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十篇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十篇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2:57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考核评价;职业素养;课程类型;评价环节

职业学校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方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作出的综合评价。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考核评价总体存在着重对知识学习的评价,而与实际职业素养脱节的问题。

职业课程考核是评定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督促学生系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和检查。考核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根据近几年突出职业技能类课程逐渐增多、课堂组织形式已经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单一模式的情况,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我们对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科目和独立设课的教学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探索。

我们根据课程性质、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不同,各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明确课程的类型属性,具体分为:考试、考查、实训和考证,考试课程与其他三类课程的比例大致掌握为1∶1。各课程在开学前一个学期末制定好课程考核采取的评价环节,平时表现(出勤和课堂表现)、阶段检测以及期末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课程在制订学期授课计划时,明确阶段检测的次数、内容、类型和分数分配比例。

考核评价的成绩架构是考核的成果反映,根据不同的考试方式确定成绩评定。考试课考试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设置平时、测试阶段、期末测试进行综合成绩汇总。考查课考试、考查课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或百分记分制,主要依据各种平时考查成绩和阶段性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实训、考证课成绩考核实习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记分制,实训成绩考核方式用日常观察考核、笔试口试、报告、现场操作、答辩及专业导师鉴定等多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试方式。

我们在公共素质类学科的考核评价实践中,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和改善,教学过程围绕怎样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共有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例如,表达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变化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方面。高职层次的学生设立两门课程,考试课程和实训课程,分别采取考试总评和实训等级制,从而使教师获得了更多地教学空间,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进一步优化。

语文学科采用“平时素养评价”体系。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强调“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每个学期学习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出勤占10分,课堂表现占20分,阶段性考核占30分,作业与实践活动占10分,期末笔试占30分。这种评价方法,不但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专业学科而言,采取“互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细化,评价设置了详细地步骤和采分点。按项目模块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每名学生根据对该模块单元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明确自己的程度,如实地填写该单元的学习自评单,如果分组项目由小组组内自评和组外互评。教师和专业导师评价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综合学生、小组及教师或专业导师的成绩比例为3:4:3,确定学生该模块定量成绩。“彼此互评”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之间真诚的沟通,增进同学情谊,“综合评价”可以实现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符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建设的要求。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2

摘要:为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笔者从企业、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现任课教师入手,在学生培养目标、教材、课程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当前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素养液压与气动课程构建

“深化内涵、提升质量、塑造品牌”是笔者学院一直以来的总体工作目标,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是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师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学校培养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或优秀,是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来检验的。对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良好职业素养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一、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职业素养的核心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而职业道德中的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尤其重要。调研中成功人士证明: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将自己与公司得失融为一体,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不断改进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用心”“动脑筋”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核心,有负责、主动、自信、建设性、欣赏、乐于助人等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个人发展离不开具备态度好、工作认真负责等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善于沟通、工作能力强等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凸显五大不足

1.团队合作精神缺乏

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注重个人表现、喜欢单打独斗、缺乏集体观念是现在多数独生子女的特点。而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从大局出发,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团队成员需要具备服从、配合、包容的意识。

2.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欠缺

在校学生的现状是每天对着手机或电脑,一言不发,家长反映若主动与他沟通,多说两句嫌你烦,还要发脾气,表现出孤僻的一面。毕业生调研中,提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校期间提供培养学生口才交流能力的平台,锻炼学生在正式场合讲话、处理事务、与人沟通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说话做事情能让人一目了然,更有说服力。可见毕业生已经知道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欠缺,深知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对他们的工作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缺失

目前的学生普遍怕苦怕累,究其原因:一是独生子女较多,平时父母娇惯,表现为当老师提出做值日或者说要大扫除等情况时,学生反应强烈,很不情愿去做此类工作,就算去做,也是草草了事,没有认真的态度;二是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在劳动观念方面的影响造成他们重学习轻劳动,即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影响,形成现在学生的劳动观;三是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吃亏,这事为什么是我做,只要有大扫除这类活就会溜走,跑得远远的。

4.创新想法由于得不到认可而变得枯萎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70%以上的同学偶尔会有新奇的想法,18%学生会经常有新奇的想法,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他们的想法在学校里时常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在家里又被家长“否决”,在同学面前有时会得到嘲笑回应,久而久之就不再有新奇特的想法,对事情变得淡漠,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5.环境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环境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表现在毕业生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薄弱。有的毕业生刚进入一家企业后,表现出对别人过分客气,说话谨慎,工作害怕出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与集体较难融合或者表现出在工作中无所事事、不能严格执行企业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等。

三、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液压与气动”课程的构建

在教学中,职业技能只是教育的基础,而培养富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课程构建的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着眼于人与职业协调发展理念

企业用人原则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有扎实的技能水平。中职教育培养人才不是单一的技能培养,而是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统一。因此通过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学习,除了需要掌握液压气动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实际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小组成员协作的能力,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处理能力,负责任的工作习惯,节约并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等。

2.课程内容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融合

在课程目标重新确立以后,接下来的关键的任务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与重构,使知识、技能、素养教育融为一体。一是根据学生实际认知特点重新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二是将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项目和任务中,其中内容安排应符合教学规律,只有融合恰当才能达到预期培养目的;三是条件允许情况下,能带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感受企业工作环境,体验企业文化氛围。

3.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教材开发

职业素养中的专业技术是基础,是生存的基本因素,因此在校本教材中,需要通过两部分内容完成学生的培养:首先需要给学生一本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包含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液压与气动的知识;其次能让学生立足岗位并具备更好个人发展,必须体现职业素养的其他部分内容,因此还要开发学生学习用的学材。这种学材不仅让学生能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有规范意识、6S质量管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环保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融入。

4.基于职业素养培养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最终验证,考核的指导思想决定学生的水平,因此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液压与气动课程考核由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终结考核(期末成绩)占30%,两项相加为学生的最后成绩。既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注重学习态度、职业规范、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考核的指标如下页表1所示。

四、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液压与气动”课程的实施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中,引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以小组工作的形式,两人到四人为一组。首先布置任务,让小组每位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讨论,要求:(1)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2)根据任务确定的最优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期间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按照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独立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实施任务,完成工作;(4)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检查并判断达到的效果如何(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整个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下达任务、收集信息资料、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决定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评价阶段七个阶段完成工作(根据具体项目情况阶段可多可少)。

2.“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开动大脑,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与喜悦。

例如: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了纯气动逻辑控制回路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实验“去掉双压阀和梭阀是否还能实现逻辑控制”,接着教师提出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问题——“在冲床的气动系统设计上能否使用这种逻辑关系”。探究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际,学生通过查阅已学知识和讨论探究获得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达到创新创造性的学习效果。

3.多种形式的作业布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例题、习题、思考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对布置的习题和复习思考题,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完成,如“液压与气动”课程作业可以有以下三种形式。

笔答作业: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布置作业进行纸面解答,这个内容同学有抄袭现象,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口答作业:上次课布置作业,通过书本、网络查阅进行预习、复习,在下次上课时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在实验前留下思考题,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提问相关的实验内容,此内容由学生单独与教师交流,类似于答辩,可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综合作业: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项目的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课下调研、上网、上学校图书馆等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完成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ppt、论文、大作业等等。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更多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培养自主学习、与人合作、新知识检索、资料归纳总结的职业素养。例如在上第一次课前,通过班主任给学生布置作业:先由老师将班级同学分组,每组2~4人为宜,以组为单位,回家用ppt的形式完成,上课时由小组代表展示并讲解作业。任务书如表2所示。

作业考核评价方法也应进行改革。作业的评价标准分为:笔答成绩、口答作业成绩、综合成绩。笔答成绩包括问题回答的条理性、工整度、准确性等方面;口答成绩包括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语言的表达能力;综合成绩是教师通过学生的项目作业考察作业内容的信息量、创新内容、在项目作业中承担工作量难易程度、完成的水平、组内学生的互评等综合评价。

总之,在液压与气动课程从教期间,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教材方面、课程内容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一定效果。但还有些职业素养如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等如何融入课堂,还有待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2]丁科,李震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10).

[3]吴伟萍.从企业需求出发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6).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 设计实施 3元制

1.课程设计思路

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要面向工作过程,以建筑行业和实习基地为依托,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要以工程造价员岗位任务设计课程,按照工作任务流程设计教学任务,并将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与工程造价员执业资格标准,以及预算员、施工员、合同管理员等岗位职责融入课程,保证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达到岗位要求。

根据任务分析结果,开发适合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课件、案例库等教学资源:确定课程的重点难点,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模式,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学习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完成后统一考核,从而培养学生协作、配合的团队意识;通过综合实训,巩固单项技能,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教学与造价员岗位的对接。

2.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以工程造价岗位任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参考职业资格标准,将工程造价员的岗位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在新的理论教学体系中,我们强化了应用型专业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并对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进行了适当的压缩,主要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把原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调整为“综合文化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四大部分。其中的“综合文化素质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授课内容以够用为原则。对职业基础课程进行了专业细化调整和整合,同时根据专业岗位的需要设置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

3.建立“3元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本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改思路,为了满足各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各行业的建设单位(业主)及各专业施工企业对高素质高职人才的要求,充分体现高职办学的特色、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课程教学全面推行“讲练结合”,实行校内课堂教学、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践、校外顶岗实习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2.5”的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加“0.5”顶岗实习,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职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认识实训,初步完成专业认知,第二学期在校内完成土建造价相关课程,并进行土建工程计价单项技能训练;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完成装饰工程计价方面课程,第二学期完成安装工程计价相关课程后,并进行装饰和安装工程计价单项技能训练;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造价员综合岗位课程和拓展岗位知识学习,并进行综合实训;第二学期到企业从事造价员综合岗位顶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构建以工程造价岗位任务为核心课程体系,实行“3元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课程实训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设计上注重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工作过程完整的具体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强调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4.1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内容项目化。围绕一个典型工程实例的总体任务要求,按照造价员岗位实际过程,将总体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子工作任务,再通过教学设计将子工作任务转化为子教学项目。围绕子教学项目来组合各教学章节及相关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每个子教学项目完成,总体教学任务也即完成,总体工作任务也同样完成。通过任务驱动模式,项目化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习惯与职业行为。

4.2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并把专业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开展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或者学生以小组合作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预算技能,真正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4.3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情境教学要求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师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课程组针对工作实际,设计了课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三个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学习与实训任务。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思维习惯,结合“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基于工程过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以一个典型工程项目预算案例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或集体等多种形式开展探讨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预算实际问题,掌握做工程预算的模拟,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职业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健全管理保障机制

5.1建立专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校内实训室管理办法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5.2成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由管理小组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并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

5.3试行学分制。遵循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试行学分制管理,在“工学结合”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参加校内外生产性实训等所获得的学分可替代部分课程的学分。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即可毕业。

5.4进行分方向教学和实践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4

关于职业素质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纵观有关研究者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我们归纳为:职业素质是职业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通过遗传和后天教育、学习、实践和体悟形成的从事社会职业所应该具有的身体、心理、知识、能力、品德、性情、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可以分为五方面内容:一是职业品德素质(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二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具有的基础性职业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三是通用性职业素质,又可称为关键素质(如沟通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自我学习与管理发展等);四是专业性职业素质(包括从事本职业所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五是发展性职业素质(包括适应不同职业和岗位变更所需要的继续学习、职业迁移和创新、创造以及创业等)。

2创新与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培养课堂体系

本文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该专业伴随佛山市及珠三角旅游产业和酒店业的发展,经多年的办学积淀,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2.5+0.5”的传统两段式模式“、课堂教学、企业课程实习、校内实训、课堂教学、企业实践”学工交替模式“、2+1”模式,与企业的合作由单纯的实习生输出到实现与多家本土著名酒店、国际品牌酒店合作办学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需求的酒店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更看重职业素质,在酒店行业主要看重的吃苦耐劳,协作忠诚的品质。我校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并构建了针对五维度职业素质的“三课堂”体系。

2.1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三课堂培养体系内涵

依据职业素质内涵定义界定,酒店管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由五个维度的素质组成,根据行业及企业用人要求,确定五维度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通过三年三阶段三课堂贯穿融合培养:(1)五维度同步,三课堂融合:第一维度素质——职业品德素质(主要培养酒店管理职业道德);第二维度素质——基础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第三维度素质——关键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督导协调能力);第四维度素质——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管理能力);第五维度素质——发展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新思维与能力),五维度素质能力培养立体化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五维度同步并进阶,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有机融通培养(。图一)“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关于三课堂的定义至今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及定义,尚未统一。本文对三个课堂的定义界定如下:第一课堂,指按照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在课堂(含教室、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程;第二课堂,以校园为教学情境,教育对象为学生的各类各层次学术、科技、文化、体艺等活动;第三课堂指校外企业实践、实习课程,包括企业实践实习、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培训及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第一课堂为育人主要渠道和延伸,重点建设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内及校外活动课程体系,重点培养五维度核心素质。(2)三年培养企业全过程参与。依托与合作办学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本培养模式,通过三个课堂全程渗入企业文化,一则培养出企业忠诚的学员,二则更好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强化企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和参与度,培育出更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2.2课程实施模式

2.2.1三课堂融合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五维度核心素质,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开拓具专业特色的第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主要包括校内课堂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分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在构建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酒店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时,立足于深入的专业调研、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对专业群不同专业的比较分析,确定出最能体现本专业的本质特性并与本专业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最为紧密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第二课堂,是以校园文化及专业文化为主作育人情境。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既体现了以专业性活动为主导、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打造成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亮点。以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性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以及具有专业教育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从而形成与第一课堂相融通的专业素质教育环境与氛围,体现了学院与专业职业素质为本的培育特色。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拓展实践活动课程,以学院开设的、围绕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所设置的、与教学需要同步发展的素质拓展课程为基础,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社会研究方法训练、人文素质讲座、精品专业讲座、创业创新训练、文化展览等素质拓展方案推动横向、纵向的职业素质能力提升,打开学生视野,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二是酒店专业职业能力拓展活动,通过课证融合、订单班专项督导能力项目、酒店管理职业能力专项训练项目、职业发展与道德巩固系列讲座、专业技能竞赛。将学生的专项活动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社团活动课程的学习,独立探索建构课程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评价等课程体系。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和教师既是课程方案的开发者,又是课程方案的实施者;既注重与导师的合作,更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才能与特长。第三课堂为多层次校外实践课程,包括三阶段进阶式校外实习、社区实践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三阶段进阶式校外实习主要包括:企业见习--体验实习--顶岗实习,形成“实习—反馈—调整—再实习”的专业实习体系。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专业性实践,融汇所学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在实习期间,依托企业文化和企业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题社会实践、社区实践活动,如企业文化周及社会帮扶活动,通过这些主题社会实践检验专业学习,端正专业思想、增强就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以社会为教学空间的第三课堂,注重知行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中行、在行中学,激励学生自觉成才。2.2.2三年三阶段贯通五维核心素质,通过以上三个课堂实行分三年三阶段进阶逐步提升培养。第一学年为职业素质基础培养,体现通知性、启蒙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从事本职所需的人文与创新思维。第二学年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成形阶段,体现专业性特点,从五维度素质要求专业学生练就酒店企业所需的核心素质,即是本专业的职业道德及规范、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职业技能扎实,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及创业体验作为加强前三者素质的提供辅助,人文课程对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成长、成才和成人的起到“化育作用”。第三学年为职业素质培养的巩固阶段,体现体验性、综合应用性特点。通过校外实习及社区实践活动综合强化五维核心素质,职业道德应更具岗位性、专业人文素养应更具专业特性,关键素质应注重协作与督导,职业技能应更注重融入社会的就业能力。(图二)该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专业素质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几年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明确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善了职业素质教育计划,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使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年递进”,充分体现了学生职业素质的通适性、专业性、岗位性。培养了“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真正满意。

3课程体系特点总结

酒店管理专业五维素质三课堂培养体系是基于实践应用探索,基于学生职业素质与多课堂结合培养的培育模式是现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实践教育培育模式的创新,其创新与应用价值可总结如下:

3.1确定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

根据学院“抓顶层系统设计,强过程质量监控,评人才培养质量,促专业内涵发展”,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酒店管理专业依托学院质量监控网络(即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基地实习指导教师两支队伍,系、教研室、学生科三个层次,课堂、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个环节的质量保障),建立起了“全程监控、企业校验、循环提升、自我调适”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体系。

3.2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堂,可操作强

将高职学生专业教学与职业素质整合为一体,具体落实到多课堂教学以及企业实践之中,也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并采用恰当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和强化。以实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高职人才也应遵循此标准。本培养模式正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作为检验的标准。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培养出忠诚的人才。

3.3多课堂融通:拓展多课堂特色教学,打造特色第二、第三课堂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5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战略,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如今在高校教育中强调“校企双主体育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校企双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形成职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平台,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完美结合起来。结合我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情况,对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施的“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各位交流,愿共同促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教学工作水平。

1“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1操作型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是:建成了层次分明、各司其职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即以《会计法》为主、以相关会计法规为辅的会计法律体系,包括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满足了会计工作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和可信性;形成了以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了国际趋同、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方法选择上突出渐进性、稳健性和适用性,在会计国际化协调过程中,采取谨慎、适用为主,分步到位的原则,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一致;建立了刚性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会计人员管理上,建立了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试制度、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等一系列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但是,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会计人员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技能操作型会计人才短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水平偏低,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例偏低,使得许多完善的会计方法与科学的会计技术在实施时大打折扣。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与人格品质的会计人才。因此,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

1.2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

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会计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而大多企业招聘会计、审人才的条件之一却是“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会审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对会审人才的培养,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以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埋怨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只有经过培训及历练才能胜任相关会计工作,导致单位用人成本增加。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1.3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

当前相当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真正形成与专业知识的必需性、操作的技能性的操作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偏多、传统模式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偏多,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上出现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而专业操作技能不扎实的现象。

1.4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形式。近几年在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开设实验实训课程的广度不够;欠缺校内实训的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尚未充分显现校企共同合作参与的深度和成效,顶岗实习的评价方法多以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上交的总结报告及实习单位的评价作为评定的依据,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内容欠全面和细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职业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职业考证课程教学,推行“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一中心”是指以强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

“双轨制”是指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审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三注重”是指:

(1)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注重基础性。人才培养的就业面向基层;人才培养的层次为最基础的操作型专门人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性。这种“广覆盖、低重心”的就业准备、就业策略便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很好地切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

(2)配置人才培养资源时注重开放性。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质量。在配置人才培养资源时奉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通过利用外系、外校、外单位等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3)人才培养的过程注重实践性。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操作性、实践性,通过构建“岗位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单项实训专业课程实训岗位模拟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出纳、会计、收银员、统计员、内部审计员等岗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出纳、报税、成本核算、会计、审计等岗位业务,熟练掌握现金收支、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年报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手工账务处理及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操作型会计人才。

4“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6

[关键词]“二段四步”教学法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田广东(1968-),男,吉林长春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物联网、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重庆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高职软件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编号:D/2009/01/095)和2010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工学结合‘1234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CG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46-02

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各异,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国际上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培训”;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职业教育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模式;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

国内的高职教育从建国初期的“半工(农)半读”制度发展至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顶岗实习,在企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以获得实际开发经验;二是订单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将企业所要求的内容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融入教学计划;三是校企集团,由企业办学或学校办公司,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地区行业的差异性以及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使国内高职高专教育急需从业者进行机制创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的学生具备经过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的职业技能。

一、“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内涵

针对高职教育及学生的特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提出了通过实践项目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把知识变能力的“二段四步”教学法。

“二段”就是将高职教育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就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使高职教育与中职和社会培训机构相区别,使学生具有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素质;“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就是面向市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四步”就是“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分成“学着做”“跟着做”“自己做”“带着做”四个步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就业为中心,以具备工作能力、让学生有吃饭的本事为中心。将培养再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典型引导和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具备完整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与企合、教与学合、学与工合”,建立“学生、学校、企业”的合作共赢机制,依托企业促教学、促就业,依靠教师、依赖学生建设特色院校和专业。并用“五化”(校企合作市场化、课程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块化、实训项目化、考核实际化)作为实施的保证措施。

二、“二段四步”教学法的运行机制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机制。这种创新机制的教学法的运行机制是变现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习或实践课”机制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二段四步”教学法。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育人方案、营造育人环境、搭建育人平台、管理育人过程、享有育人资源,实现工学结合日常化,校企合作全程化。

“二段四步”教学法将三年高职教育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将人文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压缩在一年完成,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为主。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经过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就是面向就业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这一阶段将培训包等教学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以实际项目的训练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学会吃饭本事,解决企业、社会要求毕业生工作就能创造价值的问题,本阶段分为四步:“学着做”就是将职业技能要求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逐渐增加技术难度的实例,学生学着一个一个实现项目,通过训练熟悉技术开发环境和基本技术技巧,具备职业基本能力和常用工具。这个阶段的方法是先做后讲再讨论总结知识点。通过实际项目实例训练,让学生体会职业技巧,了解职场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通过实践学习理论,总结掌握知识点。“跟着做”就是将市场化校企合作得来的过去完成的真实的实际项目让学生重新实现一次,通过逆过程总结、比较、感受完整项目的职业运作过程,找出差距。“自己做”就是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将市场化校企合作运作来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以企业的角色参与,通过真实项目训练,使学生感受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和心理素质的差距,通过教师引导,用总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带着做”通过创设品牌特色专业,以技术优势保证获得长久和稳定的横向课题和项目,由教师当项目经理或顾问,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团队运作实施。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培养教师成为能带领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需求的工程师。用市场化机制,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实习与企业需求对接网”“创新团队推介”“项目展示会”“创业大赛”等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三赢”模式。通过市场化校企合作平台,激发教师和学生用市场化的方法,参与市场竞争,以技术优势赢得稳定的实际项目,变“求企业合作”为“我能为企业创造效益”,以吸引企业主动合作。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运行机制。要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承办“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建立“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协作体”“产业联盟”,实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的目标。在协作体内邀请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科研院的主要负责人建立校企联合董事会,与学校科研人员定期召开对接会,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建立稳定通道。建立由企业各层次人员参与的校企联盟,下设各专门委员会,以能提供实际服务为基础,坚持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定期组织活动,并使之制度化。通过“校与企合、教与学合、学与工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合作共赢。企业通过合作,解决技术难题,获得稳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学校通过合作,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办学所需的实习实训条件、案例及实际项目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既能享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实习津贴,又能解决毕业就业问题。实现学生接受系统专业教育与接受职场文化的同步,接受学校教育与作为准员工适应企业过程的同步。培养学生对就业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实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变“以工代学、以学代工和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模式为“工学融合”。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学习项目载体,以职业能力形成为课程内容设计依据,以实际项目实践和真实职场环境为课程教学主线,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职业能力训练与学习结果的统一。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在高职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成立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就业目标深入教师和学生心中,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手段。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软件培训包,用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机制代替传授知识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课程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块化”“实训项目化”“考核实践化”。“课程开发多元化”是课程开发主体由“教育专家主导”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开发主体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组成。“教学模块化”是将行业企业成熟的核心技术,按教育理论,采用“技能层进”的方法,由浅入深模块化为专业的学习培训包。“实训项目化”是用实际项目完成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综合,实训的每个项目都为一项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考核实践化”是改变过去的答卷考试方式,引入项目实际效益和用户考评的方法。以考核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实行过程性考试与实践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核心,将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以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三、“二段四步”教学法的意义

1.微观意义。一是创造性地引入模块化学习培训包。二是在高职教育阶段引入由企业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三是在校企合作中引入市场机制,解决了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杜绝了校企合作停留纸面、流于形式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得实惠、学校得就业指向、学生得锻炼和教师得提高的多赢局面。四是在课程中引入心理素质影响和职业素质模块,解决了高职生从学生到员工的心态转变问题,使学生从大不了考试不及格重考的学习心态,转变为做错了或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要赔偿损失的工作心态。

2.宏观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机制的问题,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机制,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二是有利于提升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育内涵,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院校的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理论规划有、动作少,校企合作协议多、实施少。落后的培养机制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机制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本文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人才机制,特别是“全程化、日常化”的教学机制,市场化的合作机制,联盟化的运行机制,也就是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二段四步”教学法,可操作性强,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成果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的蓝本。用市场化手段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人才培养机制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软件培训包的模块化、项目教学体系,对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化解就业难题,实际效果好。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7

当前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无论是主抓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还是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建设重点的国家骨干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都不断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和增强自身竞争力,以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同时提升。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大量的调研资料表明,随着校企合作办学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陆续推行工学结合“2+1”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他们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和工学交替的统筹安排上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专业理论和实操能力培养上,而弱化了通识能力的培养。从世界劳工组织制定的新一代工作者能力要求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制定的国民能力标准中可以看出,为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加强通识教育、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已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被认为是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是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已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应该认清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利用多种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他们不仅成为已有职业和岗位的追求者,而且要成为未来职业和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应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并举,构建完整、科学的能力培养体系。而公选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补充专业教育的作用,它的教学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关键。可是,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时间从半年延长至1年甚至更长,传统的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广东工贸学院就曾面临这样的困境。

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课堂集中面授教学是国内高职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普遍方式,而高职公选课教学更是大部分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教学质量取决于校内的教师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公选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课堂学时少,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不足;(2)可选课程少、选修学生多,合班授?n多,教学互动难;(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兴趣不高;(4)学生在校外实习时间长、地点分散,上课时间和地点固定,无法集中回校学习。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公选课无法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补充作用。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给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不少国家已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课题,移动互联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虚拟教学等风靡全球的新思潮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学习者,信息化教育已成潮流。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把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的培养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例如,新西兰英语课程纲要中小学五年级就加入了媒体素养的培训;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综合教育”科目,纳入了媒体素养;台湾在2002年公布《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香港自1997年教育改革时开始推动媒体教育,由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担任媒体教育的运动核心,发展教材、培训师资及游说政府教育部门,而自2005年推行的英语新课程及2007年推行的中文新课程,亦纳入了媒体素养。

我国多年来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汇聚了大量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可是,当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学生在网络学习操作、学习策略运用、互动交流协作等方面还存在困难。如何将其应用于高职教育,为学生提供体系化的、随时随地可用的、易学易用的在线课程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内容

2011年起,为缓解扩招和分校区办学带来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紧张、解决学生在校外分散实习与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安排的矛盾,广东工贸学院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改革制约公选课发挥补充专业教育作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选课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实现开放式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解决了学校发展瓶颈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1.研究内容。以工学结合“2+1”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公选课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公选课信息化教学共享创新与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具体探索有效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法,研究适合网络教学模式的公选课类别,整合优质素质教育网络教学资源,逐步实现开放式教学资源共享,以缓解高职院校因办学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师资与教学资源紧张,解决因校企合作办学深入推进而带来的学生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安排发生矛盾等公选课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改革目标。通过实施公选课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或利用现有的优质素质教育网络课程,搭建通识知识远程教学和移动学习平台,实现以下目标:第一,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及信息化教育水平,构建学习环境与网络课程,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第二,提供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解决由师资与教学资源紧张、学生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模式矛盾等所带来的公选课教学实施和教学质量问题。

3.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如何建设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来优化公选课教学,需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第一,适合网络教学的公选课类别分析;第二,如何考核和评定成绩?第三,如何实现让学生远程、受控地自主学习?第四,如何保证改革成效?

解决方案如下:

首先通过充分调研和研究分析,确定适合网络教学的课程。可根据网络学习的特点以及各门选修课程的自身特征,进行判别适合网络教学的公选课类别。具有以下几种特征的公选课程不适合网络教学:一是需要教师肢体活动来进行教学的公选课程。这主要是体育类课程,如网球选修课,就算理论知识讲得再好、教学视频拍得再好,也不如直接握着网球拍体验来的直接。二是需要教师发音发声的选修课。如实用英语翻译等语言类的课程,尽管可以与老师在线交流,计算机也能模拟发音或进行录音对话,但还是比不上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好,而且教师也无法保持一直在线。三是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公选课程。如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等课程,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三类课程适合“网络教学+课堂集中教学相结合模式”。

其次是科学地设计学习任务和考核方法,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须按照要求在网络课程开放时间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将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取得学分。学习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集中考试或在线考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为保证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质与量,应规定学生必须观看的视频数量、提交作业的次数和质量、登录次数及在线学习的时长、在交流论坛讨论发帖或跟帖数目要求,并体现在成绩评定标准中。

最后是通过研究与实践,做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持续跟踪调研,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以保证改革成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学习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大力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在做网络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和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分析技术的可用性和知识的可获得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要提供远程学习咨询,以及能够实施导航、内在浏览、查询、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的教学,能够实施网上教务、考务管理等,构成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同时,要持续开展跟踪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学习进度提醒或适当调整进度、考核方法。

三、实践运用情况

自2011年实施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广东工贸学院共开设14门网络课程用于补充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包括改造4门校本课,购买超星尔雅网络课程6门、使用智慧树网络共享开放课程4门(支持手机app移动学习,由北京大学免费提供)。其中,按教学模式统计,实施“网络教学+课堂集中教学相结合模式”课程3门,网络教学模式课程11门;按课程类别统计,文科类专业选修课2门,工科类专业选修课1门,人文素质拓展类选修课1门,综合职业素质拓展类选修课10门;按学习平台统计,广东工贸网络学习平台4门,超星尔雅网络学习平台6门,智慧树网络学习平台4门。选课学生人数见下图:

四、效果评价

自实施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5年来,从为缓解资源紧张、解决校外分散实习与校内集中教学矛盾而开设公选课网络课程,到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而引入优质通识网络课程,项目组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改革方案,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实施方案,加大改革力度。从学生“被安排选修”到热捧抢课,学生受益面不断扩大,公选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在校内得以不断推广和应用。主要成效总结如下。

1.截至2016年11月,全院共有40个专业的14536名学生参加了网络公选课学习,缓解了由规模扩张带来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紧张情况,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2.为学院17个实施“2+1”改革专业的7757名学生提供在校外修读公选课的途径,有效解决了由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改革所引起的学生在校外分散实习与公选课校内集中面授教学安排的矛盾,突破了学校发展的瓶颈。

3.利用国内现有的优质网络课程,特别是共享开放课程,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资源,使课程得到最广泛的延伸,而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方式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使网络教学所具有的开放、共享和交互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4.灵活自主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促进了通识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公选课教学在人才培养中补充专业教育的作用。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8

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主要是教育者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1]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由心理到生理、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环境和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养成影响重大。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不仅是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成为酒店业满意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在“专业建设”指标下的子指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中提到“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这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上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当今学生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吃苦耐劳、踏实和责任心方面与以往大不相同,自我意识较强,在家比较娇气,工作、学习上有较强的畏难心理,很难适应酒店高强度的工作氛围,学生只有接受系统的职业养成教育,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原则,成为其职业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真正成为“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绅士和淑女”,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道德具体地说是敬业乐业、吃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守信用等品德。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战略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是通用的职业能力,专门的职业能力,是各自的职业或岗位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职高专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2]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不能片面地强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某一方面,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做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用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相互依存。

三、职业养成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日常教学工作是职业养成教育的主要环节

信心是学生成为“职业人”路上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挫折,是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专业任课教师,充分利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法,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树立学生的信心。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必须借助全体教师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和进步,每一名任课教师能在课堂上或课下及时表扬鼓励,如果是学生出现的不足和错误,也应给予教育引导,任课教师的鼓励和帮助无形中也增进了学生的信心。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专业教师和班主任都应该培养学生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当中的每一件事,引导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工作态度并形成习惯。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职业兴趣最终将累积成为其对这一行业的总体看法,这一总体看法将决定着学生的行业态度。[3]如果说学生在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都能找到他的兴趣点,那么这种良性感觉就会逐渐积累,学生对于该行业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积极的态度。所以,学生良好行业态度的形成与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紧密相关。专业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成为一个成功职业人员的基础。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中,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中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获得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考核形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分工协作,注重沟通交际。展示过程中,注重语言表达和仪容仪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中注重诚信教育,加强“两课”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通过学生自身主动了解职业发展方向,职业需求,进而产生主人翁精神,自主的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职业素质养成计划,这将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有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工作的规划能力。在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个性、职业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在必修的公共课基础上,选取社交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营销与消费心理学、商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培养学生的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贵州商专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在仿真的模拟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前厅和中西餐厅实训室、模拟茶艺室进行授课,要求上课进入实验室需穿着职业装、盘发、化淡妆,学生身临“职业环境”,举手投足会因环境的职业化而深受感染。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的走廊通道上张贴优秀毕业生的工作简历和照片,联系酒店组织实习生实习实践经验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邀请酒店行业专家、经理为学生做专题讲座,部分课程请酒店部门经理为学生授课。如学校贵州饭店班的《饭店服务技术》课程由酒店餐饮部经理为学生上课,学生一方面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要求以及酒店人的行为做事风格,另一方面了解各个酒店的不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增加实训课的学时比例,尤其是专业课设计中的综合实训,学生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进行资料查询,仿真模拟设计实训项目的工作流程,进行物品的准备,开始各工作环节的演练,最后进行实训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实训课中,专业教师必须从细节抓起,强调学生在校就应该表现出酒店员工的素质,注重仪容仪表、卫生习惯、谈吐、态度、举止的培养,养成酒店员工的基本礼貌礼仪习惯。其次,在实训课中适当加大强度和难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和敬业精神。通过仿真模拟综合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对将来所面临的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任课教师以行业的标准为尺度来衡量学生的行为,“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这句标语提示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按着行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生进入实训室,以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遵守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做好相关表格登记记录。在斟酒、折花、托盘实训项目课上,引导学生挑战自我、吃苦耐劳。分小组完成实训项目任务时,全体同学同心协力,团结互助,共同完成目标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三)日常养成训练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点

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强化日常管理。很多学生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应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和勇于承担责任,使其认识到工作出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怨天尤人。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交往平台,例如学生会、社团、班级管理不断创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环境。通过校园、学生宿舍、班级教室等日常活动场所对学生行为要求和思想教育,完成学生基础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酒店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良好生活习惯。如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根据酒店客房质量卫生检查标准,制定出宿舍质量卫生检查考核标准和教室质量卫生检查考核标准,并制作相应的表格运用于实际。制定班级量化标准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形成良好的校容、校风、校纪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社会实践不可替代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以致用。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为各种大型的博览会、洽谈会提供会议服务,寒暑假和节假日,有意向的同学也可以到酒店勤工俭学。该专业的学生都将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严格遵守酒店考勤、考核制度以及日常行为规范,专业指导老师通过电话询问、到酒店向部门经理领班了解情况、定期找学生座谈等途径和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实习状况,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填写由专业任课教师编写的实习实训指导书,解决学生实习中的各种疑惑。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接触了解了行业,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2.023

0引言

高职教育应该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担负着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在强调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前提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也是当务之急,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必须要能适应软件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岗位需要,掌握软件开发、软件服务所需的系统基础知识和具备软件开发、测试、技术支持及销售所需系统动手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实施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1软件技术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分析与人才培养目标

1.1软件企业的职业需求及用人标准调查

就目前而言,全国各软件企业、互联网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依然缺乏基层的软件开发人员,他们应该具有熟练的产品的研发与测试能力。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一线开发人员主要承担产品需求,功能设计,产品可测性设计与反馈,单元测试,系统测试,性能测试等工作。这里我们根据企业对软件技术基础岗位即开发程序员的需求进行了总结:

(1)要求程序语言基础牢固扎实,能使用程序语言算法实现程序目标,如果学生既有算法的思想,又有软件架构的思想就更好了。

(2)要求具有快速的产品及业务学习能力,敏捷而周到的逻辑思维能力。

(3)要求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

(4)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基本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这方面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自己转变为职业人的角色,要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意志要坚定,不要遇事就逃避或放弃等等。基本职业素养主要职场中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等,如收发邮件、接打电话、如何请假、如何与人沟通等等。

(5)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做外包的企业大多对英语和日语都有要求,若只有能读、写能力的话,以后主要就做国内项目,若读、写、听、说能力都具备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做国外项目,而且同时具备读、写、听、说能力的学生在职场中提升的机会比只有读、写能力的同学要高近40%左右。

1.2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顺应市场需求,推动武汉地区软件产业发展,实施“教学项目化、课堂企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软件开发与测试人才为核心,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娴熟开发技能、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忠诚企业、胜任岗位的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

2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2.1课程体系的设计

由企业专家及本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对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进行论证,按照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组织课程,制定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并以此为指南修订原有的教学计划。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引入软件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软件外包企业员工工作任务及要求为主,结合其他类型软件企业工作任务及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根据软件专业职业岗位群中各个岗位能力分析定位出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依据企业工作流程,安排各个能力课程,设计了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学习情景,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专业技能训练规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了以学中做、做学合一、做中学三级能力递进为主线的基于岗位能力专业课程体系。

2.2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特色进行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层层递进、真实环境四个环节完成教学。引入真实项目到课堂,将课程内容根据项目进行模块分解,按照软件开发进度形成由易入难的学习性工作任务。首先由教师传授项目信息给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并完成一个任务流程;然后由师生共同收集项目信息一起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检查、评价,使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工作;最后由教师给出工作任务,学生独立收集信息,进行决策、计划并实施,由学生自我检查评价和反思,使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地完成工作,并能反思和自我改进。各个任务环节逐层递进,让学生感受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

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工作任务制定多个学习情景,在每个学习情景中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教学指导和学生活动,在教学流程中结合自主学习和个人展示,增加阶段评审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该模式具有课程的完备性、任务的导向性、教学情境的完整性、技能的适应性等特点,适合本专业课程。

2.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传统考核模式,在考核方式中体现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导向性,我们将课程考核模式由以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的方式。教师从教学到课程考核的过程中致力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专业技能,加强了综合素质的锻炼,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以自评和小组互评为主,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作品质量和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

课程考核方式按照平时成绩占总分的15%,项目设计作品成绩占总分的40%,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考核占总分的45%。其中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包括组织纪律、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环境意识、学习方法,由教师及项目组长评定;项目设计作品是课程项目开发的最终结果,包括学生开发的全部程序及开发文档,包括系统分析和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开发文档、创新,由教师负责评定;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项目小组成绩,另一部分是组员自己的成绩,考评项目贯穿整个开发过程,考核内容包括小组讨论、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项目开发工作的随机抽查情况、讲解开发内容、小组集体答辩等,由教师、组内成员、本人共同评定。

3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我们通过建立仿真式企业课堂、引进企业管理、建立虚拟企业和虚拟项目组组成的“第二课堂”,使校园学习与企业实践分阶段交叉进行,并加强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引进企业管理,建立“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身份”、“真实压力”的“四真”工作环境,转换教师角色为项目经理兼技术导师,转换学生角色为企业员工。将知识和技术融入企业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战项目开发,给学生设定真实的岗位身份,并按照项目进度和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形成仿真式企业课堂,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压力。

(2)结合软件项目开发周期长、常规课堂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的特点,在高年级班级中,提供公司和项目部运行场所,建立虚拟公司或虚拟项目组,由合作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提供指导,形成课外的“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自我培养、相互培训,加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项目和承接企业项目的研发。成立软件技术研究所,专任教师以软件企业员工身份加入软件技术研究所,直接承担软件工程研发任务及培训任务,带领部分学生进行软件开发,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训练提升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技能,积累软件开发工程经验,提供社会服务。

(4)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按照学校职业基本素养培育体系的要求予以实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三条途径,依托职业体验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武汉城市精神教育体验六类平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质,并对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进行评价考核。

4总结

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入仿真式企业课堂和项目化教学模式,形成“项目教学、实境训练”产学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技术标准一致,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合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更好地提高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健.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3(47):161-162.

[2]李兰,陈丽媛,魏占坤.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探索与实践,2013(11):62-63.

[3]彭光熊,潘勇.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3(33):126-128.

职业素养课程学习总结篇10

关键词:3+4培养中职学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77-03

2014年起,经联合申报并获省教育厅批准,笔者学校三年制中专工艺美术专业与淮阴师范学院四年制本科环境设计专业试行“3+4”分段培养,架起了中职通向应用型本科的新通道。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分段培养的“3”与“4”与传统的中职及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知与应会要求、课程体系等方面不尽相同,表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不以单纯掌握传统的学科知识为标准;更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不以单纯提升学术发展能力为标准;素质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注重项目顶层设计,加大保障力度,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现将该校具体做法和学生培养情况总结如下。

1做好项目顶层设计

1.1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开展以来,依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在该校和高校教务处的牵头下,两校对口专业院系负责人及专业教师会同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先后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与修改,从中职与本科两阶段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规格要求、课程体系内容、职业技能考核等方面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职业素质分层、职业知识衔接、职业能力对接、职业拓展延续”的7年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贯通一体的理念。

1.2联合开发课程体系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形成了试点项目中职与本科7年衔接的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中职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三大类,专业课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和生产或服务的演进规律进行设计,构建了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该校还与淮阴师院、企业合作,制定了《素描》《色彩》《设计基础》《3DSmaX室内效果图表现》等8门核心专业课程标准,体现了专业面对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并严格实施。

1.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学校有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正常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教学大检查,每天进行巡课检查。针对3+4试点项目学校又专项出台《“3+4”班管理办法》,具体规定了试点项目管理机构和职责、师资配备和培养、教学要求与教材使用、月考组织与安排、工作量计划等内容,从制度上保障项目的高效运行。

2扎实推进人才培养

2.1“夯基础”,文化与专业基础双提升

2.1.1注重夯实文化基础

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我们加大语数英等文化基础课教学力度,语数英每周均按6课时开设,在人培方案中,公共基础必修和限选课程学时约占总课时45%,比一般中职教育提升了15%。参照对口单招班的管理模式实施教学管理,实行早、晚自习辅导制度,既及时解决学生课堂学习疑难问题,又可对w生进行分层教学。加强学习过程监控,建立了考教分离的月考制度,通过月考及时了解学生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使教学工作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为教师进一步的教学安排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促使学生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积极推进评价模式改革,比如,历史课程终结性评价改为学生历史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和表达能力。

2.1.2注重夯实专业基础

通过对从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艺考生到了高二、高三阶段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而选择学习美术,培训班或培训机构为了应付专业统考均采取了急功近利式的应试培训,出现了“苹果亮部颜色等于柠檬黄加白加果绿”的“背画”现象,严重违背了艺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个人感知和创造能力的原则。为此,笔者在专业基础教学实施中,严格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深入浅出,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写生培养学生对形体、空间、色彩的感知能力,并配合优秀作品欣赏、组织观摩、第二课堂、专业社团、户外风景写生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牢牢抓住“夯实专业基础”的中职学段培养要素,为后续专业学习垫底扎实基础。同时,加强与高校讨论交流教学方法及手段,注意吸收引进高校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学生进入高校后更快地适应高校学习生活。

2.2“强技能”,多举措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2.2.1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系部精心挑选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负责3+4班级的专业技能课教学,把工程项目带入课堂,通过“主题+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主题+真实场景+团队教学”的教学改革,以“项目课程包+优质教学团队+真实企业环境――实战型”的方法实施教学。由真实项目或虚拟项目组织课程包,将原先的单元制课程运用项目进行重新整合,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到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均由课程负责人组织,使课程在项目的框架内根据需要分阶段授课,提高教学效率,课程的系统性更加突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创造条件。目前2014级学生均能熟练运用“3DmaX\pS\CaD”等设计软件,初步达到岗位要求,在升入本科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节省大量精力用于专业后续拓展提升。

2.2.2依靠教学团队,实施项目化教学

积极推行教学团队实施教学的模式,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组织多元化的教学团队,运用好教学团队成员的特点。教学团队有行业企业的专家,也有校内外的教师与系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运用专家了解企业用人要求的优势,大力推进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先后与淮安市正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神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淮安市朗艺装饰设计中心、华天装饰有限公司开展了艺术专业的教学试验,大大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除了正常的教学安排,学校还在每天安排2个半小时晚辅导、2014级学生双周轮休、专业教师全程指导等措施,有力保障专业训练的实效。

2.2.3以大赛促进技能训练

以“省、市、校”三级技能大赛为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习技能热情。其中,校赛全员参与,个人制定目标,对照大赛方案要求开展训练,省、市赛选手以点带面,促进全员专业技能水平提高。

2.3“提素质”,多平台培养综合素养

2.3.1开展体验育人

该校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丰富德育活动形式,利用学校“体验式”德育基地,积极开展体验式教育,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3+4”班学生进校后,有序安排素质拓展、心理团辅等体验活动,增强了团队意识和信心,并促使学生认识到中-本衔接的学习生涯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安排有序的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项挑战,顺利完成学习生涯。学校、专业系和班级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趣味比赛、班级博客、班歌大赛、中华经典诵读、演讲、征文等比赛,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提升了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2.3.2建设书香班级

为了促进学生素养提升,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工艺美术班在班主任带领下,积极建设书香班级。一是每周开展班级读书活动,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二是撰写读书笔记,既摘录一些优美的句子,又可提升书面表达能力。三是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既要简明概况精彩内容,又能阐述出自己阅读后的思考,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施来看,同学们均能坚持每天阅读书籍、每周撰写周记,逐渐享受到了书籍带来的美的熏陶和感染。

2.3.3创建优秀集体

“3+4”班级均能秉承“自胜者强”的校训,积极开展优秀班集体、文明宿舍等建设。同学们在思想上快马扬鞭、执着追求、永不言弃;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严谨求实、比学赶帮;在生活上和睦相处、互相谦让、友爱互助。2014级工艺美术“3+4”班先后获得校级优秀班集体、市级“班”,在2016年4月获得“江苏省先进班集体”,这些成绩是对该校“3+4”项目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的评价和说明。

3项目实施保障条件

3.1师资队伍

该校为试点项目配备了优质师资,为后续学习和学生职业发展夯实文化基础。自2014级以来,工艺美术“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课程配备教师共计17名,其中取得硕士学位或学历教师数6人,占配备教师总数比例为35%。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2人,中高级职称教师数占配备教师总数比例为70%。专业“双师”教师(中级职称、高级工以上)人数为5人,占配备专业教师比例为80%。授课的人员中,有省特级教师、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省技能大赛一等奖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为学生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2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设备先进、规模相当、数量适中的校内艺术专业实训基地,总面积达3000m2,设备总值168.79万元,满足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服务社会培训等方面的需要。另外,本专业建有江苏鸿升装饰、淮安市正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名轩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淮安朗艺装饰设计中心、江苏神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淮安市共享空间室内设计工作室、淮安市精工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9个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均为本市知名企业,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多次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3研究平台

学校每学期举行两次“3+4”专项教学例会,由教务处、专业系主要工作人员参与会议,针对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和下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归纳提炼。此外,学校还组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笔者学校艺术系与淮阴师院联合开展省级课题“3+4”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并主持立项一项市级课题。学校参与市教育局招办牵头组织的省级课题“3+4”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总之,面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试点学校开展试点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需要对接院校密切合作,切实重视试点项目的建设,在经费、师资、条件、管理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促进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奇.中职与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141-144.

[2]蒋学华.关于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6):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