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4:26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1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汉字;艺术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进步,汉字本身逐渐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表达语言,其背后逐渐带有了相应的视觉属性。作为记录和表达的符号,汉字本身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一直在不断的传播、演变和发展,同时也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汉字本身蕴含了点线、律动和意境的美感,其所涵盖的艺术气息,是独特且丰富的。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汉字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挥。

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使用艺术

2.1对汉字的可搭配性进行发挥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本身的应用是整个设计中的重要一部分。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图形和写法,其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设计素材。多种不同的写法、结构、图形以及书法等形式,其相比其他类型语言文字类型更加丰富,可以结合不同设计作品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搭配,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要结合视觉设计的具体需求,对汉字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应用,给人们一个更加广阔的遐想空间,让设计理念得到更进一步的提现,让整个设计作品迸发出更加优秀的创意火花。汉字本身对于视觉信息的传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也是平面设计中一种常用的沟通方式。在以往汉字出现的历史中,早期的汉字本身作为图形符号,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积累,逐渐的图形化和成熟化。汉字本身传达了人的情感和交流,承载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其已经逐渐成为了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汉字具有着深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其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视的。

2.2汉字应用于包装和海报设计

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包装和海报是较为常见的应用场景。很多商品的包装都可以找到汉字的文字,汉字已经成为了包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汉字可以对事物进行直接的体现,通过视觉的途径来对产品的特点进行传达。通过文字在包装上的应用,设计师将汉字融入设计主题,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形,其既可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同时也能让设计的理念和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在海报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可以让整个海报作品更加动人,内容更加丰富。在进行海报设计的过程中,图形与文字的表达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衡量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指标。汉字本身呈现出独特的样式,将汉字加入汇入到海报中给人一种总体的视觉上面的享受,能满足设计者的设计初衷也是一个重要,其内在的属性已经决定了视觉语言所能够具有的一些形式以及不同的内容,加上汉字外部的造型结构设计,这样结合是视觉语言特有的表现方式。

2.3汉字应用的发展

汉字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其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弘扬。汉字本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既汲取着其他文明的优势,同时也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的本质。汉字本身也在逐渐受到国外社会和研究学术的关注,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从另一方面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在商业化时代下,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化要素的增加,其涉及过程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类型的标识语言的运用,给予了设计师更高的挑战。汉字的有效运用,可以更好地凸显出设计理念和文化特色,体现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通过汉字来对于设计理念进行诠释,可以更好地提高设计的整体效果,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气息。在对汉字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积极地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深入的学习汉字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并在此之上,不断地学习和吸取其他文字和文化的理念,持续地丰富和创新,真正的让汉字应用的艺术性得到更好的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汉字的应用发生着更多的变化,并且其也逐渐成为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传达方式,通过计算机屏幕设计的平台,汉字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信息的传递,达到视觉沟通的目的。汉字本身逐渐从图形符号转化为图形化的内容,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其艺术性的体现需要进行全面的保证。屏幕设计人员要对于汉字信息的艺术性进行科学的把握,认清文字应用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以更加科学的手段,将汉字应用的艺术性进行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青.浅谈平面广告中的字体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2(02)

[2]孙童,敖翔,蒋盼盼.论书法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工业设计.2011(11)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2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41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形图像设计领域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且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电脑制图对许多人来说不再是一件新鲜事,计算机制图技术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1]。正所谓“过犹不及”,长时间以来人们过度关注计算机制图技术,甚至完全将其当做一种工具,从而导致图形图像设计基本原则被忽视,致使计算机设计的图形图像缺乏艺术创新型,难以满足人类的视觉要求[2]。对此,相关学者开始尝试将计算机图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起来,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基本概念分析

要想了解计算机图像图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两者的基本概念,具体如下:

1.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概念

所谓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顾名思义,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图形图像的过程。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是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兴起的新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图形图像设计工作,它极大的解放了设计家的双手,有效减少了设计家双手的劳动,促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新的创意灵感。

另外,相比于手工制图,计算机软件更为精密,同时设计软件所提供的色彩、线条更为丰富,从而使制图者有更多选择余地。同时,相比于传统制图,计算机制图不需要长时间的美术基础训练,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操作更加简单,适合初学者使用。

1.2视觉传达设计

1.2.1传达。在分析视觉传达设计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传达?传达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共通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自然界生物、机械等事物之间[3]。相比于其他事物之间的传达,人类之间的传达需要借助各种符号,因此我们可以将人类传达分为语言传达与非语言传达[4]。

语言传达,顾名思义,是指人类通过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现象,由于语言是人类最开始也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因此常被人类用来传达抽象概念。非语言传达是指语言传达之外的人类所采用的传达信息的方式,非语言传达主要通过视觉与听觉传递信息,而其中涉及范围最广的是视觉传达。

1.2.2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需要通过视觉传达各种信息的设计。例如:人们通过视觉观察绘画作品的大小、形状、色泽等可以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并且画家通过改变以上因素就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为:各种标志、文字、图形以及符号等;传达媒体为: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以及网络平台等;传达面向的群体为:社会中不同身份的受众。

2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异同点分析

2.1两者不同点分析

虽然有关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两者之间存在较多的不同点。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两者的差距,才能够更好的将两者融合起来。总结来看,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主要存在于历史背景、设计任务、培训方法、创作方法等几个方面。

2.1.1两者的历史背景不同。如前文所说,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因此该技术形成并兴起于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而且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存储容量、结构以及网络通信的完善,计算机图形图形设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了与打印机、多媒体、绘图仪等设备的组合使用,从而使得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范围得到拓展,逐渐从二维领域进入到三维领域。

相比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出现较早,其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人类社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新高峰,商品经济流通速度越来越快、流通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广告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绘画与广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传达方法,使得视觉传达方式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时,人类对视觉传达的需要促使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兴起与发展。

2.1.2两者设计任务不同。从设计作品的特性来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作品主要是立体的、三维的以及动态的,因此其设计任务就是将原本的平面、二维、静止等作品转变成为立体、三维、动态作品。

而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主要是通过视觉传达向受众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因此作品的形式并不固定,只要能准确表达信息即可。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任务主要是树立形象、传递思想、说服受众,同时视觉传达设计还肩负着传递艺术美感的任务。

2.1.3两者培训方法不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是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工作,因此初学者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十分必要。因此,图形图像设计的培训方法主要是训练初学者了解并熟练使用计算机平面图形软件、三维软件,掌握排版印刷、视频编辑等技术。另外,训练初学者掌握一定的作品设计知识也是图形图像设计的主要任务。

由于世界传达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向受众传达信息、传递美感,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需要用到广告学、美术学、传播学、设计学等多种知识。因此,在对初学者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培训时,要想初学者灌输工艺美术史、广告通论、设计史等学科的理论知识[5];同时,还要训练出初学者掌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装帧等必要技能。

2.1.4两者创作方法不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创作主要依赖于各种设计软件,因此设计师在创作时只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软件技术,合理搭配形体与色彩、装饰与视觉美、静与动、立体与空间,就能创作出一幅比较完美的作品。

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还比较倾向于美术作品创作,因此在创作时设计师首先要从绘画技法的角度调整点、线、面、色彩、光线、形体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准确将自身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进而实现形和意、象征与象的结合。

2.2两者的相同点分析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最主要的共同点是:两者都属于艺术作品。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两者之间存在重叠的共同领域,例如:两者的教育培训都设计到了平面设计、色彩、素面等专业知识。

同时,两者都是运用文化符号与受众进行沟通并传递信息;并且,两种作品的设计都需要设计师进行创新思考,都必须要充满创意;另外,两者在进行创作时都需要考虑美术作品创作的各种要素以及创作原则。

3结束语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潮流,符合21实际的发展要求,能够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6]。而在分析两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探讨,可以为两者的应用结合提供理论参考,进而更好的推动二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龙.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117-118.

[2]袁志翔.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探微[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173.

[3]邵玉兰,赵昕.关于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03):45-46.

[4]范丽萍.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04):83-84.

[5]龚良彩.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0):181.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数字技术;电影;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电影的领域也是如此。电影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我们甚至可以说,电影发展史便是电影技术的发展史。每一次电影世界里的大变革,往往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其里程碑式的作品必定是新科技成果的展现并取得较大成功的范例。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像电影这样与电脑技术有着如此息息相关的联系。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其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为我们带来视觉盛宴。

毋庸置疑,电影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转换为计算机能识别的符号系统,之后再借助电脑对信息进行运算、传送、还原的技术。大量使用数字技术的科幻大片《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1]

在数字技术中,有一项是电影界最常用的,也是能给我们与传统电影画面完全不同的绚丽画面、宏大场景的,就是3D技术。“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图形。在计算机里显示3D图形,就是说在平面里显示三维图形。不像现实世界里,真实的三维空间,有真实的距离空间。计算机里只是看起来很像真实世界,因此在计算机显示的3D图形,就是让人眼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样。”众所周知,计算机屏幕显示的是平面的,也就是二维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三维图像,是因为3D成像原理是依据人两眼的视觉差,人眼看到的东西总是近大远小,从而形成立体感,另外,人的两眼球之间会有一段大概8厘米左右的距离。所以,想要使人看到3D影像,必须让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在计算机屏幕上因色彩灰度的不同而使人眼产生视觉上的错觉,画面实际上也有一段差距,所有这些只是模仿人类真实双眼看到的情况。从另一个方面看,可以说电脑3D技术是虚拟三维技术,它只是看起来像三维罢了,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达到视觉立体效果,使二维平面变为立体的,是非实体、虚拟的。而这种虚拟会给观众带来真实感,自然需要计算机无数次的精密运算、专业人员无数次的修改等。

总之,计算机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广泛结合,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现在普遍使用的3D技术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在以往的电影中是无法找到的,计算机技术加入电影世界,形成了令人震撼的表现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随着3D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影,现在的电影与传统领域的电影已经大大不同,观众已经适应了这种视觉张力,哪部电影没有这样的图画,会让人感到什么地方不一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影随之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数字技术对传统电影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制作方式、表现手段、生成方式、电影题材、存储介质、接受渠道、观众心理等方面,另外,电影之外的附属品,如电影审美价值判断以及电影本体论等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无疑是电影产业产生以来的重要变化之一。可以说,数字技术是对电影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革命,以下我们从计算机数字技术带来丰富的电影样式、使得虚拟世界的表现逼近真实、使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弱化、转而以画面、音效等吸引观众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说明。

第一,计算机数字技术带来丰富的电影样式,使电影极大地延伸了题材范围,使新的表现对象进入电影文本。科幻电影、动画片、灾难片、动作片、探险片等,有了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加入,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数字技术使科幻世界成为视觉真实,并使科幻片确立了牢固地位。数字技术让动画片获得了新生,传达了与传统动画片不同的内涵,动画片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利,已经跻身于主流电影行列。数字技术让虚拟世界真实再现,为观众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计算机数字技术催生了动画片,并使之发展与成熟。动画片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众所周知的20世纪40年代,迪斯尼曾经创造了一个动画黄金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的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但这些传统的经典在没有数字技术介入之前,都是从教育的角度去创作的。数字技术介入之后,动画片不再只是儿童的专利了。1995年迪斯尼与皮克斯动画联合推出的《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全部采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动画片,片中所有的图像全部在电脑中生成。令人震惊的是《玩具总动员》上映后,仅3天时间就获取了57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充分证明了,这部动画片不仅仅是面对儿童市场,它也成为迪斯尼公司赚钱最快的动画片。

计算机数字技术,还使得动画世界中出现了真人的形象,动画与真人的结合表演,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空间,给观众更丰富的视觉体验,电影形式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计算机数字技术不仅把动画人物与真人表演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它让传统的二维动画具有三维立体感。例如,《侏罗纪公园》运用3D技术创造出了各种活灵活现的恐龙,而这些恐龙与真人的表演,就像它们真的存在于那里。为了使虚拟的环境中创造出逼真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运用了110台高性能电脑和数百名电脑工程师,建立了2000多个关节可以灵活转动的立体模型。其人物表情的丰富与皮肤的质感、技术创造的逼真效果、高超的造型、有层次的色彩等,使得这部影片赢得了3亿6千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总之,这些由计算机数字技术带来的新表现领域,采用多种形式的计算机技术,或是三维的动画技术,或是二维、三维相结合的手法,使得动画片达到了逼真的艺术效果,并获得了广大成人观众的认可。人的无限想象能力,在这些影片中得到了实现并能够得到完美的展现。在计算机营造动画人物技术上的创新,完善电影的技术手段,发展影片的画面美观等方面的种种努力,使得这些以追求逼真画面、表现人类想象及技术展示为目标的动画片渐趋成为大人们的专利。我们不得不说,计算机数字技术让传统动画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使之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在主流电影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虚拟世界的表现逼近真实。虚拟现实是1989年由美国的兰尼尔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虚拟现实是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感觉世界,让用户可以从自己的视点出发,利用自然的技能和某些设备对这一虚拟世界客体进行浏览和交互考察。”[2]电影《阿凡达》的上映,为人们提供了直接接触虚拟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熟悉虚拟现实技术。它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也给电影世界带来了一场虚拟风暴。“虚拟现实技术是由交互式计算机仿真组成的一种媒体,能够感知参与者的位置和动作,替代或者增强一种或者多种感觉反馈,从而产生一种精神沉浸于或者出现在仿真环境中的感觉。”

我们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技术,它涵盖了众多学科的众多技术,如计算机图形学、仿真学、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中最主要的是表演捕捉技术,简单来说,表演捕捉技术就是通过捕捉演员的表演,再将真人演出影像与电脑动画结合,使虚拟人物符合人类的表情,创造出真实的虚拟人物表演,使动画的虚拟人物造型、表情等接近真人。捕捉的对象包括演员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它们可以自由套进不同的虚拟角色中,创造更广阔的表演空间。例如,面部表情的捕捉,在演员表演时,头上戴上精密摄像仪器,将演员面部表情传给计算机,精密到连眼神上的细微变化都不会错过。这些数据经过计算机的一系列运算,再传输给虚拟角色,使之具有真人的各种表情、动作。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使电影制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制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影片的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可以同时进行。我们在电影世界中,能够获得空前的听觉上、视觉上、情感上、想象上的审美体验,电脑的参与、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享受美。

第三,计算机数字技术使得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弱化,转而以画面、音效等吸引观众。传统的电影都是以新奇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观众,其中的佼佼者必定是在情节上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情感上得到广泛的一致。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影带来的全新的视野,故事的叙事性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宏大的场景、虚拟的空间、非凡的人物等等画面和音效的全方位的冲击,给人以视听新感受。这种巨大的转变,一方面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一种新的美学享受;另一方面,传统题材与形式的电影似乎丧失了生命力,变得毫无魅力。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不仅使传统的故事情节主线从影片创作的中心开始向边缘退位,它也让我们给电影重新定位,电影已经不是靠几个演员、几台摄影机就能制作出来的了,而是需要借助精良的设备、高超的技术,来完成多方面的综合,达到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数字技术的参与,使电影可以更大程度地展示美学特性。现在是视觉媒体的时代,电影应该顺势而为,新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允许电影向真实性的极限挑战,创造新的银幕奇观,最终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现今的电影市场上,很难看到没有数字技术参与的电影。因为,计算机技术已经并迅速地改变着电影的一切。电影的制作、载体的形式、传输的手段,无一不融入电脑技术。电影的发行和放映也不再以原始物理的方式进行。令人目不暇接的3D画面,带给观众的感受是革命性的。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已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是全方位的改变,这是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事实。传统的电影已经大大让位于新型的电影,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计算机数字技术已经不再是吸引人们眼球的卖点,而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电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开创了电影制作的新纪元。计算机数字技术与3D技术参与电影制作与其他各个步骤,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将完成电影发展历程上根本转变。相信在未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催化下,电影也将会得到空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a•奥汉年,迈克尔•e•菲利浦斯.数字化电影制片[m].施正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9.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4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教学多媒体

序言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新技术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心的教育亦受到了高科技和人口激增的严重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人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一)传统教学方式解析及其评价

1、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1、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②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③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④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2、中学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③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④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远程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二、中学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

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3、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仅使历史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学完和学好历史课,学习历史课的负担大为减轻。

4、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不再讨厌历史和害怕历史考试,成绩必然有较大的提高。

(二)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学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进行信息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教学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但其昂贵的价格又远非大众所能接受,一整套一般的教学设备也需要十几万元。这对广大偏远的农村教育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即使拥有了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其高昂的维修费用及折旧费也是学校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而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中心论”和“计算机辅教学软件至尊论”的观念,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而是更主动地学习。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学习。在呈现课件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告诉学生该课件的大致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学习目标有怎样的联系,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思考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学习相关的知识,并把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师主导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教师尚未完成这一转变。

3、对学生的要求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才能够真正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与老师进行互动。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生对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这有平台实际知识缺乏,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学习。

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1、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历史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科学性也比较高,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胶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可是,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历史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如历史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历史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贪多嚼不烂”,结果使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课后做习题,又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看教材,重新思考做出答案。

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学生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浏览网络资料,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再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人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畜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结束语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1999,(6).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5

一、计算机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1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计算机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在有关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进行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以计算机课程灵活的特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觉得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我就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圣诞节贺卡,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发掘了他们的艺术细胞,更重要的是当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诞生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3 激发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在教学中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中。诸如软件安装、计算机病毒的清除等,使学生懂得一般性问题的处理方法。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联系了实际。例如: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时,制作自己喜欢的网页,并相互交流,使学生从有兴趣变为着迷。有的学生为丰富自己的网页,要查看很多资料,如photoshop,Flash等,由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教学模式上尝试破旧立新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做以下一些尝试。

1 充分利用校园网,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针对学生的特性、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2 采用演练式教学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常有一种眼高手低的心理。主要是听课时觉得老师操作起来简单,容易放松要求,但是自己练得少、用得少,其实并没有掌握方法。演练式教学比较接近实际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在心理上认可和接受,减少了抽象的感觉。

3 要重视上机实验课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验课上应引导学生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实验。例如:让学生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上自己的讲解,做一个“我的家庭”的介绍,可以应用任何软件(幻灯片,word等)。这样只给学生某些方面的题目,提出应达到的要求和适当的引导,而不做具体的限制,给学生多一点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挥、去实践,老师只在最后做检查或验收。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性,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对人教版历史教材2005版编制的若干献疑

赵祝干

摘要:江苏省从2005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并使用新的人教版历史学科教材,其中的必修教材是按照中外史合编、专题史体例来编写,这种编写体例存在着一些缺陷,需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关键词:历史新课改;人教版;教材;问题

从2005年开始,江苏省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并使用新的人教版历史学科教材,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若干个选修模块。新课程实施的成败与否成为时下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但2005版历史人教版新教材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有欠妥当。本文就我所从事的历史教学工作,结合课改实际,在阅读相关资料后冒昧献疑如下:

疑问之一:新教材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专业性太强

历史在初中课程里属于地位很轻的课程,远没有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有些学校的历史课竟然还是由非历史专业的老师上的,历史考试也只是老师划划重点,让学生多看看。试想,在这种初中历史教学之下的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呢?这恐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的“专业化”高中历史课程。因此我觉得专题史的学习必须要在已经基本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展开,否则只可能是拔苗助长。

疑问之二:教材忽视学科特色

历史新课程的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高中新课程的特色。也就是说,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江苏省的历史教材变成中外史合编、专题史体例,显而易见,专家们的想法肯定是想弥补多年沿用的编年史体例的缺陷。由于专题的局限,很难在特定的范围中全面展开,使历史狭隘化,造成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尤其是它还割裂了历史事件的连续性,违背“大历史观”“整体历史观”,将束缚学生全面性思维的开发。

疑问之三:存在漏洞、牵强附会是历史新教材内容编排的重大失误

作为通行的教材而言,出现漏洞是不可原谅的,因为这将直接误导学生。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为例:这一专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面提到了一个词“封建”,并且课本给了注释:封邦建国,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显而易见,中国古代的夏、商、周就是教材所说的封建社会。而教材里却一直强调从秦到清是中国的封建社会。那么,教材的这种说法又怎么能服众呢。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6

一、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信息技术的使用,创造舒适、悦目、悦心的局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通过珍贵的历史瞬间(图片、视频),把学生带回到历史人物活动和事件情境中,生动逼真的历史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历史事件,更好地理解教材,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寓意深刻故事。如教学《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一课时,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影视资料,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以郑和、戚继光为榜样,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人类活动历史在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重演。尤其是一些时空跨度较大,时间较长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线索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媒体很难描述的具体,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扩展历史事件跨度很大的差异,学生很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信息技术虚拟历史事件,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总体认识。如教学七年级《》一课时,的历史背景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充分展示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等基本史实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前后史实,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而且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根据学生实际,创造良好的道德情景,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如教学《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视频剪辑,再现历史场景,描绘历史故事,使学生亲自感受历史氛围,通过内心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事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用信息技术视听效果感染学生,增强教育效果,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四、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想添加一些课外练习是比较困难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有计划的增添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大量内容与练习,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量扩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在线测试,能够及时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巩固的情况,并且得到快速反馈和评价判断。如选择了错误的选项,计算机将发出“你错了,请再试一次!”的声音和提示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如果你选择正确的选项,计算机将发出美妙的音乐或“很好,请继续。”计算机还可以利用“历史迷宫”“寻宝”或“竞猜夺冠”等游戏,创建有趣的抢答氛围,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7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手绘方式;线条

从语义上看,任何以作用于视觉的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方式都可以称为视觉传达,它与书面语言符号的区别在于,后者虽然也可以以整体视觉的形象呈现,但它的信息传达却是借助语言结构并依赖语言结构所约定的特定言语信息以线性顺序逐一展开,而且这一由始至终的展开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视觉传达则一定是凭借整体视觉形象本身直接传达信息的。当然,这一整体视觉形象是由什么符号构成,符号间的组合关系即构图方式,会对信息传达起决定性的影响,这便是所谓的“视觉传达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的野牛,还是中国陕西西安市半坡村陶盆上的人面鱼纹,都是人类早期代表性的“视觉传达设计”。阿尔塔米拉山洞的野牛传达出欧洲原始狩猎民族或与征服野兽有关的愿望,而半坡人面鱼纹则是以鱼象征多子,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中国先民带有北方农耕文化特点的生殖崇拜。

现代意义上的“视觉传达设计”源于近代工业文明,“设计”,一方面意味着制作者更为明确地传达意向指向:另一方面意味着其制作目的直指接受者的接受效果。19世纪中叶,伴随大工业化进程,商业传媒崛起获得迅猛发展,首先为报刊、招贴、包装等印刷品进行设计的“平面设计”诞生并快速发展,随着传媒手段的拓展,“平面设计”的概念得以扩展与延伸。伴随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的加入,“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开始流行(始于1960年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并逐渐取代“平面设计”,其主要涉及领域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等。我们现在研究的视觉传达设计当然是立足于这一概念的内涵。但这一概念从起源、发展及其恒定不变的核心要素看,它显然保留着远古“阿尔塔米拉山洞的野牛、半坡人面鱼纹”这些早期人类代表性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几乎全部的基因――制作者、制作者主体意向的视觉造型表达、图像构成、作用于接受者的图形所产生的效果。其中处于关键环节的是图像构成,而图像构成最基本的要素正是线条,这正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一般认为视觉传达设计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文字、图形、色彩。其中文字、图形是可以传达明确意向的符号,是可以单独构成视觉传达图像的,构成它们最基本的要素是线条;相对来说,色彩的意向则是多向度的,一般很难传达明确的意向,常常是辅助、烘托、强化某种由文字、图形构成的意向。所以,我们可以说线条是视觉传达设计最基本的语言要素。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几乎全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手绘线条?上文所说的“野牛”“人面鱼纹”不是绘画吗7绘画与设计早已分属不同的领域,我们现在讨论视觉传达设计中手绘线条的意义这一主题,不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吗?

固然,绘画与设计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从功能上看,前者侧重于情感诉求,后者侧重于实用信息传达:从意向传达上看,前者模糊、多义,给接受者充分的自己解读和再创造的空间,后者表意明晰、确定,不希望也不会给接受者歧义解读的空间。但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学科划分上看,二者都属于“艺术”门类,所以“视觉传达设计”又常常被称为“艺术设计”。既然是艺术,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情感传达。

涂鸦手绘为所有儿童所喜爱,也是人类保留至今的原始本能冲动。当这种手绘出于集体或部族的某种仪式需要,包括线条、色彩以及所有视觉造型元素的整个图像都被赋予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且这种力量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反而会在历史的演进中层层积淀,形成具有厚重的文化象征。在视觉传达设计造型中保留手绘元素不仅是对厚重的文化积淀的尊重,同时也赋予了图像以历史的、民族的精神力量。既然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制作的目的指向是接受者的接受效果,我们便不能忽视这种精神和情感的力量。我们不否认设计中以机械制图方式所形成的陌生化在“吸引眼球”上的效果,但也不能否认,真正的心理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的力量,包括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任何文化创造,只有密切保持与历史文化的亲缘性才能真正获得长效的、可持续的发展。

差异性原则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所提倡的。“差异”不是完全不同,也不是颠覆,而是避免同类设计同质化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使自己鹤立鸡群从而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手绘线条正是这种最具个性化的视觉造型基本手段――线条的起始、收尾方式,线条中段制作时使用工具的不同、刻画运行的快慢、按压的轻重、笔触的不同角度等等因素都会因设计者不同的审美选择、不同的习惯,甚至不同的心境而呈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再加上承载图像的材质对

半坡人面鱼纹线条的某些特点或强化或弱化,从而使需要传达的信息得以凸现。而且,手绘是人类最原始的、至今仍然保留着的本能冲动,手绘线条使接受者心里所感受到的亲切感和互动冲动是其他线条所无法比拟的。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8

学校座落于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区。现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占地1980亩,校舍面积4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96万余册(种),仪器设备总值近1.3亿元。现设有17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教职工1089人,专任教师851人(正教授97人,副教授246人,博士109人,硕士59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重庆市名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含资助计划)24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73人(含校外兼职),外聘兼职教授和外教100余人。

学校紧扣“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9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19500余人(含研究生近100人)。连续五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

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创建于1987年,现有教职工61人,教授5人(另外聘教授8人),副教授12人,硕士49人,有校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15人。有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五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00余人。2015年开始在教育硕士美术学科教育领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以当代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引领办学,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内、外部发展平台,教学管理更趋完善,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8部,发表美术论文120余篇,入选、省级美展作品360余件,有180幅作品获得、省级奖。获重庆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项,“三峡民间美术”课程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成立了美术学院创新实践团队、时装表演模特儿队、服装与服饰创新实践工作坊、传统生活创新中国画工作坊等。近年来学生积极美术展览活动,有40余件作品获奖、有150余件作品获省级奖,发表美术作品论文130余篇,并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学院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美术人才13000余名,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美术学(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技能,能在美术创作、美术编辑、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和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等领域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雕塑材料学、版画、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美术教育心理学、应用美术设计、计算机应用设计等课程。

环境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当代环境设计理念,现代设计思想,环境设计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师,能在各大装饰公司、建筑行业、中职院校、设计单位等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透视、素描、色彩、手绘表现、建筑装饰材料与概算、室内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展示设计与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有创新设计思想与能力,适用于时代视觉传达发展需求,有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设计技能,并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素描、色彩、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企业形象策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动画(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动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影视知识,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动画制作,动画产品开发等实践技能,能在设计公司、游戏公司、传媒公司、艺术教育等单位从事动画、影视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艺术设计史、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绘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摄影、网页设计、卡通雕塑、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后期合成技术、DV短片制作、动画造型设计、影视声音、三维动画技术、动画分镜创造等课程。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文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流行文化视野与民族服饰文化底蕴、兼备创新设计与工艺技能、能在服装设计、教育、研究、媒体、生产和管理等企业单位从事设计、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干课程: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设计、工艺基础、服装CaD、流行成衣设计、职业装设计、创意装设计、配饰设计、形象设计等课程。

一、报考对象和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年龄不限;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9

关键词:历史课程;功能作用;教学技术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课程的功能已开始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逐渐向能力的培养上转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师教学的方式,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已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能给学生以综合信息,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及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应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投影、录音、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了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了视听效果。再现的历史场景与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并形成教学软件。它通过各种方法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里学生的听课、讨论、阅读、书写、辩论、等学习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一个包括课件、地图、音像、文字资料、计算机处理等在内的立体网络里。学习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互容互补。在这里,学生可以制作图表、参观访问、搜集信息、阅读资料、比较判断。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空间的限制,自由的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产生情趣、理趣,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时将有关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的图片全部展现给学生,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多媒体课件还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路径,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计算机视觉发展史篇10

[关键词]二维动画电影;三维动画电影;《辛普森一家》

1 简约而丰富的《辛普森一家》

说起美国的动画片中最有影响力的角色,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米老鼠、唐老鸭,或是近年涌现出的史莱克、巨猩乔阳、蜘蛛侠、绿巨人等。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可能没有几个人想得到《辛普森一家》和其中的角色。但在美国人的心中,辛普森家族的形象才是最深入美国文化精髓,也是最受民众青睐和信任的卡通人物。它是美国著名漫画家麦特・格冒宁的得意大作,据作者说片中人的名字多源于自己家庭成员的名字。

作为美国播放时间最长的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从1989年12月首播,至今已播了18季,共400集,共获得了90项大奖,平均每集观众超过了1000万人。2007年7月,电影版《辛普森一家》影片在北美首映的第一个周末,拿下了7400万美元票房,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由电视改编的动画电影。

作为一部2D电影,《辛普森一家》的视觉风格非常朴素,从构图、色彩到人物造型设计,包括剧情都十分简单。但是它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不同凡响的空间。简约的画面,粗糙的人物造型,但是整个影片却含义丰富。让人回味。

《辛普森一家》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辛辣的嘲讽精神。GReenDaY、汤姆。汉克斯、史瓦辛格州长、哈利・波特、《蜘蛛侠》、《快乐的大脚》甚至是传统迪斯尼动画中的可爱的小动物均成为本片开涮的牺牲品,还有其他更多更多的开涮对象和政治现象,已经到了数不胜数的程度,反映美国或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是《辛普森一家》系列的主要任务。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辛普森一家,也不忘与时俱进,在电影中也集中展现了现在国际社会和美国社会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美国主流社会中的一些人物符号。

从文化视角赏析《辛普森一家》

在进行视觉形象分析时,我们知道要使图画更容易为人们记住,要具备两点:一是形象的制造者必须知晓受众的文化,二是形象所使用的符号必须为那个文化所理解。

从文化视角来看,《辛普森一家》以美国中部的中产家庭生活为原型,对美国文化影响深远。无论是辛普森先生边吃零食边看电视的习惯,还是一家人四处旅游的嗜好,或是他们与邻里的纠纷闹剧,都让美国人觉得像在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该片曾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视节目”,甚至已成为美国的文化象征。《辛普森一家》在美国是人尽皆知的动画片,人们喜欢它,不仅因为它搞笑,也因为其中诙谐的对白让观众在捧腹之余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此外,总统、环保局长以及邻居等角色也都各有象征意义,与辛普森一家共同勾画出了一部绘声绘色的当代美国生活简史。从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视觉形象,《辛普森一家》所蕴含的文化色彩足以让其成为美国历史上播放时间最长的动画片。

2从《辛普森一家》看2D动画的优势

《辛普森一家》中那些搞笑片段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展现,比如精彩的自嘲。看完此片,我们会彻底地被编导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甚至只是几秒钟的一个剧情小细节所深深打动和折服。我们是被《辛》的简约风格和独特的剧情所吸引,这是2D动画的优势。

在《辛普森一家》的预告片中,一只3D兔子被“辛普森一家”的标志砸死了:还配有画外音“计算机技术让世界变得美丽,却让动画片变得丑陋”。

3D,如今已成为动画片最为至关重要的保证条件。任何事物在电脑3D动画师的手中都将被完美真实地展现,绚烂的场景逼真的海浪细腻的毛发。动画捕捉技术则赋予了动画片中的人物最为真实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动画片从一张张纸片上的图案变为了精致的立体画,3D技术是动画片制作历史上最为改革性的创新发明,人们开始逐渐习惯精致的3D动画,并且被明知只是数字构建的动画世界所陶醉。但是,逼真得像实地拍摄的CG画面却缺少了让观众想象力驰骋的空间,无非是让人为其炫目、逼真而感叹。

很难想象一部2D动画片,对于目前动画片市场还具有什么竞争力,没有了精致,没有了大场面,简单的线条,简单的颜色,甚至是无比粗糙的人物形象还能够吸引多少被3D动画“洗脑”的观众。《辛》的票房连胜,不得不让人惊讶,确实。当3D动画泛滥的今天,简约2D动画的回归给动画片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气息,极简主义动画风格发动了反攻。

《辛普森一家》的视觉风格非常朴素,从构图、色彩到人物造型设计,包括剧情都十分简单。简单的线条,几个造型怪异的小黄人,夸张的任务特征,相比3DGG大作,《辛普森一家》在故事的述说上更为集中。3D的特效并非不能吸引我们的眼球,但是在《辛普森一家》里,我们的精力会更集中在故事本身。筒约而逗笑的造型更能让观众的想象力自由驰骋。

3有关二维动画电影与三维动画电影的思考

在三维动画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电影版《辛普森一家》公然打着2D电影旗号,表示要返璞归真带给观众最大的快乐。以2D电影版挑战3D动画所获得的空前成功带给了我们以下的认识:

3.1过度发展3D产业,会使人才、硬件等资源的供应失衡,出现产业链断层等危机。因为CG需要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比起2D时代,要求制作人员既能热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图形技术,又要求拥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且对制作设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2融合平衡使动画的意象表达能力达到极致。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动画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动画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意象表达能力,成为发挥人类视觉想象力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后现代动画的意象视觉表达不但具有传统动画经过一个世纪发展所形成的显著特征,同时更具有因CG而产生的新的代表性特征,计算机作为辅助视觉思维的工具,使得动画具有更强的如实反映意象原本形态的表现能力,具有极强的适应不同受众诉求和媒体传播需求的能力。