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4:45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1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徽州文化不仅是安徽三大文化板块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博、内涵丰富,极具地域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标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与利用价值.由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州版画、徽州雕刻及徽州工艺汇聚而成的徽州艺术,可谓品类繁赜、形态多样.纵观世界各类建筑,最能实现存承文化、传播文化、研究文化功能的非博物馆莫属.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意、创新、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优秀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在当代设计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从剖析、解读徽州艺术的精神内核入手,寻求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明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徽州艺术博物馆;地域文化;环境设计;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57-03

1研究背景与现状

1.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时展的主课题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提升全民综合素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域文化展现了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以明显的地域环境烙印而独具特色.被认为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其品类繁赜、内容广博、内涵深邃、系统性强、完整度高,全息包容了自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民间生活、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标本,极具研究与发掘价值.

1.2博物馆是存承、研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空间

近年来,我国大力繁荣公共文化建设,传统博物馆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优化,一批更具公益性、专门性、地域性、概念性、实验性、前瞻性、互动性的各类各式博物馆顺利建成,在服务社会、传承文明、普及科学、拓展素质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例如:苏州博物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绩溪博物馆等,都是在融合传统文化精髓、展现时代精神等方面比较成功且与本文研究有关的优秀案例,对这些优秀博物馆设计案例在此不做详细解读与剖析.

1.3当代研究现状综述

相关安徽地域文化和徽州文化艺术研究的专著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徽州文化》、《徽州建筑》、《徽州文化十二讲》等.相关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著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和发展》等.相关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的学术论文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探析》、《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苏州博物馆为例》等.硕士学位论文《福州地方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闽南人居环境设计中本土传统文化的延续》等.

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在学理意义上起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的作用,有的在实践意义上具有启示、借鉴、指导等方法论价值.但从总体而言,其研究规模小,研究态势离散,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统合性.

2徽州文化解读

2.1徽州文化的衍生

地处安徽、浙江和江西三省交界的徽州,山水纵横,环境优美,黄山、齐云山横亘其间,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乐安江等水系连接着外面的世界.丰富的林茶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开发的雄厚基础,重教兴文、彬彬有礼的社会风气成就良好的人文生态.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古徽州,孕育出传承有序的徽州文明.

2.2徽州文化的内容

由徽州六县先贤和广大民众共同建树、创造的徽州文化涉及徽州建筑、经济、文学、艺术、教育、学术、工艺、医学等学科领域,涉及艺术领域的有: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州工艺、徽剧等.

2.3辉煌的徽州艺术

集徽州山川之灵气,汇营造工艺之精华的徽派建筑(插图1),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且极具地域表征的古建筑流派代表,其布局合理,结构谨严,雕绘精湛,风格清丽.

除了建筑艺术,徽州还以绘画、篆刻、书法、版画等名扬海内,尤其是明末清初兴起的“新安画派”,更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作为对自清代以来中国山水画创作与评鉴的审美取向.

徽州民间工艺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技艺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受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墨与歙砚制作等相关技艺影响的木雕、砖雕、石雕,统称“徽州三雕”(图2),“三雕”不仅作为建筑装饰部件存在,也是徽州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2.4徽州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就本质而言,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儒家文化在徽州地区厚重积淀和现实实践的产物.其开拓创新的一面体现为“徽骆驼”精神.除了传承与弘扬儒家精神之外,徽州人还具有不畏艰难、坚忍不拔、任重致远、捕捉机遇、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3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的心路历程

3.1题目由来

以“地域文化,遗风传承”为主题,所谓遗风传承是指文化的遗风和各种地域行为习惯在现代空间设计上的体现.作为安徽人,笔者曾多次前往黄山市以及歙县、绩溪、黟县、祁门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先后收集了大量的图、文、影像资料和部分木雕、文房用品、民间工艺品及民俗杂项物品,资料收集较为充实.研究定位“地域的”、“具体的”和“局部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徽地域文化之徽州文化中的徽州艺术为展示对象,以环境设计中建筑艺术设计为载体,传承传统元素,凸显艺术创意,实现设计创新.确定《徽州艺术博物馆》为设计方向,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梳理考察资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同步整理设计过程材料,做好设计总结,确定围绕地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这个主题,以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方案为例进行研究.

3.2馆址选择

依据古徽州地域的概念,曾作为徽州府治所在地的歙县是可选目标地之一;从当前徽州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角度考虑,黄山市屯溪区是可选目标地之二.

歙县今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徽商、徽剧、徽墨、歙砚等徽州文化的发祥地,素有“中国徽文化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牌坊之乡”、“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的称誉,气候宜人、民风儒雅、山清水丽、风光旖旎,徽文化积淀尤为厚重.

屯溪区是黄山的一个市辖区,交通顺畅.屯溪人杰地灵,文明久远.屯溪区为黄山市的中心城区,部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屯溪老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戴震纪念馆、程大伟珠算纪念馆、程氏三宅古民居、中共皖南特委旧址展览馆以及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等分布在城区各处,共同呈现出徽州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态景观.

根据建筑体量与用地规模、交通、观众流量、遗址保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引力等选址原则综合比较后,得出结论,总体而言,黄山市屯溪区优于歙县县城的绩点多.本案最终确定选址黄山市屯溪区城郊部位.

3.3创意主线

通过对徽州文化和相关博物馆设计的实地考察,立足现有文献成果资料,形成调研结论,确定创意主题.从主题出发,借鉴传统徽派古村落建筑群体与个体以及各个体间的空间构成原理,推衍出博物馆方案的意象空间形态,包括实体与虚体、功能空间与辅助空间,并使其与展览内容模块相对应;吸收传统徽派建筑单体形态和主要界面的构造和衔接原理,深化博物馆方案单体建筑的基本形态、体量;提纯传统徽派建筑装饰艺术元素,根据现代构成设计原理,运用打散再构、空间变异等手法提纯出备用装饰形态;借鉴徽州传统庭院与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及语素,结合目标馆址所在地的景观条件和资源,形成博物馆配套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思草图;由传统徽州民居厅堂布局及艺术品陈设获得启发,结合展示需要,细化博物馆建筑内部构造;吸收传统徽派建筑材料运用原则和色彩组合特征,进一步确定博物馆外观色调和材质;结合时代精神,了解当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方面最前沿的观念、知识、材料、技术、手段,将之有效融入设计方案.

3.4量化方案

徽州艺术博物馆(图3)馆址总面积106000平方米,建筑用地约占4500平方米,建筑密度适中.建筑围合关系以徽州典型的三合屋、四合屋为创意基础,适度融入了北方四合院的组合意象;出于展览空间人流量大、观赏密度高等特点,进一步增加开放度.主要功能空间为:开放式主入口、“雕刻时光”四雕工艺展区、“新安画苑”美术品展区、“粉墙黛瓦”徽州建筑艺术展区、“山水之间”休闲文化区,“平流细石”与“小山芳树”组合的中央庭院共享空间,以及办公、停车等辅助空间.

开放式主入口居停车场与展区建筑物中间,以牌坊、下陷式休闲广场、大型照壁墙等构成横向次轴线.次轴线以南是停车场与绿化景观,以北为博物馆建筑群.为更好融入周边徽派建筑环境并与之体量相当,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地上2层、地下1层的高度规划.为最大限度停放交通工具,停车上也采取地上1层、地下1层且以地下为主的结构方式,地上多辅以绿植及景观设计.

博物馆总动线按照开放式入口服务中心免费取票“雕刻时光”“新安画苑”“粉墙黛瓦”“山水之间”出口序列设计.“雕刻时光”以人字斜坡顶单层平房呈现,南端山墙加马头墙处理,凸显徽派建筑表征,向南设一几何构成化的月门符合,体现现代设计意识.相对较小的四个室内展示空间各自独立,可使观众能得以近距离细品徽州雕刻工艺,所展示徽州“四雕”(砖雕、木雕、石雕、竹雕)工艺(含雕刻代表作、技艺展示、互动体验等内容),各室内小区,以檐廊串联.由“雕刻时光”入“新安画苑”展区,以短暂室外空间过渡,适当缓解观众观赏疲劳.“新安画苑”主要展出新安画派各代山水画精品,兼展部分花鸟、人物画作品.室内楼梯靠墙设立,最大限度地拓展有效展示界面.“新安画苑”与“粉墙黛瓦”展区间有室内连廊相通.为再次营造动游节奏,由“粉墙黛瓦”向“新安画苑”主建筑夹廊之间设一阳光休闲区,以现代灰色防腐钢架和透明钢化玻璃搭建,既实现动游缓冲,又能与整体建筑的徽派气质相映衬.“粉墙黛瓦”展区以传统徽派建筑为展示载体,兼而展示建筑装饰构件与题材、纹饰.在展墙、展柜、展架、展台设计上借鉴徽州建筑、家具、工艺美术等典型视觉造型符号,以使内容与形式、形象与内涵相统一.东部“山水之间”休闲区因与西部纯展示空间的功能差异性,在建筑布局上也同西部建筑体保持一定距离,以使动静分离.

建筑色调沿承徽派建筑色彩体系,以白为基色,局部建筑转折、线脚、节点与装饰构件作深浅灰色处理.为丰富材料质感,外墙白色涂装采用塑质弹性喷涂处理,局部装饰采用石材加工,内部结构以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主辅结合,在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力求呈现精密细致的结构细节.场馆中栽植的绿植花卉不仅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元素,同时也是丰富与调节博物馆整体色彩关系的有效手段.绿树白墙、漏窗修竹,荷风三面、柳浪闻莺.其形、其色、其影、其声,情景交融.

地面铺装以石材为主,局部铺设户外塑胶、沥青或草坪砖.为丰富空间层次,实现分区功能,入口中心广场空间地平面一下凹沉,形成领域暗示,其中又设花坛、树池凸出,下陷与浮出,于对比中实现平衡.景观植物以本土为主.因主入口在博物馆东南方位,故将高耸的云杉在博物馆西墙线和北墙线外单排列植,既使其成为建筑物的背景,又暗合地理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之势.博物馆东侧与南侧行道树以四季常青的香樟为主,树下间以球形红叶石楠,长方体形金森女贞绿篱,嫩叶当花,红黄辉映、热烈奔放.地被草坪分可步入式或限定步入式两种,可步入草坪栽培密实有弹性的的马尼拉,限定步入式地被可选择宽叶书带草和矮化萱草等.

开放式主入口处牌坊同西边的照壁长墙,一大一小、一实一需,遥相呼应.二者使用性在次,主要传达的是传统徽派建筑最典型的符号化表征.博物馆北部建筑群围合而成的中央庭院,虽不开阔,但安置其中的庭院小景却起到磨转风水的点睛作用.小景虽小,却借鉴了徽州园林造景和私宅庭院造景的两种创意源.传承私宅庭院造景者:青石条凳,树桩盆景.传承园林造景者:“叠山”、“理水”;设计创新者:水作镜面浅池,卵石铺底,花岗岩折边;山以抽象叠积,简约至极.水底散养小鱼,共成一景,曰“平流细石游鱼可数”;石旁高置香橼,低栽南天竺,共成一景,曰“小山芳树珍禽时来”.所谓栽柳引蝉、叠石邀云.咫尺天地,气象万千.

3.5设计表达

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表达大致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出图.先根据成熟草图在CaD软件中生成准确的制图,含总体规划图、建筑布局图、景观布局图,以及建筑物的平立面与装饰细节图.然后将CaD制图导入3D建模软件生成模拟真实结构与材质的模型场景.接着在图像处理软件中按要求排定图文板式,最后打印输出、装裱展板.这一环节中第二个环节是制作等比例立体实物模型,按照场景造型结构,结合模型材料规格,在计算机软件中生成分模型构件,利用数控雕刻机床刻制出来,再手工组拼出完整的模型成品.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本案选择以SketchUp软件虚拟建模,综合近年来尤其是以青年设计师或高校学生为创意主体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作品,SketchUp建出外观模型效果更能展现设计创意,且图形雅致、色调清新脱俗.需要特别说明的另一点是,在选择实物模型材质时,本人专门考察了建筑与装饰材料城的板材市场,最终选定3mm厚度的奥松板.原因之一是其厚度恰好适合模型组合,原因之二是其中性偏浅暖灰色调柔和淡雅、肃穆清新,与徽州文化气质相符.

3.6设计总结

本设计方案以传承徽州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主旨,以徽州艺术博物馆设计创新实践案例为平台,先后经历设计调研、资料分析、创意草案、方案定稿、设计表达、设计总结等工作流程,旨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系统认知,结合环境设计原理,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在本专业领域锐意创新,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能与时俱进,借助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创造环境艺术设计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陈进玉主编丛书;郭因,主编本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谭志明.博物馆设计与地域性的关系初探——论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设计[J].装饰,2014(08).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2

[摘要]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展览陈列是博物馆面向公众的重要传播工具。展览陈列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达知识和信息,必须在设计方法和手段上加以创新。本文从场景设计、交互性设计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等方面,对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036-02

1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定义和特征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社会需求并具有科研、收藏、保护和展示、教育等功能,是人类创造和运用知识性传承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设计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的载体,集中着视觉文化领域的要素,包括展品本身、甄选展品和展示等多方面。陈列是博物馆面向公众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它将形态各异的展品个体,借助于视觉的形象手段,有机地进行组合,鲜明准确地表达展览主题和思想内容,从而向观众传播有关文化和环境的物质见证物的信息、思想和情感。

展览陈列设计是陈列的主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陈列设计”的定义是“依据陈列主题要求、对陈列内容进行构思、确定陈列风格、总体要求,并运用各种艺术、科技手段有机地组合陈列品的工作”。因此,最大限度地为观众传达知识和信息是陈列设计的要求。陈列是功能、技术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因此,展陈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不同于纯艺术创作,而是一种服务于博物馆文化教育、信息传播和审美欣赏的艺术实践活动。展陈设计有着自身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段,具有设计的多维性和综合性等表现特征。

2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研究和教育的公众服务机构,其功能和宗旨的实现首先必须借助陈列展览这一主要手段。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趋势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博物馆功能的实现和完善对展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的创新是时代背景和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上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内部层面上,就博物馆展品而言,展陈的创新能够在各种孤立的文物展品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语境联系,文物的集中陈列展示不仅要给人“观看”,更要揭示展品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只有通过创新的展陈设计来使展品的内涵和意义得到延伸,形成双向交叉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达到陈列展览的最高境界。外部层面上,就博物馆的整体形象而言,创新的展陈设计能够在展品、博物馆和大众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塑造博物馆崭新的品牌形象,将公众教育机构的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文化功能,实现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适应市场和观众的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

博物馆展览陈列必须更加形象地传播信息,帮助公众理解展览的文化、艺术、科学内涵,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实践中运用多种创新手法,完善展陈设计,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目前适应市场和观众需求的展陈设计创新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

3.1场景设计

场景是体现博物馆展览陈列主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形象的景观、背景和环境展示对文物展品起到烘托和突出的作用,用直观的空间语言和立体语言深化展览主题思想,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了解展品的丰富内涵,理解展览的精神主旨。场景设计是一种通俗易懂的陈列形式,结合了实体和实景,是多种艺术品类的和谐统一,能够准确地交代文物的特定环境,烘托出主题气氛,实质上是科学与艺术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一种创作。场景设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同时不能忽略它的科学性。在设计场景时要对社会和自然形态进行严密的考证,不能有与生活和文化相悖的艺术加工,要突出可读性和典型性,才能传达最真实最本质的人文信息。通过仿制的环境和道具,并借助触摸屏、投影仪、三维立体展示等科技手段,再现典型场景,贯穿历史文化脉络的系统介绍,让观众融入场景,获得直观的教育体验。博物馆场景的可读性可通过更为丰富的展示手段,拓展历史文化信息,解读展览主题和展品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对观众认知能力的限制,让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更加顺畅。迪拜城市博物馆是运用场景设计对博物馆展陈设计进行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摆脱了常规博物馆完全橱窗式的陈列方式,以场景式展览为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全方位立体展示了城市风貌,零距离的陈列展示设计让博物馆展示和陈列生动和鲜活起来,让观众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感。

3.2交互性设计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如何使观众“身临其境”的进行展示活动的体验,一直是设计的难点。科学研究显示,人们通常会记住阅读东西的10%,听到东西的20%,看见东西的30%,看见并听到东西的50%,说过东西的70%,说过并做过东西的90%。可见信息的传播和教育融合的感官效果越多,留给人的印象就越持久,因此,互动的交流和对话比单向的宣传效果更好。博物馆展示陈列要运用交互性设计,来达到展示手段的创新和信息传播的良好互动。交互式设计的开发和运用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新趋势,能够弥补场景设计中无法让观众动手操作的不足,在博物馆教育和公众体验方面发挥巨大的能效。

现代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中大量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交互性设计。多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集文字、语言、音乐和图像于一体,融合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和游戏机等技术,形成多媒体和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介质。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营造互动交流的操作环境和身临其境的场景效果,改变了传统博物馆展示信息传达的单向性,使博物馆和受众之间的意义沟通更为有效。多媒体技术在各地博物馆展陈设计应用十分普遍,在引导观众和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信息分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科技类博物馆开始开发虚拟技术让观众体验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活动,虚拟技术在国内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是对传统设计模式的革新,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虚拟技术的运用也将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形象,让博物馆通过新的交互式信息传达和公众教育来帮助人们达到自我实现。

3.3视觉识别设计(Vi)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精品形象和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只有具备鲜明的符号、独特的标志和吸引人的审美感受,才有可能被观众记住。视觉识别系统是理念识别的具体化,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视觉传达形式来传播信息。视觉识别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名称、品牌标志、标准字体和标志色等,可用于包装、办公用品和交通工具等。在展陈设计中导入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系统,通过一定的符号和图案把博物馆展览的精神内涵提炼出来,能够深化博物馆展览主题和定位,集中体现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打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展览品牌,直接影响观众对博物馆形象的评价,有利于争取观众。同时,带有典型视觉识别符号的博物馆导览手册和纪念品,也能够激发观众对博物馆展览主题和文物的联想和回忆,从而加深信息传递的印象,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moma是纽约现代美术馆(themuseumofmodernart)的视觉识别符号。最近美术馆又对这一视觉识别设计进行了创新,突出了平面图案调色盘的戏剧化效果,可以广泛应用到美术馆的平面广告、海报、灯箱、宣传册等,更具识别性和力量感。目前我国的很多博物馆尚未充分导入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在视觉识别设计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大空间。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合理准确地导入Vi设计,用自己的品牌展览和精品陈列来赢得观众,赢得社会地位和价值,对博物馆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结论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一个独特的设计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具有明确的宗旨,是通过陈列展示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服务。陈列展览设计水平直接反映了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层次,体现一个博物馆的学术素养和艺术气质,进而彰显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收藏和研究的机构,更是一个公众和社会的教育机构,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人和博物馆观众之间交流的直接途径,要运用各种创新的设计手法,借助新技术新成果为人们创造一个更有效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傅宏.如何通过城市博物馆展现地域历史文脉的延续——访迪拜城市博物馆[J].装饰,2009(3):23.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3

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首先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和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三条设计原则。然后通过“内容理解、空间规划、氛围营造和陈列布置”四种关联性设计方式,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方式问题进行论述。最后,运用“原则和方式”开展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实践。

关键词:

川菜博物馆陈列原则方式成都川菜博物馆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复苏驱使着我们更加关注这种技艺、经验和精神。博物馆的存在为这些内容的留存和发扬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方法。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空间的合理规划装饰和对展品本身的解读性呈现,让观众获得良好的参观氛围和兴趣。川莱博物馆陈列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一、设计原则

1.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

川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格,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巴蜀大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的熏陶和孕育。川菜既是巴蜀文化的产物,又是这―文化最为形象和生动的承载者、传递者。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有效运用可以塑造陈列空间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地域文化需要通过视觉符号予以表达,这些视觉符号可以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提炼形象、结构、材料、色彩、肌理、材料、图像等物质载体进行再创作,获得全新的视觉语言来构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陈列空间。例如,川菜饮食活动主要场所是在民居建筑内,在博物馆内借用四川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结构和建筑材料,如天井、挑檐、院落、木材、青砖、石灰、青瓦等,有助于构建独特的空间尺度和形态。

2.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

陈列形式设计的目的在于根据陈列内容,创造完美艺术形式来表现和强化主题。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应该为川菜展示内容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在形式结构和艺术氛围中传递出川菜主题特色,使川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主题特色展示环境的塑造,应该继承和发扬川菜民俗文化传统,在展示环境中抽象化、符号化地提炼川菜民俗文化,最终通过色彩、形态、材质等视觉语言来表达。例如,在局部空间可以运用红色、灰色来表达川菜麻辣特点,也可以从餐饮用具提炼形、色、意来装饰空间等。

3.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

相对于文物类展馆中的精美展品,餐饮用具就略显平庸。这种客观条件使得单一的展柜式陈列就显得呆板和无趣,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可以解决这种缺憾。动态场景可以使展览从单纯的看文物转变为有文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式观看。川莱博物馆中“川菜技艺”内容特别适合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来表现:一种川菜从原材料到出锅盛盘,需要经过选料、刀工、搭配、烹调四大工序,但是在博物馆内,不可能出现真实的厨师在制作真实的菜肴。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空间中搭建真实的厨房、客堂等场地,配合雕塑、展柜、展板、多媒体互动装置、灯光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情景化空间。观众置身其中,既受到环境的引导融入展示情景中,又可以参与多媒体互动,或选材、或切莱、或煎、或炒……制作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川菜。

二、设计方式

1.内容理解

内容决定形式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殊准则。在川菜博物馆陈列设计开始之前,应该充分理解川菜展览大纲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个单元以及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设计工作。例如,通过理解展览大纲,可以知道每一个部分、单元中餐饮用具的数量、级别、年代等数据,从而根据这一数据,在空间规划时,餐饮用具的数量多、级别高的单元,以展柜、文物为主,反之以展墙、图文为主。

2.空间规划

陈列艺术离不开空间形态,是对空间重新进行规划分布、组织利用的视觉艺术。川菜博物馆空间规划应服从建筑本身的形态和结构,以空间功能和川菜展示内容为主导,划分各展区空间形态和大小,通过形态大小、材质色彩等视觉元素将展示信息传达给观众。川菜陈列的空间规划有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展示功能完备。从宏观来说,川莱博物馆功能空间可分为公共空间、陈列空间、辅助空间等。从微观来说,公共空间要考虑询问、休息、指示等功能。陈列空间要考虑展柜展台、道具设备等功能。二是览线合理畅通。合理畅通的览线能够引导游客适时参观,提高观看效率和缓解观看疲劳。三是空间动静结合。川菜博物馆既有展品又有图文,在以展品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安静纯粹,突出展品的重要性;在以图文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静中有变,从形式上来吸引参观者。

3.氛围营造

氛围营造是表现主题的最佳手段,恰当的氛围可以有效的引导观众进入角色,较快的进入参观状态。川菜博物馆陈列空间的氛围营造不可过于花哨以博人眼球,造型、色彩、材质方面的运用应该符合历史人文类博物馆陈列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做以下考虑:一是对四川传统建筑的借用,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形态色彩在川菜博物馆空间中重复使用,可以获得地域氛围。二是对餐饮器皿的借用,对碗、筷、坛等器皿或放大、或阵列、或解构重组,可以获得雕塑感极强的装置造型。三是餐饮空间环境的原状复制,真实的人物、事件、物品等可以创造出真实氛围。

4.陈列布置

博物馆陈列的本质还是把展示内容布置在空间中,这一过程是集文化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设计活动。陈列布置主要包含实物布置和图文设计。

1)实物布置

川菜博物馆内的实物布置是对餐饮器皿和仿真菜品的组合摆放,根据展览大纲所列餐饮器皿的年代、级别、数量、大小,在展柜内进行科学、艺术的布置,形成重点突出、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视觉效果,使毫无生气的实物传达出内涵信息,产生新的意味。

2)图文设计

博物馆图文设计包含展墙画面设计、展品说明牌设计、多媒体界面设计等。川菜博物馆属于历史人文类博物馆,而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图文设计,构图应该稳重,大气,突出历史人文的沉淀;色彩多选用中性雅致的颜色。所以,在川菜博物馆中,图文设计应该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现代形式感。版面构图简洁大气、图文编排精致儒雅,色彩可以选用暗红、褐色、棕黄等中性暖色。

三、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

成都川莱博物馆是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县古城镇,博物馆内分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占地约40亩,藏品6000余件。笔者以《典藏馆》为实践对象,进行陈列设计。

(一)典藏馆现状

典藏馆面积12000平方米,陈列展出3000多件各个时代川菜饮食器皿。整个展厅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内容设计比较薄弱和散乱。对川莱历史文化展示不够,展品太多太杂,应该选择品相和级别相对高一点的展品进行展示。此处可以参考笔者撰写的《川菜展示资源调查报告》。二是陈列形式设计陈旧,制作粗糙,不具备现代博物馆的审美要求。1、典藏馆陈列采用全通柜形式。室内展区整体采用全通柜的优势在于能摆放更多的实物,但是它的弊端却远大于优势。首先是主次不分、游线不畅,游客在观看的时候难于顾忌前后左右。其次,形式单一,展示手段贫乏。2、在展品摆放、图文设计上层次不明、凌乱不堪。3、在制作工艺上材料单一老旧,作工粗糙。(图1)

(二)改造方案

《典藏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选取部分节点方案进行解读。

1.空间营造

川菜博物馆所在地域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悠久,历史灿烂。两千多年的的建城历史中,留下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川西民居建筑。在《典藏馆》空间营造中,可以提取“青砖、白墙、灰瓦、门头、石板、天井、老树”等建筑元素。(图2)

2.复原场景

博物馆陈列中的“场景”是通过实物与场景的组合,塑造一个特定的情节场面,表现陈列主体活动的环境,及主体与环境中各种客体的相互关系。在《典藏馆》中,复原场景可以打破单一展柜陈列的呆板和无趣。在设计中,选择清末明初的“名馆名菜、前堂后厨、小吃摊点、坝坝宴”等有史可查的节点进行场景复原,并将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文物和川菜制作多媒体互动与场景结合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设计民国某一“随堂便饭类红锅馆子”内景,前为就餐客堂,后为厨房,来展现民国时期川菜饭馆基本格局和川菜制作过程。场景中,石板地面、剥蚀的木柱、斑驳的白墙和青砖、褪色朱漆的雕花门窗……,无不渗透着民国时代的原汁原味。前堂桌面摆放的碗筷、仿真菜,食客和堂倌仿真雕塑,后厨物架、灶台和栅板上的文物、图片、文字,厨师仿真雕塑,无不传递着川菜的相关信息。(图3)

3.多媒体

多媒体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硬件设施模拟真实世界,如4D影院、360度幻影成像、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川菜博物馆中的多媒体既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也是观众参与互动的重要平台,一些重要的、有趣的、可动的内容节点可以选择多媒体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可以设置一个多媒体虚拟灶台,模拟厨房互动参与系统。虚拟灶台精选三大独具特色的川菜名肴――回锅肉、麻婆豆腐和开水白菜供观众进行烹饪制作,以展示川菜“博采众长”的多样性。游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筛选、组合配料,把握火候,“十指不沾阳春水”,便“料理”出这三道川菜名肴,并有大厨为其打分。(图4)

结语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4

 主办单位:**市城乡规划局  **市文化局

                                                                  2001年5月

    

    

    目  录

    

    a:**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总则

       1、项目概况及竞赛宗旨

       2、主管部门

       3、规划设计依据

       4、参赛单位

       5、提交设计成果要求

       6、评审办法

       7、时间安排及答疑

       8、奖励及有关费用

       9、其他

    b:**市博物馆设计要求

       1、工程概况

       2、规划设计要求

       3、总体规划要求

       4、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要求

       5、单体建筑设计要求

       6、环保设计要求

       7、其他要求

    c:博物馆设计参考资料

       1、**市概况

       2、**市总体规划概况

       3、地块环境条件

    d:附件

       1、博物馆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2、**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条件

       3、**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4、**市总体规划图

       5、其他

       

    a.**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总则

    

    

        1、项目概况及竞赛宗旨

        本项目经**市政府批准为博物馆区。博物馆位于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基

    地位置于北峰----丰州组团,西湖公园北侧,清源山和后厝山的南侧,其正南处有开元寺双

    塔;建设用地面积346273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60000平方米左右。博物馆位于北峰生态组

    团的东南侧,背山面水,用地坡度平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可结合西湖发展为博览、

    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区。

        总体规划要求:建筑格调高雅,布局明确合理,并结合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之特征,

    与环境融合一体,配备先进智能设施,体现新时代创意与超前意识的生态型博物馆区。为此,

    希望举办此项竞赛,可以吸纳各家之所长,使**的文化建设和城市环境进入新的层次。

        2、主管行政部门(主办)

           **市文化局、**市城乡规划局授权之负责部门:**市博物馆设计竞赛工作组

           联系人:翁哲雄、出宝阳

           地址:**市温陵北路中侨大厦四楼

           电话:059****7523

           传真:05****531

           e-mail:qzghj@public.qz.fj.cn

        3、规划设计依据

           3.1 **市博物馆设计竞赛文件

           3.2 《北峰组团分区规划》

           3.3 《西湖公园详细规划》

           3.4 《**市区图》

           3.5 **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3.6 《**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3.7 **市文化局文件《关于申报建设**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及《**市博物馆新

               馆设计任务书》

        4、参赛单位

        本竞赛为限制性招标竞赛,主办单位竞赛公告公开招标。参赛单位自行报名,通过资

    格预审后,名额不超过8个,被邀请参赛单位预交履约保证金1000元。参赛单位提交设计成果

    一套,不提交设计成果或不符参赛要求者,主办单位不予接收,履约保证金不予退回。

        5、提交设计成果要求

           5.1 参赛单位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市博物馆设计竞赛的有关规定。

           5.2 提交成果的深度必须符合国家规划设计规范的深度。

           5.3 提交成果的同时必须提供参赛单位的名称、设计人员名单、图纸等其他文件上不

               得作任何可以辩认参赛单位的标志。

           5.4 成果内容

               5.4.1 规划总平面以1:1000地形图设计,内容包括博物馆范围内的各类建筑、道

                 路、广场、绿地、水体等设施的总体布局,以及四周的环境关系,图纸要求:

                 总平面、总体沿街立面图,比例1:1000(或1:500),图纸规格0#或1#图。

               5.4.2 建筑方案设计图一套,图纸要求建筑群体鸟瞰图1张,代表性典型建筑彩色

                 透视效果图1--2张,建筑方案设计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概念分

                 析图等,限交图纸不超过15张(5.4.1、5.4.2为展示图)。

               5.4.3 提交上述各规划图和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缩印本20套(规格为a3,297×420)

               5.4.4 提交馆区总体设计模型1个,比例为1:1000。

           5.5 规划设计文件

               包括规划设计的立意构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造价估算(按福建省造价标

               准估算,不作评标依据)等方案设计相关说明,文件20套,a3规格297×420。

           5.6 电脑文件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成电子文件,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8.0的doc格式

               文件;设计图形文件采用auto cadr14的dwg格式文件,电脑渲染图等图片文件,

               应采用普及的通用软件制作。提交以上电子文件2套。

        6、评审办法

           6.1 评审基本原则

               参赛方案必须符合本次设计竞赛文件的要求、规定及依据。参赛方案具有独特的

               构思,不得与其他规划或建筑方案雷同。建筑环境、空间、造型和谐统一,反映

               时代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做到功能和经济合理。

           6.2 评审机构

               评审机构组成:邀请国内专家11人组成"**市博物馆设计竞赛委员会"。设主任

               1人,主持整个评审工作,提出审查意见,副主任2人,提出相关的技术性咨询。

           6.3 评审程序

               由主办单位将全部参赛方案提交委员会初审,并将审查合格的参赛方案提交评审,

               由评审委员会提出评审意见,确定评判规则,并评出入围方案3名。评审结果以书

               面报告形式公布,并在评审结束后3天内由主办单位以传真或信函形式向各参赛单

               位通报评审结果。

        7、时间安排及答疑

           2001年5月25日招标公告,6月1日报名截止,6月4日确定参赛单位,6月7日由授权

           部门工作组组织参赛单位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踏勘考察,后至**市城乡规划局举

           行答疑。答疑一周以后,业主原则上不再解答,以保证竞赛的公平与公正。7月19日

           17时提交方案截止时间,7月22日开评审会,若有变动,再另行通知设计单位。

        8、奖励及有关费用

           8.1 设入围方案3名,获奖单位奖金各8万元(以人民币计)。

           8.2 凡提交设计成果,经评审委员会审查符合本次参赛要求但未获入围的参赛单位,

               可获补偿8000元。

           8.3 主办单位在设计方案评审结果公布后30天内付清参赛单位应得的费用。

        9、其他

           9.1 入围单位方案经公众咨询评选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选出实施方案。

           9.2 参加本次设计竞赛作品的著名权归参赛者所,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主办单位有

               权在竞赛结束后公开展示竞赛成果。

           9.3 本次设计竞赛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若有纠纷,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9.4 参赛所提交的设计成果,评审后不予退回。

           9.5 参赛方案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无效,且主办单位将不支付任何费用:提交的设计成

               果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规定的成果内容和格式的;逾期送达的;图纸和文字粗制滥

               造的;将设计任务转包或私拉其他单位主要设计人员完成参赛方案;提交成果未

               按要求密封的,未加盖单位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委托人印章的;经评审委员会

               二分之一以上认为方案是雷同的;存在着严重的设计问题的。

           9.6 **市博物馆设计竞赛文件的解释权归**市城乡规划局和**市文化局所有。

           

    b.**市博物馆设计任务书

    

    

        1、工程概况

           1.1 地理位置

               **市博物馆位于**市北峰组团东南方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

               山,山麓下有漳泉肖铁路和泉山路,南侧有省道305线通过,毗邻西湖公园,距

               离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用地北面有北渠呈东西走向。地理

               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建设博物馆的环境条件。

           1.2 工程规模

               **市博物馆总用地346273平方米。

        2、规划设计要求

           2.1 建筑密度:≤25%

           2.2 容积率:0.2-0.4左右

           2.3 建筑限高:15米(可有一突破体,40米限高)

           2.4 总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左右

           2.5 绿地率:≥50%

           2.6 建筑红线退让道路及周边用地边线(见附件)

           2.7 停车场:按建筑总面积12%计

           2.8 内容要求

               2.8.1 主馆:建筑面积15000m2(一期),包含陈列、收藏、技术和办公、服务

                     等,建筑深度要求详细。

               2.8.2 专题馆区:建筑面积30000m2(二期,深度要求可低于主馆,专题馆若干

                     个,考虑扩展用地)

               2.8.3 文娱服务区:建筑面积5000m2

               2.8.4 辅助设施区:建筑面积10000m2

               2.8.5 城市广场区:体现创意

        3、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方案应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与周围环境协调,充分考虑闽南文化建筑特色

           和首期建设的独立性和各项技术要求。符合**市总体规划,北峰分区规划的要求。

           体现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要求,并具有独特的设计品质和理念。方案涉及到安全消防

           、环保、园林绿化、环保、人防、抗震、防洪排涝、电力、交通、文物保护等问题,

           应符合各专项规划要求。

        4、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要求

           4.1 东北、南、西、北四个方位设出入口,南面为主出入口,考虑人行、公交、私车

               和停车场的合理布局关系,对解决305省道跨线问题提出专门措施。

           4.2 管线设计应体现方便、短捷、经济的原则,并考虑到分期建设的需要。

           4.3 管线布置衔接方式: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保安防范系统,采用集中空调

               系统,并预留考虑各设备用房。

           4.4 绿化设计应为博物馆及其周边环境创造一个环境优雅、品质高尚的生态型博览区

               域,通过多层次的立体和地面屋面绿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景观和视野。

           4.5 利用绿化减少干道对博物馆区的影响,做好防尘降噪,结合平面布局、建筑风格

               、水面等环境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4.6 竖向设计应满足各功能建筑的使用要求(博览活动、休息、交通等)。

           4.7 应利用水面及建筑物,创造出错落有致的体型和空间组合,体现经济、实用、美

               观的宗旨。

           4.8 区内建筑除有电梯或自动扶梯外,其馆区内外应实行无障碍设计。

        5、单体建筑设计要求

           5.1 博物馆建筑设计应体现**历史文化和超前的时代清新气息特征。

           5.2 应考虑清源山对其建筑群体的视觉关系,应有主控博物馆全局的整体风格特征。

           5.3 可结合地方传统材料和做法,结合现代材料创造丰富的外观效果,如石材、红砖

               、红瓦、玻璃、燕尾脊、铝板和典型节点等,选材上体现美观、大方、典雅和经

               济的原则。

           5.4 对首期主馆设计应考虑平面布局和空间景观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和二期专题馆建

               设取得良好的衔接关系。

        6、环保设计要求

           6.1 本区应体现生态和文化设计主题,要求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设计。充分体现节能、

               低污染的宗旨。

           6.2 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设备及材料的选用应适当超前,符合环保要求。

        7、其他要求

    博物馆区应考虑智能化设计要求。区内信息网络、保安、消防、管理等智能化系统。

    

    c.博物馆设计参考资料

    

    

        1、**市概况

           **市是福建省的三大中心城市,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侨

    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市位于闽东南沿海中部,是国家重点开发的闽南厦漳泉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福建沿海经济繁荣带的居中位置,北面为省会福州,南面是厦门特区,东临台湾海峡,与

    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座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唐末至元的400余

    年间,特别在两宋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日益兴盛,**成为中国和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如部级的清

    源山风景区,驰名中外的佛教古刹开元寺,我国最早伊斯兰教遗迹----圣墓、清净寺,古代

    梁式建筑古桥----洛阳桥、崇武古城等。加上大量保留晋、唐传统文化,如梨园、高甲戏、

    提线木偶,以及古朴优雅的南音、纯朴的民俗(惠安女)、精湛的石雕、木雕、瓷器、竹编

    等民间传统工艺品。

           **市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

    19.5--21℃,平均降水量1011-1800毫米,常年主要风向为东北。**四季常春,因历史环城

    遍植刺桐树而誉称刺桐城,并因形似鲤鱼而得名鲤城,且延用至今。

           **市辖鲤城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和金门县(待

    回归)。全市总人口为658万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现

    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约600万人之多。同时,**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泉籍台

    胞为900多万人。**目前经济迅猛发展,"三资"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呈三足鼎立,成

    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柱。

           **具有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随着湄洲湾和秀涂港的发展和开发,**将拥有"四湾

    十二港区"的港口城市。漳泉肖铁路经**与闽西的联系更为密切,也使**成为东南沿海铁

    路枢纽城市之一。公路网络发达,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青阳机场为国内机场,规划中

    预留惠安机场,距**市区45公里。

        2、**市总体规划概况

           **市总体规划于1995年修订,总体规划确定**市区空间结构分为三个片区,即中

    心区、江南片区和秀涂片区,"三山两江"的大地形(三山即清源山、桃花山、紫帽山,两江即

    为晋江、洛阳江)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市区根据地形、绿带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再分成中心

    区,北峰、江南-浮桥、池店、东海、城东、洛阳、秀涂八个组团,因而,城市布局是单中心

    组团式。中心区与其他组团因山水分隔,构成"风车状"布局,呈"指状"发展,也是构成**山

    水城市特色的自然环境基础。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市特有的人文环

    境基础。**人民在创造和保护历史文化及城市景观特点作出了大量的努力,**最主要的城

    市景观特色,应是形成的山、海、江、城为环境基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交相辉

    映的山水城市。**是台胞祖籍地,海外华侨的故乡,又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后又将发

    展成为开放性的港口城市。城市总体景观应反映闽南的地方建筑文化。古城要切实保护历史名

    城风貌,新城要创造具有地方文化意境,同时体现时代特点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引自《泉

    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3、地块环境条件

           地块用地原为北峰组团东南面的预留空地(北峰组团为生态型组团),区内用地平缓,

    背山面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基地北临村庄,东有工业厂房,视觉尚受到一定影响,北部现

    有水渠(北渠),为饮用水渠。

           博物馆南面毗邻西湖公园,可借山势、承水景,望双塔。交通便捷,适宜建成为高品

    味的生态型博物馆区。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5

对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作用进行概述,指出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不仅具有象征、识别,传播等属性,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性三种特性,并对三种特性具体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从自然景观、人造遗物(建筑、器物、图标)发掘和筛选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可行性,以及传统符号向现代图形转化的方式。

关键词:

世界遗产博物馆视觉符号作用特性提炼

一、概念界定

1.世界遗产景区

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定义为: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那么,世界遗产景区指的是包含这种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并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区域场所。本文所述的世界遗产景区特指在中国境内的世界遗产景区。

2.博物馆

1989年9月在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2条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他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本文所述的博物馆特指地处世界遗产景区内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以世界遗产为依托,集中保护、展示、传播代表人类文化的遗址、文物、建筑群、图证等。

二、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作用

视觉符号就是以线条、光线、色彩、强力、表现、平衡、形式等符号要素所构成的用以传达各种信息的媒介载体。这种媒介载体其实是一种可视的并承载一定意义的传播性图形语言,它包括各种物体影像和运用造型要素创造的视觉形象。作为一种“形象”与“概念”高度吻合的图形语言,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获得奇特效果,使观众能够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解读信息的含义,从而能够有效感知和理解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内涵,唤起他们的思索联想和情感共鸣。由此可见,视觉符号对于世遗景区博物馆的整体推广营销是及其重要的,它可广泛运用于博物馆不同传播体系中,如文化产品、广告宣传、视频影像等,从而达到“传播、记忆、购买”之营销目的。

三、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特性

作为一种图形语言,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不仅具有象征、识别,传播等属性,还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1.民族性

遗产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载体,深刻反映了生产方式、科技水平、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等各个方面,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历史的记忆、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历史、文化、地域、语言、宗教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遗产。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苏州园林、布达拉宫等,如今,这些遗产已经成为都是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而为世人所知。由此可见,遗产本身的民族性决定了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特性。

2.地域性

地域通常是指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一定的空间范畴,不同的地域会形成有不同的文化和景观并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不同的世遗景区地处不同地域,其物、其景具有地区特有的丰富印痕,如传统图形与色彩、传统文艺、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必然对博物馆视觉符号的取材、构思、提炼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点的视觉符号。

3.艺术性

世界遗产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的直观具体的东西,是最耐久、最稳定、最有说服力的符号,它是普通的“物”经过时间的鬼斧神工后逐渐演变而成。而遗产景区内的博物馆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这些“物”负载着丰富历史信息。二者的“物”,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和民族审美特点,于是,利用这些“物”提炼的视觉符号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四、世界遗产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提炼

对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的提炼,不是对历史遗存影象的直接运用,而是要通过现代构成规律寻找其本身的形式美而获得全新视觉符号,使其具有遗产文化的意蕴。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作为象征性的图形语言必须具有三要素,即形态、色彩、象征。它们从原始物件中发掘和筛选,再融合、升华为具有当代审美特征的视觉符号。

(一)发掘和筛选

从内涵与形式的吻合度上发掘和筛选典型视觉符号,围绕设计主题收集世遗景区的各种“遗存”,从中筛选出最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的物像,才能确保视觉符号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1.从自然景观中发掘和筛选

以中国为例,世界遗产景区属于自然景观的有:以山水为主体(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黄龙、四川九寨沟、湖南武陵源、四川峨眉山、福建武夷山、江西三清山、新疆天山)、以河流为主体(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以地质地貌为主(中国丹霞、中国南方喀斯特、澄江化石地)、以生物为主体(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这些自然景观主要以它们的纯天然来震撼着世人,并具有形态美、色彩美、象征美等审美特性,这些特性跟视觉符号三要素审美特性不谋而合。

2.从人造遗物中发掘和筛选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与消亡同时存在,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但是,消亡并不是完全消灭,每个朝代的遗物或遗迹或多或少得以保存下来。可以说,这些侥幸保存下来的历史见证物成为我们联系过去、了解过去的集体符号,并以此获得文明传承的慰籍、感受文化积淀的熏陶、开启创造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1)建筑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丰富的建筑遗产,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建筑不仅具有功能和技术属性,还具有艺术特性。特别是中国古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以房屋建筑为例,在屋顶式样上不同时期、地域、民族都有所不同,最终形成“庑殿顶”、“攒尖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五种基本样式。在色彩处理上更为大胆和惊艳,丹红色柱子,斗拱梁和枋等处的彩绘,朱红色门窗,蓝、绿色的房檐,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等无不彰显古人对色彩的善用。长城、北京故宫、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等都是以建筑为主的世遗景区。故宫气势恢弘、富丽堂皇,以朱红与金黄色为主;苏州古典园林小巧精致、优雅写意,以黑色、白色、灰色为主;云南丽江古城民居融合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格,整体风格朴实生动、精美雅致。这些形色各异的建筑,能够代表所在世遗景区的视觉形象。例如,杭州西湖博物馆馆标,采用始建于北宋元v五年的瓶状石塔为基础符号,配以一轮圆月,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体现出了西湖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传达了西湖特征。(图1)

2)器物

博物馆颇具规模和体系、荤牵大观的“藏品”是提炼视觉符号的基础。世界文化遗产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景区内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坑场面宏大的秦俑军阵,秦兵马俑个体塑造生动,面貌不一且神采飞扬,它们与真实的人和马一样大小,形态多样身份明确,生动再现了秦代军队的形象,传达了秦代的兵种、兵器和军队编制等丰富信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有十大镇馆之宝: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青铜之宝酗亚方樽等。这些典型器物无不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凸显出符号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一些特别的器物经过历史、时间沉淀后已不再具备单纯的功能和审美价值,而是会逐渐转化成某种符号,表达出特定的文化意义、历史事件及人物事迹等。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诸多旅游纪念品中,几乎都以俑的形象作为基础符号设计而成,或经过提炼图案化后印制于平面产品上,或直接结合功能、材质等制作立体产品。使旅游纪念品充分体现展览主题,满足游客“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意愿。(图2)

3)图标

图标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工创造出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和内涵的图形符号。在世遗景区博物馆中,某些建筑和器物上刻有图标:建筑物天花、藻井、屋檐等处的纹饰彩绘;青铜器上的铭文、饕餮纹、龙纹、鸟纹等;玉器上的谷纹、涡纹、兽面纹等;陶瓷器上的龙、凤、莲花、牡丹等。作为象征性的图形,图标所具有的艺术美感和可识别性,与视觉符号的属性是一致的。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iphone手机壳设计,壳体上绘制了以馆藏纹饰为基础符号衍生而来的卡通图形,有龙袍图案、补子图案和头饰等。既有传统意蕴,又有时代美感,深受年轻游客的喜爱。(图3)

以上分析表明,自然景观和人造遗物在形、色、意方面跟视觉符号三要素高度吻合,发掘和筛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知名度高的典型器物、符号性极强的典型纹饰图案进行视觉符号创作,不失为一种重要途径。

(二)融合与升华

在世遗景区博物馆视觉符号创作过程中,在“遗存”向现代图形转化过程中,会出现形式、观念、习俗等方面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就是运用“融合与升华”原则。这一手段的前提条件是对于各种要素的理解和把握,不仅需要对“遗存”的形态、色彩、象征具有深刻的认识,还应把握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审美需求,从而形成二者之间从形式、内涵到精神的创造性融合与升华。传统图形进行融合和升华的有效途径:一是对传统审美精神和美学特征的符号形式进行现代的打散解构,二是重新赋予新的内涵与生命力。在视觉符号设计中,应从不同“遗存”物像中提炼出具有相同或相类的性质要素,通过延伸、拼贴、重构方式进行融合性再创造。同时,还必须把握观众与外在“遗存”之间某种的情感联系,从而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联想,在特定情节的诱导中产生视觉感染力。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6

一、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博物馆陈列设计》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授课,多以文字加图片的课件形式,基本是“念课本、读课件”,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摸索,并借鉴其他高校行之有效的经验,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是解决当前教法单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讲授博物馆陈列厅装修设计时,我们强调审美功能应服从实用功能。有部分同学提出异议,认为精美的造型是吸引观众的利器,因此审美功能更重要。为消除同学们的疑虑,我们提供部分因审美功能未能满足实用要求而造成文物损毁的案例供同学们分析。如湖北省博物馆因装修不当而发生文物损毁。1998年6月,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布展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筹备。在壁龛承重结构上,为了展出效果,施工方选择了木结构,结果在2000年2月6日上午10时许,国宝级文物青铜器“九鼎八簋”壁龛顶上一块重达50公斤的玻璃垮塌,将其中两鼎两簋砸毁,损失无法估量。在讲授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应强调内容要充实,如果形式大于了内容,展线显得空洞。笔者以部分博物馆失败展线为案例,供学生分析。如湖南省某新建纪念馆,该馆占地8万平方米,在1200平方米的展区内,采用现代化陈列手段对纪念人物生平进行展示。整个展览对文物展品以外的设计花费了很大的心思,辅助展品及环境氛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由于设计人员对纪念人物一生的学习研究不充分,致使整个展览效果不仅淡化了历史图片资料的珍贵性,还使人们不能专注文物展品。而与纪念馆仅数百米之遥的清末建筑———纪念人的故居,却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见,陈列形式的现代化并不能取代内容。讲解陈列手法时,我们注重将一些实例介绍给同学。日本的一些布展手法新颖独到、别出心裁。“模拟场景应用了最新声、光、电科技成果:天花板洒向地面的投影”,使人仿佛置身于蔚蓝的大海,耳边是汹涌的波涛声。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课堂讨论氛围热烈,效果不错。

二、缺乏策展实践

缺乏策展实践是各高校博物馆专业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虽然各高校对于策展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囿于场地、经费、展品、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策展实践大多停留在撰写陈列大纲的纸面阶段,要么是“隔着玻璃看展览”,要么是听有办展经验的人员讲展览,这样的实践难以检验理论知识,只不过是聊胜于无。当然,单纯过度依赖博物馆内实习,也是有弊端的。出于博物馆内藏品保管、陈列设计等工作特殊性的考虑,实习接收单位往往只同意实习生从事引导或讲解工作,而较少涉及其他业务工作。而且实习往往是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在此时间段内,所实习的博物馆未必恰恰举办新展,即使举办新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境况下,也未必会用没有策展经验的新手,而经验恰恰是博物馆陈列设计师所必需的。既然博物馆实习并不能完全满足策展实践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搭建实践平台。笔者认为,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应更加灵活。以往,我们往往选择大型博物馆作为实习单位结果,策展实践的机会反而较少,为此可以选择一些中小博物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博物馆作为实习单位,它们有现实的工作需要,更容易达成协议。近年来,兴起的陈列设计公司也是实习单位的一个不错选择,他们接待的业务较多,有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以前,我们的视线往往局限在实体展览上,过分强调场地、展品、经费、设备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作用。其实,在信息时代,数字博物馆对于策展人员来说,一样可以起到锻炼作用。

数字博物馆是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展示文物的网上博物馆;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突破了静态观看展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共享,让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借助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克服场地、经费等难题。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如南京师范大学社发院数字博物馆研究团队设计的“南京教育史数字博物馆”,该团队根据南师大悠久的教育历史,以点观面,选定“南京教育史”作为主题,运用网页制作、数据库录入、多媒体制作等网络技术构建出数字博物馆。我们认为,通过改变观念,不局限于大博物馆内实习,鼓励学生创办数字化博物馆,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策展实践平台,可以有效改善策展实践不足的问题。

三、余论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7

关键词:工业景观;改造;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业遗产是历史留给城市的宝贵财富,如红点设计博物馆、杜伊斯堡内港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岐江公园等。工业遗产成为城市的新形象映射到全世界人们的脑海中。

我们有幸参与了柳州工业博物馆项目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及驻场。此类改造项目的参与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以下结合该项目总结在工业遗址景观改造项目中的获得的体会。

项目概况、背景

为了更全面、更环保、更真实的展示柳州工业城市的特点,我们多次实地考察,大量的收集相关资料、案例并结合甲方的需求,整理出较完整的项目概况、背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前期的规划与方案设计,保证了后期设计的顺利进行。

该项目位于柳州第三棉纺织厂和苎麻厂的旧址。西南面为窑埠古镇,商业较为发达。北面为文昌桥引桥及柳州市政府,是柳州新城区重点规划地段。地块东西向最长430米,南北向最长397米,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58公顷。东面地块有一条待规划路,使该项目四面环路。

基于这些,在景观设计上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如何重现柳州工业历史,如何展示悠久的工业文化成为我们设计考虑的出发点。

设计理念

对原有建筑和柳州工业历史的解读后,我们认识到,红色是柳州工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印迹深刻的颜色,火红的钢铁,火红的天,象征著柳州人激情澎湃,敢为人先的工业精神。设计以红色作为主线,串联起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勾起那段火红的年代的回忆。

2.1空间环境的继承

大空间厂房、锯齿形的天窗、吊车梁等。具有工业特征的厂区空间是老一辈人对工厂生活的直观印象,是记忆的载体,也是现代都市人陌生的空间体验。

建筑外墙的红砖墙、铸铁排水管、锈蚀的钢质门窗等等。依然透露著历史的痕迹。将原有建筑拆除的红砖,锈蚀钢板等重新组合用在博物馆的景观节点中,既节省了工程造价,也突出了设计的主题。

所以我们保留了原有的厂区空间形态,利用了原有的建筑材料,使其为博物馆景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种深刻的环境体验。

2.2生态系统的延续

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对重要的树木进行保护或者移植、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修整,并进行保护。新建的绿化场地以撒草种作为设计方式,尽量保持野草自由生长的一种模式,呼应了设计的理念。

2.3景观空间的发展

将原有厂区空间与特定的空间性质结合,形成特有的空间环境,如与商业结合,形成工业主题商业空间,与展览空间结合形成工业主题展览空间等新的城市空间概念。

2.4城市公园的创新

对原有厂区规划按博物馆要求进行整合,结合场地内环境与周边的环境进行重新合理布局,设置各个出入口;组织好内外的人流车流的同时提出开放式博物馆景区的概念,开敞式的博物馆景区已经超出了普通封闭式博物馆的局限,接近城市公园,也成为具有工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既是教育基地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2.5注重环保、可持续性

设计上升到从资源利用到资源尊重的态度转变。场地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尊重和展现场地的历史层次、可持续性设计理念被运用到设计中,展现了设计的环保理念。如铺装采用红砖、预制混泥土板、木板、砾石、工业产品,大都来源于旧厂房拆除和旧设备的废弃物,展现环保持续的理念。

设计内容

为实现我们提出的设计理念,使场地成为一个积极的交通与交流空间,成为室内展馆空间的有利补充。根据我们的博物馆景区的景观设计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设计。

3.1对出入口广场部分进行重点改造

原三棉厂入口位于厂区的南侧,地理位置不醒目、交通不便利。在通过整体考虑后,我们保留原有的入口的同时,在东、北、西侧各增加了一个出人口,并针对主要的两个入口广场进行了设计。

东入口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出入口,大门的设计不仅仅要能够合理组织博物馆周边人流入园、集散等交通关系,还要满足易识别、突出工业特色主题的特点。入口处设计了42米高的红色LoGo塔,解决了北侧高架桥遮挡的问题,使博物馆更易识别。从功能上,也满足了门卫用房的需求。进入大门,就能看到一辆“迎面驶来的火车头”雕塑,给人动态的错视。后方,是用旧红砖和锈钢板组合而成的LoGo景墙,使东入口广场空间层次丰富,并更巧妙的引导人流。

北入口广场主要满足周边的人流出入。利用铺地的竖向纹理引导参观者进入一号展厅,

选用旧红砖与彩色压膜混泥土的材质交替铺设的设计手法,保证了地面的透水性,更具环保可持续性。在铺装的纹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循迹”为主题的地面灯带。寓意踏着历史的足迹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成为进入展厅前的完美序篇。

3.2强调设计特色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重点营造了几个特色空间形态:室外展场空间,商业街空间,后勤休闲空间。

3.2.1工业室外展场――力图营造一个快乐交流、体验互动的公共空间。室外展场的设计重点是展品与布置。展品主要为柳州工业最具代表性的器械,位于整个展区的西北侧。由于工业器械的体较强,最适合布置在北侧。利用树木作为背景,与工业器械相互映衬,空间协调统一。其中最大型的器械雕塑定位在东、南两面道路的延长交点上,成为室外展场的视觉中心点,使展品的布置自由但不显凌乱。为了体现环保再利用的设计主题,局部增设了通过对旧工业废弃物艺术加工的工业雕塑和锈钢板组建的景墙节点。满足了室外展示、游人的休闲活动及人流疏散等空间功能需求,又以新的方式加入了工业元素。

3.2.2工业主题商业街――位于场区的西面。主要是提供服务区的人流疏散,并烘托商业街的氛围。沿街多组序列变化的条状树池、绿地,以及座椅等小品营造出富于变化、以小见大的空间且满足人们驻足停留。还增设了旧红砖错拼跌水景墙,以简洁的方式将工业元素融入到商业之中,形成富有特色商业形态。

3.2.3后勤休闲区――位于馆区正中心,如同整个馆区的内庭院。中心水体串连各个展区,达到滨水空间与建筑、绿化的碰撞融合。采用对景、借景、移步换景等园林设计手法,增加了景观的层次与体验性。木栈道结合异边的无边际水池给游人和后期人员提供休息、放松的区域。

3.3统筹处理绿化系统

3.3.1保留原始树种

位于场区中办公楼东西山墙上的爬藤植物算是原有绿化亮点之一,赋予建筑生命力,且在功能上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旧厂区榕树类数量较多,树龄较长。根据新的规划情况对其进行保留或移植。所以场区东南、东边及东北基本保留原始的植物,减少了对原有树木的伤害。

3.3.2新增移植树种

体现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因地制宜、植物多样性、“以绿为主”的原则。维护、改造自然植物群落的同时,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案例中选用了树体挺拔、树冠开阔、具有观赏性的香樟、桂花孤植。搭配鸡冠刺桐、秋风、针葵等中、小型乔木,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再点缀了杜鹃、非洲茉莉、小叶龙船花等这些具有美丽花朵、叶色鲜艳的灌木,增加景观造型的丰富性。地被植物则采用了播种野花野草的方式。

3.4构筑富于工业特色的景观小品及标识系统

我们对厂区内的原有构筑物进行评估,根据其位置,代表性,现状等具体情况采用拆除、保护、翻新改造等手法进行整合加工。使其为整个景观环境的营造增添乐趣和内涵。其次是如何设计富有特色的景观配套设施。收集工业零件,经二次加工设计成景观小品,座椅、灯饰、垃圾桶等室外功能配套设施,突出工业元素。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8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功能

一、博物馆的职能基本概述

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具备收藏、保护、教育、研究等基本职能。具体而言,博物馆是国家以及地方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相关文物或标本的专业化机构,并以保护国家、民族以及地域文明成就的相应历史文化遗产为使命。而且,馆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教育最直接的文化传播媒介,在藏品陈列展览过程中,能够直观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其社会背景及收藏价值。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深入研究藏品的价值,能够进一步揭示出藏品所具备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并公之于众,深化人们对藏品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实现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征集、研究并陈列各种藏品,最终都地为了向公众开放,将藏品的文化背景、价值及研究意义加以宣传,为社会公众建立文化熏陶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想文化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二、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公共服务功能的有效措施

1.健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部门建设

首先,博物馆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部门,任用专业人员负责馆藏品的宣传教育、讲解接待以及对外服务工作,明确职责权限,贯彻落实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及公共服务职能;其次,要加强博物馆服务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也可以引进志愿讲解员,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及讲解技能,引导讲解员以亲和的态度、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讲解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展品的感染力,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接待水平,同时志愿服务者的引进又能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空间,深化社会教育职能;再者,博物馆要积极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书画鉴定、摄影技术培训、古陶瓷研究以及语言培训等方面的专家,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及经验交流机会,促进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

2.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完善博物馆教育服务方案

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服务;通过博物馆与教育部门的结合,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教育服务,例如学校可以带团到博物馆参观,而博物馆及时提供相应的讲解、餐饮以及纪念品等服务,将博物馆藏品与学校教学相关内容相融合,深化教育功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博物馆所在区域的考古部门联合建立考古工作站,为文博及考古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机会。

增强博物馆体验服务;主要是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博物馆参观体验机会,例如举办博物馆夏令营,让青少年零距离接触馆藏文物,了解其文化背景及历史价值,并学习博物馆讲解服务技巧,在实践过程中培养青少年对博物馆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传承的认同感,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

拓展社会全面教育服务;博物馆可以结合当地的社会团体发展情况,适当地举行文化艺术休闲活动,例如免费发放重要文物宣传手册、举行馆藏品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讲座,结合展品内容合理安排体验活动,为文物鉴定提供咨询服务窗口等等,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

注重亲子教育服务;对于以家庭为单位来参观博物馆的,可以特别设计宣传小物品,如折扇、文房用具、青瓷茶具等等,并举行有奖知识精彩、古钱币拓片制作等博物馆亲子互动活动,并设置与博物馆展览主题切合的模拟物品体验区,提高参观的趣味性,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的同时,还能有效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完善残疾人特殊服务;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观众,博物馆可以设置不同的服务设施,例如观众物品寄存处、博物馆参观导览服务,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专用厕所,配置专用轮椅等,并由专门人员引领参观博物馆,而且展示文物的高度设计要恰当适中,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

3.优化博物馆展览空间布局

科学的博物馆展览空间布局,对于展品教育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通常,博物馆需要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参观环境,隔离周边的噪音,而且要保持空气清新和流程,从而使得观众身心舒畅,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展品上。同时,还需要科学地设置展览空间和设施,规划出人性化的参展线路,并提供参观休息场所,避免观众参展疲劳,具体还可以通过互动项目的设置,激发观众的参展兴趣,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疲劳,确保参展的联系性,促进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4.利用网络媒介强化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尤其是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当中,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打破了博物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进一步凸显了博物馆的馆藏品特点,并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博物馆,人们可以不出门就能够探索古老文明,领略不同时代文化发展特色,而且还能够实现与博物馆服务人员的在线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博物馆发展最新动态,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发展。此外,通过网络媒介,还能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快速转载及广泛传播,而且还能获得虚拟漫游体验,在网络上享受博物馆自主语音讲解,以及文物全方位高清晰度鉴赏,突破肉眼观察的局限性,获取新的参观视角体验,进一步延伸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

二、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社会教育及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健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部门建设,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完善博物馆教育服务方案,优化博物馆展览空间布局,利用网络媒介强化教育服务功能。在制度建设基础上,以服务方案为指导,以科学的空间布局为保障,以数字信息化为技术支持,全面完善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邱枫.浅析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J].企业导报,2015,08:184+3.

[2]刘小云.论当代公共博物馆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J].艺术百家,2014,S1:313-315.

[3]涂乐.服务型社会物馆功能转型与公共视觉信息沟通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9

学生姓名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9月2日起至2020年5月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发情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吴春晖,范文静.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王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何依宁.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博物馆景观设计方案篇10

从某种意义来说,“车就是车,遍及世界”,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歌手保罗・西蒙也曾这样唱道。但是,汽车博物馆承载的却远非如此简单,汽车是历史、汽车是雕塑、汽车是记忆、汽车是品牌哲学的外壳。此外,汽车博物馆本身的建筑也是引人前往的一个原因――宝马博物馆形似倒扣的碗,保时捷博物馆如漂浮于空中的巨大楔形物,奔驰博物馆则充满“双螺旋线”的未来感,每一栋建筑都充满想象力和汽车工业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年问这三个德国汽车业巨头纷纷创建或重修了自己的博物馆。

这些理由足够让热爱汽车的人们特别策划一次德国南部的汽车博物馆之旅,从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和奔驰博物馆到慕尼黑的宝马博物馆。两地行程约200公里,计划时间为2天。

位于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9日举行开幕典礼。博物馆紧邻奔驰工厂,建在一个人造小山上,恰好迎合了斯图加特的山城本色。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展现120年汽车历史的博物馆,算得上汽车界的“卢浮宫”。

这是一座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的建筑,为不规则的三棱圆柱体,1800块三角形玻璃窗组成玻璃带环绕整个博物馆,混凝土、铝材和玻璃交错又融合,散发出充满张力的科技美感。整个博物馆采用双螺旋结构,形成了颇具新意的“两条参观路线”,人们沿着这两条路线,分别读到两个不同的故事,观看到175款汽车,其中包括大约95辆轿车、40辆商用车以及40辆赛车和各类创纪录车。第一条路线名为“传奇”,按年代顺序排列的7个展区展示了品牌历史。第二条路线名为“收藏”,从货车,客车到多功能车分类展示了梅赛德斯・奔驰产品的多样性。

博物馆的精华都浓缩于7个传奇展厅中,它们由大约80米长的平缓坡道连接起来,按年代顺序展现品牌故事。每个传奇区域以中心场景的形式,分别描绘了一个特定时代:汽车发明,品牌诞生,增压器和柴油机的开发、鸥翼车型和短头式载重车、安全性和环境保护,全球化进程以及竞赛中破纪录的名车。

保时捷博物馆是三座博物馆中最新落成的一座,如果在2010年初到达这里,还能赶上庆祝1周年的热闹活动。在这里,一切所见皆为保时捷式,这并不仅仅指车,甚至电梯也保持了保时捷式的高速。自从2009年1月31日开馆以来,已有50万观众参观了这座位于斯图加特市祖文豪森地区的最新地标建筑。

博物馆由维也纳建筑师达尔冈・梅塞尔(Delganmeissl)设计,坐落于保时捷设计办公室附近。它是座依靠三个混凝土钢柱支撑的多边角玻璃体,如同漂浮空中,英国《卫报》称它为:“一座多边角的时髦建筑。”对于这座建筑物的安全性,许多人都存在着疑问,参与工程设计的力学家则风趣地说道:“我总会在博物馆门口停着一辆加满油的保时捷跑车。”

整个博物馆分为工作间,展示区和档案馆三个部分。在展示区,观众可以看到第一辆保时捷量产跑车356车型,获奖无数的迈凯轮taGmp4/2C--级方程式赛车,保时捷Boxster和911系列;在梦幻工作间中,车主可以让工作人员修复它的古董保时捷,这切都在参观者的注视下完成,因此颇具吸引力。档案馆则汇集了超过250万张图片,1000小时的多媒体资料以及3000余本汽车主题图书,

从中庭乘坐直梯到达顶层,便开始了保时捷博物馆之旅。这个过程被称作“保时捷发烧友的天堂之路”。82辆保时捷历史上重要的车型,以一种令人难忘,清晰而有趣的方式介绍了保时捷的整个历史。

对于非汽车迷而言,参观一座汽车博物馆是否很无趣?是否会陷入马力、扭矩,时速等技术性细节?在宝马博物馆却完全不用担心,每一辆设计优雅、性感的汽车背后都有个动人的故事,自1972年开馆之后,这里就不仅承载了宝马历史,也是设计的历史和人们生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