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7:53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纳税筹划意义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企业也逐渐寻求企业发展的出路。当前企业的管理中面临着众多挑战,如何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纳税筹划对于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纳税筹划的概念分析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企业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广泛,致使人们缺少相关的认识。

纳税筹划主要是指在合法的范围内,纳税企业采用一系列的合法的策略,制定完整的纳税方案,减少企业的税务负担。纳税筹划并不是逃税或者是偷税漏税,仅仅是利用国家的税收政策,制定出一套相对纳税较少的企业发展策略,这是属于合法的范围内的。另外企业的纳税筹划最主要的就是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进行纳税筹划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当前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逐渐增加,这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这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渐增加但是企业的纳税额也逐渐增加。企业由于税务负担的增加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企业需要财务管理中进行有效地管理,尽量减少企业的纳税。

(一)纳税筹划可以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

随着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纳税也逐渐增加,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大的一笔开支,造成了企业的税务负担。但是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纳税筹划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纳税额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企业的税务筹划通过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通过研究税收政策做出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更好地减轻企业的纳税额。

(二)纳税筹划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源的优化配置

纳税筹划对于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纳税筹划对企业的经济项目进行了详细地规划,就如何开展项目可以减少纳税额做出了预测,同时纳税筹划主要是利用税收政策,对于一些主税种优惠相对较多可以利用税收政策减少一定的税负。

(三)纳税筹划可以保障财务管理的有效运作

企业的纳税筹划不仅仅包括企业的税收管理同时对于企业的资金运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纳税筹划对于企业的投资、融资和经营都产生了较多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纳税筹划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因此纳税筹划关系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监督企业的财务运作情况,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

三、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当前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这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规模的增加都增加了企业的税务负担。如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地管理,减少企业的税务负担成为企业管理者及时解决的问题。纳税筹划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纳税筹划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纳税筹划可以监督企业的财务管理

纳税筹划主要是企业在合法的范围内,采取一些方式尽量减少企业的纳税额,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当前企业的纳税筹划对企业的融资和投资都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经济成本,降低企业的纳税额,更好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纳税筹划需要财务管理的积极配合,对于财务管理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地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了有效地监督,保障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二)纳税筹划可以为财务管理提供合理的目标

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对当前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有效地管理可以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企业资金量的增加,企业的纳税额也逐渐增加,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企业的纳税筹划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降低企业的纳税额,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纳税筹划依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制定相关的企业项目计划,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企业的投资和融资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规划,也提出了财务管理的合理目标。通过企业的纳税筹划不仅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纳税额,还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当前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逐渐增加,但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更好地发展是当前企业管理者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当前企业的纳税负担逐渐增加,很多企业由于税负严重导致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当前企业正在寻找减轻企业税务负担的策略,纳税筹划逐渐受到企业的认可,但是由于企业缺少相关的认识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导致纳税筹划还没有正式普及应用。企业应该积极重视纳税筹划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蕾.企业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的作用分析[J].才智,2011;51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税务行政管理;借鉴

      1 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结果,而不是只专注于过程,重视政府绩效的考核;把公众视为顾客,将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发端于英国,以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随后波及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新公共管理的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七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第四,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而应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六,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第七,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把政府与公共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等等。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税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2 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成功实践

       新公共管理理念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在传统的西方国家和新型的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国外税务管理部门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运行就可见一般。

       美国国内收入局在1998年实施了重组与改革法案,其新使命被描述为“通过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实现他们的纳税义务,并通过使税法公平适用于所有纳税人,来为美国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在组织形式上,收入局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在私营部门中广泛应用的组织,即面向顾客需求的组织。在这里,税务机构的顾客是纳税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收入局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主要单位数目,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对顾客的培训和服务。在绩效评估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建立了一套平衡评价体系,对收入局内部各级组织及其员工进行评估。

       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提出的目标是“税务管理在国际上要居于领先地位,由受到良好培训的、专心工作的税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新加坡国家收入局从1992年开始改革进程,将部门式的收入管理改为独立的收入局。独立的收入局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的灵活性,并能雇用到高技术的职员。同时,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把没有完整性的以税收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改为以功能为基础的为纳税人一站式服务的组织结构。这一新结构减少了以税收为基础的原有机构中存在的功能重复问题。

       韩国国家税收服务局保证以1999年9月1日作为一个新起点,开始为纳税人提供公平、透明的税务管理服务。为此采用功能导向型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机构改革,并实施高效、公平的税务管理。同时,采取从外部评价国家税收服务局的绩效等措施。

       新公共管理理论给西方税务机构改革带来的变化,是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缩影,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加强税务机构内部管理提供了经验。这些经验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注重结果、激励和绩效评估,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二是把纳税人视为顾客,将政府的职责定位在根据纳税人(顾客)的需求向纳税人(顾客)提供服务,以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三是重视税收管理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关心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并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做出富有成效的反应。

       3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完善税务行政管理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借鉴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有益参照,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因此,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税务机构,很有必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按照“调动人力,减少成本,优化服务”的基本方针,逐步推进我国的税务行政管理改革。

       3.1完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布局 税收组织结构是实现税收职能的组织保证,没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就会影响税收职能的实现。传统的税务机构体系纵向结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层级制结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税务机构;横向结构则是下一级比照上一级,基本对称。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为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组织机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起一种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就要对目前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造重组,建立横向的信息交流机构,便于信息的沟通。要利用依托信息化的税收管理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压缩管理层级,按照实际需要,收缩没有必要存在的税收机构,前移各项税收业务,简化工作程序。按照流程再造理论,摸清税收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按照信息的流向和结转的方式归集税收业务,从而对机构进行合理布局,找到效率和制约的最佳平衡点。

       3.2改进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机构高效运转 运行机制包括各种岗责体系、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可靠保证,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收职能的关键。没有机制的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就会受阻,甚至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按照整个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设定岗位,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部门、具体工作环节、具体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人员,使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及时调整岗责,确保每一项工作特别是新增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构建专业化的岗责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理顺工作流程,对工作运行的原则、具体工作的程序、手续做出明确规定,形成从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的层级结构和依法、简约、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具体制度,搞好部门配合,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接,避免错位、缺位,消除“管理空档”和“真空地带”,建立起部门职责明确、工作程序规范、运转顺畅、文明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同时,牢固树立税收成本观念,将税收成本观念引入税收政策制定和实际征管工作中。尽快建立规范、系统、科学的税收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责任等内容,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定期对税收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对纳税成本进行测算,向社会公开,接收舆论监督,构建科学的衡量税收成本的指标体系。

       3.3优化税收服务,提高工作实绩 首先,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管理”的观念,把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更好地体现在为纳税人服务上,实现由传统执法意义上的“执法队”、“审判长”、“检察员”向体现全方位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导航员”、“裁判员”转变,从而通过优质的纳税服务引导纳税人的自觉纳税遵从,创建良好的征纳关系和税收环境。其次,创新服务载体。对现有服务资源和服务手段进行有效整合,逐步搭建纳税人质量认证、开业登记、注销、税种划分及税款入库的纳税服务外部平台和热线咨询、税收管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转及税务稽查统一的纳税服务内部平台,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手段的新突破。再次,创新服务内容。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以纳税人的需求为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达到“六化”的标准,即纳税服务环境最优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化、纳税人办税成本最少化、纳税人待遇的公化平、办税效能的快捷化和服务过程的全面化。

       3.4实施人本管理,充分调动人力资源 一方面,根据注重结果、灵活性和激励的原则,在公务员招聘、工资、培训、晋升和解聘等方面,设计强有力的税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税务人员的行为与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统一协调起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指标,完善推荐、测评、评议制度,逐步建立上级考核、同级评比、下级评议、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税收专业人才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资格考试考核、业内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待遇与贡献相对应的分配制度,采取诸如以岗定级、竞争上岗、岗绩结合等多种方法确定报酬,逐步完善职务与能级相结合的工资、奖励制度,综合考虑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增强能级的激励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充分重视行政管理环境的培育,加强税收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来培育人。有意识地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奋发、健康向上的税务行政文化,创造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在税务人员中形成一种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标准,使这种文化意识渗透到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有特色的行政文化氛围,推动行政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体机关人员的群体性和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推动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

       3.5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建设 

       绩效评估机制的设计要以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为基础。具体可分为组织绩效评估和个人绩效评估两套机制。组织绩效评估机制要设计定量指标,在内部评估的基础上引入外部力量评估机制。个人评估机制不宜采用定量指标,应在实现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的基础上,由直接上司和部门负责人来评估下属的绩效。要以目标管理考核为总抓手,充分发挥考核的评价和导向作用,突出抓好对月季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亮点完成情况的考核。逐步探索建立以工作难度系数、工作数量和质量及目标管理考核为依据,以定岗定责,按劳定绩,绩效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3

一、税收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分析

税收征纳关系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在税收征纳活动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下简称《税收征管法》)设定了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的权利主要有:税务知情权、要求保密权、申请减免税权、申请退税权、陈述申辩权、税收救济权、控告检举权、请求回避权、取得完税凭证权、拒绝检查权、申请延期申报权、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权等;纳税人的义务主要有: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设置账簿、正确核算并保管账簿和有关资料、按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按期进行纳税申报、按时缴纳或解缴税款,自觉接受税务检查等。税务机关的权利主要有:税收管理权、税款征收权、税务检查权、税务行政处罚权等;税务机关的义务主要有:依法征税、依法减免税、纳税服务、保守秘密、依法回避、依法进行税务检查等。

(二)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相互间的影响分析

对纳税人而言,履行纳税义务是纳税权利产生和实现的基础,但纳税权利能否得到充分实现,还有赖于税务机关履行义务的状况;只有纳税人的权利得到实现和保障,才能激发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充分实现税收职能,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对于税务机关而言,法定权利也叫权力,是职责所在,是不能放弃的;行使权力要依法合理不能滥用,否则就会侵犯国家、社会的利益和守法纳税人的权益;依法履行义务不仅是应尽的责任,而且关系到对纳税人权利的保障,影响到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能否顺利履行,影响到征纳关系的和谐。

(三)税收征纳关系的现状及实现征纳和谐的基本要求

在制度设计上,分配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时,是以假定大多数纳税人能够准确计算并及时缴纳税款为前提的,税务机关的任务主要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进行指导和帮助。就当前状况来看,虽然税收征纳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税收征纳关系正在趋向和谐,但征纳双方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并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理想状态,征纳双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不和谐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一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申报准确率不高,偷逃骗欠税等违法行为还经常发生;一些税务机关也存在执法不严、行政处罚不到位、违规征收“过头税”以及纳税服务不到位等现象。

由上述分析可见,征纳双方严格履行法律义务,充分行使而不滥用法律权利,达到税务机关依法诚信征税、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状态是和谐征纳关系的基本标准;在征纳过程中如何切实保障对方的权利,为对方履行义务提供方便则是实现征纳和谐的关键。由于税务机关在征纳关系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因此,首先应要求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正确处理三方的利益关系,积极履行义务,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权利。

二、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几点思考

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设定科学合理与执行到位是和谐征纳关系的基础。作为税务机关,依法合理行使征税权力,积极履行义务,尊重维护纳税人的权利,致力使征纳环境得以改善,无疑是促进征纳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依法合理行使征税权力

依法治税、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合理执法是法律对税务机关的基本要求,既有利于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又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有利于征纳双方境况变好。

1、依法征收,合法行政,严禁侵权。

税务机关坚持依法治税,规范执法行为,依法应收尽收,不征“过头税”,才能保证纳税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因此,税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税收政策和法定权限与程序行使征税权,切实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既不能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缴税款,也不能寅吃卯粮收“过头税”,更不能转引税款。如果税务机关违法行政,必然损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反过来必将对合法征税起阻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有损征纳关系和谐。

2、公正执法,营造法治公平的竞争环境。

税收利益直接体现为经济利益,能否公正执法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因此,税务机关要以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执法不偏不倚,确保税负公平。要通过建立健全税法公告制度、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增强税收执法透明度,让纳税人充分了解税收政策和办税程序,做到定税公开、征税公开、变更情况公开、税务处罚公开、纳税服务公开。对于应当事先告知的事项,如执行告知、处罚告知、义务和权利告知等都要及时按规定送达。坚决杜绝“人情税”、“关系税”、“暗箱操作”,让纳税人缴“明白税”、“放心税”、“公平税”,从而为纳税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纳税人心悦诚服地按章纳税。与此同时,要严查偷税、骗税行为,通过加强重点稽查,开展专项检查,加大涉税大要案查处力度,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与公安部门密切协作,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抗税以及印制倒卖假发票等涉税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

3、合理执法,不滥用权利。

法律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税务机关可以在职权范围内确定、选择征管手段,可以在规定幅度内行使行政处罚权,但税务机关必须在兼顾三方的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选择征管手段,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使之与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目标成适当比例。具体包括:①选择征管手段的动因应符合征管目的;②征管手段的实施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③征管手段的内容应符合情理。如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有多种,强制程度也轻重不一,实施时应选择其中最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在顺序上应从轻到重,并与纳税人应尽义务成适当比例,争取以最轻的手段达到目的。行使行政处罚权,要坚持告诫在先,听取纳税人的陈述、申辩,避免处罚畸轻畸重,对一般税务违法行为的处罚,应以不损害被执行人的基本权益为原则,不能过分加重纳税人的负担,更不能完全剥夺其生活生产资料,这样才符合合理性原则。

(二)积极履行义务,尊重维护纳税人权利

纳税人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固然有赖于自己履行义务,但更离不开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自身的义务。

1、认真落实和保障纳税人各项权利。

落实好保障好纳税人的各项权利,让纳税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加深对履行义务的理解,是征纳关系和谐的基础。因此要加强税法宣传,改变以往偏重宣传纳税人义务和违章处罚规定的状况,大力宣传纳税人的贡献和应享有的权利,提升纳税人的社会地位。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扩大税法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以避免因不知法不懂法而给纳税人带来的纳税风险。在税收政策咨询、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中,要积极为纳税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法律救济,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为纳税人履行义务创造更好的条件。

提供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文明周到的纳税服务并不导致税务机关境况变坏,但能够帮助纳税人理解税法,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的遵从度,建立起良好的征纳秩序,有效提升税收管理水平;同时,能够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进一步赢得纳税人的信任。税务机关要增强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意识,做到依法治税与文明服务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行多元化申报及税款缴纳方式,加强税务网站建设,方便纳税人以多种方式提出税务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申请,完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全面实施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减少审批事项、缩短期限等有效措施,使广大纳税人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办税事宜,真正体会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

3、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确保义务履行到位。

加强内部相互制约、监督,是税务机关落实“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义务履行到位的重要手段。加强对税务人员的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形成严密的监控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体系,才能防止侵权以及将自己的义务转嫁给纳税人。因此要积极开展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执法行为。深入开展执法效能监察,加大执法效能考核和奖惩力度,健全责任区管理员回访制度,建立税务机关向辖区内纳税人述职述廉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办税公开,充分发挥组织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税务机关应尽义务履行到位。

(三)创新服务,为纳税人减负

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并非消极地限制征管权力,也不是抑制征管主体的积极性。只要法律未加禁止的,不直接影响纳税人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税务机关为了强化税收征管、促进公平税负,为了增进纳税人或者公共利益而实施的征管手段或服务措施,不是滥用权利,都符合行政合法性原则,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内容丰富、文明优质的纳税服务,可能增加征税成本和税务机关的负担,但积极实施后,有利于降低纳税成本,使纳税人境况变好,从而改善征纳关系的总体境况。

1、树立新理念,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确保征纳双方心理“相融”。税务机关要立足于建设服务型机关,从纳税人的需求出发,引入人本观念,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多些人文关怀,创新服务形式,优化服务质量。在全面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上,还要追求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贴近式的服务,探索预约服务、办税绿色通道等便民措施。要转变工作作风,多为纳税人着想,有关涉税事项尽量事先做到“提示”、“提醒”、“告知”,让纳税人从税务机关提供的便捷、优质服务中切实感受自己的权利得到尊重,自己的地位得到提高。

2、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缓和化解征纳矛盾。税收涉及利益调整,征纳矛盾客观存在,尤其在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处理纳税人的利益表达,对税务机关是一个新的挑战,因而形成纳税人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形成解决利益冲突的制度化机制,无疑是和谐社会下税收管理的一个努力方向。

3、拓宽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的渠道。吸引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监督税务机关依法行政,是促进征纳和谐的又一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聘请监督员、设立意见箱和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进一步畅通纳税人反映问题和意见的渠道,并通过税务网站等平台让纳税人全方位了解、理解税务机关的工作,加强征纳双方沟通,降低心理成本,融洽征纳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多样的经营组织和经营方式并存,税收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更加显现,还要积极探索发挥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护税协税组织的作用,组建纳税人协会或吸收纳税人参加税务学会以发挥自律作用,借助社会力量包括纳税人的力量综合治税。

4、建立税收政策提醒和培训制度。税务机关应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纳税人进行税收政策培训及解读,尽量减少纳税人由于对相关税收政策不熟悉而带来额外损失,减少征纳之间的不必要的纠纷。

(四)科学管理,让纳税人感到方便

税务机关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具体手段、措施,不仅会对自身有影响,而且会对纳税人产生影响。税务机关只有树立现代税收管理观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人机结合,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才能给纳税人带来方便,使征纳关系和谐有序。

1、更新管理理念。税务机关在治税理念上,应由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为主转向以方便纳税人的纳税需求为主,把尊重纳税人、方便纳税人作为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在制定征管制度、设置管理流程和提供纳税服务等方面,都要做到既有利于税收征管,又尽可能地方便纳税人办税。

2、科学确定税收征管模式。要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遵循有利于组织收入、有利于税收征管、有利于纳税服务、有利于提质增效的原则,精简机构,减少层次,调整征管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简化优化办税流程和手续,简化合并纳税申报资料,实现纳税信息的一户式储存,推广零散税收的委托,力求使纳税人感到方便。

3、积极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税收征管领域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都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尽管在信息化初期需要增加一定的投资,一旦信息化完成后,就会大大节约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有利于完善纳税服务,提高社会满意度。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4

多年来,各地区税务机关对于滞纳金的加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详细的规程和依据。对企业来说,纳税人已经习惯了“专管员”电话“授意”式的缴税方式,而这种方式,造成不少“秋后算账”式的滞纳金。所以,纳税人掌握税款滞纳金的免责条款十分重要。对此,笔者汇总归纳如下,以飨读者。

税务机关造成少缴税款的

3年内不加收滞纳金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八十条规定,税务机关的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这是以法律、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不加收滞纳金的法定情形,对征纳对方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批准期限内不加收滞纳金

《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规定,纳税人需要延期缴纳税款的,应当在缴纳税款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材料: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报告,当期货币资金余额情况及所有银行存款账户对账单,资产负债表,应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支出预算。

这意味着,相关部门明确了延期缴纳税款不加收滞纳金的原则,即企业经省级税务机关批准后延期纳税的,在批准的期限内不加收滞纳金。

特别纳税调整补税

在规定期限内缴纳入库不收滞纳金

《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依照本章规定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企业作出特别纳税调整的,应当对补征的税款,自税款所属纳税年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的期间,按日加收利息。加收的利息,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D09]2号)第一百零九条进一步明确:特别纳税调整应补征的税款及利息应在税务机关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入库。逾期不申请延期又不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应按照征管法第三十二条及其他有关规定处理。以上法律法规表明,特别纳税调整补税在税务机关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入库的,只加收利息不加收滞纳金;但如果未在调整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调整入库的,将转执行加收滞纳金的规定,这样纳税人将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

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发票

被追缴税款的不征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抵扣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240号)规定,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依法追缴已经抵扣税款的,不属于《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情况,不适用该条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规定。即,纳税人善意取得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追缴税款的不征收滞纳金。

预缴税额小于应纳税额不征收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期申报预缴税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753号)规定,预缴税款之后,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税款结算的,不适用《税收征收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关于纳税人未按期缴纳税款而被加收滞纳金的规定。当预缴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税务机关结算退税但不向纳税人计退利息;当预缴税额小于纳税额时,税务机关在纳税人结算补税时不加收滞纳金。

个税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

不征收滞纳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1199号)规定,按照《税收征服管理法》规定的原则,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无论适用修订前还是修订后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但是,如果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事前相互串通,故意不扣缴个人所得税的,仍然可能面临其他的法律风险。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内蒙古东部历史欠税

豁免滞纳金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涉外经济日趋融合,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创造了大量的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事务。非居民涉税业务日趋复杂、隐蔽、多变,而现行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收管理政策和手段落后,找出目前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管理措施,以实现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一 我国非居民税收收入结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创造了大量的非居民企业的税源。2008年比2002年非居民企业税收增加了275.35亿元,增长了253.27%,其中预提所得税增幅达369.17%;2008年全国转让定价调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7.5亿元,补税入库12.4亿元;2006年——2009年以来该类税收一直在上升趋势,2009年上半年,中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总收入完成222.03亿元,同比增长40.7%,实现了连续6个月增长,而企业所得税尤为突出,完成了195.94亿元,同比增长51.2%。

二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执法依据缺失,操作性不强

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尽管在对机构和场所的判定、营业人的界定进行了完善,对非居民企业的征税方法进行了修定,且原有一系列对外国企业征税具有指导作用的文件因新税法的实施而被自行废除,新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配套政策虽然已陆续出台(截至2009年止,大约已下发的有关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相关的文件有26个,其中:申报汇缴:3个;管理文件:6个;管理文件:l7个),但许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税务机关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时,陷入了执法依据短缺的困境。如:对于对外支付的款项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属于什么性质的款项?

收益人是谁?

是否来源中国所得?

有无实际联系?

申报还是扣缴,谁来完成税款?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界定?(如:离岸股权转让往往采取“一次合同,分期支付”的方式结算,则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对应的税款缴纳时间如何确认?)

......

上述问题的回答往往因政策的缺陷,造成理解的不一致性。

尤为复杂的是,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中还牵涉到诸多税收协定(安排)的使用问题,专业性相对很强,税务人员难以把握和操作。

(二)利用合同的不同签订方式规避税收

非居民企业的业务特点,使得合同成为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础性资料依据,其内容详略、真伪直接关系到税收管理执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目前非居民企业利用合同避税的方法日趋多样,如:

针对我国与他国协定6个月的常设机构判定标准,因此双方在合同中明确境内劳务时间不足六个月,从而利用常设机构的期限界定以逃避境内纳税义务。

通过合同条款的不明确性造成收入属于境内收入还是境外收入的难以界定来逃避部分纳税义务。

采取签订劳务地点规定为境外的合同实现利用劳务地点的避税目的。

根据税法对涉税业务的规定不同,通过合同分解涉税项目避税。如:把特许权使用合同分解为特许权使用与劳务两个项目分别签订合同,把大量的特许权使用收人划归劳务所得,从而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在合同中签订较低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转让,再以合同补充件和附加说明等资料的形式反映真实交易价来规避税收。

(三)涉税项目散杂,信息互通性差,税源监控难度大

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的业务特点:涉税项目散杂、税源分布零散、发生时间不固定、涉税信息资料难以取得等,这些因素使得税务机关在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管理的可预见性差、监控难度大。况且跨国交易科技的不断进步,交易方式的日趋多样,使得税源流动性日趋强化、隐蔽性日趋突出。而我国目前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基本上依赖的源泉扣缴手段,源泉扣缴又是建立在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主动配合的基础上,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扣缴意识和配合意识不强现象;售付汇税务证明管理尽管在加强,但售付汇税务凭证开具申请税务机关也是在被动受理,合同、发票等凭证的真假非常难以界定,无法准确界定到底在境外和境内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使得审查合同、发票等相关资料也就失去意义;另外,目前各管理职能部门并没有建立畅通的信息互换平台,都由纳税人自行办理和传递,一旦纳税人对批文不递交给税务机关,税务机关是无法了解变更事项的信息和无法跟踪税收扣缴的情况,特别是行政许可实施后,许多审批事项变审批为备案,公文信息传递性更差,税务机关要及时掌握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扣缴情况,难度更大;等等。这些状况必然会造成大量税源在税收监控体系外流动的格局。

(四)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管手段落后,重视度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第一,除了总局征管软件ctais2.0能就非居民企业的身份认定,申报和征收提供技术外,对非居民税收的管理基本是通过手工进行分析和管理,管理手段落后,使得对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监控。

第二,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不是经常事务,税源零散,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较低,税务机关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力度不强的现象。

第三,非居民企业所得税业务比较复杂,流程比较隐蔽,加之专业性比较强,知识结构新,一项业务往往既涉及税收协定的运用又涉及国内税收政策的综合判定,导致定性非常困难。

第四,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对税务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的要求高,要求他们懂得国际税收、外语、法律、国内外财务会计及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多数税务机关专门负责非居民税收管理的人员很少,税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不高,造成管理和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本无法落实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三 强化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对策

从一定程度上讲,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也属于“偏门”,税务机关在管理意识、管理经验、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无成熟的管理经验可言。

(一)针对执行依据的缺乏,强化政策体系的建立

简单明了、易于遵从、便于操作、时效性强的税收政策的建立,是强化非居民企业所得税主管的基本前提。尽管新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配套政策虽然已陆续出台,但许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之国内税法与国际税收协定衔接性不够强,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现象。为保证政策在实际使用中体现严密性、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非居民企业税收政策或管理办法应更加细化和规范、具体。如:

明确关于非居民通过实物或者劳务形式取得技术使用权的回报、关联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等业务的纳税义务时间界定标准。明确对非居民企业股息所得的纳税期限,否则易于造成把非居民企业股息所得的纳税期限和股息收入的确认日期相混淆。

明确纳税申报所需附送资料的具体内容、境内外收入划分的具体方法及合理标准、非居民境内停留天数等程序性问题。

明确优惠税率判定、所得来源和归属等认定实务性制度。

因此为强化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在完善现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应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如:常设机构的管理、国际劳务的管理、协定待遇的管理、交易资料申报管理等办法。

(二)针对涉税业务的繁、乱、散、变特点,强化代扣代缴义务管理制度

由于非居民企业一般涉税的具体业务具有发生时间、空间的不固定特点,且多以“投资、服务、劳务”等为主,同时大量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无机构和场所等等,导致税源监控管理的可预见性差,管理难度大,所以非居民企业所得税一般都由支付人代扣代缴。实行源泉扣缴的最大优点在于加强对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管理、防止国际偷漏税、简化纳税手续。如税务机关在强化源泉扣缴制度时可考虑:

指定扣缴中“有证据表明不履行纳税义务”的掌握。

可以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关的合同、协议,根据工程或劳务合同的规定,判断非居民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可能性,从而确定是否指定扣缴义务人。

非居民企业直接在境外转让境内股权的问题。

平时应注意管户的投资方、股权构成是否有变动,如果外国投资者的股权发生变动,应向纳税人了解股权转让的过程,要求其提供股权转让协议。

如果劳务项目和支付人不在一地,如何获取非居民企业的信息。

可要求境内企业(支付人)提交纳税人已经登记、申报或者境外企业委托人的信息,如果没有以上信息,则应将境内企业(支付人)指定为扣缴义务人。

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

可以在强化内外部信息管理、建立申报扣缴机制、协定待遇申请制度、税款追缴保障等措施来加强源泉扣缴的落实。

(三)针对征管手段的落后,强化信息互通渠道

因为非居民企业业务繁、乱、散、变特点,且经常把交易事项放在境外发生,加之大量的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缺乏机构、场所等物理性存在,导致税务机关很难掌握其信息和对信息的真伪做出判断。所以建议应加强非居民企业的信息互通渠道建设,强化征管手段,实现有效的税源监控。

1、实现税务内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部门(国际税务管理部门)应主动加强与流转税、所得税、征管、计统、进出口、稽查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完善税务系统内部信息采集传递制度。

2、强化系统内外的信息互通。税务部门应加强与外汇管理、发改委、海关、公安、银监、工商、贸促会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及时掌握非居民企业的基本及变化情况,加强国际间的信息情报交换,建立一个系统、严密的非居民企业协税护税网络。如税务机关应定期到外经贸局获得企业股权变更信息、定期到市外汇管理局获取企业技术进出口合同、无形资产售让、外债等资料数据,到人民银行会计业务部门取得各商业银行的非居民企业离岸存款利息收人的信息等,堵塞漏洞控制税源。

3、完善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收人监控分析制度。在全面利用关联申报、对外支付税务证明、信息互通等措施,建立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性国际税源监控机制。结合地方性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定期对其收人及税源情况进行分析和跟踪,建立重大项目和特定业务的登记备案制度。重点调查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的企业的应税收人信息情况;重点关注扣缴义务人对应税收人的支付情况;重点调查外国投资者变更企业股权的信息;重点监控纳税人是否将其境内常设机构的应税收入转为境外总公司的收入偷逃税款的情况,等等。

案例实证:珠海市国税局针对珠海企业多牵涉香港股东的实际,利用反避税专项经费,向香港商业登记署购买了查找公司注册资料的会员资格,定期取得企业在港投资的所有基本注册资料,然后,根据这些注册信息定期到市外经贸局获得企业股权变更信息、定期到市外汇管理局获取企业技术进出口合同、无形资产售让、外债等资料数据,到人民银行会计业务部门取得各商业银行的非居民企业离岸存款利息收入的信息,用以反避税举证和企业股权管理、境外投资者获取股息分红等非居民企业应税业务,获取了更大的管理空间。

【注】案例来源:珠海市国税局

(四)针对纳税意识和扣缴意识不强,应积极探索管理措施

1、加强政策宣传,优化纳税服务。通过政策的宣传,一方面可要提高纳税人的纳税人意识和扣缴义务人的扣缴意识;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开展纳税提醒服务,拓展服务方式,帮助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规避纳税风险、降低纳税成本。

2、加大对扣缴义务人的管理,及时了解纳税人的信息。因非居民企业经济活动流动性大、隐蔽性高、复杂性强,大量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无机构,且把交易行为放在国外实现,所以应通过强化扣缴单位来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业务情况。如:在实际管理中,辅导和帮助扣缴单位建立非居民纳税人收入支付台账和扣缴税款登记台账,以便掌握消息;提高扣缴手续费标准,以便激励扣缴单位的积极性;明确并加大扣缴单位的法律责任,督促其依法履行扣缴义务和提高其涉税风险。

3、强化备案管理,夯实管理基础。一是实行投资经营活动的登记制度,把未在境内设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的涉税业务纳入管理范畴;二是强化合同、协议备案管理制度,要求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合同或协议的签订复印件、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涉税内容及变动情况等分别在事先或事后报送税务机关备案。合同、协议的备案事项可包括: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项目、境内单位或个人发包项目、股权投资(变更、转让)等事项的合同或协议或报告。三是建立企业付汇台账备查制度,以便及时了解项目执行进度、合同款项支付金额、申报纳税(或扣缴税款)的情况,强化对非居民企业项目、合同、款项情况的监控。

4、建立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制度。把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人日常纳税申报管理,及时对所得税的申报质量进行分析,掌握纳税人收人变动情况和原因;加强税务证明台账管理,充分利用数据控制税源;及时通报审核结果,作出对应的处理措施。

(五)针对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强化税务干部专业队伍建设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6

第一条为了规范*市地方税收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管理工作,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维护扣缴义务人和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知》(见附件1)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依法由*市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以下简称“手续费”)的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人是指依法接受*市地方税务机关委托并签订《委托税费协议书》、《委托代售印花税协议》(以下统称《协议书》)、取得地方税务机关核发的《*市地方税务局委托税费证书》、《代售印花税票许可证》(以下统称《证书》),承担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以下简称代扣代收)税款是指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和征收标准代扣代收并解缴入库的税款;税款是指人按照《证书》及《协议书》规定的税种、委托范围、权限及税法规定的征收标准并解缴入库的税款。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手续费,是指税务机关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协议书》规定的内容,对扣缴义务人、人代扣代收和税款行为支付的报酬。扣缴义务人、人可将手续费用于代扣代收和税款工作相关的费用开支和奖励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

第六条手续费的支付比例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代扣代收税款手续费支付比例为2%;税款手续费的支付比例按照税务机关与人签订《协议书》中规定的比例执行,但最高不得超过税款收入的5%。

各级税务机关签订委托手续费支付比例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知》文件的精神执行,不得擅自提高手续费支付比例。

第七条手续费纳入预算管理后,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通过预算支出统一安排,纳入本单位部门预算。各级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的手续费支付范围和标准执行,不得自行扩大手续费的支付范围;各级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和人,不得从税款中直接提取手续费。

第八条手续费的管理应遵循依法、规范、统一、简便的原则。

第九条手续费的管理职责:

各级地税机关的征管部门是委托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委托的组织、协调工作;税种管理部门负责分管税种手续费预算的编报工作;税务所负责贯彻落实对扣缴义务人、人的具体管理要求,实施对扣缴义务人、人的日常管理及宣传、培训工作,手续费支付信息确认工作;财务部门负责手续费预算的汇总、上报以及手续费资金的管理工作;法制部门负责组织对税费管理的执法检查及《协议书》格式文件内容的合法性审查;信息中心负责系统技术支持工作。

第二章手续费支付管理

第十条手续费支付的办理流程:

(一)扣缴义务人或人申报并结报票款后,填写《手续费支付信息表》(以下简称《信息表》,表样见附件2)一份,加盖扣缴义务人(单位)、人公章或由扣缴义务人(个人)签字确认后送主管税务所办理,无需再提供缴款书复印件。

《信息表》可从*市地方税务局的网站()下载、打印。

(二)主管税务所负责审核手续费支付的有关信息。

税务所审核人员首先应根据市局统一规定的编码规则,确定《信息表》编号,即“京地税+区县单字简称+手+税种单字简称+字[年度]+6位流水号”。

经审核,对符合支付条件的,审核人员在《信息表》“税务所审核人员意见”栏签署意见后,报税务所所长审核;税务所所长在《信息表》“税务所所长意见及税务所公章”栏签署意见并加盖税务所公章。

税务所审核人员依据审核确认后《信息表》的内容,在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并打印《手续费支付汇总单》(以下简称《汇总单》,表样见附件3),签字、加盖公章后,将《汇总单》转财务部门。

(三)财务部门负责办理手续费支付手续。

财务部门将《汇总单》与财务手续费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导入数据核对无误后,按照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打印银行进账单并开具支票,送交银行办理支付手续。

第十一条税务所应对下列手续费支付信息进行审核:

(一)扣缴义务人、人的资格及时效;

(二)扣缴义务人、人的代扣、代收或税款是否缴纳及是否支付过手续费等情况;

(三)《信息表》上填写的单位名称、开户行、账号是否与*地方税务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相符,税款所属时间、入库金额是否正确,各种章戳是否清晰;

当发生《信息表》填列的入库金额与税务机关信息系统入库数据不符的情况,扣缴义务人、人有义务提供相应缴款书原件进行核对。由于手续费计算方法不同,造成扣缴义务人、人申请手续费金额与税务机关信息系统计算金额不符的,以系统金额为准;

(四)扣缴义务人、人是否存在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或未按《协议书》规定要求进行委托税款的行为,相应缴纳的税款、罚款、滞纳金在计算手续费时是否已扣除;

(五)手续费支付比例是否符合相关文件规定;

(六)其他按规定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十二条扣缴义务人或人因发生多缴、误收等原因造成退税的情况,原则上多缴税款应在计算手续费前进行扣除;如手续费已支付给扣缴义务人或人,税务机关在办理退税手续的同时,应视实际情况对已支付的退税税款部分手续费进行追回。

第十三条对因扣缴义务人、人银行信息错误造成的银行退票,财务部门在《汇总单》上注明原因后,将《汇总单》复印件退回税务所,同时在手续费管理信息系统的“退票管理”模块中录入退票信息;税务所根据《汇总单》上注明的退票原因填写《手续费退票信息告知书》,并通知扣缴义务人、人领取《告知书》后重新进行办理。

《告知书》编号编码规则统一确定为“京地税+区县单字简称+[年度]+流水号”。

第十四条税务机关应在扣缴义务人、人申报并结报票款后,按有关规定支付手续费。对不能及时支付的,应予说明,并在一个季度内结清,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十五条手续费支付的管理规定:

(一)税务机关与人终止《协议书》前,应及时结清手续费。

(二)扣缴义务人、人办理跨区县税务登记变更前,应与原税务机关结清各项手续费。如未能及时结清,对涉及市级财政负担的手续费资金,在单位名称和计算机代码不变的情况下,原税务机关开具未支付手续费证明,可以由转入的税务机关统一办理;涉及区级财政负担的手续费资金,按照区财政的相关规定办理。

(三)扣缴义务人、人提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税务所在办理注销前有义务告知扣缴义务人、人结清手续费。由于扣缴义务人、人自身原因提出放弃手续费的,扣缴义务人、人需出具相关书面声明材料。

(四)税务机关对单位和个人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委托协议规定履行代扣、代收和义务的,不得支付“三代”税款手续费。

(五)因税务机关的原因,未领或少领手续费的扣缴义务人、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及时支付手续费。

因扣缴义务人、人自身的原因,三年内不到税务机关领取手续费的,税务机关将停止支付手续费。

第三章手续费资金的管理及核算

第十六条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收征管,凡依法由税务机关负责征管的税种,税务机关应直接征收税款。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税款,必须按照《*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委托税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市、区两级财政核拨的手续费,是支付给扣缴义务人和人的专项经费,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手续费的监督检查,严禁将手续费作为税务机关的行政经费或者挪作它用,也不得用行政经费垫付手续费。

第十八条各局聘用的税款征收人员,不属人员,其所需费用由各局经费解决,不得用手续费开支。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手续费资金不得与其他资金混用。

第十九条各级税务机关应按照《*市地方税务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对手续费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手续费预算的编制、批复:

(一)各区、县局、直属分局税种管理部门按照所分管的税种,依据本单位下年度税种征收计划及规定的手续费支付比例,测算下一年度税种手续费预算,审核确认后报本单位财务部门。

(二)各区、县局、直属分局财务部门按税种管理部门上报的手续费预算,分税种汇总本单位下一年度手续费预算,并区分市、区两级财政负担情况,分别报送市地税局和同级财政部门。

(三)市地税局根据各单位上报的预算情况,审核汇总后报送市财政局。市财政局批复手续费预算后15个工作日内,市地税局将手续费预算批复到各区、县局、直属分局。

第二十一条市地税局依据手续费预算批复情况,根据各单位手续费支付进度拨付资金。资金拨付到位后,税务机关要及时将手续费支付给扣缴义务人和人。

第二十二条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支出方向,真实、准确的记录代扣、代收和税款手续费的收支情况,单独设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

第二十三条财务部门凭银行回单和《汇总单》作为记账的原始单据,并据此登记总账及分税种明细账。

第二十四条手续费会计核算工作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核算的管理要求执行。

(一)在“拨入经费”和“经费支出”科目下设分税种二级科目。

(二)收到手续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拨入经费”二级税种科目;支付手续费时,借记“经费支出”二级税种科目,贷记“银行存款”;上划市地税局手续费资金时,借记“拨入经费”二级税种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收到企业交回的手续费时,冲减当期支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经费支出”二级税种科目。

第二十五条由区县财政负担的手续费资金,区县财政另行要求的按照区县财政要求执行,没有规定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年末各区、县局、直属分局财务部门应按照市地税局计划财务处的要求编制、上报手续费的决算情况。

第四章手续费档案归档管理

第二十七条手续费支付完毕后,财务部门将《汇总单》及银行单据作为记账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归集,并作为会计档案进行归档;《信息表》和《告知书》由税务所按照税务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档。

第五章工作责任

第二十八条税务人员行政不作为,、给国家或扣缴义务人、人利益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在支付手续费过程中有下列情形的,属于执法过错,依《*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追究责任。

(一)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的;

(二)审核时未核实清楚,造成多支付或不符合支付条件而予以支付的;

(三)由于工作疏忽造成扣缴义务人、人权益受到侵害的。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或索取财物,获得不正当利益的;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7

abstract:eruptsalongwiththeinternationalfinancecrisis,ourcountrysocietypresentedthegovernmentbylawideainthetaxrevenueeconomicdomaintobefuzzy,taxrevenuelegislationlag,questionsandsoontaxrevenueandeconomicrelationshipsnotallocatedproportiontendency,seriousinfluencetonewroundtaxreformdirection,step.theauthorthoughtthatshouldfromorganizetheanalysisexistencethequestiontobegin,regardingtheideainnovation,knowstherelationallocalization,togovernthetaxtoseekforthenewefficientpathlegally.

关键词:依法治税理念创新关系定位

keyword:Governsthetaxideainnovationrelationstolocatelegally

作者简介:

张英明男1965年生广东大浦人新建县地方税务局税务师,江西财经管理学院89级税收专业

马祖彪男1972年生江西南昌人新建县地方税务局纪检组长中央党校法律专业(函授本科)

万里虹女1982年生江西南昌人新建县地方税务局办事员河南科技大学2001级商贸旅游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在矛盾中推出的分税制改革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矛盾的基点并没有随着改革措施的推出和取得的成效而消失,依法治税实施所次生的治税问题层出不穷,依法治税工作遇到了新的瓶颈效应,综合社会各方反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税收法治观念模糊,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1、税收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一经形成便以“王法”的形式出现,尽管朝代更迭,社会制度创立,依法治税的形式虽保留,但其性质内涵不断变化,不断地朝着体现人类文明境界的方向和目标发展,而当今时代法治的标志是公平、正义。国家在建设现代法制社会的进程中,对倡导何种治税思想定位模糊,内函不够充裕,未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各方接受,达成社会共识。

2、对税收法治实现的关键――民众责任认识不清,措施不力。首先,社会成员要有守法意识,社会成员自觉守法意识也是捍卫社会成员的共享利益。当今偷逃税现象频发态势难以遏制,从表面来看,似乎与创立的税制的缺陷有关,如某些较高的税负影响税收遵从度,由于税收征管客观上存在漏洞,对违法偷税惩处不力,导致纳税人在守法成本高与偷逃税成本低之间的自然选择效应。从深层次看,则是纳税人、执法者、社会相关群体守法意识沉睡,民众责任感缺失。对偷逃税违法行为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纳税人之间的比较或纳税人自身选择的公平与否,体现在执法者的正义责任感及执法能力的强与弱;体现在社会相关群体“看客”的义愤与冷漠。总之,很少有人把它看成是对共享利益(往往把它当成国家利益)的侵害,更难谈上自觉捍卫社会成员的共享利益。对偷逃税的治理形不成守法意识下的社会正义氛围,剩下的多是税收法律者与国家政府的责任。其次,权利意识。社会成员不仅是自由和权利的主张和维护者,也是以理性精神和法律意识进行自我约束的自律者,义务的自觉履行是实现权利的必要条件。纳税人在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享有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而不是他方的施舍)。现实社会状况中,纳税人难以通过实质有效的途径真正理解明白法律赋予的并不多的有限的权利,更谈不上通过自身权益的维护是对作出侵害自身权利的行为人的监督,让他们也认识到对纳税人权利的损害(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往往要付出代价的,被纳税人投诉而被追究法律责任。

3、实现传统、法律、文化被法制现代化传承的过程是人治型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价值规范体系变革过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现代化的需求,将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结合起来,才能使国家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才能长治久安。轻视道德文化对依法治税的影响形不成“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社会法律道德氛围。

(二)税收立法滞后,制约着依法治税水平的提高

1、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必要要求。税收立法的全面是税收体系完善的保证。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订得良好的法律,即法律至上性和正当性。权力从属于法律,法律是高于一切的权威,政治权力的行使必须正当而合法,法律是国家的依据,法律可以给人以平等,能够保证平等在社会中实现。无庸违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为了便宜政府组织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在法律授权内或边缘给予行政管理者相当程度的行政执法权或行政管理权空间,但其运作的必要性与正当性仍值得考究,“度”是一种无形有形的标尺。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有的税务机关有时将行政管理权等同于税收执法权,在政府的帮助下将一些税务行政管理上的需求上升到税收执法权的层次,出台一些缺少法律明文支持或超越法律权限的管理办法。如:五花八门、上下不一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附征(综合折合)率;直接导致税负转移的代扣代缴、代缴征管办法;在客观经济形势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短期内税收政策朝令夕改,前后不一。以上种种都是对税法权威的侵犯。

2、税收立法体系滞后,税收法律级次低。大量的税收条例的存在,虽然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法律体制自我完善的客观必要,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税收主管部门靠文件来解释、定义、协调来处理客观上形成瓶颈,制约着依法治税的水平和技术,税收立法滞后、立法技术含量低。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机制创立的符合市场经济客观现实的法律制度,才有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遵守。

(三)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出现不配比的倾向,影响了税收与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

1、未能协调好依法治税与经济调控的关系。从政府部门来讲,在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和获得更多地方利益,违反依法收税、依法办税、依法治税的原则。如:有的地方政府为完成财税任务,提前或延缓征收税款;对某些招商引资项目实现的税收给予财政返还(某种比例或额度),这种现象有泛滥的趋势,直接损害了税法的刚性,引起税收秩序的混乱,造成纳税人税负不公平;长此以往将影响国家预算的真实性,造成政府实际可用财力下降,刺激“重政绩、轻实业”之风愈演愈烈,偏离了科学发展道路。从税收部门来讲,有的税务机关从本部门征收管理的需要就税收领域开展调研,缺少对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性的认识,税收计划任务并不是根据税源调查下达,而是由政府依据财政预算指标下达,造成计划与实际税源脱节。税收任务轻的地方,在完成计划任务后,为下年度减少基数,出现了有税不征,积压税款等现象;而税收任务重的地方,寅吃卯粮,借税入库,造成同样税收体制,纳税人不同的税收负担。

2、未能把握好税收增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质量、结构决定着税收总量、增长速度和税收结构。税收的调控手段和调控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市场经济越发展,税收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就越密切。在财政收入可超8万亿元,国库较充裕同时实现公民收入增长,不能仅仅简单的确保更多财政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重要的是理性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减税富民,让纳税人有更多资金用于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纳税人本公司单位的民生改善。只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有税收的稳固来源,单靠政府的财力改善民生唱独角戏的局面才有望改变。否则,经常性的大额民生改善性财政支出又会促使政府无奈选择维持高税收水平,一味追求税收持续高幅度增收的行为的难以避免。

(四)税收监督及司法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1、目前我国税收监督形式单一,税收司法的保障水平低、税收执法与司法互补机制不健全、司法监督不到位。当前我国税收执法监督的主要是对税务机关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司法监督主要是人民法院通过行政诉讼,对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审查活动,而在这审查过程中,存在着司法人员熟悉法律知识,但对税收知识却知之较少的情况,彼此独立相互隔绝的人事管理机制难以维持应有的税收司法保障水平。

2、税务机关行使职权在执法程序上不够完备、规范,税务机关内部的横向、纵向协作难以执行,税务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流于形式。如:本是税务机关有理的案件,由于执法程序错误导致败诉的行政诉讼案件偶有发生;对于税务机关之间抢税源而侵害纳税人权益的情况,税收监督流于形式,司法监督更是不能到位;税务部门执法风险的防范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地存在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和不作为现象。

二、把握好依法治税关系定位的建议和措施

与依法治国一样,依法治税任重而道远。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发展,创新依法治税新思维,把握重大关系定位,充分唤醒法律意识,强化民众责任,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税新道路。

(一)把握好依法治税传承与理念创新的关系,强化民众责任意识

1、平等概念引入到税收观念体现了税收的本质,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中国五千年封建历史,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滨,莫非王臣”为代表的封建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无论是政府部门本身,还是纳税人,都尚不习惯于将政府摆到同纳税人平等的地位上去考虑。因而引入平等概念,实现权利与义务相对称,更具有现实意义。

2、用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来重构税收法律意识,平等化征纳关系,保证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双向流动。在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强调税务人员税法意识的培养尤重于纳税人或广大民众,让纳税人认识到自己在征、纳税活动的背后所享有的更广泛、更重要的权利,促进各方理解征税意识和纳税意识二者之间不可割裂、协调一致的关系。

3、充分运用法律、文化、道德的手段,将税收法治的价值规范及其评价体系列为国家战略。税收法治国家战略渗透着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性质,具有先进文化道德背景的良好守法意识和自利意识的法律精神,充满社会正义感下自醒民众责任意识,努力促成或高于“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社会税收法治氛围。完善现有的涉税政治评价,改变单纯的纳税信用与银行信用脱节的状况,转变重税收贡献率轻税法遵从度做法。

(二)把握司法与监督并重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税收立法管理体系

1、在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上做到合理分权、适度下放。既要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在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既要维护国家宏观调控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权力的原则。在推动国家政治文明,法治文明建设进程中,在税收经济领域中更多的体现人民当家作利与义务,成立有广泛代表性的税则委员会,使税收立法的机制更加科学化,体制更加完备化;在努力完善税收立法性全面(包括税法与刑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的衔接配套)、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税收司法保障机制完备;充实有关税收司法救济的内容,并将有关条款从救济条款上升为纳税人权利条款,其他相关方应履行条款。

2、给予纳税人自己的权力,一种新形式的纳税服务。税务机关提供再好的纳税服务不如让纳税人真正的、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纳税义务所带来的相对应、一致性的权利。建议在加强税务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执法团队的进程中,由税务机关完善自我监督,监督关口前移,做好事中监督工作。改变现行简单聘选监察员社会监督方式,引入第三方的公正客观裁决,建立人民税务督察委员会制,确保平等概念的实现和纳税人纳税义务的履行。有利于增加纳税人对交“明白税、公平税”的公信力,加大对某些执法者收“关系税、人情税”的制约力度,有利于和谐征纳关系的调整。

(三)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把握税收与经济关系的理性选择

1、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措施的背景下,努力促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与完善税制、优化税源结构的配套性、一致性。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创造条件促使税收与经济良性互动关系的回归,税制的设计在充分反映客观经济现实基础上既要保证财政上的需求,更要体现国家的经济导向、产业政策,以免事后作过多的修改补充,人为造成新的税制复杂化,加剧事后纳税人对税法严肃性、公平性考量。

2、通过立法手段,完善政府调控税收机制;提高预算立法层次,将税源管理列入财政预算法重要内容;在进一步完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法制化、科学化税源管理体制;在科学摸清财税家底的前提下,税收收入与依法征收保持数量、结构、方向的一致性,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降低由于税务部门的人权、财权受到地方政府制约,使税务机关履行依法治税职能力度弱化因素;从而为税务部门独立执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税制的前提下,努力改进和完善税收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处理好预算管理与税收计划管理的关系,就是要坚持依法治税的基本原则,不断改进税收计划管理的方式方法,财政部门真正认识量入为出这个财政法则的现实意义,避免高额的债务;行政部门能够在高行政支出背景下实质性的精兵简政;税务部门制定税收计划任务应以尊重税法基础上科学税源调查为依据,避免按政府下达税收计划使税源调查成为走形式的做法。

(四)把握好对外开放与开展国际税收协作的关系,提高国际税收管理水平

吸纳相互国际间的最新成果,完善我国国际税收协作的法律基础。努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未雨绸缪,积极就国际税收协作的相关条款推动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与协商,争取对有关税收协定进行修订,完善法律规定,堵塞协定漏洞,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征管能力的局限问题,不断加强国际税收征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进一步促进国际税收管理增能力、上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江平《论税收权力的合理定位》财经科学2003年1期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8

[论文关键词]委托;委托税务权;立法完善;保障机制

纳税人权利作为税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2009年11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首次以公告——《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公告2009年第1号)的形式,明确的列举规定了我国纳税人拥有的十四项权利与十项义务。其中第九项权利,依法保障纳税人的委托税务权,对于现代经济生活中纳税人权利的实现是极至重要的,因为通过行使委托税务权,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从繁杂的办税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力于生产经营和搞好本职工作。

一、委托税务权的法理探析

税务是制度的一个分支,随着一国税收制度日趋复杂和专业化,加上国家征管能力的局限,为推行自行申报民主纳税制度,构建税务制度日益具有其客观必要性。与此同时,为了促进税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赋予了纳税人委托税务权,体现了我国税收法制体系建设正由国家权力本位向纳税人权利本位转变,其在税收法治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委托税务权的概念

“权利乃是法律之精髓”。委托税务权的本质在于主动出击,纳税人通过自己的行为积极行使委托税务权,对自身的税收实体和程序利益受法律保护的资格和权能的主动性要求,获取与征税权力机关相抗衡的力量,是一种不受干预的自由。一个现代的法治国家基于公共利益保护,维护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等目的,会选择以公法上行为或私法上行为作为实施之手段,通过赋予纳税人某些权利,去构建一个能体现纳税人的权利与国家的权利互相平衡与制衡的状态的税收权利体系。

任何一项权利都是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具体到委托税务权:(1)权利的主体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2)权利的客体是行为,是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委托税务人办理相关税收事务的行为。(3)权利的内容是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的各项行为的总称。具体包括: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除增值税专用发票外的发票领购手续、纳税申报或扣缴税款报告、税款缴纳和申请退税、制作涉税文书、审查纳税情况、建账建制、办理财务、税务咨询、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提起税务行政诉讼以及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业务。

(二)委托税务权的渊源

权利产生于法律的规定,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因此要探讨权利,就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寻求该权利产生的物质根源。现代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税收国家”(taxCountry),所以正是由于纳税人的纳税,国家才能拥有为其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纳税人即是公民身份在税法领域的转化,纳税人的权利则是现代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在税法领域的汇集。

税法主要调整的是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征纳关系,税法主要规范的是税收收入的行为,对税收支出的规范则少之又少,因此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在税法领域相对而言较难得到体现。因此,只有将纳税人上升到公民的层次,税收收入与税收支出之间的法律联系才能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将纳税人上升到公民的层次,纳税人的基本权利才能在宪法公民权的范围内寻求最大化实现的可能性。所以,纳税人的权利实际上是渊源于宪法上的公民权。而作为纳税人基本权利之一的委托税务权也不例外。与此同时,从税务制度的沿革和其法理分析,可以肯定的是税务属于民事,在公权力未对其明确规制时,得以适用民法中关于民事的相关规定,而税务人的专业性决定了专门设计的税务应该仅限于委托税务,不包括法定。因此,纳税人委托税务权实际上来源于民法中公民的权。更进一步讲,是指意定,又称委托或授权,是基于被人授权而发生的。

(三)委托税务权的价值内涵

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罗马法中,尚无制度。这是由于简单商品经济没有为适用提供客观的经济条件;同时,罗马法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要求极为严格,一般要求当事人亲自到场完成一定程序才为有效,故无请他人的可能。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业交易频繁,规模不断扩大,而且社会生活日趋广泛和复杂,人们由于年龄、精神健康状态、知识、时间、条件等原因,已不可能事必躬亲,而迫切需要通过他人代为办理各项事务,这就使制度的产生成为必要和可能。同样,委托税务权也并非偶然出现,它体现税收法律体系中的税收效率原则。把相关纳税事宜,委托给通晓各种税法并具有足够业务知识的税务人去办理,既便利了纳税人,又可减少征税机关的许多事务性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使税收政策得到顺利贯彻实施,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1.委托税务权体现了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价值。法律的两大基本价值,即秩序和正义,而正义的社会秩序意味着安全、平等和自由。从权利的本质出发,委托税务权体现了法律的自由价值,是意思自治在税法中的体现。纳税人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委托税务人处理相关税收事务的权利,而且此权利的行使被赋予了法律效力,不被外来事务干扰,是一种公民自由价值的体现。

2.委托税务权有利于促进征税机关依法征税。税务作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在维护纳税人权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体现为:作为专业人士,他们精通税法,可以准确地为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各种不必要的税收损失;同时,他们在执业时,地位比较超脱,可以站在公正立场上,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促使税务人员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客观、公正执法,确保纳税人权利不受侵害。

3.委托税务权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征税效率。税务人员在会计、税务、法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更加规范地办理纳税事务,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差错和漏洞,提高办税的质量和效率。赋予纳税人委托税务权,其委托税务人员集中办理税收事项,让税务方与征税机关直接沟通,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和精力,提高征税效率。

4.委托税务权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经济效率。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多种经营方式,多条经营渠道相互交错的复杂局面,所以纳税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面对着各种繁杂的商事业务。由于税务活动的存在,纳税人可以从复杂的纳税申报事务中解放出来,而专注于经济生产当中来,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经济活动中,达到效用最大化。

但是,如同市场经济一样,委托税务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两个问题:寻租和敲诈。在现实管理中,税收管理员在很多征管环节仍然拥有较大自由裁量权和政策解释能力,为其实施敲诈提供了条件。因此,应依法规制委托税务人的行为以克服其缺陷发挥其优势。

二、我国委托税务权立法的欠缺之处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明确了纳税人享有委托税务人处理相关税收事务的权利。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中也明确规定了我国纳税人的委托税务权。但是如何保证纳税人能够顺利的行使这一权利才是关键。权利的根本任务是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光是存在于文字和理论上,则失去了法律的价值意义。

(一)我国委托税务权立法的进展

《税收征收管理法》是我国目前关于税收征管方面最主要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是规定税收程序方面的一些行为规范,但是在纳税人权利保护方面,不仅缺少专门的章节设置,而且规定的过于笼统,权利救济较滞后。关于纳税人的委托税务权,《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第八十九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表明纳税人享有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的权利。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11月6日的《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中,在“您的权利”一栏中第九项明确说明:纳税人享有委托税务权。并具体规定纳税人可以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除增值税专用发票外的发票领购手续、纳税申报或扣缴税款报告、税款缴纳和申请退税、制作涉税文书、审查纳税情况、建账建制、办理财务、税务咨询、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提起税务行政诉讼以及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业务。此外,正如上文讲到的,目前我国专门规制税务的法律可谓凤毛麟角,较为明确的是财政部1994年制定的《税务试行办法》以及1996年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的《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国务院和国税总局公布的关于规范税务的若干通知及规定,其效力层级普遍较低。

(二)实现委托税务权立法的欠缺之处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事活动越来越繁杂,其中涉及的相关税务问题也越来多,因此,税务业务的开展也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但实现委托税务权的障碍重重,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1.传统国家本位概念的影响。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各朝各代的法律制度无不体现着国家本位观。当然,从国家本位的角度出发,是为了维护国家公权力,提高行政和执法效率,从而为国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尤其是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更是体现了税法的“国家本位”的价值所在。然而这种思想的负面影响就是不可能孕育出体现个人权利的个人本位法,对公权的过度保护必然会导致对私权利的限制甚至侵犯。具体到税法体系中的表现就是:目前的众多与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基本都是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理念下出台的,而鲜有对纳税人权力的专门性立法。而且大多数的税收立法以及行政规范中出现最多的是“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等字眼,对纳税人权利的规定却少之又少。

2.相关税务立法的滞后。我国目前尚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各项法律法规、税收、贸易、税务等制度并不健全甚至有缺失,致使纳税人逃避缴纳税款行为屡禁不止,税收犯罪层出不穷。同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务检查及监督的违法行为,以及税务征管人员滥用职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也日益增多,可谓是形势严峻。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税务市场的兴起与发展,而税务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税务业务活动中,纳税人,税务人的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

3.纳税人权利意识淡薄。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天天被灌输的是仁义道德思想,致使人们在潜意识里面形成了一种个人利益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的默契。而且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而不强调社会对个人权利的界定和保护。这点可以从我国的税收立法和税收实践中体现出来,因为税收立法大多规定了公民的纳税义务,而且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公民也是以纳税义务人出现的,鲜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人的身份。在传统的权利本位思想影响下,纳税人缺乏对自身主体地位、权利的足够认识,即使明知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也会因为顾忌国家权力而无奈放弃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国外委托税务权立法的经验及其借鉴

在欧美发达国家,其法律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注重对身为纳税人的公民权利保护。同时纳税人权利保护深入人心,人们也十分看重自己身为纳税人身份而享有的相关权利。因此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工作中,也表现出一个“经营者”的姿态,为纳税人提供服务。

(一)国外关于税务制度的立法现状

德意志民族的财政立法源远流长。德国统一前,早在7世纪,日耳曼法中就有马尔克公社社员必须向国家纳税的规定。1871年德国统一后,无论是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还是1919年的《魏玛宪法》都在宪法中高度规定了财政税收基本制度,并在相关行政立法中予以具体化。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财政立法更加系统科学。由于税收法律制度的复杂性,德国的税务咨询业成为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手段,为了规范税务咨询业的发展,规范税务咨询机构等税务中介组织,方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联邦德国专门制定了联邦税务咨询法。

韩国推行税务已有40多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建立税务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韩国税务士制度产生的原因与日、德等国不同,日、德等国是根据纳税人的需要产生的税务,韩国则是根据当时新政府的经济开发计划,为了满足财政需要而需要税政协助者,就以立法形式确定了税务士制度。税务士作为公共的税务专家,以保护纳税人权益,协助其诚实履行纳税义务为己任。1961年9月颁布《税务士法》,标志着从法律上确立了税务士制度的法律地位。

较为完善的税务制度及相关立法,是纳税人顺利实施委托税务权的保障,也是我国税收法治建设的体现,因此通过对比各国税务制度,借鉴别国先进的立法制度与实践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外关于纳税人权利的司法保障

司法保护是司法机关对立法行为和行政行为的监督,通过司法职能,对立法中有违宪法秩序和法治原则的行为予以否定,对违法行政行为予以纠正,为纳税人权利提供最终的司法救济。司法是立法、执法程序的延伸,是对执法产生的负面效果的补救或对违法行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正所谓“救济走在权利之前,无救济即无权利”。加强税收司法层面的建设,对保障和补救纳税人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德国《税收通则》的规定,如果纳税人对于税收核定不服,必须向作出该核定的税务机关声明异议。原税务机关认为异议有理由,则应给予救济,如果认为异议没有理由,则不予救济。对原税务机关拒绝提供救济的,当事人可就此异议向上级机关或其他有管辖权的机关提出诉愿,由其进行再审查。如果当事人对诉愿决定仍然不服,才可以向财务法院请求裁判。可见,德国在纳税争议的处理问题上采取了异议审查前置的模式,其在程序结构的设计上奉行了穷尽行政救济原则。

加拿大税务局于1985年发表了《纳税人权利宣言》。该宣言规定,在与加拿大税务机关处理涉税事务时,纳税人有权完全并准确地知悉有关《所得税法案》的信息,有权接受到文明而周到的服务,除非有相反事实证明,否则,有权被推定为诚实纳税人。宣言中还提到了一项基本的权利,那就是申诉得到公平处理的权利。加拿大税务局还必须帮助纳税人充分行使其享有的权利。此外,加拿大纳税人有权在诉讼期间推迟缴纳其被指控应缴纳的税金。

对于是否需要缴纳税款前置的问题,德国和加拿大都未将缴纳税款作为对征税行为申请异议审查的前提条件。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的司法保障,都可以令纳税人充分行使救济权。

四、我国完善委托税务权立法的几点建议

目前西方法治发达国家在保护纳税人权利方面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层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同时又结合实践变化和需要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从理论上来讲其保护体系可谓完备,从实际效果而论可谓有效。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立法和有效经验,结合国内现状与研究,完善我国纳税人委托税务权的保护体系。

(一)加强纳税人关于税务的意识

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很多纳税人为逃避纳税,千方百计钻税收政策及征管工作的漏洞,不愿让人介入,不愿支付费。这些思想制约了我国税务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大税务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也可以通过开办税务网站,免费为纳税人提供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讲解,对纳税人网上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在向客户传递国家和地方税收政策的同时,侧重对税务业务的必要性、业务内容以及相应的约束法规的宣传,使税务部门、税务人、纳税人充分认识、理解和认同税务。提高纳税人自觉寻求税务的意识,促使对税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二)完善纳税人税务权的立法

我国宪法中缺乏对纳税人权利的明确规定。我国《宪法》只有第五十六条涉及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对其权利只字未提。而其他一些国家通常都在宪法中确立了税收法定主义原则,通过限制征税机关的权利来实现纳税人的权利。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在宪法中确立,可以使纳税人的意志在法律中得到体现。公民缴纳税款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其最终目的是为权利的享有缴纳保单,而我国宪法对纳税人的权利却无任何规定,这有悖于宪法宣示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功能。因此,我们需要从宪法的高度对纳税人的权利进行规定,同时提高纳税人权利的立法层次。

(三)完善纳税人税务权的实体性权利

我们需要从法律的高度对税务的性质予以明确的规定,对税务活动,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界定。尤其是得说清纳税人委托税务权的相关内容,以及如何实现该项权利。

首先,制定《税务法》。实践中,由于我国目前尚无对税务进行规范的专门法律,对行为规范的条款散见于《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等法律中,这种法律格局的效果和作用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应尽快将有关税务行为的条款从各综合法中独立出来,单独制定一部程序性法律,规范税务行为。《税务法》应作为税务制度的基本法律,成为税务行业发展的根本,应明确税务的宗旨和原则、性质、税务人的法律地位、执业范围、机构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纳税人作为委托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以及税务人的法律责任等。

其次,必须尽快出台《注册税务师法》。由于《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只是从税收征管角度确定税务的法律地位并授权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税务办法,因此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没有充足的法律依据,注册税务师制度从法律角度上讲,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因此出台《注册税务师法》是当务之急。

(四)完善纳税人税务权的程序性权利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9

   [关键词]税法,法定期间,指定期间,顺延期间

   一、税法上期间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期间在一般意义上说,指的是从某一特定时间起至另一特定时间止的时间限度。期间原本是诉讼法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1]期间又称诉讼期间,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和完成某种诉讼行为的期限和日期。期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期间仅指期限;广义的期间包括期日和期限两种。诉讼法上的期日,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共同进行诉讼行为的日期。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刑事诉讼法对期日均未作具体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多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审理的具体情况和法定期间的规定予以指定。为了实现公正和效率的统一,诉讼过程既需要时间保障,又需要时间限制,时间不仅是诉讼进展过程的标志,也是设计诉讼其他制度必须考虑的因素。正因为如此,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刑事诉讼法均设专章规定了期间制度。

   事实上,在现代法治国家,期间制度不仅是司法机关司法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重要法律制度,而且在其他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国家职权行使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方面,期间制度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按照法律的规定,以国家政权体现者的身份,强制地向纳税人无偿征收货币或实物所形成特定分配关系的活动。[2]税收征管是指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法和政策以及有关制度的规定,为实现税收分配关系,促使征纳双方依法行使征税权利和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而对日常的征收和管理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的过程和工作。[3]税收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税收法定主义是税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课税要素法定和征税程序法定则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纳税期限是课税要素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征税程序是征税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职权行为,为保证税收征管程序上的公平和效率,各国税法都毫无例外地规定了严格的期间制度。

   所谓税法上的期间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机关,以及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税收当事人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过程中,完成某种税收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时间限制。

   与诉讼法上的期间制度相比,税法上的期间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范围上的特定性。税法上的期间制度是税法规定的在税收活动中所应遵守的时间上的要求,它贯穿于税收活动的全过程,超出税收活动范围的则不在此列;2、对象上的特指性。税法关于期间的规定有两种对象,一是对征税机关履行税收征管职权的时间上的要求,二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当事人履行某种行为时间的要求。3、效力上的强制性。税法规定的期间,除除斥期间以外,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征税机关和税收当事人都必须切实遵守,除税法明确规定可以依法宽延以外,不得违反,否则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如罚款和滞纳处分。等。

   税法上设立期间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确保税收活动及时、正常进行,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节约资源和减少税收成本,从而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收缴,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2、有利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时行使税法上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严格遵守税法期间,还是征纳主体行为协调一致,税收征管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税收活动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活动,征纳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相互衔接,期间制度是税收活动顺利进行的时间保证。4、有助于税收征管的严肃性和维护税收法律的权威性,是税收法定主义的具体体现。

   按期间的性质划分,税法上的期间制度主要由法定期间制度、指定期间制度和顺延期间制度等组成。

   二、我国税法上的法定期间制度

   税法上的法定期间是指税法明确规定的税收活动的期限。这种期间的开始是基于某种税收行为的实施或税收法律事实的发生。税法关于各种税收活动的期间有具体而明确的制度规定。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税务管理环节的期限制度

   税务管理活动中的期限制度主要由税务登记期限,帐簿凭证设置期限,发票的缴销、开具和保管期限以及纳税申报期限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1、税务登记期限。税务登记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三种情况,税法对每种情况都规定了明确的期限。例如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第15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应当自受到申报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核并发给税务登记证件。”可见,我国税法在设立税务登记管理中,不仅规定了纳税人的期限,而且对税务机关核发税登记证也规定了明确的期限,这也是《税收征管法》修订以后新增加的内容。此外,现行《税收征管法》还就变更和注销税务登记的期限作了明确规定。例如《税收征管法》第16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9条规定“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的纳税人,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第10条规定“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登记。”

   2、账簿凭证设置和保存期限。我国税法规定,除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不设置账簿的个体工商户外,所有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都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设置账簿。例如《实施细则》第17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按规定设置账簿。”;第19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税务机关备案。”;第20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扣、代收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实施细则》第23条对账簿凭证的保管期限也作了规定。“账簿、会计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应当保存10年。”此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至少要保存15年;私营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的保存期限为15年,月、季度会计报表为5年;年度会计报表和税收年度决算报表要永久保存。

   3、发票的领购、开具、保管和缴销期限。发票不仅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财务收支的法定依据,也是税务机关据以计税和进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发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领购、开具、保管和缴销。发票管理中的期限制度是发票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1993年12月23日财政部的《发票管理办法》和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明确规定了发票的领购、开具、保管和缴销期限。例如《发票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在领取税务登记证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发票。”第23条规定发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开具;此外,《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第6条还特别规定了各种具体情况下专用发票开具的时限,并规定,一般纳税人必须按规定时限开具专用发票,不得提前或滞后。发票应当按规定期限缴销、保存和销毁,《发票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的同时,办理发票的缴销手续;第30条规定,已经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5年,对保存期满的发票,报经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

   4、申报期限。所谓申报期限,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或税务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申报应纳或者应解缴税款的期限。申报期限一般是在税务机关依据不同税种法和纳税人的不同特点,确定的计税期间之后的一个合理的时间。如《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以一个月为一期纳税的,自期满之日起十日内申报纳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16条规定,纳税人应当在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十五日内,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会计报表和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四十五日内,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会计决算报表和所得税申报表。因此,申报期限因税种和纳税人的不同而分别设定的,特别是由于纳税人情况千差万别,税法不可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期限,在税收实践中,申报期限的具体确定,税务机关有一定的自由决定权。

   (二)税款征收环节的期间制度

   1、 计税期间

   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或者税务机关依据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纳税人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期间。纳税期限有按期纳税、按次纳税两种计算方式,这实质上就是指税法上规定的计税期间。如《增值税暂行条例》第23条规定“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或者1个月。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纳税人一个月为一期纳税的,自期满之日起十日内申报纳税。”可见这里的纳税期限实质上就是指计税期间。

   2、 纳税期限与税款的缴纳期限

税务管理的意义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并已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税收筹划还是鲜为人知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税收筹划因其具有明显的减负节税功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税后收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等多项作用逐渐为人们所了解、认识和实践。税收筹划活动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税收筹划的必要性及其在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税收筹划即taxplanning,它自20世纪90年代中由西方引入,亦称纳税筹划、税务策划等,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有目的的对经营、筹资、投资和分配等活动进行事先的合理策划和安排,以减轻自身税负,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在我国逐步迈向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情况下,当前企业普遍感觉税收负担较重,因而对于企业(纳税人)开展税收筹划的必要性不可忽视。

(一)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1.税收筹划可以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节约纳税成本,获取更多的税后收益,是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追逐的结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把企业束缚在法律的准绳内缴纳税收,所以企业采用既合理又合法的税收筹划手段控制税收成本是当今的一种必然趋势。

2.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维护企业良好形象有重要作用。税收筹划的标准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税收筹划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资金、成本和利润三要素的整合,并且运用合法手段寻求企业行为与税收政策意图的最佳结合点,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维护企业良好形象有积极作用。

3.税收筹划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重点放在“节流”上,即成本控制,税收既然作为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通过税收筹划对税收成本予以控制就变得相当关键。

4.税收筹划是政府为完善税制,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提高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效果的必然选择。纳税人为了更好的进行税收筹划必然会研究税法,进而会发现税法中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政府通过纳税人的税收筹划手段,也会发现税法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修订税法,完善税制,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另一方面,企业的税收筹划是对国家税收法律等政策信息的解读和主观接受运用,体现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其结果必然提高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效果。

(二)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意义

税收筹划不仅使企业承担的税收负担减轻,也对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开展税收筹划不仅有利于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高企业的盈利和偿债能力;也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税收筹划对企业财务管理意义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税收法规为导向,对企业的经营、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活动中的纳税问题进行事先筹划,有利于企业更好地理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税收筹划有助于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税收筹划用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为企业带来“节税”效益,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

3.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和偿债能力。通过税收筹划可以减少税收支出,增加税后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增强盈利能力;又能灵活调整现金流量,避免因流动资金不足出现现金短缺的情况,来实现增强企业偿债能力的目的。

4.税收筹划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税收筹划使企业在谋求合法税收利益的驱动下,主动自觉的学习税法知识、履行纳税义务,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

二、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税收筹划的方法应用于企业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是在分析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国家税收政策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基础上,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巧妙安排。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通过企业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得以实现,从而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融于财务管理的各内容之中。

税收筹划按其作用效果来分,可以划分为少缴税、递延缴税和税负转嫁三种不同的方法来为企业减轻税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1.常见的可以达到少缴纳税款目的的方法

(1)选择法。企业在面对多种财务管理方案时,事先应该认真的计算和分析,选择税负较低,税后利润较高的方案。

(2)边际税率控制法。根据税法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部分费用项目允许扣除,但有扣除的税率标准。

2.通过递延缴纳税款来进行税收筹划

在固定资产折旧期间的前期,折旧数额较大,计入成本后使本期利润和计税所得额都相应减少,从而纳税较少;而在折旧期间的后期则纳税较多,根据货币的时间价值来看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税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