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十篇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十篇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3:45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1

按照《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要求,不管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7个领域列为关键领域,并逐步展开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

全国一盘棋深化混改

全国“两会”、地方“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几次会议均将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列为重点。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主题为“国企改革”的记者会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一再强调,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要进一步推动,数量上要扩大,层级上要提升,更要有深度的进一步拓展。过去的一年,国资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手抓政策的完善和具体化,一手抓改革实践的推动。

关于“数量上要扩大”,换言之,即为扩大试点。比如“1+n”的试点中有一项是国有资本企业的改革试点,以此为例,近期,国资委多次提出,2017年要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也就是说要在先前两批十家央企试点以及地方组建52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做好现有试点企业的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其他的试点也思路相同。再比如当下热炒的“1+6”点,此次七大关键领域的央企也有可能被列为“1+6”的第二批试点企业。

中央思路如此,地方亦循此模式。国务院于2015年9月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资委于2016年下半年印发了《中央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关事项的规定》。很快地,至2016年年底已有21个省、区、市出台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各地通过发展公众公司、引入非公资本、开展项目合作、改革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等,规范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全国“两会”之前,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国企改革成为焦点之一,多个省份将2017年视为国企改革的关键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西、福建、广西、吉林、甘肃、陕西、黑龙江、湖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市,均明确将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列为2017年重点工作,国企混改成改革突破口。

以陕西为例,“两会”提出2017年陕西将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改制上市和资本证券化步伐,促进转型升级。同时,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陕西将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省属42户企业“一企一策”改革,做大做优做强骨干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以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六项改革为重点,加快企业改制上市和资本证券化步伐,促进转型升级。启动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另外,福建、北京、青海等力推员工持股试点;上海、云南、新疆、吉林等地则积极推进市属企业上市及资产证券化;广东提出重点整合集团下属二三级企业,深化股份制改革;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混改也进一步提速。地方政府也纷纷铆足了劲。

由此可见,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从上到下,形成了全国一盘棋、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制度保障上,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具体规章和具体方案上一共出台了38件;而全国各省、区、市则将这个数据翻了20倍,出台了760多项具体方案和具体举措。试点上,仅中央企业而言,自从集团层面推进十项改革试点后,2016年在集团层面基础上逐渐深入到二级、三级至基层,层层落地推进改革;而地方同样放大了20倍,将数据再次刷新,已开展了200多项试点。

就连嗅觉灵敏的股市,都将国企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列为2017年a股市场投资的一根主线。并且券商们建议关注两条主线:一是首批混改试点“6+1”集团旗下公司;二是有望入选“第二批”混改试点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重点推进的七大垄断性领域。

关键领域的突破力度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是继2016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混合所有制改革定位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明确提出这一任务后,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

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这本属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垄断性的领域,市场参与竞争程度不高,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提法可见中央混改的决心。业界纷纷表示,这七大垄断性关键领域的突破将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如同当初的“6+1”试点一样,七大垄断性关键领域成为关注的热点。

而对于七大垄断性关键领域,相关央企也纷纷提出了混改方案,或者表明了混改的决心。在七大垄断性关键领域中,铁路是确定性最高、混改思路最明确的领域。2017年1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上,中铁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明确提出,“将拓展与铁路运输上下游企业的合作,采取国铁出资参股、设立合作平台公司等方式,促进铁路资本与社会资本融合发展。探索股权投资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新模式,对具有规模效应、铁路网络优势的资产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吸收社会资本入股,建立市场化运营企业。创新铁路发展基金发行模式,畅通企业、社会投资铁路发展基金渠道。”

几乎同期,混改之风在军工领域也率先刮了起来。1月初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26条意见,表示将推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资料显示,兵器工业集团有12家上市公司,包括11家a股:辽通化工、北方国际、北化股份、长春一东、新华光、北方股份、中兵光电、凌云股份、晋西车轴、北方创业、江南红箭;1家H股:安捷利实业。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也制定了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初步方案,确定了4家试点单位,并在上市公司长安汽车中推行中高管持股试点,为下一步推行股权激励和核心员工持股积累经验。同时,开展军工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和论证,探索实施汽车产业股权激励计划。

在油气领域,“三桶油”也开始破冰,2016年12月20日,中石油审议并原则通过《集团公司市场化改革指导意见》和《集团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在此之前,中石油已在油田、炼化、销售等企业试点实施经营自改革,天然气销售和管道业务体制调整,装备制造企业“五自”经营改革等。并且,2017年初,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南方分公司和北方分公司相继成立,标志着其天然气销售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

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表示,2017年公司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等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试点先行,坚持重点突破、协调推进,适时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要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二要持续推进业务整合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三要加快推进市场化机制改革,四要有序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五要扎实推进矿区业务改革,六要积极推进党建制度和监督机制改革。

中石化也不甘落后,其,2014年中石化就在销售板块打响过油气行业“混改第一枪”。2017年,中石化集团董事长王玉普表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主要包括全力打好三大改革攻坚战,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围绕主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展总部职能优化等。

相比而言,电力领域的混改是比较缓慢的。国家电网的混改则以合资合作、上市为主要形式,以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增量配电投资业务放开、产业和金融单位等为重点。南方电网则成为电力体制改革排头兵,在《南方电网公司关于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该公司明确了今年的重点,即抓好6项工作:持续完善输配电价机制建设、持续加大电力市场化交易力度、努力提升电力交易机构规范运行水平、深入推进售电侧改革、积极参与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稳妥推进独立供电区改革。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不约而同地把2017年1号文件给予了“改革”。

而在电信领域,混改也被作为改革突破口。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要求,要争取以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建立真正市场化的机制。中国电信表示,2017年公司将充分运用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混改,率先从智慧家庭、互联网金融、新兴iCt和物联网四个领域进行突破。

民航领域,“6+1”早已涉及。早在2015年10月,东方航空就与达美航空签署协议,根据认股协议,达美航空投资约34.89亿港元(合27.5亿元人民币)认购东航H股4.6591亿股票,占认股后H股股本的10%,占总股本的3.55%,入股后,达美航空将成为东方航空除集团及关联公司外的第一大外部股东。2016年4月,东方航空又在上海宣布与携程达成战略合作,携程以30亿元定增东方航空。双方将在业务、股权、资本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国航和南航也在2017年的混改上有着实质性目标。3月份,国航了百亿元定增发行情况报告,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参与了定增,并成为了中国国航的第7大股东,这被解读为是在为混改做准备,未来该基金将助力中国国航战略资源整合、投资并购、货运等主要板块改革发展等计划。而南航,美国航空正与南方航空进行深入商谈,拟斥资约2亿美元持有南航H股,投资额约相当于南航市值的2%,入股可能通过定增方式进行。

之所以2017年的混改重点选择七大垄断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曾谈到,在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表明了推进这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开放竞争性业务、破除行政垄断、打破市场垄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网运分开、特许经营等。允许乃至引入更多的非公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改革任务可探索的有效途径。

这项改革已引向深入,要为“改”而“混”、不能为“混”而“混”,混合是手段,核心是深化改革。2017年将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地之年,垄断领域的混改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该领域混改对整个混改乃至国企改革有着牵引作用,因此,攻坚就在这两年。

目标方向与方式途径

无疑,混改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这无疑就是混改的方向。一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市场化经营机制。换句话说,混改对国企的标准就是,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

其实,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公司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序推进,国企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看,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意味着公司董事会中必须包括来自不同投资主体的代表,并且能够形成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相互之间的有效制衡,而不是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目的在于保护积极参与国企公司制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非公有制主体的合法权益。那么,在改革中,就要拿出更多的国企股权比例让渡给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非公有制主体;或者是在改革后的董事会组成与运作中做出有利于保障中小非公有制股东权益的制度安排。

对此,国资委也提出要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探索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要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迈出实质性步伐。在2016年启动实施的第一批部分重要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中,提出将在引入合格非国有战略投资者、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体系、探索实行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企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目前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三是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

在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无法割裂的,离开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没有国企瘦身健体的支持,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建立也将成为空谈,大量存在的“僵尸企业”、特困企业将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必须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并建立相应考核激励机制,国企才具备灵活高效运行的制度基础。

对于瘦身健体,2016年成绩斐然,中央企业减了2730个法人,这些法人的去除使管理层级缩小,更使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另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逐渐显现,率先超额完成了去钢铁、去煤炭的产能任务,宝钢和武钢为代表的中央企业重组就是很好的案例,不仅去了产能,而且质量和效益提升了,结构在进行优化。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2

千呼万唤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还未正式,但从9月8日起,《意见》的相关版本和内容要点,已经在一些行业的国企中传达。其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被以较大篇幅强调。

《财经》记者就此向国资委新闻处求证,新闻处负责人表示,中央已经审议通过《意见》,近期将对外正式。

对于国企混改,业内人士认为,经过此前的多方面讨论、斟酌,即将出台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会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

这些意见并未在石油、电力等行业的国企中泛起波澜。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即使正式公布的《意见》为“混改”提供了顶层设计,企业和行业层面仍然缺乏底层配套机制,也就是说,混改的操作细节在很多行业的国企中有待进一步厘清。

比如,作为《意见》分类中的商业类国企,石油、电网等企业同时又分属“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自然垄断行业”。对此类企业的混改,《意见》提出,应“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

混合所有制经济,指财产权分属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其核心是提高社会运转效率和降低社会运转成本。该经济形式最早由南美国家提出,用以解决“中等收入陷阱”。而后者是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遇到的必然挑战。

在多位经济专家看来,混合所有制经济应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中国国企改革必须要翻过的山。如不改革,公共财政资源效率可能得不到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难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财富创造机制也不能有效地形成。

专家们同时提醒《财经》记者,恰恰因为混合所有制处于产权私有和公有的中间地带,其稳定性和走向也最难控制,改革共识很难达成,未来的意见和执行都还有不确定性。

一些参与国企意见起草和修改讨论的专家表示,《意见》特别强调改革的稳妥性,要求对通过实行股份制、上市等途径已经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国有企业,要着力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运行效率上下功夫;对于适宜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专家们解读说,由此可见,在中央的顶层设计出台后,混改下一阶段目标应强调企业和行业层面市场机制的完善,建立一整套价值传导机制,提高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

国资委宏观经济与战略发展研究部原部长程伟向《财经》记者指出,底层配套与顶层设计的成败高度相关,顶层设计如果得不到市场有效反应,可能以失败告终。例如,一些与市场不接轨的机制,会扭曲国有企业的市场行为。目前来看,上述底层配套机制仍然不足,此前已局部开展的国企混改因此难有实质效果,这一点在石油和电力行业表现尤其明显。国企混改进行中

在本次最新的改革顶层设计出台之前,央企和地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陆续展开,石油、电力等行业的混改正在进行中。

在央企中率先实践混改的中石化,偏重于下游领域的股权改革以及辅业公司的分拆上市,这两点基本与专家们提及的《意见》指导思想相符。

2014年2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028.SH,下称中国石化)全体董事审议并一致通过议案,同意在对中国石化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这份议案称,中国石化将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原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表示,中国石化率先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关精神的落实之举,这亦有利于加快公司专业化发展步伐,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

2012年,中石化集团相继重组了下属八家工程设计及建设公司,成立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及油业务板块也先后完成重组。2013年5月,中石化炼化工程(02386.HK)在港交所上市。目前中石化已形成中国石化、炼化工程和石油工程三箭齐发的格局。

自从中石化在2月份公布拟在油气销售领域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三大石油公司开始相继推出混改措施。包括中石油的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以及中海油广东惠州百万吨乙烯扩建等。

石油行业上游的混改向来推进艰难,素有改革“玻璃门”之称(详见《财经》杂志2012年18期封面报道)。以上游资产为主的中石油,敲定新疆为勘探开发混改试点区域,签订深化油气资源合资合作的框架协议,拿出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三大油田的部分区块,与地方国有资本及民营资本合作开发,中石油所占股份将不少于51%的底线。

电力行业的混改,也符合专家们提及的《意见》有关精神,即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

2014年4月,拥有全国80%电网的国家电网宣布向社会资本开放,实行混改。公司计划在直流特高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和抽水蓄能电站三个领域推行混改。国网董事长刘振亚曾表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将对社会资本开放,“谁有钱投资,谁就投”。而彼时该公司的充电桩业务已积累一定程度的亏损。

国网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将积极推进旗下南瑞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等整体上市,全面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市场,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南方电网将在西电东输的输电通道和具备条件的区县级配电网两个核心业务领域作为首批试点,首先制定了在云广特高压直流、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以及金中直流等三个输电通道项目中引进社会资本的具体方案,预计引进资本50亿元,并形成约200亿元资金的新增投资能力,可满足金中和滇西北项目的新增投资需求。目前试点方案已正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国电集团和华电集团的主要混改思路是坚持整体上市战略,加速对旗下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让符合条件的资产全部进入上市公司平台。

对于电网与油气管网等自然垄断行业,专家们提及的《意见》精神主要是,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运网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2014年5月12日,中国石油曾公告称,将以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管理的与西气东输一、二线相关的资产及负债,以及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核算的与西气东输二线相关的资产及负债,出资设立“东部管道公司”,并将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转让所持东部管道公司100%股权。

5月21日,国家发改委首批推出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80个项目,中国石油所属的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入选。其后,国家发改委表示,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及营运。底层配套机制不足

多位专家提醒,即将正式公布的《意见》,即便为混改提供顶层设计,石油、电力等主要行业国企也陆续开始了混改,但企业和行业层面仍然缺乏底层配套机制。

以油气管网与电网为例,两者均具有自然垄断属性,是不适宜重复建设的准公共服务业务,一直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一个“不高”的管输费和输配电费作为运营收益,处于政府严格管控之下;同时,管网和电网均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性资产。

尽管管道资产能带来稳定收益,但中国石油将管道运营收益与天然气销售收益合并计算后,因天然气价格管制显得整体收益不佳。从此角度看,中国石油确有动力将大部分管网产权转移给社会资本,用获得的资金重点投资盈利能力更强的上游板块。

难题在于,目前针对此种资产,尚无配套的行业管制方法。上述中石油成立东部管道公司并100%转让给社会资本的交易,实现的前提有二:首先,油气管网产权(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能够向民营资本自由流转;其次,东部管道公司的接盘者能够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上游获得中国石油气源无歧视的接入,下游也能顺利输入省管网公司或地方燃气公司管道。

在当前石油行业的体制下,上述两点显然难以实现:第一点需要在政企关系层面解决;第二点需要在行业层面解决民营企业的公平准入问题。

同样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早在该工程上马之前,中石油集团即尝试大规模引入外资。2002年7月,由壳牌、埃克森美孚和俄气组成的国际投资集团,已和中石油正式签订了《西气东输工程合营框架协议》。最后双方长达四年的马拉松式谈判,仍以外资集体退出而收场。

专家们因此提醒,在建立有效的行业科学管制之前,任何环节的混改都难有成效。具体到管网环节,建立管网经营准入监管制度、完善与上下游的协调衔接,便成为推进油气产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的前提。

上述中国石化重组销售板块的做法,只限于其单个公司资本层面的开放,目前暂不涉及上游垄断的破除和开放。因此,部分民营油企和国际石油公司认为缺乏诚意和可操作性。

从下游加油站数量规模看,中石化集团逾3万座加油站的体量,远超中石油的2万多座。此外,军队和其他国有单位拥有或控股的加油站也有5万多座。由此可见,即便中石化单独对民资放开下游,民资在整个成品油销售行业中仍处于劣势。

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原副会长崔新生向《财经》记者指出,民营油企在原油进口上被“卡脖”也使民资加油站得不到油源保障。中国的石油体制,从上游勘探开采的准入,到中游炼化环节的原油进口,再到下游成品油进口,对民资做出了全方位限制。民营加油站的油源配比必须依靠两大集团的中上游。

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在淘汰一定规模的产能,并建立一定规模的储油设施之后,可以通过中化、中石化等四大拥有原油进口资质的公司进口原油。8月24日,商务部网站公告称,赋予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明石化”)和辽宁盘锦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

尽管进口原油使用权已经放开,但独立的原油进口权仍开放程度有限。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向《财经》记者指出,如果上游油气资源始终不放开,边缘性承包区块无法阳光化,油品进口也不放开,则必然导致资源的准入不平等。

在电网改革方面,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5号文),明确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之后,主辅分离最终在2010年9月获国资委通过并实施,输配分开由此成为电改继续推进的关键点。而此次运网分开强调的管网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或将成为下一个改革重点。

历史上,石油、电力等行业也曾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顶层设计”,企业股权也实行过多元化。前有“入世”承诺和“非公经济36条”,后有三大石油公司、五大电力公司等企业的陆续上市,融入资本市场。

由于缺乏底层市场机制改革的配套,铁板一块的行业准入几乎未有丝毫松动,社会资本尤其民营资本的地位反而日趋边缘化。因此,要真正落实混改,尚需行业管制基础上的产业开放以及产权的自由流转。

2015年9月9日,在2015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表示,混合所有制对配套机制的市场化提出要求,因为调查发现,对于已经实现混合所有制的企业来说,有的公司市场化程度很高,有的却不太满意,这也表现了其他机制改革的重要性。他说:“国有企业欢迎混合所有制,并不仅仅是缺钱,其实是想吸收其他资本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3

刘起涛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搞一阵风,要实事求是、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史也曾有过“一包就灵”“一卖就灵”的药方,今天也有人开出了“一私就灵”的药方,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一个药方能够通治百病。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搞好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一个重头戏,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但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不能指望“一混就灵”,也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当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规模、影响上有显著的区别,推进混合所有制要立足这个实际,不能为混合而混合,要在持续推动国企改革、持续壮大民营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切忌刮风,切忌一刀切,切忌单纯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进,要尊重企业改革和发展规律,因企制宜,讲究方法。推进混合所有制也需要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支持,对发展混合所有制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多提建设性意见,不能一味指责和批评。中央企业当前需要考虑推进授予董事会相应职权、减持国有股比重、积极推进员工持股等重点工作。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4

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之后,《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又出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等政策,为国有文化企业转企改制提供了指导依据、为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何利用好这一契机,发展壮大国有文化企业,本文将进行几点初浅的思考和探讨。

一、国有文化企业特殊性问题

其有别于一般的国有企业,其特殊性在于,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社会准公共产品,承载着意识形态管理、舆论导向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责任。

作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文化企业的考核,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并细化量化到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发行量、唯点击率要求。

对于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的设计,应当遵循社会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的原则。

二、国有文化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普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的改革模式相比,国有文化资产虽然仍保持“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的“四管合一”模式,但在混合所有制的框架下,仍可以通过少量的国有资本利用“杠杆”撬动大量社会资本,实现社会资产与国有文化资源的融合。对于国有文化企业而言,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与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合作,可以发挥国有企业资本雄厚、装备先进、人才聚集,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吸纳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则具有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等优势,使得资本混合之后的国有文化企业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管理理念等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产业界均普遍看好文化企业的资本混合。2014年8月在广州召开的“文化金融高端论坛”中,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在文化市场化的环境里,想要在文化领域保持很强的控制力,需要占据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将来有可能会借用民营企业来实现这一点。”另据报道,在2014年12月,中国最大的民营资本文化旅游集团之一的宋城集团出资约3亿元,收购了作为国资背景的北京演艺集团旗下子公司的股份。2015年9月,宋城集团再次斥资1.4亿,与国资背景的桂林旅游共同投资设立公司打造“丽江千古情”项目。

中国民营和国有文化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望更好地探索和实现文化产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推动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2.有利于提升国有文化企业中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资本的混合,对国有文化企业内部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要求,对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规范董事会建设,将发挥积极影响,有利于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由于“外部人”的引入,更容易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更有条件实施管理层持股、职工持股等股权激励手段。形成不同所有制的股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局面,形成国有文化资本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这不仅可以解决经营者和所有者分离、国有文化企业主中所有者虚位的问题,还极大地调动管理者、员工积极性,直接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有效促进国有文化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发展活力。

三、国有文化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混合后的国有文化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由于社会资本是逐利的,而国有文化资本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两者目的性的差异,会带来混合后的国有文化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潜在风险。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其一,可以通过国有资本相对集中掌握股权甚至绝对控股的要求,来实现对混合资本的国有文化企业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其二,国有文化企业可以坚持在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的运营模式中寻求适合的文化资产,组建新的盈利模式。比如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可剥离进行转企改制,形成国有资本绝对控股,避免资本混合后的国有文化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带来的风险。

2.文化企业估值和国有文化资产流失的问题。文化企业股权价值的评估一直是一个难题。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形式往往形成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比如某项出版物的版权、动画作品的卡通形象或者拍摄的视频资料素材等,这些文化资产在企业的账面上体现的往往是账面余额,不能代表其实际的市场公允价值,就不能作为国有文化企业,在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股权计量中最可靠的财务依据,这些文化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国有文化企业的价值。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5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深化国企改革的相关政策意见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化国企改革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框架。之后,具体的改革方案细化为10项年度任务,已出台配套文件和行政规章13份。

2016年6月,国资委和财政部公布了《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可以说是深化国企改革并牵动全局的关键性行政规章,《管理办法》对交易对象、交易程序、审批主体、监管主体、失责渎职归谁追责等各项有关环节,立出了67条规矩和数量更多的子规矩。

近几年,国企改革从“混改”抓起,国有资产交易是首道环节,包括有形产权作价或转让,无形资产作价或转让和增资扩股吸纳社会资本三种形式。国企在“混改”中的增资扩股环节,既要有效避免作价过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又要防止作价过高造成社会资本无响应,因此,需要有一个“交易监管办法”来确保操作规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聚焦于两条主线,一条是围绕去产能、供给侧改革任务,在国企重组中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条是由发改委牵头,围绕七大垄断行业的中央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在推进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基本流程是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要抓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企资产证券化,继而进一步做大做强国企,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

2016年8月,国资委印发《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意见》使我国市场经济步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最为可行的发展途径。

2016年10月,发改委主要领导表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快推进,要解决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国有经济布局过宽、效率低下等问题。并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强调改革试点主要是开放竞争性业务、破除行政垄断、打破市场垄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网运分开、特许经营等,并引入更多的非公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近期政策动态来看,国企混改试点有望落地,并选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的7家企业或项目进行。最近,相关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目前正组织审议批复试点方案。而东航集团、联通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中国船舶等中央企业很有可能列入第一批混改试点。

2016年11月,国资委《关于做好中央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工作的通知》,提出优先支持符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战略布局和中央企业“十三五”科技创新重点研发方向,创新能力较强、成果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或项目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

推广可复制的“混改”试点经验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国药集团所从事的全国药品调拨业务被取消,医药公司下放地方或改制。使医药公司上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下有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让公司发展困难重重。为适应医药行业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国药集团大力推行改革改制,引入民营企业、跨国公司等战略投资者。

2003年1月,国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医药商业领域第一家央企和民营企业联合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一个体制机制完全创新的新型企业。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旗下拥有10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和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国药一致、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中国中药6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医药企业。

2014年,国药集团被列为国资委在央企层面启动“四项改革”中的试点单位。由此,国药集团在混合所有制的模式下,将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和民营企业在业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调动了整个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使企业按照一个真正的商业逻辑进行经营。双方通过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公司治理方式,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药集团在今年公布的世界500强最新排名中,上升50位到了第205位。

另外,中国建材集团也是搞混合所有制改革最早的试点单位,他们用300亿元的国有资本控制了700亿元社会资本、非公资本,进而撬动了4000亿元的总资产,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建材,可以说中国建材是用混合所有制发展起来的,混合所有制给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

还有,东航物流已被国家民航总局确定为民航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目前正在制定具体方案报国资委审批。东航物流公司是在原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的基础上,吸收整合东航的货运机队、地面运输、仓储等板块成立的,在确立了从单纯的航空货运承运人向现代物流服务集成商转型后,东航物流已经走出了传统航空货运公司“十年九亏”的怪圈。

近几年,东航集团经营持续向好,连续7年实现赢利。2015年,集团实现利润62.4亿元,较2014年增长103.9%,创历史新高,多项指标进入航空运输业世界一流企业之列。

2016年11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部分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引导中央企业加大与地方合作力度。并由国资委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和三省人民政府分工负责在东北三省,各选择10―20家地方国有企业开展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并有序转让部分地方国有企业股权,所得收入用于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弥补社保基金缺口。

11月23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整体并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两大标志性公益类央企的合并,拉开了公益类央企重组的序幕。

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在“混改”中发挥更大作用

如何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把握相关政策,如何“混”、怎么“混”,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最近,中国联通即将开始的混合所有制改造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6年11月初,在青岛举行的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领导表示,联通混改将选择业务互补性强的合作方,这将有助于联通及合作伙伴业务快速发展。此后,百度与联通在青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了双方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以资源置换、技术互补、成果共享等方式在o2o、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基础业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11月14日,中国联通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基础通信服务、移动互联网及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加快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混改对中国联通而言是一个比较难得的机会,如果实施效果很好,将缩减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会让两个竞争对手的差距越来越远。若混改失败,公司的业绩具有较高的负面影响。

另外,著名的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尝试,国有股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49.83%下降到目前的16.9%,但国有资产的规模增值超过了800倍。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最近《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也发表了许多新的观点。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混合所有制的优势,并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大家合在一起变成一个上市公司,或者变成《公司法》下的股份有限公司,大家按照股权行使各自的职权和享受各自的利益。所以混合所有制是公司制的主要形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6

“新常态”下,东北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如何脱困实现再振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国有经济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支柱,实现东北经济脱困,最根本的还要靠深入的国有企业改革,而混合所有制则是改革的方向。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和企业只有采取各种积极的市场与非市场政策,才能有效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东北地区经济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助其脱困。

[关键词]

“新常态”;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采取了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保持了惊人的增长速度。但是,这种高速模式是建立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索取之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面临的资源瓶颈、体制瓶颈与技术瓶颈局势越来越严峻,刻意维持增长速度只会破坏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打破过去的“旧常态”,建立起“新常态”。在此背景下,提出“新常态”的战略理念,指出“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已经成为引导中国经济未来调整及转型的战略指导思想。[1](p11)在“新常态”思想的指导下,整个国民经济开始了深入的体制机制转型,煤炭、钢铁、水泥等传统重工业受到了越来越紧的政策约束、资金约束与资源约束。受此影响,以重化工业为支柱的东北三省经济告急,2014年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常态”下,东北三省如何突破传统体制的桎梏,焕发新的发展活力,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2015年,国务院先后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失速与国有企业改革不深入、不到位具有密切关系,东北经济增长困难直接表现为大规模国有企业的不景气。国有经济比重过高、股权结构不合理、民营经济不发达导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及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因此,唯有持续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从根本上破除使东北经济陷入困境的体制障碍,才能帮助东北地区抓住“新常态”的历史机遇,成功应对挑战。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新常态”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发展混合所有制是配合中国经济转型、有效整合国有与非国有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对“新常态”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完善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焕发新的体制活力。经过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造及兼并重组,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仍普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中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保证。国有资本管理部门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不顺,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诱发了经理人大量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数目众多,增加了国有资本监管部门的管理难度,无法设计出符合不同企业情况的监管契约,只能采取一般性的契约,导致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成本高昂。通过深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方面,可以以此为契机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结构组织与机制,弱化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吸收非国有资本进入,形成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从企业内部加强对人的监管,可有效解决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单一监管的弊端。因此,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缓解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严重的委托问题,提高巨额国有资产配置效率,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及损失风险,进而为整个东北经济助添新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有利于整合东北地区国有及非国有资本,实现共赢。国有资本优势在于规模与政府支持,但体制相对僵化,资源流动性不足。非国有资本优势在于体制灵活,但规模较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两种资本可以在市场机制下取长补短,实现高效整合和双赢,提高整个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低水平,市场中的资本存量有限;同时,国有与非国有资本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有限的资本难以充分实现价值,导致东北地区在“新常态”下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愈发明显。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将体制机制相对僵化的国有资本与体制灵活、具有创新意识的非国有资本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将分散广泛、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弱的非国有资本聚集起来,吸纳到国有经济当中,或将国有资本投资到有市场前景的非国有企业之中,有利于为非国有资本增值提供更高更广大的平台,提高风险抵抗力与生产能力,促进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展,激发社会经济活力与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一些有发展潜质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多为沉淀成本高昂的资源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企业,适应“新常态”将面临巨大的转型成本压力,而地方政府与企业又难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首先,有助于吸收市场中流动的优质非国有资本,通过与国有资本的整合,分摊转型成本,共享转型收益。其次,国有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联营等形式形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扩大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优化其功能,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现。最后,对于经营效率低下、闲置的国有资产与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联合、兼并、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来搞活,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转型,优化东北地区产权结构。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的依赖度很高,而第二产业又主要以国有经济为主,对资源依赖度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国有企业遇到危机,整个东北经济就会陷入困境。要改变这一现状,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由传统高碳产业向朝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大力发展生产业,快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的信息化与技术创造、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将国有资本由传统领域向新领域转移。但是,资本的转移面临很多技术与资金难题,国有企业很难独自完成。而广泛分布于第三产业的非国有资本则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引进外部优质的非国有投资者,为企业产业转型提供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诸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进入到有优质项目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非国有企业之中,实现两者资本的有机融合,共同开拓新的市场,实现双赢。以此,可促进各类企业参与产品深加工和新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产业链向精细化发展与机械装备、建材、钢铁工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整个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2]

第四,有利于培育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实现东北地区的协同发展。东北地区具有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非国有资本在获取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受法律保护等方面上的平等性,非国有资本可以参股甚至是控股国有企业,强调基于公平市场精神的竞争与合作。因此,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加快促进市场公平,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与合作的市场机制,对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壁垒较高的东北地区,这方面的意义尤其突出。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这一理念在国外与国内的体现。在新一轮东北振兴即将启幕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一体化显得尤其重要。目前,东北地区四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与大连)正在谋求协同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推进东北地区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东北三省可以打造统一的东北市场体系,将各自的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流通平台上,促进资本在东北地区的自由流动,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

三、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的成绩自2003年中央提出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在各层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采取灵活的所有制实现形式,通过联合、破产、兼并、转让等方式优化国有企业资源,成立了一批技术能力强、资金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模经济。通过股份制改革尤其是上市融资,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金特别是非国有资本,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方面,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一大批处于劣势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先后从纺织、轻工、造纸等竞争性领域退出,国有资本逐步向能源、装备、石化等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分布过广过散的状况明显改观,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和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得到扭转,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竞争局面。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效率和外部竞争力得到极大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投资额、应缴税金、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快速上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普遍提升,并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水平的提高。在国家政策主导下,东北三省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发展,具备了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以国企改革为契机,推动了整个地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包括其他联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股份有限公司(内资)、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内资)、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10种。[3]本文以工业企业为对象,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指标,来分析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经济现状(见表1)。由表1可见,从比重上来说,吉林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高于全国水平,黑龙江基本接近全国水平,辽宁低于全国水平。从数量上看,整个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一,股份制改革不彻底,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过改制,很多国有企业虽然吸收了非国有资本,但在不少方面需要继续完善和深化。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还没有实现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仍为国有独资企业。另一方面,已改制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当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虽然基本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离建立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很大距离。这表现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尚不规范、尚未有效实施,企业内部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国有股仍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非国有股东难以对国有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约,企业的决策与经营权牢牢掌握在大股东手中。这导致混合所有制的内部治理监督功能大打折扣,非国有资本难以获取应有的权益,从而弱化了参与改革的动力。第二,缺乏统一的成熟市场,沉淀成本高昂。成熟统一的市场经济是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市场前提。如果没有统一的市场,既很难消除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现象,又不利于民企的资本顺利进入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不利于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当前,东北地区未形成统一的产品与资本市场,条块分割严重,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间缺乏协调发展的意识与政策,另一方面在于传统产业结构导致的高额沉淀成本,使混合所有制改革阻力大。专用性有形和无形资产投资成本容易产生沉没成本。威廉姆森将专用性资产划分为:一是设厂区位专用性;二是物质资本专用性;三是人力资本专用性;四是特定用途的资产。[4](p82)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投入了巨额的沉淀成本投资,一些老厂房、老设备、相关人员如何安置、配置,以及衰退产业如何有效退出、改造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进程。第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改革负担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在其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构成了国企改革的沉重变迁成本。要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有序稳步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历史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对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央及各级政府给予了大量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例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政策性破产、中央投资倾斜、历史欠税豁免等,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但是,历史遗留问题绝非一早一夕可以解决。东北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发达沿海地区来说,民营经济不发达,政府在行政效率、财力等方面又存在很大不足,在老职工安置、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仍有一部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存在办社会、负债率高、亏欠职工工资、“三金”欠账、债务大、富余人员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致使改组改制难度大,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及转型压力,历史遗留问题再次凸显,严重制约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清晰的责任划分。在现实国有企业改革中,科斯定理所要求的前提往往是不存在的,产权界定困难,历史遗留问题的责任很难清晰界定。[5]历史遗留问题必须有政府的强力支持。但是,由于政府能力有限,缺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资金及制度设计能力,以及“职能错位”,政府未承担起应担的改革责任。第四,投资环境不优化,对外部优质资本吸引力有限。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及地理位置的限制,东北地区在政府能力、投资环境、服务意识、监管理念等方面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与全国水平相比,吸引港澳台投资及境外战略投资能力差,难以吸收区域外优质的资本参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制约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及质量。

四、新常态下推进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产权多元化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提之一,要进一步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降低国有股比重,提高非国有股权比重。国有资本可以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与非国有资本融合,实现产权配置的优化重组。鼓励国有独资企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行混合所有制。鼓励非国有资本在自愿的前提下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保证其股东权益。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职能,真正构建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有效约束国有企业经营者与大股东的行为,实现风险与收益在不同股东之间的合理分摊与共享。第二,因地制宜,分类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各行业积极探索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出现了“时间表”“一刀切”等现象,背离了“新常态”的发展理念。对此,2015年,国务院先后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将国有企业分为了商业类与公益类,强调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分类推进,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因此,东北地区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改革方案,做到“一企一策”。对于竞争性领域,政府要放开搞活,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既可以国有控股,也可以参股。对于关键领域及重要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原则上要保持国有股控股地位,灵活掌握具体的控股比例。对于效率已经足够高或条件不成熟的行业及国有企业,没有必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新常态”背景下,对于东北地区高耗能、低附加值和产能过剩的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慎重;对于没有什么发展希望的企业,要让市场进行淘汰,没有必要浪费资源进行改革。集中国有资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其中。以国有资本为纽带,引导非国有资本向战略性产业、生态环保、科技进步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以此来优化产业结构。[6]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机构要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及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监管理念,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过渡,从过去过严的管企业生产经营上升到相对灵活的管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除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大方向上给予政策扶持外,政府还要给予国有企业足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自,让企业以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不同类型资本的有机融合,着实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难题。同时,要打破长期以来的垄断行业的市场壁垒,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扶持民营资本参与到国企改革中去,政府逐步放开功能性、垄断型项目,放开石油、燃气、电力、铁路、轨道交通、水务、电信、资源开发领域的市场竞争,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并采取各项优惠措施吸引区域外优质资本的进入。第四,培育统一的东北地区市场经济体系,促进不同类型资本的高效流动。打破东北三省内部资源流动的行政障碍与市场壁垒,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高效流动,吸收优质的区域外资本进入东北地区,增强东北经济活力。完善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将国有企业产权纳入规范自由的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健全流转顺畅的产权市场运行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混合质量;完善劳动力市场,打破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行政性及市场,供给有效的软硬件配套设施,为国有企业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改革国有企业领导者选拔任用机制,健全经理人市场,让企业领导者成为经理人市场中的竞争者,为因改革带来的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安置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渠道。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作为市场体制改革的主导,必须要承担一部分的沉淀成本,例如提高行政效率、供给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投资、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等。[7]第五,尽快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减轻国有企业改革负担。对于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而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实质性的举措与有效的配套政策。为了支持东北经济发展,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指出,“进一步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出台分类处理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力争用2-3年时间,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东北各级地方政府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有关精神,在中央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通过成立专门的改革基金、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合理承担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成本,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速度。具体包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离退休、下岗人员的生活,为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奠定良好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历史欠税豁免政策的实施,健全政策实施机制,减少豁免政策实施的交易成本及时间成本;对破产国有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的援助,规范破产程序,保障受损利益主体的妥善安置与社会稳定;对厂办大集体问题,要总结已有政策的经验教训,在现有政策切实落实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中央、地方、企业三者之间在厂办大集体改革成本中的承担比重,中央要加大财政支持,提高经济补偿金的承担比重。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小趋势2015:读懂新常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薛继亮.资源依赖、混合所有制和资源型产业转型[J].产业经济研究,2015,(3).

[3]陈俊龙,李衍.交易成本与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分析———兼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方向[J].国有经济评论,2014,(2).

[4][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Coase,R.theproblemofSocialCost[J].JournalofLaweconomics,1960,1(3):1-44.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国企改革企业治理结构问题

2015年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正式启动。《指导意见》提出,“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能否提升活力与效率,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的设置是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企业治理结构是改革要求最核心的体现,也是达到改革目的的重要保证。本文将从《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出发,浅谈对国企治理结构的一些认识。

一、发展历程及问题

国有企业的资产归全民所有,但是企业资产巨大使所有者无法直接经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科技发展使所有者无能力直接经营,所有者只能通过委托的关系管理资产,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所有者代表委托企业经营者有效经营国有资产。在这样一种委托关系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的问题。同时,在党管干部的要求下,部分国企高管由组织部任命,在高管中也造成了官员与企业家两种身份的模糊。

长期以来,产权不清、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始终影响着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80年代明确的厂长负责制,尝试以分权、放权的思路推行改革,在调动经营者积极性、搞活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在结构中缺乏监督约束机制,同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不规范完善,导致一把手成为腐败多发职位。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探索实行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董事会仍然存在象征性、无实权的问题。董事会与党委会的关系、法人代表与党委书记的设置仍然是有待讨论的问题。

二、《指导意见》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

此次《指导意见》中,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是推进董事会建设,建立健全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约束,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均应有职工代表,董事会外部董事应占多数。”这其中仍有许多具体的机制措施有待完善,如如何保障外部董事有效履职的机制,职工董监事如何在决策层和监督层中真正发挥代表作用的机制等。

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化选人用人”等要求也对经营层的设置与管理产生了影响。可以想见,随着混合所有制的深入推进,外资、民资以及实行职工持股企业的职工等“混合方”均可在董事会和管理层要求一定的话语权,主张各自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党委会与董事会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国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外资、民资、职工的利益,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当企业经济利益与国企政治责任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决策,如何监管好国有资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利益输送等,都会成为可预见的问题。而市场化选聘的经营者与还带着政府官员色彩的高管如何共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如何公平地落实到这两类人身上,市场化的薪酬水平与体制内的工资薪金如何平衡,如何将各类人才统一到“党管人才”的要求下,也是企业治理中需要面对的矛盾。

《指导意见》提出,要“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其他直接监管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并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依法自主开展国有资本运作,对所出资企业行使股东职责”。按此要求,今后国资管理体系将形成三层结构,即国资委、国资运作平台、国有企业。这样的改革举措,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推动国企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化水平,但也增加了三层结构之间边界划分、权责平衡的难度。同时,《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推进实现混合所有制、活跃资本市场的有效方式。通过上市实现资产证券化,可以以公允价值引入非国有资本,推进股权的混合所有制,对企业的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有利条件。随着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也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股东大会的权利与职能也要求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在企业治理结构中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要求

《指导意见》将“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对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也给予了明确,“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指导意见》对党组织及工作机构的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的配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党组织领导班子与董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成员也提出,“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分设,党组织书记、董事长一般由一人担任”。从上述表述中可以发现,通过董事长、总经理分设,来体现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通过党组织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来疏解党委会与董事会决策权力和边界不清晰的问题。

201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2016年第11期《求是》杂志上刊文,强调“当前,国企国资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文章一方面对党组织的权力给予了明确,即“保证和落实企业党组织对企业改革发展的引导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重要经营管理干部选用的主导权、党员干部从业行为的监督权、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权、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领导权”;另一方面对党组织的工作制度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规则如何结合作出了解答,即“企业重大决策必须先由党委(党组)研究提出意见建议,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等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必须经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经理班子作出决定”。

四、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些思考

从前文所述可以看出,政府层面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在逐步理委会、董事会等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与管理关系,直至对工作规则和决策程序也作了较为具体的要求。本文也尝试对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第一,治理结构中的权力设置(党委书记、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不应简单地作“谁说了算”的理解。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一旦以其中一方为主,必然导致其他角色的权力弱化、虚化,造成只讲经济不讲政治,或只讲政治不讲经济的倾向。从国企本身的属性而言,虽然此次《指导意见》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但所有国企都既承担着创造经济效益的责任,又承担着社会效益与政治任务的责任,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因此,党委书记、总经理的权责也应按照兼顾与平衡这两类责任的思路进行设置。

第二,治理结构与工作制度设置。军队组织同样设有军事首长与政委,其权力模式可简单地用“打仗团长说了算,政治政委说了算”来概括。这种模式同样可以类比到现代国企中,即总经理侧重企业经营管理,主抓经济效益;党委书记负责党委工作,在国企的运行中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政府和上级的要求,对经济活动的政治方向进行把关,对企业廉洁从业情况进行监督。若党委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更可在总经理和经营班子的任用中行使选择与聘用的权力,达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产生、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的要求。国资委提出“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必须经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后,再由董事会、经理班子作出决定”的要求,更从制度上保证了政治把关在前,是对“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证”的一种体现。

第三,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从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看,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国资运行平台、加强市场化选人用人等措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在经营自上给予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意味着对国企政治监督和管控的进一步加强。这两个层面是并行存在、相互制衡的。《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增强活力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加强监管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保障,要切实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二是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战略决策、目标设定、制度制订、流程设计、人员配置、权限划分、工作界面等各种具体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只强调单方面的权力与责任,任何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倾向都是与《指导意见》的精神相悖的。三是资本市场本身有一套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应符合相应的规范,作为公众公司的国有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控制,自觉接受外部的监督。四是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职工,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保证其在董事会、监事会中的代表席位和发言权,使企业治理结构成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形成合力的机制

保证。

(作者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8

历时4年,百易其稿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5年9月13日向社会公布。这份贯彻“四个全面”的重要文献和承载历史成果的鸿篇巨制,是统揽国企改革全局的宏伟蓝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市场化是方向,现代化是目标,国际化是潮流,新常态是大趋势。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存在发展目标多元、功能定位不清、考核针对性不强、国有资本的功能性作用发挥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把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与公益类两大类,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国有企业分布广泛、门类复杂,宜粗不宜细;二是考虑不同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及多数企业混业经营,既要看主业,又要看发展;三是考虑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特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以便对企业的功能和定位进行动态调整;四是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在遵循国家统一分类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地方结合实际划分并调整本地国有企业功能类别。

《指导意见》再次旗帜鲜明地指明了要高举“一面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不动摇,坚持搞好国有企业、把国企做强做大不动摇;贯彻“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以国有企业带领民营企业,国有资本带领民营资本共同发展。推进“四项建设”,主要要坚持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和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坚持“五项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相结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抓好“六项任务”,主要有分类推进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强化监督。《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问题改什么问题,同时更加注重规范,先定规则,于法有据;另外力求系统完备,强调改革的政策、举措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阳光透明,主动接受监督。

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加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要按照《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促落实,确保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一、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改革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市场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发展壮大了现有国有企业规模,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民企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潮流,为国家的繁荣与壮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专家认为: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二、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国有经济怎样进行战线收缩

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关注国企改革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

(二)国企活力的来源是什么

国有企业现在的动力在哪里?现在很多国企员工的动力性不够,做事拖拉,动作缓慢,相互埋怨,效率低下,拥有很多高级人才,却无法高效地使用。

(三)政企、政资分得不够

政府具有双重职能――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往往出现以现在管理权取代资产所有权、以行政隶属关系取代产权关系的现象,由于政府部门的某些干预,企业在一些决策上,决策内容还带有政府经济色彩,无法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应有的决定。

而且国企老总大多出自官员,大多习惯于按行政管理方式运作企业,而不是按商业效率方式进行企业管理。

(四)民企竞争激烈

近年来,国家不断地给予民营企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资产逐渐壮大,管理模式逐渐创新规范,很多民企也策划上市,民企迅速进入到国家各个行业,民企逐渐对国企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某些领域,民企甚至已经超越了国企。

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5年7月17日,在长春市考察调研国企时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这表明资本市场稳定后,中国将不失时机地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幕。"

国资委2015年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

1、突出依法履职,指导推动地方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2、坚持稳妥有序,指导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着力强化监督,指导地方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加强沟通服务,推动国资委系统建设

以上都说明当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人根据目前国有企业形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

原有的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都有重复之争,浪费了很多的国有资源,现在需要精兵简政,统一调配,由于科技、通讯的高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跨区域的集团式管理已经弥补了空间距离管理的不足,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跨国性企业不断涌入我国,我们需要壮大自己的企业,缩小成本,与跨国性企业进行竞争。因此,根据产业布局,将相关行业进行整合,进行重组,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也需要在部分领域退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激发市场活力,国有企业原有的调节市场的职能逐渐转向由市场规律自动调节,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开办公司,先后出台了工商注册登记简化、税收优惠等政策,市场进一步打开,社会活力加强,国有企业也需要在相应地退出一些历史舞台,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加强对优质资源的运营,对国家核心领域的控制。

三、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

现在管理国有企业的是国资委,国资委成了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国家成了股东,国有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有一些壁垒,他们之间的优质资源无法共享,他们之间的闲置资源无法调配,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将一些国有企业纳入其管理脱离国资委单单从出资人的角度进行管理,是国有企业更接近市场前沿,市场反应速度更快、更准,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

四、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在混改方面,《意见》要求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出台实施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国有资本课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不同社会资本、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即便改革过程中或许会出现‘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现象,也应意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资优化布局的手段。国企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而获取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行业整合经验,以及在资金、人才管理和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可改变政府投资和资金应用方式,以政府财政有限的资金作为杠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进入新型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历史进程,需要根据当前形势,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篇10

发挥经济功能,创造市场价值,更好为党和人民服务。要加强党的领导,落实董事会职权,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方案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2020年9月27日,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及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以“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为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定准了基调。

2020年9月29日,国资委召开视频会议,对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强调中央企业要准确理解把握其重要意义和核心要义,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作表率,切实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抓到位见实效,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2020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全面介绍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0年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谈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报告提出,着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

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意义

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目标要求

通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一)国有企业要成为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首先必须发挥经济功能,创造市场价值,更好为党和人民服务。要加强党的领导,落实董事会职权,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国有企业要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创新决定命运,硬实力畅通大循环。要以创新为突破口,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三)国有企业要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国有企业要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带动作用和重要影响力。根据不同行业集中度要求,推动形成比较好的市场结构。国企民企要相互配合,推进兼并重组和战略性组合。中央企业要坚决压缩管理层级,防控好各类风险。

(四)国有企业要在保障社会民生和应对重大挑战等方面发挥特殊保障作用。要推动国有资本在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做好制度安排。对国有企业承担公益类业务,要进行分类核算和分类考核。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补贴体现。

(五)国有企业要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让国有企业真正起到抵御宏观风险的托底作用。

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二是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四是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也由此提高效率。

五是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六是推动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七是推动一系列国企改革专项行动落实落地。

八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四、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第一,推动国有企业围绕主责主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做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促使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应急能力建设、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对于需要进的领域,我们以做强做优做精为明确的目标,支持相关的企业进行并购和专业化整合,充分发挥龙头作用,配置相应的资源,提高他们的效率,也提高他们整体竞争力。在退的方面,对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营业务和不良资产坚决退出。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主要是推动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进行布局。同时也要鼓励国有企业加强与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地方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其他企业有效互动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同时,我们也要构建新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机制,在产业链、供应链整个领域探索新的有效的金融运行模式,提升产融结合的效果。

第三,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京津冀协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建立央地合作的良好机制,也充分运用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区域发展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第四,加大新动能的培育,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我们要指导推动中央企业更多地投资像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一系列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按照我们经常说的几个原则,就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工作底线,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为具体路径,按照“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分层分类推动改革。我们的混改更多是要聚焦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所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

第二,合理设计和优化股权结构。我们鼓励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进持股占5%甚至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进来,作为积极股东参与治理,至于非上市公司,相应的股比还可以再大一些,也就是刚才说的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

第三,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我们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对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希望混改的企业在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方面率先突破,真正形成富有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第四,我们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抓手。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合作,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五,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一定要做到混改进行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要覆盖到哪里。

六、中央企业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重要成果

近年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动国企改革“1+n”政策落实落地,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批改革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全面加强,首次实现对中央企业的功能界定分类,全面完成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

一批改革举措取得重大进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转换,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蹚出新路,“处僵治困”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组整合与结构调整取得关键进展。

一批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已经破题,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重大突破,落实董事会职权、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等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改革不平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我们面临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完全攻克,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国企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党的四中全会对国企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

七、突出重点任务,确保中央企业改革抓落地见实效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未来三年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的再深化。中央企业要准确理解把握其重要意义和核心要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突出抓好改革重点任务,以更坚强的决心、更坚定的意志、更大的力度推动落地见效,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作表率。

一要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结合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企业实际制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董事会要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法定权利;经理层要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经理层经营管理作用。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推进管理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

二要突出抓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主业主责发展实体经济,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中央企业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巩固“压减”工作成果,加快剥离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深入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工作。2020年,基本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完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主体工作,确保2022年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收官。

三要突出抓好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牢牢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坚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则,积极稳妥,务求改革实效。重点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据不同企业功能定位,合理设计和调整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集团公司要对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推动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要加强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全过程的监督,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要突出抓好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大力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具备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商业类子企业,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推动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岗位倾斜。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充分用好已有明确政策,并支持探索超额利润分享机制、骨干员工跟投机制,实施更加多样、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的激励方式。

五要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资委将进一步深化职能转变,更加注重基于出资关系,更加注重国有资本整体功能,更加注重事中事后、分层分类,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效益,把监管重点聚焦到管好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上来。优化管资本的方式手段,对不同功能定位、行业领域、发展阶段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分类考核、分类监管、分类授权放权。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授权经营、结构调整、资本运营、激发所出资企业活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功能作用。

六要突出抓好“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科改示范行动”、世界一流企业创建等专项工程。充分发挥专项工程的示范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扎实推进改革措施的综合运用和系统集成,凡是要求面上企业做到的,纳入有关试点和专项工程的企业要成为样板、率先实现。

七要突出抓好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家高度信任、充分授权,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企业领导人员,给予更大力度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切实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八、加大工作力度,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实央企改革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各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把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机制,企业主要负责同志要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带头干,做到重点任务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

二是逐级压实领导责任。集团公司和子公司要层层立下“军令状”,逐级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上下贯通、“一竿子扎到底”。

三是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完善本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

四是切实加强督查考核。要切实加强督查考核,将重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硬指标,倒排工期,动态跟踪,对明确要求今年或2021年、2022年年内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要全力攻关,确保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