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59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1

关键词:护士幸福度心理健康压力

有资料表明[1],护理是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护理人员由于其服务对象、社会地位、工作压力和工作风险等造成心理健康问题要比一般职业更突出。有文献报道[2],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护士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以及个体自身的健康,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等)应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我院100名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以了解我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护理管理者能更好地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一些参考,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各科护理人员100名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3](简称mUnSH):mUnSH由2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是关于情感或体验的一句描述。10个条目反映情感,其中正性情感(pa)和负性情感(na)各5个,另14个条目反映体验,其中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各7个,要求被试根据近期生活感受回答“是”(2分)“否”(0分)或“不知道”(1分)。第19项答“满意”记2分,“不满意”记0分,总的幸福度=pa-na+pe-ne,得分范围-24至+24,为了便于计算,加上常数24,记分范围0-48,国内常模为在职干部常模。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年龄、护龄、学历、职称)。由调查者向各临床科室护士发放调查问卷,详细讲解指导语,由护士自评,为保证资料的真实、客观,要求护士独自完成,不受她人影响,1—2天后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95.24%。

1.2.3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方法为均数、标准差、t检验。

2.结果

2.1护理人员一般情况:在接受调查的100名临床护士中,年龄20岁—50岁,平均年龄35岁;护龄1年—26年,平均护龄13.5年;学历:中专66人,大专30人,本科4人;职称:护士58人,护师23人,主管护师15人,副主任护师4人。

2.2护理人员幸福度与常模比较见下表。

护理人员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总幸福度与常模比较(±S)

由上表可见:护理人员的正性情感、正性体验明显低于一般正常人,负性情感、负性体验明显高于一般正常人,总幸福度明显低于一般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3.1我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100名护理人员正性情感得分(2.51±2.36)明显低于国内常模(7.52±1.55),负性情感得分(4.28±3.15)明显比国内常模(1.98±0.39)高,总体幸福度平均得分(20.6±10.8)明显比国内常模(37.70±8.5)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3.2影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幸福度是测量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幸福度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四个方面的内容,幸福度标志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正性情绪对成功的体验时间长,幸福感强;而负性情绪对成功的体验时间短,幸福感弱。正性情绪可以推动和引发人的积极行动,而负性情绪使人逃避、悲观和焦虑。正常情况下正性情感(兴高采烈、愉快、满足等)和负性情感(紧张,抑郁、焦虑等)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平衡,当个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导致正性情感降低,负性情感增加,幸福度降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3.2.1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致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频繁的轮夜班,扰乱人体生物钟,引起睡眠紊乱,睡眠不足致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容易发生差错,稍有不慎,引起医疗纠纷;据报道[4],河南省护理学会调查192家医疗机构,大多数护理人员严重缺编,缺编率达31.3%,申小梅[5]等调查,89.8%的护士超时工作是常事,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长期的压力,使临床护士有57.4%处于亚健康状态。

3.2.2工作压力大: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繁重的工作之余得不到休息,加上医院管理者重医轻护,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偏见,护理人员的自卑感增强,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增加,社会地位及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产生负性情绪(焦虑、厌恶、愤怒等),幸福度降低,工作满意度下降,如允许再择业,被调查的护士中仅有15.8%再选择护士职业[6]。

3.2.3护理人员年轻化:本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中年轻护士占多数,而年轻护士工作时间短,阅历浅、工作经验不足,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应变能力差,面对患者的质疑,无所适从,导致负性情感体验增强,幸福度降低。

4.结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我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正常人。建议护理管理者在注重护理质量的同时应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地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合理配制人力资源,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护士的待遇,对护士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为护士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充分发挥每一个护士的潜力,减轻她们的生理、心理压力。医院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重视护理工作,使护士能重新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她们的工作满意度。护士本身应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年轻护士),增强业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学会调整心态,注意劳逸结合,尊重自己,爱护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泽娟,李林,胡娅丽.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14(1):11.

[2]周英,尢黎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护理管理者的启示[J].现代临床护理,2003,2(3):53.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90-93.

[4]刘瑞玲.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8):807-808.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2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29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1],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很大关注,为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及健康状况,分析其主要原因,以探索和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笔者用SCL-90症状量表[2]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社区服务中心60-75岁老年人100名,对100份完整的调查表进行分析,其中,男性46名,女性54名。平均年龄为(63±6.5)岁,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69岁。

1.2方法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爱好、躯体疾病、医疗来源等。

采用SCL-90症状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采用5级制(1-5分)评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明显。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总分为2.0(±0.5分),躯体健康状况的平均最高分为3.0(±0.6),接下来为心理健康2.5(±0.5分),社会健康状况得分最低2.0(±0.52分)。

2.2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2.2.1不同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中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维度见下表。

2.2.2不同性别老年人心理状态不同性别老人有显著差异(p

2.2.3不同文化程度上的老年人在主观生活满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4不同婚姻状态的老年人在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5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在健康行为三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3.1社区老年人心理需求方面的常见问题是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病,担心自身健康出了问题,怕给家人带来麻烦,害怕子女不来照顾,从而痛苦,焦虑,甚至食欲不振,更易患躯体疾病。

3.2沟通障碍,人际关系紧张。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脑细胞减少,脑功能减退导致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减退,敏感,多疑,耳聋,答非所问。造成家人和周围人不愿意与老年人沟通,人际关系紧张。

3.3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有社会人变成了自由人,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而产生失落感。由于子女关心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孤独,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处于被动状态,依恋已有的习惯,固执刻板,趋于保守。凡事不听劝告,甚至多疑,性格以偏执为主。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要善于对患者心理做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使老人能够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及时发现身体变化,要定期上医院检查,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延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但也不要被疾病所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对待每一天,每天都活得开开心心,可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打太极拳,下棋,画画,上老年大学等。要保持与外界的接触,多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这样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利于更好的适应新环境。生活要有规律,适度脑力劳动,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规律的生活及作息时间。其次就是要保持家庭和睦,对小辈的事不要多管,经常与子女沟通,丧偶的老人更容易孤独寂寞,子女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满足老人的求偶行为。

我国是一个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国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需求全社会应该多多给予关注和帮助。我们可以采用制作护理知识宣传册,加强宣传力量,可以借用社区团队医生和护士一起合作完成。并取得街道居委支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与大家一起探讨适合的保健方法。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采用不同的方法。使老人得到更全面细致的关心和照顾。

参考文献

[1]韩,卢莉.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1(6)2:95-96.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3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2)32-0009-02

神经外科患者一般病情重、变化快,术后留置各种管路多,因此神经外科护士的工作量加大,不仅承担着较繁重的护理、观察任务,而且其面临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了解我院神经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神经外科护士的工作质量及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研究组为神经外科护士36名,平均(27±3.2)岁,对照组为神经内科护士24名,平均(31±3.5)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国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人员将调查表内容填写做简要说明后,被调查者立即进行填写,并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员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

神经外科护士与神经内科护士在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精神症状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神经外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神经内科护士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神经外科患者发病较急,有的患者平素身强体壮,却突然发生颅内出血而入院手术治疗,短时间内家属难以接受,而且部分患者神志不清,术前准备急迫,术后不仅心电监护、呼吸机维持呼吸,而且留置颅部引流管、胃管、尿管、输液通路等,因其留置的管路较多,用药较多,因此对于护士的心理常是一种恶性刺激[1]。再加之有的患者由于病变部位处于生命中枢,即使手术治疗其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家属更难以接受,并对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产生怀疑,进而不断提出苛刻要求,制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故意挑剔。高强度的工作、高水准的要求容易造成心理压力[2],护士的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每日都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工作,无形中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压力[3],护士的身心健康遭受着持续侵蚀,从而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②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短缺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要求护士的基础护理工作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由此加大,而且护士人数短缺问题尚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护士经常加班加点,由此造成工作量不断加大,再加之护士总处于“倒班”状态,生活规律改变,由此可产生神经衰弱、睡眠不好及食欲下降等,从而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③医院要求严,力求护理工作的完美,使护理人员深感压力,各种理论考试、技能考核,使护士不得不抓紧时间复习与练习,这无疑又消耗着护士的休息时间,使之无法缓解工作的疲劳,并将再次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工作状态,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不断消耗着护士的身心。④医院护士的进修学习机会少,在职称晋升及竞聘中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状态,同样造成护士心理压力的增加。对于年轻护士,因为自我意识强,工作中与他人交流少,同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基础护理工作细化,护士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平衡,使护士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迷惘,进而产生自我价值得不到满足,并由此产生悲观、失望情绪[4]。

3.2对策

①医院护理管理者应深入临床,查看护士的工作状态,主动与护士交谈,了解护士的心理状况,关心、体贴护士的生活,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同时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对于工作量加大问题,护理管理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并给予增加人员,同时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合理分配工作,使之能够发挥自己全能,圆满完成所分担的工作任务。②科室护理管理者,要组织各年资护士相互学习与交流,使老年资护士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护士,从而使其自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而年轻护士则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且不一味自我,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愿意向老年资护士请教,使传、帮、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进而改善护士的工作氛围,使大家能够和谐一致,共同完成科室的护理工作。③医院管理者应根据临床工作强度,在绩效考核、奖金分配等方面采取一定措施,如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提高护士奖金分配系数等以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保存科室的人力,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④护士应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5],注意言谈举止,注意工作的流程与细节,不断学习与实践,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真正成为医生得力的工作助手,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格价值。

总之,神经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理解与重视,关心护士的心理健康,采取适宜措施加以改善,进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菊英,张思洁,王芳,等.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4):11-12.

[2]姚晓红,姚甬平,郭云英.急诊科与内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2002,22(1):80.

[3]赵建芳.基层医院肿瘤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1,6(9):1579.

[4]黄灿,彭月娥,杨小非.神经内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当代护士,2007,12(学术版):3.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4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大学新生入校后,面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由于生活经验和自我调适能力及心理准备不足,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心理障碍。因此,武昌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学生主要的心理困惑,从而提出干预对策,调解学生心理困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3554名武昌理工学院2015级新生参加普查,最后获得有效测试问卷3546份。

2.2方法

2.2.1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我国高校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指导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评定,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一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

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5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均分≥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一般按照(1-5级)评分把学生分为三类:

①2.5≤因子分

②3≤因子分

③4≤因子分

2.2.2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结果

根据SCL-90测试结果分析规则,量表统计结果如下:

3.1武昌理工学院2015级新生SCL-90测试总体结果

本测试量表任一因子分大于2.5即被界定为异常,武昌理工学院2015级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11.42%的学生为异常。

把异常学生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结果显示轻度症状者占7.61%,中度症状者占3.55%,重度症状者占0.25%(见表1)。

3.2异常学生在各因子上的统计结果

从统计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分布情况(见表2),可以看出,2015级新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因子出现症状的人数较多,占到总测试人数的15.96%,说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及敌对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而存在躯体化症状的人数最少,仅占1.04%。

3.3学生常见的十大症状表现

对学生选择“症状经常出现”的10个条目(即打到3分及以上)进行统计,见表3。其中26.96%的学生有选择“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3.4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较

2015级新生有效测试男生1780人,女生1766人,对我校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4。结果发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上男生与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在偏执因子上存在边缘显著差异,即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阳性项目均分上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即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由此可知,我校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尤其在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和恐怖症状上高于男生。

4讨论与分析

4.1大学新生的总体健康状况

测试结果表明武昌理工学院2015级新生总体心理健康良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困扰,症状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

强迫症状的学生常常表现在虽然自己明知道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的出现一些无意义的想法、冲动和行为。这往往跟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关,表现为过于追求完美,在思维和行为上表现为过度思虑,处处谨慎小心,害怕出现差错和失误,害怕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对结果苛求完美。

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使他们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使得他们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一部分学生由于个性内向、害羞、自卑、交际能力欠缺、对朋友过分理想化和不正确的自我意识等原因导致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在生活中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自我封闭等。

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给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着家庭的期望和自我成才的期待,初入学校的大部分新生对新的生活和自我都有着更高的期望。但是现实生活可能会不如自己所愿。因此,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人际压力,会对老师、同学产生敌对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在易冲动烦躁,对他人充满不满和怨恨。

4.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表现存在性别差异

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从近两年武昌理工学院的学生访谈及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发现,女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也较高,且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抑郁和焦虑。许多高校的心理测试也表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生。其原因可能是以下几方面:一是因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女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要求女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二是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敏感,常常因为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和无意的言语伤害彼此的感情,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导致情绪波动,影响学习和生活。三是因女生自身生理特点和角色,女大学生常常会有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情感比较脆弱。

5对策

5.1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树立心理健康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测试结果所反映的状态应是其入学前期的情况,大学初期是其走出心理阴影及改善不良心理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了解不够,经常会错误地认为去看心理门诊就是精神有问题,以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主动寻求帮助。因此,当务之急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自我保护意识。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日常专项工作中,可以统筹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生命教育等专题讲座及开展团体辅导等活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值班老师、值班时间、值班地点宣传工作.

第二,各学院要完善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做好心理咨询室宣传;可以充分利用院刊、橱窗、板报载体,经常开展一些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解答学生关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迷茫和困惑,帮助他们团结同学,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第三,利用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向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通过课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求助,以求得解答、疏导。

5.2重视性别差异,关注女生心理健康

女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进行差别教育,重视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不少高校通过开展女生节、女生风采月等专题活动,关注女生的成长和发展,吸引女大学生走出寝室等小圈子,参与到更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少女生的问题都与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有关,因此,定期开展针对女生的人际交往、寝室关系矛盾处理、恋爱、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活动,增强她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助于她们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还要帮助女生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引导她们树立现代知识女性的形象,树立自信心,增强竞争力。

5.3开展后续访谈工作,建立问题学生档案,进行分类辅导和干预

SCL-90作为初步筛查,根据结果对筛查出的异常学生进行访谈,建立学生档案。对于访谈中发现具有精神病性症状表现的学生,如思维涣散、抑郁表现等症状表现,中心应及时进一步访谈,确定学生问题,并反馈到学院。如学生确实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去医院进行诊断或同家长一起采取其他干预措施。对于访谈中发现的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如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内心极其痛苦得不到解决,有自杀想法等,中心应联系家长启动危机干预方案。对于访谈中发现的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应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或者素质导师进行辅导。

5.4落实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

学院要培养一批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经受心理健康培训的学生队伍。充分调动班级心理委员、班干部及寝室长了解、掌握随时出现的新对象、新动态,做到早发现。一旦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素质导师应立即对相关情况进行详尽了解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处理情况及结果应记录在案备查。对部分一时难以处理或出现较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向学院领导汇报,并迅速通报学工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同做好危机干预工作。

5.5加强对新生的人文关怀,提供心理支持

新生刚进入新的环境中,是存在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最多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和患有身体疾病的学生。他们可能面临着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不适,如果得不到关注和理解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所以,我们所有教师特别是素质导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注意、关怀、温暖与理解,帮助他们度过这一敏感期,尽快适应环境,投入大学生活。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后不久会产生一些迷茫和困惑,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我们要通过班会、团体活动和个体谈话等方式,帮助他们制定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了解其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就业趋势,及早确立个人学习方向、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邱利聪.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的选择与使用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24).

[2]张笑仪,邹海贵,王国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南华大学2013级新生心理普查数据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彭香萍.当今高校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J].心理科学,2006(1).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5

[关键词]车伤;心理状况;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74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122-02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nmentalhealthstatusofthepatientssufferedfromtrafficaccidentsinjury

penGLiulan

(people′sHospitalinLanshanCounty,Hu′nanprovince,Lanshan425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mentalhealthstatusofthepatientssufferedfromtrafficaccidentsinjuryafterinjurytoprovidethereferencebasisforclinicalnursingwork.methods:SCL-90,SaSandSDSwereusedtoinvestigatethementalhealthstatusof300casesoftrafficaccidentsinjury,ascomparedtothoseofnorms.Results:thescoresoftheoverallSCL-90andalldimensions,SaS,andSDSweremarkedlyhigherintrafficaccidentsinjurypatientsthannorms,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s(allp

[Keywords]trafficaccidentsinjury;mentalstatus;anxiety;Depression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险之一。车祸事件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不仅可引起伤员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使患者出现更多的焦虑、抑郁、激怒等负性情绪[1],而且对伤者的社会心理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2]。作者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了本院急救创伤病房的300例车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旨在为伤后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2月因车祸致伤入住我院急救创伤病房的车伤患者300例,其中,男248例,女52例;年龄15~80岁,平均(48.8±16.2)岁;受伤部位:颅脑伤为主100例(33.3%),四肢骨折伤为主145例(48.3%),胸腹部伤为主39例(13.0%),脊柱及髓损伤为主16例(5.4%);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5分者4例(1.4%)。除外标准:精神、意识障碍,不配合问卷调查者。

1.2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于患者入院后第1天采用SCL-90、SaS和SDS对所有入选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采用SCL-90评定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常模采用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常模数据[3]。采用SaS和SDS评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先由患者自评,然后将原始分换算成量表分,以我国常模的上限为界[4],SaS量表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量表分>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2结果

2.1患者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车伤患者SCL-90总均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SaS和SDS评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车伤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iSS与SCL-90、SaS、SDS相关性分析

车伤患者的iSS为(13.31±2.86)分,与人际敏感(γ=0.201,p=0.008)、抑郁(γ=0.091,p=0.038)、焦虑(γ=0.041,p=0.041)和偏执(γ=0.208,p=0.005)等SCL-90各维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且与SaS(γ=0.138,p=0.039)和SDS(γ=0.108,p=0.015)呈显著正相关。

3讨论

车祸作为一种突发性应激生活事件亦是一种应激源,可通过内分泌、免疫系统、神经生理中介机制相互联系而产生作用,使机体处于程度不同的心理应激状态。过高的心理应激水平可使机体内环境紊乱,导致心律失常、免疫功能减退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同时过高的心理应激反应可使得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悲观、无助、焦虑等,到后期产生抑郁、自卑和自残等,甚至自杀、精神崩溃等,加重原有创伤的病理改变,对急救治疗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石荣光等[5]研究发现,85.8%的创伤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SCL-90评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刘宝峰等[6]研究证实,神经外科创伤患者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常模。本组资料显示,车伤患者SCL-90总均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孙等[7]的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证实了车伤患者有较高的心理应激反应。提示护理人员应在评估重症车伤患者心理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创伤直接或间接给受害者引起的不同心理问题,使其身心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最终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康复。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包含着恐惧和担心;抑郁是指情绪低落,丧失愉,悲观,缺乏兴趣,自我评价降低,睡眠和饮食障碍,自觉不适等。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焦虑与抑郁为两种经常伴随的情绪障碍,是最常见的与免疫异常有联系的心理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导致抗体生成下降、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受抑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降等,加重原有创伤或疾病的病理改变,不仅影响伤者的舒适感、伤者的判断和其对治疗的遵从性,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日期、增加其经济和心理负担。本研究结果显示,车伤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车伤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在急救的同时,应对车伤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给伤者有力的心理支持,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抢救和诊治工作,继而提高其生活质量。iSS是评价多发伤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近年来创伤的严重程度对心理应激的影响倍受关注。Vaiva等[8]研究表明,道路交通伤后随着伤残程度的增加,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组资料显示,车伤患者的iSS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等SCL-90各维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且与SaS和SDS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车伤患者心理应激状态水平与车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车伤急救治疗的成功与否与创伤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治疗的同时,充分了解和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采取相应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防止负性心理的出现,使患者处于配合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确保抢救治疗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车伤患者伤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护理人员应在重视其心理健康状态并及时给予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蓝醒琼.车祸伤员的心理状态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6,5(3):56-57.

[2]wangCH,tsaySL,Bondae.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depression,anxietyandqualityoflifeinpatientswithtraffic-relatedinjuries[J].Jadvnurs,2005,52(1):22-30.

[3]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7.

[4]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

[5]石荣光,李冬梅,王琳,等.创伤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23.

[6]刘宝峰,胡海晶,王昊,等.120例神经外科创伤患者心理卫生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2):216-217.

[7]孙,汪涛,屈纪富,等.车祸伤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21):2439-2441.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6

(一)研究对象绍兴文理学院党员教师286名,其中男性党员163人,女性党员123人;管理岗位党员101人,教学一线党员185人;年龄25-58岁,平均40.5±8.55岁。(二)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能对被试最近一周的心理和躯体情况做出较准确评估。量表在心理界被广泛使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前9个因子的分半信度为0.76~0.92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0.88之间,全量表为0.93。(三)方法采用SCL-90对300名党员教师问卷,有效回收2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33%,数据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二、调查结果

由调查结果可知,高校党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阳性检出率为29.3%,在与全国常模比较中(见表1),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岗位党员教师各因子分比较中(见表3),人际关系、焦虑等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三、研究讨论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7

大学是最炽热的青春年华,是立下宏愿励志成才关键时期。有的学生一如所愿学业有成,有的学生从这里迷失一蹶不起。大学生群体也是社会关注的复杂群体之一。前段时间,有关机构对全国17.2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27.53%的人存在抑郁、自闭、焦虑、强迫、偏执、精神分裂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并不鲜见,甚至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为了更针对性地开展高职文科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组织了本次调查活动。活动以调查问卷和座谈提问形式展开。在取样标本中,男生样本数目为150人次,所占比例为28%;女生样本数目为400人次,所占比例为72%。采集的标本人数广泛,分析数据有一定的研究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生活、学习、情感方面的困扰也越来越多,调查的主题分为几个方面:

1.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

人生的意义何在?大学生生存的态度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价值观因人而异。在对“你最近一个月的精神状况如何”选题中,68%的同学最近的精神状态比较好,14%的同学最近精神状况不佳;从身体健康情况看,76%的同学自我认为身体状况良好。大学生“遇到心情糟糕时怎么办?”在调查的同学中,68%的同学选择“自己默默承受”,28%的同学“会找家人朋友倾诉”。52%的同学表示当心情遭遇低谷时自己的恢复能力良好。大部分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遇到挫折时能自我排遣,生活态度乐观向上,表示“心情不错、前程美好、努力就有机会”;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人生的挫折、失败而心情低落,抵御能力较差,不能从悲观的状态中走出来,常见的症状有焦虑不安、精神忧郁、自卑、自言自语等。

2.对待生活的现实情况

学生和家人的情感融洽度,往往体现在日常的沟通中。“你与家庭父母或兄弟姐妹联系的次数是多少?”调查显示36%的学生1-2天会跟家人联系,嘘寒问暖,32%的学生表示每周会联系一次,也有12%的同学表示差不多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或者节假日才会联系。“你家人对自己的期望是否让你感觉压力比较大?”从受访者的感受来看,20%的同学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非常大,80%的受访者认为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比较大。“95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小孩的期望比较大,关注度也比较高,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3.对待在校的学习情况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调查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评价、自我定位、应考心理、所学专业看法、职业生涯计划、学习主动性等等。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满意度评价方面:认为满意度一般的占42%,认为非常满意的占32%,认为不满意的占8%。“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什么看法?”超过50%的同学对所学专业表示有点迷茫或者迷茫中,这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引导教育。经过1至2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状况不太满意,6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状况“一般”;7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专业技能状况“一般”。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遇到困难时,48%是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查阅资料,自己解决问题”;37%是“请教同学”;只有14%“求助于老师”。在平时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找老师答疑时,63%选择“课堂上”咨询解决。这说明: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希望老师们多与学生交流,解疑释惑。

4.对待情感交际情况

大学生人际关系既单纯也复杂,“你对目前的人际关系满意吗?”52%的同学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错,充满自信,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交往问题,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24%学生表示人际关系需要加强,关系一般;11%的同学表示自己的沟通交往能力不佳,无所适从。62%的同学认为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良好,少部分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也有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糟糕。3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里有知心朋友,“她懂我”“说得上话”,26%的学生表示没人倾诉,“交不到好朋友”。部分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溺爱开始独立的大学生生活,以往“自我为中心”交际方式出现问题。“你是否有男/女朋友?”,超过60%的学生表示已经恋爱了;“你恋爱的感情稳定吗?”53%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恋爱状态比较稳定,恋爱甜蜜。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同学之间关系比较融洽,小有摩擦都属于正常现象。出现交际问题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是今后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之一。

三、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集体荣誉感、互帮互助、个人与整体意识等等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2、发挥心理咨询室职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生是活泼可爱的群体,年轻、向上、激进是他们的代名词,开展教育的方式也应形式多样,比如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比如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比如加强关注心理健康宣传。

3、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

每年开展一年一次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善于发现有心理症状潜伏的学生,主动约请到心理咨询室进行根据面谈分析;注意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使每一位在校学生纳入学校的心理监控体系中,落实学校领导-院系老师—班级干部---学生个人的五级心理监控体系。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人文关怀、防患未然。

4、把心理素质教育融进课堂教学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进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才能做到齐头并进科学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课程讲授包含教书育人的职能。“教书”是指准确有效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育人”是指教学过程把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会教育的本质意义,是学生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技,丰富精神财富,内化成优秀的个人品质,强化心理素质。

5、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第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开朗的心境,充满信心和希望求知欲望;具有强大的自我调适的能力,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从不愉快的心情中走出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吸取新的科学知识,拓展多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规律的作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四、总结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8

目前有一些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测验的调查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同和评价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不一。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当前,教师不仅面临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等各种压力。另外,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往往使得他们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促进他们自身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了解职校教师的心理状况,使职业学校教师能够身心健康地工作和生活,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工作。

我们选择的是小样本调查,调查人数为30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调查中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

一、结果和分析

根据对本次抽样调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当前我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呈如下特点:

1、教师能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6%的教师都能够真心地去爱护和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往。他们认为现代的教育体制与过去有所不同,长辈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以及当今学生的需要,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

2、教师能够积极努力储备知识,调整心态。21世纪的今天,学校和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着这些挑战,我校教师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在调查中,100%的教师都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研究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可自己花钱进行再教育。

3、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教师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成年累月地重复着工作,需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但其成就却无法获得及时地反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表明,只有50%的教师认为从不后悔自己对职业的选择,有10%的教师经常后悔对职业的选择。调查还显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有所下降,只有63.3%的教师经常喜欢本职工作;26.7%的教师有时喜欢;10%的教师从不喜欢本职工作,6.67%的教师经常考虑辞职不干,50%的教师偶尔有这种想法。

4、职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调查中当问及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时,76.6%的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极低,处于滑坡状态。在30名被调查者中,有76.6%的教师认为工作环境非常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5、职校教师在工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压力。通过对随机抽样的30人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一些人正在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困扰。其中有66.7%的教师感觉工作压力特别大,他们的压力来自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同事的看法以及繁重的备课工作等。其中90%的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建议

1、教师要敢于正视工作中责任感与自我实现的冲突,要善于从每一节好课中体验成功,从每个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中体验成功。

2、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既不自高狂妄也不妄自菲薄。有时要站得高一些,方能高瞻远瞩;有时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9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调查问卷”,对我院一、二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48份,回收率为95.67%。其中男生579人,女生569人,一年级学生612人,二年级学生536人,三年级学生大多在外实习,未能取样。调查方法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寻求咨询行为、对心理健康知识渠道的了解、心理压力的来源、最想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期望等等,共计20个题目,其中单项题目15个,不定项题目5个。对所得数据用spss1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对于“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的问题,40.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4.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对于“你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的问题,10.2%的学生表示极其关心,25.9%的学生非常关心,45.2%的学生比较关心,有一点关心和一点也不关心的学生分别占16.6%和2.1%。对于“如何理解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概念”的问题,62.6%的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问题,4.8%的学生认为两者等同,32.6%的学生认为心理障碍继续加重会变成精神病。对于“如何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的问题,30.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影响身体健康,5.3%的学生认为身体健康影响心理健康,64.3%的学生认为两者互相影响;10.9%的学生认为心理障碍会遗传,70%的学生认为不会遗传,19.1%的学生表示对此不了解。

对心理咨询功能的认识和寻求咨询的态度行为对于“学院是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的问题,36.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53.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学生分别占8%和2%;对于“是否会走进心理咨询室”的问题,42.8%的学生有顾虑,33.3%的学生没有顾虑,态度不明确的学生占24%。至于产生顾虑的原因,35.7%的学生是怕自己的秘密被泄露,24.8%的学生是怕别人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10.6%的学生是怕得不到帮助,4.8%的学生是怕对教师产成依赖,24%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对于看到或听说其他同学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反应,7%的学生认为其有精神问题,49.6%的学生认为不是精神有问题,43.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对于“碰到烦恼会找谁倾诉”的问题,64.3%的学生选择好朋友,10.3%的学生选择恋人,6.5%的学生选择父母,4%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教师,0.1%的学生选择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1.7%的学生选择网友,5.4%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对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最好方式是什么”的问题,43.6%的学生选择面对面咨询,14.9%的学生选择电话咨询,29.3%的学生选择网络咨询,9.3%的学生选择信件咨询,4.2%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对于“心理咨询的最佳时间”,“上午”的选择率占11.7%,“中午”的选择率占5%,“下午”的选择率占11.5%,“晚上”的选择率占51.9%,“无所谓”的选择率占19.9%。对于“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的问题,3.6%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很多次心理咨询和咨询门诊,6.6%的学生表示接受过3次以内,89.5%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接受过。对于“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的问题”,38.3%的学生选择了学业问题,28.5%的学生选择了恋爱问题,65.2%的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问题,72.5%的学生选择了情绪问题,24.4%的学生选择了就业问题,5.2%的学生认为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压力来源在回答“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的问题时,53.5%的学生选择了性格特征,49.7%的学生选择了不良的家庭环境,47.1%的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问题,45.8%的学生选择了不良的社会环境,43.1%的学生选择了感情问题,36.1%的学生选择了经济问题,30.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问题,22.3%的学生选择了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22.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问题。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对于“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44.1%的学生认为是学业问题,24.5%的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问题,15.6%的学生认为是情绪问题,8.97%的学生认为是爱情问题,4.96%的学生认为是家庭关系问题,3.6%的学生认为是其他问题,3.1%的学生认为没有问题。

解决心理困扰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76.3%的学生选择了找人倾诉,65.9%的学生选择了外出散心或跑步,43.6%的学生选择了寻找原因并努力改变,41.2%的学生选择了自我开导,35.3%的学生选择了痛哭一场,33.4%的学生选择了找心理医生,30.5%的学生选择了看相关书籍加以调整,22.1%的学生选择了睡大觉,18.6%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承受,5.4%的学生选择了借助烟、酒、食物消愁,6.8%的学生选择了摔东西或打骂别人。对于“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的渠道”,51%的学生选择了杂志,45%的学生选择了心理咨询中心,41.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有关课程,41.8%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电影,37.9%的学生选择了网络,36.7%的学生选择了专业书籍,35.5%的学生选择了科普读物,33.8%的学生选择了教师,31%的学生选择了报纸,16.1%的学生选择了广播。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期待对于“你希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哪些信息”,68.3%的学生选择了开展轻松有趣的心理活动,62.2%的学生选择了开设讲座、学习知识和方法,41.2%的学生选择了多提供一些相关报纸和刊物,52.3%的学生选择了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场所,36.8%的学生选择了更多地发挥网络功能,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途径。

讨论

以上调查说明我院95%左右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有80%左右的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认为学校有必要设置心理咨询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希望通过杂志、课程、网络、电视、电影等渠道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理解是正确的,只有较少部分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这种良好的状况与我院一直以来的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有95%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自己解决情绪、人际关系、学业、恋爱等问题,1/3的学生认为找心理医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但真正遇到烦恼时,找好朋友倾诉的学生占了约2/3,找心理教师的学生只占4%,曾经主动咨询过的学生只有10%左右,可见,虽然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功能有正确的认识,但对通过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认同度并不高。对别人进入心理咨询室的认识较为理性,但对自己走进心理咨询室,接近一半的学生会有顾虑,在顾虑的原因中,“害怕自己的秘密被泄露”排在首位(近1/3的学生),有1/4的学生“怕别人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可见,多数学生由于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缺乏科学的认识,对于心理咨询表现出犹豫、矛盾和回避的心理,这说明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还需要加强和深入,服务学生的咨询力度还需要加大。有43.6%的学生认同面对面的咨询,有29.3%的学生认同网络咨询,在咨询时间方面,有51.9%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咨询时间是在晚上,只有11.5%的学生认同下午咨询。这些信息显然与学院目前的一些做法有很大的出入,只有依据学生的需要调整咨询时间,拓展咨询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诸如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性格特征、学习、人际交往、感情、就业等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将压力归因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可见,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因为某些不和谐、不稳定的状况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家庭作为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小环境,其影响尤为重要。然而,大学生感到最受困扰的是自身的性格特征,可见,大学生个体身心素质因素是影响、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分化与统一的关键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如果这种内心矛盾和冲突的强度过大,就会破坏心理平衡,引发心理疾病。学生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学业、就业问题,其次依次是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爱情问题、家庭关系问题,这提醒学院相关部门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开展服务与指导工作。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调节,排在首位的选择是向好友倾诉,可见同辈的支持和理解对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有很好的作用。也有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方法对待,如借助烟、酒、食物消愁,摔东西或打骂别人等,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妥善地解决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习惯于自我调节或求助朋友,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途径,虽然认同讲座等方式的学生不少,但对轻松有趣的心理活动的需求却排在首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太相同,其活动教育的方式不仅可使学生在团体里得到体验、互动和分享,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与行为上的改变,这说明学校教育的方式应变得更加为学生喜闻乐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场所,我院目前已经设立了相应的放松、宣泄场所和沙盘功能室,希望通过后期的宣传和服务满足广大学生。网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之一,针对其信息量大、易于交流和普及知识的特点,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将通过不断完善、更新“心理绿洲”网页,增强其教育与咨询的功能,使其成为切实为学生服务的一个窗口。

心理健康调查分析篇10

[关键词]护理学生;心理健康;追踪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0066-02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内一些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于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目前有所报道,但调查多为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对面临冲突、压力更大的毕业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报告不多。为了对本校毕业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了解,有成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工作,课题组对曾参加2006年医科大学1~2年的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再次用相同调查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测试,以此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在经过三年多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干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1对象与方法

对象:在校实习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应届护理(含康复专业)专业毕业生。男生:58人,女生:162人。平均年龄:23岁。

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为单位,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测试。受试者自填表,实施统一指导语。量表包括90个问题,反映以下9项因子症状依次为: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依据统一标准,症状程度等按1.没有、2.很轻、3.中等、4.较重、5.严重,分5个等级记分,并以因子分≥3分,即严重程度为中度作为阳性检出。所得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与分析。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3.1毕业年级护理生与低年级精神症状自评结果总体情况分析通过对SCL-90的90个问题概括成9组症状群,即9项因子精神自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症状自评结果均值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组,且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三项因子上存有明显差异,分别为p

3.2高年级护理学生与低年级精神症状自评结果男女性别组比较分析由表2可见,毕业年级男、女生SCL-90各因子自评得分平均值比较,男、女生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毕业年级男生与低年级男生各因子自评得分平均值比较,各因子均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3.3精神症状自评阳性检出结果分析

由表3可见,毕业年级护理学生症状自评结果,因子分≥3作为阳性检出,该人数的分布,男生除在敌对性因子比率低于女生外,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5个因子分的人数百分率明显高于女生,且p

毕业年级护理男生组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比率比低年级男生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项比例明显升高;强迫症因子高分人数比例略有升高,人际关系,敌对性关系、偏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比例下降;护理男生高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34.48%)与低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31.84%)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毕业年级护理女生因子分≥3的人数分布比率与低年级女生比较,躯体化、敌对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比例明显升高,强迫症、人际关系、焦虑、偏执这些因子高分人数分布下降,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高分人数分布无明显变化。护理女生高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12.34%)与低年级症状阳性总检出人数百分比(19.82%)相比,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

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毕业年级护理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生活与综合素质教育及对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倾向的同学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精神健康不良的分布比率有下降倾向,不同阶段男女生精神症状表现有性别差异,在具体的干预过程中必须重视性别差异,区别对待。

4结论

总而言之,毕业年级护理学生精神症状自评结果最终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平均值皆低于低年级,差异显著。因子分≥3的阳性检出率,毕业年级护理男性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性、偏执等项较低年级学生明显好转;女性学生的阳性检出率在人际关系、偏执、强迫、焦虑等项毕业年级较低年级明显下降。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毕业年级护理的学生在经过三年多的校园学习生活与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对不同心理问题采取的必要的心理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在思维灵活性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许新东.高等学校必须全面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3,15(1):9.

[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