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5:12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1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小骨窗开颅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08(c)-0126-02

SmallBonewindowCraniotomy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wereanalyzed

SHiZhen-hua

Departmentoforthopedics,theSecondpeople'sHospitalofChangshouCity,Changshou,Jiangsupronvince,215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mallbonewindowcraniotomytreatmentof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inpatientswithclinicaleffect.methodsConvenientselectionwillpickinJune2012―June2015toourhospitalfordiseasediagnosisandtreatmentof86casesof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patientsissetastheobservationobject,groupedaccordingtocomputerrandomgroupingmethod,whichisdividedintoeachgrouppatientswere43casesofnormalgroupandexperimentalgroup,includingtheconventionalgrouppatientsfortreatment,theplanofboneflapcraniotomyintheexperimentalgrouppatientstakesmallbonewindowcraniotomyschemefordiseasetreatment,analysisthetherapeuticeffectoftwogroupsofsolutions.ResultsShowthat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normalgrouptotaleffectiveratewas83.72%and83.72%respectively,comparingdata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groups,p>0.05;inaddition,theexperimentalgroupofpatientswithintraoperativebloodloss,surgicaltimeandlengthofhospitalstay(91.33±52.20)mL,(2.11±0.82)hand(26±4)d,weresignificantlylessthanshortortheconventiona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patientswithhypertensioncerebralhemorrhagefortheapplicationofsmallbonewindowcraniotomytreatmenteffectisremarkable,recommendedtoadopt.

[Keywords]Hypertension;Cerebralhemorrhage;treatment;Smallbonewindowcraniotomy

高血压脑出血(HiCH)属于临床上一类十分普遍的疾病,病死率非常高,占据所有脑血管疾病的首位,且占据卒中疾病的概率为10%~30%[1-2],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患者来说,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目前较为推崇的一类手术治疗方案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3],该次研究将该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进行临床干预,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该院进行疾病诊疗的高血压出血患者86例,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每组患者均占据43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32~78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55.23±5.02)岁;实验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3~79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54.68±4.25)岁。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未脑疝形成)。

1.2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利用扩大翼点开颅方案,选择手术切口部位为发际内中线旁3cm左右转向颞部,并经由耳前的1cm左右部位对患者骨瓣进行外翻,骨瓣最小约8*10cm,翻向患者颞侧部位,经皮层造瘘对血肿部位进行清除后置入引流管与血肿处,并进行缝合处理,将部分颞骨进行咬除,减压患者颞肌下部位。对于出血部位深、出血量多、脑疝时间长的患者可给予去骨瓣减压方案进行治疗。

实验组: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血肿清除方案。先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确定患者的血肿部位后以接近颅骨和出血面积最大的Ct层设置为手术中心部位,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处理方案,手术切口长度为5cm左右,给予乳突牵开器对切口进行撑开后给予钻孔进行扩大,使得之后的骨窗直径保持在3~4cm之间,进行穿刺处理后将血肿抽出后进行减压处理,后对患者脑皮质切开2~3cm后到达患者血肿腔内部,给予低压处理将血肿进行吸除,并给予止血处理,直到冲洗液转变为清亮后可停止止血。手术完成后对创面贴明胶海绵,进行引流处理等。

1.3判定标准

依据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其中治愈表示评分减少幅度达到91%~100%之间,显效表示评分减少幅度达到46%~90%,有效表示评分减少幅度达到18%~45%之间,无效表示评分减少幅度小于18%,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5]。

1.4统计方法

将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均纳入SpSS21.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临床治疗效果用[n(%)]表示,行χ2检验比较,术中输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比较,当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手术相关情况

实验组手中出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开颅手术属于临床上经典的治疗方案,主要在于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力,清除血肿状态,解除周期组织压迫,解除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解除后遗症等。

该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方案进行手术治疗,分析其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手术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可在短时间内探知患者血肿情况,以防出现脑疝;对患者脑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小,无需对脑组织进行牵拉治疗,使得患者周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另外,由于对岛叶皮质进行切开,不会引发继发性病理改变与继发性损伤等不良情况[6]。但是该类手术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手术视野不够清晰,导致进行止血时的困难加大,当患者脑压较高时可能会引发脑组织坏死情况,另外,要求主治医师的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对于已经脑疝或伴有明显脑水肿的患者比较不适宜[7]。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实验组患者给予小骨窗开颅治疗对常规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治疗,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治疗方案在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

综上情况可知,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小骨窗开颅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采纳。

[参考文献]

[1]魏胜程,王志刚,曲春城,等.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635-4636.

[2]张双,陈谦学.小骨窗联合侧裂-岛叶入路在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3):389-390.

[3]沙龙贵,汪锡华,王之涵,等.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5):641-643.

[4]周立平.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3,39(20):2471-2472.

[5]葛留锁,解飞,桑林,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加早期肢体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6):445-448.

[6]陈勇,黄岩松,王兵,等.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44-46.

[7]王武祥.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J].安徽医学,2013,34(6):775-776.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8例伴随出现吞咽障碍症状的脑出血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46~88岁,平均年龄(61.8±1.4)岁;脑出血病史1个月内;吞咽障碍发病时间1~14h,平均发病时间(4.9±1.3)h;治疗组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4~89岁,平均年龄(61.6±1.5)岁;脑出血病史1个月内;吞咽障碍发病时间1~12h,平均发病时间(4.8±1.2)h。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患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出血疾病相关诊断标准;②脑出血首发患者;③合并出现吞咽障碍症状;④年龄在<90岁;⑤患者意识清醒,可以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⑥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其他能够导致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疾病;②复发脑出血疾病患者;③病情非常为重,随时有生命危险;④患者意识不清或存在智力和语言障碍,不能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⑤合并患有肺部、肝脏、心脏、肾脏疾病。

1.4方法

1.4.1对照组治疗方式实施常规中医针灸治疗,取穴主要包括:廉泉、水沟、风池(双)、合谷(双),得气后每次留针30min左右,治疗1次/d,坚持治疗1个月。

1.4.2治疗组治疗方式在对照组常规中医针灸治疗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将电极套上已经浸湿的海绵垫,患者甲状软骨上放正极,第7颈椎棘突处放负极,用弹力带对电极进行固定,调节输出量,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并有明显吞咽动作为益。持续治疗20min/次,病情程度较轻者治疗1次/d,病情程度较重者治疗2次/d,坚持治疗1个月[2]。

1.5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时间、脑出血伴吞咽障碍病情治疗效果、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停止治疗后再次由于吞咽障碍入院人数等指标进行对比。

1.6治疗效果评价方法临床治愈:治疗方案实施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提高幅度超过2级;显效:治疗方案实施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提高幅度达到2级。有效:治疗方案实施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提高幅度超过1级,但没有达到2级。无效:治疗方案实施后患者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变化,或进一步加重[3]。

1.7满意度评价方法在所有患者结束治疗出院的前一天和当天,采用不记名打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有患者对脑出血伴吞咽障碍疾病治疗方案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分为100分。满分:得分达到80分以上;基本满意:得分达到60分以上,但没有达到80分;不满意:得分没有达到60分。

1.8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所得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p值比较结果<0.05,则数据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吞咽功能改善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对照组应用常规中医针灸方式治疗后(8.16±1.49)d吞咽功能开始有显著性改善,针灸治疗方案共计实施(14.75±2.87)d;治疗组应用中医针灸方式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联合治疗后(5.83±1.68)d吞咽功能开始有显著性改善,联合治疗方案共计实施(11.06±2.14)d。吞咽功能改善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两项观察指标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脑出血伴吞咽障碍病情治疗效果对照组应用常规中医针灸方式治疗后脑出血伴吞咽障碍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70.4%;治疗组应用中医针灸方式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联合治疗后脑出血伴吞咽障碍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0.9%。该项观察指标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3吞咽障碍病情复发率停止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17例由于再次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而入院接受治疗,病情再次复发率为38.6%;停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有3例由于再次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而入院接受治疗,病情再次复发率为6.8%。该项观察指标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临床神经内科中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患者主要具有临床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经济负担高、死亡率较高等四大特点。吞咽障碍是该类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脑出血并发症,脑出血疾病患者出现吞咽障碍易导致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现象,患者的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最终使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不良影响,部分患者甚至会由于误吸症状的出现而并发吸入性肺炎等症状,不仅仅会使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延长,使住院费用明显增加,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4-5]。应用中医针灸方式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联合对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疾病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势:①电疗可以通过输出特定参数的低频电对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产生有效的电刺激,使患者神经元麻痹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对受损神经和肌肉的修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反复多次对患者实施电刺激,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器的传入冲动显著增强,对吞咽反射弧进行重建;②针灸治疗可以使患者舌肌麻痹现象得到缓解,对舌部和咽部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6-7]。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论文和小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第一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李子渊,洪维意.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综合治疗与康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17(13):233-234.

[2]刘亚琳.脑出血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2):133-134.

[3]于淑燕,王凤艳,徐建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5):649-650.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治疗;高压氧;临床治疗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1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38-01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患者脑部严重发作的高血压疾病并发症,是脑实质内非外伤性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往往具有起病较急,病情多处于危重,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是最为严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1]。在高血压脑出血中,出血多发性部位依次为壳核、大脑半球皮质、下丘脑、小脑和桥脑,其中最为常见的出血部位为壳核,约占一半以上。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颅内血肿一半会在出血后30min以内形成,出血渐停6-7h后血肿区域邻近发生脑水肿以及渗出血清,造成继发性损害[2]。与出血本身相比,此类损害通常更为严重。现由此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内科治疗方案的疗效并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情资料取2010年8月――2013年2月间在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呕吐、程度不同的高血压。其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1.1±3.45)岁,随机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给予参照组患者脱水治疗措施,第一次处理应用125ml甘露醇(20%),每间隔6-8h1次,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7d左右停用。若患者伴有心肾功能不全则给予呋塞米或者甘油作为替代物,切忌在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20%甘露醇[3]。与此同时,给予5mg地塞米松,行静脉注射;给予30mg速尿经稀释后行静脉推注。当患者血压值超过180/97mmHg时,则给予1mg利血平,行肌内注射,并取10ml25%硫酸镁行深部肌内注射,也可用静脉下缓慢滴注硝普钠作为替代。与此同时应对各类治疗合并症以及感染加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若患者脑出血属重度,则应给予西咪替丁作为预防性用药,待患者病情基本恢复稳定后,于其后的1d-5d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措施,并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

2结果

出院时,参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有清晰意识,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组间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3讨论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脑出血是其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目前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制普遍认为可用微动脉瘤学说来解释,即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会造成脑动脉出血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而形成微动脉瘤,从而成为患者发生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同时也是主要原因;若血压突然升高,脑血管调节自身的能力发生紊乱,进而引起微动脉瘤所在动脉发生渗血或破裂出血,最终形成脑出血[4]。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Ct技术的逐步普及,脑出血诊断得到了有力的影像学资料支持,患者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均有显著降幅,但就目前来说,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治疗根据出血情况可分为两种:当患者出血量较大时,外科手术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而对于出血程度较轻微,出血量较小时,考虑到外科手术较高的手术风险以及手术费用,临床多建议采用保守性的内科治疗。本次研究中以内科治疗为主,并对照常规内科治疗措施,给予参照组患者高压氧治疗,组间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病人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佳,预后更优,说明在常规内科治疗前提下辅以高压氧治疗方案可降低致残率、使患者生存率得到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机体通过高压氧治疗能够使血液物理溶解氧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高氧分压,氧的弥散能力得到增强,继而使机体血氧缺乏的状态得到有效改善;此外,高压氧治疗对于侧枝循环的促进以及局部缺氧状态的改善均较为有利,增强了有氧代谢并降低乳酸,促进atp生成,增强了钠泵功能,最终使细胞水肿得以消除[5]。由此可见,高压氧治疗可显著促进血肿吸收,降低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并使患者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常规内科治疗辅以高压氧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应作为内科治疗方案的首选。

参考文献

[1]LiUHui,刘振华,weiJi-peng等.小孔钻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8):817-819.

[2]林书武,胡吉庆,于淑燕等.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4):307-310.

[3]褚维海,郑爱菊,郑世平等.高血压脑出血软通道微创手术和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2):16-17,19.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4

【关键词】基底节出血;诊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19-01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神经内科的危重症,特别是基底节出血并破入脑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我院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患者68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合治疗组,每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出血量在30-55ml,全部破入脑室系统。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62.62±4.8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2.91±4.8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对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方案,包括降低血压、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及针对并发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1.2.2观察组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下列治疗方案,对于仅有一侧侧脑室少量积血没发生脑室扩大和梗阻性脑积水且基底节血肿量在30-60ml的患者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采取腰池穿刺引流;对于基底节血肿量少于30ml伴有三、四脑室积血或者侧脑室积血铸型形成或者脑室扩大的患者行一侧或者侧脑室积血穿刺引流;伴有三、四脑室积血或者侧脑室积血比较多、铸型形成及脑室扩大的患者行一侧的或者双侧的侧脑室穿刺引流,根据血肿的大小超过40ml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手术中采用侧脑室置入引流管,血肿超过60ml为大骨窗缓解术后的高颅内压力,侧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7d。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情况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情况见表1。

3讨论

基底节出血常见于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该部位解剖位置较深,且和内囊毗邻,血肿的形状和穿支的血管分布大概一致,一般呈现花瓣状,容易发生中心脑疝。传统的治疗方案如保守治疗或者开颅手术治疗可能会加重丘脑出血,而且对于脑积水的缓解效果较差,中心疝造成的丘脑的移位则难以复位。因此目前对于并发脑室出血的患者临床上不主张进行开颅清除脑室积血[2]。但是脑室的积血会阻塞脑脊液的通路,让颅内的压力进一步的增高,晚期则会影响脑脊液的交换,而当脑室内的血液发生崩解,产生了如血红素、自由基等有害的物质,会对患者的大脑造成化学性的损伤,加速患者神经细胞的凋亡[3]。

我院考虑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应尽快的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有效缓解梗阻性脑积水,降低颅内的压力,引流血性的脑脊液,清除患者脑室内的积血,有效减轻脑室周围重要结构压迫,减轻血肿对于脑组织压迫,防止出现继发性的脑损害。一旦患者检查发现血肿的占位效应明显,手术要尽快进行,并置入脑室引流管,缩短血肿吸收的时间,引流脑室的积血,在最短的时间接触脑脊液的循环障碍,而且要注意及时复查Ct观察脑室是否通畅,和脑室内的血液凝块及原发性血肿是否被清除,一旦清除要及早的拔管,防止出现颅内的感染[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翔毅,栗济深,顾相海,等.高血压脑基底节出血并破入脑室外科手术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39-40.

[2]宋亚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与预后关系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9(14):38-39.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5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超早期溶栓抗凝

   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Ct)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指脑动脉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和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1]。2004年以来,我院用超早期溶栓治疗技术救治脑血栓形成38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共69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同时也符合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选择标准并排除禁忌证[3]。其中男37例,女32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发病时间30min~6h,平均4.5h;入院时niH-ninDS中风评分:0~14分18例,15~29分40例,30~42分11例。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1例,详细分组资料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着性(p>0.05)。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尿激酶30w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滴完,连用3天,另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壁皮下注射(前3天溶栓后给药),每天1次,共7天,7天后治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1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尼莫通。两组酌情使用脱水、神经营养及抗感染药物。

   1.3 疗效评价 按照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在治疗第20天时评定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基本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恢复生活、工作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着进步: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患肢肌力提高2级以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进步:症状和体征有改善,患肢肌力提高不足2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死亡:治疗或随访期间死亡。

   2 结果 

   住院20天,两组均无并发脑出血病例;治疗组出现皮肤瘀斑2例,牙龈出血3例,均未经特殊处理自愈;治疗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2例;存活病例住院第2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情况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详见表2。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 注:p=0.0173<0.05

   3 讨论

   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脑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关键时机在发病后3~6h以内[4],尤其以3h以内的超早期溶栓治疗更为重要[5],其理论依据是: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性的,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功能[1]。因此,超早期治疗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半暗带脑细胞死亡之前恢复其供血,以挽救该区脑组织并使其重新恢复生物功能。

   尿激酶是健康人新鲜尿液中提取的一种活性蛋白质,能激活微血栓内纤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对血栓表面及内部均起溶解作用[6],从而使闭塞的血管重新开通,恢复缺血区脑组织血液供应,使病灶内脑细胞坏死尽量减少,相应支配区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到最低限度。然而,尿激酶半衰期只有20~30min,有效时间短,血药浓度降低后,残余的血栓有强烈的促凝作用,可能再次激活凝血机制而形成血栓与低分子肝素钙能使抗凝血酶(FⅡa)和Ⅹa因子(FⅩa)行等凝血因子激活,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减轻血管再闭塞和再灌注损伤[7]。

   脑血栓形成超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与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肯定,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131.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9.

   3陈明,魏荷节,刘光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齐鲁医学杂志,2002,17(2):185-186.

   4常蜀英,同继发,李明阳,等.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重症脑干梗死1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6:61.

   5白莉萍,张立生,李高平.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陕西医学杂志,2002,31(8):719-720.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6

关键词:肢体偏瘫;针刺;背腧穴;补肾泻肝药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32-03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backacupointacupuncturecombinedwithliver-purgingandkidney-tonifyingdrugsonthetreatmentofischemicstrokelimbhemiplegiapatients.methods:40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atreatmentgroupwith22patientsandacontrolgroupwith18patients.thetreatmentgroupwastreatedwiththebackacupointacupuncturecombinedwithliver-purgingandkidney-tonifyingdrugsbesidesconventionaltreatmentwhilethecontrolgroupwasgiventheconventionaltreatment.theeffectivenesswasevaluatedaftera4-weektreatment.Results:FmascoreandBiscoresofthetreatmentgroupwerebett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limbhemiplegia,acupuncture,backacupoint,liver-purgingandkidney-tonifyingdrug

脑卒中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高,主要症状包括:口眼歪斜、半身偏瘫或麻木、言语不利,甚至理解力、记忆力下降,情绪和思维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为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笔者在常规治疗方案(针药并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尝试再配伍背腧穴和泻肝补肾类中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见表1。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患侧肢体以及内服补阳还五汤。康复训练: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健侧带动患侧运动,搭桥练习,翻身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每日训练1次,每次40min,每周训练5次(周1~5),以4周为1疗程。针刺取穴:患侧头皮运动区,风池,肩井,曲池,尺泽,内关,合谷,中渚,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绝骨,解溪,太冲。侧卧位,单侧取穴。平补平泻法,留针40min,每隔10min予均匀捻转提插刺激,每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5日,以4周为1疗程。补阳还五汤:黄芪30g,当归10g,赤芍5g,地龙5g,川芎3g,红花5g,桃仁5g。每日1剂,每周5剂,以4周为1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可随患者的寒热虚实酌情进行加减。共治疗1疗程。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配伍背腧穴和泻肝补肾类中药。康复训练:同对照组。针刺取穴: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选取肾俞,肝俞,俯卧或侧卧位,双侧取穴。平补平泻法,留针40min,每隔10min予均匀捻转提插刺激,每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5日,以4周为1疗程。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5g,地龙5g,川芎3g,红花5g,桃仁5g,黄芩10g,栀子5g,白芍15g,何首乌15g,女贞子10g,狗脊10g,续断10g,杜仲10g,桔梗5g,柴胡5g,云苓15g,白术10g,甘草5g。每日1剂,每周5剂,以4周为1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可随患者的寒热虚实酌情进行加减。共治疗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法[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法。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脑部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由于受损的脑组织无法替换,因此后果往往是永久的,严重损害人类健康[3~4]。目前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干细胞移植,营养神经,消除水肿,控制基础疾病等;同时配合康复训练。有报道指出[5~6],康复训练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肢体的功能训练对大脑的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同时,功能训练可加速大脑组织中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脑细胞的重组和代谢,有利于发挥脑组织的可塑性。

中医理论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的范畴,主要由于脏腑功能亏虚日久,产生风火痰瘀等多种病理产物,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窍闭神昏,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机能障碍;病机以气虚血瘀为主,病性为本虚标实。常见的病因包括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劳累,或起居不慎等。目前的常规疗法主要是针刺患侧肢体,疏通经脉,同时配合内服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但根据笔者的临床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除一侧肢体偏瘫麻木,活动不利之外,在背部脊柱两旁往往能触及多个阳性反应点,这与背部为五脏六腑的背腧穴所在,当经脉闭塞,脏腑受损,相应背腧穴就会出现异常感觉有关。同时,笔者认为,由于现代人作息饮食无序,缺乏锻炼,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容易造成机体肝肾亏虚。因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气虚血瘀的同时,还兼有阴虚阳亢、肝肾不足的一面,这也与相关报道一致[7]。有鉴于此,笔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配伍针刺背腧穴和内服泻肝补肾类中药,以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针刺方面,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刺激患侧头皮运动区,直达病所;其次,取太冲泻肝火;由于肝胆相表里,故再取胆经的风池,环跳,阳陵泉,绝骨,以加强泻火之功;另取阳明经的肩井,曲池,合谷,解溪,加强气血运行;以上诸穴加上尺泽,内关,中渚,委中,皆为循经取穴,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主要针对肢体偏瘫。再者,针对肝肾不足,阴虚阳亢的病机以及背部的阳性反应点,选取双侧肾俞,肝俞,以调和肝肾,疏通背部的经脉;而且,由于背部经脉皆上行入脑,穴位又有远治作用,所以针刺背腧穴也能同时作用于脑。有研究指出[8],针刺对人的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有助于脑出血的吸收,使血肿减小,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此外,背腧穴取双侧进行针刺,更侧重于从病因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这也是中医“治病求本”理论的应用。

药物方面,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经脉受阻,肝肾不足的基本病机,在补气活血的基础上,配合泻肝补肾类药物。方中黄芪补气;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活血通络;黄芩,栀子,泻肝火;白芍,何首乌,女贞子,滋补肝肾阴液,同时防止补气补阳药物过于温燥;狗脊,续断,杜仲,补肾阳以阴阳互生;桔梗,柴胡,疏肝理气,协同活血药祛瘀通经;云苓,白术,调和脾胃助药物吸收,白术配伍黄芪还能加强补气之功;甘草则调和诸药;再与相应的穴位配合,内外兼顾,标本同治。该法比常规补气活血,仅疏通患侧肢体局部经脉,思维更全面,效果更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127.

[2]缪鸿石,朱镛连.脑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12.

[3]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7-81.

[4]王俊华.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强化pt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7):435-436.

[5]BachY,Ritap.Brainplasticityasabasisforthedevelopmentofrehabilitationproceduresforhemiplegia[J].ScandJRehabilmed,1981,13:73-77.

[6]LiepentJ,BauderH,wofgangHR,etal.treatment-inducedcorticalreorganizationafterstrokeinhumans[J].Stroke,2000,31:1210-1216.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7

关键词:脑出血;活血化瘀法;醒脑静注射液;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3.34R255.2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12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056-02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目前,对于脑出血的中医内科治疗仍存在不同认识,尚未形成规范。本研究系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脑卒中两项中医关键治疗方案规范研究”的部分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来源于北京市五家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盲法终点评估设计方案,运用中央随机方法,借助Sa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序号,按入院先后顺序,拆取相应信封得到随机序号,实施临床随机分组。共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59.13±12.91)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0.83±11.55)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适合内科保守治疗;年龄18岁~80岁;发病72h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5分~22分;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1分;自愿参加本研究并且知情同意。

1.3排除标准蛛网膜下隙出血及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引起的脑出血;由肿瘤、外伤、血液病引起的脑出血;合并骨关节病、精神病、严重痴呆等影响临床评价者;活动性溃疡及有出血倾向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4剔除或脱落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未按规定用药,未能完成本临床观察;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纳入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自动要求退出者;研究者发现不符合入组标准及依从性差者。

1.5退出病例的处理无论何种原因,均应保留其病例记录表,并以最后一次检验结果转为最终结果,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全数据集分析。

1.6治疗方法

1.6.1治疗组①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续用14d;②辨证选用中药免煎颗粒口服或鼻饲,血瘀证兼热毒内蕴方:三七10g,莪术10g,生蒲黄9g,生大黄3g,山栀10g,黄芩10g,茯苓20g,全瓜蒌20g;血瘀证兼肝风内动方:三七10g,莪术10g,生蒲黄9g,天麻12g,钩藤15g,赤芍12g,茯苓20g,生石决明30g;血瘀证兼痰浊阻络方:

三七10g,莪术10g,生蒲黄9g,全瓜蒌30g,半夏10g,茯苓20g,生大黄3g。每日1剂,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

21d;③脑血疏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从发病后第22天到发病后3个月;④内科基础治疗。

1.6.2对照组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出血治疗方案进行内科基础治疗。

1.7观察指标

1.7.1疗效评价指标①血肿吸收:入组当天和第7天采用多田公式计算头颅Ct血肿体积(0.5×最大面积长轴×最大面积短轴×层数);②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观察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变化。

1.7.2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进行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1.8疗效判定标准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评定。基本痊愈:91%~100%;显著进步:46%~90%;进步:18%~45%;无效:不足17%或评分增加,包括死亡。

1.9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为非参数时,使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发病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29例(96.67%),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27例(90.00%),无效3例,其中1例因血肿增大,临床死亡。经χ2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例

2.2入组当天与入组7d血肿体积比较(见表2)基线值经过非数参检验,两组在病情严重程度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非参数检验,治疗后血肿吸收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表2入组当天与第7天血肿体积比较(x±s)cm3

2.3发病3个月后病残程度比较(改良Rankin量表)经非参数检验,发病3个月病残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表3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x±s)分

2.4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经秩和检验,发病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表4两组niHSS量表评分比较(x±s)分

2.5安全性监测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凝等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p>0.05)。

3讨论

脑出血属出血性中风[2],主因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血溢脑脉之外[2]。传统理论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即《素问・调经论》所云“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瘀血阻于脑窍,压迫脑髓及周边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津液渗于脉外,在局部形成异常水液,轻者为痰,重者化水为肿,进一步阻碍气血津液对脑髓的渗灌滋养[3]。痰瘀互阻,日久蕴而化热,蒙蔽清窍,酿毒伤脑。《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瘀祛则脑脉气机通畅,痰水生成之源消除,气血运行调达,有利于正常生理功能恢复。

针对上述病机,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出以下治疗方案:①抓住病机转化关键点[4],采用静脉给药,予醒脑静注射液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以消痰水生成之源,防止病情进展。②血瘀作为基本病机贯穿脑出血病程始终,而风、痰、火热证呈现动态过程。本研究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根据病情变化,动态口服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泻热解毒的中药颗粒剂,体现出辨证论治的思路。③急性期后,实邪渐消,正虚尤著,多见气虚血瘀,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其主要成分为黄芪、水蛭、石菖蒲、牛膝、川芎,具有益气、活血、化瘀之功用,可使治疗更加系统和全面[5]。

活血化瘀方案治疗脑出血可改善脑部血液代谢,促进血肿吸收,降低病残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症状,且疗效好、副反应小。

本研究应用活血化瘀法方案治疗脑出血,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入组7d后患者血肿吸收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病3个月病残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脑出血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方案在提高总体生活质量、降低血肿增大体积、改善病残程度、恢复神经功能缺损及减轻不良转归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138.

[3]张根明,周莉,崔方圆,等.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新认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87-88.

[4]张根明,周莉,马斌,等.脑出血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方案及其理论依据[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6):352-354.

[5]黄小锋,周德生.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250-1252.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03

在门诊接诊中,经常碰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就诊的患者,这类患者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头部转动或头部离床眩晕更加厉害,不能睁眼,且没有高血压病史,经过相关检查及类似疾病的排除,发现许多眩晕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采用活血扩管、维生素B6治疗,发现患者症状缓解慢或很难缓解。近4年来,采用异丙嗪肌注、甘露醇脱水、扩管治疗后,患者眩晕的症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缓解,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资料与方法

发病年龄大多35~65岁,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症状:患者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头部转动或头部离床眩晕更加厉害,不能睁,且没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压正常,也有患者一过性血压升高,但通常不超过160/90mmHg,有的患者伴耳鸣,但不伴进行性听力下降。

体格检查:主要是头部转动出现眩晕或眩晕加重,颈椎X线片表现:颈椎退行性改变,椎体前缘唇样增生,或有C5/C6、C6/C7椎隙变窄,mRi示椎间盘突出。

治疗方法及疗效:4年之前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2g,维生素B6注射液0.1g静滴,如是糖尿病患者改用盐水静滴。疗效:按上述方案治疗50例中,40例3天后头晕恶心消失,10例7天后头晕恶心等症状消失。现在采用的方法:异丙嗪25mg肌注,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疗效:按此方案治疗50例中,45例1天后头晕恶心消失,5例第2天给予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5%葡萄糖注液25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后头晕恶心等症状消失。

结果

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采用丹参、维生素C、维生素B6方案80%病例需要3天症状才消失,而采用异丙嗪、甘露醇、丹参方案比维生素C、维生素B6、丹参方案90%病例症状消失只需1天。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9

【关键词】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奥美拉唑;雷尼替丁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382-02

中图分类号:R743.340.573.105

文献标识码:a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尤其重症意识障碍病人,由于突发的急性损害,身体的应急反应急剧变化,极易导致上消化道急性期出血,随即出现身体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恶性循环效应,使处于临界功能的各器官急转恶化,身体进入恶性循环期,病死率随即增高,因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积极防治极为关键。我院自2001年5月使用奥美拉唑及雷尼替丁治疗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对比奥美拉唑治疗的疗效更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72例脑出血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排除消化性溃疡、肝病、出血性疾病既往史者,除外食物、药物性患者。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47~71岁,平均58.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奥美拉唑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51~67岁,平均年龄53.2岁,住院时间平均23天,平均脑内血肿量31ml;呕血7例,黑便32例;有意识障碍31例,GCS3~5分5例,GCS6~8分26例,GCS9~12分6例,GCS>12分2例。雷尼替丁组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47~71岁,平均56.3岁,住院时间平均35天,平均脑出血量27.5ml;呕血9例,黑便27例,有意识障碍22例,GCS3~5分4例,GCS6~8分18例,GCS9~12分7例,GCS>12分4例。

2.治疗方法

(1)常规治疗①一般治疗:观测生命体征,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剂、抗生素使用;②针对脑内出血所致高颅压的治疗:脱水降颅压、抗脑水肿,促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治疗。③其他并发症的治疗;④两组病例均未使用地塞米松治疗。

(2)奥美拉唑组除常规治疗方案外,奥美拉唑静脉注射剂每次40mg,每12小时一次,连用7日,如消化道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可用奥美拉唑控释片(mps)20mg/(次・日),维持使用两周。

(3)雷尼替丁组除常规治疗方案外,使用雷尼替丁注射液滴注50~100mg/次,每12小时一次,如消化道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两周后改为雷尼替丁300mg/每晚一次顿服,服用两周。

3.观察项目及判断标准两组病人治疗一周内记录每日(或两日)呕血、黑便、潜血试验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查血常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一周内呕血停止、黑便消失,大便潜血转阴,伴随症状缓解;好转:一周内呕血、黑便停止,大便潜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一周内出血未停止或需加用其他止血药或改其他治疗方案。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两种药物总体治疗有效率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1.奥美拉唑组:治愈14例占35.90%(14/39),好转21例占53.85%(21/39),无效4例占10.26%(4/39),在一周内治疗总体有效者35例,总有效率89.74%(35/39)。平均止血天数5天。死亡3例占7.69%(3/39),其中1例入院时呕吐咖啡样液,量较多,休克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高热。放弃治疗5例,占12.82%(5/39),放弃者治疗时间在治疗两周后,因此纳入观察组。

2.雷尼替丁组:治愈9例,占27.27%(9/33),好转13例,占39.39%(13/33),无效11例,占33.33%(11/33),在一周内治疗总体有效者22例,总有效率66.67%。死亡5例,占15.15%(5/33),其中3例止血不佳,2例出血量大,休克死亡;1例出血合并肾功能衰竭,两周后导致多器官衰竭;2例死于肺部感染。放弃治疗4例,占12.12%(4/33),放弃者治疗时间在治疗两周后,纳入观察组。平均止血天数13天。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5.77,p

讨论

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较为常见,而出血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为肺部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两者均是脑出血后早期病情加重的关键因素,上消化道出血更是增加脑出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4.0%~76.1%[1]。在基层医院发生率会更高。目前脑出血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机制被认为是:①与基底节区出血直接损害视丘下部的神经内分泌相关区域,使脑内的神经内分泌轴的调节严重紊乱所致;②与脑出血后所造成的颅内压急剧增高,影响下丘脑、脑干和边缘系统有关;③是机体应对严重损害的应激反应结果,由于机体的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分泌急剧增加,胃液、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毛细血管在局部高浓度儿茶酚胺的作用下强烈收缩,胃黏膜持续收缩造成缺血坏死,导致黏膜上皮细胞糜烂、脱落,表面溃疡形成并弥漫性出血;④合成减慢,胃黏膜上皮修复更新障碍,胃黏膜防卫因素削弱,使胃酸等损害因素相对增强,促使胃黏膜自身消化形成溃疡;⑤蛛网膜下腔脑血管的收缩痉挛,使视丘下部呈缺血改变,也促使视丘下部神经内分泌中枢兴奋,使脑内神经内分泌轴的调节紊乱,aCtH异常分泌,儿茶酚胺分泌急剧增加[2,3]。

在基层卫生医院,由于理论认识、经济等诸多原因,以往内科治疗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中,最常用的药物是静滴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是受体拮抗剂之一,对胃酸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西米替丁,廉价,是基层医院临床上最常选择的药物。而奥美拉唑是H+-K+-atp酶抑制剂,作用于胃腺壁细胞,选择性对胃酸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受体及组织胺受体均无作用。可有效抑制胃酸,能使人体胃内酸度明显降低,使细胞释放胃泌素,血清胃泌素的升高可增加胃黏膜血流,使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增高,改善胃黏膜缺血,减轻胃黏膜损害,迅速控制应激性溃疡所致消化道出血,有利于溃疡的愈合[4,5]。

在本组观察中,奥美拉唑组比雷尼替丁组的治疗有效率高,止血天数短(p

参考文献

[1]徐玲,杜飞.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3,15(5):218.

[2]王龙安.急性脑血管病与消化道出血关系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75-2776.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44-1750.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9-433.

[5]章宏,陈春晓,厉有名,等.雷尼替丁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2):114-115.

(收稿日期:2007-06-03修回日期:2007-07-13)

脑部出血的治疗方案篇10

【关键词】葛根素;脑梗死;疗效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nfarction,CiS),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是神经科常见病。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局灶性脑梗死患者289例,其中128例使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局灶性脑梗死289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其中男167例,女122例;年龄41~88岁,平均66岁;发病时间1~60天,平均6天;入院时niH-ninDS中风评分:0~14分87例,15~29分164例,30~42分38例。28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对照组161例,详细分组资料见表1,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全部289例均给予抗血小板、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酌情予脱水、利尿、纠正心衰、防治感染等处理,治疗组加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每天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按传统方案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12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天1次静脉滴注。

1.3疗效评价治疗效果按照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价[2],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死亡:治疗期间死亡。

2治疗结果

治疗组住院时间7~55天,平均22天,对照组住院时间6~59天,平均24天。住院期间治疗组死亡8例,对照组死亡14例;两组存活病例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情况对比,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葛根素是从中药葛根中提取的一种异黄酮单体[3],化学名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基异黄酮,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本组研究证明,葛根素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丹参治疗方案。其治疗效果首先来源于其改善循环,恢复脑组织血供的效应。葛根素具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同时降低血液儿茶酚胺浓度,减少或阻滞细胞膜钙离子慢通道的开放[4],抑制血小板聚集[5],达到扩管和抗凝的目的。近年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发生还与et、tXB2等因素有关。et、tXB2等缩血管物质的产生、释放可引起脑内微循环障碍,进而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康复[6]。舒文环等[7]发现葛根素治疗后血浆tXB2及et水平均显著下降。目前已证实,葛根素能抑制et过量释放,促进内皮恢复功能,进而兴奋pGi2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eC生成pGi2抑制血栓形成,从而起到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8]。除了扩血管以外,由于葛根素使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聚集性降低,使血液粘滞度降低而血液流速增快,增强了红细胞携氧功能,有助于改善脑组织缺氧,加之能拮抗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损伤作用[9],从而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9.

3wangLY,Zhaoap,wangFw,etal.protectiveeffectofpuerarinonacutecerebralischemiainrats.Zhong-guoZhongyaoZazhi(ChinaJChinmatermed),1997,22(12):752-754.

4沈黎.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临床医学,2004,6(4):300.

5BrasieraR,Recinosa,eledrisimS.Vascularinflammationandtherenninangiotensinsystem.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2,22:1257-1266.

6王忠良,钱士明.葛根素治疗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江苏中医,2001,22(4):12.

7舒文环,卢传法.葛根素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对照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94.

8张青山,龙建军,葛志刚.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观察.临床神经病杂志,2002,15(5):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