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30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1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

我国的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都是随着改革开放、现代旅游活动的复兴,在1978年同时诞生的。这不同于一般经济管理学科先有交易活动和产业发展经验,再有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积淀,然后才开展高等教育的惯常历程。在一无产业经验、二缺理论准备、三少专门人才的情况下,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立,展开了我国的旅游高等职业教育,1981年南开大学等8所院校开始招收旅游专业本科,展开了我国的旅游高等专业教育。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到2007年底,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达1641所,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770所,已建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是我国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二级学科之一。

然而,在规模扩张、层级提升的同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却面临着“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博士生只能到高校任教的严峻行业就业形势。旅游企业普遍青睐专科生,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既眼高手低,又容易流失,很不好用。与此同时,“学科地位有所下降,……选择专业时,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层级体系的颠覆与学科建设的失效,引发了旅游高等教育界的持续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对症结的认识逐步凝注于实践问题。旅游高等教育“要以实践为起点”或“要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已成为指导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该理念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教材和教法都要以实践教学为归依,即建立以实践为主轴的课程体系、以应用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和以案例为主体的教法体系。三者分别代表着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在价值层、制度层和策略层的展开,围绕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基本图景。

一、课程设计理论部分:关于旅游实践教学之价值的研究

1、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概述

课程是“课”与“程”的结合,其中“课”指科目,“程”指学程。“建立以实践为主轴的课程体系”就是说,旅游实践教学的科目设计和学程设计,都必须围绕实践,有系统和受控制的展开。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研究的基点是对“实践”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基于这些不同理解,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课程研究部分,形成了“产业本位的课程”、“人文本位的课程”和“学科本位的课程”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

第一种理论流派认为,旅游实践教学所指的实践就是旅游产业的营运现状,即现实的产业实践。现实的产业实践对于旅游实践教学来说是一种外生变量,具有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操作性等六大特征。基于产业实践的旅游实践教学,就是要改革旅游高等教育偏重书本知识和课堂讲授的时弊,树立产业现实和企业实训在课程科目设计和学程设计中的轴心地位,不但要“根据岗位需要建立和细化”以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为主的科目体系,还要推行“开门办学”直至“零距离办学”,让学生“从第一学期起就全程参与旅游企业日常工作,接受企业员工全程指导”,使教学双方在趋近经营实战的学程设计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期、兴趣和经验,调试课程的人才市场适应力。该流派着眼于调谐产业的需求和课程体系设计,可称为“产业本位的课程”,是目前居于主流的观点。

第二种理论流派强调,旅游实践教学所指的实践应该囊括旅游现象的整体,由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规定着其他各种旅游现象,因此,其轴心不在旅游产业的经营实践,而在旅游活动的体悟实践。旅游体悟可以建构针对旅游现象的“前理解”,为专业学习提供前在的知识源泉,对旅游教学来说是一种内生变量。基于旅游体悟的旅游实践教学,就是要在科目设计上重视“旅游文化”、“旅游文学”、“旅游心理”、“旅游史”等人文科目,在学程设计上则通过“见习”、“模拟”等环节“体验专业的意境”。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复活师生的生命体验与价值追求,从经验与逻辑的基础性维度,构建师生对于旅游活动之社会文化本质与机制的认知,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开展构建更具内源性、更加人性化的知识平台,实现“通过普及旅游知识,提高从业水平”的课程理念。该流派承继陶行知、于光远等的旅游高等教育思想,着眼于从人文养成角度设计课程体系,可称为“人文本位的课程”,在一些人文学科基础深厚的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三种理论流派提出,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实践教学所指的实践只能是对旅游现象进行高度思辨的思维创造。由于行业和师生都处于不断发展与更新之中,那些无法与未来相对接,并发挥指导作用的操作技术与旅游经验,不仅无益,还会产生阻碍和遮蔽。正确的实践教学必须超越具体技能和感性经验,从凝练一般规律的高度,将行业和师生中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困惑发掘条列出来,并进行剖析和反思,最终建立起关于理想状态的认知图景。这一认知图景是一种关于未来的自觉,在其生成过程中,师生头脑中芜杂的个案经验将不断粹化为结构化的理论理性,进而形成高于自然状态的、学科化的认识与思考方式。基于思维创造的旅游实践教学要求将“旅游哲学”、“基础旅游学”等“基础理论”科目和学术训练过程置于课程的轴心位置。这一方案着眼于旅游学科的自觉与“独立追求”,意图建构旅游高等教育对行业和师生之未来的能动价值和“引领作用”,可称为“学科本位的课程”,属一种新锐观点。

2、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的发生学解析

以上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分别着眼于产业的用工需求、师生的内涵发展和学科的独立地位,反映了研究者不同的主体代入和价值选择,形成了旅游实践教学课程研究中一系列“深刻的片面”。

造成这一状况的静态结构的学科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学都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教学理论体系。学科理论方面,在现代旅游业引入之前,中国已有“一整套由独立的文献体系支撑着的、追求人格完善和人生完善的旅游文化系统”。现代旅游业引入之后,审美导向的中国传统旅游文化,被经济管理导向的西方旅游理论所覆盖。而“旅游学要建构的是关于跨文化消费的完整知识”。西方旅游理论偏向“消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旅游企业为学科的主体预设,以为旅游企业培养管理和服务人才为学科的价值预设;中国传统旅游文化专注“跨文化”,以因暂离日常生活场域而获得自由的旅游者为学科的主体预设,以修习者的人文化成为学科的价值预设;旅游学界关怀“旅游学”,以注重理论构建、追求学术地位的旅游学者为学科的主体预设,以学术研究的卓然独立和快速发展为学科的价值预设。反映在教学理论上,便产生了上述三种关于旅游实践教学课程研究的理论流派。

造成这一状况的动态博弈的资源获取原因在于,在旅游高等教育日益全球化、大众化和市场化的今天,不同主体代入和价值选择的理论流派所共同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一致的,即旅游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和旅游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外部竞争,主要包括生源竞争、就业竞争和与社会培训机构的竞争,其关键是就业率,特别是行业就业率;第二个是内部竞争,主要包括学位项目、科研项目、评奖项目等的竞争,综合表现为学科地位,特别是在管理学一级学科内的地位。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实质都是关乎行为与效果、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旅游高等教育的效率问题在不同层级高校中的不同表现,影响着它们的主体代入与价值选择。其中,研究型高校主要在高教系统内部争取资源,因此重视学科地位,倾向于“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型高校主要从人才市场上获取资源,故而重视行业就业率,倾向于“产业本位的课程”。教学研究型高校居于两者之间,更倾向于兼顾二者的“人文本位的课程”。

二、教材编撰理论部分:关于旅游实践教学之制度的研究

1、三种教材编撰理论流派概述

教材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是一种制度。教材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它上承课程思想,是课程思想的物化表现,下接教法设计,对教法的策略、技能、技术和手段具有限定作用。如果说旅游实践教学的课程研究所讨论的,主要是旅游实践教学的“应然”状态,那么其教材研究所讨论的,则主要是旅游实践教学的“何以可能”。“以应用为核心的教材体系”何以可能?围绕这一问题,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教材研究部分,形成了所谓“得术”、“得法”和“得道”三种教材编撰理论流派。

得术派认为,旅游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应用性,必须体现为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这类教材通常具备详尽的背景知识介绍、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其“框架”、“流程”、“模式”和“案例”,可以通过模仿创新方便地应用到对应的专业领域。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与旅游产业联系紧密,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他们编写的教材从“接待礼仪”、“饭店服务”、“导游业务”到“旅游规划”,覆盖旅游业的各个业务领域。我国现有旅游实践教学的优秀教材或原创性教材,主要集中在这一类。

得法派反对得术派。他们认为,具体业务领域的操作之术是无法穷尽的,也是教学双方的时间和精力都无法负担的,更严重的是,得术派的教材相互离散,直接导致了旅游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好的旅游实践教学教材,应该“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论”,使学生“在面对解决旅游实际问题时,能够有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学生的学习重在得法而不在得道”。得法派强调,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旅游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旅游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一级学科教育背景,然而,这一流派的优秀教材较少,作者编撰过程中,在意图突显方法论的杠杆作用时,却往往陷入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了旅游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旅游部门知识的两张皮现象。

与得术派专注模仿应用、得法派推崇方法应用不同,得道派超越过程描述和定理总结,讲求对专属旅游学科的“特定的领域和特有的矛盾的探索”。他们理想中的旅游实践教学教材,绝非工具性技术和工具性学科在旅游领域的殖民,而是,通过发掘“旅游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旅游学的本体论系统,实现“只有旅游,不多也不少”的编撰目标。编撰过程中,这类教材超越从业人员和旅游企业应用的层面,从“社会性存在”的高度,突破“‘部分性’和‘限制性’的视野,把旅游当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去理解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越来越科学的认识”建构“以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从手足操作型的应用升级到形式逻辑平台和数理逻辑平台上的应用。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有着深沉的学术抱负,然而,由于学科积淀薄弱、人才梯队凋零等原因,其原创性教材的数量极少,更新也十分缓慢。

2、三种教材编撰理论流派的中外对比简析

表面上看,我国旅游实践教学教材编撰研究,关于“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的分歧,仿佛是国外“洛桑道路”、“康奈尔道路”和“普渡道路”在国内的翻版。但深入体察就会发现,国外“洛桑道路”、“康奈尔道路”和“普渡道路”之间的不同,本质上是学派的差异。因为,它们的学科定位和发展空间是一样的,即都“既进行职业培训又进行学位教育”。它们的差异产生于对“如何教学最有效率”的不同回答。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从具体操作内推、从核心理念外推以及从基本规律向两端拓展的认知方法,都是走得通的,问题只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选用哪种最有效率而已,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国外的三个学派。

而我国三种教材编撰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分流,不但与教学效率理念有关,还与“身份”高度相关。曾国军对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学生最希望教师有过实践经历、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其次才是良好的教学能力、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这与重点大学对教师的要求不一致,重点大学一般都朝研究型发展,更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对科研成果的重视要大于真正为学生授课、培养学生的力度。……教师在这种激励制度下,势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与此同时,当下“专家型旅游经理人调入非重点高校及高职院校任教还有可能,因为对于学历的要求不那么严格。而重点大学任课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历,还有外语水平和科研成果两条硬杠杠。所以,专家型旅游经理人即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客座教授又很受学生欢迎,要调入重点大学任教却很困难。即便如愿进了高校,当务之急是要达到硬指标要求,这是相当严峻的考验”。从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到研究型高校,逐步鄙视、贬抑和裁汰行业经历、行业能力和行业影响的科层设计,决定了不同层级高校的旅游专业教研人员,从总体上,必然依次倾向于我国的三种旅游教材编撰理论流派。

总之,国外的三个学派是并行的,基本只反映不同的旅游实践教学效率理念和人才培养抱负;国内的三个流派却是层级性的,甚至可以说是科层性的,在个人层面上,它也能反映旅游教研人员的旅游实践教学效率理念,在全体层面上,却反映着旅游教研人员在不同层级高校中的生存策略。外部的资源获取引致了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研究中三个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分流,内部的资源分配则引致了我国旅游实践教学教材编撰研究中三个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分流,二者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的。

三、教法创意理论部分:关于旅游实践教学之策略的研究

1、三种案例创意理论流派概述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策略与措施;其本质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策略、技能、技术、手段的综合设计、应用和操作。”“以案例为主体的教法体系”就是要求,旅游实践教学的策略、技能、技术、手段的综合设计、应用和操作,都必须“围绕特定的专业情境展开”。它回答旅游实践教学的课程与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如何实现的创意问题。

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创立之初,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最为普遍的教学策略之一。按照《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的解释,“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释义:“(1)一组情况;(2)需要调查的情形;(3)调查或考虑的目标;(4)实际存在或发生的事实。”对旅游专业教研人员来说,虽然实际存在或发生的旅游活动都可以成为“案例”,但实际被选中的只能是部分事实中的特定部分。旅游实践教学中的案例,绝不是随机抽取的结果,而是基于主观意图。特意挑选出来,并精心构织的。案例不是旅游活动事实本身,而是通过教研人员的运思生产出来的、有特定理论负载的事实链条。从对案例生产和教学使用过程中教研人员的创意应如何表现的不同理解出发,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教法部分,形成了“因果关系展示”、“调查方法演示”和“创新过程启示”三种案例创意理论流派。

因果关系展示派的要义是,在教学案例编制过程中,教研人员应尽量隐身,以纯粹客观的事实描述来形成案例的具体感,并以对特定细节之间前后关系和发生路径的着意突出,引领学生自动生成对细节之间因果机制和数量关系的领悟。该案例创意流派的目标是,通过结构化的案例,活化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强化既有理论和模式的真实感和应用性,优化教学的接受过程。在案例分类上,该流派将案例分为“导人型案例、解释型案例和验证型案例,”分别应用于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教学的对应阶段。在编制体例上,该流派要求案例应“包括以下部分:案例概述、基本分析、要求讨论的问题及建议的答案、需要进一步阅读的材料、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该案例所需时间及时间分配等。”在案例资源上,该流派特别强调“案例库”的建设和案例的“本土化”。

调查方法演示派质疑因果关系展示派。他们认为,因果关系展示派的案例体系是为了解析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而刻意挑选、割裂、抽取和连缀出来的;每一个因果关系展示派的案例都是一个封闭的自证循环,它们与其自身生成条件和存在环境的关系被故意忽略了;由于旅游活动的高度多元,如果不考虑生成条件和存在环境,我们几乎可以为任何相反的理论和模式找到例证;因此,因果关系展示派的案例体系是反逻辑的,它不是自觉的,而是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的附庸。调查方法演示派强调,科学的案例教学应该保持随机性与开放性;“全面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和其他非课堂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有可能的样本展开大范围随机调查”;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原则和历史环境分析的原则;通过对特定结果发生的概率、条件以及机制的掌握,自发生成对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的规律性把握,并与既有理论与模式相印证。在编制体例上,因果关系展示派将案例的事实链条当作写作重心;而调查方法演示派将调查资源、调查平台、调查流程和分析方法的设计作为写作重心。在教学实施上,因果关系展示派将“建议答案”的趋同认作教学目标的实现;调查方法演示派则将“结论的随机性”视为应然状态,而将“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作教学的目标。

与因果关系展示派被动解析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调查方法演示派主动印证这些理论和模式不同,创新过程启示派要揭示的是理论与模式的生产过程,而且是将既有理论与模式的习得与反思、旅游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以及创新理论与模式的生产熔铸在一起的生产过程。由于旅游现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混沌性、差异性和不可重复性,从旅游现象中抽取有规律和可以进行数量界定的方面,提出假说,并进行证实和证伪,本身是一种高度冒险的工作。迄今为止,旅游学科并没有生产出多少得到广泛认可的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就反映了这一点。创新过程启示派认为,由于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旅游活动未必总是循着“一般规律”运行。比如,“随着社区旅游的开发,社区公共生活将逐步商业化”是旅游学“真实性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假说。然而,由于我国僧伽文化中悠久深厚的公共性传统,是其他社区所不具有的一个特殊变量,宗教旅游不但没有引起我国核心寺观的商业化,反而在僧伽组织中激发起更大的公共性热情。创新过程启示派重视旅游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希望通过对原创性“论文写作过程的情境体验”,演示如何发掘一个或一组旅游现象中的多种变量,以及对同一变量的多种观察,进而构建学生对既有理论与模式的反思能力,以及对具体旅游事件殊变量的敏感性,形成自我拓展的理论创新能力与论文写作能力。

2、三种案例创意理论流派的关系探析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首创了让法学专业的学生接触司法实例的教学方式。到20世纪早期,几乎每所美国大学的法学院都接受了这种教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医学院也引进了这种教学法。法学和医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其创意模式基本就是上述因果关系展示法,它在法学和医学案例教学中的主流地位,是与这两个领域中逻辑规则和自然规律的确凿性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20年代,案例教学法在欧美高校的管理学科中开始使用,现已形成了世界著名的三大案例研究中心(Hanard,ivey,ecCH)和其他一些比较成熟的案例资源库。由于管理学科中的规则和规律不像法学和医学般确凿,上述资源库为案例设置了2~3年的案例寿命,并且设置了“微观案例”和“综合案例”,其中,微观案例的创意方法类似因果关系展示,综合案例的创意方法类似调查方法演示。

旅游活动比管理活动牵连更广也更为复杂,旅游学科中规则和规律的确凿性比管理学科还弱。具体旅游现象中隐含的特殊性,造成了分类和分型的困难,加之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使得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未建立专门的旅游学案例库。这就为三种旅游实践教学案例创意理论流派的产生与分流,创造了现实的需求与条件。

旅游实践教学案例创意模式中的因果关系展示和调查方法演示,是待创新过程启示法出现后才被分型与定位的。得益于对具体旅游现象之特殊性的逐步发掘,以及对既有旅游实践理论和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深刻反思,创新过程启示法推动了旅游实践教学案例创意方法的革新。三种创意模式是旅游实践教学,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从理论移植走向自主研究、从以一般经济管理理论覆盖旅游现象的特殊性走向特别关注特殊性过程中的三座里程碑。它们在旅游实践教学具体教法的选择上是一种替代关系,但是作为旅游实践教学教法创意的智慧遗产,则是一个整体。它们共同将旅游实践教学的创意方法所能达到的可能性推向了高峰,使得原来为课程和教材所决定的教法创意,产生了对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倒逼”功能。旅游实践教学由此越来越专业、精致,对教研人员的要求越来越挑剔,对学生的培养越来越有效。

四、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1、整合多元视角实现交叉研究

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旅游实践教学研究,是我国旅游专业研究人员的一个传统。原创性专业论文的撰稿者大多同时撰写旅游实践教学论文,并在课程、教材和教法部分逐渐凝聚成若干个主要议题和流派。但教育学和教学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尚未进入这些领域。表现在文献上,就是强调旅游专业的现状、特点和要求的多,从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出发进行系统研究的少。缺少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基础就显得薄弱,结构就显得破碎,学术对话和学术批判难以开展。教育学和教学学专业研究人员的进入,以及旅游专业教研人员向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思维拓展,已成为刷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当务之急。

2、回归教学现场深化实证研究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实践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实证研究的应用。出现了一些针对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之功能和效用的实证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以用人单位的主观感受、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行业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等来衡量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的边际效用。有时还通过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来评估上述边际效用。虽然,这部分研究文献普遍存在样本抽取和分析模型过于随意和简化的缺陷。但实证研究承担着回归教学现场、发掘事实真相,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提供论据的重任,是深化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

3、延展研究领域构建整体视野

旅游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课程、教材、教法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向前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向后有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估。而旅游实践教学又只是旅游教学的一部分,旅游教学又只是旅游教育的一部分。不断延展研究领域是突破局限性视野,提升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

4、关注中外对比创新论题论域

欧美高校的旅游高等教育史远较我国悠久,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肯尼亚、泰国等的旅游高等教育则具有鲜明的特色,进行中外对比是创新论题和论域,丰富旅游实践教学研究资源的一条捷径。然而,国内不但几乎找不到旅游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译著、译文,也很少针对国外旅游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甚至很难找到系统介绍其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章。有选择地译介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系统介绍与研究国外旅游教育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中外对比,是重构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方面。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2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3

旅游留言档案凭借着自身的特质赢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欧美地区旅游留言档案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尤其是意大利海神庙旅游留言档案馆的成功更使其得到了广泛关注。旅游留言档案对于档案和旅游业的双重作用也使得其在我国的建立更加迫切。

关键词

旅游留言档案;可行性分析;实施对策

一、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虽然十分迫切,但是在建设之前,政府部门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其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留言档案在我国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1.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留言档案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留言档案在三个方面满足了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可行性:(1)旅游文化。目前我国旅游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旅游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且经验尚显不足等导致我国旅游文化较为单一。而旅游留言档案内容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特点有利于景区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旅游文化从而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旅游地旅游文化发展。(2)旅游活动。景区开辟专门留言区域并鼓励游客留言的活动是典型的旅游活动。近年来众多景区出现乱写乱画的情况,这些不文明行为使得景区旅游资源遭到了极大破坏,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游客对于景区留言这一旅游活动的巨大需求。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满足了这一需求。(3)旅游资源。旅游留言档案除了丰富旅游文化和旅游活动以外还保护了景区旅游资源,避免其遭到破坏。这是因为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使得旅游在景区有了游客留言的空间,他们不必再自己寻找留言区域,这就减缓了景区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

2.档案事业建设需求。旅游留言档案的出现为档案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体现了其在档案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可行性:(1)旅游留言档案丰富了档案内容。旅游留言档案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人文、地理、历史等,且这些留言大多是由民众所形成,内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然而档案一般是由机构、组织和个人形成且主要为社会组织服务,所以其内容大多较为官方,且与民众相关的档案内容少之又少。旅游留言档案的出现补充了档案中与大众百姓生活相关的方面。(2)旅游留言档案改变了档案事业发展单一的局面。旅游留言档案的出现改善了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过于单一,鲜少与其他领域合作的状态。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工作需要档案部门与旅游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档案事业与其他事业的协作,并为档案的多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旅游留言档案促进了档案馆的特色发展。旅游留言档案不仅新颖而且极具地方特色,它的建设在极大丰富档案馆馆藏的同时也给档案馆添加了地方特色,对于档案馆的特色建设帮助很大。

3.我国符合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基本条件。(1)技术条件。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是一项重大且复杂的工程,在它的建设过程中涉及了档案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技术等许多高新技术。因此技术是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工作需要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就目前来讲,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时间较长且档案管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其中档案收集、整理、分类、索引、检索等技术已经符合了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需求。其次,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需要档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不仅是为促进档案信息在馆际间的互换,并传递给利用者,还有保护档案原件的目的。现今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虽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略显不足,但是我国目前档案数字化发展的状况已经基本满足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需求。综上所述,我国基本满足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技术条件。(2)人员条件。旅游留言档案涉及多领域知识,其建设工作所涉及领域更是无所不包。比如旅游留言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就需要大量的档案管理基础知识;其在景区的收集和在景区的建设就需要旅游管理知识;其留言区域的选择和日后的经营管理不仅需要经济学还需要地理等学科的协助,这些都需要各方面专家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的积极参与和密切合作。目前我国旅游留言档案方面的专家学者虽然较少,但是档案学、旅游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人数众多,且在旅游区有大批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密切合作应该可以解决旅游留档案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如果在旅游留言档案建设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难题,工作人员还可以咨询国外专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所以我国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有大量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3)资金条件。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从旅游留言档案的收集整理到建档再到旅游留言档案的管理,实现旅游留言档案馆在景区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的资金来源很广:第一,政府支持。政府的资金支持包括国家和地区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如档案部门和旅游部门。第二,招商引资。由于旅游留言档案的经济性,它的建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点使得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更加容易吸引商家的投资。第三,公众集资。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护旅游资源,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它的环保性鼓励民众为其建设捐款集资。从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成本和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旅游留言档案建设主要资金运用于档案初期的收集整理以及留言区域的建立。在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初期并不需要大规模地建设旅游留言档案馆,而是可以借用景区的档案馆或者展览馆对其建立的反响进行观察和评估,在日后反响强烈且资金足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旅游留言档案馆的建立。旅游留言档案从多个方面产生经济效益,如旅游留言档案卡、旅游留言纪念册、留言区域所收费用、旅游留言档案查询费、服务费以及其他相关附属产品所产生的费用。可以看出,旅游留言档案产生的经济效益远大于成本。综上所述,不管从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资金来源还是其建设的成本以及日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在资金支持基本上是足够的。(4)设备条件。旅游留言档案建设需要大量专业设备的支持,从其收集整理到档案的录入和之后的档案数字化都离不开专业的档案设备。在档案收集整理之时需要大量的档案装备、档案装具如档案盒、档案架、档案柜等;到后期这些档案需要去湿机、吸尘器、温湿计等档案设备对其进行保护。在档案数字化阶段更是需要大量计算机专业设备如网络服务器、专业计算机、扫描仪、声像处理器等。上述这些设备在我国都较为齐全且大多都已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在我国档案设备条件已经基本满足旅游留言档案建设的需求。

二、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实施方案

在确定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在我国建设可行后,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以确保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

1.协调档案部门与旅游部门合作。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需要档案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密切合作,且确定两个部门谁为主导部门是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工作以旅游部门为主导部门,档案部门为协助部门。这是因为旅游部门及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状况和景区客源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且对于旅游留言区域的开发以及后期的保护利用工作更加专业,所以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应以旅游部门为主导。由于档案部门对于档案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深入,在收集整理留言档案时档案部门可以进行协助。只有协调好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才能保证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健全政策法规。健全的政策法规是旅游留言档案建设成功的基本保障。由于旅游留言档案在我国尚未建立,所以我国也没有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政府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建立这些政策法规,其建立后如何与现行法规相协调等问题。首先,政府需要加强旅游留言档案立法工作、提高旅游留言档案立法质量。要做到这几点政府需要具备旅游留言档案的定义、特点、性质和产生背景等相关的基本知识。其次,档案部门、立法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保持密切合作,为旅游留言档案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储存丰富知识和经验。这三个部门的合作在立法时可以为立法部门提供旅游留言档案现状分析,有助于提高立法部门立法的合理性与精确性。再次,立法部门应该借鉴国外现有法律,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留言档案相关法律法规。

3.加强宣传力度。档案意识是旅游留言档案建立是否成功的关键,宣传力度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的档案意识。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留言档案进行宣传:(1)开办旅游留言档案展。开办与旅游留言档案相关的展览是对其进行宣传的传统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景区或者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开办展览,扩大宣传面对其进行宣传。(2)举办旅游留言档案相关讲座。旅游留言档案相关的讲座可以让民众深层次了解旅游留言档案,但是由于参加旅游留言档案讲座的大多是在校学生和学者,所以其受众面较其他方法窄。(3)电视节目与网络相结合。电视节目对于大多数民众有较强的吸引力,且电视节目以动态的方式对旅游留言档案进行了介绍,使民众更容易接受。民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同步互动,也使其受众面扩大到了年轻群体。(4)举办与旅游留言相关的旅游活动。在景区举办的与旅游留言档案相关的旅游活动是宣传旅游留言档案最直接的方法,大众可以通过亲身的体验对旅游留言档案进行深入的了解。

4.确定详细工作计划。(1)现状分析。在进行旅游留言档案建设之前,政府部门应该对各部门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对与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相关的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这些调查包括相关部门有没有与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的相关的组织保证、有没有建立与旅游留言档案工作相关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以及整体规划等。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所需的基础设施进行调查研究。基础设施是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这方面的调查包括档案柜、除湿机、档案架、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基础实施配备是否完善。再次,政府部门应该对技术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旅游留言档案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技术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技术水平量力而行。在进行旅游留言档案建设之前,政府部门应该客观地分析自身档案管理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水平。最后政府部门还要对现有人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需要大量不同专业、部门的人才。这些人才包括档案专业人才、旅游专业人才、经济人才、管理人才等。政府部门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分析可以更加确定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的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2)制定目标。在明确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可行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该组织其他相关部门形成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小组并且制定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为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工作制定了长远的目标及阶段性目标,使得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3)明确实施方案。在明确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目标后,为实现目标,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案。首先,成立独立部门负责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工作。该部门由专家学者领导且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对旅游留言留言档案建设工作具有绝对领导作用,其他相关部门应协助该部门完成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工作。其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保证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政府部门应该聘请相关专家对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的环境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协助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协调各部门合作协助旅游留言建设工作。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合作来完成,如果各部门合作不力将会影响将来工作的进展。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确保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顺利完成。(4)确立保障体制。旅游留言档案的保障体制是为了保证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的支持,所以说旅游留言档案的建设工作离不开保障体系。因此,为了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确立旅游留言档案的保障体制。旅游留言档案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档案,不仅丰富着档案事业还协助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其作用不可忽视。我国政府需要重视旅游留言档案,鼓励并支持旅游留言档案建设工作,使其建设工作尽快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姚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档案,2013(3).

[2]刘海霞.浅析档案开放与利用工作[J].才智,2013(35).

[3]范德华.旅游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探析[J].思想战线,2013(2).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考试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2010年度教研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201018)的成果。

【作者简介】龙雨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是最为重要的素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而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所以,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提高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课程考试改革具有时代意义。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学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其产生只有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为地方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需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考试是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考试成绩可以突出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但一直以来,“考核方法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僵化考试模式却严重阻碍了考试服务于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考试方式陈旧。在考试方式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多数课程一般是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课堂出勤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考试目的应该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考试结果作为学习效果反馈,应该能够准确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教学提供重要参照,以便查漏补缺。而这一目标很难通过上述考试方式实现。课程考试设计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多方位的。如《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与旅游市场营销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掌握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操作程序,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试内容单调。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考试在内容上普遍重理论知识测试,轻实际操作能力考核;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一般不会偏离课本和教师的教案,学校常要求教师在提交试卷时附上试卷命题审核表,标明教材每章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显然,这种考试考核的是对知识的记忆,使不少学生陷入考前突击背诵,考后马上遗忘或者考试时铤而走险作弊得高分的怪圈。考试丧失了意义,效果也很不理想,极易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也让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深感不公平。

3.考试形式简单。课程考试通常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闭卷的形式进行,试题答案也几乎是唯一的,学校常要求教师提交试卷时附上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而口试、作业、课外实践、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比较少见。这种考试偏重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这种考试形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还让学生丧失了展示才华、智慧和个性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改的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4.评价主体单一。考试成绩评定一般由教师完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参与其中。这种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分析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结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应创建“能力导向目标”的评价体系。笔者连续三年尝试进行了考试改革。

1.考试指导思想重视对学习潜能的评价。课程考试评价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不应以最终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综合发展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22-02

前言

江苏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2011年全国各省旅游总收入排行中江苏再居首位,旅游为支撑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又给江苏省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如何科学发展江苏省旅游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传统旅游是满足客户观光浏览需求的“到达型旅游”,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需求的进一步丰富,这种常规的“半军事化”团队出游模式无法满足游客越来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旅游市场的细化趋势也日渐明朗,定制“个性化旅游”成为更多人出游时的首选。

个性化旅游是客户对服务商提供的不同产品进行选购,再按照客户要求进行包装和销售的组合型旅游产品。从客户体验角度来说,首先由他对服务商提供的景点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自身行程的要求以及景点运营时点的限制,选择最合适的旅游线路,使得客户满意度最大化。这种服务超越了以往旅行社坐等顾客上门报名的模式,而且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为其进行个别的服务。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从服务商提供的“菜单”中挑选所需的品种,也可以指定线路寻求出行服务。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只管订票订房的“自助”服务不同,服务方还需提供咨询和帮助策划之类的服务。如此一来,工作量大、花费精力多不说,还要求工作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和服务意识都要更胜一筹;同时不同的年纪甚至职业的客户对旅游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价格、节奏、质量、时间,各人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将旅游信息化作为未来的一项工作任务,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已经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个性化旅游”市场应借助日益成熟的3G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提供根据客户各自需求自行设计和定制旅游方案的旅游信息服务,即订单式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内关于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旅游客户的感受、个性化旅游动机等心理现象和规律,探索个性化旅游的发展对策;(2)分析个别省、地区个性化旅游发展情况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目前为止尚无对个性化旅游产品具体方案的设计研究;(3)极个别旅行社开展的在线服务有个性化旅游定制服务,目前也只处于摸索阶段,数量和形式相当有限;(4)研究个性化旅游信息系统中用户建模技术,证明设计个性化旅游信息系统是可行的,但没有设计具体的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方案;(5)国内也有两位学者利用蚁群算法求解了团队定向问题,但并没有将此用于旅游方面。

二、国外关于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的研究

国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团队定向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这些问题的研究多应用于车辆调度、校车调配和出租车呼叫等领域,但将其应用于个性化旅游服务仍处于空白状态,在个性化旅游方案设计中如何将客户偏好与路线选择进行互动是值得深入的领域;(2)考虑到旅游景点都存在运营时点的限制,为客户设计的个性化多日旅游方案实质上是带时间窗约束的团队定向问题(teamorienteeringproblemwithtimewindow,toptw),而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本课题拟将焦点在基于和声搜索的toptw快速有效算法设计上;(3)现有文献在具体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实例较为模糊,本文提供根据客户各自需求自行设计和定制旅游信息服务的具体方案。

三、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是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选择真实的客户需求情况,笔者在江苏省旅游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城市南京、徐州、苏州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通过统计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一)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的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导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在200份问卷中50%的调查者在24~30岁这个年龄段,而30~40岁占了21%,50岁以上占4%。根据此数据,旅行社应该加大对年轻人特别是年龄在35岁左右的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促使他们来消费,同时也不能忘记数量较少的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应根据其需求推出符合他们的服务方案。

(二)周末及节假日短程自驾休闲游占多数

我国目前城市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调查统计显示,选择自驾游的占72%,这说明自驾游已经是个性化旅游的主流形式。同时数据显示,近80%的游客会选择全家在周末或者国假日与亲朋好友结伴去往居住城市周边的景区(点)进行自驾休闲家庭旅游。65%的游客会选择旅游外出天数在3天以内,并且只选择3~4个旅游景点。这表明作为旅行社或者相关企业,必须对短途旅游进行精心包装,在节假日或者周末加大短途游的数量,推出各种形式的短途游。并且突出2~3个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诸如根据景点不同设计一条最方便的交通路线、最适宜的住宿环境、酒店预订、天气预报等配套的旅游信息服务宣传,为不同的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促使其消费。同时,对于无车一族,旅行社可以推出租车服务,让有驾照没有买车的旅客可以租车到周边地区旅游。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6

 

一、研究背景

 

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教高〔2016〕4号),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通知要求相思湖学院按照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此背景下,相思湖学院管理系组成了“人才培养改革”调研组于2016年暑假采用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同层次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学分分布、专业实习情况、招生条件限制等情况,为我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校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一)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所在学院与专业方向

 

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专业方向大体分为以下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方向)、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等。根据调查,目前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学院本科旅游专业方向如下表1所示,主要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方向,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而我院目前旅游管理的专业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三个。

 

(二)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认为“如今的就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本行业就业率低的情况主要反映出当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体系;此外,作为对照旅游业所设立专业,旅游管理的行业就业率固然一个是值得关注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在复合型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同样需要复合型的知识。整个业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还是应该将重点集中在现在知识结构的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不仅仅是针对细分的旅游相关领域。”对比所调研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综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我们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复合应用型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设定较为合理,但应注意的是,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酌情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修养”、“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三)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所得资料,结合我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方案,广东白云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企业战略管理”“中外酒店管理比较分析”两门;武汉工商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财务管理”“经济法”两门;百色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中国旅游地理”“旅游线路设计”、“中国饮食文化”、“茶艺和宴会设计”四门;钦州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商务旅游”、“旅游景区景点解说”、“旅游资源学”三门;桂林旅游学院(原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起开设酒店管理、英语(导游方向)两个本科专业,所以目前主干课程更多的沿用了专科的设置,更注重专业方向的培养,“酒店设备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客户管理、酒店收益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旅游翻译、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我院目前暂未开设。

 

(四)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分分布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总学分要求多数集中于155-190学分;我院总学分为160个,设置总学分相对较低;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9门)与专业基础课(8门,其中公共模块4门)所占总学分比例为32.5%,与武汉工商学院学科基础课程(共26门,占总学分41%)相比,少了9门课程,相差8.5%。而选修课武汉工商学院为6学分(可选1-3门),108学时;我院专业任选课为10学分(可选5门),150个学时。这意味着我院选择3+1出国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仅为22门,导致该类学生在旅游专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建议在专业基础公共模块上增加2-3门专业基础课程。

 

(五)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情况

 

从专业实习时间及要求安排来看,广东白云学院正在积极探索“2+1+1”模式,即校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在大三的时候实习一年,最后再返校学习一年的专业知识,如果该模式实行成功,则是调查学院中实习时间最长的。其他几所学校一般不少于3个月,我院目前2015年人才培养计划从以前的不少于三个月改为不少于四个月。从实习类型来看,我院能够根据自身3+1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而且实习类型丰富,时间安排合理。

 

(六)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情况

 

从招生条件限制来看,桂林旅游学院对本专业考生进行了条件限制,而其他调研学校未进行条件限制。从长远来看,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设置一定的招生条件限制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的优化以及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当然前提是在不触及“歧视”的条件下。

 

(七)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室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调研,目前我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较于其他学院落后,缺少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等基本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且,我院目前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还不高,主要由内聘教师进行授课利用,而外聘教师利用率不高。第二,对于计算机机房实训室的相关旅游软件,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方面,百色学院与桂林旅游学院的整体运作更为成熟,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前身是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其他学院正在努力进行转型,也逐步加强了校企方面的合作。

 

三、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修订方案建议

 

(一)“公共课、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沿用2015级培养方案

 

我院2015年的培养方案,其中“素质拓展课”加入了操行课,由学工部和团委以第二课堂形式开设,体现了我院转型的新特色;其次,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干学科,学科基础课包干了该两类学科的主要课程。

 

(二)课程设置应考虑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引入学历文凭加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生要求除毕业证书以外,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导游资格证、会计证、人力资源证、计调证、秘书证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实际因素,保证一些课程进程安排和社会或机构的认证在时间上保持协调。

 

(三)不同方向,培养侧重点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导游、旅行社、景区、规划与开发”四个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酒店管理方向则注重酒店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模块课程,应设置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知识。

 

(四)不出国模块专业限选课应结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复合型应用人才

 

根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院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政府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部门从事着人力资源专员、政府专员、电商等工作,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类型的人才;此外,这些类型的职业工作性质稳定,更易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而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一些列的系统学习之后,也能够胜任这些职位。所以,针对不出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这几个方面,比如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人力资源”等课程。此外,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9月份举行,会展管理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更有利于开展实践活动。

 

(五)落实学生进行专业任选,细化专业任选课模块,突出专业人才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求一般是从二年级开始设置,各专业方向开出有关专业方面的更多课程,应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此外,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

 

首先,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目前我系在专业任选课的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自由选修,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这跟我院师资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

 

第二,调研组成员认为,专业任选课的设置还是应该遵循“公共模块、旅管方向、酒管方向”三个模块进行细化,比如“二外会话、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中国民俗旅游、旅游礼宾实务、户外专题、中国旅游地理”六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共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而“菜点与酒水、酒店服务与案例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三门课程则更针对酒管方向的学生,“文物鉴赏、旅游景观设计、广西旅游专题研究”更针对旅管方向学生,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共同兴趣,也更突显了专业性。此外,建议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可按照第三、第四学期按照“3+1+1”的模式开设,即公共模块3门,针对旅管方向1门,酒管1门;因为第五、第六学期小语种将要出国学习,所以不安排专业任选课;第七学期则按照“1+1”的模式开设,即旅管、酒管方向各一门。

 

四、结语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对比,虽然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3+1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很大的亮点(学生前三年在国内学习,最后1年在国外学习),但在人才培养的设置、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根据旅游行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实践调研结果及我院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为我院在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具有相思湖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7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68-03

引言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沿海,自然资源丰富,齐鲁文化昌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与资源条件,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大省,2008年山东GDp总量31072.0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二产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依托优越的区域基础条件,山东省旅游业成绩显著,逐渐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巨大的业内收入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近几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公报的数据来看,山东省无论国内外旅游收入或是旅游人次均逐年递增,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外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是特定时期内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反应着区域旅游业内外部运作机制的合理性程度,涉及方面繁多、内容复杂,不能单纯由某一两类业绩数据判定。本文基于旅游经济的属性与发展因素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为基准,对连续年度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以期解释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发展前景,为相关学术研究及旅游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受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经济表现在价值上是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收入和支出,其发展水平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反映出该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旅游竞争状况与市场地位,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业整体经济实力的全面评价,属于多目标综合性评价问题。本文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为立意目标,选择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指标体系的因素层因子,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并以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三大旅游企业为代表,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前提下,参照相关的研究成果[1~3],选取23个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也即发展现状具体体现在前三个因素上,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经济效益,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其中旅游产业规模反映了区域旅游市场的运营效果,决定了该地区的旅游接待力,该因素包括6个指标;旅游产业结构体现了区域旅游产业内部的部门配置,一定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着一定的旅游产业结构,而旅游产业结构又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与旅游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旅游经济效益则反映了旅游业的运营效率,展现了该地区的旅游创收能力,包括7个指标。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还体现在它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上,虽然不能衡量该地区的现实旅游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却代表着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反映了该地区旅游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驱动性,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

二、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1.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选用的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也称为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决策技术,是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4],基本思路是对原始数据矩阵归一化处理后,选出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出几个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文中评价体系涉及的23个指标184个数据均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旅游政务网(sdta.省略),其中,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的的指标数据均为原始数据,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中的比重与增长率数据由对应年度原始数据计算而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山东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本文选取了2000―2008年间的有关数据,并剔除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的数据。

2.数据分析。将山东省2000年至2008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作为8个评价单元(Y2000―Y2008),对23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依据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基本步骤进行分析,首先得到原始矩阵X;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并赋予数据相应权重后(考虑指标性质同时为计算方便,4个因素赋予相同权重,各因素下指标在各自因素层中也赋予相同权重,三大旅游企业类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各赋予一级指标三分之一的权重),得到加权规范矩阵Z。

X=412.6570.799.18…191.46494.3881.6910.35…116.11610.7596.7113.66…393.81814.67118.6814.49…-47.861038.7142.5214.47…-53.471295.66169.6816.56…239.811653.6205.9317.11…25.442005.24243.0017.36…104.638×23

Z=0.04960.06270.0811…0.19740.05940.07240.0914…0.11970.07340.08570.1207…0.40600.09790.10510.1280…-0.04930.12480.12620.1278…-0.05510.15560.15030.1463…0.24720.19860.18240.1512…0.02620.24090.21520.1534…0.1079

其中,zij=×wj,i=1,2,…8;j=1,2,…23;wj为指标权重。

由各项指标最优值和最劣值分别构成最优值向量Z+和最劣值向量Z-:

Z+=(0.06020.05380.0383…0.0451)1×23

Z-=(0.01240.01570.0203…-0.0061)1×23

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值的距离D+i和最劣值的距离D-i,

D+i=,D-i=

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Ci(如表2所示),其中:

Ci=,i=1,2,…8

根据表2中的Ci值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8个评价单元中,2008年为最优单元,Ci值为0.6281,其他依次为2007年、2006年、2002年、2005年、2004年、2000年,2001年为最劣单元,Ci值为0.2290。

3.评价结果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研究期初的2000年与2001年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两年,Ci值分别为0.3131和0.2290,第三年即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增幅0.2234,当年Ci值为0.4523,研究期的第四年即2004年Ci值为0.3927,较2002年降低0.0596。2003年受非典冲击,山东省旅游业陷入冷运行态势,必然导致当年旅游经济水平的低谷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下一年山东省旅游市场,该原因可部分解释2004年的低Ci值。之后几年,随着非典的远离,旅游市场秩序逐步恢复,旅游市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回升,2005年Ci值较2005年上升0.0408,2006年Ci值0.5215,已超越非典前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这也体现了山东省旅游业运作机制一定的成熟性,具有一定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研究期末的两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不断提升,2007年Ci值为0.5642,较2006年有0.0427的增幅,2008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最高水平,Ci值为0.6218,较2007年有0.0576的增幅。

为进一步探析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重点与调整方向,仍以八个年度为评价单元,运用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分别求出因素层四大因素的Ci值(表3),直观表示(如图1所示),数据处理步骤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因素Ci图

由表3数据和图1示例可知,山东省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Ci值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尤其是旅游产业规模,Ci值由2000年的0.0541直线状上升至2008年的1.0000,表明山东省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逐年增多,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升,2008年旅游产业规模达到研究期内的最优状态;旅游经济效益Ci值2002年达到一个高峰后2004年下滑至0.1959,之后平稳上升至最优单元2008年的0.6358,曲线走势类似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创收能力逐渐增强,产业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但在非典后调整期间旅游经济效益出现了短暂的低谷现象。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Ci值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走势不同,二者Ci值并未有上升趋势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中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最劣单元为2001年,Ci值为0.3110,2002年虽反弹达到最高值0.5717,但随后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2005年与2006年仅有小幅回升,2008年降至0.3829,仅高于最劣单元2001年,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2002年左右发展十分迅猛,2004年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趋于平稳状态,旅游经济发展动力减弱;旅游产业结构Ci值波动较大,最优单元2002年Ci值为0.7545,2002年后旅游产业结构Ci值大幅下降,2005年降至低谷后稳步上升,2008年达到一个仅次于最优单元的高值0.6358,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整个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与适应的状态,呈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山东省旅游各产业部门虽正逐渐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但仍未达到最优结构组合,不利于旅游产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结论与探讨

本文通过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山东省2000―2008年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初山东省旅游经济水平较低且发展中呈现一定波动,2004年后旅游经济平稳发展,日益趋近最优水平,2008年最优接近度Ci值为0.6281。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旅游产业在其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且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部门效益。

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旅游业运营机制的完善和旅游发展方式的优化,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必会日益趋近最优水平,山东省在确保旅游经济发展规模、提升创收能力的同时应积极提升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挖掘发展潜力,保持发展速度,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强整体旅游实力,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确保山东省际旅游产业持续、协调、高水平的发展。本文构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涉及4大因素23个指标,如何判断主导因素,各个因素如何作用以及作用程度如何,还有待继续研究,此外如何评价特定时期内不同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区域间比较,都有待在日后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选择[J].旅游学刊,2007,(2):13-17.

[2]王娟.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定量评价[J].人文地理,2006,(3):78-82.

[3]董锁成,李雪,张广海,金贤锋.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J].旅游学刊,2009,(24):30-36.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施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旅游专业技能,具备旅行社及酒店管理工作能力,适应旅游企业和酒店管理、经营和服务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本专业能掌握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应用文写作等工具性基本知识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经营管理知识和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能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应用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和导游讲解、带队领队、接待服务等工作能力、旅游酒店相关工作中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的文化艺术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评价分为毕业论文评价、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项目化考核评价三个部分。项目评价分文档评价和现场评价两个阶段进行。

(一)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结合本专业所学的各课程理论知识,结合毕业实践单位或具体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选定某一题目,写一份毕业论文。字数3000~4000字。根据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评分。

(二)岗位考核评价体系

毕业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在具体实践岗位上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主要由实践单位的校外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的部门领导或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并由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核实和审核,校外指导教师的考核结果寄到校内指导教师手里或实践单位密封盖章后由学生带回学校。

(三)项目考核评价体系

本考核以个人为单位,每个人从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中,任选一项考核。考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方案撰写阶段,每个人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在对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进行调查或实际工作、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幻灯片制作,每人的成果经评阅教师评阅计为单项得分。第二:现场考核阶段:以每个人为单位汇报和展示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或旅游企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现场评委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给出相应的现场得分,单项得分加上现场考核得分,即构成了本项目化考核的分数。项目基本情况如下。

1.文档考核评价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策划方案;应用技能: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策划能力;相关知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管理策划方案字数1500~2500字。管理策划方案包括管理策划书、项目策划书、战略策划书、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策划书、某一旅游企业或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2)旅游企业或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调查分析报告;应用技能:文字录入、排版、应用文写作、估价能力;相关知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对某一旅游酒店管理企业及对某一旅游产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字数1500~2500字。

2.现场考核评价

项目及标准来源:毕业综合实践单位和具体岗位;成果形式:ppt讲解;应用技能: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个人基本素养及专业技能的整体表现;相关知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及实训。

项目实施: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时间为20分钟,每位学生利用幻灯片汇报和展示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一)毕业论文考核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及评价要素的内涵、分值如下:

1.平时表现:严格遵守指导老师的写作要求,工作努力,态度积极主动,4分;

2.选题:选题符合本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能较好地联系社会经济实际和毕业实践单位具体情况,4分;

3.文献综述:掌握本领域相关文献资料,并有自己的见解。能正确引用相关文献,2分;

4.论文内容:第一,思路清晰,概念清楚,文笔流畅,撰写规范,字数达到要求,6分;第二,善于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全面、正确且有一定深度,6分;第三,论文有创见,且有一定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价值,4分;

5.论文格式:格式符合《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2分;

总计得:30分。

(二)毕业综合实践岗位考核评价标准

指标项目及分值、评定等级标准、评定成绩得分如下:

1.工作作风5分:服从领导,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责任心强。(5分)服从领导,工作认真踏实,责任心较强。(4分)尚能服从领导,工作表现一般,有一定的责任心。(3分)不服从领导,工作马虎,责任心差。(2分)

2.岗位业绩10分:在具体实践岗位上迅速适应,有很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在具体实践岗位较快适应,有较好的业绩,能够发现岗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8分)在具体实践岗位适应,有一定的业绩。(6分)不能很好适应岗位、没有工作业绩。(4分)

3.岗位能力10分:熟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全面掌握各项技能。(10分)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一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很好掌握各项技能。(8分)尚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基本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掌握一定的技能。(6分)操作能力较差,基本不能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4分)

4.组织纪律5分: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90%以上。(5分)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按时上下班,出勤率在75%以上。(4分)一般能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实习组织纪律,有时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3分)组织纪律性差,上班经常迟到早退,出勤率在75%以下。(2分)

综合得分30分。

(三)项目化考核评价标准

1.文档考核评价标准

(1)“旅游企业管理策划方案”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选题、问题把握、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规范要求,合计(20分)。

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符合实践单位的具体情况,符合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范围。(4分)问题把握: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方案具有建设性、实用性。分析过程正确、合理。(4分)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4分)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6分)规范要求:封面、字体、字号、段落、图表等符合规范要求。(2分)

(2)“旅游企业、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调查分析内容、知识运用、撰写内容、调查分析材料、规范要求,五项内容各占4分,合计(20分)。

调查分析内容:调查项目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调查过程全面、方法得当,分析过程科学有理、正确;

知识运用:社会调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和整理等技能的应用,其他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充分应用;

撰写内容:结构完整,内容充分、具体,说明详略得当、思路清晰,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专业术语准确、规范;用词得当、语言流畅、表述清楚;

调查分析材料:材料真实可靠、全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施性。

规范要求:方案过程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层次性,封面、字体、字号、段落符合规范要求。

2.现场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点主要有:管理策划方案或项目调查分析报告的展示汇报和个人表现,合计(20分)

知识运用:对计算机基础等工具性知识的熟练运用。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对内容的充实。各占2分共4分;

ppt制作:格式:文字、图片风格统一,格式规范,版式合理。视觉效果:色彩效果、图文比例、动画美观、合理,符合汇报主题。内容:内容精练、主题突出、层次鲜明、符合汇报时间要求。设计思路:符合陈述思维,导航、超链接清晰合理,过渡恰当。各占1分共4分;

表述:语音:普通话规范,口齿清晰,语音纯正。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语言:语言流畅、准确,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影响力:表达自然,情感得当,富有感染力,具有气氛调动能力。各占1分共4分;

礼仪:形体语言:坐、立、行的姿势优雅得体。服饰:大方、得体、统一。举止:从容、端庄、适度。态度:精神饱满、态度亲切。礼貌:主动、规范、得体、尊重评委。各占1分共5分;

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沉着冷静,抓住重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准确无误。共3分。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与实施

(一)考核工作流程

1.毕业训练动员(第五学期,最后一周);公布毕业训练考核评价体系(第五学期,最后一周)

2.分散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一周);集中训练的方式,确定毕业综合实践单位(第六学期,第四周);校外指导教师评定岗位考核成绩,校内指导教师审核(第六学期,第十周)

3.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第六学期,第一周);第一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第二次毕业论文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论文,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4.选择项目化考核内容(第六学期,第一周);项目实施及集中辅导(第六学期,第四周);完成所选项目规定内容(第六学期,第十周);指导教师进行文档考核,答辩小组进行现场考核,评定成绩(第六学期,第十一周)

(二)考核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9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沿海,自然资源丰富,齐鲁文化昌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与资源条件,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大省,2008年山东GDp总量31072.0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二产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依托优越的区域基础条件,山东省旅游业成绩显著,逐渐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巨大的业内收入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近几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公报的数据来看,山东省无论国内外旅游收入或是旅游人次均逐年递增,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外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是特定时期内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反应着区域旅游业内外部运作机制的合理性程度,涉及方面繁多、内容复杂,不能单纯由某一两类业绩数据判定。本文基于旅游经济的属性与发展因素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为基准,对连续年度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以期解释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发展前景,为相关学术研究及旅游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受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经济表现在价值上是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收入和支出,其发展水平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反映出该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旅游竞争状况与市场地位,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业整体经济实力的全面评价,属于多目标综合性评价问题。本文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为立意目标,选择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指标体系的因素层因子,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并以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三大旅游企业为代表,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前提下,参照相关的研究成果[1~3],选取23个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也即发展现状具体体现在前三个因素上,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经济效益,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其中旅游产业规模反映了区域旅游市场的运营效果,决定了该地区的旅游接待力,该因素包括6个指标;旅游产业结构体现了区域旅游产业内部的部门配置,一定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着一定的旅游产业结构,而旅游产业结构又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与旅游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旅游经济效益则反映了旅游业的运营效率,展现了该地区的旅游创收能力,包括7个指标。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还体现在它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上,虽然不能衡量该地区的现实旅游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却代表着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反映了该地区旅游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驱动性,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

二、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1.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选用的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也称为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决策技术,是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4],基本思路是对原始数据矩阵归一化处理后,选出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出几个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文中评价体系涉及的23个指标184个数据均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旅游政务网(),其中,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的的指标数据均为原始数据,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中的比重与增长率数据由对应年度原始数据计算而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山东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本文选取了2000—2008年间的有关数据,并剔除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的数据。

2.数据分析。将山东省2000年至2008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作为8个评价单元(Y2000—Y2008),对23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依据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基本步骤进行分析,首先得到原始矩阵X;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并赋予数据相应权重后(考虑指标性质同时为计算方便,4个因素赋予相同权重,各因素下指标在各自因素层中也赋予相同权重,三大旅游企业类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各赋予一级指标三分之一的权重),得到加权规范矩阵Z。

根据表2中的Ci值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8个评价单元中,2008年为最优单元,Ci值为0.6281,其他依次为2007年、2006年、2002年、2005年、2004年、2000年,2001年为最劣单元,Ci值为0.2290。

3.评价结果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研究期初的2000年与2001年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两年,Ci值分别为0.3131和0.2290,第三年即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增幅0.2234,当年Ci值为0.4523,研究期的第四年即2004年Ci值为0.3927,较2002年降低0.0596。2003年受非典冲击,山东省旅游业陷入冷运行态势,必然导致当年旅游经济水平的低谷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下一年山东省旅游市场,该原因可部分解释2004年的低Ci值。之后几年,随着非典的远离,旅游市场秩序逐步恢复,旅游市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回升,2005年Ci值较2005年上升0.0408,2006年Ci值0.5215,已超越非典前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这也体现了山东省旅游业运作机制一定的成熟性,具有一定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研究期末的两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不断提升,2007年Ci值为0.5642,较2006年有0.0427的增幅,2008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最高水平,Ci值为0.6218,较2007年有0.0576的增幅。为进一步探析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重点与调整方向,仍以八个年度为评价单元,运用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分别求出因素层四大因素的Ci值(表3),直观表示(如图1所示),数据处理步骤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表3数据和图1示例可知,山东省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Ci值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尤其是旅游产业规模,Ci值由2000年的0.0541直线状上升至2008年的1.0000,表明山东省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逐年增多,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升,2008年旅游产业规模达到研究期内的最优状态;旅游经济效益Ci值2002年达到一个高峰后2004年下滑至0.1959,之后平稳上升至最优单元2008年的0.6358,曲线走势类似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创收能力逐渐增强,产业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但在非典后调整期间旅游经济效益出现了短暂的低谷现象。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Ci值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走势不同,二者Ci值并未有上升趋势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中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最劣单元为2001年,Ci值为0.3110,2002年虽反弹达到最高值0.5717,但随后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2005年与2006年仅有小幅回升,2008年降至0.3829,仅高于最劣单元2001年,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2002年左右发展十分迅猛,2004年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趋于平稳状态,旅游经济发展动力减弱;旅游产业结构Ci值波动较大,最优单元2002年Ci值为0.7545,2002年后旅游产业结构Ci值大幅下降,2005年降至低谷后稳步上升,2008年达到一个仅次于最优单元的高值0.6358,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整个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与适应的状态,呈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山东省旅游各产业部门虽正逐渐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但仍未达到最优结构组合,不利于旅游产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结论与探讨

旅游业的调研方案篇10

一是组织开展体育法执法检查。根据省人大体育法执法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委员会于6月下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全市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易丽珍副主任的带领下,听取体育、财政、发改、教育、规划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到市直体育单位,临湘市、云溪区和楼区的社区、学校、体育训练机构和健身场所调研了解情况。从全市情况看,体育法和《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市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逐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检查中发现,全市体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场馆建设滞后,二是竞技体育滑坡,三是后备人才短缺,四是管理机制不顺。体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称,我们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三个不到位”,一是体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没有完全到位,二是对人大通过的五年发展规划执行没有完全到位,三是部分领导思想认识没有完全到位。7月中旬,委员会向省人大执法检查组报送执法检查报告。7月23日,向常委会第11次主任会议报告执法检查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意见。主任会议经过审议,向政府提出五条整改意见。一是建议政府在下半年的政府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一次体育工作。二是加快城区体育中心场馆规划和建设步伐。建议成立专门班子,加快运作步伐,力争在年内确定建设方案,并开始分期分批建设部分场馆。游泳学校搬迁可以与城区体育中心场馆一起规划,年内划定用地红线,年底开工建设。尽快还建体育学校射击场。三是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落实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资金。四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必须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用地总体规划。严格执行《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体育设施的“三同时”规定。五是体育部门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场馆的全民健身功能;通过政策优惠和市场引导,促进民营健身机构的健康发展;机关单位操场和城区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尽可能对社会开放,政府部门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目前,体育中心场馆规划和游泳学校搬迁等两项工作已经引起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列入政府工作规划。

二是督促办理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一号议案。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共有85名人大代表提出5份关于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议案,大会主席团决定将其合并为《整合*旅游资源,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产业》的1号议案,交市政府办理。这是一份关系到全市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案。为了督促议案办理,促进全市旅游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推进以“热游*”为主题的旅游工程建设,促进《湖南省旅游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委员会从5月份上旬开始,结合《湖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在全市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认真督促办理1号议案。检查组先后召开有市旅游局、财政局、规划局等6个单位参加的政府部门汇报会,有*招商旅行社、中达大酒店等10个旅游经营单位参加的座谈会;深入到*县、*县、君山区,听取政府部门汇报,下到景区景点实地考察。近几年来,全市旅游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新建和完善了一批景区,加强了旅游促销工作,形成了一批节庆旅游产品。对于1号议案办理,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做了较多工作,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北京专家来岳考察指导,编制《*市旅游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督办中,检查组重点调研了《*市旅游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检查组认为,该方案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旅游形象定位不清晰、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目标不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内容不明确等问题。9月25日,常委会第5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检查组提交的旅游执法检查和议案督办情况报告。根据检查建议,会议向政府提出四条审议意见:一是继续深入开展调研,抓紧做好《*市旅游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二是建议市委政府出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旅游形象定位,明确旅游产业政策体系,强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积极推进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按照市场化要求,强化旅游投入机制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破题之举必然是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必须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围绕旅游资源产品的整合,尽快组建以大型旅游项目为载体的大型旅游企业,建立新的旅游投融资机制,构建*旅游资源和产品整合的企业主体;四是优化环境,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市政府已经出台《*市旅游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并开始组织论证组建*楼旅游集团公司等工作。

三是开展“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近年来,全市妇幼卫生与人口计生工作稳步发展,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步降低,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日益改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全市妇幼卫生与人口计生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影响孕产妇和儿童生命安全的突出卫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推动全市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落实母婴保健和生殖健康保健措施,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是当前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根据省三湘农民健康行组委会的整体部署,经市组委会研究,确定*年三湘农民健康行(*)宣传活动的主题为“依法维护农村妇女儿童健康权益,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一年来,组委会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加强调研工作。从5月份开始,市、县两级组委会围绕活动主题,开展母婴保健法执法调研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专题调研工作。市组委会先后到市卫生局、市计生委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市、*县、*县、*县等县市区的卫生医疗机构、计生服务机构调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农村母婴保健和生殖健康保健工作开展情况。二是组织开展记者采访报道活动。10月21日上午,组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室举行*年三湘农民健康行(*)集中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和党组成员、市六届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三湘农民健康行(*)组委会全体成员和新闻采访团全体成员参加,李湘岳主任亲自为采访团授旗。21日至22日,由市内7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深入到*县、*楼区的4个乡镇,采访近百人次,共刊发采访文章22篇。三是监督政府部门积极整改。结合调研和新闻采访中发现的问题,组委会督促卫生和计生部门进行整改,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得到巩固,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水平逐步提高,预防控制出生缺陷相关措施逐步落实,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全面开展。人口计生部门充分利用技术服务网络资源,在开展避孕节育、科普宣传和防治艾滋病宣传的同时,组织技术力量扎实开展乳腺疾病和生殖道感染免费普查项目。

四是协助常委会做好工作评议。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于8月中下旬对市安监局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期间,召开了安监局干部职工动员会,与局党组成员、科室负责人个别座谈,到市建设局、质监局、交警支队和消防支队听取意见,深入平江县、*县和云溪区调查了解情况,并分别向部分市人大代表、市安委会全部成员单位、县(市、区)人大、县(市、区)安监局发出征求意见函。在常委会第5次会议上,调查组提交调查报告。调查认为,市安监局依法行政意识比较强,安全生产执法逐步规范;监管工作力度比较大,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积极承担安委会日常工作,履行综合协调职能比较到位。调查中,也发现了当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是宣传工作没有完全到位,少数地方和部分行业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安全监管存在缺位现象,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针对当前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调查组提出了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安全生产集中执法力度、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监管、加强安监队伍建设等建议。目前安监局正在对照以上要求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