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十篇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十篇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2:06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1

案例选取及概况

1.选取原则本文选取上海三个工业厂区的更新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例的选取原则有如下几点:地域集中—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所以案例选取的首要原则就是减少地域差别。由于上海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大量的工业建筑遗存,其中很多已经或正在经历更新和改造,所以本次研究将案例选取的地点限定于上海。时间相近—随着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全面发展,2004年底,上海市经委建设了17个创意产业区,意图用创意产业让城市老工业园区重新焕发活力,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海涌现出了许多工业厂区的更新案例①。功能、规模、运营差异——选取功能、规模、运营存在差异的更新案例,有助于对激发活力的不同手法的分析比较。基于上述原则挑选案例,有利于对工业建筑更新中多样的活力激发设计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上海田子坊和上海八号桥时尚创作中心在更新前,工业建筑本身并没有鲜明的特点,但是经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更新和改造后,散发出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活力。2.案例介绍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社区—其前身是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房,建于解放初期,是厂区内仅存的比较完整的厂房,闲置多年,在上海市政府把这片区域确定为公共文化用地后,于2005年摇身一变成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8万m2,其后这里经过一系列深入的扩展和改造,最终成为一个包含艺术、设计、办公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社区①。目前,红坊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参观者和工作人员,逢周末和节假日来参观的游人更多。经过更新改造后的红坊获得了更大的活力(图略),对红坊内部各个人群聚集的空间创造手法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在红坊这样原先较完整的工业厂区内部激发社区活力的设计手法。上海田子坊—街区形态成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田子坊内部就已承载许多不同的功能,除了住宅和弄堂工厂之外,还有司法机构和行政部门,以及大学和医院。1947年前后,田子坊共有工厂约17家,包括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和上海钟塑配件厂等。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厂逐渐闲置,一些新的城市功能开始进驻。2000年开始,田子坊进行了全面改造,开发旧厂房约2万m2。其中原先比较大型的废弃厂房经过改造成为了泰康路马路菜市场,中小型的厂房则逐渐更新成商业娱乐空间④。田子坊的里弄式工厂形式有别于其他的工业厂区(图略),自下而上的更新形式促成了功能上的巨大转变,从而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获得极高的人气,这些都与田子坊特殊的改造背景和改造策略密切相关。上海八号桥时尚创作中心——建设共分两期,一期由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8幢建筑组成,于2004年11月改建完成,占地约0.7hm2,总建筑面积约9000m2;二期是对一座U字形平面的汽车零部件厂房改建,于2007年6月建设完成,占地约0.24hm2,总建筑面积约8400m2。一期和二期隔着马路对望,通过一条位于顶层的空中廊桥连接⑤。八号桥与前面两个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面向的对象不同,其内部空间主要作为建筑艺术和广告传媒工作室,配合少量的餐饮和商店,所以更像是一个办公区域而不是休闲娱乐场所,除了公共空间,大部分场所是禁止外人进入的。然而八号桥作为办公区来说,却又多了些休闲娱乐的氛围,这得益于建筑师在改造之初就已明确建成后的功能布局,运用多种手法对厂房进行改造,创造出了丰富的空间感受,符合时尚创作中心的功能定位(图5)。通过分析其设计手法,有助于研究不同更新目的和更新功能下相对应的设计策略。

案例比较分析

1.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红坊—中心开放空间。红坊内最能吸引人群停留的就是在园区中占据中心位置和主导地位的1.5hm2的大草坪,所有建筑围绕之呈包围之势(图略)。设计运用多种手法使这里更具吸引力:草坪南、北两侧各有一段坡起,不仅形成了围合感,适宜的坡度也方便人们或坐或躺,停留小憩(图7,图8);东、西两侧各通过一个小广场与周边种植的树木过渡,在草坪周围形成了一个柔和的屏障(图略);草坪上还布置有原工厂的生产部件和各种现代雕塑,增添了草坪的观赏点。田子坊—线性的里弄空间。田子坊的里弄式布局,尺度宜人,除了个别节点位置的小广场之外,其他都是线性的公共空间,非常有利于营造商业氛围,这也是其他大尺度工业厂房望尘莫及的。田子坊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个优点,在狭小的弄堂空间里尽可能地扩张商业空间,吸引消费者(图略)。八号桥—边角式空间。用地的局促决定了八号桥不会有太多的室外空间。既不同于红坊有大片的广场式草坪,也不同于田子坊线性的建筑与弄堂空间平分秋色的布局,八号桥的建筑在总平面中占有绝对地位,这里的公共空间是建筑之间剩余的缝隙,是顺从于建筑物的边角式空间(图略)。2.室内外过渡灰空间的处理红坊—利用厂房原有结构形成灰空间。红坊内建筑留出了有利于交流活动发生的灰空间,采取的方式是在改造厂房时利用原有结构在建筑入口制造灰空间(图略)。田子坊—自发形成的里弄灰空间。田子坊的建筑边缘灰空间主要是由各个商户自发创造的,由各式各样的雨篷和遮阳伞组成,由建筑本身形成的灰空间较少。各不相同的雨篷不但让商户可以在公共空间里摆放更多桌椅来扩张自己的营业空间,也为整个田子坊营造出一种熙熙攘攘、充满活力的氛围(图略)。八号桥—精心设计的灰空间。由于八号桥布局紧凑,室外空间相对较少,所以建筑师精心设计了很多可以激发使用者交流的灰空间。如在3号建筑中,建筑师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构架,拆除一部分墙体,把室内与室外打通,这样就为这个建筑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三面围合的有屋顶覆盖的交流空间(图略)。建筑师在八号桥二期设计中将主楼梯的一面墙完全打开,形成了一个面向中心平台开放的灰空间,还通过加大楼梯平台创造出吸引人们停留发生社交活动的缓冲空间(图略)。二期的入口采用架空的形式,并通过一个大台阶分流车辆和步行者,步行者经过台阶上到建筑中央的大平台,或在此停留,或去往各自的办公室(图略)。3.建筑单体的改造红坊—尊重原有建筑的改造策略。红坊内老厂房的改造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只是在内部根据使用功能增加了一些新的构筑物和隔断,让空间的利用更为理想(图17)。设计结合现代使用功能,把新老建筑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同时不破坏老工业园区的整体氛围。新建筑的立面设计也与老厂房保持统一,大量使用红砖,力求强化园区的整体性(图略)。田子坊—由商户自发的微改造。田子坊里大多数建筑立面的改造是由业主在墙上增开窗洞和玻璃橱窗,以及配合店铺的主题对门面所做的改动(图19)。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一部分体现为与立面改造相结合的通过加设凸窗或阳光房的形式向里弄扩张内部空间,一部分则是为了适应功能需要对平面和房间分隔作出的调整。八号桥—基于创意办公需求的全方位改造。八号桥的单体建筑在设计时灵活运用工业建筑原有的结构构架和特殊的层高,同时根据办公要求设置不同大小的房间,各公司的办公空间不尽相同,一些房间从厂房的横向分隔,通过单侧外廊相连,一些房间则是从厂房的竖向分隔,内部通过螺旋楼梯通到夹层空间,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也为入驻的公司提供了更多选择(图略)。由于八号桥功能定位趋于商业办公,所以对于立面设计,建筑师大胆采用了多种具有现代感的材质和配色,与其他工业建筑遗存的改造大都选择尽量保留建筑原有材质的策略并不同。尤其是连接一期和二期的空中廊桥,完全由钢和玻璃打造而成,充满了现代感和商业气息,成为八号桥的标志(图略)。4.更新中的功能定位红坊—综合的功能地位。红坊内入驻的租户主要包括艺术文化、创意设计、办公贸易、休闲娱乐、广告传媒五大类。其中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和现代民生展览馆作为有固定展出的展馆,吸引了一批比较固定的人群。一些创意类工作室和商店位于建筑较低楼层,其他则安置于厂房中央通高部分加建的二层空间内,最大化地利用了工业建筑的空间特点,也促进了不同的适用功能间的交融。田子坊—浓厚的商业氛围。田子坊内部的攻能以商业和餐饮为主,与其他工业厂区更新最大的不同在于,田子坊从过去到现在都承载着居住的功能,目前田子坊里仍有一部分老住户,富有生活气息的景象也为田子坊增添了别样的活力。八号桥—安静的办公场所。八号桥的功能定位是时尚创作中心,里面分布着的大多是各种创意工作室,因而在八号桥看到的更多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而不是闲庭漫步的参观者,使用公共空间的也多是出来小憩或者讨论的工作人员。这种功能定位也为八号桥创造出一种安静而有条理的氛围。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2

关键词:广州番禺区万博地下空间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复合、整体型地下综合体

1.地下空间的基本概况

地下空间是指属于地表以下,主要针对建筑方面来说的一个名词,它的范围很广,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铁,矿井,军事,穿海隧道等建筑空间。[1]

我国地下空间发展从起初的人防地下室(主要以人防工程为主);发展到地下商业城(人防工程与车库、地下街等设施结合,功能较单一);到地下服务城(轨道建设高峰,轨道与地下商业、车库、市政设施结合);发展为复合、整体型地下综合体,这种复合整体型地下综合体功能复合、空间集约、建设整体――轨道+地下交通系统+停车库、商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区域统筹设计+集中开发。功能不断丰富完善,形成改善交通拥挤,人车分流的地下城。这也将成为未来地下空间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结合广州番禺区万博地下空间设计分析,试图总结目前复合、整体型地下综合体的一些特点,对未来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广州番禺区万博地下空间设计实例

广州番禺区万博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勘察设计(以下简称万博地下空间)位于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迎宾路段,番禺迎宾路与汉溪大道交汇处。建设内容包括万博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周边地块连接部位缓冲区以及地面景观广场。万博商务区位于番禺区北部,长隆旅游度假区东侧。规划地铁7号线经过该区,设有万博中心站(原名鹤庄站)。

目前,该区域正规划建设番禺现代信息服务业总部基地、五星级酒店、商业广场、购物中心、数码产业总部、智能产业总部、汽车文化商贸中心等9大项目。万博地下空间建设的目的是分担地面交通,整体统筹地下商业开发,核心解决地铁站点周边9大地块的整体开发问题。成为一个结合toD发展的地下枢纽城,一个为周边提供交通支撑的地下服务城。通过这个由番禺区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地下空间将整个万博商务区9大地块连成整体:以汉溪大道与万博二路的十字轴的地下进行公共地下空间开发的范围。(图2-1)

万博地下空间形成“十字主轴、交通环路、两大分区”的结构。十字主轴以汉溪大道、万博二路地面以下十字形空间形成地下空间基本构架;东西全长约780米,宽约100米;南北总长约630米,宽约40米。

图2-1广州万博地下空间总平面图(来源:作者参与项目方案总平面图)

2.1广州首个建筑工程方案与控规同步进行,规划在建筑工程方案深度基础上的反推。

建筑方案的设计为控规提供相关设计数据,使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相辅相成,并对现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进行补充,为之后的报批报建提供依据。

2.2地下缓冲区解决权属划使地下空间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公共地下空间建设,提高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将各出让地块连成整体,形成核心区地下城,这也是地下空间由点向面发展的开端。

集约城市用地,统筹地下空间核心区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整体开挖,实现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合理分区,无缝衔接。

2.3地下交通系统――人车分流

2.3.1车行交通:为提升万博地区交通整体服务水平,疏解对外交通的瓶颈、提高路口通行能力、提高关键通道和节点的运作水平,根据交研所交通咨询报告,提出的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优化方案,万博地区整体地上地下交通系统经评估可支持万博地区的未来整体的开发建设。

地下道路系统由2个市政隧道、1个地下主环、2个内部次环和6组出入口构成。地下道路面积约13.88万平方米。

市政隧道(-1F)双向两车道设计,保证万博中央商务区南北两侧的快速交通转换;实现公共交通与小汽车交通的立体分离。

地下主环(-2F/-3F)单向三车道,解决万博中央商务区各地块车辆快速进出,减轻地面路网的压力;

内部次环(-3F)单向两车道,加强各地块停车库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停车系统;

出入口隧道分别设置于万惠一路、汉溪大道、万博二路南北侧,实现从广州进入万博的快速交通转换。

2.3.2步行交通:地下步行系统由公共通道、下沉广场、集散广场、步行通道、垂直交通构成。

地下一层步行系统,以万博二路、汉溪大道十字公共通道为骨架,商业街主通道宽度不少于11米,局部扩大为18m;南北向宽度不少于11米;与周边地块的步行通道形成网络式结构,与负一层出租车停靠点相连;结合地铁站设置下沉广场作为地区人流主入口;

共设置42个垂直交通和14个集散广场,满足安全疏散要求。

负二层步行系统,以十字主轴公共通道为核心,通道宽度不少于8m,与周边地块形成脊状式步行结构,与北侧地下公交首末站相连。

设置24个垂直交通和12个集散广场。公共通道功能的独立性,保证24小时向公众开放。

2.4各层平面设计

2.4.1地下一层主要功能是地下商业、地铁风井设备及西站厅。地下一层由于有空调风管和综合管廊,商业空间的层高6.5米~7.5米,除去垫层100mm,梁高700mm~1000mm,设备风管、消防水管等商业净高为3.5米。(图1-3)

公共地下空间沿十字形公共通道形成步行商业街,沿汇智三路形成半地下骑楼商业街。

从人的行为特性方面,地下商业街容易让人失去方向感以及上下移动增加的距离给人造成“迷宫感”和“疲劳感”,地下商业设计上流线避免曲折,人行通道除与天河城地块毗邻的位置进深较大设置两条商业动线外,其余均设置一条主商业动线。其次利用地面绿地开露天天井,增加室内的自然采光。本层公共人行通道宽度11米宽,分为两条则每一条都要满足6米宽。公共人行通道作为公共通道存在,与周边地块设置连接口,通过步行通道与公共地下空间联系成整体。南侧利用高差沿万博一路、万惠一路设置两个市政隧道,并与出租车停靠站结合。商业空间与公共交通同层布置,使地下空间地面化。

2.4.2地下二层主要功能是地下商业、7号线万博中心站厅层。沿万惠二路形成地下主环(南侧),设置一个公交车首末站。商业空间的层高6.5米,除去垫层100mm,梁高700mm~1000mm,设备风管、消防水管等商业净高为3.5米。(图2-3)

公共地下空间沿十字形公共通道形成步行商业街,沿万惠一路形成半地下骑楼商业街,与地面公园景观的水平相连。(图2-2)

图2-2广州万博地下空间汉溪大道剖面及万惠一路骑楼商业街

(来源:作者参与项目方案图)

地下二层商业与地下一层相比商业价值有所下降,为了使其商业空间丰富吸引人群,通过增加内天井,中部地铁站厅,在沿汉溪大道东部用地进深较大的地方设计为威尼斯风情水街,北侧为半地下骑楼商业街。商业动线主次分明,主动线成环,商业空间丰富,提升商业价值。本层人行通道宽度8米宽,同地下一层一样与与周边地块设置连接口,通过步行通道与公共地下空间联系成整体。

图2-3广州万博地下空间地下一、二层平面图(来源:作者参与项目初步设计图纸)

2.4.3地下三层主要为地下停车场、设备用房及地铁站台上空。层高为4米~4.8米,标高设置主要考虑与周边地块相连接处标高。公共地下空间面积约7万平方米,约提供2127个停车位。

沿万惠一路形成地下主环(北侧),万惠二路形成综合管沟(南侧)。各区地下车库均根据地下市政环路的设计要求,设置地下次要环路,与地下主环路、周边地块次环相连互通,并沿环路两侧设置隔断与停车车库分隔,以保证次环的车流通畅。各停车库之间通过地下车库内部次环互联互通,形成整体。

2.4.4地下四层主要为地下停车场、设备用房及地铁站台层及区间隧道。层高为4米。公共地下空间面积约3.6万平方米,约提供1060个停车位。

沿万惠一路形成综合管沟(北侧)。

图2-3广州万博地下空间地下三、四层平面图(来源:作者参与项目初步设计图纸)

2.5.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节能

万博地下空间设计中采用成熟先进的绿色智能市政技术集成,实践绿色环保理念,统筹地下市政设施,运用综合管沟,中水利用等多项绿色市政技术,形成绿色环保、高效节能、资源共享的广州南拓城市中心。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通过市政设施下地和降低地面建筑密度释放更多公共绿地和绿化空间;通过增加地面公共绿地、对公众开放的屋顶绿化,提升环境,突出绿色生态理念。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3

关键词:暖通空调;大型公共建筑;系统设计要点;应用研究

调查显示: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一般情况下占为住宅或普通建筑的50%~80%,而除采暖外其他能耗,折合成等效电耗后,为住宅的5~15倍,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这是一项设计影响因素较多,专业技术性强的复杂工作,而且还受系统复杂程度,设备数量,投资金额等因素的影响。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整合,在满足空调系统正常的使用要求之下,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的比较和优选。

一、暖通空调的设计要点

(一)法律法规

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根本因素,要遵循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可以为了追求利益或者其他而违背,这是方案中最根本的因素。设计者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材料的应用要合乎实际情况。

(二)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因素。面对高能消耗,开展对公共建筑可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节能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在高耗能的主要原因:①设计不合理,导致能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了资源。②开窗,水量的不平衡,外墙的结构,人员和灯光等造成的室内外通风换气形成的冷负荷浪费了能源。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修正,节省能源。可以采取的方式有:①开发和利用新的环保能源,开创新的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②精确计算负荷指数,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③变频调整技术的采用,在系统超负荷的条件下产生良好的节能效果。④变风量系统,通过改变送到房间风量的不同,缓解负荷。⑤热回收系统,对于暖通空调产生的热废气进行回收,然后再加以利用,不破坏环境还能节省能源。⑥人员的管理,暖通空调设计的要方便,人员的素质要高,制定相关的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采取其他措施,达到节能减排。

(三)经济投资

经济投资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前提因素。使用情况,设备数量,能源价格,设备档次,舒适度,美观程度的不同投资,所以投资要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面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在设计方案,应该考虑以下几点:①设备,材料,管道的投资,天然气,热力网,水处理,配电控制的支出。②能源消耗和运行的费用。主机和其他设备的能耗。如何在暖通空调实施的前提下,减少经济的投放,更合理的利用经济投资,还需要详细的报表来进行计算,尽量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四)可行方案

可行方案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核心因素。不同的地区的地形,气温,占地面积,气候的不同,设计方案也会有所不同。商业用地面积是有限的,所以设备的设计要精简,机房设计是比较重要的方面,还要根据室外环境,商场的布置,面积的大小,客容量的多少,经营的规模,经营商品的性质,楼层的高低等参数进行设计,保证室内的温度可以给商场职工和顾客同时带来舒适感。

(五)安全可靠

安全可靠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本质因素。数据调查显示,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对身体健康产生了威胁,由于建筑物的封闭性大大增加,装修物的大量使用,造成环境的污染物增加,暖通空调的使用,使室内空气循环利用,没有新的空气,使污染超过了国家安全标准。面对这一个问题,设计方案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由于公共场合比较密集,防止空气质量差,必须在空调新风口采取方法措施,不定时的过滤空气,保证清洁度。面对火灾等,人员不易疏散,考虑使用双速风机,做好排烟防护。并且面对不同的季节,根据冷热及时调节控制,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保证。

二、以天津某超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

天津某大型超市,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两层都是超市,建筑层高为7米,吊顶高度为2.8米,空调使用区域面积约14377平方米,空调设在天花板上,每隔两米有一个风口,夏天送凉风,冬天送热风,客流量较大,每一层有一个厕所。采用全空气系统,末端设备采用组合式空调机,气流组织为上送下回。好的方面是:①对于来购物的人来说,夏天不是很热,冬天不是很冷,购物还算是舒适。②购物时听不到风吹得声音,噪音比较小,不会对人产生影响。③暖通空调的系统较好,没有出现安全问题。④设有专门的工作机房,位置很好,可操控性较强。⑤没有出现漏水,风扇板掉落的现象,设施比较牢固。⑥商铺区域的中庭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风机设置于屋顶。不好的方面:①长时间购物会出现憋气,闷热等情况。排风系统设计的不合理,人员密集的时,不仅要满足温度要求,还要兼顾湿度和清洁度。②空气没有采用过滤系统,同时可以闻到一些货箱子的味道,让人呼吸不畅。应该适当增加新风设计,来满足室内洁净度、空气质量和卫生标准的要求。③厕所没有安装空调系统,而且没有可开启的外窗,无法满足自然通风和卫生标准,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其实,暖通空调应用于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例如超市,写字楼,购物中心,大型电影院医院,饭店,旅馆,学校等,每一个场合都有自己对于暖通空调的设计理念。应该从风量,噪音,湿度,清洁度、卫生标准等方面进行考虑,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的环境。

三、总结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冷暖,健康,安全,工作效果和产品质量,还关系到国家的能源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总而言之,只有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所设计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才能科学的合理的做出最佳设计方案,将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节能型,舒适性,调节性等方面的优势,还要立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使其对国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正面效应,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江《探究暖通空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李敏霞,马一太《工人热空调系统方案的多目标综合评价研究》.

[3]邹建忠《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探究》.

[4]程忠平《既有公共建筑的能耗及节能潜力分析》.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应用方法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转贴于公共空间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但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具有地域文化和内涵的,并赋予空间涵构意义的“场所”。

“场所”概念常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荷兰建筑师奥尔多·范·伊克(aldoVaneyck)在他著名的场所描述中强调:“不管空间和时间的意义是什么,场所的事件只会有更多意义。这是因为在人的意念中,空间表现为场所,时间表现为事件。”然而在当前营建场所感的规划设计中,场所的形态意义常常被过分渲染,甚至超越了更为重要的人之活动及空间的功能意义。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人体尺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适度的标准和视觉印象。尺度存在于城市形体空间设计的每个环节。虽然在整个城市的形体空间设计中并不一定遵循唯一的尺度概念,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有时,“超人尺度”是为了某种特殊的使用功能或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但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新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往往采取巨大的尺度来取得“宏伟”的效果,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凡是接近人的地方,特别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都应该注意体现“宜人性”,因为所谓的“人性场所”首先是空间应具有“人体尺度”。

2.可达性与易达性

城市中目的地与交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正因为有了吸引人们的目的地,于是才产生了交通;因为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目的地变成可能。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具不具备活力是受到其可达性与易达性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在某一场所相互活动形成的,包括街道、市场、码头等,由此也反映了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易达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时,必须考虑公共空间与其他区域的交通联系(包括车行交通和步行交通),这是实现公共空间富有活力的重要保证。

3.混合使用与密度

创造活跃和良好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关键就是不同的土地用途和人的活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集中,而足够的人群和活动密度又常常被认为是空问富有活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空间混合使用的先决条件。为避免国外许多城市开发实践中被功能分区理论影响而出现的孤立的城市公共空间现象,混合使用已经成为现今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城市设计目标。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而言,适当的密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由于现状条件限制较大,往往形成高密度的区域。尽管高密度有时意味着较低的环境质量,但对于公共空问的使用,适当的高密度意味着将增加人流的接触度——当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们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相遇,就大大地激发了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共空间变得复杂多变、富有生机。4.环境质量

根据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人们的每一种活动对环境的要求都不相同,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当条件不佳时,这些具有特殊魅力的活动就会消失,而在条件适宜的环境里,它们就会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户外空间的环境质量对空间活力营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此外,适度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成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但在没有纷繁户外活动的情况下,最低限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交往也就无从谈起。与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相比,质量较差的空间影响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限制了人与人之间适度强度接触的发生,从而制约了空间活力的体现。反之,我们试想一下,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里,无论是在市中心、商业广场,还是在公众娱乐场所,产生人的停留与活动,而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当人们或在一旁观察,或聚集在其周围,或互相讨论,于是新的交往活动就这样自然地展开了。

5.公共设施

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必须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求,因此,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建良好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相关的基本公共设施包括:灯具、座椅、邮筒、垃圾箱、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电话亭、售报亭、候车亭、治安亭、公共卫生问等。

建筑与规划设计应为残疾人士及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创造正常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便利条件。应该结合残疾人坡道与盲人路引等设施,消除人为环境中不利于残疾人士的各种障碍,创造出平等使用的公共场所,使全体成员都能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6.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指的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彼得·波土曼(peterBosselman)认为,街道家具能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丰富空间的内涵。

除了有助于突显公共空间的个性外,街道家具的组织质量也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最基本的标准之一。街道家具同样也能为地区的发展设定质量标准和期望值。但目前由于多方原因,街道家具设计与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无数的街道家具是按照不顾及城市整体空间特色和街道景观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果形成了街道景象视觉和功能上的混乱。

7.公共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如同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民风习俗一样,城市公共空间也同样需要各种艺术活动的感染和熏陶。从城市自身的角度看,各种有益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法。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黄桷树下龙门阵”,每每都能吸引大量的人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也给原本商业化的步行街注入了文化生机。

三、案例评析

1.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

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北起临江门,南临较场口,西至七星岗,东达小什字,占地0.95平方千米,是重庆市CBD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成熟的配套设施,解放碑成为重庆市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辐射源,成为最具魅力和品位的现代都市标志。

从现状来看,解放碑中心区用地布局复杂,并且多数区域为混合用地,但总体而言兼具商贸和商务两大功能。虽然用地混合带来了使用和经营上的一些问题,但也正因为其功能的多样性与混合性以及常年持续不断的消费人群,保证了解放碑地区持续旺盛的活力。

以“十字金街”著称的解放碑中心区有比较完善的步行系统,不仅沟通了整个中心区的步行联系,而且适度地引进轻轨、巴士等公交系统,解决了中心区复杂的公共交通需要。但中心区整体车行系统的技术指标偏低,道路用地比例仅为15.2%,远低于大城市中心区20%~25%的指标,加上路网格局、线形设计不合理,造成了车行交通的易达性进一步降低,从长远来看,这是保持解放碑中心区旺盛活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转贴于

从空间与尺度上看,解放碑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建筑高度偏高,高楼林立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心区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虽然设计考究、使用方便的街道家具和公共设施给公共空间注入了应有的活力,但是总体绿化容量的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心区的环境品质和质量。不过,时常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商家开展的商业活动对于解放碑中心区的活力营建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每逢节日庆典的时候大量人群聚集在解放碑欢呼雀跃的景象成了重庆繁华兴盛的象征。

2.上海市新天地广场

新天地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淮海中路南面,以其上海石库门弄堂的独特海派文化风韵和格调时尚的中外餐厅、茶坊和艺术展廊等,成为上海最吸引人的~个文化休闲场所。

从区位和交通上看,它地处上海繁华的卢湾区,东临黄陂南路,南临自忠路,西临马当路,北临太仓路,当中一条兴业路把其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在太仓路上的主入口离淮海中路最繁华的地段及地铁出入口只有170米,因此交通的易达性保证了新天地广场成为上海一个重要公共场所的可能性。此外,它在区位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位于兴业路上,大批中外游客都会借此机会而顺便将新天地广场游览一番。

从空间形态上看,通过对原有狭窄、拥挤的里弄空间进行疏通整合,形成步行街、广场等开敞空间,使得整体空问格局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同时,还着重把具有石库门文化特征的建筑与部件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使整个公共空间富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此外,宜人的尺度是新天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里弄空间本身的尺度是比较宜人的,在改造的过程中注重对尺度的把握,形成了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街的空间尺度。比如里弄小巷宽度为2~3米,主要街道宽度也不超过10米。

与其他休闲场所不同,新天地广场设置了众多的露天茶坊和咖啡座等公共设施,淡化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线,大大地激发了不同人群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丰富了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健全的公共设施以及设计新颖的街道家具也给新天地广场营造了良好的休闲气氛,精心的环境设计以及良好的施工质量保证了高品质的环境质量。在广场南面还设置了一个露天广场(时尚广场),时常在此举行的音乐会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无疑,新天地广场作为上海旧城公共空间改造中的一种模式是成功的。它既有效地保留了旧城区的历史风貌,又通过各种规划设计手段,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有机融合,同时也突出了上海文化的个性和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问营建的探讨以及实际案例的评析,可以看出活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营建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而言,各个要素的影响力不同,着重处理的力度也应有所区别:针对较大范围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中心区等),应着重考虑“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以及“公共设施”的合理规划设计;而对于较小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小型广场等),则应精心处理好“环境质量”和“街道家具”的设计以及组织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

总之,通过合理把握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着重处理好各个要素的关系,一定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nc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凯文·林奇(K.Linch).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华夏出版社,2003.

[3]扬·盖尔(JanGehl).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matthewCarmona,timHeath,taneroc,Stevetiesdell.城市设计的纬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7]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5

建筑本方案为了取得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能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空间上,为了打破原有界限和概念,相互交融综合,从而使建筑与城市达到整体与连续特征的过程,这是两方面作用的结果。采用的处理手法,使建筑,一方面要努力地适应城市空间,在创作内部功能和形态领域的同时,考虑到建筑对于城市空间的职责,注重其外部领域的创造,最终达到人、建筑、城市的全面融合。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设计过程。另一方面是直接将城市语言引入建筑设计,从宏观到微观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形体和空间,在建筑内部营造城市空间的氛围。

退台的处理手法为了创造了立体式的开放空间,它提供了开阔的景观和行进的乐趣。除此之外,采用退台式设计手法是考虑到对地面城市空间有着很大影响。因为建筑密度较大获得阳光,取得开放感;同时又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改变空间的围合效果。同时注重环境设计的,对于城市、绿化与建筑这三者的融合给出了成功的解决方案。

从设计伊始都认为建筑外部空间也是建筑物的一部分。基于城市角度,改变以往建筑自我服务的封闭状态而演变为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益补充。改变以往建筑室外空间直敞地对着街道,缺乏限定性和场所感或形成封闭的自我空间,把城市生活拒之门外的状况;注重场地中活动内容的设计,创造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人的停留。设计主动将建筑退出用地红线一段距离,在建筑物前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做法。这样既满足人流疏散,又可以避免大量人流涌入街道;另一方而还增加了城市空间层次,丰富城市空间内容。从而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形成“U”形围合产生一个内向性的室外场所。这种围合方式既明确限定了一个空间,又因为开敞边与城市相连而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利用地势围合出一个跟地面有高差的院落,既把建筑突出,又起到限定出与周围不同的空间庭院整个商业设施是由中央的共享空间把周边超高层的酒店、百货商店、商店街、剧场等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空间构成。从下沉广场到屋顶花园,形成了以建筑内立体交叉能够洄游的螺旋状开放空间,创造出充满激情的空间体验过程。

加强了方案中建筑综合体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完美过渡之间的整体感及和谐感。城市公共空间深入建筑内部,不再是点到即止,而是登堂入室。本案例采用上升式花园的方式建立一个公共性的屋顶花园是为了里面的居民的城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上升式花园的标高高于机动车道,从而使广场完全脱离了交通的干扰,在交通量较大的地方创造出相对安静的活动场所。同时在上升的花园中间做了一个下沉式广场能够在大环境中营造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小环境,是为了与地下的商业空间相连接,设计这个下沉式广场是为了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满足本方案建筑的多层次入口、调节城市空间尺度、改善地下空间环境、隐藏地下空间入口等多种功能的作用。还作为连接地上地下的载体,使地下空间可以畅通无阻地和地面连接,为地下空间带来阳光和空气。起到对地上地下空间的整合,对于调节地下空间和人们的心理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场没有盲目追求宏入和气魄,而是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绿色生态化、多功能高效化和地上地下一体化。立体化的广场,多变的空间组织,以及交通的可达性,为城市提供了市民活动、旅游观光的良好场所。下沉式广场和地下步行道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

以往城市建筑综合体总是以其宏伟的尺度和巨大的体量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特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艺术形式受到建筑师、业主和公众的极大关注。形体、尺度、细部等各方面处理适当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能为其所在城市增光添色;有的甚至成为这一城市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城市的象征。相反,设计处理的不合时宜,也会造成视觉污染,且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一般建筑。本案同则利用开窗设计、建筑细部、后退和屋顶线的变化界定出一系列的立面模式,将连续竖向长条立面分为若干具有人性尺度的单元。将建筑超大体量打散,分割成为一群较小体量造型的组合,减少大型结构对城市和街道造成的压迫感。将晋江的滨江景观和中心庭院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着重用考虑它对城市天际线的塑造(图5)。

机动车辆交通的衔接。-1层车行流线:来自西侧城市规划路的车行流线经由西侧两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平进地下车库。少量不进入地下车库的车辆也可以停留在西侧规划路布置的地面临时停车位。用地北侧和南侧分别可设地下车库出入口,满足其他方向的进入场地。地面车行流线:来自江滨路的车行流线进入地块内部车行辅路进入地下车库,少量不进入地下车库的车辆,可以停留在地面临时停车位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6

【关键词】武汉鲁巷广场环形交叉通疏导地下空间利用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武汉鲁巷广场是城市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当时由于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车流稀少,其环形交叉通组织形式可有效的解决六路交叉的交通问题,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年间,这里已从城市的边缘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和武昌区的商业服务中心;随着其区位重要性的转变,这里的交通矛盾愈演愈烈,并逐渐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于2011年2月组织了对鲁巷广场周边的城市设计招标工作,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在此期间主要负责项目的基地现状分析、相关案例分析及具体方案的设计工作,下面对该项目特点及方案设计进行简要的介绍说明。

1鲁巷广场现状概况

1.1鲁巷广场简介

鲁巷广场亦称光谷广场,位于武汉市的东大门,倚立“中国•光谷”入口处。随着“中国光谷”品牌的树立,光谷广场已成为“中国光谷”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开发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光谷广场交通压力也迅速增加,中心环岛加六路放射路网不堪重负,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光谷广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组织和城市空间形象迫切需要获得新一轮的提升。目前鲁巷广场及其周边的改造工作正结合武汉地铁工程建设在逐步有序的进行中。

1.2现状周边交通情况

鲁巷广场是六条放射路网交汇处,其中有鲁磨路、珞瑜路、民族大道三条主要城市道路汇集于此,未来规划轨道交通2号、9号、11号线路在此交叉。现状环形交通量已趋近饱和,车流高峰期交通拥堵状况较为严重。同时人行系统不完善,人车混行,存在较大的交通隐患,人行过街设施不完善,过街隧道,人行天桥,无法形成较完善的过街流线。因此,如何解决现状交通拥堵问题,是突破本片区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交通现状如图1所示:

图1鲁巷广场周边现状交通系统

2合理化交通组织

方案在保留环岛整体格局情况下进一步优化其交通系统,主要从区域路网梳理、周边交通缝合、内部高效利用等手段进行处理,使其从城市拥堵焦点一跃成为城市畅通枢纽。

2.1区域道路网梳理

从武汉市整体格局出发,鲁巷广场位于武昌区中部位置,其中通过该广场的珞瑜路是横向联系武汉主城区的主要交通动脉,在城市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巷广场中心转盘是珞瑜路上最为重要的节点之一。在其周边路网格局中,城区只有珞瑜路和雄楚大道两条横向主干道路,这对偌大的武昌区来说交通压力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武汉以湖泊居多这一特色城市整体格局下,在不继疏通城区横向路网的同时,解决好主要节点的交通组织问题是重中之重。

2.2周边交通缝合

■合理配置交通资源,优化地区路网结构,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体、有序高效接驳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系统。

明确道路功能,完善珞瑜路的快速集散功能,强化民族大道南北向疏散的功能。珞瑜路、鲁磨路、民族大道是主要公交走廊,增加虎泉路的公交承运量,疏解部分公交压力(特别是往西到市中心区方向)。

增加支路网密度,完善网格状道路系统,突出地铁核心地位,净化进入鲁巷广场地区的交通流。

通过建设珞瑜路东西方向、珞瑜路——民族大道双方向、民族大道——鲁磨路单方向的下穿隧道,实现主要方向车流组织的“管道化”,疏解环岛交通压力。

将轨道2号线光谷广场站上盖地块一体化设计,设置建筑一层的港湾式公交首末站、负一层的出租车停靠站枢纽站,使各种交通方式以地铁站为核心垂直顺序分层布局,有利于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综合换乘。

■促进用地的功能混合使用,推进区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与轨道站相结合,高强度、高标准开发建设综合商贸区,布置商业服务、展示体验、市场商贸、文化娱乐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环境良好、具备24小时活力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中心。

高效连通地下空间,形成网络体系,重点将地下商业、交通集散空间、停车空间和地铁车站相互连通,提高使用效率。提高以站点和环岛腹地200米核心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开发量,地下空间的开发功能依次以商业、交通及停车为主。

■构建地标性商贸服务公共空间网络

鲁巷广场商圈进行环境一体化建设,增加公共空间,整合建筑空间环境,并保证共享的均好性。

创建都市化、肌理感、紧凑式的开敞空间,进行优美、宜人的场地环境设计,形成以连续的绿色景观系统。

公共空间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廊道联结成具有整体性的网络,结合轨道建设提升地区步行环境,重点完善过街设施。

2.3内部高效利用

作为未来轨道交通站点辐射范围的中心地区,未来的人流和车流都会比现状大幅度地增长。如何合理布局区内的交通设施,衔接处理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提供舒服便捷的人行空间是本次城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合理和高效土地利用安排的前提下,结合2号地铁线路的建成通车,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交通换乘中心,综合体地面一层设置公交站,地下一层设置出租车接驳站和地铁站厅层,与轨道交通“无缝连接”。

地下3层为地铁为9号线、11号线地铁站台层、轨道线路和一些公共停车场地;

地下2层主要为地铁2号线站台层及9号、11号线的站厅层和主要的公共停车场地;

地下1层主要为2号线、9号线地铁换乘公共站厅空间、地下商业、出租车接驳站及主要的人行地下廊道,本层也是重点解决周边地块人行系统,并实现无缝联通;

地面1层为公交首末站、私家车接驳站、公共广场和景观绿地,结合商业购物,综合体裙楼之间通过连廊联通。各层通过电梯无缝连接,并保证无障碍联系;换乘中心采用现代化设计,整个公交换乘中心将

呈现一个现代化的舒适环境,配合武汉市鲁巷地区的高质量活动环境。如图2所示:

图2交通接驳流线分析

3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在鲁巷中心地区,应配备与武汉市城市活动中心地相符合的魅力空间。但该地区地下空间利用一直处于较低的开发强度,并存在互不相连的问题。目前,沿珞瑜路两侧现状已有部分地下商业开发,其中以珞瑜路东段光谷步行街的地下开发规模最大,并配有一定地下停车场,其建设规模约3万多平米;沿珞瑜路西段,鲁巷广场购物中心地下一层开发约8千多平米,在其对面新开发的光谷国际广场一、二期开发约2万多平米;由此看来这里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初具一定规模;因此,有必要以下述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①利用地下空间将其作为连接各个商业街区、交通换乘中心的专供行人使用的互通联络流线。

②有效利用通过地铁车站建设开发出的地下空间,以保护地面景观和地面空间。

③利用地下空间将其作为提升鲁巷地区开发价值的多功能载体空间。

因此,在设计中我们结合现状商业开发及今后鲁巷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前景,以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为契机充分合理开发地下空间,以解决其人、车交通等尖锐问题,建成集交通换乘、商贸、休闲、办公等为一体的复合功能区。

同时我们重点考虑通过地下商业、地下交通换乘中心和地下停车等使用功能与轨道站联系,在满通疏散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周边地块的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

4结语

在城市建设中,环形交叉口设计随处可见,但简单的无控环形交叉口可以解决多路交叉或畸形交叉等方向不易识别、交通量较小的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在城市发展初期许多城市采取这种方式即具有城市入口的标示性又可解决交通问题,但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张,交通量不断增大,对于大、中城市的主干道路口,简单的设置无控环形交叉口是不适合的。通过武汉鲁巷广场案例分析,希望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的分析可以在有效疏导交通、人车系统分离、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及地下空间高效利用上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7

关键字: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实证研究

abstract:first,urbandesignguidelinethatinvolvedinthedesignofthegeneralprincipleanddesignpartofthemaincontrolcontent;Second,incombinationwithanareaoftheurbandesignguidelineactualcase,analyzestheregiononthemaincontrolfactorsofthespecificprovisions.withthemethodofthetheorywiththepractice,thepaperinurbandesignguidelineonhowtocontrolandguidetherelevantfactors,theguideurbanconstruction,urbandesignguidelinefortheplayofcertainpositivemeaning.

Keyword:urbandesignspecificationcontrolelementsempirical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的分类

2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控制内容

2.1设计总则的控制内容

2.1.1整体风格控制要素

在充分理解街区特色、历史文脉、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用地的主要性质,提出塑造地区风貌特色的整体要求。当单元内同时存在两类或三类用地功能时,以占地较大的用地类型为准,同时应指出各类型用地的位置和面积。

2.1.2空间意向控制要素

描述单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城市意象,对重要特色区域、地标节点、视线通廊等主要意象元素提出控制要求。包括描述不同区域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主要地标节点或制高点的位置,视线廊道或景观轴线的方位、走向、对景等控制要素。

2.3街道控制要素

根据城市的交通组织、街道界面性质以及城市道路的不同使用功能,将街道分为交通型道路、景观型道路、商业型道路及生活型道路。针对不同类型的道路分别提出总体控制的要求。

2.4开放空间控制要素

结合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组织和布局规划,对开放空间的绿地(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及广场(交通广场和游憩集会广场)进行控制引导。对公共绿地及街头绿地进行重点控制。

2.5建筑控制要素

提出建筑群体组合的整体布局、高度、体量、风格、外檐材料及色彩的控制与引导的建议。包括描述建筑高度分布的整体趋势、布局形式、天际线景观及地标建筑的位置;说明不同高度分区的位置及主要建筑类型;控制高层建筑高宽比;提出建筑风格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的风格分区及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外檐材料与建筑色彩。

2.2设计分则的控制内容

2.2.1街道控制要素

根据设计总则划定的道路类型,对城市道路的建筑退线、建筑贴线率、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及机动车出入口位置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对道路交通设施与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关系提出引导性安排。

2.2.2开放空间控制要素

主要包括绿地和广场。确定各类城市绿地和广场的类型,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广场的分类、等级和主要功能,并提出规划控制要求。

2.2.3建筑控制要素

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建筑外檐材料及建筑色彩。建筑体量控制指对地块内部建筑的三维体量提出控制和引导;建筑高度控制指对高度限制、高度分布、地标建筑位置及天际线线趋势提出控制要求;并对建筑类型和风格意象提出引导要求。

3某地区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的实证分析

3.1设计总则控制要素的实证分析

3.1.1整体风格控制

规划区内建筑应注重整体空间形态。地标建筑簇群化、建筑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层层深化,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整体风格。在对现状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切合本片区实际的规划内容,运用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景观风貌规划经验,在规划的内容、深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体现出地区的特色与个性。规划片区主要体现现代人文景观风貌和滨水景观风貌特色。整个风格设计围绕展现现代化生活、工作等文化主题为主基调,以南部片区围绕河流水系打造滨水空间来展开。规划最后形成两条主要轴线,一条为南北向的现代风貌轴,一条为沿河滨水风貌轴。现代风貌轴建筑立面应采用简约、欧式的现代风格,增强可识别性;滨水风貌轴安排休闲、娱乐为主,采取亲水的设计手法,更多的强调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3.1.2空间意向控制

该区作为商务中心和多片居住组团区域。商务中心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天际线控制的最高点,是该区域最突出的地方。区域中央南北向的开放空间是最为重要的景观轴线。在规划末期,要保证形成滨河及中央景观轴两条重要的开放空间,实现周边的视线不受遮挡。

3.1.3街道类型控制

该区街道分为交通型道路、景观型道路、商业型道路、生活型道路四种街道类型进行引导控制。

1)交通型道路:该路以快速交通为主,建议减少人行道宽度,并应采取人车分流措施。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居住建筑商业裙房部分贴线率应不小于40%,商业地块建筑贴线率应不小于50%。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禁止面向交通型道路设置,机动车出入口不应面向国道设置。

2)景观型道路:滨河路。该路以慢速交通为主,尽可能为行人提供驻足观景场所。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居住建筑商业裙房部分贴线率应不小于50%,商业地块建筑贴线率应不小于70%。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宜面向滨河路设置,机动车出入口不应面向滨河路设置。

3)商业型道路:禁止沿路停车,将两边建筑红线退缩的铺地与人行道相结合、一并设计与施工,从而增加人行道宽度,保证人行道连贯性。增设休憩设施,在满足车行功能的同时提升空间环境品质。道路两侧地块沿街建筑控制线长度不超过150米的地块建筑贴线率应不小于90%。保持商业街连续的街道界面。

4)生活型道路: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退让道路红线距离8-10米,退让绿线距离5米。居住建筑商业裙房部分贴线率应不小于50%。

3.1.4开放空间控制

该区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与广场用地三种开放空间类型。

1)公共绿地:主要体现于中心区的综合公园,以及沿河形成一条带状公园,通过各个居住组团的社区公园进行串联,结合商业中心区的专属绿地实施3处街头绿地的铺设。

2)规划区内设置公共绿地:绿化率高于30%。沿主干路两侧控制15米宽的防护绿带,次干路两侧控制5-10米宽的防护绿带。此外,规划范围内需对沿岸控制25米宽的防护绿带。

3)广场用地:火车站前广场为主要广场用地,并于商务中心设置一处游憩集会广场。

3.1.5建筑控制

1)建筑高度控制:沿水系建筑高度控制在50-70米,高度约18层,站前广场综合区北部高层建筑高度控制在100-150米,南部高层高度控制在60-100米,控制在30层以内,最终形成由河向北的逐渐增高的连续界面,展现规划区的都市面貌和时代气息。沿内部步行系统两侧的建筑高度不宜过高,控制在20米以内,控制在6层,符合空间要求。2)建筑主要色彩的控制:高层办公以暖白色,浅黄色,蓝色为主色调,裙房建筑以浅灰色、米白色、浅黄色为主色调,以鲜黄色、橘红色等鲜亮颜色点缀,展现站前办公区的时代感及活力氛围。居住建筑以暖黄色为主色调,辅以灰色、褐色,部分小区临商业区可以亮灰色为主色调,以自然过渡。混合区建筑色彩应有所区别,商业部分与居住部分应有明确的界线。

3)建筑风格:商业、办公采取现代化风格,采用上下统一的处理手法,以平屋顶为主,鼓励增加屋顶绿化,丰富城市第五立面景观,建筑整体风格统一协调,突出屋顶的装饰,强调与周边一致,同时营造满足其标志性地位的特色建筑及环境。高层居住建筑顶部采用适度收分的处理手法,多层居住建筑以坡屋顶为主,建设屋顶阁楼。

4)建筑材料:商业建筑高层主体建议以涂料为主,展现商业街舒适放松的购物氛围。建筑高度在24-50米,玻璃幕墙在外立面所占比例不宜大于50%,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玻璃幕墙在外立面所占比例不宜大于60%,提倡使用多种形式的玻璃,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新鲜感和立体感,但立面图案不应特别突出。低层裙房可使用浅色石材或者砖块,街墙立面上部外墙应协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对建筑整体起补充作用。不宜使用大面积反光材料。高层居住建筑主体可使用涂料为主,多层建筑则可使用涂料与饰面砖为外檐材料。应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并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3.2设计分则控制要素的实证分析

3.2.1街道要素细化

以该区域某用地性质为商业的地块为例,规定该地块周围主要街道后退绿线距离为10米、建筑贴现率为90%。同时规定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位置设置在该商业地块的主要道路旁,机动车出入口位置位于地块的支路一侧。

3.2.2开放空间要素细化

以该区域某用地性质为公共绿地及防护绿地的两个地块为例。规定公园绿地的绿化配置以观赏性植物为主,应有自然形态的步行道路与小型景观广场,绿化占地比例不得小于50%;规定道路防护绿地的绿化占地比例不得小于80%,沿道路种植当地特色行道树,同时绿化带内种植观赏树木并设计图案花带。

3.2.3建筑要素细化

以该区域某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的地块为例。规定该居住地块内新建小高层建筑宜作塔楼后退处理,建筑顶部应适当收分,采用坡屋顶,高宽比不小于2.0:1,宽厚比不大于2.0:1;建筑高度在24米至60米之间;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建筑外檐材料以涂料为主;色彩以暖黄色调、亮灰色调为主导,不宜采用大面积纯色和深色。

4、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通过对城市中相关控制要素的理性规定,来指导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对城市整体空间品质、环境品质的提升,实现对城市开发更加合理的控制与引导。

参考文献:

[1]孔德志.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理论方法及控制导则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高强.城市设计导则对空间形态的控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李洁.控制与引导建筑形态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8.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8

在北京市东南四环的朝阳区垡头地区,一个坐拥首都北京,面向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大型总部商务区将在未来几年内崛起。

2010年6月23日,北京垡头功能区暨环渤海总部商务区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记者从征集活动现场了解到,15.16平方公里的垡头功能区核心区规划用地面积已开始征集规划设计方案,其建筑总面积达1300万平米,建成后有望成为北京中心城的东南门户形象区。

面向国际征集规划设计方案

朝阳区在北京城市规划中属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在北京市中心区范围内,六大产业功能区把整个朝阳区串联起来,CBD、电子城、奥运功能区近几年发展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今年朝阳区已开始大规模启动温榆河、定福庄、垡头三大储备区建设规划。其中,垡头功能区总体规划范围93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温榆河功能区的第二大产业功能储备区,其中包括六乡一街,涉及垡头、南磨房、王四营、十八里店等街乡。

北京垡头功能区核心区位于北京中心城东南部、十个边缘集团之一的垡头边缘集团,第一、二道绿化隔离带之间。紧邻东南四环和京津塘高速,北接京沈高速,东接京津第二通道,是北京中心城与天津、河北等环渤海经济区距离最近的区域。

本次规划方案征集范围为垡头功能区核心区,东为郎庄西路、通惠灌渠,南为萧太后河、化工路南侧及城市铁路环线,西为垡头西路、北为京沈高速路。规划用地东西长约6.15公里,南北宽约3.16公里,规划用地面积约15.16平方公里。

其中,规划重点区域有两个,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垡头基地,用地面积约8.9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1000万平方米;二是原北京朝阳港项目,用地面积约1.1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方案征集活动采取国际邀请征集的方式,包括英国BDp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内的7个分别由规划设计机构、咨询策划机构、房地产开发单位共同组成的联合体参加了征集活动。

经过接收征集文件、现场踏勘等环节,在今后的三个月内,7个联合体将分别描绘出环渤海总部商务区的发展蓝图,在9月份举办的朝阳国际商务节上将展示征集成果并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预计12月底前完成方案综合,并确定最终规划方案上报市政府审批。

朝阳区寄望于通过这次征集活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思路和经验,对垡头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土地开发策略以及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借助朝阳区位优势,实现垡头功能区整体高端转型,建设立足环渤海、面向全国的总部商务区,成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商务空间载体,和北京中心城的东南门户形象区。

“规划决定区域功能,设计决定城市形象。”朝阳区政协副主席、垡头功能区管委会主任赵增华谈到,“这次采取国际邀请征集的方式征集规划设计方案,是利用国内外最优秀的设计资源,共同商议北京垡头功能区的未来发展大计。”

将建设成为低碳、人文的绿色商务区

此次垡头功能区核心区规划设计明确要求结合经济型与低碳理念。“商务区的建筑不会一味追求楼宇高度。”朝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区域的最高楼宇高度将不会超过200米。

根据规划意见,未来的垡头功能区将精心构建绿色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在整体交通体系当中的比例,从根本上打造一个低碳环保的绿色功能区。

“与现有的交通状况相比,垡头地区的出行难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朝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建有大型公交场站之外,规划中的地铁m7号线将从垡头功能区中穿过,另外,地下空间也将在未来的规划当中作为重要节点给予重点考虑。

此次征集活动对设计单位提出的要求是,垡头功能区两大重点区域的绿化总量不得低于142公顷,要从人性化的角度营造适宜的城市绿化景观,打造宜业宜居环渤海总部商务区。规划设计将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萧太后河、大柳树沟、东南郊灌渠和通惠灌渠等4条河流,在河道两岸设计开敞空间,让人们可以享受亲水的乐趣。

根据规划部门对垡头功能区核心区的设计要求,该区域将主要用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商务办公、建设总部商务区以及满足居住功能等,区域内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将控制在25%至35%,其中包括朝阳区王四营乡的农民安置房项目,还包括专门用于东城区和崇文区两个老城区的定向安置房项目。

此外,垡头功能区核心区内还有已经停产的北京著名工业老厂区――北京焦化厂。在此之前,对于如何利用北京焦化厂旧址,朝阳区曾经征集过建设方案,最终胜出方案将该项目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为工业旧址公园、地铁车辆段风貌区和综合开发区。在此次新的规划征集活动中,北京焦化厂将启动230万平米建筑面积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具有挑战性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垡头功能区是朝阳区六大功能区之一,包括垡头街道老工业区、王四营乡、豆各庄乡部分地区,以及北京焦化厂部分保留区域,其土地现状隋况十分复杂,既包括已报批将建或在建的项目,还包括批而未建的项目。该区域现状产业以工业为主,但大部分处于停产状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产业主要以建材、贸易等行业居多。无论是从土地空间上来看,还是从产业发展上来看,垡头功能区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垡头功能区管委会主任赵增华分析认为,垡头功能区在发展上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突出,处于京津冀门户地带,紧邻CBD、亦庄和通州新城,二是空间资源丰富,整体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5.6平方公里,除了已建成区域外,可利用面积仍有10.6平方公里。此外,垡头功能区位于北京市第一、二道绿化隔离带之间,前期发展基础比较好,具备承接新型产业发展的条件,并具有良好的空间保障。同时,处于北京市东南部地区的垡头功能区,还将成为北京南部增长极建设的重要节点,推动北京南部地区快速发展。

结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商贸中心目标的提出,垡头功能区将在拓展商务需求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商务和总部两大要素的配比问题,通过商务办公、商务服务两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商务总部的经济体系。

垡头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初步考虑划分为“一核、一带、两片区”,一核为总部商务办公区、一带为文化生态休闲带、两片区包括生态化总部办公拓展区和高端商贸配套区,将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提升现有产业水平。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9

建筑方案设计属于生活设计范畴,常指结合建筑拟建地环境的条件,对其空间环境进行针对性构建,同时也是利用图式思维处理设计矛盾的过程。它对设计人员的立体化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要求甚高,与一般性方案设计比较,设计人员虽不可能掌握所有类型的建筑设计,但若能掌握科学的设计思维和合理的方法,以及对建筑功能的分析与生活沉淀,依旧可设计出优秀的建筑方案。简单来说,建筑方案设计通常是环境—群体—单体—细节这一递进式规律。包括任务书阅读、方案设计、绘图、检查四个环节,即要求从任务书中明确场地条件、设计目标与内容,然后经地、图对照分析形成空间环境概念,同时结合平面信息、面积表及设计要求了解建筑功能并进行分区等。由此可见建筑方案设计内容复杂,难度大,故选用恰当设计方法十分关键。

2建筑方案设计原则及方法

2.1设计原则

建筑方案设计涉及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几个阶段,其核心为空间的合理设计,本质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需求的空间,基本原则则为满足功能,展示美观。

2.2基本手法

(1)形式。针对任何项目类型,首先要考虑的定义形式。和开发商初步沟通后结合场地周边概况,确立建筑具体形态,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宅建筑等。在满足当地城市规划技术措施前提下,结合意向性意见,抛出建筑师的第一橄榄枝,即:做什么的问题,随后才是怎么做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对酒店我们研究的是酒店管理的星级标准;对住宅遵循策划公司市场报告设计合理户型;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人流流线,集中式和分散式街铺为主轴。教育类建筑,注重庄重与活泼。定位类型后,以平面形式定义主体效果,通常意义上平面分为集中式和分散链接式,集中式构图注重整体性,有效整合各功能空间,一般常见于高层建筑中。分散式则更好地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同时更加注重平面形态间咬合与分离,常见于中国传统园林住宅,休闲度假酒店及一些风景优美下的建筑物。

(2)材料。用材料装饰里面,用形体组合空间,以空间打造建筑。任何一个建筑师都必须认真领悟其中要义,不同时代建筑类型,风格样式均是同时期材料科学的体现,没有玻璃、钢构问世,就没有第一个玻璃楼———英国水晶宫,更不会有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理论提出,当然也就没有摩天大楼概念。安藤忠雄将清水混凝土运用到极致,赖特则将粗狂石材与光滑混凝土墙有机结合,柯布西耶用简单白色墙面创造举世瞩目的萨伏伊别墅,帕里运用方格子玻璃模块演绎吉隆坡城市中心双子塔。合理运用材料,打造建筑最优空间效果成为当代大师特定手法。

(3)空间。空间决定建筑高度,一个没有空间概念的建筑方案设计人员是不完整的。形体穿插成为当代建筑师基础,可允许没有文化支撑,但基本空间组合关系必须具备,没有空间就没有建筑。建筑立面作为美的东西展示给大众,从立面上打造空间不单停留在表皮多样性,更大程度上是将形体完美组合,并在合理部位引入景观,将平面化东西垂直化,给人一种身在空中,活在大陆的感觉。对年轻设计师,领会立体构成,做好细部处理,成为做好建筑根本。

2.3设计方法

(1)整体设计建筑平面。对建筑设计方案而言,正确分析建筑物与人和车间的关系,并对图形形状、位置、方向等信息进行确定(即出入口和图底关系确定),不仅是设计工作首要问题,也直接关乎其布局成败,故此时应以任务书为重要分析依据,认真研究其文字叙述、道路状况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设计。以此实现建筑出入口与室外场地流线组织、建筑内部布局与功能及建筑环境与城市环境有机协调。因此建筑平面整体设计中,应切实做好三大分析:人流情况,即分别据主要和次要外部人流来向确定建筑主要和次要出入口位置,以免出现人流交叉;车流情况,即结合场地周围道路定位车流入口位置,并将消防通道因素考虑其中进行出口就地设置,以免造成人车交叉;而对外部和内部停车可通过区分停车位置解决,如外停车位置可处于建筑主次出入口间,也可以接近建筑公共场所次要入口,内部停车位置则可接近工作人员入口;环境和景观情况,主要是了解分析场地情况和周边环境,为建筑物设计合理朝向和公共、辅助功能区域,一般情况下,较大公共空间常与外部景观对应,并在临街位置预留合适集散广场,而次要入口常与辅助功能区域相对应。完成上述分析后,还需据建筑功能关系与面积表信息,及平面整体功能分区情况分析内部条件,包括出建筑入口大置、个数、占地面积等,以此为后续功能划分奠定基础。

(2)合理划分建筑功能。功能划分水平是衡量建筑方案设计合理性重要指标,因此要求基于竖向分区对建筑功能进行逐层分区,以此确定不同功能分区大致位置和内部布局。考虑到建筑物功能主要有使用、后勤和管理三大分区,故需在设计中注重设计矛盾简化。如针对功能较复杂建筑物,若设计之初就据功能关系图予以逐一划分功能,很容易忽略其有机联系,最终造成建筑功能混乱无序,因此建议选用功能分区设计方法,如对不同功能区域可分别设计其房间布局,但需先竖向分区后水平分区,并遵循结构功能合理、可适应空间形式变化竖向分区原则,以便经分层敲定功能布局,得到科学合理位置关系;对楼梯、走廊、电梯等交通布局,其垂直和水平方向交通设计分别为电梯、楼梯、自动扶梯与走廊,若为共建方案,则必须设置无障碍电梯;对卫生间结构布局,尽量将其设置在公共空间内,如楼梯两旁、门厅两侧等,若为公共建筑,通常使其结合楼梯,并处于两功能分区结合位置;而在结构层面,多以矩形、方形等规整简洁格网为主,当然也不乏六边形、三角形等结构格网,至于柱网开间尺寸适宜为5~8m,而跨度大小则要视框架结构和房间面积等情况而定。

商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篇10

关键词:围填海、规划、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围填海简述

1.围填海基本概念

围海造陆是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及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围海造陆工程主要是在拟建海域修建围堤、围埝等,并采用吹填淤泥、填筑建筑土石料等手段再经过地基处理形成可用陆地。

2.围填海的必要性

世界主要的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沿海地区的许多大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猛增,向海洋要土地就成为了沿海地区获取土地来源最为直接的途径。

就围海动机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海洋经济和临海效应在区域经济拉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围填海造地可以建设临海工业区、居住区以及休闲旅游区,实现“临海经济效应”;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土地的紧缩政策,围填海造地可以实现新增土地,从而弥补耕地占用,实现土地的占补平衡;还有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围填海可以增加土地面积,通过土地转让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围填海发展概况

1.目前围填海发展情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开始进行着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工程。荷兰是围海造陆大国,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管理和利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荷兰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围海造陆的国家,自1200年以来,荷兰人民从大海夺得的土地共6925平方千米,占目前全国土地面积的20.4%,其中13至15世纪,每个世纪围海造陆350-425平方千米。荷兰是闻名世界的风车王国,而荷兰早期的风车主要是用于围海造陆时的抽水功能。 

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战后新造陆地在16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10个神户市区或20个香港岛。新地主要用于工业、交通、住宅三大方面。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了上万公顷的良田。九州的佐贺县,经过上百年的不断围垦,增加了约1/3的耕地。濑户内海,从1975年到2000年的25年间,填海造出的土地超过了136平方公里。 

中国香港一百多年来,为了获取更多平地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几乎每隔10~20年就要进行围填海。香港陆地面积大约为1100平方,10%来自于围填海。维多利亚港水域是围填海的主要区域,随着香港城市的发展及新机场的使用,更大规模地围填海工程正在规划中。

中国澳门土地面积狭小,以低矮山地为主,因而需要围填海来补充发展商业和住宅用地。现在澳门的范围(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原先都是海中岛屿,后经自然陆连和人工围填海而成。经过了多轮的围填海工程,澳门半岛从原有面积为2.7平方公里达到目前23.8平方公里。

中国大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开始大规模的围填海热潮,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填海增加的土地面积约有120 万公顷,相当于现有滩涂面积的一半多。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和土地紧缺的形势下,我国正掀起新一轮的大规模的围填海热潮,目前天津滨海地区进行着我国最大的围海造陆工程。 

2.未来围填海发展趋势

围填海对生态环境的负影响是明显的,但同时为了生存与发展向海洋拓展空间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进入21 世纪以来,围海造陆用地类型逐渐发生转变,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围海造陆用地开始由农业、工业用地逐渐向更侧重于旅游渡假、生态保护的人工岛屿用地方向发展,马尔代夫的斯拉夫士、南非金伯利市的卡姆菲斯大坝、佩博霍尔姆岛、迪拜的世界岛、东京湾海萤是就是由围填海形成的世界五大著名的人工岛屿。

三.围填海空间形态研究

根据目前围填海的现实案例,空间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填满型、水道型、不规则半岛型以及群岛型四种类型。

类型一:填满型

这类型是最传统的填海方式,在原有陆地基础上简单拓展,开发强度一般不低于0.95,目前多用于城市拓建及建设农田、机场、滨海度假地等。这一填海模式陆面宽广,内部水系较少,利于二期开发;填海规划较为简单明确,交通基本为陆上型。但是所耗费造陆材料较多,亲水景观要素较少。

案例:香港西九文化区

西九文化区(原称: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英文:westKowloonCulturalDistrict)位于九龙半岛西九龙填海区的南端,临近尖沙咀,是中央维多利亚港的门廊,位置显著。是由时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于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宣布的大型发展计划:包括于西九龙填海区临海地段兴建一系列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包括集文化、艺术、潮流、消费及大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核心设施包括剧院综合大楼、演艺场馆、博物馆群及广场等。

最初设计概念——巨大流水天篷

最初设计选中建筑师诺曼·福斯特(Foster&partners)的规划方案,方案最大的亮点是一个流水般的巨大天篷,与蜿蜒曲折的土地轮廓交相辉映,构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风景;沿海岸线建有连绵不断的长廊,提供众多规模不一的公众空间,可提供多元化用途;设有一座文化中心,集演奏厅、博物馆、展览馆和表演场地等用途于一体,与周围的娱乐业、零售业等有机结合,使各种活动的分布合理而富于想象力,兼顾公众与个人的兴趣;其设计理念便是吸引人们穿过发展区内的商业及娱乐部分走向另一端的艺术文化中心,凸显香港作为亚洲主要文娱艺术中心的地位。

图3-1巨大天篷方案

新发展概念——城市中的公园

2010年西九管理局动用1.5亿元委托三间顾问公司研究的概念设计方案,三家建筑顾问的概念都强调绿化与节能,及自夸设计融入香港本土文化,都强调城市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比独立的地标建筑更重要。

“普世主义”的福斯特方案名为“城市中的公园”,由街区、公园、独立地标型建筑三项中心元素构成,形成由小巷,街道,公共空间,公园,还有平凡的建筑群和好几颗公众的文化宝物所交织而成的理想城市。

图3-2“城市中的公园”方案

“东方主义”的许李严案名为“文化经脉”,通过以商业楼宇为主的城市带、以文化设施为主的文化带、以及滨海绿化带三个空间带,营造一个绿色互动的环境空间,产生一种‘能量’的文化区。

图3-3“文化经脉”方案

库哈斯的“文化新尺度”案由村落、园林地貌、街道风貌三种元素组成,先是“草木繁茂的公园、辽阔的公共空间”,然后是“三个以‘村’的概念演化而成的社区”,竭力想把高雅与草根文化、全球化与九龙本地社区、都市和乡村等多重矛盾的因素并列或交织起来,但是方案最大的缺陷是三个村落各自的独立性和步行交通所要求的连续性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图3-4“文化新尺度”方案

落实及进展

2011年3月,管理局最终挑选了福斯特(Foster+partners)的“城市中的公园”设计概念作为基础方案,计划于2013年开始建造工程,小型展览馆及西九中央公园部分地方可于2014至2015年完成,稍后落成的包括一个名为“m+”的文化的博物馆、及演艺剧场、中型剧场i、音乐中心、大型表演场地、展览中心,以及音乐剧院等。其他创意教育设施及多个为视觉艺术展览馆,亦会相继在此阶段兴建。第二期落成的场地包括大剧院、戏曲中心的小型剧场、中型剧院ii及m+第二期。

案例小结

填满型围填海“陆面宽广、利于开发”的特点给这些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也给规划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作为城市空间的拓展区,若果一味通过牺牲城市公共空间追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到最后大部分为住宅、商业建筑物,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极大破坏。

通过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来弥补内部水系的不足,配合街区的人性化设计、滨水岸线公共空间的返还,强调城市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营造松弛有度、松紧对比的滨江城市形态,或许才是这块围填海土地最好的城市价值。

类型二:水道型

这类型也是传统填海方式,突出特点是内部水系发达、景观资源丰富、陆上交通与水系交通互为结合;开发强度在0.65~0.95之间,目前多用于建设综合性工业新城、港口、新农业基地、主题公园、亲水居所与度假地等。这一填海模式陆面宽广,水陆交织较为规则,利于二期开发,同时贯通水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自然灾害带来的外部海水压力。

案例:prinsalexanderpolder

prinsalexanderpolder位于鹿特丹东北部的polderboardSchieland地区,面积约53平方公里,人口18000,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之下6米,是荷兰海拔最低的一处填海地。

沿用荷兰传统的块状地块开发模式,本地区以填海时所保留的纵横交织的水道划分为基础,细分为小块土地,以此为基础单位进行开发。自十九世纪末起,经济花卉的种植逐渐取代传统农业成为当地产业的主体。目前填海地75%以上的面积为种植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地建起第一处现代住宅区HetLageLand,房地房业开发发展。

类型三:不规则半岛型

这类型是比较现代的填海方式,以不规则的半岛形态为特征,海岸线大大延长,凸显现代海洋都市概念,重视水系交通;开发强度在0.10~0.35之间,目前多用于建设高档居所、度假村、主题公园及配套酒店等休闲娱乐设施。这一类型填海模式的填海规划最为复杂,陆面狭小,须根据二期开发需要进行具体工程设计,但是所耗费造陆材料较少。

类型四:群岛型

这类型目前少见,由多个人工岛屿组成,亲水景观丰富,以水系交通为主,一般用于建设居所、小新度假村及配套酒店、小型主题公园等,用来配合附近主题区域发展需要。这一类型填海模式的填海规划需考虑二期开发需要,防波堤工程繁复;陆面狭小,容积率最低,开发力度及功能有限。

案例:朱美拉棕榈岛(thepalmJumeirah)

朱美拉棕榈岛是世界第八奇迹迪拜“棕榈岛”工程的其中一个人工群岛,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占地面积31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改造项目之一,它由一个像棕榈树干形状的人工岛、17个棕榈树形状的小岛以及围绕它们的环形防波岛三部分组成。

人工岛呈棕榈形放射,长约14公里,宽约8.5公里,周围有新月形的环岛,环岛面海一侧为防波堤。其中每一座岛屿群约可供建设1000栋独特设计的临水别苑、4000套高级公寓与5000套滨海居所供出售,此外还可建60座以上的豪华酒店,以及码头、主题公园、餐馆、购物中心、疗养院、健身场所、影剧院等配套生活及旅游娱乐设施,保证业主日常生活所需及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图3-7朱美拉棕榈岛

案例小结

群岛型围填海可以创造出很多惊叹的空间形态,是高端旅游度假项目青睐的现代填海方式。这类型的空间形态可以天马行空,有了想象力就有了规划的资本;通过不同形态的人工岛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岸线景观,沿海岸线布置低密度的别墅和高端酒店建筑,结合原有的海洋景观,塑造出时代特色的滨海城市景观。

但是曲折的空间轮廓加大了建设工程的施工难度,也增加了大量的投资成本,对于旨在谋求开发收益的政府或者开发商而言,并非最好的选择。或许等到一个城市真正需要去创造一个滨海城市地标、提升城市空间影响力的时候,群岛型围填海也许能为政府提供新的思路。

四.围填海空间规划影响要素解析

围填海空间形态涉及到各式各样的要素,其中填海成本、开发功能、城市格局、城市文化是几个关键的要素。

1.填海成本

围填海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沿岸防护堤和填土量上。填海成本跟水深成正比,水越深,需要建设的防护堤和填土工程量越大;一般情况下围填海区域水深控制在10m以内,局部可有所突破,但是需要考虑其必要性。

围填海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围填海的轮廓形态,普通、规则的外部形态可以节省很多的开发成本,同时获得最充足的土地资源,因此很多的围填海项目更倾向于普通规则的填满式外部形态。

2.开发功能

开发功能是影响围填海轮廓形态的主要要素,也是围填海土地能够实现最大价值的关键点。围填海相比较于陆地的土地,前期开发成本更高,这也决定了这些土地大部分会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开发,获得更多的收益。虽然具有高的前期开发成本,但是有着更大的开发建设空间,没有拆迁问题、权属争议问题、地质环境问题等开发限制要素,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尽情的规划设计,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3.城市格局

围填海土地是城市的拓展区,其空间形态的好坏离不开城市发展格局和城市总体形态,一个好的围填海空间形态必须能够延伸城市的发展脉络。外轮廓形态与城市形态相协调,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内部空间形态要保持城市空间的自身特征,无论是可成为城市地标的商务建筑,还是一般的住宅建设,都需要融入城市天际线,保持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4.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