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2:38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1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从而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因此,在当前社会的各生产领域中,人们逐渐开始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并且逐步实现了节能生产。而在这一时代背景的要求下,生态经济应运而生,随着生态经济的应运而生,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经济定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

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得先机,那么在适应这个大的经济环境下找寻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企业最大盈利为目标的战略计划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盈利及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这个新的经济时代,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的旅游经济正在朝气蓬勃的发展,随之我国的旅游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形式成为我国广大人们旅游关注的新焦点。在这种情形下,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就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

所谓生态旅游,就是将本区域的自然风光、民俗、地域优势开发利用,以旅游观光为谜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兴起一系列的旅游项目。

1.文化旅游,即开发的旅游项目在让观光者“行万里路”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还要达到让游客消遣和娱乐的目的;

2.探险旅游,即在可操控的自然环境范围内,创设一些自主的、无约束的旅游项目,游客可以通过自己的探险来实现自己心理上的一种释放,达到旅游放松的目的;

3.主题旅游,即在旅游项目中,创设一定的主题形式,通过旅游者的参与,完成一些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项目。

四、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在整个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大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以往的部分旅游形态,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前提跟代价下进行的,如:

第一、旅游资源的盲目利用。开发者在开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充分的对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开发后盲目的利用这些资源,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毁坏;

第二、风景区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盲目的开发,或者紧紧是以旅游为目的的进行开放,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垃圾,或者破坏环境的状态屡见不鲜;

第三、这样的形态属于畸形的,不健康的状态,也不能够为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可持续的氛围。而生态旅游相对比之下就有着很大的优势跟可行性。

1.开发生态旅游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其他一些不可再生资源。

生态旅游是在生态经济背景下进行的一系列的旅游开发项目,这就要求开发者无论在做什么开发项目的时候都要最大限度的对自然资源以及一些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或者是在次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目的是开发,重点是保护。

2.开发生态旅游,可以使得区域的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及传承。

在不断的西方文化思潮及传统节日的影响下,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们已经渐渐的对我们几千年的物质文化遗产渐渐的淡忘了。开发生态旅游,能够使我们重拾已经被我们淡忘的历史文化遗产,然我们重新感受历史的痕迹。

3.开发生态旅游,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品质生活的不断需求。

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养生。更注重的是自然。生态旅游的开发就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满足人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让人们体验更多的原生态、绿色、健康。

4.开发生态经济,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生态经济链。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种健康的经济形态。生态旅游的开发有助于保护人类的水资源、动物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光资源的保护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等。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就会使得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保障,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链条。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2

郴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景点开发、设施建设、旅游业管理等都有较为厚重的积淀。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了郴州基础和支柱产业。近年来,郴州旅游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GDp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从1997年郴州市成功举办第一届郴州山水旅游节后,2000年开始,郴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举办生态旅游节作为开放兴郴的重大举措。2000年―2007年,郴州市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生态旅游节,连续举办了八届,对整合旅游资源,传播旅游形象,提升郴州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郴州生态旅游节,2005年被评为全国节会50强,由此,成为了具有全国一定影响力的节会品牌。2009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和“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规划,即“至2020年,将郴州建设成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品级。

随着郴州构建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和提升旅游产业品级的需求,郴州生态旅游产品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主要从优化郴州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和提升郴州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两方面来探讨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的路径。

一、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郴州生态旅游产品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为中心,以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相关社会组织为的,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不仅只是为当地居民服务,更是一种地方生态旅游文化,在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

(一)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常是指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等设施,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即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不仅是指一些文化场馆和机构,也应包含无形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昆曲作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优秀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郴州人们的高端文化遗产。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就可以利用昆曲作为当地居民的公共文化的特点,把高端的文化资源开发成常规的表演形式,就像以前一样搭台唱戏,不仅供旅游者观赏也作为当地居民的休闲方式,这样既能丰富旅游文化,增强旅游感受,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又可以使作为郴州高端公共文化的昆曲得以以常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服务大众,提升人们的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挖掘生态旅游文化的内涵

公共文化可以把深奥的文化转变为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我们都知道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而周敦颐曾三度在郴州为官,是在郴正常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较好的朝廷官员。他在郴州兴学校,办农桑,关心民间疾苦;他亲辟莲池,自种莲花,也自喻莲花,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写尽莲之高洁和君子之品质。郴州的爱莲湖风景区就是结合郴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运用现代城市理念经营城市的产物。这样的旅游文化开发,使得相关文化走进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也走进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里。

城市公共术景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伊利尔・萨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其含义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城市具象去领略城市文化,那么旅游者也会在旅游城市,透过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真实的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旅游文化。而当地居民也会在公共艺术景观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如郴州五岭广场的标志性雕塑“神农作耒耜”,就反映了郴州的历史,代表了郴州的文化。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的事迹就发生在郴州。当时正是狗尾巴粘了谷种,让炎帝开始种谷。之后,炎帝在嘉禾的九老峰下的“丙穴”中,对关养在那里的六畜,开始了驯化,而用牛耕田的历史也由此拉开。神农发现嘉谷,驯牛教耕、遍尝百草三大贡献,郴人皆占有,此为郴之幸也。而其归葬之地,现今虽不属郴,但“神农精神”却流传郴地,新鲜依然。神农作耜在郴山,彰显的是“奉献、创造、忘我”,也可以说是“敢为人先”的一种郴人精神和文化。

(三)通过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提升生态旅游文化的效益

公共文化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一地的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旅游资源的内涵,让旅游资源“活”起来,更好的服务于旅游者。比如郴州的文化中心内有市图书馆、展览馆等设施,就在五岭广场旁边,它们都是郴州的公共文化设施,为郴州市居民提供了休闲等文化服务。如果这些场馆与旅行社开展合作,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根据客户要求组织特殊主题类的活动项目,或者开展学生团活动等,通过媒体宣传,建立品牌效应,这样可以使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引起当地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吸引更多的人来充分利用和保护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一个很好良性循环。又比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追求异质文化的感受,成为旅游地的吸引点,同时,增强目的地人们对自身民俗文化的自豪感,激起爱护、保护、发扬民族、民俗文化的热情。丽江古城的开发,让纳西族人们认识到了他们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原本只有老人玩的东巴古乐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也走向世界各大舞台,从而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下来,现如今在丽江光看一场东巴古乐表演,门票价格就在百元以上,不算其它的附加效益都已经很可观了。

又比如,郴州桂阳阳山古民居的开发中,就应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阳山古民居这个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阳山这个村落居住着何氏族人,他们崇文尚武,重伦理,求和睦,明理义,事农桑,涌现出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官、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议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等,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数百年家风,这也当今应推崇的精神文化。

二、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郴州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人们缺乏应有的生态旅游教育,缺乏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有些行为完全是出于无意。生态旅游教育的缺失可以由高校来弥补,旅游景区、社区又可以为高校提供很好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高校和旅游景区、社区的合作来提升人们保护生态旅游产品的意识。

(一)校企合作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的模式

1.高校提供培训和专业指导

(1)为旅游景区提供生态旅游专业讲解。首先在学校要开设生态旅游相关的课程,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生的培养采取分阶段培养的形式,即在旅游旺季,专业学生进入景区做生态旅游专业讲解,把生态旅游知识贯穿其中,从而潜移默化的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传递给旅游者。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可以培养专门的景点专业讲解员,经过生态旅游知识的专门培训。在团队入园时由景点专业讲解员进行讲解,在游览的过程中要重点结合生态旅游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很大,游客乘景点旅游车进入的时间较长,在沿途一方面通过专业景点讲解员的讲解,另一方面可以在旅游车上播放有关生态旅游的相关宣传片,来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这项工作如果长期坚持去做,可以有效的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意识。

(2)共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做好生态旅游宣传。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设计出一些能启迪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是设施和旅游项目。如开发出一些体验性旅游产品,原汁原味的真品、精品,避免文化污染。科学的做好旅游市场营销,科学的宣传旅游产品,用对游客负责任的态度来宣传生态旅游目的地,避免过度宣传,以免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通过高校的专业力量,科学准确的确定生态旅游景区承载量。

(3)为社区居民开展培训。可由高校组织生态旅游专业志愿者团队,由他们分批与社区居民联系,深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的影响,结合适当的专业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生活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和周围的居民从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中或观光中获益,而后自觉地保护这些让他们获益的生态旅游资源。

2.生态旅游景区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而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正肩负着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一线人才的使命。职业院校要求以服务地方企业为主要目标,比如我们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地处中国旅游城市郴州市,旅游业是郴州的支柱产业,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产业的支撑型专业。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生态旅游课程,还要学生把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实习实训来提升他们的生态旅游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的实习实训就要到生态旅游景区去,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到实践中去发现非生态的问题,并帮助解决要。高校从理论上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非常需要企业为他们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而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懂得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来管理。

(二)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的作用

1.解决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与提高的问题

生态旅游景区一般是没有收到干扰、生态和文化特色保留比较完好的地方,当地居民思想朴素,缺乏相应的生态旅游专业知识,而一些旅游经营者也比较缺乏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同时他们又没有时间、精力、经费去进行的专门的学习,而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学生深入他们的生活中,把培训与教育放入的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由学生通过实践对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开展培训教育,这样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学习与生活、生产、工作的矛盾,又不需要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

2.解决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学生有了更多实践机会,也有更多接触一些生态旅游景区非生态的行为和现象,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有利于的培养出更优秀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保障。因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满足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要求。而校企合作可以很好的为将要从业的专业人员开展良好的职业培训,从而确保行业内拥有高素质从业人员,有效的为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良性循环。

3.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机会和层次

通过深入当地居民生活中,宣讲生态旅游基本常识,以身作则,示范带头作用,逐渐提升居民的生态旅游知识,随着居民生态旅游专业水平的提升,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当中,从而从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当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变原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只能从事一些浅层次的工作的局面,从而调动起居民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3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兴行业,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旅游》一书是专门研究解决旅游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及经济和生态矛盾等问题。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旅游影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各种发展问题。本书是在第3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关于生态旅游的较新研究成果,对促进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理论借鉴作用。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广泛传播,旅游行业也应该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生态旅游》一书介绍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战略选择。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低碳旅游已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且在国际上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世界旅游组织对于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理论策略。《气候变化与旅游:应对全球性的挑战》是世界旅游组织推出关于低碳旅游的系列规章制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是全球各国共同的发展任务,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下,各国的共同选择。在我国,低碳旅游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我国提倡积极面对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将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各行各业发展中。低碳旅游就是其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部分。早在21世纪初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为重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全民运用低碳的消费和生产方式,确保可持续发展力。在我国各行业发展中,旅游业一直是一种庞大的行业链,包罗了各种领域如衣、食、住、行等。旅游行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多种行业的低碳发展,对于促进国民低碳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无论是国家、旅游行业相关主体或者是旅游者们都应该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中。《生态旅游》一书中就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国家政府应该推进相关的低碳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大力宣传低碳文化,提倡保护自然、和谐自然的旅游形式。同时,在旅游景点中政府应该提供低碳的旅游产品,规范旅游行业,使旅游行业的管理更加标准。二,旅游行业相关主体也都应该注重使用低碳的旅游管理手段。如旅游景区管理中要提倡低碳交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景点与景点之间的通过电瓶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进行接驳,不仅能够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还能够丰富旅游体验;又如酒店宾馆要提倡低碳住宿,鼓励游客携带随身用品,并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减少能源消耗;旅游餐饮方面要尽可能开展低碳饮食,利用当地食材经营餐饮业,避免食品的运输、包装、保险等环节带来的能源消耗。在游客就餐过程中提倡自带餐具,尽可能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最后,对于旅游者本身而言,旅游者应该积极响应低碳旅游的思想观念。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更加低碳的旅游出行方式。低碳旅游只依靠国家和企业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每一名旅游者都应该自觉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每一位旅游者将低碳旅游牢记心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低碳旅游。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需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低碳旅游事业。《生态旅游》一书中提到了我国现阶段实现低碳旅游的困难以及解决对策,对立志于生态旅游事业的相关人员有着不可忽视的实用意义。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4

一、首先明确智慧旅游发展概况及新常态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其本质是指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智慧地球及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国内智慧旅游发展是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随着该战略的逐步探索与实践,目前国内大部分省市已经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信息化也在逐步推进,在线旅游市场在旅游产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提升,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大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意义突出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

放眼“十三五”,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下“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智慧旅游建设在新的经济环境、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下,也将迎来了“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专家预测:新常态下智慧旅游的建设将适应大众旅游和散客潮时代的来临,将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下持续健康发展;将通过公共管理绩效转化为公共服务品质提升的转变,把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针对智慧旅游建设人才所需要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的现状,依托院校强大的教育资源与国内智慧旅游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多种方式培养智慧旅游建设的人才。

二、把握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旅游人才是落实国家旅游局“515战略”的智力支持。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智慧旅游人才”,即有创意、会网络、懂技术的人才

随着互联网对旅游业影响的与日俱深,互联网改变了旅游业的市场基础、产业链和生态圈,乃至于整个产业形态,线上旅游综合平台ota、专业旅游服务eta、旅游搜索平台等新概念企业快速成长。新业态的发展,新企业的成立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创业、择业、就业的新机会与新平台,更需要有创意、会网络、懂技术的“智慧旅游人才”。

2.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

从旅游行业的需求来看,无论是旅行社、酒店还是旅游景区,缺乏的主要是掌握实际技能的从事一线工作的操作人员。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业务流程等旅游管理职业技能,需要胜任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行业经营与管理工作。

3.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性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营销组织的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旅游专业人才的行业就业意愿低、行业流失率高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在“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认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生存现状

近些年,在政府主导下,部分院校完成了由传统本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变,但大部分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无法完全适应智慧时代的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体系的目标不清。我国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是从相邻学科、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发展成为旅游本科教育的,因而目前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明晰,普遍存在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大而空、不清晰的状况。第二,旅游类基础课程薄弱。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是旅游类的核心课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各高校在旅游类的核心课程设置中差异度较大,缺乏更高的共识度与统一性。第三,课程设置创新度不够。“智慧旅游”背景下,目前各高校在此领域的课程设置上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与创新不够,基本上没有涉及信息技术的课程,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多样化旅游人才的需求。

2.“智慧旅游”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5

摘要:从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状况看,参与旅游活动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元素和习惯。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生活消费理念,不难看出参与旅游活动、融入文化休闲心态、满足社会大众绿色生态的追求,已经成为时展的新特点。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旅游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新经济时代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特征及影响,从而分析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茶文化;旅游体系;发展机制;内涵研究

如果能够将生态开发、绿色提升这一理念融入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其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最大价值。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创新茶文化资源应用理念,优化茶文化旅游产业经营思路就极为必要。

1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发与参与,实际上是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时代所期待的旅游产业内容进行研究,不难看出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关注点和消费内容内容。茶文化资源体系,实际上是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中,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文化体系中,茶文化资源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行为规范也被有效诠释。因此,可以说,将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和最大价值。因此,认知茶文化机制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发挥茶文化体系的资源内涵,能够有效提升茶文化的利用价值阐述和发挥。通过对长期以来的茶文化资源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时,无论是资源的内容应用,还是其中功能价值设置都相对较为局限,进而影响到茶文化旅游发展资源的有效应用,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以茶文化资源为开发基础的旅游形态。而在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经营理念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时,必须认识到其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经营过程中,需要将传统茶文化、地域文化等各项内容融入其中。因此,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建设过程中。可以将游客体验和具体需求参与融入其中,比如通过引导游客实际感受产茶过程,从而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具体参与程度,更重要的是实现茶文化自身的传播目的。

2茶文化旅游的具体内涵认知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是传统茶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应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和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特点,不难看出走茶文化旅游发展道路,不仅是利用茶文化资源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现阶段整个时展特征的客观选择。首先,茶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指的是以茶叶的生产等自然条件为依托,以茶文化体系的文化内涵要素为重要支撑的具体活动。因此,在实施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通过创新经营形式,结合融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实施效益最大化开发。通过将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从而突破传统的茶文化产业经营理念。所以,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其实际上是茶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同时以旅游业发展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共融、创新机制。此外,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在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不断发展,其作为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可以说,其对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作用,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其不能局限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应用,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整个茶叶产业的体系化视角来全面认知,通过将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其必须注重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全面融入其中,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内,与茶相关的艺术资源也是展现茶文化体系内涵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茶文化资源开发,就必须注重利用好这一资源内涵,通过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

3新经济时代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特征及影响

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已经进入全新历史发展时期,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具体的经济内涵,还是整个时展过程中的各项资源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更快,经济内涵更为全面,特别是互联网媒介的成熟应用,造就了新时期所独有的经济业态,在互联网经济模式影响下,各行各样也需要结合这一时代特征,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对新经济时代的具体特征和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该时代特点影响下,要创新发展业态,优化经营模式,特别是将时代新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满足时展要求。当然,新经济时代的影响,不仅是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其消费需求等等也实现了相应创新和优化,也就是说现阶段,无论是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元素,还是消费者自身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来进行融入。而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消费者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消费内容元素也更为成熟,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发展效果,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特点,通过具体探究和有效完善,从而满足新经济时代下消费者需求与产业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入。对于茶文化旅游发展来说,无论是其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元素内涵,都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融入,尤其是从当前整个时展的特点和模式看,消费者希望整个产品能够得到有效创新与完善,所以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用好具体的时代资源,传承融入整个时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从而为整个茶文化旅游发展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从当前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看,文化、休闲、养生与生态内涵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消费方向和趋势,因此,结合新经济时代内涵要求,创新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优化茶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从而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

4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中所具有的主要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文化旅游活动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做到:首先,细化社会大众的消费趋势和实际需求,在社会化成熟发展背景下,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人们的生活元素和生活理念也实现了相应优化、调整,在人们生活体系中,参与旅游活动,消费旅游产品已经发展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理念,因此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除了旅游、休闲消费理念外,健康养生也是人们重要的消费期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就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以及整个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要求。其次,当然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需要在认知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要素,提升发展内涵,同时更需要将社会自身大众需要融入到整个茶叶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当然,在整个茶叶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将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诠释,通过彰显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优势,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可以说,融入新经济时代背景,实施茶文化旅游发展必然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值。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内涵和元素内容,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元素和生态内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在当前整个时展背景下,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更高,只有诠释和融入人们的价值需求,从而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茶文化理念传播提供了重要帮助。当然其也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来说,其中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需要在满足社会大众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元素和生态理念内涵,特别是凸显茶文化的深远内涵。客观而言,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还要注重创新旅游元素,尤其是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凸显自身特殊性,同时还应与时展相结合,特别是要注重对整个旅游产品的各个细节和具体元素内容进行挖掘,通过提升旅游产品的发展层级,从而在创新产品经营体系的同时,满足社会大众参与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

5结语

在新的经济时代影响下,无论是具体的发展内涵,还是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都实现了全面提升,事实上,当前已经进入社会大众参与旅游的全新时期。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时展状况来说,目前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逐渐呈现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社会大众新的消费趋势,更重要的是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自身旅游需求有效诠释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赵万芹.从文化感角度谈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设计创新[J].中国包装工业,2013(1):92-97.

[2]李付星;孙健.体验经济时代下川南盐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112-115.

[3]朱三元.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7):205-208.

[4]沙春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以福建土楼造型为元素的产品的思考与建议[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5(17):68-73.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6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尽管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具体到我国的旅游企业身上,情况依旧不是很明朗,尤其是企业自身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低碳经济在我国的研究较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只是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环保问题,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低碳环保的发展迫在眉睫,低碳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1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1.1旅游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影响

目前,大部分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当中,环境的开发与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项目,但是,大部分的旅游企业却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维护,没有尽到自身应尽的责任。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茶文化旅游景区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利用尤为重要,如果茶文化旅游企业没有尽到环境保护的职责,对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熟视无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大力发展娱乐、餐饮企业,那就会严重的危害到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无论是对我国的旅游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更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1.2旅游观念未得到改变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最重要的GDp增长元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号召力越来越强,这些都不断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系统巨大,仅仅是提出一个低碳茶文化旅游口号,或者只是在某个单独的区域实施这样的旅游开发政策其影响甚微,要建立切实可靠的低碳茶文化旅游景区,必须让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消费者的齐心协力来达成。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对于旅游的观念还停留在欣赏美景、购买特产之上,忽视了低碳经济的原则,因此,我们往往看到每当节假日旅游景区游玩高峰期之后,剩下的都是遍地狼藉,各种垃圾随地乱扔,旅游监管部门也熟视无睹。旅游产业各企业、各部门以及消费者对于低碳茶文化旅游的观念没有得到确认是其主要原因。

1.3没有明确的定位

茶文化旅游定位往往是以茶树、茶叶、饮茶、茶表演为主要旅游服务内容来进行。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加入低碳环保元素,许多的旅游企业并未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其实,低碳经济并不仅仅是回归自然减少废气排放,更重要的是环保,在茶文化旅游景点中我们时常能看见,一些剩茶被随便乱洒,部分商家和消费者认为茶水倒在地上并没有污染到环境,实则不然,茶水虽然倒在地上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如果倒在河流之中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随地乱倒茶水还影响了茶文化景区的整体美感,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环境品质低的错觉。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解决方案

2.1明确低碳茶文化旅游经营手段

茶文化旅游模式是一种针对不同地区实际茶文化情况而开展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将产茶区域进行改造,使其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进行生产,再结合茶叶相关服务的水平提升,例如茶楼建设、茶道与茶艺表演、茶具展示等等。在不同的茶文化旅游景区中需要从基础做起,对旅游景区进行全方位的盘查,检查出那些非低碳、不环保的项目,对这些服务项目进行查封并且更换为低碳服务,通过现代化的低碳科技手段推进景区内部建设健康发展。在低碳的基础上来凸显出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在茶文化的内涵中围绕低碳经济进行延展,这样既可以将茶文化旅游景区发扬光大,又可以很好地提升茶叶农业效果。

2.2积极进行低碳环保推广

茶文化旅游景区要想长久稳定地发展离不开低碳经济的融入,将茶文化、旅游文化、低碳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积极进行推广、宣传。如今互联网发达,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对自身进行推广,其中必然要加入低碳环保的元素,让人们了解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以一种正确、健康的心态来欣赏与维护茶文化旅游景区环境。政府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示范区,以茶文化旅游与低碳经济为核心,表现出茶文化古朴、独特的魅力以及低碳经济环保、生态的原则,让茶文化旅游景区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提升消费者素质,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3科学的低碳环保措施

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在茶文化旅游景区中推行受到阻碍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旅游企业、消费者没有给予低碳环保应有的重视,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对低碳环保措施的不理解,就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在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没有一个科学的低碳体系来引导商户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低碳环境,政府应当给予重视,并给出切实的、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借鉴国外先进的低碳旅游模式与经验,在低碳茶文化旅游中,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合理分配,进行科学的讲解,鼓励茶文化旅游景区中的消费者减少污染物的随处乱扔以及多余的能源消耗,一步一个脚印地对景区中的各个项目进行低碳化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低碳网络。

3结论

低碳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在茶文化旅游景区中加入低碳环保理念对于我国的旅游产业以及其他各类型产业的低碳发展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非常好的传播中国的茶文化,让人们的旅游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欢欢.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信阳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114-118.

[2]郑春霞.基于游客感知的文化旅游产品体验质量提升———以闽南功夫茶文化旅游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683-692.

[3]魏遐,周倩雯,林枫.茶文化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长兴县顾渚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387-390.

[4]冯卫英,朱世桂,黎星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以江苏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7-134.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8

【关键词】旅游后花园理论美学弱势旅游地区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具有多重功能,诸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与环保功能等等。从构成要素看,旅游是集“行、游、住、食、娱、购”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但从本质意义上看,旅游观光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熔文物、古迹、建设、园林、绘画、书法、雕塑、篆刻、音乐、歌舞、服饰、陈设、烹饪、民情、风俗等于一炉,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形态。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旅游后花园理论

在我国,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还是个新兴事物,学术界对旅游后花园的理论研究还是空白,尚没有关于旅游后花园的概念界定,只有少数地区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后花园的规划,如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建设沿海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决策;南京浦口区提出建设南京市旅游后花园的目标等。

本课题组尝试对其做如下定义:旅游后花园是指旅游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运用科学的手段,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旅游需求发展的趋势,相对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或地区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定位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是依附于中心旅游城市来发展自身旅游,主要通过体系休闲化和田园化等吸引旅游中心城市的游客。近年来,在政府的强势推进下,各地区区域旅游联动从局部的、零星的和松散型合作转向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和紧密型合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

(一)弱势旅游地区一般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

尽管在现代化大众传媒网络的频繁刺激和交叉影响下,不同形式的旅游信息和促销手段随处可见,旅游审美需求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性。但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弱势旅游地区一般以原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在生态主义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弱势旅游景区因其生态性特质,加之休假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不对等区域间短途旅游的兴起。例如五一假期缩短、小假期增多等,旅游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不仅“短途游”备受青睐,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都市人已开始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他们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渴求在宁静与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他们希望在安全、洁净、卫生的前提下,能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乡村特色民俗风土人情,那么,弱势地区相比中心景区因而更加可能使得旅游者实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之“高峰体验”,获得极高的审美享受。总之,就目前国内游客流向的趋势来看,已形成“回归自然,追求野趣”,“绿色田野”,“生态环境”等旅游时尚,并日益成为诸多旅游动机中的优势动机,这就使得弱势地区提供的旅游产品与强势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更有利于弱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以苏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为例,以徐州的战事文化、两汉文化,连云港的神话英雄(孙悟空)、淮阴的豪杰遗踪等为重点开展文化旅游,同时在民俗乡情浓厚的城镇发展风情旅游,如武术之乡、窑湾古镇、古邳八景、盱眙胜迹等;利用江苏的教育科研优势,大力发展科考与修学旅游,将散点的文化遗迹串联成线,如古文化探源、古墓葬考察、武术健身等。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全省仅有的滨海旅游资源、珍稀动物资源,发展度假、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把弱势地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这里旅游,比如苏北盐城,地处里下河水乡,自然风光独具特色,东线有丹顶鹤、麋鹿、中华鲟三个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沿海风光带;西线有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为依托的湖荡风光带。

(二)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

构建旅游后花园理论的美学依据就是在人类重视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借由弱势旅游景区一般具有生态优势的特点,实现人类通过旅游活动参与自然的行动,突破旅游单纯为了调节心理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能使人与天地合,获得精神的极大欢快,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的终极目的。

诚如李泽厚在《艺术杂谈》中所言:把美学仅仅规定为艺术理论,似乎就太局限了。人们要游历,要观赏自然美,要游玩到大自然中,要美化生活,从外表到内心,都希望符合美的要求。时展到今天,人类已经陷入到完全依靠高科技已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的尴尬境遇中了,人类借助旅游、文学等“心”的活动自觉而郑重地参与自然的时候到了,旅游将从稀释人心的贪婪入手,借由山水自然景观使人类拥有辽阔的情怀:对动物关心,对生命爱护,对大自然感激,最终使旅游持久性地在人类拯救地球,缓解生态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是人“心”的活动,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完善了人性,提升了人类感性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也获取了更为丰富的理性知识,提高了人类理性认知世界的水平,慢慢地实现“旅游参与自然的手段”,开始“旅游参与自然”的行动轨迹:产生审美唤起对自然的同情、悲悯和人道主义精神自我净化自觉服从自然规律节欲获得辽阔的人类情感。意即在亲临自然风物中安慰和净化人类灵魂,在认同自然美景中顺应自然规律,甚至在对最卑微的小生物的悲悯中,感受生命的真谛与平等性,自觉地服从自然循环的节奏变化,融身自然,体会“宇宙之大,蝼蚁之微,等无差别”,从灵魂深处珍惜生命,爱惜地球,鄙视贪欲,节制物欲,彻底放弃对于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开采,有节制地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善待自然和生命,唤醒精神性自然的意识,从此人类生活在由善良、质朴、公正和宽容等美好的人性织造的社会风气里,相互滋润,和谐发展。

“旅游参与自然”对我们恢复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构建旅游后花园里理论的美学依据就是在人类重视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借由弱势旅游景区一般具有生态优势的特点,实现人类通过旅游活动参与自然的行动,突破旅游单纯为了调节心理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旅游能使人与天地合,获得精神的极大欢快,造就具有优美灵魂的人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柯平.旅游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08.

[2]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4-46.

[3]李松柏.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导刊,2006,(3):28-30.

[4]徐宁.品牌定位十法则[j].市场营销,2004,(1):33-34.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9

由于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以及研究角度与目的之间的差异,导致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从而在学术界和实业界使用这一概念时出现了严重的泛化现象。至今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依然模糊不清,使得在学术研究上其逻辑体系无法建立,在实践应用中就成了万能的标签。

一、生态旅游定义的分析

对生态旅游的定义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环境保护与责任说,回归体验说,客体原生态说与居民利益中心说。

大部分的定义都是从生态旅游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来界定的,有些同时提及了实现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人们将旅游可持续的要求都综合表现在生态旅游身上,这样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随着人们对可持续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也反映在生态旅游概念的表述变化上,从而导致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之间界限的模糊与使用的混乱,并且生态旅游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逐步超过了一个概念的内涵,实质上成为描述一种完整的模式了。

生态旅游是优质生态人文环境与旅游的结合,强调的是旅游者在面对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时获得的特殊的深层次的生态人文体验。同时,生态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通过与优质生态人文环境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二、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性

可持续旅游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方法,需要所有参与者在所有层次上的高度合作、协同与一体化。但是在现实中,有关旅游发展的很多重大决策都是相互排他地做出的,很少有合作或协商。同时,旅游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有着各自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他们带着不同的动机、态度和价值观进入旅游这个体系,以至于“可持续旅游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我们能够希望的最好的结果是发展更加可持续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形式(产品),带着这样的期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至于在概念中也镶嵌入了可持续的要求。

对于生态旅游概念的可持续限定,我们需要区分到底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还是可持续背景下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旅游形式,是人们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选择了将资源利用于旅游活动而放弃了其它的利用形式。如果在生态旅游概念内加入了可持续的要求,就意味着需要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资源的利用方式不能发生变化,而这是违背了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的。如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利用相关资源开发的生物制药方面的综合收益超过了开展旅游活动,可能就会将资源的利用方式从旅游转变为制药了。当然,除非资源的产权本身就是残缺的,而且资源还附加有其它的目的(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允许资源以其它方式利用。

如果认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开展的旅游,也就是说,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它不会将其存在于其中的环境(人类和物质)降低或改变到阻止其它活动的程度,而且从长期来说,对经济、社会、文化或环境的完整性不构成威胁”。那么,在生态旅游概念内就不适合加入可持续性的直接表述。而且由于可持续发展本身的含义、现实可行性、原则的导向以及实现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决之处,导致“生态旅游的概念就像是画在沙滩上的一条线,其边界是模糊的,而且被不断地冲刷、修改”。如果在生态旅游概念内加上可持续的要求,将不可避免的引起概念的争论。

对于开发区域的不同,需要区分普通区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也就是说,对于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旅游,由于附加了一个保护的特殊要求,导致了对于整个生态旅游要求的提高。现在的问题在于,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大部分处于受保护地区,从而使两者混淆不清。对于大部分的研究者而言,生态旅游开展的一个潜在前提就是在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旅游活动,是人们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选择了将资源利用于旅游活动而放弃了其它的利用形式。如果对生态旅游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期望其成为一种完美的状态,导致能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实际旅游开展活动规模过小,那么生态旅游研究的意义也就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了,当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之间的差距过大时,甚至都缺少对于大众旅游生态化的实际引导意义。

在国家目前大力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随着旅游规模的快速增长而日益突出,因此,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发展形式,有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旅游活动是人类消费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的直接或间接不利的影响是明显的,只是旅游活动相比于其他的人类活动形式来说,对资源的损耗程度可能要小一些。但是,当旅游活动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后,生态旅游对旅游资源的消费最小,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从而成为引导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

生态旅游的背景篇10

[关键词]黑龙江省;低碳经济;低碳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80-02

一、引言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气候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已经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于哥本哈根召开,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减排目标。为了在不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此后迅速引起全球的关注。我国在2006年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式,是一种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式的总称,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2009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倡导发展低碳旅游,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二、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发展背景与现状

(一)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发展背景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也是太阳最早升起的省份,是东北亚地区文化经贸交流的中心地带,土地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7%,人口3800多万。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把黑龙江旅游形象定位为: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酷)省。这是黑龙江凉爽怡人的气候,独特神奇的生态旅游资源、时尚浪漫的旅游产品和独具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的高度概括。可解读为:“黑龙江——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

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冰雪、界江、湖泊、湿地、熔岩、油田、农场,加上清爽的气候与之相配合,使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生态避暑养生资源优势最为突出的省份。旅游资源中林地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1.9%,绝大多数为天然林,是拥有森林公园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最好的省份之一,成为全国森林避暑度假旅游的首选地。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密切相关,因此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以实现旅游强省的建设目标。

(二)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些旅游名城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低碳旅游城市,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黑龙江省最有名的低碳旅游建设区是位于我国的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其人口为53万,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791公里,黑龙江是当今世界惟一未被污染的大界河。大兴安岭林木蓄积量为5.0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7.8%;森林面积为7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9.83%。大兴安岭是黑龙江、嫩江的源头,是东北、华北地区的天然屏障,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林区,低碳效果超强。超高森林覆盖率的大兴安岭,号称中国最大的天然氧吧,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8万个。由《国家地理》杂志和国内100多名旅游摄影记者评选出的三大低碳旅游区中,大兴安岭以综合得分18分名列第二。2009年12月27日部级区域性战略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我国首个获正式批准的部级低碳经济示范区。为此,大兴安岭地区将低碳经济作为首要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构想,重点围绕“低碳产业、林业碳汇、低碳能源、低碳生活方式”四大基本战略,努力打造低碳、绿色和生态品牌价值,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建设生态自然化、产业低碳化、经济持续化、生活和谐化的具有林区特色的国内低碳经济先行区和国际低碳经济示范区。

2009年11月,作为黑龙江第一旅游名镇的五大连池镇全面启动建设,力图将五大连池打造成为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的龙头,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典范,国际低碳旅游示范镇。五大连池景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五大连池市,在10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14座新老期火山群。奇异的地貌,神奇的泉水中外闻名,是我国著名的养生天堂,其拥有举世罕见的六大自然环境:纯净的天然氧吧、优质的冷矿泉水、宏大的全磁环境、灵验的洗疗泥疗、天然的熔岩晒场、绿色的食品园区。五大连池旅游名镇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国际低碳旅游示范区,其彰显的形象将突出“大气大美大自然”、“宜居宜游真人文”。建设标准将重点突出“资源统筹、节能节地”,“低碳生活、循环产业”,“管网与地下走廊”,“被动住宅、绿化公建”,“慢行系统、公交导向”,“雨洪管理、中水利用”,“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等七大低碳核心概念。

近年来,铁力市一直牢固树立低碳、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城市、生态、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方向,大打铁力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开发、经营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2010年11月,由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联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黑龙江省铁力市被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市”。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一)旅游主体要践行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因此,要推行低碳旅游就需要旅游者将低碳化理念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践行低碳旅游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对游客加以引导和规范:在旅游的过程中,提倡游客食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鼓励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碳排放;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自带轻便水壶,饮用白开水,减少瓶装水的消耗;入住酒店时,选择环保旅馆;随手关灯,离开房间时手动关闭电视机和空调等电器,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在旅游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产生垃圾,对于旅游途中产生的垃圾,随手携带出旅游景区,放入垃圾分类箱中;选择火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工具;购买旅游商品时,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应季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布袋等。

(二)创建绿色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旅行社是沟通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媒介,旅游产品许多是通过旅行社向旅游者提供的。因此,要发展低碳旅游,还需要旅行社向旅游者大力推介绿色旅游产品,提供低碳旅游线路。对旅游景区来说,弃用纸质门票,使用磁卡门票;景区景观采用当地的原始材料,这样既环保又与自然环境协调;景区内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对景区饭店来说,倡导人们放弃使用一次性消耗品;棉织品采取“一客一换”制度;降低用水、用电量。

(三)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低碳旅游城市

黑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保障。目前,黑龙江省的低碳旅游城市建设正在稳步发展当中。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手段,以低碳社会为发展目标,实现城市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近几年,黑龙江省大力推进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目前形成了大兴安岭、五大连池、铁力等低碳经济示范区、低碳旅游示范市等。发展低碳旅游,建设低碳旅游城市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黑龙江省应在现有低碳旅游城市的基础之上,发掘更多具有潜力的城市,并将它们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低碳旅游城市。

(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低碳旅游发展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鼓励、引导低碳旅游的发展。以国家鼓励低碳旅游发展政策为背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和评选“黑龙江省低碳旅游城市”,以推动各地区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建立完善低碳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引导作用,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采取科学措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全面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旅游业低碳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而且可以加快旅游产业升级转型,降低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经营成本,增加旅游业利润。黑龙江省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需要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各地区应积极寻找适合本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以促进黑龙江省全部低碳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FullertonD,KinnamantC.Garbage.Recyclingandillicitburningordumping[J].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5(29):78-91.

[2]刘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J].科协论坛,2010(5):113-114.

[3]钟玉锋.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生产力研究,2010(7):18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