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4:02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1

一视觉艺术设计手法向多元化转变

设计的空间广阔、丰富,能够进行无穷的创意,形成多元化特色,同时这些特征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设计艺术。在各种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艺术将多元化定向为发展目标,在创意、策划及表现形式上充分借鉴领域的先进技术,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先进技术,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加快视觉传达设计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就要将其与视觉传达艺术相融合,使两者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确保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稳定的向多元化转变,引领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新的艺术形式迅速地辐射在各个领域中,使视觉传达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对探求适合视觉设计艺术学科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着传统的视觉设计艺术研究。

1创作过程中设计语言的多元化转变

设计语言是设计师创作过程中体现的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平面设计的图形和色彩是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在世界文化交流的环境下,设计语言日益国际化,这主要源于设计者本身的设计思维。传统平面设计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对所要表达的对象给予多层面的分析,之后探寻并提炼出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元素,最后将所选定的元素通过形体和色彩的精炼和融合进行表达。传统的平面设计思维首先进行对象分析,其次提炼出代表性的元素,之后对这些元素给予形体和色彩上的精炼和融合。后现代视觉设计建立在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彰显出丰富多姿的景象。凭借现代化的设备、工艺和手段创造产品功能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形态,这些形态为其注入了生命力。视觉设计的作品一方面要具备明确的功能,合理的材料,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属于作品自身的形态,也就是要赋予视觉效果内在的神韵。信息技术直接影响着现代视觉设计发展总体趋势,尽管设计具有独特的研究空间,不过其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设计拓展思维,兼善各体、包罗万象,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的神韵,跃然纸上。

2平面设计从二维化向多维化转变

传统的平面设计需要从二维化向三维化甚至是多维化转变,做到与时俱进,与文化领域同步发展。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传媒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视觉文化和图像时代悄然涌入,信息传播媒体日益丰富与统一,人们开始以不同的心态和视角来审视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在传统的平面设计上突破二维空间限制,将单一的表现形式进行最大程度的拓展,得以丰富,逐渐转型,逐渐形成视觉传达设计,并且逐渐成为当代视觉艺术的最佳表现形式。尽管这种多维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显露,不过其形态目前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目前也没有明确出多维化发展的构架体系,只能正确掌握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确保视觉艺术发展的规范性,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立体分析,综合思考汲取诸要素,结合与时俱进的先进技术,有效地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多维化的创作形态,确保创意作品的全方位展示。

3科学技术手段对视觉设计的反哺效应

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从看图时代已经向读图时代转变,视觉传达艺术在科学技术的供养下正向多元化、多维化发展,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设计者,在视觉设计的创意过程中,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也日益得到转变,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创造了精湛、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成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可以说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从这一规律来看,视觉传达设计必然会丰富表现形式、增添创作灵感来源。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视觉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更新,从中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来看,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速度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超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所以视觉设计必定会在其他领域充分汲取养分,不过视觉艺术传达所具有的自身品质才是其精髓。创意不仅是视觉设计的基础,也是视觉设计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采用的是何种技术手段,都是服务于创意,使创意达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意在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的条件下得到升华,使视觉设计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手段是对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有效反哺。

二视觉传达艺术传播载体的多元化

视觉传达设计不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其设计思维、设计手法、表现形式都以多元化的特征为发展前提,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计算机技术、数字编辑技术,三者产生了更多的交集,而且协同合作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视觉传达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学科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视觉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视觉形象设计”,而是不断收纳任何可作为形象创作的因素,让其在视觉艺术设计上都得到甘畅淋漓的发挥,属于后现代设计范畴,使视觉传达设计具备了蓬勃的朝气。其将充满吸引力的图片、色彩等分散的设计要素进行规整组合,凭借表演、灯光、立体成像等多种手段予以呈现,这种形式在其他艺术领域也开始得到重视,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传播载体正在朝多样化发展,日益成为融合更多艺术学科的综合体。

1视觉传达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共通性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与多个艺术存在着共通性,如: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呈现出内在的心灵感受,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和共同的审美体验。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感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色彩如同琴键,眼睛如同音槌,心灵就是一触即发的钢琴,艺术家则是琴者,有目的地弹奏着琴键从而将人带入精神世界。舞者在情感表达的形体中融入浓郁的感知色彩和心情色彩。色彩与音乐的相通,与舞蹈的融合,能够迸发出更加让人神往的精神。色彩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理情绪,甚至还能得到充分的释放,由此可知,色彩与音乐、舞蹈等情感艺术的形体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组合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在音乐、舞蹈其他艺术相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想要精彩地表达情感,必须要了解色彩的相对性和组合方式。

2视觉设计全新的态势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觉传达艺术依托技术手段得以展现,同时与其他艺术类学科相互贯通,逐渐将视觉传达艺术成功地辐射到更为广泛的层面。与各项技术、艺术的融合发展,迫使我们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不过目前在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构架体系的情况下,首先要了解科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其次是能够在繁杂的技术手段中进行有利筛选,再者还要准确地驾驭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步骤,从而促进视觉设计成果相得益彰的发展,对资源予以科学整合,实现共赢,也使视觉设计艺术摆脱传统的束缚,以全新的姿态继续发展。

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凭借图形的大小和不同的排放,能够呈现出动感的画面效果,抓住人们的眼球,带给人们动态的视觉感受。在数字化环境下,平面设计正向动态表现、与影视技术相结合以及互动的特点发展。动画技术使静态发展成为动态,二维发展成为多维,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以此为向导,逐步将这些技术巧妙地结合。以数码技术、影视技术和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数码平面技术将完全取代以印刷工艺为基础的平面设计。全新的平面设计将呈现字体、图片、音频、虚拟等多种传播符号和新的科技手段,使感官交流发挥到极致,带领视觉传达艺术迈入更广阔的空间。

3视觉传达艺术在各领域的渗透

汲取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的精髓之后,视觉传达艺术成功的转型,是后现代视觉设计,已经开始在多个行业中应用,如会展业。经济快速发展赋予企事业部门更多的机遇,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业主不断探索新颖、有吸引力的展示手段,挖空心思策划各种推介活动。昔日以展板、图片为展示的已经是区区之众了,现在已经被二维效果立体化,空间化的展示所覆盖。设计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结合,使二维原图形活跃于相应空间,在音乐、温度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同时,让色彩完善绽放。在设计中,传统的视觉设计要素被完整地保留,设计者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予以丰富,将其脱离纸面,走向更大的舞台,更加惟妙惟肖,再配以多种技术手段,使视觉设计百样玲珑地传至外界,也赋予设计更多的魅力,使被观者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感,是新潮文化的先驱。

在很多领域也充分地体现了综合性的视觉设计,广告就是十分明显的一种。以往一些物品展示会上多以照片、模特展示等方式进行,如今的展示会上频频出现综合性的视觉设计,为观者带来震撼的视觉感知。产品标志拟人化、二方连续效果等,设计者如同能工巧匠一般将各因素打破再完美的结合,使推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场景安排、3D成像区等高度安排全部由掌握多领域内涵视觉传达设计师来担当,创意的要根据传统的视觉设计要素进行多方位的拓展,将多种研究成果相结合,就会加快这些设计会在会展业、会、娱乐、餐饮等多个行业出现的速度。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视错觉梦移情通感视知觉真实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77-02

从历史上讲,正确与错误并非是绝对的、不争的事实。这一对矛盾自始至终都萦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创作者有心理暗示的条件下,非常容易相互转化。创作者的表现目的和情感愿望不同,使得正确观察与错误观察永远在相生相克的轮回中得到体现。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道:“梦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梦中谁也不可能造假。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睡着时就是在另一个世界中醒着,每个人都变成两个人。”这另一个世界就是精神分析学指出的无意识,而艺术中去追求的正是这种无意识。视错觉是一种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本能的无意识的价值取向。作者可以利用视错觉与真实之间的视差异达到其绘画作品的合理与真实性。

一、何为视错觉以及它的产生、运用与具体作用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必有分也。此之谓‘物氏’。”以上是庄周梦蝶的寓言。庄周逍遥游,甚至于梦中也看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那么此时的幻境将“蝴蝶”移入了他的情感世界,而这种幻境是交融了庄周与蝶的物我高度统一。庄周的视错觉也许只是在梦中出现。之于蝴蝶,之于梦,之于庄周,正体现了他的心灵生活。我在多年的习画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了视错觉因素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在刚开始步入绘画的艺术殿堂时,我不知道什么是视错觉,甚至认为视错觉是一定要被抛弃的毛病,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真实,追求所谓的情绪释放,对于视错觉不理解,更不知如何去运用。我在绘画的成长道路上慢慢地明白,自己想要描绘的不是直接的现实生活,而是我的心理生活。它就是视错觉的产生带来的发自人内心的情感释放。它的系统力量是情绪、情感。我后来真正明白视错觉的运用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中国画的山水画中的视错觉的运用,符合心理的真实,丰富和加强画面的信息量,使画面中所有的信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视错觉引发的移情与通感

美学界有“化丑为美”这个提法,指的是丑的事物通过一定契机产生了美感。同样“画错为美”的命题,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成立。

人类需要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反映外界的各种事物的个别特征,视错觉恰恰能深层地反映以上那些感觉,使外界事物被赋予感情。如果艺术家只是看现象,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这样创作出的作品中是没有情感因素存在的,而只是在重复别人的陈词滥调,谁还愿意去欣赏呢!作品的立意要从视觉经验中产生,而不是拿观念去演绎形象。艺术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去冒险。画错为美、将错就错,用心去说话,用心去做事,不妨用心去创作艺术作品。许多诗人的诗中也发掘了一种深远的艺术意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以心灵映射自然景物,他们所发现的是主观生命的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创造一个鸢飞鱼跃,万物清朗,活泼泠泠,渊然而深的境界。李白诗云:“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遇”,不是“月亮走,我也走”,而是我走月亮也跟着走了。诗人的视错觉带来的心灵的真实感情,也充分表现了主观生命的情调与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映现了幻境的出现、心灵的升华。

绘画艺术利用通感、视错觉的情况很多。这种感知觉上的变异正是要改变对象在第二世界――审美世界里的形式,使对象偏离自然形成的通常的标准。我们可以用海市蜃楼的出现来证明。海市蜃楼往往比原处的实景更加美丽而神奇,艺术创作中的许多变异现象都是现实材料经过艺术家的加工而跃然进入艺术光圈的。绘画艺术,常利用具体可感的线条、形态、色彩,改变对象的比例、程度、性质。比如毕加索的绘画艺术,超越自然的范围,对大小、外形、色调有意作了扭曲、重组,反映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他运用视错觉把人的心理感受发挥到极致,为他成为立体主义大师奠定了基础。一些现代超现实主义画家如达利、杜尚、马格利特大都运用视错觉来反映心理感受。

三、视错觉在绘画作品中的分析

我经过几年的专业练习,明白了自己要描绘有呼吸、有感情、有幻想、有感受、有生命的艺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直面人性的蒙克。他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发掘自我、感受自我,来发现整个社会的刺痛之处,疑似自己就是社会,社会就是自己。自己的忧伤经历和所处社会的孤单与冷漠,汇聚成了他表现艺术的核心。他的作品《呐喊》,画面中直接作用于你的眼睛,并给你的视觉以强烈的刺激的是布满天空的一团团似乎没有什么规律的,却分明像燃烧着的激情那样给你以强大的冲击力的色彩和线条。这些强烈的暖色调色彩和如熔化的岩浆般扭曲的流动线条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在总体上营造出一个强烈的怪诞扭曲的幻象,仿佛是承受着整个外在环境向他积压的巨大压力,仿佛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焦虑所困住。画中人物的身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扭曲变形的。他正抱着头丧魂落魄地嚎叫。这也是他的移情,情感的通灵,直面人性的表现,才会选择如此强烈的方式来呐喊出他的所思所感,以期获得抒发和缓解。

如果把艺术比作万花筒的话,各个艺术元素(生活元素、思维元素)的组合,永远没有穷尽。这种“万花”奇观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视错觉的运用。艺术的创新和审美的新异观常常是与视错觉密切相关的。透过鲜花丛所看到的月亮仿佛是“开满鲜花的月亮”了。

四、总述视错觉

视错觉给艺术创作带来的真实,是被主观化了的真实,是被艺术家的思想提高了的、被艺术家的情感温暖过的、被艺术家的理想照亮了的真实。

五、结语

关于视错觉,人们利用它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世界,展现和丰富斑驳陆离的艺术形象。它给人以感动,带来主观化了的真实。我相信凡是能震撼人们心灵的作品一定凝聚了作者的真实情感,离不开视的错觉、心的移情、感的通灵,把画家所赋予的人性的光辉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美〕马克•罗思科艺术家的真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旭光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张康夫诗化与互动――论油画的诗化倾向对艺术审美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4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谢慧峰油画创作个性的当代意义[D]山西大学,2003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视觉艺术心理;环境陶艺;运用

随着陶艺作品走向室外,成为代表城市文化身份和联系公众情感的媒介,它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一种公共环境艺术逐渐受到景观师、建筑师、雕塑家的关注。一般来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建筑、广场、公园、道路、绿地、居住区等场地设立的陶艺或以陶艺为主的综合媒介作品都可以统称为环境陶艺。它作为公共艺术的组成部分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进行设计。而视觉艺术心理作为研究人的视觉、心理、视觉艺术之间内在的关系的学科,其通过视觉的感受进行信息传达的特点对环境陶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1概念与关系的概述

1.1视觉艺术心理

视觉艺术心理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它主要关注的是视觉如何转为一种审美的心理功能,旨在研究人的视觉、心理、视觉艺术之间内在的关系,揭示艺术形式之中的内在规律。正确认识艺术形式的可感知的形式,对指导艺术创造与设计有重大意义。可以理解为,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形式上,形式对艺术的感染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1.2视觉艺术心理与环境陶艺的关系

环境陶艺作为公共环境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陶瓷艺术独有的特征,同时也向复杂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传达着人文关怀,其形式的独特表现力来源于艺术家生活中视觉经验的沉淀。环境陶艺展现在人们面前是通过视觉的传达,对作品的感受是在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这种心理活动是受作品形式的制约。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对作品的形体、色彩、空间等可感知的因素进行加工,使视觉主体与视觉对象之间的产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作品外在的形式体现出的视觉效应、秩序感、整体效益、抽象表现、形式的律动与力效和色彩等对视觉在审美心理的活动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将视觉艺术心理运用到环境陶艺设计中,可以使环境陶艺创作产生不少的新构思与新观点,是符合当今复杂的社会形态和多元化的艺术思潮下发展需要的。

2运用的思路

2.1视觉效应

当我们在一个场景中,注意力会往往有选择性的集中在某一区域,这是因为我们自身已有的认识、经验和兴趣介入的原因。在整体中凸显相异因素,突出局部、避免平均一致,或者造型、色彩、材质形成对比的呈现都可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产生特定的视觉效应。在环境陶艺设计中,要认识与作品相关的各种互动因素,如考虑作品放置背景的色彩、场地光线的变化等因素,正确估计最终完成的视觉效果。美国杰雷米・乔尼戈的环境陶艺作品常采用的是材料与构图的对立来产生视觉对比变化。他设计的位于美国奥尔良市广场的《水流》,上釉陶瓷和合成钢的硬性与作品活泼的主体跳跃的配色形成有趣对照,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2.2秩序感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植物枝叶的对生、花瓣结构的排列、雪花晶体的分布角度……我们生活在这秩序的世界里,秩序感早已深深地渗透在视觉心理之中。如今,人们面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杂乱无序,迫切地需要从心灵上寻找安定的秩序,在单调乏味、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中寻求变化。人有适应秩序的天性,规律性使人放松愉悦,带来视觉的舒适感,而整齐单一、缺少变化的机械秩序很容易使人乏味。而对秩序规律进行有序调节,可以达到平衡视觉心理的作用。在环境陶艺设计中可以考虑在秩序与变化间保持适度,将多变性融入有秩序的组织结构,在渐变构成的秩序中设置少量突变,这样的一张一弛的秩序感可以充分适应人们的视觉心理需求。例如,韩国宋弘江在首尔清溪川创作的《阿斯塔》,简单的圆形花朵和不规则的碎片从整齐到变化的秩序组合成为一个渐进的形式,形成不同程度的秩序感,虽然变化程度不同却有规律可循。

2.3整体效应

整体观念是指不去孤立的认识形式,而是把形式间的关系、与表现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的视觉经验的倾向视为一个整体。当我们在观看一个作品时,视觉总是能动的寻找其内在的组织关系并归纳成为一个整体,尤其是相似的形式因素如相似的形状、相近的颜色、近似的风格,视觉会把这些组合自然联系起来看成一个整体。利用形式的相似性可以构成环境陶艺的整体感,要求创作时不仅要考虑色泽、形态而且还要考虑与作品共生的环境、人流方向、场地性质等因素。日本柴田育彦设计的环境陶艺作品是充分考虑整体效应的范例,他将陶艺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作品的釉色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天然色彩浑然一体,造型别致生动又有很强的现代风格。他为日本塔吉米车站和市政厅前设计的花盆釉色设计与周围的植物颜色浑然一体,完全打破了传统树池花盆的设计概念,给人独特又生动的感觉。

2.4抽象

抽象的暗示性、间接性、可感性、宽泛性与不确定性的特征扩大了想象的天地,使人们更易产生心理共鸣。它摆脱了具象写实性的束缚,营造了一种不同世俗的视觉空间,让欣赏者心灵得到净化、身体得到放松。特别是如今网络时代文化泛滥,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促使了抽象形式成为一种特殊的调节现实生活视觉单调重复的计手法。例如,来自中国台湾的徐永旭多以抽象简化的人物为题材进行陶艺创作,曲线造型装饰颇具有印象派雕塑的风格。位于美国明尼苏达洲欧扎克学院的神话系列作品《2004的神话》,采用了空洞艺术手法,不规则的抽象形使观赏者可以在特定角度看到陶艺作品奇妙的景象,别有情趣。

2.5形式的律动与力效

均衡感体现为形式有规律的律动和力效变化,源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生活经验和视觉记忆的积累,是直觉与视觉感受相结合的产物。均衡感不同于对称,它是一种有机变化的动态平衡,灵活多变的特点使设计具有很大的创造空间与调整余地。一定愉悦的律动会使陶艺作品产生耐人寻味的审美价值,例如会田雄亮设计的位于神户港人工岛的环境陶艺纪念作品《陶与水》,以单一的线和整体向上的三角锥形体构架出作品主题,硬朗的外形传达了力感与意志,伴随着由上而下的间接水流,厚重与轻柔的碰撞使作品充满了力量感。

2.6色彩效应

色彩是吸引视觉、调动情感的关键因素,比形状更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它可以烘托感人的气氛,可以强烈的吸人眼球,可以扩大空间感受;色彩的冷暖感、补色、渐变推移等色彩关系都会引起不同程度视觉上的生理反应。所以色彩在适合的空间会产生它的艺术欣赏价值,反之它的艺术魅力则被淹没。如艳丽釉色的陶艺作品应用于欢乐、兴奋的空间,而淡雅的釉色则满足恬静、庄重的视觉心理需要;大尺度空间中陶艺作品的装饰单纯明朗、纯度高的釉色,而小空间选用柔和清新的釉色给人亲切愉悦感。日本的中村锦平在美国波士顿公园设计的喷泉,以鲜艳跳跃的红色来突出主体,调节了周围的环境气氛。荷兰的陶艺家芭芭拉・南林经常会使用未含杂色的高纯度色彩进行环境陶艺作品创作,如鲜红、橙黄、深蓝和绚紫等艳丽釉色,使作品产生预料之外的梦幻效果。如《斜倚的花》系列,花卉使用充满强烈对比的明黄、深蓝、亮橙等鲜艳的色彩,预示了生命和希望,并融合精湛的技艺呈现出一种特别引入注目的效果。

3结语

陶艺摆脱基座介入环境艺术,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已成为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部分,环境陶艺作品在城市中应用数量也逐渐呈上升趋势。丰富了环境陶艺的设计理念,拓宽陶艺的创作思路正是对日益增多的陶艺作品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所以,视觉艺术心理在环境陶艺设计中的运用对环境陶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环境陶艺设计可以对视觉艺术心理形式效应进行多方面的借鉴,将作品、空间、人的关系处理得更为和谐,营造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应重视一些问题,在环境陶艺运用的材料技艺更加丰富、适用的空间载体也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巧于因借”,创作出无穷魅力效果的环境陶艺作品或许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为山.视觉艺术心理论纲[J].民族艺术,2001,03(155-173)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4

幼儿美术教育的个体与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个体和目的又是与幼儿教育的个体和目的辩证统一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幼儿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作好准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又有其独特之处,它是与美术的特征紧密相联。这一特点反映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与其他科目或领域的教育目的的差异性。

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包括创造、欣赏和评价视觉艺术三个方面:

(1)创造视觉艺术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美术表现是幼儿的基本需求。他们有创作这种艺术作品的冲动,对美术活动有更多的自觉性、依恋性。通过创造视觉艺术,应让幼儿:(1)提高使用和掌握美术材料的技能,理解运用美术材料的过程;(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方式使用美术材料;(3)有强烈的动机参与美术创造活动;(4)发展选择和运用材料进行有目的工作的能力以及通过视觉艺术组织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创造视觉艺术的目的既强调儿童的自我表现和自由创造,实现顺应儿童的天性;又强调了儿童运用和掌握所必须的技能技巧,旨在促进幼儿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的有序轨道。在给予孩子体验的空间时,我们要坚信孩子的天赐才能,坚信美是可以依靠情感,任由心灵来表现的;让他们通过绘画,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心与大自然的对话、体验自然带给人的感动、体验把最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的快乐,体验因表达美而得到的自信、体验把美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幸福。

(2)欣赏视觉艺术

教育能使人的审美水平达到新的境界,包括提高对视觉艺术的感性认识、扩大视觉艺术的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通过欣赏视觉艺术,应让幼儿:(1)认同和尊重自己的和他人的视觉艺术工作;(2)理解和接受视觉艺术创作的不同目的和表现手法;(3)通过活动,熟悉视觉艺术的基本内容,例如线、形状、颜色、质地、平衡等等;(4)培养在生活中追求能唤起良好视觉意象的事物的动机。

欣赏视觉艺术的目的同样具有尊重幼儿爱美天性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两个侧面。当我们带着他们面对一幅悬挂在眼前的作品,孩子对它的颜色、构图会充满了直觉,让他们把这种的直觉说出来,这就是对我们孩子蒙尘的眼睛和心的洗涤,有时是对我们成人已世故化的标准的颠覆,你会惊奇地发现:许多的感觉正被这样的直觉激活着,同时也请用美好的语调转诉给孩子,,他也许知道这个画家是怎么回事,也会理解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 而对于作品的风格和形式,包含色彩、造型,在听孩子说完后,打开那个把感觉深藏的角落,与孩子一起看,一起评说,配合他的直觉,就是很好的启蒙了。

(3)评价视觉艺术

幼儿不仅需要学习创造和欣赏视觉艺术,而且需要学习评价视觉艺术,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美术创作。通过评价视觉艺术,应让幼儿:(1)探索和初步理解人们创造美术作品的立场和角度;(2)命名和讨论视觉艺术的基本内容;(3)感悟美学原理,发展初步的审美意识。

评价视觉艺术的目的主要强调通过教学让幼儿获得评价视觉艺术的能力,使幼儿评价视觉艺术的标准日趋接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但这一目的的达到必须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幼儿美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视觉;听觉;影视;绘画;艺术

一、引言

一部音乐作品有华采乐段,一幅绘画作品有主题中心,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会有令人回味久远的经典镜头。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艺术作品不论由哪种技术手段制成,它总是意味着艺术家用这些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自己对材料的态度以及自己对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的思想和艺术的理解。影视作品要鲜明而深刻地揭示出主题形象,就得充分地运用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音响和造型因素等。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电影摄影师的艺术是电影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电影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听觉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创造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

二、视觉、听觉和谐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博,场面阔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此外,不管是《英雄》还是《无极》,其中的电影音乐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故事主题,给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三、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1.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绘画艺术又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绘画艺术作品都是可见的视觉形象,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可以通过写实或写意、夸张或变形等多种手法来创造美术形象。这种创作活动是绘画创作者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依据,加上自己主观的创造性劳动而创作的,它是瞬间性的创造。塞尚说绘画是“眼睛的思维”,古往今来,绘画艺术家不得不为吸引眼球煞费苦心,绘画自身的形式积累也很丰富,视觉质量方面,前辈大师们给现代绘画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每个优秀的绘画艺术创造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总之,绘画艺术就是以造型和色彩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实现视觉信息与精神和思想的同构。

音乐与绘画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受,能使人直接感觉到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是没有视觉形象;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具有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但不能表现出形象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在现实的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中,绘画作品中视觉和听觉的律动往往是绘画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感受中形成的一种感性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而且也表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绘画性的内容。

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绘画家。”我国古代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在绘画艺术中音乐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能用诉诸人们听觉的音响描绘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钟子期能听其声见其形,在琴声中感受到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但并不是说人们只能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实际上,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创作者不止通过听觉的渠道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体验和认识生活的,在优秀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单是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作者可以发挥联想、类比、象征、发展再现等音乐手段来表达作者自身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一时一景所引起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对社会与现实生活事物的思考后形成的。

2.绘画艺术视觉和听觉的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由于“视听通感”的广泛存在,它们在美术和音乐这两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之间搭起了桥梁。在绘画艺术中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是历久存在的现象,艺术家们一反过去学院派和伪古典主义的重理性、重写实的传统,而要以音响、色彩、光线等抽象形式直接表现瞬间即逝的视听印象和内在感情,这种抽象性、表情性的艺术倾向,使得在绘画艺术中音乐与绘画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亲和力和契合点。

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通过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刚柔并用等来表现画面空间感和质感,通过线条的美勾勒出画面。然而不同的线条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不同的节奏,节奏是艺术的生命,犹如音乐中高低、长短和强弱不同的音和不同的节奏组成的旋律线条时而悠扬、时而回旋,构成了画中无声的旋律。画面中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线具有本质的共性。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持续中表现感情,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章,可说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绘画中的线条是经过审美情感净化了的,虽静犹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绘画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表现出音响。总之,绘画创作中,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具有一种共通的、本质上相感应的和谐,使绘画创作者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感的冲击。

3.我的绘画艺术创作感受

为了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表现视觉与听觉形式的和谐,在平凡的事物中,我发现为自己,也为他人而去捕捉的美。这美的含义包涵着色彩、光影、形体以及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感等。不论这些事物只能存在于瞬间、几小时或已存在了数世纪,只要它们之中有某种东西能引起我的兴趣和美感,我就用画笔尽力去表现时空瞬息和音乐般的旋律。为了这一目的,我常到原野中去写生。自然中的山川日月、房屋建筑、人物都深深吸引着我。当进入绘画时,景物似乎又是创造力的障碍,我不希望被具体的观察所束缚。我是用感觉、激情和理智来绘画,我所完成的作品一般同视觉与听觉唤起的灵感联系着。音乐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有很多东西与绘画是相通的,它确曾给我的创作以巨大而实在的影响与帮助。笛的清新悠远;箫的沉静、深挚;圆舞曲的优美、绚丽而匀称;清音乐的优雅、自然……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些音乐不只是优美、使人神往,还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联想,它能把人引向广阔的空间和纷繁的彩色世界。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出色彩、节奏,感受到力量,触及到实在的自然。此外,我探索不同的艺术语言,通过增进情感认识,让我的认识在作画的进展中变化和成长。这使我有足够的主张、估价自己构思的灵活性。当一个视觉形象浮现时,我会在色彩、阳光、节奏、旋律的感动中去构思、去探索、去发现。长期以来,我总是在生活中兴趣盎然地搜寻,发现那种由明与暗、光与色交织而醉人心灵的感受。那种感觉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力图用绘画来表达一种音乐和绘画的综合效果。

山城重庆是我近年来绘画表现的主要对象,大都是从本土民宅的建筑中去寻找一些认为有意思的感觉给予提升,给予构成,采用和谐的色调,细腻的表现和文雅的笔触,用一种色彩世界的重构表达非具象思维的抽象性。我在《阳光的节奏》的绘画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油画技法和现代构成的平面图象,力求构图平衡中具有节奏感,画面大胆运用了阳光的虚幻与几何图象的构成,黄色的高调与深略的重音对比,给人一种既现实又梦幻、音乐与视觉的和谐之美。人类在阳光下建造的巢穴,也只有阳光才能赋予它真实形色,叮当作声的金辉泼洒在砖石土木之间时,人与太阳的协奏曲才真正奏响。

四、总结

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绘画创作中的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只有视觉和听觉效果达到和谐统一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够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陈晓伟.从绘画到银幕:中西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关系探析[J].中州学刊.2006,(3)

2.王彦萍.音乐艺术中的美感[J].青年文学家.2006,(7)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视觉;听觉;影视;绘画;艺术

一、引言

一部音乐作品有华采乐段,一幅绘画作品有主题中心,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会有令人回味久远的经典镜头。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艺术作品不论由哪种技术手段制成,它总是意味着艺术家用这些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自己对材料的态度以及自己对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的思想和艺术的理解。影视作品要鲜明而深刻地揭示出主题形象,就得充分地运用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音响和造型因素等。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电影摄影师的艺术是电影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电影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听觉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创造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

二、视觉、听觉和谐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博,场面阔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此外,不管是《英雄》还是《无极》,其中的电影音乐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故事主题,给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三、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1.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绘画艺术又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绘画艺术作品都是可见的视觉形象,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可以通过写实或写意、夸张或变形等多种手法来创造美术形象。这种创作活动是绘画创作者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依据,加上自己主观的创造性劳动而创作的,它是瞬间性的创造。塞尚说绘画是“眼睛的思维”,古往今来,绘画艺术家不得不为吸引眼球煞费苦心,绘画自身的形式积累也很丰富,视觉质量方面,前辈大师们给现代绘画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每个优秀的绘画艺术创造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总之,绘画艺术就是以造型和色彩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实现视觉信息与精神和思想的同构。

音乐与绘画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受,能使人直接感觉到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是没有视觉形象;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具有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但不能表现出形象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在现实的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中,绘画作品中视觉和听觉的律动往往是绘画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感受中形成的一种感性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而且也表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绘画性的内容。

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绘画家。”我国古代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在绘画艺术中音乐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能用诉诸人们听觉的音响描绘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钟子期能听其声见其形,在琴声中感受到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但并不是说人们只能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实际上,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创作者不止通过听觉的渠道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体验和认识生活的,在优秀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单是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作者可以发挥联想、类比、象征、发展再现等音乐手段来表达作者自身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一时一景所引起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对社会与现实生活事物的思考后形成的。

2.绘画艺术视觉和听觉的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由于“视听通感”的广泛存在,它们在美术和音乐这两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之间搭起了桥梁。在绘画艺术中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是历久存在的现象,艺术家们一反过去学院派和伪古典主义的重理性、重写实的传统,而要以音响、色彩、光线等抽象形式直接表现瞬间即逝的视听印象和内在感情,这种抽象性、表情性的艺术倾向,使得在绘画艺术中音乐与绘画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亲和力和契合点。

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通过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刚柔并用等来表现画面空间感和质感,通过线条的美勾勒出画面。然而不同的线条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不同的节奏,节奏是艺术的生命,犹如音乐中高低、长短和强弱不同的音和不同的节奏组成的旋律线条时而悠扬、时而回旋,构成了画中无声的旋律。画面中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线具有本质的共性。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持续中表现感情,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章,可说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绘画中的线条是经过审美情感净化了的,虽静犹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绘画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表现出音响。总之,绘画创作中,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具有一种共通的、本质上相感应的和谐,使绘画创作者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感的冲击。

3.我的绘画艺术创作感受

为了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表现视觉与听觉形式的和谐,在平凡的事物中,我发现为自己,也为他人而去捕捉的美。这美的含义包涵着色彩、光影、形体以及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感等。不论这些事物只能存在于瞬间、几小时或已存在了数世纪,只要它们之中有某种东西能引起我的兴趣和美感,我就用画笔尽力去表现时空瞬息和音乐般的旋律。为了这一目的,我常到原野中去写生。自然中的山川日月、房屋建筑、人物都深深吸引着我。当进入绘画时,景物似乎又是创造力的障碍,我不希望被具体的观察所束缚。我是用感觉、激情和理智来绘画,我所完成的作品一般同视觉与听觉唤起的灵感联系着。音乐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有很多东西与绘画是相通的,它确曾给我的创作以巨大而实在的影响与帮助。笛的清新悠远;箫的沉静、深挚;圆舞曲的优美、绚丽而匀称;清音乐的优雅、自然……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些音乐不只是优美、使人神往,还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联想,它能把人引向广阔的空间和纷繁的彩色世界。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出色彩、节奏,感受到力量,触及到实在的自然。此外,我探索不同的艺术语言,通过增进情感认识,让我的认识在作画的进展中变化和成长。这使我有足够的主张、估价自己构思的灵活性。当一个视觉形象浮现时,我会在色彩、阳光、节奏、旋律的感动中去构思、去探索、去发现。长期以来,我总是在生活中兴趣盎然地搜寻,发现那种由明与暗、光与色交织而醉人心灵的感受。那种感觉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力图用绘画来表达一种音乐和绘画的综合效果。

山城重庆是我近年来绘画表现的主要对象,大都是从本土民宅的建筑中去寻找一些认为有意思的感觉给予提升,给予构成,采用和谐的色调,细腻的表现和文雅的笔触,用一种色彩世界的重构表达非具象思维的抽象性。我在《阳光的节奏》的绘画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油画技法和现代构成的平面图象,力求构图平衡中具有节奏感,画面大胆运用了阳光的虚幻与几何图象的构成,黄色的高调与深略的重音对比,给人一种既现实又梦幻、音乐与视觉的和谐之美。人类在阳光下建造的巢穴,也只有阳光才能赋予它真实形色,叮当作声的金辉泼洒在砖石土木之间时,人与太阳的协奏曲才真正奏响。

四、总结

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绘画创作中的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只有视觉和听觉效果达到和谐统一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够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陈晓伟.从绘画到银幕:中西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关系探析[J].中州学刊.2006,(3)

2.王彦萍.音乐艺术中的美感[J].青年文学家.2006,(7)

3.谢晓霞.从电影的发展看电影与绘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8)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7

关键字: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视觉

abstract:thispaper,basedonthecityvisualvaluefunction,thispaperdiscussesthesciencecityenvironmentalartdesignstrategy,tohighlighttheenvironmentalartdesigninthecityinthedevelopmentofvisualadvantageconnotation,createperfectgoodurbanenvironment,thereispositiveandeffectivestimulativeeffect.

Keyword:environmentalart;Design;Cityvisual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视觉环境艺术价值功能

基于城市视觉的环境艺术其功能诉求在于,可为社会人民创造优势环境条件,进而活跃生活气氛,调动积极因素,愉悦人心,令生活品味与情趣得到了有效提升。城市视觉环艺可充分符合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令其在生产实践、学习活动中形成美的感观享受,不仅便利了人们生活,同时还美化了环境,提升了生活舒适度。基于信息时代特征,城市视觉环艺充分考虑了高节奏的生活步伐与现代化发展需求,形成了人性化的路标指引、巧妙的商业环境设计、利用各类人性化的环艺符号,营造了良好的城市视觉效果。基于生态环保理念,城市视觉环艺注重协调平衡,促进回归自然的本性设计,善于运用本土资源,因地制宜,降低了刻意的人为修饰,注重生态平衡的艺术视觉效果展现。例如依据本地植物特色进行合理的景观组合视觉设计,体现了自然平衡的资源搭配优化效果。在价值取向层面,城市视觉环艺脱离不开社会发展,因此其需要基于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并受到经济体制、政治因素与文化取向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持续的更新发展。同时,城市视觉环艺的完善设计会反作用于社会建设发展,缓和矛盾问题,创设出当前社会发展与人们生存的优质艺术环境、良好视觉效果。具体体现了生态价值、民族价值、时代与文化价值等综合内涵。即城市视觉环艺体现了良好的生态属性,具有创建环保生态体系的优势潜力。同时其能良好的展现民族特征、文化特色,受到民族发展趋向、核心价值的综合作用影响。倘若不注重民族性,则基于城市视觉的环艺设计便失去了灵魂特色,毫无价值可言。时代的进步发展,令社会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城市视觉环艺设计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设计理念,优化设计策略,立足当下,传承历史,拓宽空间领域发展,并不断汲取先进的技术经验。不同的历史背景、城市发展均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视觉环艺设计应贴近城市地域文化特征,把握时代脉搏,才能设计出现代化、特色化、生态化的项目。

2、环境艺术设计基于城市环境的实践应用

2、1城市视觉环艺设计思路

基于城市视觉的环境艺术优化设计是传承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建生态环保体系的科学途径。因此实践设计中应明确定位,基于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需求,探究核心设计要素,体现创新设计理念,突显多元化风格与丰富类型,进而形成富于特色的城市风貌与韵味。例如江南水乡城市可营造秀美、幽深、迂回环绕的视觉效果,山地城市则可营造盛世凌人、楼宇挺拔崇立的艺术设计效果。要想全面传递城市空间视觉核心艺术,则应把握好基本的设计要素。首先,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居体验需要在建筑中实现,建筑为人们提供了栖息之所,同时形成了良好的精神庇护,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调节选择,形成了优质的生活空间环境,令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得到了全面的满足。因此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应良好的基于物质与精神诉求,展开城市视觉环艺设计,营造丰富多样、实用美观、富于生趣、形象良好、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空间环境。同时还应基于环保生态理念,给人们以舒适的享受,令其体味自然环境的畅快舒心、田径悠然,进而真正实现精神感官与物质需求的双重满足。城市人们的生活集中交叉中心为城市广场,其构成了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因素,可以说扮演着城市客厅的重要角色。可实现交通集散、休闲娱乐、活动聚会、宣传文化、商业活动、社区服务等重要职能。不仅可发挥经济效用,同时体现了深远的历史与政治意义,还可形成充满艺术性的景观风貌。因此在城市视觉环艺设计中,应科学注重多功能的综合区分设计,令其区域划分明确,同时又不分散,形成统一结合体,发挥综合优势服务功能,进而令城市人民可在广场之中从事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活跃文化生活、舒缓压力、轻松愉悦,提升综合满意度。

2、2城市绿化景观设计

城市视觉环艺设计中绿化景观的科学设计一般基于道路规划展开,通过道路景观的设计营造美观效果的同时对其周围生态环境发挥了良好的保护。同时在高耸入云的建筑工程周围进行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可发挥优质软化效用,令其与建筑项目交相辉映,形成良好的弥补。为避免生硬松散的设计,可丰富绿化景观植物种类,进行绿地布设的科学规划,并可突出一定的主题与文化内涵。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日益提速,令各类高架桥、空间立体交通模式丰富多样。该类立体化的交通项目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给城市视觉景观造成了冲击影响,形成了不和谐现象。为此,可利用环境艺术视角进行空间的美化设计。例如对于桥下空间可充分利用,进行绿化设计,引入景观小品,将死角空间进行科学的环艺设计,令死气沉沉的立交桥、天桥工程变得更加美观艺术,形成良好的城市视觉效果。

2、3建筑景观科学设计

基于城市视觉的环艺设计目标在于实现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人们个性化的城市生活需求。可科学树立环境生态体系设计目标,实施环境空间的规模分析、序列规划,视线组织,提升综合环境效益。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应令其同周围的绿化、环艺设计协调适应,体现地域文化及民族特色。应秉承生态环保理念,注重水景、绿地、景观节能降耗设计,树立智能化、可再生利用设计目标,确保建筑景观体现优美的基础上,更注重实用性,给人们营造舒适环保、轻松愉悦的居住生活空间、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2、4地面铺装设计

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持续深入,对地面铺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设计基于交通出行状况与人们生活需求进行实用性设计,然而在艺术美观层面却有所欠缺。新时期,基于城市视觉价值功能与艺术诉求,我们应深入探究如何在实用设计基础上,更好的体现地面铺装的美观艺术性。不仅应满通出行需求,令其畅通有序,同时应考虑综合美观性,引入环保节能材料,契合自然环境特征、地域环境条件进行适应性设计,满足综合功能需求。

3、结语

总之,城市视觉环艺设计应树立长远、战略化目标,充分满足人们日益更新的丰富需求,契合环艺特征,体现良好的价值取向,进而实施人性化、生态性、实用性的综合设计,真正创造出环境优美、功能突出、实用高效的城市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艺术欣赏;视觉心理;欣赏主体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56-02

艺术欣赏并不是对于欣赏主体对于艺术作品简单的解剖,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视觉,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与此相应的视觉心理对于艺术欣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的观点,要求欣赏主体根据个人的认知、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而人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视觉感知及随之产生的视觉心理。

一、视觉心理的产生

人通过视知觉获得了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外界信息,这些信息被传送到大脑后,就产生对事物的认知,随后便产生了心理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视觉活动是被动的接受一切外界信息,正相反,视觉心理与视觉活动是能动影响的。在视觉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经验,会能动地进行好恶判断,以此来影响对观赏对象的选择。因而视觉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于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进行选择,包括特别是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这整个过程便产生了不同的心理作用。因此在艺术欣赏中,特别是视觉艺术的欣赏中,艺术家对于欣赏主体视觉心理的把握,有助于带领欣赏者达到艺术欣赏的理想境界:即通过视觉感知和理性的思考,来探析作品的内蕴,达到感情共鸣。

二、艺术欣赏中的视觉心理

(一)多样性和一致性

视觉心理最初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而每个人的视觉经验由于生活经历、所处历史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欣赏主体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对艺术的理解能力等的不同,面对同一艺术作品所产生的视觉心理是不同的。例如,在欣赏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时,来自农村的欣赏者因联想到自己那仍在田间农作的父亲,而深受触动;社会学家欣赏了画作,在感慨人物造型逼真写实的同时,中国农民的形象就此形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造就了这样深邃的眼;外国朋友观赏了这幅作品后,除了被作者高超的绘画技巧所折服,另外也会因这幅画作而对中国农民形象有所了解;而专业画家欣赏该作品时,想必更多的是观照作品的构图、色彩等绘画技巧…这是艺术欣赏中视觉心理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一致性是艺术欣赏中视觉心理的又一特点。艺术欣赏是一个历史范畴,因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共同地域、民族的欣赏主体往往就具有了相似或相同的视觉审美心理,于是视觉心理的一致性便凸显出来。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白色意味着肃穆。于是在充满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如中国的年画通常都是用红色作为主色调,而这一做法也深的我们的认可。在西方,红色常常意味着暴力与杀戮,于是西方绘画作品常利用红色为主色调,来表现流血事件或暴力场景。由此可见,视觉心理具有相对一致性的特点,然而抛却特定条件为前提,人们的视觉心理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所以,在艺术欣赏中,人们的视觉心理是多样性与一致性并存的。

(二)习惯性和变异性

阿恩海姆说:“人类眼睛倾向于把任何一个刺激式样看成现有条件下所允许达到的最简单的形状。”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欣赏主体在面对欣赏客体即艺术作品时,他的欣赏趣味或者情感趋向总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惯性,这也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认可的,就是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总是会习惯性地选择其感兴趣、爱好的事物,对于符合个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对象会持肯定态度,而对于超出个人认同范围的对象则会产生排斥心理。在观看电视电影作品时,我们很容易会发现,同一导演的作品中,似乎总会有几位“御用”男、女主角。例如,所谓的“谋女郎”,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从当初的巩俐到章子怡,再到后来的董洁等,虽说这几位貌美但并非风华绝代,究其“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那就是在温婉美丽的外表之外所存在的硬朗犀利的眼神,将观众折服。于是从巩俐塑造的形象深得观众喜爱起,张艺谋便开始按照观众的这一审美情感趋向挑选其他作品的女主角,并且均获成功。这都是由人们在艺术欣赏中的视觉心理惯性所致。

然而,艺术欣赏中的视觉心理惯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于新的事物持拒绝态度,相反,在艺术欣赏中,人们的视觉心理会有一种变异性即开放性存在。人们往往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会有一种好奇心,这就促使欣赏主体去探知新鲜事物、做出大胆尝试。例如,习惯欣赏传统绘画的我们,往往会非常渴望弄懂一幅抽象画,这虽然对于初次欣赏的观赏主体来讲,并不容易,但却不会影响到观画者的热情。因为与传统写实画法不同,抽象绘画运用线条、色彩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作者不同的情绪、情感,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时,视觉心理的变异性会起到重要作用,也许会看不懂,但观画者为了满足对抽象艺术的好奇心,便会主动观赏各类抽象绘画作品。

在艺术欣赏中,视觉心理的习惯性和变异性是共存的。而且,“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所激发出来的求变心理倾向,总是与人们喜爱而成的心理倾向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辩证运动规律。”

(三)艺术欣赏中视觉心理的选择性

与视觉的选择性特征相应,视觉心理在视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了视觉心理的选择性。在艺术欣赏中,观赏者总是在艺术作品的刺激下进行着选择,他在不自觉地追寻某些事物,避开一些东西,而又忽略掉不少其他东西。他实际知觉到的,只是所面临的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这一选择依赖于艺术作品本身以及欣赏主体的一些内在主观因素。1900年,心理学家约瑟夫·詹斯特的著名歧义绘画形象——可被同时看成是鸭头和兔子头。即当我们将意识转向“鸭子”时,那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鸭头形象;而当我们将它认作是“兔子”时,它又变成了一直完整的兔子。然而,想要同时看出这两种动物就很困难了。因为我们的眼睛具有选择的灵活性,通过视觉我们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急于辨认作品形象,并了解其中的形象空间关系,将眼中所看到的形象嵌套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形象上来,一旦成功就会暂停对于所看到事物的分析。而这幅图就证明了这一条,一旦我们认定了它是兔子,心理上就不容易做出改变,只有当我们被要求重新去寻找新的主题时,视觉心理才会做出改变这一选择的决定。根据视觉心理的这一特性,许多有趣的心理绘画、或动画被创造出来测试人的心理活动。例如,那个著名动画——旋转的,被用来测试人更习惯于运用做脑还是右脑。所以,在艺术欣赏中,由于视觉经验的多义性,视觉心理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人们由于既往接受的审美经验、社会心理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作品也许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欣赏主体的视觉心理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视觉心理完全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欣赏效果。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只有当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之时,审美才可能会产生。因而了解艺术欣赏中的视觉心理的特性,有助于引导艺术家能遵循视觉心理的规律,抓住欣赏主体的视觉心理,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推动人们将艺术欣赏由初级感受升华到心境共鸣的完成阶段,使欣赏者达到心灵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美术学;学科;结构;系统

中图分类号:J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92-01

美术学的学科结构内涵系统,由三大结构层级系统――美术本体系统、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系统和变迁边缘系统有机整合而成为一个互为联系、作用的结构整体。其实,有学者在论及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时,就已涉及了美术学的学科结构内涵要素问题。此外,也有学者在研究美术学的“宏观结构网络”时,将美术学分为了三大部分,即“历史美术学”、“技法美术学”和“系统美术学”。总之,对美术学学科结构的界论,仍是有待不断探讨研究的学术课题。

一、美术本体系统

美术本体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它是由若干反映美术学学科本质内涵的子学科构成的。易言之,美术视觉认识论、美术价值论、美术审艺论、美术观看论(包含美术视觉接受论、美术视觉阅读论)、美术文化学,是美术学学科“本体系统”的基本和核心的学科要素。虽然,有学者将“美术思维学”、“美术心理学”、“美术文化学”等划归到美术边缘性系统,但是,有不妥之处。因为美术作为独立的存在学科,一方面,它总是随时都有一个思维存在的问题、有心理活动模式的问题;另一方面,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所以,认知视点和展开依据不同,结论是有差异的。总之,美术本体系统,是美术学首要研究的系统。对其认知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美术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系统与美术变迁边缘系统的深入研究。

二、意图艺术性枧觉表现系统

美术学学科构成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系统,是指研究揭示美术如何将人们诉求之打算艺术化实现及其体系的范畴。美术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系统,由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的理论性形态和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的技术性形态所构成。美术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的理性形态,一般包括美术表现形态学、美术创造思维学、美术转换论、美术构图学。总之,对这一子学科群研究的精进度越高那么,美术的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就有可能越加多元而完满。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于意图艺术性视觉的表现传达,是有很经典的例子的。如宋代著名画家法常(?―1180,原姓薛,出家后号牧溪)的《六柿图》、南宋夏圭的视觉形象展示之“半边式”(世人称之为“夏半边”)构成模式和元代著名山水画家倪瓒(1301―1374)的“一河两岸式”构图等,都说明中国人在意图艺术性视觉表现上是很有智慧的。

正因为有人们对于意图艺术性的视觉表现、转达的关注和研究,才形成了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人们以视觉为媒介感知的知识与价值之组织系统及行为存在模式。视觉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用视觉感知和读解客观对象,并宣泄表现自我心灵的视觉实现。从认知行为角度上讲,视觉文化是一种更为普及的文化。人们只要用眼睛来感知事物、用眼睛观看来获取信息,就离不开视觉文化的支持与帮助。只是,当下对于视觉文化的普及教育广度与力度都还不够。其一,民众普遍缺乏观看意识和观看能力;其二,缺乏观看资源。人均拥有的美术馆、大剧院、博物馆、文化遗物等观看资源偏少。而且,还破坏严重。其三,视觉污染严重。不会观看和缺乏观看资源,是一样可悲的。多彩的世界,需要我们会观看,获取幸福的生活,也需要我们会观看。因此,学习视觉文化,是每个人的必需。

三、美术变迁边缘系统

美术学的美术变迁边缘系统,是指研究揭示美术在特定语境里创生充实学科及其系统的范畴。学科存在,总是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而不断演进。美术学学科系统,也有不少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而派生出来的、具有美术门类形态的新型交叉学科。

当前,在我们对美术的边缘系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都有了一定扩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知识的积累,使得美术变迁边缘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凌.美术学的重建与复兴[J].美术观察,2002(7).

[2]欧阳青.美术学,何时敲门[J].美苑,2000(1).

[3]欧阳青.美术学,何时敲门[J].书画艺术,1999(4).

[4]美术学学科话语[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1).

[5]陈池瑜.建立中国美术批评学[J].文艺研究,2003(5).

[6]陈池瑜.美术学的研究对象――兼论美术批评、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的区别与联系[J].美苑,2003(2).

[7]陈池瑜.滕固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视觉与艺术心得体会篇10

——题记

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有无,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联觉,我们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归为同构联觉。从审美统觉的角度来说,同构联觉是一种在艺术活动中以审美统觉为基本心理机能,以感情为心理动力,表现创造主体人格、心境、意绪的一种统觉性、整体性、创造性的审美力。同构联觉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联觉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敏感地把握形象的特征,领悟感觉之间的艺术联觉点,从而对艺术进行真实的描绘,创造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对于艺术接受者而言,艺术联觉能力越强,就越能在接受过程中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创造的意义,从而建构自己的艺术人格。同构联觉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转化,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一、同构联觉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作用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其主要审美特征是视觉传达的直观化、空间布局的风格化、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1.视觉传达的直观化

视觉传达的直观化,是指造型艺术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造型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具体的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直观的美感。

形体主要由线、面、体组成。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它是构成物体形状的基本因素。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意味,比如,直线显示坚硬,横线显示平实,斜线显示有力,折线显示生硬,曲线显示流畅。倘再细分,垂直线给人以高耸感、严肃感,水平线给人以稳定感、安宁感,折线则包含着骚乱感、危机感。线条的这种审美意味广泛体现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的领域,尤其在艺术创造中,它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艺术中,线条成为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朱光潜说:“建筑风格的变化是以线为中心。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哥持式’建筑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线,这是最显著的例子。”

2.空间布局的风格化

空间布局的风格化,也体现在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在建筑艺术上是指在空间表现上具有彼此不同的特性。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古典皇室建筑中讲究对称美。例如,中国故宫是典型的完全中轴对称,而西方建筑则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但在空间布局上都综合同构联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建筑师不得不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除受日照时间长短影响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学之说。从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不同时期其建筑风格的转变。之所以空间表现会出现差异性源于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当时视觉、听觉、嗅觉等因素对其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同构联觉在无形中发生着作用。

3.形式美法则的凝练化

凝聚的形式美,建筑艺术上是指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具有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可以说,形式美的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运用在各门类艺术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而这些都是同构联觉的体现。从抽象到具象,同构联觉如同经济学中“价值规律”,深入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有形和无形的魔力。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有人说“建筑是凝聚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它说明了建筑艺术中的节奏美与韵律美。美的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而是人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立体式的感受的享受。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就具有古典音乐里的那种规则式的重复,这些流动的曲线不仅功能性俱佳,观赏性也颇高。这种二次创作的美也是观赏者同构联觉的体现,是建立在共同联觉与个人联觉之上的。伟大的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共同联觉以及个人的联觉创作出来的。一座伟大的建筑,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场所,而是一种让时间静止的美的凝聚。转贴于 二、同构联觉对建筑视觉审美特征的作用

每一种感觉都有特定的感觉经验。换句话说,一种感觉经验是不能连续地转变成另一种感觉经验的。同构联觉表明,各种感觉间又会发生相互影响,当视觉出现时也同样会伴随着另一种或多种感觉而生的情况。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色觉又兼有温度感觉,如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这些颜色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寒冷,因此这些颜色被称作冷色。还有一种色觉称“光幻觉”,可伴有味、触、痛、嗅或温度觉。语色联觉是指某些词汇引起的色觉。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都是一种同构联觉。

1.色彩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无论是有色还是无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纯度和明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颜色搭配关系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2008年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设计。颜色上运用了水的蓝色,造型上结合了水分子的外部形态,整个建筑极具识别性。

色彩与形状是绘画与设计中满足视觉需要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互相补充,色彩赋予感情,形状赋予精神表现,(转第31页)(接第27页)使我们获得整体的信息,这二者的阴阳耦合也都是同构联觉的作用。好的建筑会引导人们的共同联觉,使之向设计师希望的方向想象,最终和设计师保持基本一致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如红、橙、黄等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冷色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类似于碧空和寒水。不同的颜色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是抽象的表象符号。色彩抽象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复合。表意和表象有时同时存在,色彩表象性构形和色彩情感效应,与人类内在的情感等主观经验形式和联想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以文化现象为基础,使得色彩有了某种系统价值。例如,北京香山饭店的总体布局,因考虑到饭店地处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师有意将建筑物设计得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景观,并在外立面上设计了三层玻璃窗,利用视错觉造成建筑物只有三层的高度,从心理上进一步增加了建筑的低矮感觉。它的空间布局采取中国建筑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多院相连的区分和联合方式。散发着浓郁现代民族气息的香山饭店,色彩配置运用中国传统抹灰墙面的白色、灰砖线脚为基本色调,素雅、干净、洗练,与江浙民居和园林建筑相照应。浑厚素朴的风格,朴拙单纯的传统工艺,视觉化的色彩形象,均散发出淡淡的乡土气味和思乡情结,表现了对乡土文化的深切眷恋。

2.造型对建筑视觉的影响

不同造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建筑通过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关系和艺术表现力传递建筑的情感。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造型,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给人以中国古塔的定位联想。强化造型透视的逐层急促加快的节奏伸展,增加了塔楼的固有高度感,高峻威严,挺直雄健。银色基调的塔楼与天空背景融为一体,同时红色花岗石组成的红色基调房又增加了它与大地的关系,并衬托了银色基调的塔楼。该设计舍弃了具象形式的模仿以及机械僵硬地照搬重复传统,而是以明快、醒目、凝练的抽象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塔结构和塔文化的概念。再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候机楼的外观造型,比例优美的折线形架空斜脊,同雄壮、两端向上微翘的正脊结构成屋顶形制,使得中国传统屋顶的神韵油然而生。逐层退台、升高的架空结构性语汇既符合这个建筑的构造逻辑,又自然地作为了造型的视觉元素。本土的传统建筑情感意念与现代设计审美思想,通过简约的塑型和空间序列的有机整合,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话语转化成现代感的设计语汇,保留在特定的结构之中,从而展现出华夏雄厚的建筑文化和气度非凡的精神。这些都是造型对建筑视觉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结语

同构联觉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自身无意识产生的心理联想及想象。它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它的运用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过程中,时刻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建筑艺术之美离不开同构联觉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