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防护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9:31

劳动防护培训篇1

1、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2、单位主要责任人是本单位职业危害防治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全面负责。

3、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规程。

4、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其他规定。

5、对从业人员要进行岗前、岗中职业健康培训,督促从业人员遵守相关职业危害规定。

6、新建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规定。

7、存在职业危害的场所,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告知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

8、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佩戴使用。

9、单位必须经常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进行维护、检修、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10、加强对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异常监测,检测结果,及时公布。

11、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2、单位应当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替代产生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而隐瞒使用的,要追究其责任。

13、单位必须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岗前体检和职业危害体检。

二、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1、单位应按照国家申报规定及时、如实申报职业危害,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2、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在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必须进行首次职业危害申报。

3、作业场所危害申报必须提供下列资料:

(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

(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4、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年申报一次。

5、各分公司、有关部室负责职业危害申报技术资料的准备。

6、安全部负责职业危害申报资料整理及上报工作。

三、职业安全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一、职业安全健康宣传

1、公司利用《矿山安全报》、电子公示栏、版面进行职业健康宣传。

2、分公司要通过墙报、公示栏、会议、培训、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职业健康宣传。

3、生产车间要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报阅读、现场岗位职业危害讲解以及职业危害标志牌标识、公告栏等进行职业健康宣传。

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1、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分公司经理、副经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技人员分别由省、市安监部门负责培训、考核和发证。根据证件有效时间,到期进行复训。

2、入厂新工人安全教育培训

凡入厂新工人、新调入人员、新分配的大中专学生、来厂实习人员,由用人部门通知安全部门,并由安全部门组织进行矿山、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井下作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七十二小时,露天作业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四十小时。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成绩归档存查。

1)分公司安全教育由分公司安全科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内容:

①党和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等。

②分公司安全生产奋斗目标、管理组织、实施措施及生产工艺基本情况。

③综合安全知识,分公司主要危险区域和典型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④分公司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总则。

2)车间级安全教育由车间安全组或兼职安全员负责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内容:

①本车间安全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②本车间的安全技术规程、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安全制度与规定。

③本车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和典型事故的经验教训以及防范措施。

3)班组教育由班组长或指定专人负责进行培训,主要内容:

①本班组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②本班组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应急防范措施。

③本班组岗位劳动保护用品佩戴、使用规定。

④本班组主要设备性能及安全规程以及主要环节的危害防范注意事项。

⑤本班组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和职业危害防治措施规定。

⑥制订实施师徒合同、包学、包会、保安全、尊师爱徒。必需在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工作4个月后,才能单独作业。

3、调换新岗位和采用新工艺人员的教育培训

凡调换新岗位人员和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要重新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1)分公司安全科负责组织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按《入厂新工人安全教育制度》执行。

2)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3)告知岗位工人,新设备、新设备存在的危害因素以及防范措施。

4、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培训

对从事电气作业、机动车驾驶、起重起吊、金属焊接、压力容器、爆破、卷扬、通风、尾矿、水泵等特殊工种的作业人员,必须进行特殊工种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1)、由市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培训教育,经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资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并根据证件的有效时间,到期进行复训。

2)、每年公司要对其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3)、凡新增或调换的特殊工种人员,必须由市安监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后,才能上岗作业。

5、一般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1)由公司或分公司每年对基层领导干部、班组长、专职安全人员进行一次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知识安全教育培训,并考试存档。要求必须有签到表、教案、考试卷纸及考分花名表。

2)为了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防治职业危害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感。分公司每年必须对在职工人进行不少于二十小时的安全教育培训,要有计划、签到表、培训教案、考试卷纸及考分花名表。

3)一般“三违”人员由分公司安全科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天;严重“三违”人员由公司安全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安全科、安全部,并将“三违”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存档。

四、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应急救援装备维护检修制度

1、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必须通过三同时验收。

2、生产单位要定期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

3、任何人不得随意拆卸、毁坏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标志。

4、如在维修设备时需要拆除防护设施,在维修安装完成后应该将防护设施恢复原状。

5、生产单位要妥善保护公司配备的应急救援设备(医疗箱、氧气袋、担架、隔离式呼吸器等),不得随意损坏。

6、公司要定期对应急装备设施进行监测,分公司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养,保证应急设备装置处于良好状态。

7、对配备的救援装备应登记建档,专人管理,不能随便领取,私自损坏。

五、劳动防护用品

采购、验收、发放、使用、报废管理制度

为规范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保障职工安全和健康,保护劳动者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根据国家经贸委《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贮存和出入库

公司供应部负责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和贮存。所采购的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和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一般劳动防护用品,应该严格执行其相应的标准。公司安全技术部负责对购进的劳动防护用品进行验收,审核劳动防护用品供货厂家资质、产品质量检验资料,监事会和工会组织督促检查。

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和出入库工作由供应部统一管理,要设立劳动防护用品专用贮存库,各仓库具体负责劳动防护用品保管、出入库和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劳动防护用品的贮存安全,防止腐烂变质,如有库存不足、品种不全等情况,要及时报告给供应部安排采购。

二、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

(一)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标准。

1、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和使用周期,由公司安全技术部组织,劳动防护用品评估人员参与,根据《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以及本企业各工种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制定,配备具有相应安全、卫生性能的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条件、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发放标准,满足生产需要。一般情况,一年进行一次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和发放标准修订。

2、对于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护品,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特殊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根据特定工种的要求配备齐全,并保证质量。

3、凡是从事多种作业或在多种劳动环境中作业的人员,应按其主要作业的工种和劳动环境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4、生产管理、调度、保卫、安全部门等有关人员,应根据其经常进入的生产区域,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5、企业应有公用的安全帽、工作服,供外来参观、学习、检查工作人员临时借用。公用的劳动防护用品应保持整洁,专人保管,如有丢失,要查清责任,折价赔偿。

6、在生产设备受损或失效时,有毒有害气体可能泄漏的作业场所,除对作业人员配备常规劳动防护用品外,还应在现场醒目处放置必需的防毒护具,以备逃生、抢救时应急使用。用人单位还应有专人和专门措施,定期保养,保证其处于良好待用状态。

(二)劳保防护用品的发放。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全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按照《劳保用品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实施要求和《公司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建立和健全职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卡片,按时记载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情况和办理调转手续,定时核对各工种岗位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和使用期限。

新工人上岗前安全教育,要专门进行有关正确使用和保养劳动防护用品的培训,各分公司综合办劳保管理员在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时,也要向领用人讲清正确使用方法,提醒职工自觉进行劳动防护用品保养。

发放程序如下:

1、公司人力资源部每月31日前对员工按工种、标准造出下月《月份劳动防护用品预发表》。各分公司综合办劳保管理员可以登陆《劳保用品管理系统》(网络版)进入固定物品发放——预发登记——车间(分公司)选择——打印——打印设置——打印《月份劳动防护用品预发表》,或者到公司人力资源部索取。

2、各分公司综合办劳保管理员按照《月份劳动防护用品预发表》中的护品名称、预发时间,由职工本人签字后,对个人开出手工《领料单》,领用人到财务部驻分公司材料会计处换取《出库单》,仓库保管员凭《出库单》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3、每月26日前,各分公司综合办劳保管理员对本单位当月的劳动防护用品情况,按矿山、选矿、管理勤杂等部门分别汇总,编制《月份劳动防护用品汇总表》,连同《月份劳动防护用品预发表》一并报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登记、入账。

三、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

(一)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原则和要求

1、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必须根据劳动条件、需要保护的部位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选型。

2、必须进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培训,让使用人员熟悉劳动防护用品的型号、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3、劳动防护用品,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正确使用。使用前,要认真检查,确认完好、可靠、有效,严防误用或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护具。

4、特殊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等还应经培训、实际操作考核合格。

5、职工进入生产岗位、检修现场,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并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6、不许穿戴(或使用)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不许滥用劳动防护用品。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明火作业的工人,禁止发放、使用化纤防护用品。防护服装的式样,应当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为主,做到适用美观、大方。

7、劳动防护用品应妥善保护,不得拆改,应经常保持整洁、完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如有缺损应及时处理。

(二)、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

1、员工在工作时必须按要求正确佩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否则按违章处理。

2、车间、班组要对员工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随时进行检查。

3、分公司车间、班组在组织职工安全教育时,帮助职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鼓励职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必须监管和教育新员工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班组员工有不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要及时更正并予以批评教育。

4、公司安全部门负责对全公司员工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章按“三违”处罚规定进行处理。

四、劳动防护用品的保养和检测

发给职工的劳动防护用品由职工本人按要求定期保养;供外来参观、学习、检查工作人员临时借用的公用劳动防护用品指定专人保管,定期保养,应保持整洁,保证各种劳动防护用品始终处于良好状况。

劳动防护用品的检测,除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安监部门例行质量检测外,单位内部检测由安全技术和供应部门联合进行,每半年一次,保证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稳定、可靠。

五、劳动防护用品的评估

每年的一月和七月,由安全技术部组织,安全管理人员、职业卫生、职业医务专业人员和职工代表参加,召开劳动防护用品的评估会议。针对企业生产自身风险,以及为职工的头、手、眼睛、脸、听力、脚、呼吸、热、冻、触电等方面保护所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适应程度、配备标准、使用年限、质量要求进行全面评估,通过作业场所的风险分析,识别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和发放标准修订提供可靠依据。

六、职业危害日常监测、检测、评价制度

1、公司、分公司要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日常监测工作。

2、监测人员要将监测危害因素浓度变化情况,记录存档。

3、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采样、布点要符合国家标准。

4、公司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对各分公司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一次,每3年至少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现状评价一次。

5、生产单位要对监测、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的立即采取治理措施,确保本单位生产作业场所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

6、公司要将职业危害监测、检测评价报告,下发到各生产单位,并登记存档。

七、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1、新工人入厂必须到规定的医院进行体检,要将体检情况存入个人健康档案。

2、对接触粉尘、噪音等危害职业的人员必须要进行上岗前、在岗时、离岗前的健康检查。

3、从事职业危害的人员,公司每两年组织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健康体检。

4、生产单位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5、生产单位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对本人和胎儿有危害的作业。

6、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人员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7、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单位必须如实、无偿提供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8、生产单位发现疑似作业病、职业病人时要及时向公司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报告。

9、生产单位要根据公司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和保健措施。

10、公司、分公司职业卫生档案设专人负责管理,不得随意损坏、丢失、传播,永久保存。

11、各种记录材料要按规定及时存档,并进行分档归类管理。

12、档案的调阅应经单位负责人或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批准。

八、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各分公司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

2、生产单位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要配置满足需要的现场救援设施。

3、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现场人员要立即向班组长汇报,班组长要向车间汇报,车间要向分公司值班经理汇报,值班经理要向公司指挥中心或者值班经理汇报。

4、发生事故后,生产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

5、对在事故中遭受职业危害的人员,要及时组织救治。

6、公司、分公司要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施行分级管理,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调查处理职业危害事故。

一般职业危害事故由分公司安全科调查处理,严重职业危害事故由公司安全部调查处理。

7、对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单位,公司要根据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8、各单位要建立职业危害事故台账,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要存档保存。

9、如发生重大职业病事故,公司要及时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上报。

九、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防管理制度

1、新建扩建项目要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

2、将预评价报告及审查资料向县安监局部门上报备案。

3、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中必须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并将职业危害防治专篇,报安监局备案。

4、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所需费用要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

5、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要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6、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项目设施必须依法进行竣工验收审查。

7、建设单位要将职业危害控制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报安监局备案。

8、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安全部门要对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要求。

十、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

1、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科负责对各单位进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检查。

2、对各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其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3、定期对生产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

4、每月要对井下生产作业场所进行两次粉尘监测,对选场车间每月进行一次粉尘监测。

5、分公司要对作业场所卫生环境不定时巡回检查,保证作业场所清洁、干净。

6、单位职业健康管理员定期对作业现场职业危害因素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要求现场作业人员整改。

7、班组长要经常对作业岗位防护设施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8、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督促岗位职工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劳动防护培训篇2

【关键词】工务;劳动安全;现状;对策

劳动安全是影响工务安全生产的重要部分,要以强化防护安全管理为抓手,维护职工安全利益,开展劳动安全风险分析研判,突出过程控制,强化现场管理,确保劳动安全持续稳定。

1铁路劳动安全管理突出的问题

1.1劳动安全现状。

2013年我段全年共检查考核“三违”问题512件。其中,路局检查发现的121件发书和一般信息问题中,有82件是防护方面的问题,占发书问题的68%;段检查问题发现的129件一类及以上违章问题中,有52件是防护方面的问题,占全部问题的40%。劳动安全严重违章及以上问题6件,占全部严重违章及以上问题60%。

数据说明劳动安全防护问题已成为影响工务安全生产的严重隐患,突出问题有:①作业组织不当,作业分组较多时不增设现场防护员;②现场防护员作业不标准,备品不全、站位不当,不认真望;③作业登记前提前进入栅栏,施工时两线间安全警示线设置高度、长度不足;④作业人员避车不标准,邻线列车通过时不停止作业或下道避车;⑤作业人员不按规定穿戴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1.2表象问题类型

表象问题有四种类型:

(1)“明知故犯”。表现在作业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明知规章制度不允许,但是重生产、轻安全,发生天窗点外安排点内作业项目、线下作业或检查设备时不安排专职防护员、作业人员分散或望条件不良时不增设远方防护员、驻站联络员负责的现场作业组数超过3组等问题。

(2)“违章蛮干”。表现在作业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对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不熟悉,不清楚,发生施工命令传达不及时、防护标志设置不正确、防护通话用语不标准、下道避车不规范等问题。

(3)投机取巧”。表现在作业人员在无人检查监督的情况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发生不持证上岗、不落实3分钟通话制度、不按标准提示作业人员下道、避车时坐卧休息等问题。

(4)“心不在焉”。表现在作业人员精力不集中,发生防护员间断望、作业人员不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等问题。

2劳动安全存在的深层次根源

2.1规章制度

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一是部分规章相互关叉,标准不一,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强化措施与规章不一致,超出规章要求。二是作业标准不具体。三是规章制度学习传达不到位。段、车间只是简单转发、传达,没有认真对职工是否真正掌握规章进行有效的检查。

2.2生产组织

生产作业组织不到位,维修天窗利用不足。部分车间、工区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现有铁路高速度、大密度的运行方式,旧的作业方式没有得到彻底转变,在组织生产时计划性不强,不提前进行工作量调查,天窗点内边检查边整修,且作业分组过多,不能充分利用天窗时间进行全项目综合整修。

2.3教育培训

劳动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方法陈旧,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声光影像资料,联系现场工作特点少。培训重数量、轻质量,日常教育培训走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安全意识和掌握作业标准。

2.4干部素质。干部下现场检查质量不高,只注重现场作业检查,不能全过程钉控,发现问题考核不严,纵容了违章违纪行为的发生。干部自身业务水平、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3健全劳动安全防护管理体系方法

3.1健全完善规章管理制度

通过制定全面操作性强的规章、标准,全体人员明白该做什么、什么标准。健全完善段专业科室车间工区“三位一体”的劳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劳动安全管理责任。规范防护作业管理,明确防护员职责、防护用品管理和防护作业标准,规范防护通话标准用语和施工作业登销记内容格式。制订实施《聊城工务段防护员积分考核动态管理办法》,为每一名防护员建立档案,以半年为一个考核周期,一个考核周期内百班及以上无违章的,给予奖励。强化安全风险管理,班组长对表安排工作,做好劳动安全风险控制。

3.2加大劳动安全保障投入

从检查问题看,通讯、视线良、跨线作业地段的作业容易出劳动安全问题,抓好以上地段作业的控制是确保工务劳动安全的关键。对管内21处通讯不良地段重新排查,采取措施。视线不良地段安设警示标语。对区间需要跨线作业的地段,已申请栅栏改造计划。

3.3提高劳动安全培训质量

实施三级培训模式,强化防护员安全教育,提高防护员的安全意识和实作技能。组织防护员脱产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操作的方式,对防护员进行安全培训。车间每季度组织防护员非脱产培训。工区每月组织防护员非脱产培训。丰富培训模式,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坚持“四个不同”。规范日常学习内容,把案例学习、规章学习纳入学习重点,每月对一定数量的人员进行抽考,加大考核力度。

3.4强化现场作业过程控制

对作业项目是否符合66号文件规定、作业地点是否为通讯不良或望不良地段、作业负责人是否符合等级要求,结合实际提出安全措施。加强现场安全自控互控。制作了《驻站联络员联系表》,每天由工长填写后交给驻站联络员随身携带并据此登记;加强在集中修期间、重点时段、重点作业控制。防洪期间,把雨中检查、水害处理作为关键环节,每个防洪责任区段安排两名人员,一名负责检查水害、一名负责防护,严防单人作业,发现水害后“先防护后处理”,及时通知车站采取封锁或慢行等措施,防止机车车辆伤害水害抢修人员;对夜间天窗作业,把作业人员行走作为关键环节,分别在队伍前后各设置一名防护员,加强观查,严防作业人员掉队或侵限;对站内作业,把跨线作业作为关键环节,制定了《跨线作业安全防护方案》,在跨线提前开展预想,根据现场实际,明确安全防护人员和跨线负责人,在跨线人员较多、跨线距离较长或携带需抬送搬运的较重机具时,根据实际增加防护人员或分批跨线,提前安排来车时避车地点。

3.5加大防护作业检查考核

加强防护作业检查。包保干部、专业干部深入现场,从任务分工、点名、作业到收工,全过程参与,车间、科室加强对天窗点外作业的检查,及时纠正关键性安全问题,向责任人员讲明危害、讲清标准,及时进行复查验收,实现问题闭环。严格防护问题考核。对检查发现的防护作业问题,贯彻落实“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工作要求,遵循“下看班组、盯住车间、追溯科室”的工作思路,深入分析问题在职工教育、任务安排、现场控制方面的管理原因,着重从管理上找原因,细化完善管理办法,通过采取管理手段、技术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4让安全行为养成习惯,达到自觉按章作业标准

让标准成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是规避风险,保护自己,防止事故发生的前提。

4.1培养职工学会自我保护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有相当大的成分取决于个体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高低。作业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行为如:接打手机或使用声讯设备、置身不安全位置等。

4.2培养职工学会走路

在铁路运输企业工作,要保护好自己,首先就要学会作业中如何走路,这是铁路从业人员保护自己的先决条件之一。

4.3培养职工学会避车

在学会走路的同时,作业中还应该学会如何避车。

4.4培养职工学会穿戴

劳动防护用品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防御有害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物品。培养职工正确、按时穿戴防护用品是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有效措施。

4.5培养职工远离危险和有害因素

劳动安全是随着生产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有生产就有劳动安全问题,因为在生产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危险和有害因素,当人的不安全行为激发到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时,就会酿成违背人们意愿的事故。如:调度命令未下达提前进入施工现场、在道心或枕木头上行走、飞乘飞降以车代步、在吊臂或吊物下站立等。

参考文献:

[1]电气化铁路劳动安全知识读本-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劳动防护培训篇3

尽管目前世界多数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温情况下劳动保护进行立法,但在职业健康法律中已有关于雇主一般义务的规定,这些规定成为雇主为工人在高温条件下提供劳动保护措施的法律依据,也是劳动监察员确定雇主是否违反义务的法律依据。此外,美国高温条件下劳动保护的标准物理因子职业接触阈值、加拿大的湿热指数等,也都作为雇主为工人提供劳动保护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美国职业安全健康局(oSHa)向各行业雇主及雇员提供的内容多样的培训项目中,也包括了高温防护的有关培训。

相关法律及标准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拥有联邦通过并认可的职业安全健康计划的26个州或地区之一。加利福尼亚州职业安全健康项目(Cal/oSHa,以下简称“加州项目”)最初于1973年4月由美国联邦职业安全健康局通过,并于1977年8月获得联邦认证完成所有发展步骤。加州项目是美国拥有州级工作场所安全与健康标准的3个州项目之一,其标准不仅随联邦项目标准变化的提升而提升,而且,还要比联邦规定保护的水平更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劳动者安全保护需求,加州项目同其顾问委员会紧密合作。最近,加州项目向高温疾病预防顾问组征询有关高温标准的反馈意见。为保障高温环境工作工人的安全与健康,加州项目出台了高温疾病预防标准,对各项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2006年4月20日,加州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委员会(oSHSB)召开公众听证会,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对高温疾病预防标准(t8CCR3395)进行完善。最终,该委员会在加州产业关系部(DiR)的要求下于2010年修正了高温疾病预防标准,为高温作业的劳动者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在这部加州高温疾病预防法规中,对高温疾病的定义,提供饮水、遮荫,发现高温疾病后的处理方式,以及培训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除了工作环境中有空调设施的情况以外,该标准适用于所有可能接触高温的作业情况。

培训内容

加州项目2006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2%的具有高温致病风险的工作场所,没有严格执行加州项目高温疾病预防标准所要求的所有培训项目;有75%没有关于工作场所高温防护的培训内容;在工人高温致死的案例中,有57%的现场作业主管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缺乏有关高温疾病早期症状信息的培训,将首先导致工人无法识别虚弱、恶心、肌肉痉挛等高温疾病症状,并将进一步导致工人不能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高温疾病进行报告。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延缓救治会使已出现早期症状的工人出现更为严重的高温疾病症状,如昏厥、抽搐、神志不清、体内温度升高等;即便得到救治,工人日后的康复时间也会较长,完全康复更为困难;患病工人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因此,对工人和雇主进行双方面的培训,对于预防高温疾病是极为重要的手段。

加州项目不仅制定并监督执行各类法律、法规,而且还直接参与培训。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外包已较为普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选择将其职业安全健康培训外包给加州项目。对于高温疾病防护的培训,加州项目依照现行标准的规定对雇主及雇员分别开发了培训项目,主要包括饮水、遮阴、天气监测、高温预警程序、员工与主管培训以及紧急情况程序等内容,基本涵盖了高温疾病防护标准的各个方面,可以视为对高温疾病防护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扩充。

雇主培训

美国的《联邦职业安全健康法》规定,雇主有义务为雇员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为了强化雇主遵纪守法的意识,促使其进一步改善劳动环境条件,各州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州项目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雇主没有完全尽到为员工进行高温防护培训的义务,故而加强了对雇主的培训,宣传相关法规、标准以及简单的急救方法等,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饮水是预防高温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加州项目对于雇主提供饮水的标准作了如下规定:必须保证为高温环境员工提供充足的且达到饮用水标准的饮水。若工作环境中无法保证持续的饮水供应,则应在每一班交接开始时就提供该班次工人所需的饮水量。饮水量的标准为每名工人每小时1夸脱(约合0.95L)。若雇主可以保证在每班次工作过程中补充饮水,则可以在一个班次开始工作时先提供少量饮水。除了标准中规定的雇主需免费向工人提供足量饮水外,在加州项目培训内容中还进一步对饮水标准做了说明,如盛装饮用水的容器不能盛装其他非饮用水;雇主必须对饮用水进行必要的保护,确保饮水卫生;当饮用水数量不足时,雇主要负责及时进行有效的饮水补给;在工作场所允许的前提下,饮水的位置应便于雇员及时饮用。

加州项目的防护标准要求当气温达到华氏85度(约合摄氏30℃)以上时,雇主必须为雇员提供遮荫。遮荫的形式可以是通风或有遮蔽物从而降低温度。当室外气温没有超过摄氏30℃时,如果有工人要求,雇主也必须允许工人进行短时间的乘凉。当雇员觉得有需要时,他们有权利在任何时候享受不少于5min的乘凉休息,以保护他们免于高温伤害。除了要求雇主要保证在整个工作进行过程中都提供遮荫处外,加州项目的培训内容还包括了一些细节问题,如:在工作场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遮荫处尽可能地安排在离工人作业场所近的地方;遮荫处应可以保障25%的当班工人同时休息;每次在遮荫处休息的时间不少于5min;遮荫处必须保障安全,不可以建在有潜在危险的位置;遮荫处要尽量使工人舒适而不能是仅仅蜷缩遮荫。

劳动防护培训篇4

举报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36条第5项等规定,劳动者有权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机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拒绝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30条第3款、第36条第6项等规定,用人单位不履行职业病的告之义务,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行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健康检查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32条第1款等规定,对从事解除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之劳动者。

防护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20条、第36条第4项等规定,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职业病要求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品。

领取岗位津贴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50条第4款等规定,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

知情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30条第1款、第22条等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治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之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和欺骗。对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急救措施等内容。

环境改善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2l条、第36条第4项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取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材料。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改善工作条件。

培训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36条1项、31条2款项等规定,劳动者享有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建议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36条第7项规定,劳动者有权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的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调离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32条第2款、第50条第3款等规定,对在职业病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

救治康复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34条第2款、第50条等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要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享受社会保障权

《职业病防治法》第51条等规定,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劳动防护培训篇5

面对企业跨越式的高速发展,以及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新招收人员增多、高科技设备复杂、职业健康管理点多面广等特点,我们始终秉承“创造安全健康作业条件、实现优质安全文明生产”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狠抓“基础和基层”工作,构建了“大安全”的安全职防管理体系;通过改善和优化作业环境,努力实现企业本质安全;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通过完善制度、严格执法,形成了株机特色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 围绕职业卫生示范企业创建标准,重规范,强基础

2018年我公司被评为**市第一批“职业卫生示范企业”,两年来,我们围绕示范企业的目标管理要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加强基础管理和流程规范化,修订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劳保用品管理》,使劳动保护管理更贴近生产实际,便于操作;开展了劳保用品调研用于后续文件、标准修订的依据;编写了“职业健康三同时操作流程”并参与了项目三同时文件的编写,将职业健康三同时推进规范化的轨道。

二、 围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重实效,促普及

2019年,职业健康培训工作探索利用新媒体,聚焦“职防宣

传周”,实施几大举措取得良效,一是依托市安监在中心广场开展的“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先行”的主题宣传活动,送展宣传公司职业健康工作的板报及组织员工前往观看;二是与3m公司联合,组织159名员工参加职业健康知识路演和防坠落体验;三是组织基层单位9名安全管理人员参加了市安监局举办的取证培训;四是组织职业健康知识竞赛报刊答题,参与人员1200人;五是全员应知应会考试,职业健康知识达到安全试题的30%;五是组织了安全管理人员开展专题知识培训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培训受众面达100%。

为提高员工应对紧急情况能力,2019年开展了《防暑降温应急演练》《辐射泄露应急演练》《生产作业现场外伤急救培训》《心肺复苏培训》。让员工学会救自己、救他人的基本技能。

三、 围绕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重预防,保安全

为了贯彻《职业病防治法》,综合分析我公司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的危害状况,加强职业卫生工作,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委托***职业病防治院对公司的238个职业病危害作业点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现场检测,通过分析近几年现场检测的数据对公司职业危害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合格率达到了85%的要求。

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2019年大力开展电焊烟尘源头治理工作,新增了**事业部B13延长部分除尘控温系统,**事业部B13-15延长部分除尘控温设备安装,完成了**D栋厂房除尘控温系统安装。

严格执行国家三同时管理制度,对新、改、扩建项目开展职业健康预控评,2019年完成《污水控制系统建设项目》《高压供电系统建设项目》控制效果评价;完成制动分公司基地建设项目、南非技改项目、东盟项目竣工验收;南非铁路装备修造中心三同时竣工验收情况评审。 

为进一步改善作业环境和条件,2019年开展了作业场所控温

除尘空调系统调研。

四、 围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重支撑,保权益

生产现场的劳动者作为职业病防治“以人为本”的首要保护者,每年必须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后续保护性处置。为使这项工作的各个环节紧密配合,我们年初即开始梳理公司职业危害岗位、识别危害因素和目标人群;5月份组织了接触有毒有害的1224名正式员工和227名劳务派遣员工参加健康体检,体检率达到100%。共计安排86名铆焊人员,15名苯系物接触人员,2名粉尘接触人员进行复查,在安排听力异常人员复查时,我们结合前几年的体检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筛查,对可能因为人为因素造成异常的情况升级检测手段,采用打破常规频段的手法和采用客观听力检测的方法进行识别,目前识别的职业禁忌和异常人员需调岗人数32人,已下达调岗建议,保障员工健康权益。全年未发生职业病。

五、围绕员工劳动保护提质改善,重保障,抓落实

员工的个体防护是职业病防护最后一道关口,也是十分重要的措施之一,劳动防护用品是否能够达到防护要求,直接关系到员工是否收到职业伤害。

2019年,为保证高空作业人员安全,今年年初开始进行安全绳的调研工作,并对公司原使用的安全绳进行了全面更换。将以前的半身式安全带全部更换成全身式安全带,品种从原来两种安全绳增加到32种,增加了可调整长度的带绳品种以及0.3米到1.8米6种长度,满足各种环境的需要,同时制订了《安全带管理规定》,对安全带的技术标准、维护使用、保养报废进行了详细规定,通过调研和分析,新增了二十余种电动送风电焊变光面罩配件,最大限度的保证员工使用劳保用品的效果。

为使劳动保护用品能顺应公司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变化需求,使前期制定的标准和种类能够满足新产量的需要,2019年开展了多层次的劳保用品调研。

随着公司业务量的不断扩增,劳动用工形式也呈现多样化

的格局,在对劳务工进行职业健康管理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劳务工的体检和劳保用品配备,由于输送到我公司来的劳务公司和兄弟单位所配发的劳保用品不能完全满足我公司生产保护需要,且与公司发放的标准和规格不对等,我们通过多次协商争取到政策和费用的支持,为彰显公司保护员工健康、关爱劳务用工的担当的责任,确定了劳务工的特种劳保用品由公司统一发放,为规范对劳务用工的劳保管理,我们与人力资源协商要求在与相关方签订合同时约定劳动防护的相关条款和劳保用品发放主体单位,明确了职责使员工有劳动防护保障。

每年的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是职防重头戏,我们分三步开展

工作,一是抓培训,指导协助各事业部每年组织《防暑降温基本知识》,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在安全员群通过微信推送防暑降温知识。二是抓基层,召开防暑降温现场会议,对生产单位和个人提出高温季节工作要求,如增加工休时间、调整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严禁夏季夜间单独一人作业、现场配备防暑降温物品要方便员工取用、建立高温日报微信群,35℃以上高温当日事业部报送日报表及异常情况等。三是抓物资,确保现场有足够的防暑降温物资是员工能够随时取用,冷饮冰棒随班供应。四是开设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恢复医疗救治点。根据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设置了四十余个巡视点,委托****院区医务人员8月6日正式在公司进行医疗巡视,医疗点设医生护士各一名。每天到公司各高温作业点巡视并签字确认,两个月接待现场员工感冒、头晕、小型割伤等诊疗20余起。 

劳动防护培训篇6

编者按:《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以下简称《八条规定》)已经2015年3月2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于3月24日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6号公布实施。请深刻领会、准确理解《八条规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一、制定颁布《八条规定》的必要性

(一)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微型用人单位对职业卫生工作不重视,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不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基础十分薄弱,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管理人员不知道怎样抓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因此,需要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以便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工作。

(二)涉及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较多,内容要求较为复杂,用人单位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要素,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把握不准,很难做到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因此,需要将法规标准中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要求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提炼,以便于用人单位掌握和落实。

(三)由于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强,而基层监管人员大多数没有从事过职业卫生工作,缺少相应的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和业务能力,监管工作难以抓住重点。因此,需要将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点要求突出出来,以利于各级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实施重点监管,促进用人单位主体责任的落实。

由此可见,制定颁布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的若干条规定十分必要。

二、条款解读

《八条规定》围绕责任制、工作场所、防护设施、防护用品、警示告知、定期检测、培训教育、健康监护等8个方面对所有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提出了要求,由“八个必须、八个严禁”组成,共225个字。

(一)必须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严禁责任不落实违法违规进行生产。

针对问题:当前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微型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不落实,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不重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各管理环节责任不明确,违法违规生产现象屡有发生,针对上述情况,本条规定提出相关要求。

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第二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一条第二项:未采取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必须保证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要求,严禁在职业病危害超标环境中作业。

针对问题:劳动者长期在职业病危害超标工作场所中作业易导致职业病,因此用人单位必须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设计合理的生产布局,设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严格的职业卫生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作场所环境职业病危害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而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工艺、技术、装备、材料、生产布局、防护设施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超标问题比较严重,针对这个问题,本条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

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中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第一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三)必须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保证有效运行,严禁不设置不使用。

针对问题:排毒除尘等工程防护设施的有效运行是治理职业病危害的根本措施。为了节约成本,有的用人单位不设置,有的用人单位防护设施不使用不运行,成了摆设,导致工作场所粉尘、化学毒物等危害因素超标,有的甚至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本条规定对防护设施的设置及运行提出了要求。

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中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

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条第二项: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照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建、关闭。《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第二项: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或者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第三项: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未按照规定进行维护、检修、检测,或者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四)必须为劳动者配备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严禁配发假冒伪劣防护用品。

针对问题: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是预防职业病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一些用人单位不为劳动者配发防护用品,或者配发的防护用品质量不合格、防护效果差,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甚至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因此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防护用品。

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三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第二项:未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者提供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五)必须在工作场所与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告知卡,严禁隐瞒职业病危害。

针对问题:进行职业病危害告知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应尽的法律义务。工作场所与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告知卡是用人单位在其工作场所进行危害告知的具体形式。警示告知能够引起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的重视,提高劳动者的防范意识,进而提升其职业病危害防控能力。当前有一些用人单位存在隐瞒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往往导致劳动者未能按照法规标准要求进行作业或操作。本条规定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警示告知提出了要求。

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第十五条规定“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应当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图形、警示线、警示语句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当按照《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告知卡应当载明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

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一条第三项、《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四十九条第六项:未按照规定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第八项、《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五十一条第七项:未按照规定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六)必须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严禁弄虚作假或少检漏检。

针对问题: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定期检测,是用人单位掌握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及程度,以及检验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护措施效果的主要途径。当前一些用人单位没有依法进行定期检测,也有些用人单位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串通一气,弄虚作假。本条规定对定期检测提出了要求。

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第四项、《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五十一条第四项:未按照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七)必须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严禁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上岗。

针对问题:做好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是帮助劳动者树立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当前一些用人单位不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者劳动者培训不合格就上岗位作业。本条规定对职业卫生培训提出了要求。

主要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法律责任:《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一条第四项: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者未对劳动者个人职业病防护采取指导、督促措施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八)必须组织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监护档案,严禁不体检不建档。

针对问题: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尽早采取措施避免上述人员受到进一步危害;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的重要证据。当前一些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不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本条规定对这两项工作提出了要求。

劳动防护培训篇7

2013年,全总针对国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多发严峻形势,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作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工会立即组织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排查隐患,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大屯发电厂作为中煤集团最大的一家主营发电、供电、供热的电力企业,有职工1300余人,8台发电机组,输电线路230公里,35KV及以上变电所12座,总装机容量444mw,承担着向四矿、铁路以及周边地区负荷客户发供电工作,安全生产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开展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对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安全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创新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日趋激烈,企业体制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新形势,在实践中创新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对各级工会组织和每个工会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是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基础。工会组织能否发挥独特优势,创新开展好劳动保护工作,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知识宽、能力高、作风硬的劳动保护干部队伍。根据国家《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及相关文件要求,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在厂、车间、班组设立群监会、群监分会和群监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制度建设。如组织工会劳动保护干部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政策规定,自觉履行劳动保护监督职责,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人人监督安全的群众性劳动保护良好环境;发挥好职代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作用,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选择安全工作重点、职工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等劳动保护问题进行视察,提高视察质量,监督进行整改;建立健全群监员选拨、培训、考核机制,开展“群监员身边无事故”、“群监信息示范接待站”等竞赛活动,提升群监队伍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把好安全生产关;开展女职工家属协管“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节送祝福”系列活动,筑牢安全生产第二道防线。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是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前提。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安全意识。工会组织要不断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做到安全宣传经常化,形式多样化,运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寓教于乐,有的放矢。在工作中,既要贯彻党和国家的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学习企业有关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本工种的安全技术规程,又要用身边典型事故案例进行教育,使职工铭记教训,居安思危。如厂工会每年坚持开展“平安一季度”、“警示三月行”、“安全生产月”、“决战100天”等主题群众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安全板报展、警钟长鸣专栏、标语牌板、电业网站等阵地,搞好劳动保护工作专题活动,表彰先进典型人物,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让职工从思想上绷紧安全这根弦,使职工的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上来。还组织职工创作安全警句、格言和漫画,编辑成电子版书籍发送到每个班组,增强宣传教育效果,推进劳动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是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点。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确保职工在劳动保护用品、精神状况、生产操作等方面都能够遵章守纪,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是落实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点。发电厂分为老厂、热电、供电三大板块,从事检修、运行岗位职工上千人。职工队伍的文化、劳动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厂工会深刻认识到电力生产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的重要职责。每年在实施劳动保护工作时,都以厂“兴电杯”职工技能大赛为平台,拟定培训目标,实施培训计划,在全厂91个生产班组中广泛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术培训和举办20个工种的理论、实践技能大赛。并专门邀请获奖选手、拔尖人才等传授、推广先进操作法,提高职工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职工读书学习、岗位成才,成为“精一行,会两门,懂三门”的行家里手,实现人生价值,为企业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2.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创新思考

中国工会十六大在五年目标任务中提出:始终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督促企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落实职工休息休假权利,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努力保障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维护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新的历史时期,工会干部要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理念,以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为宗旨,以强化群众安全生产监督为主线,勤于思考,努力实践,不断推动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是要有效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新形势下,工会干部要树立自觉学习意识,建立健全学习制度,通过读书自学、岗位培训、网络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政策法律和劳动保护业务知识储备,努力克服知识恐慌、本领危机问题,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按照《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管理办法》要求,依法建立、健全各级工会劳动保护组织机构,积极选聘关心、支持和热爱工会工作、有专业知识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担任检查员,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要克服工会工作行政化的做法,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到一线、调研到一线、维权到一线、服务到一线,以严、细、实、狠的态度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倾听职工意愿呼声,反映职工利益诉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新形势和工会劳动保工作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和思考工会劳动保工作的中长期规划,改变工作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监督状况,推动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是要积极推进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机制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各种劳动关系矛盾复杂多变,不和谐因素明显增多,职工群众期盼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工会组织要充分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提高认识,找准位置,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努力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

三是要不断丰富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创新内涵。面对新形势,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要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要结合自身特点,以人为本,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实现职工安全意识向提高职工素质转变、营造企业安全生产氛围向培养企业安全文化转变。

劳动防护培训篇8

[关键词]倾斜性保护;服务期条款;培训费用;培训期限;违约金

一、我国劳动合同法“服务期条款”的立法背景与价值分析

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作为特殊法,其立法宗旨是一种“倾斜性保护”。“倾斜性保护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由‘倾斜立法’和‘保护弱者’两方面构成”[1]。保护弱者,是以劳动者作为弱势对象予以保护。以此为立足点,在立法上具体体现为制定了保障劳动者最基本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休息休假等基本内容,特别是赋予劳动者“自由解约权”,这些都体现了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倾向。由于劳动法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兼具公法私法属性,所以立法者也留给当事人充分的协商余地。最能体现民法上“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原则的当属违约金条款,而在劳动合同法中能适用违约金条款的只有服务期和竞业限制条款。服务期条款赋予用人单位设定违约金权利来限制劳动者的自由解约权,防止劳动者违反诚信的“任意跳槽”行为。但是,“倾斜性保护”原则在条款设置上却又采取严格的“法定主义”,以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该项权利。这种忽视私法“契约自由”,过分强调劳动者弱势保护的立法局限性,势必严重打击用人单位在员工培训投入上的积极性,削弱劳资双方基于“契约”的互信基础,“势必造成用人单位培训投资无法收回的局面,会降低用人单位培训员工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育。”[2]最终会造成就业市场特别是高端人才市场的混乱,严重影响到劳资双方的利益。

二、我国劳动合同法中服务期条款的局限性分析

关于服务期的基本规定体现于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该条体现了服务期的四大特征即培训对广西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xipoliceCollege2017年第30卷第1期2017Vol.30no.1象、培训费用、培训内容、服务期限。其中法律法规对“培训费用”的范围给予了法定解释①,因为培训费用直接关系到违约金的设定,其他特别是服务期限则采取自由约定的形式。但随着社会发展,服务期制度设定“法定”过于僵化、“约定”过于泛化的缺点也逐渐暴露。

(一)“劳动者=弱者”在立法原则上的局限性

“倾斜性保护”的劳动法立法倾向根源于一种思维定势,即“劳动者为弱者”。这种思维定势在我国特有国情下进一步放大,导致立法者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现实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即“劳动力市场上的马太效应”。这种“马太效应”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体现为两极分化严重,大批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而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被迫接受较低的工资。同时,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和技术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而频繁跳槽。这种情况说明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优势地位的劳动者具有极高的议价资本,不可能处于弱势地位,反之处于弱势地位的往往是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捷径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并冒着为他人做嫁衣的风险去培训劳动者,而是自己或者通过“猎头公司”来“挖”这些精英。为了获得这些精英劳动者,企业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忽视劳动者之间的差异,片面将企业一概赋予强者地位,限制其通过合理契约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会在某种程度上默许甚至鼓励强势劳动者恶意跳槽,损害用人单位基于劳动合同期限所期待的正当利益。所以,为了鼓励劳动力交易过程中的诚信行为,减少企业引进高级人才时的风险,保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利益最大化,应当在服务期制度中赋予企业更多的自利,允许其设定合理条款保护其合法利益。

(二)“利益>培训”在立法制度上的局限性

首先,劳动力市场中的强势劳动者一般都有充分的经验与技能,企业一般挖来即用,很少甚至不会为其提供技术培训。劳动者在企业更多的是获得培训之外的利益,诸如户口、住房、汽车、家属工作、小孩入学机会等,这些利益和机会都需要企业花费大量成本才能获得。而我国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排除了非培训类利益。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只有在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下才能约定“服务期”。这种“利益=培训”的法定条款实际是“劳动者=弱者”思维定势的立法体现。将非培训类利益排除在立法之外,无疑进一步降低了强势劳动者的违约成本,加大了企业的用人风险,不利于高端人才的正常流动和企业用人的稳定性。法律在培训费用认定中采取严格的“法定主义”,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将培训费用范围明确限定为有凭证的培训费用②。而据笔者在法律服务实务中了解,企业对员工培训分为外部培训与内部培训两种,这两种培训都很难满足“有凭证”这一书面要求。实务中,外部培训指企业引入新技术或者新设备之时,购买企业要求出售方在出售货物符合质量要求的同时还承担培训义务,由购买企业派遣指定人员到出售方脱产学习或者由出售方派遣技术人员到购买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此类培训产生的费用一般包含在货物或者技术购买总价款之中。为了减少税费成本,实践中双方不会再专门出具培训发票。相对应的内部培训则指企业内部高技职员按企业要求对新入职或转岗员工的技术培训。这种内部培训是企业技术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员工在培训中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但由于是自己企业的内部培训,具体培训费用也无法通过书面票据形式来予以确定。所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机械地要求提供有凭证的培训费用,无疑加大了企业的举证责任,使企业在确定违约金条款时无所适从。

(三)“违约≠惩罚”在违约承责方面的局限性

“劳动者=弱者”立法理念的局限性会带来另一个不良后果,即法律禁止对违反服务期协议的违约者予以惩罚。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明确排除了惩罚性违约金设定,只允许违约金不得超过企业提供的培训费用,甚至在劳动者履行了一定期限后还要减除相应的培训费用再计算违约金。这实际上是一种补偿金性质,不仅不具备违约赔偿性质,更不具备违约惩罚性质。有学者指出,“现行制度设计使得违反服务期义务的法律责任等同甚至轻于原有义务,无异于鼓励劳动者违约,变相保护在专业技术培训上不‘投’而获的用人单位。”[3]劳动者特别是在企业重要岗位的高管高技人员随意甚至恶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比比皆是。企业往往会措手不及,相关岗位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的缺失会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特别是在生产高峰期或者关键时间,由于劳动者无诚信的行为使企业不能按时完成订单,企业往往会因此承担巨额的损失及违约赔偿责任。这种风险本可以通过双方协议制定赔偿性或惩罚性违约金予以防范。但我国劳动立法基于“劳动者=弱者”的立法理念将企业的权利予以限制,削弱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最终损害了其他大多数劳动者和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不违法、不失公平的状况下,约定赔偿性、惩罚性的违约金是有必要的。

(四)服务期限约定下的消极利益导向及博弈陷阱

在我国法律实践中,关于服务期另一个很重要的是时间设定问题。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服务期采取约定原则,即企业可以与员工协商来确定服务期,至于企业以什么标准来确定服务期则无明确规定。那么,在无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势必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利益导向,即企业会充分利用该项规定来为自己谋取一种最大化利益,而劳动者也会进行相应的利益博弈。没有法律底限和制约,这种博弈最后只能引发一种混乱。首先,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①,当服务期大于劳动合同期限时,应当延续至服务期满。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企业会将“服务期约定”原则与该条规定充分结合来钻法律空子。如通过形式上的培训来设置一个甚至连续数个综合时间远远长于劳动合同期限的服务期,以此来变相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甚至规避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义务。其次,在当今信息与法治时代,劳动者很容易就了解到违约金仅限于培训费用的法律规定,而当企业设置过长的服务期限制劳动者就业自由时,较低的违约金与丰厚的违约利益比较势必会引发劳动者一种强烈的违约冲动。一旦有合适机会,劳动者会抱一种“你不仁我不义”的态度从单位离职。更有甚者,劳动者会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的漏洞②在服务期内消极怠工,以形成不能胜任工作的状态,进而规避支付违约金,最终形成一种“双输”的劳动僵局。所以,服务期约定原则表面看来是遵从双方意愿,但实际是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了一种不良利益导向。在利益驱动下,企业与劳动者会打破利益平衡,展开一场非道德的利益博弈,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一个赢家。

三、完善劳动合同法服务期条款的建议

我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实施生效以来,很好地提高了劳动者的地位,极大保护了劳动者利益。但随着社会发展,立法时所遵循的立法理念也应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规定的服务期条款也应当调整,以兼顾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

(一)确定高管高技劳动者特殊性及非培训利益地位

在劳动合同法服务期条款中更多赋予用人单位议价权,对于用人单位在引进高管高技劳动者时支付的非工资额外利益,如住宅车辆使用权、股票期权等,双方对此明确承认且约定服务期,法律应给予保护。有学者指出,“基于对劳动契约本质的分析,劳资双方以资方为劳动者提供特殊待遇或利益,要求劳动者承诺在一定期限不另谋他就履行特定期限的服务期协议,应当符合劳动法的立法要求,具有劳动法上的正当性基础。”[4]

(二)完善内部技术培训与薪资挂钩制度

证明劳动者获得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除了技术培训发票之外,更为合适的是技术等级证书及企业与之相配套的薪资挂钩制度。书证确实有提高效果的作用,而薪资则说明企业与劳动者都从技术提高中获得了利益,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劳动者有义务对企业的付出给予一定的预期回报。

(三)建立适当的违约损害惩罚机制

由于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企业造成的违约损害比一般劳动者更为严重,法律应当允许企业与其约定一般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一般性违约金,指劳动者违反协议提前辞职,但主观恶性不大,企业损失较小的情况。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影响到个人正常生活,过低则违约成本较小起不到预防作用。可参照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工资赔偿金标准予以反向赔偿,即按照约定服务期年份制定系数,如约定5年服务期,第一年违约金按照5倍工资赔偿,第二年按照4倍,以此类推。惩罚性违约金,指劳动者有意利用法律规定,未提前通知企业就不辞而别,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对此,法律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允许企业向违约者追责,从而防范劳动者恶意要挟企业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四)服务期期限以自由约定为主,但要设置合理期限上限

我国劳动合同法服务期以双方自由约定为主,但服务期限应当参考企业付出对价或者培训费用为参考依据。“在期限范围内,服务期长短由劳动者协商。约定的服务期超过最长法定期限的,超出部分不应当对劳动者有约束力。在此期间,劳动者不继续履行约定服务期的,不应当认为是违反服务期义务”[5]。大多数学者建议仿照德国设置5年期。有的学者认为可以从培训费用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总的投入与劳动者的月工资进行对比,该用人单位投入是劳动者月工资的多少倍就按多少个月来设定服务期限额。”[6]

四、结论

从服务期对劳动者的倾斜性保护及立法设计整体效果来看,实践中呈现出一种很尴尬的局面:不仅不能很好协调保护劳资双方的权益,相反还打击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不利于那些真正属于弱者的缺乏职业技能的劳动者。所以,劳动立法应明确认识到劳动市场上真正的弱者,并完善服务期保护对象及措施,消除用人单位后顾之忧,加强双方互信互利,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董保华.论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J].现代法学,2007(11):71.

[2]刘廷华.《劳动合同法》的“倾斜保护”及其效果[J].经济论坛,2011(5):223.

[3]程小勇,孟高飞.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适用[J].人民司法,2014(17):73.

[4]秦国荣.服务期协议:概念、本质及其法律效力分析[J].法律科学,2009(1):114.

[5]熊飞.完善我国服务期规定的法律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1):25.

劳动防护培训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省市的最新精神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结合本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强本厂劳动卫生职业病管理,建立健全劳动卫生职业病管理的标准体系,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职业病管理水平;强化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制教育和宣传,切实把企业职业卫生工作落实到实处,积极配合职业卫生监督机构做好职业卫生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日常工作实行闭环管理,及时消除职业卫生监督工作中隐患,决不留死角,从而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做好每年接触有危害因素职工健康检查和各类职工健康普检工作,职工就业前体检率达到100%;在岗职工体检率达到100%;离岗前职工体检率达到100%;同时建立健全职工个人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达到100%;

2、在建立职业卫生档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有危害因素作业场所工作环境检查率达100%。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警示标志覆盖率达到100%,在主要生产车间的醒目位置设立警示牌;

3、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发放率达到100%,使用率达到95%;

4、利用电视、宣传栏、各种学习讲座等活动,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培训活动,通过不定期的测评及相关问卷调查分析,职工对职业病防控重要性及有关知识知晓率达到95%;

5、逐步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及劳动强度,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降低职工劳动紧张度和减轻压力及厌倦情绪,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合理安排工作,安排合理的营养膳食,注重工作期间的休息效果以减缓疲劳;

6、作业场所轻伤发生率控制在0.2%,职业病发病率为0,急性中毒发生率为0,不发生重大人身和设备安全事故。

7、认真做好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治和报告工作。

三、干预措施

㈠规章制度实行过程中进行效果评估

在企业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企业管理标准,由行政部,生产部牵头组织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对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目的是检验规章制度的可行性,是否合理进行综合评定,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具体为:

1、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2、急性职业病事故预防和处理制度

3、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4、职业卫生培训制度

5、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6、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

7、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

8、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维修保养制度

9、职业卫生个人防护用品发放与使用管理制度

10、职业病防治管理奖惩制度

㈡宣传教育培训和具体实施部门及进度

1、结合《职业病防治法》,利用多媒体、宣传栏、映像资料等宣传工具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护的宣传活动;

3、每年开展“安全职业卫生保健知识”竞赛活动;

4、组织职工消防、触电、创伤急救的知识培训;

5、定期对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6、开展职工参与职业卫生工作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对职工参与职业卫生工作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7、结合开展职工职业安全卫生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分批举办职工职业卫生、健康促进、营养膳食及医学知识等视频知识学习大会,职工参与率每年递增5%;

8、对在岗职工进行岗位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提高职工自防、互防技能,对接触有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必要的防护措施和待遇,职工签订率要达到100%;

(三)加强日常管理,改善作业环境,落实职业防护措施

1、行政部负责有危害作业场所、岗位警示标识的设置工作;

2、为了加强化学事故急救处理,在硫酸灌区加设喷淋装置;

3、由生产部监督员工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4、由生产部、行政部定期对生产车间工人作业环境面貌进行整改,使生产环境、工人休息室等场所环境整洁、舒适;

劳动防护培训篇10

【关键词】:职业病职业健康管理职业危害因素

中图分类号:R979.3

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十分严峻,职业病发病人数和职业病死亡人数都居世界前列。本文将简述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多年来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所采取的保障措施。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始建于1889年,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运输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城市轨道车辆及机车配件。涉及铸造、锻造、铆焊、热处理、电机电器、机械加工、柴油机装配、机车装配、车辆装配和辅助生产的工模具、设备设施检修与维护、动能供应等生产活动。职业病危害涉及粉尘、化学性有害因素、物理因素十几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员工达2000多人。六七十的年代恶劣的工作环境曾经使我们当年工作在一线的一批老员工们成为了尘肺病患者,这让我们心痛不已。由于当年我们急于发展经济,忽视了职业健康,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痛苦,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2年5月1日正式的颁布实施让劳动者看到了职业健康工作的曙光,也使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有法可依。大连机车感觉到职业健康工作迫在眉睫,急需提高到一个新的管理高度,必须坚决遏制职业病的发生。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2009]43号),大连机车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近十余年无一例职业病例发生。

一、管理与保障体系

设立专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夯实职业健康管理基础。公司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工会、安技环保部等职能部室领导为成员的职业健康工作领导小组,设立职业病防治所为公司职业病防治专职机构,并配备多名专职职业卫生医师和监测人员。公司所属各单位设专职安全员,负责各单位日常职业健康管理的具体工作。在车间、班组做到责任到人,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并通过每周由安技环保部组织,各单位安全员参加的职业健康安全例会进行工作上的安排与沟通。

大连机车的专职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已有近60年的历史,在前几年的企业减负,人员下岗的大潮中,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取消了职业健康管理的专职机构,但大连机车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的队伍迅速壮大,在担负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的职责外,也是一个具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7名,高级技术职称占18.5%,拥有这样一支专业的队伍,也让大连机车的职业健康工作有的放矢,职业病危害治理科学有效。

建立健全职以职业病危害防治为重点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大连机车将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纳入到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当中去,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职业健康工作管理制度》、《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教育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备、设施管理规定》、《员工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对职业病危害的全过程控制。

提供经费保障,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状况逐年增加职业病防治措施的投入。职业病防治的资金投入,是确保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受到保护,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物质保障。大连机车每年用于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方面的资金于每年年初列入生产经营大纲中,并计入生产成本,有效保证职业病防治资金及时到位。2010公司投入了1100多万元,2011年投入了1300多万元,2012年投入了1500多万元。使职业危害因素从源头上得到控制。

二、职业健康管理措施

1、职业病的前期预防。为预防、控制和消除新、改、扩建以及技术引进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大连机车多年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规定,从几万元的小项目到几十亿元的大工程都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竣工验收,避免每个项目职业环境的先天缺陷。公司为适应国际、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大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实行整体搬迁改造,在2017年前将厂址迁至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公司职业健康工作将以此为契机,下决心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彻底改变老厂区作业场地狭小,工艺设备陈旧的落后状态,将未来的大连机车旅顺基地打造成一个职业健康样板基地,为公司员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作业环境。目前公司大连机车的搬迁改造工程已做完一期、二期项目及铸锻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后续的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还将陆续进行。

2、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与作业环境监测,掌握职业危害控制动态。分析主要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以及所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等的基本情况,公司对主要的按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文件要求每年进行两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2013年共监测了217个监测点,通过监测,公司明确掌握了各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的准确数据和现状,为有效治理职业危害、加强职工个体防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3、落实预防、控制与改进措施,从源头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决定着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成败。大连机车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由于生产场地狭小,设备陈旧等原因,有些生产环境条件较差。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改善作业环境,提升劳动者的健康安全保障。柴油机实验站能产生很强的噪声,噪声最大值可达110分贝。公司坚持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将噪声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采用综合隔音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噪声危害。各操纵室的噪声强度控制在70分贝以下,比试验台降低40多分贝,保护了柴油机试验人员的听力健康;机车喷漆作业产生大量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公司投资上千万资金,建立7个密闭式喷漆房,采用屋顶送风,地下吸风,用玻璃棉阻隔及活性碳吸附等净化技术,降低工作现场的毒物浓度,车间还新建了更衣室,采取二次更衣的方式,让操作者喷漆后,污染的工作服放在专门的存放间内,换上洁净的衣服后到清洁明亮的休息室休息,给劳动者创造一个从生理到心理都健康愉悦的环境。热处理车间镀铬作业,接触六价铬,属高毒物质。此项工艺经多次可行性论证后,改为喷塑工艺,用低毒物质代替了高毒物质,用无毒物质代替了有毒物质,减少了对员工的职业危害;粉尘是大连机车最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公司对铸造分厂进行了树脂砂改造,在车体车间引进了机器人焊接工艺,在粉尘作业区安装各种通风除尘设备113台,大大降低了作业现场的粉尘浓度。

4、做好个体防护,加大防护用品使用的监督力度。公司建立了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发放、使用和检查制度,2012年共投入劳动保护费700多万元。安全监查人员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加大了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的监督力度,对不佩戴或不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人员进行教育,并实行相应的处罚。

5、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与宣传,提升员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技能。大连机车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公司安技环保部是负责职业健康培训的专职机构,每年编制培训计划,根据工种及岗位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大纲,通过考试测试培训效果,通过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培训方式。为使培训覆盖所有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公司实行二级培训,即对公司所属各单位职能人员、安全员、工会委员、班组长由专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一级培训,然后让他们回到各自单位在对一线接害员工进行二级培训。通过培训,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职业病的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职工对职业病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另外,大连机车还在每年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期间利用厂内有线电视、报纸、广播站、电子大屏幕、宣传橱窗、车间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大力宣传,并聘请全国著名职业卫生专家为公司中层以上领导讲解职业病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企业管理者及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提公司决策层对高职业病防治的重视性。公司按照职业卫生告知制度,采用劳动合同告知、标识告知、培训告知等多种方式向员工告知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检测结果和预防措施、以及健康监护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到对全员进行劳动合同告知,并在所有作业场所都设置了标准的职业危害警示牌、告知栏等标识,既有效地维护了职工对职业危害的知情权,又赋于职工对职业卫生的监督权。

6、组织职业健康体检,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切实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大连机车每年制定职工健康检查计划,根据计划和规范的要求,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卫生机构对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监护率达到90%以上。针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公司按照职业卫生告知制度,采用劳动合同告知、标识告知、培训告知等多种方式向职工告知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检测结果和预防措施,并对将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包括新进厂人员、调换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鉴定是否有职业禁忌症,为职工的岗位安排提供科学依据;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在岗职工,进行周期性的健康检查,及时进行医学观察、诊断、治疗,或采取调换岗位、疗养等措施;为职工进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了解职工的身体状态,评价其健康状态的变化情况,以便给予相应的待遇或赔偿。健康监护结束后,公司还设专人负责为每个监护对象建立了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各所属单位及时把监护结果反馈给员工,对职业禁忌人员调离禁忌岗位,预防职业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