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43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1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领域的政府部门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宏观管理和履行服务职能。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战略环境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历史机遇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形成了从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农民使用计算机记帐,预知天气、指导种植和营销。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集成了气象情报系统、专家系统、市场流通系统等。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切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信息港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宽带信息网络工程、**信息交互网工程、**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工程(eDi)、**金卡与收款系统工程等都已建成。**农业信息化可以依托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要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走向全国的服务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能力,都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

(二)**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投入。郊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市郊不仅信息化人才的总量相对较少,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特别是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紧缺,如何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有很大难度。

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即将到来的世博会上,竞争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的创新上,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要尽快建成。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国际趋势相吻合,与大都市目标相适应,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要根据**市信息港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重点,努力构筑信息农业新高地,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贯彻实施“科技强农,信息先导”战略,坚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年,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科学决策、农业电子政务等方面,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应用体系框架,以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创新农业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网的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提高“**农科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好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国农民提供服务。

2、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地产农产品的全覆盖。研究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估体系,开发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系统,做到农民守信用,市民食放心。

3、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加强对地产农产品的效益分析。开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智能分析系统,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4、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农业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农业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科技推广部门、乡镇农业部门、行政村委会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

6、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从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着手,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加快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施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7、推进信息技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要结合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普及培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行动方案

(一)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行动依据

1、**农业正在推进三大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目前重点推进具有都市农业特点的农业功能创新。对内,强化生态功能;对外,强化服务功能;正在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检测认证等五大服务平台。

2、市农委已创办了服务全国的信息平台。“**农业网”创办三年,今年进行了第6次改版,新版**农业网开设了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农业会展、农业标准化、放心农产品等栏目,重点增加国外农业政策、科技、教育、进出口统计与分析等信息,为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服务。日前注册会员达9000多人。同时,建设了科技兴农、生物基因、城市森林、**种业等10多个专业网站。“**农科热线”由农业科技部门、推广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联手创办。通过电话咨询、专家坐堂、网上直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服务农民。自**年8月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到咨询电话7000多个,帮助全国农民排忧解难,深受欢迎。“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网络工程已启动,市农委、市教委、市信息委、市妇联、市农林局已联合发出《推进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通知》,市有关教育部门已开始远程教育的课件开发,郊区各区县已着手乡镇教学点的建设。

3、国际上农业信息技术已经由试用期进入应用期。而我国近几年网络发展迅速,各地农业网站已有2000多家。但农业信息应用和用户受益度还有较大差距。网上教学、网上购物都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大多数农产品供应商只在网上简单信息,很少进行网上订货或网上交易。

目标

至**年,**农业网要建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平台、网上会展平台和物流平台,并办好“**农业网英语版”,中文版让农民了解世界农业;英文版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农科热线”要扩大服务领域,既要办好人工服务的农民热线,又要办好为市民服务的语音信箱。“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发培育新型农民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民服务。

行动

1、完善“**农业网”的服务功能。“**农业网”要配合**农业服务全国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检测认证五大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重点办好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科热线、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农业会展、放心农产品七大主栏目。

2、精心办好“**农业网”英文版。“**农业网”英文版已于**年8月开通,重点推出农业领域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介绍,**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其特色农产品推介;开发国际农产品供求平台、电子订单等业务流程。要不断完善英语网站功能,吸引海外农业企业了解中国农业,投资中国农业。

3、“**农科热线”完成服务平台升级。升级后“农科热线”在保持现有人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为市民服务的养花、养鱼、养宠物等语音信箱,提高“热线”的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农民和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4、建成“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采用卫星网络将10个区县的100多个乡镇和部分重点村联网,各远程教育收视点安装“智能卫星接收机顶盒用户终端设备”。**年网络基本建成,开展教学。同时,开发远程教学课件,重点为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二)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行动依据

1、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广受关注。特别是欧盟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指令,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本国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设置技术壁垒。如荷兰、丹麦等国,农场的每一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档案”,事无巨细都有记录。而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市农委于**年开始探索建设档案农业信息系统。

2、**“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市畜牧办、市蔬菜办、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及有关it企业合作建设,并列为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目前,已开发了养猪场、蔬菜园艺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已有200多家规模猪场、30多家蔬菜园艺场成为应用单位。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光纤改造,24小时信息在线输入与查询,市外入境的畜禽产品运输车辆情况、货物情况、道口检查情况全记录在案,把好了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年7月初正式上网推出。阿强牌鲜鸡蛋是上网的第一个产品。市民根据购买的每盒鸡蛋中的“身份查询码”,就能上网追根溯源查到这盒鸡蛋的生产过程和各项质量指标,使消费者直接参与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年7月,在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档案农业信息系统”荣获“市优秀信息化应用项目”。

3、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建信用经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应对wto,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农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的诚信度。**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

目标

至**年,基本实现地产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境道口外来禽畜产品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并建设预警系统;**品牌农产品实现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建成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

行动

1、推广和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各农业行业协会的管理,逐步将**的猪、禽、蛋、奶、菜、瓜果的产销全过程信息动态采集录入数据库,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品牌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产销的可追溯性。

2、完善“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稳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外来畜禽产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同时,在市有关监管部门建成多媒体大屏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可控性。

3、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服务系统。整合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在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上,开发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包括诚信档案记录子系统、诚信综合评估子系统和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子系统。从而营造农业行业“重食品安全,守行业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根据农业部“金农工程”的实施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提供信息和经济调控的作用。美国农业部已有一套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定时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要为全国服务,建设“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2、目前市农委已探索开发了农业数据仓库,有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系统、**农产品进出口数据、“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等。“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蔬菜、畜牧和水产3个子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与市蔬菜、畜牧、水产等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的蔬菜、畜牧、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市场行情等经济信息数据可及时传输和查询。系统内已有3年多的“菜篮子”数据积累。**年度该系统推广至郊区各区县相关部门应用。

3、**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又有口岸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实时的健全的信息体系,对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建设,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目标

至**年,完成农产品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建成主要出口农产品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平台,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行动

1、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海外农产品价格、全国主要省市农产品价格、华东六省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及相关信息,并及时。信息采集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国外农业网站等多种渠道,建立起农业信息提供协作支持机制。

2、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在全市种植业生产基地建立1200个信息采集点,根据种植业生产茬口采集信息,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绩效评估等经济运行数据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开发智能分析软件,对各类农产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首期工程开发**主要出口蔬菜品种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进口价预测、可能进口量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供求平衡及风险分析等。该系统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数据源,应用分析预测技术,进行远程自助智能分析,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直接服务。要不断扩大出口农产品分析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辅助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四)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集成,已普遍一体化地为农业系统管理服务。“**农业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是《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市信息办已将该项目列为**年全市GiS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一项重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应用项目。

2、**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年刚刚起步。已研究了“**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框架。在市统一开发的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成了统一的开发环境,包括全市城市遥感栅格数据、全市“三线一区划”数字地图等,为农业GiS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和本市其他领域的应用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加快该系统的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农业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

目标

至**年,建成森林、畜牧业、蔬菜、花卉、水产、土壤环境管理GiS应用系统,开发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农业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行动

1、**农业GiS应用系统专业子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三个子系统开发:一是林业分布现状和林业规划动态管理系统;二是畜牧生产分布现状和畜禽养殖业的分区布局(禁止养殖区、适度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动态管理系统;三是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系统。**年上半年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下半年启动蔬菜、花卉、水产管理GiS应用系统建设。同时,完成“GiS农业专业版本”的集成,以便与市其他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农业GiS应用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研究。研究农业领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如:信息分类编码的规范、空间数据总体框架结构的规范、数据分层与文件命名的规范、基础地理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专题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等,以促进农口各部门开发GiS应用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农业GiS系统的建设水平。

3、建设**农业GiS应用专家系统。系统应用有深度,如畜牧系统中:移动GiS在畜牧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畜禽场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畜牧业发展趋势分析、畜牧业发展规划GiS辅助决策技术等。林业系统中:规划动态管理子系统、病虫害监测子系统、防火预测分析子系统、森林景观分析与保护决策功能、遥感分析子系统、森林三维场景的模拟。农田污染控制系统中:**农田化肥农药的污染控制分析、**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控制评价分析模型库建立等。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息服务。

3、郊区各区(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服务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服务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在巩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数量扩大至100家,扩大农村信息“上网落地”服务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服务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服务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服务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部分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服务。村民还可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服务”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档案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服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服务站将本站的服务信息,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的服务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服务站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服务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服务”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项目,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项目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服务。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隔日反馈。

3、为了提高机关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农口各政府部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市农委机关局域网已开发了“中外农业信息”、“参阅资料”、“领导讲话”等15个信息栏目,开发了适应14个处室业务的117个业务流程。为了加强领导之间、处室之间的沟通,网上专门开发了“领导工作动态”和“处室工作动态”栏目,使机关工作互通有无,增强了整体合力。目前,有60%的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在线办公。

4、农口系统政府网上办事虽已起步,但由于要改变传统工作习惯,增加硬件投入,因此在推广应用上难度较大。再加上电子公章等技术问题,还不能实现所有流程网上行。要真正建设高效的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目标

至**年,通过网络实现农口系统各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健全网上办事的运作机制,树立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机关内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农口系统政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行动

1、推进基于公务网和机关局域网的办公业务应用。按照**市公务网建设的统一进度,认真完成农口系统公务网建设,建立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制约的统一平台。重组优化市农委等农口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完善已开发和运行的机关局域网系统,通过普及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国卫星指挥系统**联网工作,并认真开展信息服务和应用,切实提高农口系统各部门工作效率。

2、推进农委系统网上办事和服务的应用。要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完善网上办事功能,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市农委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现有27项网上办事项目,**年底完成软件开发,通过培训要加快推进网上办事。要根据百姓需求,不断开发便民服务项目。要完善农口电子政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切实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习惯,以方便公众为前提,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政府工作好坏让百姓评价。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2

摘要分析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指出加快其信息化的要求,阐述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科研中的作用和意义,以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其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如科研档案课题立项的申请书、合同书、实验调查记录、科研过程中的照片以及科技人员在该项研究中撰写的论文等[4]。目前,部分档案管理基本上只是处于保管和利用状态,没有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所以,农业科研档案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成社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根本变革。

从国家明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经。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已经逐渐开始改革,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档案信息化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2.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培训

结合档案管理的需要学技能、学操作、学管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从多方面努力,尽快建设一支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骨干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队伍[5]。

2.2加强服务竞争意识

档案管理人员敢于开拓创新,农业档案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大环境中,档案工作者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发展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要定位服务,主动征求领导和各部门意见,不定期地向科技工作者宣传档案法规和政策,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各类数据资料的需求,为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服务。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及农村、农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统一软件开放。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使其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2.3加快农业科研信息传播,促进科研发展

信息资源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作用并服务于农村、农民,起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工程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农业信息网”在互联网站还有综合性信息,此类信息应以实用信息为主。网络将成为今后农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建立不同层次的档案信息站点,使其成为信息资源传播、反馈信息接收的枢纽,延伸到郊区各个乡镇、村落。“农业信息资源中心”作为信息资源发放、回收的集散地,将加工后形成的档案信息产品通过各级各类农业信息网,为农村用户提供特定档案信息服务。我国农业档案信息化起步缓慢,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档案信息化也随之迅速发展。提供一些农业生产技术资料和一些政策法规等信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6]。农业远程信息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覆盖范围大,内容丰富,对设备要求较低,打破了空间局限性,使农村学习人员能就近学到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还可以和专业权威、专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把最新的技术信息传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3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科研的作用和意义

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传统的档案管理需经收集、整理、鉴定、编辑、装订等程序,工作量大,效率低。实现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能够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信息,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即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档案信息自动化统一管理,能使集中管理和利用相结合,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农业科研档案较理想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从总目录中找到所需档案,然后根据目录查找所需,费时费力。档案实行信息管理以后的检索与查询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既简洁又方便。此外,提供网上查询手段也方便了内部工作人员,使其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络上自行查(下转第364页)

(上接第361页)

询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档案信息建设对促进农业科研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使管理员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编研工作,极大地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发展相协调,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7-8]。三是有效地为科研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档案在网络上共享,科技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查阅所需档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因此,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打好基础,使档案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农业科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参考资料

[1]郭秀萍.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10(1):38-40.

[2]辛红霞,刘华周,张木莲,等.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效率的措施探讨[J].档案与建设,2008(9):53-54.

[3]付华娟.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96,4.

[4]侯荣.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J].山西档案,2007(6):41-42.

[5]韦凤珍.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若干措施[J].档案管理,2007(3):73.

[6]汪红,陈宝音.农作物品种资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1(7):18-19.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3

一、国内高校档案网站建设情况

自2002年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来,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果,但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的不同,以及严重的地域差异,使得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巨大差异,呈现不同地区、不同办学规模和层次的不平衡。2008年,中山大学的学者对我国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指出:“我国华北、东北、华东(南/北)等地高校档案网站平均建站比例为83.9%,华中、西北、西南、华南等地的高校档案网站平均建站比例为72.4%。”[1]352014年,北京大学档案馆的学者总结了我国高校档案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为网站制作粗糙,二为信息资源建设不足,三为服务功能薄弱,四为维护更新缓慢。”[2]24可见,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虽取得良好成果,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而高校档案网站建设情况只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表层指标之一,而更深层次的资源建设和标准建设方面,各自的差异更大。总体而言,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态势良好,但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普遍落后于东部地区,办学规模大、层次高的学校超前于办学层次低、办学规模略小的学校。

二、贵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又是最落后的省份之一,高校数量不多,办学层次和规模都不如东部地区乃至西部其他地区。根据中山大学的调查,西南地区高校档案建站率为71.4%[1]34,但该结果是基于全国的调查数据,在选取对象时,优先选择重点大学,因此,在反映某一地区的具体情况时就会出现较大偏差。贵州仅有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所以,该调查数据完全不能反映贵州省高校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真实状况。因此,笔者于2015年5月,对贵州省18所本科院校。26所专科院校和8所独立学院的网站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调查对象参考中国高校之窗()提供的“贵州高等院校名单”及网站链接。通过访问高校网站、电话咨询该校人员、QQ交流以及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贵州省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1.总体态势良好,发展迅速。贵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正高速发展,尤其在本科院校当中发展迅速,如贵州师范大学在2004年实现了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级目录的检索与查询;2008年,实现了档案现代化管理与学校办公平台的无缝衔接,达到办公、归档“相统一、两步走”,实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及电子文件的逻辑归档、检索与利用;2009年,该校对民国时期档案以及运用频率高的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2015年又启动了死亡档案清理工作,并对该部分档案进行数字化。由此可见,虽然贵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落后于东部,但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近几年贵州省打造大数据产业,借着这股东风,信息化的发展比较迅速,相信贵州省的档案事业也会插上大数据的翅膀,迅速腾飞。2.高校档案馆设立数量少。根据2008年所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之规定: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或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或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长度300延长米)以上的学校应设立档案馆,没有设立档案馆的应设立综合档案室。但从调查的数据显示,贵州省52所高校当中,目前已建立独立档案馆的学校仅有9所,且8所都为办学层次稍高的本科院校,仅有一所专科学校设立了档案馆。而所调查的52所院校当中,满足建校时间在50年以上的有23兰台世界2016•01调研高校总量7有专人负责数字化高校数量及比例3(42.8%)参加数字化培训学校及比例5(71.4%)表三:已建设档案馆网站的高校信息化人才调研表表二:贵州已设档案馆高校档案管理软件使用情况调查高校总量9已购置管理软件高校及比例5(55.5%)未购置管理软件高校及比例4(44.5%)所,满足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万人以上的有19所,综合下来,如表一所示,贵州省高校当中符合设立档案馆的学校合计32所,仅有9所学校设立了档案馆,占调研高校总数的17.3%。这些学校的档案管理,有的是由党办负责,有的是由校办负责。如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由党政办公室负责;有近70年行业办学特色的贵州商学院,其档案由校长办公室负责;创建于1950年的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其学生档案由学生处管理,人事档案由人事处管理,学院办公室管理综合档案[3]。因此,贵州省高校档案管理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专业人员配置和资金投入也需要不断加强。3.档案网站建设比例低。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档案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和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4]28因此本文从最表层的档案网站的数量、档案数据库数量及档案信息人才等方面来看贵州省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现状。从中国高校之窗提供的数据来看,贵州省高校档案部门单独建站的情况不容乐观,全省52所高校当中,建有学校门户网站的有49家,而档案馆有自己单独网站的学校仅有7家,占贵州高校总量的13.5%(见表一),且全部为本科院校,这与2008年西南地区的建站比例71.4%相距甚远。如果将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辟了档案工作栏目的学校也算在内,也不超过30家。因此,从此数据分析来看,从档案信息化的一个浅层次的标准,即档案网站建设来看,贵州省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全国高校的水平,从办学层次来讲,贵州省本科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于专科学校及独立学院的水平。4.档案管理软件应用不普及。笔者进一步对贵州省已设立了档案馆的9所学校进行了调研,从表二可以看出,贵州省高校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程度也低于其他地区高校,9所学校当中只有5所学校购置或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4所未购置。而没有设立档案馆的学校,情况就更不乐观,还停留在手工检索的阶段。再从软件类型来看,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采用比较老的管理软件,如好易管理软件、Ge档案管理系统,有的是随着学校oa系统的开发,同时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有的运用了南大之星等系统。总之,贵州省高校中运用了档案管理软件的学校不多,类型五花八门,各自为政,相互不兼容,不能进行信息互通,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内容的共享设置了屏障。5.档案信息化所需的人才缺乏。从表三中可以看到,在档案信息化所需人才方面,贵州省高校也极度缺乏,在对已经建设了档案馆网站的7所学校的档案馆在职人员调查显示,有专门负责档案信息化人员或部门的学校只有3所,占调研高校总数的42.8%,每年档案馆派人参加信息化培训的学校有5所,占调研高校总数的71%。而调研的学校,还是办学层次较高的学校,从整个贵州省高校的数量和办学层次来讲,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是显而易见的。各学校人员编制本身就不足,很多学校,尤其是专科院校中,大多数没有专门独立的档案馆,管理档案的人员多数为校办、党办,或者很多部门抽1人或2人出来管理,且管理的人也并不专门做档案工作,还承担着其他的行政工作。如贵州师范学院,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隶属于党政办公室,仅有1人,同时还肩负着管理公章、文件处理等其他工作。

三、贵州省高校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对策

综合而言,贵州省高校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档案管理的机制不健全,高校档案网站数量少,数据库应用数量不多且不相统一,信息化建设人才极度缺乏等。结合目前的状况,笔者提出几点建议。1.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健全管理体制。没有档案就没有历史,档案在学校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须未雨绸缪,做好档案工作,为将来着想。首先“领导要重视,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5]95。其次,档案工作者要提高自身档案意识,深刻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档案的作用在于存史、资政、育人,如果一个学校不能很好地保存档案、利用档案,就无从谈起学校的历史底蕴,无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无从保证学校辉煌的发展前程。2.借着大数据的东风,让档案数字化工作更进一步。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数博会)于5月25日至29日举行,展示国际大数据发展最新成果、最新技术,探讨大数据未来发展趋势。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档案事业也应赶上时代潮流,借着大数据的东风,加快档案网站的建设、档案数字化的推进。3.加强横向联系,共建、共享信息化网络。贵州省高校档案信息化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各档案馆或管理档案的部门或档案工作人员须走出档案馆,走出本校,加强横向联系,博采众长,共建共享档案资源,借着一年一度的省内高校档案工作协作会议,统一规划部署,共同商讨,出谋划策,相信贵州省的高校档案信息化会越做越好,甚至实现后发赶超。4.提高档案工作者整体素质,培养信息化人才。人才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提高档案工作者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还要着重培养一批档案信息化的人才。《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工作者素质的提高。为此,高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一批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通过在档案人员当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研究、实践操作、交流调研等形式,使档案工作人员都有信息化的意识,并能够进行信息化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培训一些专门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负责人,使其精通信息技术、现代管理、计算机网络等档案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培养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

作者:罗应梅唐圣琴姚红戴玲黄凯单位:贵州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参考文献

[1]钟其炎,范圆圆.我国高校档案网站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档案,2009(2).

[2]邹儒楠,刘晋伟,王书琴.我国高校档案网站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兰台世界,2014(3).

[3]文中涉及的学生规模及建校时间,来源于该校官方网站或百度百科资料.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4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研究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科技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到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农业科研档案如同其他科研档案一样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农业科研成果还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比其他科研档案更具有重要性。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对农业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档案管理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单纯的档案保管员。

(2)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的发展相协调,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3)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效的为科研服务。

二、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已使用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完成或开始了文件级的档案录入,使“案卷级管理”升级成为“文件级管理”。另有相当一批院所建立使用了“oa”系统。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加强,各农业科研院所还加强了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有的院所网站也陆续建立并开通。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较好,部属科研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而各类民办科研单位则尚未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有些甚至连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都不配置。

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提高农业的科技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还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全局性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同步发展。二是标准化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信息标准,以有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经济性原则。本着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追求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四是安全性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数字档案可靠和内存的真实。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以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基础实施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入手。

1.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农业科研档案作为科研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管理意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资源共享。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等基础性资源。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就要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直接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是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同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扫描仪、刻录机、缩微复印技术和静电复印技术等现代化设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引进为建立现代化档案信息网络打好基础。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HiS

0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各类企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与实施应用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发展的必然需求,有关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容的教学也已纳入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中。经过短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应用领域和不同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教育教学体系。其中,计算机专业及信息专业教学重点侧重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设计和实施,管理专业关注于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的辅助作用,其他专业(如医学、教育、销售等)关注于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是覆盖医院所有管理层次和所有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其在提高医疗管理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自身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医疗管理者和相关从业者及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在对辽西地区的HiS应用覆盖率调查中显示县级及以上医院HiS的应用率达97%以上,乡镇级医疗单位的HiS覆盖率也已超过50%。信息化医院管理系统应用相关技术已成为医疗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案例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采用各种相关现代化技术,通过现实模拟或者情景再现的形式,将学习者引入到案例的情景,通过体验、讨论等方法实现学习,其在引发学习者自主思考、知识到能力转换、双向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及案例教学现状和问题

研究者在前期“管理信息系统校本化教学改革研究”一文和“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一文中指出: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针对性差、教学案例发展滞后、教学案例过于简单等问题,依然是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中广泛存在的问题。针对医学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研究者对s医科大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6%的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其教学案例内容过于广泛,部分内容(如系统的规划和开发等)对医科学生意义不大。75%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实践及实验教学学时少,实践或实验内容陈旧,并过于关注系统开发和设计。研究者进一步针对案例教学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目前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40%的学生认为案例医学相关度低。整个教学活动中共采用文字型讲授案例24个,文字型讨论案例16个,演示型案例21个,其他练习型案例1个,总计62个案例,其中涉及医学或医疗相关领域的案例(除财务、人事等公用型案例)仅有5个(讲授案例3个,讨论案例2个),学习者难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与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应用之间的联系。

(2)34%的学生提出现有案例多以文字描述为主,难以形成真实体验。讲授型和讨论型案例是现有教学的案例主体,单一的文字描述难以再现案例的真实情景,演示型案例受开发和设备的限制,往往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功能性演示。

(3)15%以上的学生认为现有案例教学过于零散,相关性、整体性差。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案例收集面向所有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领域和环节,案例的选用往往更关注于其与相应理论和问题的对应性和讲解使用的方便性,进而导致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的案例彼此互不相干。

通过以上调查及分析可知,要解决和突破目前医学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是针对案例教学的突出问题重新构建课程的案例教学体系。医疗信息化是在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医疗管理的基础性应用和相应管理性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基于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如何以HiS为主体,构建全方位的案例教学系统,提升课程针对性,进而实现医学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改革与突破。

2以HiS为例的案例教学规划

HiS是综合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医院管理和医疗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其主要职能是辅助决策。HiS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子系统的整合系统,包括临床诊疗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经济/人事管理系统、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系统和外部接口系统等。每个子系统又由多个具体的应用系统组成。因此,以HiS为案例的教学设计与开展应尊重其系统的总体结构,按照其系统结构图构建多案例教学系统。受限于篇幅,表1基于临床诊疗部分给出了对应的案例教学规划。

案例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是问题驱动下的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控制。本研究提出了:理论准备一模拟体验一提出问题一互动探究一实地考察实践一学结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应当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知识储备的,因此案例教学开始需要由教师针对相应案例教学内容目标需求进行相应的理论教学。模拟体验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让教学对象进入到虚拟化的HiS环境,进而基于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在互动探究环节学生和教师通过多种模式进行互动式学习探究,形成一定的学习探究体验和成果。实地考察实践既是真实环境的接触和体验实践,更是对前期学习成果的一个验证和总结,并最终使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回归实际场景的本源,形成总结。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充分尊重了案例教学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模式,又将模拟的虚拟体验和真实场景包含到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3HiS案例教w环境建设

案例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案例教学环境的建设,以HiS为例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环境建设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构建虚拟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进而实现学生的虚拟体验。HiS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平台,在教学环境建设中以计算机实验室为载体,搭建中心服务器以及按照结构划分的系统终端,实现虚拟体验平台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方面,在现有的成熟的HiS商业软件中选取小规模的HiS软件进行部署,进而构建具有基本医院信息化管理功能的信息系统环境,用于学生的模拟体验。同时,中心实验室也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要场所。其二是以实习医院为主的教学基地建设,其目的是使学习者深入到真实HiS场景。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在医院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其附属医院进行实践案例教学。

4结语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6

一、网络环境下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是指通过网络为主要媒介来实现档案信息的选题、查找、加工、提供利用和反馈的档案编研全过程。与传统档案编研工作相比较,网络编研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时代特色。

1.先进的网络技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档案用户需求

从传统的纸质环境到网络信息平台,从纸质资源的实体库房到数字信息资源的数字档案馆,从进馆借阅到网络实时传输,新技术给档案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环境改变了档案用户需求的实现预期:一方面利用需求在广度上要求更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满足档案用户需求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丰富并更新了档案编研手段,借助数字档案馆系统平台进行采集、存储、检索、传输及利用,方便用户随时浏览档案网站、在线查阅下载、远程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利用需求在深度上要求更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减轻编研难度,提高了编研成果的质量,激发档案用户的信息意识和潜在需求。

2.新技术环境对档案编研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网络环境为档案用户提供极大便利和满足需求的同时,档案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对信息载体、信息内容的集成、服务形式和手段等提出更高要求。如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由查询性向知识性转变,由滞后性向及时性转变等。新技术为档案信息多元化的加工提供了可能性,可以缩短档案编研成果的出版周期,降低成本,扩大传播范围。然而,如果档案编研成果的信息不全、加工错漏多、整理编排不当、传递不及时,会被列入劣质信息的行列而被筛除。

二、当前企业档案编研现状和问题分析

1.现状分析

从当前网络环境的发展水平来看,档案用户需求并未得到很好的满足,一是因为网络档案信息数量巨大、分散无序、动态变化和分布不均衡,影响了档案需求的有效实现;二是档案用户信息利用能力的不均衡性。目前,企业档案网站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设立专栏开展网络档案编研工作,如建立网上荣誉资源库、规章制度库、培训资源库等。应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通过一站式检索、跨库检索等方式实现智能化应用。在档案编研类型上有所突破,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将企业工程项目情况、先进事迹、重大创新活动等为素材的企业宣传视频档案传到网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编研成果更具有吸引力。

2.存在的问题

首先,网络档案编研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利用者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利用需求。其次,编研水平和网络编辑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编研形式较单一,不能最大地发挥网络提供的便利。最后,档案编研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档案用户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实现。因此,是否满足利用者的需求是档案编研工作绩效评定的重要标准。

三、开展网络企业档案编研的建议

1.高效的开放式档案编研

(1)馆际联合。档案编研工作应当最大程度地满足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因此要注重编研信息的广泛性和层次性。档案编研人员必须转变观念,通过馆际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搭建全方位的档案信息传播利用平台,建立起互通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以发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突破部门间界限,形成以编研部门为主导,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合作机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化组合,增强档案编研工作的时效性、动态性和灵活性,以获得最大的编研效益。

2.采取编研人员与档案用户的互动模式

(1)推动知识交流共享。充分发挥专业用户的作用,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帮助用户获取档案的知识价值,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有效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2)网络媒介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全新的互动模式。档案编研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将编研工作计划与编研成果到网上,利用者阅览了档案编研成果后,通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留言表单、在线实时交流等方式提出意见和要求,据此决定下一步编研工作的安排,并对编研成果传播后的效果进行调研和评估,跟踪掌握档案用户的反馈意见和新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改进档案编研工作,从而提升企业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效果。

(3)个性化服务。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呈多元化个性特征,表现出对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颖性的关注。我们针对用户访问和检索的历史数据分析,最大限度地挖掘并满足用户需求。运用网络编辑技术将编研成果图文并茂的展现在利用者的面前。用户既可以利用档案原件,又可以借助编研成果开展利用和研究,保证了利用档案的可据性、可视性和可读性。通过用户反馈服务,可以将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给档案馆员,以便结合用户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编研成果。

3.档案编研服务项目

(1)加强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在数字化之前对档案的利用价值的鉴定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鉴定挖掘筛选出馆藏档案中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优先数字化,并构建数据库来统一管理馆藏数字化档案,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并建立完善的档案目录和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主动为利用者服务。

(2)信息导航服务,是将具有主题关联、专业关联及其它相关关联的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和分类,建立档案资源指引库,便于档案信息的检索与获取。

(3)信息推送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调查、用户操作日志等各种需求信息,通过知识元之间的语义关联自动发现可能需要的知识资源,定向搜集和组织用户感兴趣的档案信息,及时用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档案用户。同时通过用户信息需求偏好模型的优化和持续改进,更多地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7

这次调查共涉及15个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答卷情况,我们进行了总结汇总,情况如下:

⑴、在此期间您去过档案馆吗?对此有75%的被调查者去过,8%的人没有去过;17%的人交了白卷。

⑵、您去档案馆的目的是什么?97.2%的人是去查档案;2.8%的人是出于好奇跟别人去的。⑷、您对档案馆的借阅环境怎么看?78.2%的人认为还可以;10.3%

的人认为一般;6.2%的人认为太原始;5.3%的人认为应该实行开放式。

⑸、您对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和态度如何评价?80.4%的人认为好;

9.1%的人认为还可以;6.9%的人认为一般;3.6%的人认为差。

⑹、您对办理查档手续怎么理解?76.4%的人认为应该;22.2%的人认为手续太繁琐;1.4%的人认为没必要。

⑺、您对档案馆为您提供档案的方式满意吗?29%的人认为还比较满意;27%的人认为太落后;4%的人表示不满意;30%的人认为应直接利用计算机借阅;10%的人认为应变革利用方式。

⑻、您会使用检索工具查阅档案吗?36.8%的人表示会使用;12.6%

的人表示知道一点;50.6%的人表示不会。

⑼、您认为与图书馆相比那种检索工具更直观?47.9%的人认为图书馆的直观;28.8%的人认为档案馆的直观;还有23.3%的人认为网上利用更直观。

⑽、你是否查到您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有44.6%的人表示查到了全部信息;45.9%的人只查到部分信息;9.5%的人根本没有查到。(12)、当您在查找档案遇到问题时,您终止查找档案的原因何在?有46.3%的人因资料不全而放弃;9.2%的人因找不到而放弃;3.8%的人认为时间太长;12.1%的人因检索不直观困难而放弃;24.6%的人因手续繁琐而放弃;4%的人因服务态度不好而放弃。(14)、从您的角度出发,您认为“十五”期间档案利用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其中有5.4%的人认为太落后;2.7%的人认为过于分散;15.6%的人认为不够开放;23.8%的人认为服务范围太窄;24.7%的人认为手续过于繁琐;还有27.8%的人认为没有实现自动化管理。

2、从网上调查和座谈情况来看:

有69%的人去过档案馆,知道一些档案工作方面的情况;24%的人认为所谓的档案就是人事档案,不知道还有文书、财会、科技等其它门类的档案;还有7%的人根本不知道档案馆这个机构,认为个人档案一般有劳资部门掌管,更不会想到利用档案。

在调查中有43%的人认为档案馆是一个纯粹的保密机构;20%的人认为档案馆只在于保管和收集整理档案,不存在利用;还有18%的人认为档案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只有19%的人认为档案在科研、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作用巨大,应该得到重视。

二、“十五”期间利用工作相关规律及存在的问题

1、相关规律

“十五”期间已实行专业化管理的xx档案馆在人员结构和技术含量上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档案利用工作已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档案馆在定期了解企业的发展及对档案的需求,实行了跟踪服务、超前服务和全方位服务,并在每年年底开展档案学术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同时,从二oo四年到二oo五年开展了“创新、创效”活动,创新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运用新的经验开发新技术,采用新的手段,开创新的局面。创效就是通过各种拓展档案工作新的领域,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创造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其次,为了扩大档案利用群体,增加档案工作的开放性,档案馆还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加大编研成果的出版力度,增加了公众对档案的了解程度。因此,从“十五”期间档案情况统计报表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利用档案资料的卷次基本上是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档案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服务范围不大,用户比较固定。在二oo五年借阅人次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据调查证实是由于企业在进行重组改制过程中搞清产核资,查阅了大量的会计档案所致。在此期间,我们档案部门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入到企业内部,了解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对档案的需求,做到有目的、有准备,使企业档案发挥了充分的作用。

从利用者结构来看,利用最多的第一是生产单位占46.5%,这说明企业档案利用的主体是生产单位,他们是企业经济建设的主体,他们利用档案的人次和卷次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档案在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变的越来越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企业档案馆应面向社会与各种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结合本馆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符合企业产业特点的市场信息,提供给企业,同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利用馆藏的科技档案信息为企业融入外资、技术引进、设备更新等经营活动创造条件。第二是科研院所,占28.9%。油气田勘探开发就是通过研究地层构造寻找油气藏,因此科研是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必要条件。他们利用档案的人次和卷次仅次于生产单位,但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承接项目的多少和企业发展状况的影响,用于学术研究的档案卷次和人次呈现了高低不平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档案部门有选择的介入到若干重点科研项目中去,以档案信息员或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些科研活动的全过程。首先通过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熟悉、整理,协助选定科技含量和获准率都比较高的立项选题。其次,严密跟踪与科研科题相关的国内外发展与动态信息,及时向科研人员提供准确、新颖的档案信息,以保证研究方面的准确,最后可以通过对相关课题的调研、对比、分析项目的应用技术、方法和相关数据、指标等,为研究成果的科学鉴定、申报奖励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作用。第三是机关处室占16.6%,他们是企业决策者,作为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站稳脚根,要向前发展首先要取决于企业领导的决策是否正确,而信息是决策之本,因此,他们对档案的利用虽然低于生产单位和科研院所,但也是我们档案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最后是个人,仅占所占份额8%,这说明企业档案对公民的影响力是比较微弱的,因此企业档案馆在为社会公民提供服务方面还需要深化,从他们的利用原因上看,他们多数是为职称评定、分房、调动等因素索取档案证明崐材料,同时从统计报表可以看出,个人利用档案的份额虽少,却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档案馆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已经逐渐得到重视,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民利用档案的积极性。

2、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十五”期间xx油田档案利用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思想意识松懈,工作缺乏主动性

长期以来,企业档案馆的作用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档案馆只是一个保管档案的单位,有没有并不重要,档案人员的工作又比较乏味、辛苦,社会地位较低,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加上住房和其它福利待遇差、经济收入少、生活清贫等原因,使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由于过去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职工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竞争体制难以引入,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深层次的业务工作得不到开展,档案馆的职能得不到正常发挥。档案馆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借借还还的“蹲班守摊”的状态,被动的等客上门。有些档案人员对利用者不是一问三不知,就是爱理不理,缺乏热情感。有的干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无论是从思想上和意识形态中都没有树立正确的为用户服务的观念,也就更谈不上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了。

(2)、档案宣传工作相对滞后,导致档案的社会意识差。

企业档案工作就象是深山里的奇葩,艳丽夺目却鲜为人知,尽管我们的档案工作人员为此长年伏案、日夜辛劳,而那蕴含着丰富馆藏的企业档案,却“养在深闺”人未识,这都与多年来档案馆封闭保守的模式和坚守门户的观念有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档案的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知道档案能被利用,也不知道档案能对普通公民开放,这都是档案宣传未能及时跟上的结果。同时,在查阅档案时,为了维护企业档案的安全,用户不仅要受到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的制约,而且利用的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在公众的心目中,形成了档案馆是一个披着神秘面纱不能随意介入的单位,而档案部门并没有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档案社会意识差这种状况进行宣传工作,依然闭门等客,应开放的档案不能很好的开发,使档案的社会意识未能得到转变,更谈不上全方位为社会服务。

(3)、利用形式过于陈旧落后。

此次调查表明,有27%的人对我们为其提供档案的方式认为落后,4%的人直接不满,3%的人认为应该利用现代化设备查阅。这说明传统的“蹲班守摊”式的档案利用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目前,xx油田少数档案室仍停留在你来找我给查,你来问我回答的“守摊”状态,仍处于被动的等客上门。还有一些档案室虽然已实行了网络化管理,但由于受软件、设备、人员、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开发档案信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没有产生多大实效,很多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包括利用,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充当了打字机,更谈不上计算机查阅或网上利用。

(4)、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过去用户对档案的需求比较单一,仅限于工作查考或编史修志等,因而我们很少去了解或研究企业用户的需求趋向,对档案利用效果评价更是漠不关心,甚至出现了用户通过熟人引见来利用档案的情形,从“十五”期间xx档案利用效果反馈卡可以看出,利用实例缺乏力度,不能真实反映档案利用的实际效果,利用实例主观臆造与实际工作脱节,起不到利用反馈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缺乏足够的认识,目标不明确,因而主动收集、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不高,对档案利用实例挖掘不深,控制不利,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其次,利用者对档案利用效果登记不重视,怕麻烦、敷衍了事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5)、馆藏信息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受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xx油田档案馆管理的只是企业过去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一种相对滞后、零散、不全面的信息,一般以文书档案、财会、油气田勘探开发档案较多,科研、设备、声像等档案所占比例很少,有的甚至没有,一些基层档案室连文书、财会、油气田勘探开发也不完整,科技档案和一些反映企业发展的历史档案较为缺乏,已无法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在“十五”期间有46.3%的人因馆藏不全而被迫终止利用,9.2%的人找不到自己所需的档案,这个数据是惊人的,这说明我们的馆藏档案没有针对企业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去收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由于资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该进馆的档案不能进馆,因收集的档案无法收回。再加上检索手段落后,设备配置不合理,已不能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在为企业的科技、生产和经济建设提供档案信息方面显得既被动又力不从心,严重的制约了企业档案的利用工作。

(6)、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利用工作的要求。

三、提高今后档案利用工作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十五”期间xx油田档案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规律,调研小组成员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利用工作的主动性。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档案工作在社会中的知名度。4、建立健全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机制,做到有的放矢。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反馈机制,对于我们及时准确了解用户的需求,及时分析档案利用工作的问题,客观分析档案利用规律,避免档案工作的盲目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成立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协作组,该组以档案馆馆长为核心,成员有档案馆各各部门负责人,企业主管档案的领导、兼职档案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①定期收集与企业有关的政策法规信息、市场信息,用户利用效果、数据,研究并撰写利用需求分析报告,为档案利用决策提供咨询信息。②建立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卡,做好档案利用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输出工作。③设立档案利用反馈意见箱,定期收集用户关于利用问题意见和建议。④调查处理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一些棘手问题。

(2)、定期召开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座谈会,及时听取利用单位对档案馆及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工作的改进等方面的意见。集中讨论和研究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3)、设立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员制度。档案馆由于与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协商聘任企业各个部门的兼职档案员或办公室人员为信息反馈员,直接倾听和搜集企业对档案部门的呼声和要求,对于及时反馈的信息,并对档案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人除在全油田通报表扬外,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5、加强馆内档案收集工作,丰富馆藏。

在调查中有46.3%的人因资料不全而放弃查阅,因此在问到对档案馆今后的工作有何建议时,有14.6%的人认为应丰富馆藏,为此,作为企业档案馆除按规定正常接收机关团体的档案,还要经常不断地运用电视、通信、公告、发文件、登门寻求等手段,将那些散存在社会及个人手中有保存参考价值,对企业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的档案、信息、资料及时收集进馆,纳入档案管理的范围内。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针对本油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广泛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单位出面与实地收取相结合,有偿征集与自愿捐赠相结合的方法,千方百计的收集各种门类和载体中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尤其是收集与企业科研、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经济信息等。其次,也要主重收集油田所在区域特色的风土人情,生态资源,经济建设、发展历史、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档案资料进馆。同时,档案馆还要扩大收集档案内容的范围,如名人档案、历史档案、口述档案等,将由以保管企业档案为主的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发展到多元化、多门类、多载体的其它档案的共同体,为拓宽利用范围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的为广大用户服务。

6、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7、加强硬件建设,优化馆内设施。

现代化的管理除了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外,还需要配置现代化的设备,而配置现代化的设备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馆领导通过向上级领导请求汇报,重要活动请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或视察等方式,让领导了解企业档案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工作成绩、现状和困难,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在企业经济除于爬坡、经费严重超支的情况下,为档案馆拔专款添置了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仪、空调、吸尘器等,并对破损库房进行了修整和更新了设备,加强了硬件设施的建设,目前,xx处有90%的档案室配备了计算机,95%的库房配备了空调,55%的档案室实行了计算机管理,还有40%上了局网。但这还不够,随着企业发展,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库房设施的老化,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加大投入,更新设备优化设施,还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档案信息网,使用户足不出户,就能进行档案咨询查阅、利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服务。

8、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营造一个开放、舒适的休闲环境。

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就是让用户了解和认识档案工作,消除他们的陌生性和神秘性,这就需要我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转向主动,拓宽利用渠道,改变利用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利用环境也是让用户了解和认识档案馆的一个重要窗口,良好的利用环境,带给用户的不仅是身心的愉悦,而且还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把档案馆作为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尤其是随着节假日的增加和双休日的出现,供人们支配的闲瑕时间多了起来,做为文化信息中心的档案馆,应转变服务观念,为用户营造一个开放、舒适、休闲的好环境。具体做法是:⑴树立开放意识,即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开放范围,简化手续实行目录开放、开架阅览,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开放档案目录,介绍馆藏、介绍利用档案的常识,做到适时公布、及时开放,确保开放档案信息的畅通。⑵推出教授与你谈、博士与你讲系列讲座,开展档案利用知识教育,宣传档案馆的职能、作用,加强档案的社会意识。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用户的需求,举办档案实体展,开展家庭档案建立管理讲座,以此来增加档案馆对公众的吸引力。⑷可在馆内搞一些具有文化品味的宣传橱窗、娱乐设施、茶室和书店,营造出一个具有企业档案馆特色的文化氛围。⑸是调整作息时间方便公众,了解公众的需求,千方百计的调动公众利用档案的积极性使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一样成为公众休闲的好去处。

9、根据企业需要加强编研工作。

编研成果是档案馆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档案编研是企业各项管理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它是企业档案管理过程的“衍生物”,既是企业管理的助手和工具,又是企业实行自我监督检验管理成效的重要依据,企业档案编研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加强就意味着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加强,加强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就是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编研工作,应根据企业的需求有的放矢,因此,⑴编研工作要适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要特别注意市场发展的动向,紧跟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发展的热点,搞一些适合企业的现状的编研材料,以简介汇编、数据分析、简讯、图表等多种形式出现,以满足企业及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智力支撑。⑵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应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过去企业档案编研处于闭门造车,自编自研的状态,这样编出来的成果对企业缺乏实用性。因此,为了使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更适合企业的实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与有关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员一起共同选题、共同编研、共同出成果,这样的编研成果它的选题更具有专业性和适用性,更符合科研生产的需要。⑶应开展多种形式、多种载体的档案编研。在企业档案编研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工作的一部分。在做好平时借阅、利用的同时,应根据企业建设与发展,结合本单位实际,了解他们对档案利用的需求,深入研究和开发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级档案部门的设施,联合编研为企业提供主动服务。⑷企业档案编研要“去粗取精”。企业档案要编研成果从数量上看已很可观,但从整体效果看仍比较薄弱,编研成果结构不合理、档次低,不符合企业需求。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档案馆自身的发展,因此,企业档案编研工作应从这种粗加工转变到细加工上来,把企业档案编研的中心从数量扩张转至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并根据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确定编研课题,克服盲目性。编研成果因经企业有关领导审查、核对后方可定稿,确保企业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10、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以实体档案为管理对象的手工作业管理,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着实体档案来开展,但由于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和检索手段落后,致使部分档案信息资源被闲置或浪费,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都以信息为管理对象,利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档案工作中积累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自然形成了企业电子文件中心和电子档案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档案工作方式从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而要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有效的文件管理计算机系统,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而建立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系统首先应从改进和规范企业文件档案管理入手,结合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变,改进和规范文件档案管理流程。其次,企业管理文件计算机系统应依据企业文件处理流程来进行系统的软件功能的设计,同时还要建立管理信息,如:目录信息、检索信息等,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内容信息的有效关联,实现对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的有效管理,为网上提供咨询、查阅、利用做好准备。

1

1、建立企业档案目录中心,实现网络化服务。

目录是人们了解馆藏,认识档案工作的一个窗口,也是查询利用档案的重要工具,因此,作为一级综合档案馆,必须以自为中心,配备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备,逐步建立起本管辖区域内档案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设立本企业、本地区档案目录中心。从调查结果看有46.2%的人希望能够实现网上利用档案,这说明用户对档案工作实现网络化管理的迫切性,也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大趋势,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企业档案目录,把本企业内各个方面所藏档案,特别是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科研、生产与经济建设方面的档案信息目录集中起来,成为企业各单位共亨财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以本馆目录为中心,重点采集有关单位反馈本地区内情况的历史档案目录,反映生态环境和名人生活的档案目录等;属于本馆接收范围但又不满接收年限的档案目录;有关系统行业的专题性目录,各类编研成果如大事记、文件汇编等目录,实现本企业、本区域内档案信息计算机网络化,实现馆室联网查档服务,解决各档案室分散管理造成的信息闲置。

总之,通过对“十五”期间档案利用问题及相关规律的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今后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我们的利用工作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更主动、更贴近公众和社会。

附件:

1、“十五”期间档案情况统计报表;

2、“十五”期间利用结构人次统计表;

3、“十五”期间档案利用结构人次汇总表;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8

关键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挑战;对策

一、前言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精细化要求高的管理工作,因此传统的管理手法经常容易出现管理混乱或失误。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事档案管理也面临着从原来的纸质化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挑战。对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应该迎积极采取对策迎接挑战,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发展。

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当前时展要求下的一项主流档案管理趋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的人才管理利用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1.实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大大减少了以往纸质文档管理的工作量,精简了人员构成和工作内容,提高了管理效率。

2.信息化管理实施改变了以往建立简单使用困难的局面,实现了一次录入管理、多次反复使用,更利于单位对人才情况有一个综合了解,提升人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利用效率。

3.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使全国的人才信息和资源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共享和人才流通,提高了单位选用的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满足了现代众多行业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选用需求。因此,也在另一方面对人事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4.以往有对人事档案进行传动、调阅的时候,都要把纸质文件调出,容易造成纸质文件实物的损坏或丢失,而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无疑保护了纸质档案文件的完好,有利于人事档案事业建设。

三、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由于人事档案是一项存在历史较久、管理思维和模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方式等原因,对信息化投入人事管理的使用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具体有以下几点:

1.以往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较为单一、陈旧,需要的人力劳动量也很大,而且由于工作量繁杂细琐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因此管理的效率也不高。一方面人事档案一旦封存若再想调阅或流转就很难,或需要一定的翻找时间,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及时性、方便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人事档案的库存式管理使各单位很难对人才信息有一个综合的了解,降低了社会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2.以往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接受的都只是与传统档案管理相关的业务知识能技能培养,对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和设备的操作比较陌生,在主观上直接制约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和实施。人员要素往往也是进行一项革新或改革时需要考虑的第一基本要素。

3.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强调的是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信息化的软硬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设备现状就是管理软件或平台落后、缺乏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适应现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和使用需求,也不能满足现代化办公操作的要求,这些也都从物质条件上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转变实施。

4.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对人事档案和信息文件的处理方式改变了以往纸质档案的方式,而是更多地利用电脑信息存储形成网络资源库的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技术标准和组织工序都不能与现代化的计算机操作相匹配,因此存在信息化方式难以实施阻碍信息化管理进程的挑战。

5.有一些大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价值,也实行了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改革。但并没有进一步制定一个规范的实施要求并严格落实,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录入不完整、人事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都违背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衷,也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开展。

四、应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挑战的对策

针对上文所述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实施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项措施入手来迎接应对。

1.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引入既对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技能熟练精通、又了解相关法规、并且能够操作使用信息化设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老员工在工作技能方面的提升,尤其是对信息化设备的认识和操作学习,使他们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全独立熟练地进行信息化操作,能够胜任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要求。此外,也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提升,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细致度和责任心,增强他们的工作服务理念。

2.升级人事档案管理的软硬件设备。首先应该适当增加资金投入采购一批适应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要求的信息化设备,其次应该对老的、落后的管理软件和平台实行更新换代,使其能够满足现在的管理工作需求,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制定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企事业单位应该在做好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转变的人员和设备准备时,更应该针对自身的经营策略和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实施规范并严格落实,促使人事档案在录入时的准确有效完整、在流动中的合法规范合理,确保人事档案管理的高质、有效开展,为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提供高质的人才资源。

4.根据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和要求,优化原油人事管理技术标准和组织工序规范标准,使其能够最大化地与信息化档案管理实施相匹配,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

5.制定一个规范的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的实施标准,并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实施,确保人事信息录入的真实、准确。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所有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影响,并且从中获得了一定的便利。但对于人事档案管理这种传统行业,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勇于迎难而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解决对策,使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升级转变能够早日全面有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郝小红.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2(15).

[2]崔娜.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1(24).

[3]张艳.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2011(6).

[4]张玲.浅析人事档案信息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兰台世界,2010(9).

[5]韩淑华.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1(4).

[6]李筱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J].卷宗,2014(7).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9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三项技术的融合。其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高速度的信息传递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查询技术,在变革了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以及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档案编研作为编辑、研究、加工、输出档案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提供网络服务,将成为档案编研工作的研究方向。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对档案编研的巨大影响,即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编研方法和手段,改变了服务理念,实现了信息服务双向性,对编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建议档案部门认真审视信息技术对档案编研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冲击,充分认识与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契机,及时调整编研观念,认清未来档案编研工作的格局,大力培养新型编研人才,做好信息时代的档案编研工作。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信息收集获取方式,改进了研究加工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信息技术对方法的改进是全方位的。数字化存储与网络传输,可以将图书馆、档案馆等搬进编研工作者的办公室,足不出户查阅所需信息。文本与图像扫描、快速检索等技术手段可以代替大量繁杂的文献查阅和抄录、修改工作。通过检索和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比较容易地对档案信息作出量化分析。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了解国内外同行研究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及时与同行交流,不断开拓视野,更新研究范式。笔者在编写本系统的志书时,遇到了保存的资料不足(因为原来的档案人员平时收集的不齐全),为此,编写中,充分利用政府计算机网络,检索出所涉及的人物或机构等线索。然后,根据查到的线索,推断哪些地区、单位、人物有可能保存与题目有关的档案材料,下载等方式,较短时间内收集齐全了所需材料。收集到的部分材料是电子文件,经核对后,可以直接进行插入、编辑,省去了重新录入的工作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变了档案信息的获取方式,大力地改进了信息研究加工手段,大幅度地提高了编研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服务的理念,促进了档案编研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档案编研载体及传播媒介从有形实体向虚拟网络转变,网络服务成为当前和未来档案编研工作的主要服务方式之一,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编研服务作用。在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集传统出版方式优点于一身,且可以忽略传播中介的依赖,同时保证档案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大容量,节省费用,能够随时更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1.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档案汇编出版模式,拓展了传播范围。信息技术,简化了档案汇编的出版流程,省略了出版社-印刷-发行-零售等多个环节。档案汇编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形式进行传送,直接面对用户,缩短了出版周期,加快了档案信息的传递速度,突破了发行数量的制约,从而扩大了读者范围,降低了编研成本。

2.档案编研工作实现了从半封闭系统向开放性系统的转变。传统档案编研工作属于半封闭系统,只是在选题及提供利用时才能得到部分用户的反馈和意见,缺乏互动。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编者可以将自己的编研工作计划与档案汇编成果在网上,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让浏览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具体要求,并向编者提供材料线索及错漏。既可保证选题的精确和新颖,也可防止重要材料的遗漏,从而全面提高档案汇编的质量。

3.信息技术改变了档案编研汇编的单一形式,形成服务多样化由于传统编纂印刷形式的制约,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了集图、文、表、音于一体的超文本信息。这些信息存放在分布于全球的相应服务器中,这些计算机中的文件彼此间可以建立一定的关系。用户通过检索可以搜索到相关的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不仅可视,而且可听,全方位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更能满足用户需求。依托信息编辑技术的支撑,档案编研可以做到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并用,实现较强的感官冲击,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提高汇编质量和观赏性。

三、信息技术对档案编研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时代,信息服务在信息源、服务对象、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档案编研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档案人员素质、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

1.档案编研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牢固树立网络服务意识,积极参与文献信息网络的共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主动为用户提供准确、快捷、便利的档案信息利用渠道,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2.由于信息量的巨大和类型的多样,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知识结构,不但要精通档案编研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还应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除了能用准确、清晰、精练、的文字来编写外,还要学会过滤、筛选网上信息,多参加一些学术研讨讲座培训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信息化调研方案篇10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高校;共研共建

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多由一些小型的信息技术企业进行研发,这些企业中缺少档案专业知识,更乏高校档案实际管理经验,为今后高校档案馆际信息共享埋下隐患。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设计功能合理,扩展性强的档案管理系统,统一系统的内外接口,实现档案信息的跨区域,跨系统共享,是当前高校档案与各级档案馆以及档案管理系统研发公司需要密切合作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校园网络、服务器机房、校园数据中心等,高校档案馆也普及了不同水平的文书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并逐步开展数字化及全文检索。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馆基本实现了网站与管理系统的并行维护,与其他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共享,部分档案馆开发了开放档案在线查询及移动终端档案与查询功能,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但要满足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需求,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业内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跨机构信息共享存在接口差异;二是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公司水平不一,系统功能不完善,扩展性和预见性不足;三是存在文书科技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分散管理的现象,系统集成程度不够。

二、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共建的必要性

高校有较为资深的档案管理理论基础,对国际档案管理前沿研究了解的更为广泛全面,在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上,尤其是档案信息的编研,,推送上,有最新的设计理念。采取自主研发或者校企结合的途径,合作共建一款扩展性良好、功能完善友好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档案学产学研共进发展。一方面,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不一,信息系统开发企业资质不同导致的后期合作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集百家之所长,让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与服务走在国家乃至世界前列。根据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2015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553。其中,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这些学校都建设有或大或小的档案馆(室),并将配备档案管理系统。在这样的市场规模下,适用于全国高校档案馆的档案系统一旦问世,将有极大的市场需求与利润空间。

三、高校档案信息系统共建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的可行性

高校档案馆都配套了较为基础的网络版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各校档案馆也充分借助学校局域网、网络中心服务器以及互联网网络平台实现与校内各部门、校外各机构的信息互通和数据交换。同时高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扫描比例已超过50%。这些软硬件基础设施为高校信息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本满足信息系统开发所需要的支撑服务。

2.财务的可行性

一是可以申请科研项目基金,高校档案馆可以自主或者联合申请国家档案信息化项目资金,通过申报社科项目和档案局相关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二是可以申请校内信息化专项经费,将档案信息化纳入到近高校办公信息化建设任务中,申请校内信息化专项经费;三是可以申请高校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费等,将档案数字化加工费用和信息系统维护费用列入高校档案馆每年的业务经费;四是自筹经费,如高校档案馆的业务服务创收经费,校友捐赠、校企合作收入等。

3.组织的可行性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是我国高层次高校进行档案工作交流与学习的重要平台,高校档案馆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寻求区域间合作。具有档案学优势学科的高校可以借助科研项目进行院系间的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建设。

4.风险因素控制的可行性

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档案管理系统合作期间,签订严格的保密合同,系统的设计和部署在局域网内进行,对数据进行的封装与加密。实时格监控数据迁移,并对档案内容进行合理备份,如虚拟镜像、脱机备份、异地/异质备份。建立信息化评估小组,对合作企业的系统研发能力进行评估,并对项目进度和系统功能进行测评,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或者涉及违约事宜,各方应根据信息化评估小组的意见及时明确各方责任,进行合理理赔。

四、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共建机制

1.合作途径

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1高校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分两个层级:第一,中央层级。由教育部、国家档案局牵头,具有档案学优势学科的科研高校间及其所属档案馆进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共同研发。2002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承担的“天地网”项目示范工程建立起功能强大的联合办学教学网站,实现三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联合办学,将优秀教学资源输送西部,实现东西联动,互补互进。目前高校档案馆主要使用的是南京大学研发的“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南大之星”采用的”mSSQLServer2000数据库后台的存储容量和系统扩展性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信息集成的需要,类似于“南大之星”的档案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申请教育部、国家档案局等其他项目基金进行校际合作,对系统进行改良升级,以保证其在信息化建设新浪潮中继续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量。第二,省市(区域)型。北京、华东、华南、华中等高校聚集的地区,区域内档案馆业务之间交流频繁,互信度高。区域间档案馆可以借鉴各方的管理经验,联合一家档案信息化软件公司研发一款功能全面完善,管理理念先进的系统软件,并负责区域间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与维护。2015年1月,广东省档案局与中山大学共建档案科学技术研究院,实现华南地区档案保护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馆校合作平台零的突破,成为档案学产学研共同发展的新范式。类似的研发模式,一方面可以减少软件公司倒闭,系统维护不畅的风险,一方面可以加强区域间合作,为高校间档案信息互借共享奠定软硬件基础。各高校应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建立适用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档案馆信息资源管理系,再由国家及各个省市档案局、教育部等单位协调区域间各系统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系统的完善与对接。

2.权责分配

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共建需要有明确的合作目标、严密的项目计划、清晰的财务划分、良好的沟通渠道等。因此,高校信息系统的共研共建的关键是项目合同的签订和责任的归属问题。合作各方在协商以及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合作发展战略报告,确定合作的方向和目标,参与各方签订合作协议书。若项目涉及到档案管理软件设计公司,项目的申请与招标严格执行项目主要牵头高校的相关程序,甲乙双方在协议书中需要明确系统编制的各项标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定,馆务(协同)工作平台的搭建,系统安全的保障,系统实施与培训计划、档案数字化规范以及系统与数字化验收标准等事项。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共研共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项目合同必须涉及到系统运行后期的调试与维护责任以及利润分配问题。项目的运行和维护可以与合作的软件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利润分配也需要妥善的考虑到合作高校以及合作企业的成本与投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研发成员单位应成立项目指导委员会协调和监管各高校项目负责人。各个高校指派的项目负责人共同拟定系统需求书、修改意见、任务负责人、进度控制表等,使系统的研发任务责任到人,计划到天。项目负责人管理配置合理的档案管理人员和系统研发人员,小组内密切合作,服从项目负责人的安排与领导,实现从上到下的任务分配与管理问责。

3.安全管控

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接受严格的监控与验收。首先,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该遵循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相关国家标准,具体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t47-2009)、《数字档案馆系统测试办法》等。其次,系统研发过程坚持分级控制,控制范围包括功能控制、数据控制及接口控制。功能控制是指系统每个部分具有单一的功能,数据控制包括规定各种数据使用的标准和规范,限定各种数据的使用范围,确定各种数据的保密级别,严格控制数据的更改等。接口控制则是指管理者从硬件、软件和数据的角度,对系统间的接口设置和数据传送进行控制。2再次,档案管理系统的共建要满足合作高校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要求。高校档案管理系统安全管控包括安全技术的运用和安全管理策略制定两个部分,具体工作包括数据的磁盘镜像备份、脱机备份和异地备份;校园一卡通身份认证;电子文件封装加密、电子印章和网关证书等。在具体的安全管控策略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进行评估,保证管控工作安全有效。3

4.内外评估

高校内部项目评估的重点是设计理念与系统功能,评估过程应实事求是,重点解决共性矛盾,避免责任的推诿和目标的冒进。合作高校派出代表,项目委员会成员制定评估办法,参照评估办法,分析高校档案管理系统与各高校档案管理业务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出系统改进的方向。各高校自身建立自我评估体系,按照自我评估体系对合作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案。政府可以作为外部评估方参与到系统的审核中,外部评估的重点是项目的实施运营情况和合作质量,分析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和影响力,为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教训。国家高校重点建设项目由国家计委制订评价规定,编制评价计划,委托独立的咨询机构来完成评估。目前国家计委主要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去实施项目评价,项目组课题组运用其权力,自上而下地对高校合作体系进行监控与评价和监督。政府可以授权建立高校合作的评估协会,协会具备组织的独立性和学术上的权威性,其成员,运用审计和评估的方法,负责协调,鉴定和认证等工作,成为高校合作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组成员,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同行专家,也要有一定数量的相近学科专家和横向专家,甚至可以聘请国际上专家来合作评估。4考虑到我国高校间管理体制差异、地区间网络化程度的不平衡以及档案馆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等因素,在选择确定我国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共研共建模式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共存,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合作过程充满活力与朝气。

参考文献:

[1]方宝花.关于浙江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1-103.

[2]管先海.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思考[J].档案管理,2010(6):25-28

[3]刘萍.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探析[J].科技传播,2015(9):62-65.

[4]陈湙升,董润丽.档案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维护[J].科技传播,2009(1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