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十篇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十篇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0:30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1

过去三年,新能源一直是风险投资的“宠儿”,相关企业也时常受到巨额资金的眷顾。但当去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一泻千里、金融危机肆意侵袭之际,新能源一瞬间又成为受创最重的行业。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由于海外订单流失而集体陷入困顿,业内预期整个行业有提前洗牌的可能;风电行业则出现罕见的外资“集体撤退”潮,技术与资金流失严重;而生物质能源更是早早出现疲态,市场一派萧瑟。

在此情况下,当年风投的大笔投入也面临颗粒无收的窘境。这也正是为什么今天他们会如此关注奥巴马就职的原因所在。

而除了美国因素给新能源带来憧慑外,更多机遇也在萧条中萌动。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如利率降低、原材料价格下降、风投增加、美国政策。推动就业、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

种种迹象显示,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能源已不复往日的光鲜,但整个行业的涤荡或许也是下一轮发展的铺垫。对风投而言,既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更须时刻关注危中之机,以备重拾残局、东山再起。

新能源集体过冬

就像当年太阳能抢尽新能源“风头”一样,当下光伏业的困局也是整个新能源遭遇寒流的一个缩影。

早在一年多前,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就曾预言,国内光伏业到2010年会有―个比较大的洗牌过程。然而,在去年年末举行的“2008中国(无锡)光伏技术创新论坛”上,这位国内光伏业的领军人物话音陡变:“因美国金融危机的关系,光伏业‘冬天’很快就会到来!”

“光伏业的洗牌的确可能提前出现,尤其是一些中小光伏组件厂商已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魏启东表示。

李俊峰则预计,2009年我国和世界光伏发电市场虽然会仍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将大幅下降,进而转为消化近年来形成的市场泡沫。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行业重新洗牌也不无可能”。

美国著名电子业咨询机构iSuppli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受太阳能市场供过于求疑虑,今年全球太阳能市场销售额将比去年衰退将近两成。该机构资深分析师表示,刚进入产业链的中国企业,将是这波景气下滑中受创较重的厂商。

里昂证券最新报告则显示,太阳能行业是2008年表现最糟糕的行业之一,其受到的打击比其他大多数行业更严重。

在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已选择抽身而退。目前,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站上的一则挂牌信息透露,上海电气集团旗下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挂牌转上36%的股权,挂牌起拍价为13860万元。

相比之下,外资风电企业的退出似乎更坚决,也更彻底。2008年11月6日,Bp终止了与金风科技子公司北京天润公司在达贸旗的风电项目;不久,日本合资方原弘产也撤出了与湘电股份的合资项目;而航空动力2008年12月17日的公告显示,合作方德国诺德巴克一杜尔公司已撤出了项目投资公司40%的股权。

这股撤退潮直至今年仍在延续。天奇股份1月14日一纸公告称,英国瑞尔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无锡瑞尔竹风科技有限公司49.999995%股份已经以1元对价转让给了公司。

另一方面,生物质能源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去年年末的《2008年中国生物柴油行业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披露,我国生物柴油行业已有300万吨产能的利用率只有10%。与之形威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累计还有约300万吨规模的生物柴油项目正在建设中。

风投迷失方向

一位投资了国内某家拟上市光伏企业的风投人士近期告诉记者,他当初进入该企业时正是新能源投资最火爆的阶段,因此进入溢价也比较高,原本想在所投资企业上市后退出,现在看来是遥遥无期了。

他的担心正是当下众多新能源业界人士与投资方的普遍忧虑。

以国内光伏领军企业无锡尚德为例。公司2008年三季报显示,毛利率从二季度的24.1%下滑至21.6%;净收入5590万美元,环比下降21.6%。为此,公司暂停了2009年所有扩产计划,全面下调2038、2009年产量和销售收入指引。

在此期间,公司股价也大幅“跳水”,从去年年初的90多美元直落至去年12月的9美元,公司市值则从109亿美元缩水至15.4亿美元。这无疑给不少当初热捧尚德的投资者以“当头棒喝”。

而国内另一些硅料、组件厂商更在去年被迫延迟了海外上市的时间,由此令当初蜂拥而入的风投苦不堪言。

作为一家专门投资新能源业务的风司,美国旗舰投资公司可谓是当前陷身“黑洞”的风投中少数几个“幸运儿”。该公司股东大卫・白瑞曾在一次新能源产业峰会上预言,随着油价下跌,很多新能源公司会面临倒闭。这一预言如今正一一得到兑现。而他所在公司由于只对那些能够与每桶45美元以下石油价格展开竞争的新能源技术进行投资,因此能独善其身。

据他称,仅2008年夏天,美国投资者投入藻类新能源开发技术的资金就高这2亿~3亿美元,而藻类新能源只有在原油价格每桶90~120美元之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如山创投的丁世平此前对媒体表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即便是投资新能源项目,也要寻找那些能依靠自我力量实现盈利的企业,而不是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和减税来获得利润的企业。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退出,全球的资本市场都是那么差,退出渠道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就算能退出,现在的价格也是不划算的。”横店资本管理总监叶心不无忧虑地说。

双重打击考验新能源

应该承认,油价暴跌后,不少新能源产品的经济性确实遭遇严峻考验。尤其是一些新能源品种必须在油价高于80美元甚至100美元以上才有实际推广价值,而目前,国际油价仅在40美元左右徘徊。

但相比之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才是给新能源行业带来的致命一击。

其中,第一重打击就是需求萎缩带来的产能过剩。英国新能源财经(newenergyFinance)分析师吴晓钰表示,最乐观估计2009年太阳能市场能吸收7Gw的组件,但供给方面,即便按照比较悲观的假设,就是所有厂家都停止扩产,计划的和在建的都停下来,仅现有产能在2009年的供给也将超过9Gw。

“而且我们看到,最近还有很多国

内外厂商仍在宣布大规模扩产计划,因此供过于求不是可能,是肯定。”她认为,供过于求的最直接结果是组件价格大幅下降,一些现金流紧张的中小厂家可能面临破产。而这早在去年9月底已初见端倪。

iSuppli报告则显示,203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安装数量达到3.8Gw(10亿瓦),但2009年因大环境景气下滑,安装数量只会增长9.6%,达到4.2Gw,而市场供给量却由去年的7.7Gw增加62%至11.1Gw。

同时,信贷紧缩令新能源企业的融资瓶颈尽显无遗。美国高盛银行负责全球投资研究的副总裁迈克尔・摩根最近指出,“毫无疑问,信贷危机会对可再生能源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我认为会是有史以来最坏的一次。”

李俊峰同样表示,金融危机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融资困难上,其中,遭受冲击最大的可能是光伏企业。与年初相比,在美国上市光伏企业的市值下降幅度均在80%以上,进一步融资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赛维LDK总裁佟兴雪此前在深圳“高交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透露,国内已有80%的光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有的企业已在压产保利润,有的已关门停工。

信贷紧缩同样也是外资风电企业退出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增值税今年起进行了重大改革,外资原先享有的优惠不复存在,这也促使他们萌生去意。

另一方面,对光伏企业来说,更直接的冲击则来自汇兑。由于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6跌至1.2,大量以欧元结算的光伏企业仅在汇兑一项就损失惨重。上海一家太阳能企业老总此前告诉记者,“经济危机给太阳能公司带来的最严峻问题就是汇兑损失。由于光伏企业的终端市场大部分在欧洲,产品销售以欧元结算。随着当前欧元大幅贬值,反映在国内光伏企业的汇兑损失就十分惊人。”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市场本身的不成熟也给行业发展埋下隐患。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李华林担忧,风电行业难以达到盈利预期以致外资抽逃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国有垄断加剧所致。“跟几年前相比,中国风电投资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是提高了,相反是降低了,特别是风电场建设方面,以前还有民营资本介入,现在完全是国有资本在做。”

寻找“诺亚方舟”

在谈及未来两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前景时,李俊蜂表示,2009―201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喜忧参半,但总体上金融危机对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影响有限。

“从世界来看,各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没有大幅度调整,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增长趋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据李俊峰介绍,从国内来看,中国政府进一步规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发改委价格司核准了10多个省区、70多个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提高了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规划了6个千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并准备启动大型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特许权招标。这些都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江西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则在接受采访时乐观看待光伏行业当前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光伏行业在未来将会比半导体行业大得多,半导体行业有多少企业在做?光伏行业又有多少?”

“我们之前预期2015年使光伏发电1元/度,现在看来,可能会提前两、三年实现,因为原料成本快速下降,使光伏制造成本下降速度超过预期。而光伏发电成本降到1元/度哪怕是1.5元/度是个什么概念呢?”据彭小峰介绍,2007年年底,欧洲一些国家的电价,如意大利、丹麦的电价就分别达到0.234和0.245欧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元。因此,当光伏发电成本降到1元/度即使是1.5元/度,加上环保和电价不断上涨等因素考虑,就可以与常规能源竞争。

他表示,一旦光伏发电的成本可以与常规能源竞争,甚至只需要比风能更低,那么国内市场就会大规模启动,更不要说一直以来对光伏发电进行扶持的海外市场。

目前国内几家主要的光伏企业已制定了到2012年光伏发电1元/度的项目方案,并开始向上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理事长石定寰去年12月6日在2008深圳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投资国际研讨会上透露,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研究光伏发电政策扶持与补贴措施,通过招标办法,按照大约4元左右电价来收购。

吴晓钰则预计今年组件价格将可能跌到每瓦2.4美元。“这对太阳能终端市场是利好,因为意味着安装成本大大降低,可能会刺激一些新兴市场的发展。”

尽管如此,当前国内众多光伏企业遭遇的阵痛却又如何化解?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重组、并购将会成为光伏业“洗牌”的“主旋律”。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2

除上述中概光伏股之外,a股光伏企业也惨不忍睹。主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及组件的拓日新能(002218)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160.67%,净亏损3942万元;此外,包括向日葵(300111)、华东科技(000727)等在内的诸多光伏概念企业前三季度业绩也是纷纷下挫。

不可否认,光伏行业已经彻底进入了寒冬,只不过这个冬天来得有点早,更为可怕的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冬天将要持续多久。

行业巨头带头亏损

“亏损”已然成为光伏行业关键词,不管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还是在a股上市的光伏企业,又或者是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均难逃亏损或下滑的命运。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对应的是,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得不成人形。

尚德电力今年第二季度亏损2.60亿美元,第三季度亏损1.16亿美元,亏损幅度较往年有上升趋势。二级市场上,自2008年以来,尚德电力股价从峰值近90美元一路跌至目前的2.25美元,最高跌幅约为97%。雪上加霜的是,尚德电力近来一度传出“裁员+破产”的传闻,让公司游走在风口浪尖。

2007年登陆纽交所的江西赛维LDK,拥有2.19万余员工和1.5万吨的多晶硅产能,今年第三季度大幅亏损1.15亿美元,股价也从2007年下半年的峰值近70美元降至目前的3.39美元,跌幅超过95%。同样,河北晶澳太阳能今年三季度也亏损0.59亿美元,股价同样跌去90%以上。

长城证券研报指出,在美上市的11家光伏公司中,仅重庆大全新能源和江西晶科能源实现盈利,其中,晶科新能源依靠衍生品收益才暂免亏损。

a股光伏概念企业同样是哀鸿遍野,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拓日新能。拓日新能自2010年呈现盈利拐点以来,今年业绩惨不忍睹。公司上半年尚且盈利822.13万元,同比下降77.40%;而第三季度则巨亏4764万元,导致前三季度亏损3942万元,同比大幅下滑160.67%。此外,拓日新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及组件产品上半年的毛利率仅为6.11%,去年全年则高达35.09%。

刚刚上市的亚玛顿也同样难逃厄运。亚玛顿主营光伏镀膜玻璃,前两年业绩同比增速分别为1230.80%、173.85%,但是今年却明显跛足,前三季度净利增速仅为0.90%,“天花板效应”已然出现。而在二级市场上,亚玛顿遭到了投资者的坚决抛弃,上市次日即跌破发行价,至今仍未回到发行价。需要指出的是,尚德电力正是亚玛顿的最大客户,尚德电力尚且自顾不暇,亚玛顿更是前途未卜。

三大利空压垮光伏产业

一年前,光伏行业是另外一种景象,各地纷纷掀起光伏潮,光伏概念一时间成为香饽饽。但仅仅过了一年,光伏行业却冰天雪地,俨然成了烫手的山芋,这又是为什么?

原因似乎并不难找到,国内光伏行业所表现出来的冒进、功利是最本质的原因。依然以亚玛顿为例,本刊曾连续报道亚玛顿所面临的产能危机,《亚玛顿:豪赌过剩产业机构拒绝申购》一文曾指出,由于光伏产业政策被过分解读,国内纷纷大干快上,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由此导致市场需求和产品价格不断跳水,进而倒逼企业陷入开工不足、毛利率下降的旋窝。纵然光伏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近两年的盲目投入无疑已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透支效应。

可悲的是,在国内企业纷纷涉足光伏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光伏应用市场不在国内,而在欧美。拓日新能资料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90.09%的营业收入来自于国外;向日葵则有高达99.51%的营业收入源自出口;尚德电力、江西赛维LDK均是如此。尽管发改委等部委不断推出新能源政策,但国内市场扩容速度一直较低,由此造成光伏企业的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一旦欧美政策发生变动,国内光伏企业将集体崩溃,事实也正好如此。

今年10月31日,英国决定对自12月12日开始安装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贴至少下调51.5%;德国也将从明年1月1日起将光伏上网电价补贴再次削减15%。欧洲历来是国内光伏企业的主战场,欧洲政府对光伏的持续补贴正是当地光伏市场火热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是现在这种驱动因素明显减弱,与欧洲形成呼应的是美国。

美国针对于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刺痛了光伏企业的神经,虽然至今尚未正式立案,但这只是迟早的事。目前,中国商务部亦对美国的上述行为作出了回应,决定对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

但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即便商务部的贸易调查获得实质性进展,也不会改变国内光伏行业惨淡的现状。长城证券援引北美可再生能源分析机构ClearSky的报告指出,美国光伏装机量增长率仅为七个百分点,最高装机容量只能达到1628mw,而目前组件价格不断下滑,由此造成美国2012年光伏市场的市值或将等同于今年,甚至是低于今年的水平。

因此尚德电力等企业将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美国“双反”告吹,美国低迷的光伏市场也不能拯救中国光伏企业;而一旦“双反”正式立案,尚德电力等将雪上加霜,并且不排除欧洲将仿效美国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不对等的博弈。

行业洗牌势难避免

作为行业龙头,尚德电力尚且无法抵御行业景气度下行带来的压力,众多中小企业更是无法避免灾祸。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纷纷抱团应对美国“双反”,也不失为是一种危机处理方式,但抱团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尚未解决行业的根本问题。分析人士指出,光伏领域鱼龙混杂,虽然不乏尚德电力之类的巨头企业,但行业竞争仍是无序局面,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光伏行业未来势必会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整合。不过由于国内光伏行业活动此起彼伏,导致产能过剩局面提前发生,客观上为行业洗牌制造了条件。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最关键的发展思路就是尽快从产能大战中解放出来,尽可能顺应行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产能规划,今年全年的悲惨局面足可作为行业的教训。对政策的透支解读必然造成短视,而产能结构的不尽合理也是毒瘤之一。预计不久后,新一轮的产业政策《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正式出台,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内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有望上调至15Gw,其中光伏发电目标为14Gw,相当于2010年全球的光伏装机容量。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3

晶科能源成为了少数盈利的光伏企业之一。近日,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对记者表示:“2012年依然会很困难,我们现在的大方向有了,但是每天依然是如履薄冰。”从晶科能源身上,我们将看到:在目前大环境的影响下,整个光伏行业已走入“拐角”,开始从欧美市场转为亚非拉市场。并且,光伏行业此前的B2B模式正在严寒之下,开始涉足B2C领域。

哀鸿遍野的光伏行业

截至目前,已2011年年报的光伏太阳能公司共有3家,无一例外,三份亏损的财务报表开始为去年光伏行业的总体面貌打分。向日葵(300111)盈利下降九成,超日太阳(002506)盈利下降35%-65%,拓日新能(002218)则亏损9000万元。

其余的光伏概念股的境况,我们只能从三季报中窥见一二。据现已披露的24家国内上市光伏概念股三季报显示:业绩同比下滑的有8家,环比下滑的多达16家。同时,去年一年,光伏企业集聚地江浙地区则有超过50家企业关闭。另据赛迪光伏产业研究所数据,2011年已有20%的光伏企业完全停产,30%的企业陷入半停产。

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对于那些更为接近漩涡中心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国内光伏企业而言,更是亏损过大。据目前光伏产业四大巨头2011年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四大公司一共亏损金额2.9亿美元。而在去年年底,因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中国科技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同样命运的,还有中电光伏。

动辄几十倍的股价蒸发,令光伏成为中国概念股中最饱受诟病的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过去的6个月中,共11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公司CFo选择了出走。当一个企业最精通财务的人都选择了离开,那么此时所有的矛头指向的只有一个问题:光伏行业,是否已经失去了融资能力?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据一位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预估:一年多光伏总装机量仅为24Gw,但目前仅中国市场在建的光伏产能就高达50Gw甚至更高。在产能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欧债危机的大面积扩散,更加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欧洲市场的总量在今年一定会下来的,欧洲危机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欧洲同事带来的信息很悲观,但基于这个行业比常规电要贵5-6倍,如果要让普通人使用,那么只能是财政补贴作为支撑。”钱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然而正是如此强烈的依赖性,使得光伏行业一旦遇上了政策的礁石,那么后果则苦不堪言。据国际光伏产业研究机构Solarbuzz统计:2011年上半年,欧洲光伏装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捷克政府也纷纷在去年采取了各种不同的限制政策。

欧洲市场,一向是全球光伏市场的重要阵地,光伏装机量占据全球的70%以上,而中国市场目前据业内估测占据的是全球市场80%的生产份额,其中95%用于出口,欧洲市场占比达75%。已在去年被各国政府政策打击得有些疲惫的国内光伏行业尚未缓过劲来,今年2月,德国政府宣布将大幅削减光伏补贴。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的一刀。

寻求转身

“在2009年,光伏一下成为了最大的热点,热钱纷纷涌入,但在当时晶科认为当所有热钱都滚入后,这个市场定是要往下走的,因此我们并未盲目扩张产能。对于光伏而言,产能达到是很容易的,但问题是大规模无序的扩张,供给上来,需求却下降,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寒冬。”钱晶对时代周报记者称。

晶科能源选择的是体育营销。2012年2月2日,晶科能源宣布正式成为西班牙瓦伦西亚俱乐部的主要赞助商,“晶科能源”四个字也首次出现在瓦伦西亚的球衣上。

2月29日,晶科能源与德国国家足球队正式签订三年的合约,此后,晶科能源的广告则将会出现在2012年的欧洲杯热身赛以及德国国家队所有主场赛事的宣传载体上。事实上,在2011年,英利、阿特斯等光伏行业也纷纷涉足体育赛事广告宣传。

“体育赛事覆盖率比较广,光伏企业目前市场还是以欧美为主,而体育赛事是全球性的运动,是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方式。光伏企业大家共识都是要向B2C市场走,体育赛事是个很好的方式。”钱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这背后,则是光伏行业对用户的主动出击,则由此前的对大型电站转为了对用户,即B2B向B2C模式转变。以太阳能使用大国德国为例,在德国政府2011年曾尝试下调电价来控制光伏行业时,德国民众还是每户多支付了130欧元力挺绿色电力。

因而在欧洲,因为户用系统逐渐受追捧,光伏产业正在由传统的B2B模式转为B2C模式。而光伏企业的“体育赞助营销”也显示出光伏行业B2C模式的趋向性。

“光伏企业在今年都致力于走B2C模式,这个转变应该是从1年前欧美补贴政策变动后开始的,我们认为C市场兴起后是非常可怕的,当然光伏行业不可能直接卖给个人,但是我们希望能感染民众,用C的力量图反向拉动B2B的增长。”钱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对于现已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国内各大光伏企业正欲通过B2C模式间接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但在目前欧债危机的现状下,在外“闯荡”多年的光伏企业,也开始“回家”了。

“2012年光伏市场的世界格局将发生一个巨大的拐角,此前都是以欧美为主,占据了整个市场70%以上的份额,但目前欧洲市场已经萎缩了,能保住就很不错了,但是亚非拉市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也开始对光伏领域产生了兴趣,这将是我们今年的发展战略之一。”钱晶对时代周报记者称。

业内的共识是:德国是曾经太阳能的最大市场,未来则得看中国市场。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希望未来4年能增加太阳能发电量。中国的太阳能安装量在2011年为2-3兆瓦。因而部分分析师看好2012年有希望成长1倍左右。

“中国市场一定会增长,我们估计今年比去年翻倍。接下来就是印度市场,它有需求,光照那么好,现在就看融资能否顺利,顺利的话这块市场是非常大的。我们估计拐角一出来,可能要占据30%-40%的市场份额,比重将发生转变。”钱晶表示。

以上的种种行为,我们都可以视为是光伏行业“自救”的种种尝试。然而据中国有色工业协会硅分会最新报告预测: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2012年装机量可能出现倒退;201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约为28Gw,除去7Gw库存,2012年的实际装机需求仅21Gw。这意味着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将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4

事实上,自2011年以来受行业不景气及ipo暂停影响,先后有8家光伏企业选择终止上市。不过,“新兵”中来光伏(全称“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却选择了逆势闯关:4月21日,中来光伏出现在证监会ipo预披名单之中;紧随其后,福斯特(全称“杭州福斯特光伏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在5月4日预披露。

招股书显示,中来光伏本次ipo拟募集不超过3200万股,募资约3.92亿元用于两个年产值分别为1200万平米、1600万平米的涂覆型太阳能电池背膜扩建项目及一个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研发中心新建项目。

亚洲新引擎?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光伏出口总额同比减少了18%,约为123亿美元。其中,出口至亚洲市场的金额为55亿美元,占比44.8%,比2012年上升124.3%。传统第一大出口地区欧洲则从原来的65%上下降至37%左右,北美约占15%左右,澳大利亚约占5%。

毋庸置疑,亚洲已成为中国光伏第一大市场。《融资中国》记者调查发现,光伏出口市场格局变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日本和印度。其中,日本在经历了2011年地震和海啸后关闭了部分核设施并引发了电力短缺后,一直积极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并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电价补贴政策以刺激太阳能需求的增长。其实施的积极政策与欧洲欠缺吸引力的举措形成鲜明对照。这也将日本推上了全球太阳能市场第二的宝座。

印度政府提高太阳能发电比重,追求更加充裕、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格局,该国太阳能发电在2012年和2013年猛增。2013年,印度成为中国在亚洲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厂商的出口金额同比上升175.2%,达到5.7亿美元。

亚洲市场的增长使中国太阳能设备厂商重新开动了产能扩张的引擎。然而,在新兴市场突然发力的背后却蕴藏着后劲不足的隐患。尽管新兴市场开拓顺利,有业内人士担心,当前国内光伏企业们微利扩张的方式存在极大风险。

来自SneC第八届(2014)国际太阳能光伏展一组数据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2013年,我国有出口光伏产品记录的企业420家,而今年1-2月这一数据已经缩水至261家。

?“巨头”的挤压

据《融资中国》记者了解,中来光伏的前身为成立于2008年3月7日的苏州中来太阳能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可谓光伏领域的“新兵”。2011年6月9日,中来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中来光伏租借中法水务的一个车间进行塑料软膜分切,2009年3又租借江苏力宝建材的车间进行年产太阳能电池背膜500万平方米项目(一期250万平方米)的建设,几番动荡后在常熟市沙家浜镇常昆工业园落户。

太阳能电池背膜是一种位于太阳能电组件背面的光伏封装材料,在户外恶劣环境下保护太阳能电池组件抵抗光湿热等对电池组件的侵蚀。现阶段,太阳能电池组件主要原材料除背膜外均已实现国产化。而背膜的主流产品――复膜型背膜所需的高品质胶粘剂技术被欧美日等过少数企业垄断,导致国内复膜型背膜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且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中来光伏走了一条创新之路,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涂覆型背膜。目前,中来光伏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电池背膜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涂覆型背膜(中等表面能四氟型太阳电池背膜)。经国家相关部门鉴定,确认该产品在粘接性、耐候性、阻隔性、电气绝缘性等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中来光伏太阳能电池背膜的产量和销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05.18%和109.60%。尽管如此,涂覆型背膜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仅为6%至7%,较之复膜型背膜,数量级品牌认可度均明显弱势。

招股书显示,中来光伏共拥有已获授权的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同时,该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同时通过德国、美国和日本相关机构太阳能背膜认证的企业。

中来光伏的的上市之路始于2011年初――距其成立仅3年时间。其发展之快,由此亦可见一斑。

中来光伏在业绩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应收账款也一路飙升。2012年度,中来光伏的应收账款由2011年的2958万元增加到9169万元,增加210%;2013年应收账款增加不大,但应收票据由2012年的895万元增加至8069万元。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来光伏80%左右的业务来自前5大客户,而他们都是光伏“巨头”,某种程度上只能忍受延期付款。显然,作为在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总成本中占比较小的配套厂商(背膜产品占整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成本只有3%~5%),中来光伏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并非高高在上。

报告期内中来光伏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分别是84.20%、82.26%和77.34%。其中,中来光伏对韩华新能源的销售收入占当期营收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1.66%、48.86%和33.98%。值得一提的是,受行业经营环境不利变化的影响,韩华新能源2012年度、2013年度出现较大亏损,其净利润分别为-15.63亿元和-8.74亿元。中来光伏方面坦承,如果其主要客户经营等发生不良变化或合作关系生变,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较大影响”。

采购方面,中来光伏的主要供应商有东材科技、南洋科技、杜邦鸿基、佛山多能、裕兴科技等公司。2011年至2013年,中来光伏对前五名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3.55%、75.25%和73.64%,供应商集中度较高。供应商集中度较高容易引发一系列风险,如果中来光伏主要供应商无法继续为公司供货,公司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及时进行生产,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5

8月28日,国家工信部起草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表示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光伏企业必须具有产品独立生产、供应和售后服务能力,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

《意见稿》笔迹未干,8月30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紧接着《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则明确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额度在0.42元/千瓦时,地面电站根据所在区域不同,电价分为0.9元/千瓦时、0.95元/千瓦时和1元/千瓦时三档。

据本刊记者了解,《意见稿》进一步严格了光伏企业的准入门槛。相较于2010年12月出台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更加细致全面。而发改委《通知》中0.42元/千瓦时的补助标准,相比3月征求意见稿中的0.35元/千瓦时,提升了20%;区域标杆电价中最低一档的0.9元/千瓦时也比征求意见稿中的0.75元/千瓦时提升20%。

针对上述两项连续性政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意见稿》的出台将有利于大型优质光伏企业的生存,将加速小型制造工厂的淘汰,可以避免光伏产能的无序扩张。而《通知》中的补贴提升旨在刺激国内光伏市场的潜在需求,消耗过剩产能。

光伏制造门槛提高

光伏业的产能过剩沉疴已久,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于中国光伏在发展之初盲目的狂飙突进。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数量由不足100家增长至500多家,三年增长近5倍。而2012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的22吉瓦中,中国光伏组件的产量就占到了六成以上。中国光伏产能臃肿,让国家层面不得不通过行政手段引导光伏业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现下,虽然工信部的《意见稿》尚在意见征集阶段,业界却认为其整顿国内光伏产能乱局的决心已然。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it时代周刊》:“中国光伏现在所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先前的光伏制造准入门槛太低。而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他还表示,《意见稿》在促进光伏企业的技术水平升级的同时,也将加强光伏企业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的意识。而后者在光伏“后价格战”时代的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意见稿》的出台,有助于将之前的规模效益转变为技术效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他认为,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将加快光伏制造行业的调整步伐,抑制行业的产能过剩。不过,孟宪淦同时认为《意见稿》中对光伏制造企业应具备条件太过苛刻,有待商榷。“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行业龙头企业每年的技术研发费用能达到上述标准。”孟宪淦说。

而对于工信部出台如此严苛的《意见稿》,万博资讯产业研究院首席分析师曾海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中国光伏单纯靠价格优势的外延式扩张已经走到尽头。工信部出台的《意见稿》,在提高光伏准入门槛来限制新产能输出的同时,也向外界释放出了政府对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不过,曾海伟也认为行政手段只能抑制增量,无法消纳存量。若没有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光伏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未来两年内难以有效缓解。

行业回暖

中欧光伏谈判之后中国光伏可谓利好连连,此次发改委《通知》中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0.42元/千瓦时的补贴,更是直接让光伏业内人士感觉到了国内光伏市场的一丝暖意。据了解,目前全国光伏电价大概在每度1元左右,火电价格在0.4元至0.5元之间。经过补贴后,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势必将有较大提升。

目前,光伏发电主要分为集中式发电和分布式发电两种,后者占全球光伏累计总装机容量的68.9%,被视为光伏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其中美国、德国的分布式发电占到其本国光伏装机总量的八成以上,日本更是高达九成。

德国拜尔光热发电公司董事长王学军告诉本刊记者,此前国内补贴政策一直不明确,分布式发电在中国的发展比较缓慢。现在发改委给出0.42元/千瓦时的补贴,相对于今年3月份的征求意见稿中的0.35元/千瓦时的补贴标准已经提高了20%,超出了市场预期。还有业内人士预测称,盈利加速将使电站的建设速度加快,出现电站抢装的热潮。预计2013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可达8.5Gw,较2012年的4.5Gw增长88%,到2014年光伏装机容量或达10Gw以上。而这或将成为刺激内需消耗先前过剩产能的强大引擎。

“这个政策对光伏企业来说肯定是利好。”王学军表示,中国光伏一直受制于人的原因在于对国外市场的严重依赖,如今政府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进行补贴,意味着中国光伏的内需市场将被打开。他还算了这样一本光伏账:现在标杆上网电价和电价补贴标准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如果以上海地区为例,按当地的工业用电电费计算,一套20千瓦的系统,以0.42元/千瓦时的分布式电价补贴,约5.5-6年能收回投资成本,而剩下的十多年,都将是纯收益阶段,而这还是在未来常规电费不涨的前提下。如此巨大的利好空间在没有行政补贴刺激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虽然就目前来看,电价补贴还有诸多细节问题有待落实,不过,还在酝酿中的光伏电价补贴政策,已经让经历寒冬的企业憧憬中国光伏回暖的春天。

多晶硅市场寒意未散

就在下游光伏企业憧憬着即将回暖的产业春天时,同气连枝的上游多晶硅原料市场却仍处严冬。

据多晶硅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多晶硅产业已经陷入大规模停产的境地。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为43家,现仅剩6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中又有多数企业开工率不足20%。

8月26日,国内多晶硅行业生产企业天威保变2013年中报。公司上半年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出现10.98亿元亏损,与去年同期-3.44亿元的净利润相比,亏损面进一步扩大。据了解,天威保变目前在国内多晶硅生产商中排名第三,当属行业龙头。而此次中报业绩继续报亏,不禁让业内人士感慨:这与光伏电池、组件等下游制造业企业上半年业绩纷纷报喜的局面格格不入。

光伏上下游市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早就在林伯强的意料之中。他向《it时代周刊》指出,中国光伏下游市场的利好,消耗的是市场上积压下来的剩余产能。在剩余产能消耗殆尽之前,上游的多晶硅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不会有太大改变。

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分析师马海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表示,造成中国多晶硅市场惨淡的元凶来自于“海外倾销”。据他透露,海外市场销往中国的多晶硅价格在20美元/千克,中国本土多晶硅的平均价格在25美元/千克。“外国多晶硅生产商以低于其产品成本的价格向中国倾销,是为了扼杀年轻的中国多晶硅产业,抢占中国市场份额。”马海天说。

马海天还指出,目前少数像江苏中能硅业这样的业内龙头企业为了跟国外多晶硅制造商保持同一水平的竞争力,也不得不拉低价格折本肉搏。而在他看来多晶硅龙头企业坚持的意义就是其本身的存在。“要是有一天中国多晶硅企业都倒下了,中国光伏势必会成为另一个中国钢铁行业。”马海天不无担心地说。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6

当2010年的世界杯赛场上第一次出现汉字广告――“中国英利”时,无数中国人惊诧不已。电视机前的中国观众纷纷从紧张的球赛中转过头来相互打听:“中国英利是干什么的?”“不知道,没听说过。”

这个让大多数国人都很陌生的企业,是第一次获得世界杯足球赛全球赞助权的中国企业,是一家绿色能源公司。

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英利)去年亏损4.6亿元,今年却仍孤注一掷2亿元搞赞助;依托传统的商用业务,却跑到世界杯赛场上“赚眼球”;关注度飙升,但关注者大多却不是目标客户,花费巨资却只是为了“听一下响声而已”;整体技术落后,依靠政府扶持,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身处欧洲光伏政策趋紧的阴霾,却把85%以上的宝押在欧洲市场……

烧错了香

英利宣传部郜国强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说:“赞助世界杯后英利网站的访问数量明显上升,且92%的访问是新用户。”郜国强还表示:“足球是世界第一大体育运动,足球强队又大部分集中在欧洲,而欧洲是我们产品的主要市场,因此关注世界杯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我们的客户。”

某体育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世界杯的受众大多都是普通观众,因而赞助商也大都是麦当劳、百威啤酒、可口可乐等快速消费品品牌。而传统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典型的商务业务,对于英利来说,到世界杯上做广告有些南辕北辙。

英利副总裁刘耀诚却表示,英利此次在世界杯上的品牌推广,能吸引到三类人关注便知足了。一类是球迷,他们能“模糊记起有‘YingLi’这么一个发音,或者这两个汉字”。另一类是“想知道公司的人,他们愿意上网查询看看英利是干什么的”;第三类是“业内人士,他们会通过世界杯对英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一位张姓经理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不见真佛不烧香,英利显然是找错了佛,烧错了香。”对于普通关注者来说,英利大手笔抛出的雪花银除了混个脸熟,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营销成功”实堪忧

去年,外资家具巨头迪高乐因资金链断裂倒闭,美国第三大报业集团麦克拉奇报业公司因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此外德隆集团,三九集团的轰然倒塌。都有一个共同原因――资金链断裂。

中国太阳能网工作人员陈震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多晶硅价格下降的双重影响,多数光伏企业近两年的资金周转都遇到了困难。

2009年英利财务报表显示的亏损达4.6亿元,而业内人士根据英利广告出现的时间和频率推算出英利砸向世界杯的金额约为2亿元。即便英利可以通过上市融资,可在亏损4.6亿元的情况下又拿出2亿元赞助世界杯,是非常危险的。

世界杯过后,英利上下众口一词:“赞助世界杯的收益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然而,反观历年来借体育赛事打营销牌的企业,如海王牛初乳、奥克斯、天山雪牛奶等,虽然在比赛时赚足了眼球,但赛后并没有一步登天,获得可观收益。

另外,在2002年世界杯上出尽风头的健力宝,虽然借着央视直播世界杯的广告契机喊出了“第五季”的口号,但这个“第五季”很快就随着世界杯结束了。为了延续“第五季”,健力宝又改走时尚路线,让消费者对“第五季”的定位摸不着头脑从而影响销量。这种缺乏战略性思考的营销不仅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企业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品牌推广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赞助南非世界杯就像往大河里投了粒石子儿,听一下响声而已。”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如是说。

以往的经验充分证明,花巨资赞助国际体育赛事的企业,得到的回报大多只是“听一下响声”而已。企图借世界杯保持长期的关注度是不现实的,营销效果的最佳时期是在赛事前后。真正借世界杯等国际体育赛事达到一举成名赚得钵满盆满的企业也只是少数。

据悉,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得到回报的赞助商只占所有赞助商的25%,其余的企业有的辉煌一时,有的则彻底淹没在商业竞争的大潮中。如果仅仅把赞助一次世界杯当做提高知名度的敲门砖,那么说英利“实现了成功营销”是不是为时尚早?

最后一根稻草

陈震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目前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多集中于世界产业链的加工层面,技术、设备基本均来自国外。我国现在生产硅片用的硅原料相当大一部分依赖进口,内生缺口巨大。多晶硅生产技术一直被美国等国家垄断,因此国内多晶硅原料只能受制于国外供应商。此外,我国在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方面也比较落后,光伏的关键设备和配套材料基本全部依赖进口。

英利财务总监李宗炜坦言:“未来光伏组件的竞争话语权在于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太阳能企业要想跻身国际强企,必须解决此类技术、设备问题,否则很难做到长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还是靠政策扶持,中国电子值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高宏玲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介绍说;“我国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方法》和《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等光伏产业的政策,来推动其在国内的发展应用。”然而,尚不能独立行走的光伏产业一旦离开政府的大手支撑,还能走多远?

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大背景下,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利润率必然下降。郜国强告诉记者:“人民币升值,这是让所有倚重海外市场的企业头疼的问题。”英利的主要销售额来自欧洲,在国内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英利的收入下降,因为英利销售所得到的欧元只能兑换更少的人民币。

此外,通过研发提高生产效率也能增加英利的利润率,但这需要付出成本。对先已亏损后又投巨资赞助世界杯,钱袋渐瘪、利润又面临下降的英利来说,无异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如果说英利赞助世界杯还有一点靠谱的话,那是因为世界杯上的欧洲球队和欧洲观众不在少数,而英利有庞大的欧洲市场,也总算跟自己的财神爷打了个照面,可这恰恰又是英利的一处要害。《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从DisplaySearch获悉,欧洲几个主要光伏市场可能削减补贴政策,未来欧洲光伏政策趋向缩紧,阴影笼罩整个光伏产业。各地区政府采取紧缩补贴政策以降低财政负担,这将会持续造成市场价格压力,因此2010年太阳能产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7

11月12日,江苏省有关领导在南京召集包括无锡尚德(nYSe:Stp)、常州天合光能(nYSe:tSL)在内的13家主要光伏企业负责人,磋商讨论目前光伏组件企业面临的形势以及解决办法。与会人士称,会议的主题是“抱团取暖、共度时艰”,政府方面的关键诉求则是“希望企业不要裁员”。

从去年开始,全球前两大光伏安装国德国和西班牙先后降低太阳能电价补贴力度,德国的光伏上网电价每年以超过5%的幅度下调,西班牙削减的太阳能上网电价幅度更高达45%,这导致市场需求急剧变冷,进而导致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

今年二季度,中国光伏行业领军者尚德电力、赛维LDK(nYSe:LDK)、中电光伏(naSDaQ:CSUn)、韩华新能源(naSDaQ:HSoL)均出现较大亏损,其他公司也徘徊在亏损边缘或只是略有赢利,中小光伏设备制造企业更是在库存积压、亏损严重的情况下选择低价抛货跑路,进一步激化了本就激烈的价格战。

与之相应,11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股价较一年前缩水七成以上。(见表1)

这一轮寒潮其实在行业人士意料之中,和行业外的评论不同,多数业内人士认为造成具体企业困局的主因来自企业内部,而非外部环境的改变。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光伏企业不足100家,目前却多达580余家,而在2009年,中国企业的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就已占据全球总产能的25%、65%、51%和61%。

光伏系统开发商和独立电力运营商天华阳光董事长苏维利对《财经》记者说,此次设备制造加工商的亏损主要源于产能扩张速度高于市场扩张速度,“中国有3万兆瓦的产能,欧美总共才1.7万兆瓦的市场,政府补贴又逐年下降,不滞销才怪”。

整个光伏行业的不景气,招致流言四起,而最耸人听闻的流言,就是领头羊无锡尚德即将破产。

困境

流言并非全无凭据。

2011年二季报,尚德多项财务指标亮起红灯。首先是资金链绷紧:短期借款16.66亿美元,公司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6.48亿美元,二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只有190万美元,一季度则为负的1.402亿美元。

其次是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二季报显示,尚德的债务总额达37.73亿美元,仅次于赛维LDK,行业中排名第二。

第三是高额亏损,今年上半年尚德净亏损2.59亿美元,与美国硅片供应商memC公司终止供货协议是亏损的重要原因。公告显示,尚德需为此支付2.12亿美元。2006年硅料价格高企之际,尚德以低于当时市场价一半的价格(40美元/片)与memC签订了长达十年的硅片供应协议,但今年硅料跌至3美元/片,尚德不堪重负,割肉斩仓。(见表2)

施正荣认为,目前公司应收账款较多且账期较长,是造成资金链紧张的主要原因。由于一些欧洲国家政策变化,组件销售大多集中在季末,因此应收账款到位时间会顺延至下季,使得应收账款数额上升,账面现金减少。

二季报显示,目前尚德的应收账款周期为86天,较一季度上升19天,在行业中处于高位。

施正荣承认尚德目前的债务水平有些偏高,但公司正在积极应对,通过将短贷转为长贷和削减运营费用,缩短应收账款周期的方法来腾出现金来偿还部分贷款,缓解债务压力。

接近施正荣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因为尚德股价低迷,公司从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融资已经很难了”,于是,取得中资银行的贷款非常关键。

《财经》记者获悉,无锡市政府已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帮助尚德渡过难关。但施正荣对此予以否认,称目前没有必要寻求政府帮助。

相较这些屡被诟病的财务指标,施正荣更在乎创业高管的连续出走。

“他平时待人很温和,但骨子里又很执拗,对身边人在公司情况不好时离开表现得比较情绪化,认为是背叛。”一位已经离职的尚德高管告诉《财经》记者。

从CFo张怡到高级副总裁蔡世俊,再到跟随他多年的副总裁邵华千,这三位伴随施正荣创业的老员工在今年陆续离去,让施正荣颇为尴尬。

据几位离职的高管透露,管理层对用人和扩张上的分歧已比较公开化。不止一个老同事对他过快扩张导致负债率高企提出异议。

这些离职高管透露,施正荣更倾向于任用听话的人。去年8月份他任命了一批CXo,但次年又把他们降为Vp(副总裁)。

历程

另一个不能让施正荣释怀的质疑是:尚德发展壮大主要靠资本运作和政府关系,技术的重要性反而退居其次。

这与尚德起家之本似有背离。创业伊始,施正荣就顶着科学家光环,这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的得意门生,拥有太多让资本市场心动的故事,这是尚德作为中国光伏企业率先登陆美国股市的重要原因。

“一个年轻人,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带着十几项专利和40万美元,再没有别的了。”一位参与无锡新区建设近十年,亲眼见证尚德成长的官员回忆第一次见到施正荣的情景。

2001年,38岁的施正荣结束20年的海外学术生涯回国创业。最初,他希望回到家乡扬中市,但未有结果,而后又辗转接洽了杭州、大连等多个沿海开放城市,亦未有下文。

几经曲折,施正荣那份长达250页的材料被无锡市相关负责人看到,并给予如下评价:“施博士海归背景,业务扎实,有详细的创业想法和规划,非常契合无锡当时的人才政策。”

彼时,无锡正着力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出了极富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这与当时江苏省委对海外人才引进的高度重视亦有关联。

随后,在无锡市政府担保下,小天鹅集团、山禾药业、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当地知名企业出资600万美元,加上施正荣的200万美元(40万美元现金,160万美元技术入股),2001年9月正式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

尚德成立之初,其技术门槛将大多数人挡在光伏大门之外,时至今日,光伏制造业的成本、技术门槛都已大幅降低,当时欧洲国家对光伏发电给予高额补贴,如今补贴已调至历史低点。

唯一不变的是无锡市政府对尚德的扶植。当年,无锡市一位副市长曾声称:“谁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不过数年,尚德就成了无锡的城市名片,影响并融入其城市精神。

2004年9月,经市政府讨论,无锡的城市精神表述用语正式确定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上述官员表示,这有两层含义,“尚德既是一种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儒家传统思想,也是指尚德这个企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的荣耀,尚德是无锡的骄傲!”

回顾尚德十年发展之路,施正荣表示: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实施了正确的战略,而“尚德的战略,首先是品牌战略”。品牌的内涵很多,包括产品质量、技术可靠性和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

几乎在每个海外市场上,尚德总是先行者,当尚德布局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时候,他现在的许多同行甚至不知道光伏领域如此有利可图。

一直以来,业内都将施正荣视为“成功的资本运营者”。前尚德CFo、现天华阳光Ceo张怡全程参与了2005年尚德上市的过程,她回忆说,施正荣在那个合适的时候选择了能够量产并获利的合适技术,他身上的故事确实很吸引人,当时的形势就是“美国资本市场十分看好新能源、十分看好尚德”。

但施正荣本人更愿意被人称为“科学家”,他认为自己是科研出身,企业管理是后来慢慢摸索学习的,而长达20年的求学生涯给了他不同视角和思维方式。他向《财经》记者表示:“我和别的企业家不同的地方,我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得很清楚,不会盲目动手,这么多年来尚德在大的战略方面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是出在用人方面和执行层面。”

外因

然而势比人强,今年下半年,矛盾开始在光伏组件领域集中爆发。作为这个领域的领头羊,尚德也随之陷入困境,并未表现出反周期的调节能力。多位接近施正荣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尚德目前的处境可谓内外交困。

长期以来,国内光伏企业依靠海外市场需求拉动的特征非常明显,光伏组件产品95%以上均出口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在欧美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出口的国内光伏组件企业的软肋暴露无遗。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光伏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一位不愿具名的江苏光伏系统集成商高管向《财经》记者介绍,过去几个月欧洲光伏安装商举棋不定,中国企业出口到欧洲的组件、电池被毁单和积压的情况较为严重。

尚德年报显示,受政策影响,其在德、西两大光伏组件消费国的市场份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见表3)。特别是在西班牙,尚德的市场份额由2008年的37.36%下滑至2010年的2.98%。

施正荣对此表示,尚德在不放弃传统市场的前提下,早已开始布局新兴市场。“亚太市场地位正在上升,同时我们还在欧洲寻求新的突破,比如希腊、英国、比利时、荷兰这些国家,尚德已经开始布局,而其他公司尚未有意识。”施正荣说。

自2007年开始,尚德在欧洲市场的出货量逐年下降,从当初的88.68%降到2010年的66.08%。即使如此,欧洲依然是尚德成败的生命线。令施正荣感到安慰的是,尚德在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7.06%上升到2010年的19.90%。

施正荣反复对《财经》记者强调,尚德目前的市场策略不是顾此失彼,而是推行多元化发展战略,“欧洲市场不可能放弃”。

美国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速可观,但并不稳定。近期传出美国拟对中国的光伏组件商发起双反调查的消息,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如果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关税,毫无疑问将对中国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内因

“不管有没有欧债或金融危机,欧洲光伏政策的逐渐淡出是可以预见的,供应方的产能过剩才是败因。”苏维利对《财经》记者指出。

他认为,国内的光伏组件商多为设备制造加工商,其实技术门槛很低,远非外界想象中的高科技行业,核心技术的缺失,是该行业最致命的因素,这也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

施正荣告诉《财经》记者,尚德的战略首先是品牌战略,这也是业内大多数企业的共识。曾经“拥硅者为王”的光伏组件行业,在技术门槛如硅料价格一般暴跌时,市场渠道就成为厮杀激烈的战场。而每个市场的模式都出奇地一致――尚德首先发现并进入某个新市场,六个月后跟风者如影而至,随之价格战开打,市场和渠道成为了光伏组件企业海外搏杀的重点。

这种竞争方式令尚德十分烦恼。虽然在产品质量、品牌认知度和渠道控制力上优势明显,但寒潮来袭之时,尚德并不能独善其身。李俊峰告诉《财经》记者,拓荒者获取暴利之后,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开始涌入,“这就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尴尬。如果你不能在短时间内控制市场,造成事实上的垄断,那很快就陷入红海。”

利用品牌渗透占领渠道,是施正荣自始至终坚持的战略。“那是一个市场无限大的时代(尚德创立之初),光伏组件商可以不愁市场需求,只要出货就能赚钱,抢占市场的关键在于供应商的产能。”苏维利如此评论。

市场无限大的时代给了尚德、天合、英利等企业巨大利润,多家在美上市光伏企业的财报显示,2005年前后整个光伏组件行业的毛利率都在20%以上,尚德、赛维、英利等公司甚至斩获过30%的毛利率。

当时,不少市场分析人士都无法相信这样的成绩来自中国制造企业。光伏制造业的暴利,亦驱使更多企业主涉足光伏投资,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弄不清楚光伏为何物。

施正荣称把行业看得很清楚,他极力批评国内企业跟风入市、政府推波助澜,多次指出这将严重伤害整个产业的健康。但即便金融危机那两年里,尚德的销售总额仍保持可观增速,模式依然是海外开辟市场,国内扩充产能。

李俊峰认为,施正荣明知严冬将至却无法控制产能、蓄粮过冬的原因,是受行业大势所迫――“保持市场规模的唯一方式就是生产、再生产。”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尴尬宿命,施正荣也感受到了这种无奈,“13亿人都想过小康生活,我有什么办法?”他的对策是加强研发,尚德每年的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

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冥王星”电池技术,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19%,比普通产品高出2.5个百分点,是尚德主推的明星产品。但是业内普遍质疑该技术未能走出实验室,无法让尚德在技术层面产生质的改观。

施正荣回应称,“冥王星”电池今年已实现量产,“今年的销售量是200兆瓦,明年还将实现450兆瓦生产线的全部量产”。以尚德方面预计今年的出货量2.2Gw来计算,“冥王星”电池占比9%。

此外,施正荣认为尚德的产品在质量的可靠性上亦高出同行。“我们的产品平均价格比其他厂商要高,过去是10%至15%,现在是5%至10%,而且客户还愿意买,去年的出货量是1500兆瓦,今年将达到2200兆瓦。”(见表4)

但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尚德从容面对行业低谷,尚德并未跳出整个行业拼产能抢市场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它陷入困境的主因。

未来

在产能过剩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打压下,中国光伏产业的整合在所难免,可能性无外乎两种:实力雄厚的上下游企业整合中游组件商,或者组件企业自行整合。无论哪种情况,都与尚德有关。

实力雄厚的下游央企是潜在整合者之一。《财经》记者获悉,五大发电集团正在考虑适当收购或自设组件厂。

施正荣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可,他认为五大发电集团的专长在运营设备而非制造设备,五大在经营管理理念和资金实力上都不具备整合条件。“制造业很辛苦的!五大发电集团是能源公司,不是制造业公司,它也没这个能力。”

对于新的挑战者富士康,施正荣称不怀疑郭台铭的实力,富士康确实在制造业上有独到之处,但他们没有渠道优势,而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更大的可能性是组件企业的内部整合,施正荣表示这样的局面对尚德有利。“行业聚集已经开始了,今年二季度,前六大光伏制造商占市场份额的55%,去年同期只占26%,但整个蛋糕并没有做大,我们去年销售是1500兆瓦出头,今年我们将达到2200兆瓦。”

今年传来的也并不都是坏消息。工信部今年8月编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到2015年前形成1家-2家50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企业,8家-10家吉瓦级的太阳能电池企业,集中支持骨干光伏企业做强做大。”

此外,今年8月国内光伏上网电价的落地,给了市场投资者一个稳定的预期,1.15元/度的标杆价格也比最近一次的特许招标价格高了不少。

另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装机目标定为1.4万兆瓦。而此前备受业界关注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也有望近期提高至8厘/度,而2010年末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尚不到1000兆瓦。

不愿具名的决策层人士向《财经》记者确认了上述装机目标,但他同时认为,标杆电价落地虽能在短期刺激国内光伏市场,但从中长期来看,还是有现实因素阻碍光伏市场的全面启动。

他认为,中国的光伏发电仍以集中式、大型化发展为主,这必然造成光伏电站远离负荷中心,面临并网难和远距离输送的困难。“分布式、小型化是光伏发电的主流,国外光伏市场都是在电力负荷中心建设分布式电站,自发自用一部分,用不掉的再卖给电网。”

他表示,按照目前4厘/度的标准,每年收取的电价附加补贴资金只有100多亿元,补贴风电都不够,即使上调电价附加补贴标准,留给光伏的补贴也不会太多,“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中还是以风电为主,对光伏的补贴也不会像欧美市场那样大”。

或是意识到产能扩张过快的潜在危机,或是着眼于光伏变局之后的新形势。尚德在11月14日的三季报预公告中宣布:明年暂停扩张性投资,但会确保公司在全球光伏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李俊峰认为,相对于增速稳定的欧洲市场,美国和中国等新兴市场是今后几年消纳中国光伏产能的关键区域。

2010年美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为850兆瓦,市场容量占世界总需求不到5%,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预测2011年美国光伏发电将会达到2000兆瓦,大部分新增的多晶硅电池组件将来自中国。

但随着上月Solarworld为首的七家美国太阳能企业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的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美国市场开始充满变数。

美国平价太阳能联盟(CaSe)在给《财经》记者的回复邮件中表示:对这项仅由部分美国企业提出的双反调查,76.4%美国光伏行业从业者持反对态度。美国光伏产业高度依赖出口及全球合作,中美贸易战不仅将破坏全球太阳能贸易,也将间接损害美国光伏业的发展。

“美国太阳能市场需要更多的竞争,与稳定的政策,而非保护政策。激烈的竞争将带来价格下降,进而扩大市场,增加就业机会。”CaSe主席、Sunedition(美国光伏集成商)创建者JigarShah表示。

双反命运未决,给国内组件商刚刚发现的这片新大陆蒙上了阴影。业内普遍认为,就算这次的双反调查不了了之,类似的事今后还会时有发生。

对于美国的这次双反调查,施正荣透露,美国商务部点名要求尚德应诉,“参加应诉就有话语权,有些企业连话都不说,最后只有出局”。说到此处,他略显激动,“危机对于尚德这样的企业来说不是坏事,市场不能这么乱来,对谁都没利,整合一下,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8

据意大利社会研究与政策中心(Censis)2010年6月份的意大利能源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意大利太阳能光伏产业在2008年的总投资已达到24亿欧元。2009年、2010年,意大利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的大幅度攀升。2011年以后,随着意大利政府新修订的《能源鼓励基金》(Contoenergia)(第三版)的出台和实施,意大利2020年的光伏产业发展目标从目前光伏装机容量1350mw(兆瓦)上调到8000mw(兆瓦),预计意大利和外国投资者对该市场的投资和参与热情将更加高涨,今后几年投资的规模会更大。

据报道,目前已有不少的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正在计划或建设中,有不少外国大公司参与了这些项目的计划和建设。如2010年1月,夏普公司在意大利组建了薄膜太阳能电池合资企业,计划于2011年开始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2010年3月,Spanish可再生能源公司宣布,与Fotowatlo可再生能源风险公司签约,投资意大利Fiumicino市9.8mw(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2010年7月,全球知名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宣布,将为意大利新能源企业actelios下属的太阳能公司在西西里岛西部建造三座太阳能光伏电站,合同总金额为5000万美元。

目前,中国与意大利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合作已有了良好的开端。2010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和全球太阳能基金就建设意南部123.6兆瓦太阳能电站签署了贷款协议,并就意南部太阳能光伏发电二期项目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此前后,许多中国的大型太阳能企业已进入意大利市场,与意大利业界开展了合作。如中国多晶硅片领先生产商――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早在2009年7月就宣布与太阳能领域领先的系统整合商意大利Saem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位于意大利阿普利亚(apulia)地区的5个1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赛维LDK为工程提供硅片,Saem公司为工程所需的技术、物质供应、施工服务和系统整合提供支援和协助。2009年11月,由航天机电与外商合资成立的“环球科技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在意大利分期投资总规模达26.8mw(兆瓦)的光伏并网电站项目,总投资10297万欧元,主要用于购买持有建设电站许可的项目公司股权,以及电站建设与并网申请。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由航天机电供应光伏组件,项目建成并网后定向出售给欧洲当地的买方,或由合资公司自主经营电站,收取电费及意大利政府提供的电价补贴。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9

三星SDi无锡工厂是三星SDi于2015年6月兴建的一家韩国独资公司,主要进行偏光板和光伏浆料生产。据了解,光伏银浆生产线以月产40吨的规模投产,将来计划实现月产100吨的规模。

光伏银浆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而实际上,根据行业分析数据,近几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整体出现了“产能过剩”。三星为何要到中国跳进“红海”?

是产能过剩,还是市场无限?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太阳能光伏正在成为未来新能源的主流形式。太阳能电池主要分为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两大类。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技术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太阳能光伏电池。

据《经济日报》报道,2014年,全球晶硅电池及组件需求量约35Gw,而中国晶硅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40Gw,超过全球需求量。而三星SDi无锡工厂生产的光伏银浆,恰恰是用于晶硅太阳能电池的。

“太阳能电池产能近几年来的确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主要集中在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要注意的是,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新能源的市场是无限的,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产能过剩’。”

林伯强表示,目前太阳能电池领域的过剩,主要是在低端产业,“这个时候过剩不代表前景不好,太阳能还是要大发展的,目前这个过剩主要是影响低端的产业,影响不了高端的,高端产业的需求量还是很大。”

实际上,经过近几年中国光伏企业的调整,光伏产业目前已经开始形成理性增长。当前,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太阳能电池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同时,太阳能电池出口结构也趋于合理状态,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也使得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常金龙分析说,随着发电成本下降、需求持续增长及整体行业投资日趋理性,加上智能电网建设、新兴市场不断开拓的有力带动,光伏产能将有所扩充,产能利用率也将稳步提升。迫于发电成本下降压力,未来高效率、低成本新型光伏电池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也成为各大光伏厂商产能布局的重点。

外资大鳄加紧布局中国市场

银浆以细薄的棋盘状涂于太阳能电池表面,起到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并使其移动的作用。如果把电池比喻为进行光合作用的“树叶”,那么银浆就是起到“叶脉”作用的电极材料。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取决于银浆的性能,故银浆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

按照市场调查机构newenergyFinance的预测,全球太阳能市场将由2015年的56Gw增长到2020年的85Gw,年均增长率将超过9%。

目前,全球四大浆料厂──韩国三星SDi、美国杜邦、德国贺利氏、台湾硕禾接连在中国大陆成立生产基地或研发单位,以求就近与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接触。例如除三星SDi无锡工厂,硕禾在盐城建设的生产线也在今年年中投产。

“三星这时候选择在无锡建生产线,无疑是看中了中国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巨大前景,所以加紧了产业布局。”林伯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三星SDi电子材料事业部宋昌龙部长称:“通过无锡工厂投产以及推出应用于高功率太阳能电池的新产品,将提高三星SDi的市场响应能力。三星SDi计划借此发展为全球太阳能市场中名副其实的市场领导者。”三星SDi无锡工厂总经理南主荣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今后太阳能电池市场将会大幅增长,三星SDi无锡工厂也将加深与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的合作关系。

据了解,三星SDi自2010年起进军太阳能电池用银浆领域,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领先。三星SDi计划今年凭借中国生产基地及新产品,向太阳能产业近期发展迅猛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扩大市场。

产业供需格局进一步完善

立木信息咨询的《中国太阳能电池导电银浆市场调查与投资预测报告(2016版)》显示:目前,中国太阳能电池导电银浆市场主要是被美国、德国等企业所垄断,国内生产太阳能电池所用银浆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林伯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在光伏银浆领域,中国还是有一定技术的,但是和国外相比,在较高端的领域存在一定差距,所以目前很大一部分还是依靠国外进口。“整体制造上不存在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在技术差距。没有人家技术好,就很难有市场。”

三星方面称,三星SDi无锡工厂开始量产后,中国企业的材料供需情况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对此,林伯强表示,“这肯定会有正面的影响,本土化生产以后,中国厂商多了一个新的供货渠道,生产供需会有一定的改变,在技术上也会有所提高。”

面对中国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制造业领域的“蓝海”,三星正在“加码”抢占市场,三星在中国的频频大动作正说明了这一点。例如,2015年4月15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新型生产线“iLine”竣工。而在一天之前的4月14日,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在西安也举行了封装测试生产线竣工投运仪式。两天之内,三星半导体在中国的两家工厂生产线先后竣工。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报告篇10

近日,国务院总理提出的包括促进合理布局、提高电网保障、完善光伏电价补贴、促进金融支持、加强产业标准规范建设、鼓励兼并重组六项支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给行业发展提振了信心。

2013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与环保电价的有关事项的通知》,随着上述《通知》的出台,国家对光伏发电行业的扶持政策已基本完善。

今年以来,光伏产业经历产能过剩、企业资金链断裂、欧盟双反等行业负面事件之后,产业链大面积停工,整个行业普遍亏损。不过,随着向欧盟出口的最低限价确定,欧盟取消针对出口企业的惩罚性关税,政府出台行业扶持政策,经历两年的寒冬之后,国内光伏业逐渐复苏。特别是光伏下游分布式发电的应用发展和分布式电站建设成为了两大亮点。

新政利好光伏下游

关于光伏上网电价政策,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全国分为三类,分别执行每千瓦时0.9元、0.95元及1元的电价标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2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电价由原每千瓦时0.8分钱提高至1.5分钱。

信达证券报告显示:光伏电价政策略超预期,将提升下游应用开发的报酬率;分布式电价补贴的超预期,有望引起分布式安装潮,将利好单晶硅企业;行业整治和规范的大力推进,将使得行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整体来看,光伏企业今年第二季度业绩同、环比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增长。据悉,30家已半年报或业绩预告的太阳能企业中,有22家预计实现获利、占比逾七成,部分新能源股累积逾倍升幅。多数公司均表示,为企业贡献业绩的是太阳能电站项目。

并网难和电价补贴都已得到了政策扶持,光伏行业长期来看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正在触底回升,光伏业有望借此之机尽早实现扭亏为盈。业内人士解读,近期政策利好光伏下游应用发展企业,特别是“屋顶开发”企业;对于上游多晶硅环节公司来说,洗牌仍然在继续。在企业层面,光伏企业仍在呼吁简政放权,用市场机制代替行政准入。

行业瞄准内需市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中国市场自身的消费潜力远未被挖掘出来,随着政府扶持和政策支持,光伏业正在加速回归国内市场。在启动内需的大口号之下,不少光伏企业把眼光投向了国内市场,试图通过组建光伏电站来探路内需市场。

“作为企业而言,对他们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只有国内市场的光伏装机规模不断提高。”英利绿色能源相关负责人称。《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英利集团了解到,由英利申报的“新技术开发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获国家能源局审批,总量为60兆瓦,成为国内首批示范区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约为4.5Gw,而“十二五”规划的光伏装机规模却高达35Gw,而这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0Gw。

2013年上半年,国内光伏装机不到3Gw。随着光伏利好政策的持续推出,尤其是此次光伏标杆电价和补贴政策的确定,业内人士预测,盈利加速将使电站的建设速度加快,出现电站抢装的热潮。预计2013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可达8.5Gw,较2012年的4.5Gw增长88%,到2014年光伏装机容量或达10Gw以上。

在国家发改委的扶持政策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配套措施,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健康发展。据悉,黑龙江省近期出台相关分布式光伏发电系列政策,不管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条件允许,就能向电力部门申请安装太阳能组件,组建小型发电站,且“余电上网”并入国家电网即可售电获利。分布式光伏发电正在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将光伏发电与新型农业、科技农业、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绿色能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为光伏产业打开需求市场。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分布式发电方面,5兆瓦以下的光伏发电项目的审批权或可能下放到地级市,省去众多繁琐的审批手续,家庭用光伏发电有望得到普及。另外,除了分布式发电之外,发改委也确定了地面大型电站价格,新政策中的区域标杆电价已经超过业界的预计,加上如今组件成本的下降,西部等地区建造电站基本能够实现盈利。

企业希望放权放贷

光伏政策由事前补贴改为度电补贴后,庞大的资金来源需要企业自己垫付,负债率本就较高的企业纷纷呼吁国家解决电站融资问题,业内人士仍在呼吁需要简政放权放贷。记者了解到,为了遏止光伏企业产能过剩,国家有关部门对光伏企业贷款出台了限制政策。很多光伏企业不仅无法贷到新款,对于老款,银行也不愿延期,这对于急需“雪中送炭”的光伏企业来说等于“雪上加霜”。

航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丁文磊表示,由于项目投资过高,企业多寄望银行能够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但目前金融企业对光伏信贷收紧,使得光伏电站开发直面融资难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地方补贴能否及时落实,也是落在开发企业中的一个大大问号。

光伏企业融资难,谁之过?融资难的背后是风险高,是投资回报率无法保障。归根结底是行业发电成本过高,根本没有多大利润可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分布式电站为例,0.42元/千瓦时的补贴标准并不能称得上十分理想。对企业来说,以这个价格计算,装机的回收成本将在12年左右。如果再考虑到高昂的融资成本、限电风险及意外事故等因素,企业回收期会更长。

“通知对补贴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企业由此便可以准确计算出投资回报和周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指出,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盈利能力明显不足,国家层面的补贴资金仅能勉强维持电站运营企业的收支平衡。“负责项目承建和施工的企业的毛利润能够达到10%、净利润率达到5%已经非常可观。不过,若光伏电站能够持续运营下去,且补贴政策能够有效落实,运营商在10年内便可收回成本,剩余10年的毛利率也会达到10%。”

晶科能源Ceo陈康平认为,要解决企业及项目的长期融资问题,一是要降低商业银行进入光伏发电市场的门槛。目前,中国只有少数银行能够给予长期贷款(10年甚至15年以上),一般的商业银行最长只能提供5年的贷款,而光伏电站的最长运营期限为25年,这是清洁能源发展的一大瓶颈。二是要对利息进行补贴,引导资本进入。建议利用利息的补贴来降低融资成本,使得民间资本、基金愿意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光伏产业还处于政策扶持的初始阶段,必须要明确细则,摸索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推广方式。

“只有在人和资本参与进来使产业市场化和资本化后,才能形成成熟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虽新政不断,但资金短缺依然是最大的瓶颈,银行对光伏行业的支持力度减弱,有一些企业难免会被很快淘汰出局,光伏行业仍在洗牌。

“屋顶批发商”出现

光伏发电价格补贴政策的出台,给光伏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带来了机遇,特别是针对户用光伏发电市场,已经被投资商瞄上。他们盯上了优质住宅和工厂的屋顶,未来很多厂房、库房、住宅的屋顶空间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战场。

目前屋顶资源开发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光伏发电投资者租赁闲置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设施,但并不支付租金,屋顶所有人以获得优惠电价作为回报;第二种是投资者租赁闲置屋顶,屋顶所有人获得一定租金回报,发电方将电力出售给电网或其他用电方;还有第三种,就是开发商在建房时就把屋顶或外墙安装好光伏发电设备,然后移交给物业公司运营,安装成本可以加进房价,类似于精装房。

据媒体报道,8月23日,浙江萧山意科胜达4mw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在通过萧山区供电公司的验收后,开始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由意科公司向胜达公司租借厂房屋顶,将其生产的电能以低于市场价15%的价格出售给胜达公司,价差抵作屋顶租金,另外再将多余电能“余量并网”,卖给电网。

北京意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项目组副组长王玉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模式在目前来看最具有可行性,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还是靠补贴存活,本身利润率太低,电站投资人愿意出钱建设,建筑所有人愿意提供屋顶,双方可以互补,发电方也不用额外掏钱支付租金,可以控制风险。”

中电电气光伏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钟章伟认为太阳能发电需要有规模效应,除了屋顶和用电互换外,有些用电量小的大型住宅或工厂也可以将屋顶出租给光伏发电投资者,获取租金收入,这些光伏发电投资者已经不再单纯是光伏组件厂商,而类似于“屋顶批发商”。

项目审批制度谋变

曾经被誉为防止产能过剩利器的“项目审批制度”,现在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发展隐患。

由于中国的光伏业是资本驱动型行业,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发改委的行政审批。行政审批原本是为了控制产能过剩,而现在却变成了光伏企业之间公开炒卖的“路条”。

合肥市正在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在新政出台之前,合肥就出台了一系列光伏补贴政策。合肥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后分布式发电中的家庭自用小型电站将不再需要‘路条’,这是新政中的最大亮点。居民在建造分布式发电项目时,只需要向地方供电部门进行申请即可,供电部门实地勘察后,将单独为该户制定接入方案,采取自发用电、余电上网。”

而对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而言,获得“路条”的过程极为繁琐:对光伏电站做前期规划、勘探,然后与地方政府谈判,拿下相关土地;进行环境评估后,与电网公司谈判介入许可意见,最后从省发改委处拿到“路条”。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跑“路条”费时费力,还需要丰厚的政府人脉:“一两年前,日照好的地区的‘路条’千金难买,在企业之间倒卖,价格炒到过数百万之巨。”

该人士认为,当初政府推出“路条”主要为了控制光伏电站投资过热,防止企业一窝蜂地进入这个行业。然而目前看来却副作用居多,打击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额外地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无论是企业分布式发电站还是大型地面发电站,都应该取消‘路条’,换一种其他的监管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上述人士称。

《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我国光伏业大面积停产状况出现了好转,组建价格和出货量也都开始触底回升,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了暂时缓解。

工信部部长苗圩此前公开宣称,到2014年年底,工信部所负责的行政审批事项能够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据了解,目前工信部的整体思路是减少行政审批,加大准入门槛。具体而言,在项目筹建之初,相关部门会对环保、国土、技术等指标进行考核,只能达标后方能立项。对于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新建项目严格审批,违建项目一律暂停。

作为处理产能过剩的主导部门,工信部的政策思路或为市场释放了良好信号,即用提高准入门槛代替行政审批,把更多的市场决策权交还给企业自身,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难题。不过目前看来,该政策思路只能解决未来市场的增量问题,对于目前的市场存量而言,光伏业则亟须出台配套的退出机制,让光伏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提高竞争力才能发展

最受期待的光伏标杆电价和补贴政策已经出台,但在落实细则方面,依然有不少问题:融资较为困难、电网提供接入并网、补贴到位等落实程度、一些家庭分布式光伏在资质审批方面存在诸多不便,能否享受到补贴政策的优惠犹未可知,所以需要更具体的细则跟上。

“目前行业仍然面临很多难点。”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国家大力支持开拓国内分布式市场,但目前的十八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怎么形成规模,仍面临挑战。同时,因电网将售电作为自身收入,目前的电力体制不利于分布式发展。价格的落实,管理的到位,还需要时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保证光伏业发展目标能够实现的关键,还要看三个问题,一个是电网要配合,第二是电价附加能够足额收上来,第三电网能够及时足额发给光伏发电企业。这就牵扯到了管理体制的问题,怎么能够理顺。”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以凝聚行业利益、协同对外交流为目的的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正在加速形成。对此,业内认为,“政府给了光伏行业钱,之后又给其安了家”。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在日前召开的第13届中国光伏大会上表示,工信部正在积极推进包括产业技术标准、标准体系、检测机构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