降低双方交流的意愿,影响知识转移效率。文化冲突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企业并购的失败。

1.3知识溢出

1.3.1知识溢出机制研究

母公司成功接收子公司传递的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后,在国内对传递知识进行运用整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国内的母公司同样处于一个社会网络环境中,需要不断与外界的其他企业开展经济业务往来,这就出现了知识溢出的阶段。母公司所获得先进知识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为避免被市场淘汰,国内同行的其他企业不得不学习、模仿、改进先进知识,从而形成了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即所谓的竞争激励效应。人力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知识型人才的流动,内含于人才的隐性知识也会随之流动。所以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员工薪酬、增加福利、合理安排作息等方式保留企业员工,或者挖掘竞争对手的高技术人员,获得外溢知识。

1.3.2知识溢出影响因素

(1)技术壁垒。根据邓宁“oiL”优势理论,企业都不愿意将先进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在行业内传播。所以,技术壁垒是影响知识溢出的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长期享有先进知识带来的超额利润,就会对自己拥有的知识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知识在国内传递的中断,国内企业无法获得跨国企业的先进知识。

(2)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人力资本存量。无论在哪个环节,知识接收方的吸收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跨国公司先进知识的模仿学习只是提升企业能力的开始,对所模仿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关键,否则知识接受方永远只能处于追随者的角色。

(3)企业之间知识水平差距,地理位置远近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等也会影响知识溢出效果。一般而言,企业之间知识差距越小,企业越容易吸收母公司知识;越接近母公司,信息失真度越低,越容易把握该领域发展动态;政府支持力度越大,溢出效果越明显。

2基于上海电气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案例分析

通过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上海电气走上了国际合作、跨国经营的道路,从以前技术相对落后、业绩长期亏损的状态发展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上海电气的海外投资涉及到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多个发达国家,并购的对象都是相应领域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对于上海电气的海外投资方式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是跨国并购,另一方面是海外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建立合资企业。上海电气的飞速发展大部分源于跨国并购。2002年到2004年上海电气集团先后分别收购了日本秋山印刷机械株式会社、德国沃伦贝格机床制造公司和日本池贝株式会社。2010年,上海电气又斥资16亿美元收购全球三大印刷设备制造商之一的美国高斯国际集团。跨国并购给上海电气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收购日本秋山机械成立秋山国际,缩短了上海电气与国外企业18年的技术差距。收购德国沃伦贝格公司,打入了欧洲市场、吸收重型机床技术等。上海电气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收益,那么是怎样成功吸收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动力?

首先,知识吸收是上海电气获得先进知识的起源。观察上海电气的收购案,发现上海电气所收购的企业都来源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相对注重研发能力,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2012年全球it企业研发投入前25家中,美国占了10家,日本7家。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对国内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东道国优越的人力资本水平为上海电气的知识吸收开拓了良好的开端。接近东道国先进知识密集区,通过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时把握研发动态。通过技术流动效应、模仿示范效应、人才流动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吸收东道国先进知识,为知识转移储备力量。例如收购后的秋山国际推行“属地化管理”,采用日本籍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吸收保留了原日本秋山130名优秀工程师、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一方面使并购后的秋山国际通过这些技术工人学习模仿秋山机械先进的印刷机技术,另一方面为秋山国际树立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上海电气还在日本东京成立“上海电气研究中心”,分摊研发费用的同时,为知识交流构建平台。在收购高斯国际后,上海电气利用高斯国际与配套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和分工合作关系,承接跨国公司业务外包和oem,取得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

其次,知识转移是逆向知识溢出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知识转移主体的意愿与能力,决定了母公司知识吸收存量。上海电气所收购的企业在专利技术上都拥有很强的实力。秋山机械作为全球六大单张纸设备制造商之一,拥有独创的双面印刷技术,能生产双面全色胶印机。沃伦贝格公司专攻大规格数控机床,拥有多项专利,在欧洲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子公司先进的技术正是上海电气所需求的,通过并购,上海电气获得了大量的产品专利、先进的印刷机械制造技术等,同时也获得了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对于产品专利技术,母公司成员通过文献资料学习,实现知识在母公司内部的转移;对于优秀研发团队,上海电气充分利用挖掘他们的潜在知识,传播隐性知识。在对秋山国际的管理上,上海电气保留了日本秋山的企业文化,并且采用“属地化”管理模式。上海电气旗下子公司――光华公司先后委派技术、管理和装配等专业人员到秋山国际对口学习,同时邀请秋山国际业务专家到光华公司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在充分尊重日本文化下,上海电气有效的通过学习模仿吸收了日本秋山的知识。上海电气还将沃伦贝格作为电气集团重型机床行业的国际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中方委托培训和德方来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集团培养优秀的制造工艺人员。集团更是从德国、日本引进一批世界顶级的加工和检测设备,引入秋山国际的新工艺,为集团节约了大量的研发成本。

最后,知识溢出是跨国并购中最后一个环节,跨国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后,以模仿示范、竞争激励等方式溢出知识,实现国内产业水平的升级。2006年,秋山国际株式会社协同武汉三印公司在武汉举办“双面精彩,一气呵成!――武汉三川引进秋山胶印机汇报交流暨秋山国际胶印机全国巡演(武汉站)”,提高秋山国际知名度的同时也在武汉市传播了秋山国际的胶印机技术。秋山国际还定期举办客户经验交流会,分享用户使用秋山Jprint的体会。国内印刷企业通过模仿学习和人员交流实现知识从秋山国际向本企业的转移,即知识溢出效应。再比如,2013年上海电气与上海斯凯孚签署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双方优势互补,从产品供应到技术升级,从人员培养到市场营销全领域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全方位人才,通过人员的交流与培养,能最优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和转移。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跨国企业逆向知识溢出三个阶段的发展机理是不同的,分别对应不同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知识传递路径。只有在对各阶段的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企业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自身竞争实力质的提高,给我国产业的发展带来先进的知识。结合理论与上海电气跨国投资的成功案例,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良好的文化整合。企业并购整合最难的莫过于文化整合。因为文化整合涉及到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的改变,企业必须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文化整合的好坏决定了并购企业未来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2

【摘要】本文探讨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对发动机电子控制、底盘电子控制和车身电子控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从电子控制技术对汽车智能化上的巨大推动、助力汽车自动调速和自动化高速公路建设、为汽车移动化办公提供基础和多通道传输技术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地盘电子控制;发动机电子控制;助理汽车自动调速

1.引言

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汽车的技术性能,为汽车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增加了汽车驾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为驾驶员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环境。同时,在人们更加注重环保的今天,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对于降低汽车尾气污染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电子控制技术已经融入到了各种类型的汽车发展之中,并对汽车技术创新、设计创新与外形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现在的汽车已经融合了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多种技术,是各种先进技术的综合产物。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分立电子元件控制、集成电路控制以及微型计算机控制。表1所示为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发展历程。

 

2.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构成与原理

2.1发动机的电子控制

2.1.1电子控制喷油装置

电子控制喷油装置(eFi)能够自动保障发动机的最佳工作状态,在保证发动机功率的同时节省燃油,降低污染。当发动机发动时,电子控制单元(eCU)通过处理传感器传来的的进气温度、工作温度等参数,对喷油量进行调整和正时,保证发动机达到最佳的工作效率,提升其综合性能。

 

2.1.2电子打火

电子打火装置(eSa)可以将发动机相关传感器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最佳的点火时间,优化点火特性。该装置能够帮助发动机获得良好的点火提前角,以达到节约燃油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2.1.3废气再循环系统

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执行元件为数控式eGR,能够对再循环至发动机的废气量进行有效而精准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减少环境污染。

2.2底盘电子控制

2.2.1微机控制自动变速器

微机控制自动变速系统有很多类型,如电控液力变矩式自动变速器、电控恒速行车系统和电控多级齿轮变速器等。微机控制自动变速器(eC-at)的输入信号为车速与节流阀开度,其经过微机处理后将结果输送给电磁阀,从而控制油压回路。以油路的通断调节变速阀,从而控制变速。该项技术使得锁止控制不必依赖于油压,确保在所有档位都能实现锁止,并减少锁止冲击,锁止能够精准控制。

 

2.2.2防抱死制动系统

电子控制防抱死装置(aBS)设置的目的为实现汽车制动的瞬态控制。汽车在行驶状态,能够在紧急状态下获得车轮的最好制动,确保汽车方向稳定性良好,防止侧滑带来的危险。aBS有三种类型,即车轮减速度控制、车轮滑移率控制,还有就是两者的综合控制。车轮减速度控制的aBS,其由三部分组成:车轮速度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器和电子控制装置。当某个车轮输出抱死信号,车轮速度感受器对电子控制器发出信号。电子控制器对信号作出判断后,对电磁阀发出指令,通过减缓制动力增长的方式阻止车轮抱死的发生。因此,采用aBS能够有效防止抱死的发生,确保了驾驶员对方向盘的有效控制,通过操控方向盘转向,避免与障碍物碰撞。并且电子技术赋予了其对于地面摩擦力最佳控制,有效缩短了制动长度,避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侧滑发生。

 

2.2.3电子转向助力系统

方向盘的操纵轻重与行驶条件相关,当处于车速较低以及停车状态下时,方向盘操纵厚重;处于中等速度时,方向盘较为轻快,并随着车速升高而操纵更加轻快。驾驶员在高速行驶时,很容易出现驾驶不稳定的情况;在低速时,也容易出现控制不易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之下,动力转向系统出现了,以帮助在不同驾驶条件下获得最佳的方向盘操控力度。若电动转向助力系统发生故障,其自我修正功能将会工作,将电动机输出电流断开,并点亮报警灯以通知驾驶人员。

 

2.2.4适时调节自适应悬挂系统

电子控制悬挂系统(temS)有空气式与液压式两种。空气式即通过密封在气室中的空气做弹性体,并通过微型计算机对行车条件进行计算,以获取最佳的车辆高度、弹力常数转换和衰减力等。其工作原理为在空气压缩机的帮助下获得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在空气弹簧与减震器的气室中工作,对车辆高度进行调整。该系统能够帮助驾驶员进行控制,保证行车的稳定性,保证驾驶员的安全,并提供舒适的驾驶环境。

 

2.2.5常速巡航自动控制系统

巡航控制系统(CCS)能够在驾驶员没有操纵油门踏板的情况下,保持汽车在驾驶员设定的目标车速上行使。驾驶人员通过选择使用加速、减速、恒速以及恢复原来速度等控制功能,计算机对于接收到的指令进行计算处理,获得最佳效果。若驾驶人员开启恒速控制功能,微机以驾驶人员的设定进行恒速行使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设定速率可能与实际车速有所差异。微机通过单片机进行比较结果的补偿,通过补偿电路对执行部件进行控制信号的输出,执行部件根据指令进行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变化。

 

2.3车身的电子控制

2.3.1汽车的电子灯光控制系统

常见的有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通过感受前照灯照明范围内的车身动态,对汽车进行判断以明确其行使状态,并能够对灯光进行有效调节。而且,当会车时,能够对车灯亮度进行调节,开启防眩功能,避免因为灯光引发的交通事故。

 

2.3.2安全气囊控制系统

安全气囊控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安全气囊、碰撞传感器与充气元件。若汽车发生激烈碰撞,撞击导致的惯性力会激发传感器,传感器对撞击强度作出判断后向充气元件发出信号。当撞击力度超过预设值,充气元件启动,释放大量气体到气囊中。当乘员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撞击气囊,气囊又会吸收冲击,并漏气变软。这种设计是为了缓冲乘员的身体惯性,避免产生硬性伤害。当然,其防护效果也与是否使用安全带有关。从人性化的角度,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将安全气囊运用到汽车中来。

2.3.3自动空调控制系统

汽车内自动空调控制系统通过eCU对车内环境进行检测,获取温度、辐射、温差以及发动机冷却水温度信息等,从而对车内温度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状态,是驾驶员和车内乘员获得良好的乘车体验。于此同时,将相关信息展示到仪表盘,并未驾乘人员所获取。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3

【学科特色】

学院目前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包括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建设与运营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技术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

学院专业设置体现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结合、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力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设备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旨在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强弱电兼顾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电气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教学平台以及“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实验室(部级)”、“武汉雷电防护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级)”、“高电压大容量开关电器研究开发平台”和“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学院下设高电压技术研究中心、电力系统研究中心、电机与电力电子研究中心、基础教学与实验研究中心。教育部防雷与接地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以及湖北省雷电安全防护与检测中心(筹)等单位挂靠电气工程学院。学院内部通过团队管理模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形成了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分析、智能电网、电磁场分析与高压电器、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电能质量以及柔性电力技术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同时设有电气工程学科平台课程、电工电子、电机学、电磁场、信号与系统、计算机与通信、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新能源、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等11个教学团队。

学院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技术训练中心、电力工程专业训练中心、高电压实验大厅、户外220kV试验变电站、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RtDS数字仿真实验室、新能源发电平台、智能电网示范平台。其中与电子信息学院等共建的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为部级电工电子示范中心,电工技术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开设电工实践技能训练。

【学科实力】

学院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有9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近三年,学院承担了部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高达2.1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发明专利2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8本,10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556篇,被SCi收录论文35篇,并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才培养】

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高电压交直流输电、变电、配电和供电技术,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维护、自动控制及保护,电能转换与优质、高效应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电子、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电气信息工程领域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掌握电工与电子基础理论、系统分析与控制理论、电气工程基础理论、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技术、电能变换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较为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适量的人文社会和经济管理知识。要求学生具备电气信息工程领域技术分析、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220余名,本科生340余名。从2006年起,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办了“3.5+1.5”本硕联合培养教育项目,前三年半在武汉大学学习,后一年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毕业可获得武汉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南洋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已有153名同学参加了此项目;2012年又先后与日本上智大学、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签订了“2+2”本科生培养项目,学生前两年在武汉大学学习,后两年在日本上智大学或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学习,毕业可获得双方学士学位。

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支持并多方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数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多项大型赛事,借以多元化的教学培养方式来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就业竞争力,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此外,学院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开展“小亭爱心支教”等志愿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4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对化石能源的过渡依赖使世界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据世界能源署公布,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占到了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81%,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9%。如何控制因对化石燃料的过渡依赖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及寻找可替代能源已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共同难题。

   就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政策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耗、确保能源安全及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美国、英国、法国及其他国家内部都展开了激烈争论。。尽管并未就所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认为有关鼓励发展低碳技术和使用新能源的政策应是应对上述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修复和紧缩,并推动新的产业革命以实现跃迁。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重大科技创新和新的主导产业,即存在“创造性破坏”的机遇。与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息息相关的新能源产业,将是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率先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将有利于一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能源安全、气候问题谈判和全球规则制定方面占据制高点和主导权。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以促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微流体动力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重点领域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同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对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进行梳理,并分析可能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说明美国新能源政策出台的背景,第二部分将重点介绍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其可能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美国新能源政策出台的背景

   能源消耗过高一直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美国能源消耗一直居高不下。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统计,早在1972年,美国能源消耗就已超过120亿吨油当量,约占当年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28%。尽管此后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消耗的增速放缓,但由于基数太高,2006年的能源消耗仍然接近160亿吨油当量(见图1)。

   “能源饥渴症”使美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供应压力。同时,世界能源消耗急剧增加,2008年全球能源消耗水平接近1972年的两倍,达到了850亿吨油当量,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再增加一倍。这使得美国的能源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寻找新的能源供应渠道已成为美国21世纪的重大挑战。

   与能源相关的另一重大挑战是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根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和统计,从1850年至2005年的155年间,全球共排放二氧化碳11222亿吨,发达国家共排放了806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72%。而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能源消耗大国,人均碳排量高居世界首位,达到了19.78吨,这使小布什政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回避国际气候谈判所提出的减排义务。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美国的这一立场无疑使其失去了道义制高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也为美国解决能源气候问题、实施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奥巴马政府认为,“利用太阳、风力和土壤为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是一条解决能源和气候问题、实施结构调整的正确道路。

   自“阿波罗计划”开始,美国就已开始了太阳能技术的研发,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技术已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新能源产业雏形已成,这为美国大规模实施新能源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新能源政策可以作为经济刺激方案的一部分得以迅速出台,不仅有利于加快美国新能源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美国经济的尽快复苏。为此,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供给和需求的激励措施,欲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引擎,拉动就业并实现美国经济快速复苏,调整能源供给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增加新能源供给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技术创新以推动新的产业革命和美国经济转型,从而重构美国国家战略优势,占领后石油时代的经济制高点。

   二、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内新能源产业刺激政策

   (一)提高联邦财政拨款预算,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在削减用于能源研发的预算拨款,。但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和水电却一直是美国能源研发投入的重要领域。2006年,美国联邦财政对风能的研发预算提高了27%,太阳能提高了87%,生物能提高了118%。2007年,地热和水电研发预算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50%。

   2009年,美国再次大幅度提高了对能源研发的预算拨款,包括《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提供的140亿美元在内,直接用于新能源研发的预算拨款达到了190多亿美元。根据2011财政年度的预算报告,美国还将继续增加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其中美国能源部用于新能源研发的费用就达到24亿美元,包括用于太阳能研发的3.02亿美元,生物能源研发的2.2亿美元,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的3.25亿美元,用于建筑节能技术研发的2.31亿美元。

   (二)提供各项激励措施,促进新能源投资和生产

   为促进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美国通过税收优惠、加速折旧、直接补贴及融资优惠政策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扩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和生产,增加新能源供给。

   1、税收抵免

   税收抵免是联邦政府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主要的经济措施。联邦政府会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税收抵免的覆盖范围、抵免额度不断予以调整。

   (1)投资税收抵免

   《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允许企业对符合条件的用于风能、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能项目等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制造、研发设备的安装、设备重置和产能扩大项目,按照设备费用的30%给予投资税抵免,企业用于太阳能发电和地热发电的投资可以永久享受10%的抵税优惠。

   《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还推出了“有限高级能源制造项目”,该项目计划投入23亿美元,在新能源企业建造、重新装配或扩建那些用于制造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的制造设施时,对企业的投资提供30%的额外税收抵免。有资格获得该项目额外投资税收抵免的资产和设备包括设计用于从太阳、风和地热矿床生产能源的资产和设备;用于电动或混合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微型涡轮机或能源存储系统;支持断续可再生能源来源传输的电网,包括此类能源的存储;设计用于获取和隔离二氧化碳排放物的资产;设计用于精炼或混合可再生燃料或生产节能技术(包括节能照明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的资产;符合条件的新型插电式电动车辆,包括电动摩托、发电机和功率控制部件;及设计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其它高级能源资产。

   (2)生产税收抵免

   新能源企业生产抵免可以追溯到《1992年能源政策法》和《2005年能源政策法》,这些法律根据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对可再生电力生产给予税收抵免。该政策此后几度调整,奥巴马政府延长了此项税收抵免的优惠时效,并提高了相应的抵免额度,风能、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能项目自投产之日起10年内,企业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可享受从当年的企业所得税中免缴1.5美分(1992年美元指数)的优惠待遇,目前税率为2.1美分/千瓦时。《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法和再投资法》还规定,生产能力小于6000万加仑的小型燃料乙醇生产商和生产能力小于1500万加仑的小型生物柴油生产商,每生产一加仑生物柴油或燃料乙醇,即可享受0.1美元的税收抵免。

   根据替代性汽车税收优惠政策,美国联邦政府还向特定类型节能汽车提供生产税收抵免。企业生产的前6万台新能源汽车,可以获得高额税收抵免,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可以获得8000-40000美元不等的税收抵免,混合型汽车和轻便卡车,根据汽车性能的不同,最多可获得3400美元的税收抵免。

   从2009年开始,插入式电动汽车可以获得2500美元的基本税收抵免,对效能超过4千瓦时的汽车电池,还额外提供417美元每千瓦时最高可达5000美元的补充税收抵免。

   美国通过税收抵免政策,有效降低了美国新能源企业的实际税负,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发现,在现有的税收抵免政策下,美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实际税率为负,其中核电建设项目的实际税率为-99.5%、风电为-163.8%、太阳能发电为-244.7%。

   2、直接补贴,

   美国财政部和能源部利用《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的拨款,采取直接付款而非税收减免的形式,对5000个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设施进行补贴。同时,美国联邦政府还通过国会年度拨款给公共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和农村经营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进行补贴,即每生产1千瓦时的电量补助1.5美分。《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还授权财政部成立可再生能源基金(RenewableenergyGrants),对2009年、2010年投运的或者2009年、2010年开始安装且在联邦政府规定的税务减免截止日之前投运的用于风能、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和微流体动力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的设备投资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补贴金额通常为符合条件的设施投资的30%。基金项目由纳税主体申请,不纳入获益者的应税收入。

   为鼓励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燃料补给设施,《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还提高了对新能源汽车燃料补给设施的补贴,即符合条件的设施可享受的补贴金额从成本的30%增加到50%。此外,同一设施的补贴上限从3万美元增加到5万美元,其中氢燃料补给设施的补贴金额上限甚至达到了20万美元。

   除联邦政府补贴外,美国各州也根据本地区新能源发展情况,制定了州政府一级的补贴措施,如加州政府出台奖励政策,对获得新型储能系统资格(aeS)的供应商提供每瓦2美元的补助。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问题应用

一、前言

电气工程和电气自动化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有电子、电工、计算机工程和自动化等学科及综合,电气自动化属于传统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性专业学科,目前很多岗位都要求具备本专业的技术人才。强弱电的相互结合、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重要特点,从而实现大型生产中智能型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电气自动化。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现代电器设备就已经发展为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叫配电综合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二、电气工程和电气自动化概述

电气工程是如今高新技术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也是现代科学领域中研究的十分热门的学科。目前最有成就的就是电子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且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电气工程的发展已经能够从一定意义上表现国家的科技水平。电气自动化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简称,应用范围十分广,从电气开关的设计到科技航天研究,都会应用到电气自动化。电力发展也很大程度的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电力应用的深化和发展,促使在当今时代电气自动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生活现代化的标志。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1.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以电网调度的打印设备、工作站、中心服务器、大屏幕显示器和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都是通过电力系统专门的局域网在系统的可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夏季电网调度中心,以及测量控制设备等终端实现自动化系统。在现在的电网调度领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作用十分重要,主要包括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评估、根据数据对电力负荷的分析和预测,以及在此前提下实现发电控制和经济调度的自动化,但是一般情况下,只有省级网上的电网才会允许这样做。电力工程在生产过程中,对数据实施收集、处理和监控是核心内容,获取数据后对电网运行情况和安全情况进行掌握,能够更好的控制现代电力市场的需求。

2.电厂分散测控系统

多数在发电厂中的分散系统都利用分层结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由高速数据通讯网、以太网、过程控制单元、运行人员工作站及工程师工作站等构成。其中过程控制单元由可溶于配置的主控模件和输入输出模件构成,而主控模件是通过冗余只能输入输出及其总线模式来实现通讯的连接。既可以用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有过程控制单元,也可以直接接收电气量、热电阻、开关量、现场变送器和脉冲量等多种信号,通过运算处理之后,实现对设备运行的参数和状态进行显示,并打印和输出信号,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对运行机构的直接驱动,并且对生产过程中的检测、联锁保护和控制有很大帮助。运行员工和工程师工作站利用的是人机接口,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接收由工作站发来的指令,其二是运行员工工作站发送信息,这两种方法都能实现控制机组运行状态金控和操作人员监视。还有一种是工程师工作站,主要为工程师提供各种设置,并对系统组态的诊断和维护方式进行修改。

3.变电站自动化

在电气工程的变电站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为了加强监控能力,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代替了人工坚实和电话及人工操作,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原因,并且该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提高变电站运行效率和水平。也就是说,实现变电站全面性多层次的监视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效率,并实现高效率的控制,这就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变电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利用全微机化的先进设备代替原来使用的点此话设备;操作监视利用计算机屏幕形式;计算机电缆传输数据的形式被电力信号电缆接收数据来代替;自动化的管理和统计变电站的各种数据。对于上述总结出的变电站的自动化应用是很容易发现的,在当代的电力生产中,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也能够满足和适应变电站的各种任务和操作,从而形成了如今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四、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及可能要面临的问题

电气自动化应用领域很广,如电器开关、飞机汽车生产等,那么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就应该有全局思考。首先是向核心竞争力方向发展,我国应该投入雄厚的资金用于电气自动化的创新和研发;其次是向电器智能化发展,如自动控制、CimS、机器人和专用集成电路等方面。

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筑行为中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及配套管路行为中的建设管理活动都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实际情况确实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铁路部门、水利部门及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交叉对相关的建筑项目进行管理。这样看来现有的这些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及时更新,并不能适应现在的实际情况,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组织机构设置不统一,没有落实相关法规政策等等。为了更够更好地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应该做出适当更新,在适合我国发展特色的情况下适当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取长补短。在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之下,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事业一定会得到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为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五、结语

总之,电气自动化运用在电气工程中,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已经成为电气工程技术的重要支柱。现代化、国家化和全球化的科技发展背景下,电气自动化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并且有了很大的变化及快速的发展。上述对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鹏,罗继承.谈谈数控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0,(03).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6

工业电气自动化主要是针对产品的选材、加工、装配等工序,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工业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还是需要一定的加强。我国的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水平与国外工业电气自动化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就当前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状况而言,我国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产品还是处于中低档的产品。随着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工业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系统虽得到了深入发展,但是其没有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针对发展,几乎所有工业项目都是采取的一个集成控制系统,这往往与工程的实际需要相违背,根据已有的技术进行系统设计,但是系统模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且我国对工业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的设计并没有创新性,多数都是引进国外的设计,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如果要进行工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创新设计则会消耗过多时间。工业电气工程以及自动化系统在网络布线以及应用软件设计上还存在以下问题:网络控制技术不佳、软件设计时间过长、系统安全性低等,对系统成功运行直接产生影响。此外系统运行的网络结构复杂,难以操作,应用起来容易因为操作不规范对系统稳定性造成一些干扰,再加上控制技术所需要的精确性、准确性与网络构架的复杂性。

2工业电气自动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情况

2.1数字技术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

航空市场发展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就我国当前的航空市场现状而言,已经存在许多的航空巨头,但是我国实际的航空技术水平与国外航空技术水平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尽管随着我国航空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对于一些高科技技术缺乏相应的自主创新产权,多数需要依靠国外技术。对于大多数的航空机械加工都是需要高精度的工业技术来实现,但是我国明显还是无法实现的,如果通过人工也是无法实现的,实际航空机械器件所使用的合金就是我国当前工业技术无法实现的,所以加强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航空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

2.2数字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使用量不断提高,这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我国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生产水平要想满足当前汽车工业的发展,应加强数字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提高汽车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我国汽车工业加工效率,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发展汽车工业的柔性生产线,此外,还需要结合虚拟工业技术、集成控制技术等。

2.3数字技术的高性价比

把数字技术大量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业电气中去,从而实现工业电气自动化,这样就能够让设备实现最大化地高效运行等智能化工作状态。运用数字技术能够实现设备数据资料收集一体化等功能,实现设备智能化控制和工作。数字技术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例如,用仪器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中的测试、样品分析定位,在线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这样就能够在设备收集的数据和分析出的数据之间进行很好的比较和分析,并且还可以运用多项数字技术来进行多设备之间的数据收集和相互比较,这可以大大节约因为多设备数据量大而造成的工作量大容易失误等问题。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大大提升设备的精确度,实现最大化的设备性价比的提升。

3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加强应用数字技术对于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在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中,数字技术主要用于智能化系统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控制各个模块进行工业生产,对于工业效率的发展需要重视应该数字技术。在未来数字技术主要是用于智能化控制,例如电机参数的自适应控制、自动识别负载控制、自动选型控制等智能化控制,所以数字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向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只有不断加深数字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影响,才能够推进我国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和创新。

4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7

在教育部组织部分高校和专家酝酿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2009年底,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在与浙江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洽谈校企合作时,提出了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构想。浙江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是世界五百强、国际著名的电力电气设备制造老牌企业法国施耐德电气与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后起之秀浙江德力西集团共同组建的中法合资企业,是中国低压电器行业规模最大的合资企业,是一家针对低压配电以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全面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能源、建筑、工业、基础设施、冶金、航天等行业。2010年3月,浙江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一行专程来校,签订了校企共同举办湖南工程学院“德力西电气杯”校园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的协议。湖南工程学院“德力西电气杯”校园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一年举办一届,每届竞赛活动从3月份启动,历时8个月,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提供竞赛组织经费和获奖作品奖金,由电气信息学院具体承办这一竞赛活动。参赛者遵循“易设计、易生产、易检测、易使用”的原则,针对电气行业或其它行业产品的功能、结构、外观、控制技术、安装、生产管理、生产流程、销售、用户使用等开展创新,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创新主张与设计。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获得合作企业提供的奖金,分别为10000元、5000元和3000元。2010年正式启动“湖南工程学院‘德力西电气杯’校园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以来,这一活动已形成程序化运作模式。1.宣传发动。电气信息学院设立了竞赛办公室,每年3月初在校园网公告,并在校园内张贴30份左右的写真纸质公告,告知竞赛要求与时间安排,同时在各校区悬挂横幅,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宣传发动。电气信息学院每年5月举行历时1个月的科技节,包括往年作品的展示、讲座、交流等活动。2013年5月,电气信息学院承办了以“德力西电气”冠名的湖南工程学院科技节。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欧阳浩康(法国籍)、mCB产品技术总监许利战、研发工程师王晓及公司公关主管专程来校参加了科技节开幕式,并续签了《2013年-2015年湖南工程学院“德力西电气”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协议》。此次科技节首次由企业冠名,精选的30余件(项)曾获部级、省级和“德力西电气”杯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与德力西电气呈送的最新低压电器产品同台展览,1300多名学生参与了各项活动。2.创新设计指导。在竞赛过程中,电气信息学院不定期邀请竞赛活动合作企业或其它企业的研发工程师来校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讲座与指导,也组织校内教师或科技创新热情高的高年级学生举行讲座。与此同时,建立了QQ群、微博、BBS论坛等大学生与企业研发工程师直接交流沟通的渠道。为了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合作企业浙江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还提供了该公司工程师完成的创新设计范例。合作企业对实物作品给予小额资助,资助范围限于电工电子元器件购买、电路板制作费、机械零部件加工费、必需的材料费。从竞赛公告到竞赛结束,历时8个月,有不少教师参与了对学生的指导。3.作品接收与初评。每年10月接收参赛作品。参赛者必须提供设计说明书,作品形式和表达方式不限,可以利用文字、图形、实物、电子媒体等,清晰地表达作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从几届活动来看,参赛作品主要有实物和创意两大类,参赛者都能利用各种形式,清晰地表达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接收作品后,竞赛组委会组织校内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确定入围作品,并在网上公示。公示的目的之一是保护知识产权。比赛对参赛作品有严格的知识产权规定:“入围及获奖作品一经发现存在抄袭或其他侵权行为,主办单位将取消其参赛、入围与获奖资格,收回奖金、奖品及在有关媒体公布其侵权行为。”4.作品终评与颁奖。入围作品公示一周时间后,竞赛组委会邀请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学校专家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入围作品进行终评。每件入围的作品进行ppt介绍、实物作品演示、评委提问与答辩。最后,由评委会(9-10人,其中合作企业技术专家2-3人)讨论、对每件作品独立打分,确定作品获奖等级。获奖作品公示后,举行颁奖仪式,由校企双方颁发证书和奖金。获得一等奖作品奖金10000元,二等奖作品奖金5000元(第4届起调整为3000元),三等奖作品3000元(第4届起调整为1500元),优胜奖500元。

二两大特点:企业全程参与、工程实践创新

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企业全程参与”和“工程实践创新”两大明显特点。如上所述,合作企业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给予经费支持,而且安排专人全程参与。合作企业还特别注重活动的宣传报道,多次指派公司媒体主管来校跟踪报道,除公司内部报刊进行报道外,还在电工行业专业期刊《建筑电气》2012年第11期上做了题为《化繁为简,易难为易———第三届“德力西电气杯”科技创新设计竞赛圆满落幕》的专题报道。校企合作共同举办校园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实践正好契合了“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常规的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相比,校企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工程性”、“实践创新”的特点。首先,这一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体现了合作企业倡导的“易设计、易生产、易检测、易使用”工程理念和“化繁为简,易难为易”的创新设计理念。其次,这一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面向工程领域,面向工程实践,面向工程或工业产品的CDio周期(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针对电气行业或其它行业产品的功能、结构、外观、控制技术、安装、生产管理、生产流程、销售、用户使用等开展创新。第三,这一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特别强调“实践创新”。一方面,竞赛组委会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参赛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开展创新,合作企业也安排了一些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另一方面,历届作品大都源于工程实际领域,一些实物作品制作精美,有很高的工程化程度,甚至可以作为产品样本。例如,第二届(2011年)“德力西电气杯”科技创新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智能视力测试仪》被企业技术专家认为“达到工业产品水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级“卓越计划”班的邹腾同学,2011年暑假在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实习6周,在实践中对公司的产品提出改进方案,设计了一种“新型电器接线端子”,该作品得到公司的高度认可,获得了第二届(2011年)“德力西电气杯”科技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后申请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第四,这一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对作品的评审也体现了“实践创新”价值标准。组委会希望作品采用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新颖的设计手段,针对电气行业或其它行业产品的功能、结构、外观、控制技术、安装、生产管理、生产流程、销售、用户使用等开展创新,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到提出自己的创新主张与设计,最大化突出德力西电气所倡导的“easy”创新设计理念,注重创新理念与实际产品应用的结合,尽可能最大化地实现创新的价值。[2]

三成效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实践运用

作为主流的电视技术,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使人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而想要更好的进行该技术的运用,还要加强对广播电视中该技术的实践运用分析,进而有效推动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1地面数字电视技术

所谓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其实就是利用地面发射和接收设备实现数字信号发射、传输和接收的一种电视技术。应用该技术,需要采用数模转换器实现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转换[1]。在实际生活中,该种转换器其实就是数字电视的机顶盒,能够利用原本的电视机进行数字信号连接,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此外,利用该技术能够利用模拟信号进行信号发送,并通过转换器完成数字信号接收。相较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传输更加稳定,所以能够为受众提供高容量和高质量的节目。

2广播电视中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实践运用

2.1发射天线的运用

在广播电视中运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首先需要做好发射天线的选择。通过发射天线,才能使电磁波发挥辐射功能。而借助电视台装置,数字电视信号能够产生辐射。但在实践运用中,受电磁波方向性和干扰性等因素的影响,信号传输质量会有所降低。所以,还要利用单极化天线进行信号发射,并采用高塔或高山悬挂的方式进行天线运用,以免电磁波传输过程中遭遇阻碍。而相较于垂直极化天线,水平极化天性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但同时也存在近区场强分布差的问题,所以难以在多林和潮湿等环境条件下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还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完成天线的合理选用。

2.2发射地点的选取

在实际运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时,还要做好发射地点的选取。按照要求,天线需要在高层建筑或高山上安装。但实际上,如果安装的位置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就会导致信号质量下降。所以,还要从天气因素角度进行发射地点的选取,以减少雷雨等恶劣天气对信号发射的影响。同时,还要对地形因素进行考虑,以确保信号能够覆盖更广的范围,继而避免信号死角的存在。此外,还应从经济性角度进行考虑,尽量避免信号交叉重叠。

2.3发射频率的设置

在信号发射方面,信号质量将受到发射频率的影响。所以在实践运用中,还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发射频率设置。目前,多数数字电视主要进行LDmoS功放模块的应用,并未开展相关试验确定发射频率,仅仅是为了扩大线性动态范围进行YHF频段的选择。在信号解调方面,我国主要利用芯片实现信号处理,无法满足多径信号发射需求[2]。在这种情况下,随着频率的提升,多普勒频也会随之增大,从而给数字信号运用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广播电视在利用移动设备进行业务接收时,还要将发射频率控制在550-700mHz范围内。

2.4发射场强的确定

在利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实现信号发射时,还要认识到信号能量和信噪比大小与发射场强有关。所以,还要进行发射场强的提高,以便使信号覆盖性能得到改善,从而获得更好的技术应用效果。就目前来看,相较于模拟电视,地面数字电视需要的场强较小。因此,在相同的功率下,地面数字电视能够获得更大的信号覆盖范围和效果。

2.5接收设备的安装

在信号接收方面,运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还要合理进行接收设备的安装。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采取车载安装方法,比如在公交车上进行移动电视的安装,以实现信号的高效接收。但就目前来看,采用移动信号接收方式,将导致汽车承受较大用电压力。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直接进行移动电视终端设备的安装,进而更好的完成信号接收。此外,在电视广播单频网建设中,还应进行GpS设备的安装,以确保系统时钟等信息能够保持准确[3]。安装该种设备,则能使接收设备与GpS卫星保持信号的同步接收,所以能够使信号的稳定性得到保证。但在设备安装的过程中,还应使用具有自动切换功能的设备,以确保信号能够在无法同步的状态下得到及时接收。

3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采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进行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传输和接收,能够使信号得到可靠传输,从而为用户提高更高质量的服务。而在实践运用中,想要达到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目的,还要做好发射天线、发射地点、发射频率和发射场强的管理,并科学进行接收设备的安装,进而获得更好的技术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阿布都米吉提•吐尔洪.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5,6:81+84.

[2]王建生.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组网技术及实践[J].数字通信世界,2015,5:5-8.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9

近两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团队(简称:团队)在承担“挖泥船大口径电磁流量计”、“压力变送器自动化标定设备的研制”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天津市科技支撑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带领团队成员参加“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团队成员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将实现团队成员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为企业发展贡献才智,取得了突出成效。

2013年,在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参与下,团队通过“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完成新产品研发15项,形成新产品销售收入11918万元,实施工艺改进改善10项;申请专利27项,其中发明9项,获得专利授权19项,其中发明4项;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1项、优秀产品奖1项、天津市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天津市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共计5篇。

引进创新要素

院士工作站创新团队通过积极引进创新要素,为中环天仪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是引进院士专家高端人才智力。2012年,中环天仪在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先后柔性引进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李泽椿院士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中国工程院叶声华院士及各自团队。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又引进西门子前高管、国家“”(第三批“外专”)人选、德籍技术专家卡尔海因茨・施密特博士。院士专家带着丰富的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和独到的发展思路,为公司中长期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指导,这也是公司在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引进上进行的一次新尝试,从而开辟了顶尖、高端(外籍)人才柔性引进和落户企业的“绿色通道”。

二是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伴随院士专家而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成果。中环天仪先后引进了德国thies公司超声波测风传感器技术,通过企业消化吸收已实现国产化,并被广泛应用于气象产品;引进辐射传感器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引进该产品基础上,研发了太阳能资源观测站,2014年已用于内蒙光伏电站项目中;引进0.075mm级西门子压力变送器,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0.075mm压力变送器,促进了我国压力变送器产品的更新换代,实现了替代进口产品的目标。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中环天仪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企业产业化条件优势,加强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先后与天津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带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团队为天津理工大学搭建实时工业网路设计实验室平台,实现工业以太网、HRat、wirelessHaRt三种总线的仪表通信,以满足教学要求。与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多通道超声波流量计,对标西门子同类产品,拓展了流量计产品门类。目前公司正在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同承担天津市市级“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项目―高端智能压力变送器自动化标定设备的研制,以实现压力变送器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生产。

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2013年,团队依托院士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7项,在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tRD两线制超声波液位计项目研发中,设计的超声波信号包络跟随技术实现了自动化调整比较器阈值,降低了产品整机功耗。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1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秀产品奖,当年产品累计销售1687台,销售收入924万元。

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大口径挖泥船电磁流量计项目,通过建立磁场分布权重函数数学模型,研究磁场分布对信号的影响,具有磨损报警和励磁断线报警功能,填补了国内空白;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ZpD智能阀门定位器项目,通过建立阀门定位器的数学模型,采用模糊控制和pi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实现了精确的气路控制与快速无超调的控制效果,现已实现自主规模化生产,申请专利1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三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2013年产品累计销售1160台,销售收入781万元。同时,团队还组织开展了产品质量改进改善类型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项目。据统计,活动成果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137万元;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提高电磁流量计打压检验合格率项目,荣获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年度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团队在院士专家指导下完成了天津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项目―中环天仪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项目总投入3324万元,实施完成了基于epa总线技术的智能仪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发平台、智能仪表可靠性测试平台、高精度流量仪表开发测试平台和调节阀动态性能回路检测平台四大试验平台的建设。其中高精度流量仪表检测平台测试口径齐全、精度达到0.1%~0.2%级,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流量仪表检测平台。动态回路检测平台填补了目前国内控制阀部分参数指标检测的空白,对行业和企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院士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2013年中环天仪获批“部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天津市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工业设计中心”。这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还成为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的创新平台。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收获篇10

关键词:LnG 冷能利用 技术 应用 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结构的调整,天然气已成为和煤炭及石油相提并论主要能源,并且将成为未来主要能源之一,LnG是继煤炭、石油之后的又一新兴绿色清洁能源,LnG在制造过程当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在气化过程当中又要将这些能量进行释放,这些能量的回收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非常稀缺的一种特殊资源-冷能利用,对这些冷能进行回收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LnG概述及其冷能技术的应用

1.LnG概述

LnG是液化天然气英文简称,天然气所指的是在气田里进行自然开采的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为甲烷,,在常温常压状态下是气体,通常天然气产地和用户相隔比较远,为了运输及储存方便,就把气田开采出的天然气通过脱水、脱硫、脱酸、压缩等工艺处理,使其液化为-162℃低温液体,也就称为液化天然气LnG了,LnG具有节省运输储存空间及成本特点,并且还有性能高及热值大等特点,LnG进行终端使用时,需要把LnG进行气化,在这个过程里大约会放出830-860kJ/kg的冷能,这些冷能的利用价值、潜力巨大,并且各国均在进行冷能利用技术研究及提高。

2.LnG冷能利用应用发展

LnG冷能利用潜力巨大,不同温度冷能价值是不同,如建筑物空调中,7~12℃冷量制取,其Cop耗电效率要在5以上,而-160℃的低温冷能中的Cop仅需要0.156,当位于-100℃之下的低温冷能时,其经济价值是比较高的,可节省大量低温冷能电力。现在LnG冷能的利用项目均是单一用户,多用户集成项目是比较少的,在现有冷能利用技术里,除了空分利用位于-150℃和-70℃之间,很多用户的冷温位和LnG气化冷能温度的分布是不匹配的,其利用率比较低,使得经济效益不是很高,韩国、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地方冷能利用项目仅有20%左右的LnG冷能获得了利用,而我国LnG进口都要比世界要晚,随着我国能源需要不断增加,LnG进口量的日益加大,如何加强提高LnG冷能利用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的LnG冷能利用技术应用

1.空气分离

以往的空分技术主要方法是经过氟利昂冷冻机及膨胀透平来制冷把空气液化,分离为液态氧气、氮气及氩气等,运用LnG冷能技术能够进行空气分离,通过氮气循环方式进行冷却实现的。通常生产1m3液化空气需要0.756kwh冷却能,可运用LnG低温特点,不仅可以降低建设费用,还能够节省电力消耗,电消耗会降低50%,其水消耗也会降低30%,从而降低了液氧及液氮生产成本,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低成本液氮可应用到半导体器件生产、真空冷阱、金属处理等,运用液氧制取还可以获得高纯度臭氧,应用在污水处理方面。空气分离是LnG冷能利用技术里最常见的,并且被很多国家所应用,我国对这种冷能技术应用也很重视,如福建的LnG接收站冷能回收项目已经走在LnG冷能利用的前列。

2.液态Co2或者干冰制取及冷冻仓库

液态Co2或者干冰在焊接、食品冷藏运输、饮料及铸造等领域均有较为广泛应用,原有Co2液化工艺是把Co2压缩到2.5-3mpa,并用制冷设备进行冷却及液化,而运用LnG冷能利用技术,能够很容易把Co2冷却及液化到所需温度,并把工作压力有效降到0.9mpa,和原有液化水平相比,制冷设备负荷大大降低,其耗电量也降到了30~40%之间。上海交通大学就利用LnG冷能技术,应用到跨临界循环中,并把汽轮机排放Co2冷却为液态的产品,不仅节约了能源,还控制了Co2排放,缓解了温室效应产生。一般大型冷库及LnG基地均设在港口周围,这样为LnG冷能回收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运用LnG冷能利用技术,把载冷剂经过冷却后,可通过管道进入冷藏及冷冻库,并释放出冷能,以实现物品冷藏及冷冻,LnG冷能在冷库中的应用基本消除了制冷机,从而节省了系统造价和运行的费用。

3.LnG冷能在发电领域应用

LnG冷能利用技术在我国低温发电行业应用广泛,并且技术也比较成熟了,这种低温发电主要利用LnG和周围环境间压力差及温度差来形成动力循环的,其发电方式主要有下列四种,一是直接膨胀法,所指的是利用LnG气化之后,使其压力较高天然气能够直接膨胀发电,这种方式的循环过程比较简单,设备需要得少,可效果不是很好,功率也比较少,仅能回收冷能的24%左右,比较适合部分冷能回收,并和其它LnG冷能利用技术相联合使用;二是中间介质朗肯的循环方式,主要是把低温液化气当做冷凝剂,经过冷凝器,将冷量转化至某介质上,运用环境及LnG间的温差,推动介质实施蒸汽动力的循环,这种循环方式要比直接膨胀法LnG冷能回收率要高得多,可高出冷凝温度的一些LnG冷量会直接排到环境里,致使这种方式下的LnG冷能回收率也不是很高;三是综合方法,是把上述两种循环方法进行联合,以提高LnG冷能回收率,这种综合方法能够回收冷能50%左右,造价比较低,还有益于环保,其发电系统也比较稳定,可回收率依然不是很高;四是气体透平循环,燃气轮机吸气温度会降低,提高循环效率,增加发电量,这种循环方式需要注意载冷剂选择,并且需要容易挥发及冷却后温度在0℃之上的物质来当做中间的载冷剂。像西安交大就设计了一种依靠LnG冷能燃气轮机来发电循环的系统,当环境温度从30℃降为5℃左右时,系统效率增加4%左右,冷能回收率在50%左右。这种应用LnG冷能利用技术进行发电是种新型节能环保方式,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不断提高,能源需求紧张,使得LnG冷能利用技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合理利用这种冷能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促进我国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廷鹤,彭世尼.LnG冷能利用技术探讨[J].上海煤气,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