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生产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2:35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1

一、乡农业发展概况

乡地处洒渔坝子中部,滇字1号工程渔洞水库大坝前,距城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人口28598人。全乡国土面积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其中旱地10068亩,水田7700亩,人均耕地0.64亩。辖区内除新河村二半山区外,4个坝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我乡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使乡一直成为市、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的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乡党委政府认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扶持资金投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二、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

〈一〉苹果生产

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

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

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

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五)蔬菜生产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2

【关键词】种植业保险保险区划灾害频率

农业保险区划能够将一农业保险市场划分为多个区域,不同区域的保险要素不同导致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情况不同。安徽省各市种植业生产的风险因子存在差异,此差异导致各市的种植业作物产量损失的不同,同样使得保险人进行赔付时出现偏差。现今需要在安徽地区根据种植业生产的风险因子的分布,确定分析风险等级。

一、发展安徽省种植业保险区域划分的意义

(一)安徽省灾害频繁发生,有必要加强风险管理

安徽横跨长江、淮河、钱塘江水域,天气变化程度较大,有频繁的冷暖气流活动。省内的各种灾害存在很强的季节性,特别是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长江和淮河流域,而且江淮地区旱灾的发生频率也相当的高。这两种灾害常常对安徽省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国内外广泛采用农业保险完成对种植业灾害风险的经济补偿。农业是我国的保证人民正常生活的基础行业,有必要利用农业保险来加强对行业的风险管理,这样农业保险的良好运营成为关键。利用保险能分散风险、加速生产从灾害中恢复、保证经济免受影响的功能完善种植业生产的保护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农业保险业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宣传活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安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省内的农业生产总值无可比性,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二)统一的风险方案与农业生产不适合,有必要进行风险划分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尚且还不成熟,由于相当大部分的农业生产人员没有意识到种植业保险重要性,导致保费的收取工作有不小的困难。省内的农业保险公司时常因为农业保险赔付率过高,影响到种植业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截至2011年底,安徽省种植业投保超过27000亩,投保人次达到6309万人次,累计已支付赔款25亿元,简单赔付率超过70%。

由于农业灾害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在安徽省内部,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风险往往有明确的区别,如果实施统一的费率制度,对不同地区保户不公平,往往是保户要付的保费和自己面临的风险不相互对应,不利于种植业保险行业的发展。

因此,一定要以实行详细的种植业保险风险区分方案,既能确保保险公司不会面临过高的风险,同样可以让更多需要投保的种植户加入到种植业保险之中。

(三)有利于开发指数保险产品

指数保险是一种以降雨量或温度及其他气象指标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是否达到了触发水平而决定是否赔付金钱的保险。为克服传统农业保险产品存在的弊端,国外发明了指数保险,因为指数保险的赔偿与否与单一的投保人行为没有关系,有效解决了传统保险产品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难题,同时缓解了保险公司的高赔付。指数保险的开发的各项技术指标的确立依赖于保险风险区划工作的实施,所以需要发展地区保险区划。

二、安徽省种植业灾害风险区域划分研究

(一)风险划分理论

为了控制和管理风险,时常以形成风险的要素为指标,将风险发生程度近似的地区划分在一起,作为同一风险等级,进行有效的风险区域划分。对于农业生产的特点,马克思先生的看法是:不管是怎么样的社会体制,种植业在某一范围之内的生产,相同的自然影响因素对农业的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农业生产的性质:以具体的生物出发,生产的开始到结束都与外部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自然条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具体实施方案

由于安徽省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可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源是有区别的。所以本文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风险区划单位(使用统计数据2010—2001年,数据期间地级市巢湖市没有被取消,地级市亳州市也已经建立。),通过对比各个地区种植业作物的受灾面积与各市农作物面积之间的比值区分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风险等级。

灾害发生的频率反应了过去10年之内各地级市过去几年的灾害发生情况。通过数据观察分类,每年的平均受灾面积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比值在0.2—0.3之间的有10个地级市,包括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以及安庆市。每年的平均受灾面积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比值在0.3—0.4之间的有巢湖市、宿州市、六安市、铜陵市这4个地级市。而每年的平均受灾面积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比值在0.4—0.5之间的有亳州市池州市和黄山市3个地级市。由于每年遭受的风险具有较大的变化性,合肥市、阜阳市、淮南市、六安市、马鞍山市、铜陵市的标准差值都高于0.20,代表此六市的自然风险的变异性较大,有可能在某一年遭受比较严重的灾害。

(三)灾害发生频率风险等级划分

综合平均受灾面积与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均值和标准差值,进行如下风险等级划分:

隶属于高风险水平的城市有铜陵市、黄山市、池州市、亳州市和六安市6个地级市。风险水平为中等水平大的城市有阜阳市、巢湖市、淮北市、合肥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宿州市和淮南市共计9个地级市。风险水平为低水平的城市有芜湖市、安庆市和宣城市三个地级市。

保险公司设计种植业保险时,应该参照风险等级区域划分,高风险区设计较其他区域高的基础费率。低风险区,设计较低的基础费率。参考地级市下,县域地区的风险分布,再结合不同作物面临的自然风险不同,设计相应得到附加费率。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费率的基本公式如下:保险费率为纯费率与附加的费率、成本利润率之和。

三、结论

本文依据灾害发生频率对安徽省各地级市进行了风险等级区域划分。以此将各市风险划分为高级、中等风险、和低级风险三个级层。对于安徽省这样的产粮大省,实施区域风险区划和费率区划,有利于设立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保险,对于安徽省种植业保险的远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钟甫宁,宁满秀,邢鹂.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王金铎.中国区域保险的理论和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张友祥.区域农业保险形成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郭忠义.农业风险区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保险,2010(04).

[5]尚红敏.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乡镇经济,2008(06).

[6]汪志国.论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的特征[J].灾害学,2007(02).

[7])温玉婷,李宁,解伟,等.安徽省小麦产量指数保险梯度纯费率等级研究[C].“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2010.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3

[关键词] 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1650(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福贡县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16.9℃,有效积温达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15天,气候上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亚热带气候,是云南省少有的无春旱县,从江边到高山有六个垂直气候带,峡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加之,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电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客观上来说,福贡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进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黄连、茶叶、独龙牛等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是最佳适生地和原产地。例如:

1.福贡的云连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发展保护和开发的63种紧缺中药材之一“黄连上品在怒江,怒江好连出福贡”。

2.福贡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举办的全国民营企业交易会上,曾荣获名优产品奖,许多首次品尝过福贡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对茶质赞不绝口,甚至与“西湖龙井”相提并论。

3.福贡的独龙牛在全国仅怒江独有,属于怒江生物多样性物种中的珍稀物种,是一种野生半野生的家养珍贵牛种,是国家列入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珍稀物种等。

主观上来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历史十分久远,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积累了丰富娴熟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着良好广泛的群众种养殖基础,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及良好生态效应。为此,福贡县培植特色优势生物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发展要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将有力推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潜力巨大,势在必行。

二、福贡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推进农村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福贡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科技研发,以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特色生物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全县累计完成草果种植15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5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实现产值3.9亿元。

2.全县累计完成云黄连种植6万亩。约有2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约1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

3.全县累计完成茶叶种植1.2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00吨,产值达24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实现产值3840万元。

4.全县累计完成泡核桃种植36万亩,现挂果面积3万余亩,产量1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建设核桃基地面积达40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

5.全县累计完成漆树种植11万亩,年产漆籽50万公斤,但由于加工环节滞后,产值仅500万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漆树面积达20万亩,投产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

6.全县累计发展独龙牛养殖1000头,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独龙牛养殖3000头以上,投资3000万元,实现产值4000万元。

7.全县累计发展高黎贡山猪1.2万头,产值达36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高黎贡山猪养殖3万头以上,投资4000万元,实现产值90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2.产业发展模式与市场资源配置不协调。

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政策机制的制约,在项目实施过中存在部门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导致资金整合难度大。

4.由于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政府和群众所承担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投资风险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发展思路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强对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3.培育种植大户,实现规模种植。制定优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种植大户,同时协助各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提高市场竞争力。

4.统一技术,强化服务。健全县乡科技推广队伍,创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认真抓好生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明确我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全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促进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生物产业。

2.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生态农产品科技含量。逐步构建完善县乡农科机构,交流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现有草果、黄连和漆树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

3.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努力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布局。如:以匹河乡、子里甲乡为主的漆树种植带;以上帕镇、鹿马登乡、架科底乡为主的黄连种植带;以石月亮乡、马吉乡为主的草果种植带等。

4.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村市场化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服务。要加快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4

从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政府首先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在税费改革上给予减免,从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农业部门的技术员对种植基地跟踪服务,无偿提供技术,通过银行无息或贴息贷款提供资金是主要的支持途径,种植业调整经过县政府各部门多年的扶持,取得了一定成效。多年来,在种植业生产上,我镇一直以“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作物品质、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喜获丰收。为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我镇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在2012年的农业生产上,科洛镇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一、我镇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案例。

1、在200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要求,我镇与大连客商和县促销办签订黑小豆种植合同,从讷河以4元/公斤引进籽种,秋后以1.7元,公斤回收,效果很好,掀起了农民种植黑小豆的热情;

2、2002年镇领导带领科洛村领导又进行考察,发现中草药前景很好,并且与客商签订了回收合同,连续种植两年水飞蓟。

3、南华糖业落户嫩江,再一次掀起了种植甜菜的热情,我镇农民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凡是无农药残留的地块和全镇农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植了甜菜,效果很好。

二、政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措施。

1、抓好示范带、科技园区、高产示范点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三个农机合作社建设“一线四点”(一线即S301沿线示范带,四点即土窑子、科洛、石头沟、合发示范点)农业示范带和200亩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及十四个村屯的200亩玉米高产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引领群众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土窑子屯利用山河农场机械力量播种玉米750亩,地营屯利用部队农场机械力量播种玉米1500亩,石头沟村组建土地合作社后,利用农机合作社大型机械播种玉米750亩。

2、动员群众调整结构,确保种植计划的顺利完成。2012年科洛镇计划落实甜菜种植面积750亩、马铃薯3000亩、玉米10000亩、小麦190000亩、大豆229650亩、芸豆60000亩、果蔬3800亩。落实统一经营村屯1个,面积5190亩。但受今年严重春旱的影响,农民的种植计划有所调整,小麦、甜菜、马铃薯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大豆、芸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全镇实播小麦101100亩、大豆325436亩、玉米10275亩、芸豆58374亩、马铃薯115亩、果蔬1900亩。

3、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各村屯积极借鉴北安市城郊乡建民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经验,动员农民以土地入股或承包的形势将土地交给土地合作社耕种,实施规模经营,推进土地合作社组建工作,全镇已组建6个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万亩。

4、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上,科洛镇落实中强筋小麦种植面积10万亩、高蛋白大豆10万亩、芸豆5万亩、玉米1万亩;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计划引入客商,在3000平方米的富民生猪养殖厂发展生猪生产,带动全镇生猪产业发展。建设高蛋白大豆、强筋小麦、生猪、芸豆、玉米五个基地。

三、我镇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做法。

1、采取措施,优化、调整种植结构。

年初,我镇积极采取措施动员群众压缩芸豆种植面积,增加强筋小麦、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为调动群众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我镇积极与周边农场联系,为群众引进优质强筋小麦良种,今年我镇强筋小麦播种面积达到100000亩。

2、加大力度,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为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我镇专题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科技园区建设工作,指派农业中心主任和一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科技园区的管理,并按照示范园区建设与种植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的方针,聘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对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开展玉米、大豆、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加大高产作物种植的示范引导力度,为提升我镇粮食生产能力奠定基础。

3、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在稳定小麦、压缩大豆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我镇积极为种植户提供部分优质玉米种子,在每个村屯进行玉米种植试验200亩,通过试验和典型带动增加明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5

(一)惠农政策落实

2013年共发放粮食补贴(小麦)77.39万元;“一喷三防”肥30959包,农机燃油补贴15.48万元;农业政策性保险,2013年棉花入保面积90357.7亩,入保金额325287.7元,入保户数4212户;小麦入保面积5007.5亩,入保金额10015元,入保户数812户;农业机械补贴上半年共补贴170余台,补贴金额21.4万元;小麦良种补贴面积为4438亩,556户,补贴小麦良种数量32785公斤。

(二)三网绿化工作

2013年镇实施了一系列的三网绿化工程,分别实施了滨孤路、高速连接线、海防路、路等路域补植绿化工程,共补植苗木株;实施了郭河和沾利河等水系绿化,共栽植苗木株;实施了郭河片1万亩农田林网绿化,绿化面积317亩,栽植树木6.1万株,动用土方58.7万方,总投资608.9万元。;种植经济林1500亩,栽植苗木96000株,实施了滨孤路提升工程,动用土方26.5万立方,外调土6.5万方;镜月湖动用土方78万立方,外调土3万方,栽植小苗木3万余株;灵芝湖动用土方152万方,外调土1.2万方。总计动用土方253.5万方,投资633.75万元,栽植苗木34万株,投资346万元。

(三)特色农业发展

镇认真落实富民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规划建设了镇独具特色绿色生态农业布局。

2013年,我镇共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9处,规划种植面积20000余亩,为基地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

1、梁王片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该项目集中规划为3个示范区.一是梁王2万亩示范区。北至老滨孤路,东至街道,南至一分干,西至义虎路,面积2万亩。二是2万亩示范区。西起一分干,北至六义干,东至水库二支,南至北大支渠,面积2万亩。三是老黄河故道2万亩示范区。以老黄河故道为核心,南起五一村,北至寿光村,面积2万亩。

该项目规划5年内完成苹果栽植,现已种植1.5万亩。年购进优质苹果苗木9.6万株,新植优质苹果1500亩。其中在郭河片种植了500亩、黄河故道片种植了500亩、梁王片种植了500亩。

2、镇仁韩片5000亩特色农产品示范园

(1)该项目区西至太平界,东至义英路,北大支渠,北至北水源支渠,总控制面积5000亩。

(2)项目区主要分为五个种植区块,其中围子红薯种植基地2500亩,水库周围杂果园180亩,投资1010万元;富硒黑花生种植基地1200亩,投资450万元;中药材基地1000亩,投资300万元;寿光村高温大棚蔬菜120亩,建设高温大棚60个,投资1400万元,产业区道路配套11公里,投资440万元,高低压线路5.6公里,投资80万元,管道水系8.6公里,投资90万元,总投资3770万元。截至目前,修筑产业路11公里,高低压线路5.6公里,管道水系8.6公里,种植优质红薯2500亩,正在采摘;富硒黑花生种植基地1200亩,正在销售;中药材1000亩,其中丹参200亩、黄芩300亩,无花果500亩,长势良好,部分无花果树已经结果。

3、镇博丰蔬菜种植基地

镇宝三片高温大棚蔬菜基地位于义虎路西侧,南到宝一进村路,北至东西沟,西至宝一村水库,规划面积1100亩。规划建设钢结构高温蔬菜大棚200个,每个2.2亩左右,截至目前,宝一村群众自建冬暖大棚17个,该合作社规划建设冬暖大棚43个,春暖棚39个,总投资2600万元,目前完成建设,订购了蔬菜苗正在种植。

4、镇梁家设施水果休闲采摘园

项目区东至沾利河,西至王集干,南至一份干,北至义五路,涉及镇梁家、大王、三合、七顷、大山等5个村,苹果种植面积10000亩,同时发展了500亩的富硒苹果,大田杂果300亩,大田葡萄200亩,温室葡萄大棚60个,总投资3500万元。项目区将早熟品种嘎啦、藤木、红霞等品种与烟富三、烟富六合理大棚种植,形成了3-4个月的采摘期,充分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截至目前,新建葡萄大棚10个,草莓大棚4个,种植大田草莓100亩,杂果30亩。

5、西黄河故道休闲采摘园

西黄河故道采摘园位于镇薄家村西南800米处,东临高速连接线和新盐路,交通便利,项目区南至三道沟地,北至薄家开发地,东至生态林,西至进水渠,总设计面积2000亩。项目区位于区西黄河故道南首,北至一分干,东至盐新路,南至博丰菜业,西至沾化界,总面积2500亩。项目区分为申丰菜业,草莓采摘,林下经济,珍果园,生态园和优质苹果园六个片区;建设高温钢结构大棚50个,钢结构草莓温室棚60个,钢结构水果温室大棚20个,珍果园200亩,林下食用菌及林下珍禽养殖300亩,大田采摘开心农场300亩,优质苹果园1100亩,建设生态餐厅一处,总投资4680万元。申丰农业开发公司系私营企业,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外聘高级管理人员实施日常管理。前期建设由寿光市多农大棚建造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建成了吸纳本村群众技术培训的后土岗。截至目前,建设草莓大棚60个,并种植了草莓;种植了樱桃、树莓等珍果园200亩,冬暖大棚20个,已经全部种植西红柿,林下养殖笨鸡20000只。

6、七顷村大棚葡萄种植基地

镇七顷村大棚葡萄种植基地位于七顷村北300米处,占地100亩,集中建设钢结构葡萄大棚24个(每个大棚1.2亩),投资120万元。该基地采取公司制运营模式,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并全部流转了土地,今年5月份栽植了苗木,现在正在实施秋季管理。

7、三合蔬菜种植基地

该基地建设余三合村以东,集中建设高标准冬暖大棚10个,总投资260万元。该基地系区西黄河故道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区高品质蔬菜生产的空白,周边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种植有限,蔬菜消费主要靠外部输入。该基地的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稳定了当地物价,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可吸纳1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已经建设高温大棚10个,种植了辣椒、西红柿等蔬菜。

8、大山反季节西瓜基地

大山村大棚西瓜基地位于大山村以南,规划面积300亩,建设高标准西瓜大棚25个,总投资240万元。

该项目引进荷兰管理模式,采用微滴灌、水肥一体、设施温控生物防治等技术,实行半自动化管理;该基地完全按照公司化规程管理,下设办公室、技术部、生产部和销售部四个科室,按照规划分期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西瓜棚20个,种植蔬菜、西瓜、南瓜等作物。

9、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项目

该项目北至滨孤路,南至同合村东西路,西至沾化界,东至排涝沟,规划耕地面积1600亩,总投资4000余万元。开发公司主要建设农业科技园艺开发、拓展训练、餐饮住宿、设施农业、景观打造和林果种植采摘等项目,目前,所涉及耕地已经完成流转,计划2013年11月份动工建设。

(四)、富民政策落实

1、政策带动。对苹果树新植,镇政府按照3元/株以上标准给予奖补;对新建冬暖式种植大棚,按10000元/亩给予奖补,对新建春暖式种植大棚,按5000元/亩给予奖补;对农业小景点打造,镇政府按实际投资的50%给予奖补;对特色农业贷款,镇政府在区农合行设立担保基金100万元,撬动低息贷款2000万元。

2、行政推动。镇政府成立特色农业服务办公室,并由科级干部带队组成14个小组,包靠推进“两带”及12园建设。

3、科技拉动。镇政府在寿光市高薪聘请技术员1名,对蔬菜大棚的建设、种植策划、技术管理等长年盯靠指导。另外,镇政府与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签订长年合作协议,每月至少有1名专家到镇指导。

4、搞好基础配套。镇政府计划投资600万元,架设输电线路10.5公里,建设产业区循环路10公里,建设小型泵站4座,铺设引水管线8公里。以上各项工程预计7月底前全部竣工。

5、搞好土地流转。截止目前,全镇新注册成立农业公司2家,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0家,均是农村小能人合伙发起。其中申丰公司流转土地1200亩,博丰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亩,盛丰农业公司流转土地200亩,西韩无花果合作社流转土地530亩,东韩中草药合作社流转土地510亩。

6、搞好绿色认证。镇政府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入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擦亮绿色品牌。

7、搞好市场分析。一方面,搞好种植策划,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生产;另一方面,坚持做强做大“西黄河故道”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镇特色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8、搞好农民技术培训。镇结合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了一些列的农民技术培训。分别建设了博丰菜业实训基地、梁家林果实训基地、艾河杂果实训基地、北大屋葡萄实训基地、小围子红薯实训基地、申丰农庄实训基地等6家培训基地和大牟村等15个农民技术培训教学点,第一期共开展了林果种植、棉花种植、粮食高产技术、大田辣椒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为内容的技术培训课100余次,受训人数5000余人次。

二、2013年工作计划

(一)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建设

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项目北至滨孤路,南至同合村东西路,支渠两侧,总设计面积1600亩,总投资4000万元。生态农庄以东是义虎路、高速连接线,交通便利,横跨支渠,水浇条件良好,再加上项目区位于黄河故道中心,土质肥沃,产出的林果及农产品品质上乘。生态农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全区农业产业规划,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向集约化发展,树立“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的意识,走“公司+基地”的发展思路。2013年开发建设设施农业、林果采摘、水上娱乐、拓展训练、餐饮住宿等项目。

截至目前,该项目区涉及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完成,计划2013年施工建设。

(二)镇葡萄庄园项目建设

项目区位于镇村、村。项目区东至高速连接线,西至村,北至薄家宝分界沟,南至五一灌溉站,总面积1100亩,总投资2000万元,集中建设高标准的蔬菜大棚150个,葡萄大棚600亩200个,实施绿色大棚葡萄种植、采摘,景点打造等工程,集采摘、娱乐、休闲、亲子活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绿色果蔬采摘基地。

该项目正在流转土地,预计2013年春季施工。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规模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宝三珍果、梁家苹果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不强。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全镇农业高级科技人才较少。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粮棉种植的传统,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镇级财政对发展特色农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但由于镇级财力有限,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远不够。

(三)抗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八月份的持续强降雨,致使镇域内棉花大面积受灾,给我们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敲响了警钟。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仍处于低层次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普遍存在,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辖区内沟渠、田间管网等修缮工程,打通阻截沟,清理维修排灌渠,确保涝能排旱能浇。重点抓好大牟片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高效、生态”绿色种植业,逐步走出“棉花农业”困局。依据全区西黄河故道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规划,整合规范农村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宝三片杂果、薄家草莓及生态园、大山西瓜、梁家苹果、北大屋葡萄、小围子地瓜、六顷五黑花生等特色采摘园。搞好“三网”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木材生产、林下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搞活“农家乐”、“农家游”,努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常年见绿、水清天蓝”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和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增强,强化政策落实,强化农业服务,大力优化种植业结构,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玉米振兴计划、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创建和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百亿斤粮仓建设工程和千亿元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秋季和全年农业生产目标,确保全市农产品持续稳定增产、农业持续稳定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目标任务。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持续提高单产,稳步增加总产。全市夏种计划种植68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计划种植580万亩以上,力争全年粮食总产比上年增长1.7%以上。

2.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力争扩大到350万亩,其中,谯城区扩大到55万亩,涡阳县扩大到80万亩,蒙城县扩大到125万亩,利辛县扩大到90万亩。

3.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全市中药材夏种计划种植20万亩,其中,谯城区7万亩、涡阳县6万亩、蒙城县4万亩、利辛县3万亩。

4.提升蔬菜生产水平。全市蔬菜夏种计划种植55万亩,其中防虫网、遮阳网、避雨大棚等设施栽培5万亩以上。

二、主要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各地要紧紧抓住夏种时机,根据资源优势和近几年形成的农业产业基本格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精心谋划,科学论证,积极引导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深入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突出抓好蔬菜生产。稳定特色规模蔬菜基地面积,重点发展朝天椒、冬瓜、西瓜、大葱等品种生产,保障我市大宗蔬菜市场有序供应;以蔬菜标准园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蔬菜标准园,示范引导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抓好夏季番茄、黄瓜、青菜等防虫网、遮阳网、避雨栽培,重点选择抗热耐涝品种;扩大速生叶菜种植面积,提高蔬菜复种指数,增加蔬菜种植效益,确保夏季高温期间蔬菜供应不断档。二是努力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扶持政策,强化机制创新,加大示范引导、效益对比和典型宣传力度,科学引导中药材种植向三县延伸扩大,努力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积极开展中药材品种和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加大种植技术宣传、指导和服务力度,着力解决中药材种植过程存在的技术瓶颈,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种植中药材和自觉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三是深入优化秋粮种植结构。稳定秋粮生产面积,压缩大豆生产面积,着力扩大玉米等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生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四是推进特色产业经济。突出区域特色,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加快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带建设,打造各类农业产业集群。五是适当发展饲粮作物种植。围绕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需求,适当发展青贮玉米等饲粮作物和牧草种植,促进畜牧业振兴。

(二)强化示范带动,着力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一是强化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各地要按照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省《2012年玉米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高标准建设140万亩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涡阳县和利辛县高产高效万亩"吨粮田"示范县、11个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玉米6个、大豆5个)、1个整建制高产创建县、4个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关键生产技术普及,推动粮食整体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在示范区(片)内,要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的技术路线,深入探索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快速提高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强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要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涡阳楚店、蒙城乐土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新技术、新理念、新机制与农民深度对接,实现"建设一个园区、壮大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三是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提升药材种植水平。加强谯城区十八里现代中药示范园区种植基地建设,加快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为入园企业提供周到、便捷、细致的全方位系列服务,创新服务机制,提升园区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水平,提高园区社会化、组织化发展水平,强化园区示范、教育、培训能力。依托资源优势,吸引和扶持各地客商在我市投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鼓励、支持药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或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建设上规模的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持续扩大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面积,推动中药材Gap种植水平有新突破,不断提升中药材品质、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三)推进产业化发展,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健全销售市场网络,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招商。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观念,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瞄准省内外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用好用活各类农业优惠政策,努力引进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入驻我市,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水平。三是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重点扶持大杨粮食产业园、涡阳义门和马店农产品加工区、利辛农产品加工园区、雨润蒙城食品工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聚集,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着力培育优势农业加工业集群,快速提高加工业集群的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夏种是夏秋季农业生产的起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积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抓好夏种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抓好夏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把夏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农业农村的中心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要成立夏种工作领导组织,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同抓,全员上阵一齐抓,早规划、早准备、早安排、早落实,做到思路清晰、方案科学、措施具体,确保夏种各项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二)落实惠农政策。

严格执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宣传,规范操作,确保落实到位。认真实施国家和省各项涉农项目,加快进度,强化监管,确保质量,充分发挥农业政策和项目对夏种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玉米、棉花、水稻良种补贴政策,科学推荐良种补贴项目用种,努力提高良种应用水平。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农民种植风险。认真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使之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强化指导服务。

要强化市场监管,从2011年5月中旬至6月底,各县、区要集中开展以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为重点的农资市场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种子、假肥料、假农药等违法行为,保证农资市场合理有序供应,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要密切关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及时做好余缺调剂并相关信息。要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进程,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监管网络,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强监测,及时苗情、病虫情、土壤墒情和灾情监测预警信息,科学分析生产形势,适时指导田管。要广泛开展技术宣传,通过多种形式把农业科技普及到千家万户。要认真落实农技人员包保责任制,组织农技人员包片、包村、联户,提高为农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要引导、鼓励和支持农企、种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服务实体积极投入夏种,为农民广泛提供各类系列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7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基础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重点产业,积极培植新兴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和间套种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

围绕实施两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和力争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7.5%,农业增加值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实现粮食总产量110万吨左右;争取解决和巩固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须着力抓好以下10项重点工作:

(一)稳定粮油基础产业。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的信心不变、要求不松、支持不减。计划粮食播种面积340万亩,其中夏粮115万亩、秋粮225万亩;粮食产量计划110万吨,其中夏粮21.2万吨、秋粮88.8万吨。油料播种面积55万亩,总产量7.3万吨。大力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水改旱及各项实用新技术,确保增产增收。贯彻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强化粮油储备应急体系建设,抓好“放心粮油”工程,计划收购政策性用粮4000万公斤。

(二)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要优化烟草产业。烤烟生产要按照“一基四化”和“四位一体”的工作要求,紧紧抓住××被省列为新烟区建设和腾冲县被列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示范县的历史机遇,继续加大烟水工程、烤房改造和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工作力度。全市计划种植烤烟35万亩,收购烟叶105万担,实现农业产值7.9亿元以上。香料烟生产要按照“巩固田烟,突破地烟”的思路,狠抓十大科技措施落实,加大烟叶基地和加工设施基础建设力度,确保烟叶安全,努力开创香料烟产业发展新局面。全市计划收购烟叶25万担,实现农业产值1.6亿元。二要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围绕实现产值42.5亿元,肉类总产量28.5万吨的目标,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扶持政策落实,龙头企业培植,规模饲养技术推广,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工作。三要抓好甘蔗产业的巩固提升。

要加大甘蔗良种的选育推广力度,大力推进高优蔗园建设和间套种技术推广,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新建高优蔗园2万亩,力争实现总产量180万吨以上,实现农业产值4.5亿元。四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企业(中介组织)带动、效益驱动的原则,不断优化菜类、菜种布局,巩固提升传统菜类,加快发展以热区冬早菜、大棚菜为重点的优势菜类,积极开拓特色菜类,要大力培植龙头,突出加工,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产业格局。蔬菜计划种植面积34万亩,总产量40万吨,农业产值7亿元。五要稳步推进咖啡产业。要通过优化布局,巩固基地,突出加工,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咖啡产业的整体效益。计划种植面积13万亩,产咖啡豆1.6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4亿元。

(三)着力推进三项重点产业。围绕实现“基地建设规模化、龙头企业现代化、产业经营集约化”的目标,坚定信心,持续抓好核桃、茶叶、蚕桑3项重点产业的发展。2010年,全市计划新植核桃42万亩,基地总规模达到300万亩,产量2.4万吨,产值7亿元;新植茶园1万亩,低产茶园改造8万亩,种植面积达52万亩,采摘面积43万亩,产量2.8万吨,工农业产值4.8亿元;新植蚕桑1.6万亩,总面积达13.6万亩,养蚕11.3万张、产茧3474吨,实现农业产值6900万元以上。

(四)加快培植特色新兴产业。按照布局区域化,开发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在开发培植山葵、食用菌、红花药材、石斛、甜柿、红花油茶等特色新兴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新产业。

(五)不断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紧紧围绕“抓林改、建产业、促发展、创和谐”目标,突出抓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两大主题,加快中低产林改造,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缅边境森林防火通道等重大林业项目建设。计划完成人工种植木本油料67万亩(泡核桃42万亩,红花油茶25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24亿元以上。

(六)继续拓展水产养殖产业。进一步加强渔业新品种的引进繁殖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不断提升渔业综合效益。计划库、塘、坝养殖面积5万亩,实施稻田养鱼24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2.4万吨、渔业总产值3.9亿元。

(七)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市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强沟通和协调,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使全市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全市计划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次,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万人,开展重点培训5万人,实现有序输出0.5万人,全市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5亿元。

(八)认真组织实施民心工程。一是扶贫开发工作要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外资扶贫、老区扶贫和社会帮扶等九项重点工作,突出“一体两翼”工作重点,按照三个“六有”目标,争取投入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2.5亿元以上,实施整村推进220个自然村,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易地搬迁1600人,争取解决和巩固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二是建设沼气池12500口,其中农业部门8000口、林业部门2500口、扶贫部门4000口。三是解决1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困难。四是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九)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三村”、“五化”、“十有”的工作目标和“八坚持八推进”的工作要求,遵循重点打造一批、巩固提升一批、整合项目推进一批、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面上覆盖一批的“四个一”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计划实施试点500个,在布局上,通过争取省级重点村和地方财政扶持建设100个、依托其他支农项目整合400个。计划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9.5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2000万元,争取省级重点村补助1300万元,整合支农项目资金5亿元,吸纳社会资金、拉动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4.2亿元。

(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按照用现代装备推进农业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增加购机补贴和扩大补贴范围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购机补贴项目补助94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190万元,加大新型农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全市计划实现农业机械总动力13.26万千瓦,实现农业机械总值9.07亿元,完成机耕机耙作业135万亩,机收面积100万亩。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深化加工,树品牌、拓市场的总体思路,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增长率达10%以上,201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总值29亿元。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一要切实抓好水利工作,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为首要任务,加快水资源配置;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防洪抗旱、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农田水利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市计划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7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解决农村11万人的饮水安全和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千方百计增加库塘蓄水量,力争1月底全市蓄水总量达到2.5亿立方米,保障冬春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及农村饮水。二要全面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共同建设、各计其功”的要求,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地力建设为基础,采取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与综合治理,尽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全市计划改造23.68万亩(烟草部门9.3万亩,国土部门4.7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4.55万亩,水利部门2.71万亩,农业部门1.7万亩,发改部门0.68万亩),计划投入改造资金41952万元。

(二)抓好冬农开发,确保农民增收。全市2010年计划夏收作物总播种面积21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99万亩,粮经作物比例为53.74∶46.26。工作上要突出一麦(大麦规模化发展)两菜(加快发展蔬菜和油菜),力争实现夏粮产量21.2万吨,油菜籽产量7230万公斤,实现冬农产值1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加80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100元以上。

(三)强化科技培训和推广,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重点措施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把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继续抓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帮助和指导农户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良种,为实现增产增收奠定基础。二是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和农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全市计划实施15块30万亩高产创建样板,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190万亩。三是加大水稻、玉米良种推广力度,2010年全市水稻良种推广94万亩,玉米良种推广92万亩,良种率达9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各县(区)要认真落实好农作物救灾备荒储备种子的各项工作,为粮食增产增收奠定基础。四是加大基层干部群众在粮、烟、经作、林果、畜牧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五是加强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机械运行安全等监管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六是加大水改旱耕作制度改革力度,实施水改旱12万亩,其中当年新改2万亩,增产粮食1000万公斤。

(四)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增加各项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基础。二是做好“上协调,下服务”的跟踪问效工作,对上采取多汇报、多联系、多沟通的方法,努力提高上报项目“命中率”;对下加强项目督查和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展,提高实施项目质量,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益,争取更多项目在×ד落户”。三是要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五是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各项制度,完善农民负担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开展专项治理,及时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上访案(事)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五)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生物资源优势,引进外地企业入驻××、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跨越。二是积极做好境外替代种植。三是利用举办农展会、农博会等各种农产品的展示机会,积极组织市内农业龙头企业参展推介活动,树立××名、优、特产品形象,进一步开拓外地市场。

(六)加强监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三品一标)的申请、认证、检测和管理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依法治农力度,净化交易批发市场和农资供应市场,打击和遏制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

(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建设。一是围绕蔬菜、核桃、烤烟、香料烟、茶叶、甜柿、山葵、食用菌、石斛、生猪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两社一会)发展步伐,计划发展160个,培训专业合作社社员和农民经纪人4000人次。二是规范管理农资市场,加快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资连锁配送经营,保障农资供应,计划供应各种化肥25万吨。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对外合作,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建设,促进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经营网点改造升级,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

(八)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加快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权林地流转,林业投融资机制,生态公益林保护利用,林木采伐管理等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认真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为建设我市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8

一、指导思想

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3月21日召开的全国春耕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县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县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以加强“三农”工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扩大农村就业,培育农村市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抓实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生产目标

计划全县2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47万亩,总产8010万公斤,坚持稳定粮食面积扩种经作的原则,全年提高粮食单产8公斤,比上年增长3.3%,确保全年粮食总产的完成。小春粮食生产按南政发〔20*〕29号文件执行,大春计划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25万亩,总产5570万公斤,平均单产323公斤。具体作物结构:玉米12.35万亩,总产4160万公斤,平均单产337公斤;水稻2.7万亩,总产1107万公斤,平均单产410公斤;杂粮2万亩,总产250万公斤,平均单产125公斤;薯类0.20万亩,总产20万公斤,平均单产100公斤;大豆(主要间套种)总产33万公斤。计划发展夏秋蔬菜0.53万亩。

(二)主要骨干技术目标

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切实抓好两项骨干科技措施和良种良法推广。全县计划推广玉米容器育苗移载12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7.2%;计划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浅插2.6万亩,占水稻栽插面积的96.3%;计划推广玉米杂交良种12万亩,覆盖率97.2%;计划推广水稻良种2.5万亩,占93%,其中,优质水稻1万亩,占水稻栽插面积的37%;推广玉米地膜覆盖面积2万亩;实施玉米、水稻电脑农业管理8.7万亩,其中:玉米8万亩,水稻0.7万亩;举办县、乡、村旱作立体种植样板1.34万亩(县级0.4万亩、乡级0.54万亩、村级0.4万亩),县级水稻样板0.3万亩。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为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重点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粮食问题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城乡人民的生活,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八届四次会议和县人代会精神,高度重视农业的战略基础地位,为确保我县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要以增加优质粮食总量为目标,引导农民增加优质粮食品种和优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质量和效益。继续把粮食生产纳入年度“三个文明”考核内容,对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乡镇予以奖励。各乡镇党委、政府务必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正确认识当前小春灾情,树立小春损失大春补的抗灾思想,针对当地生产实际及早制定生产计划和措施,尽快掀起春耕备耕热潮,做到人员早深入、物资早就位、培训早安排,认真落实各项生产计划。县级各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乡镇抓好大春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重点抓好12.35万亩玉米和2.7万亩水稻在丰产节令内科学规范种植,全面完成大春粮作满栽满插任务,确保20*年粮食增产,经济增长。县级各部门要在抓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深入挂钩村委会帮助广大农户做好当前小春抗灾自救工作和春耕备耕生产,使今年大春生产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强化服务“三农”,切实抓好大春农业生产

大春生产是我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部分,大春粮食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70%以上,也是我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大春生产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当年生产任务的完成。为此,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积极投身于大春生产。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乡镇要继续把粮食增产放在首位,加强耕地保护,搞好土地开发复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网络,及时、科学地做好抗灾防灾;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投入,推广农业科技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以粮食安全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各乡镇要结合大春生产实际,抓住节令,尽快掀起春耕备耕高潮,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努力提高大春科技含量。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县乡农科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为重点,加快农业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步伐,落实各项增产措施的推广。全县安排水稻肥床旱育秧0.13万亩,稀植浅插大田面积2.6万亩,玉米容器育苗移栽12万亩,力求两项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农业部门要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村,农机人员要深入村组户做好农用机械的检修保养,巡回指导,确保全县大春生产计划完成。

3、强化旱作立体种植推广,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土地产出率。全县计划办好县、乡、村三级旱作立体种植综合示范样板1.34万亩,其中县、乡联办0.4万亩,由南涧镇、乐秋乡、小湾东镇、无量乡各承担0.1万亩,县农技中心、县植保站、县园艺站、县种子站协助四个乡镇实施。其余9个乡镇人民政府各组织实施完成600亩,80个村委会各组织实施完成不少于50亩。乡级样板技术指导由各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负责,村级样板由村委会农科员负责。间套种品种以芸豆、大豆、杂粮、薯类、辣椒、蔬菜等为主。各乡镇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旱作立体种植,力求达到粮经增产增收。

4、抓好县、乡联办水稻示范样板0.3万亩,由南涧镇承担举办0.2万亩,公郎镇承担举办0.1万亩,县级由县农技中心、县种子站协助两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组织实施。

5、狠抓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管理的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管理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技术措施,全县8万亩玉米、0.7万亩水稻实行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管理,县农业局电脑办重点抓好4万亩玉米、0.5万亩水稻的示范,其余面积由县电脑办指导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组织实施。

6、抓好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由于今年小春雪灾严重,损失较大,直接影响到全县农村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弥补损失,力求小春损失大春补,全县计划安排地膜玉米栽培2万亩,平均单产400公斤以上,比上年的平均单产提高50公斤。要求海拔在2000米以上小春雪灾严重的高寒地区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按2:2规格种植,每亩供应超薄膜3公斤,政府补助32元/亩(其中州财政补助20元、县财政补助12元)农户自筹10元/亩。各乡镇要尽快组织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并落实种植计划,农业部门要切实做好地膜就位和栽培技术指导,对需推广地膜覆盖而又因贫困无法自筹的农户,由各乡镇认真落实后上报县农业局审核解决。

7、切实抓好晚秋作物的种植。各乡镇要在烤烟地的中后期扩(套)种蚕豆、豌豆、四季豆、马铃薯、茄类、叶菜类、萝卜等晚秋作物,力争增粮增钱。

8、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各乡镇要积极组织农村群众抓好五小工程建设,做好蓄水工作,保证大春作物生产用水;同时组织人员深入村、组、户抓好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实施工作。

9、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行政执法主体作用,联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活动,重点对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的整治,对非法经营、坑农害农行为严厉打击,决不姑息迁就。县级各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乡镇抓好春耕备耕,做好种子、化肥、农膜、农药、农机具的足够供应,确保大春生产的顺利实施。

10、保障生产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是大春生产取得增产增效的前提条件,各乡镇要积极协调小额信贷支持农业生产,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动农村广大群众千方百计地增加大春投入,确保大春粮食增产、经济增长。

(三)强化督查,搞好验收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9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农业种植生产计划篇10

关键词:大京水库 生态园 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14-02

1引入

生态园是一种区别与传统餐饮的特色餐饮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建立在一种“生活压力加大,人们渴望通过自然来舒缓这种压力”的基础上,顾客想在自然中就餐,必然要有这样的就餐环境,顾客想要一种可以融入自然的艺术氛围,必然要有这样一个可以容纳园林文化的餐饮形式。

农业生态园就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它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的农业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根据以“生态园”命名的园区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三类:即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相关的“生态园”。大京水库可以归为第三产业的生态园。以温州生态园为例,已成功建造。即园区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如以生态恢复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旅游业、文化业、生态农业以及适当开发绿色人居产业等。

2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株洲市的发展,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面向自然的旅游,而大京水库本来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政府也鼓励对其进行整体规划,笔者认为把大京水库规划成一个生态园,既满足了人们休闲所需,又响应了政府对大京整体规划的政策。

2.1基本条件分析

大京水库地处株洲县东北角,株洲市郊东南,距市区15公里距沪昆高速互通口7公里,是长株潭旅游休闲的“金三角”,是一个以山、水、林、禽同生共荣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观与以盛极明清的古庙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集游览、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盛夏景区温度比市中心温度低10℃左右,被列为株洲市炎帝陵旅游线的起点。景区规划面积3·08m2,京水湖面近1.6·06m2,蓄水量达1.5·08m3。若将其发展成一个系统完善的生态园,既可以完善景点的观赏性,又可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2.2区域生态环境

2.2.1气候

株洲县位于湖南中部偏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达286天,年平均气温16℃到18℃。气候宜人,全年都适合旅游休闲度假。

2.2.2地形地貌

株洲县属丘陵地区。大京水库规划区内有丰富的植被山林多,景区绿化率达98%。该地区水源环境、气候条件、农田环境较好,没有收到工业污染。原始地形保留完好,具有发展生态农业园的潜力。

2.2.3特色

大京水库景点已经投资2亿元建设,设施较完善。在该景点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科技的应用,该地区人们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也引进了大棚,但是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另外林业发展较好,但畜物业还有待加强。

3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3.1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针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农林业生产基础,对农业、林业、水产业综合考虑,利用已有的生产优势,充分利用资源,在使各个季节都有其生物多态性,并能吸引游客的观光。

3.2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

设计中遵循旅游生态保护原则,对生态园的规划,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要有环保节能意识,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从长久利益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3.3局部与整体统一

对生态园内的建筑与景观的设计,要与整体主题一致,保证整体都是以自然为主导的风格,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4大京水库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基本思路

4.1农业

以生产农作物、园艺作物、花卉等为主营项目,让游人参与生产、管理及收获等活动,并可欣赏、品尝、购买作物与花卉等的园区。在这里既可以用来作为观光农园又可以作为教育农园,形成产业化模式,所生产的农作物一方面供本区使用,另一方面可以运到周围城市销售。在暑假和寒假可以将农场分租给游客。少数发达国家,又出现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各个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

4.2水产业与畜禽业结合

本规划区内有很多池塘。在水面上种植少量浮叶植物或漂浮植物,如睡莲、荇菜、浮萍等;池塘边选择菖蒲、莎草、芦苇等水生植物,进行组合搭配,使整个池塘显的气氛舒适宁静。在水中养殖鱼类,及其它一些水产品,同时该地区群山围绕,很适合养殖可以用来养鸭,其粪便可以作为鱼类的养料,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让游客乘船置身其中享尽自然之美。

4.3林业

对林业的设计不能过分加入人的主观性,在设计中应避免对生态的破坏,需保证生态多样性。可采取的措施:对于生态园区内的植物配置,应结合生态性的原则,营造四季有花,四季都有季相特色的生态景观。植物品种的选择以“适地适树”为依据,以生产性植物为主,观赏性植物为辅,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另外,可在林中种植一些果树,让旅客也能参与采摘工作。总之,对植物的规划,应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托,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其与周边环境(光、温度、水、土壤等)的关系,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园林植物种类进行“乔灌草”式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同时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