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十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十篇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5:19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1

【关键词】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景观改造

矿山废弃地是指在采矿活动中被破坏、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废石堆废弃地、采矿坑废弃地、尾矿废弃地、其他类型废弃地[1]。矿山废弃地的出现,导致区域环境的污染和景观的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以及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引发其他社会矛盾[2]。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制定相关的法令和法规强制对矿区采矿后的土地进行修复。传统的废弃地景观营造主要是植物种植或简单的一些土地改造,侧重于对恶劣场地的处理和增加植被。随着现代的技术和新理念在矿山修复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人们更注重废弃地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循环使用,运用生态学,美学以及其他学科要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护、运行良好的完整生态服务系统[3]。因此,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及景观再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区废弃地的改造模式探讨

1.对待矿山废弃地态度的转变

通过对国内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表1)单一复绿型、综合治理型和资源循环利用型三个典型阶段。我国矿山废弃地的改造20世纪50年代开始,但80年代后,研究工作才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开始建立法规,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可能由于单一复绿的模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工种项目生态修复效果都很不理想。而后,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开始进入废弃地改造领域,改造方式从单纯的生态复绿进入综合治理阶段。土壤整治,植被恢复,微生物技术以及其他工种措施,成功地运用于矿山废弃地综合治理,并出现了一些优秀案例,如神府东胜矿区,唐山南湖公园等。随着现代工业艺术及生态美学思想的演变,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矿山废弃地改造与利用得到了体现。

表1矿山废弃地改造模式分析乐

2.矿山废弃地改造方式转变

在改造方式上,现代矿山生态修复和改造已逐渐从传统的复绿层面向生态景观层面过渡,运用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生态修复过程更注重模拟自然,尤其是地貌、地形、水文、生态等,依靠自然、人工促进的修复过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开发和废弃地的文化艺术价值再现。

从改造策略上看,现代景观营造更加注重场地特征的挖掘与表达,注重场地文化的传承与再现,展示自然与技术的关系,探索废弃物的景观特质及观赏价值,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改造方法上看,现代方式常常采用生态恢复与景观改造相结合,更注重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自然模拟设计,如美国矿山废弃地修复技术“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4]。

二、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构建原则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人们更注重对矿山废弃场地精神的挖掘,对于场地遗留物及废弃物的处理,从场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重新审视矿山废弃地的态度和改造。因此,如何在矿山修复中变废为宝,实现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每位景观规划师将面对的重要问题。

1.自然生态式修复原则

传统的生态修复模式一般是基于人为干预下“水平梯形坡面,直渠排水”的地形设计,修复后景观不完全自然地协调周围环境,水土保持效果也不好,而且需要长期的人工养护。因此,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推崇一种在新理念下的生态修复模式——“师法自然生态修复法”。其基本内涵是:应用现代3S技术对扰动区或周边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气候等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应用数学,应用计算模拟等先进技术,设计出一种近似自然地理形态的人工修复模型,并按照设计模型施工的一种生态恢复方法[4]。它强调整个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必需能够自我维护,自我保持,功能逐渐增强。

2.安全生态的原则

植物景观规划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的核心内容,对修复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景观,增加生态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种类与植被群落,构筑有地域区系和植被特征的矿区生物多样性格局。利用乡土植物来增加景观的适应性和地域性,选择耐污能力、抗病除害能力、抗寒能力能力强,根系发达,茎叶茂密的植物,同时也要加强地带性植物的引种驯化,适当引进国内外特色优良品种。

3.特色景观元素的处理和利用

矿区景观营造要反映矿区的地域自然和景观特色,,景观元素的适应性改造与循环利用是切实有效的途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疏芬山是将废弃矿区改造为户外博物馆的实例。杜伊斯堡的攀岩公园利用料仓高大厚实的混凝土制成了攀岩墙,墙面上被矿石撞击和摩擦形成的划痕和沟槽成为了登山爱好者们自由攀爬可以利用的天然锚点。

三、矿山废弃地景观营造内容及方法

通过在进行矿山修复与景观改造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清理废物;(2)加固或清除危险建筑物和浮石;(3)堵塞危险洞穴,填充矿坑;(4)用门和石暾封堵坑口、矿井;(5)覆盖表土;(6)植被恢复。

1.废物(污染物)处理

矿山废弃地残留着许多矿业污染物,比如煤炭矿区的重金属污染物、多环芳烃等。场地的污染净化是修复工作的基础,通常废弃地污染较轻或对环境不产生较大影响的区域可以进行工种处理。对受到污染的表土和其他污染严重的有毒有害物质完全移除;深层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固化措施,即在污染上壤的上面,覆盖一层沥青,然后再铺置新土,进行植被修复。

2.地表痕迹的处理和再利用

采矿过程留下的人为遗迹,如废弃的矿渣、尾矿、矿坑等,可以通过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保留下来。表2,通过国内矿山废弃地改造案例总结了矿坑的常见改造与利用方式。

3.植物景观设计

在矿山废弃地景观重建的初始阶段,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从景观层面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独具特色的植物选择与种植设计,既可作为改良土壤、美化环境、恢复生态环境的先锋,又具有对硬质景观的柔化协调、空间造景功能。下面重点探讨一般矿山废弃地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种类选择的原则:

3.1选择适应栽植地段立地条件的适生种类,括抗旱、耐湿、抗污染、抗风沙、耐瘠薄、抗病虫害,甚至可以考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种类;

3.2优先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

3.3优先选择具有改良土壤能力的固氮植物;

3.4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到植物的色、香、形等,满足造景需要。

四、结束语

矿山废弃地的出现,导致了区域环境的污染和景观的破坏,矿山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以及矿区地下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不能只强调技术和手法,还应该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法律法规执行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使矿区的生态修复在为辅助管理下自我修复和维护,回归自然,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表2矿坑的改造与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晓艳,姬长生,王秀丽.我国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J].矿业快报,2008,10(10):22-24.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2

关键词:青山工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目标

中图分类号:S7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230223

阜新市青山工程自2011年9月全面实施,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实施治理工程和加大执法力度等有效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主要工作情况

1.1青山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为贯彻落实《辽宁省青山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分区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了《阜新市青山保护规划》,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土地资源。阜新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青山工程实施意见》(阜政发[2011]43号)。《实施意见》的出台,确定了青山工程的工作目标、明确了保护和治理的重点、落实了职责和任务要求,为完善阜新市矿山治理工作的有关配套政策和下一步推进全市青山工程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2青山保护执法成果丰硕

围绕青山工程“治前、毖后、立法、严打”的总体工作思路,组织全市各级青山保护管理机构并联合其他执法力量,大力开展青山保护执法工作。截止“十二五”末,共查处侦破各类违法占用林地、破坏山体和依附山体植被案件117起,其中:行政案件66起,刑事案件51起,涉及林地面积0.13hm2;共打击处理72人次,其中,刑事立案29人,判刑5人,收缴罚款21万元。

1.3青山工程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

完成青山工程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完成由动态监测应用系统、数据更新管理系统、移动GiS手持机外业数据采集系统和运行维护系统4个部分组成的青山工程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实现了与省级青山资源数据动态信息同图显示和青山保护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完成阜新市青山保护规划图矢量化。精确确定各规划区界限,将全市青山保护规划涉及的386幅青山保护分区图(1:10000)、77901个区划斑块进行了矢量化,逐块采集边界空间坐标点,赋予属性信息,处理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操作的通用空间数据格式,实现全市青山保护分区数字化同图显示。

2难点问题

2.1治理成本高

闭坑矿生态治理需采取削坡、整形、排水、客土等工程措施,平均治理成本在3万/667m2以上,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

2.2资金缺口大

矿山生态治理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专项资金扶持,闭坑矿生态治理资金全部靠省、市、县3级政府投入。省级投入有限,市县配套不足,受治理资金限制,只能缩减年度治理任务,拉长了治理周期,也影响了治理效果。若按目前市县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完成阜新市余下闭坑矿的生态治理,治理任务难度较大。

3进一步工作目标

3.1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闭坑矿山生态治理,资金投入是关键,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切实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规划,将治理建设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3.2因地制宜,创新矿山生态治理模式

在闭坑矿山生态修复上,重点是对城镇周边、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大中型水库周边等重要区位的闭坑矿进行工程化生态修复治理,力求使这些破损的山体尽快复绿,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相一致。要调整单一的工程治理模式,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山施治,一矿一策的理念,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治理方法来进行,特别是对一般区位的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将采取随势就坡,人工撒播、能栽就栽、该封就封等一系列措施,尽可能降低治理成本,使被破损的山体生态逐渐得到恢复。

3.3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执法力度

根据青山保护规划目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并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市、县、镇(乡)3级政府管理,逐级签订责任状,实施目标考核。

严格执行《辽宁省青山保护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执法监管的各项措施,严格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加强执法培训,提供执法队伍素质,进一步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每年开展1次青山保护集中稽查“百日行动”,确保青山保护执法实效。

3.4促进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青山保护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及时播放、报道、表扬生态建设先进典型,公开违法违规征占用山体及山体以外林地行为。

3.5健全保护制度,巩固青山成果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3

广东省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最新内容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广东省矿产资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有效实施,加强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广东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及全国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矿产资源规划是政府加强矿产资源综合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等必须符合和遵循矿产资源规划。

第二章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责任

第四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主管部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实施规划中的职责,确保矿产资源规划在本行政区域的贯彻实施。

第五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在每年年底前,研究制定下一年度的矿产资源规划实施计划,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规划的实施

第六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按照矿产资源规划,严格审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项目。建立健全矿产资源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把关,对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项目,不得批准。

探矿权、采矿权的设置及出让、转让必须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探矿权、采矿权审批会审制度和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审查制度。认真审查探矿权、采矿权申请和招标、拍卖、挂牌项目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要求。

第七条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审查应重点审查如下内容:

1、申请项目涉及的矿种是否为禁止、限制开采的矿种,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申请项目涉及的区域是否是禁采区或限采区;

3、矿山开采规模是否与地质储量相适应;

4、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方式是否符合现有法律法规政策要求;

5、环境保护和恢复方案是否合理、措施是否落实;

6、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条件。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安排专人进行逐级认真审查,并填报《申请项目是否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审查表》(格式见附件)。

第八条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依据矿产资源规划,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

对矿产资源规划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实行保护性、限制性开采的矿产资源,必须落实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新增矿山数量及开采总量。

要大力加强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矿产资源。各市县必须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矿产品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在每年年底前分析预测探矿权、采矿权市场需求和规划实施计划,制定下一年度本地区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工作计划,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合理调控采矿权投放量和矿山开采规模。

第九条各市县必须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和有关政策重新划定矿产资源的禁采区、限采区和准采区,并由政府公告执行。同时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禁采区、限采区和开采区的管理,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分区管理制度。

规划禁采区(包括禁采地段)内不得新开办矿山,现有矿山应视各种情况采取不同政策措施限期关迁。

规划限采区要逐步压缩矿山数量和开采总量,严格控制新建矿山。原则上不颁发新的采矿许可证,不设置新的矿山;原有的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确需保留的矿山,应当制定合理科学的开采利用方案,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安全生产措施。使资源开发与环保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规划开采区要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基础上编制详细规划,科学划分开采项目区块,合理设置矿山。严格新办矿山的技术、环保、安全、规模等准入条件,公开出让采矿权;鼓励原有实力的矿山以资产为纽带联合、兼并中小型矿山,实现规模化开采。

第十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促进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依靠科技发展矿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严格控制新办投资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的矿山。珠江三角洲7个市禁止开办年产30万立方以下的采石场,全省范围禁止开办年产10万立方以下的采石场。

第十一条必须严格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和完善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新机制。

对新办的矿山以及正在开采的矿山,必须依照《广东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广东省采石取土管理规定》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由矿山企业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合同书和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通过科学预算,足额交纳治理保证金,落实治理责任。

延续矿山的采矿权人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手续时,必须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新签订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书,重新核定应缴纳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

对拒不缴纳治理保证金和无力缴纳治理保证金的矿山,应依法注销采矿许可证。

对已经关闭的矿山,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工作方案,综合整治、分步实施。应探索和研究建立多元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机制。

第十二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监督管理,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监督管理制度和环境恢复治理的验收标准。

对新办矿山,应严格审查采矿权申请人提交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严把生态环境保护准入条件。

对正在开采的矿山,应督促采矿权人履行治理责任,按治理方案实行分期治理,最后一次性完成治理。定期进行现场检查,对比矿山开采现状和治理方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对采矿权人履行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义务,经验收合格的,应及时返还治理保证金。分期治理的,可分期返还保证金。对未完成治理任务或未达到治理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责令其限期治理或重新治理;采矿权人拒不治理或经重新治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治理保证金及其利息全部转为治理费用,由矿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治理。

第十三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定期搜集和更新与规划有关的信息,及时向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布局和矿业结构调整、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等信息服务,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第四章规划的调整和修编

第十四条矿产资源规划,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下级矿产资源规划必须符合上级矿产资源规划。

经批准的矿产资源规划,一般每五年修编一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遇下列情况确实需要调整或者提前修编的,原编制机关可以提出申请,报原审批机关同意后,进行规划调整或者修编:

(一)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调整;

(二)行政区划调整或者城市规划区调整;

(三)当地政府重大政策调整;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布局调整;

(五)除上述原因以外的其他合法原因。

上级矿产资源规划调整或者修编后,涉及下一级矿产资源规划必须调整或者修编的,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知下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出相应调整或修编,并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申请调整或者修编矿产资源规划,必须提交下列资料:

(一)要求调整或者修编的申请;

(二)调整或者修编的内容说明和方案;

(三)调整或者修编规划的原因、依据及有关证明材料;

(四)原审批机关要求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十六条原审批机关应对规划调整或者修编申请的内容、原因和法规政策依据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在受理调整或者修编的规划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调整或者修编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七条修编规划,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修编后的规划,要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调整规划,要按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的调整方案进行。调整后的规划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第五章规划实施的监督

第十八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对违反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坚决依法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矿产资源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规划实施年度目标任务列入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

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纠正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违反矿产资源规划的行政行为,对违反规划的决定有权予以撤消;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第二十条从事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未经原审批机关同意擅自调整规划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本细则自之日起施行。

矿产资源我国现状中国国土资源部首份《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xx)》显示,目前中国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率平均为36%,铁、石油、天然气等待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巨大,许多矿种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

显示,中国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率平均为36%,其中铁、铝土矿查明率分别为27%和19%,待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表明,中国石油地质探明率为26%,勘探处于中期阶段;天然气探明率为15%,勘探处于早期阶段。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3日在此间说,xx期间,全国地质勘察投入3708亿元,新发现矿产地2839处,多数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有新的增长。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重要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目前中国已成为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钢、十种有色金属、水泥等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自20xx年到20xx年,中国煤炭产量从25.3亿吨增至32.4亿吨,增长28%;原油从1.85亿吨增至2.03亿吨,增长10%;天然气从586亿立方米增至968亿立方米,增长65%;铁矿石从5.9亿吨增至10.7亿吨,增长82%,以最终实现利民利得财富的开发。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的回采率仅为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仅有1/3,其采、选综合回收率及综合利用率也分别只有30%,而西方矿业发达国家从有色金属的选冶过程中回收利用的有价元素已达70多种,副产品价值占总产品价值的30%以上,其选冶综合回收利用率已达80%以上。

(1)我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目前有色金属行业70%以上共、伴生有价元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综合利用。综合回收的共、伴生元素近40种,特别是包头稀土矿、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金川镍矿等3个大型共生矿床,最近几年在选冶技术与产品利用方面都获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创造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已有一部分冶金企业综合利用率达到或超过70%。很多采选联合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体系。综合回收的黄金产量现在已占总产量的1/4~1/3,银、铂族金属和稀散元素几乎100%都是综合回收的,近3/4的硫酸原料是从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综合回收的。黑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率为30%~40%,但其它如化工、石化、建材、煤炭、核工业等行业其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足30%。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4

湖南省矿业活动已引发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全省共有1110个矿山引发地面变形、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矿山地质灾害1563处;全省矿山抽排地下水形成的降落漏斗范围1005km2,最大下降深达600m;湖南省矿山地质灾害与地下水系统破坏危害巨大,已造成322人死亡,1700余处井泉干枯,近1000公顷水田变旱地,896个村上百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如宁乡煤炭坝煤矿区抽排地下水达10954万m3/a,强排地下水引发岩溶塌陷(坑群)398处,破坏农田157公顷,损毁房屋22996间,造成2人死亡及大量井泉干枯,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湖南省矿山废渣、废水排放量大,废渣年排放量5048万吨,累计堆存量61068万吨,废水年排放量66376万m3;矿山废渣、废水中重金属、卤化物、S―2、Cn―、悬浮物等含量高,矿山环境污染严重,已污染河溪1138km,污染土地8153公顷。据郴州地区环保部门资料,有色金属矿区47份土壤样品中as、pb、Cd含量分别是对照区15份样品的4、3、14倍;宜章长城岭铅锌锑多金属矿区矿坑水、选矿废水、废渣淋滤水中锑浓度为1.211~5.197mg/l,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超标242~1039倍。全省矿业活动对土壤植被破坏严重,占用及破坏土地20812公顷,其中农田1717公顷,旱土1990公顷,林地11204公顷,草地1338公顷。

治理现状

多年来,湖南省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将矿山环境保护如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矿山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做保障、加强矿山环境管理为手段、实施矿山环境治理为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在法制建设方面,先后制定了一个地方法规、一个规范性文件、一个技术规范和相关制度。即2002年1月24日湖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8月省人民政府制定印发的《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DB43/t304―2006),省国土资源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办法(试行)》、《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试行)》等。这些法规、文件的实施,为矿山环境保护提供了较有力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

在管理管理制度方面,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从2003年起,根据《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全面开展了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所有矿山均需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与土地复垦方案,没有编制方案或者评估结果不适宜开采的矿山不予发证。评估制度的建立对规范矿山开发建设,合理设置采矿权,维护矿区群众权益,保护矿山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大力推行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湖南省备用金制度监管到位,已覆盖省内全矿种、全矿山。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缴存备用金21亿元。备用金制度的实施,不仅为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也增强了矿业权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有867个矿山通过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共投入治理资金近10亿元,有效保护了矿山环境。

此外,还全面部署了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在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基础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的通知”(湘国土资办发[2010]204号),确定了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监测网络、监测制度。使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

全省有2400多个矿山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累计投入恢复治理资金23亿元以上,其中各级财政投入治理资金13余亿元,矿山自筹治理资金近10亿元。全省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面积1500公顷,治理率26%,矿山废渣年综合利用率46%,矿山废水综合利用率12%、处理率31%。湖南省矿山环境保护主要实施了矿山环境调查、监测工程与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矿山环境调查和监测方面,一是2007年~2010年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下,对全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7328个矿山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基本查明了全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系统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和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初步建立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并在冷水江锡矿山锑矿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部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矿山环境治理方面,一是开展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实施的有冷水江市、耒阳市、资兴市,时间为三年,已实施二年,每市每年财政投入1亿元左右;正在申报立项的有涟源市和常宁市。二是从2003年开始,先后启动了柿竹园、宝山、坳头山磺矿等近110个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各级财政投入治理资金13亿元以上。三是矿业权人自筹资金实施治理工程:全省有2400多个矿山自筹治理资金近10亿元实施了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并有867个矿山通过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四是组织实施了绿色矿山建设工程,2011年我省有沃溪金锑钨矿等10个矿山获部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今年有旺华萤石矿等8个矿山申报部级绿色矿山。五是启动了湖南省矿山复绿工程,目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正在组织编制《湖南省“矿山复绿”行动方案》。这些项目的实施为矿山环境管理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有效治理了一批长期困扰矿区群众的矿山环境问题。

存在问题

湖南省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特别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受“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大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部分矿业权人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严重,滥采滥挖,渣石遍地,废水横流,引发了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计划经济时期许多国有大中型矿山已闭坑或面临资源枯竭即将闭坑,但大量矿山环境问题未进行治理,沉重的历史欠账的为今后的治理带来很大压力。

同时,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需完善。《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是湖南省多年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唯一一个地方法规,设有专门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章节,与2009年5月1日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颁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比较,存在矿山环境保护规划、矿山公园建设等内容缺失。《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存在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判、轻矿山环境保护方案等问题,需进行修订,同时矿业权人不认真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的现象变较普遍。备用金制度方面,收存的额度是按矿区面积和采深系数两个指标来决定,没有考虑矿山所在地的人居因素及矿业矿山环境问题治理的难易程度;对不认真履行治理责任,甚至“只缴钱不治理”的矿山没有惩处措施。

另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采矿权人“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矿山环境保护方案、土地复垦方案未实施或未较好实施,此外,在一些地方,矿产资源开发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与最大财政来源,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片面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顿、关停小矿山、保护矿山环境的要求执行不力,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矿山地质环境生产与治理技术有待创新。一是矿山采、选技术落后,如湖南省曾存在大量土法采选金矿、土法炼汞、炼砷、炼硫、炼矾、炼铅锌矿山,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湖南省矿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资源共(伴)生矿多,贫矿多,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总回收率40%左右,不仅浪费资源,增加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而且增加了尾矿中重金属的排放。二是矿山废渣、废水综合治理与利用率较低,目前湖南省矿山废渣综合利用率为46%,废水综合利用率为12%,许多小型矿山没对矿业废渣、废水进行综合利用与治理。三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技术落后,矿山环境保护先进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薄弱,影响矿山环境保护的治理效果。

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立法进程,根据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二是尽快修订《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办法》和《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杜绝“政府违法”。三是修订《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DB43/t304―2006),制订适合湖南省的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技术标准或实施细则,完善湖南省矿山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为湖南省矿山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其次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一是实施矿山环境年报制度,矿山企业每年需提交矿山环境年报,未履行矿山环境保护责任的不予年检年审。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动态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矿业权人切实履行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职责,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避免政府充当救火员的被动局面。三是逐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定期开展矿山企业履行矿山环境保护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向社会评定结果;并制定相关政策,对积极履行矿山地环境保护责任的矿山,在资源整合、年检、年审、备用金结转、治理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与鼓励;对不履行矿山地环境保护责任的矿山严格地进行限制或惩罚。

同时应该加大治理投入,创新投入机制。一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矿山造成的和现阶段矿业权人灭失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各级政府编制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二是充分发挥备用金制度的约束作用,督促矿业权人主动加大投入,主动治理矿山。三是在目前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谁投资恢复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创新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此外,还应该结合社会需求,强化治理效果。根据湖南省“绿色湖南”建设、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湖南省“矿山复绿”形动的新形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实施矿山环境保护工程,实现矿山环境保护投入效益最大化。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5

关键词:矿产资源;法律制度;问题;建议

1现行矿产资源法律制度设计

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主要包括14种制度。一是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矿产资源法》中设立的根本制度。二是探矿权和采矿权制度,规定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分别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办理登记。对探矿权和采矿权的保护进行了规定,规定国家保护探矿权和采矿权不受侵犯,保障矿区和勘查作业区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响和破坏,国家保障依法设立的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并规定矿业权的财产权可以有条件地转让。三是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原则性地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四是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包括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和矿产资源的有偿开采制度。五是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规定了矿产资源储量的审批机构、审批内容、储量统计、储量规模划分标准主体、地质资料的汇交或者填报内容。六是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对地质资料的登记、保护和保存及有偿使用进行了规定。七是勘查区块登记制度,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的区块登记管理制度,并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的责任主体。八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制度,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审批主体并划分了分类分级审批的权限。九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资质管理制度,原则性地规定了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的资质。十是矿产资源分区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企业性质不同、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同区分不同的矿区和不同的矿种,对矿产资源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十一是矿产资源开采环境、安全保护制度,对开采矿产资源的环境保护做了原则性规定,并针对土地复垦、开采活动损害赔偿、矿山关闭、禁采区及易燃易爆易溶等特定或危险矿产的开采技术和安全措施进行规定。十二是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制度,规定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共伴生矿产利用、“三率”指标要求、尾矿的利用。十三是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的主体进行了规定。十四是矿产资源法律责任制度,规定了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单位和个人以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实施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制度,包括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超层越界开采、盗窃、抢夺矿山企业设施、非法转让矿业权、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及管理人员、审批等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责任。

2几项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矿产资源管理要求来看,尤其是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中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来看,现行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2.1矿产资源规划制度《矿产资源法》对矿产资源的规定较原则,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由于存在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未明确,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界定不清,各级矿产资源规划法律效力规定不清,导致矿产资源规划难以落到实处,管理问题较多。2.2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制度一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制度规定不到位。现行审批制度仅划分了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中的审批权限,对省级以下各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审批管理权限未作出明确规定。二是现行实施的审批制度法律位阶较低。现行实施的分类分级审批制度主要为国土资源部的两个规范性文件,即《关于规范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00号)和《关于调整钨和稀土矿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登记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92号),其法律位阶较低。2.3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设计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矿产资源管理的需求。一是储量评审备案制度和登记统计制度法律位阶较低,均以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尚没有与《矿产资源法》配套的矿产资源储量管理行政法规,而且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制度的法律地位、作用、相关主体责任,以及评审机构及评估师的管理等也缺少法律法规依据,均以规范性文件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规范性文件中的一些规定与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不符。如,《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2〕24号)已经取消了“矿产储量报告审批”事项,《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国土资发〔1999〕205号)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工作有关规定》(国土资厅发〔2000〕54号)中有关“储量评审认定”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改革形势,目前对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不再进行认定,设立备案管理制度,并且管理的权限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二是当前登记统计管理工作实践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制度已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例如,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停办或者关闭矿山不履行残留或者剩余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情况,现行的《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缺乏对此类矿山不履行登记手续的有效约束机制,对于违反登记、统计管理办法的,缺少明确、有力的罚则,现行的登记书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填报难度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等。2.4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设计的经济关系混淆,法理依据重叠;税费制度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控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矿产资源补偿费作为所有权收益,其权益补偿严重不到位;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严重异化,投资收益挤占财产收益;收益分配比例和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制度设计中对生态环境及矿产开发的外部性补偿考虑不够。2.5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制度矿法中对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规定较少,且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制度等均在规章中设计,法律位阶较低。现行矿法中涉及到土地复垦、开采活动损害赔偿、矿山关闭、禁采区的规定过于原则且内容不全。例如,对于采矿活动的损害赔偿并没有针对环境的损害进行赔偿,只是规定给他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应当负责赔偿,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对矿山关闭只规定了在采矿结束后企业必须提出矿山闭坑报告及有关采掘工程、不安全隐患、土地复垦利用、环境保护的资料,并按照国家规定报请审查批准,并没有采取从源头上进行管控,而且目前矿山闭坑报告编写并未执行,矿山闭坑时仅提交矿山闭坑地质报告,内容侧重矿山地质和资源储量利用情况。目前采矿权审批要件中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也只是矿山环境保护的一部分。2.6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现行的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矿产督察制度和年度检查制度两大方面。目前这两项制度皆存在较大问题。一是矿产督察员制度形同虚设,执行也存在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障碍。二是年检制度取消,逐步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制度。此外,缺乏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制度,多为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定,法律位阶也较低。2.7矿产资源法律责任制度矿产资源法律责任多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违法行为的处罚,缺少针对环境责任追究制度的条款。此外,对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相对欠缺,需要补充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中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

3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修改完善建议

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贯彻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资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全过程,同时将近年来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纳入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当中。3.1细化现行矿法对禁采区的规定修改矿法关于禁止开采矿产资源的地区,增加高寒地区、荒漠地区、高海拔地区、特殊生态地区等禁采区域。这类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历经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间物竞天择而形成,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需要严格保护。3.2严格矿业权管理制度规定针对矿业权的物权保护要求,在矿法中规定矿业权登记的内容,增加矿业权招标、拍卖和协议出让方式、矿业权用益物权登记、矿业权抵押、矿业权排他、矿业权评估、权益维护、矿业权征收等条款。将现行行政法规中的矿业权转让,探矿权转采矿权,矿业权延续、变更、保留、注销、灭失,矿业权公告与标桩等条款列入矿法中;国务院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应将管理重心转到政策研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具体的审批发证登记工作主要应由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矿业权管理权限,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的少数重要矿产和特大型矿床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外,其他矿产可由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分级审批。3.3强化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在矿法中建立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制度,增加矿产资源规划的地位和效力、规划体系、规划衔接、规划编制与审批、规划编制的原则、规划编制论证和听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年度实施、规划查询、规划实施评估、规划调整和修编等相关条款。3.4完善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地质资料管理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制度,在矿法中增加地质资料管理、资料保密和权益保护、矿产资源储量审核、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矿产资源储量统计与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矿产地储备等条款。3.5重新设计矿产资源税费金制度依据新的《立法法》中关于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制定的要求,结合目前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情况和矿产资源税费征收的实际情况,改革现有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重新设计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研究制定矿产资源税费金种类、税率和征收管理制度,完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使用制度。3.6补充矿产资源执法监察制度在矿法中增加执法监察、现场检查、日常监管、上级对下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技术检测等条款,充实完善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等条款的内容。3.7增加环境保护相关制度一是加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环境工程治理的内容。在矿法中增加对钻探、槽探、坑探等可能对环境具有损害方式的勘查活动进行治理恢复的条款;增加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重金属回收等进行治理的条款。二是加大矿山环境治理制度份量。在矿法中增加矿山环境管理分工条款,对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对矿区的动植物、土壤、水体、空气、居民生活等的负面影响等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等,明确规定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划分;增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矿山闭坑计划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条款。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矿山闭坑计划作为采矿权申请的要件之一,明确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应当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同步进行。明确相关管理机关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执行情况及矿山闭坑计划完成情况进行验收的职责;对矿山环境监测方面增加相应条款。规定采矿权人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矿山环境进行监测,并定期向矿业权登记机关及相关主管部门提交监测报告,必要时向社会公布主要监测结果,贯彻“过程严管”的方针;增加环境治理经费保障条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和“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解决生产(新建、扩建、在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问题;增加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保护补偿的条款,明确对开采矿产资源而损毁土地,排放废水、废气,堆放废石和矿渣,引发地质灾害等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规定因国家利益(规划、政策调整)需要撤销矿业权或缩小开采区块面积的,国家对因此受到损害的矿业权人进行合理补偿。三是强化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增加环境责任追究条款,规定对开采矿产资源、从事工程建设造成矿山环境破坏或者诱发地质灾害的、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按照批准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进行施工、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按要求进行矿山环境监测以及侵占、损毁、移动矿山环境监测设备和标志等行为进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姚华军,付英,贺冰清,鹿爱莉等.矿产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

[2]孙莉.从法的内外部体系论矿产资源法律体系的完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14.

[3]忻梅.矿产资源法律制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骆云.中国近代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5]席良民.论矿产资源法律制度及其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9-21.

[6]吴文盛.中国矿业管制体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6

关键词:砂金矿项目海外小型矿山效益管理因素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34-02

当前我国“走出去”的矿业集团、勘查单位等在海外注册成立的以初级矿业投资公司为主,选择一个投资较小,生产成本较低,准备周期较短,经济效益显现较快的小型矿山项目以达到在海外“自给自足,站稳脚跟”的目的,具有现实性和普遍性意义。“保护既有效益、追求更大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目标,对于矿山项目也不例外,加之海外经济政治、人文法律环境的特殊复杂性,使讨论海外小型矿山效益管理与事务决策问题显得重要且紧迫。

1矿山效益管理

1.1开源与节流

“开源与节流”是矿山效益管理的唯一手段。现以秘鲁马德雷德迪奥斯砂金矿山项目为例加以分析和总结。

1.1.1开源

对于秘鲁马德雷德迪奥斯砂金矿山来说“稳”源就是最大的“开”源,这是由其本身地质特征和经济效益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一般固体矿床通过一定程度的地质工作,能较准确地提前预估矿石储量,矿山生产经济效益等情况。而砂金矿床因矿体局部形态极不规则、品位变化较频繁且缺乏足够的规律性,开采前只能达到对其空间形态、品位储量整体把握,而不是完整把握。因此矿山生产如采用基本的逐段连续开采方式,必然造成短时间内黄金产量的较大波动。

其次,小型砂金矿山经济利润薄,海外生产、生活成本高:一方面矿山很难承受黄金产量的较大波动;另一方面因投资成本控制,前期人物力投入有限,地质勘探工作很大程度上推后到实际矿山生产阶段——“边探边采”成为一种必然。

在砂金矿山生产作业中,地质勘探的首要任务就是监控待采及正在采的矿段空间品位变化;首要目的就是指导矿山生产,以达成“稳”源。

(1)矿山长期配置砂金矿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中方地质工程师,进入管理班子核心层,及时开展针对矿山当前及之后一定时间段内生产的地质勘查工作,实时指导矿山黄金生产作业。

(2)针对未来一段时间将要开采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矿床,通过地质专业人员的地表踏勘、适量工程揭露、采样化验;重视并参照已有生产数据,绘制详细精确的大比例尺图件,较准确地估算其品位和储量情况,为管理人员决策下一步矿山生产活动提供信息和参考。

(3)针对即将要开采的小区域范围内的矿体,直接使用矿山挖掘机,根据地质专业人员指定地点挖掘揭露矿体,通过探坑及时在矿体各层位采样化验,以达到直接指导在这一小区域内的开采方式和开采区域的目的。

(4)针对正在开采的小区域范围内的矿段,实时监控实际产金情况,验证是否与先期地质工作所预测相符,如有反差,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暂停生产作业,通过快速而富有针对性的地质工作“查漏补缺”,为当下的生产活动提供准确的指导,并为未来的地质勘探工作积累珍贵的数据和经验。

(5)积极听取和参考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敏锐感性认识的秘方技术、操作人员关于地质矿产等方面的见解。

为达到“稳”源的目的,同样需要黄金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都保持稳定和顺畅:如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相应工作人员的正确、熟练操作,定时及时的检修、保养;黄金与废石的分离、吸附、回收作业,需要工作人员的认真、熟练、细心操作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管理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规范和监督。

追求更大的利益是人的本性,要求更好的效益是投资者的本能。砂金矿山要想真的做到“开源”:从大的层面来说,积极关注周边一定范围内砂金矿权的动态信息,有选择地加以考察研究、会谈协商——争取获取一块、乃至数块优质矿权,作为更替、储备、扩大投资的对象;从小的层面来说,细心观察现有矿山各生产环节,思索改进、改良生产及工艺流程的可能性,如不同机械设备配套组合成本效益比的实验,挖掘机挖掘效率的改进,装载车的运输、相互交替方式的合理配置,“丘台”冲水作业中水量大小控制、冲洗部位及随来料快慢、多寡、粒度、粘稠度等情况做相应变化的规范,通过“砂金毯”规格材料的转变、溜槽板坡度长度的校正,提高成品金的回收率、追求回收微粒金的可能性等。

1.1.2节流

(1)建立“节流”意识。

矿山效益=产品销售收入(源)-生产生活开支(流)——在矿山效益管理中,不能只关注产品的产出与销售,却忽略了生产生活开支问题。

对于海外小型矿山来说:一来因为地处海外,生产、生活成本高,短时间内不熟悉当地情况的中方管理人员必然在采购、消费上难以做到物美价廉、物尽其用,客观上提供了大量的“节流”的对象和来源;二来因为矿山小,经济效益薄,一旦采取适当手段,“节流”出的效益必然在整体效益中占相当比例,并产生重要影响。

矿山管理人员一旦清醒全面地认识到“节流”的重要性、必要性,自然能够正确建立“节流”意识。

(2)制度为准绳,习惯成自然。

对于矿山管理者来说处理“节流”问题的基本手段在于订立完备而适宜的“节流”制度,这一制度既要针对矿山对外的生产生活采购活动,也要规范矿山之内的生产材料、生活物资的消耗;前者主要监督和制约管理人员自身,而后者针对所有矿山工作人员。订立制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成人们养成相应的习惯,将有形的准绳化为无形,一旦“习惯成自然”,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相应问题。

现列举秘鲁马德雷德迪奥斯砂金矿山订立的部分制度、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讨论。

(1)管理人员出外采购矿山生产生活物资或机械设备送店维修、保养前,需列出较为详细完备的清单,清单中必须包含物品品名或事项,及其具体数量,属于已经采购过或较了解的类别,也需要同时标明大致的价位。经相关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按大致所需金额,提取相应现金,并填写临时借款单。临时借款单需注明借款人、借款缘由、借款金额及借款日期。在借款人返回矿山后,以相应正规票据和所余现金与之相抵,注销后的借款单存档、上报。

(2)需要采购大额物资时,需保证至少同时有两名管理人员(含相关负责人)全程参与。原则上,一定数额以上的花费,均需开具正规票据,确有客观原因无法获取票据的:如果事前可以预计相应情况,需事前向负责人说明;无法预知的,需事后及时汇报;并且必须在相应手写开支凭证上详细注明相关事项并签名负责。所有原始票据和凭证均需以中文形式清晰注明日期、开支项目摘要、金额等信息,相关参与者签字负责,矿山负责人确认后签字、收存。对经过确认并收存的原始票据应及时建立电子档及手写账本,账目清单应按公司要求将所用开支详细分类,以便于负责人及时掌握矿山开支情况和公司的财务审计工作。

(3)矿山采购人员应在多次的采购实践中,逐步了解掌握秘鲁当地市场情况,特别是对重要的及经常性所需的物资的采购途径的把握,做到尽可能的“物美价廉”。

(4)日常矿山生产中存在大量的消耗性物资,例如柴油、汽油、机油、煤气、氧气等,对较重要的指派专人看护、监督、负责——例如每日机械设备所需柴油由指定秘方管工负责添加,保养机械设备所需机油、汽油等由其分配、并监督保养作业,回收剩余部分。所有消耗按日期、数量、用途填表上报相应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根据上报表单不定时抽检消耗品使用情况,及时处理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浪费,甚至偷窃行为。

(5)矿山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小型工具、用品,例如各种型号的维修工具、工人生产生活所需的雨衣、工作鞋、床上用品等。为防止此类物品由于人为的忽视而造成非正常性的消耗,矿山规定所有确实需要发放到具体个人的,均需在领取物品时登记签字,由于人为疏忽遗失、损坏而消耗的,由个人承担相应经济开支;其他所用物品(主要为生产维修工具)均分类入物资仓库,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任何人员需要临时借取的,当在物资登记簿上登记签字,正常及时归还后销账。

(6)矿山生活物资,尤其是日常伙食开支由矿山采购人员统一负责,在确保伙食足量、营养、新鲜、卫生的前提下,控制开支数额,杜绝浪费。

2矿山事务决策

相当一部分矿山事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各种矛盾所牵制,并表现出能被数种方案来处理的特征。对于管理者来说,一来要分辨方案的真伪,这是“对与错”性质的问题;二来要分辨方案的优劣,这是“好与坏”性质的问题。优秀的管理人员不但要是好的任务执行者、项目监督者,更要是睿智的事务决策者。

现列举秘鲁马德雷德迪奥斯砂金矿山的相应典型事例和问题,以供讨论和分析:

2.1边际成本问题

砂金矿山为增加经济效益,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采选规模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但在具体操作时,需要重点关注矿山生产的边际成本问题。

例如:一次因所采河滩矿段砂金品位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管理团队中存在动议在当地临时租赁机械设备,加搭洗选设施,形成两组生产单位配套组合,以达到黄金产量翻倍的目的。针对这一动议,矿山管理团队仔细核算了相应增加的边际成本:当地机械设备租赁费及入场运费,新增柴油、机油等生产消耗品的开支,新增矿山工作人员工资及相应的生产生活开支,新建洗选设施所需原材料、人力、机械、油料开支等。

同时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影响:地质勘探工作显示所采高品位矿段面积有限;时处雨季,开采河滩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安全管理难度极大;没有备用机械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只能停工停产;新建洗选设施部分压盖未采矿段,且恢复单组作业将废弃等——要达到在黄金产量翻倍的目的,未知因素较多,风险较大,且新增所得利润大部分为租赁设备者所得,因此最终否决了这一动议。

2.2机会成本问题

矿山管理的机会成本问题核心在于矿山事务决策方案的优选。经济学中提出“机会成本”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提醒管理者认清辨明眼前事务所有可能的处理方案,力求选择最为上佳和适宜的加以执行。

例如对于砂金矿山是选择开采砂砾石较松散、对机械设备折损较小,基本不受洪水影响,但金品位较低的第四级阶地,还是与之相反的河边滩、中心滩;是选择不遗漏矿体的逐段连续开采,还是集中优先开采富矿段;是选择金流失较少,但含金砂砾石处理量较小的日均三段式洗选回收模式,还是与之相反的两段式;是选择让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协助洗选回收作业,以缩短停工间隙,还是让其利用相应时段检修、保养各自设备,降低生产作业中发生设备故障的概率;是选择聘用部分临时人员,以应对时有发生的人员缺工情况,还是精简编制,人尽其用,节约成本等。

以上问题需要管理者综合分析、仔细衡量,必要时在实践中尝试和检验,最终谨慎抉择。同时现实中很多事务,因为时空环境的变化,相关影响因素、主次矛盾的更替,而需要实时地调整应对措施。

2.3因素分析法

对矿山事务本身的清醒认识、全面把握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所在。事务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来分析——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基础、直接、普遍有效的方法。

(1)一项具体事务表现得较为复杂,存在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或趋势,根本原因在于存在各种相关因素影响和牵制着这一事务。因此尽可能全面完整地罗列出各项相关因素是事务决策的第一步。例如在大的层面,处理砂金矿山的开采活动,就有开采地、机械设备、工作人员、原材料保障等因素影响控制;从小的方面,砂金矿开采地的选择,就有砂砾石料层赋存与金品位、季节与气候、开采设备配置条件等因素关联牵制——针对一项具体的事务,根据所在层面和所处角度,都有具体而迥异的因素影响。

(2)每项事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特定的数项因素所关联,同样一个因素也极可能对数项不同事务产生影响,但影响的表现、关联的程度、作用的大小往往不尽相同。加之时间(内部进程)、空间(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人”对“事”的各种可能的导向、控制和处理,使每个因素表现出个别性、特殊性、变化性。因此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的核心在于:根据当下事务的外部环境,考虑从今而起,一定时间段内的演化趋势,针对自身可能采取的各种决策方案,分别罗列出各种相关因素在各种方案中可能的具体表现:属于积极、消极还是尚未知因素;影响牵制事务的程度大小;人力作用对其的控制能力等。

(3)要想最终做出决策,分析对比各项因素在不同方案中的具体表现是必要的基础工作,但仅仅如此往往难以简单得出最佳方案,这是因为几乎不可能存在一项方案在所有因素或大部分主要因素上表现出全面的相对优越性。因此综合分析是因素分析法的最终难点环节:一项事务中各项因素并不是独立发挥影响作用,存在一定且特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表现为相辅相成(如影随形)、矛盾对立(非此即彼),以及其他各种更为复杂而具体的相关关系;同时各项因素在事务中的影响牵制作用大小不同,必然会有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之分;然而各项因素的相对主次性,也只限于当下的时空环境,极有可能出现因忽视“次要”因素,造成这类因素“失控”,演变为事务进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决定。因此全面把握和重点关注必须在综合分析中同时做到,这是哲学中“度”的问题。同时一定要摒弃只对“点”的分析把握,这是因为任何事物、任何因素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必须对事务的“势”分析预测。需要强调的是:受当下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能了解掌握的客观情况有限所制约,事务中必然存在尚未知因素,因此盲目追求在当下就做出对未来相当长时间来说都正确而适宜的决策,只会是丧失果断力、延误妨碍决策。同时正是因为各种客观局限的存在,需要管理者随事务执行过程的发展,积极而敏锐地收集、分析、消化各种新情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自身的认知和经验,用以实时校正已有决策,甚至在必要时重新制定实施更为适宜的新方案。

无论是因素分析法,还是其他任何一种具体方法,都只会是一种适用于一定环境、一定情况的手段。任何方法手段都来自于既有经验教训的概括总结,也自然应当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能力的逐步丰富中改进完善。作为管理者与其掌握各种方法手段,不如抓住事物的本质,发展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性格能力——做一个能配各种钥匙的好锁匠远胜于怀揣几把“万能钥匙”的投机者。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7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

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研究方面,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以七宝山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为例,分析工作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及地质环境现状,结合开发利用合理方案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矿业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加剧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作出综合评估及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

1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可归纳为下列七方面。矿床主要为灰岩裂隙溶洞水充水矿床,±0m中段最大涌水量187.5m3/d(据1997)-1998年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地下水疏干导致岩溶地面塌陷影响严重。地表主要河流——七宝山河与地下水联系不密切,对矿床充水影响小,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东部中等,西部复杂,中部简单,总体为中等类型。矿山排土、石场与废渣堆多处,堆积条件中等稳定。矿渣与废水中有害组分含量高,对水环境污染影响较重,对人居环境影响危害较大。矿山及周边地质构造简单,虽有区域性断层通过,但成为隔水边界,断层构造总体不发育,对矿坑充水和采矿影响不大。矿山岩土体类型简单,灰岩岩溶发育,矿体顶底围岩稳固性中等,总体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由于存在多个矿山与本矿山叠置开采或残采,矿井采空区面积和空间较大。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引起的岩溶地面塌陷较严重,并造成一定危害;矿山露采范围大,对植被、土石环境影响严重、危害大。地貌单元类型较简单,地形坡度15°-30°,地势南、北、东高,西部低,地形条件有利于地表水的径流排泄。

2工程概况

2.1矿山开采概况

七宝山硫铁矿矿山于1988年建成,1989年4月全面验收投产,设计采选规模25万t/a。为统一规划矿产资源,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原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原浏阳市七宝山磺矿、原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铁帽金银矿和原湖南省硫铁矿铁锰黑土型金银矿整合为一个矿山,整合后的矿权人为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开采深度80-40m和240~40m,矿区面积1.333km2。

2.2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历史

针对矿山水资源局部影响严重,矿山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严重、岩溶地面塌陷影响严重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矿山主要进行了如下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废渣、废石治理:对于酸性水中的沉渣采用pe型高分子微孔烧结管过滤进行沉渣处理,最细可过滤0.5微米左右的各种固体微粒对铬、铜、锌、铁、铅、镉等重金属氧化物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过滤后的沉渣、含水率65-70%,易于运输到不妨碍农田生产的边远洼地堆存。对废石采取严格控制废石外运,统一场地堆放管理,井下采空区域回填法等管理措施,控制消除废石污染。岩溶塌陷区治理:第一期工程治理从2002年6月,对塌陷区238亩土地进行治理,填平塌陷坑154处,填土6400m3,修建石桥冲小溪标准输水渠道579m、平整土地等。第二期工程治理从2004-2006年7月完成治理工程量如下:农田覆土面积176.91亩,覆土厚度0.3-0.5m;修建排污沟工程总长297m;修建小(二)型水库,坝址建在新山冲,坝高7.1m,坝顶长34.6m,宽3m,水沟总长625m,解决了受损土的农灌问题;塌陷坑填方6800m3。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3.1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

整合后的矿山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有四个方面:露采场表土层被挖损剥离、植被全毁,面积大。这不但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破坏,而且还造成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貌景观的改变,其影响严重;尾矿库占地面积大,尾矿砂淋滤水对土石环境污染影响严重;岩溶地面塌陷:原塌陷成灾区已经整治复垦,随着矿山开采的继续进行,仍有点状小规模塌陷出现,其影响面积10.75m2。随着矿山疏干排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有可能再次引发和加剧该区的岩溶塌陷,将再次使已复垦的土地和居民生活环境受到危害,其影响严重;废石、废渣总堆积面积达6.0万m2,堆积量33.8万m3,不但压占土地面积,其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淋滤水对土石环境影响较重。

3.2水资源水环境影响

由于矿山井下开采抽排疏干地下水引起的降落漏斗中心地段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造成岩溶地面塌陷、井泉干涸、地表水漏失,对地下水资源枯竭影响严重,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这些水资源问题,虽经政府和矿山拨款得以初步解决,但矿山继续开采,水资源问题难于解决。故综合评估为:①矿山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影响严重。②矿井抽排水对整个向斜盆地的地下水区域水均衡破坏影响较轻。③矿山废水(矿坑废水、选矿废水)均经净化处理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对地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较轻。

3.3地质灾害影响

(1)矿山因采矿抽排地下水造成石桥冲小溪谷地至浮田一带岩溶地面塌陷成灾,现大部成灾区已经整治复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随着矿山继续开采,矿井疏干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有可能再次引发和加剧该区岩溶塌陷,使已复垦的土地和其它农田及当地村民房屋、公路等受损,其治理难度大,影响严重。(2)采空区地面塌陷影响:根据老虎口、鸡公湾、大七形容词山三个矿段未来开采所圈定的岩移影响范围内有居民、露采场及矿井井口设施等均可能遭到危害,其治理难度较大,影响较重。

4结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经现状调查与评估。在现状条件下,矿山矿业活动对区内石桥冲谷地——浮田一带地下水枯竭影响局部严重,而对整个向斜盆地的区域水均衡破坏影响较轻,对水环境污染破坏总体较轻;对七宝山河水污染较重。矿山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影响较轻,但矿业活动引起的土地资源破坏与土石环境污染影响严重;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对人居环境影响严重,危害大,采空区地面变形影响较轻,危害小。崩塌、滑坡、泥石流及露采场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影响较轻,危害小。区内露采场对景观影响较重,所引起的矿山型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也影响较重。本矿山矿业活动所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整体影响严重,治理难度大,矿山建设适宜性差,但若能严格采取防范与治理措施,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及土地复垦方案认真实施,矿山可按开发利用方案继续开采。

参考文献:

[1]张进德,张作辰,刘建伟等.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地质出版社,2009,196-198.

[2]张进德等,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综合评估技术方法探讨;地质通报.2007,26(02):136-140.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8

关键词:保证金制度;管理要求;编制水平;审查管理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

【2】王素萍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的若干思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第五期118-12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9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蔡元培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部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部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篇10

大煤矿开在汾河源头附近

这几年,山西潞安集团像一位强健的中年人,连续生了5个好“儿子”――潞安、武夏、潞宁、潞蒙、潞新,而且个个健康。据专家分析,按照亿吨级规模,潞安集团可稳定开采200年以上。

潞安集团的前身是1959年1月1日成立的的潞安矿务局。2000年8月,企业整体改制为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潞安集团现有资产总额500多亿元,员工近6万人,含潞安新疆公司9000余人。

据了解,2008年,潞安荣列全国最大500家企业第140名、全国500家大企业竞争力第191名。2008年,潞安煤炭产量达到4209万吨,销售收入352亿元,实现利润32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59310元。

潞安集团的目标是:2012年煤炭产量达到1.1亿吨,建成亿吨级煤炭大集团。

其下属潞宁也不甘示弱,潞宁煤业的前身是宁武县地方国营陈家半沟煤矿,建于1986年,转让前年生产能力为21万吨。潞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陈家半沟村,2003年3月,宁武县人民政府与潞安集团签订了《煤矿资产转让协议》,将宁武县地方国营陈家半沟煤矿资产转让给潞安集团。2005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潞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在潞宁煤业是上海环能的控股企业。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有500余名宁武人。

据潞宁煤业办公室的崔岩明介绍说,潞宁煤业现有井田面积30.2平方公里,设计生产能力210万吨/年,投资10亿。目前,生产能力是60万吨/年,正在进行210万吨/年的技改及手续办理。

崔岩明说,潞宁煤业在宁武要建5个矿井。“十一五”期间,潞宁公司在宁武煤田进行资源整合后,将关闭20座小煤矿,总投资约50亿元。

记者看到,潞宁煤业办公楼西侧的玻璃宣传栏内写着潞宁公司2009年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2009年要完成进尺7395米,实现利润3.25亿元,而且还要在静乐县选几个好煤矿。

采煤重于饮水?

汾河从北流向南,其两岸3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采矿行业,直接影响到太原3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因此,汾河上游两岸的煤矿就关闭了几十家。但潞宁煤业却在打国家政策的“球”――距汾河3000米的地方开煤矿(陈家半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年产21万吨要提升到年产210万吨,煤田面积是30.2平方公里。如果以潞宁煤业井口为圆心,那么,半径已经到了汾河。据有关人士推测,潞宁煤矿井下工作面距离汾河床下接近3000米。

那么,潞宁煤业集团的做法符合不符合山西省对汾河的管理办法呢?

5年来,山西省在汾河治理方面出台的法规的确不少。

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在汾河源头划定保护区范围,有计划地进行移民搬迁、封山育林育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禁止在汾河源头保护区范围内采伐林木、采矿、挖砂、采石。”

2008年,山西省环保局对汾河3公里内490家企业提出了限期达标、关停、搬迁等分类处置的要求。

2008年3月1日施行的《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汾河源头雷鸣寺至汾河水库水环境重点保护区的范围。在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采矿、取土等活动。”

2008年7月,山西省环保局出台的《关于加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工程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对汾河干流3公里范围内不符合产业政策、不予补办环评手续的违法建设项目(包括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一律予以关停、淘汰,限期于2008年年底前拆除已建成的所有设施,恢复地形地貌。禁止在汾河干流3公里范围内建设煤厂、煤站或其他工业设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晋政办发〔2008〕59号)规定:“根据流域内矿山企业对汾河的影响程度,对可能直接破坏汾河河床、导致地表水直接漏失的区域实施禁采,在禁采区一定区域实施限采。初步划定禁采区:汾河上游段(太原市兰村以上)干流两侧岸边以外500米范围内……”

2008年山西省政府出台《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后,全省重拳出击,对汾河源头和汾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虽然合法但会影响汾河水质的企业,也一律实施关停或搬迁。

山西省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山西省的煤田普遍具有水煤共生的特点,水在楼上,煤在楼下,采煤直接导致了含水层破坏,水量漏失,水质污染,同时还引起地面塌陷、水位下降、水井报废、泉水断流等危害。”

经济学家认为,“大工业的崛起对汾河生态造成了致命一击。”

对问及潞宁煤业采煤是否影响汾河时,宁武县治汾指挥部总指挥李建明说,肯定对汾河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采1吨煤就少2.4吨水。按潞宁煤业年产能力210万吨算,一年就少了504万吨水;如果按一个人一年消耗60吨水算,504万吨水,够8.4万人的生活用水,够宁武县一半人的生活用水了。

李建明接着说:“如果煤矿跟汾河床打通,那么,带来的危害将是更大的。”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是采煤重要,还是保证人民健康饮水,保护汾河生态环境重要?

延伸阅读:关于汾河

汾河的历史

说起黄河,会想到汾河;提到汾河,自然想到源头。《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明。千百年来,汾河以其博大、宽广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西儿女。

汾河的正源头为东寨镇水母洞(雷鸣寺);另一源头紧邻北石沟和汾河沟,流经宁武的东寨、化北屯、蒯通关等20个自然村,出宁武后,流经6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兰村至介休附近为中游,介休以下为下游。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人口密集区、粮棉主产区、经济发达区,养育了全省41%的人民。有史以来,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汾河流域是中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遗址就在汾河流域发现。

史料载,汾河水资源曾十分丰富,战国时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到唐、宋、辽、金,山西的粮草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称“万木下汾河”。

汾源是三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之处,其水之纯净甘醇、景之优美别致是久负盛名的。现汾源旅游景点有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汾源东侧的山坡上,原建有雷鸣寺,因汾水出山声如雷鸣而得名。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依山而筑,规模宏大,殿堂不少,鼎盛时住僧300余人,为晋北名刹,可惜于上世纪70年代全毁,如今重修的雷鸣寺也不大,只有4个僧人,他们在每年的4月到10月份旅游旺季时待在此地,其他时间返回五台山。僧人不在的日子,有宁武东寨镇窑子湾村64岁的唐换成老人看管雷鸣寺,月工资是500元,住在寺院,吃饭自备,用水时便从下边的汾源用水桶往上挑;人迹很少,日子清闲,一台闪雪花的旧电视为伴。

汾河的今天

近年来,汾河流域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位急剧下降。同时,一些地方的污水直接排入汾河及其支流。尤其是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长,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等原因,汾河变成了“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病态河流。沿汾河周边植被稀少,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到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到整个山西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山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汾河流域忻州段作为全省汾河流域的发源和上游核心区域,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汾河流域主要存在问题有: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汾河流域忻州段指宁武、静乐两县,流域面积344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川少,沟壑万千,土地贫瘠,植被覆盖度小,水土流失面积2692.19平方公里。由于流域内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导致生态失衡,旱涝灾害频繁,造成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同时因为降雨量的减少,必然造成源头地下水位的下降。二是水源水量下降。由于全球气温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水土流失等多重因素影响,汾源――雷鸣寺泉记载的最大出水量为1立方米/秒,上世纪50年代下降到0.6立方米/秒,上世纪末又下降到0.4立方米/秒,现在已下降到0.2立方米/秒左右。相应地,解放前的汾河年径流量为1.89亿立方米,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下降到1.46亿立方米,目前,已经下降到不足0.6亿立方米。三是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低。目前纳入汾河流域忻州段的废、污水为每年420.3万吨,该段仅建成宁武东寨、静乐县城两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宁武东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1250吨;静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4000吨。四是近年来,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较大。宁武、静乐两县境内汾河干流3公里范围内共有煤矿45家。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对汾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由于采空塌陷对含水层的破坏及矿井排水引发的矿山地下水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汾河及其支流的补给水源和水量;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灾害,破坏了汾河支流和干流河床,从而导致地表水漏失,减少了汾河的来水量;煤炭的开采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严重破坏,影响了流域水资源的涵养;煤矿矿山废水、废渣的排放对汾河造成了严重污染。进入21世纪后,汾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衰减至19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地表径流量仅有9亿立方米左右。2008年6月25日,山西省政府的《汾河干流复流水源保障及调度运行方案》中显示,汾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1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7.15亿立方米。汾河天然来水的日益衰减和流域内工农业用水量的快速增加导致汾河干流中下游频繁断流。

汾河“保卫战”

汾河清不清,源头是关键。2008年政府部门开始对地处汾河源头的宁武县涔山乡、东寨镇两个乡镇的57个村庄7200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由于采煤对地下水破坏严重,造成宁武县水质严重污染、水量减少。自从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与保护工程实施之后,宁武开始对汾河源头泉域保护范围内的煤矿实施关闭,比如地处汾河源头的鑫隆(原东汾)煤矿。

据了解,2000年,宁武县的煤矿有200多座;到2008年,经过整合、关闭,煤矿减到63座;2009年,该县煤矿数减至23座。2005年以来汾河流域就关停19座煤矿,汾河源头也关了六七座煤矿。并且引进香港某集团的数亿元资金,打造、发展宁武生态旅游。宁武县正在经历煤炭经济向旅游经济的过渡。在汾河源头所在地东寨镇,记者看到有10多家宾馆,有“汾源”字样的不少;出租车也有三四十辆……这些都说明了旅游经济正在崛起。

汾河禁采区内的矿井关闭的有:宁武花岗岩矿、宁武庆远煤业、宁武县化北屯乡丁家沟煤矿、宁武宝华煤业、宁武达康煤业、宁武吴家沟煤业、山西新北方安峰煤业、清河三煤矿、古交市梭峪乡会立第二煤矿、古交风坪岭煤矿、古交市黄达煤业等。

如今,汾河流域沿线70%城市建成污水处理厂,汾河源头出现了一类水质,汾河在变清。

实施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事关太原人民饮水安全,事关山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汾河流域的治理,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特别是1988年开始的汾河上游治理工程,历时20年,仅静乐、宁武两县就完成初治面积1900平方公里,建成基本农田60余万亩,建淤地坝123座,控制流域面积825平方公里,可拦蓄泥沙6200万立方米;完成植被建设220余万亩,为提升汾河水质,宁武、静乐两县先后取缔关停土小企业298家,铲除土焦26户,关闭了汾河流域的8座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