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9:08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1

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建成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在全市建成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目前,已有8个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子已投入使用。自动监测网络采用teom振荡天平法测量,可同时连续实时监测环境空气中的pm10、pm2.5和pm10-2.5(粗颗粒)采样,监测数据与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具有可比性。同时,朝阳区环保局还开展了典型区域pm2.5监测系统建设及监测数据分析课题项目。通过建设基于物联网的细颗粒物自动监测网络,研究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功能区环境pm2.5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制定pm2.5污染控制措施。

新疆将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

近日,在新疆教育厅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对2013年全疆教育工作做出了部署。据悉,2013年,新疆将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推进数字教育频道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使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除此之外,新疆还将于今年制定《自治区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行动计划》,加快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竞技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2

语义检索体系结构

本文提出的基于ontology的网络教育资源语义检索模型的体系结构采用B/S模式的mVC架构:数据存储层、业务处理控制层和表示层。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存储层包括教育资源ontology、教育资源及元数据描述信息,应用索引组件索引元数据描述信息而生成的索引库以及利用标注技术生成的语义元数据信息;业务处理层包含语义标注、语义分析、语义推理和语义查询组件;表示层主要处理的工作是提供用户多种查询接口,以及处理查询结果集合的结果呈现接口。

关键技术研究

1教育资源

ontology构建建立领域ontology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该领域的相关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爱丁堡大学开发的enterpriseontoloyg由一组关于企业的术语和定义组成,主要用于企业模拟。

2教育资源

ontology的形式化本文使用owL形式化描述教育资源ontology,它主要应用owL定义的表达式对提取出的概念术语及其关系进行形式化描述。教育资源ontology利用protégé4.0.2工具构建完成,完成后的ontology以owL文件格式存储。下面将介绍使用protégé4.0.2建设教育资源ontology的过程。

2.1概念类的形式化

在protégé4.0.2中,所有用户定义的类都是缺省的owL:thing的子类,而领域内相关的根类只需要给出简单的类声明就可以了。如在教育资源ontology中“学科”类和“教育资源类型”类中的定义如下:类的最基本的构造器是subClassof,如在描述案例是教育资源类型的一个子类时可以这样描述:此外,为了对某些重要的概念进行说明时,可以使用owL语言提供的注解标签〈rdfs:label〉来标记对应概念的内容信息,示例代码可表示如下: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进行开发设计、评价、运用、以实现对教育教学的优化。上述代码定义了“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类,它是“学科”概念的子类,此外,使用标签〈rdfs:label〉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解释说明。

2.2类属性的形式化

owL语言提供了两种类型的属性表达,一种是数据类型(Datatype)的属性主要是使用XmLSchemaDatatype所定义的简单类型完成,这些简单的数据类型包括char、string、int、float、datetime、boolean等。如下述代码对“关键字”、“持续时间”及“费用”的定义:对象类型的属性主要用来说明类成员属性是有复杂的对象组成。如下面代码表达了“数学”是适合开设“微积分”的“适用学科”。其中“微积分”表示为“代数”学科的一个实例。

2.3实例的形式化

实例的生成是通过声明它是某个类的成员来表达,比如“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科学”学科的重要“课程”的实例,可以用如下代码表示:

2.4教育资源ontology的确认和评价

教育资源ontology构建的正确性取决于基于它开发的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目前ontology的正确性的核查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常用的检查ontology正确性的方法是使用推理机软件来核查。例如在使用protégé工具中集成的推理机Racer来核查教育资源ontology中定义的两个类:“音频”和“图像”。这两个类在意义上是不相交的,使用owL语言中的owl:disjointwith关系来描述概念类的不相交关系,代码片段如下:在建设ontology时,如果不小心把本属于“音频”类的“让我们荡起双桨”(mp3格式)作为实例添加到“视频录像”中,那么在构建信息检索系统时可能会查出不符合用户要求,给系统的推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当教育资源ontology构建完成时,利用推理机,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些不一致的问题,快速的对构建的ontology进行维护。

3语义标注技术

元数据是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和前提,它通过构成自身的元素来显式地表示资源信息或者帮助提供获取某种信息资源的途径。元数据的主要作用在于识别资源、评判资源,追踪资源在使用中的变化,从而实现高效地管理海量的网络资源数据信息。语义标注是指在ontology的指导下映射教育资源的元数据。首先通过解析教育资源ontology,然后有系统提示标注者填写需要标注的内容,系统把这些标注的元数据资源信息映射成ontology库中的实例,最后系统保存带有标注信息的教育资源元数据RDF文档并存储到数据库中。语义标注涉及到的主要技术包括读取和解析ontology技术Jena及ontology查询语言SpaRQL。

SpaRQL通过调用QueryexecutionFactory.create(query,model)获取该实例。对应较为简单的Select查询,可以调用execSelect()方法返回查询结果集ResultSet。如下给出了查询示例代码:上述示例中,变量path是ontology文件存储路径,变量express是查询的关键字,而变量queryexpress是构造的查询规则,FiLteR则是对查询关键字进行过滤,支持模糊查询。

4语义检索策略

对于检索系统来讲,一个好的检索策略,既使用何种检索方式准确把握用户的检索需求,对领域知识和事实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地推理,提高资源检索“查全率”和“查准率”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当前资源检索系统查全率、查准率差的原因主要包括有两个:1)用户需求表达不充分,机器不能理解其真正需求;2)检索系统对检索条件机械匹配,不能进行语义分析和自动扩展。因此提高检索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参照ontology中的概念关系对检索式进行优化,利用教育资源ontology中的语义关系将用户的检索条件映射成为ontology的概念和关系,从而实现用户需求和机器理解的一致。

2)利用教育资源ontology中的概念关系对用户检索的概念进行扩展,当系统中没有满足检索条件的结果时,根据教育资源ontology中的概念相关程度对检索式中的概念适当进行扩展,形成新的检索概念集,而后再重新查找。

系统原型实现

作为试验系统,我们以教育资源领域中的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教育资源元数据信息进行组织,建立数据模型。其次,基于ontology对教育资源元数据进行映射,生成教育资源语义元数据库;第三,设计索引组件,对资源元数据信息建立索引,生成索引库;最后,设计语义分析和查询组件,实现系统的检索功能。由于教育资源ontology构建和语义标注在前面部分作了说明,这里重点介绍索引组件、语义分析组件和语义查询组件。例如条件检索将该请求转化成逻辑表达式。在实验的原型系统中,用户的条件检索表达式最终由系统转化成对RDF图的交、并、补的操作,如图3所示。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3

关键词:网络教育;智能搜索;个性化;概念网;智能兴趣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志码:a

personalizedintelligentagentsearchengine

orientedtonetworkeducation

wULihua1,2

,LUoYunfeng1,FenGJianping2

(1.instituteofSystemeng.,HuazhongUniv.ofSci.&tech.,wuhan430074,China;

2.Dept.ofComputerSci.&edu.tech.,HainannormalUniv.,Haikou571158,China)

abstract:tostudytheintelligentizationofsearchtoolsfornetworkeducationresourcesandprovidepersonalizedinformationserviceofintelligentagentsystemforstudents,the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apersonalizedintelligentagentsearchengineisproposedbasedontheconceptnetworkandintelligentsearchagenttechnologyunderthebackgroundofcurrentnetworkeducationresourceenvironment.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searchengine,theengineimplementskeywordsearchinginconceptandhasbettersearchprecisionandefficiency.

Keywords:networkeducation;intelligentsearchagent;personalization;conceptnetwork;intelligentinterestingagent

0引言

随着internet信息资源以指数递增,现有的搜索引擎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地获取网络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教育环境下的用户,其学习行为及兴趣基本上在本学科领域之内,常用的传统搜索引擎不能更准确、及时、权威地检索出他们所需求的信息.现有搜索引擎的局限性表现在:(1)基于简单的关键词或查询条件匹配,往往输出大量的文档,而真正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的文本却很少;(2)对查询结果的排序算法主要依据关键词的词频、位置、邻近度以及更新日期等指标,这种基于关键词的需求模型不能全面反映用户的兴趣趋向.

[1]面向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环境下的用户,提出构建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如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兴趣过滤模板和个性化智能兴趣等.设计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屏蔽与用户需求不相关的信息,并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类型和学科专业信息需求,自动在internet上查找所需的信息,提供真正意义上“所得即所需”的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

1智能搜索

近年来,出现许多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技术,如垂直搜索引擎、主题网站、数据推送技术、过程跟踪技术、智能搜索和协同过滤等.其中,智能搜索技术[2]克服传统搜索引擎的缺陷,通过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提取用户的兴趣,然后根据用户的兴趣过滤搜索引擎所返回的结果,使得搜索结果可以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它已经成为web网络信息检索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信息收集和处理智能化.采取有效搜索策略,按一定语法规则智能地、有选择地自动收集网络信息,运用推理机制和学习机制,对收集来的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和理解.(2)信息检索智能化.采用自然语言检索入口,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查询请求.(3)信息检索个性化[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访问的历史信息进行兴趣规则抽取,以此预测用户将来的行为,并根据用户的评价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2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设计

2.1设计思想

系统主要从“信息检索模块”和“个性化智能兴趣”这两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主要设计思想为: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实现概念的扩展检索,以提高系统的查全率;再通过“网页过滤器”和“个性化智能兴趣”,建构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提高系统的查准率.

2.2系统结构系统主要分为5个组成部分(见图1):信息检索模块,搜索Robot,网页过滤器,兴趣索引数据库和个性化智能兴趣.

(1)信息检索模块进行查询子句的分词处理后提取关键词,采用“概念树”结构,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

(2)搜索Robot按照一定的策略在internet网络教育资源中抓取网页,并将网页交给网页过滤器;

(3)网页过滤器根据用户提交的“领域词”(兴趣主题关键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template,每日多次调用Robot获取过滤信息源进行过滤,找出用户感兴趣的网页,并将网页交给兴趣索引数据库进行存储;

(4)兴趣索引数据库采用全文检索技术,对搜索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基于“词”的索引,再对应概念语义网中所出现的“领域词”,用“词频法”计算领域词在网页中出现的频率,以表示该领域词与网页的相关度,最后按照词频大小进行排序,并形成倒排文档,存储在兴趣索引数据库中;

(5)个性化智能兴趣通过对学生检索结果的个性化信息提取,建构学生的个性化兴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维护和更新,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3模块设计及实现

3.1信息检索模块

信息检索模块基于概念语义网络实现.“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图解表示,“概念语义网络”由节点(概念)和弧线或链线(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其中,概念(Concept)通过字、词和词组等描述元素表达.概念语义网络[4]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知识表达要准确、清晰,整体结构层次要完整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发生变化.在网络教育环境中,用户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相对稳定且准确,使用领域知识表示用户的某种学习兴趣偏好完全可行,见图2.

这里,系统通过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提取用户兴趣特征,然后建立用户的兴趣模板template过滤网页信息,完成对用户学习兴趣的定制.为了能尽快接近用户的实际兴趣,在系统注册时也可以通过分类列表让用户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记录在用户profile文件中.

3.1.1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构建

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具体方法如下:

(1)用“概念树”的方法建立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归类,下层概念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其上层概念的细化.最上层Ω是虚拟层,使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用户对概念节点的访问频率体现出用户对该概念内容的兴趣.

这里,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按学科分类代码(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志,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由该概念的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比如:Φ(计算机软件)={软件,程序,software}.集合可以根据同义词词典或实际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这样处理还可以忽略概念的语种差异,对文档中存在的中英文互用进行识别,将这些信息存入概念库(ConceptBase)中.概念标志可表示如下:

Code[Concept]{Discriptor1,Discriptor2,…,Discriptorn}

(2)每个概念可与其他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该关系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可采用不同的弧线来表达概念之间的不同关系.3.1.2概念扩展检索

在系统“分词词典”中提供一个主词典、同义词词典及蕴涵词词典.学生输入查询请求后,由“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后提取领域词,并根据概念语义网赋以相应的概念编码标注,检索模块对概念进行扩展.具体而言,它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功能.

3.2网页过滤器

网页过滤器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某一网页具体过滤过程如下:根据用户学科领域语义网络中的“领域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用户兴趣模板),过滤模板template向量表示为

添加到兴趣索引数据库中.这里,过滤阈值θ的确定十分困难,理论上尚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阈值设定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系统查全率或检准率;而用户的兴趣不同,过滤阈值也会有所不同.这里阈值的设定可以参照相应的用户兴趣示例网页集确定.[5]

3.3个性化智能兴趣

由于系统面向的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上在本学科之内,其兴趣范围较internet上的普通用户要稳定,因此可以在语义网络上形象地构建学生个人兴趣网络.在概念语义网络的基础上,系统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起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即系统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智能兴趣运行在系统的查询接口模块中,学生提出查询请求后,信息检索模块通过检索对概念进行扩展,然后智能兴趣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检索结果呈现给学生.

4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1)自动过滤用户不相关文档,以提高检索精度和效率;(2)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3)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络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提高系统的查全率;(4)通过个性化智能兴趣建立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查准率,并能快速自适应用户兴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5

结束语

将智能搜索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个性化服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属于目前智能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认知领域的复杂性和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个性化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实现,系统中还面临着许多有待今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过滤阈值θ的合理确定、过滤的速度和精度等.虽然该智能搜索引擎能通过概念网对查询领域词进行概念扩展,但也只是在查询语句分词、提取领域词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始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查询请求,尤其不能理解学生查询语句的语法结构,应该在句法的理解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7]

参考文献:

[1]饶增阳.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探索,2004(3):3-4.

[2]李伟超,牛改芳.智能技术分析及应用[J].情报杂志,2003(6):29-33.

[3]汪晓岩,胡庆生,李斌,等.面向internet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9):1040-1046.

[4]黄曾阳.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张春元,康耀红,王曙光,等.中文搜索引擎的缺陷与改进[J].海南大学学报,2004,22(1):42-46.

[6]赵立江.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聚类技术[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6,15(3):59-61.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而教学过程是“教师――知识媒体――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信息化教学作为“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在信息化教育下的应用,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信息化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传统的机械式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能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使得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本质性提升。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

认识规律决定了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是从概念入手,通过对事物的感性知觉过渡到理性的理解。数学教学别强调对概念的学习,例如:方程、函数、点、线、面、三角形、垂直、平行等等。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动手能力。过去遇到一些难懂的概念,教师总是设法把它讲解透彻,尽量让学生听得明白,但多数学生参与度有限,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信息化教学倡导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现象与应用,展现数学概念的内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让学生借此进入数学思维状态。

例如:在《圆的标准方程》一课中,如图1所示,当我们拖动图中所示圆的圆心和改变该圆的半径时,标准方程中的相应数值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经过这个从抽象到直观的演示,在让学生清晰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这一概念的同时,也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又如高中立体几何有很强的空间观念,立体几何的学习对高中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更好的解决立体问题,教师可以借助软件,让数学教学中用黑板、粉笔无法实现的立体效果得以准确展示,图2即为圆锥曲线的动态形成过程展示。

二、实现信息化课程积件化,提高课程素材的可重组性

与教材配备的课程素材的应用对象是众多的教师和学生,因为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育发展现状、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配备的课程素材不可能适应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创设的课程除了具备丰富的课件素材外,还应该具有高度的可重组性,才有可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师生的教学活动。

建议课程素材以积件的形式存在。所谓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及工作平台。基元性、灵活性和可重组性是积件的特点。积件由不可再分的课程元素组成,将其组合起来,就能形成变化无穷的课程应用素材。灵活性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千差万别的教学情况和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元素,根据适当的教育模式,组合成所需的课程,这就大大增强了课程素材的适用性。中山市精品课程的开发和研制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范例。中山市精品课程是由中山市教育局起创,以中山市全市中小学(包括职业中学)教师的课程元素为积件,建立的具有普适性的一个课程素材资源库。该资源库是以中山市精品课程建设专题网(http:///jpkc/index.do?action=index)为载体,每个精品课程分为整体规划、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实录、练习、素材等多个不可再分的功能模块,对于相同的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所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载相应的模块,自由组合并辅以适当调整后即可使用。这种积件化的课程组合模式使得课程素材的使用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不了解信息技术,不会用信息技术,就会在整合教学中产生许多疑惑,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不仅能使学生易于理解教师的操作,又能自主的进行探索学习,锻炼他们的研究能力。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更多的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挖掘教材,设计巧妙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同时启发学生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改变以往的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

例如:进行《直线围城的曲线》的数学实验教学。首先,以游戏折纸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为学生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将折纸的本质抽象成一个纯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操作《几何画板》软件研究问题:已知一定圆o,a为一定点,若点B为圆上任一点,当点B在圆o上运动时,观察线段aB的中垂线,看它围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与点a的位置有关系吗?(图3、图4)

在学生完成研究目标后教师提出如下问题:(1)线段aB的中垂线mF围成的图形一定是椭圆或双曲线吗?(图5)(2)如果我们把圆o换成其他曲线比如椭圆问题又将如何?(图6、图7)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第一、二组研究问题(1),第三、四组研究问题(2)。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小组内分工协作共同研究,探究知识,并在小组间互相借鉴,资源共享。最后,各小组选代表发现,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展示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握。

当然,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及教学的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传统的教学形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所指出的:“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成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教学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教育评论,2007,(2).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5

[论文摘要]信息素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一环,可以从学校调整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进行交叉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素质;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举三条途径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资源己与能源、材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素质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培养跨世纪人才,就必须在学生中加强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y)教育与培养,以带动全社会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我国,学生是未来人才的主力军,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就必须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一、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波尔(paulzurkowski)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最早将信息素质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又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耳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素养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信息素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人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将不断改变,这必将影响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理解信息等方式。其内涵由最初的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技能到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再转到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征?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将学习到的理论指导和技能,灵活准确高效地应用到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并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使客观事物达到学生主体合目的性、对象性活动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基本技能的熟练操作性特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较高的心智活动水平,要能用“心”去体察服务对象即时的需求。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性特征。操作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解决信息素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能力的特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对待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评判,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基础理论上要为专业学习、继续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结构,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是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是完全有必要的,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创新活动也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从大量的实用专利、技术发明、管理服务改革的事例分析来看,创造力是应用能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途径?

第一,学校应调整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进行交叉学习。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信息知识和动向,因此学校对于一些无法反映当前最新科技的课程和教材,用与改革相应的、当前或超前的、新的科学技术的教材。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主流的科学技术前沿和发展动态。使其在走上社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所学的知识依然具有应用价值,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生存力。纯理论课程的课时要适当的缩短,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和知识和动态即可,增加动手能力强、实用性高、同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和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并以选修课的形式相应得开设相关专业得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习的适应能力。?

第二,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前提。首先,信息意识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理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其次是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从事信息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时刻灌输给学生,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等案例,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插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再次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对信息产业的启蒙和憧憬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举。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课堂理论教学要在基本概念、方法、工具教学引导中要抓好概念的引入、方法的讲解、工具的特点等环节,使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深入了解概念的含义,清晰的掌握使用方法及工具的特点,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打好基本功。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并将其掌握,归纳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逻辑能力。在讲解使用方法时要以学生熟悉的、认同的东西融入到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式的感官和思维中接受深奥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把旧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又可以加深对使用方法的理解。对于在对学生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有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实验教多,所以我们在做实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接受情境。实验前要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讨论,从而分析比较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验要善于发现学生易于出错的地方,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且要及时深化、活化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验中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国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

[2]张新潮.论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之途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4?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6

关键词:新背景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课程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教育领域中,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在此,我就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技术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及语言实验室等)阶段,现在进入了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其自然成为一种现代的教育技术,这种技术本身不仅代表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而且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等。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1?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引起教学观念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上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2?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引起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社会正发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技术需要的新分支的发展和其它历史悠久的技术(如:珠算等)的淘汰,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数学技能的改变,数学自身正在直接受到影响。信息革命将使中小学数学课发生重大变化,给各种数学教育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事实上,在技术发达国家,过去对大多数在职人员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有些已不再需要了,普遍被视为“无价值”的了,如对特殊技巧,特别是算术技巧的要求。人们正在试图缩减或删掉利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的那些部分。而新的教学观念却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了,诸如,统计思想、概率思想、数量级的思想等,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像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算法、拓扑学等正成为人们呼吁在数学教育中增加的内容。

3?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引起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不仅仅是从听课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比如说,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三、对如何具体展开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郾运用信息技术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反映一类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它排除对象具体的物质内容,抽象出内在本质属性的一种形式。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都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在椭圆性质的学习中,过去常是在教师(或教科书)的要求下,学生用“描点法”粗略地作出不同参数下各种椭圆的图像,从而得出相关的性质,甚至于在有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画图比较费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性质。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可利用强大的计算机作图功能,画出不同参数下的图像,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由于参数的变化而引起图像的变化,从而概括出相关的性质,使学生真正理解参数对图像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疑问探索性地研究性质,获得知识。

2?郾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某数学规律。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7

 

关键词:信息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资源己与能源、材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素质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培养跨世纪人才,就必须在学生中加强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y)教育与培养,以带动全社会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我国,学生是未来人才的主力军,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就必须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一、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的波尔(paulZurkowski)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最早将信息素质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又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耳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素养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信息素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人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将不断改变,这必将影响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理解信息等方式。其内涵由最初的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技能到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再转到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的人。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征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将学习到的理论指导和技能,灵活准确高效地应用到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并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使客观事物达到学生主体合目的性、对象性活动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具有基本技能的熟练操作性特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较高的心智活动水平,要能用“心”去体察服务对象即时的需求。其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性特征。操作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必经途径,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才能解决信息素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能力的特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对待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评判,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基础理论上要为专业学习、继续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结构,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是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是完全有必要的,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创新活动也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从大量的实用专利、技术发明、管理服务改革的事例分析来看,创造力是应用能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途径 

 

第一,学校应调整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进行交叉学习。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必须要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信息知识和动向,因此学校对于一些无法反映当前最新科技的课程和教材,用与改革相应的、当前或超前的、新的科学技术的教材。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主流的科学技术前沿和发展动态。使其在走上社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所学的知识依然具有应用价值,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也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生存力。纯理论课程的课时要适当的缩短,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和知识和动态即可,增加动手能力强、实用性高、同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和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并以选修课的形式相应得开设相关专业得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习的适应能力。

 第二,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前提。首先,信息意识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理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其次是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从事信息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教师应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时刻灌输给学生,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计算机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等案例,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插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再次是信息能力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对信息产业的启蒙和憧憬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举。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课堂理论教学要在基本概念、方法、工具教学引导中要抓好概念的引入、方法的讲解、工具的特点等环节,使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深入了解概念的含义,清晰的掌握使用方法及工具的特点,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打好基本功。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并将其掌握,归纳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逻辑能力。在讲解使用方法时要以学生熟悉的、认同的东西融入到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式的感官和思维中接受深奥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把旧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又可以加深对使用方法的理解。对于在对学生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有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实验教多,所以我们在做实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接受情境。实验前要对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讨论,从而分析比较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验要善于发现学生易于出错的地方,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且要及时深化、活化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验中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8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和信息素质的内涵。国际上,信息素养也称为信息素质或信息能力,其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在给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他认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其基本的思想是: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技能。这一基本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于信息素质的研究,人们认同信息素质是信息用户根据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为解决实际问题对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技能。国内学者对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各有特色,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陈爱璞将国内关于信息素质概念内涵研究归结为二要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三要素、四要素、六要素等方面。2周均兵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除去语言表述上的分歧以及“语义”意义上的重叠,国内学者基于内容特征的信息素质概念建构可大致归纳为以下6个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且关联紧密的部分,即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法律和信息道德(伦理)。[33对信息素质内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委员会、国家信息论坛在布拉格召开了信息能力专家会议,讨论并发表的《迎接有信息素养的社会》的布拉格宣言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人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以及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询、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是有效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信息素质的描述,它向我们传达了关于信息素质更为深刻的内涵,即对信息素质的理解已不仅是人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而且是人(信息主体)所拥有的进入信息社会所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划分为多个层次进行。刘崇欣与安娜都提出,应根据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将信息素质教育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层次,分别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曾晓牧提出由基础信息素质教育、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组成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涂颖哲提出从理论、实践和应用三个层次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杨勇提出,应用构建主义来策划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初级层次构建学生的信息意识,中级层次构建学生的专业信息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信息能力,高级层次构建综合性信息知识体系。¨具体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针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这与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高校,并依托于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密不可分。如符绍宏提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环境改变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信息需求日渐提高的今天,信息素质的培养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范围。_6杨勇则提出,要让大学生懂得作为一个数字时代的人,不能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内容,更应当学会具备走出校门后仍能继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中,普遍应用的是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即单纯的“灌输型”、“模仿型”简单化教学;在知识的教学中,重视结论的直接呈现、求同思维的培养;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模仿练习,使其熟练化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模式。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也尝试引入新技术和新理论。杨丽认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趋势。涂颖哲则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并以华南理工大学的信息素质与《船舶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整合式教学实践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黄如花与张建国等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二、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理论

(一)知识的构成要素

关于知识的构成要素,自古以来便是众说纷纭。陈洪澜综合多个学派的研究,提出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经验、信念和信息。¨9皿七。知识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消除人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消除了“不确定性”的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知识和信息在内容上有共性,作为认识对象的信息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具有主观性,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的反映。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体发出的信息并非能完全为主体所接收,接收到的信息也并不一定都能转化为知识,只有当主体理解了信息的意义和内涵时才能把信息称之为知识。简单地说,知识是从信息提炼中得到的精华部分,提炼的过程就会有经验与信念参与其中。_9信息素质教育中,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被学生接收并转化为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但这个过程的发生需要很多条件的配合,首先学生需要产生参与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切身理解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有了这样的信念,学生才有可能从信息生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这才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的分类

1.依据知识效用分类。知识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知识分类大多是按照知识的用途进行分类的。因此,我们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从更广泛的领域选取教学素材。早在2003年的《布拉格宣言》中就曾经提出,信息素质是终生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信息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基于不同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

2.依据知识表征分类。知识表征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讨论的是信息如何转化为符号并与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其他事物相结合的问题¨0l。在考察人类知识本质、起源和局限的哲学分支——认识论中,对“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样做”进行了区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个体掌握了一套能够支配其行为的程序。在两者的关系方面,概念和规则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前者侧重于说明由概念和命题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后者重在阐述概念和规则如何支配人的行为,使概念和规则由陈述性形式转化为支配人的行为的程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道某一规则并能陈述该规则,就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将要掌握的规则并能将其陈述出来的过程。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表现为规则不必挂在嘴边,而是高度内化,自如地指导人的操作。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更侧重于哪一个类型的知识。从信息素质的定义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质是一种技术或者技能,它更侧重于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因此,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在课程设计等方面突出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特点,以避免刻板的照本宣科,从而使教学过程止步于陈述性知识的教授,而更重视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三、提高信息素质教育效果的几点认识

(一)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念

首先,作为信源的教师,或者说信息素质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将自己的知识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信宿,即学生,学生在信念的支持下接收信息,并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两种信念的支持,即相信信息素质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是有用的信念和接受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的实际使用技能的信念。最后,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后,掌握相应的技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从经验中不断总结,并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在信念部分,“相信有用”和“学会使用”两个信念的建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使学生建立“相信有用”的信念,就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学习的信念,并对信息进行积极的思维加工,从而形成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建立“学会使用”的信念,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教育最终要完成程序性知识教育的教学任务,建立起完整的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接收信息,有目标地进行思维加工,以完成有效的学习过程。

(二)改进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主要开设在大学,这一现状一方面使教育者容易将教学内容集中于高校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学生学习中可能产生的信息需求上,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缺乏完善的、体系化的信息素质教育,使信息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这两种现象在现行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发生冲突,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传授的,从而造成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缺乏重视。另外,从目前信息素质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将信息素质的内涵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视为同一概念,比如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作为教育内容,并根据高校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次的教育,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我们探讨的信息素质的内涵,不论分为二要素、四要素甚至二十要素,这些都是构成信息素质内涵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意义在于作为客观的评价指标对信息素质进行评价,而并非能够作为独立的教学单元,亦非能够按照层次来进行排列的教学体系。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作为终生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以此为起点来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对此,可以参考知识效用的分类,从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与消遣知识等不同层面来安排教学内容,打破当下信息素质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局限。一方面通过对知识效用的分类,还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有效的层次划分。另一方面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实用和休闲生活方面的信息素质教育,使学生从生活的层面体会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由浅入深地建立起提高信息素质的坚定信念。只有以此信念为支撑进入相对繁琐、抽象的高年级的学术知识的信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才能以更加认真的心态进行学习,从而保证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9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2-0033-02

当前,教师对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往往过于“泛化”,容易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计算机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认识上深度重叠,因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培训”)的认识上也往往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培训相混淆。本文试从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上来辨析提升工程培训的实效。

信息素养概念认知上的几种误区

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素养概念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把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等同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教学中的直接表现是课程目标泛化、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没有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学了很多驳杂的技能,却没有理解技术背后的思想和计算机文化。如以“信息处理工作主线”和“归纳与总结方法”组织的教材内容体系过于庞大,难以实现可操作性。基础模块趋于内容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网络和多媒体模块则偏重于技术操作,这些不利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背后的学科本质、核心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等。

二是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目前国内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科价值取向定位模糊,有教育取向、计算机取向、传媒取向三大类定位,缺乏真正聚焦于某一研究方向进行学科发展的学校[1]。虽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媒体资源的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方面,但现代教育技术通常认为其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地位,认为只要通过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或者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师就能上好信息技术课,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往往成了网管、电教技术人员等,甚至是为其他教师做课件的“闲杂”人员。

三是把教师的信息素养等同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一方面,因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被简单地误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培训,培训也就更多呈现出“只见技术不见教学融入”的局面,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更加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业务培训失去了专业性,业务培训往往成了低技术含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技术培训。

可以看到,如果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不加辨析,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到提升工程培训的实效。

基于信息素养概念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简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提升工程培训可以理解为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训。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不能把提升工程培训简单等同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普及培训;二是不能把提升工程培训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简单重复;三是不能认为提升工程培训就是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四是不能认为提升工程培训就是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培训。

那么,提升工程培训应该是怎样的呢?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将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这一趋势概述为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也即从“技术导向”转向为“学习导向”。

笔者认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阶段性认识也可相应地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千差万别,不同个体的中小学教师会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同阶段。此外,培训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培训机构组成又有较大差异,因而培训的具体实施上也就各行其是,最终造成了当前提升工程培训的不良局面。

对提升工程培训的几点建议

1.提升工程培训应该区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训前测试,以了解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层次。教师是处于起步、应用、融合,还是创新阶段?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则他参加的提升工程培训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训练;如果是应用阶段,则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模仿;而融合体验阶段要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高效应用;创新层次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更有效的技术工具或方法。

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技能发展目标及其培训形式。比如,起步阶段要关注的是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能训练,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良好习惯和行为意识,具体的提升培训要以实践操作为主要形式。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处于创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不再需求技术实践,而更多的应该是观点的碰撞交流、观念的更新融合,所以具体的培训形式要以更为丰富和自由的主题研讨、沙龙等方式为主。

2.提升工程培训要区分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教师教学要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应该是基于学校现有信息化发展教学现状的提高应用。培训不能脱离信息化教学实践,不能脱离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所以,对信息化条件落后的学校教师提供创客教育培训、电子书包培训等课程无异于画饼充饥。同样,对信息化水平较高学校的教师,仅仅推荐一些ppt设计与制作类的课程又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度浪费。

3.信息技术教师要避免被学科背景干扰

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除了强调处理与交流、创造性、思维方式三方面外,还要强调“融入与适应”和“文化理解”的内容,更要强调应用信息技术去获得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培训课程的设计不能迷失在技术和工具的洪流中,不能“什么有用学什么”,不能“只见技术不见人”,盲目地追求技术和工具的新颖性和多样性。要正确地引导中小学教师批判性使用技术和工具,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背后承载的社会责任。中小学教师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要抛弃干扰学习的信息技术学科背景性知识,融入所教学科的情境化应用。

4.教师要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行为能力

提升工程培训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两个行为转变:一是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行为转变,二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转变。教师除了要有技术积淀,更要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意识。在具体的培训课程中,应该有丰富的案例资源正确引导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教师对信息素养概念认知的偏差影响了提升工程培训的认知和具体实施。要有效实施提升工程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正确的认知,就要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现状有正确的认识,也要为教师提供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行为的资源丰富的案例培训。在具体的培训实施中,要提供有效的训前能力测评,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层次的培训课程资源;要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学习资源。总之,提升工程培训落到实效要依靠各级培训机构的有序组织,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和案例资源。

参考文献

任友群,詹艺.第三只眼睛看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5~9.

教育信息化概念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氛围

一、发挥多媒体优势,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情况有待于教育教学界同仁不断深入探索。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以创造生活化课堂教学环境为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有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数学概念,认识数学命题和公式的本质。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尤其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亟须进一步深化研究,具体实施情况并不乐观,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笔者认为要改变现状,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其次要展示与新课程配套的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供一线教师参考与研究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水平。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理念,进一步让小学生加深印象,便于理解,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在生活情趣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具体数学难题进行探究性解答。教师要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形象、生动的动态化演示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在对数学概念的反复感知过程中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完成。

二、改变传统文化观念,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情境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尊崇权威,对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不敢随意改变,更谈不上有自主创新意识。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过于严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通过恰当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学生很快能够明白这些数学概念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通过赋予生活情趣的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形象的语言简述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和运用信息、自学等方面的能力大有提高,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中,有算式,算理的运算与推理,有对事物的数量、形状、运动状态的分析,还有用数学概念进行的“数”“形”的转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能够主动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归纳和探究,进一步印证数学概念的科学性。学生在学习中以探索精神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广泛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些操作、思考与交流若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则可强化数学教学效果。而这种整合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整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调控,使学生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形成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整合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为创设这种情境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为“多元联系表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为复杂、重复的运算、制图提供了简洁、快速的工具,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只有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数学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