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十篇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十篇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8:21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1

一、刑法调整对象的若干观点评析

就笔者所知,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刑法的调整对象存在着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广泛社会关系说”、“罪刑关系说”和“刑事法律关系说”,其中,以“广泛社会关系说”的影响最大。

(一)“广泛社会关系说”评析

该说认为:“刑法所保护和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广泛,凡是涉及到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的社会关系,刑法都要予以保护。”(注: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所有部门法所保护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也都同时借助于刑法的保护和调整。”(注: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一些法理学教科书也认为:“刑法可以调整不同种类的社会关系。”(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该说在我国影响最大,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最大。

笔者认为“广泛社会关系说”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1.该说不符合刑法的本质。刑法是国家制裁犯罪分子的法律,而犯罪的本质是危害整个社会的行为或反对统治关系的行为。因此,刑法只应调整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者、统治者的国家在同犯罪行为的斗争中发生的关系,即只调整国家与犯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应调整什么广泛的社会关系。

2.该说与法理不符。从法理上讲,任何部门法都必须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否则就不存在该部门法。如果说刑法调整广泛的社会关系,这实质上是说刑法没有特定的调整对象,从而否认了刑法存在的必要性。

3.该说混淆了刑法的调整对象与刑法的目的。保护各种社会关系是刑法调整特定社会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保护不等于调整,保护发生在社会关系外部,而调整发生在社会关系内部。刑法并不通过调整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的行为从而对这些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4.该说混淆了刑法与宪法的关系。只有宪法的调整对象是广泛的社会关系,即对本国社会关系的各个重要领域都作出原则性规定。所以,严格地说,不能称宪法为部门法,它是一切部门法的基础,是国家的根本法、“母法”,而刑法并没有对广泛的社会关系进行规定。刑法是部门法、“子法”而非根本法。

5.该说与近、现代刑法的功能不符。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法制中,“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对违反民事、行政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往往采取刑事制裁的方式进行惩罚,刑法对民事、行政等社会关系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近、现代刑法已与民法、行政法等部门法分离,刑法已不再调节民事、行政等社会关系。

(二)“罪刑关系说”评析

该说认为:“罪刑关系应当是刑法的基本问题,也是刑法的调整对象。”“罪刑关系的运动,表现为刑事法律关系的全过程。”(注: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第696页。)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也不成立。法律只调整社会关系,而犯罪与刑罚的关系不是人与人及人的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是两种刑法制度的关系,此其一;其二,犯罪与刑罚的关系并不贯穿刑法始终,有犯罪不一定有刑罚。显然,罪刑关系说缺乏说服力。

(三)“刑事法律关系说”评析

该说认为:“刑事法律关系是刑法所调整的对象。”(注:赵廷光主编:《中国刑法原理》(总论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这里的刑事法律关系指刑事实体关系。这种观点将刑事法律关系界定为刑法的调整对象,当然无可非议。但这仅仅是对刑法调整对象的表面认识,没有反映刑法调整对象的本质,必须进一步揭示出比刑事法律关系更深刻的认识。揭示比刑事法律关系更深刻的对刑法调整对象的认识,这正是本文下面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作为刑法调整对象的刑事责任关系

刑事法律关系是对刑法调整对象的表层认识,比刑事法律关系更深一层的对刑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是刑事责任关系。

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种。法律责任“包含了两层语义,即法律责任关系和法律责任方式。”(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从社会学上看,责任反映个人同其他人和社会的联系。没有责任,自由就会成为无政府状态,而人的权利就会成为无限制的任性。”(注:[苏联]π·c·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页。)据此可以认为,刑事责任也有两层语义,即刑事责任关系和刑事责任方式。刑事责任关系就是国家与犯罪人之间依照刑法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刑事责任方式就是各种刑事制裁措施和各种处理结果。

像任何法律关系一样,刑事责任关系也由其主体、内容、客体等要素组成,也有引起其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

刑事责任关系的主体一方是犯罪人,另一方是作为统治者、主权者的国家。刑法作为刑事实体法,它并不规定或不应该规定有关司法机关的职权。规定司法机关的职权是宪法、司法机关组织法和诉讼法的任务。因此,司法机关不是刑事责任关系的主体。

刑事责任关系的内容是国家对刑事责任追究权力的拥有、所有或享有以及犯罪人对刑事责任的负担。这里笔者在表述刑事责任关系内容时,没有将“权利与义务”作为其内容,而是用的“所有”与“负担”。因为,“不管传统的观念如何,法律关系的直接内容不是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而是他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注:[苏联]π·c·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8页。)法国刑法学家指出:“刑法本身并不创立新的义务,而只是对其他法律分支中已经确立的规则给以更有力的认可或制裁。刑法是一种制裁性法律。”(注:[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苏联法学家也认为:“从法律的观点,惩罚不是一种义务,即由于应受指责的行为而受到剥夺的义务,而是这种剥夺本身,它意味着利用国家强制力在法律界限内反对违法者。”(注:[苏联]π·c·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页。)所以,刑事法律关系并不表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是一种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是一种享有惩罚权力的一方与被惩罚方结成的关系。国家在对刑事责任追究权的享有与犯罪人对刑事责任的负担中形成的刑事责任关系,是一种因犯罪而引起的,依照刑法而形成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现实的而非潜在的。犯罪行为的出现,如同犯罪作为一种客观事实而存在一样,刑事责任关系同样也作为一种客观事实而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即使未经司法机关确认和追究,但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刑事责任关系是存在着的。刑事责任追究权的享有与刑事责任追究权的行使是可以分离的,就像国有财产的所有权与财产的使用权可以分离一样。

刑事责任关系的客体就是刑事责任追究权的享有者与刑事责任负担者的行为共同作用的对象-各种具体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如刑罚、保安处分、免予处分,等等。

刑事责任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是犯罪行为。变更的法律事实有减刑、特赦、灾祸等。消灭的法律事实有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罪犯死亡、刑事责担承担完毕等。

在对刑事责任关系进行一番研究之后,人们对犯罪、刑罚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刑事责任在刑法中的地位,既非与犯罪并行,也非与犯罪、刑罚并列,更不等同于刑罚。作为刑事责任关系的刑事责任在刑法中属于驾驭全法的作用,是刑法中的“最上位概念”。在刑事责任关系中,犯罪仅仅是刑事责任关系得以产生的法律事实,刑罚仅仅是刑事责任关系的诸种客体之一。无论是犯罪,还是刑罚,它们都只是刑事责任关系中的要素而已,是不能与刑事责任关系相提并论的。

将刑事责任关系作为刑法的调整对象,不是臆断,而是有着充分的法学理论与法制实践依据的。

(一)从我国刑法的内容来看,刑法是调整刑事责任关系的法律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切制度,无不是为了调整刑事责任关系,即应否追究刑事责任、追究什么样的刑事责任、追究多重的刑事责任及如何追究刑事责任等问题。刑法中的一切条文,离开了刑事责任关系将毫无意义。我国现行刑法总则中的第一章,是关于刑事责任关系的原则规定;第二章是关于刑事责任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的规定;第三章是关于刑事责任关系的各种客体的规定;第四章是关于刑事责任关系几种变更事由的规定。

刑法分则中的章节也并不仅仅是关于罪名或犯罪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关于刑事责任的规定。按照立法科学化的标准来看,甚至可以说,现行刑法典分则各章节的名称是欠妥的。“我国自80年代初以来的立法技术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即在一些条款较多的法律中,将法律责任列为单独一个章节。”(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07页。)在我国的行政法、民法、经济法等所有的非刑事实体法中,对违法行为制裁的规定,都是置于《法律责任》的章名之下的,而不是采用“××违法”或“××违法行为”来表述章节名称。因此,按照立法技术要求,规定犯罪行为及对该罪行的处罚的法律内容,科学的称谓只能是“××罪的刑事责任”,而不是“××罪”。

有学者指出:“刑法中的‘刑’作为罪与刑(广义)的核心概念,其含义应该是指刑事责任。因此,刑法可以称为刑事责任法。”(注:王晨:《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笔者认为这一见解是十分中肯的。“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关系的总和”。(注:赵廷光主编:《中国刑法原理》(总论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二)从我国刑法规定的任务来看,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刑事责任关系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刑法的任务,保卫国家安全等是刑法的目的。当然,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仅用刑罚是不够的,而必须运用“一切”刑事责任方式。前已述及,刑事责任既表示一种社会关系,也表示一种责任方式,因此,刑法的任务就可以表述为:通过调整刑事责任关系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从刑法规范的功能看,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刑事责任关系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都不同。其他法律由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和制裁性规范组成,而刑法中仅有制裁性规范。因为刑法并不调整合法行为,刑法仅制裁犯罪行为,所以人们在正式的法律、法规中,不会看到“违反刑法,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看到的均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就是说刑法只调整刑事责任关系而不调整其他社会关系。

(四)从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来看,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刑事责任关系。

我国司法机关的全部刑事司法活动,其中心皆不出保证正确、合法、及时确定、追究和实现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范围。离开了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目的,便无法正确认识司法机关刑事司法活动的性质。

三、研究刑事责任关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人们已往在研究法律责任时,只看到了其作为责任方式的一面,而没有把握其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面,因此,无论是在法理学上还是在部门法学上,关于法律责任的理论观点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刑法学也不例外。因此,在研究作为刑法调整对象的刑事责任关系时,必须搞清楚刑事责任关系与刑事责任方式的联系和区别,搞清楚刑法上的刑事责任关系与刑事诉讼法上对这一关系认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要将作为刑法调整对象的刑事责任关系与作为刑法调整方法的刑事责任方式有机联系起来,而不能割裂开来

刑事责任既是刑法的调整对象-刑事责任关系,同时也是刑法的调整方法。“一般地说,对法律制裁方法的确定是属于法律调整方法范畴的。”(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有的法理学教科书认为:“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刑法之所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就是因为它是以刑罚制裁的方法而对这多方面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注: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国外刑法学者也认为:“刑法没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划分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标准,是刑法特有的制裁措施。”(注:[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这些观点将刑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这些观点就是只将刑事责任视为一种责任方式,而没有同时看到刑事责任还代表着刑事责任关系。

关于刑法的调整对象是广泛社会关系的刑法理论,是导致现行刑法对经济关系、行政关系、民事关系过度干预的理论根源。“修订后的刑法关于经济犯罪的规定并未严格区分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方式之不同。”(注: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由此可见,“广泛社会关系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刑法理论。

还需强调的是,其他部门法既调整责任关系,也调整非责任关系。责任关系和非责任关系共同组成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非刑法部门法的调整对象-行政关系、民事关系、经济关系等。而刑法的调整对象却不同,它只调整刑事责任关系,而没有非刑事责任关系。为什么?因为其他部门法既调整合法情况下的社会关系,也调整违法情况下的社会关系,而刑法只调整严重违法即犯罪时的社会关系。诚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只有当这些规定(指法律-笔者注)遭到破坏时,责任法才发生效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5页。)“刑事责任是刑事法律关系的总和”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就在这里,这一结论的牢固的理论根据就在这里。

(二)要将刑法上的刑事责任关系与程序法上对这一关系的认识、对刑事责任的科处及执行区别开来

刑法只调整刑事责任关系,解决谁享有追究权,谁应该负担刑事责任及负担多少、负担何种刑事责任等实体问题,即只解决刑事责任的归属问题。刑事程序法的任务是认识、把握这种客观存在的刑事责任关系,并在实施的意义上使犯罪人在肉体与精神上承受刑事责任,即刑事程序法只解决刑事责任的实施问题。现有的刑法理论显然没有区分刑法上的刑事责任关系与程序法上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把握,往往将人们在程序法意义上对刑事责任关系的认识视为刑法上的刑事责任关系。如刑法学上不少人将刑事责任分成若干阶段(产生阶段、形成阶段和实现阶段),这种划分在程序法上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在刑法上却是不存在这些阶段的。在刑法上,刑事责任关系的产生、形成与负担是同时存在的。

如果不将刑法上的刑事责任关系与程序法上对这种关系的认识等区别开来,必然导致刑法学上的刑事责任理论矛盾重重,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人们承认在法院判决之前,刑事责任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又认为只有判决后刑事责任才形成,这就自相矛盾。

由于刑法理论上没有严格区分刑法的刑事责任关系“设计”职能与刑诉法在刑事责任方面的“施工”职能,导致刑法立法中许多应属于“施工”中的程序问题,却规定在实体法之中,造成法律内容的混乱。如现行刑法总则中规定了许多刑罚执行的内容,甚至是极为详细的规定,刑法总则关于管制的执行规定就是如此。刑法对管制的执行机关、管制犯应遵守的纪律、管制的解除程序都作了非常仔细的规定。刑法关于死刑的执行、缓刑的执行、减刑的程序、假释的执行等问题也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其实,这些内容应是刑事诉讼法的内容,而非刑法的内容。刑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立法内容混乱的情况,其理论根源就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刑法只调整刑事责任关系,还不懂得刑法仅仅履行刑事责任关系的“设计”职能。

四、作为刑法调整对象的政治关系

法律责任关系在每个法律部门都存在。但责任关系还不是对法律调整对象的社会认识,仅是一种法学认识。如民事责任关系是民法的一部分调整对象,但民事责任关系仍属财产关系。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才是对民法调整对象的社会本质认识。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体现的仍然是等价有偿的民法精神,社会内容仍是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刑事责任关系还不是对刑法调整对象的社会本质认识,仅是一种法学认识。对刑法调整对象的本质认识,应该从政治社会的高度来研究刑事责任关系体现的社会内容。从政治社会上看,刑事责任关系体现的社会关系就是国家与犯罪人之间,依照刑法而形成的政治关系或称政治统治关系。

将刑法调整对象的本质认识界定为政治关系,有充分的依据。

1.从犯罪的本质来看,用来制裁犯罪的刑法调整的对象只能是政治关系。笔者认为,犯罪是一种危害整个社会的行为。“危害社会”性为犯罪所独有,而不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等一般违法行为所具有。犯罪的“社会性”而不是“危害性”是犯罪区别于其他违法行为的本质特征。贝卡里亚早就讲过:“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即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注:[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凡是从行为的有害倾向性观点,被认为是反对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犯罪是对他人权利的一种侵犯行为,是对权利的普遍性的否定,换言之,也是对法律秩序的否定。”(注:高格:《比较刑法学》,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英美法学家认为:“犯罪就是违反公法,对全社会在公法上侵犯权利及违背义务。”(注:朱华荣主编:《各国刑法比较研究》,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法国刑法学家指出:“任何犯罪,除了直接危害到个人利益之外,在所有情况下都同时危害着社会利益。”(注:[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由此可见,犯罪的本质不是对某种民事关系、行政关系等社会关系的危害,而是对一国整个社会的危害。如果是国际犯罪,犯罪就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危害。

犯罪的本质是对整个社会的危害,这与马克思为的犯罪是反对统治关系的行为一说是不矛盾的。所谓反对统治关系的行为,就是反对整个社会的行为。因为作为统治者、主权者的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8页。)正因为犯罪危害的是整个社会、危害的是统治关系,所以,国家用来制裁犯罪的刑法所要维护的就只能是整个社会,调整的就只能是作用于全社会的政治关系。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自1995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首次提出“全球契约”概念、号召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兼顾社会公益、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以来,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识在不断纠偏,责任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务实,并正在由被动向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够准确,理念不够清晰,实践过于形式化,归根结底是没有将社会责任理解透彻,在企业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责任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系统的事情来做。那么如何搭建符合企业自身的,能够实现落地的社会责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社会责任规划、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沟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并无公认定义,一般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公益慈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是在经营之外做一套新的、额外的事情,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不断投入和付出成本、难以回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事情,与员工无关。这些都是对企业社会责任不正确的理解。

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横向维度,分为必尽责任、应尽责任、愿尽责任三个纵向维度。公益只是一份愿尽责任,是责任维度的一部分,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积极行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对企业在社会责任理念指引下,进行经营管理及一切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梳理和总结,它只是与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并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外宣、外化的工作,更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企业社会责任也不是又做了另一套事情,而是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考虑获取利润的方式,考虑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社会责任的定位和推进要考虑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阶段,要做到成本和效益的平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然投入一定的成本,而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是盲目跟风,要根据企业经营和发展现状进行,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要力所能及,并贵在坚持。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本职工作密切相关,是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本职工作综合价值的新方式。负责任的企业需要负责任的员工,员工履行好本职、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是公司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二、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还要组织深入开展社会责任研究。包括社会责任工作调研、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社会责任实践指引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模式研究、社会责任监督与考核机制研究等。通过研究,不断加深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不断指导和深入开展各项实践工作。尤其要指出的是,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根据行业及企业的特点,结合标准,选取能够反映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引导和督促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时,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能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梳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中,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所涉及的领域、议题、指标,从定性到定量,这样才有助于推进所属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实时掌握社会责任各方面指标的履行情况,及时诊断运营中面临的风险和不足,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公司抵御风险与持续发展能力。

三、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有四大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不断提升,意味着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提升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不断发展直指完善“真我”。同样,企业也存在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企业所处的每一个阶段或境界的进步,并不是良心发现,而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自身成长与利益共享体取舍、作用及共同博弈的社会规律。企业的社会责任命系于追求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形成一个交融渗透、共生互动的“德性共同体。”更加形象的来说,就是关切投资者多助、关心社会者多赢、爱护员工者得力、创新经营者有为、胸怀责任者致远。

因此,企业要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开展责任文化培育,发挥文化导向作用,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弘扬责任观,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有机融入到公司的管理文化、服务文化、执行文化,培育和丰富公司的责任文化,从责任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广泛开展社会责任的宣传和培训,编制社会责任读本,普及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知识,了解社会责任基本理念与实践领域,将社会责任融入到每个人的岗位工作中,激发员工结合岗位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四、搭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架构

有共识,更要有落实。要让企业社会责任落地还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要明确机构职责、要能够真正实现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管理。董事会应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机构,提出社会责任目标,负责社会责任报告的审批。设立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负责社会责任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审批;设立社会责任工作办公室(常设)负责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及各项工作的实施和持续推进。同时,应当建立社会责任联系人制度,子公司、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配合社会责任各项信息收集及工作的推进。并应当进一步与信息化结合开展工作,逐渐引入考核导向。

五、编制企业社会责任规划

企业是具有责任竞争力的。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包括专业优势、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等。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即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编制社会责任短、中、长期规划,明确社会责任工作理念、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制定系统、可行、可持续的管理措施,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战略目标,将社会责任纳入到公司的战略管理,通过战略引领开展各项社会责任工作;明确逐年任务,有针对性开展各项工作,推动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务实做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是通过社会责任管理,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将责任文化落地为责任行为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做好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结合经营活动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各种有序、有效、双赢的互动活动,同时,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企业可每年在不同的子公司、部门设立不同议题的社会责任实践(研究)基地,各单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结合实际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七、畅通企业社会责任沟通

企业社会责任的沟通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沟通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如何开展社会责任活动的宣传、交流、学习机制,如梳理企业社会责任议题,在公司网站、内刊设立有关栏目,每年设立“社会责任日”,开展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及个人评选等。对外沟通主要通过编制和传播社会责任报告,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使其成为企业的一份宣传资料、也成为企业的名片;同时,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各项社会责任专题学习、论坛、研讨活动,不断了解和获取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社会责任工作。

八、编写及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越来越多的企业每年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并在人力资源招聘等方面发挥作用。报告在企业内外沟通及企业形象树立方面,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产品手册,变成了企业的一张名片;以责任形象和责任沟通创造价值,内建文化,外塑形象,并持续提升价值。报告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社会责任工作的梳理,对下一阶段社会责任工作的展望。每年年底,企业要启动报告编制工作,社会责任工作办公室要召集分公司、部门共同召开协调会,讨论报告框架体系和提纲,并向子公司、各部门收集有关素材和数据。在编写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不必拘泥于任何一个标准,对于披露的社会责任指标覆盖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要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和管理结合起来,设定切合企业实际的指标索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经营从社会责任角度的呈现,是站在服务方的角度去分析相关方想要了解什么,是企业与相关方互动的过程;同时,报告不仅仅是完成披露“任务”,更是对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普及,是内部教育与公众教育的结合;当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责任工作本身的推动会更加容易、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刘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2]谭力.浅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范围与内涵[D].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3]程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4]黄群慧,钟宏武.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7月.

[5]李兰芬,倪黎.企业社会责任与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企业竞争力道德管理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1-0154-04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企业社会责任是当前企业伦理学和管理学中受关注较多的领域之一。虽然有众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关注和研究,但目前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仍存在分歧。然而在这些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和核心的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企业对社会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且社会责任是商业社会的一个核心的商业原则。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都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取决于和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消费者、政府部门、企业内部员工、商业合作伙伴、民间社团、社区、环境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要求,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对企业满意,所以企业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生产安全、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维护和增进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造福于社会而应当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承担的包括底线责任和超越底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股东和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种责任高于法律的要求并且是企业自愿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承担这种责任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从社会责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研究。

1.关于社会责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我国学者分别从这几个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伦理学认为,企业不仅具有法人资格,还具有道德人格,道德问题是伦理学原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就是企业的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一种伦理期待。企业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存在于社会中,并且承担着企业公民角色,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承担伦理责任,企业在社会中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需要通过承担伦理责任来进行制衡。社会学则认为企业是构成社会系统的基本单元之一,企业与社会相互作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内生性需求。管理学认为,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企业对社会拥有多大的权利,就要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经济学认为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因此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社会经济观则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认为要将企业利益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政治学认为,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需要在经营过程中接受政府或社会给予的部分权力,与此相对应企业就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关于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联性问题。李正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的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根据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杨熠和沈洪涛的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但是也有相反的观点,段文、晁罡和刘山仕认为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中没有得到一致或类似结果的原因在于:被试对象没有可比性,企业的行业背景、规模性质、研究数据的时间等有差异,导致可比性不强;测量企业社会责任的量表不一致,不同的量表测量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结果会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方面;不同的研究使用组织绩效的指标也有所不同。

3.关于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企业社会责任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必须先履行社会责任。如果企业连社会责任都没有履行,那么它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竞争力。目前虽然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入了学界的研究视野,但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点:一是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成本、收益的影响。短期看,履行社会责任可能要增加企业成本,但长期来看,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使企业能够跨越国际壁垒,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社会责任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如张浩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企业的履行方向,该战略由现有的企业整体战略、所在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决定。

4.关于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研究。公司治理是指挥与控制公司的一切制度。企业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设计,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社会责任创造其发展的良好条件,从而使市场与社会责任在最大化其各自作用的基础上达到和谐与均衡。目前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研究进入了实践性阶段,二者的融合发展也已成为趋势,并且成为以内部治理为主、外部治理为辅的跨学科的课题。我国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推动公司治理的有效改善和良性发展,公司治理是企业社会责任得以实施的必要路径。

5.关于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理论把利润最大化视为企业的终极目标和经营指导思想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伦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伦理观和由此而形成的权利结构对社会的和谐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学者对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提倡与贯彻落实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平衡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伦理原则具有一致性,建立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宫向阳和王水明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社会组织和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对社会各界有一个透明的预期,引导他们自觉担负起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伦理机制的需要,和谐社会也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两者的良性发展张扬着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道义品质。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展望

在经济转轨期,我国企业如何践行社会责任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也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关注的问题。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国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未来的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果欠缺。纵观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文献,对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系统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甚少,单从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看,全面系统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大部分只是从某个角度来分析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仅仅从某个侧面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缺乏系统性,所以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和认知深受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其维度会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时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对我国的学者来说,应在不断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相融合,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联系起来,结合我国目前所处特定阶段的经济与社会现状,对我国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科学论证,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特定社会背景的社会责任理论,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2.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方法不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践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绩效有促进作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一种机会,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益处,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有学者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国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力度及其与企业员工行为变量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维度对员工向心度、员工忠诚度和员工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目前的实证研究数量还远远不够,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此外,建议采用案例分析法,选用大样本的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国内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3.缺乏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企业战略的深入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树立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赢得顾客和利益相关者的信赖与支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今后在研究中,应该以我国经济与社会状况为背景,以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共长关系作为研究方向,为企业既赢得经济利益又赢得社会利益探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使我国企业能够保持一种短期生存与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平衡。

4.缺乏对不同组织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经有所关注,但一些特殊群体所产生的新特点也会产生新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象,比如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这些不同类型组织的社会责任问题有待学界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简单讨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会责任机制,其社会责任运行体系主要由政府、社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构成。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也可以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来寻找相应的对策。政府层面主要通过立法和政府监管来规范企业的行为;社会层面主要是各种社会力量来监督企业的行为;企业层面主要是通过制定行为规范等来完善企业的行为。

1.从政府的角度,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建立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努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并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有效落实;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引导,通过融资支持、产业准入、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及经济手段来缓解短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对企业进行评价的,经济指标被认为是评价企业的最基本指标,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指标主要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等多种指数。而在我国,对企业进行评价基本上用的是经济指标,所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显得尤为紧迫。此外,要建立对企业具有激励与约束作用的政策机制,对在支持公益与慈善事业、保护环境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予以表彰。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4

关键词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中介效应,高中生。

分类号B849:C91

1引言 

公民意识概念涵盖广泛,单从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来看,公民意识是建立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是一种能使公民认识其特有的身份地位、权利与义务的自我认识(张秀雄,2008)。公民意识的核心构成因素之一便是公民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是指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克服个人利益倾向的自我认识。公民不但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其他公益事业等,还有责任对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监督和支持,不断促进和完善国家权力的规范运行,使公共机关既不失职也不越权。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胡弘弘,2005)。

从上述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概念来看,两者都强调个体与其他个体、国家、社会的相互关系,而后者的概念中本身所蕴含的个体自由意识与集体责任观念的两难困境、公民责任意识与他人自由理念的矛盾交织等种种社会关系上的矛盾则更加凸显。既然,公民责任意识的建立如此依赖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那么对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尤为重要。

信任是影响个体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Sabel(1993)将信任定义为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我国学者杨中芳等(1999)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其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而杨宜音(1999)则从“自己人”和“外人”的角度研究了人际信任,她给出的定义是:人际信任是个体对交往对方的合作性动机与行为、行为与角色规范之间出现因果连带的可靠性预期。虽然前人研究对于人际信任定义的角度不尽一致,但却有共同的部分。即认为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的信任,强调了个体与他人或其他团体的相互关系。这说明人际信任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欧阳文珍,2000)。

疏离感是另外一个衡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徐夫真等,2009;王晓霞,2000)。Dean(1961)将疏离感定义为无标准感、无助感和社会隔离感。其中,无标准感是个体感觉自我价值系统与社会价值系统不一致,无助感是个体感觉不能做出选择的感觉,社会隔离感是个体感到从某个社会群体中被隔离。杨东等人(2002)认为,疏离感是个体与自身、周围的人、社会以及自然种种关系之间发生疏远,甚至感到被支配或控制,从而产生了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等多种消极情感。社会疏离感是指个体与社会集体的观念、价值观、文化习俗等社会精神文化之间的疏离的感觉:人际疏离感是指与他人之间产生的疏离的感觉:环境疏离感是个体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疏离的感觉。上述对于疏离感概念的解读同样揭示了此因素对于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个体习得并熟悉更多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时期。高中生既希望同伴能带来生活的乐趣,同时又存在学业的竞争。这导致了高中生对他人出现了即信任又不敢完全信任的状态。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健康发展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必须给予关注的。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正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这一“社会过渡”的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个体习得公民意识的“关键期”。在此“关键期”里进行行之有效的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高中生是本研究进行调查研究的最佳对象。

综上可见。人际信任和公民责任意识都涉及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团体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可能存在积极的影响。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疏离感高的个体表现出一种直接的社会功能障碍,不能有效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不能与所属的社会机构、环境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体验到无助感、无意义感、孤独感等消极的情绪体验(Slater,2003)。这似乎也暗示着高的疏离感水平有可能削弱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疏离感在一系列人际关系相关变量研究中还承担着中介变量的角色(邱剑,安芹,2012;邓敏等,2010;陈虎强,2012)。据此,本研究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共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对疏离感在人际信任和公共责任意识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探索。

2方法

2.1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同一所中学内对35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90.3%。其中,男生147人(46.5%),女生169人(53.5%);独生子女270人(85.4%),非独生子女46人(14.6%);重点班146人(46.2%),非重点班170人(53.8%)。

2.2测量工具

2.2.1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

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石向实,安庆云,2010)采用likert5级计分,共17个项目,包括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和能力信任三个维度。本研究中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8。

2.2.2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杨东,张进辅,黄希庭,2002)采用likert7级计分,共52个项目,其中有6个项目为测谎题,包括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三个因素,各个因素又分别由几个维度构成。社会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社会孤立感和压迫拘束感: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不可控制感:环境疏离感包括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本研究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

2.2.3公民责任意识问卷

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本研究自编问卷,其条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师生个别访谈以及专家意见的结果。在对问卷条目进行确定的过程中,本研究在高中生的群体中进行了施测,并请专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多次审查、修改。形成的公民责任意识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共26个项目,包括义务意识、团体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公益意识五个维度。本研究中公民责任意识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62。

2.3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16.0和amos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的相关分析

石向实(2010)的研究中对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三个维度与总分呈中高程度相关。但三个维度之间基本上呈中低程度相关,证实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是高中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同时维度间相互独立性较好,因此本研究分别考察了这三个维度和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的相关情况,结果见表1。其中,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人品信任与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正相关。疏离感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负相关。

3.2人际信任、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直接效应检验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来检验人际信任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和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所产生的影响,分别以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和疏离感为自变量,公民责任意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预测作用都要强于疏离感。

3.3疏离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学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先检验疏离感对人品信任和公民责任意识的中介效应。加入中介变量疏离感后,人品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01,p<0.001)、中介效应(β=0.100,p<0.01)及直接效应(β=0.294,p<0.01)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人品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24.93%。或者说,人品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其一是通过疏离感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公民责任意识,另外则是直接促进公民责任意识的发展。

能力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41,p<0.001)、间接效应(β=0.04,p<0.05)及直接效应(β=0.395,p<0.05)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两个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9.37%。或者说,能力信任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共同实现。

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总体效应(β=0.403,p<0.001)、间接效应(β=0.04,p<0.05)及直接效应(β=0.362,p<0.05)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此疏离感在两个变量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率为9.52%。或者说,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也是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共同实现。

4讨论

本研究旨在以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疏离感对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数据证实了最初的研究假设:疏离感能够部分中介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和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的不同维度、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能力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正相关。人品信任,顾名思义,即对他人人品的信任水平(石向实,安庆云,2010)。对他人的人品信任度高,则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公民责任意识的必要前提;再者,对他人的能力信任度高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良好责任意识的重要前提:同样,对他人的行为一致性的信任程度高,则能更好的预测他人的行为,从而使公民能够在团体中更好地承担其责任;人品信任、行为一致性、能力信任与疏离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人品信任、能力信任及行为一致性水平高的人的疏离感低,与他人的相处中将拥有更多的亲密感。此外,疏离感与公民责任意识呈显著性负相关。对社会文化观念以及人际情感交互等方面的不认同和隔离感,终将导致公民责任意识的缺失。此类疏离感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起反作用的。相反。较低的疏离感水平则有利于公民责任意识的建立和完善。

本研究对人际信任进行分维度分析的初衷源于行为一致性这个概念是对对方行为、人品、能力的观测,可能较少涉及人际关系的内容。但结果显示行为一致性对公民责任意识和疏离感都存在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因素除了观测还存在判断和预期的成分。对他人行为的有效预测,增强了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

表2的结果不仅表明了人际信任的所有水平、疏离感都对公民责任意识有预测的作用,还说明了前者的预测作用要显著地强于后者。首先,在杨宜音(2008)的研究中,其根据公私冲突,人我关系矛盾来分析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类型。该研究探讨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市场的关系。本文中对于公民责任意识的研究同样从其关系性角度出发,探讨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已有研究证明,人际信任在中国人人际关系行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朱彩霞,2010)。据此可以发现,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的关系可能是较为紧密的。此推论与本研究的结果是吻和的。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其公民责任意识越强。因为人际信任本身就是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杨中芳,彭泗清,1999),而这与公民责任意识概念中的某些部分是重叠的(胡弘弘,2005)。前者强调的是个体对双方关系的保障感,而后者强调的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对国家利益的主动维护。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涉及了个体与个体之外个人或团体的关系,不同之处是前者是一种保障感,后者是一种责任感。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只有个体具有较高的人际间的保障感,才能更好地履行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

其次,疏离感同样涉及处理与他人或团体的关系,只不过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不能有效处理社会关系后的孤独感(杨东等,2002)。但其对公民责任意识的预测是相反的,也就是说疏离感水平越高,公民责任意识越低。疏离感是一个与心理健康高度相关的概念,长期的疏离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汤毅晖等,2004)。较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必然影响其公民素质。使其很难形成良好的公民责任意识。

另外,本研究结果中人际信任和疏离感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影响均显著,但是人际信任的预测作用强于疏离感。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选取的测量工具和所选择的群体类型与以往研究均有所差别,这也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这部分的结果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索。

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疏离感是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问的中介变量,疏离感对人际信任与公民责任意识产生了部分中介效应,这说明当个体对其他个体或团体怀有较高水平的信任感的时候,其更有可能培养更多的积极情绪。因为这种高的人际信任水平带来的保障感,会导致其心态更加积极。同时,个体还会积极地回避可能使这种积极心态受影响的因素,会积极地回避生活中可能给自己带来孤独感、回避感的行为或事件,尽最大可能保持这种积极心态,受到这种积极心态的影响,一方面个体会更容易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结合,甚至将集体利益等同于或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个体会认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并愿意为国家做任何事。所以。在国家或集体利益受到威胁时,这种积极心态就会促使个体更多的担负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此外,公民责任意识甚至是公民意识是存在发展性和关键期的。中学以前,其内容结构上的一些因素,如民主、法律、权利、义务、责任、道德等,个体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到中学时期才真正开始发展。因此,公民意识的内容结构到了高中阶段才开始逐渐成型并步入成熟。也就是说,高中阶段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张积家等,1994)。故本研究特别选取了高中阶段的公民进行公民责任意识的调查。此种安排也可以为将来的公民意识的发展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企业正在与国际接轨。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动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事件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只注重追求企业经济利益,忽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企业生存发展于社会之中,其崛起、繁荣、衰落深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企业将面临来自社会和政府监督的巨大压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来自社会的压力使企业开始重视承担社会责任。那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之后将会产生什么结果?企业绩效是通过什么指标体系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基本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术界一直对企业社会责任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一般认为它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还应承担社会责任。世界银行(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念,遵守纪律和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了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做出的重要承诺。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保证股东利益的情况下,还要履行维护和增加社会利益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经过学者们不断的研究,逐渐从单纯的概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所谓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的结果,是对企业活动的反馈。企业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和监督,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后的结果如何,需要通过企业绩效来衡量。通过企业各种绩效的反馈,企业可以明确企业相对于同行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企业总体战略,赢得市场利润,最终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因此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前瞻性。

3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有哪些关系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

3.1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系

首先,一些学者从财务指标角度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成正相关。

weber(2008)通过对文献的归纳,认为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和价值的影响机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责任积极影响企业形象和声誉;二是社会责任可以通过增进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来提高企业绩效;三是社会责任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四是社会责任可以提高销售和市场份额从而增加企业收入。

Simpson(2002)通过对1993~1994两年间美国国有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经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积极的相关关系。

沈洪涛、万拓等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量,因此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同时,履行社会责任也会给企业带来收益。履行社会责任时的各种成本与企业的边际收益是不完全相等的。

其次,国外一些学者采用声望指数、量表及实证研究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成正相关。

Cochran和wood(1984)研究了1970~1974年间29个行业39家公司和1975~1979年间28个行业36家公司的绩效,这次研究采用特别声望指数(specialreputationindex)和moskowitz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资产寿命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仍然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arlow(1982)、Ullmann(1985)、wood(1991)和Collins(1994)等人用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得出了解近似的结论,即CSR与其组织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且利于企业长期持续经营。

再次,还有一些学者从相关理论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符合协同理论。

Schadewit(2010)研究发现企业向社会社会责任报告,使公众更能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些行为会对企业价值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Salzamann(2005)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符合协同理论。之后又有学者通过运用社会影响理论和资源松弛理论分析了争相协同理论。最后得出企业绩效较好的企业更能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增加企业在市场中机会。

张川、娄祝坤(2012)等以76家国有企业为样本,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市场占有能力和财务绩效之间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的企业,市场占有能力、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显着较高。

3.2二者呈短期负相关,或不相关,长期正相关

LinC和YangH等以台湾地区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企业2002—2004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发现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影响不明显,从长期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创造影响显着。

温素彬和方苑(2008)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对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但由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我国上市公司对本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披露信息量较少。很多企业现有的社会责任变量相对于当期企业财务绩效为负值,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有正向作用。

3.3负相关关系

Geoffmoore(2001)通过对英国超级市场行业进行研究发现同一时期的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是负相关关系的,但前一期CFp与后一期CSp是正相关的。

Freeman和Jaggi(1982)、ingram和Fraiziner(1983)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成负相关关系。企业由于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成本,与那些不承担或者承担较少社会的企业相比,会处于较为不利的财务状况中。

3.4不确定关系

wagner和Schaltegger(2004)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欧盟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了社会责任中环境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U型关系。研究发现基于利益相关这理论制定环境战略的企业,其环境投入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比没有制定这种战略的企业有更强的相关性。这种U型曲线很好的解释了实证研究中相关关系有负有正的结果。

李建升和李巍(2011)通过对浙江纺织行业样本企业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企业前期财务绩效和企业后期的社会责任状况显着正相关;而企业前期社会责任和企业后期财务绩效之间、同期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呈负相关趋势,但统计不显着。

4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有哪些方法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的评价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道琼斯指数指标体系和欧洲富时社会责任指数(FtSe4Good)系列指标体系。

4.1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

DJSi颁布于1999年,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及环境三个方面,以投资角度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指标体系分为通用标准和特定产业的相关标准。三个方面的指标分别是:经济-公司管理、风险和危机管理、公司制度/执行力/贪污舞弊状况、与特定产业相关的指标;环境-环境绩效、环境报告等;社会-人力资本开发、对专业人员的吸引力和人员稳定性、劳动力实践指标、企业公民/慈善行为、社会报告等。

该指标体系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指标具有行业可比性。该指标除了包括反映产业面临的挑战的通用指标外,还包括对于特殊产业中的特殊指标,即根据不同产业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指标调整。第二,DJSi指数的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卷以公司的年度报告、大众媒体的报道或是与公司有关部门进行直接联系作为验证,这些验证保证了数据结果的可靠性。

4.2富时社会责任指数(FtSe4Good)

富时社会责任指数系列,该指标体系在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考核评价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一指标体系要求公司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支持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股东保持良好的关系、反对贿赂、保证良好的人力资源供应等等。

富时指数具有很多优点,它被全球投资者广泛用于投资分析、绩效衡量、资产配置、投资组合套期保值以及用于创造各种指数追踪基金。全球高级基金管理人、衍生金融产品专家和其他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组成的独立委员会对指数的所有变化进行评估,以确保使用者做出公正的决策。

除了以上两种评价方式之外,其他比较着名的评价方法有KLD指标体系、Clarkson的RDap模式、克里斯·亚当斯的“业绩三棱镜模型”等等。国内学者倾向于采用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内部的绩效评价方法或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结论及展望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产生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结论占主流。企业良好的社会表现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给企业带来各种重要资源,如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顾客忠诚度、改善企业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改进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升企业声誉、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提高员工忠诚度、降低离职率、减少劳动成本等等。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6

根据《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安排,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经历了“宣传发动”和“制定方案”两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到攻坚的“实施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编制。

弥补“短腿”――让管理不再落后实践

前不久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责任管理和责任实践(包括市场、社会和环境三项绩效)的调查结果表明,“责任实践”的综合得分要高于“责任管理”的得分。其结论是:中国企业的“责任管理”落后于“责任实践”。

而山东省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作为试点的两大目标之一,正好弥补了中国企业的这一“短腿”。

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试点工作的目标,是“两个建立”、“两个促进”,即基本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的可持续改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协会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紧密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从而促进试点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促进全省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管理实践。其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与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编制,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难点和创新点。

山东省工商局副局长、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会长王天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工作,包括:建立领导机构、识别利益相关方、开展履责现状评估、制定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起草相关配套文件、正式任命人员、颁布实施等。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责任管理手册》,就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文字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操作工具,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风险的控制体系和持续进步的保障系统,也是对外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主要证明。

重点突破――把握五个重要环节

山东省提出,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手册》编制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领导机构,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出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主任或领导小组组长,一名企业副总为副主任或副组长,或任命一名“社会责任总监”或“高层管理代表”主抓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关部门(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确定或成立一个社会责任管理部门,作为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要具体明确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职责。这是企业试点工作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

二是识别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细化对利益相关方的具体责任。中国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员工、伙伴、消费者、环境、政府、社区、竞争者、弱势群体、行业组织等十个方面。要从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出发,按重要程度进行识别、确认并排出顺序。在此基础上,逐个分解确定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应承担的具体责任,从而形成一套指标体系。聊城百货将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确定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就是根据商业企业的特点制定的。济南阳光大姐增加了“家政服务员”这一利益相关方,也是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确定的。

三是进行社会责任现状评估,制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估,也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开展这项工作,可以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弄清现状、找准方位,为下一步制定目标措施奠定基础。

在评估的基础上,要制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政策(承诺)与目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和目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利益相关方期望,并符合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和人、财、物等资源保障能力,可分阶段制定目标,但一般不应低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道义责任的承诺和目标确定,可自愿裁量,优秀、卓越企业应有更高的追求。

四是制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确保社会责任政策和目标的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指标的控制措施,二是重要环节的控制程序,这两方面都需要用文件体现出来,并落实责任部门和岗位,以保证企业的各项社会责任行为处于稳定可控状态,并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能够持续改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全面管理,应包括原有的管理体系,不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这样,既符合企业管理实际,也可以减少工作量。

五是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正式颁布实施。《手册》由牵头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由企业法定代表人颁布实施,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负责发放、管理。《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手册》颁布令、社会责任管理领导机构名单、社会责任总监(管理者代表、总责任师)任命书、企业简介、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社会责任主要指标控制措施和重要环节控制程序、相关文件等。

整改完善――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是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手册》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在一系列程序文件的控制下,不断整改、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持续改善。山东省希望这项工作是不断整改,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宣传发动,对全体员工进行社会责任管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能否真正建立起来、运行下去,主要取决于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对这件事是否认可,是否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要切实搞好宣传发动,抓好自上而下的全员教育培训。要从企业负责人和领导层抓起,带头讲道德、尽责任,为员工做出表率。同时,要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社会责任教育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手册》的内容和本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并付诸行动。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5)02-0035-06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201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83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①。内蒙古作为资源大省,企业多以资源型为主,部分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不择手段,无视公共利益,如蒙牛和伊利奶制品添加三聚氰胺、蒙牛“陷害门”、包头“稀土湖”、赤峰水污染、巴盟造纸厂污染黄河水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对企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并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一切都表明在内蒙古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十分严重。到2013年为止,内蒙古只有四家上市公司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蒙古地区的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企业在承担了这些社会责任后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什么影响?怎样促使内蒙古地区的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些问题都应该从理论高度和实证研究中得到回应。

本研究分析了内蒙古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重点研究了内蒙古地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关系,确定了本地区上市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各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以期为内蒙古地区的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中国西部省份尤其是重资源型地区企业的环境保护和企业管理提供些许借鉴。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二者的关系分为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关系以及负相关关系三类,其中认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的占多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margaritatsoutsoura选取了1996-2000年标准普尔500公司的所有数据,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有正相关关系[1]。menguc和ozanne对140家澳大利亚制造业企业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环境责任行为与企业税后利润及市场份额显著正相关[2]。edwardnelling使用美国KLD(Kinder,Lydenberg,Domini&Co.inc.)数据库中的数据建立了传统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3]。Rimmakni等以179家加拿大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加拿大社会投资数据库中2004-2005年企业社会绩效(CSp)衡量指标,研究了CSp与财务绩效(Fp)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发现,使用CSp单指标衡量可以发现CSp的环境维度与Fp的三个衡量指标Roa、Roe及mR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4]。Choi、Jong-Seo等使用韩国1122家公司2002-2008年的样本数据,研究得出利益相关者权重指数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结论[5]。

(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成果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正相关关系、无显著相关关系以及负相关关系。从研究样本取得方式上可分为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和通过调查问卷取得样本数据。

1.以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的研究

沈洪涛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衡量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我国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显著提高企业财务业绩;②企业的财务业绩越好,企业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表明二者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6]。

李正以沪市上市的521家企业2003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研究结论是: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不会降低企业价值,同时,企业总资产、企业所处行业以及负债比率等三个控制变量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活动显著正相关[7]。

杨熠、沈洪涛选取了1997-2003年连续七年在上海和深圳两家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所有a股公司(不包括金融业)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与2005年相同的研究结论[8]。

乔海曙、谭明以2003-2007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金融业14家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了以企业对股东、客户、员工和政府的贡献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为核心的财务业绩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行业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显著地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9]。

田虹选取2002-2005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通信类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通信类上市公司当期社会责任指数与企业绩效三个要素(销售利润、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增长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司前三期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与企业绩效三个要素的正相关关系也比较显著[10]。

张兰霞等人选取1000家上市公司,以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选取企业规模、性质、行业为控制变量,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样本公司主要关注债权人、员工和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对客户和政府的社会责任关注不高;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11]。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利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都得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2.通过调查问卷取得样本数据的研究

贺远琼等在华中科技大学emBa、江西财经大学在职mBa中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绩效的提高会使企业的经济绩效有显著提高;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社会绩效对经济绩效的作用更加明显[12]。

刘显法、张德通过问卷调查了72家炼油和钢铁企业的总经理和员工得到研究样本,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领导者持有集体主义经济责任导向(经济责任导向使用的是社会责任指标)价值观利于节能绩效的提高[13]。

陈可、李善同采取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只有对政府社会责任和对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直接正向作用[14]。

李新娥、穆红莉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在短期内很难显示出来,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长期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影响[15]。

李海芹、张子刚对江西理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小样本预调查,对550名消费者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即经济、消费者、法律以及慈善责任会影响顾客的忠诚;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顾客忠诚度越高,二者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16]。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绝大多数都得出了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二、内蒙古企业社会责任

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内蒙古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

(一)概念模型

对上市公司选取企业责任的七个维度作为解释变量,企业绩效使用国务院国资委认可的经济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出的内蒙古上市公司实证研究模型如图1:

图1上市公司概念模型

(二)研究假设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股东、债权人、顾客、政府、慈善、环境的责任,根据其相关关系,作出七个假设。

假设1: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2: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3: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4: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5:企业对顾客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6:企业对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7: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三)衡量指标

1.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

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X100%(式2.1)

企业对股东社会责任=每股收益(式2.2)

企业对债权人社会责任=已获利息倍数(式2.3)

企业对政府社会责任=■X100%

(式2.4)

企业对顾客社会责任=■X100%(式2.5)

企业对慈善事业社会责任=■×100%(式2.6)

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100%(式2.7)

2.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衡量

国务院国资委于2010年全面导入eVa对中央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考核。

eVa计算公式如下:

eVa=nopat-资本占用×waCC(式2.8)

nopat=税后净利润(含少数股东权益)+财务费用×(1-所得税率)(式2.9)

资本占用=所有者权益(含少数股东权益)+非流动负债合计+短期借款+一年到期长期负债(式2.10)

waCC=(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比例)×(1-所得税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占总资本比例)=5.5%(式2.11)

其中,5.5%是国资委在计算中央企业eVa时的统一核定值。

3.上市公司控制变量的衡量

规模越大的企业占用的社会资源越多,创造的企业财富越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越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越强。因此,本研究将企业规模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之一,记为H1,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规模H1=总资产自然对数(式2.12)

国有控股企业受到的制约更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更高,因此,本研究将企业性质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之二,记为H2,其中,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业的记为1;企业性质为非国有企业的记为0。

综上所述,本文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的指标见表1:

表1变量定义

三、内蒙古上市公司企业社会

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了内蒙古20家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pSS18.0对研究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如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eVa=α0+α1CReC+α2CRiC+α3CRDC+α4CRGC+α5CRCC+α6CRSC+α7CRHC+α8H1+α9H2+ε(式3.1)

其中,α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干扰项。

(二)变量描述性分析

通过SpSS18.0软件对内蒙古上市公司企业绩效和社会责任维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eVa值从-1.74到5.35,波动很大,说明内蒙古地区上市公司近五年来价值创造状况起伏较大。企业对股东社会责任从-2.82到4.29,波动较大,说明股东在公司获得的收益差距较大。企业对债权人社会责任从-1437.14到631.98,波动非常巨大,说明内蒙古地区不同企业对债权人所履行的责任差距是非常大的。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从最低的0.00到最高的1.84,波动较小,说明各企业在员工社会责任维度的履行上差异不大。企业对政府社会责任从-0.05到0.173,波动很小,这是由于内蒙古地区上市公司享受了许多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内蒙古地区上市公司在员工CSR、政府CSR、顾客CSR、慈善CSR、环境CSR方面的值普遍偏低,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三)相关分析

通过SpSS18.0软件对内蒙古地区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与社会责任七个维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3:

表3上市公司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分析

根据表3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按双尾检验,在0.01置信水平下,内蒙古地区20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股东、债权人、政府、顾客和环境维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263、0.317、0.206、0.697,在0.01、0.01、0.01、0.05、0.01水平下显著,说明内蒙古地区上市公司在股东、债权人、政府、顾客和环境五个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假设3、假设4、假设5、假设7。企业对员工和慈善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73、-0.049,即绝对值为0.073和0.049,表示两个变量与企业绩效微弱相关,而二者与企业绩效之间不相关的双尾检验值为0.468和0.627,否定了二者与企业绩效不相关的假设,所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和假设6。因此,提出的七个研究假设基本得到了验证。

(四)多元回归分析

首先,得出上市企业多元回归模型摘要表,见表4:

表4模型摘要

从表4模型摘要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R为0.87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判定系数R2为0.759,调整判定系数R2为0.735,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表5方差分析

从表5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F值验证结论为:在显著水平为0.05时,F0.05(9,91)=1.98,F值为31.175,F>F0.05(9,91);sig.=0.000,远小于系统默认显著水平0.05。因此,该回归模型成立并具有统计意义,即内蒙古地区上市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七个维度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表6回归分析

由表6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1)企业对股东社会责任在0.05显著水平上,Beta系数为正,说明企业对股东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与假设相符;(2)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在0.05显著水平上,Beta系数为负,说明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与假设不符;(3)企业对债权人社会责任在0.05显著水平上,Beta系数为正,说明企业对债权人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与假设相符;(4)企业对政府社会责任在0.05显著水平上,Beta系数为正,说明企业对政府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与假设相符;(5)企业对顾客社会责任在0.05显著水平上,Beta系数为负,说明企业对顾客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与假设不符;(6)企业对慈善事业社会责任在0.05显著水平上,Beta系数为负,说明企业对慈善事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与假设不符;(7)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在0.05显著水平上,Beta系数为正,说明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与假设相符。

由表6可知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及检验结果,其中常数项为-2630281407.6,所以回归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eVa=-2630281407.6+615954986.8CRiC-21142808.7

CReC+285303.4CRDC+703436222.2CRGC-5471015.0

6CRCC-1261545467.5CRSC+23824078567.01CRHC

+279210831.5H1-36989420.6H2(式3.2)

内蒙古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受到股东社会责任、债权人社会责任、政府社会责任、环境社会责任以及企业规模正相关的影响,其中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内蒙古上市公司首先应该加强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从各方面保护自然环境。

(五)回归模型修正

进行变量多重共线性诊断,第一个特征值为3.372,后两个特征值都低于0.2,说明模型变量间存在共线性,建立修正模型,见表7:

表7模型修正

根据表7依次剔除方程的变量为员工、顾客、慈善事业、政府、债权人、企业性质,研究得到最后模型:

eVa=-2630281470.6+615954986.8CRiC+2382407857

6.01CRHC+279210831.5H1(式3.3)

通过模型修正,最终方程保留的变量为环境社会责任、股东社会责任、总资产自然对数,内蒙古地区上市公司应积极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和股东社会责任,这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价值维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有关食品安全,生产污染,员工健康,灾后捐助等有损社会大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认识到,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国深交所在2006年9月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以及相关信息,国资委在2007年12月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的主要目的首先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关内容,其次,鉴于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着多数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主要考虑社会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自20世纪初首次提出后,研究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且获得广泛接受的定义,Branco和Rodriques(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企业在经营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自愿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Davis(1960)从管理学的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行为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的考虑。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社会责任由哪些内容构成,国外首推Carroll提出的四成分说: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国内学者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沈洪涛(2007)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本文中采用沈洪涛的分类方法,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是接下来本文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三、已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方向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至今为止,理论界对两者的关系研究尚没有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起步比较晚,已有的研究对两者的关系形成了三种观点:

   1.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姚海鑫等以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财富的关系,得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股东财富。

   2.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负相关理论认为,高额的社会责任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国内的研究学者李正(2006)发现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会降低企业当期价值。

   3.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没有关系。支持不相关论的学者认为,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重大,但通常被由此引起的其他支出的减少所抵消,表现出来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是不相关的。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产生何种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学者多从研究方法上找寻原因,但更可能是对事物本身的规律把握存在缺陷而导致的。以前的研究都是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的指标进行研究和度量,这默认了社会责任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但如果社会责任的各种组成部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然是不妥的。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担负社会责任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为,系统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不仅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更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近些年来,诸如毒奶粉、地沟油、矿难等事故亦揭示出国内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时存在的问题。政府的压力、社会的关注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大力推动了国内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但由于该理念成长历史较短,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绝大多数企业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研究成果。而国内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前提下,或只是为了在短期内迅速解决一个特定问题,如贸易壁垒;或只是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行业,如纺织食品行业;绝大多数评价体系都缺乏一个合适的视角,更为宏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针对此种现状,笔者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基于企业环境的视角,建立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现有研究及其局限

当今学界与企业界关于CSR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用何种理论对其相关主体进行划分,以求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从什么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针对这两个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利益相关者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提出至今,一直被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并成为绝大多数学者划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象与范围的基础理论。经济学家安索夫最早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并将其具体划分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及顾客五种类别;1984年,弗里德曼扩充了其内涵,把社区、政府和环境纳入其中;此后,西方学者们开始基于不同的视角建立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如索尼菲尔德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克拉克森的RDap模式。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宏辉教授的专家评分模式以及深交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的划分模式。

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有效地归纳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国际上的许多权威机构也倾向于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目前被多数企业广泛认可的SaS80oo社会责任标准、G3指标体系和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等。而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如李伟阳和肖红军(2005)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李丽清(2006)从人权保障、劳工权益、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五方面出发,建立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也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

由于研究目的各异,当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投身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浪潮之中时,对该理论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如李希强从循环经济角度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朱永华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视角对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展开了研究;而吴燕霞则从企业所有权的角度对不同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

从对现有研究的对比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而很少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处的环境来研究并建立评价体系。然而,企业是环境中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与其所处的环境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环境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做一个初探。

3、新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

笔者在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企业环境”提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新的研究框架,并分别基于企业环境中的四个子系统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3.1企业环境视角下构建新框架的理论基础

考虑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有利支持,本文对相关主体的选取和分析将依旧以该理论为基础。

经过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国内学者陈宏辉教授依照专家评分法建立的体系对国内企业最为适用。该模型使用一份包含20个选项的利益相关者调查表,由24位职业经理人选出符合条件的利益相关者,以入选率50%为界,被定为利益相关者的依次是:股东,管理人员,员工,消费者,债权人,政府,供应商,分销商,自然环境和社区十个群体。

此外,由于企业始终存在于整个环境系统之中,并在其内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资、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交换、转换中,实现投入与产出。考虑到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时将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的交互影响,本文引入了企业环境理论。在众多关于企业环境理论的研究中,笔者认为赵锡斌教授对企业环境的分类,在立足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到了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变量,为本文框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视角。具体来说,赵锡斌教授将企业环境分为四个子系统(如图2):1.社会环境子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法律与社会文化等);2.市场环境子系统(包括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市场规则,竞争对手,供应商和购买者等);3.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包括组织结构,生产技术与结构,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研发及企业文化等);4.自然环境子系统(包括生态与资源系统等)。

图1企业环境系统

3.2新框架的构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站在企业环境的视角,把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紧密的利益相关者划归到各大环境子系统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首先,笔者将陈宏辉教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合并与简化――将股东与债权人合并为投资者,分销商划入消费者一类,将管理人员与员工并称为公司员工,自然环境代以资源环境,最终将指标体系所涵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简化为7个,分别为投资者,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和资源环境。

图2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其次,关于企业环境的分类,我们依旧沿用社会环境子系统,市场环境子系统,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这样的分类。

最后,我们将对企业影响最大的7个利益相关者合理划分到各类企业环境子系统中。如图3所示,我们将政府和社区纳入到社会环境子系统,将资源环境纳入到自然环境子系统,而客户和供应商统一归入市场环境子系统,员工和投资者则归入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整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企业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系统的影响,环境也时刻鞭策着企业采取措施适应内外部变化。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面前,企业只有通过利益相关者履行其社会责任,才能和谐处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下面笔者将就各子系统中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具体分析。

图3企业社会责任新框架

3.3基于各个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3.3.1基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社会环境子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则是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中心与主体。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企业与社会环境系统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又是受到彼此发展规律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

在社会环境子系统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政府与企业既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仅靠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来调控,道德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永恒的义务。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首要必须自律,奉公守法,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并积极去履行作为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

在社会环境子系统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利益相关者则是社区。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孔茨和韦里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揭示了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他们认为,企业必须同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进行联系,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社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3.2基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辩证关系。毋庸置疑,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企业是破坏自然环境的罪魁祸首,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主体,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仅是经济的或社会的问题,而是一个表征人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产方式变革的哲学问题。

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争议颇多,但在对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的责任的观点上却早已达成一致,并将其纳入其社会实践指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在自然环境子系统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资源环境。短期看来,企业承担资源环境责任必然增加企业成本,降低效率,但从长远看,企业承担资源环境责任不但有利于企业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也有利于社会正义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

3.3.3基于市场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与其外部环境共同形成一个大系统。而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市场环境子系统是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市场环境这一子系统是企业很难控制的客观条件,且时刻处于变动之中。因此,企业必须经常调整自身,才能适应市场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这正像生态学中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一样,企业也必须顺应“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实际上,市场环境子系统所包含的主体很多,如市场容量,市场结构,市场规则,竞争对手,供应商和购买者等等。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则主要是客户和供应商这两个群体。

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Druckepeter,1970)曾强调企业要为顾客提供至高无上的服务,并提出“企业目标的唯一正确意义,就在于创造顾客”。的确,客户是企业服务的对象,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对客户的责任是企业最应主动承担的责任,企业必须时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作为导向,努力完善企业营销网络,树立企业自己的品牌效应,通过为客户创造好的产品和服务,同客户实现双赢。而供应商向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中间产品或服务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最终质量和成本,供应商运作的效率直接制约着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效率。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供应商视为合作伙伴,分享“链条成本”降低的好处并共享资源与信息,以整合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可见,供应商已成为企业争夺的重要资源,并且供应商与企业间的合作极大牵制着企业的发展。

3.3.4基于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子系统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合,它由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构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企业内部环境影响着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企业健康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的优劣同时影响着企业与其它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能够有质有量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对投资者和员工的责任,有利于稳定企业的内部环境子系统,营造一个良好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在知识经济下,尽管随着智力资本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日渐上升,财务资本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但充足的资金来源仍然十分必要,如企业的研发、战略扩张、企业收购及兼并等。同时,投资者给企业提供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金,承担着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投资者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在内部环境子系统中,除了投资者,另外一个举足轻重的利益相关者是员工。员工是企业业务流程的直接操作者,企业的有关计划和决定都要由员工去执行。而且,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消费者及其所接触到的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智力资本日益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企业要让其外部利益相关者满意,首先要让其内部利益相关者既员工满意,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优厚的报酬、健全的福利、职业发展通道、培训机会等,才能吸引、留住和培育人才。

4、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文献的回顾,本文从企业环境视角,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但因时间和水平有限,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文章对企业环境中的每个子系统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就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的详细说明。其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受企业很多方面的影响而有差别,如所处行业、生命周期、市场结构等,文章在这方面没有进行系统考虑。再者,文章是基于企业环境视角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初探,现今,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怎么从企业的角度更为宏观地把握企业环境、利益相关者及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赵锡斌.企业环境方法与调试: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程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

[4]李彩等.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9):48.

[5]李希强.从循环经济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J].管理纵横,2010(10).

[6]吴燕霞.所有劝差异及企业社会责任行为[J].理论讨论,2012(2):9-14.

[7]SimonKnox,Stanmaklan,paulFrench,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exploringStakeholderRelationshipsandprogrammeReportingacrossLeadingFtSeCompanies,JournalofBusinessethicsvol61,7-28,2005.

[8]王敏,肖红军,李伟阳.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原则、依据和框架模型[J].wto经济导刊,2008(7):62-65.

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2-139-02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如何全面地、科学地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及广大的社会公众关心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的环境,以及看重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加以研究比较,以求建立一套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1早期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

较早期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一般先搜寻企业年报(或其他信息源)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然后对信息归类,弄清各类信息的发生金额、在年报中所占的篇幅或字数等,最后用这些量化的社会活动信息作进一步研究。西方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的研究早期采用此法,我国学者李正(2006),田志龙、贺远琼和高海涛(2005)的研究文献中也应用到了这种方法。

另一种是“声誉指数法”(reputationindex),用声誉指标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部分或全部度量,企业声誉由业内资深人士根据一个或多个维度进行评价。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公司声誉指标是1992年版的《财富》杂志声誉指标,该方法对公司外部知情者(其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财务分析专家等)进行调查,也是一种知觉测量。被调查者对公司声誉的8个维度用10分量表逐一评分,最后计算总分。

这两种方法都有比较明显的不足。“内容分析法”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性而非实质性研究,没有考虑概念的不同维度;且由于需要使用公司的内容,属于主观测量,极易被人人为操纵。而“声誉指数法”与公司声誉评价有重叠,可测量全面的企业社会绩效但对社会责任方面比较模糊;且由于是公司外部主体产生,属于知觉测量,有产生晕轮效应的风险。

2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

早期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研究主要围绕企业如何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来进行的,而到了后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从Sa8000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到英国的FootiseforGood、澳大利亚的Reputex等,国际社会越来越看重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加以数据量化处理。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标法”、“问卷调查法”和“专业评估机构数据库法”三种。

“污染指数法”由Griffin和mahon(1997)最早提出。一般先由政府机构或独立的专业机构制定评价指标,然后利用这套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污染程度。现在学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指标是“有毒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tRi)”。此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只测量概念的环境维度,属于客观测量,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司。

“问卷调查法”由maignan,Ferrell(2000)和maignanetal(1999)提出,我国学者郑海东(2007)也做过类似研究。这种评价方法先把模型各维度直接操作化,对每个维度都设计一系列测量题项,编制成测量工具,然后通过调查问卷来调查答卷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各个题项的感知,最后根据各题项的得分及维度得分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由于此方法数据是问卷使用者产生,所以采用的指标测量概念要非常匹配。而且主要依赖受访者的知觉,知觉测量可能会受到实施方式的操纵。

“专业评估机构数据库法”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目前该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大多采用此法,学者prestonandSapienza(1990),GreenleyandFoxall(1997)和HillmanandKeim(2001)等都为此方法的研究做出贡献。此方法主要使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专业评估机构建立的数据库进行研究。由公司外部主体产生,多维测量,与理论模型的吻合性取决于机构操作方式和使用标准。唯一不足的是依赖于评估机构的操作方式,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现象。目前世界上比较权威的机构有美国的KLD和法国的aReSe。

KLD公司是Kinder,Lydenberg&DominiCo.公司的缩写。这是一家专门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咨询,定量评价企业的社会绩效,并向投资者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的公司。KLD公司建立了一种评价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与否的评级标准,即著名的KLD指数。最初,公司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有八类,分别是社区、员工多样性、员工关系、生态环境、产品、军事、原子能和南非等,构成了一种多维评价体系。前五类指标是有关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打分标准是从(-2,-1,0,+1,+2),评价尺度是从(-2)的非常不负责任到(0)一般,再到(+2)的非常出色。后三类指标是不属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但却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打分标准分成三个等级(-2,-1,0),评分尺度是从(-2)的非常担忧到(0)一般。KLD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一直不断在调整。在90年代末又增加了两类评价指标,分别是非美国问题和其他。而南非问题目前已经从KLD指标体系中删除。KLD指数被认为是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是因为它一方面公司研究人员尽可能使用定量标准进行评价,若必须使用定性标准,则需要对定性标准进行准确的解释;另一方面,公司研究人员与被调查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办公室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确保得到准确数据,而且每年向被调查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办公室寄送调查问卷,询问它们在公司社会绩效方面的措施。KLD公司依赖丰富的信息源,建成了质量较高的数据库。因此,KLD指数被认为是目前“研究设计最好同时也最容易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

3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

在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由于研究时间不长,总体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国外较为滞后。

陈立勇、曾德明(2002)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评价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演进,从而企业与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社会责任分工的边界也在不断调整。利益相关者评价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绩效,也使企业在解决失业、环境保护等过去普遍认为应由政府负责解决的社会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为以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仲大军(2002)的研究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对股东负责,即创造利润之外,还应对全体社会公众承担责任。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四个方面。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主要是企业承担其经济责任;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并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责任的要求。

叶祥松、黎友焕(2004)在《2004广东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说:“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特征,第一是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强制性的社会责任,这类企业社会责任往往是通过相应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度的制定来强制推行的;第二是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求的自发的社会责任,这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是建立在企业文化中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认可上,体现了企业家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价值观念。”

梁桂全(2004)说:“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

张双武(2004)的研究指出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由于缺少外国研究所使用的类似KLD社会资料库中的数据而无法深入,并且从研究相关性的前提提出当前首先要进行我国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权重分配、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体系及其评价体系的设计等研究。

李富平(1997)鉴于矿山资源型企业本身的特点,从国家、生态、能源、职工、社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资源型矿山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综合效果测度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资源型矿山企业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模糊概念,在评价体系中应用多决策者的aHp法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李立清(2006)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评价了湖南省约三百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选择的问卷调查样本是以湖南省2003年成规模以上企业为母本框进行的,这些企业包括工业制造企业、石油化工企业、零售企业、饮食酒店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筑业、采矿企业、烟花鞭炮制造和交通运输企业等九个主要产业的工商企业。他设计的这套指标体系分为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等五类评价因素,而每类指标的得分都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让企业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打分。请到了5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者、政府官员及企业管理专家,采取主观赋权的方法,根据权数分配调查表提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权数。通过数学统计分析后,原则上取得了各项指标权重,最终应用模糊评价法评价了湖南省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李富平的研究仅仅只征求了少数几位专家的意见,虽然他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但是权重的确定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而李立清的研究参与调研的专家达到五十位,所确定的权重较具有说服力,但是每类指标的得分都是发放的调查问卷,并且由企业自行打分,以此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据本文作者看来,企业自行打分的可行性和可信性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4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方法研究的前景展望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汲取他们的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借鉴他们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其次,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的各个维度和指标,以求建立一个与实践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运用建立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评价,反映当前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状况,并将所得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维政,吴继红,任佩瑜.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2.07

[2]黄文彦,蓝海林.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之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3]金立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消费者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6):114-120

[4]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215):p77-83

[5]迈克尔•波特,马克•克雷默.战略与社会:竞争优势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联系[J].哈佛商业评论,2007,11:42-65

[6]沈艺峰,沈洪涛.论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全面结合趋势[J].中国经济问题,2003,02

[7]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230):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